中医方剂(共8篇)
中医方剂 篇1
0 引言
数字图书馆是随着互联网发展产生的新生事物,它通过利用最新的计算机、通信以及多媒体技术,建设超大规模、可扩展、可互操作的分布式海量知识库,为用户提供资源整合的、体现专业或是学科特色的高效信息服务。
数字图书馆的数据资源主要是无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文本,现在的信息处理技术很难从中抽取出语义明确的结构化数据作为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支撑。因此,从非结构化文本中挖掘结构化、富含语义的信息是数字图书馆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旨在从中医药方剂书籍的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文本中抽取方剂信息,形成方剂概念体,找到方剂间的相互关系,为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馆[1]的中医药查询提供服务。首先,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得到单个方剂内容的信息抽取模式,再根据各内容的组织方式确定方剂信息抽取模式;然后,按此模式自动抽取信息形成方剂概念体实例;最后,对抽取的方剂信息进行分词、特征选择、特征量化、聚类等一系列处理,挖掘方剂间潜在关系,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供支持。
1 相关工作
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数字图书馆一直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但是受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技术水平所限,其进程缓慢[2]。面对数字图书馆资源的非结构化数据,需要有效的文本处理方法尤其是数据挖掘算法,挖掘其蕴含的信息,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文献[3]中把GATE文本挖掘环境集成到了Greenstone数字图书馆上,他们的工作在数字图书馆的新型信息服务上迈出了一步,表明底层数据挖掘工具对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尽管这个集成环境只提供了有限的文本标注功能。近年来,机器学习领域取得了不少进展,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的文本处理方法越来越得到推崇[4]。SVM在二值分类上有良好的表现[5],同时它在文本分类上也被证实是切实有效的。文献[6]在开放的数字图书馆上开发了一个元数据自动生成系统,元数据采用SVM方法识别,SVM以文本类型、语言特性以及排版数值等构成特征向量,完成元数据的自动采集工作,但其缺陷在于对元数据的利用率不高。
以上研究工作尤其是SVM与数字图书馆结合的尝试,不仅体现了挖掘底层支撑数据的重要性,也体现了SVM应用的多样性以及其文本分类的优越性。聚类对于文本分类、关系挖掘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可以在实践中用于关系、关联挖掘。
2 模式学习及信息抽取
2.1 方剂概念模型及其内容抽取模式学习
中医药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极其丰富。将数字图书馆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定义在统一的信息模式下是综合利用这些宝贵资料的前提。本文针对中医方剂提出的一个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数字图书馆中医药查询系统将以此概念模型实现方剂查找、方剂对比和方剂关联等信息服务。
方剂常有各种描写方式,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方剂,从组成、出处、功能到主治等各种内容及组织排版,在两本书中都存在着差异,诸多此类差异导致信息抽取模式很难抽象分类。传统的预先定义好信息特征的信息抽取模式不适合此类数量庞大的非结构化文本抽取。基于此,我们采用机器学习方法为不同书籍的获取信息抽取模式。图3是一个方剂抽取模式获得的流程。
如图3所示,首先基于SVM的文本学习得到方剂各文本的内容信息,是方剂组成还是功用;然后根据具体书籍中方剂内容组成形式获得特定书籍的方剂实体的信息抽取模式。其中,内容模式的组合可以是(组成、功用、主治、用法、方解),也可以是(组成、来源、主治、用法)等。
SVM是一种具有较高分准率的文本分类方法。根据分好类的样本,可通过SVM判断新文本是哪方面的方剂内容。SVM学习过程包括训练、分类和测试三部分。其中,训练过程针对已标注的文本,包括文本特征选取、特征向量化和SVM分类器的构造等几个主要步骤。测试过程则针对未标注类别的新文本,新文本进行文本特征向量化后,由预测函数来判断其分类获取信息抽取模式。
2.2 实体特征的量化
文本特征选取和向量化是SVM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并会影响学习结果。本文提出的文本特征选取方法综合考虑了方剂文本编撰、用词规律等特点,采用不同参数设置和向量化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2.2.1 文本特征选取
方剂内容文本可以表示为特征向量V(TL,PC,P,HN,Q,FK,T1,T2,T3…),表1列出了V中各元素的含义。
2.2.2 文本特征向量化
文本特征既有反映文本格式的,也有反映语义的。为了体现其不同含义和作用,本文在对它们量化时采取不同的策略(设训练文本个数为M)。
1)TL、PC按公式(1)归一化:
2)P、FK按公式(2)二值化:
3)HN、Q按公式(3)量化:
4)术语词汇的量化:
术语词汇由于其对内容表达的重要性,采用词频-逆向文档词频(TF-IDF)的方法,计算公式为:
其中W(t,d)为词t在文本d中的权重;tf(t,d)为词t在文本d中的词频;log(N/nt+σ)为逆向词频;N为训练文本总数;nt为训练文本集中出现词t的文本数;σ为可调参数;分母为归一化因子。
特征向量组合及参数选择:
方剂各内容在描述和用词上各有特点,因此不同内容的SVM可以选择不同的特征向量元素组合。
在不同方剂内容的SVM中,一个特征向量元素的作用可以是不一样的(如中药名和量词的出现频率对方剂组成是一个重要判断指标,而对方剂功效却不是),也可以是一样的(如格式特征向量元素对每个方剂内容而言相关度都为1)。这些作用的不同由特征与内容的相关度体现。
特征t与方剂内容c之间的相关度可按如下互信息公式计算如下:
其中,A(t,c)为t在c出现的次数;A(t)为t出现的次数;A(c)为c出现的次数;N为所有文档的数量。
在SVM训练时,各特征向量元素的选用情况及在方剂内容SVM中的作用由对角矩阵λ(α1,α2,…,αn)表示,进入SVM训练的文本向量即变为Vλ,λ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为第i维方剂属性内容的特征,“无”表示此SVM没有的特征向量元素;“仅一个”表示有此特征向量元素;“存在多个”表示多个SVM中共有的特征向量元素。
经过文本特征选取和向量化之后,方剂文本就可以用它们的特征向量表示,如简单的方剂的“出处”有形如(TL:8,PC:1,P:1)此类的短小的特征向量,或是复杂的“功效主治”如(TL:600,Q:0.03,PC:3,P:1,T1:0.02,T2:0.034,…,Tn:0.012)形式,但因为Tn为常用术语,向量的维数就大大降低了。
2.2.3 实验结果
我们通过随机采样的方法,对方剂抽取模式学习的效果进行验证。首先,从各方剂书籍的OCR文本中收集了2341条方剂及其内容的文本信息,它们的描述依书籍的不同而各不相同。然后,把文本交给SVM进行内容判别,用以验证模式学习的效果,其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其中,被判为正例,表明此方剂内容被正确识别出来;被判为负例,表明此方剂内容被识别成其他的方剂内容。识别率最好的“方剂名”、“出处”等全部被正确归类;而识别率较差的“功用”也有98.16%的正确率。由此可见,我们提出的模式学习方法在提取非结构化的方剂文本信息时是有效而且可行的。之所以有这么高的识别率,是因为我们抓住中医术语描述性强,各部分内容特征突出等特点进行建模。中医术语较少的属性组合已经能反映方剂文本描述的内容。其误判的原因是因为它与适应症的语义十分相似。
3 方剂间的关系挖掘
利用上述信息抽取模式从中医方剂图书中抽取出方剂内容信息,被构造成方剂概念实体,作为信息服务及方剂间关系挖掘的数据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中草药具有四气五味(辛、甘、苦、酸、温、寒、咸、凉、热、涩、平、淡、毒),归经(肝经、胆经、心经、肺经、脾经、胃经、肾经、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等属性,它们反映了中草药功用,也反映了方剂与病机、诊治等的联系。方剂是各味中草药的组合,自然也继承了这些属性。我们希望通过属性聚类方剂发掘他们之间的关系。
3.1 方剂属性特征量化
中医药书中对中药的描述一般都会列出其属性,如麻黄为“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其四气五味在量化时要考虑程度差别,如“微”取值0.2,“大”取值1,“小”取值0.3;归经属性量化时采用二值化的方法。通过以上方式得到一组中药属性值。然后通过式(6)、式(7)对方剂组成信息量化得到方剂的一组属性值。
其中,f(p,i)表示方剂的第i维属性的量化;F是方剂中的中药集合;Hj,i是草药j的属性i的量化,aj表示草药j在组成里的药量权重。
3.2 方剂聚类及参数计算
方剂属性量化后的23维的向量由性味、寒热和归经三大类属性组成。三类属性内容不同,对聚类作用也是不同,由此设置α1,α2,α3表示相应权重,相似度计算公式变为:
其中,N为23,表示特征向量维数;G为3,表示属性分类;αi为各属性分类的权重值。
对α1,α2,α3的计算利用了引力的概念,把数据空间的数据点看作单位质点,将聚类结果看作质点的分布。聚类所得的各个类内部的质点之间的引力(只考虑大小,不考虑方向)越大,即这个类的凝聚力越大,其作为一个类存在就更合理。
设pm(m1,m2,…,mN),pn(n1,n2,…,nN)是方剂数据空间上的两个点,则pm和pn的距离为:
pm和pn之间的引力为:
设c是聚类中的某个类,p1,p2,…,pM是类c中全部的M个点,类c的凝聚力Fa(c)是这M个点之间引力的均值,由式(11)计算:
整个数据空间包括m个有效类,c1,c2,…,cm,平均Fa由式(12)计算:
选取一组预先分好类的训练数据,计算max(Fa)求解α1,α2,α3的值。然后由公式(8)算出相似矩阵,并对方剂进行聚类。
3.3 聚类目的意义
聚类的结果可以作为查询推荐给用户,目的是让用户在查找方剂时可以很快地检索到药性药效相似的方剂,而这正是用户在查找时想得到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输入不知道名字但知道药方的方剂,让聚类结果告诉我们它与哪些方剂的药性药效是相似的,提供一种识别认识方剂的辅助手段,对于中医方剂的学习和研究都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4 结束语
针对数字图书馆的中医药信息服务,本文提出了一种非结构化文本信息的抽取方法。鉴于支持向量机对文本分类的有效性,我们把它用于构造数字图书馆的文本信息抽取模式,并对文本进行挖掘,一改它在文本处理中作为文本分类器的角色。通过支持向量机的方法,我们实现了模式学习、方剂信息抽取、方剂概念体实例化,同时经过聚类分析找到了它们之间在药性、药效上的潜在联系,希望为中医药学习与研究提供新的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Yueting Zhuang.Digital Libraries:A Testbed for Multimedia Technology[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2005,6(11):1201-1203.
[2]Larsen Ronald,Wactlar Howard.Knowledge Lost in Information[R].Report of the NSF workshop on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for digital li-braries,June,2003.
[3]Ian H Witten,Katherine J Don,Michael Dewsnip,et al.Text mining in adigital libra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Digital Libraries,2004:56-59.
[4]Li Y,Boncheva K,Cunningham H.SVM Based Learning System For In-formation Extraction[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5,3635:319-339.
[5]Joachims T.Text Categorization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s:Learningwith Many Relevant Features[C]//European Conference on MachineLearning(ECML),1998,Springer,Berlin:127-142.
[6]Lu Xiaonan,Kahle B,Wang J Z,et al.A metadata generation system forscanned scientific volumes[C]//I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ACM/IEEE-CS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ACM,New York,NY,2008:167-176.
中医方剂 篇2
编辑/中国中医考研
以下为《方剂学》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第七版182首正方:1.麻黄汤《伤寒论》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甘麻桂杏(义:干嘛贵姓)(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方歌)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姜:生姜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张元素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方歌)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附、苏叶、炙甘草、陈皮香苏草皮(义:香酥草皮)香:香附子苏:苏叶5.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半夏、五味子(方歌)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姜:干姜桂:桂枝6.止嗽散《医学心语》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甘草、陈皮陈梗嗽止芥前去百草菀(义:陈庚瘦子借钱去百草园)芥:荆芥梗:桔梗7.正柴胡饮《景岳全书》柴胡、防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陈生防柴草芍(义:陈生防柴草烧)8.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荷梗连根叶似伞,豆花芥穗甘如牛(义:荷梗连根叶似伞,豆花芥穗杆如牛)荷:薄荷 梗:桔梗连:连翘豆:豆豉 花:银花叶:竹叶牛:牛蒡子 9.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根杏上仁甘荷,翘桔梗菊桑(义:跟心上人干活,巧姐更沮丧)根:苇根或芦根 10.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麻黄、石膏、杏仁、炙甘草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11.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石膏(药引:生姜大枣)姜大葛石柴草,芩桔羌白芍(义:姜大哥拾柴草,琴姐抢白芍)
姜:生姜石:石膏白:白芷12.升麻葛根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升麻葛草芍药。(义:升麻哥炒芍药)
13.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人参、甘草(药引:生姜、薄荷)芎人茯草梗,枳独(毒)羌前柴(义:凶人伏草埂,只图抢钱财)枳:枳壳14.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紫苏叶、葛根、人参、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桔梗、炙甘草(药引:生姜、大枣)(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施苏:苏叶15.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16.加减葳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葳蕤(玉竹)葱白淡豆豉薄荷白薇桔梗大枣炙甘草(加减)葳蕤草荷葱,(滋阴)白薇豆梗红。(义:)(加减)葳蕤草和葱,(滋阴)白薇豆更红。
17.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枳实、厚朴、芒硝大硝枳厚。(义:)大笑之后。枳:枳实18.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大黄、桃仁、丹皮、冬瓜仁、芒硝小桃黄丹冬瓜芒(义:)小陶黄担冬瓜忙黄:大黄19.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黄、芒硝、甘遂大陷胸汤硝黄遂(义:)大陷胸汤硝黄随黄:大黄20.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附子、大黄、细辛大黄细附。(义:)大黄媳妇。
21.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大黄、附子、干姜、芒硝、当归、人参、甘草温脾调胃当用参附姜姜:干姜调胃:调胃承气汤22.麻子仁丸,脾约丸《伤寒论》麻子仁、芍药、炙枳实、大黄、厚朴、杏仁黄麻子枳实药朴杏子(义:)黄麻子只是要扑杏子黄:大黄23.济川煎《景岳全书》肉苁蓉、当归、牛膝、泽泻、升麻、枳壳枳泻当济望升牛肉(义:)止泻当寄望生牛肉枳:枳壳 牛:牛膝肉:肉苁蓉24,十枣汤《伤寒论》芫花、甘遂、大戟、大枣25.黄龙汤伤寒六书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药引:生姜大枣桔梗)(方歌)黄龙汤用大承气,甘桔参归妙不同
26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生芩柴草大夏人(义:)生芹菜炒大虾仁 27大柴胡汤《金匮要略》柴胡、黄芩、白芍、半夏、枳实、大黄、生姜、大枣将军枳实夏胡芩生药赶枣(义:)将军只是吓唬秦生要赶早
28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青蒿、黄芩、淡竹茹、姜半夏、赤茯苓、生枳壳、广陈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青竹茹碧玉,皮茯枳半黄(义:)青竹如碧玉,皮肤只半黄青:青蒿 黄:黄芩 茯:赤茯苓 枳:枳壳29达原饮《瘟疫论》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老黄芍:原饮则厚果知榔(义:)老黄说:愿饮则后果自揽黄:黄芩 果:草果30四逆散《伤寒论》柴胡、炙干草、枳实、芍药四逆柴枳草芍药(义:)四逆才子炒芍药
31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药引:煨生姜、薄荷)逍遥术茯煨生姜薄荷当柴草烧(义:)小姚嘱咐魏生将薄荷当柴草烧
32痛泻要方《丹溪心法》炒白术、白芍、陈皮、防风陈,痛心芍术防(义:)臣,痛心烧住房
33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炙甘草姜大人芩老连,夏痞(义:)姜大人青老脸,下皮姜:干姜34白虎汤《伤寒论》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白虎粳甘石母(义:)白虎竟敢食母
35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石膏、竹叶、半夏、麦门冬人参、炙甘草、粳米夏门人竹石甘粳米(义:)厦门人煮食干净米门:麦门冬36清营汤《温病条辨》犀角(水牛角代)、生地、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翘连花营大玄,生丹麦竹犀(义:)俏莲花赢大选,升丹麦主席连:连翘 生:生地 丹:丹参37犀角地黄汤(芍药地黄汤)《小品方》犀角(水牛角代)、生地、芍药、丹皮药牡犀生(义:)岳母牺牲生:生地38黃连解毒汤《肘后备急方》黄连栀子黄芩黄柏三黄+栀子(三焦)
39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连翘、川大黄、朴硝、甘草、山栀子仁、薄荷、黄芩(药引:竹叶、蜜)黄老将军膈山翘竹硝荷(义:)黄老将军隔山巧捉萧何黄:黄芩荷:薄荷40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黄芩、黄连、陈皮、生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陈升普济翘蓝桔牛马,柴僵薄荷连元老芩住(义:)陈胜布计巧拦截牛马,才将薄荷连元老擒住僵:僵蚕 升:升麻牛:牛蒡子41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金银花、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皂角刺、制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陈皮(药引:酒)贝国风光甲天下,赤芍没香金银花,当用陈皮皂白芷,解毒活血溃坚夸(义:)北国风光甲天下,赤芍没想金银花,当用陈皮造白纸,解毒活血溃坚夸香:乳香当:当归尾42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木通、生地、生甘草、竹叶竹甘通地。(义:)竹竿捅地。
43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龙胆草柴胡泽泻木通黄芩栀子当归生地生甘草车前子车通黄龙山,当地泻柴草(义:)车通黄龙山,当地卸柴草地:生地龙:龙胆草黄:黄芩44左金丸,六一丸,萸连丸《丹溪心法》黄连、吴茱萸(6:1)45苇茎汤《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方》苇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李茎苇苡桃冬(义:)(李)经纬以逃遁
46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粳米白骨粳是草包(义:)白骨粳是草包47清胃散《脾胃论》黄连、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升麻胃连升,归生牡(义:)为连升,跪生母连:黄连 生:生地 牡:牡丹皮48玉女煎《景岳全书》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石母麦地一头牛,胃热阴虚玉女愁(义:)十亩麦地一头牛,胃热阴虚玉女愁牛:牛膝 地:熟地49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葛根、炙甘草、黄芩、黄连芩连葛柴草,清里又觪表。
(义:)芩连割柴草,清里又觪表。50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官桂芩香莲当官,大草药榔。(义:)秦香莲当官,大吵要郎。香:木香 官:官桂或肉桂大:大黄51白头翁汤《伤寒论》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白头翁秦黄连柏(义:)白头翁亲黄脸婆。52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母鳖蒿生丹(义:)母鳖好生蛋生:生地 丹:丹皮53清骨散《证治准绳》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老母青蒿艽二胡甲骨文(义:)老母请蒿教二虎甲骨文二胡:银柴胡、胡黄连54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当归、生地黄、熟地黃、黄芩、黄连、黄柏、黄芪(方歌)当归六黄治汗出,芪芩连柏生熟地,泻火固表复滋阴,入麻黄根功更异,或云此药太苦寒,胃弱气虚在所忌
55清络饮《温病条辨》鲜荷叶边、鲜银花、丝瓜皮、西瓜翠衣、鲜扁豆花,鲜竹叶心西丝荷扁吃花卷(义:)西施河边吃花卷西:西瓜衣 丝:丝瓜皮荷:荷叶边 扁:白扁豆花卷:竹叶卷心花:银花56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白扁豆厚朴(药引:酒)扁薷朴(义:)扁奴仆。
57六一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滑石、甘草六一儿童玩滑甘(义:)六一儿童玩滑杆。
58桂苓甘露散(饮)《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滑石、茯苓、炙甘草、白术泽泻、官桂、石膏、寒水石、猪苓膏寒草泽滑,术官茯猪爬(义:)高寒草泽滑,猪倌扶猪爬或:六一散加五苓散加二石(石膏寒水石)官:官桂 【功用】清暑泄热,化气利水【主治】中暑受湿,头痛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小儿吐泻惊风等59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西洋参、西瓜翠衣、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斛荷叶翠,草黄知粳冬(义:)西湖荷叶翠,草黄知今冬
西:西洋参 荷:荷梗 叶:竹叶 翠:西瓜皮 黄:黄连冬:麦冬60理中丸《伤寒论》干姜、人参、炙甘草、白术理中人喝老白干温中寒(义:)李忠仁喝老白干温中寒。61小建中汤《伤寒论》饴糖、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桂枝汤芍微加点糖(义:)桂枝汤稍微加点糖 62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姜大人萸吴茱(义:)姜大人遇五猪姜:生姜63四逆汤《伤寒论》生附子、干姜、炙甘草四逆汤,附子草姜(义:)四逆汤,父子吵僵姜:干姜64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熟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五味子、半夏、麝香、生姜四五六吃香姜肉,喝回阳酒(义:)四五六吃香酱肉,喝回阳酒四:四逆汤 五:五味子六:六君汤 香:麝香肉:肉桂 姜:生姜65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通枝辛甘药枣归(义:)通知心肝要早归
66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熟地、鹿角胶、肉桂、麻黄、白芥子、炮姜、生甘草姜麻治阴疽,鹿肉芥草熟(义:)姜妈治阴疽,鹿肉皆炒熟姜:炮姜炭 鹿:鹿角胶肉:肉桂芥:白芥子67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此方宜 78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白术、白茯苓、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甘草、山药、大枣薏莲砂子上山枣四君子,梗豆(义:)一连傻子上山找四君子,更逗梗:桔梗 豆:白扁豆69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陈益一人芪麻胡甘,当术(义:)陈毅一人骑马胡干,当诛麻:升麻 胡:柴胡70生脉散《医学启源》人参、麦冬、五味子71玉屏风散《究原方医方类聚》黄芪、防风、白术玉屏风,芪白术(义:)玉屏风,骑白猪。72完带汤《傅青主女科》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陈芍荆带二术前往参山打柴草(义:)陈嫂仅带二猪前往深山打柴草荆:荆芥穗前:车前子 参:人参 山:山药73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熟地、当归、川芎、白芍芎芍归地(义:)凶手跪地
74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黄芪、当归当归补血芪,生血又补气。(义:)当归补血奇,生血又补气。75归脾汤《正体类要》黄芪、龙眼肉、白术、茯苓、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药引:姜、枣)四君归芪枣,远志龙眼香(义:)四君归期早,远知龙眼香。枣:酸枣仁香:木香76八珍汤(散)《瑞竹堂经验方》人参、熟地黄、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炙甘草、(药引:生姜、大枣)八珍:四君四物(加)二引。77炙甘草汤/复脉汤《伤寒论》生地、炙甘草、生姜、人参、桂枝、阿胶、麦冬、麻仁、大枣麦大麻枝人胶姜炙地(义:)卖大麻之人叫姜子地麻:麻仁枝:桂枝姜:生姜炙:炙甘草 地:生地78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地八山山四,丹泽茯苓三地:熟地山山:山药、山羊肉八、三、四:重量79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枸杞山萸肉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牛膝茱菟芪牛,鹿熟归山(义:)猪兔骑牛,陆续归山牛:牛膝 山:山药80大补阴丸《丹溪心法》熟地、龟板、黄柏、知母、猪脊髓黄母猪拱地板(义:)黄母猪拱地板黄:黄柏猪:猪脊髓地:熟地 板:龟板81一贯煎《继名医类案》生地、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川楝子当地一贯沙枸楝麦(义:)当地一贯杀狗零卖。
地:生地沙:北沙参82肾气丸《金匮要略》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桂附地黄丸桂:桂枝83右归丸《景岳全书》附子、肉桂、鹿角胶、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杜仲、当归枸菟鹿熟归附肉桂二山仲(义:)狗兔陆续归附肉桂二山中
84地黄饮子《黄帝素问宣明论》熟地黄、肉苁蓉、巴戟天、山茱萸、石斛、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冬、菖蒲、远志、薄荷(药引:生姜、大枣)桂附苁远冬茯斛,菖巴黄萸是荷味(义:)贵妇从远东赴沪,尝巴黄鱼是何味桂:官桂或肉桂冬:麦冬萸:山茱萸 黄:熟地黄荷:薄荷不加薄荷名“地黄饮”(圣济总录)85龟鹿二仙胶《医便》鹿角胶龟板胶人参枸杞子龟鹿二仙杞人参(义:)龟鹿二仙吃人参。86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牡蛎、黄芪、麻黄根、小麦芪麻麦牡蛎(义:)骑马卖牡蛎麻:麻黄根87九仙散《卫生宝鉴》罂粟壳、人参、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胶乌梅、贝母乌梅桑母五人管,罂胶九仙去借款(义:)乌梅丧母无人管,应叫九仙去桔款桑:桑白皮 母:贝母 胶:阿胶88(纯阳)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罂粟壳、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炙甘草、白芍、木香、诃子、纯阳真人对木桂罂说:当草蔻药人,可术之(义:)纯阳真人对穆桂英说:当草寇要人,可诛之木:木香 桂:肉桂 蔻:肉豆蔻89四神丸《内科摘要》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药引:大枣、生姜)四神姜枣脂肉味茱,治五更泄(义:)四神将枣子肉喂猪,治五更泄姜:生姜 肉:肉豆蔻90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沙苑子、芡实、莲须、龙骨、牡蛎、莲子粉沙金锁实须子骨蛎(义:)傻金锁实需子鼓励沙:沙苑子 须子:莲须莲子骨:龙骨实:芡实91桑螵蛸散《本草衍义》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神龙远螵,蒲人归甲(义:)神龙远飘,仆人归家神:茯神 螵:桑螵蛸甲:龟甲92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白术生黄芪龙骨牡蛎萸肉杭芍海螵蛸茜草棕边炭五倍子五冲芪术药螵海,榈龙茜牡蛎茱之(义:)伍冲要飘海,旅龙牵母力阻止五:五倍子茜:茜草茱:山茱萸93固经丸《丹溪心法》炒白芍、炙龟板、黄柏、黄芩、椿根皮、香附芍附椿芩,固经板柏(义:)少妇春情,箍紧板婆附:香附 板:龟板94易黄汤《傅青主女科》炒山药炒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黄易车子果然白,药实(义:)黄奕车子果然白,要西黄:黄柏 车子:车前子果白:白果95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当归砂老朱连当黄地(义:)傻老朱连当皇帝连:黄连黄地:生地黄96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生地、人参、丹参、元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朱砂 药引:蜜丸,竹叶或龙眼煎汤送服三参枣柏二冬无,天王桔苓术当地五远(义:)三神早搏二冬无,天王接令住当地五院三参:人参丹参元参枣:酸枣仁 地:生地97酸枣仁汤《金匮要略》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穹仁枣苓知草(义:)
98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牛黄、麝香、郁金、犀角、黄连、黄芩、山栀、朱砂、雄黄、梅片、真珠以金箔为衣,脉虚者人参汤下,脉石者银花薄荷汤下牛朱犀麝香,让冰芩连山栀珠雄黄金(义:)牛主席设想,让兵勤练山蜘蛛寻黄金牛:牛黄 朱:朱砂冰:冰片或梅片金:郁金99紫雪《外台秘要》犀角屑(水牛角代)、羚羊角屑、麝香、生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青木香、沉香、玄参、升麻、炙甘草、丁香、硝石、朴硝、朱砂、黄金老黄买四香升朱,紫雪朴硝五石元两角(义:)老黄买四箱生猪,只需报销五十元两角四香:麝香沉香丁香青木香五石: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硝石两角:犀角羚羊角黄:黄金 升:升麻元:元参100至宝丹《苏沈良方》生乌犀角、麝香、朱砂、雄黄、生玳瑁屑、琥珀、龙脑、金银箔、牛黄、安息香人参汤下雄牛黄角玳金银,安息砂琥放冰香(义:)雄牛黄角戴金银,安息杀虎放冰箱冰:龙脑或冰片101苏合香丸(吃力伽丸)《外台秘要》苏合香、麝香、龙脑香(冰片)、安息香末(无灰酒熬膏)、吃力伽(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光明砂(朱砂)、诃黎勒皮、檀香、沉香、丁香、荜茇、熏陆香(乳香)朱犀术脑壳,九香茇诃;檀丁沉附麝,青息苏乳。(义:)朱熹猪脑壳,久想罢课;但丁城府深,轻吸苏乳。
102越鞠丸(芎术丸)《丹溪心法》香附、苍术、川芎、神曲、栀子越鞠神附栀芎术(义:)越剧神父治凶猪神:神曲附:香附 术:苍术103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枳实 厚朴 薤白 桂枝 瓜蒌实
薤蒌枝朴实(义:)谢喽之朴实 104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生夏梅核厚就苏茯(义:)生下梅核后就舒服生:生姜 苏:苏叶105金铃子散《袖珍方》金铃子、玄胡酒下106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厚朴、沉香、炙甘草、茯苓、草豆蔻仁、木香、干姜、生姜厚朴温中汤,豆茯草双姜,沉木香(义:)厚朴温中汤,豆腐炒二姜,请木想豆:草豆蔻107天台乌药散(乌药散)《圣济总录》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巴豆温酒下天台乌药香楝槟,茴香巴良姜青(义:)天台五妖想练兵,回乡把良将请香:木想 青:青皮 巴:巴豆108暖肝煎《景岳全书》小茴香、肉桂、当归、枸杞、乌药、沉香或木香、茯苓药引:生姜小枸药肉归子,肝苓香(义:)小狗要肉归子,钢铃响小:小茴香肉:肉桂香:沉香或木香109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紫苏子、半夏、川当归、炙甘草、前胡、厚朴、肉桂药引:生姜、大枣、苏叶苏大官叶生夏前厚归国(义:)苏大官爷盛夏前后归国苏:苏子官:肉桂或官桂生:生姜叶:苏叶110定喘汤《摄生众妙方》(麻黄白果定喘汤)麻黄、白果、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法半夏桑喘麻花,吃白果甘,芩半斤杏仁苏(义:)桑揣麻花,吃白果干,称半斤杏仁酥桑:桑白皮 麻:麻黄 花:款冬花芩:黄芩 苏:苏子111小半夏汤《金匮要略》半夏生姜112旋覆代赭汤《伤寒论》旋覆花、代赭石、人参、生姜、炙甘草、半夏、大枣旋覆代赭汤,老人夏大姜(义:)旋覆代赭汤,老人下大江。姜:生姜113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姜大人竹草皮治呃逆(义:)姜大人煮草皮治呃逆 114桃核承气汤《伤寒论》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桃桂硝黄草(义:)逃归硝黄巢桂:桂枝115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生地、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桃红四物桔枳老柴牛(义:)桃红四物借只老柴牛桔:桔梗 枳:枳壳四物:川芎,赤芍,当归,生地黄116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补阳当地穹仁赤红芪(义:)阜阳当地穷人持红旗地:地龙仁:桃仁当:当归尾 117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大黄、柴胡、天花粉、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桃仁将军复元归天山,老胡献红桃(义:)将军复元归天山,老猢献红桃山:穿山甲天:天花粉118温经汤《金匮要略》桂枝、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阿胶、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吴阿牡穹,姜草药麦人,当桂一半(义:)吾阿母穷,将草药卖人,当贵一半吴:吴茱萸阿:阿胶姜:生姜牡:牡丹皮桂:桂枝温经汤《妇人良方》当归、川芎、人参、肉桂、牡丹皮、莪术、牛膝、甘草归川人皮肉草莪牛
119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当归、川芎、桃仁、干姜、甘草(童便、黄酒煎服)姜甘生化当归,芎桃(义:)蒋干生怕当龟,凶逃姜:干姜 甘:甘草120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灵脂(酒研)、蒲黄炒香醋或黄酒冲服121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桂茯药桃丹(义:)贵妇要逃单药:芍药夺命丸《妇人良方》:小产桂枝茯苓汤《济阴纲目》:催生122鳖甲煎丸《金匮要略》鳖甲(煅下灰,清酒煮)、乌扇(射干)、黄芩、鼠妇、干姜、厚朴、瞿麦、紫葳、阿胶柴胡、蜣螂、芍药、牡丹蟅虫、蜂窠炙、赤硝桃仁、葶苈、大黄、桂枝、石苇、人参、半夏鳖甲胶螂紫蜂(行),芎妇胡桃牡丹葶,半夏芩军硝麦扇,蟅姜桂人苇厚(盯)。灶下灰清酒(畅饮)。(义:)别家骄郎紫峰(行),少妇胡桃牡丹亭,半夏秦君笑卖扇,浙江贵人尾后盯(盯)。灶下灰清酒(畅饮)。123十灰散《十药神书》大蓟、小蓟、荷叶、茜草、侧柏叶、白茅根、山栀子、大黄、丹皮、棕榈皮藕汁或萝卜汁磨京磨调服大蓟丹黄荷小蓟茅棕栀十柏茜(义:)大鸡蛋黄和小鸡毛总值十百钱黄:大黄 荷:荷叶 柏:侧柏叶124咳血方《丹溪心法》青黛、山栀子、瓜蒌仁、海浮石(海粉)、诃子咳血,快青仁诃石栀(义:)咳血,快请人刻石子青:青黛 仁:瓜蒌仁 石:海浮石栀:栀子125小蓟饮子《济生方》生地、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竹叶、当归、栀子、炙甘草小地石木竹甘当黄山藕(义:)小弟拾木竹杆当黄山藕小:小蓟地:生地石:滑石木:木通 竹:竹叶黄:蒲黄山:山栀子藕:藕节126槐花散《本事方》槐花、侧柏叶、荆芥穗、枳壳开水或米汤调下柏穗枳槐(义:)百岁之槐柏:侧柏叶 穗:荆芥穗枳:枳壳槐:槐花127黄土汤《金匮要略》灶心黄土、甘草、生地、白术、附子、阿胶、黄芩、胶附子在黄土地上芩术草(义:)叫夫子在黄土地上芩猪草地:生地 术:白术128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饭后清茶调服薄荷老调查羌活,穹芷细芥防(义:)薄荷老调查枪火,穷仔细街坊芥:荆芥129大蓁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细辛、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熟地、白茯苓、独活独生艽芷黄细,防羌石;八珍少人(义:)独生娇子黄细,防呛死;八珍少人石:石膏 生:生地黄:黄芩艽:秦艽130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乌、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方歌)小活络丹用二乌,地龙乳没胆星俱,中风手脚皆麻木,痰湿流连一并祛。
131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僵牵正,附蝎(义:)将签证,腹泻附:白附子132玉真散《外科正宗》白附子、天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热酒或童便调服,兼外敷白麻芷羌玉,真南防(义:)白麻子抢玉,真难防白:白附子 麻:天麻 133消风散《外科正宗》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苍术、石膏、甘草、木通、当归、生地、术麻通知老膏,当地苦防风牛病,荆蝉牛子(义:)朱妈通知老高,当地苦防疯牛病,禁产牛仔术:苍术 麻:胡麻知:知母地:生地苦:苦参134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羚角片、双钩藤、霜桑叶、京川贝、鲜生地、滁菊花、茯神木、生白芍、生甘草、淡竹茹芍茯羚钩桑草地,贝菊竹(义:)少妇领狗上草地,被驱逐茯:茯神木 桑:霜桑叶地:生地竹:竹茹135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怀牛膝、生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天上元龙楝牡龟,陈石国老膝芍麦(义:)天上元龙恋母龟,诚实国老吃烧麦天:天冬 龙:龙骨 陈:茵陈石:代赭石136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杜茯寄宿黄山,夜见益母天钩膝决明(义:)杜甫寄宿黄山,夜见一母天狗戏决明茯:朱茯神 黄:黄芩 山:山栀子 膝:牛膝13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鸡子黄、阿胶、生龟板、干地黄、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鳖甲、生白芍甘地味龟鳖麻阿胶麦芍牡鸡,定是风了(义:)甘地为龟鳖骂阿娇卖骚母鸡,定是疯了地:干地黄 麻:胡麻仁牡:牡蛎138杏苏散《温病条辨》杏仁、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橘皮、大枣苏杏桔枣二陈枳前(义:)苏杏姐找二陈支钱苏:苏叶 枳:枳壳二陈(少一梅):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139桑杏汤《温病条辨》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皮、梨皮沙小贝栀豉桑杏梨皮(义:)傻小贝只吃桑杏梨皮沙:北沙参 栀:栀子皮桑:桑叶140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霜桑叶、石膏、人参、甘草、胡麻仁、真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阿麻石甘杷桑叶和杏子麦人(义:)阿妈拾干巴桑叶和杏子卖人麻:胡麻仁 141增液汤《温病条辨》玄参、麦冬、细生地(方歌)增液汤中参地冬,或入鲜乌润肠通地:生地142麦门冬汤《金匮要略》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粳甘人麦夏枣(义:)精干人卖夏枣
143益胃汤《温病条辨》生地、麦冬、冰糖、玉竹、沙参冰玉益胃参地冬(义:)冰玉一味生地冬参:北沙参地:生地144养阴清肺汤《重楼玉明》大生地、麦冬、生甘草、玄参、贝母、丹皮、薄荷、炒白芍养阴清肺玄地丹草麦,贝芍荷斥(义:)杨银青非选弟担草卖,被嫂喝斥地:生地荷:薄荷145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白芍、当归、贝母、生甘草、元参、桔梗老桔芍合元麦身,贝二地固经(义:)老姐骚货愿卖身,被二弟箍紧合:百合身:当归身 二地:生熟地146平胃散《简要济众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药引:生姜、大枣苍术皮老厚
147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炙甘草药引:生姜、大枣陈二桔藿香枣姜苏大老,苓朴芷术(义:)陈二姐好想找江苏大佬,廉不知足陈二:陈皮半夏曲 苏:紫苏大:大腹皮或大毛148茵陈蒿汤《伤寒论》茵陈、栀子、大黄(方歌)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也有不用茵陈者,仲景柏皮栀子汤
149八正散《大平惠民和剂局方》木通、滑石、瞿麦、萹蓄、车前子、栀子、炙甘草、大黄药引:灯心草通蓄灯车瞿黄山,老石八正(义:)通宵等车去黄山,老实巴整黄:大黄 山:山栀子石:滑石150三仁汤《温病条辨》杏仁、生薏苡仁、白寇仁、飞滑石、白通草、竹叶、厚朴、、半夏三仁厚半叶通滑。(义:)三人后半夜通话。
叶:竹叶三仁:杏仁苡仁白蔻仁151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芩香连荷蔻通菖,贝陈毒消射死(义:)秦香莲和寇通娼,被陈独秀射死香:藿香连:连翘 荷:薄荷蔻:白豆蔻陈:茵陈石:滑石152连朴饮《霍乱论》芦根、厚朴、黄连、石菖蒲、制半夏、豆豉、焦山栀、连朴夏山豆芦菖(义:)廉颇下山斗汝昌连:黄连 豆:豆豉芦:芦根菖:石菖蒲153当归拈痛汤(拈痛汤)《医学启源》茵陈、羌活、白术、人参、苦参、升麻、葛根、苍术、防风、知母、泽泻、黄芩、猪苓、当归身、炙甘草人升知茵二术苦芩羌,甘风泻葛苓当(拈痛汤)。人生知音二柱哭秦腔,赶风写歌铃铛(拈痛汤)。
154二妙散《丹溪心法》黄柏苍术(方歌)二妙散中苍柏煎,三妙散中牛膝添,四妙再加薏苡仁,湿热下注痿痹全。155五苓散《伤寒论》泽泻、猪苓、白术、茯苓、桂枝苓枝桂,泻猪术(义:)灵芝贵,谢猪猪
156猪苓汤《伤寒论》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猪苓茯泻滑一胶(义:)猪苓腹泻滑一跤。157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防己、黄芪、甘草、白术药引:生姜、大枣姜大白芪草防(义:)姜大伯砌草房防:防己 白:白术158五皮散《华氏中藏经》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陈苓皮毛姜受桑(义:)陈玲皮毛将受伤
159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160真武汤《伤寒论》附子炮、茯苓、白芍、白术、生姜、术姜芍附真水苓(义:)珠江少妇真水灵姜:生姜161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附子、干姜、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白茯苓、炙甘草药引:生姜、大枣茯附术老姜,瓜果朴皮(脾)香(义:)夫妇煮老姜,瓜果扑鼻香姜:干姜 瓜:木瓜 果:草果皮:大腹皮香:木香162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川荜解、益智仁、石菖蒲、乌药萆薢分蒲乌益仁(义:)萆薢分铺无一人蒲:石菖蒲另名:萆薢分清散《杨氏家藏方》163羌活胜湿汤《脾胃论》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蔓荆子、川芎老藁荆独,川防羌衣(义:)老高禁毒,穿防枪衣
164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川芎干地黄牛膝杜仲茯苓桂心人参芍药甘草秦人地芎药仲苓枝草,当辛牛独,防虫寄生(义:)秦人弟兄要种灵芝草,当心牛犊,防虫寄生地:干地黄枝:肉桂心165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药引:乌梅、生姜二陈茯老生乌梅(义:)二臣服老生乌眉 166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药引:生姜、大枣温总理胆敢枳实陈半生枣竹苓草(义:)温总理胆敢指使陈半生找竹苓草二陈汤加竹茹枳实167茯苓丸,指迷方《是斋百一选方》半夏、枳壳、风化朴硝、茯苓为末,姜汁糊丸,姜汤下茯苓枳硝半个夏天(义:)茯苓滞销半个夏天枳:枳壳168清气化痰丸《医方考》胆南星、瓜蒌仁、陈皮、黄芩、杏仁、枳实、茯苓、制半夏(姜汁)姜汁为丸,姜汤下陈皮杏仁半黄瓜实南茯(义:)陈皮杏仁拌黄瓜实难服黄:黄芩 瓜:瓜蒌仁实:枳实南:胆南星169小陷胸汤《伤寒论》瓜蒌实、黄连、半夏小陷胸汤半蒌连(义:)小陷胸汤半篓莲蒌:瓜蒌实 连:黄连170(礞石)滚痰丸《泰定养生主论》礞石、大黄、黄芩、沉香沉礞石大黄芩(义:)陈梦时打黄芩大:大黄171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贝母、瓜蒌、天花粉、茯苓、橘红、桔梗红橘桔茯贝母瓜粉(义:)红菊姐夫被母瓜分粉:天花粉172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干姜、茯苓、甘草、细辛、五味子173三子养亲汤《皆效方》白芥子 苏子 莱菔子三子莱芥苏(义:)三子来借宿
174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药引:生姜、大枣姜老苓红橘枣白术半天(义:)姜老令红菊找白猪半天
175定痫丸《医学心悟》竹沥、胆南星、明天麻、川贝母、半夏、茯苓、茯神、石菖蒲、全蝎、僵蚕、真琥珀、橘红、远志、丹参、麦冬、辰砂、姜汁、甘草(方歌)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胆星全蝎蚕琥珀,姜汁竹沥草朱砂(义:)(方歌)定痫二虎背天麻,丹麦陈远捕江虾,胆星全借产琥珀,竹沥姜汁炒朱砂二茯:茯苓茯神姜夏:姜半夏176保和丸《丹溪心法》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萝卜子神茯夏山翘陈萝(义:)神甫下山敲陈锣神:神曲 山:山楂177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三黄和神茯是术泽枳(义:)三皇和神父是猪仔子三黄:三黄片(黄芩黄连大黄)枳:枳实178健脾丸《证治准绳》人参、茯苓、白术、甘草、木香、黄连、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四君三仙药陈香莲砂蔻。(义:)四君三仙要陈香莲杀寇。方歌: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和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不伤正
179枳实消痞丸,失笑丸《兰室秘藏》枳实、干生姜、炙甘草、麦芽曲、茯苓、白术、半夏曲、人参、厚朴、黄连枳麦夏连,四君朴干(义:)只卖夏莲,四君不干枳:枳实 麦:麦芽曲夏:半夏曲 连:黄连 干:干生姜180葛花解酲汤《内外伤辨惑论》木香,人参,猪苓,白茯苓,橘皮,白术,干生姜,神曲,泽泻,青皮,缩砂仁,白豆蔻仁,葛花(方歌)葛花解酲香砂仁,二苓参术蔻青陈,神曲干姜兼泽泻,温中利湿酒伤珍
中医方剂名称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方剂,取类比象
中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智慧结晶,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手段的重要体现形式。在国际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 中医传播的国际化也更加受到重视。对于方剂来说一个准确而简洁的翻译名称有助于异国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医文化。近十年来, 关于中医方剂翻译策略的研究和探讨炙手可热, 不乏有经典实用的论断。然而在涉及到具体方剂翻译归类策略方面依然众说纷纭, 翻译方式也不一而足, 难有一定之规。本文在整理了现有的方剂翻译策略的基础上, 整理出了包括主药+剂型、取类比象、功效+剂型、主药+功效+剂型四个原则的翻译策略。
一、主药+剂型
主药+剂型类别的方剂的名称主要强调了方剂的主要药物组成或者富有特色的佐使药物。以这些药物命名方剂是为了体现方剂中具有重要或者特殊作用的药物或者能够直观地体现出方剂的药物组成。例如青蒿鳖甲汤, 本方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药物为青蒿、鳖甲。青蒿芳香清热透络, 鳖甲直入阴分清退虚热。本方功用为养阴透热。从药物组成的命名中很好地体现了本方的治疗作用。因此本类别采取直译的方法可有效地传递原本方剂名称所表达的含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Ephdera, Apricot Kernel, Coicis, and Licorice Decoction) , 本方由四味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组成。明确提示了药物组成也符合此策略。同时在此列举构成相似的方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Ephdera, Apricot Kernel, Coicis, and Licorice Decoction) 。
二、取类比象
取类比象是中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非常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取类比象, 是古代人们描述事物之间关联性的方式, 在中医学、尤其是在中药学中, 运用尤为广泛。比如:由于花朵多生长于植物的顶端, 所以它的药用功能多是治头部疾病, 故有“诸花皆升”之说;同样在方剂的命名中也存在着大量此类命名原则的方剂, 例如:四君子汤 (FourGentleman Decoction) , 取方中组成的四味药不热不燥, 适度施力, 取了“君子致中和”的意思, 因而得名四君子汤。大青龙汤 (Major Bluegreen Dragon Decoction) , 取龙为神兽能够施云布雨, 类比大青龙汤有发汗之功效。涉及的文化典故并不很深奥, 以这两个方剂为代表方剂可采取直接翻译的方法保留方剂名称的辨识度。
真武汤 (Decoction for Strengthening Spleen kidney yang) 。玄武在道教中既是颇受崇拜的神明, 又是一个可以引导修行的意象。古代传说中, 他是北方主水之神, 北方寒冷, 故玄武主寒水。“真武汤”之名说明此方能温化人体之寒水, 温阳健脾, 利水除饮。但是宋代林亿等校正医书时, 为避讳, 改玄武汤为真武汤。虽然此处避讳只是因为朝代更迭而更改, 但这个方剂名称却因为宋代医书大规模的刊行和普及流传了下来, 失去了直接传达文化含义的象征, 因而此类命名方剂采取实际功效进行翻译的方法, 以功效壮肾阳来作为方名翻译的重点。
三、功效+剂型
功效+剂型也是方剂命名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直接体现了方剂的治疗效果。例如:大承气汤, 承气即为顺气, 本方用以泄热通便, 顺气荡积。另外, 在此类方剂中也有运用取类比象手法参与方剂命名的例证, 如:泻黄散, 黄代指脾, 脾属土, 其色黄。因而此方名可理解为泻脾散。泻黄散Xiehuang San (Power for Purging Spleen Heat) 从此角度讲也是采取了功效直译的方法。
四、主药+功效+剂型
此类可结合主药+剂型、功效+剂型两大类别进行翻译, 主要采取的是直译兼意译的方式。例如:当归补血汤 (Chinese Angelica Decoction for Enriching Blood) 。成分和剂型部分采用直译的方式, 以介词的形式将功用缀后完成方剂名称的翻译。
当然, 以上只是对中医方剂翻译的初步研究与探讨, 中医名词国际化是一个浩大而复杂的工程, 而方剂名称的翻译也是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类别是在综合现有翻译策略以及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出来的, 在此提出作为对中医方剂翻译策略的参考。本文主要针对于大部分方剂名称翻译的一般规律, 在个别文化含义丰富的方剂名称个案当中, 值得研讨和探究的东西还有很多, 希望能够再接再厉, 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中医方剂趣味记忆第八章 篇4
一、补气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夫人赶猪。/白老夫人。
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四君子加陈皮。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任夫人一早要接编百草帘。/一连人上山,四君子找树根。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麻人赶猪,虎皮当旗。/异功无妇,胡妈当妻。
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人无脉。/生脉为人脉。
玉屏风散《医方类聚》:玉屏风骑白术。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完带深山打柴草,陈嫂借钱买二术。
人参蛤蚧散《卫生宝鉴》:夫人背母披星割草。
二、补血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弟摆船归。/当地传说。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骑龟。
归脾汤《济生方》:大龙草原牧猪,奇人神算将归。/四君归期早,远知龙眼香。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伤寒论》:草人清早教弟卖芝麻酱。/阿妈卖地,贵大人干生气。
三、气血双补
八珍汤《证体类要》:兄弟当大将,要夫人赶猪。
泰山磐石散《景岳全书》:擒熊人住沙地,草米齐断要归。
四、补阴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渔夫单要熟蟹。/地八山山四,丹泽茯苓三。
左归丸《景岳全书》:愚弟要牛狗兔鹿龟。
大补阴丸《丹溪心法》:蜂知百龟住地。
虎潜丸《丹溪心法》:陈虎少将养百只黄龟。
二至丸《医方集解》:憨女。
一贯煎《柳州医药》:一贯归川,杀狗卖地。/一贯杀狗当地零卖。
石斛夜光丸《原机启微》:疯夫人十五生,只穿杏黄细绒;要卖花草熟鸡,晴天赶狗兔牛羊。
补肺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儒阿杏赶牛马。
龟鹿二仙胶《医方考》:人骑鹿龟。
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乌龟骑牛拎只兔。
五、补阳
肾气丸《金匮要略》:贵子腹泻,单要黄鱼。/肾气六位家富贵。
中医方剂学在中国和日本发展概况 篇5
1 现代中国方剂学发展概述
我国方剂学的现代概况, 可从文章发表数量的多寡来体现。大致可分为建国初期至至衡阳会议以及衡阳会议至今。
从建国初期至衡阳会议之间整整34年间, 方剂学遭遇了不小的起落。中医方剂从传统认知到中西结合, 从1955年至衡阳会议, 文章发表内容也从纯中医理论演变到中西结合。1976年文革后期至1983年衡阳会议之间, 由于之前的种种因素, 在这段期间中医方剂学是处于重建状态, 至78年改革开放之初, 方剂学才随着各方中医院校的重新组建而逐渐苏醒, 当时方剂文章发表的数量非常少。衡阳会议至今 (1983~2008年) , 方剂学的研究不论是在广度或者深度, 都超过历代所有研究, 其飞跃性的成长, 已然让方剂学成为现今中医药各项研究的主导。在1956年至1983年衡阳会议之时, 27年间方剂学文章才发表5211篇; (衡阳会议至今) 但从1983年起有关方剂学的各项研究研究逐渐增多, 文章数量急速增长, 仅1983年一年的发表数量已达1300余篇, 1984年至90年代, 方剂研究更是呈现快速发展, 七年之间发表数据显示达到13502篇之多。1991~2000年, 全国主要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 论文数量约45500余篇, 比起之前42年来, 多出25500余篇。短短10年间的数据显示, 已经超出之前42年总数的2.5倍。据不完全统计, 从2000~2008年中, 直接或者间接关于方剂的文章发表数量为76656篇。从建国至今关于中医药的文章发表数量为474000余篇, 其中方剂的部分就占了将近30%。以上这些数据属于不完全统计, 但直接的体现出方剂的重要性日趋增长, 方剂学在中医药研究领域里的地位已不可取代。
方剂学研究涉足越加广泛, 从70年代开始, 方剂学即已涉及不同于传统领域的研究方式, 开始步入实验化学研究。同时随着方剂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学科的分化与创新已日益明显。从目前的研究上看, 本学科基本分化为基础方剂学、临床方剂学。基础方剂学将由理论、药理学、毒理学、化学、制剂学、质量标准学、药物动力学、数理信息研究学以及方剂与病机对应研究等构成。临床方剂学则以内科、妇科、外科、美容、骨伤为主。
2 现代方剂学日本研究概况
日本从很早开始, 就对我国传统的经方、古方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如对小柴胡汤等名方的组方配伍、药理活性、作用机理、化学成分、药物代谢、方证模型等做了详尽的研究。在我国六神丸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救心丸”。1990年7月日本厚生省进行了对汉方精制剂的效能科学研讨会, 决定自1991年6月开始对列入健康保险的小柴胡汤等八项制剂处方进行审查。1994年汉方制剂的产量占日本全国医疗用药的2.9%;销售额高达1229亿日元。1994年7月《日本东洋医学杂志》开辟了“医药品副作用情报——汉方药·汉方制剂版”对有关方药的副作用问题, 进行重点、及时的报道。1997年日本厚生省批准生产的汉药方只限于张仲景的210个处方, 其中147种为“医疗用医药品”可用于医院;63种为“一般医药品”只能在药店出售。
2.1 临床和实验研究
1988年日本汉方学者就汉方治疗老年病取得了良好疗效。如田中氏以六君子汤、人参汤配合西药治疗老年胃溃疡。又论归脾汤和防己黄芪汤对老年性痴呆有某种预防作用。实验研究方面, 1991年黄连解毒汤对脑血管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试验、小柴胡汤对改善肝脏功能和调整免疫功能的试验、柴苓汤运用于肝病和肾病方面的实验以及可增强类固醇制剂的疗效等。1998年, 日本在对汉方药的研究体系进行探讨的过程中, 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血清药化学”的概念。更接近实际的汉方药效评价系统, 有助于有效成分的药物筛选系统。引起日本汉方药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2001年日本汉方医学的基础研究已经能应用HPLC和质谱等方法对生药和汉方方剂成分进行分析鉴定。
2.2 文献研究
1984年:据《中成药研究》近年来有日本汉方制剂药典最新版“药局制剂”, 其中收载汉方185种;日本“药价基准”中收载汉方药151种, 处方631个品种。自1976年汉方药纳入日本医保以来截止1982年, 已经成长5倍。据统计, 1993年日本文献就发表了复方研究论文103篇, 涉及方剂45个, 其中经方、古方41个, 现代方4个。除了在理论上有所阐述外, 还进一步开拓了新的功效。1998年, 日本的中医药系统和数据库, 将《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名方输入计算机。该数据库通过方剂名索引、疾病名称索引和中药索引等建立的诊断支持系统。其中包括1000种药物及其剂量、400种疾病名称、临床症状、诊断标准和上万个处方。
2.3 剂型研究
从1983年7月成立“日本中药制剂协会”后, 制剂研发上有了较大的进展, 除了原有的 (冲剂、片剂、丸剂、胶囊剂、散剂、液剂、针剂、栓剂、药物牙膏、养毛剂) 外, 还新增了泡袋剂、浴剂、粉针剂、中西结合制剂等, 为推动汉方制剂做出贡献。1987年由日本汉方生药制剂协会牵头组织并定制汉方浸膏制剂的GMP细则, 对汉方的生药原料生产、质量、生产过程、及设备管理等重新制定标准。
3 结语
过去的60年可以说是方剂学发展最快的日子, 方剂学研究成为中医药研究里的重中之重, 随着与世界的联系, 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 现代制剂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向方剂学领域的渗透, 传统方剂学研究在概念、思路、方法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中国和日本两国的科研工作者, 在进行现代研究的同时, 仍不忘以传统知识作为其重点指标, 从整体上把握方剂学发展的脉络, 真正保持中医药学的特色与优势, 是非常难得且符合中医方剂学内涵的研究进行式。
摘要:方剂的应用在日本和韩国等地已经延续千年之久, 近期方剂学的研究更是越加受到国内外各界相关学者的青睐和关注。在近20年里尤为显著, 不仅囊括方剂学专业的研究人员, 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的相关学科研究人员, 其研究领域也受到了植物学和动物学者的关注, 其特点在于研究古籍文献整理、组方配伍规律、古方方剂化学成分与药理和临床应用等研究。
关键词:中国,日本,方剂学研究,现代方剂学研究的进展
参考文献
[1]中医年鉴.1983.
[2]孙明瑜, 谢鸣.试论征候与复方的研究思路[J].中国医药学报, 2002, 17 (4) :196~198.
[3]李赛美.中医经典方剂研究现状及思考[J].国医论坛, 1996, 14 (5) :4144.
[4]姜廷良.全国中医方剂学术研究讨论会纪要[J].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1, 7 (1) :46~48.
[5]吴云英.方剂学教学方法述略[J].中医药学刊, 1994, (1) :32.
[6]刘学华.现代方剂实验研究评述[J].江苏中医, 2001, 22 (3) :1~4.
[7]谢鸣.方剂学科发展与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 (2) :27.
[8]严润红.中医方剂学实验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 3 (2) :50~51.
中医方剂 篇6
方剂学是中医药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是沟通中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的桥梁, 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组方原理、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方剂学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讲授一定数量的代表方剂, 让学生掌握组方原理、配伍方法、功能主治以及临证组方能力, 并为今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因此, 学好方剂学成为决定研究生 (非中医) 在以后中医临证时是否能够合理地立法、处方、用药, 是否能够对中医药保持浓厚兴趣而继续深造的关键。
现以我校2012级硕士生 (非中医) 为例, 从提高方剂学课程教学效果入手, 探讨与分析方剂学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 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思路与方法。
1 明确教学目的
我校2012级硕士生 (非中医) 共有23人, 前置专业主要为文学、西医学、药学专业, 在校攻读专业主要为医史文献、中医临床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药学专业。中医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教学内容相对于硕士生 (非中医) 而言, 存在内容多、学时少、方剂组成难记、药物配伍意义难理解、方与方主治易混淆、应用变化繁多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需明确教学目的, 减少方剂掌握数量, 强调方剂的组成与主治证, 注重方剂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2 因材施教, 优化教学内容
在授课选方上要尽可能兼顾不同基础、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前置专业为文学的学生易于把握中医文献资料, 推崇中医经典著作, 可选择经方作为授课内容, 从方剂的沿革、医家背景、时代特点等入手讲解方剂;前置专业为西医学的学生拥有较扎实的西医基础与临床知识, 但很难理解辨证治疗与辨病治疗的不同, 不能用中医思维对待病、证, 可选择对常见病疗效确切的方剂作为授课内容, 从临床入手, 对比西医病因病理, 从中医病证的病因病机入手, 以方剂的功用、主治证与现代应用为主进行讲解;前置专业为药学的学生更加难以理解中医理论, 可选择配伍关系明确的方剂作为主要授课内容, 从中医基础理论入手, 以方剂的组成、功用与配伍、实验研究为重点进行讲解。综合分析上述不同要求, 在选方上主要以经典常用小复方为主要讲解内容, 如《伤寒论》中的麻黄汤、桂枝汤、五苓散等。此外, 硕士生 (非中医) 方剂学课程学时较少, 授课内容选择上更要精炼, 如36学时可精选50~60首方剂作为授课内容。
3 背诵方歌
方歌, 又称方剂歌诀、汤头歌诀, 是中医初学者必须熟悉的基础方、代表方或常用方的诵记歌诀。方歌包含有该方名称、药物组成、剂量配比、功用主治、配伍特点等相关信息。掌握一定数量的方剂, 有助于临床运用方剂能力的提高, 是临床获效的前提。对于硕士生 (非中医) 这样的方剂初学者来说, 背诵方歌是学好方剂学的捷径, 只有背诵和熟记一定数量的方剂歌诀, 才能更好地理解组方原理、方剂的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有研究表明, 熟记方歌是理解和运用方剂不可或缺的前提, 明显有助于方剂学教学质量的提高[1,2]。
4 因方施教,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因方施教是依据中医方剂学知识体系和学科规律, 以方为中心, 针对每首方剂的组方特点, 结合具体教学对象的要求, 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4.1 病例教学法
病例教学法是让学生了解、分析、思考临床案例,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3]。在硕士生 (非中医) 方剂学教学中, 对疗效确切的临床常用方可采取此种教学方法。如对止嗽散的讲解, 先引出病例, 并提出问题, 可以请前置专业为西医学的学生从西医角度进行分析,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对病例的认识, 而后讲解中医对该病例的认识, 顺利成章地引入对病例病证的治疗与所用方剂, 从而从理、法、方、药方面详细讲解止嗽散。
病例教学法可以改变方剂学课堂教学内容单调、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单一刻板的状况, 活跃课堂气氛, 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培养学生临床思辨与诊疗能力, 为进入临床打下坚实基础[4]。
4.2 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斯林大学创立的一种新教学模式[5], 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硕士生 (非中医) 方剂学教学中, PBL教学法是较为有效的方法。课前根据不同前置专业特点设计问题, 课上分组探讨 (每组5~6人) 。如对桂枝汤的讲解, 设计问题1:桂枝在《伤寒论》中是如何应用的?问题2: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配伍关系的现代研究。问题3:请结合临床分析桂枝汤的主治证。针对上述问题, 硕士生 (非中医) 可以根据前置专业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 分组查阅资料, 解析问题, 最后教师总结。PBL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评判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促进方剂学教学效果[6]。
5 思维导图的构建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Tony Buzan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的一种高效率地表达思维轨迹的思维工具。近年来, 思维导图被引入教育教学体系, 成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与工具之一。在方剂学课堂教学结束后, 由教师示范、引导并督促学生对本学科知识在预习、上课、复习、习题、总结、考试6个层次上建构和使用思维导图, 使学生在6阶段中习得的知识、能力、经验、教训都得以提升, 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果, 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 培养交叉学科高层次人才势在必行, 中医院校硕士生 (非中医) 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探索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仕文, 樊巧玲, 华浩明, 等.熟记方剂歌诀对于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8 (1) :54-55.
[2]苑述刚, 阮时宝, 马少丹, 等.创建具有福建特色的方剂学教学新体系[J].光明中医, 2009, 24 (10) :2027-2028.
[3]胡方林, 李凡成.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方剂学教学[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9 (3) :68-69.
[4]陈建杉, 贾波, 张丰华, 等.浅析方剂学不同形式的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现状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10 (2) :20-21.
[5]Tavako l K, Reicherter E A.The rol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enhancement of allied health education[J].J Allied Health, 2003, 32 (2) :110-115.
中医方剂 篇7
1 临床资料
总计116例采自本院消化内科门诊病例,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9例, 男34例, 女25例, 年龄22~71岁, 平均 (43±4.5) 岁, 病程6个月~7年, 平均 (4±0.5) 年。对照组57例, 其中男33例, 女24例, 年龄25~64岁, 平均 (39±5) 岁, 病程5个月~4年, 平均 (2.2±0.6) 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因子经对比,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存在可比性。病例治疗前须经胃镜检查确诊。选择应符合以下标准:中医诊断参照“胃脘痛”的诊断标准, 胃脘疼痛, 腹部胀满隐痛, 或呕吐胆汁、嗳气、口苦等症状。西医诊断标准含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 组织活检证明属慢性胃炎, 胃黏膜有点状充血水肿或糜烂等。
2 辨证分型与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治疗组病例以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加枳实、厚朴作加味治疗。基本方:黄连5g、炙甘草6g、党参15g、黄芩10g、半夏12g、大枣10g、干姜10g、枳实12g、厚朴12g, 依据病患具体情况辨证精确施治的原则适当增减用量。本组须就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病理分析作单方增减。
(1) 胆胃郁热型。临床症状为胃脘灼痛, 舌红苔黄, 口干口苦, 嘈杂暖气。药方宜疏肝泄胆和胃, 在基本方上加栀子10g、川楝子10g、金钱草20g。 (2) 脾胃虚寒型。有胃脘隐痛, 舌淡苔白, 脉细弱, 畏寒喜温;食少且疲倦乏力, 食油腻可致胃脘胀满与腹泻等症状。该症状须益气散寒, 加白术15g、附片10g、肉桂5g。每日3次, 以200mL水煎服。8周为1个疗程, 疗程内须停用其他药物, 避免劳累, 保持愉快心情。 (3) 血瘀胃络型。舌质紫黯、脉涩;嗳气较频繁, 胃脘刺疼并食后更为疼痛, 或吐血黑便, 可于方内加元胡15g、丹参30g、郁金15g为病患理气化瘀。 (4) 肝气犯胃型。舌苔薄白、脉沉弦;胃脘胀痛, 痛连胸胁或恶心呕吐, 情绪波动时有症状加重情况。可加木香10g、柴胡10g、香附10g用以行气和胃。 (5) 脾胃阴虚型。舌红少津, 脉细数;胃脘隐痛, 口燥咽干等症状, 加麦冬15g、白芍20g、百合30g滋阴益胃。
2.2 对照组
对照组口服胃复安片 (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规格:5mg/片) , 2片/次, 3次/d;西沙必利胶囊 (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 规格:5mg) , 10mg/次, 3次/d。
2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统计对比疗效。
3 疗效观察及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和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拟定如下:近期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 且经胃镜复查证实胃黏膜组织学改变趋向正常, 炎症消失与胆汁反流消失;显效:病患自觉症状明显好转, 经胃镜复查结论证实, 黏膜炎症与胃黏膜组织学改变明显减轻, 胆汁反流减少最低有2/3;有效:自我感觉好转, 黏膜炎症与胃黏膜组织学改变有所缓和, 胆汁反流降低1/3以上。无效:治疗前后所记录的临床症状、胃镜复查结论均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经8周即1个疗程的治疗后,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统计结果, 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 2组临床治愈与总有效率对比,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χ2=22.3, P<0.01) 。
4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嘈杂、痞满、胆瘅”等病的范畴。西医治疗所应用的胃黏膜保护剂与促胃肠动力药, 主要是以特异性地作用降低胃黏膜壁细胞中H+-K+-ATP酶的活性度, 起到抑制基础胃酸、胃酸分泌的作用, 从临床效果来看, 对于短期内改善症状具有一定作用, 但疗效欠佳, 复发率高。中医学理论则将本病的病因归结为胆逆犯胃、胆胃失和, 病位在胃, 治在肝胆。而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半夏泻心汤方尤其擅长疏肝利胆, 和胃降逆, 对于脾胃病变、胃气上逆及中焦气机失调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明显效果。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与本方也存在有类似疗效, 这种辛开苦降、寒热并用的辨证药方在临床中应用范围极广。其中, 半夏为全方君药, 主治用以和胃降逆止呕;黄芩、黄连二味泄热和阳, 在西医学中也有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功效;佐党参、炙甘草、干姜等味能调理脾胃;枳实、厚朴可以调理脾胃、降胆逆。
参考文献
[1]马志杭.调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9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8 (22) .
中医方剂 篇8
针对临床疾病过程中寒热病性演变的具体部位、病机、病证之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寒热并用形式配伍,纵观历代配伍形式,有以下5类:各司其用、制性存用、相反相成、相反制约、和调升降。
1 各司其用
在同一个机体中同时出现寒和热二种不同性质的病证,若纯清其热而寒不解反助其寒,若纯祛其寒则热不去而反增其热,治疗最佳方法当需寒热并用。但由于寒热病证的部位不同,虽寒性药与热性药共配于一方,但寒清其热,热温其寒,各发挥各的作用,保留其药物固有的寒热之性质及功效,各司其用。虽为各司其用,但其中仍具有机的联系性,选择每味药时当注意在尽量发挥出个药的作用,同时需注意个药之间及与病证之间的密切联系性和高度相关性,这是方剂配伍的巧妙之处。而临床之中,其适应病证见于以下几种证型。
1.1 表里寒热
表寒里热或里寒表热之病证,实质上是一个机体里二种病证形式共同存在的病理变化。虽然二种性质不同的病证同处于一个机体中,但其病机并非同一变化,只是在临床施治之时,不能够单纯清热或单纯祛寒,需寒热并用。如外感风寒表实内热之证,或为风寒闭表,入里化热,或为素体内热,又风寒,因其寒邪在表,当辛温散之,热邪在里,当苦寒清之,外散内清各行其用。而这种病证的特点是既有表之寒证,又有里之热证,需考虑的是单以辛温解表,不仅不利于解表,而且辛温之品要助内热之势,单以清解内热,则寒药闭阻,表不能解,且有“闭门留寇”之弊。所以需要辛温解表与清解里热共处一方之中,而配伍寒热药量之轻重,则据表里寒热病性之轻重而灵活相伍。如《伤寒论》之大青龙汤,为麻黄、桂枝、辛温解表与石膏甘寒清里相伍,表里俱重;而《伤寒论》之小青龙汤加石膏则是寒饮闭肺为主,局部火热为辅,故大辛大热之中少量甘寒清解火热即可;而《外台秘要》之石膏汤则是里热炽盛,而外寒较轻,所以于大派清里热之中(石膏、黄连、黄柏、黄芩、栀子)只配一味麻黄辛温发表,这样的配伍形式其药味之多少,药量之轻重,随其表里寒热之轻重而变化之[6]。
1.2 上下寒热
由于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制,寒热之邪产生之后,因其火热炎上,寒性下趣之特点,而形成了上热下寒之病证。热在上则需清泻,寒在下则需温散。同样是寒邪与热邪二种不同性质的邪气共处于一个机体中,引起寒热并见的病证,但由于其部位的不同,其具体病证亦不同,治疗之时,单清其上热则下寒加剧,纯温其下寒则上热炎盛。必须集寒热之药性于一方,清热温寒各司其用。如《伤寒论》之黄连汤,其证是胸中有热,而胃中有寒,因其部位不同,而以黄连清胸中之热,干姜、桂枝温胃中之寒,各行其功;《伤寒论》之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其证是胃中有热,肠中有寒,胃热而食入即吐,肠寒而下利,以黄芩、黄连上清胃热,干姜、人参下温肠寒,各善其用;《伤寒论》之麻黄升麻汤之配伍,上热则唾浓血,下寒则泄利,清上黄芩、石膏、知母、升麻,温下桂枝、干姜。此寒热证候表现于不同部位之病证。虽其部位不同,寒热之性不同,但同患于一个机体之中,故单清热则寒不解而甚之,单驱寒则热不除而炎之,故寒热并用,共伍于一方之中,但各司其用。
1.3 整体局部寒热
由于素体先天禀赋或后天改变及疾病的转化,导致整体上体质的偏寒偏热,这方面的因素称为体质因素,体质一旦形成,相对一段时间内较为稳定,整体偏寒体质局部产生热证或整体偏热体质局部产生寒证,亦形成了寒热错杂之病证;另在整体上属寒证而火热之邪郁于局部或寒证局部化热,整体上属热证而寒凉之邪侵犯局部或热证局部化寒,亦可形成寒热错杂之病证,均需寒热并用之配伍方式治疗之。
1.3.1整体阳虚偏寒质局部火热病证
在整体体质方面属阳虚内寒体质,但由于阴阳失和,邪气干扰,局部产生火热之证,其配伍治疗用药当需整体上使用温补之品温补阳气,局部则使用寒凉之品清解火热,寒热并用。如《内外伤辨惑论》之升阳益胃汤,为整体阳气亏虚,清阳不升体质,局部湿郁生热之证,而以补中益气温补阳气,升提清阳之中,加入一味黄连,清解局部之火热;整体体质辨证上属阳气亏虚病理体质,由于阳气不足,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不降,而自生“阴火”,如李东垣之“阴火”论,“阴火”产生之后,可在机体局部产生火热之证,治疗配伍用药以整体温补阳气,升提清气,使用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为主,局部清泻火热,视“阴火”所在部位之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清热之品,在临床之中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1.3.2 整体阴虚偏热体质局部寒凉病证
整体体质辨证上属阴虚内热病理体质,由于体质的形成相对较长时期较为稳定,在此基础上,难免局部受到寒邪的入侵而形成局部寒凉病变,这样最佳治疗方法则是针对整体而采用滋阴清热之法,针对局部而采取温热祛寒之法,这样在同一个方剂中就形成了寒热并用的态势。此类病证特点是在整体阴虚内热体质上,最易出现局部寒凉病变的是中焦脾胃及躯干肢体,由于中焦脾胃易受饮冷损伤,躯干四肢易受风寒侵袭而形成局部寒凉病变。
1.3.3 整体寒证而局部火热病证
整体上形成了寒证,或局部化热;或局部热邪侵袭,则形成了本病证。如《金匮要略》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主治厉节一病,整体上属阳虚寒盛,风湿流注关节,局部久郁化热伤阴,故整体以桂枝、麻黄、生姜、附子、白术、防风温补阳气而祛除风寒湿邪,局部以芍药、知母滋阴清热;《金匮要略》之薏苡附子败酱散,主治肠痈一病,或为寒湿局部化热成痈,或为痈疡伤阳生寒,形成整体上的阳虚寒证,局部火热成痈成脓病证特点,故以薏以仁、败酱草清解局部湿热毒邪而排痈脓,附子温补整体阳气而祛除寒湿。在整体治疗上以温补驱寒为主,局部施以寒凉清热为辅,共成寒热并用之剂。
1.3.4 整体热证而局部寒凉病证
整体上形成了热证,或局部化寒;或局部寒邪侵袭,则形成了本病证。如《金匮要略》之白虎加桂枝汤,主治温疟,虽整体上属阳热内盛之证,但骨节疼烦,其局部既有热壅,复有寒滞,经络不通,故以白虎汤大寒清热之中加桂枝一味解局部之寒邪而通络。此四个方面为整体与局部寒热错杂之病证,使用寒热并用之配伍方式进行治疗,是临床上整体与局部辨证用药的重要部分。
2 制性存用
在一个方剂中,由于临床病证特点的需要,配伍应用时,需要利用药物的一个方面的作用,而限制其其它方面的作用,使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同时减少其毒副作用。而利用寒热二种药性相反的药物,使其起到相互制约,减轻偏性,保留其原本的功效作用,而达到临床上符合病情病证的特点,方证达到高度相关的目的,这是中医方剂学寒热并用配伍形式中独具一格的配伍方式,称为制性存用。这种配伍方式在临床病证中的应用,并无固定的病证和形式,而是随病情病证变化,灵活配伍变化,其主要特点是二种寒热不同的药物处于一个方剂统一体中,以其药物作用的大小和剂量体现出其相互制约的特点。如《伤寒论》之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之麻黄和石膏,因其病证特点是邪热壅肺,闭阻肺气,最佳治疗方法是开宣肺气,辛寒清热,欲开宣非麻黄莫属,欲寒清必得石膏,而病本属热,麻黄辛温,必以其寒制其温而留其宣散之性,石膏双倍于麻黄,且石膏辛寒,其辛与麻黄开宣之用不悖,其寒一可制麻黄之温,二可清内壅之热,配伍之妙,堪为经典。再如《金匮要略》之大黄附子汤。主治病证属于里寒积证,当以温下为最佳治疗方法,众观温下之药中,巴豆虽可温下,但因其辛热峻下,非是寒实积滞,发病暴急而不用;而大黄通腑泻积之用缓于巴豆,但其性寒,这样就于温热之附子、细辛中加入大黄,重用附子配以细辛,制大黄之寒性,而留大黄攻泻之用,这种配伍之法,解决了临床之中较难解决的一类病证。诸如此类之方如《千金要方》之温脾汤等。
3 相反相成
也就是“反佐”。在寒热虚实升降病机偏激的病证中,运用性能与起主导作用的药物性味相反,但能在全方中起到相成作用的药物进行配伍,称为相反相成。纯寒之证而治之以大热之剂,于热剂中少加寒品,纯热之证而治之以大寒之剂,于寒剂中少加热药,此配伍之法于临床之中,较难准确把握。大寒之证使用大热之药,大热之证使用大寒之药,有时会产生寒热格拒之象,而使用少量反佐之品,以消除这种格拒之象,起到相成作用,使热药起到驱寒作用,使寒药起到清热作用。如《伤寒论》之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利用附子干姜大辛大热之品,药宏力专,治疗肾阳衰竭,阴寒内盛之危证,但欲防其阴阳寒热格拒现象,且能使阳入阴中,而加入少量猪胆汁,童便寒凉滋阴之品,既可防寒热格拒之象,又可滋阴潜阳,引虚阳复归阴中,即为“反佐”之配伍方法。有些病证属湿热裹结之证,大剂苦寒清热之时,会对湿邪运化不利,且有苦寒冰伏湿热之弊,此时,为防其一个方剂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影响,而以“反佐”之法制约之,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之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中湿重于热之证,方中以黄连、黄芩苦寒清解湿热,芍药酸收而和血缓急,大黄清泻通滞,苦寒配酸收之品则易冰状湿热,故配少量辛热之官桂,以起“反佐”之意。
4 相反制约
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下配伍用药,药物和病证之间的相关程度高低决定其疗效的大小,在使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病证的偏差时,药物针对疾病会有偏差,药物针对人体会有偏差,药物本身配伍中会有偏差。欲纠正其偏差,则需使用与其具有相反之性的药物配伍来制约其偏性,从而达到最大疗效和最小副作用。如《伤寒论》之左金丸,是治疗肝火胃热病证的方剂,火热则易苦寒清之,故选黄连,而黄连清其火热之时,由于其性苦寒,而肝火又属郁滞之火,苦寒过之,既伤中阳,又遏肝气,故为制约其偏性而选用少量降逆止呕,开疏肝郁,佐制苦寒之黄连的吴茱萸,使其泻火而无凉遏伤阳之弊。《韩氐医通》之交泰丸,治疗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证,以黄连直折亢盛之心火,清心降火,火去神安。但黄连直清心火之时,苦寒而易伤脾胃之(下转第317页)阳,当须护阳制其过寒,故伍肉桂少量,既防其伤阳之弊又可引火归元,暖肾阳而蒸肾水以上济于心,水可制火,心肾相交。《金匮要略》之黄土汤,治疗脾阳不足,脾不流血之出血病证,自当温补脾阳,化生脾气,统摄血液。方中灶心黄土、附子、白术一派温补之品,中医理论认为火热而易动血,故一派温热药品中会有动血之弊,而使用苦寒之黄芩制约诸药之热性动血,方为完备之配伍。
5 和调升降
寒热互杂于同一部位,临床最常见的是中焦脾胃,因为脾胃同处于中焦,而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阳而升,浊阴而降,为升降之枢机,邪气侵入中焦,或脾胃功能下降,最易出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阳浊阴阻于中焦,寒热错杂滞于脾胃,形成寒热错杂之病证,此病证形成后,必影响中焦脾胃的升降功能。治疗配伍之时,若辛温升阳则有助热化燥之弊,苦寒清热又有助阴闭阳之虑,而辛开升阳,苦降浊阴,寒热并用方为必用之法。如《伤寒论》之半夏泻心汤类方剂,主治寒热错杂于脾胃,升降失和之证。方中半夏、干姜之辛开清阳,黄芩、黄连之苦降浊阴,其寒热之性相互制约,寒而不寒,热而不热,使其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升降和调。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虽病证侧重不同,用药同中有异,其理则一。《伤寒论》之乌梅丸,主治寒热错杂于肠中,升降失和之证。方中蜀椒、细辛、附子、桂枝、干姜温补脾肾,升提清阳,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苦降浊阴,配伍以寒制热,以热治寒,其方看似大辛大热,大苦大寒,实则寒热平调。其治疗是通过寒热配伍,协调阴阳,和调升降,治病求本。
综上,寒热并用的配伍方式是中医方剂学中独特的一种配伍形式[7],既是针对临床中寒热并存和寒热错杂的一类病证而设的一种配伍方式,又是在一个方剂中根据病情的需要,体现出寒热制约、反佐的配伍方式,运用好这一配伍方式,在临床中具有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解决疑难病证等诸多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力.《伤寒论》方剂配伍组成思维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8-10.
[2]孙有智,赵益,朱卫丰.中医性气配伍方式及临床意义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8):669-671.
[3]赵进喜.论《伤寒杂病论》寒热并用法及其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9):581-583.
[4]鲁栋.浅析方剂中“寒热并用”与“制性存用”[J].光明中医,2010,25(6):1085-1086.
[5]严石林,陶怡,邓瑞镇.从《伤寒论》探讨寒热错杂证候辨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0):2202-2204.
[6]钟月圆.《伤寒论》寒热并用方药配伍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