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研究

2024-10-23

方剂学研究(精选12篇)

方剂学研究 篇1

摘要:方剂学教学艺术应从备课过程、讲课语言、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方法 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备课过程要注意融入多学科内容、灵活运用多种归纳法;讲课语言要有幽默感、言简意赅,语调要有节奏感,语言要形象生动;多媒体课件要简单明了;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

关键词:方剂学,讲课艺术,教学过程

艺术性的讲课既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其讲课艺术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模式。笔者从事方剂学教学工作以来,积极探索讲课的艺术性,下面从备课的艺术性、讲课语言的艺术性、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1 备课的艺术性

1.1 融入多学科内容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课程之一[1]。它是祖国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学科之间的纽带,因此在备课时要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学科交叉,并充分扩展教材内容,体现出临床的实用性及知识的全面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是一群信息量丰富、视野开阔的群体,因此在课堂上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只凭借课本知识不足以满足他们的要求。方剂学教师应该熟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内容。方剂学与中药学、中医诊断学等多学科内容相关联,因此教师应在方剂学教学中渗透相关内容,同时还要把与本学科有关的最新科技成果、发展动态、前景展望等内容融入讲课内容,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灵活运用多种归纳法

归纳就是把零散的内容系统化,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如果归纳的内容太多学生记不住,就失去了归纳的意义,所以归纳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以点带面归纳法:以一个知识点为圆心,可以归纳出和这个知识点相关的许多知识。如从病机上以点带面,以四君子汤为例,其是治疗气虚的基础方,而气虚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出现中焦气滞,加陈皮理气健脾,即异功散;如果气虚导致中焦脾胃升降失职,脾失运化,水湿内停,形成痰湿,加陈皮、半夏燥湿化痰,即六君子汤;如果脾胃气虚,形成痰湿,痰阻气滞,加陈皮、半夏燥湿化痰,木香、砂仁健脾行气,即香砂六君子汤。从功用上以点带面,如具有温阳健脾作用的方剂有理中丸、小建中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黄土汤、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桃花汤等。(2)纵横交错归纳法: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如桂枝在麻黄汤中和麻黄相配伍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在当归四逆汤中和细辛相配伍具有温经止痛的作用;在桂枝汤中与芍药相配伍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在五苓散中与茯苓、甘草相配伍具有平冲降逆的作用;在桂枝茯苓丸中与丹皮、芍药相配伍具有温经活血的作用;在苓桂术甘汤中与茯苓、白术相配伍具有温阳化气的作用。(3)类比归纳法:从相同中找出不同,加强记忆。比如理中丸和四君子汤同用人参、白术、炙甘草,均可治疗脾胃虚弱证,都具有补气健脾之功。不同的是理中丸以干姜为君药,重在温中驱寒,兼以健脾益气,为中焦虚寒证的基础方;四君子汤是以人参为君药,重在补脾益气,兼以健脾燥湿,为中焦脾胃气虚的基础方。(4)数字归纳法:总结中药在方剂中用药的特殊比例,加强记忆,例如桂枝与芍药在桂枝汤中的用量比例为1:1,在小建中汤中为1:2;麻黄与石膏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和越婢汤中的用量比例为1:2,在大青龙汤中为2:1;当归和黄芪在当归补血汤中的用量比例为1:5,在补阳还五汤中为1:20;半夏和麦冬在竹叶石膏汤中的用量比例为1:2,在麦门冬汤中为1:7等。归纳的方法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通过归纳,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归纳方法,提高自学效率。

2 讲课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载体和桥梁,与学生沟通的工具。通过语言的艺术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需要根据不同学科,采取不同的方法。就方剂学而言,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2.1 讲课要有幽默感

幽默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它能减轻学生的压力,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六味地黄丸可以滋阴补肾,调和气血,润泽皮肤,对一些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有很好的疗效,因此在讲课时可以借用巴黎欧莱雅的广告词“六味地黄丸,你值得拥有”。

2.2 讲课要言简意赅

方剂学内容繁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授课任务,就必须做到言简意赅,“言简”是少而有分量,“意赅”是恰当地表达内容。马克思说:“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语,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方剂学教材内容,明确把握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有较强的组织归纳能力,如白虎汤主治证的临床表现为“四大”: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

2.3 讲课的语调要有节奏感

教师讲课时的语调也非常重要,上课时语调要有高低起伏,做到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在讲授重点难点、概念定义时要放缓语速,声音高亢,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清热剂的概念: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2],讲解时应语速放缓,在讲到“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里热证”时提高音调,以起到强调作用。对学生已经知道的、易懂的知识应该加快语速,语调要低些。

2.4 讲课的语言要形象生动

方剂学有很多内容抽象乏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听得津津有味,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比如讲授二至丸,它是《证治准绳》中的方剂,二至指的是冬至和夏至,为什么起这个方名呢?主要是指方中两味药物的采摘时间,女贞子为木犀科常绿乔木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其木四季常青,隆冬不凋,冬至时果实成熟,采摘最佳;旱莲草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鳢肠的地上部分,盛夏时枝繁叶茂,夏至采收最佳,故名为二至丸。形象生动的语言能使抽象的内容变具体、深奥变浅显,从而达到教育、启发学生的目的。

3 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

方剂学的一些基础理论比较抽象,临床应用复杂,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的优点,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注意以下几点:(1)背景选取要以鲜明、典雅为主,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2)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等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简单明了,重点突出;(4)选择能够体现配伍理论的代表方,并添加药材标本图片及主治疾病的临床体征及症状图片,每一个重点方后附有典型病例,通过在课堂上的分析讲解,培养学生的“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思维模式。

4 教学方法的艺术性

方剂学涉及的学科知识面广,学生的记忆量大,如果全都死记硬背,学习效果很差。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应用几种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在学方剂学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基础课程,但对这些知识的应用还缺乏了解,通过学习方剂学绪论,明确方剂学的重要性,再列举各个朝代医家的经典用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论中,把每一章的代表方、基础方、常用方作为重点讲解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先给学生一个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的主要症状选一些中药,从学生列举的中药中选出方剂的君药,并且给学生详细分析为什么该方剂选取该药为君药。然后根据案例的次要症状和在总论中讲的组方原则引出臣药、佐药、使药,这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多媒体展现方剂中每味中药的原植物、饮片标本,并且标注每味中药的性味、功效、应用,从而加强学生对证、法、药、方的理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参考文献

[1]段富津.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方剂学研究 篇2

摘要: 介绍中空栓的研究概况和进展,从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 从中空栓的处方设计,制备方法及临床应用作一概括。中空栓具有生物利用度高, 副作用小, 制剂稳定性好等优点, 便于个体给药,尤其适于小儿、呕吐及慢性病患者应用。中空栓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开发前景。

关键词: 中空栓;普通栓剂;制剂

引言:药物中空栓剂(Hollow type suppository,HT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其外层为基质制成的壳, 空心可填充固体或液体状态的药物。与用药物粉末与基质混合制成,通过直肠或阴道给药 ,基质逐渐融化,药物亦逐渐溶出吸收而发生药理作用的普通栓剂(Conventional type suppository,CTS)相比,HTS具有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制剂稳定性好、适用范围广泛等诸多优点,扩大了许多药物的给药途径。

栓剂是古老的外用固体制剂,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随着栓剂的发展,渡道善照等1984年研制成了中空栓剂。近年来国内外药物学家已在HTS的研制方面做了许多研究,本文就中空栓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中空栓剂的基质

1.1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 目前应用HTS的基质有多种,但绝大多数的

HTS仍采用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为基质。许谙以醋氯芬酸为主药,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为基质制备栓剂[1]、邢树礼等以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作基质用熔融法备硝酸咪康唑中空泡腾栓[2]、Somayeh Makvandi 等[3]制备的东莨菪碱直肠中控栓剂也以半合成脂肪酸甘油为基质,中空栓剂的制备中多以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为基质进行制备。

1.2其他基质 谢英花等以混合脂肪酸甘油酯为基质制备甲硝唑中空

[4]栓和普通栓;Kouji 等[5] 研究了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g,hCG)中空栓,以 Witepsol H-15为基质,熔融法制备了含a-环糊精(a-CYD)和不含a-CYD hCG 中空栓。因为hCG 分子量大,不易通过直肠黏膜,且易被降解,单纯hCG 中空栓肛门给药后体内血浆中检测不到hCG。将hCG 与a-CYD 混合后再与基质制成中空栓,结果能在血浆中检测出有效的hCG 浓度。a-CYD不仅具有稳定 hCG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其从肠道吸收。詹文强[6]等用160 g聚乙二醇1000、6g聚乙二醇4000 和16g十六醇加热熔融后作为栓剂基质,制成小儿解热 HTS,达到了实验预期效果。

2.药物的填充方式

HTS外层为基质制成的壳,空心可填充固态、液态等各种状态的药物。2.1溶液 药物溶液是HTS最普遍的填充方式。对水溶性药物,国内学者现多以丙二醇、聚乙二醇 300 为溶剂。水难溶性药物溶出及吸收不良时,也可将其溶于适当的两性溶媒中,可获得良好吸收效果,且药物浓度越低吸收越好。白秋江[7]等在研究pH与吸收促进剂对胰岛素中空栓剂中胰岛素吸收的影响时使用甘油作为溶剂制成每枚含胰岛素4U的中空栓剂,得到满意效果。Orri Thor Ormarsson等[8]的海洋脂质中空栓剂使用30%的游离脂肪酸和w-3的鱼油为溶剂进行填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2.2混悬液 混悬液也是 HTS中药物填充的常见方式。姚荧等用以丙

[9]二醇为分散媒的氧氟沙星和甲硝唑混悬液制备成HTS,其主要理化指标符合栓剂的质量标准。

2.3固体 2.3.1粉末 韩翠艳

[10]

等将盐酸洛美沙星粉直接填充于空壳中制成 H TS,重点考查性状、融变时限、含量、有关物质检测等项目,结果均合格。另外 ,李金伟[11]等用奥硝唑粉制成 HTS,韩飞飞[12]等用对乙酰氨基酚粉制成 HTS,并对 HTS进行了质量控制考查 , 结果符合规定。

2.3.2微囊 曾仁杰

[13]

等以乙基纤维素为囊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成吲哚美辛微囊,加适当吲哚美辛粉剂制成控释 HTS,其生物利用度优于 CTS,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也明显减轻。

3.中空栓制备方法

3.1 使用 CTS模具制备HTS 这是目前制备 HTS的常用方法。将熔化的栓剂基质注入经润滑剂处理的栓模中 ,待适当凝固后,迅速翻转栓模,使模孔中央未凝的基质流出,形成内壁光滑的空腔。但用此种方式制备的HTS难以保证具有特定的容积,因此在加药时一定要注意药量的准确性。若药物为液体,用精密的微量加液器加入相同体积的药物;若药物为固体,则称量时要尽量保持一致。

3.2 中空栓模具制备

董爱梅

[14]的子弹型栓壳模具,在凸模板上有24只凸模,凹槽与之对应,之间加一退料板,分别从正反双向平行推卸料板,使栓壳平稳脱出。韩飞飞等人用由阴模、阳模、模垫和模底四部分组成的中空栓模具,阳模为数个金属锥连接的金属板,模垫为带溢液槽的金属板。将阳模插入阴模,便可制备栓剂外壳制备成对乙酰氨基酚 HTS,操作简单,制备的HTS在外观重量差异和融变时限方面均符合《中国药典》2000版的规定。王虎军[15]等人制备了精密的HTS模具。该模具由主体模具 A、B和栓塞C三部分组成。其外壳重量差异小于±3 % ,内腔容积差异小于±1 %,HTS成品重量差异小于±5 %。

4.中空栓药用特点及制剂应用

1提高质量稳定性: 外壳的脂肪基质可使药物免受空4.1 药用特点 ○气的潮解和氧化 ,对光敏感的药物可起到遮光作用 ,增加了药物的稳定性。普通栓剂中药物尤其是复方药物与基质混合后易造成栓剂的硬度、色泽、熔点和熔融时间发生变化, 从而产生药物释放的变化;在储存过程当中, 对由高熔点基质制成的栓剂还可能发生硬度效应。导致熔融时间变长,释药速度减慢;还有普通栓药物暴露部分易发生

2起效速度快:由于HTS内的药物是氧化、潮解、变质等影响疗效。○以溶液或药物粉末的形式存在 ,外壳基质一旦融化 ,药物即一次性

3提高生物利用释放 ,直接与黏膜接触并被吸收 ,所以起效迅速。○度:可弥补CTS基质与药物混合造成的释药困难,也可避免制作过程中药物与基质混合,加热引起的晶型改变而造成生物利用度下降。栓剂在距肛门2cm处,至少50 %~70 %的药物可通过直肠下静脉吸收,进入体循环 ,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HTS外壳基质在体内熔化后,药物一次性释放,药物因上部外壳的阻碍,易于向直肠下部扩散,避免药物通过直肠上静脉进入门静脉,更多的药物则通过直肠下静脉吸

4使用方便:HTS无痛无收,绕过门静脉,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创伤,尤其儿童容易接受 ,也为神志不清、呕吐及其他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给药途径。

5应用范围广:水溶性和脂溶性的药物都可以选择适当的基质制备 ○HTS,同时由于药物与基质相对分开,不存在 CTS释药困难的问题,制剂质量考查如性状、软化点、融变时限及体外溶出度等均能符合要6 便于剂量个体化:CTS成型后剂量难以个体化 ,而 HTS中心求。○药量可以调整 ,临床上可以预先制备中空栓剂外壳,根据临床需要临时填充药物,便于调节剂量。对于治疗窗窄的药物,可根据血药浓度监测调整住院患者的用药方案 ,以确保疗效和减少毒副作用

4.2制剂应用 4.2.1制备小儿制剂 小儿患病后由于服药困难往往需要注射给药 ,这给患儿造成很大痛苦 ,也存在很多弊端。因此 HTS尤其适合制备小儿制剂 ,不仅解决了服药困难问题 ,还减少了胃肠道刺激作用 ,用药剂量也准确。姜华 [16]等制备的小儿解热HTS,取得了很好的溶出效果 ,适合于慢性炎症的治疗。

4.2.2抗生素和多肽类药物的直肠吸收: 早在 70 年代就有人进行胰岛素4u注射的替代途径,其降血糖作用与皮下注射 1u 相当, 胰岛素中空栓剂有可能作为胰岛素皮下注射的替代途径, 但不适合长期使用。万古霉素口服胃肠反应大,以中链透明质酸钠为促收剂的HTS生物利用度可达到36%,可替代口服剂型。红霉素遇酸被破坏, 在直肠吸收较好, 氯唑西林钠的普通栓剂也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HTS有望进一步的提高这些药物的疗效。

4.2.3制成控释型栓剂 HTS的药物若采用包合物、微囊等形式控制释药速度,可制备缓释中空型栓剂[17]或控释中空型栓剂。以PEG 6000、PEG 400、卡波姆为基质,蜂蜡为阻滞剂 ,制成中空栓。结果:蜂蜡作为阻滞剂可延缓药物的释放。以乙基纤维素为囊材制成吲哚美辛微囊 , 加适当吲哚美辛粉剂制成控释中空栓[18]。实验和结果表明 ,能控制体内释药速度 ,生物利用度比普通的中空栓优 ,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明显减轻。单剂量给药后,可获较为稳定的血药浓度 ,持续时间长。

5.中空栓的临床应用及展望

5.1扩展了治疗慢性病的用药途径 HTS为哮喘、糖尿病、贫血和癌症患者等慢性病的长期治疗提供了适合的剂型 ,能替代某些注射剂、灌肠剂,剂量准确 ,应用方便。缓释 HTS 可减少用药频率 , 增加病人的顺应性。于宝成等研制的胰岛素HTS, 兔体内药效实验证明,含量4 U的胰岛素 HTS降糖效果与皮下注射胰岛素1 U相当 ,说明胰岛素 H TS可能成为胰岛素非注射给药的有效途径。癌症晚期的疼痛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而镇痛药多为注射剂 ,给患者又增加了痛苦 ,因此人们一直积极寻找这类药物新的给药途径。盐酸吗啡HTS的制备 ,表明HTS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避免了药物的首过效应,是替代注射剂的较好剂型。

5.1 扩展了解热镇痛药的用药途径 对乙酰氨基酚是治疗感冒发烧的常用药 ,其HTS的溶出速度很快 ,在兔体内达峰时间较短,峰浓度较高。另外尼美舒利HTS[19]、双氯芬酸液体栓剂[20]、消炎痛 HTS的制备,说明 HTS是一种较理想的用于解热镇痛药的新剂型。

5.2扩展了抗菌药物的用药途径 枸橼酸莫沙必利自微乳中空栓剂

[21]、复方奥硝挫HTS[22]等质量考查均合格 , 可起到局部或全身作用。环丙沙星有副作用,口服引起的副作用占首位。为了扩大环丙沙星的制剂品种,李维[23]等试制了环丙沙星中空栓剂,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见把抗菌药物制成 HTS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3扩展了中药中空栓剂在外科的用药途径 枳朴方HTS

[24]

具有利用中药复方多靶点发挥作用的优势,通过促进肠浆膜间皮细胞增生,减轻或吸收局部炎症反应修复并维持肠浆膜间皮细胞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护了肠浆膜的完整性以防术后肠粘连。

5.4扩展了中药中空栓剂在泌尿科的用药途径 前列腺有层坚韧的纤维膜,若以口服和注射给药,药物浓度很低。目前HTS的治疗优势较突出,能对疼痛和排尿困难迅速起效,并保持长期疗效[25]。

6.中空栓存在的问题 6.1不能大规模生产

使用CTS模具或者使用 HTS专用模具制备HTS,操作都比较烦琐,因此目前 HTS只用于实验室生产,要实现大规模生产 ,还需要解决生产设备、质控等技术问题。

6.2个体吸收差异大 HTS通过直肠给药 ,当给药过深时(超过2cm), 药物经直肠上端静脉吸收后,入肝门静脉 ,可产生首过效应。只有在距肛门2cm 处给药 ,药物经直肠下端静脉吸收后直接进入大循环 ,不被肝脏代谢破坏。因此其给药深度影响药物的吸收深时。

结语:虽然HTS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适合制成HTS的药物很多。总结国内外的研究多以西药入药,其疗效在医院也得到一定的验证,并且发展了控释、缓释各种剂型。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的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受到了病人及医药工作者的欢迎。由于其独特的结构 特点,不但可以制造成品,而且可以预制成空壳,以供临床根据患者的病症需要而自行填充药物后使用,为小儿、老年、急危重症、不易或不宜口服、注射等患者提供了一种方便、安全、有效、实用的新剂型 和用药途径,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方剂学研究 篇3

关键词:药剂学;教学方法;PLTL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070-02

药剂学是以药物制剂为中心,研究其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是药学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1]不难看出,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针对于药剂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所开设的药剂学课程,与本科相比,更多的是对学生创新性、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本科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其教育目标是经过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虽然不一定取得高质量的科研学术成果,但应该在创新素质上有一定的提升。现就河南中医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研究生《药剂学》的课程中引入PLTL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与体会。

一、药剂学在研究生课程中的教学现状

研究生的课程目标是新、精、深。[2]药剂学虽然在本科阶段已经开设过,但在研究生阶段要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进行更“深”、更“精”一层的学习。但是,目前各个高校在授课时基本没有统一的教材,通常由授课教师自行决定上课内容。而且,近年来由于医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很多领域不断交叉融合,新的学科不断出现,为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药学教育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革趋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研究显示,未来的专业性教育更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学校研究目前的重要课题。鉴于研究生阶段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知识和文献查阅能力,因此非常适合开展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如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ming,PBL)和同伴主导的小组学习方法(peer-led team learning,PLTL)等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方法。目前研究报道比较多的教学新模式就是PBL教学法,这一教学法虽然在国外很多高校进行了广泛的使用,但在国内高校教学中应用得却很少。

二、PLTL教学体系的优势

PLTL教学法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于美国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它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小组教学模式,于1993年在纽约城市大学作为一种促进授课和创造性问题解决的综合性教学法,运用于化学课程教学之中,此后逐渐推广到自然科学、数学以及其它大学主干课程的教学中。[3]PLTL教学模式是以一种基于伙伴关系的社会学习组织为特色,在这个组织中经过培训的“同伴骨干”指导5~6名低年级的同伴,每周举行1次研讨会,团队围绕以教师准备好的与学习案例相关的素材为主题进行讨论,加深课程内容理解,提升概念理解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4]研讨会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在“同伴骨干”的引导下,让学生完成他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以此来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学生通过自愿选择加入到学习计划中,不过一旦选择加入就必须完成带有强制性的学习或者研讨。

因此,PLTL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国内PBL教学模式所面临的困难。因为,BL教学模式使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过大,会给部分教师带来额外负担,挫消积极性。目前国内很多药学专业的高校教师不仅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还要进行科研工作,尤其是对于师资紧张的高校,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可能会因为指导教师的不足,使教师无法具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构建问题,在有限的学时内合理展开PBL教学。而PLTL教学方法法引入了“同伴骨干”,通常是由上一年级由同一教师指导,成绩优良,由指导教师筛选,并且经过小组协调组织和有关学习理论方面的培训的学生担当。可以带动其他同组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与讨论,完成学习计划,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而同伴骨干与成员之间因为其年龄、知识、认知的相似,小组成员可以更自由地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更能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为我院药剂学专业研究学生数量不是很多,非常适合开展小班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授课,形式灵活。而且研究生在文献查阅能力、学习自主能力等方面要强于本科生,鉴于PLTL教学模式的特点,笔者在研究生药剂学教学过程中,适度引入PLTL教学方法,并进行了具体实施。

三、PLTL教学模式的实施

每个小组成员为5~6名,由已进入实验室研究工作的本专业高年级研究生充当“同伴骨干”,主持并指导研讨会。指导教师构建学习案例,提前一周告知学生,学生在课堂之外,在“同伴骨干”指导下分配学习任务,开展相关研讨会,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引导其讨论,鼓励建设性的批评,保证所有观点都得到尊重,并将其学习结果反馈给指导教师。意见反馈包括两部分:首先是在同组成员之间对学习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可以是修改、批评或提出建议,并进行评分,确保每个人的参与程度,这样有助于增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助,提高其学习动力。使学生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同时,为能够给予同伴更提出合理的反馈意见,会自觉主动进行更多的课后学习。然后将最终学习结果反馈给指导教师,进行评估。

四、探讨与展望

首先,开展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要参考大量学习资料,因此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检索、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能力,这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技能。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在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同时,学习论文的写作格式和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借鉴他人先进经验,能够灵活地将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引入到自己的科研设计中。

其次,开展这种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很灵活,可根据学生的不同要求和课题研究方向,甚至可以允许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协助指导教师构建不同的学习案例。比如,我院就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了纳米科技在药剂学中应用的专题学习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纳米科技的发展水平,对学科前沿有了很好的了解,并对相关的一些实验技术方法进行了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形成了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更多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表达不同于学术界和教师的观点,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充分发挥了个性特长,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术发展的推动都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科研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充满着不确定性、复杂性和连续性。科研合作可以使科研个体之间相互启发,使个体的科研创新能力在科研合作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在科研合作中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才能使科研个体的创新能力在科研合作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PLTL教学模式中,小组研讨会的学习形式,更好地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增强了其团队合作精神,使研究生能够在进入实验室之后,更顺利地开展实验,并与同实验室的同学更好地展开科研合作,使低年级的研究生更快地适应和融入实验室的科研学习生活中。尤其是担任PLTL研讨会的“同伴骨干”学生,作为学习研讨会的主持者和指导者,有利于提高其交流和协调能力,在学科知识和团队相关能力等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为其将来的工作或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如何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的问题,将PLTL教学模式应用到目前的药剂学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探索。相信在更多的专业教师的不断努力下,可以为培养药剂学专业方向的创新型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福德.药剂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许红霞.美国博士研究生课程“现代药物设计与研发”的教学与管理[J].重庆医学,2011,40(17).

[3]卢景国.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PBL与PLTL教学模式的融合[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7).

农林院校方剂学的教学方法研究 篇4

一、方剂学“方歌教学法”

传统的方剂学教学以教师“填鸭式”的讲解、学生“鸭子听雷”式的接受为主, 学习重点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组方配伍、临床应用等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思考, 也不利于锻炼学生对组方配伍的分析及应用能力。初学者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方剂歌诀, 是学习方剂学的基本功之一。方歌言简意赅、重点突出, 蕴涵着有关该方的大量信息。那么在教学中结合方歌进行教学[2], 可根据朗朗上口的歌诀激发学生的兴趣, 了解方剂文化与制方背景、掌握方剂基本信息、强调方药特殊剂量配比、总结方剂配伍结构与特点、熟悉成方加减与方剂比较、重视制服方法与应用注意等角度, 指导学生理解性背诵、记忆方剂歌诀。如麻黄汤歌诀“麻黄汤中臣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 伤寒表实无汗宜”, 我们从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桂枝为臣药;药物组成有四味药物, 功效为发汗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属无汗者。如“桂枝芍药等量伍”、“滑石甘草六比一”均阐明了方剂的用量情况。如青蒿鳖甲汤方歌“夜热早凉无汗出, 养阴透热服之安”准确指出功用与主治病证。如 “四两黄芪为主药”、“旋复代赭重用姜”均强调了药物在方中的特殊用量。又如“泽泻苓丹三泻侣, 三阴并补重滋肾”指出了配伍特点有“三补”、“三泻”、重补肾。如说明特殊的煎服方法, “等分为末蜜丸服”、“等量为散酽醋冲”。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是学习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基本功, 所以把背诵方歌作为每堂课的课后作业, 每次课前5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背诵上次课所涉及的方歌来强化和巩固记忆。将学生课堂提问及方歌的随机背诵纳入平时成绩进行考核。

二、中药功效“启发式”教学

应用启发式教学法, 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方剂的功效、组成原则及配伍特点。比如十枣汤的教学, 先根据方歌介绍其药物的组成,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芫花、甘遂、大戟、大枣这4 味中药各自的功效,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十枣汤的功效, 再结合病因病机引导学生分析出十枣汤的方解、配伍特点、临床应用。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相关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起引导作用的, 学生是主动分析、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点与问题式教学法出发点是一致的, 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 并可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临床案例吸引学生注意

注意力超出一定时间后注意力和兴趣会逐渐倦怠, 通常人的注意力往往能够坚持15-30 分钟, 那么每个方歌讲授时间大约是15-20 分钟, 正确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规律组织教学[3], 结合一些方剂具体应用的小故事或者临床应用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可活跃课堂气氛,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 补充了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短板。方剂学的知识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学科的方剂, 那么在授课过程中有很多的临床实例可以列举, 如在讲解“半夏厚朴汤”时结合老中医用该方为妇女治疗梅核气的故事;再如在讲解“逍遥散”时结合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案例;以及“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生化汤”治疗产后恶露不尽;治疗不同证型感冒选用不同的解表方等等, 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普及了医学知识,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医中药的神奇之处, 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如何应用。

结语

合理组织教学, 让课堂充满激情与乐趣, 让学习成为一件轻松且快乐的事, 是考验一个教师能力的重要部分。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将临床治疗、电影片段、生活事件等形成精短的微视频, 加深学生的理解, 丰富课堂的内容。寻找更加适应新时代学生的教学方法必将是教育工作者未来的努力方向。教学方法会随着学生的特点、教学设备设施的进步、视频及媒体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与时俱进调整, 教师应该大胆尝试, 走出固定的课堂模式, 勇于创新, 努力让学生爱学、会学、学会。

参考文献

[1]邓中甲.方剂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1.

[2]马少丹.苑述刚.阮时宝.方剂歌诀教学方法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3) :220-221.

方剂学研究 篇5

1.试述DDS、TTS、TDS的基本定义(10分)

2.试述表面活性剂定义、分类及在制剂中至少3种主要应用(10分)

3.试述药物制剂水解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稳定方法(10分)

4.试述溶出度和释放度定义和测定方法(15分)

5.试述3种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15分)

6.试述分散片的处方设计要求及制备工艺(15分)

7.试述制备缓控释制剂的3种技术,并简述其缓控释机理(15分)

8.试设计含A、B两种成分的复方制剂的处方及制备工艺(20分)

注:A、B两种成分有相互作用

9.某口服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常用给药剂量为2.5mg/次(tid)。试设计每日口服给药一次的缓控释胶囊的处方及制备工艺,并说明其释药机理(20分)

10.某药用于临床脑疾病发作的抢救治疗(每次100mg),现欲制备有效的临床用制剂,试设计制剂处方及制备工艺(20分)

注:该药遇水稳定性较差,难溶于水,与有机酸成盐后溶于水。溶于乙醇、PEG等有机溶媒,但加水后易析出结晶

中国药科大学05年硕士研究生考试药剂学试题

1、试述剂型的定义、重要性,举例说明。(10分)

2、试述Liposomes的定义、特点及提高其靶向性的3种方法。(10分)

3、试说明注射剂调节PH制的目的有哪些,维生素C注射剂需要将药液的PH调节到何值?为什么?(10分)

4、狄戈辛为强心药,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

其处方为

原料 每1000片用量

狄戈辛 2.5g

淀粉 530g

糖粉 256g

10%淀粉浆 15g

硬脂酸镁 8g

试说明:

(1)分析处方中各物料的作用

(2)本处方采用何种方法制片?并简要写出其制备方法

(3)狄戈辛是由毛花洋地黄中提纯制得的结晶性甙,几乎不溶于水及无水乙醇,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差距小,经研究其生物利用度差,且血浓因生产厂家及批号不同差异大,请指出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及控制指标(质量控制)。(15分)

5、滴丸剂属于速效剂型还是长效剂型?为什么?叙述其速效或长效原理及滴丸制备方法和制备要点。(15分)

6、试述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定义、测定原理及其在表面活性剂应用中的意义(15分)

7、试述絮凝和反絮凝定义,有何异同?试述其对混悬剂物理稳定性的影响。(15分)

8、何为生物技术药物?简述这类药物不稳定地的原因。生物技术药物口服给药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以胰岛素为例,研制成哪些新型口服给药系统。(20分)

9、气雾剂全身作用有何特点?影响其肺部吸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某药不溶于抛射剂和潜溶剂,试设计气雾剂处方;叙述其设计要点及制备工艺。(20分)

方剂学研究 篇6

自1927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教员卢朋著编撰我国首部中医方剂学教材《方剂学讲义》至建国前,笔者根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等材料统计,全国共出现方剂学教材25种(见表1)。综合归纳起来,这些教材主要存在以下编辑特点:

表1 现存民国时期25种方剂学教材

1.从学科建设角度系统整理中医传统理论

古代中医对学科并没有明确的划分,民国时期方剂学科的独立迫切需要建立起系统的学科体系。然而,在学科建立之初,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础理论以及知识体系等要素的概念并不清晰。近代教材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全面深入地整理了中医传统理论,主要包括:①总结归纳古代方剂基础理论知识:早期的一些教材汲取了方剂学知识体系的各要素,包括中药配伍组方原则、治法与组方、疾病与组方、辨证与组方、方剂分类方法、方剂发展简史、学术流派及代表性学术思想等,方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方剂学梗概。②建立方剂学科概念:尽管中央国医馆曾以“处方学”之名将方剂学科列入中医基础学科的范畴,但新生的分支学科在创建之初,名称混乱,概念模糊。当时的教材或名“处方学”,或名“方剂学”,并分别对学科概念加以诠释。时逸人《中国处方学讲义》指出“处方学者,乃配合多种不同之药味以成方,以图却除疾病,恢复生体健康状态之学问也”。陈永梁《新中医方剂学》谈到:“所谓新中医方剂学,系专考究中医之药物配合作用,使减轻或除去疾患,及明其结构之何若,以归纳适应于各种病证者也。”还有些教材分别对上述名词加以阐述、鉴别,杨则铭曾在《中国处方学讲义》中谈到,“方剂学者,研究古今成方之组织,及其他加减变化之道,以期施诸治疗是也。”“处方学者,乃配合多种不同之药味以成方,以图却除疾病,恢复生体健康状态之学问也。”杨氏认为,方剂学重在探讨古今方剂,故在其后列举诸方。而处方学则重在讨论方剂配伍组方法则,故其后列举配伍组方的八法予以说明。通过对历代古医籍全面深入的整理,早期教材从纷繁庞杂的知识点中逐渐梳理,并明确了方剂学科的诸要素,对方剂学科的建立功不可没。

2.以中医的传统理论为指导选方释方

中医方剂数十万计,而教材的选方必须精中选优。早期教材的选方、释方都离不开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导。多数教材选择名著所记载的名方,如经方、局方等,这些方剂的疗效不仅被千年的临床实践所验证,且临床医案比比皆是,历代医家对其组方、用药、加减化裁等论述也十分丰富,在理论和临床两方面都较为成熟,有一定的代表性,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而教材的释方则表现为在传统理论的指导下,或设方论来阐释方剂的要义,或设小结对每类方剂加以归纳,其中不乏古代名医之论述,以及编撰者对中医传统理论的阐述及发挥。即使是旨在中西医汇通的方剂学教材,其对方剂的阐释分析也是建立在充分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将西医知识融会贯通于其中。

3.体现中西医汇通的时代特点

民国时期,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时代特点是中西医学汇通。受此影响,该时期的方剂学教材不仅汲取了中西医汇通的学术成果,也在某种程度上完善了方剂学理论,破陈除陋,引进新知,为方剂学的发展打开新的局面。

民国时期中医方剂学教材,如时逸人《中国处方学讲义》、杨则民《方剂学讲义》、陈永梁《新中医方剂学》、王润民《方剂学讲义》、杨则铭《中国处方学讲义》等都在汇通中西医学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大胆探索。其共同特点是:①运用西医知识阐释分析中医方剂。通过中西医病名对照;以西医知识论述中医传统病症;以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知识解释方剂适应症;分析中药单用或合用的药效等途径,使得中医方剂的适应症从传统的中医病症扩展到西医疾病。②从方论可以看出方剂的组方思路变化。从传统的根据君臣佐使、性味归经、七情等组方逐渐发展到按照药物的药理、药化特性,以及对某病症、体征的治疗作用加减化裁;根据西医疾病的病理特点及中药配伍或药对的药理、药化特性来配伍组方;将药理作用相似或相近中药归类配伍。③对比中西医方剂。为了启发学生智慧,拓宽思维,教材除了阐述中西医理相通的实质性内容,还大胆地对中西医方剂的异同点加以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制方理论、治疗法则、组成、剂型等方面迥异。如陈永梁的《新中医方剂学》谈到,中医方剂治病强调整体观,“其方剂作用,全视病体组织变化与疾病关系如何为转移”,而西医治病重在局部观“其药物作用,在使生体组织,由化学性或物理性亲和力之物质,于相互间发生反应;其用药主征服,故虽解热而犹用毒药。”④方剂分类新颖,打破通例。部分教材,如杨则民《方剂学讲义》,陈永梁《新中医方剂学》等在传统方剂分类的基础上,结合西医疗法,对方剂分类法加以调整和创新,以适应当时的临床需要。

4.教材中融入编撰者个人临床心得

早期方剂学教材的编撰质量与学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学术素养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很多学者勇于打破家传世袭、私门授受的传统陋习,将个人临床经验和对方剂学的认识融入教材。无论是对方剂基础理论的整理、对方剂的收录和阐释、对中西医汇通的看法,还是对疾病的临床认识等方面无一不渗透了编撰者的个人学术体会。如杨则民认为“催生剂之最不可训者为蛇蜕、蝉蜕、蚕蜕,纸之处方,盖中‘医者意也’之毒,睹彼虫类蜕生甚易,以为蜕有灵气,可相感召”,批评了古籍中运用此类催生剂的糟粕之举。许多教材把编撰者自身的临床经验融入方解,例如杨则民《方剂学讲义》谈到,“余经验,遇神经衰弱而盗汗或食欲减退时用一味黄芪,其应如响,足证其有强壮脑神经之效矣。”作为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民国时期的方剂学教材并不仅仅止步于传授知识,还在书后探讨病案,重在启发学生思考。以蒋文芳《时方学讲义》为例,该书按“汗、吐、和、下、温、清、消、补”传统八法分类,每法下附有具体病案,其重点不是向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方剂知识灌输,而是旨在分析阐述病例,论述疾病、治法、方剂之间的关系,用病案来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的智慧,指导临床灵活处方用药。

总的来说,在民国时期学风开明、百花齐放的时代风气下,早期方剂学教材发明开创,破陈立新,论述精辟,注重实用,钩玄提要,梳理方义,提纲携领,条分缕析,既为传播知识、启迪后生、使中医药事业得以薪火相传作出了历史贡献,也为新中国建立之后的方剂学教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方剂学研究 篇7

方剂学是中医药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是沟通中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的桥梁, 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组方原理、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方剂学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讲授一定数量的代表方剂, 让学生掌握组方原理、配伍方法、功能主治以及临证组方能力, 并为今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因此, 学好方剂学成为决定研究生 (非中医) 在以后中医临证时是否能够合理地立法、处方、用药, 是否能够对中医药保持浓厚兴趣而继续深造的关键。

现以我校2012级硕士生 (非中医) 为例, 从提高方剂学课程教学效果入手, 探讨与分析方剂学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 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思路与方法。

1 明确教学目的

我校2012级硕士生 (非中医) 共有23人, 前置专业主要为文学、西医学、药学专业, 在校攻读专业主要为医史文献、中医临床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药学专业。中医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教学内容相对于硕士生 (非中医) 而言, 存在内容多、学时少、方剂组成难记、药物配伍意义难理解、方与方主治易混淆、应用变化繁多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需明确教学目的, 减少方剂掌握数量, 强调方剂的组成与主治证, 注重方剂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2 因材施教, 优化教学内容

在授课选方上要尽可能兼顾不同基础、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前置专业为文学的学生易于把握中医文献资料, 推崇中医经典著作, 可选择经方作为授课内容, 从方剂的沿革、医家背景、时代特点等入手讲解方剂;前置专业为西医学的学生拥有较扎实的西医基础与临床知识, 但很难理解辨证治疗与辨病治疗的不同, 不能用中医思维对待病、证, 可选择对常见病疗效确切的方剂作为授课内容, 从临床入手, 对比西医病因病理, 从中医病证的病因病机入手, 以方剂的功用、主治证与现代应用为主进行讲解;前置专业为药学的学生更加难以理解中医理论, 可选择配伍关系明确的方剂作为主要授课内容, 从中医基础理论入手, 以方剂的组成、功用与配伍、实验研究为重点进行讲解。综合分析上述不同要求, 在选方上主要以经典常用小复方为主要讲解内容, 如《伤寒论》中的麻黄汤、桂枝汤、五苓散等。此外, 硕士生 (非中医) 方剂学课程学时较少, 授课内容选择上更要精炼, 如36学时可精选50~60首方剂作为授课内容。

3 背诵方歌

方歌, 又称方剂歌诀、汤头歌诀, 是中医初学者必须熟悉的基础方、代表方或常用方的诵记歌诀。方歌包含有该方名称、药物组成、剂量配比、功用主治、配伍特点等相关信息。掌握一定数量的方剂, 有助于临床运用方剂能力的提高, 是临床获效的前提。对于硕士生 (非中医) 这样的方剂初学者来说, 背诵方歌是学好方剂学的捷径, 只有背诵和熟记一定数量的方剂歌诀, 才能更好地理解组方原理、方剂的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有研究表明, 熟记方歌是理解和运用方剂不可或缺的前提, 明显有助于方剂学教学质量的提高[1,2]。

4 因方施教,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因方施教是依据中医方剂学知识体系和学科规律, 以方为中心, 针对每首方剂的组方特点, 结合具体教学对象的要求, 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4.1 病例教学法

病例教学法是让学生了解、分析、思考临床案例,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3]。在硕士生 (非中医) 方剂学教学中, 对疗效确切的临床常用方可采取此种教学方法。如对止嗽散的讲解, 先引出病例, 并提出问题, 可以请前置专业为西医学的学生从西医角度进行分析,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对病例的认识, 而后讲解中医对该病例的认识, 顺利成章地引入对病例病证的治疗与所用方剂, 从而从理、法、方、药方面详细讲解止嗽散。

病例教学法可以改变方剂学课堂教学内容单调、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单一刻板的状况, 活跃课堂气氛, 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培养学生临床思辨与诊疗能力, 为进入临床打下坚实基础[4]。

4.2 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斯林大学创立的一种新教学模式[5], 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硕士生 (非中医) 方剂学教学中, PBL教学法是较为有效的方法。课前根据不同前置专业特点设计问题, 课上分组探讨 (每组5~6人) 。如对桂枝汤的讲解, 设计问题1:桂枝在《伤寒论》中是如何应用的?问题2: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配伍关系的现代研究。问题3:请结合临床分析桂枝汤的主治证。针对上述问题, 硕士生 (非中医) 可以根据前置专业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 分组查阅资料, 解析问题, 最后教师总结。PBL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评判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促进方剂学教学效果[6]。

5 思维导图的构建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Tony Buzan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的一种高效率地表达思维轨迹的思维工具。近年来, 思维导图被引入教育教学体系, 成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与工具之一。在方剂学课堂教学结束后, 由教师示范、引导并督促学生对本学科知识在预习、上课、复习、习题、总结、考试6个层次上建构和使用思维导图, 使学生在6阶段中习得的知识、能力、经验、教训都得以提升, 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果, 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 培养交叉学科高层次人才势在必行, 中医院校硕士生 (非中医) 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探索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仕文, 樊巧玲, 华浩明, 等.熟记方剂歌诀对于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8 (1) :54-55.

[2]苑述刚, 阮时宝, 马少丹, 等.创建具有福建特色的方剂学教学新体系[J].光明中医, 2009, 24 (10) :2027-2028.

[3]胡方林, 李凡成.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方剂学教学[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9 (3) :68-69.

[4]陈建杉, 贾波, 张丰华, 等.浅析方剂学不同形式的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现状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10 (2) :20-21.

[5]Tavako l K, Reicherter E A.The rol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enhancement of allied health education[J].J Allied Health, 2003, 32 (2) :110-115.

方剂文献研究现状及现代研究方法 篇8

目前, 方剂现代化研究可分为以阐明方剂效用物质基础为目标的实验研究和以整理挖掘历代方药文献为目标的理论文献研究两大领域。尤其是对方药信息化和数据化的研究, 为有效指导临床遣药组方和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重要依据。笔者总结了近年来方剂文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论述如下:

1 方剂文献研究内容

1.1 方剂功用和方剂治法

“方从法出, 法随证立”, 中医证、法、方、药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内在统一和密切的逻辑联系[1]。相似的组方结构反映了方剂组成的规律性, 相异的方剂结构体现了方剂配伍的多样性, 当这种多样性在样本达到一定数量时必然显现出内在变化的规律性。以中医治法理论为基础, 对跨历史、跨地域的体现同一治法的同类方剂以及验案进行分析, 总结方剂组方用药规律对类方及其证治规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方法学意义[2]。刘向哲等[3]对收集的以通腑法为主治疗中风病的古今方剂进行统计, 比较古代医家和现代医家遣药组方的异同。李大庆等[4]收集古代养肝中药方76首, 统计分析药物使用频率, 选择频率最高的三味药物, 即枸杞子、菟丝子、生地, 从而探讨三者在该类方剂中的配伍用量规律。

1.2 方剂主治病证

通常治疗某一病症的处方中的用药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药在治疗某病症中的地位。因此, 以某一主治病症为切入点, 以原始病案资料为依据, 收集的古今医学资料中用方案例, 在对中药进行功效分类的基础上, 通过统计各类中药在处方中的使用频率, 发现频数最高的药物, 即该类病症组方中的主要药物。或者使用关联规则挖掘方、药、证不同属性间的相关性, 探讨方与证之间的对应模式及其对应变化规律。

李认书[5]基于脾胃方探讨了药物、症状、病机之间的对应关系。陈波[6]基于脾胃方对核心药物、药物之间、症状之间及药、方、症、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挖掘试验。刘娟[7]基于脾胃方分析了药对配伍的性味、剂量、功效及主治症的特点。韩佩玉[8]基于采自《方剂学》之基本方探讨了症-证关联模式。尚景盛[9]通过对半夏泻心汤医案资料和实验数据进行挖掘试验从药味加减和剂量变化以及主治病症方面探讨半夏泻心汤方剂的配伍规律。李园白[10]对选自现代医案的治疗4种常见妇科疾病的方剂进行了高频药物、症状、证型与药组之间关系的挖掘。雍小嘉[11]对挖掘技术进行了实验性研究。陈守强[12]基于丁书文教授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门诊医案从药物频率、药性、药组及药物与证型、症状及病名等多层面对丁书文教授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

1.3 从医家及其著作入手

收集医家医案和医著中的载方, 结合其学术思想, 探讨医家的处方配伍规律。如李恩庆物对《傅青主女科》中产后病的处方用药规律进行探讨, 总结出产后多虚, 宜补勿攻;产后多痰, 宜化勿破;产后多寒, 宜温勿凉的用药规律。研究结果对妇科临床用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陈新宇[13]以蒲辅周的医案医话和相关论著为背景, 从法与方、药与方、选方与制方等方面, 探讨了蒲辅周先生遣方用药的独到经验。

2 方剂文献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 统计方法开始引入中医文献研究。最早曾大方[14]运用频数统计的方法统计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的处方, 张春荣[15]对《伤寒论》方进行方药统计分析。这一时期, 鉴于计算机性能偏低, 多变量分析方法还没有普及, 应用范围还比较窄, 用药频数是这一时期中医文献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的主要考察对象。

20世纪80年代末期, 统计软件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运算的高速度和高精度, 为深入地进行中医文献信息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客观条件。谢鸣[16]在系统整理中医血生成理论的基础上, 对收集到的历代100首补血成方和现代名医100例补血验案处方中的药味配伍进行统计考察, 总结出中医补血方的配伍结构模式及其配伍的核心药味。刘惠玲等[17]用d BASEII编程对《名医类案》中416首方刘的使用频数进行统计, 分析总结出《名医类案》包括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六君子汤、小柴胡汤等在内的核心方剂和甘草、人参、白术、当归、获荃等13味核心药物, 提出以该书资料为背景的历代医家以温补脾肾、滋养气血为主的治疗思路, 反映了这一时期方剂文献分析研究中广泛使用频数分析方法来处理较大信息量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大型统计软件的逐渐普及大大促进了病症方药规律方面的文献研究。研究者们开始通过对一定数量的验案或方剂内容进行数据分析来探讨特定病症的诊治规律。蒋永光等[18]分别收集《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和李东垣著作中的脾胃方, 整理后建立脾胃方数据库, 应用模糊聚类、系统聚类等方法, 对脾胃方中的所有用药, 根据功效及四气五味分别进行聚类。在此基础上, 采用频繁项集探寻脾胃方的用药规律。根据症状、病机筛选出相应的药物, 采用相应分析方法寻找病机与药物、症状与药物间的对应关系。使用关联规则挖掘方一药一症不同属性间的相关性, 探讨方与证之间的对应模式及其对应变化规律, 为临床准确、合理选用方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能得到很好的专业解释, 为数理统计原理运用于方剂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提供了一个较成功的例子。

统计软件分析功能的不断增强以及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出现, 统计和计算技术领域专家的参与推动着历代方剂配伍规律的深层挖掘。近年来己见有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数据库方法、KDD技术对方剂的配伍关系进行多层次的研究, 也有采用基于语义模式进行概念及其关联获取的方法。在方剂分析中, 聚类可以发现方剂间的共性、个别和特异性。针对人们往往会忽略掉方剂中的个别和特异现象, 多将其视为“例外”, 或“异常现象”的情况, 运用粗糙集理论, 对例外数据点进行了系统分析。

总之, 近10年来, 中医方剂文献研究在研究手段与方法上有了很大的进展, 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处理方法是其显著标志。诸如聚类分析、关联规则、频繁项集等方法在处方配伍规律分析中的运用促进了研究重点从分析主药和用方剂规律转向对证治规律的系统分析。

3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目前方剂文献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 研究中方剂多来自于部分医著或期刊, 资料收集不全面直接影响着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其次, 由于中医历代文献中的内容繁简不一, 语词歧义突出, 直接引用和处理原始信息, 不是丢失大量信息, 就是难以得出合理的结果。绝大部分研究对所收集的数据失于标准化处理, 数据库建设中对诸如病名、证型、症状、方药名称、历代药味用量、功效表述等规范标准化的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目前, 中医数据标准化工作还处于探索性阶段, 这项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 但制订适宜的数据规范标准正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再次, 由于数据挖掘中涉及依据资料特点进行一系列算法编程, 其专业化程度较高, 一些研究对在整体意义上选择数据处理策略考虑不够, 数据处理方法选择不当, 大大削弱了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 在将模糊数学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数据库方法、KDD技术等新的方法引入中医方剂的文献研究时, 应充分考虑到中医药学的学理背景和临床经验特色及专业特性, 否则不仅会使研究效度大大减弱, 也可导致方向上的偏离。

方剂文献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需要具有较高中医方剂专业素养的专家和计算机及计算应用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和联手合作。而建立全面开放的方剂资源库, 制订信息的规范处理标准, 根据专业特点拟定适宜的目标和解决策略, 选择合理的计算分析方法是方剂数据挖掘的基本要求。基于知识发现的方剂数据库的信息挖掘正成为本领域研究的前沿领域。这种依据中医药理论和信息分析技术原理, 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于中医方剂的系统研究, 建立具有强大功能的中医方药数据研究平台, 不仅能有效缩短研究周期, 减少盲目性, 大大促进新知识的发现, 同时也为大量古今验方的规律发现探索出一种有价值的模式, 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预示着该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

摘要:本文分析了近20年来方剂文献研究的研究内容, 总结归纳了几种主要研究方法, 并指出了方剂文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方剂数据挖掘研究常用方法探讨 篇9

1 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是数据挖掘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反映了大量数据中项目集之间有趣的关联或相关联系。其数学定义为:设I={i1,i2,i3,…,im}是m个不同项(item)的集合,任何相关数据D是数据库事务的集合,其中每个事务T是项的集合,使得T I。每个事务有一个标识符,称作TID。设B是一个项集,事务T包含B当且仅当B I。关联规则是形如A==>B的蕴涵式,其中A I,B I,并且A∩B=Φ,规则A==>B在事务集D中成立,具有支持度s和置信度c,他们的概率分别是P(A∪B)和P(B|A)。关联规则的挖掘问题就是在事务数据库D中找出具有用户给定的最小支持度min-sup和最小置信度min-conf的关联规则[2]。

上述定义具体到方剂配伍的研究中,可如是表示:其中i代表单味药物,I是数据库中所出现的药物的集合。D代表所挖掘的对象--方剂数据库,T是具体的方剂,而T又是由I中的各药物组合而成,所以T I,TID指具体的方名。A和B可以是一味药或几味药物的组合,都被方剂数据库中方剂所包含,并且A、B无重合,所以A==>B的关联规则,指A、B在某方剂数据库中同时出现的频率高于一指定的最小支持度min-sup,和在含有A的方剂集中出现的频率高于一指定的最小置信度min-conf。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由相关专家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专业知识指定。A、B的集合成为项集,如果该项集满足最小支持度,则称为频繁项集。

方剂配伍中的关联规则挖掘可以分解为以下3个问题:(1)找出所有频繁项集:根据预定义的最小支持度,找出所有的频繁项集。如对某哮喘类方数据库进行关联规则研究,可能得到麻黄--杏仁、甘草--麻黄、半夏--甘草等一系列频繁项集,如果对某四物汤类方数据库做关联规则挖掘,可能得到川穹-当归-地黄-芍药等频繁项集;(2)选定目标频繁项集:研究者可根据研究目的选取目标频繁项集,如上例,研究者如果想研究与四物汤配伍的情况,可选择川穹-当归-地黄-芍药或其中的两、三味药作为目标频繁项集。研究者也可直接选择支持度对最高的项集作为目标频繁项集,如在上例哮喘方的关联规则挖掘中,发现麻黄--杏仁是最高频繁项集,可把它作为目标频繁项集,当然也可以多选几对频繁项集作为目标频繁项集;(3)关联规则的生成:对于目标频繁项集A,若有频繁项集B≠Φ,且support(A∪B)/support(A)≧minconf,则有关联规则A==>(A-B)。选择上面四物汤类方关联规则挖掘的例子来说明该问题,目标频繁项集A为川穹-当归-地黄-芍药,假设其支持度为0.4871,频繁项集B为延胡,A∪B支持度为0.323,所以Confidence(A==>B)=support(A∪B)/support(A)=0.6631,大于预设的最小置信度0.3[3]。川穹-当归-地黄-芍药==>(川穹-当归-地黄-芍药--延胡)即为一条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是目前应用于方剂研究最经典的一种方法,其应用主要有如下3类:药对的发掘与研究(1)利用关联规则的频繁项集探寻方剂中的高频药组。如对四物汤类方关联规则分析后发[3],香附-延胡是与四物汤配伍治疗痛经频率最高的用药组合,其次是桃仁-红花;(2)以病类方的用药研究以病为类,搜集方剂建立数据库,然后从中发掘出高频的用药组合。如吴荣[4]等人对名老中医冠心病用药规律的关联研究后发现,名医治疗冠心病最常用的3味药依次是丹参、瓜蒌、川芎;最常用的5个药对是薤白→瓜蒌、太子参→丹参、五味子→麦冬、半夏→瓜蒌、元胡→瓜蒌;出现频率最高的5个三项药物组合都是活血理气药+瓜蒌、薤白;四项组合多数是川芎、丹参、元胡、郁金、红花、陈皮与瓜蒌、薤白之间的随机组合。综合以上各条,作者认为瓜蒌薤白类方、活血通脉剂及生脉散是名医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方药,三者之间的配合应用构成了名医用药的一般规律;(3)以证类方的关联规则挖掘以证为类,搜集方剂,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找出治疗该类证的用药规律。如杨雪[5]等从118部古医籍记载的治疗脾胃湿热证方剂591条中,挖掘出四味药组8条,三味药组14条,药对19对,从而总结出明清脾胃湿热方的药物配伍以祛邪为主,亦不忘扶正,祛邪指利湿行气、清热燥湿,扶正为益气健脾,与脾胃湿热证的湿热内蕴、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司之病机相呼应。

纵观以上研究案例,可知关联规则用于方剂配伍研究主要功能是探寻核心药群,以及寻找药物之间的相关联系。各研究的挖掘结果符合传统中医理论,可被其很好的解释,据此可知关联规则是方剂数据挖掘研究中的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法,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方剂配伍的研究。

2 对应分析

在方剂的理论研究中,"方证对应"是个重点研究方向。所谓"方证对应",就是指对"方"和"证"的相应关系的研究,"方"就其本质来说是各种药物的组合,"证"有时指病情的整体性概括,即病机的提取,如"寒哮"、"热哮"等,有时"证"也被认为具体用药的指征,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其中"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即为桂枝汤的用药指征。从数学的角度看,"方"、"证"为含有多种分类值的两组变量,一般方法多侧重于揭示两变量间的关联,难以直接显示变量各分类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对应分析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种基于图形分析的直观有效的多元分析方法。

对应分析以两变量的交叉列联表为研究对象,利用"降维"的方法,通过图形的方式直观揭尔变量不同类别之间的联系,特别适合于多分类型变量的研究[6]。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首先编制两组变量的交叉列联表,将交叉列联表中的每个数据单元看成两变量在相应类别上的对应点。

下表是药症对应的交叉列联表示例,表中字母代表药物用于治疗相应的症状所出现的频数。

表中频数即是药物与症状的对应点,然后,对应分析将变量及变量之间的联系同时反映在一张二维或三维的散点图,即对应分布图上,并使联系密切的类别点较集巾,联系疏远的类别点较分散。最后,通过观察对应分布图就能直观地把握变量类别之间的联系。

3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将现象分类的一种统计学方法。在研究大量的方剂数据时,分类是个重要的研究手段。例如,若从数据挖掘的角度研究中医治疗哮喘的用药特点时,对收集的大量历代治疗哮喘的方剂分类是个常见的研究手段。如果按传统人为分类的话,会带来两个弊端,一是工作量太大,二是主观色彩太浓,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否则得到的分类可能无法正确反映数据的特点。为解决该问题,希望从数据自身出发,充分利用数据自身特点对方剂分类,使诸多特征有相似性的方剂能被分在同一类里,而不相似的方剂能被区分到另一些类中,如可基于所含的药物功效分组,或基于所含药物的性味归经分组。这时便可采用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正是一种建立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能够将一批样本(或变量)数据根据其诸多特征,按照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自动分类,产生多个分类结果。类内部的个体在特征上具有相似性,不同类间个体特征的差异性较大[6]。所谓"没有先验知识"指没有事先指定分类标准,如对"麻黄汤"里的4味药分类,事先不指定诸如"药物是否有宣发功能",或"药物性味是否有辛味"等分类标准。所谓"亲疏程度"指变量特征的总体差异程度,如上例,这里的变量指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变量特征指药物的性味归经等自然属性,或所有药物所含的功效等应用属性。聚类分析按其分类目的,可分为两大类:(1)R型聚类:又称为指标聚类,指将指标归类的方法,其目的是将指标降维从而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2)Q型聚类:又称为样品聚类,指将样品归类的方法,其目的是找出样品的共性。

在应用于方剂研究时,多选用Q型聚类,根据聚类的样品不同,一般分为:(1)对方的聚类如对治疗某病的大量方剂进行研究时,想了解众多方剂的几大类型以推测该病治疗的基本方,可基于方中药物的属性对方聚类;(2)对药物聚类如想了解治疗某病的药物种类时,可对类方中所有的药物聚类,可基于药物功效或性味归经。若分析某一个方剂时,可对该方所包含的药物聚类,一般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聚类。

用SPSS11.5对少腹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小茴香、肉桂、干姜、五灵脂、没药、蒲黄、延胡)基于性味归经聚类分析,试验结果如下。从下图可见,蒲黄、五灵脂、川芎聚为一类,三者均能活血化瘀,当归、延胡、小茴香聚为一类,均能活血止痛,赤芍、没药聚为一类,均能凉血散瘀,肉桂、干姜聚为一类,均可温里散寒。

综上所述,关联规则在方剂数据挖掘研究的应用中,优势体现在提取核心药物及揭示配伍关系;而对应分析的优势则在于能以直观形象的二维图,展示方证的对应关系及其内在联系,聚类分析能够使大量数据根据其自身特点自动分类,便于理解研究。但我们应该注意前两种方法所作的分析及对方的聚类分析均是以用药频率为基础的,所以在运用时需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否则会与事实相差甚远,另外,数据挖掘的方法众多,适于方剂研究的有待拓展,笔者仅举以上3种方法作抛砖引玉之用。这3种方法目前虽然被普遍应用于方剂理论的研究,但也可用于历代方剂文献学术思想的研究等,希望笔者此不成熟的想法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摘要:讨论3种方剂数据挖掘研究的常用方法,认为关联规则在方剂数据挖掘的研究中,其优势体现在提取核心药物及揭示配伍关系;而对应分析优势则在于能以直观形象的二维图展示方证的对应关系及其内在联系;聚类分析能够使大量数据根据其自身特点自动分类,便于理解研究

关键词:方剂,数据挖掘,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对应分析

参考文献

[1]乔延江,李澎涛,苏钢强,等.中药(复方)KDD研究开发的意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3):15.

[2]陈莉平,屈百达.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算法的研究与应用.现代电子技术,2007,20:71.

[3]叶亮,范欣生,卞雅莉,等.古今治疗四物汤类方的关联规则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2):94.

[4]吴荣,刘晛,王阶,等.基于关联规则的名老中医冠心病用药规律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7):1786.

[5]杨雪梅,王君,林端宜.明清脾胃湿热方用药关联规则挖掘.江苏中医药,2007,39(1):45.

含苦参方剂治疗足癣临床研究进展 篇10

关键词:苦参方剂,足癣,临床研究

足癣为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真菌感染[1], 中医称之为“脚气”, 在我国南方气温高、潮湿地区发病率较高, 且多发于成年人, 儿童少见[2]。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足癣主要是由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 临床常见上述真菌的混合感染[3]。中医认为该病因风、湿、热等外邪侵袭, 郁于腠理, 淫于皮肤, 以致病发趾丫。《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中说:“此证由胃经湿热下注而生, 脚丫破烂, 其患虽小, 其痒搓之不能解, 必搓至皮烂, 津腥臭水觉痛时, 其痒方止, 次日仍痒, 经年不愈, 极其缠绵。”文献研究发现, 中医药对足癣的治疗以局部外治为主, 治疗足癣的方剂中出现频次最多的中药为苦参, 其次为明矾、蛇床子等[4]。这说明苦参有良好的抗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等真菌的作用, 在中医治疗足癣方面应用广泛, 疗效确切。现笔者以治法为主线, 对近5年含苦参方剂在治疗足癣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1 水液浸泡法

这是含苦参方剂在治疗足癣中应用最多的方法, 用含苦参的水液浸泡双足, 药液与患处充分接触, 可延长药物的吸收时间, 使药效充分发挥, 达到驱逐邪毒、杀虫止痒之功[5]。水液浸泡法起效较快、费用低、无系统性不良反应, 组方配伍的可控性强, 易被患者接受, 但同时存在疗程长、繁琐费时等问题, 有待进一步改进。陈红路[6]自拟二黄汤洗剂加味治疗足癣, 基本方为:黄花草30g、土黄连30g、苦参30g、地肤子30g、百部30g、明矾15g。皮疹以水疱为主者加王不留行30g、葛根25g;以鳞屑角化为主者加丹参30g、当归20g、桃仁15g、红花15g;以浸渍为主者加葛根25g、石榴皮30g;分型不清者以基本方加王不留行30g、葛根25g、丹参30g、石榴皮30g;伴瘙痒者加冰片10g。1剂/d, 水煎取药汁约800mL, 温水浸泡患处, 2次/d, 20min/次, 7天为1个疗程, 较重者隔1周可再治疗1个疗程。63例患者经1~2个疗程治疗均获效, 其中痊愈43例 (占68.3%) , 好转17例 (占27.0%) , 无效3例 (占4.8%) , 总有效率95.3%。宋富金[7]对比了中药与西药治疗足癣的疗效, 将17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8例与对照组86例, 治疗组患者以中药水液浸泡双足;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抗生素, 同时用高锰酸钾溶液 (1∶5 000) 浸泡双足, 待足部皮肤肿胀消退后用咪康唑软膏外敷, 两组均7d为1疗程, 治疗时间均为2周, 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8.86%和88.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组方与用法为:苦参、黄柏、公英、连翘、板蓝根各30g, 白鲜皮、地榆各20g, 地肤子、苏木、勾丁各15g, 花椒、枯矾各10g, 水煎, 待药液适温后浸泡双足0.5h, 每日早晚各1次。张衍[8]用壮药解毒法外治各型足癣, 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20例, 治疗组基本方为:九里明30g、一枝黄花30g、水团花30g、马齿苋30g、苦参30g、白鲜皮30g、土茯苓30g、藿香15g;糜烂型加五倍子30g、枯矾15g;角化型加甘草50g, 透骨草、黄精、红花各15g, 将上述药物煎煮滤渣, 取药液泡浸泡双足, 20min/次, 2次/d;对照组用盐酸特比萘酚软乳膏外涂于皮损处, 2次/d, 两组均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8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醋液浸泡法

醋能软化角质、杀虫止痒、收敛, 并能增强其他药物的渗透作用, 故在浸泡法中以醋泡法应用较多[5]。郭建辉等[9]自制中药癣净散以醋液浸泡法治疗足癣,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 治疗组组方及用法为:地肤子30g、土槿皮30g、白鲜皮30g、苦参15g、金银花15g、夏枯草15g、狗脊15g, 加开水1 500mL冲泡, 再加食醋50mL, 待药液稍温后浸泡双足, 1次/d, 20~30min/次;对照组用特比萘芬乳膏外擦, 1次/d。治疗2周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82%,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蔡希等[10]将10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与对照组42例, 治疗组用复方荆参溶液治疗, 组方及用法为:大枫子9g、花椒9g、五加皮9g、地骨皮12g、苦参15g、大黄30g、土荆皮15g, 加醋浸泡, 滤液分装, 每次浸泡30~60min, 对照组外用达克宁霜, 1次/d, 10d为1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个月后随访, 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半年后随访, 治疗组无皲裂率为71.2%, 对照组为3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李福修等[11]以自拟苦柏洗剂治疗足癣160例并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痊愈158例, 有效2例, 总有效率100%, 且绝大部分患者用药1剂后, 均有明显效果。苦柏洗剂组方及用法为:苦参30g、刺蒺藜15g、皂角刺15g、地骨皮15g、大风子15g、黄柏20g、荆芥15g、防风15g、白矾15g, 将上药研末, 纱布包裹, 入2 000mL米醋中煎沸, 待水温适宜后浸泡双足20~30min, 2次/d。值得注意的是, 多数文献报道中, 将糜烂型足癣也用浸泡法治疗, 尤其是醋泡法, 但对其不良反应却很少观察, 比如是否会对患处皮肤有刺激性, 是否会出现疼痛或加重病情等, 尚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3 涂敷法

涂敷法主要是用纱布浸透药液, 拧干至不滴水后紧贴患处, 每隔10~15min, 重新蘸取药液, 如此反复, 使药液充分吸收;或将中药制成酊剂或膏剂涂覆于患处治疗。酊剂和膏剂经临床证实疗效等同或高出某些外用抗真菌药物, 并且采用此种剂型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 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优势[12]。何静岩[13]采用中药冷湿敷治疗糜烂型足癣, 将126例足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5%, 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6.1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方药组成及用法为:黄柏30g、苍术30g、苦参15g、地肤子30g、马齿苋30g、白鲜皮30g、蒲公英20g、明矾15g, 加水煎煮成水剂, 用6~8层纱布浸透药液, 稍拧干至不滴水为度, 紧贴于患处, 每隔10~15min, 重新蘸取药液, 每次30~40min, 1~2次/d;对照组先用3%硼酸湿敷, 待糜烂渗出减轻时, 再外用达克宁乳膏, 2~3g/次, 2次/d。付雪梅[14]用黄柏洗剂治疗足癣感染, 组方及用法为:黄柏30g、黄芩30g、苦参30g、甘草30g、金银花20g、黄连6g, 水煎取汁1 000mL, 早晚2次用医用纱布5~6层浸湿药水冷湿敷足趾 (缝) 部, 20min/次, 2天为1个疗程, 结果35例患者中显效28例 (占80.0%) ;有效4例 (占11.4%) ;无效3例 (占8.6%) ;总有效率91.4%。殷振勇等[15]应用复方黄柏酊 (黄柏、白鲜皮、牡丹皮、土槿皮、秦皮、地榆、苦参、冰片、水杨酸、氮酮、乙醇等) 治疗手足癣、湿疹患者509例, 其中痊愈338例, 有效157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为97.2%。

4 联合治疗法

联合疗法是指在治疗足癣时多种治法结合使用, 从而使足患部位达到更高的药物浓度, 提高杀灭真菌的效果, 同时缩短疗程, 是一种值得进行更深入临床研究的疗法;主要有先熏蒸, 待药液温度稍降后再浸泡, 以及熏蒸、浸泡与艾灸联合, 或者外用与内治联合等疗法。值得注意的是, 脚湿气一般无须内治, 但病情较重、合并感染或全身证候特点较显著时可以采用外用兼内治法辨证治疗。王文娟[16]采用水液浸泡法配合艾灸治疗手足癣, 治法为:荆芥20g、苦参20g、百部20g、蛇床子20g、艾叶20g、土茯苓20g、川椒10g, 粉碎, 分袋包装, 倒入套好一次性塑料袋的木桶或水盆中, 加温水2 000~3 000mL稀释, 浸泡双足约20~30min后擦干, 再对患处进行艾条温和灸, 施灸时约距皮肤2~3cm, 每处灸10~15min, 以患者耐受为宜, 1~2次/d, 7d为1个疗程, 结果63例患者经过7~30d治疗后, 痊愈38例, 显效18例, 有效6例, 无效1例, 痊愈率为60.3%, 总有效率为98.4%;其中10d内治愈13例, 20d治愈21例, 30d治愈4例。卢士奎[17]自拟中药洗液治疗足癣, 126例患者中治愈109例 (占86.51%) , 好转15例 (占11.90%) , 无效2例 (占1.59%) , 总有效率98.41%, 其中2例无效者均为鳞屑角化型患者。组方及用法为:蛇床子、百部、大风子、木鳌子、苦参、皂角、枯矾各15g, 川椒、黄柏各10g, 以上诸药加水2 500mL武火煎煮, 滤渣后加陈醋30~50mL, 趁热熏蒸患处, 待凉后浸洗患处, 2次/d, 4d为1疗程。黄晓[18]研究了中药外洗联合复方土荆皮凝胶外用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 治疗组56例自拟苦参洗剂治疗, 组方为苦参、土茯苓各30g, 白矾、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各20g, 艾叶、白芷各15g, 花椒10g, 加水3000mL, 文火煎30min, 温热浸足部30min, 蘸干水份后外用复方土荆皮凝胶1次/d;对照组50例局部外用复方土荆皮凝胶, 两组均为2周1疗程。1个疗程后, 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 真菌清除率为91.1%, 对照组有效率为80.0%, 真菌清除率为78.0%, 停药2周末, 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 真菌清除率为83.9%, 对照组有效率为76.0%, 真菌清除率为70.0%, 两组有效率和真菌清除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5 中西医结合法

中西医结合法是指中医疗法与西医西药结合应用, 以达到快速、高效、标本兼治的目的。麦丽霞[19]采用中药外洗联合维A酸乳膏外用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 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3例, 两组均用药8周后观察治疗前后皮损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 根据ITT原则采用FAS进行分析。治疗组中药外洗, 方药组成及用法为:苦参、地肤子、黄柏、白鲜皮、土荆皮、透骨草、蛇床子、威灵仙、白矾各30g, 芒硝20g, 1剂/d, 除白矾及芒硝后下外, 余八味药水煎2次取汁2 000mL, 然后浸泡双足30min, 1次/d, 同时外用维A酸乳膏涂于患处, 1次/d, 用药部位避免日光照射;对照组采用克霉唑霜及尿素软膏外用, 交替涂于患处, 每天各1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 对照组为66.7%,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真菌清除率为92.1%, 对照组为77.8%,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杨敏芳[20]用杀虫止痒汤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浸渍糜烂型足癣, 组方及用法为:大黄30g、黄柏30g、苦参30g、土茯苓30g、苍耳子30g、百部20g, 先熏洗后浸泡双足, 同时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 结果50例患者中痊愈36例 (占72%) , 显效10例 (占20%) , 好转3例 (占6%) , 总有效率92%。陈虎等[21]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足癣继发重度细菌感染, 治法为内服阿奇霉素250mg/次、氟康唑300mg/次, 2次/d, 2周后改为阿奇霉素250mg/次, 1次/d, 氟康唑150mg/次, 2次/d, 同时用中药外洗双足, 组方及用法为:黄柏40g、土茯苓40g、苦参40g、紫珠20g、滑石20g、蒲公英30g、白鲜皮30g、板蓝根30g、儿茶20g、黄连20g、四季青30g, 水煎沸腾后小火煎30min, 滤过、晾温, 外洗患处15min, 1次/d。结果经治疗1个月后病情明显好转, 肿胀明显减轻, 范围缩小, 表面颜色变暗, 糜烂渗液消失;取溃疡处组织再次做细菌和真菌培养, 13例连续2次均为阴性, 2个月后足跖部溃疡均愈合。从文献来看, 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足癣的共同特点是对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的监测比较少, 而这对临床治疗是不利的, 很值得深究, 因为有研究报道中药复方治疗手足癣复发率低于相应的西药对照组[22], 而引入西药之后, 中药毒副作用少的特色必将受损, 很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6 结语

方剂学研究 篇11

【摘 要】 目的:将PBL教学法与形成性评价结合应用于民族医学的教学,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及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方法:通过PBL教学实施,制定形成性评价实施细则,以课堂测验、学生自评与互评反馈等方式评价教学效果。结果:PBL教学法结合形成性评价应用于民族医学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分析问题的能力。结论: PBL教学法结合形成性评价体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 PBL;形成性评价;民族医学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0-0133-02

《民族医药与方剂学》课程是《民族医学》整合课程的一部分,已经开展多年,《民族医药与方剂学》是一门具有广西壮族民族特色的中草药与方剂学课程,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是介绍各少数民族民间常用药物知识之经验及精华,以及有关文献及编者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与其他中草药与方剂学课程的教材或专著相比较,本教材编写具有民族性、民间性及实用性的特点[1]。在教学方法上一直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实施PBL教学法,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及制定评价实施细则,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1 PBL教学课程设计

11 授课对象 根据课程进度安排,选择第十三章的内容《固涩药》,将2013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全科班的学生分成4组,进行PBL教学。

12 实施环节 根据PBL教学法具体实施环节进行。把与上课内容相关的病例发给大家(4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病例),在课上进行分组讨论,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讨论结束后,选派一位同学作为代表,将小组讨论后提出的问题(每个病例凝练为5个问题),通过PPT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并在课堂上发言,分析解答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并对本章节内容展开讲解。

13 课程实施 课堂上,以第十三章内容《固涩药》为出发点,固涩药可以固表止汗、敛肺止咳,用于自汗、盗汗、肺虚久咳等症状,引导同学们去了解什么是自汗、盗汗,引起自汗、盗汗及咳嗽的病因有什么?从经典出发,《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一个经典角色,她多愁善感、体弱多病、抑郁而终的故事深入人心。那她得了什么病?是否就是现代医学中的肺结核?根据学生的专业特性,分别从中医及西医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学生回答问题及所讲述的内容的完整性,进行相应的补充和讲解。

2 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方案

采用PBL教学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民族医学》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通过集体讨论,拟定形成性评价的方案。形成性评价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70%。其中形成性评价分为教师评、学生自评与互评(总分100分,评判标准为集体观念20%,学习态度40%,表达能力40%),所有评定成绩平均分作为平时总成绩,评价学生的PBL课程表现。以学生主观能动性,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沟通交流、自信心、语言表达等为主要观测点,由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判,并制定具体给分细则[2]。

3 实施效果

教学实施后对学生的调查反馈结果显示:形成性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性评价不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更培养了思考、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90%的同学都认为PBL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更加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反映,在以问题为基础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快速理解相关专业知识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在在学习过程中能同步改进学习方法,教师也可通过学生的教学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说,PBL 教学结合形成性评价模式较为适合民族医学课程教学。

4 思考

《民族医学》这门课程已开设多年,经过整合后,只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开设,一直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最终成绩。大部分学生反映此门课程有较高实用性、民族性,但是中医基础薄弱,对于很多的中医专业术语不够了解,学习起来较吃力,因而兴趣减弱。而采用PBL 教学模式,则是让学生提前去了解相关的专业术语及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及时反馈,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评价[3]。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评价其学习态度、理念,持续观察学生学习方法、技巧、思维模式、分析能力等。而PBL正好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过程, 不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各种渠道解决问题,与形成性评价相辅相成。

PBL教学中,学生处于问题中心,由教师一味地灌输变成学生的集体讨论。由学生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寻找的答案不一定与教师已构建的答案完全一致,因此,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意见,最后进行补充和讲解, 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态度、学习策略、表达能力等实施形成性评价。另外,PBL教学完全改变传统教学的备课方法。促使教师提前准备教学内容,事先设计问题,所提问题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层次,要有一定深度、广度、学科融合但又不能超纲,所提问题既要有代表性,又有一定特殊性,从而激发学生找到问题答案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其组织能力、倾听意识、平等观念、合作精神、责任感得到提高。

既往学生由于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最终成绩,学生奖学金、毕业就业等主要以此为评价,因而学生习惯于仅注重理论学习,习惯于大课讲授、记笔记、课后复习应考的模式。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现象[4]。采用形成性评价,不以终结性评价为唯一方式。形成性评价实施后,大大降低理论课期末考试成绩在学生综合成绩的比重,教师就学生PBL教学时的参与积极性、团队精神、语言表达能力、自信心等进行量化评分,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听课,变成自己提出问题,主动讨论,分析问题,抢先发言,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这是PBL教学的最显著的优点,也是形成性评价实施的目的所在。

5 不足之处

由于此次是初步在民族医学教学中采用PBL结合形成性评价的模式,所设指标体系尚不完善,如何建立更能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如何更科学严谨地提出问题,需要结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学生教学反馈等信息,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完善。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红参,李克明,窦锡彬.《民族医药与方剂学》的特点和教学[J].学园:教育科研,2013,(3):64-65.

[2] 李谧,邓红梅,冉素娟,等.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结合形成性评价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1):1147-1150.

[3] Epstein RM. Assessment in medical education[J].Engl J Med,2007,356(7):10.

[4] 张群霞,郑元义,任建丽,等.PBL 教学法在超声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 15(7):506-507.

方剂学研究 篇12

关键词:过敏性哮喘,中药,治疗效果

过敏性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 在易感者中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 (或) 咳嗽等症状[1,2]。目前, 过敏性哮喘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研究表明, 中药方剂对过敏性哮喘具有一定疗效[3,4]。由于本病对老年人的研究甚少, 故本实验对老年人过敏性哮喘患者进行了中药方剂治疗的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4月~2012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过敏性哮喘患者120例, 年龄60.0~72.6岁, 平均年龄 (66.3±11.2) 岁, 病程1.3~10.1年, 平均 (5.7±2.6) 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在2008年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其它肺部疾病;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三个中药组共四组, 每组30例;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及疾病轻重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西药抗过敏、平喘治疗, 氯雷他定10mg/次, 每日1次;氨茶碱100mg/次, 每日1次。

1.2.2 苗山平喘方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苗山平喘方治疗, 方药组成:苏子10g, 半夏10g, 枇杷叶10g, 太子参9g。

1.2.3 疏风宣肺汤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疏风宣肺汤治疗, 方药组成:炙麻黄5g, 杏仁10g, 防风10g, 蝉衣6g, 荆芥6g, 紫菀12g, 甘草6g, 苏叶10g, 地龙10g, 前胡10g, 桔梗10g。

1.2.4 小青龙汤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小青龙汤治疗, 方药组成:炙麻黄9g, 炒白芍9g, 细辛6g, 干姜6g, 桂枝9g, 半夏9g, 五味子6g, 炙甘草6g。

三组中药均用水煎取250m L药液, 每日1剂, 分2次口服。四组均7天为一疗程, 连服3个疗程, 服药期间忌服鱼、虾、蟹及辛辣、油腻食物。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咳嗽、气促和两肺哮鸣音消失, 肺功能改善明显;有效:咳嗽、气促好转、双肺哮鸣音明显减少, 肺功能稍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病情恶化。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苗山平喘方组、疏风宣肺汤组、小青龙汤组与对照组比较, 疗效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而三组中药方剂治疗组间比较, 疗效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三组中药方剂治疗组间比较, #P>0.05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 老年过敏性哮喘在支气管哮喘中所占比例并不大, 但治疗困难, 危害性大, 近年来已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以往采用激素等西药治疗老年过敏性哮喘, 疗效不佳, 副作用大。我国传统医学治疗哮喘疾病历史悠久, 且临床疗效显著, 其优势正逐渐显现。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 哮喘是以气道变应性炎症 (AAI) 、支气管高反应性 (BHR) 为特征的疾病, 与气道上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钙通道阻滞剂 (c BA) 等均有关系[5,6,7]。而传统医学对哮喘病因病机认识有多种, 如风邪为患、痰瘀伏肺、气郁气逆、本虚标实等, 而患者可同时存在多种发病因素, 故可采用多种治法与方药[8,9]。笔者选取以治风、祛痰、宣肺、固本为主的三味中药方剂治疗老年过敏性哮喘,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苗山平喘方以苏子下气利膈消痰、润肺平喘;半夏利湿健脾, 顺气和胃;枇杷叶润心肺, 养肝肾;太子参补脾肺元气, 养胃阴。以上等诸药配伍, 可收润肺、和胃、健脾、养肝、利肾之功, 五脏协调, 则行气顺畅, 哮喘即可得到缓解。过敏性哮喘常因为接触外界过敏性物质出现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 这都与中医“风症”的“风盛则痒”、“风盛则挛急”的特性相吻合。疏风宣肺汤以炙麻黄宣肺理气, 杏仁下气止咳平喘, 两药一宣一降, 使肺气得调。桔梗配前胡宣降肺气、疏泄气滞, 二药一宣一降, 合用相得益彰, 使肺气宣发肃降这一生理功能得以恢复常态, 气机通畅。小青龙汤则是针对哮喘发病的根本病因痰饮伏肺来治疗。有研究表明, 小青龙汤能显著延长大鼠哮喘模型的引喘潜伏期, 能有效降低急性期大鼠哮喘模型血清及BALF中IL-6、IL-8及GM-CSF等细胞因子水平;抑制BALF中ET-I的分泌及血中NO的合成;改善支气管肺组织形态病变[10]。

本研究中苗山平喘方组、疏风宣肺汤组、小青龙汤组与对照组比较, 疗效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而苗山平喘方组、疏风宣肺汤组、小青龙汤组三组间比较, 疗效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提示, 传统中药在老年过敏性哮喘的治疗中有着显著疗效。虽然苗山平喘方组、疏风宣肺汤组、小青龙汤组主要针对的是过敏性哮喘不同的发病机理, 但疗效并无差异, 可能与三组方剂虽组成不同, 但所有分组合在一起的结果均减轻了支气管高反应性, 降低了气道慢性炎症有关。

总之, 采用治风、祛痰、宣肺、固本的中药方剂治疗老年过敏性哮喘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Naik SR, Wala SM.Inflammation, Allergy and Asthma, Complex Immune Origin Diseases: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Agents[J].Recent Pat Inflamm Allergy Drug Discov, 2013, 7 (1) :62-65.

[2]Chipps BE, Figliomeni M, Spector S.Omalizumab:An update on efficacy and safety in moderate-to-severe allergic asthma[J].Allergy Asthma Proc, 2012, 33 (5) :377-385.

[3]王宏, 蔡宏波.中药治疗过敏性哮喘观察60例[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13) :80-81.

[4]高汉山.中药治疗过敏性哮喘缓解期30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9) :4532-4533.

[5]江秋玉.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中西医诊治探析[J].当代医学, 2010, 16 (2) :107, 153.

[6]高轶峰, 孙静波, 崔红.加减平喘汤为主治疗过敏性哮喘66例临床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1, 33 (4) :342-343.

[7]Edwards MR, Bartlett NW, Hussell T, et al.The microbiology of asthma[J].Nat Rev Microbiol, 2012, 10 (7) :459-471.

[8]易桂生.疏风宣肺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9, 15 (12) :116-116.

[9]刘琼, 梁直英, 陈芝喜, 等.射麻止喘液对过敏性哮喘豚鼠的作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17 (1) :24-26.

上一篇:严重多发性损伤下一篇:过程能力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