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笔记重点

2024-05-29

方剂学笔记重点(精选5篇)

方剂学笔记重点 篇1

1、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在组成、功效、主治证方面有何异同?

两方均治少阳病,皆有和解少阳之功,都用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但小柴胡汤功专和解少阳,治少阳病,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扶正,健脾和中。而大柴胡汤则治少阳阳明合病,功用不仅和解少阳,且能内泻阳明热结,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且行气消痞;芍药缓急止痛;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因有阳明热结解,故不用人参、甘草之甘壅留邪,而用大枣调和诸药。

2、简述白虎汤组成、功用、主治证、方义。

白虎汤用生石膏、知母、炙甘草和粳米,有清热生津之功,主治气分热盛证。方中君药生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臣药知母,苦寒质润,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以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四药相配,共奏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功,使热清津复,诸症自解。

3、简述清营汤中配伍黄连、银花、连翘、竹叶心的意义。

清营汤中用银花、连翘、竹叶心因温邪初入营分,故用其清热解毒,轻清透泄,使营分热邪有外达之机,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具体运用;而黄连苦寒,有清心解毒之功。

4、清胃散和玉女煎在组成、功效、主治证方面有何异同?

两方同治胃热牙痛。但清胃散重在清胃火,以黄连为君,属苦寒之剂,配伍升麻,意在升散解毒,兼用生地、丹皮等凉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炽盛的牙痛、牙宣等症;玉女煎以清胃热为主,而兼滋肾阴,故用石膏为君,配伍熟地、知母、麦冬等滋阴之品,属清润之剂,功能清胃火、滋肾阴,主治胃火旺而肾水不足的牙痛及牙宣诸症。

5、理中丸与四君子汤在组成上只一味药之差,其功用、主治有何不同?为什么?

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益气补中。但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散寒为主,主治中焦虚寒证;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

6、四物汤的组成、功用与主治、配伍特点是什么?

四物汤用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有补血调血之功,主治营血虚滞证。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熟地、白芍阴柔补血之品(血中血药)与辛香之当归、川芎(血中气药)相配,动静相宜,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成为补血调血之良方。

7、归脾汤的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方中配伍木香的意义是什么?

归脾汤用白术、当归、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生姜和大枣,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在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方中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

8、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功效、主治证、方义及配伍特点。

六味地黄丸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和茯苓,有滋补肝肾之功,主治肝肾阴虚证。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泻肾浊,并能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肾、肝、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补中寓泻,以泻助补,乃是本方的配方特点。

9、肾气丸的组成、功效、主治证、方义及配伍特点。

肾气丸用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和附子,有补肾助阳之功,主治肾阳不足证。方中重用干地黄滋阴补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肾而益精血,共为臣药。君臣相伍,补肾填精,温肾助阳,不仅可籍阴中求阳而增补阳之力,而且阳药得阴药之柔润则温而不燥,阴药得阳药之温通则滋而不腻,二者相得益彰。方中补阳之品药少量轻而滋阴之品药多量重,可见其立方之旨,并非峻补元阳,乃在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取“少火生气”之义。再以泽泻、茯苓利水渗湿,配桂枝又善温化痰饮;丹皮苦辛而寒,擅入血分,合桂枝则可调血分之滞。三药寓泻于补,俾邪去而补药得力,为制诸阴药可能助湿碍邪之虞。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是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三:一是补阳之中配伍滋阴之品,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二是少量补阳药与大队滋阴药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三是补中有泻,以补为主,以泻助补。

10、当归补血汤中黄芪与当归的用量比例是多少?黄芪在方中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当归补血汤中黄芪与当归的比例是5:1,本方重用黄芪其意有二:本方证为阴血亏虚,以致阳气欲浮越散亡,此时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此其一;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此其二。

11、逍遥散、一贯煎组成、功用、主治证有何异同?

两方都能疏肝理气,均可治肝郁气滞之胁痛。但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郁血虚之胁痛,并伴有神疲食少等脾虚症状;一贯煎滋养肝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肾阴虚之胁痛,且见吞酸吐苦等肝气犯胃症状者。

12、越鞠丸可以治疗痰郁证吗?为何方中无祛痰药?

可以治疗痰郁证,越鞠丸所治之痰郁乃气滞湿聚而成,若气行湿化,则痰郁随之而解,方中已有行气的香附、燥湿的苍术,故不另用治痰之品。

13、简述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小青龙汤、麻黄汤功用、主治证。

苏子降气汤: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主治——痰涎壅肺,肾阳虚衰之喘咳证

定喘汤:功用——宣降肺气,清热化痰;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 小青龙汤: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 麻黄汤: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14、活血祛瘀剂中为何常配理气药?试举一方为例说明。举例要求写出方名、主治证并指 出方中所用的理气药。

据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之理,活血化瘀方中常配理气之药,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如血府逐瘀汤,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主治胸中血瘀证,其中柴胡、桔梗、枳实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

15、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功效、主治证、方义及配伍特点,方中用量最重的是哪一味药,为何?

补阳还五汤用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和桃仁,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方中重用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共为佐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

16、简述川芎茶调散的组成、功用和主治。为何方中薄荷叶用量为全方最大?

川芎茶调散用薄荷叶、川芎、荆芥、细辛、防风、白芷、羌活和甘草,有疏风止痛之功,主治外感风邪头痛。方中薄荷用量独重,以其之凉,可制诸风药之温燥,又能兼顾风为阳邪,易于化热化燥之特点。

17、简述镇肝熄风汤的组成、功用和主治、牛膝在方中的配伍意义?

镇肝息风汤用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菊、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和甘草,有镇肝息风,滋阴潜阳之功,主治类中风。方中怀牛膝归肝肾经,入血分,性善下行,故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

18、麦门冬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是多少?二者的配伍体现了方剂的何种配伍方法?

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比例为7:1,二者的配伍体现了方剂的“去性存用”的配伍方法。

19、祛湿剂中常配理气药有何意义?试举一方为例说明。举例要求写出方名、主治证并指出方中所用的理气药。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最易阻碍气机,而气机阻滞,又使湿邪不得运化,故祛湿剂中常常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行则水行,气化则湿化。如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方中苍术、厚朴、陈皮正是理气之品。

20、祛痰剂中常配理气药有何意义?试举一方为例说明。举例要求写出方名、主治证并指出方中所用的理气药。

因痰随气而升降,气滞则痰聚,气顺则痰消,故祛痰剂中常配理气药。如二陈汤,主治湿痰证,方中的陈皮就是理气之品。

21、大黄在桃核承气汤、茵陈蒿汤、复元活血汤、大承气汤中的配伍意义。

桃核承气汤中的大黄用其下瘀泻热之功;茵陈蒿汤则用其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之功;复元活血汤则用酒制大黄以荡涤凝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之功;大承气汤则用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胃肠湿热积滞之效。

22、简述小青龙汤与苓甘五味姜辛汤在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

两方都能温肺化饮,但苓甘五味姜辛汤原治支饮服小青龙汤后,咳虽减,但其人冲气上逆,出现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之状,继投苓甘五味姜辛汤,服已,冲气虽平,而反更咳、胸满者,属小青龙汤的变法。因证无表寒,冲气已平,故不用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寒饮尚存,故仍用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因饮邪较重,故配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23、简述桂枝在麻黄汤、当归四逆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中的配伍意义。

麻黄汤中的桂枝有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之功;当归四逆汤中的桂枝则有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之功;五苓散中其有温阳化气以助行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之功;苓桂术甘汤中则有温阳化气,平冲降逆之功。

24、简述麻黄在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定喘汤、阳和汤中的配伍意义。

麻黄汤中的麻黄有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邪,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之功;麻杏甘石汤中其有开宣肺气以平喘,开腠解表以散邪之功;定喘汤中其有宣肺散邪以平喘之功;阳和汤中其有辛温达卫,宣通毛窍,开腠理,散寒凝之功。

药师指导:药剂学重点总结(二) 篇2

2.包衣片 (包括糖衣片、薄膜衣片)

3.泡腾片 含有泡腾崩解剂的片剂,加水后迅速崩解,适于儿童和吞服有困难的人应用。

4.咀嚼片 在口中嚼碎后再吞下的片剂

5.多层片 有两层或多层构造的片剂

6.分散片 多为难溶药,遇水能迅速(3分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也可含服、咀嚼。

7.舌下片 置于舌下或颊腔使用的片剂

8.口含片 含在口腔内使用的片剂

9.植入片 埋植于皮下的能产生持久药效的无菌片剂

10.溶液片 可溶药,临用前加水溶解成药物溶液后而使用的片剂,多为不可内服药物。

11.缓控释片 能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或控制药物释放速度的片剂

三、片剂的质量要求【掌】

①硬度适中;②色泽均匀,外观光洁;③符合重量差异的要求,含量准确;④符合崩解

度或溶出度的要求;⑤小剂量的药物或作用比较剧烈的药物,应符合含量均匀度的要求;

⑥符合有关卫生学的要求(固体制剂均有此项要求)。

四、片剂的常用辅料【掌】

1.稀释剂(或称为填充剂):增加片重或体积,从而便于压片,片重≤100mg 应加。

1)淀粉类

淀粉:最常用,便宜,可压性差。还有粘合(其浆)、崩解(干燥粉)作用。

可压性淀粉:优良填充剂,可压、流动、润滑、干粘合和崩解作用,可粉末直接压片。

糊精:粘性大,不单独使用。

2)糖类

糖粉:粘合力强,硬度大,吸湿。

乳糖:优良填充剂,价格较贵、不吸湿,稳定性可压性都好,可供粉末直接压片。

甘露醇:用于咀嚼片,有凉爽感,价格较贵,常与糖粉配用。

3)其他

微晶纤维素:兼多种作用(湿润除外)作为粉末直接压片的干粘合剂,商品名“avieel”。

无机盐类:硫酸、碳酸氢、碳酸等的钙盐等,防潮、油类吸收剂,但钙盐可主药的络合。

小结:

a 粉末直接压片:可用微晶纤维素、乳糖、可压性淀粉;

b 淀粉(填充)、干燥粉(崩解)、浆(粘合);

c可压性淀粉:多功能辅料。

2.粘合剂和湿润剂

1)湿润剂:诱发药物本身的粘性所加入的液体。常用湿润剂有蒸馏水和乙醇。

①蒸馏水:无粘性,常用浆类、醇代替;

②乙醇:有粘性,一般浓度30~70%,颗粒硬,可出现麻点片。

2)粘合剂:具有粘性粉或粘稠液,多为胶浆剂或胶体溶液。

①     淀粉浆(常用8%~15%的浓度):常用粘合剂和湿润剂。制法有煮浆和冲浆。

②     羟丙基纤维素(hpc):湿法制粒压片和粉末直接压片的粘合剂。

③甲基纤维素(mc,水溶性)和乙基纤维素(ec,不溶于水,缓控释制剂骨架型或膜控型)

④羟丙甲纤维素(hpmc常用浓度为2%~5%):崩解溶出快

⑤其他: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一na常用浓度为1%~2%)、糖粉与糖浆:50%~70%的蔗糖溶液、5~20%的明胶溶液,口含片用、3%~5%的聚乙烯毗咯烷酮(pvp)的水溶液或醇溶液,咀嚼片用。它们粘性强用于可压差的药物、片硬崩解超限。

3.崩解剂:使片剂裂碎成细小颗粒的物质,多吸水膨胀。

缓(控)释片、舌下片、口含片、植入片不加入崩解剂。

常用崩解剂:

①干淀粉:用于不溶或难溶的药,易溶药反差,用外加法、内加法和内外加法(最好)。

②羧甲基淀粉钠(cms-na):吸水膨胀300倍。

③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吸水膨胀500--700倍。

④交联聚乙烯比咯烷酮(亦称交联pvp):无高粘度凝胶层。

⑤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na):与cms-na合用效佳。

⑥泡腾崩解剂(碳酸氢纳与枸橼酸):产生co2,应该防潮。

4.润滑剂:是助流剂、抗粘剂和润滑剂(狭义)的总称,其中:

①助流剂是降低颗粒之间摩擦力从而改善粉末流动性的物质;

②抗粘剂是防止原辅料粘着于冲头表面的物质;

③润滑剂(狭义)是降低药片与冲模孔壁之间摩擦力的物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润滑剂。

常用润滑剂:

①疏水性润滑剂:硬脂酸镁量大影响崩解或裂片,不宜用于乙酰水杨酸、某些抗生素及多数有机碱盐类的药物片剂;

②水溶性润滑剂:聚乙二醇类与月桂醇硫酸镁。

③助流剂:微粉硅胶(可作为粉末直接压片的助流剂)、滑石粉(抗粘剂)、氢化植物油

五、粉碎、筛分与混合

1 粉碎

粉碎是将大块物料破碎成较小的颗粒或粉末的操作过程。(机械力)

目的:减少粒径、增加比表面积。粉末的分级,控制物料的细度,获得较均匀的粒子群

(1)粉碎的意义

①细粉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②细粉提高分散性,利于混合均匀,混合度与各成分的粒径有关;

③有助于从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等。

(2)粉碎机理、方法及设备

①     粉碎机理:粉碎过程依*外加机械力的作用破坏物质分子间的内聚力。(耗能)

力的形式:撞击、研磨、剪切、压缩、弯曲综合作用。

② 粉碎方法【熟】注意比较它们的对应关系.

a、闭塞粉碎:粗、细粒反复粉碎的操作。常用于小规模的间歇操作;

《针灸学》重点笔记 篇3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系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奇经八脉的功能: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

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

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

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

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募穴: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十二经原\络穴: 胆经丘墟、光明;肝经太冲、蠡沟;小肠经腕谷、支正;心经神门、通里;胃经冲阳、丰隆;脾经太白、公孙;大肠经

合谷、偏历;肺经太渊、列缺;膀胱经京骨、飞扬;肾经太溪、大钟;三焦经阳池、外关;心包络大陵、内关。

五腧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特定穴:分成“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

第一部分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

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

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

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张仲景学术研究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

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手太阴肺经11穴、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阴脾经21穴、足厥阴肝经14穴、足少阴肾经27穴、足阳明胃经45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五、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

1、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

印堂至前发际  3

第7颈椎至后发际 3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前额两发角(头维)9

耳后两乳突(完骨)92、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至胸剑  9

胸剑(歧骨)至脐中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

两乳头之间    8

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3、背腰部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4、上肢

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

肘横纹至腕侧横纹 125、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 13

股骨大转子至横纹  19

横纹至外踝尖   166、胸部:距正中线:旁开2寸→足少阴肾经;旁开4寸→足阳明胃经;旁开6寸→足太阴脾经。

7、腹部:距正中线:旁开0.5寸→足少阴肾经;旁开2寸→足阳明胃经;旁开4寸→足太阴脾经。

8、背部:距正中线:1.5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3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

9、侧面:足少阳胆经

10、相距12寸: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11、相距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八会穴: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

13、四海: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14、附近穴位:

⑴脐相平的腧穴:肓俞,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佗、夹脊穴。

⑵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

⑶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

⑷肘横纹附近6穴:①小海②天井③曲池④尺泽⑤曲泽⑥少海。

⑸腕横纹附近6穴:①阳谷②阳池③阳溪④太渊⑤大陵⑥神门

⑹与脑连:督脉,膀胱

⑺耳前穴位3个:听宫,听会,耳门

15、肩三针:肩中,肩贞,肩髃

16、四关穴:合谷,太冲

18、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

19、四弯穴:曲泽,委中

20、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

21、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

22、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

23、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中极,昆仑、至阴。

24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25、前发迹上0.5寸6穴:神庭,眉冲,头临泣,曲差,本神,头维

26、任脉上特定穴:(木)中极膀胱募穴,关元小肠募穴,气海肓之原穴,石门三焦募穴,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巨阙心募穴,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六、毫针刺法

1、提插捻转的补泻:

①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②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2、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3、晕针表现及定义: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4、三棱针又称锋针;刺法4种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5、豹纹刺:(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6、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7、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8、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

9、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七、拔罐方法

几种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水罐法,抽气罐法

八、常用灸法

1、艾灸:⑴艾炷灸→直接灸→①瘢痕灸;②无瘢痕灸张仲景学术研究

→间接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④隔附子饼灸

⑵艾条灸:悬起灸→①温和灸;②雀啄灸;③回旋灸

实按灸→①太乙针灸;②雷火针灸

⑶温针灸:针和灸并用,不属于艾条灸

⑷温灸器灸

2、其他灸法:⑴灯火灸

⑵天灸→①白芥子灸;②蒜泥灸;③斑螯灸

隔蒜灸作用(不治呕):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属实按灸

施灸注意事项: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适宜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适宜施灸

第二部分

主要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尺,孔最列缺是;

太渊经鱼际,少商经中使。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3、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4、鱼际(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

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5、少商(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

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二、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商阳合溪,偏历下廉手三里;

曲池臂与肩,天扶禾迎香取。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商阳(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2、合谷(原穴)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3、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4、曲池(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5、臂

曲池与肩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

6、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三、足阳明胃经→足阳承四颊下迎,头气缺屋乳不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1、地仓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

2、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

3、下关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4、头维

额角发际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

5、天枢(大肠之募穴)

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妇科病。

6、归来

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痛,疝气;妇科病。

7、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

8、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9、丰隆(络穴)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10、内庭(荥穴)

足背第2、3趾间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四、足太阴脾经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

1、隐白(井穴)

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2、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3、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系统病;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4、阴陵泉(合穴)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5、血海

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五、手少阴心经

心,胸病;神志病

1、少海(合穴)

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病,神志病;头项痛,腋胁部痛;瘰疬;肘臂病。

2、通里(络穴)

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3、阴郄(郄穴)

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衄血等血证。

4、神门(原穴,输穴)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与神志病;高血压;胸胁痛。

5、少冲(井穴)

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热病;心及神志病;胸胁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z1、少泽(井穴)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急症热证;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

2、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痛,腰背、手痛

3、养老(郄穴)

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4、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5、听宫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耳;齿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

1、睛明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2、攒竹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3、天柱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

4、肺俞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

5、心俞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与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

6、膈俞(八会穴之血会)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7、肝俞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目疾;癫狂痫;脊背痛。

8、脾俞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9、肾俞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肾虚病证;泌尿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10、大肠俞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腿痛;胃肠病证。

11、次

第2骶后孔中张仲景学术研究

妇科病;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

12、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横纹中点。

主治: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13、承山

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点。

主治:腿痛拘急,疼痛;痔疾。

14、昆仑(经穴)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

15、申脉(八脉交会穴能于阳脉)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张仲景学术研究)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腰腿酸痛。

16、至阴(井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八、足少阴肾经

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及咽喉病、舌病。

1、涌泉(井穴)

足底前13凹陷处。

主治:急症及神志病;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咳 血、咽喉肿痛、喉痹肺系病;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

2、太溪(输穴,原穴)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主治:肾虚证;阴虚性五官病;肺部病;腰脊痛,下肢厥冷;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月经不调。

3、照海(八脉交会穴能于阴脉)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失眠,癫痫;五官热性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

4、复溜(经穴)

太溪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主治:水肿,汗证;腹胀腹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5、阴谷(合穴)

窝内侧,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主治:癫狂;阳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膝股内痛

九、手厥阴心包经

心、心包、胸、胃病,神志病

1、曲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系病;热性胃病;暑热病;肘臂挛痛。

2、郄门(郄穴)

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胸病;呕血,咳血;疔疮;癫痫。

3、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能于阴维脉)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疾;胃腑病;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眩晕

4、劳宫(荥穴)

掌心横纹中,第2、3掌骨之间。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神志病;口疮,口臭;鹅掌风.十、手少阳三焦经

头、目上、耳、颊、咽喉病;胸胁病,热病

1、中渚(输穴)

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2、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于于阳维脉)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3、支沟(经穴)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热病

4、肩

肩峰后下方,止臂外展时,当肩穴后寸许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上肢痿痹。

5、翳风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瘰疬

6、丝竹空

眉梢的凹陷处。

主治: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动;齿痛。

十一、足少阳胆经

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胸胁病

1、听会

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耳等。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口噤

2、阳白

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前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动等。

3、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余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内风、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

4、环跳

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

5、风市

大腿外侧正中,横纹上7寸。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遍身瘙痒。

6、阳陵泉(合穴)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儿惊风

7、悬钟(八会穴之髓会)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髓海不足证;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8、丘墟(原穴)

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足内翻、足下垂。

9、足临泣(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肿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

十二、足厥阴肝经:

肝、胆、脾、胃病证,妇科、少腹、前阴病证

1、大敦(井穴)

足大趾外侧跟上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尿血;月经病及前阴病;癫痫,善寐。

2、行间(荥穴)

足背,当第1、2趾间趾蹼上方纹头处。

主治: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妇科经带病;阴中痛,疝气;遗尿,癃闭,五淋等;胸胁满痛。

3、太冲(输穴,原穴)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肝经风热病;妇科经带病;肝胃病;遗尿,癃闭;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4、期门(肝之募穴)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奔豚气;乳痈。

十三、督脉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

1、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男科病证;腰骶痛,下肢痿痹

2、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外感病;骨蒸潮热;神志病;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3、哑门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暴喑,舌缓不语;癫狂痫,癔病;头痛,颈项强痛。

4、百会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主治:神志病;头风,头痛,眩晕耳鸣;下陷性病证。

5、神庭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癫狂痫,失眠,惊悸;头痛,目眩,目翳,鼻渊鼻衄

6、水沟

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急危重证;神志病;面鼻口部病;闪挫腰痛。

十四、任脉

腹、脘、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

1、中极(膀胱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泌尿系病;男科病;妇科病。

2、关元(小肠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元气虚损证;少腹痛,疝气;肠腑病;泌尿系病;男科妇科病。

3、气海(肓之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气虚病证;肠腑病;疝气;妇科男科病;泌尿病

4、神阙

脐窝中央。

主治:元阳暴脱;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

5、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脾胃病;黄疸;癫狂,脏躁。

6、膻中(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噎膈、呃逆;乳少、乳痈、乳癖

7、廉泉

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中风失语,暴喑,吞咽困难、喉痹、口舌生疮等

8、承浆

颏唇沟的正中凹陷。

主治:口眼歪斜,齿龈肿痛,流涎等;暴喑,癫狂。

十五、常用奇穴

1、四神聪

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处1寸,共4穴。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狂乱;目疾。

2、印堂

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痴呆,痫证,失眠,健忘;头痛,眩晕;鼻渊,鼻衄;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3、太阳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疾;面瘫。

4、夹脊

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穴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心肺、上肢病;胃肠病;腰腹及下肢病。

5、四缝

第2至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

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6、十宣

手十指尖端

主治: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痫,癔病,小儿惊厥

7、膝眼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

主治:膝痛,腿痛,脚气。

8、胆囊

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9、阑尾

小腿前侧上部,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

END

社区管理与服务重点笔记 篇4

远。二 把社区界定为“地域社会”,实际上已经和滕尼斯所提出的“社区”概念相去甚三社区的构成要素

1.一定数量的人口

2.一定的地域范围.3.合理的区位结构.4.共同的生活方式.5.独特的社区文化.6.相同的社区意识.四杜区管理的作用

1.组织作用

总之,社区管理通过组织的作用,利用约束性要素来建立和理题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统一大家的认识,培养社区意识,达成“社区事务是为了大家、大家必须参与”的共识,共同遵守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活动。

2.协调作用

只有不断加强社区管理的协调能力和协调作用,才能够调动大家齐心协力关心和参与社区管理,不断创建社区管理的达标项目和优化项目,使社区管理向新水平、新台阶、新层次发展

3.凝聚作用 总之,社区管理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满足社区成员的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其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满足度,为社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形成一种社区居民互助式自我服务的互动良性循环,是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从而加强社区的凝聚力。

4.稳定作用.总之,社区管理可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多方控制,化解不稳定因素,不仅帮助社区居民,单位解决实际间题,而且能让他们安居乐业、心情舒畅,充分发挥社区维护社区秩序的稳定器的作用,强化社区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五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性质上不是一级国家机关。也不是基层政权的派出机构,而是群众性的基层自治组织,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六社区管理模式:

1.北欧:“社区城市化”管理

2美国社区:共享型自治

3日本社区:混合型管理模式

4.我国: 从社区管理活动的主体差异出发,我国的社区管理模式可分为政府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社会导向型三种类型。七社区服务的属性

1.福利性

福利性就是其最基本、最本质的属性。根本出发点和宗旨是为了维护社区中的弱势群体、孤寡老人、残疾人和优抚对象及其他特殊群体的根本利益。社区服务的无偿性主要指针对社区弱势群体开展的服务项目――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服务、优抚服务等。对广大普通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则是低偿的服务――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终目标,并非经济效益为基本目标,其利润部分作为社区各项福利事业的资金来源

2.地域性.3.互助性.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其主旨在于发挥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开展社区服务就是利用社区内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优势,通过社区组织与居民之间,社区居之间及驻区的各单位团体与社区组织和居民之间的互助服务,满足本区域内居民的生气求,如邻里互助、守望和关照等。

八Ⅰ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社区服务:

社会弱势群体是指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平、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

1.以老年人为对象的社区服务:①老年人包月服务,上门服务。②兴建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对社区老年人进行集中照顾。③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娱乐、休闲场所,增强老年人之间及老年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丰富其文化生活,改善其生活环境,提升其生活质量

2.以残疾人为对象的社区服务:①残疾人康复,即通过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社区兴建残疾人康复中心,有计划地为残疾人进行心理和生理康复训练活动;②开展残疾人特殊教育,针对残疾人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③建立残疾人活动中心和病残儿托管所等,为残疾人提供娱乐场所和照顾场所。

3.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社区服务

①普通少年儿童:发展少儿福利设施,如兴建少年官、幼儿园等,为少儿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加适宜的条件;开展社区教育,进行社会技能和知识培养,为少年儿适应社会发展提供社会课堂;②特殊少年儿童:主要是指身心残疾的少年儿童、“不良少年”和“问题少年”,社区可通过帮教形式,为其提供健康成长环境,引导其改正不良习俗。

4.以贫因者为对象的社区服务

主要是指“三无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①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依法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其生存最基本问题②为零就业家庭和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服务,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③为失业下岗人员提供就业培训,开展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专业技能和手段,安置就业;④在社区组内,直接安置其从事社区服务工作,解决就业问题;⑤动员社区组织和个人开展社区扶贫济贫活动,帮助陷于生活困境中的群体。

Ⅱ为社会优抚对象提供的服务

⑴死亡抚恤。(2)伤残抚恤。(3)社会优待。(4)退役安置。

Ⅲ为社区全体居民提供的便民利民服务。主要有(1)相关咨询服务。(2)提供各种代理服务。(3)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低价服务。如清理污水管道等。(4)提供居间信息服务。(5)帮老托幼、楼院值班、护绿保洁、家政服务、钟点工等。

九社区环境是社区人口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三者相融合的综合体。

十社区文化的特点

1.地域性

2.群众性

⒊多元性

⒋共享性 十一 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

(1)强化宣传教育,培养社区意识。形成“社区是我家,联系你我他”“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应做到:一是要有针对性,针对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和社区建设的突出矛盾进行宣传教育;二是要有广泛性,要使广大居民群众都能接受到宣传教育;三是要注意多样性,宣传教育的方式要多种多样,适合不同层次居民的特点。

(2)从社区的客观实际出发,把解决各类社区成员,尤其是大多数居民众的实际需要放在首位,把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注重用共同需求、共同利益来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3)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力求使每个参与者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必须从居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出发,做到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无偿服务与低偿服务、有偿服务相结合,既提倡无私奉献精神,又肯定和支持兼顾个人合理利益的参与行为,不让参与社区活动成为居民的沉重负担。同时,提倡从身边小事做起,力所能及,积少成多,并且注意发挥每个居民的优点和长处,使他们在参与中获得乐趣,实现自身价值。

(4)建立和完善参与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十二社区的职能:

⒈自治职能(1)民主参与。(2)民主决策。⑶民主管理。(4)民主监督。

2.协助职能

3监督职能 十三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之一的“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核心。

十四突发事件的特点:⒈突发性⒉危险性⒊紧迫性⒋不确定性 十五社区文化的内容:

⒈公益文化

⒉营利性文化活动

⒊社区节庆活动

⒋社区居民文化休闲方式及家庭文化形态 ⒌企业文化

⒍科普体育文化

⒎观念文化

⒏人文景观 十六绿色家庭的标准:

(1)家庭绿化,认养小区绿色植物。(2)垃圾分类处理。(3)废电池回收。(4)节水。

(5)使用无磷洗衣粉。(6)不吃野生动物。

(7)至少有一名家庭成员参加社区环保自愿队伍,对违反环保的行为进行劝阻或教育。⑻降低家庭生活娱乐噪声。⑼参加社区举办的讲座等各项活动。十七社区健身的特点:

①高离散性。②低竞争性。③强自由性。④弱传习性。十八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区别:

1.管理的主体不同。

物业管理的主体是业主或使用人,以及接受业主委托的专业化物业公司,其管理主体双方共同行使业主自治管理与专业化物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而社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领导下由社区成员参加的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主要是由街道牵头、组织实施的政府行政行为。从这个角度看,两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社区管理需要物业管理,物业管理必须服从社区管理

2.管理的性质不同。

物业管理是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企业化管理,是业主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本着自愿原则,建立在市场交换基础上的平等互利的市场交易关系,具有明显的市场属性;而社区管理作为城市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行使政府职能,政府行为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起主导作用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鲜明的行政性。

3.管理的内容不同 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在管理内容上虽都有一定的综合性,但在具体的管理内容上还是有较大区别的。物业管理主要是围绕“人的居住环境”的有关内容,即以物业为核心的专业化管理和服务,如各类房屋建筑和附属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物业环境的治安保卫、消防管理、保洁、污染防治、绿化及相关的家居服务等;而社区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人的居生环境”的有关内容,还包括“人的社会生活”的更广泛的内容,如计划生育、婚烟家庭、邻里关系、卫生保健、社区文化、商业网点、科技教育等。

4.管理资金的来源不同

社区管理需要配备相应的机构与人员,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工作,因而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社区管理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同时也可以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如社区创收、社会和企事业单位捐款等;而物业管理是一种商业化的服务活动,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业主所支付的物业管理服务费。

5.运行方式不同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笔记 篇5

第1讲 商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朝的政治制度

(1)王权传承:实行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2)概况

①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3)影响:①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②后期: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形成相对的大宗和小宗。

(3)特点: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把血缘和政治相结合。

(4)作用:强化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同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前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建立。

2.内容

(1)创立皇帝制度

①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②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创立三公九卿制

官职名称

职权

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

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

管理全国军务

(3)地方官制:推广郡县制

①在春秋战国基础上全面推行。

②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设若干县。

③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

(1)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2讲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

①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了王国问题。

②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措施

影响

军事

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政治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

经济

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4)元朝行省制度

①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②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代

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②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后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

①内容:唐朝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宋代

①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后来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

①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元朝后期,宰相权势增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不重才能。

(2)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至元:科举制

(1)形成: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作用: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出现。③后来,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拥有票拟权。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初年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

①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②职责: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③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第二单元 古代和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临海多山。

①濒临海洋有利于航海和海外贸易,工商业发达。

②多山的环境造就了众多城邦,即“城市国家”。

(2)政治条件:城邦制度。小国寡民的城邦使公民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

2.确立过程

改革

措施

影响

梭伦改革

(1)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成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力越大

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3)废除债奴制

克利斯提尼改革

(1)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选举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2)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伯利克里改革

(1)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2)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3)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3.历史影响

(1)积极性:①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②民主的氛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2)局限性:①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②小国寡民体制下造成直接民主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发展历程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①背景: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

②标志:公元前5世纪中期,制定《十二铜表法》。

③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保护了平民利益。

(2)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①背景:罗马的对外扩张使不同民族之间矛盾显现;商品经济和贸易发展。

②变化:法律的适用范围从限于罗马公民到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3)由零散到形成体系

①零散:皇帝重视立法,掌握法政大权;法学家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

②体系: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2.历史影响

(1)维系统治

①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的统治。

③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影响后世

①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第4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前提: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①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②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受斯图亚特王朝的迫害。

(2)过程:1640年革命爆发,后建立共和国。

(3)结束: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

2.确立过程

(1)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①内容:以明确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②作用:使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

(2)形成责任制内阁,使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①形成:17,下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

②内容: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首相掌握国家行政大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3)进行议会改革,使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①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②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③意义: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颁布1787年宪法

(1)背景:独立之初的形势

①美国实行邦联体制,导致商品流通不畅,社会动荡加剧,而且与欧洲的贸易也常处于不利地位。

②华盛顿等人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2)内容

①联邦制度

a.中央: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

b.地方: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共和制度

a.权力划分

机构

权力

权力职责

国会

立法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总统

行政

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大权,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最高法院

司法

掌握司法权,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b.主要特点: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防止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3)评价

①意义: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②弊端: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政治权利。

2.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实质: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

(4)影响:两党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三、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艰难的共和之路

(1)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后,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2)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2.宪法内容

 

产生方式

权力职责

议会

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掌握立法权,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总统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

①掌握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命高级官员②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3.历史影响

(1)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艰苦的斗争,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职位。

(2)共和政体的确立,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德国的统一

(1)背景: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结果: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

2.帝国宪法

(1)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产生方式

权力职责

皇帝

世袭制

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及决定对外政策等

宰相

由皇帝任命

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

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要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

(2)联邦政体: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

3.评价:(1)局限性:普鲁士的专制传统被遗留下来,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造成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2)积极性:推动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德国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1)根本原因

①国际:英、法、美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准备侵略中国。

②国内:清政府腐败落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直接原因

①走私鸦片: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②禁烟运动: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此发动侵华战争。

2.过程

(1)开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扩大: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接着攻占了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3)结束:1842年8月,清政府屈辱求和。

3.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 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4.影响

(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过程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法国加入。

(2)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3)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

条约

内容

《天津条约》(1858年)

(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4)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北京条约》(1860年)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影响

(1)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三、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

(1)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端。

(2)平壤战役: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4)辽东、威海卫之战:日军进攻辽东、山东半岛,攻占大连、旅顺、威海卫等地,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2)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新的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

①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②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过程

①19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②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经过廊坊之战、天津之战,联军攻陷北京

结果

19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

①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1)口号:扶清灭洋。

(2)概况:1900年6月,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

(3)结果:遭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而失败。

(4)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直接原因:连年发生自然灾害。

2.过程

(1)金田起义:时间为1851年1月,建国号太平天国。

(2)永安建制:太平天国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与清廷对峙。

(4)全盛:1853~1856年,太平军北伐西征并举,夺取清朝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5)转折——天京变乱

①原因:领导者进取心衰退,腐朽思想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发生内讧。

②表现: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被处死;石达开遭猜忌出走,全军覆没。

(6)后期斗争

①重建领导核心: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让洪仁玕总理朝政,进行政治改革。

②稳定天国局势: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江北大营,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

③天京陷落: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纲领

 

内容

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

(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1)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资政新篇》(1859年)

(1)主张学习西方,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1)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2)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2)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3)开设新式学堂

 

二、辛亥革命

1.酝酿

(1)经济: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宣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3)组织

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19,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4)军事:中国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5)时机:19,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清军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占领武汉三镇。

3.成果

(1)民国成立:19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③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结局

(1)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原因

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党人进攻。

④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

5.功绩

(1)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19初,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2)过程

①第一阶段:从1919年5月4日开始,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

②第二阶段:从6月5日起,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3)结果: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章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

①性质: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诞生

(1)条件

①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日益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②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积极准备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①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央机构为中央局,总书记为陈独秀。

②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

(1)背景

①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了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2)实现: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国民党一大。

(3)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4.北伐战争

(1)目标: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2)过程:1926年开始北伐,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

5.国民革命失败

(1)原因

①帝国主义干涉,扶植国民党右派蒋介石为新的代理人。

②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制造分裂,叛变革命。

③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2)表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二、国共的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在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土地革命

(1)背景: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3)意义: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根据地建设

(1)理论: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措施

①经济: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②军事: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三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③政权: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3)成就: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十几块,红军达十万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

4.红军长征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

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②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④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结束。

(3)意义

①粉碎了敌人的“围剿”,革命转危为安。

②长征中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③标志着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第8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日本侵华

1.侵略

(1)局部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东北,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全面侵华: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2.罪行

(1)1937年12月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2)1941年初制造了河北丰润县的潘家峪惨案。

(3)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二、全民族抗战

1.国共合作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2.敌后战场

(1)表现

①1937年8月,中共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

②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③1940年,彭德怀指挥了百团大战,主动出击日军。

(2)作用: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正面战场

(1)表现: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英勇抗击日军侵略。

(2)结果:虽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4.国外战场

(1)目的:为了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

(2)表现:1942年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

(3)结果: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5.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争进程

战略阶段

战略重点

战略防御(1946.6~1947.6)

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1947.6~1948.9)

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1948.9~1949.1)

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1949.4)

推翻国民政府统治,解放南京

(3)胜利意义

①对中国: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②对世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上一篇:新版企业劳动合同书下一篇:早寒,早寒白居易,早寒的意思,早寒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