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中药方剂论文

2024-06-23

自拟中药方剂论文(精选9篇)

自拟中药方剂论文 篇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临床实践中常见良性病变之一, 是异位内膜周期性反复出血引起的, 以盆腔粘连并呈持续性加重为主要临床表现, 尚可见月经不调、周期性痛经等症状, 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笔者应用自拟中药方剂辨证加减治疗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到我院诊治的12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的年龄介于25~45岁, 平均 (33.6±4.7) 岁;病程介于2~9年, 平均 (4.8±0.9) 岁;患者均合并痛经, 16例存在性交痛, 31例非经期下腹痛, 15例经期肛门坠胀;28例合并子宫后穹窿触痛性结节, 25例合并巧克力囊肿, 24例合并继发或者原发性不孕症。按照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 其平均年龄和病程、合并症构成、治疗前盆腔包块直径平均数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其症状、年龄和并发症情况合理确定治疗方法。病情较轻且有生育要求者, 经期口服布洛芬, 1片/次, 3次/天;严重痛经且暂无生育要求的育龄患者, 口服米非司酮, 10 mg/d, 连续服用3个月;40岁以上患者, 每次口服2.5 mg妇康片, 2次/天, 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组患者根据其中医辨证情况, 以软坚散结、消ā、益气活血化瘀为治则。应用自拟方剂进行治疗。方药组成:黄芪, 丹参, 三棱, 当归, 续断, 牛膝, 香附, 九香虫, 水蛭, 甘草。辨证加减:痛经严重者, 加用延胡索;经期较多经量者, 去当归;瘀血明显者, 加三七、牛膝;气虚者, 加艾叶炭、党参和阿胶;血热者, 加益母草、丹皮和地榆炭;胃寒肢冷者, 加桂枝。上述诸药以水煎服, 在经前7~10 d服用, 1剂/天, 3个月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估标准

参照第三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委员会会议上修订的中西医诊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疗效分为4个等级:①痊愈, 瘀血证等各项症状均完全消失, B超显示患者的盆腔包块等相关局部体征完全消失;②显效, 血瘀证候等各项症状基本消失, B超显示盆腔包块较治疗前显著缩小, 存在局部体征。③有效, 各项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所减轻, 且停药3个月内未发生症状加重, 盆腔包块略有缩小或者无增加;④无效:症状体征均无变化或者有所加重, 患者的局部病变不变或存在加重的趋势。

1.4 观察项目

治疗结束后按1.3项下标准判定疗效, 治疗前后应用B超检查盆腔包块直径, 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比较;治疗前后和治疗后盆腔包块直径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疗程结束后, 按1.3项下标准判定的疗效结果见表1。秩和检验表明, 两组疗效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卡方检验表明, 两组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2.2 两组治疗前后盆腔包块直径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盆腔包块直径 (cm) 的B超检测值见表2。假设检验表明, 两组患者治疗前盆腔包块直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治疗前后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小于对照组。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治疗组中, 2例患者出现经量偏少, 不良反应率为3.33%;对照组中, 8例患者面部痤疮, 6例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 4例月经量偏少, 不良反应率为30.00%,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血尿和血常规异常等不良反应, 无明显不良反应。假设检验表明,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实践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 痛经、盆腔结节以及包块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1,2]。目前,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尚不完全明确, 主要认为免疫机制在其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可能与经期性交以及人流手术等因素有关系。机体处于免疫异常状态时, 直接或间接作用异位内膜组织的种植、黏附以及增生等[3]。目前西药治疗多是以性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目的在于缓解患者的症状, 促进其生育功能, 但长期用药容易导致患者发生男性化, 且停药以后复发率较高, 难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对于病情严重者, 常需要手术切除卵巢或子宫,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性生活和生育能力, 给患者造成身心创伤[1,2,3]。

中医药在免疫调节和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尤其是活血化瘀和补益类中药, 可有效调节机体免疫系统, 并可化瘀散结、消癥、益气等, 尤其适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相对西药和手术治疗而言, 中医药几乎无损伤且不良反应很少, 远期疗效较好, 临床广泛关注并得到应用[1,2,3,4,5]。

子宫内膜异位症无中医学病名, 根据其性交痛、经行腹痛、不孕、月经不调和盆腔肿块等证候, 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中的“崩漏”、“痛经”、“不孕”、“瘢瘕”等范畴。在女性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下, 子宫内膜可出现局部异位病灶发生出血或者坏死, 子宫内膜碎屑逐渐脱落, 被中医学称为“离经之血”[2,3]。中医学认为, 离经之血于下焦淤积可致病, 而手术、气虚、邪热、寒凝、气滞等均可导致瘀血发生, 致使脏腑的功能失调、血液离经、气血不和, 导致血液淤阻、经脉不通, 从而引起经期小腹疼痛, 即为痛经;瘀血久滞可形成瘢瘕;此外, 瘀滞内停以及冲任失调导致子宫无法摄精成孕, 可致不孕;瘀血内阻还可导致新血无法归经, 加之冲任失调, 可致月经失调。

根据中医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方法, 采用自拟方剂辨证加减进行治疗。方中当归、丹参、三棱、牛膝、水蛭等具有活血散瘀的功效,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微循环, 促进溶解纤维蛋白, 达到促进瘀血和吸收粘连的目的;桂枝等具有行气的功效, 继而促进血行, 可使离经之血能够归经;黄芪、艾叶炭、党参和阿胶具有益气扶正之功效, 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延胡索、益母草等具有疏肝、止痛等功效, 香附具有理气解郁以及调经止痛等功效, 九香虫具有理气止痛等功效, 有效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2,3,4,5]。诸药合用共奏软坚散结、消癥、益气活血化瘀之功效, 可发挥通络止痛、活血化淤、促进粘连吸收等作用。

本文资料表明, 采用自拟方剂辨证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两组疗效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盆腔包块直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两组治疗后盆腔包块直径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所以, 应用自拟中药方剂辨证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较为确切, 可显著降低盆腔包块直径, 不良反应少,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焕敏, 方诺, 苏健, 等.益气补肾活血化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雌二醇、孕酮水平的影响[J].河北中医, 2010, 32 (7) :989-990.

[2]黄虹, 周晶冰.中医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2, 29 (6) :44-45.

[3]吴瑕, 刘勤.补肾活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J].中医研究, 2008, 21 (10) :20-22.

[4]郑泳霞.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诊治思路[J].光明中医, 2011, 26 (2) :194-195.

[5]黄昕寅, 谈勇.子宫内膜异位症从虚瘀论治[J].吉林中医药, 2011, 31 (5) :409-410.

自拟中药方剂论文 篇2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被誉为“方书之祖”奠定了方剂学的基本内容。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官休成方药典

清代 程钟龄 《医学心悟》 八法:汗和下消 温清补吐 方剂配伍的目的:协同增效(相须相使);抑消作用(相畏相杀)→降低毒性;全面兼顾→扩大治疗范围,适应病情需要;改变或影响药物药效或药性(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防止耐药性。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麻黄汤》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汤》“诸方之冠,群方之魁”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银翘散》“辛凉平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桑菊饮》“辛凉清剂”

《败毒散》“逆流挽舟”。逆流挽舟: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意为表邪疏散,里滞亦除,其痢自愈,此谓“逆流挽舟”法。

《大承气汤》用法:水煎服。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溶服芒硝。(大黄:厚朴=1:2)实热燥屎结于肠胃,热盛而津液急剧耗伤。治当峻下热结,以救阴液,亦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温脾汤》 温、下、补三法兼下。“温补阳气,攻下冷积”

《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病而少见少阳证者。《四逆散》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什么是四逆?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逍遥散》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白虎汤》

功用:清热生津

《清营汤》“透热转气”法之代表方。辨证要点: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仙方活命饮》“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辨证要点:局部红肿焮痛,甚则伴有身热凛寒,脉数有力。《左金丸》

黄连:吴茱萸=6:1 《芍药汤》

主治:湿热痢疾 《白头翁汤》

主治:热毒痢疾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法代表方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归脾汤》

主治:①心脾气血两虚证②脾不统血证 《八珍汤》

主治:气血两虚证

《六味地黄丸》组成特点: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8:4:4:3:3:3 《炙甘草汤》 辨证要点:虚羸少气、心动悸,脉结代

固涩剂为正虚无邪者而设。若外邪未去者,不宜过早使用,以免有闭门留寇之弊。病证属邪实者,如热病汗出、痰饮咳嗽、火扰遗泄、热痢初起,以及实热崩中带下等,均非本类方剂所宜。

《真人养脏汤》辨证要点: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脉迟细 《天王补心丹》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本证由心肾两亏,阴血虚少,虚火内扰所致。理气剂分为行气剂和降气剂。“消法”

《半夏厚朴汤》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堵,咯吐不出,吞咽不下,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血府逐瘀汤》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止血剂:出血兼有瘀滞者,止血又应当配以活血祛瘀之品,以防血止留瘀。《小蓟饮子》热结膀胱,损伤血络血随尿出,故尿中带血,其痛者为血淋,若不痛者为尿血。《川芎茶调散》

辨证要点:头痛、鼻塞、脉浮 《牵正散》

主治: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口眼喎斜

《镇肝熄风汤》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类中风

系由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亢化风,气血逆乱所致。风阳上扰,故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红如醉。辨证要点: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脉弦长有力。

《桑杏汤》

主治:外感温燥证。由温燥伤于肺卫,肺失清肃,津液受损所致。辨证要点:为治疗外感温燥轻证之常用方。以身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右脉数大为辨证要点。《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什么要用藿香为君药?

藿香辛温芳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和中,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重用为君。燥湿化痰剂:《二陈汤》二陈指陈皮和半夏“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主治:风痰上扰证,功用: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青蒿鳖甲汤》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用青蒿、鳖甲做君药的目的?

方中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青蒿苦辛而寒,其气芳香,清中有透散之力,清热透络,引邪外出,两药相配,滋阴清热,内清外透,使阴分伏热而有外达之机,共为君药。《小青龙汤》中五味子和芍药的作用?

本方主治外寒内饮证。素有痰饮,脾肺本虚,纯用麻黄、桂枝等辛温之药,恐辛散耗气,温燥伤津,故伍酸甘之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即令散中有收,以利肺气开合,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防诸辛散温燥之药耗气伤津之虞,亦为佐药。《麻子仁丸》 主治:脾约证。

辨证要点: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数。脾约证:由于胃肠燥热,使脾受约束而失去布津功能,津液但输膀胱导致肠失濡润,故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数。

《龙胆泻肝汤》方解:君:龙胆草—清肝胆火,泻肝胆湿热。臣:黄芩、栀子—泻肝胆火,除湿热苦寒,苦以折火、燥湿,寒以清火热。佐: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祛邪不伤正)佐使:柴胡—疏理肝郁;引经甘草—缓苦寒之品伤胃;调和诸药。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症,肝经湿热下注证。辨证要点: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阳和汤》

辨证要点: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

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均有补气作用,主治气虚诸证。其中参苓白术散的功效除益气健脾外,尚能和胃渗湿,用治脾胃气虚而夹湿之证。补中益气汤长于益气升阳,适用于内伤脾胃,气虚发热或气虚下陷的脱肛、子宫下垂等证。组方均有甘草、白术、人参。

自拟中药方剂论文 篇3

【关键词】中药免疫组学;中药方剂;免疫调节;评估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43-02

在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中,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一直是一项研究热点,中药对抗炎、抗肿瘤等作用中有着较好的辅助作用,这是因为中药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中药与西药在免疫调节作用方面相比,中药显著优于西药,因此在对中药的免疫效应进行研究时,可以将其作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突破口[1]。传统的中药多是以复方为主,一剂药方是由多种不同的单味中药所组成的,因此多种单味中药组成了数量较多的中药方剂。此次研究提出中药免疫组学,通过对单味中药的免疫效应推测任意中药方剂对机体免疫学实验指标有可能会产生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影响[2]。此次研究通过查找参考文献信息学的原理,对与中药免疫方面进行过研究的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结合中药学提出判断方程,从而判断单味中药的免疫效应。此次研究在以此为基础的方法上,从而研究中药复方免疫调节作用的评估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单味中药免疫作用的技术判定

根据中药免疫效应评估数学模型[3]计算中药的免疫效应的概率,数学模型为:P单+(eA+B+C-4.087)÷(1+eA+B+C-4.087)。式中:A=0.235×果实+0.626×地下部分-1.134×其他部分(其他部分是指除根、种子、果实外的部分入药)。B=1.001×性平+2.079×味淡+1.374×味酸-0.793×味辛+1.172×心经+0.811×肾经+0.731×脾经;C=3.706×补益-17.532×化湿+0.774×安神+2.251×活血祛瘀+1.790×化痰+2.096×解表-17.949×理气+1.694×清热-17.592×驱虫+0.065×利水渗湿+1.540×祛风湿+0.678×祛寒-1.241×收敛+2.516×外用-17.631×消食+1.708×泻下+2.266×止咳平喘+0.082×其他。

中药的特性应根据2005版的《中国药典》的记载为准,当某药具有某种特性后,以1代入方程,若无特性则应以0代入方法。使用P单作为判断概率,使用0.5概率作为判断点,当>0.5时可将其判断为该种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1.2 中药复发免疫调节作用的计算判定

根据单味中药的免疫效应对此次研究中数学模型中所计算出的中药复方中不同的中药,进行有免疫效应的概率的评估,判定中药复方免疫调节作用的概率为P75。概率的判断点为0.5,当概率>0.5时,可认为该种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1.3 中药复方免疫效应的验证

调出1980~2013年之间CNKI文献数据库中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通过原始实验指标证实的免疫调节作用才可选取,将方剂所使用的单味药物使用表格列出。选取同一药方有两篇报道及两个研究单位独立完成研究后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一致的中药复方可作为较为可靠的免疫调节作用;在《中药方剂学》中随机抽取125个方剂,将其作为随机方剂组。使用方差分析及文献报道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方剂进行比较,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统计,P<0.05时具有显著性水准。

2 结果

此次研究共查及94篇文献(共68个方剂)与此次研究要求符合,68个方剂中有60个中药方剂经过计算判别后,其结果显示具有免疫效应,符合率为88.24%;统一方剂研究结果一致,由≥2个研究单位做独立完成的文献有34篇(8个方剂),8个方剂中包括黄芪建中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60篇文献为仅有1篇文献报道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2篇文献组免疫效应判别率与1篇文献组及随机方剂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中藥方剂免疫效应判别率

组别平均值标准差2篇文献0.900.041篇文献0.730.18随机方剂0.610.303 讨论

水煎剂口服是传统中药的主要使用方法,传统中药的基本单位应以单味中药水煎剂口服用药的药理效应作为基本单位[4]。此次研究以文献信息学及早期的实验研究作为基础,然后通过建立起数学模型对单味中药的免疫效应进行检测,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组成方剂的单味中药推定其所组成的方剂是否具有免疫效应。多糖在传统中药中是起到免疫调节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多糖的化学反应性质较为稳定,因此在此次研究中可以认为对于大部分的中药组合,其拮抗作用以及协同作用所占的部分较少[5]。因此,可能假设单味中药的免疫作用能够使所使用的方剂起到独立地发挥作用,所以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变简单。根据统计学原理,数据较为稳定的是P25-75,然后再考虑中药方剂中的“无免疫调节作用”对有限的适应免疫指标较难反应出来,因此,此次研究使用P75作为免疫效应的判别概率[5]。

某种中药方剂是否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很难通过1次试验确诊,因为中药的特点及免疫学具有较为复杂的特性,但是由于关于中药免疫的原始研究文献较多,通过较多的学者及专家对其进行认定,部分中药方剂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研究机构进行多次的研究及实验,所得出的研究结果能够作为判断中药方剂是否能够作为免疫效应的基础。所以,此次研究通过CNKI文献数据库选取符合此次研究的文献,从文献数据库中共选取符合此次研究要求的文献94篇(68个方剂),68个方剂中,60个方剂经过计算判别后,其结果显示具有免疫效应,其符合率为88.24%;研究中所查找的94篇文献中,有两篇及两篇以上结果一致的中药复方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判别概率为0.90,其平均概率与1篇文献报道组及随机中药组的平均概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此次研究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到认证。此次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中药免疫组学对中药方剂免疫调节作用的评估效果,从而对中药的任意组方进行免疫效应的评估,从而为中药免疫组学的研究提供途径及思路。

综上所述,此次研究中提出的中药复方免疫调节作用的评估方法对中药方剂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进行有效的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嵩(综述),郤庆(综述),沈朝斌(审校)等.中药对小鼠哮喘模型T细胞免疫调节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11):1578-1583.

[2]王丽佳,杨志云,王宪波等.中药单体成分对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策略及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7):358-363.

[3]苑伟,杨慧,傅颖珺等.中药对调节性T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4,36(5):1041-1044.

[4]王甜甜,韩倩倩,吴芳等.中药对肿瘤患者的免疫调节[J].光明中医,2014,29(3):648-650.

[5]张建良,卢芳国.清热解毒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2,(12):87-88.

自拟中药方剂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9月至我院门诊就诊的湿热淤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70例, 年龄20~46岁, 平均年龄 (33.18±8.35) 岁, 病程1个月~3年, 平均病程 (23.49±10.83) 个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经比较,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西医妇产科学》 (第6版) 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年) 中相关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年) 以及《中医诊断学》 (第6版) 中相关诊断标准进行, 且患者中医辨证属于湿热淤结型。

1.3 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 (1)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以及中医辨证患者; (2) 患者年龄20~50岁, 已婚或者未婚有性生活史; (3)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处于妊娠期或者准备妊娠的妇女以及处于哺乳期的妇女; (2) 合并有心、脑、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 (3) 属于过敏体质或者有药物过敏史患者; (4) 不能按照规定服药的患者以及无法判断疗效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妇科千金片口服治疗 (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43020027) , 6片/次, 3次/d, 以18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给予我院自拟方剂进行治疗, 方剂组成为:蒲公英25g、丹皮20g、连翘20g、桃仁15g、薏苡仁15g、香附15g、车前子15g、当归10g、内金10g、延胡索10g、川芎10g、甘草6g。以18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主症: (1) 下腹疼痛:持续存在 (6分) 、频繁发作 (4分) 、时作时止 (2分) 、无疼痛 (0分) ; (2) 腰骶胀痛:腰骶胀痛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6分) 、腰骶胀痛但不影响日常生活 (4分) 、劳累后出现腰骶胀痛不适 (2分) 、无胀痛 (0分) ; (3) 带下量多:较平时增加1倍以上 (6分) 、较平时增加1/2~1倍 (4分) 、较平时增加1/2以内 (2分) 、与平时无异常 (0分) 。次症: (1) 神疲乏力:有 (2分) 、无 (0分) ; (2) 月经不调:有 (2分) 、无 (0分) ; (3) 低热起伏:有 (2分) 、无 (0分) ; (4) 行经腹痛加重:有 (2分) 、无 (0分) ; (5) 大便干结:有 (2分) 、无 (0分) ; (6) 小便黄:有 (2分) 、无 (0分) 。

1.6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患者腹痛以及腰骶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 且妇科检查均正常,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0%以上;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且妇科检查明显改善,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在70%~89%之间;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且妇科检查有所改善,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在30%~69%之间;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 妇科检查无改善或者加重,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在30%以内。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进行表示, 结果采取t检验以及χ2检验, 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14%,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在我国传统中医学当中, 盆腔炎属于“月经不调”、“带下”、“痛经”、“产后发热”、“热入血室”、“产后腹痛”、“不孕症”、“妇人腹痛”、“癥瘕”等范畴方中[1]。纵观历代医家对于慢性盆腔炎的论述, 并结合当代医学对于盆腔炎的认识, 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湿热邪毒侵入机体胞宫, 导致机体气血的运行功能不畅, 胞络淤阻不通, 同时湿热与淤血互结, 日久而形成结节、粘连、包块等, 因此湿邪以及淤血为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因, 治疗应以“清热利湿、活血化淤”为主要的治疗原则[3,4]。在本方中, 选用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疖,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行淤, 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桃仁活血祛淤、润肠通便, 薏苡仁健脾渗湿、利水消肿, 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 当归活血补血、调经止痛, 川芎活血化淤、行气止痛, 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 延胡索活血散淤、理气止痛。以上诸药合用, 以清热利湿化淤为主, 并兼以行气止痛之功效。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我院自拟中药方剂治疗慢性盆腔炎其疗效显著,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梁彩英, 陈南官, 廖颖文, 等.中医综合治疗与护理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12, 18 (3) :102-103.

[2]宋淑英, 张丽洁.中医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0, 12 (3) :408-409.

[3]王妍, 郑光, 郭洪涛, 等.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分析慢性盆腔炎的用药规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9) :286-289.

中药排石方剂相关问题探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资料来源于中国医院知识仓库 (CHKD) 期刊全文数据库。

1.2 文献检索方法

检索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8年含“排石汤”题名的全部文献, 下载其中2008年含“排石汤”题名全文, 剔除治疗胆结石或非泌尿系结石的文献。

1.3 统计分析方法

(1) 方剂命名方法比重分析:对1994-2008年含“排石汤”题名的全部文献, 逐一记录各排石汤的全名, 重名方只计1方列入方剂命名方法比重分析。 (2) 重名方和方剂中中药出现频数分析:阅读2008年含“排石汤”题名的48篇全文, 列表列出文中排石方剂基本方名称和组成, 统计重名方及各组方中药出现的频数。

2 结 果

2.1 排石方剂命名方法比重

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8年含“排石汤”题名论文共828篇, 其中方剂全称不同者197方, 按近期文献[1,2,3]有关中药方剂命名方法进行归类, 排石汤方剂命名方法比重见表1。

注:*功用命名是依据方剂的功用来命名, 如通淋排石汤等;成分命名是根据组成方剂的药物名称来命名, 如金甲排石汤等;成分功用命名是上述两法混合而成, 如金鸡化瘀排石汤等;数目命名是依据组成方剂的药物数目来命名, 如十味排石汤等;姓氏命名是以方剂创建者的姓氏来命名, 如吴氏排石汤等;代号命名是将同类方剂编号排序来命名, 如排石汤1号、排石汤2号等;民族命名是因方剂以民族药物为主而冠以民族来命名, 如苗药排石汤。

2.2 重名方情况

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2008年含“排石汤”题名的48篇全文中, 48个排石方剂重名方31方占64.6%。见表2。

2.3 中药出现频数

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2008年含“排石汤”题名的48篇全文中, 48个排石方剂基本方中有90味中药参与, 其中频数出现10次以上的中药见表3。

3 讨 论

3.1 关于中药排石方剂的命名

迄今, 中药方剂的命名尚无统一标准, 由于古近代医家乃至现代中医创制的方剂多为个人所撰, 因此中药方剂的名称极具个性而呈多样化。尽管历代中医药大家、名家对古籍方剂也进行整理、考证, 但仍受限于个人文化素养、师承关系、学术派别等方面的影响, 导致中药方剂的命名难规范统一。近年来, 有学者[1,2,3]对中药方剂名称进行了研究, 试图找出历代医家对方剂的命名规律, 虽然发现了部分命名规律, 但由于历代方剂数十万计, 这此规律也难以囊括。又由于无统一规范的中药方剂命名法, 中药方剂的命名乱象自然持继存在。笔者统计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8年含“排石汤”题名论文共828篇, 归纳中药排石方的命名法就有8种, 而其中2008年48个排石方剂重名方 (同名异方) 占64.6%。数据表明, 排石方剂的命名同样存在随意、无序现象。这种现象持续存在, 一方面暗示或误导中医们简单重复地创制更多类似排石方剂, 使排石方剂越来越混乱复杂, 不利于中药方剂的整理、归类和研究;另一方面大量重名方、同类方出现也让国际医师难以理解和接受, 使排石方剂或中药方剂的可信度、国际地位和学术地位均降低。因此, 中药排石方剂的统一规范命名已经刻不容缓。

3.2 关于中药排石方剂的数量

笔者仅检索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8年含“排石汤”题名就有828个排石方剂, 即使不计重名方, 也有197方。创制方剂数量增加, 从正面意义上反映中医们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并由此而获得的丰硕成果。这些丰硕成果理应大大提高中医中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和地位, 然而在泌尿系结石的治疗中, 中药治疗地位似乎越来越低, 与具有确实消炎消肿作用的双氯芬酸钠、吲哚美辛和舒张输尿管的坦索罗辛等相比, 疗效屈居其次[4,5]。很显然, 这涉及到成果也即所创制方剂质量问题, 换言之, 方剂的疗效并未随创制方剂数量增加而增加, 中医们的创新可能多是“换汤不换药”的低水平重复而已。从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2008年含“排石汤”题名的48篇全文的资料看, 主要表现在: (1) 大多为自拟方, 不仅方剂名有重名, 且君药 (主药) 大多相同; (2) 创制方剂的疗效未设置对照组比较, 尤其是未跟古方或文献已有方比较以表明疗效更优; (3) 研究多为简单的临床观察, 未采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和实验方法, 结果难以令人信服, 更难让世界接受。因此, 创制高效优质的中药排石方剂, 已成为中药方剂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也是逆转中医中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弱化地位、提高中医中药的国际认可度的需要。

3.3 关于中药排石方剂的组方

在诊治“石淋” (泌尿系结石) 的实践中, 各医家遵循“君臣佐使”配伍原则, 根据自己的经验, 辨证施治, 创制了各种中药排石方剂。不可否认, 这些排石方剂都符合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 都有一定的疗效,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也发挥过推动中医药发展的积极作用。然而,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满足于简单创制方剂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无法在组方上找到突破, 创制出疗效相当甚至超越西药的排石方剂, 中医药治疗结石肯定会被抛于世界之后。笔者分析了2008年发表于各种国内期刊的48个排石方剂, 从组成上看, 90味中药参与构成这48首方剂, 除了1首广西壮族民间方为2味药组成外, 其余47首方剂最少含7味、最多含18味中药, 这些排石方剂主要的组成部分重复颇多。另外, 临床实践中单独使用金钱草单味中药治疗结石也有相似疗效, 而大多数排石方剂动辄10余味中药组成, 这多少让人产生疑问。值得庆幸的是, 有关中药方剂成分简化和标准化的研究和探讨已经进行[6,7], 期望不久的将来, 中医药会以全新的姿态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孙世发.方剂命名规律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 6 (1) :8-11.

[2]张养生, 张卫华.方剂命名目的性与原则性的探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 12 (9) :652-654.

[3]钟舟海.中药方剂命名规律浅探[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 16 (2) :16-18.

[4]曹正国, 孙友文, 诸禹平, 等.坦索罗辛联合双氯芬酸钠在输尿管下段结石辅助排石中的作用[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08, 13 (6) :435-437.

[5]熊玮, 王坤杰, 王莉, 等.坦索罗辛用于输尿管结石排石治疗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7, 7 (7) :506-515.

[6]郭世民, 马克坚.中药药性与中药方剂的标准化是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的基础[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5, 26 (6) :11-12.

中药方剂“四逆汤”分析 篇6

1 三种中药的性能与作用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m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附子在四逆汤中为君药,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亡阳虚脱,吐泻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干姜在四逆汤中可助附子回阳之功效,为臣;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别录》记载:“温中下气,伤脏咳嗽,温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日华子本草》记载:“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四逆汤中甘草和中益气,既能缓解附子、干姜的暴烈,又能协助附子、干姜的回阳救逆之功效,为佐使。三药一暴一调一缓,君臣佐使、配伍精奥,功效明确。

2药理学研究

附子的中药化学成分主要为乌头碱、乌头次碱、消旋去甲基乌头碱等。乌头碱对心脏有显著毒性,可致传导阻滞,心律不齐,甚至发生室性纤颤和停搏,加热炮制后则乌头碱水解成乌头原碱,使其毒性大减。附子其有效成分主要是消旋去甲基乌头碱(现已人工合成),是附子强心的主要成分,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实验证明去甲基乌头碱对离体和在体心脏,正常和衰竭心脏,均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去甲基乌头碱是β受体部分激动剂,其强心作用与兴奋β受体有关[1]。附子对血管和血压有一定的影响,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环作用。附子对血压的影响既有升压又有降压作用,与其所含成分有关。研究证明,去甲基乌头碱是降压的有效成分,具有兴奋β受体及阻断α受体的双重作用。附子的抗休克作用为心肾阳衰证所见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与现代医学的休克相似。所以附子回阳救逆之功效主要是以强心抗休克作用为基础。附子及其四逆汤对失血性休克、内毒素性体克、心原性休克等均能提高平均动脉压,延长其存活时间及存活百分率。对内毒素休克能明显改善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对缺氧性、血栓闭塞性休克等亦有明显保护作用。附子的回阳救逆,补阳助火功效主要与其强心、抗心律失常、抗休克、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增强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抗寒冷等作用相关;而其逐风寒湿邪又与抗感染、镇痛、抗寒冷、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等作用相关[2,3]。

干姜在四逆汤中为臣,具有温中散寒,助附回阳的作用。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干姜在四逆汤中自身的药理作用表现为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强心、保护心肌细胞等。干姜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姜萜酮、β-没药烯、α-姜黄烯等挥发油成分,还含有辛辣的姜辣醇类成分。干姜对附子的解毒作用虽低于甘草,但也呈类甘草样解毒作用,且与甘草交互作用明显[4]。

甘草为临床最常用的中草药之一,现代药学研究证实,甘草中所含主要药理学活性物质为甘草酸(GCA)及其盐(即甘草甜素,GL),以及GL在体内的水解活性成分甘草次酸(GA)和甘草黄酮等成分。甘草的活性物质具有人体抗衰老、抗感染、抗病毒、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功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功效。甘草还具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在肝内的代谢中可以间接地增加皮质激素的活性[5,6]。甘草虽在四逆汤中为佐使药,但在方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其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对附子的解毒作用,还可以佐助附子的强心升压效应,在清除氧自由基、免疫调节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故能改善循环衰竭,而有回阳救逆之效。

3现代临床应用

四逆汤为回阳救逆的急救要方。现代应用多以本方制成

五加生化胶囊促进流产后子宫复旧的

临床疗效与机制分析

刘长丽1,卢杰平1,潘丽丽2

(1.沈阳市苏家屯区妇婴医院妇产科,辽宁沈阳110101;2.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检验科,辽宁沈阳110004)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五加生化胶囊促进人工流产后子宫复旧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人工流产后患者1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98例),观察组给予五加生化胶囊口服,对照组给予甲硝唑片口服。结果:观察组子宫复旧时间、阴道流血量和持续时间以及月经复潮天数都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PGF2α和E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血浆PGE2和NO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加生化胶囊对促进流产后子宫复旧的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与五加生化胶囊有调节血浆PGF2α、PGE2和血浆ET、NO水平,引起PGF2/PGE2与ET/NO的比值产生相应变化有关。

[关键词]人流术后;子宫复旧;五加生化胶囊

[中图分类号]R271.4[文献标识码]A

人工流产术是妇女避孕失败的主要补救措施。由于术后子宫复旧不良,常引起产后流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的恢复。笔者在人流术后应用五加生化胶囊,促进子宫复旧,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9年6月在我院进行人工流产的患者198例(排除合并子宫肌瘤,术后残留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9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产次、停经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服药方法观察组于人流术后当日口服五加生化胶囊(佳木斯市多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6粒/次、2次/d、共6 d;对照组人流术后当日服用甲硝唑片1次0.2 g、3次/d、共6 d。1.2.2观察指标(1)术后7 d阴道平均流血量(面积法计算),持续流血天数,术后月经复潮天数。(2)平均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RBC)数。(3)术后2周彩超检查子宫大小(纵径×横径)及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4)术后1周测血浆前列腺素

四逆汤注射剂、四逆汤口服液(收载在2005版药典一部中),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对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等心源性休克,尤为适宜,亦可用于肺心病、肺炎、中毒性休克以及脱水所致的虚脱,血压下降;其次,消化系统的某些疾病如慢性腹泻、慢性痢疾、胃下垂以及垂体、甲状腺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皆可用此方治疗,对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肝脓肿、复发性口腔炎、咳喘等辨证属于虚寒的急慢性疾病,均有良好疗效。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a)-105-02

(PGF2α、PGE2)、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采空腹静脉血4.0 ml,注入有EDTA二钠和抑肽酶的试管中,置4.0℃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夜在-20℃以下保存备测。由解放军总医院东亚免疫研究所提供药盒,按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7 d,观察组阴道平均流血量(80.75±14.23)ml,持续流血天数(9.42±6.12)d,术后月经复潮天数(22.36±7.24)d,分别比对照组(129.92±32.79)ml、(18.94±9.65)d、(29.85±8.62)d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Hb(124.81±4.62)g/L,RBC(5.62±0.97)×1012/L,分别较对照组(97.62±8.50)g/L、(4.61±1.95)×1012/L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周子宫内膜平均厚度(1.28±0.39)cm,较对照组(0.91±0.32)cm明显增厚,而子宫纵径(7.92±0.89)cm、横径(4.13±0.61)cm,较对照组(8.91±1.76)cm、(5.12±0.87)cm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肖凤霞.四逆汤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药研究,1999,15(4):60.

[2]徐丽萍,郑晓敏,王敬萍.四逆汤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02,16(6):373-375.

[3]刘平,葛迎春,马天舒.四逆汤类方药理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2):248.

[4]杨学伟,崇卓,郭云良.四逆汤作用机制的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1):33.

[5]徐立昌,郑淑玲,张伟东,等.甘草酸的药理机制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09,28(26):174-175.

自拟中药方剂论文 篇7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低频脉冲电疗法,自拟方剂,六味地黄汤,中药治疗,疗效

股骨头坏死为多种因素导致的股骨头局部血液供应不足,造成骨组织营养严重不良,继之发生骨细胞缺血、坏死和骨小梁断裂及股骨头塌陷的常见骨外科疾病。经相关研究表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与性别无关,且任何年龄均有可能发病,多见于31~60岁人群[1]。中医学认为,股骨头坏死属“骨蚀”范畴,而过度饮酒、滥用激素或外伤等因素均可导致股骨头结构破坏,继而骨组织血液供应不足,引起骨组织营养严重不良,从而导致骨细胞坏死、骨小梁破坏,中医学称为“骨痹”或“骨萎”。本文将在低频脉冲电治疗基础上配合给予患者服用自拟方剂或六味地黄汤,旨在寻求疗效更佳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60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1~70岁,平均60.12±5.3岁,病程3~9个月,平均6.3±1.2个月;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0~70岁,平均60.02±4.32岁,病程2~9个月,平均6.6±1.3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2]

出现腹股沟、臀部疼痛,髓关节内旋活动受限者;经X线检查发现股骨头塌陷,不伴有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内出现分界的硬化带,软骨下骨发现有透X线带;骨活检显示骨小梁中的骨细胞空陷超过50%,并累及邻近的多根骨小梁,还可发现骨髓坏死。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其髋部进行低频脉冲电治疗,每日2次。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服用自拟方剂,组方为:掉毛草20g、怀药20g、泽泻10g、茯苓20g、丹皮10g、枣皮10g、熟地20g、大伸筋15g、满山香20g、蜈蚣3条、全蝎10g、骨碎补30g、杜仲10g、金毛狗脊30g、续断20g、桑寄生20g、甘草10g;对照组则给予服用六味地黄汤,组方为:怀药20g、泽泻10g、茯苓20g、丹皮10g、枣皮10g、熟地20g;均用冷水煎,每次服用200mL,每日服用3次。两组均治疗60天后评定疗效。

1.4 疗效标准[3]

治愈:髋关节疼痛基本消失,功能恢复较好,无跛行现象,X线检查发现股骨头坏死区的塌陷和骨增生硬化现象基本消失;好转:临床症状有所缓解,髋关节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下肢长度减少0.8~1.2cm,而X线检查发现仍然存在股骨头坏死区的塌陷、骨增生硬化,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X线检查也未发现疾病改善征象。

1.5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R)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低频脉冲电治疗有显著的阵痛效果,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效改善机体组织营养代谢状况,刺激经络穴位,从而对气血平衡发挥调节作用,因此该法近年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增多。然而,对于股骨头坏死,若单用低频脉冲电治疗难以彻底治愈,因此常配合中医疗法。

现代中医学认为,股骨头与肝、肾、脾三者关系最密切,“心主血,肝藏之,人动则通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说明血液为人生存的根本[4],若血行不畅,营养将无法补充,从而引起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近年来,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的[5]相关研究及试验不断增加,大多数研究结果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肾为生命之源,具备主骨生髓功能,故临床治疗中多先补肾,后予加味活血化瘀生骨药物。六味地黄汤即为该类药物,可对股骨头坏死发挥良好治疗作用。为进一步提高疗效,我院自拟方剂治疗股骨头坏死,方药由掉毛草、怀药、泽泻、茯苓、丹皮、枣皮、熟地、大伸筋、满山香、蜈蚣、全蝎、骨碎补、杜仲、金毛狗脊、续断、桑寄生、甘草等组成。其中掉毛草别名黄藤根、雷公藤,性苦、涩,温,有活血散瘀、祛风除湿、续筋接骨之功,在风湿性关节炎、半身不遂、跌打损伤、骨折、腰肌劳损及外伤出血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怀药补肝益肾、通经络、散恶血、强壮筋骨,在寒湿、腰膝骨痛、四肢拘挛、腰膝酸软、经血不调、跌打损伤和屈膝障碍等症中均有良好疗效;泽泻有利水渗湿功效,茯苓可利水消肿、降血压、提高机体免疫力,丹皮则有清血、活血、散瘀之效;枣皮生津止渴、滋阴补肾,熟地微温质润,可补血滋阴、补精益髓;大伸筋有健胃利湿、温经活络之效,满山香解毒止痢、活血消肿,主治跌打损伤与痢疾;蜈蚣有攻毒散结、息风镇痉、通络止痛之功;全蝎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骨碎补可补肾强骨、续伤止痛,在跌倒损伤中有显著治疗效果;杜仲可补肝肾、安胎、强筋骨;金毛狗脊强筋骨、祛风湿;续断活络止痛、补肝益肾、续筋骨、疗折伤;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甘草可调和诸药。诸药共用,可对股骨头坏死发挥良好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提示自拟方剂联合低频脉冲电治疗股骨头坏死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江华.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78例[J].中国当代医药,2011,17(32):9 1-92.

[2]王晓辉,张广敏.中医综合治疗股骨头坏死对照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1):49-50.

[3]刘韶善.中医辨证论治股骨头坏死的心得体会[J].光明中医,2014,29(2):25 1-252.

[4]申根雷,李苗,李长瑞.中医综合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2):45-46.

中药方剂防治仔猪病毒性胃炎 篇8

仔猪急性病毒性胃肠炎多见于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此类腹泻不同于细菌感染, 又无明显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典型症状。病情来势凶猛, 发病突然, 呕吐, 体温升高, 发热畏寒, 粪黄绿或灰白色, 喜卧, 不食或少食, 抗菌消炎药治疗效果不明显。中兽医学认为, 此类腹泻多由外感秽浊时邪, 疫毒之气入里生湿发热而致, 故有湿胜者泻之说。邪气入里, 湿热内胜, 脾不运湿, 则泄泻;秽浊之气扰乱胃气, 胃气上逆, 出现呕吐。粪呈黄色或灰白色, 舌红、脉数、苔腻均为湿热之象。该病尚无理想的疫苗, 因此在寒冷季节应加强饲养管理, 防寒保暖, 避免从疫区或疫场引入带毒猪。该病发生后除隔离病猪进行治疗外, 可选用10%-20%新鲜石灰乳、10%-20%热草木灰水、1%-2%烧碱、1%石炭酸进行消毒。具体药方如下:

土炒白术、茯苓各20g, 干姜、党参各15g, 甘草、泽泻、桂枝各10g (此方为30-40kg猪药量) , 水煎2次, 混合后2次灌服。方中党参补脾补虚温中利水, 土炒白术补脾, 干姜温中, 甘草补脾, 茯苓利水, 泽泻、桂枝温阳化气。

浅谈中药炮制对方剂的影响 篇9

1 增强方剂的疗效

1.1 增强方剂中药物的作用

种子类药材,炒制后提高有效成分的煎出量以增强疗效,最大程度满足遣方的要求。如三子养亲汤中苏子炒后辛散之性减弱,温肺降气作用提升;白芥子炒后缓和辛散耗气之性,达到温肺化痰的作用;莱菔子炒后由升转降,功效变为降气化痰,消食除胀;方中三药炒后配伍增强降气平喘、化痰消食作用。正如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篇》的芍药甘草汤方配伍依据源于《内经》“肝苦急,即食甘以缓之,以酸泻之”。此方有柔肝解痉、缓急止痛的功效[1]。白芍、炙甘草等量。白芍养血敛阴,平抑肝阳;甘草蜜炙后甘温,以补脾和胃见长。两药合用共奏柔肝缓急、解痉镇痛之攻。增强方剂中药物的作用,合理运用炮制品是关键所在。

1.2 保证方中各药比例准确,充分发挥配伍后的综合疗效

金元朱丹溪《丹溪之法》中的二妙散由黄柏、苍术组成。用于湿热下注所致诸症。黄柏苦寒,炒后清热燥湿。苍术温而辛烈,麸炒后燥湿健脾。原方二者用量比例1∶1各15g。本院临床用法:当湿大于热则主药为苍术,用量18~20g;反之如热大于湿主药为黄柏,用量为18~20g。具体辨证以舌苔表现为例:湿热为黄腻苔。如黄腻明显是热重,如腻明显而苔色白中带黄或单独现微黄是湿重。黄柏苦寒配苍术之温则燥湿健脾不致克伐肠胃;清热避免过燥损液,一寒一温,相得益彰。以下介绍调整各药比例的经典方芍药甘草汤,阴虚阳亢多用白芍,养血敛阴,平抑肝阳。瘀热所致用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气虚体热用蜜炙甘草,偏火热用生甘草;《伤寒论方解》云:此方腹痛及腿脚疼痛都可用。但腹挛痛不拒按者及腿脚挛痛不红肿者,用白芍、炙甘草;腹满时痛拒按者及腿脚胀痛而红肿者,用赤芍、生甘草[1]。方中为白(赤)芍、甘草各四两,用量比为1∶1。在《魏氏家藏方》的六半汤用于热湿脚气,腰腿疼痛之症。白芍六两,炙甘草半两;《传信适用方》的中岳汤用于治湿气腿脚赤肿疼痛,遍身疼痛等症。赤芍六两,炙甘草半两,两方用量比均为12∶1;《朱氏集验方》的去杖汤用于脚弱无力,行步艰难等。赤芍六两,甘草一两,用量比为6∶1;《医门八法》的白芍甘草汤用于胃气痛。白芍一两,甘草三钱,用量比为3∶1;《朱氏集验方》的神攻散用于消渴。白芍一两半,甘草一两,用量比为1.5∶1[1]。以上是各路医家在此方对药物用量比例方面做的诠释,通过临床辨证施治,充分发挥配伍后的综合疗效。

1.3 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

宋代《妇人良方》的缩泉丸温肾缩尿。用于下元虚冷,小便频数及小儿遗尿等症。方中益智仁温补脾肾、涩精缩尿;乌药温肾散寒,缩尿止遗;山药补益脾肺肾,固精。益智仁生品辛温主入脾经,作用在中焦,以温脾为主[2]。盐炙后缓和辛燥之性专行下焦,长于温肾,固精、缩尿。如《修事指南》:“益智仁盐炒,止小便频数”。三药合用,温肾祛寒,健脾运湿,使全方作用侧重于肾,兼能顾脾。此方很好验证了古人“盐炙入肾”的炮制理论[3]。

1.4 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

古代医学家,运用柴胡时据不同的病症,配伍时调整柴胡的剂量。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中的柴胡用量不过3g;《和剂局方》之逍遥散中柴胡剂量在5~6g左右;罗元恺前辈善用柴胡,达退热、发汗解表时,用量为15~18g;于疏肝解郁,调经时,用量为6g;用于升举阳气一般不超过3g[4]。在小柴胡汤中生用,用量较大为12g,取其轻清开散,和解退热之力;在柴胡疏肝散中,柴胡以醋炙为宜,用量为6g,取其疏肝止痛之力。不同的炮制品,其药理作用不同。柴胡用醋拌匀炒干,治慢性肝病;用鳖血拌匀闷润,文火炒后晒干,治晚期肝硬化。鳖血柴胡抑制升浮性,增强清肝退热、截疟的功效,用于热入血室,骨蒸劳热,如秦艽鳖甲散;用白酒拌匀闷、炒晾干,治虚热病症[4]。由于中药的成分复杂因而常常需要通过炮制对药物原有的性能予以取舍,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如甘草在治疗不同的证型时要选用不同的炮制品,如芍药散、补中益气汤等方剂欲达补中缓急多选用炙甘草,能补能养能缓能走中;但若达清热解毒之目的,则要生用,如导赤散、六一散等[5]。另外大黄,苦寒沉降、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用于实热便秘、黄疸,目赤肿痛,淤血经闭等。如大承气汤:酒大黄,引药向上,泻下作用稍缓,但清上焦实热,用于目赤肿痛,齿龈肿痛。大黄汤: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减轻腹痛,增强活血化瘀作用。用于火毒疮疡,淤血内停、月经停闭等证。如《金匮要略》之大黄蛰虫丸[6]。大黄炭:攻逐之力减弱,凉血化瘀、止泻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如十灰散[6]。可见成分再复杂的中药只要抓住药物的药理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炮制前、后的特性,就能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

2 消减方剂的不良反应

方剂中有的药物某一作用对治疗不利,影响全方疗效的发挥。因此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性,以适应病情的要求。《医方考》的补肺阿胶汤,养阴补肺,清热止血。用于小儿肺虚有热证。方中阿胶滋阴补肺,养血止血;马兜铃,清泄肺热,化痰宁嗽;牛蒡子宣肺清热,化痰利咽。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调和诸药;炙甘草、糯米,以补脾益胃。其中阿胶蒲黄炒,矫臭,防滋腻,增强滋阴止血作用。牛子炒后缓其滑泻的副作用。马兜铃蜜炙后增强润肺止咳之效,同时可矫味,减少呕吐副作用。诸药合用调整药性,共达补肺阴,清肺热,降肺气,止咳喘之效。

3 调整方剂部分适应证,扩大方剂的用药范围

方剂的组成不变,通过不同的炮制,其功效、适应症发生变化。如四物合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常用的补血基础方,为了适应病情的需要,通过炮制来调整它的功效。血虚有热者:用生地滋阴凉血;血虚无热者:用熟地滋阴补血;如经血色黑,多血块为血虚而兼瘀者:除加大归、芎的用量外,还应选用酒炙品,或将白芍改为赤芍以增强活血祛瘀的作用。血虚腹痛者:白芍用酒炙品,以防酸寒损伤脾阳。再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常用的补气基础方,主治脾胃气虚证。汤中的人参,可用党参10~20g代替。白术,视病情而用。大便干者用生白术,大便软者用炒白术,大便溏者用焦白术;一般情况用生甘草作为调和药,当大便干者或脾虚者则用蜜炙甘草。又如四逆汤能用制附子回阳救逆;炙甘草固护阴液,缓姜、附的燥烈之性,并制约附子毒性、配伍干姜温健脾阳。以此大大扩宽了方剂的临床适应症及用药范围[5]。

4 适应方剂的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

方剂用于临床,在对药物的炮制要求也不同。如延胡在延胡索汤剂中要求醋制;延胡索乙素片中要求生用。川乌、附片在汤剂或浸膏片中,用制川乌、制附片;在丸剂中,需将制川乌、制附片砂烫降低毒性。藿香正气散的半夏,若做汤剂,常规炮制;若做丸剂,需用炮制品并严格控制麻味;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软胶囊,可生用。因半夏的有效成分溶于水,有毒物质不溶于水。炉甘石洗剂中炉甘石经高温煅制后从碳酸锌,分解成有治疗作用氧化锌,有消炎、收敛作用。用于各种皮疹。合理运用炮制品、选择适合的方剂剂型、就能更好的辨证施治从而保证临床的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炮制对方剂有很大的影响。利用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的原则,更好的发挥药效。药物炮制后,升降沉浮、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因此针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合理应用炮制品,是对方剂疗效的保证。方剂的发展促进了中药炮制的不断发展,怎样充分发挥炮制品的影响力,选择适应的方剂,是直接关系到方剂能最大化服务于临床的根本。

摘要:药物的炮制影响药方,炮制是药方疗效及主治范围扩大的保证。

关键词:中药炮制,方剂,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海燕.芍药甘草汤证的研究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9):10.

[2]叶定江,张世臣.中药炮制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胡昌江.中药炮制品临床应用的点滴体会[J].中药与临床,2011,2(2):6.

[4]马占川.小议柴胡[J].北方药学,2011,8(9):73.

[5]游世晶,刘益臻.方剂和中药炮制的相互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72-173.

上一篇:情绪发展下一篇:体育教学中的讲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