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教学

2024-06-06

方剂教学(共12篇)

方剂教学 篇1

摘要:方剂学是沟通基础课和临床课的桥梁学科, 它在整个中医教学中尤其重要。在方剂学教学实践中, 只有牢牢把握好本学科特点, 讲求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方剂学,教学方法

方剂学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中医辩证论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 也是中医的基础课程之一。方剂学的学习, 不仅能巩固和加深前期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等中医基础知识, 而且能为临床课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故方剂学的教学在整个中医教学中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几年教学工作的总结, 就方剂学的教学方法作以下探讨。

1 基础扎实、准备充分

师资力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对方剂的组成烂熟于胸, 对其功效、主治病证能如数家珍;只有熟悉药物的性能, 才能准确地剖析理解方义;而讲授方证的病因病机, 也必须结合基础知识, 才能环环相扣。对于主治证候, 临床应用, 又要联系内、外、妇、儿各科等学生尚未接触的临床学科知识[1]。此外, 教师的认真备课是为课堂讲授服务的, 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程, 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息息相关, 而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在课堂讲授前对所要讲的课程必须花一定时间多次熟悉, 对重点内容能够熟记背诵, 备课充分, 课堂讲授才能有条不紊, 由浅入深, 层层引导, 讲深讲透。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目标。

2 语言流畅、板书清晰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 任何高深的科学理论都能通过语言这一特殊的工具加以表达和阐明。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应用通俗浅显、生动流利的语言来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要做到口齿清楚, 发音正确。同时要把握好时间进度, 适当运用板书, 讲授与板书相结合。板书是学生笔记的主要内容, 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因此, 板书文字必须端正清楚。口头讲述的除特殊问题外, 要少写, 更不要乱写, 要便于学生笔记系统全面, 使其成为温习旧课内容的依据[2]。

3 培养兴趣、增强动力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推动人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了解事物和探究事物的作用。因此, 注重兴趣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介绍方剂的名称由来、方剂的功用趣闻等传说。方剂的命名各有寓义, 或突出主药, 或提示功效, 或标明主治病证等。在讲解方剂的时候, 插入对方名的解释, 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能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补阳还五汤, 王清任比拟人体阳气有十成, “分布周身, 左右各得其半”, 若亏五成, 归并一侧则半身不遂, 故创本方来“还五”而名补阳还五汤”。认为本证的根本病机是“正气亏虚, 脉络瘀阻”, 故确立“补气活血通络”之法, 重用生黄芪为君大补脾胃之元气, 令气旺血行, 配伍少量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 地龙通经活络。命名为补阳还五汤, 强调了气的重要作用[3]。此外, 还有关于小青龙汤、白虎汤、天王补心丹等方名均有其来历, 课文中穿插这些内容、故事, 有助于加深记忆, 增强教学效果。

4 铭记大纲、突出重点

教学大纲是本门学科的总纲, 是教学的法规。教师要备好课, 首先要熟悉教学大纲, 根据大纲的要求, 弄清教材的内在规律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以便在备课中掌握重点, 全面铺开, 同时汇集尽可能多的文献, 对比分类, 让资料充分发挥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讲为主, 以纲带目, 突出重点、难点、疑点, 切忌面面俱到。要分清主次, 重点加强, 并须讲清、讲透。明确基本概念尤为重要。概念不清, 就无法分析原理。象方剂学课本里出现的一些病证如鼻渊、肺痈、肺痨、梅核气、崩漏等概念要给学生解释清楚, 必要时, 还可以参考其他书籍、查阅相关资料。要备好课, 单靠教材内容和头脑里所熟悉掌握的资料是不够的, 必须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 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方剂学现代研究和应用的新理论、新成果、新经验, 以足够多的资料, 拓宽知识面, 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做到讲课中既围绕教材的内容讲解, 又不至于完全按照教材一字不漏地照本宣科,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 巧用病案、理论联系实际

方剂学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学科, 是辨证论治中证、法、方、药链节中很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病案讨论对于提高学生辨证组方的能力, 强化理论联系临床具有重要作用。病例可以是典型的, 也可以是不特别典型的, 方剂要进行适当加减的, 供学生课后思考。这样既强化了已学方剂的掌握, 又扩展了方剂的临床运用, 提高了学生辨证选方、辨证组方、辨证用方的能力。方剂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教学生背诵几首方剂歌诀, 而是应交给学生一把钥匙, 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和灵活应用这些方剂, 而且能够学以致用, 触类旁通, 根据学到的知识自己选药组方。

6 设置实验, 提高动手能力

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过程, 是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相结合的过程。实验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实践性、科研性的特点, 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在上实验课时,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 仔细观察, 提出问题, 相互协作。通过大承气汤对小白鼠小肠运动的影响、定喘汤的平喘作用的实验, 学生对方剂的功效有比较直观、形象的了解, 深化了对方剂配伍理论的理解;我们还教学生抓动物、灌胃 (注射) 给药、腹部解剖分离小肠, 让学生自己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教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和完成实验报告,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科研能力[4]。

此外, 在方剂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制作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具体药物标本 (包括药用植物及药材) 图片的展示, 使教学达到直观、生动、灵活, 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视觉记忆, 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宏艳.谈方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6 (1) :39-40.

[2]魏铭等.中药学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4) :573-574.

[3]刘辉.重视细节—方剂学教学的一点体会[J].中医教育, 2007, 26 (1) :83-84.

[4]吴建红.注重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7, 9 (3) :10.

方剂教学 篇2

邓中甲讲座

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了。

上一次我们(讲到)在外感风寒所针对的治法了,为辛温解表治法里呢,我们讨论完了四个方。后面还有两个一类、二类方,后面两个小青龙汤和止嗽散都是属于一类方,常用方了。

下面我们看小青龙汤。这个小青龙汤呢,和大青龙汤是两张都是在《伤寒论》里称为青龙的。《伤寒论》里对方剂的命名呢,一般有这样几种形式了,一个以君药命名的最多,麻黄汤、桂枝汤啊,这类的命名很多都是以药物来命名的。方中作为主要的,或者认为非常重要的这些药物命名。还有呢以证候的特点,或者证候里面主证,这类命名的,譬如说四逆散啦。这些这是这个证候里反映的主要症状,构成主证的那个部分。还有命名按照方剂的功用,或者说体现的治法,或者是一些治法功用和这个主证结合,譬如通脉四逆汤,又有功效,又有它的主要临床表现。象我们现在遇到小青龙汤,前面讲到大青龙汤,以及后面要讨论到的白虎汤、真武汤这类又是一类命名方法。这个命名方法,我们现在看到似乎比较生疏。

但如果看到《汉书》,《汉书》里边所反映出来当时汉代可以说,各个方面都是以阴阳五行为纲的。所以受此影响,张仲景从《伤寒杂病论》整体来看,我们估价的话,它仍然以三阴三阳为纲,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为纬,这样构成。当然五行得结合五脏系统,那以脏腑辨证为主,适合于内科杂病。因此后来到宋代林亿他们校正医书局,整理古籍把它们分为两本。三阴三阳那是外寒侵犯人体,由表达里,由实转虚,这样一个过程分为阴阳两部分。阴阳各三纲,那样形成一种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以病来分类,而病下面以脏腑病辨证。实际上也奠定脏腑辨证的基础了。那小青龙汤,青龙在《内经》以后,五脏五行相配的,青龙再配的东方了,东方主春天。青,在过去《内经》之前的话,一直向上推,春秋战国,那时候天上的五行学说和地上之五行,方位是东南西北中。相应的天上呢它是有五颗星。中国古代最早就认识到天上有五颗星了。主要的了那就是东方辰星了,辰星、镇星、岁星、太白星、荧惑星这五个星的名字《内经》上有。《内经》上还是用的这五颗星的名字。但是从到了西汉的后期,东、西汉交界(的)这段时间开始,基本上也全部转过来,转完了。西汉的前期仍然是按照《内经》上,以及在春秋战国期间,天上五颗星的描述,和地下木火土金水的相对应。那到了东、西汉之间,后来由于整个的,你譬如从这个方位结合五行以后,包括我们建筑方面的,包括天文学方面的,那都要用很多。

这个五行学说用五颗星来代表,用这些名词,所以当时统一了一下,象辰星,东方的。早上象辰星,启明星一样升起,早晨嘛,那就把它定为青龙。西方的星定为白虎,中央的星是黄龙;北方的星是玄武。玄武后来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叫玄烨,所以把它避讳,改为真武。这个到了南方时,这个朱雀了,朱雀,过去南方的荧惑在春秋战国时荧惑星,后来变朱雀。所以如果你到了象北京的故宫,或者到了南京的明孝陵,南京朱元璋开国的建的首都,北京是明清现代的、主要帝王都在(那里)。它宫殿的四平八稳东南西北中,建筑物上面都能反映出这五颗星是以五类动物,结合方位,结合五种颜色,这样来概括这五行木火土金水的。所以这些方应该都是很重要的。

据此推断,《伤寒论》里应当有朱雀汤,应当有黄龙汤。但是《伤寒论》经过了东汉末年的战乱,那个时候保存比较困难。都是象竹简啊这些上面刻字的书了,所以王叔和在晋,西晋王叔和整理的时候,已经是看得不全的了。以后又到了宋代再整理呢,这个期间人们也多发现,就说缺少黄龙、缺少朱雀,那就不是缺少两个方的问题了。纲领性的,三阴三阳那也套得个五行啊。那纲领性的这都是很重要的方,那怎么会没有了呢?有些也想增补,所以你譬如说,在隋代深师朱雀汤出了个朱雀汤。

后来《千金》,《外台》里反应出来的。那朱雀汤性味上应当是苦寒的。朱雀,南方,应当是苦寒的。类似于推论的,类似于黄连解毒这一类的,应当中央一个黄龙汤。黄龙汤应当性质比较平和的,在中央,类似于四君子一类的。这一方对后世,它有的想,你譬如黄龙汤到宋金这个时代出现黄龙汤,它已经不是原来的,等于伤寒五行构架里边应当有黄龙汤的特点。所以我说这个意思就是说,很多古籍里边,它是经过了历史时期很长,由于过去保存文献的一种手段不象现代了。所以也就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全、残简这些情况。所以我看《伤寒论》里缺了很多东西,我们现存的,当然从这点也看出小青龙这类方,包括我们后面白虎、真武,这类都是在我们整个经方里居于很重要地位的方剂了。所以说明这一方的重要性。这都是一类方剂了。

那小青龙汤为什么叫小呢?大青龙汤为什么叫大呢?那青龙,龙,古代都是跟水有关。过去的县城里边都有龙王庙,一般来说两种情况老百姓要去求它,一种情况呢,老天不下雨,干旱。现存科学发达了,古代呢要求龙王下雨。还有一种情况呢,发大水了。发大水了也要去求龙王,说明什么呢?都跟水(的)分布这些有关。所以所谓大青龙汤之所以称为大,形容它相对麻黄汤来说,它发汗力量大。整个《伤寒》里边用到麻黄用六两,又麻、桂合用,发汗力量很大。所以说它大青龙如龙势兴云泼雨。龙王下雨时,天上都是乌云起了,兴云泼雨,发汗力大,是形容这个大。

小青龙汤呢?小青龙汤是用来治疗寒饮内停,外有风寒表实证。它擅于祛除寒饮,强调这点。所以说它如龙卷波涛之中,水泛能除,就象发大水了,龙在波涛之中,祛除水泛。这是一种比喻,大、小青龙汤是比喻。当然这个呢也有助于通过方名去引导学员推导它的功效。

下面我们看小青龙汤的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它这个表里同病,在《伤寒论》上主要讲解小青龙汤病机和它证候的条文,谈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那这段条文我们分解一下,病机来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那张仲景首先就摆了一个总体外寒内饮这个病机在内。那它由表里两部分构成,对外,是个典型的外感风寒表实证。它仍然属于外感风寒表实,这是麻黄汤证的范围。所以它应该有外感风寒表实这个病机,它反映的恶寒发热,当然恶寒重,发热轻了,麻黄汤证。你可以把这个主证这方面组装上去就行了。

以麻黄汤证作为参照了,因为它是个基础的风寒表实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这构成表实的基本表现,再加上内有寒饮,这类病人实际上很多平素就有寒饮。而寒饮发作的表现呢?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满闷。咳喘痰多清稀这种痰饮是个寒饮,寒饮内停,发作时阻滞气机。那肺气上逆,咳喘之外,它阻滞气机还可以反映胸膈满闷。肺气上逆引动胃气上逆,这类病人经常咳喘发作同时伴有干呕,有胃气上逆的表现。

相比麻黄汤证来讲,麻黄汤证纯属表证,它是一种基础的病机,所以是个基础的方剂。那小青龙汤证内有寒饮,所以苔是白滑了。因为涉及到内在的气化,出现病苔了,所以苔白滑,反映出寒饮的特征。这是我们分解开内外的两部分证候和它们的病机,但是两者是密切联系的,在临床上。所以我们说这两者呢,外邪往往引动内饮,内饮可以招致外邪。外寒引动内饮,内饮招致外邪,这是什么意思呢?同样是譬如外感风寒证,同样发作的时候,有内饮的人反映的症状剧烈得很。你这外邪可以引动内饮,内饮招致外邪呢?引起感冒的话,有内饮的人呢?同样这么多人群,有内饮的气候一变,他很容易招致外邪的出现外感风寒,可能性多得多。所以这是一种外邪能够引动内饮,内饮可以招致外邪。

而内外相引呢?内外相互作用,内外相引,饮动不居,就是说由于他本身有寒饮,又外来风寒相加,外邪引动内饮,内饮要招致外邪这样相互地影响。当外寒侵袭引动的时候,原来素有的这个寒饮就可能泛滥,饮动不居就产生多方面的可能性,表现的可能性。所以张仲景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发热代表了体表的恶寒发热表证的这块,而咳代表咳喘痰多清稀内饮这一块,表里同病。然后他还一大串,或就是内外相引,饮动不居了。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当然这具体的这一点点研究,是伤寒的一些加减方法针对的,而且是《伤寒论》重点讨论内容。那我们作为《方剂学》来说呢,这张方它的病机表里同病,而且内外相引以后,饮动不居泛滥。泛滥体表它可以水湿反映到体表,风寒可以带有水湿、水饮了。身体疼痛沉重,四肢头面浮肿。所以小青龙汤可以治疗象溢饮一类,《金匮》上。那至于这个原文当中《伤寒论》或然证出现的一些加减方法,都是饮动不居,水饮泛滥所造成的。而这类水饮泛滥的一个很重要条件,就是这种内有的寒饮在外寒的引动下发生。

那我们刚才讨论到小青龙汤的病机分析,要注意内外两部分:外寒、内饮,再结合临床上呢,要注意内外的关系。这个很重要,不能孤立地看。有很多学员开始学习方剂,他往往外头里头两个,外头是个基本麻黄汤证,背下来,用麻黄汤证作为参照了。里边有寒饮,那记住就可以了。但真正在临床上多数病人你治疗外寒,当然不能忘内饮。那治内饮的时候,考虑防御外邪。而且他本身应当有个稳定期和发作期的不同。所以这个方主要用于内有寒饮,又外邪引动的一种发作期。那发作期控制了,表证没有了,还用这个方吗?那就不行了。在后面在临床应用要谈到,但是治疗没有结束,真正这类的控制是在平时温化寒饮。包括象苓甘五味姜辛汤那一系列方这一类的。我们刚才这里是重点讨论的病机分析了。

下面呢小青龙汤的一个方解、方义、方义分析了。从刚才(的)病机分析,它的结论是外寒里饮,外感风寒表实。里饮是里有寒饮,内有寒饮。至于各个书上提法有时不同,但是呢总体就是说外感风寒表实证引动了内在的寒饮证。那治法就要表里同治了,发汗解表,散寒是麻黄汤体现的治法和功效。内证呢,温肺化饮。温肺,当然是结合温脾肺了,这个外寒方面的治法呢,这里君药,治外寒这组可以看麻黄、桂枝和芍药。所以有的说从麻黄、桂枝看呢,有点象麻黄汤的主要的结构,麻桂相须。桂枝芍药看呢,有点象桂枝汤的一个基本结构,就是它的主体部分,阴阳并调了。

所以我们(有些)本科学员开始他说你一定说这个方是麻黄汤为主的一系列方剂,怎么不说是桂枝汤呢?这里关键就是说它是个从证候:恶寒发热无汗,那这一组外感风寒表实,所以麻、桂相须在其中看作是君药了。这时候芍药则不是和桂枝来进行阴阳双向调节,而是它的和营养血在这里起到一个麻、桂并用的情况下,防止它发汗太过。用它的酸收,和营总养血,可以益阴养血。益阴养血嘛,阴柔制约麻、桂,防止发汗太过。

在里饮的这个方面呢,这个姜(干姜)、辛(细辛)、味(五味子)的组合,是这个方里体现出来的很重要的一个基本结构,配伍的一个临床上的基本结构。具体分呢,干姜、细辛应该说为主的,如果不以一个药组来分的话。姜、辛、味是温化寒饮的一个基本结构。一味药一味药分析呢,干姜是归脾、肺经。虽然它温中为主,温脾胃、阳气,土能生金,往往温脾肺它都可以。甘草干姜汤,干姜和下面佐使药甘草相结合。《伤寒》上甘草干姜汤就是用来温肺化饮的,而且体现了温补结合。针对脾肺之寒,内生之寒,温必兼补,干姜、甘草温和补相结合。所以它体现温化的特点。

细辛呢,它有两个作用,既可以帮助君药散寒,那帮助麻、桂了。在这里更主要是温散。温散可以温散水饮,它有温散水饮的作用,它有温散的作用。

五味子呢,能收敛肺气。这是考虑到这类病人内有寒饮,平素的咳喘经常容易发生,而且能产生这个寒饮。往往脾肺阳气不足才产生。所以一方面用麻、桂,为了解表,是表实证用麻桂发散。一方面他咳喘避免肺气耗散太过,用五味子敛肺。应该说呢,如果分别药物来界定君、臣、佐、使,它是佐药范围。但也有方义分析,不必要一味一味药(分析),因为已经把姜、辛、味这种一温、一散、一敛来温化水饮,敛肺防止肺气耗散太过这种结构看作是:一个治疗寒饮的基本结构。

那尤其是将来后面温化寒痰里边那个苓甘五味姜辛汤,它里边也是姜、辛、味,包括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姜辛夏仁汤,《金匮要略》一个系列了都是建立在姜、辛、味的基础上,所以到后世的话,这个基本结构影响是挺大。所以可以把它看作一组,如果看作一组的话,外面麻桂这组看作是主体的。有表证当先解表,它作为一个君药部分,姜、辛、味是臣药部分,也可以这样看。

半夏呢,作为佐药,在这个地方,一个方面它能够燥湿化痰。燥湿化痰就帮助了、增强了姜辛味化饮的力量,温化寒饮的力量。一方面它能和胃降逆止呕,针对了肺胃之气上逆了。甘草既是佐药又是使药,佐药呢,它治疗寒饮的方里,它又配有甘草,体现一种温补结合,所以它能够益气养胃。同时可以调和药性,通过调和表里两组药,调和药性,这是小青龙汤的一个方义分析。这样体现了一个表里同治,外散风寒,内化寒饮。这个结构是比较严谨的。在这个方里体现出来的基本配伍结构呢,象前面麻黄桂枝、桂枝芍药这些在前面的基础方里讨论过了。这个方反映出来的主要是姜辛味,还在三仁方里第一次出现干姜,干姜、甘草配实际上这个是,仲景方里甘草干姜汤是一种基础结构了,一种基础的配伍结构。

那小青龙汤的配伍特点呢?散中有收,开中有合。散中有收,是唯恐散之太过,汗之太过。而从病人体质来讲,应该说跟麻黄汤比,虽然我们用麻黄汤证作为基础见证,作为参照的话,整个病人体质要注意就是说,和麻黄汤证不同。能够有这种寒饮,说明正气已亏,所以它发散当中要有芍药这类酸敛,避免散之太过。那你作为寒饮来讲,一温一散,温化寒饮要开,但是又怕肺气耗伤太过,所以开中有合,又有五味子。这是小青龙汤配伍中不管在表的散在内的化,都是考虑到这个,使它祛邪不伤正,全面兼顾的。

至于温化寒饮(的)常用组合呢,姜辛味这个组合。当然后来象射干麻黄汤这些,那作为表证较轻,它散水饮的力量要大一些。内饮、表证较轻,不象风寒表实那么重,它不用桂枝和麻黄合用了。那这个时候那个方里用生姜,也是姜辛味的一种组合特点。因为温化寒饮力小一点,祛水力量大一点。那后来形成了用姜辛味干姜、细辛、五味子都有这样用的。针对的情况要根据寒饮内寒证的轻重,以及外来需要发散的情况。在运用方面来看,辨证要点呢,以基本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是和寒饮的最基本表现作为根据,加舌象、脉象。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是最起码的外感风寒表实证的表现。咳喘痰多而稀,寒饮的特点反应出来了,结合舌象、脉象,这就是运用小青龙汤的一个辨证的要点。

至于它这个使用注意呢,应该说是不难识别了。痰热类型的,以及阴虚干咳无痰这个是不适宜了。因为这个方总体比较温燥,那用这个方来随证加减呢,那就围绕几个方面,刚才这个病机讲的时候几个方面特点。既然表里同病,那就有表寒的轻重问题。表寒轻,那你去桂枝,不必要发汗力那么强。那麻黄改为炙麻黄,但一般来说呢,我们喜欢麻黄改成麻绒。如果表证还在,即使轻,改成麻黄绒,麻黄绒咚咚敲一下。炙麻黄呢,它当然有宣肺,一般用于咳喘,宣降肺气作用为主,散表力量更缓和了,用麻绒就比较恰当了。当然更不用麻桂同用,发散作用太强了。这是外寒轻证的方。

而这类证呢,由于内有寒饮,外寒相加,外寒束表呢,也有可能内在的寒饮化热,临床也常见。所以仲景方里也有小青龙加石膏汤,在临床出现苔上面白滑,上面有一层黄色,总体白的,上面开始又黄,有心烦,那这个兼有总体寒证,寒饮。这个跟痰热不同,寒饮郁而产生热,这种热产生,寒饮可以化热。外寒入里逐渐可以化热,但总体仍然是表寒、里寒的。那还是寒证,所以也可以根据寒热的程度,(加)石膏、黄芩。一般的使用药物呢,寒饮痰多清稀,开始有点等于说排痰不利了,转黄用黄芩、瓜蒌这一类。外寒入里化热,发热开始明显了,它加石膏,加减上它还有这个区别。笼统讲它都是兼热象。

另外呢,有寒饮,我们讲的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满闷是典型状况。那胸膈满闷,痰饮阻滞气机严重的当然要降气了。增加降气化痰力量,这个方面来讲,不仅张仲景后世在麻黄和射干相配,是治疗痰气互结很常用的一个组合。现存很多医家包括象近代的施今墨,他们很多都是用麻黄和射干相配。痰气互结,射干(是)降气的,一宣一降,同时对痰气互结、化痰、散结、降气效果很好。不是光咳嗽,一般都是还有喘了。当然这里举了几个(药物)射干、冬花这个作代表。

如果外寒引起了肺气不利,也常用这个苍耳子散里一部分了。所以讲到这个呢,象台湾有一个挺大的医院的一个中医,也是个主任,他一天开方里头很多开小辛香,所以这个思路来大家喊他(小辛香)。病人发作,经常外感咳嗽发作,就是小青龙汤加辛萸散。因为他们用科学中药啊,所谓科学中药就是说颗粒剂一类的了。电脑一打一开药方就出来了,病人冲着可以吃。那配好的比例的,它小青龙汤几克,辛萸散几克,控制一点呢,用什么呢?象香砂六君子,那也是对啦。对吧,调理脾胃啦,培土生金的控制阶段啦,就是不发作,寒饮不发作阶段。所以基本上是这个思路,后来大家就喊他一说都小辛香、小辛香。开始不知道谁是小辛香,那是小青龙汤加辛萸散。因为那里面慢性鼻炎之类特别多,所以这个思路随证加减,跟我们这个很符合。

刚才讲到小青龙汤可以用于溢饮了,内有寒饮,外邪引动泛滥,那也可以兼水肿。象猪苓、茯苓,根据水肿的程度,这也是张仲景常用来治疗溢饮的一个方。这是随证的加减,结合《伤寒》方里的一些用药特点,附方有一张比较重要的(是)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汤主要是作为附方对比正方来掌握。

对比正方掌握,你掌握它功用主治的特点就行了。附方如果全都是很细的来分析的话,那就相当于(正方了)。因为总体整个附方整本教材180个,那相比附方中间,射干麻黄汤应该说还比较重要,常用的。从病机上来讲,和小青龙汤区别,也有外感风寒,也有外寒引动内饮这种特点。外寒较轻,而是以咳嗽、咳喘为主的,有没有外寒呢?有的。但是以这种寒饮内停为主,这是从表里同病来看,里证为主的外寒较轻。所以这个方里去掉麻黄不和桂枝相配,那整个方发散力量小了,当然芍药、甘草这类不用了。为什么呢?它中间痰气互结比较重,这不用射干了吗?射干、麻黄相配,痰气互结比较重,那体现出内有痰的性质是寒痰。但痰气互结,所以叫痰饮郁结,使它肺气宣降不利,气逆咳喘。咳而上气,是一种气喘了。

痰气互结呢产生喉中有水鸡声,水鸡是青蛙。汉朝的青蛙叫的声音,跟现在的青蛙可能差不多,喉咙里呼噜呼噜地响,形容这个水鸡声。所以整个这个方,它是以宣肺祛痰降气,痰气互结,由寒痰,寒饮、寒痰要化痰的,但是表证较轻,就去桂枝、芍药,相应的发散力小了,不用芍药制约了。干姜换生姜,散的力量更强一点,紫菀、冬花是温化寒痰、寒饮常用的。射干善于降气,用生姜外可以什么?你去掉桂枝以后,生姜还有一定的散外邪作用,同时也能够散水气。

所以射干麻黄汤总的来讲,用于什么呢?用于虽然是外寒内饮,但是外寒较轻,内在的痰饮有一种痰气互结较明显、较突出的特点。因此他的喘,喘急,表现的喘急排痰就困难一些。小青龙汤一个很重要特点,易咳,容易咳出来,痰多清稀,一咳一摊,这个是有区别的。当然过去人们也把寒饮寒痰怎么区别?在临床上是(有)诊断学研究的。一般来讲,痰多量多清稀,咳出来的,病房里病人放杯子里,几个小时以后它都化成基本象水泡泡一样,那是饮。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点容易,那个水泡沫加一点痰,很容易化开。痰的话不容易化开,它几小时你还看是痰还是水还分不清楚,那是痰,比较粘稠。过去有的用这种方法来区分。小青龙汤是个一类方、重点方,要全面掌握的方。

下一个方是止嗽散。止嗽散这个方呢,学习这个方的意义有两点。一个呢,这个方本身,止嗽散是名气挺大的,也是用于外感咳嗽常用的、一个可以看作基础方,也是个常用方。学习这张方的意义呢?它常用方,用它加加减减可以治疗各种各样的外感咳嗽了。所以象程钟龄自己说治疗诸般咳嗽,但不能造成误解,是咳嗽就用。因此它的分类现在把它归为一类了。过去很多教材归为一类,也归过二类。有些归二类老师就说就是它名字叫了止嗽散,将来学生遇到咳嗽就开止嗽散。所以说这个方有的时候不好讲了,把它放二类。实际上这个方还有个特点,它很重要就是反映了肺脏的生理特点和用药特点。

肺为娇脏,怎么样照顾到肺为娇脏针对性地用药,用药特点?至于这个方的主治证候呢?究竟有没有外邪?大家总觉得很多书上彼此不统一。那实际上是两种情况,外邪不明显和外邪较明显,就是还有或者说都没有。较是由外邪引起的,外邪已尽或者未尽。程钟龄在他的《咳嗽门》、《伤寒门》里分别都用这个方,也就差荆芥一味药。这是一种动态的辨证和使用过程。它原来这个方用的情况是用于风寒证,风邪是偏于风寒的,但是寒不重。尤其是过了一段时间了,外邪大部(分)已去了。所以他外感风邪了。

有两种情况造成了这种表邪未尽。一个是解表不彻,一个不药而愈。解表不彻呢,是指的当用譬如说辛温解表力量较强、针对表实证的,你用的方呢,或者用的药发散力不够,散了一些了,还剩一些,这解表不彻底。不药而愈呢?他当时也提出来就是说不药而愈,《医学心悟》里。一般现在我们也有这种情况,感冒了,外感风寒了,年轻,好象是或者在某种条件下不那么及时治疗,拖,拖,这个正气抗邪呢不吃药也好了。不吃药好了,好了是指的表证、表邪在解,这是常见的。特别现在的年轻人,受风寒以后,挺两天,他又觉得好了。但这个情况呢,外来表邪是有正气,可以祛除,但是肺气不宣没得到改善,所以剩下了表邪。还有点微恶风发热。有两种情况,《伤寒门》里的它可以微有恶寒发热,《咳嗽门》里的可以没有表证,所以《咳嗽门》里又说兼表证了,加荆芥。

我们拿现在学的止嗽散来说,是微有恶风发热,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是指的肺气不宣还在。而这里呢没有强调它痰多,主要肺气不宣以后又津液凝聚有一些痰,而且非得宣降失常。咯痰不利,痰量并不多,一般这个情况。苔薄白,脉浮缓这仍然它是属于表证在后期解表不彻,不药而愈、以肺气不宣为主的没有影响整体气化,所以这舌脉变化不大。这个病机分析大概是这种情况了。

方剂教学 篇3

关键词: BB平台    成人高等教育    方剂学    混合式教学    自主学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平台正逐步应用于教育领域,对有效传播教学信息、更新教育理念与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促动作用。BB平台是Blackboard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简称,是一种在线学习、辅助课堂教学并能交流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2010年,我校引入与开始BB平台的课程建设工作,并在全日制本科教学中推广运用。我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介绍BB平台应用于方剂学课程教学的一些经验,为成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方案

1.1试点班级。因我院每年中医学专科专业招生人数少,课堂出勤人数极低,且学生多来自市四郊五县,上课学习路途远,故选定2013级中医专班作为试点班级,人数6人。

1.2试点课程。方剂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我校方剂学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具有教学大纲、教案、授课录像、课件、综合实验指导、自测练习、考卷等资源,对面向成人学生开设的方剂学课程建设已具备基础。

1.3教学方案。制定了《网络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和《网络课程建设标准》文件,规定了网络课程建设及教学要求、网络授课与面授的学时比例、运行方式、考核方式等。

2.网络课程建设

结合成人教育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开学前教师在BB平台上构建教学平台模块,以文本、图像、视频等形式展现教学内容,满足教学需求,详见表1。

3.教学实施

其教学与考试安排详见表2。面授讲课主要阐明课程教学方式和要求,以串讲、复习、答疑为主,旨在解决学生自学期间的问题及满足更多的学习需求;BB平台学习主要是学生登录BB平台,完成视频与课件学习、作业提交、在线练习等,并及时查看通知公告,参与讨论;BB平台考试可用时间为一周,一周内未提交视为缺考,为方便学生答题,未限制一次性完成考试的时间,可允许多次尝试,并以最后一次尝试结果进行评定。

4.结果反馈

BB平台课程统计和成绩分别见表3、表4。

由表看出,除1名学生外,其他学生均按时完成课程学习,表现为:①在线点击数不高,讨论参与度很低,原因可能为成人学生因工作、家庭等因素已很疲惫,可利用学习时间不多,缺乏积极性,期望通过集中面授掌握课程重点及获取更多知识信息。②期末成绩较高,原因可能是成人学生都具有中医专业中专学历基础,多年从事医院临床工作,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备一定能力。

综上所述,BB平台对辅助课堂教学起到一定作用。教师借助BB平台开展教学,能更好地设计与安排课程,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有针对性地讲授、提炼课程内容精华,通过平台自动完成评阅作业、试卷的客观题部分,并核分、加权计算、生成总成绩,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省了教学档案的实体存储空间;学生能自我掌控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有效解决单一面授学习带来的知识断缺和不连贯,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逐渐能主动获取知识。总之,BB平台为成人教育提供了一个灵活方便的新型教学方式,为解决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良好渠道,我们会在成人高教课程学习中继续努力探索,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改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庆红,王谦,潘彦舒.Blackboard教学平台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32(1):37-38.

[2]徐雅,李卫红,许筱颖,等.基于BB平台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39-40.

《方剂学》教学改革实践现状 篇4

关键词:方剂学,教学,改革,实践

方剂学是中医药院校主干课程,是必修课之一。随着中医药院校的成立,方剂学课程也相应建立,至今已有六十年历史,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长期形成的固有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愿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中医思维、批判思维和横向思维,而新形势对方剂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方剂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

方剂学既有其独立性,又有其连贯性,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涉及中基、中诊、中药诸方面的知识,它是理、法、方、药的高度概括和具体体现,因此内容零散。有些学生认为方剂学难记、难学、难用,抓不住重点,无所适从,由此而易产生畏难情绪。作为方剂学任课教师,想要针对该学科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要做到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剂学的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许多教师为此努力探讨方剂学教学方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吴氏认为,作为教师要熟悉教材,研究古方组方结构,对药的配伍规律,尤其对经方的常用药对,在教学中讲深讲透,触类旁通,教授给学生名医名方的配伍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而引导学生如何在临床中选药组方。谭氏在教学中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提问质疑、图表分析、类方鉴别、“前后联贯法”、“医案印证法”等形式进行启发式授课,使课堂气氛生动而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袁氏将方证对应的四原则穿插在方剂教学方法中,方药作用的部位与疾病的病位相一致原则,如四君子汤作用在脾胃,完带汤在肝脾,龙胆泻肝汤在肝胆等;方剂的缓急与病证轻重相一致原则,如人参汤、理中丸,同样组成,剂型不一样,所治病证轻重缓急不同;方药剂量的增减应与病证的兼症相一致原则,如桂枝汤证兼喘咳加杏、朴,为桂枝杏朴汤;方药的寒热温凉应与疾病的寒热虚实相反原则,如芍药汤配肉桂等。如此教学目标明确,便于学生掌握方剂基础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

想要设置与安排方剂学教学内容,就要有很好的教学方案设计。王氏认为,教案设计至关重要,刻不容缓,应理清每类方剂的配伍规律,找出配伍上存在的异同,如掌握同一章节方剂配伍的共性,纲举目张,这样才能搞清楚每首方剂的用药个性。如解表剂方剂配伍用药规律有哪些?与此同时找出每个方用药的不同。如何将方剂单调枯燥、零碎片断的内容疏理出脉络来,以利于学生趣味学习。崔氏提出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既要对同章节、同类型方剂横向分析,更要对不同章节方剂进行纵向个性化提炼归纳,如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均治咳喘,临床如何区别应用?这样既有同类方剂横向联系,又有对不同类型的方剂纵向关联,从而绘制出清晰的脉络线条来。章氏则提出应加强药对学习,每首方剂都有其药对配伍意义,且不可分隔,临床也常用。如调正气血的有黄芪、当归;调和少阳有柴胡、黄芩;调和营卫桂枝、白芍;调和脾胃的生姜、大枣等,将常用药对提炼出来,在教学内容中强化药对的学习,对于学生开好方大有裨益。

三、教学形式的改革实践

方剂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苏氏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方剂学实行“二段式”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分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打破了“十年一贯制”的一学期完成授课形式,第一阶段在第三学期开设,以讲授方剂学基础知识为主,学生在第四学期临床见习结束后,第二阶段在第七学期开设,以学习理论与实践提高课的课程为主,改革了“满堂灌”单调的方剂学教学形式。形成基础知识学习、临床实践、再提升学习的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

方剂学既注重“三基”内容传授,又强调方剂配伍及其临床运用介绍,对中医临床各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叶氏体会到教学中分利用好PPT条理清析、层次分明优势,教学中着重围绕“为什么这样组方”授课,纠正孤立分割式的学习方法,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使学生掌握方剂配伍的精髓所在。鼓励学生闲暇之余,到医院跟随名医坐诊抄方,让学生增加感知认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培养学生临证用方能力。“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长流水。”作为教师要常备课、备好课,应充满激情,抑扬顿挫地脱稿授课,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留下深深印象。目前,我校在方剂学学科中开展PBL教学,给学生介绍PBL实施流程,提出学习要求,教师给出所涉及的课程和知识案例,列出参考资料清单,学生找问题,由学生组长主持,将所列问题挨个讨论,当所有问题解决后,每个人进行评价,然后教师总结,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

五、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

方剂学是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课,在方剂学教学模式的建立研究探索中袁氏等认为教学中应强化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与中基、中诊、中药知识融会贯通,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采取如问题式、讨论式、案例式进行启发式教学。方剂教学应开设方剂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方药在动物体内的作用。也要进行方剂临床见习,形成课堂、实验、实习三联式教学模式。罗氏也提出教学中当运用PPT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开设案例分析及实验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王氏等提出独具匠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精讲广联教学,如着重讲清四君子汤为什么是补气代表方,从而联系到一系列补气类方有异功散、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等;举行视频病例讨论;让学生开展创新性自主实验设计;进行英汉双语教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改革考试模式,重视形成性评价。

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实践

注重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方剂学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职责,传授系统的方剂学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方剂基本原理和方法组方用药,从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秦氏做法是对中医专业学生突出辨证用方能力培养,紧扣基础方剂,率一统十,启发引导,同时善于取象比类、触类旁通,如以补阴的六味地黄丸为例,在此基础上的类方有杞菊地黄丸、都气丸、知柏地黄丸等。教学中可以模拟门诊处方,锻炼中医思维,培养用方能力。张氏认为,方剂学教学中存在与临床脱节的现象,提出教学目的应该掌握临证方药组方变化规律,“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教学中既不能忽略总论中方剂组成与变化,又应阐明各章方剂配伍规律,如解表剂方剂除以解表药组成外,常配伍宣肺止咳药、温化水饮药、活血药、清热解毒药等,让学生执简驭繁,纲举目张,为临床辨证论治,选药组方奠定扎实基础。

七、教材的改革与思路

教材建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方剂学教材内容略显陈旧、零乱,缺乏实用性、科学性,并且重方剂个性化阐述,轻方剂整体配伍阐明。方氏等认为针对如此现状应强调每类方剂组方结构、配伍规律的论述,强化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内容,增加病案教学,将教材中重点、难点、疑点疏理出来。王氏认为,教材中关于中成药的知识内容偏少,指出应重视中成药知识的传授,教材中要体现中成药相关知识。随着数字信息化的普及,数字化教材越来越引起重视,十三五方剂学规划教材已将此纳入其中,相信教材建设改革将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八、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方剂学的教学如何开展是每位从事方剂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其任重而道远。倪氏指出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方剂学教材与相关学科衔接不上,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健全,如师资梯队构成、专业结构、学缘结构不合理,影响方剂学学科建设。教学与临床、科研脱节,存在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第二课堂学生自主学习不足;注重应试教育为主,形成性评价不够;现有方剂教材单一,缺少专科方剂教材,从而影响骨伤、妇科、儿科方剂的教学。其对策是加强教材建设,与相关学科接轨。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在教学、科研、临床方面都具优势的团队。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及临床组方用药能力的培养,注重形成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吴依娜.方剂学教学方法探要[J].中医药学,2001,19(6):639.

[2]谭兴贵.方剂教学课堂讲授方法的探讨[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3(1):57.

[3]袁冬生.方剂教学中的方证对应关系[J].江西中医药,2000,31(3):46.

[4]王付.方剂学.教学内容的改革[J].中医教育,2000,(1):39.

[5]崔连有.“方剂学”教学中加强方剂间联系的技巧[J].卫生职业教育,2002,20(1):47.

[6]章巧萍.药对与方剂教学[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1):65.

[7]秦竹.方剂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8(1):63.

[8]张鸣,金晓东,方剂学.教学思考[J].中医药导报,2005,11(6):89.

[9]苏敏.方剂学二段式课程学习体会[J].中医教育,2004,23(6):71.

方剂教学 篇5

一、填空题

1.组方原则最早见于《_______》,其谓:“______之谓君,______之谓臣,______之谓使”。

2.金代张元素明言“____为君”。

3.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____,二是____,三是____。

4.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____,二是____。

5.方剂的组成变化包括三方面: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在一个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为()

A.君药

B.臣药

C.佐药

D.使药

E.引经药

2.有关君药的认识,不确切的是()

A.药力居方中之首

B.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大

C.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

D.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

E.君药在方中是首要的

3.下列哪项不属于佐药的意义()

A.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B.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

C.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

D.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E.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4.下列哪项不属于方剂组成变化中的药味增减()

A.由麻黄汤到三拗汤

B.麻黄汤加白术即麻黄加术汤

C.由小承气汤到厚朴三物汤

D.桂枝汤加芍药,即桂枝加芍药汤

E.抵当汤与抵当丸

三、多项选择题

1.《黄帝内经》中论及的组方原则包括()

A.君

B.臣

C.佐

D.使

E.反佐

2.有关臣药的论述正确的有()

A.是一个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B.药力小于君药

C.辅助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

D.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

E.制药君药的毒性

3.方剂的组成变化包括()

A.方名的变化

B.药味增减变化

C.剂型更换变化

D.服药时间的变化

E.药量增减变化

四、简答题

1.方剂中君药的意义?

2.方剂的组成变化有哪些?

五、论述题

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内经

主病

佐君

应臣

2.力大者

3.佐助药

佐制药

反佐药

4.引经药

调和药

5.药味增减变化

药量增减变化

剂型更换变化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C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2.BCDE

3.BCE

四、简答题

1.君药是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居方中之首,用量一般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要大。在一首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方剂的组成变化包括药味增减变化,药量增减变化及剂型更换变化三方面。

五、论述题

方剂的组方原则即君、臣、佐、使。其意义如下:

防治秋燥两个代表方剂 篇6

针对两种燥邪的不同表现,中医采取不同的方剂对症施治。

凉燥

又称寒燥,多由秋深气凉、骤束肺气所致。凉燥病邪致病常见咳嗽鼻塞、头痛恶寒、左胁疼痛、咽干口燥等类似风寒之证,还有燥邪表现的津气干燥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涩,舌苔薄白而干等。代表方剂如杏苏散。

组成:苏叶、前胡、杏仁、桔梗、枳壳、半夏、橘皮、茯苓、姜、枣。

功效:表解痰化,肺畅气调。

方解:杏苏散有苏叶、前胡轻宣达表,微发其汗;杏仁、桔梗、枳壳宣肺降气;半夏、橘皮、茯苓化痰理气;甘草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营卫。

加减:咽痛甚者可加牛蒡子、黄芩、银花;目赤肿痛者加菊花、夏枯草、板蓝根;耳鸣者加水牛角、苦丁茶等。

温燥

相比凉燥,临床上更为多见的是温燥,是感受秋季天旱燥气而发病,是秋燥之偏于热者。由于秋晴无雨、秋阳燥热,燥邪灼伤肺津所致。温燥伤肺,则肺金清肃之令不行,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黏、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一派燥热伤津见证。代表方剂如桑杏汤。

组成: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栀皮、沙参、梨皮。

功效:清燥润肺,清宣凉润。

方解:方中桑叶、豆豉轻宣燥热;杏仁苦辛温润,以利肺气;象贝止咳化痰;栀皮清泄上焦肺热;沙参、梨皮润肺生津。合用成为轻宣燥热、凉润肺金之剂。

加减:血热者加生地,养血清热;痰多者加瓜蒌,清润化痰;热甚者加水牛角、牛黄等,防热扰心包。

秋燥无论是凉温,一般不要用辛香之品,以防耗气;也不可用苦寒泻火之药,以防伤气。包括膳食,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蒜和酒,特别是生姜,都是一些热性的食品。古代医书中曾有过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这些早已引起了古人的重视。

上述两个防治秋燥的代表方剂,只要具备相应的症状,没有严重的气质性病变,对所有的人都是适应的。

重构知识框架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 篇7

1 现有教材知识框架

现有《方剂学》教材都是借用了清代医家汪昂方剂分类方法从治法的角度将方剂分为21类, 也即构建成了21个知识模块, 包括解表、泻下、和解、清热、祛暑、温里、表里双解、补益、安神、开窍、固涩、理气、理血、治风、治燥、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涌吐、痈疡等剂。这种方剂分类方法较合理, 体现了法与方的统一, 概念明确, 多而不杂, 对教学和临床都有重要意义。

由于方剂的数量大, 而且一方可以多用, 一方还有数法, 导致现有教材内容繁多、知识点烦琐, 初学者难于把握和记忆, 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即便如此, 也难收到成效。实践证明, 单一使用现有教材知识框架, 投入多、见效慢, 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此, 有必要重构知识框架以弥补其不足。

2 新框架的构建

2.1 构建新框架的切入点———药物组成

从何处入手, 这是构建新框架首要考虑的问题。找准切入点是构建新框架的先决条件。

方剂学最重要、最难记住的教学目标是组成、功效、主治证, 尤其是药物组成, 常常使学生头晕脑胀。传统知识框架从治法入手, 更偏重探讨方剂与其主治功效间的联系, 而对药物组成规律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纳。因此, 新框架就以药物组成为切入点进行构建, 找出方剂药物组成的规律。

2.2 构建框架

2.2.1 建主体

笔者通过对方剂药物组成的分析发现, 虽然方剂药物组成千变方化, 但有规律可循, 用3种类型便可完全概括。

第一类:基础方。该方药物组成是独立的, 但通过加减变化可以得到一个新方, 如四君子汤、二陈汤、平胃散、桂枝汤等, 教材中约有20余类。

第二类:变化方 (化裁方) 。该方是一类由以上基础方加减药物所得到的新方, 是最多的一类方, 约占教材总方的2/3, 如八珍汤、血府逐瘀汤等。

第三类:独立方。其组成中既不含有基础方, 又没被其他方所包含, 独立存在, 约占教材总方的1/3。

因为一、二类方存在着药物上的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我们可以统称为非独立方, 也就是说可以将教材总方划为两大模块———独立方和非独立方, 新框架方剂主体便搭建起来了。

2.2.2 搭支架就是将主体的两个模块进行细化。

(1) 知识链的构建。

用于非独立方的细化, 就是让变化方与它的基础方发生联系, 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即把基础方作为一条知识线, 变化方当成珠子, 将珠子串到线上构成链, 使它们的药物组成联系呈规律性展示, 以祛痰剂中的二陈汤链为例 (见图1) 。

随着二陈汤链的构成, 祛痰剂便由传统框架的5个模块被划割成两个模块:二陈汤链和独立方, 如果再将祛痰剂以外的和二陈汤药物组成有关连的方全部汇集起来, 那么一条贯穿全部教材的二陈汤链便构建完毕, 以此类推至其他基础方, 约2/3的非独立方便可由20余条知识链统括起来。

(2) 类似方的归类。

用于独立方的细化, 虽然独立方不似非独立方那么有规律, 不存在药物方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但细心观察, 还是可以发现:某些独立方之间也有共同的地方, 如银翘散与桑菊饮、九味羌活汤与败毒散、羌活胜湿汤之间都有共同的组成药物。因此, 可以把这类方归到一起, 即类似方, 剩下的统称为非类似方。这样, 独立方便细化成两个模块。

将主体与支架联系起来, 一个以药物组成为切入点的新框架也就建成了 (见图2) 。

3 新框架的效应

(1) 新框架将药物组成线条化、模块化, 使庞杂的内容变得简洁清晰, 便于从整体上掌控知识结构, 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2) 新框架能突出重点, 指导教师教学主次分明, 将重心放在基础方与独立方上, 讲清、讲透、讲全,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大大减少了课堂信息容量, 减轻了教学负担, 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祛痰剂”一章, 收集了9类正方, 4类附方, 共计13类, 按传统框架模式讲授, 耗时5个学时, 但如果渗入新框架分两个模块一条链展开教学活动, 则耗时不及4学时。

(3) 新框架的构建和运用要求学生具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判断和处理方剂的能力和逻辑思维, 若能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参与到构建和运用框架中来, 不仅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

(4) 新框架能呈现方剂间联系的规律性, 利于学生理解, 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也改变了学生感知和记忆知识的习惯, 自觉地将它与已学知识联系起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记忆力的作用, 收到“快”、“准”、“牢”、“长”的记忆效果。

4 在教学中运用效果观察

4.1 对象、方法和效果

4.1.1 对象

随机抽取2005—2007级五年制高职中西医结合3个班共187人为对照组, 同样抽取3个班共183人为实验组。两组学生文化课基础、年龄、智力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4.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一传统框架教学法, 实验组采用传统与新框架相结合教学法。

4.1.3 效果评价

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对学习方剂学的重要性认识、兴趣和引入新框架对学习方剂学的帮助。

4.2 结果

4.2.1 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 表1显示, 实验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

注:t=2 2.67, P<0.001

4.2.2 学习方剂学效果评价 (见表2) 表2显示, 两组学生对学

习方剂学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差异, 但在方剂学的兴趣方面,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实验组学生认为引入新框架对学习方剂学有帮助。

农林院校方剂学的教学方法研究 篇8

一、方剂学“方歌教学法”

传统的方剂学教学以教师“填鸭式”的讲解、学生“鸭子听雷”式的接受为主, 学习重点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组方配伍、临床应用等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思考, 也不利于锻炼学生对组方配伍的分析及应用能力。初学者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方剂歌诀, 是学习方剂学的基本功之一。方歌言简意赅、重点突出, 蕴涵着有关该方的大量信息。那么在教学中结合方歌进行教学[2], 可根据朗朗上口的歌诀激发学生的兴趣, 了解方剂文化与制方背景、掌握方剂基本信息、强调方药特殊剂量配比、总结方剂配伍结构与特点、熟悉成方加减与方剂比较、重视制服方法与应用注意等角度, 指导学生理解性背诵、记忆方剂歌诀。如麻黄汤歌诀“麻黄汤中臣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 伤寒表实无汗宜”, 我们从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桂枝为臣药;药物组成有四味药物, 功效为发汗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属无汗者。如“桂枝芍药等量伍”、“滑石甘草六比一”均阐明了方剂的用量情况。如青蒿鳖甲汤方歌“夜热早凉无汗出, 养阴透热服之安”准确指出功用与主治病证。如 “四两黄芪为主药”、“旋复代赭重用姜”均强调了药物在方中的特殊用量。又如“泽泻苓丹三泻侣, 三阴并补重滋肾”指出了配伍特点有“三补”、“三泻”、重补肾。如说明特殊的煎服方法, “等分为末蜜丸服”、“等量为散酽醋冲”。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是学习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基本功, 所以把背诵方歌作为每堂课的课后作业, 每次课前5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背诵上次课所涉及的方歌来强化和巩固记忆。将学生课堂提问及方歌的随机背诵纳入平时成绩进行考核。

二、中药功效“启发式”教学

应用启发式教学法, 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方剂的功效、组成原则及配伍特点。比如十枣汤的教学, 先根据方歌介绍其药物的组成,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芫花、甘遂、大戟、大枣这4 味中药各自的功效,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十枣汤的功效, 再结合病因病机引导学生分析出十枣汤的方解、配伍特点、临床应用。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相关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起引导作用的, 学生是主动分析、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点与问题式教学法出发点是一致的, 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 并可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临床案例吸引学生注意

注意力超出一定时间后注意力和兴趣会逐渐倦怠, 通常人的注意力往往能够坚持15-30 分钟, 那么每个方歌讲授时间大约是15-20 分钟, 正确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规律组织教学[3], 结合一些方剂具体应用的小故事或者临床应用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可活跃课堂气氛,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 补充了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短板。方剂学的知识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学科的方剂, 那么在授课过程中有很多的临床实例可以列举, 如在讲解“半夏厚朴汤”时结合老中医用该方为妇女治疗梅核气的故事;再如在讲解“逍遥散”时结合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案例;以及“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生化汤”治疗产后恶露不尽;治疗不同证型感冒选用不同的解表方等等, 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普及了医学知识,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医中药的神奇之处, 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如何应用。

结语

合理组织教学, 让课堂充满激情与乐趣, 让学习成为一件轻松且快乐的事, 是考验一个教师能力的重要部分。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将临床治疗、电影片段、生活事件等形成精短的微视频, 加深学生的理解, 丰富课堂的内容。寻找更加适应新时代学生的教学方法必将是教育工作者未来的努力方向。教学方法会随着学生的特点、教学设备设施的进步、视频及媒体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与时俱进调整, 教师应该大胆尝试, 走出固定的课堂模式, 勇于创新, 努力让学生爱学、会学、学会。

参考文献

[1]邓中甲.方剂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1.

[2]马少丹.苑述刚.阮时宝.方剂歌诀教学方法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3) :220-221.

对美容方剂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9

一、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习美容方剂学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增强,全球出现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美容热。“美容回归自然”已成为21世纪全球医学美容的呼唤,纯天然美容疗法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中医药美容也已成为一门非常引人注目的学科。中医药美容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前人对美的不断追求下,传统中医药已经在美颜护肤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而宝贵经验,其以标本兼顾、安全无毒、疗效可靠等优点愈来愈受到国内外美容界人士的密切关注与高度评价。美容方剂学是中医方剂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中医美容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阐明和研究中医美容治法与中医美容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学习中医美容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美容方剂学与中医美容临床紧密相连,起着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美容医疗技术专业开设美容方剂学相关课程,可以使学生有效掌握我国传统中医药在美容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为今后的实际运用和进一步研发打好基础。

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习美容方剂学的困难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美容方剂学时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学习热情差、方多学时少等困难。美容方剂学必须具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等相关知识。该专业学生中医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进程缓慢,效果差。学生中医基础薄弱的原因主要与课程安排有关,我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中医基础概论与美容中药方剂学教学安排在同一学期。学生在学习美容方剂学时,中医诊断学的相关内容还未全面掌握,这就为整个美容方剂学的学习设置了很大的难题;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热情差。笔者发现该专业学生总论部分学习时热情很高,但一旦涉及各论及具体方的学习时往往缺乏热情。通过不断的教学反馈,笔者发现导致学习热情下降的原因为:具体方剂讲解时涉及临床症状、辩证、治法、中药等内容,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感觉在“坐飞机”,老师讲授后很难完全理解消化;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为非处方专业,学生毕业后无处方权,所以学生觉得学得再好也没用;所学方和美容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学生觉得实用性较差;美容方剂学知识点较多,记忆起来相当困难。美容方剂学学时较少,学生基础差,要想把具体各方讲深、讲透相当困难。我校美容方剂学按大纲要求共45学时,需掌握重点方43首,熟悉方30首,了解方36首,课时相当有限。笔者在实际教学过中已选择最基础的,与专业契合度最高的方进行重点教学,但知识点多,课时少,学生基础差,自学难度大,教学任务完成存在很大困难。

三、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美容方剂学学习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困难,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帮助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更好地学习、掌握美容方剂学。第一,调整美容方剂学相关基础课程的开课时间。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所开设的中医基础概论和美容中药学因早于美容方剂学完成,笔者认为最好能提前一学期完成,因为通过期末考试后学生可以被动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这更加有利于美容方剂学的教学,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美容方剂学的学习效率。第二,教材内容的选择。美容方剂学是一个相对比较新兴的学科,现在可以选择的教材较少。我校选用的教材是美容方剂学较为权威的教材之一———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黄丽萍主编的《美容中药方剂学》。该教材选方注重基础方,用知识链接展示基础方在美容中的实际运用,学生非常喜欢,但不足之处是未涉及具体美容方。笔者认为美容方剂学教材选方应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方,强调对方剂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便于学生今后的自学和深造。基础方的选择应突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基础性和实用性,笔者认为像羚角钩藤汤、芍药汤等方学生毕业以后运用概率小,故可以不选入美容方剂学。第二部分是美容方,可选择中医外科的一些外用方或《香奁润色》等美容专著中具有代表性的美容方编入教材。学生可以通过美容方剂的学习掌握其拟方思路和组方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今后开发利用古代美容方。第三,通过方歌背诵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任何一本学科的学习,记忆是掌握的基础。方剂学本身具有知识点多、难于记忆的特点。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方歌记忆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美容方剂学教学中为学生选取方歌,并随堂抽查记忆情况,通过强化记忆2013级医疗美容技术班学生对重点方的掌握达到100%,效果显著。第四,教学结合美容病案。美容病案比普通病案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合理选用美容相关病案与美容方剂学教学相结合是美容方剂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美容方剂的实际讲授过程中可结合疾病进行专题讲授,以黄褐斑为例,可以通过其成因引出四逆散、逍遥散、四物汤、四君子汤等多个基础方,还可结合临床,故学生在学习时也更加有兴趣,效果更加明显。

方剂教学 篇10

一《民族医药与方剂学》的特点

本教材的编写, 以实用为宗旨, 是编者采访和收集各家少数民族民间常用中草药知识之经验及精华, 以及有关文献及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汇集而成。与其他中草药与方剂学课程的教材或专著相比较, 本教材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1. 民族性

壮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她源于我国南方古百越族群的西瓯、骆越部族, 她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土著民族, 有1500多万人口, 其中居住在的广西就有1400万人, 其余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和广东等省。壮族中草药属于发展中的民族药, 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基本上处于民族药和民间药交融的状态。且由于地理、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壮族中草药学别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比如, 壮族聚居地区位于东经99°57′~112°, 北纬21°31′~26°45′之间, 山地连绵, 气候湿热, 草密林茂, 素有“岭南多毒”之说, 所谓“岭南多毒”, 一指岭南气候条件适合生长的毒草、毒虫、毒蛇多;二指气候炎热, 草木、动物腐烂后污染水源造成水毒、蛊毒多;三指岭南先民在狩猎、战争中利用草毒、蛇毒制成的毒箭多。所以壮族人民非常善于解毒, 而且解毒的范围较广, 包括解蛇毒、虫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金石发动毒、箭毒、蛊毒等。广西著名的蛇药就是壮药的一大贡献;壮族居住区地处岭南亚热带地

[责任编辑:李锦雯]区, 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壮族人早有喜食蛇、鼠、山禽等野生动物的习俗, 因此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 民间历来有“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经验。所以, 《民族医药与方剂学》在章节题目的确定以及内容的介绍方面, 都重点突出壮族中草药的这些地方特色和发展特点。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学,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提高学生学习壮族中草药的兴趣, 巩固学生的壮族草药和方剂学专业思想, 让学生立志为振兴壮族中草药学和民族医药卫生事业而努力奋斗。

2. 民间性

壮药属于传统药物范畴, 是壮族人民心传口授流传于民间, 并形成传统经验所使用的取自自然界的药物, 它除了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统性外, 还有很强的民间性, 如生草药药性口诀“草木中空, 善于之风, ……上山采药, 有所适从。”就是流传于右江流域民间有关壮族草药药性的常用口诀, 口诀中描述的草药药性就是壮族人民在实践中运用眼、耳、鼻、舌等感官来识别植物、动物、矿物的形、色、气味, 从而鉴别出哪些可供药用、哪些不可供药用、哪些有毒、哪些无毒等, 逐渐形成了对“药”的感性认识, 根据医疗实践反复验证, 然后归纳总结药物的功能, 通过口尝各种药物, 来指导临床应用;堪称是中国最古老的靖西民间端午药市, 至今已绵延一千多年, 对传承右江流域壮医药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 《民族医药与方剂学》在章节题目的确定以及内容的介绍方面, 不但重点突出壮族中草药学具有壮族民族特色和发展特点, 而且介绍了壮族中草药是来源于民间及其在民间的发展应用情况, 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学, 增强学生的“发掘于民间, 服务于民间”的意识, 提高学生学习壮族中草药的兴趣。

3. 实用性

自20世纪70年代在右江民族医学院开设《民族医药与方剂学》这门具有民族医学教学特色的课程以来, 其主要教学对象是药学专业的本专科学生, 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以及药物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药物分析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制备以及临床药学服务等部门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 《民族医药与方剂学》的编者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 把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 首载上编为总论, 分为6章, 主要介绍学习中草药的方法、植物学的基本知识、上山采药的基本原则及中草药的性能、配伍运用等知识;中编为各论, 分为18章, 主要介绍18类300种中草药的正名、别名、来源、植物形态、植物彩图、生境分布、采集加工、药理、性能、主治、用法、附方、附注等知识, 且每种药后附有2~3个方, 共600多条方;下编为常用方剂, 分为20章, 主要是介绍壮族医学中常用的验方、偏方共170多条;本书的编排特点是图文并茂, 药方合一, 重点突出实用性, 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学而至用”, 从而达到培养适应老少边山穷地区各族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需要的药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二《民族医药与方剂学》的教学

1. 结合广西壮族地理、饮食等知识

壮族草药与方剂学是无数壮医及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升华, 与壮族地区的地理、饮食等密切相关。因此, 学习壮医药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比如, 壮族聚居地区位于东经99°57′~112°, 北纬21°31′~26°45′之间, 地处岭南亚热带地区, 山地连绵, 气候湿热, 草密林茂, 很适合各种动植物生长繁殖, 因此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而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喜食蛇、鼠及各种山禽的习惯, 因此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 民间历来有“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经验。因此, 在给学生讲授《民族医药与方剂学》特别是讲授动物药时, 适当讲授广西壮族地理、饮食等知识, 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掌握中草药的相关知识。

2. 开展阅读实践课

壮族由于刚开始无自己的文字, 所以壮医中草药没有像中医的《神农本草经》那样的经典著作, 有关记载散见于历代文献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一些壮医中草药专著相继问世, 这些文献资料对学习研究壮医药特别是壮族草药十分重要。所以, 我们在教授理论课的同时开设了相关的阅读实践课, 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中草药文献资料。如浏览《壮族通志》、《广西地理》、《壮族百科词典》、《中国常用中草药》、《中草药学》、《广西本草选编》等与壮族地理、饮食、医药相关的书籍;利用网络收集与壮族、壮医药相关的知识, 如浏览“中国壮医药在线”等网页, 使学生对壮族及其民族文化有更多直接的感受和了解, 从而激发学生对壮医药特别是壮医草药的学习、研究和创造的热情和兴趣。

3. 参观靖西端午药市

靖西端午药市始于唐宋, 盛于明清, 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是在一年一度的仲夏时节由农民自发赶集发展起来的传统药市, 是群众性传播壮医药文化、寻访防病消灾健康生活的重大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期间, 我们都会组织药学专业的学生到广西靖西县参观药市, 通过端午药市展览、销售、应用的中草药实物、文字说明以及教师的讲解, 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壮族中草药特别是右江流域的道地药材及其对人类健康作出的贡献, 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以及药物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药物分析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制备以及临床药学服务等部门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因此我们在教授《民族医药与方剂学》时要以实践结合理论的教学方法。本课程共30学时, 其中理论课20学时, 见习课10学时, 比例为2∶1, 同时适当安排学生上山采药, 目的是教授学生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见习、实习壮医中草药的道地药材, 如马兜铃、千斤拔、龙船花、闭鞘姜、阳桃、两面针、鸡蛋花、刺芋、金锦香、南蛇簕、薯莨、马鬃蛇、褐家鼠、蟒蛇等, 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眼、耳、鼻、舌等感官来识别植物、动物的形、色、气味, 从而形成对“药”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学习本课程后真正能“学而致用”, 不仅可以为更多的壮族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而且可以把壮族中草药这种回归自然的绿色疗法发扬光大。

《大长今》的养生方剂可信吗? 篇11

电视剧中多次出现医女给皇后望闻问切时,不断地把诊断的信息传给在门外的高级医官。因为当时的医官都是由男性担任,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时代背景下,只能由低级的医女来面诊,高级医官们实际上通过医女的汇报做诊断。

这种独特的诊断方式在我国中医上叫做“听对”。听对,就是靠听他人传达患者的病症信息,当场要对出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封建制度下,皇帝或皇后得了病,不允许太医接近他(她)们的身体,所以不能号脉,不能看舌,更不能摸肚子。所以只能由身边的太监或宫女来描述病情,太医们分析判断,开方施药。我国明朝御医刘纯为了应付这情况,专门制作了“听对条陈图”,把病症精缩为16类,并列有应对的主要方剂。太医们只要按图索骥,马上就可以把“听”的情况,归类到某种疾病上,然后开出药方。

《大长今》对此诊断进行改进,就是由医女直接接触皇后,然后告知外面的医官。否则大长今也没有崭露头角的机会,更无缘成为皇帝、皇后信任的医生。

方剂教学 篇12

一、利用可行手段, 了解学生情况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获取学生信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 问卷调查表的设计主要包含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时间。通常以进行3次问卷调查为宜。第一次, 宜选择学科开课前一个月;第二次、第三次, 宜分别在学科教学期中和期末进行。课前问卷调查着重抓住学生高考文理科类别、录取第几志愿、专业思想状况、班级学习风气、学习习惯、学科兴趣以及上过的相关专业课课时、学习效果等内容来设计。期中、期末问卷调查内容要在学生对教学反映、教学要求方面来考虑, 诸如教学内容的深浅度、教学进度合理性、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改进意见等。

2.师生座谈

举行师生座谈会是与学生直接沟通的最佳方式。安排两次为宜, 一次在课前, 一次在课中。原则上以班级为单位, 也可以在教学类型相同的多班次合并召开, 学生人数以15至20人为妥, 学生代表要有广泛性, 座谈主题、内容要明确, 提前拟定座谈主题, 如“你对方剂学教学有何要求和意见”“老师的教学方法、方式是否合理”“在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方面你希望开展哪些教学活动”“学习《方剂学》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等。

3.与前仼课教师交流

开课前, 找前不久巳经在该班仼过课的老师交流, 能够获取很多开课前你无法得到的学生的真实情况。例如, 该班的班风、学风、整体专业知识基础状况、基础文化底蕴。

4.找班级辅导员了解

班级辅导员对所带班级学生情况最为了解, 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 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行为品格、乃至于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习惯、家庭基本情况及经济状况都了如指掌, 而且真实、准确, 极具备课指导, 参考价值。

5.与学生个别沟通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形式与学生个别交流沟通。如通过谈话、电话、书信、网络交流, 走进学生的灵魂深处, 不但能获得很多学生方面的信息, 而且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映、教学效果、教学要求以及学生新的思想动态, 对引导学生正确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和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根据学生情况, 调整教学方案

1.了解学生班级情况, 调整教学目标

新的教学理念下的教学目标, 首先必须体现它的基础性和发展性。所谓基础性, 是指不同类别学生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学科知识原则上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不同层次来要求, 不作太大的变动, 体现认识目标的统一性。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是根据学生班级的具体情况, 调整教学方案, 注重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创造、掌握不同知识点的能力, 最终实现教师的教授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协调统一。例如, 《方剂学》在本科中医等专业, 专科中西医结合等专业, 本科中药学专业都是必修课, 但学生的整体情况不同、教学目标不同, 教学方案、知识侧重点自然有别。五年制中医班等专业学生前期巳学《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 基础知识扎实, 对中医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和理解, 多为第一志愿入学, 专业思想较稳固, 教学中知识点不但要讲到一定的深度, 更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教学形式上进行合理的设计, 如课堂病案用方讨论、模拟临床、校园网上病案用方分析等, 注重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三年制中西医结合班学生虽然也巳经学习了相关的中医课程, 但学习掌握程度较浅、知识结构层次较低, 教学设计中应重点把握应用知识点。四年制中药班学生只学习了课时很少的《中医基础学》《中药学》, 对《中医诊断学》知识是空白, 前期中医基础知识浅缺, 教学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方剂基本理论知识点。

2.了解学生知识基础, 调整教学内容

学生已获取的知识和即将开课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与本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况。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 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了的, 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 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例如, 本科中医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三点:一是掌握制方步骤方法理论, 二是掌握用方步骤方法理论, 三是全面掌握100首、熟悉50首临床实用的古方内容。前两点的知识内容是《方剂学》的重点教学内容, 与学生已学知识没有直接关联, 相对体现出《方剂学》课程中知识的独立性, 故教学中应重点讲解, 并应筛选合理的临床实例病案让学生组方用方操作演练。第三点也是教学重点, 但每首方剂的具体内容涉及到学生已学过的知识, 教学中应掌握好各条项内容的主次深浅关系, 把重点放在方剂组方用药配伍内涵分析上、方剂的临床运用上讲解。

3.了解学生心理特征, 讲究教学技巧

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特别是存在于学生当中的共同性心理因素, 则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学生听课的心理特点有以下几点:

(1) 求新心理。

这就要求教师的信息制作要立意新、内容新、角度新、技巧新,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去接受、理解信息的热望和兴趣。

(2) 求真心理。

特别是讲授专业知识时, 只有保证信息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 才是对学生负责, 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与爱戴。否则将会起到误导作用或导致逆反心理。

(3) 求近心理。

这种求近包括生活、地域、情感、认识、知识上的接近, 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 教师的讲课内容应该结合专业的实际, 结合人们生活的实际, 避免漫无边际。

(4) 求短心理。

学生普遍喜欢接受那些短小精悍、一目了然的信息。教师应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 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4.了解学生思想行为, 进行教书育人

教师既要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倾向, 又要了解个别学生的思想问题, 并善于区别产生这些问题的不同条件, 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例如, 医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两大思想问题:

一是专业思想不够稳固, 究原因有三:

(1) 中医难懂、难学, 有畏难情绪; (2) 认为中医不科学, 经验性、意识性强; (3) 专业就业困难大, 毕业后难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由此, 严重地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备课中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教学中积极疏导, 有目的做些思想引导, 如学习方法引导、中医临床治病效果优势引导、毕业就业观念引导等。

二是医生职业道德观念问题。有些学生存在拜金主义, 认为医生职业能多捞钱, 将来出去参加工作, 赚到钱就是本事, 教师应作正面引导, 教学中注意选择古今医家中济困扶贫, 医德高尚的一些典型实例介绍, 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道德思想, 明确医生职业的义务、责仼、使命。

5.了解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深化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行的是应试教育, 均采取填鸭式灌注知识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 使得步入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因此, 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二个转变:即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造为主的教育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培养其创新心理素质。调整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将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主体参与, 如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精讲式、学生讲课式教学, 课堂提问、课外练习重视选用能力分析、思维开发性题目, 积极开拓第二课堂, 如学科学术专题讲座、学科知识竟赛, 组织学生开设开放性实验, 帮助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课外兴趣学习小组、文献。整理论文写作小组、网络专业实践能力操作练习, 等等。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 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 如书面答卷、科研论文、模拟用方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试, 做到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综合考评, 以此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

6.了解学生实际困难, 给予及时帮助

当代大学生状况体现三大特点:一是正处青春期, 思想不稳定, 但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有理想、有抱负。大学教师是他们信赖的朋友、倾诉的对象, 他们喜欢与老师谈生活、谈未来、谈人生、谈爱情、谈幸福, 老师有责仼、有义务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在思想上、行为上帮助他们、使之健康成长;二是由文化知识学习转型专业知识学习, 由中学被动的学习方法转型大学自主学习方法,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 很多学生存在认识上的障碍, 寻求老师帮助,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帮助他们合理制订安排好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方法;三是没有社会阅历、生活阅历, 家庭中很多难以避免出现的问题、困难也让他们牵肠挂肚, 但又无好的解决办法和正常的承受能力, 诸如亲人病情等, 在学生咨询时, 专业教师应详细了解情况, 为其提出处理参考意见。

上一篇:人员培训下一篇:交通事故伤亡待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