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对比、归纳、总结(通用5篇)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对比、归纳、总结 篇1
鸭题榜|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对比、归纳、总结
一、揭庐山真面目
分值:
执业:30-50分
助理:20分左右
数量:
执业:160个
助理:111个
题型:A1、B1
考查:组成、功用、主治、配伍。
二、方剂名称记忆(不需要记组成)
1.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干妈贵姓)
2.桂枝汤:桂枝三(炙甘草、生姜、大枣)药。
3.麻杏甘石汤: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
4.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
5.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6.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实、薤白、白酒。
7.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三、需要知道药物比例的方剂
1.当归补血汤——黄芪一两:当归二钱=5:1。
2.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
3.失笑散——五灵脂:炒蒲黄=1:1。
4.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7:1。
5.竹叶石膏汤——麦冬:半夏=2:1。
6.当归六黄汤——黄芪:当归=2:1。
7.六一散——滑石:甘草=6:1。
8.六味地黄丸——熟地黄(8)、山萸肉(4)、干山药(4)、泽泻(3)、牡丹皮(3)、茯苓(3)。
四、发热的类型及对应方剂
1.恶寒发热:表证
2.往来寒热:少阳病
3.身热夜甚:清营汤
4.午后身热:三仁汤
5.高热不退:羚角钩藤汤
6.日晡潮热:皮肤蒸热(泻白散)
7.夜热早凉、热退无汗:青蒿鳖甲汤
8.血虚阳浮发热:当归补血汤
9.气虚发热证:补中益气汤
五、主治对应方剂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对比、归纳、总结 篇2
2017年滨州市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温里剂试题(1)
1.理中丸的组成药物是()A 人参、生姜、炙甘草、白术 B人参、生姜、炙甘草、大枣 C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 D人参、干姜、炙甘草、大枣
E 人参、白术、炙甘草、大枣
2.理中丸的主治病证不包括()A脾胃虚寒 B久泻脱肛 C胸痹 D阳虚失血 E 小儿慢惊风
3.患者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治宜选用()C(答案分析:所述症状均是脾胃虚寒,升降失常的表现故用理中丸)A小建中汤 B吴茱萸汤 C理中丸 D 补中益气汤 E 参苓白术散
4.温中散寒补气健脾功效的方剂是()A理中丸 B阳和汤 C小建中汤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D 大建中汤 E 吴茱萸汤
5.理中丸腹痛的病机是()A中焦虚寒,肝脾失和 B中阳不足,阴寒内盛 C中阳不足,气机不畅 D脾胃虚寒,运化失权 E中阳不足,水寒阻遏
6.理中丸主治证是()A虚劳里急证 B脾胃虚寒证 C虚寒腹痛证 D脾胃气虚证 E虚寒呕吐证
7.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方剂是()A 吴茱萸汤 B大建中汤 C理中丸 D小建中汤 E 桂枝人参汤
8.小建中汤中倍用芍药的用意是()A调和营卫
B酸甘益阴,缓急止痛 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D凉血散瘀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E平肝止痛
9.小建中汤的君药是()A桂枝 B饴糖 C芍药 D生姜 E 大枣
10.小建中汤是由桂枝汤如何化裁而来()A倍用芍药加饴糖 B去芍药加饴糖 C加饴糖 D 倍甘草加饴糖
执业中医师考试总结10 篇3
1肾虚证
(1)肾气虚证——毓麟珠
毓麟珠中八珍汤,杜仲川椒菟鹿霜,温肾养肝调冲任,经乱无胎此方商。
(2)肾阳虚证——温胞饮
温胞饮暖子宫寒,参术桂附巴戟天,山药杜芡补骨脂,心肾火衰服之痊。
(3)肾阴虚证——养精种玉汤(白芍归地山萸)
养精种玉补冲任,四物去芎萸肉殷,平肝补肾精血足,血虚身瘦此方珍。2肝气郁结证——开郁种玉汤
开郁种玉傅氏方,归芍茯苓丹皮藏,白术香附天花粉,疏肝解郁功效彰。3瘀滞胞宫证——少腹逐瘀汤
少腹茴香与炒姜,玄胡灵脂没芎当,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4痰湿内阻证——苍附导痰汤
苍附导痰叶氏方,陈苓夏草南星姜,燥湿祛痰行气滞,痰浊经闭此方商。
第四十七节肺炎喘嗽
(一)常证
1风寒闭肺证——华盖散
华盖麻黄杏橘红,桑皮苓草紫苏供,三拗只用甘麻杏,表散风寒力最雄。
2风热闭肺证——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麻杏石甘汤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3痰热闭肺证——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五虎汤
五虎汤清热定喘,细茶入麻杏石甘。
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
4毒热闭肺证——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5阴虚肺热证——沙参麦冬汤
方歌一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方歌二 沙参麦冬用用玉竹,桑叶扁豆伴甘草。
6肺脾气虚证——人参五味子汤
人参五味汤法良,苓术甘草姜枣藏;再加麦冬养肺胃,敛肺止咳保安康。
(二)变证
1心阳虚衰证——参附龙牡救逆汤
参附龙牡救逆汤,白芍炙草合成方;心阳虚衰肢厥冷,回阳救逆效速良。
2邪陷厥阴证——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方歌一 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 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方歌二 羚角钩藤菊花桑,地芍贝茹茯草襄;凉肝熄风又养阴,肝热生风急煎尝。牛黄清心丸
牛黄清心丸朱砂,郁金山栀芩连抓;热陷心包神昏瞆,清热开窍温水下。
第四十八节 小儿泄泻
(一)常证
1湿热泻——葛根芩连汤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 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2风寒泻——藿香正气散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歌一藿香正气白芷苏,甘桔陈苓白朮朴;夏曲腹皮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方歌二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厚朴术;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3伤食泻——保和丸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歌一 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 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方歌二俏皮山神下岭来(连翘、陈皮、山楂、神曲、半夏、茯苓、莱菔子)
4脾虚泻——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参苓白朮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5脾肾阳虚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附子理中汤:附子+理中汤
理中丸主温中阳,神参甘草朮干姜。
四神丸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齐;大枣生姜共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二)变证
1气阴两伤证——人参乌梅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方歌一人参乌梅淮山药,木瓜莲肉炙甘草;气阴两伤因泻迫,酸甘并用补中焦。方歌二审美药草瓜肉(人参乌梅山药甘草木瓜莲肉)
2阴竭阳脱证——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生脉散 :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参附龙牡救逆汤
参附龙牡救逆汤,白芍炙草合成方;心阳虚衰肢厥冷,回阳救逆效速良。
第四十九节 水痘
1邪伤肺卫证——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邪炽气营证——清胃解毒汤
方歌一清胃解毒升麻连,生地丹皮膏芩掺;热毒壅盛水痘重,根盘红晕痘浆痊。方歌二清热解毒膏芩连,生地牡丹升麻全;清热解毒祛湿热,水痘热毒夹湿痊。
第五十节 痄腮
(一)常证
1邪犯少阳证——柴胡葛根汤
柴胡葛根天花粉,芩翘桔蒡甘草临;升麻石膏散热邪,温毒在表力能任。2热毒壅盛证——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二)变证
1邪陷心肝证——清瘟败毒饮
方歌一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存;犀角玄翘知芍桔,凉血泻火热毒泯。
方歌二“白虎”“解毒”去柏米,“犀角”玄桔翘竹叶(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2毒窜睾腹证——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柴胡引经药)
方歌一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开; 木通甘草当归同,肝经湿热力能排。方歌二 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其他: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补肾壮筋汤:
补肾壮筋汤熟地,当归续断与牛膝;
茯苓青皮山茱萸,杜仲芍药五加皮。
舒筋汤:
舒筋活血汤荆防,青杜红膝枳续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对比、归纳、总结 篇4
2、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新病恶寒→里实寒证;久病恶寒→里虚寒证;
3、壮热是指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属里湿热证; 潮热是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症状;
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甫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
午间及夜间有低热者,成为午后或夜间潮热,多属于阴虚火旺所致。
45、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有定时者多见于疟疾。
6、自汗→多见于气虚和阳虚;盗汗→多见于阴虚证;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的表现;战汗→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7、头痛的位置:阳明头痛(前额连眉棱骨);太阳头痛(后台连项);少阳头痛(头两侧);厥阴头痛(头顶痛);少阴头痛(头痛连齿)。
8、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多为痰饮内停所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淤血的表现。
9脾弱;饥不欲食→多属于胃阴虚。
10、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亦可见戴阳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脾虚、湿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1、五轮学说:瞳仁属于肾,称为水轮;黑睛属于肝,称为风轮;白睛属于肺,称为气轮;眼睑属于脾,称为肉轮。
12、正常舌象:淡红色、薄白苔
13、舌色:淡白色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主实热、阴虚;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紫舌主血行不畅。
舌形:老嫩舌(老舌多见实证、嫩舌多见虚证)、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乏;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甚)、裂纹舌(多属于热甚伤津)、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舌态:痿软舌(多见于伤阴或气血俱虚)、强硬舌(多见于中风先兆)、歪斜舌(多见于中风、暗厞或中风先兆)、颤动舌(为肝风内动征象)、吐弄舌(心脾有热)、短缩舌(多见于病情危重的现象)。
苔质包括:厚薄、润燥、腻腐、剥(落)苔、真假苔。
苔色:白苔: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热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14、音哑与失音。新病音哑与失音属于实证→“金实不鸣”;久病音哑与失音者多属于虚证→“金破不鸣”。
太息→肝气郁结之象。
谵语: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属于实证。见于外感热证,温邪内陷心包或阳明实热证、痰热扰乱心神。
郑声: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多因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于虚证。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
独语:指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连的症状。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属于阴证。常见于癫病、郁病。
错语:指病人神识清楚而语言时有错乱,语后自知言错的症状。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所致;实证多为痰湿、瘀血、气滞阻碍心窍所致。
15、咳声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不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并反复发作者,称为顿咳(百日咳),多因风邪与痰热搏结,见于小儿。
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是肺肾阴虚,疫毒攻喉所致,多见于白喉。
16、正常脉象的特点“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是指下有从容、徐和、软滑的感觉。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来去从容,节律一致。有神:具有和缓有力之象。有根:表现为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
脉象记忆歌诀:
浮脉类:浮 洪 濡 芤 革 散
沉脉类:沉 伏 牢 弱
迟脉类:迟 结 涩 缓
数脉类:数 动 疾 促
虚脉类:虚 细 微 代 短
实脉类:实 紧 长 滑 弦
-------------------------------
浮脉为阳表病居,按之不足举有余,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时衰,波涛汹涌脉体阔,相火炎炎热病裁
浮而柔细方为濡,精血不荣湿气阻
浮大中空乃是芤,失血亡阴葱管候
弦硬搏指革浮取,外坚中空按鼓皮,男子亡血失精候,妇人半产漏下疾
浮散无根飞杨絮,按之全无至难齐,元气离散是大虚
------------------------------
举之不应按有余,沉脉虚实皆为里
推筋着骨始得伏,厥证痛极属邪闭
牢脉沉实大弦长,阴寒内实少思量
沉细极软为弱脉,濡之沉者不虚才怪
-------------------------------
不足四至已一息,迟则为寒辨实虚
脉来缓慢乱止为结,阴盛气结寒痰瘀血
往来艰涩难流利,轻刀刮竹病蚕饥,有力血瘀兼气滞,无力便是精血虚
一息四至应指徐,平缓从容病无力,或风或湿或脾虚
-------------------------------
数脉一息五六至,数则为热分虚实
动脉专司痛与惊,厥厥动摇如豆形,滑数有力指下明
一息七八便为疾,阳极阴竭脱元气
脉来急促止无常,阳盛热实细端详,有力痰食与肿痛,无力虚脱又何妨
-------------------------------
举之不足按之空虚,气血脏腑虚而又虚
中取应指细如线,气血劳损虚可见,热入心营兼数象,不忘湿邪遏脉关
脉微欲绝细软极,若有若无好依稀,轻取似无是阳微,重按似无竭阴气
止有定数代脉中,良久复来再前行,脏气衰微难接续,损伤惊恐痛与风
首尾俱短难满部,气虚气滞短脉主
-------------------------------
三部有力皆充实,有形实邪体内滞
紧脉紧张又拘急,如牵绳索行有力,为寒为痛为食积
长脉首尾越本部,如循长杆布指疏,肝阳内热有余证,或是气血皆充足
应指圆滑往来利,如珠走盘滑替替,痰饮食滞与实热,妇人当是经孕期
端直以长按琴弦,肝胆痛证疟与痰,土虚木旺乘脾胃,春应东方正盎然
-------------------------------
17、八纲辩证:
表里:辨别病变部位的浅深;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虚实辨别邪正斗争的盛衰;阴阳辨别疾病的类别。
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儿科总结 篇5
一、咳嗽
1.外感
1)风寒咳嗽:散寒宣肺-金沸草散
2)风热咳嗽:疏风肃肺-桑菊饮
2.内伤
1)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清宁散
2)阴虚燥咳:滋阴润燥-沙参麦冬汤
二、肺炎喘嗽
1.常证
1)风热闭肺:(轻)宣肺化痰-银翘散
(重)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
2)痰热闭肺:清热宣肺 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3)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
4)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参五味子汤
2.变证
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三、哮喘
发作期
1)热性哮喘:清肺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2)寒性哮喘:温肺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四、鹅口疮
1)心脾积热:清泻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
2)虚火上浮:滋阴潜阳、引火归原-六味地黄汤
五、口疮
1)脾胃积热:清热解毒、通腑泻火-凉膈散
2)心火上炎:清心泄热-泻心导赤汤
3)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六味地黄汤
六、泄泻
1.常证
1)伤食泻:消食化积-保和丸
2)风寒泻:疏风散寒-藿香正气散
3)湿热泻: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4)脾虚泻: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补脾温肾-附子理中汤
2.变证
1)伤阴:酸甘敛阴-连梅汤
2)伤阳:温阳救逆-参附龙牡汤
七、厌食
1)脾运失健:和脾助运-曲麦枳术丸
2)胃阴不足:养胃育阴-养胃增液汤
八、积滞
1)乳食内积:消乳消食、导滞和中-消乳丸、木香大安丸
2)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补兼施-健脾丸
九、疳证
1.主证
1)疳气证:和脾健运-资生健脾丸
2)疳积证:消积理脾-疳积散
3)干疳证:补益气血-八珍汤
2.兼证
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真武汤
十、惊风
1.急惊风
1)感受风邪:疏风清热、熄风镇惊-银翘散
2)湿热疫毒:清热化湿、解毒熄风-黄连解毒汤
3)惊恐痉厥:镇惊安神-抱龙丸、安神丸
2.慢惊风
1)土虚木亢:温运脾阳、扶土抑木-缓肝理脾汤
2)阴虚风动:育阴潜阳、滋水涵木-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十一、肠道虫证
蛔虫病
1)蛔虫证:驱蛔杀虫、调理脾胃-使君子汤
2)蛔厥证:安蛔定痛、继则驱虫-乌梅丸
十二、小儿水肿
1.常证
1)风水相搏:疏风利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湿热内侵:清热利湿-三妙丸合导赤散
3)肺脾气虚: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
4)脾肾两虚:温肾健脾-真武汤
2.变证
1)水气上凌心肺:泻肺逐水 温阳扶正-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
2)水毒内闭:辛开苦降、辟秽解毒-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十三、感冒
1.主证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葱豉汤、杏苏散、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桑菊饮
3)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2.兼证
1)挟痰:
风寒:辛温解表、宣肺化痰-三拗汤
风热:辛凉解表、清肺化痰-黛蛤散
2)挟滞:消食导滞、通腑泄热-保和丸
3)挟惊:清热解表、安神镇惊-小儿回春丹、琥珀抱龙丸
十四、麻疹
1.顺证
1)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
2)见形期:清热解毒、佐以透发-清解透表汤
3)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
2.逆证
1)热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合六神丸
2)邪陷心肝:平肝熄风、清营解毒-羚角钩藤汤
十五、风痧
1)邪郁肺卫:疏风清热-银翘散
2)邪热炽盛:清热解毒-透疹凉解汤
十六、丹痧
1)邪侵肺卫:辛凉宣透、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
2)毒在气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凉营清气汤
3)疹后阴伤: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沙参麦冬汤
十七、水痘
1)风热轻证:疏风清热解毒-银翘散
2)毒热重证:清热凉营解毒-清胃解毒汤
十八、痄腮
1.常证
1)温毒在表:疏风清热、散结消肿-银翘散
2)热毒蕴结: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
2.变证
邪毒引睾窜腹:清泻肝火、活血镇痛-龙胆泻肝汤
十九、顿咳
1)痉咳期:泻肺镇咳-桑白皮汤
2)恢复期:润肺健脾-沙参麦门冬汤、人参五味子汤
二十、小儿暑温
1)邪在卫气:清热解毒、辛凉透表-新加香薷饮、白虎汤
2)邪在气营:清气凉营、泻火涤痰-清瘟败毒饮
3)邪在营血:凉血清心、增液潜阳-犀角地黄汤
4)邪恋正虚:
余热未尽:养阴清热、调和营卫-青蒿鳖甲汤、桂枝汤 痰蒙清窍:开窍泄浊、豁痰清心-苏合香丸、龙胆泻肝汤
二十一、夏季热
1)暑伤肺胃:清暑益气-王氏清暑益气汤
2)上盛下虚:温下清上-温下清上汤二十二、五迟、五软
1.五迟
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六味地黄丸
2)心血不足:补心养血-菖蒲丸
2.五软
1)脾肾两亏:健脾补肾-补肾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
2)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八珍汤二十三、五硬
1)阳气虚哀:益气温阳-参附汤
2)寒凝血涩:温经通络-当归四逆汤
二十四、尿频
脾肾气虚:益气补肾-缩泉丸
二十五、遗尿
1)下元虚寒证:温补肾阳、固涩小便-菟丝子散
2)脾肺气虚:培元益气、固涩小便-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3)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龙胆泻肝汤
二十六、紫癜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
2)气不摄血:益气摄血-归脾汤
二十七、汗证
1)表虚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
3)气阴虚弱:益气养阴-生脉散
二十八、胎黄
1)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
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二十九、脐风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对比、归纳、总结】推荐阅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08-28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05-31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试大纲(word版)已08-24
中医执业医师卫生法规考试大纲06-04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基础理论复习讲义09-24
中医执业考试面试题目二十七06-14
往年云南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试时间参考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