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

2024-10-07

中医执业医师(精选12篇)

中医执业医师 篇1

1 执业医师考试简介

1998年6月26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 使我国执业医师考试开始走向法制化的轨道。8年来,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不仅对规范医师准入制度, 提高医师队伍的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且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导向作用。

作为培养医师摇篮的医学院校, 必须按照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具备或应该具备的要求培养人才, 这样才能使其顺利通过考核进入到医师队伍。这对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2 执业医师考试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2.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上, 要抓住学生能力培养的主线, 重点培养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教学计划安排要淡化学科体系, 突出专业岗位群, 增加选修课, 减少必修课, 加重实践课;在教学模式设计上, 改革传统的学科中心论, 转向能力为中心, 宽口径培养。在课程体系架构上, 按照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要求, 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创新知识模块。整合、重组、优化、教学内容, 深度适当, 突出宽度和实用度, 打破学科体系, 注意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的融合, 各专业课之间的沟通。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各种现代化的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学业评价考核方式, 实行综合性命题, 封闭式考试、无纸化成绩管理, 提高学生执业考试的应考能力。

2.2 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内容与方式

医师的资格考试包括两大考试内容:一是综合理论笔试;二是操作技能考试。而后者考试合格者, 才能参加综合笔试, 这充分说明了医师操作技能考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美国医学考试委员会通过专家研究, 认为医生的临床能力包括收集病史、体格检查、运用诊断性辅助检查、临床诊断作出医疗决策、执行医疗决策、继续治疗护理、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职业态度等九个方面的能力考核。1985年我国卫生部针对实习医生临床能力考核范围进行了分类和限定, 列出了八项临床技能评价。上述对医师的操作技能考核项目和评价标准, 可作为我们制定临床技能考试的理论依据和基本要求。中医药院校教育要改革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内容与方式, 考核内容应包括:课堂实验操作考核、教学实习的操作考核;社区实习时, 要结合临床、结合病人依照卫生部提出技能考核范围, 对学生进行全面地考核考查。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 要在毕业实习之前集中训练1-2周, 直到操作考核合格后, 再下基地进行毕业实习。毕业实习结束时, 除了实行毕业综合理论考试外, 还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操作技能考试, 把两项成绩权衡后, 作为毕业成绩。

2.3 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健康标准和医学服务要求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未来的医生应该是“五星级医生”, 即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社区服务的领导者、善于管理的管理者。这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相吻合。执业医师考试通过口试、技能操作、计算机考试等形式, 测试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综合、应用、操作技能的掌握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对考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临床综合能力、思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作出了综合评价。

中医药院校必须按照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具备或应该具备的要求培养人才, 不断更新医学教育理念, 以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医德高尚、医患关系和谐的医生。例如, 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是基本操作, 要求考生规范操作一些常用的、具有辅助诊断意义或治疗作用的穿刺、插管、急救措施等, 按照步骤和规范程度由考官现场评分。如果平时没有动手机会, 只有理论没有实践, 那么就根本无法通过考试。因此,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大力提高学生运用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备良好的动手和操作能力、与病人沟通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病人高度的同情心和高尚的医德, 彻底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理念。

2.4 改革临床教学

执业医师考试不是选拔考试, 也不同于医学教育过程中的学科考试和毕业考试, 考试的重点是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加强基本技能、人际交流和医德医风等方面。其试题的侧重点是与临床实际工作相关的实践能力的测试。例如, 综合笔试试题中常常在题干中给出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 让考生根据已知条件, 运用所学知识, 将可能的疾病逐一排除, 最后作出正确的诊断、提出合理的治疗原则等。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改革临床教学方式, 设置以病例为基础的讨论课, 通过观看手术实况转播、客观结构化病人多站考核、电子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进行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培训, 组织学生参加急诊病人的接诊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及处理等, 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 使临床学习始终不脱离临床实践, 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2.5 改革课程体系

医师资格考试是多维度、多视角的考试。例如, 不同临床情景包括门诊 (初诊、复诊) 、急诊、病房、社区;不同系统、不同器官的疾病、疾病的各个方面;病人的症状、体征;各症状、体征所对应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不同人群等。要求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基本技能, 按照临床思维收集信息, 作出正确的诊断, 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 并能指导预防的能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综合水平的考试。

而传统的医学课程体系学科界限过于分明, 存在许多交叉和重复现象,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存在互相脱节等现象。学科考试往往只测试书本、教材、讲义中所讲的内容, 多为记忆的内容, 只要背下来就能得高分,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明显影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势必导致了部分学生的高分低能。另外, 不同学校的教学重点不同, 再加上受到教学条件和课时数等教学安排的限制, 导致教学内容与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有些出入。因此, 应该合理、科学地安排课程教学, 最大限度地涵盖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所有内容, 以便适应执业医师的考试体系, 真正培养出符合医师资格考试要求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因此, 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克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弊端, 实行综合型课程体系, 淡化学科界限, 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打破传统课程体系, 围绕临床问题综合组织相关学科教学, 加强基础理论同临床实践相联系, 精简课程, 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实践, 直接从临床工作实际出发, 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接触社区, 了解疾病的流行、控制与预防。

摘要:199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及要求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迫切要求高等中医药教育深化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保证人才质量的稳步提高。

关键词:执业医师法,中医药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闻德亮, 徐洪斌, 郭启勇.优化临床教学基地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医学教育, 2005; (4) :75~77.

[2]刘连新, 武林枫, 张伟辉, 等.浅谈临床思维培养在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医学教育, 2005; (4) :78~79.

[3]厉岩, 马建辉, 洪竟兰.不断深化医学教学改革培养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医学教育, 2004; (5) :l7~l8.

[4]杨强, 孙梯业, 颜伟, 等.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 :84~86.

[5]王秋生, 栗光明, 王杉, 等.临床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国高等教育, 2001; (6) :37~38.

[6]潘懋元.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中国高等教育, 2001; (3.4) :21~23.

中医执业医师 篇2

61 症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胁肋灼痛,面部烘热,脉弦细数,属

A.肝火上炎

B.肝阳上亢

C.肝血虚

D.肝阴虚

E.肝肾阴虚

答案 D

62 肝阳上亢的主要症状是

A.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红目赤

B.眩晕头痛,时作时止

C.眩晕,头痛如裹,泛吐涎沫

D.眩晕,头痛不休,伴有恶寒发热

E.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

答案 A

63 寒滞肝脉的临床特征是

A.手足麻木

B.睾丸肿胀热痛

C.睾丸坠胀冷痛

D.胁肋胀痛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C

64 症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健忘耳鸣,遗精腰酸,舌红苔少,脉细数,属

A.肝肾阴虚,B.肾阴虚证

C.心阴虚证

D.心肾不交

E.心火亢盛

答案 D

65 下列那一证侯可无“腰膝酸软”症

A.肾阳虚

B.肾阴虚

C.脾阳虚

D.脾肾阳虚

E.肾气虚

答案 C

66 症见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不尽,舌淡脉弱,属

A.肾气不固

B.肝肾阴虚

C.肾阳虚

D.脾肾阳虚

E.肾精不足

答案 A

67 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舌红降,脉弦数有力,属

A.肝阳上亢

B.血虚生风

C.肝阳化风

D.热极生风

E.阴虚动风

答案 D

68 症见腹痛骤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加甚,恶寒,手足欠温,口谈不渴,小便清长。舌 苔白腻,脉沉紧。证属

A.湿热壅滞

B.中虚脏寒

C.寒邪内阻

D.气机郁滞

E.瘀血阻滞

答案 C

69 症见腹部胀痛,痞满拒按,胸闷不舒,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身热自汗,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证属

A.寒邪内阻

B.湿热壅滞

C.气机郁滞

D.饮食停滞

E. 瘀血阻滞

答案 B

70 症见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舌 苔薄白或黄,脉浮数。证属

A.风寒袭肺

B.风热犯肺

C.痰热壅肺

D.肝火犯肺

E.燥邪伤肺

初春鼻炎闹 中医师有妙招 篇3

★ 中成药疗法

如果你时常感觉压力大且疲劳、倦怠,特别是一起床、一接触冷空气就打喷嚏,可以在早晨、中午空腹服补中益气丸15粒,晚上空腹服六味地黄丸12粒(这里的粒指的是绿豆大小的水丸,是说明书上注明8粒剂量相当于原药材3克的,而不是9克一粒的大药丸)。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各异,对药物的耐受度不同,大家刚开始可以在早晨、中午空腹服补中益气丸5粒,晚上空腹服六味地黄丸6粒,先吃上两天,若感觉身体轻松舒服,就继续吃,可以连用3个月,能强壮体质、增强免疫力。如果有肚胀、腹泻,说明不适合,停用即可。

★ 中医外治法

印堂穴(位于人体的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拔火罐可以治疗鼻炎。具体做法是:用最小号火罐拔印堂穴,拔到皮肤淤血为度。这个方法对于因寒湿导致的鼻炎,一拔就愈。

也可以用艾条悬灸印堂穴5~15分钟,一天两次,10天一个疗程,通鼻窍的效果非常好。此外,可以揉迎香穴、风池穴,每天早晚每穴各揉两分钟,坚持做三个月,可以通鼻窍。

迎香穴在鼻翼两侧约一厘米的凹陷处。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身体上所有的器官都可以在耳朵上找到反射区。在耳屏内侧有个内鼻点,在压痛处有空就捏捏,一日两次,一次3~5分钟,也可通鼻窍。

★ 神奇食疗方

用桂枝10克、白芍20克、生晒参5克、黄芪10克、生姜10克、白芷10克、大枣3枚,和白条鸡炖服。具体做法:白条鸡洗净、切块、汆水,然后和上述药材一起放入锅内,加适量水(水将鸡块淹没),小火慢炖到鸡肉熟透,后根据个人口味适当加入葱、姜、蒜、食盐等调料。吃肉喝汤,一周一次。有很多人使用过,效果不错。记住,此法适合鼻塞、流清涕的朋友。

★ 戴“鼻炎口罩”

协同创新与卓越中医师培养探析 篇4

1 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协同系统构建存在的问题

协同理论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9世纪70年代创立的。协同理论强调协同效应, 特指复杂系统内由于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而产生超出各要素单独作用的效果, 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联合行为。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理论, 认为创新是组合生产要素, 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开拓新市场, 并获取经济效益的过程。复旦大学杨玉良院士认为:“协同创新就是相同或相似的单元之间通过合作, 产生相互作用关系和共振放大效益, 形成高效有序的创新机制的行为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变化,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由传统的师承教育向院校教育模式过渡。院校教育注重理论的传授, 教学方法的同一, 经常导致理论课堂教学与实践临床的脱节, 产生培养出的中医师理论较强、实践较弱、能力趋同、创新能力弱的现象。近几年来, 为了解决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 国内中医药院校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中医人才的成长规律, 或探索尝试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倡导学经典、跟名师, 或以培养能力型人才为目标, 积极探索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模式, 强化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和应诊能力的培养, 这些措施对于培养卓越中医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从协同创新的理论出发, 不难发现我国现有的卓越中医师培养的协同体系构建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方主体对合作培养中医人才的认识不够, 参与态度不一;二是政府在其中的引导、协调作用发挥不够;三是行业对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不足;四是作为教学医院或临床实习基地与作为医疗机构之间存在角色冲突;五是临床教师双重角色难以协调。

中医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教育成本高, 教育消费大。实施卓越中医师的培养, 顺应了振兴中医的需要, 致力于培养中医信念坚定、中医理论扎实、中医技能精湛的中医临床优秀人才, 瞄准的是青年名中医、省名中医、国家名中医、国医大师的成长梯队培养茁壮好苗的长效目标[1]。因此, 高校应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 开拓高校与各领域协同创新的新模式, 让地方大学在与政府、行业、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中, 把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优质教育资源, 有机地整合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来, 从而建立内外协同的活性动力机制, 聚集能量, 塑造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

2 协同创新是卓越中医师培养的时代要求

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则是其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为宗旨, 着眼于国家行业发展的特殊需求, 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 以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创新文化建设等八项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 对于进一步理顺高校的组织架构和创新内部管理体制, 聚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的资源, 对于高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国际化发展, 为国家发展培养各行各业的卓越人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 来自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情况表明, 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现实需求差距很大, 因而通过人才培养去融合各方利益是较为合理的选择。以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与发展为例, 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最终必须依靠广大的医药卫生工作者去落实[2]。因此, 加强多元化不同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 尤其是卓越医师的培养, 必须依靠行业、高校、医疗机构的通力合作、深度融合, 探索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

同时, 为了适应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满足国家有关特殊领域的行业需求, 协同创新主动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外, 又能通过与产业、行业、企业等结合, 更好的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卓越中医师的培养应突破现有的观念、性质或利益壁垒, 通过向政府、行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借力, 融入社会系统的各个环节, 倡导并实施协同创新, 构建较为完备的社会支持体系, 实现多方共赢, 将全方位协同最终归结在人才培养上, 并将人才培养嵌入整个创新体系中。

3 卓越中医师培养的关键是协同路径

在协同创新探讨卓越中医师培养的同时, 必须遵循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中医药教育体系的内在结构具有科学内涵, 不具有随机可变性。改动任何教学体系都应当采取慎重的态度, 在保持中医药教育体系稳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变动和妥善改革[3]。所以, 我们仅针对卓越中医师培养的关键协同路径进行研究。

3.1优化卓越中医师的培养方案, 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协同创新

高校协同创新可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类别, 内部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形成的知识 (学科、技术) 共享机制;外部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是通过高校与政府、行业、医疗机构甚至其他高校进行深度融合,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为实现卓越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高校首先应该进一步整合人才培养方案,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能力培养为主线, 从课程内容整合和课程群建设人手, 优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必须加强对中医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进行研究, 形成有效机制, 协同创新, 吸引行业和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研究、制定与临床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符合的卓越中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三是可以通过拓展协同范围, 积极探索校—校、校—医院、校—地联合培养卓越中医师的方式、范围和管理体系, 建立校际、校院资源共享、教师 (人员) 互聘、学分互认的管理体系。

3.2 搭建实践育人环境, 实现实践育人的协同创新

3.2.1 强化实践育人协同,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一名优秀的医生, 从实践的意义上讲就是丰富经验积累的结果。那么要想缩短从学生到医生的过程,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就必须“早临床, 多临床, 反复临床”[4]。由此, 必须要求学生不间断地到临床工作的第一线去体验医师的工作, 让学生在反复临床实习中, 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 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

(1) 构建协同融合的临床教学管理机制。临床实践教学的管理涉及校内校外不同隶属关系的许多单位, 如何处理好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如何化解协调临床教学基地与医疗单位双重角色冲突, 改善临床实践教学的管理成为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关键和难点。临床教学基地一般由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等组成, 学校应借鉴现代大学教育管理的理念和模式, 对临床教学基地功能进行重新定位, 规范基地职责、目标、任务和功能, 科学安排设置课程, 在内容和时间安排上做到基础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学习的合理对接, 才能进一步理顺各管理单元之间的关系, 真正构建一个协同融合的临床教学管理体系。

(2) 提高临床教师带教水平。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 一个优秀的中医师从学生到医师, 从规范到卓越的过程和临床教师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临床教师通过自身对于医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的体悟, 使其同教学路径的改革结合, 构建一种行业内和跨行业教育的通道, 帮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和了解被服务人群的需求, 为其培养临床思维与服务能力探索一条教学途径[5]。所以, 必须实现临床基地 (医疗单位) 的临床医师在医教研三方面的结合, 做为“双师”型教师, 临床教师和临床医生二者要在本质上融合为一体, 一方面可组织实习基地的带教医生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参加高校的讲课比赛、教学课题研究, 提高临床教师的带教积极性和带教能力。另一方面, 应鼓励临床教师大量开展床旁教学, 通过自身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启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

3.2.2 加强科教协同, 培养拔尖创新性人才。

(1) 促进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继承不泥古, 创新不离宗, 是中医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必须依靠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得到落实。在卓越中医师的培养中, 鼓励和支持他们早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 在科学研究中升华对中医理论知识的认识, 开阔他们的创新思维, 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科建设水平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实验教学是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在卓越中医师的培养模式上, 一方面, 可以依托国家重点学科、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 以项目研究为牵引, 以不同层次重点实验室为支撑, 推动中医学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另一方面, 依托国家级中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验平台, 促进拔尖人才进行学术交流合作、自主开展创新实验, 真正让科研创新平台成为他们实践创新思想、锤炼创新思维的科研实践高地, 从而形成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学科建设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构建三者深度融合的纵深人才培养体系。

(2) 搭建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创新课题三位一体的创新工程协同平台。卓越中医师不仅是具有全面素质的人, 同时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 这是中医药科学能够不断创新和进步的内在原因。在卓越中医师的培养中, 探索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 满足学生在中医学习中多样化个性发展的需要。一是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临床技能竞赛、中医基本功竞赛等各类各级专业和综合技能竞赛, 争先创优,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特长, 激发学习的潜力。二是丰富课间见习、学生社团 (杂志) 、假期社会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 增长知识, 锻炼才干。三是尝试开办中医思维和科研方法培训班, 设置科研创新课题研究, 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韩立民, 叶耀辉, 何春生.卓越中医师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医教育, 2012, 31 (1) :16.

[2]高思华, 翟双庆, 罗祥云.适应新医改需求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人才[J].中医教育, 2013, 30 (1) :1.

[3]严世芸, 胡鸿毅, 刘隽.“医改”推动“教改”打造卓越中医药教育[J].中医教育, 2013, 32 (3) :7.

[4]江蓉星, 谭漪, 刘佳玲.中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培养与考核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0, 12:23.

中医助理执业医师中医诊断试题三 篇5

21 痰白而粘稠,多属

A.燥痰

B.寒痰

C.热痰

D.湿痰

E.津液不足

答案 C

22 脉搏有胃气是指

A.沉取有力

B.从容不迫

C.和缓有力

D.节律一致

E.从容整齐

答案 E

23 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属于

A.芤脉

B.浮脉

C.虚脉

D.散脉

E.弦脉

答案 A

24 脉来弦长有力,沉取始得,是

A.实脉

B.牢脉

C.紧脉

D.弦脉

E.伏脉

答案 B

25 脉象细软,浮取可得,重按不显者为

A.细脉

B.濡脉

C.微脉

D.虚脉

E.弱脉

答案 B

26 沉涩之脉的.主病常为

A.肝郁气滞

B.水饮内结

C.寒凝血淤

D.脾肾阳虚

E.里寒过盛

答案 C

27 浮滑的脉象主病为

A.痰火内蕴

B.湿热内蕴

C.风痰上扰

D.食滞停中

E.痰热互结

答案 C

28 盗汗的病机主要是

A.肺卫失调

B.阴虚阳亢

C.阳气虚衰

D.正邪交争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B

29 瘀血阻络的疼痛特点是

A.冷痛

B.重痛

C.游走胀痛

D.固定刺痛

E.隐隐作痛

答案 D

30 血瘀证特有的症状是

A.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B.面色苍白,四肢不温

C.唇甲色暗,胸胁胀痛

D.面色青黑,少腹冷痛

E.面色淡白,身倦乏力

卓越中医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6

[摘 要] 为适应当前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状况,长春中医药大学在当前已有基础上,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围绕“中医健康理念”,培养传统型和中西结合型卓越中医师,经过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并将基础知识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传统中医特色与现代教育手段相融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融合,将继承中医传统与创新中医思维、发扬中医优势相融合,初步建立起卓越中医师培养模式。

[关键词] 卓越中医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0-0034-03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及《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出台,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改革与发展阶段。作为中医药教育的高等学府,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中医专门人才[1],并使他们能真正在工作岗位中担当起业务骨干的重任。因此,长春中医药大学进行了卓越中医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建立卓越中医师培养体系。现就具体情况总结如下,谨供借鉴。

根据卓越中医师培养需求,长春中医药大学确立了顶层设计框架,即围绕“一个理念、二种类型、三个阶段、四个融合”建立这一培养体系,并已初见成效。

一 一个理念

“一个理念”指的是“中医健康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对于健康,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因此,以“不治已病治未病”为代表的中医健康理念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这有助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构建并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的医疗和保健体系。所以,长春中医药大学更加重视中医健康理念,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发展,加以创新,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卓越中医师培养始终。

二 二种类型

“二种类型”指的是按传统型中医师和中西结合型中医师二种类型来培养卓越中医师。二者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在符合全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模块化的情况下,前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模块基本相同,而后期分化主要体现在专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两个模块中。这样有利于使人才培养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也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医学能力培养的渐进性及个性化[2]。

(一)传统型中医师的培养

传统型中医师的培养重在“传统”,尤其是祖国传统医学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但也适当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及西医基础类课程,采取院校教育与跟师学徒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指导教师的医德医风和流派特长,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学习老师的临床经验和对疑难杂病的诊治能力,体会中医学理论如何在临床实际中正确运用,理解老师的行医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既有个性、有深度、有细节,又将理论性与独到的实践性进行有机结合。经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知识,传统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中医临床技能的培养,具备了系统、扎实的传统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继承名师医技特长,具有中医临床诊疗疾病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

(二)中西结合型中医师的培养

中西结合型中医师的培养,除前期与传统型中医师培养趋同以外,另有两大特色,一是联合培养,即为实现校际间交流与合作,让学生体验校外学习经历,感受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地域特色,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与安徽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三校友好协商,本着互相信任,共同促进的原则,互派学生交流学习。二是开展双语教学,以选择试点、逐步铺开的方式,先从一部分课程入手,主要进行课堂讲授,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提高外语水平。这一类型中医师既具有中西医基本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中西医各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够在各级中医院、中医药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开展科研与教学工作。

(三)成绩考核

这两种类型中医师都进行综合性考核,用以评价其培养质量,包括课程成绩和毕业成绩。课程成绩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考核获得的成绩,其考核分为学校考核(必修课)和任课教师考核(限选课和任选课)两种方式。除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考试外,加强了平时的考核,平时考核根据学科特点,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尤其注重能力的考核。学校考核成绩为百分制,其中实践环节超过总课时40%的课程,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比例为3:7,其他必修课程这一比例为1:4。任课教师考核的成绩根据平时测验、提问、练习、课堂讨论、实验见习等综合评定,为五级制,即优、良、中等、及格、不及格。毕业成绩通过如下几项获得:一是毕业实习前技能考核;二是毕业实习出科综合考核;三是毕业考试,三项考核成绩比例为1:2:7(其中,理论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比例为3:4)。

(四)学识拓展

为了提高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加强专业方向的灵活性,拓宽就业途径,长春中医药大学对这两种类型中医师的培养都设置了学识拓展的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在人文教育类任选课和素质教育类任选课中开设了多门课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而在学科基础类任选课中,主要开设了三个模块的课程,一是提高学生基本应用技能的课程;二是深化学科基础、加强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交叉的课程;三是现代医学基础类课程,包括断面解剖学、医学实验动物学、临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心理学等。在专业教育类任选课中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意向,也开设了大量专业课程。除了上述专门为两种类型中医师培养而设的课程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方向,在全校性任选课中任意选修课程。

三 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即卓越中医师培养的“5+3+x”的模式,分别指的是5年院校教育、3年住院医师和各种毕业后继续教育三个阶段[3],这也就符合了最新出台的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要求。长春中医药大学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将此三阶段的卓越中医师培养进行了合理设计和规范化管理。

(一)院校教育

院校教育是当前培养卓越中医师不可或缺的必经阶段,而且是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有效途径。长春中医药大学已开始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即前述的“一个理念、二种类型”的包括人才培养、成绩考核和学识拓展的院校教育工作。

(二)毕业后教育

经过院校教育阶段的培养,卓越中医师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结合《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要求,立足于长春中医药大学现有的附属医院和实习基地等人才培养条件,在以往各项工作积累的基础上,主要开展了如下模式的卓越中医师培养工作。

1 住院医师的培训

长春中医药大学拥有多家附属医院和临床实习基地,是开展毕业后教育较为便利的资源和环境。学校与医院联合制定住院中医师培养方案,在医院中进行毕业后教育。以掌握各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的,以科室轮转为形式,以学科基础教育为主要内容,将院校教育阶段与临床进行了更好的衔接。轮转过程中对中医经典的再学习仍是重点,同时加强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以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还在轮转期间穿插有专项培训,例如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班、师承培训班、优秀人才培训班等,使培训对象全面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临床医疗工作的能力。毕业后教育结束后,采取医院间互换考核的方式考察教育效果,以保证考核的严格性和准确性。

2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我校拥有22个硕士授权点,在毕业后教育阶段,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对在该阶段成绩优异的中医师推荐参加硕士培养的论文答辩,合格者授予硕士学位。对这一部分中医师的培养,严格按照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而进行,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开展临床科学研究,掌握了古汉语和一门外国语,同时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继续教育

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是实施中医药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卓越中医师培养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4]。尽管中西医都有不同形式的毕业后教育,但卓越中医师的培养,保持和发扬了中医药特色优势,适应医学行业特点,紧跟医学发展前沿,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中医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重点在于增强卓越中医师的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能力。继续教育既面向已走向工作岗位的本校毕业生,也面向社会其他有志于提高医疗水平的中医师,以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和附属医院为主要组织单位,在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依托学校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培训班、进修班等形式为主,辅以数字化学习。培训后还有严格的考核,以确保学习质量。

四 四个融合

院校教育阶段的培养是卓越中医师成长的基础,不容小觑。因此,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真正的卓越中医师,在此阶段始终坚持“四个融合”的理念。即将基础知识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传统中医特色与现代教育手段相融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融合,将继承中医传统与创新中医思维、发扬中医优势相融合[5]。这“四个融合”并非凭空臆想的,而是建立在已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资源基础之上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完善课程体系

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保持学科的严谨性与系统性的基础上,课程设置更加突出了基础的厚重性与知识的广博性,同时结合科研成果、现实案例等,适当增加教学深度,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体现了课程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另外,还利用选修课程群,形成基础与专业教育的辅助教学模块。

2 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改革方面重视引进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鼓励教师充分、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并设立了专项资金,以课题立项的方式推进数字化课程建设,创建主干课程数字化教学平台,整合到广泛的教学支撑系统中,推动教师由单纯的“面对面”教学逐渐向“混合式”教学过渡。同时,引导和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3 强化实践能力

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比重,以“床边教学”“实训教学”等形式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另外,加大了对实践教学、课外教学计划内容的考核评价力度,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特长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如临床多站式考核(COSCE),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4 注重课外培养

把通识教育和课外培养纳入到教学计划中,通过建立科技文化活动平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SRT”,组建学术型社团,举办各类讲座,创办名师论坛、企业论坛、校友论坛、研究生专题学术报告等,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术兴趣。还以实验中心、实训中心为载体,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

卓越中医师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其培养模式的完全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长春中医药大学在已有基础上,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建立了该培养模式,促进了卓越中医师培养质量的提高。但仍需更多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才能使所培养的中医师真正做到卓越,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符合科技文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韩立民,叶耀辉,何春生.地方本科院校卓越中医师培养模式的探索[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5(31):695-696.

[2]黄政德,熊辉,李江山,等.多层次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5(32):14-16.

[3]高宝忠,翟双庆,郭建珍,等.中医师的院校培养模式研究[J].中医教育,2007,5(26):28-31.

[4]刘艳华,张守琳,田谧.中医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21(12):147-149.

中医执业医师 篇7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医政策,中医师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构想,简称“一带一路”。2015年9月,国家发改委对外公文中,将“一带一路”简称为“B&R”。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依托东南沿海,着眼于南亚,放眼于亚欧非,分为两条主线,一是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沿线国家主要有东南亚(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新加坡),南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和斯里兰卡),西亚(沙特阿拉伯、也门、土耳其、以色列、伊朗),北非(肯尼亚、埃及),欧洲(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挪威、瑞典、希腊、英国);二是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印尼抵达南太平洋,沿线国家主要有印尼、马来西亚、文莱、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串联起东南亚、南亚、西亚、澳洲、北非、欧洲等六大经济板块。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以下简称沿线国家)成为重点发展经济文化交流对象。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调查中医药事业在沿线国家现状和中医师执业法规环境。归纳总结沿线国家中医发展状况。通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沿线国家使馆联系咨询和在世界中医药科技信息专题服务网搜集信息,并结合有关沿线国家中医发展状况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讨论分析。

2 中医执业法规在沿线国家的调查情况

2.1 东南亚

中医师生存空间逐渐扩大,国家规范性文件陆续推出。东南亚各国中医师执业法规逐渐有了明确的认证途径。

2.1.1 越南中医师从1961年始合法化。在宪法方针指导下,越南政府先后建立东医研究机构和东医协会[2]。

2.1.2 菲律宾承认中医的诊治疗法,但中医师被禁止行医,只有受过正规中医教育毕业的西医师才可以用中医诊治[3]。

2.1.3 新加坡在2000年通过了中医师法案,以立法形式对中医师采取注册登记制度,并在卫生部设立中医药管理局专门管理中医药事务,从而确立中医师的合法地位[4]。到目前为止,新加坡出台了14项有关中医、中药的法规[3]。

2.1.4 印尼中医师从1973年始规范管理,在印尼首都执业需进行考试认定资格,在地方执业则需通过印尼中医协会向检察署和卫生部两个部门推荐,取得这两个部门的登记证,才可以挂牌行医[5]。

2.1.5 马来西亚,中医师必须先成为中医协会会员,并在公会卫生部注册才可行医。

但目前政府与西医界仍不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5]。

2.1.6 泰国,中医学是唯一被泰国公共卫生部认可的补充与替代医学。2000年泰国制定并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对传统医药知识进行保护的法律《传统太医知识保护与促进法》,同时制定了《中医合法化执行条例》,该条例确立了中医的合法性,并详细规定了中医师的资格审核办法[5]。

2.1.7 文莱政府尚未对中医药进行政策立法管理,但中医药相关事宜由国家卫生部负责管理。中医师无行医执照的资格[5]。

2.1.8 老挝建立了传统医药研究中心,各省卫生局均设有自己的传统医学部。中医师要想在当地行医只能以当地医院或以老挝人名义注册诊所[5]。

2.1.9 缅甸因为政治环境不稳定,缅甸中医与外界隔绝联系。缅甸先后颁布了缅甸传统药品法和缅医行医法。传统医师(包括中医)按类别进行注册管理[5]。

2.1.1 0 柬埔寨的传统医药(包括中医)处于辅助地位,以西医为主。对中医药尚未立法管理,但中医师在境内行医属合法执业行为[6]。

2.2 南亚

当地的传统医学盛行,中医药进入和普及仍比较困难。

巴基斯坦引进中医药时间尚短,巴方对中医药尚未有立法管理[5]。孟加拉国广泛应用的传统医药体系是尤纳尼和阿育吠陀医药[5]。印度政府对包括中医在内的外来传统医学基本上采取不热衷也不排斥的态度。目前针灸可以在印度使用,但合法性未被官方承认[5]。斯里兰卡承认中医师在中国中医院校的学历和从医资格,但需经斯里兰卡医药委员会审批后才可行医[5]。

2.3 西亚

西亚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和辐射的地域,受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与中国交流密切。该地域主要是针灸疗法盛行,中医针灸师地位逐渐提高。

2.3.1 沙特阿拉伯只承认中医针灸,但中医针灸师只能注册为针灸技术员,在医疗行业上不能称为医师,目前出台的《医疗从业人员专业分类手册》中对中医针灸行业进行了规定。但对中医其他部分少有管理[7]。

2.3.2 也门计划建立一个补充替代医学国家办公室[5],也门目前有关中医执业法规资料的相关文献很少。

2.3.3 土耳其目前只接受中医针灸疗法,中医针灸师需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由土耳其卫生部颁发许可证才可行医[8]。2002年9月17日在土耳其国家机关报上公布新的针灸管理法对中医药还未能正式承认,针灸与中医药分别对待。中医大专院校毕业生在土耳其无法得到医师职位[5]。

2.3.4 以色列于2000年议会通过了“以色列针灸法”法律提案[9],但该项提案在2003年就终止了。而目前的法案规定只有医学博士和护士或者医疗辅助人员才能施行针灸术。中医学校毕业学生并非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只能是治疗师资格,因此未能获得法律许可施行针灸术[5]。

2.3.5 伊朗卫生部承认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把中医纳入传统医学委员会管理[10]。伊朗重视培养中医师,1978年,伊朗和中国签署了向伊朗派遣针灸医生的协议[5]。

2.4 北非

中医传入非洲已有50多年的历史,非洲对中医的政策仍有限制和发展,一些地区虽已具备明确的政策法规,却因资源不足而缓慢发展。

2.4.1 中医师在肯尼亚于上世纪末就取得了合法行医资格。2003年后,肯尼亚政府规范了对中医的管理,由文化部转移到了卫生部监管[11]。

2.4.2 中医针灸传入埃及已有40多年历史,由于针灸治疗门诊质量参差不齐,埃及政府对中医针灸进行了规范管理,要求凡实施针灸术医者,必须持有学习证书,强调审批手续[12]。

2.5 欧洲

中医针灸已被多数欧洲国家认可,并立法承认。但大多国家不承认除了针灸以外的中医部分,中药没有药品地位。中医师行医执照不被认可,禁止在公开场合行医[13]。

2.5.1 法国,中医更多是以一种文化身份存在于法国社会中,中医师大多是非医生专业人士[14]。1952年法国医学科学院承认针灸疗法是一种医疗行为,但中医其它部分在法国制度化仍比较困难[15]。

2.5.2 德国,除在正规医院工作的医生外,在德国境内开展中医治疗,必须参加德国HP行医资格考试(自然医学考试)。此外中医师没有处方权[16]。

2.5.3 意大利,中医师行医只有处方权,不能直接发药给病人。中医师必须在当地西医院校学习取得大学毕业文凭才可开诊[17]。

2.5.4 荷兰医学界,约有10%至15%的医生使用针灸疗法。并且仅承认中医针灸师执业合法性[17]。

2.5.5 西班牙不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目前尚未对中医进行立法管理,且不承认中医师的“医师”资格。由于西班牙不承认中药为药品,不允许中药进入本国,故中医师大多以针灸为主行医[18]。

2.5.6 葡萄牙于2003年通过一项包括针灸在内的替代医学立法草案,但有关中医的其他部分的法律还没有制定。中医师大多缺少正规的中医教育,目前葡萄牙只承认中医针灸师的合法地位[19]。

2.5.7 挪威法律规定从事中医医学人员需到政府登记注册,并由相关部门监督管理[20]。

2.5.8 瑞典。传统中医主要是以针灸和按摩的形式存在于瑞典,并且针灸不用专业资格认证。瑞典的中医针灸师和按摩师执业受政府承认[21]。

2.5.9 希腊政府和卫生医药机构没有对传统医药(中医药)做出政策管理和制定法规,仅农业部门对销售植物的质量有一些规定[5]。

2.5.1 0 英国卫生部、药品和保健产品管理局负责管理中医药事务。英国对中医药的立法体系正在形成之中[5]。中医师、针灸医师执业倾向于“商业行为”[22]。

2.6 南太平洋岛国

中医作为一种养生保健医学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澳洲,中医师地位等同于西医师。在新西兰,针灸师得到了立法注册管理。

2.6.1 2000年澳大利亚颁布了第一部中医法承认中医的合法性,随后在2012年对中医师进行注册管理,并把中医纳入澳洲医疗保险体系。中医师与西医师具有相同的地位[23]。

2.6.2 目前新西兰尚未正式立法承认中医合法性,中医师只能用纯中医手段行医,中医师尚未有医生地位。2007年,新西兰政府正式立法将传统针灸纳入全国卫生医疗体系,与西医、理疗师同等注册管理[24]。

3 国际关注度

一些文献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企图在俄罗斯和中亚之间设立中俄之间的缓冲地带,以各种借口诸如中医药走向沿线国家的战略部署等为由,中国对准的实际上是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也有一些言论认为中国提出的21世纪丝绸之路是中国的影子外交政策(China's Shadow Foreign Policy),西方国家提出对中方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谨慎参与,避免在一些领域国际事务由中国控制,因此有许多诸如贸易壁垒的障碍。沿线国家对海上丝绸之路显示出摇摆不定的态度,欧亚大陆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区域差异大,缺乏聚合力,除了东亚、欧洲大部分国家是发达国家,其他大部分的都是发展中国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文化等方面都有不同,部分地区局势动荡不安[22]。这些均影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

4 沿线国家中医发展简略概况一览

从世界中医药科技信息专题服务网上搜集沿线国家的中医及中医师执业法规情况,现归纳表格如下:

5 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 篇8

1 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简介

在美国, 报考医学院一般需要先完成四年的大学本科学习, 然后通过MCAT考试, 进入医学院校就读, 学制4年, 两年基础, 两年临床。住院医师培训属于毕业后教育, 在这个阶段, 住院医师要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 按照规范的要求, 通过严格的考核进行临床实践。住院医师培训大多选在有条件的大医院进行, 每年5月由毕业后医学教育联合委员会召集会议, 通过医学教育委员会认可, 制定下年度全国住院医师培养计划, 并汇编成住院医师培养计划指南, 向全美及国外医学毕业生提供训练职位。培训职位由毕业生自行申请, 再经面试决定, 平均每名毕业生要向26家医院申请。在美国, 对住院医师的培养并不提倡过早的专科化, 几乎所有医学毕业生都要接受至少三年的住院医师培训, 部分专业甚至长达八年。

于外科医师而言, 手术最重要的训练部分。在做住院医师期间, 主刀的手术要达到一定数量, 所谓主刀, 至少要完成手术过程的50%, 每种手术都有数量限制。在美国, 不仅强调外科医师的技能操作水平, 还要考核住院医师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熟练掌握程度, 及对重症监护、手术指征、术前准备、术后处理、并发症等情况的处理。在住院医师培训结束后, 还要通过专科考试, 考不好便将遭到淘汰, 而其培训医院也将受到警告, 因此, 美国各大医院都很重视对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

有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和不通过专科考试的严重后果, 便促使美国的住院医师在工作和学习上勤奋努力。凭借其强烈的竞争意识、高度的工作热情和不断进取的学习态度, 美国的住院医师在培训结束之后的临床工作中常取得显著的成绩[1]。

2 我国中医骨伤科住院医师的教育现状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止, 起源于中国特有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体系, 百余年来, 中西医在交融碰撞中, 逐渐融为一体, 即所谓中西医结合。但是, 在目前的研究看来, 传统的中医学思维模式与欧洲的现代科学并不相容, 在西医越来越被大家熟悉和信任的今天, 我国的中医事业正遭受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上世纪末, 针灸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其有效性和低副作用已被证实, 草药等也在慢慢被接受。将中西医联合运用, 是医疗发展的大趋势, 我们同时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

中医骨伤科学是研究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损伤与疾患的一门科学, 它继承并弘扬了我国的传统医学, 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 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 骨伤科在民间有了扎实的群众基础。临床上, 中医骨伤科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外用药、牵引推拿按摩等方法, 结合中草药辨证施治, 对各种类型的骨折、关节脱位、扭伤、软组织挫伤、积伤、慢性劳损、骨质增生、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髓炎、风湿疼痛等多种常见病、多发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并且, 相比于西医学, 消费更低, 痛苦更少, 很多患者都乐于接受中医治疗.但所谓设备易得, 人才难求, 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用于现今的研究生, 必须进行合理的教学改革。如何让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做到理论和实际想结合, 成为一名优秀的住院医师, 是我们临床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在临床及教学工作中, 我们发现, 很多作为住院医师的研究生, 无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工作相结合, 其中一部分甚至不能很好地与患者交流, 这一问题制约着我国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2]。

3 对我国培养制度的借鉴及给住院医师培训的参考

首先, 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文章讨论有关中医骨伤科的住院医师培养, 即专科医师的培养。所谓专科医师, 即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 并在注册后进行相关住院医师培训, 取得某专科医师资格, 再注册成临床医师。在接受专科医师培训的过程中, 其身份为住院医师。

“专科医师”这个概念存在于我国医学界的时间并不长,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医学院校的毕业生经过在医院的短暂实习后, 会根据医院需要被分配到各个科室:内外妇儿, 眼耳鼻喉, 无一不可。这样的医师培养模式, 造成了临床科室设置多而不精, 医师专业技能不全不专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我国医疗机构, 尤其是基层医院的服务质量。

有学者论述过中医骨伤科医师应具备如下能力:熟悉人体生理解剖;熟悉影像学知识;动手能力;内科综合知识[3]。我国医学生在本科阶段采取全科教育的培养模式, 一般而言, 可以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 应熟练掌握人体生理解剖和内科综合知识, 而影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 在本科阶段接触较少。因此, 在研究生阶段, 应注意对中医骨伤科住院医师的动手能力和影像知识进行培训。

参考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 我们可以发现:其组织结构中责任分工明确, 对培训机构和受训人员的职责义务规定十分详尽, 并处处体现人性化原则;培训机构主管与受训住院医师紧密结合, 机构培训主管常与受训者直接交流, 在短时间内详尽了解情况, 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 尽量避免培训过程中脱节的现象;以培养目标为核心, 强调培训与服务关系的平衡, 注重培养住院医师的专科和职业素养能力;注意专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加强科研创新能力, 激发受训者的主观能动性;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采取双向和多向的评价方式, 对培训机构与项目、基地进行评价及其自身评价, 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不断完善培训项目[4]。

放置中医骨伤科的住院医师培训, 笔者总结了这样一些注意事项, 即借鉴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整理出的专科培养方向:

3.1 最大限度利用资源,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任何事情, 只有熟才能生巧。在全科培养模式运行的本科阶段, 学生很少能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病例, 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 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 通过教师示范、指导, 逐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锻炼其技术与勇气。

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多学科融合才能胜。

影像学、解剖学等, 与中医骨伤科的临床运用密不可分。现今已不再是可以靠单科取胜的年代, 想学好一门学科, 就必须了解与它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中医骨伤科研究生, 应在其做住院医师进入临床实践之前, 培训其相关学科知识, 将多学科融合贯通, 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少遇到困难[5]。

3.2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提升自主科研水平。

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一样重要。在研究生教学中, 应采用启发式教育, 由教师提出问题, 给予学生充分的考虑及查找相关资料时间, 相互讨论得出答案, 而不是一味让学生接受导师给出的答案。只有经过充分的思维训练, 研究生才会具有独立自主进行科研的水平。

3.3 加强素质修养培训, 坚持医德医术双修

医患纠纷一直没有停止过, 很多时候, 并不是医师的职业技能有差错, 问题出在交流上。在研究生阶段, 就应注重医德的培养, 指导学生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处理医患关系问题, 不可一味争吵, 要用和蔼的态度对待患者。要一再强调生命的重要性, 引起住院医师的注意, 事关生命, 任何一步都必须细心。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对于中医骨伤科住院医师的培养, 应注重相关知识和临床技能的训练, 充分利用临床培训基地, 争取做到又全又专, 以发扬中医骨伤科千年的美名。以上仅为笔者由阅读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得出的一点借鉴, 探索新方法的道路不是一步就可以走完的, 改革还需时日。

参考文献

[1]孙涛, 赵玉虹.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与方法在美国的进展和借鉴[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09, 8 (2) :119-123.

[2]陈为.试论中医骨伤科医师应具备的素质[C].全国第二届中医骨伤科中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 2004:295-297.

[3]陈文生, 张金洲.Dia Smiley从美国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看如何改进我国临床研究生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2) :251-253.

[4]赵群, 孙宝志, 于伟宏.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美国的新进展和我们的借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中医执业医师 篇9

一、针灸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针灸学》是中医学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临床主干课程之一, 也是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课程之一, 我校中医学本科专业 《针灸学》总学时为90 学时, 其中理论讲授66 学时, 实验学时16 学时, 见习学时8 学时。该课程包含上、中、下三篇, 分针灸基础理论 ( 经络、腧穴部分) 、针灸技术、针灸治疗三大块, 教材选用王华、杜元灏主编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十二五规划教材。

经过多年的教学发展, 《针灸学》教学有了很大进步, 但在先进的教学中, 由于各方面的限制, 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1. 课程讲授重理论, 轻经典背诵。

我校中医学专业的 《针灸学》的课程设置为90 学时, 实验见习为24 学时, 在授课形式上以理论讲授为主, 很多教师对理论的讲授占用大量课时, 将大量精力放在理论课上。要学习记忆的内容多、学时少, 大多学生学习后不注重针灸经典的记忆学习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 临床工作适应性较弱。

2. 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形式单一。

教学方式方面, 主要停留在以教师为主体的 “灌输式” 模式上, 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缺少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

3. 教学内容有待改革, 内容次序安排欠妥当。

经过多年的教学发展, 《针灸学》教学有了很大进步, 但在先进的教学中, 由于各方面的限制, 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发现 《针灸学》讲授在经络和腧穴中应注意的问题、上篇和中篇教学次序的安排、特定穴的概念和治疗作用、临床上已淘汰的治疗工具的讲述课时等内容值得改革, 才能更好地适应培养卓越中医师的培养, 让学习者对 《针灸学》的掌握更加容易和全面。

4. 考试评价体系有待提升完善。

考核方式不合理, 实践操作部分附属于理论考试,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弱在课程考核中得不到反应,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课不够重视。

5. 情感设计和医患沟通技巧缺失。

课程缺少情感设计, 当前的教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讲授, 且不知当今社会千变万化, 经济飞速发展, 医患矛盾突出, 稍有不慎, 便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改革建议

1. 结合卓越医师培养目标, 打造未来中医学领军人物和卓越人才。

突出中医经典, 注重中医传统思维。诵读经典, 做到 “读经典, 做临床”,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渗透针灸经典理论 《灵枢》、 《难经》、 《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的学习诵读记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各种资源, 与老师和同学合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成绩。

2. 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SP教学法、PBL教学法、故事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 含古代经典医案)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潜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较早地接触临床, 切实地认识到针灸对于很多疾病都是有效的, 同时也认识到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 不忘举例讲解各个穴位的作用, 如天枢穴治疗便秘和腹泻, 大椎穴退热等, 以及目前针灸研究的新进展。同时也鼓励学生相互实验, 对常见病如感冒, 失眠、便秘等可以用针灸来治疗, 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其在实验课堂中表现得更加积极。

3. 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们在多年的 《针灸学》教学实践中, 发现 《针灸学》, 通过对针灸学经络理论部分要学生全部背诵记忆下来, 这是学习 《针灸学》必经之路, 也是为后面学习经络腧穴各论打下基础。整体讲述特定穴及作用并结合临床, 将特定穴的作用提到腧穴总论来讲解。合理安排 “经络腧穴各论”与 “ 刺灸法”的教学先后顺序。巧妙讲述提插补泻和疾徐补泻, 针刺的补泻手法是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过程, 要给学生讲清楚, 行针过程主要是提插补泻, 进针和出针主要是针对疾徐补泻的这两个不同阶段, 学生就会把指力和速度区分开来思考提插补泻和疾徐补泻, 这样就容易掌握提插补泻和疾徐补泻。拔罐工具讲解详略得当。重点讲述临床常用的玻璃罐、竹罐、抽气罐即可, 不必赘述陶罐等。

4. 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进行考评方式改革, 加强过程性考试, 提倡 “做中考”, 实施“教、做、学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分3 部分, 第1 部分是基础理论的考试, 考试形式为笔试。第2 部分是临床技能的考试, 考试形式为实践操作。主要内容为点穴、进针、针刺意外的处理、拔罐法和灸法。以上操作在同学之间或患者身上 ( 必须征得患者同意) 进行。第3 部分是临床应用的考试。考试形式为笔试和口试及实践相结合。技能考试模拟执业医 “三站式”技能考核方法, 即现场划经点穴、现场针灸技术操作考核、案例分析考核。做出考试成绩形成性评价。临床技能考试办法为随机抽取门诊初诊患者 ( 征得患者同意) , 让学生完成问诊, 体检和病历的书写, 针灸处方的制定。最后做出考试成绩形成性评价, 并对考试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有针对性地进行考试反馈, 含教研室集体反馈、班级反馈、学生个体反馈。尝试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 OSCE) 考核方式评价临床应用能力。

5. 对课程进行情感设计, 培养学生医德教育, 医患沟通技巧。

对课程进行情感设计,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 想成为合格的临床中医师, 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即 “为事先为人”。因此, 在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 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廉洁行医、强烈责任感、敬业务实、勤奋进取、吃苦奉献、团队精神。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正确处理医患关系。作为未来的医生, 需精湛的医术, 更要有高尚的医德, 正如 “大医精诚”。临床上, 一些病人没有接受过针灸治疗, 会对针刺有着恐惧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应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转告学生进针前要注意安抚病人, 缓解紧张的情绪, 治疗中态度和蔼, 专心致志, 让病人对医生有信任感,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结

在高等教育全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推进素质教育, 卓越中医师培养背景下, 进行 《针灸学》 教学实践活动, 对于促进和提升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全面进行 《针灸学》 教学方法、内容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满足社会对卓越中医人才的需求, 改变我校 《针灸学》 教学的现状, 提高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率, 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提高动手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5], 培养卓越中医专业人才有重要意义。

课题名称:

1. 基于第二课堂的卓越中医人才培养研究;

2. 中医学专业临床课集中+ 自主见习模式探索与实践

3. 《针灸学》 课程综合改革。

摘要:目的:满足社会对卓越中医人才的需求, 改革《针灸学》教学, 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针灸技能的卓越中医师;方法:通过对针灸经典的记忆背诵,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对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课程情感设计, 传授医患沟通技巧等多种方式进行针灸学教学研究;结果:针灸学教学研究, 是培养卓越中医师针灸技能的需要, 顺应未来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出发;结论:基于卓越中医师培养下的《针灸学》教学研究能够取得一定成效, 但关于全面实施卓越中医师针灸技能的培养还需要不断地改进, 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卓越中医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卓越中医师,人才培养,针灸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龚卫娟, 史宏灿, 王劲松, 等.省属综合性大学卓越医师培养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 2013, 15 (6) :652-654.

[2]张潜, 薛黔, 罗军敏, 等.卓越医师班人体结构学课程体系中系统解剖学授课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 2014, 16 (9) :687-689.

[3]边敏佳, 董正华, 陈苏静, 等.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J].西部中医药, 2014, 27 (9) :40-43.

[4]边敏佳, 边艳峰, 郑旭锐.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本科生导师制探索分析[J].西部中医药, 2014, 27 (4) :40-42.

中医执业医师 篇10

1 诊断

肛瘘的诊断标准不一,国内经常采用的有1975年全国肛肠协作会议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1976年的Parks标准,1979年日本隅越幸男标准等,分类复杂。对此,王老师驭繁以简,提出一个指导临床切实有效的标准:高位与否主要是看瘘管是否穿行肛管直肠环;复杂与否主要是看是否有多个外口或多个管道。同时指出,只要是临床中遇到比常见的肛瘘难于处理,且处理过程更容易损伤肛门的控便功能的肛瘘,即应视之"复杂"。

2 治疗

2.1 外治法

王老师常用的处理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方法灵活,处理不拘一格,常用的术式有切挂结合法,切旷结合法,虚 (挂) 实 (挂) 结合法等,充分体现了中医痔瘘疗法的优势和"微创"的理念。

2.1.1 切挂结合法

常用于外口距肛门较近,内口明确且较直的高位肛瘘。方法:将探针自外口探入,循管道经内口探出,沿探针切开管壁至肛管直肠环下方,修剪创面,清除管壁及坏死组织,使引流通畅。肛管直肠环处瘘道法是于探针一端系丝线引渡出橡皮筋,以7号丝线扎紧,挂线处两侧注射少许复方亚甲蓝液长效麻醉剂以减轻术后疼痛,一般10~15d左右即挂穿肛管直肠环,无需多次紧线。

2.1.2 切开挂线部分缝合法

常用于瘘道外口距肛门较远,瘘道走形弯曲者。方法有二:一种是在探针引导下切开切除肛管直肠环以下瘘道,将肛外段伤口全层对位缝合。高位段橡皮筋挂线,肛管段切口开放引流。第二种方法是沿瘘管外口做隧道式切除,保留皮桥,当弯曲瘘行径到达转向肛内的拐角处时作"开窗"切口,开窗切口以下的管道潜切后的隧道作闭合缝合。然后将上段肛瘘作挂线处理。这两种方法都是将将长.弯瘘管变成短.直瘘管。

2.1.3 切旷结合法

适用于肛瘘行径长,弯曲度大,或有支管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方法是在美蓝染色及探针引导下查清病灶范围,如切挂部分缝合法作"开窗"切口,将长而弯曲的瘘道变短变直,然后将外口处酌扩创,肛外段瘘道搔刮冲洗旷置,高位段作挂线处理。

2.1.4 虚(挂)实(挂)结合法

适用于肛外段瘘道积脓,或并存潜在的慢性坏死性空腔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方法是高位段作挂线处理(实挂),低位段开窗对口引流,搔刮冲洗瘘道后挂浮线(虚挂)。

2.1.5 手术技巧

本作损伤小,又有利于引流通畅的原则。瘘管行径部位浅,如皮下瘘则切开肛外段,切除管道后一定要缝合。瘘管行径深,如肌间瘘则尽量不全层切开,可选择"潜切"、开窗对口引流、搔刮瘘道、旷置或挂浮线引流等,开窗切口多选用放射性切口,肛管处切口注意保留两侧皮瓣,尽量避免肛管缺损,同时可防止或减轻后遗漏气漏液,术后肛门创面恢复快,也符合美学原则。反对对瘘管穷追猛切的"笨"办法。对高位肛瘘的病变涉及到直肠环区较硬的组织,如果内口附近的组织纤维化较重,且粘连固定,只要切开后估计周围组织不致回缩,王老师常予以一次性切开。经临床观察,未发生控便不良或障碍。

2.1.6 术后换药的处理

王老师尤其强调手术医师要多自行换药,经常告诫年轻医生,肛肠科手术和换药同等重要。注意观察创面是否有脓性分泌物,分泌物的量、色、泽如何,肉芽是否鲜活。换药时不主张轻易搔刮创面,强调抓住前期生长的有利时机促进创面愈合,对上纱条时尤其注意松紧适度,不留死腔。对旷置的管道,虚挂的空腔仔细冲洗。

2.2 内治法

王老师临诊时非常注意中医的整体观,经常告诫我们不要"只见病,不见人"。在高位复杂性肛瘘的诊治过程中常据病人的舌、脉、症、征予以中药内服调理。对湿热者喜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气血亏虚者喜用他自创的仙鹤益气养血汤加减,脾虚湿盛者以参苓白术散加减,阴虚者喜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肝郁者喜用逍遥散加减。对术后病人常在应证方药中少佐活血化瘀药,谓可促进伤口愈合。王老师临诊用药很注重顾护脾胃,推崇东垣,故虽常用清热利湿之剂但绝不过伐。王老师尤其善用龙胆泻肝汤,常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疗效甚佳。师云:川南湿度大,人皆喜辛辣厚味,湿热易自内生而下注大肠魄门。肝经下行而绕二阴,故许多肛门直肠疾病皆可从肝(经)论治。

3 小结

王老师认为高位复杂性肛瘘的发生与预后大都与某些全身性因素有关,不能仅"肛病医肛",而应有全局观念.发挥中医整体观的优势,药术并用,进一步提高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

中医执业医师 篇11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8)4-0007-02

梁端侪主任,男,汉族,广东省南海县人,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他对水肿病、肾炎、肝硬化、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儿科的麻、痘、惊、疳等疾病有颇深的造诣。对多种疑难病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治疗经验,使用人参为主药对多例慢性肾炎能收到根治的效果,现简述如下。

梁老尝曰:“人参气微温,味甘无毒,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于此可见人参力量之伟大,对于虚损者,一定有独到之处!六十多年前,梁老曾治一顽重的慢性肾炎患者,发现使用人参,获得根治。此后,他于慢性肾炎的根治善后治疗中,凡服用他药无效者,就选用人参独味炖服,有时因他病兼服其他药物或食品辅助。梁老认为:“但是人参计有多种,除野山人参货少价昂,对肾炎未有使用过外,最常用者计有西洋参、高丽参、边条参、吉林参、参须和党参等等,这几种参,均有补益之力,但其性质功能有所区别。例如西洋参,味甘苦,性凉,对阴虚火燥的肾炎患者宜之。至于高丽参、边条参味虽甘苦,但性微温,对虚而近寒的肾炎患者较为适宜。如将两种参比较则高丽参功力较大也。若吉林参、参须则味亦甘,但效力较差,属平补之药,一般肾炎患病者多适合使用,不过功效稍逊而已。至于党参,味甘不苦,亦能补虚,但补益的效能比以上各种参更差了。”谈到参对肾炎的用量问题,根据梁老治疗上的观察,不论哪一种参皆宜重用,而党参效力较逊,因此更应大量重用,疗效方显!因而各种参的用量,对轻病和小儿,应由10~15g,病情重者,应由18~30g;若党参应由30~60g才起作用。服参后如觉胃口、气力均好,无不良反应的,便算有效,应继续服用,并应定期验尿。遇症之顺者约2个月可愈;倘遇顽症或并发其他疾病,例如经常感冒,发热或合并扁挑腺炎或皮肤病,或休息不好都可以使肾脏机能难于恢复,以致尿常规反复变化,常常须历数月至1年以上才能告愈的患者亦常有之。但是,如果服参已有两月,尿常规全无改善,而服参时期,又无并发别症者,这是症之顽固者,又须另寻别法了。梁老使用人参治疗慢性肾炎时强调人参一定要大剂量使用并连续多次服用方能生效。他还认为治疗此病,一方面重用人参以固本培元;另一方面要同时服食西瓜,雪梨,椰子,白菜,西洋菜等水果蔬菜以清热利尿,消肾炎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收效尤著!梁老用此法治疗慢性肾炎收效神奇,不少患此类病者皆能获得根治,十多年而不复发者,病例不少,现举其中两例说明,以供研究。

例1,郭某,男,1978年患肾炎,时年24岁,患病后经多所医院留医诊治,历时1年而不愈,后找梁老诊治(时维1979年春季),当时患者颜面苍白,唇色淡,神气差,面目与双下肢中度浮肿,腹胀口淡,胃纳差,大便溏尿少,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迟弱,尿常规蛋白++++,管型++,白血球±,红血球阴性,梁老乃诊断为脾肾虚,血虚寒湿型(肾炎)水肿,处以实脾饮加川椒,肉桂等以温肾醒脾,补血袪寒利湿,用是方加减变化连服10余剂,二便通畅,浮肿渐消,胃口精神渐好;继用香砂六君外汤加北芪、苏叶、当归、川芎等连服月余,并嘱常用赤小豆、红枣、鲤鱼煮汤多服以为补血祛湿之助。此时患者浮肿消退,神气更佳,乃改济生肾气汤加北芪、苏叶、川芎,当归等再连用两月,自觉症状良好,惟尿常规蛋白仍++~+++之间,管型时有出现,此乃肾功能过于亏损所致,乃刻意寻求补虚之药。想到人参能补五脏,善疗虚损,又想到病人体质较寒,乃采用人参中性微温而功力较大的高丽参,嘱病者独味服用,取其力专,每日炖服20克,并嘱每天午晚饭后均啖一些西瓜以为消炎之佐。连服参汤10余次后尿蛋白减至+;再连服用20次,尿蛋白减至±,管型消失。以后改用边条参每日炖服28g,连服约1个月。合计两种参共服用2个月,以后连续验尿多次,尿常规尿蛋白均属正常。经10多年随防,尿常规及肾功能均保持正常,可见病已获彻底痊愈。

例2,洪某,男,25岁,解放军战士。1979年秋由广州市中医药学会介绍梁老往江村某医院会诊的一位慢性肾炎患者。面目及四肢浮肿反复发作7月,会诊时症见面目及四肢浮肿,腹部中度肿胀,面色稍苍白,精神好,胃口尚佳,但多食则觉腹胀,口不渴,间有腹痛,无呕吐,大便通,尿黄短,舌质稍淡,脉沉弦。小便常规:蛋白+++,WBC+,RBC少许,管型+;血常规:RBC3.8×1012/L,Hb100g/L,WBC4.0×109/L;血压150/90㎜Hg;大便常规:蛔虫卵+。该院诊断:①慢性肾炎;②蛔虫病。梁老根据中医辩证,诊断为血虚挟实水肿。治则:补虚泄实安蛔,拟舟车丸加减,方药组成为:乌梅(净肉)50g、川连18g、黑丑130g、甘遂33g、芫花33g、大戟33g、大黄66g、木香33g、槟榔33g、桔红16g、青皮16g。上药十一味研为细末,蜜水为丸如保济丸大。服药医嘱如下:①初服药量每次12克,每天1次,以得泻为度。服丸后如能受纳,无心悸、眩晕发生,而泻水不多者,药量可酌情增加,最多可达每次20克,每天1次,以彰显逐水之功;但如泻多,肿消后身体觉疲倦、虚弱时,则泻丸可暂停服用。此时宜每日炖参汤连服多次以为善后。②赤小豆90克,红枣60克,加鲤鱼250克煮汁常服,此乃补血去湿辅助消肿之法。③高丽参16克炖服,每日或隔日炖一次,以为固本善后之用。④如胃纳佳时,每日食鸡蛋1~2个,以补充营养。⑤午晚饭后宜食一些西瓜,以为消炎之助。该医院按梁老医嘱给患者服用上述药物半月后,病人水肿消失。后连续炖服高丽参汤2个月,病人精神恢复,水肿无再发生,尿常规亦恢复正常,以后追踪2年病无复发。

按:慢性肾炎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延缓临床症状及防止严重合并症为其治疗目的。祖国医学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本病主要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应标本结合进行辩证治疗。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或以扶正为主,或以驱邪为主,或标本兼治。从梁老使用人参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中我们可以见到:他治疗此病,一方面重用人参以固本培元;另一方面要同时服食西瓜、雪梨、椰子、白菜、西洋菜等水果蔬菜以清热利尿,消肾炎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收效尤著。梁老用此法治疗慢性肾炎收效神奇,不少患此类病者皆能获得根治,十多年而不复发者,病例不少。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梁老几十年前治疗此病的方法和祖国医学多年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确实是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后人好好学习和继承。

中医执业医师 篇12

白癜风是世界医学界公认的医学难题, 上千年来一直困绕着医学界, 即使在美欧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 仍没有科学的方法和有效药物治疗本病。西方现有药物疗效甚微, 对重症白癜风患者几乎是束手无策, 所以西方医学界称“白癜风是不治之症”, 世界著名皮肤病学者也作出白癜风病患者已消失的黑色素细胞“不能再生的论断”。

北京国龙医院皮肤病治疗中心, 在著名老中医、皮肤病专家安国良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经十余年的研究, 终于在对白癜风病因、病机、病理获得特大科研成果基础上, 开发出能使黑色素细胞再生, 令白斑消失, 恢复正常皮肤的治疗白癜风病科技新成果。这项在世界医学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医内治黑色素细胞再生科技问世, 从此治疗白癜风已成现实。在这一新成果的治疗下, 几年来已有4万例患者摆脱了白癜风病魔的困扰, 重获健康、靓丽、光洁的肌肤, 他们高兴的异口同声地说:是北京国龙医院安国良教授给了我们重获美丽健康的生命。

北京国龙医院中医内治黑色素细胞再生疗法新成果的问世, 打破了西方学者黑色素细胞不能再生的论断, 白癜风病无理想药物治疗的困局。从此中医药治疗白癜风走在世界前列。

安国良教授治疗白癜风绝招能使药到病除, 许多久治不愈白癜风患者, 经安教授治疗白斑消失, 丽肤再生, 昔日的白斑皮肤, 重回春容。大家称安教授是"治白奇人"的美誉。他用大爱无疆的胸怀, 用精湛的医术, 治愈了几万个病人。让姑娘们重新泛起青春的美丽, 让老人们重新拥有健康的快乐。他勤勤恳恳地钻研, 他默默无闻地治病。但是, 他的名声已在悄然中传遍整个京城, 据不完全统计, 治好白癜风患者已逾4万多例, 消息在北京传开后, 引起全社会舆论的称赞和京城百姓的好评。4万多例, 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安国良缘何有此绝技, 又是怎样为患者“药到病除”的, 带着许多疑问, 笔者去拜访了这位医德高尚、誉满京都的老专家。安国良教授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已60多岁年龄, 为采药治病而常年跋山涉水, 早出晚归, 采药炙药, 艰苦岁月给他额头刻上了深深的皱纹、满脸像嵌着他长途跋涉中的风风雨雨……。一谈到他如何走上医学之路, 又如何攀登医学高峰, 攻克“白魔”这个医学难题时, 安国良感慨万端, 他出身于一个医德高尚, 医技远播的世医家庭, 10余岁就攻读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著作, 从而在孩提时代幼小心田里就种下了酷爱医学, 立志治病救人的种子。在家传医学的基础上,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白癜风病因、发病规律、治疗及预防的研究之中, 经过了上千次实验, 终于研制出了"益脏祛斑丸"系列专治白癜风药剂,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益脏祛斑丸CN98124499.8) 研创的一种与传统的局部外擦药截然不同的特效疗法--中医内治“黑色素细胞再生”疗法科技成果, 其疗效显著、治愈率高、愈后不易复发、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得到了皮肤医学界的肯定和广大白斑患者的好评, 打破了白癜风无药可治的难题, 为白癜风病治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位靠戴面纱度日的因白癜风严重毁容的广州姑娘, 患病13年, 四处求医, 曾打封闭、照激光、擦药水、涂膏霜、手术换皮, 但最终未能使白斑消失, 在多家医院诊为“不治之症”的绝望中, 听到一位经安教授已治愈白癜风患者介绍, 立即上网www.bjglpf.com求证, 并电话010-67055466确定后, 抱一线希望来到北京国龙中医院皮肤病治疗中心, 经安教授全面的检查, 详细诊断和独具特色治疗, 服药不到三个疗程, 白斑消失无影无踪, 使这位姑娘抛弃了伴随她13年的面纱, 第一次换了女儿容。更使她高兴的是, 原来要命的痛经病, 现在也不疼了。许多受白癜风折磨甚至绝望的患者, 经安大夫的与众不同的“内治法”治疗, 神奇地“白斑消失”, 恢复了昔日美好的肌肤, 往日的"不治之症"在这里创造了一个个康复奇迹, “治白奇人”的美誉也随着这些奇迹不断涌现而传向四方。

多年来, 安国良用这种独特的新疗法治愈了来自全国30个省市及海外4.3万余例白癜风患者, 使他们喜获康复, 重回春容, 经临床验证有效率达98%, 10年随访, 不易复发, 对长期用外擦药无效者仍有满意疗效。全国各地多家新闻单位分别以《老中医安国良治白癜风有绝招》、《他把美还给人间》、《三万例白癜风喜获春容》为题作为报道。

中医内治"黑色素细胞再生科技"疗法, 治疗白癜风有效率高, 无副作用, 且能治本除根, 不易复发, 充分显示出这种新治疗法的独特优势, 为此, 安国良名字被载入《中国发明人年鉴》、《中国当代名人录》和《中国名医大字典》中。

安国良坐诊的北京国龙中医院皮肤病治疗中心还在不断地壮大科研力量, 坚持走科技之路, 用科技创疗效, 用人才创奇迹, 用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攻克白癜风难题, 为更多的白癜风患者带来了健康的福音。

北京国龙中医院皮肤病治疗中心是国家重点科研、预防和治疗白癜风病的机构、白癜风治疗的专业医院、北京皮肤病会诊中心、国家皮肤病研究基地、北京市医保定点单位、医保编号03110007。北京国龙中医院位于北京市前门珠市口东大街9号, 北靠天安门, 南临天坛公园,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四通八达。北京国龙中医院皮肤病治疗中心运用黑色素细胞再生科技疗法已成功治愈白癜风患者数万例, 其疗效显著、治愈率高、愈后不易复发、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得到了世界医学界的肯定和广大患者的好评, 打破了白癜风病长期以来无药可治的难题, 标志着中医药治愈白癜风已成现实。为了方便海内外的白癜风患者。随着北京国龙中医院皮肤病治疗中心黑色素细胞再生疗法新成果的问世, 白癜风的治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那么治愈之后如何防止复发, 就是一个首要的问题了!

安国良教授提出:为了杜绝复发, 愈后再巩固治疗是重要环节, 以最大限度减少复发的几率。白癜风的复发大多有一定的诱发因素, 来自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 让患者无所适从, 诸如失恋、考试、职称评定、家庭不和、连续挑灯夜战而致睡眠不足, 以及外伤、手术与亲人病逝等突发的变故, 都有可能使白癜风复发。

为了减少白癜风愈后复发, 平时应陶冶情操、拓宽胸怀、劳逸结合, 创建和谐家庭, 泰然处理突发事件, 并在治愈后再巩固治疗。有些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很满意, 就擅自停药, 中断治疗, 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治愈之后的巩固治疗对远期效果是很重要的。此外, 除了患者要注意积极配合和防治外, 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也应该积极耐心地开导患者思想, 传授医学知识, 传播防病方法, 真正为解除患者痛苦为目的, 给患者以治愈的希望;在治愈后主动关心患者, 给患者以心理、饮食、情绪等方面的指导;这样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 都应努力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积极做防止白癜风的复发工作, 不给其复发创造任何机会。

上一篇:监督对策下一篇:美术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