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2024-09-26

临床执业医师(共12篇)

临床执业医师 篇1

执业医师考试, 又称医师资格考试, 是医学生向执业医师迈进的必经之路, 也是检验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试金石, 受到各个医学院校和广大医学生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医师资格准入门槛的逐年提高, 执业医师考试的通过率呈下降趋势,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临床实践能力不过关。因此以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为导向, 加强临床教学改革, 提高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 对培养高素质毕业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 我们对临床教学模式做了针对性改革, 探索出一条新的教学模式, 推动了临床教学改革。

1 以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为导向, 更新临床教学理念

以往的临床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 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标准也以理论考试成绩评定, 忽视了临床技能的培养, 造成学生高分低能, 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下降, 用人单位不满意。以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为导向的临床教学理念贯穿于临床教、学、考的全过程, 更具有方向性、实用性, 目标更明确。通过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对临床教学的导向作用, 将临床教学目标与执业医师考试紧密结合, 将医学教育出口标准与执业医师考试标准直接对接, 使教师、学生在教学中更具方向性、目的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 以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为导向, 改革临床教学方法

2.1 参照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大纲, 制定教学计划。

在临床教学中, 我们以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大纲为标准, 改革创新, 调整临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 使学生既牢记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又熟练掌握基本技能[1]。近几年来。我们已先后加强临床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合理、科学地安排课程教学, 最大限度地涵盖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所有内容, 以便适应执业医师的考试体系。

2.2 完善教学手段, 引入标准化病人及多媒体教学设备。

标准化病人的培训与应用可以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 补充临床病例的不足[2]。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 标准化病人能够较好的扮演病人角色, 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技巧, 在系统查体中优势明显[3]。辽宁医学院自2006年以来培训了多批标准化病人, 能够成功扮演内、外、妇科等常见病、多发病, 具备编写剧本、招聘志愿者、培训考核标准化病人的一套较为成熟的机制与实施方案。将标准化病人应用于诊断学、内科学教学和毕业考试,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绩。电子标准化病人 (心肺听诊、触诊电子标准化病人和腹部触诊电子标准化病人) , 可供学生进行心肺听诊、腹部触诊。充足的教学设施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操作的平台, 提高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

2.3 调整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内容:

在三年级诊断学课间实习中应用电子标准化病人、标准化病人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的教学。通过对标准化病人的问诊、查体等训练, 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和交流技巧, 训练学生查体的顺序性、系统性和技巧性, 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问诊与查体的要领、识别典型阳性体征, 为临床见习打好基础。四年级临床专业课结合病案教学、“以问题为中心” (PBL) 的综合教学方式, 根据执业医师技能考试标准设计病例, 使学生完成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后做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并提出治疗计划。临床见习结束后, 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进行问诊、系统查体并掌握相关技巧, 具备初步的临床思维能力。五年级实习课结合教学查房, 细化专科问诊、查体、病历书写、理化检查判读及基本临床操作, 为学生创造了临床实践机会, 掌握和提高临床技能, 实现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 使医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倾向。

3 以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为导向, 改变临床教学考核办法, 建立客观有效的临床技能考核体系

3.1 增加临床技能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以往的临床考核成绩仅为单一的理论考试成绩, 而忽视了对实践技能的考核, 以致学生中“高分低能”的现象非常普遍。我们在临床专业本科生3、4、5年级考核中设置技能操作考试[5], 分值约占总成绩的30%, 加强对学生临床技能的考核, 使之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相衔接[6]。这样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

3.2 临床技能考试与执业医师技能考试标准一致:

三年级诊断学课间实习、四年级临床专业课、五年级实习课结束后均采取执业医师技能模拟考试:第一站是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第二站是基本技能与体格检查一;第三站是体格检查二 (心脏及肺部听诊) 、X线、心电图、医德医风。使学生尽早接触并适应执业医师技能考试模式。

3.3 发挥教学督导作用, 对临床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判。

教学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 搞好教学监督, 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7]。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执业考试通过率, 学校成立了临床教学督导组, 由资深、权威专家组成, 负责青年医师临床基本功的培训和考试, 以加强对青年医师的培养。通过对青年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 使教师的概念更清晰严谨, 操作和示范更规范, 促进教学质量和医疗质量的提高。

我们以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为导向进行临床教学改革, 以加强临床技能培训为切入点, 引入电子标准化病人、标准化病人 (SP) 、病案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 (PBL) 的综合教学方式, 依托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注重对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通过对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培训、考核、强化训练和模拟考试的方法,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从简单地与患者交流, 详细了解病史, 细致地体格检查到制定正确诊治方案, 使其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问诊和查体的临床技能以及基本的临床思维能力, 达到执业医师技能考试标准, 教学效果显著, 得到学生和教师的一致认同。实践证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临床教学的改革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永勤, 刘原, 薛芝琴, 等.诊断学见习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3) :621.

[2]袁贵生, 李剑锋, 曹德品, 等.开展标准化病人培训与应用提高临床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7 (11) :86-87.

[3]肖马, 朱勇, 冉军, 等.诊断学课间实习引入标准化病人教学的探索[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 19 (6) :940-942.

[4]肖马, 白璐, 朱勇.标准化病人在医学类独立学院临床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24 (12) :137-138.

[5]谭琼, 刘刚, 周玲.实习生试行执业医师模拟考试的初步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4) :534-537.

[6]戴伯军.医学院校应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策略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7 (4) :392-393.

[7]姜小熙.浅议综合大学医学院校教学督导组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 (5) :895.

临床执业医师 篇2

脊髓何处定末端,男一女二小儿三;

终池底部对骶二,终丝尾骨背侧攀。

脊髓歌诀

柱状两臌大,下部是圆锥;

沟内前后根,向下成马尾。

脊髓横切面歌诀

白质包外灰居中,灰质断面似蝶形;

前角运动后感觉,侧角交感在腰胸;

前侧后索传导束,联络颈节上下行;

后索薄楔内外位,深感精触较固定;

前侧索内上下全,冷热触压和运动。

脊髓节与椎骨对应关系歌诀

颈节一四相齐,颈五胸四节高一;

下胸高三中高二,腰节平胸十十一;

骶尾腰一胸十二,定位诊断是依据。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

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

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四叠体及膝状体歌诀[医学教 育网 搜集整理]

上视、下听、外视、内听;

视听反射,务必记清。

内囊歌诀

内囊并非一个囊,交通枢纽恰称当;

豆尾与丘之间是,投射纤维聚多方;

水平切面拐角形,前后二脚膝中央。

正中神经歌诀

正中神经属臂丛,掌长肌腱外侧行;

此处浅表损伤,鱼际萎缩“猿爪”样。

手部神经分布歌诀

手掌正中三指半,剩下尺侧一指半;

手背桡尺各一半,正中侵占三指半。

肋间神经分布歌诀

二平胸骨四乳头,六对大约到剑突;

八对斜行肋弓下,十对脐轮水平处;

加强与医师沟通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篇3

【关键词】方法;合理用药;临床药师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13-02

合理用药是指治疗病人前,应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作出正确的诊断,并选出正确的药物及其剂型、途径、剂量、间隔与疗程。此外,也应了解对药物、环境、遗传以及疾病有关的各种因素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等等。由于现代药物都是强效的化学品,具有广泛的潜在危害性和有效性,力求使药物的合理应用达到最大限度,而不是使药物的最大使用合理化。欲能掌握和熟悉病人与其用药的规律变化,解决给药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尚需临床药师的帮助,比如,改善和扩大合理用药的教育、提供药物情报资料、减少医师的压力等。

1 药学相关知识对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合理用药的理论在于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理学与临床药剂学。生物药剂学是指在合理服用的原理指导下对药物剂型的设计,根据药物动力学原理[1]测定药物的吸收,测定药物在体内从剂型中释放和吸收的速度,以评价药物服前的特征。而药物动力学则是将这些特征结合用于具体受药病体,以控制药物在此病体中的效应。药物动力学是阐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科学,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时间过程。临床药剂学是将临床药理学、工艺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用到剂型设计当中,以提高制剂的质量水平,解决实践问题。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则是: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原理,为用药水平提供现代的理论基础,解决认识问题。它们均属于临床药学范畴[2]。

2 为搞好合理用药,医师急需药物情报资料和具有丰富药物知识的临床药师。为实现这一目标,临床药师必须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2.1 提供药物情报资料;研究药物配伍、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机理;

2.2 研究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临床药理学与临床药剂学;

2.3 研究病房药物管理;研制新剂型与新制剂,新药疗效、毒性并予评价;

2.4 研究临床试用药物效果,并进行药物的毒副反应监护;

2.5 参与会诊并通过新药介绍、药剂通讯等形式,指导用药。在提供药物情报方面,临床药师对于医药期刊报导的新疗法、新资料与新的专业知识,应予定期宣讲、印发和报导,而且要求能够:评价现代专业情报并对选题提出修正建议;评价情报和设计;参与研究提出综合性文摘;设计研究项目,提出现有资料不能提供的资料等。

2.6 协助医师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在药物监测过程中,临床药师对于新药的使用则应搞清楚:此药在此病治疗中是否最为有效;剂量是否最为合适;用法是否最为得当;患者有无变态反应;此药与其他所用药物之间有何相互作用;此药是否与已在服用的监测药物具有同样的检验征象而相互干扰;患者是否还有其它疾病在干扰此药治疗;食物是否是干扰的因素等。

2.7 了解药物评价的原则。根据药物评价的原则,下列各项应作参考:(1)如果药物的毒性及其它不良反应曾在医学文献中报道过,那么该化合物应被视为有疑问;(2)对制药公司的文献和杂志的广告性推荐不应过分重视,还必须依据其它参考文献和能信赖的医学杂志所确认的正确主张;(3)资料来源可征求知情者的说明,按其提供的情报查明文献;(4)当存在多种药剂可用于相同的治疗目的时,应根据质量管理、治疗效果、明确的优点和价格等方面考虑选择;(5)制造厂方面的意见,应注意是否有外国的资料和个人的报告作依据;(6)国外药物如果有临床前所进行的试验,而尚未得到临床证明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慎重态度。如有可能,最好等到确实的临床结果再作评价;(7)对名称相同药剂的廉价制品,证明其质量是必要的;(8)多种成分配成的一种制剂,如无经济效益的考虑,不如推荐单一成分的药剂为好;(9)制造者的信誉和名声可以考虑,但不应作为评价药物的唯一标准;(10)由于资料太少,不能决定药剂价值时,要谨慎推荐。必要时,对给药方法与治疗效果,需要查阅更多的报告[3]。

3 结语

结合临床药学的角度,临床药师应使医师掌握用药规律,指导用药实践,获得最佳给药方案,最终力求所用药物的剂型、途径、剂量、时间、间隔、次数、疗程等都能合乎科学道理 从而避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蔡卫民.美国的临床药动学服务体系[J].中国药学杂志,1994,29(6):346-347.

[2] 郑敏玲.我国临床药学开展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广东药学,2003,13(3):64.

临床执业医师 篇4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作为世界通行的医疗行业人才的准入制度, 已成为衡量各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自1999年5月1日实施以来, 已有十五六年时间。作为医师行业的准入性考试,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全面考核了学生的临床思维、综合素质及实践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1]。病理学作为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同时也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 在教学过程中, 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 转变教学观念, 优化教学大纲, 改革教学方法, 调整考核方式, 对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推动实现“培养医师专业能力”的教学目标意义深远。

1 我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现状

医师资格考试中临床执业医师类别的考试内容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人文、预防医学4个部分组成, 着重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作为医疗行业人才的准入制度,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为衡量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也成为用人单位人才选拔的重要准则。根据国家医学考试中心提供的数据[2], 现将2006—2013年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生人数与通过率以及2006—2011年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生各部分知识平均掌握率进行归纳, 见表1~2。

从表1可以看出,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报名人数逐年增加, 但通过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由此可见,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准入门槛逐年升高。从表2可以看出, 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

2 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结局的学科, 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同时又作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金标准”, 在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作为医疗行业的准入性考试, 既考查基础知识, 又考查实际操作能力。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 对深化病理学教学改革、促进医教研完美结合具有现实意义。

病理学概念抽象晦涩, 病理变化复杂多样, 学习病理学需要与相关学科进行知识渗透, 并将横向纵向相联系。由于学生缺乏实际临床经验, 对以往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固, 不能将肉眼观和镜下观有机结合, 不能很好地用所学病理现象解释临床特征, 总是孤立、片面地去思考病理现象。同时, 学生缺乏临床逆向思维, 即用临床常见表现去推断其可能的病变基础以及发病原因, 未真正抓住疾病的本质。此外, 在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下, 课堂讲授多以“填鸭式”、“满堂灌”为主, 教师旨在完成教学计划, 追赶进度, 局限在“讲完知识点”的层面, 未能关注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 未能将“以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作为目标进行教学活动。作为受教对象, 还未进入临床就在二年级开设病理学这么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难以理解临床现象。这些都造成学生积极性和热情不高, 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加之与其他医学院校相比, 我校病理学课时相对较少 (理论51学时, 实验34学时) , 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病理学内容, 这些都给病理学教学带来了困难。

3 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3.1 转变教学理念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自实施以来, 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临床思维、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病理学教学中引入转化医学、批判性思维等教学理念, 对于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优秀医学人才意义深远。

转化医学概念是由美国EA.Zerhouni博士于2003年在NIH路线图计划 (NIHRoadmap) 中首次提出的[3]。它的核心是要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真正实现医教研的完美结合。

批判性思维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核心教育理念, 它的实质是反思。其特征包括[4]: (1) 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理论视野; (2) 增强学生对文化和社会的观察能力; (3) 使学生辨别和反思其思想观念中基础的、未确定的设想。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的学科, 是研究疾病“来龙去脉”的学科, 病理变化复杂多样,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与多门医学基础课程相互联系和渗透。而临床问题复杂多样, 医学生能否科学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解释疾病病理过程, 分析、处理临床问题至关重要。将批判性思维融入教学各个环节, 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 而且有助于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对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至关重要。

3.2 优化教学大纲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笔试和临床实践技能操作两部分。笔试内容是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精神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免疫系统九大系统划分。因此在制订教学大纲时, 可以打破传统先“总论”再“分论”的格局, 将各个系统进行整合, 以典型临床病例资料带动病理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及临床问题的衔接和渗透。以往病理学教学大纲注重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掌握, 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更注重考查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 考查学生将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相联系的能力, 即运用所学病理知识分析患者症状体征, 并预测可能的发展变化情况。根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特点和要求, 我们详细制订了每章节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 突出重点、兼顾难点以及列出需掌握的疾病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在完整的、系统的病理学知识体系下, 既兼顾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 又加大典型临床真实病例资料的分析讨论力度, 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准则, 按照综合素质、综合水平和综合能力的要求, 构建深广适宜、难易得当, 且能突出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教学大纲。同时, 根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调整和修改病理学习题库, 以便学生熟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每章中相应的考点, 使学生尽快了解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思路。

3.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3.3.1 课堂讲授与CBL结合

病理学分为普通病理学 (总论) 和系统病理学 (各论) , 总论部分主要侧重介绍基本概念、基本病理变化,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系统性强、概括性强。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 通过系统讲授, 学生能全面理解、系统掌握病理学相关概念和病理现象, 有助于学生记忆, 并为学习各论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论部分侧重介绍各个系统疾病的病理特点以及临床联系,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 例如同样是炎症, 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肝炎、风湿性心内膜炎以及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征差异很大, 临床表现除了具备炎症的红、肿、热、痛症状以外, 又有特殊之处。学习时需要灵活运用总论的病理基础知识, 同时更注重与临床知识的紧密联系。基于各论的特点, 我们采取以课堂讲授为辅, 以案例教学为主, 并将二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 (Case-Based Learning, CBL) 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中的一些场景, 让学生把自己置于案例场景中, 通过研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来自于真实的临床病例或有真实的细节, 学生有机会身临其境地以主人翁的态度模拟临床情景, 认真分析病例中的各种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 积极思考,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做出正确诊断。在此过程中, 始终做到尊重临床客观事实, 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基于客观存在的病例资料。这种教学方法生动、多样, 打破了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对病理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符合病理学教学要求, 即做到讲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相联系, 顺应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特点。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启发、疏导和协调作用, 启发学生按照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尸检报告这一逆向临床诊断思维模式探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

3.3.2 课外小组学习与PBL相结合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c Master大学首创[5], 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强调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 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为模式, 从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培养型教育转变。PBL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逆向思维, 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卓有成效。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为目标, 因此, 我们提倡广泛学习、随时学习、处处学习, 加之与其他医学院校相比, 我校病理学课时数较少 (理论51学时, 实验34学时) , 现行的教学活动根本不能满足上述需求, 也达不到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 所以应在课堂之外开展课外小组学习与PBL相结合的活动。

例如在学习动脉粥样硬化时, 在课外我们会按人数将学生分组, 各组成员先就本节内容进行讨论, 并提出问题, 如同样是血管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病导致的血管病变类型有什么不同?受累血管的病理变化又有何不同?血管病变引发的器官病理改变是什么?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时, 为什么双肾体积不对称性缩小?它与高血压病引起的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的区别?器官病变造成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各组成员可提出多个问题, 并自行记录, 之后学生分散学习, 自己独立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查找资料, 解决所提问题, 再集中讨论, 由一名代表归纳总结所提问题及答案, 并在各组间发言, 集体讨论, 最后由教师总结。对有较大争议的问题及论据进行剖析, 以PPT形式展示, 以供学生课后复习和参考。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既巩固了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这些都为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3 期末大讲堂的开展

病理学基本概念多、抽象, 病理变化错综复杂, 仅仅通过死记硬背是很难掌握和灵活运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遗忘, 容易混淆和望文生义。在期末将所有班级学生聚集在一起开展期末大讲堂活动, 而不仅仅拘泥于小班上课的形式, 这增加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教师将病理学所有的知识点和疾病横向纵向联系, 与多门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对于某些难懂内容, 教师会单独列出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讲解, 并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点做一个专题, 开阔学生的眼界, 启发学生思维。比如在讲述“大叶性肺炎”时, 会联系总论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渗出, 而根据渗出的分类, 大叶性肺炎属于纤维素性渗出, 进而联系其病理变化镜下观———灰色肝样变期肺泡腔有大量纤维素渗出, 导致肉眼观出现肺质地变硬。再联系其临床表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 不难看出都是急性炎症的表现。另外, 横向将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以及病毒性肺炎做比较, 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虽然都是炎症, 但由于发病原因不一样, 病理变化也有很大差异。如大叶性肺炎是纤维素性炎症, 不破坏肺泡壁结构, 患者预后好;小叶性肺炎是化脓性炎症, 细支气管和肺泡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多见于年老体弱者, 预后差, 常是很多慢性病的合并症;病毒性肺炎属于间质性肺炎, 以淋巴细胞渗出为主, 主要引起换气障碍, 易造成呼吸困难, 严重时会引起呼吸衰竭, 并联系SARS举例说明。这样学生能抓住不同疾病的病理特征, 并会推测其临床表现, 这种思维能力也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所必须具备的, 也是作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

3.4 完善考核方式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检验医学院校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应引起各医学院校的高度重视。现行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期末一考定乾坤”既增加了学生的压力, 又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让学生尽快、尽早适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模式, 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

3.4.1 病例分析讨论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侧重考查学生运用医学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每学完一章, 都会进行一次病例分析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拓展临床思维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并记录学生表现, 将其纳入总成绩考核中。同时, 加大病例分析在期末考试中的分值, 引起学生重视, 全面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模式接轨。

3.4.2 加强病理实验训练及考核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除了考查理论知识外, 对学生的操作技能也有考核, 而以往病理学实验未纳入考核范畴。我们在实验课上,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正确熟练地使用光学显微镜, 并观察大体标本以及HE染色镜下观, 将二者有机联系, 进而与临床表现相联系, 并完成标本的镜下观绘图。在此过程中, 学生通过正确使用显微镜以及电脑操作, 将所学基础理论与实际所观联系起来, 教师启发学生将镜下观与肉眼观和临床表现相联系, 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会“看图说话”。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 让学生观看并参与病理切片的制作, 期末组织学生进行大体标本及切片考核, 增强其诊断疾病的能力。

3.4.3 模拟小诊所

在学期末, 要求学生自由组合、自定内容, 完成关于某一疾病的诊疗过程。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充当“医生”和“患者”, 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 尤其是病理学知识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并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对临床表现做出解释并学会联系所学医学课程内容帮助综合诊断。最后, 教师根据本组成员的表现综合打分, 纳入总成绩。通过此举, 既考查了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4.4 期末考试

为了减轻学生压力, 避免“考前突击战”的出现, 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下调至60%, 除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掌握之外, 引导其注重平时学习, 注重课外学习。在试题的编排上, 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作为参考, 将常见考点、重点纳入考核范围, 帮助学生把握出题动向, 让他们尽早接触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这对于提高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有一定帮助。同时, 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新形势下, 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变化, 对医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病理学作为非常重要的桥梁学科, 优先进行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虽然改革困难重重, 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促教, 因材施教,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和临床逆向思维分析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始终将“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贯穿教育教学始终, 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临床技能过硬、临床思维敏捷、道德情操高尚的高素质临床医生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文亦磊.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病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 2014 (9) :163-164.

[2]黄涔, 董志, 宗晓琴.由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引发的医学教育改革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 2014, 13 (2) :169-171.

[3]李楠, 冯振中, 赵艳, 等.转化医学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 2014 (7) :167-168.

[4]杨宁江.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31) :108-109.

[荐]临床执业医师口诀 篇5

传染病重症肝炎的临床表现:黄、热、胀、呕、小、血、乱

乙型肝炎使用干扰素治疗的适应症

高、低、长、短、活、不、大

高:ALT正常的2~2.5倍左右

低:HBV-DNA低滴度时

长:疗程要长,至少6个月,甚至9-18个月

短:病程要短,5-7年左右

活:病情活动时

不:不要肝硬化失代偿、不要黄疸、不要重叠、不要变异

大:剂量要大3百万u 5百万u

发热与出疹的关系

风、水、红、花、莫、悲、伤

风疹、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生化,糖醛酸,合成维生素C的酶

有一口诀;古龙唐僧(的)内子(爱)养画眉

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

二尖瓣狭窄

-症状:“吸血咳嘶”(呼吸困难、咯血、咳嗽、声嘶。)

-体征:可参考《诊断学》相关内容。

-并发症:“房颤有血栓,水肿右室衰,内膜感染少,肺部感染多。”

主动脉瓣狭窄

-症状:难、痛、晕。(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或晕厥先兆。)

-体征:可参考《诊断学》相关内容。

-并发症:“失常猝死心衰竭、内膜血栓胃出血。”

“五律”--乳房的淋巴回流

外中入胸肌,上入尖锁上,二者皆属腋。

内侧胸骨旁,吻合入对侧。

内下入膈上,吻合腹前上膈下,联通肝上面。

深入胸肌间或尖,前者又称Rotter结。

神经中枢分布的位置

猫抓老鼠:前出洞(动),后赶(感)入。

脊髓神经前束为运动神经,后为感觉神经。脑中央沟前为运动中枢,后为感觉中枢。

昏迷原因

a(脑动脉瘤)

e(精神神经病)

i(传染病)

o(中毒)

u(尿毒症)

低(低血糖)

低(低血k,cl)

糖(糖尿病)

肝(肝性脑病)

暑(中暑)

休克的治疗原则:

上联--扩容纠酸疏血管

下联--强心利尿抗感染

横批--激素

关于心电轴

尖朝天,不偏;尖对口,朝右偏;口对口,向左走;口朝天,重右偏!

具体的度数要算正负的代数和查心电图医生专门的.图表!

还珠格格与降糖药

OHA有如下几类:1、磺脲类。其刺激胰岛素分泌,降糖作用好;2、双胍类。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而是降低食欲;3、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等。

记忆第一类药物时可如此联想:磺,皇,皇帝,所以甲苯磺丁脲是第一代。而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甲嗪(美比哒)等第二代可联想成还珠格格。

钾离子对心电图的影响之简单记忆

我们可以将T波看成是钾离子的TENT(帐篷),血钾浓度降低时,T波下降,甚至倒置,出现U波;血钾浓度升高时,T波也升高。

关于烧伤新“九分法”的记忆

头颈面333(9%*1)

手臂肱567(9%*2)

躯干会阴27(9%*3)

臀为5足为7

临床执业医师 篇6

关键词:神经内科住院医师 临床培养

神经病学具有专科特色强、多学科交叉以及个体化特点,因此神经科住院医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应有较高的要求。作为国家级神经科教学基地,我院神经内科在临床和教学工作中积累了多年的经验,而神经科住院医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则是临床教学的重点和基础,现将我科具体实施的办法总结如下。

一、规范主治医师查房制度,保证和监督住院医师临床工作质量

主治医师作为三级查房制度中的中间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其基本要求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①临床分析及解决疑难病症的能力;②对病人、住院医师及病历质量的综合管理能力;③对下级医师的带教能力。在具体工作中,主治医师要求住院医师询问病史应详尽准确,查体手法规范,内容全面;在查房过程中,要求住院医师详细汇报新入病人的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并要求其首先通过询问病史及查体,对患者作出初步定位及定性诊断,之后再通过影像资料印证;在读片过程中,要求住院医师先看胶片进行判断,再看报告并与放射科医师的结论进行比较;对于已查病人,则要求住院医师汇报病例准确且简明扼要,要有自己的初步判断并能及时提出问题。通过每一个案例,住院医师得以自我锻炼和考核,使其临床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另外,主治医师及主任医师针对某几个典型病例或个别疑难病例,结合目前国内外的最新进展进行简洁评述,引导和启发住院医师拓展思路、与时俱进。病历书写要求规范、及时、准确和真实。在较为详细反映病情演变及诊治过程的基础上,我们强调病情分析的重要性,应突出临床逻辑分析及合理处置的过程,强调个例的特殊性与治疗基本原则相结合,既要突出循证医学的指导作用,同时强调个体化即因人而异的重要性。在早期的临床工作中,生物医学模式在保护人类健康、推进医学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由于该模式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造成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只注意疾病的生物因素,而忽视了疾病许多重要的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的主导中介作用。因此,我们强调,对疾病的认识已不限于生物医学模式,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尤其对某些重要疾患,如脑卒中、某些神经系统变性病(如帕金森氏病、运动神经元病)、慢性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以及慢性发作性疾病(如癫痫、周期性麻痹)等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干预。我们在强调生物学因素的同时,开始积极关注患者精神、心理状况及社会背景,指导住院医师制定出符合患者个体特点的诊治方案,从而实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综合效果。

二、加强教学查房,锻炼住院医师综合能力

为了加强住院医师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每隔2周由各专业组组长轮流选择各病区有代表性的病例,组织科内住院医师查房,以住院医师为主体,讨论、分析病例,并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制定相应的诊疗计划,最后由专业组长点评。整个过程我们以调动每个住院医师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一改过去“大学学堂”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住院医师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其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其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借鉴了PBL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相比,在设计理念、实施方式、评估体系、实际效果等方面均有着根本区别。

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扩大住院医师的视野

作为国家级神经科教学基地,我院神经科学科内部、科室之间以及国内外同行之间学术交流已蔚然成风。每月一次的科报告会由八个专业组轮流主持,为各专业组提供一个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和交流经验的平台,交流的内容包括了神经科各个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我科专业组相应领域的当前研究动态。去年一年内我们共进行了11次交流,内容涉及癫痫、脑血管病、神经科危重症、痴呆、中西医结合、神经免疫以及神经影像及电生理等各主要学科。不定期的科室之间以及国际学术交流,在促进科研合作的同时,拓展了广大住院医师以及进修医师的知识面,并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兴趣。同时,在完成规范化临床培训的基础上,多数住院医师要参加某专业组的科研工作,在具体的科研实践中培养严肃的科学态度、严密的科学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同时团队协作精神及沟通能力亦得到锻炼。

四、注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力

作为当代人才综合素质的灵魂,愈来愈受到重视。其内涵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因此,在住院医师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创新教育。我们在强调继承的同时,更强调神经科学的复杂性和未知性。由于诸多未知领域尚待开拓,年轻医师的创新能力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发展潜力。我们在以上培养策略中,强调青年医师的主观能动性。在主治医师查房过程中,鼓励下级医师提出问题,并以讨论的方式答疑,对尚不能及时明确的问题,责任到人,争取在下次查房时再次讨论明确,并引导他们以辩证的态度对待前人的研究,避免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教学查房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通过典型病例和疾病,启发青年医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多种学术交流过程中,拓展了青年医师的知识面,同时加深了其对某些医学难题和热点的理解,避免闭门造车的弊端。

临床医师信息素养培养探讨 篇7

1 临床医师信息素养培养历史

临床医师的信息素养教育于1984年开始从本科教育开始起步, 26年来培养方式和内容随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界的广泛应用而不断变革。

1.1 培养方式

(1) 本科教育:根据原国家教育部1984年[ (84) 教高-字004号]文《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和1985年[ (85) -字065号]文《改革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的通知的精神, 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先后都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 选修或必修, 大二或大三开设, 18-30学时。 (2) 研究生教育:90年代开始在研究生教育中增设文献检索课, 选修课或必修课, 作为本科教育的延续或补充, 教学内容与本科教育有重叠, 学时30~50学时。 (3)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部分大医院,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安排文献检索课8~12学时。 (4) 图书馆用户培训:学校或医院图书馆不定期举办数据库使用讲座。 (5) 用户自学:医师在科研、临床工作、教学、撰写论文时需要查阅资料时学习相关知识。在这五种形式中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主要形式且规范, 以自学方式为主动学习形式。

1.2 培养内容

(1) 手工检索阶段:1984~1995以手工检索为主, 检索工具主要有《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国外科技资料目录》、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al》、荷兰医学文摘《E Abstract》、美国生物学文摘《Biology Abstract》、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等; (2) 手工---机检过渡阶段:1995~2003手工和光盘检索为主, 检索工具主要有《中目》光盘版、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研发的《CMCC》题录数据库、美国医学索引光盘版《Medline》、《化学文摘》联机检索、《SCI》光盘等; (3) 光盘---网络发展阶段:2003-现在以计算机网络检索为主, 数据库种类繁多。例如, 中外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维普全文电子期刊) 、《OVID》平台数据库、《EBSCO》、《SPRINGER》、《EMBASE》、《Elsevier》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BMJ Journals Online》等;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报纸会议论文数据库、专利数据库、数字图书等等不同出版形式的全文或摘要数据库;大量的网络资源, 例如:搜索引擎、学科导航、专业网站、信息门户, 等等。信息能力教育内容的变化主要是检索工具的变化, 从载体、文献出版类型、检索工具的数量、检索工具的容量到文献的著录格式、著录的内容及文献的检索的途径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中比较重检索实践轻理论知识、重检索技能, 轻结果的分析与利用。

2 临床医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

回顾分析临床医师信息培养的历史, 可以看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作为临床医师信息素养教育的文献检索课在26年的发展中变化很多很快, 从另一个角度看, 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半衰期较短, 特别是近几年, 网络资源种类繁多, 变化更新频繁, 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面对这种局面, 参考馆员都需不断地学习, 才能及时了解数字资源的发展和利用, 才能去承担教学任务和用户服务工作。作为用户的临床医师, 虽然大部分接受过不同形式的文献检索培训, 但在信息社会里其信息素养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信息素养不全面

信息素养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 它主要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信息意识) 、如何获取所需的信息 (信息检索能力) 、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信息综合分析和利用能力) 。从现行的培训内容可看出, 目前的培训重点是信息检索能力, 用户信息意识和信息综合分析及利用能力的培养很欠缺。信息素养的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利用信息的主动性和敏感性, 面对大量的信息难于取舍和甄别, 即使有再高的检索技能也不会是一个信息素养良好的用户。

2.2 信息知识老化

从《中文科技资料目录目》到《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从《Index Medical》到《Ovid》等众多的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从主题词/副主题词组配手检到文本词多个字段项的组合机检, 从单纯的期刊论文检索到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报纸、图书、声像资料的一站式检索, 从单个实体图书馆到数字图书、虚拟图书馆、图书馆联盟。图书情报界的变化使图书馆人都应接不暇, 作为行业外的信息用户并不能及时了解到图书馆在信息社会里的变化。在对基层医院的临床医师进行信息能力调查, 85.4%没有利用过图书馆网站, 90.5%不知道NSTL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或CALIS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 88.3%不了解国内引进的国外期刊全文数据库, 等等。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很重要的是没有及时更新有关文献信息知识, 大学本科时学的相关知识早已过时了。

2.3 临床医师信息素养参差不齐

在大学时, 大学图书馆、文献检索课等相同的信息背景, 大家的信息素养基本是在同一个水平, 走向工作岗位后, 因信息环境、信息需求及后期培训的不同, 使医师的信息素养有很明显的个体差异。医院图书馆购买了数据库和在工作后又接受过文献检索相关知识培训的医师的信息能力较强。例如:在宁夏, 文献信息资源主要分布在银川和石嘴山市, 同时研究生或同等学历的研究生人员在这两个地区分布较多, 调查中发现这两个地区的医师的调查结果明显好于其它三个市。

3 临床医师信息素养培养的探讨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 尤其是对专业技术人员, 他们既是科技文献的创造者, 也是科技文献的利用者。医疗、教学、科研相辅相成, 提高医师的信息素养是提高医师业务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3.1 信息社会医务人员信息素养的要求

借鉴国内外有关高等院校学生应具备信息素养的指标, 探讨医师的信息素养的内涵: (1) 能够认识到信息素养是一种学习能力, 是继续教育的一种学习工具, 其不但能帮助自己获得专业信息, 同时也是扩展知识面, 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一种工具, 要合理、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2) 了解医学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知识, 在需要时能确定所需信息的特点。 (3) 了解资源的分布大环境-整个国家 (甚至世界) 范围内医学文献的现状、小环境-能给自己直接或间接提供服务的机构, 在需要时能确定信息的分布范围和获取渠道; (4) 熟练检索3~5个数据库, 掌握基本的检索技能, 能触类旁通地检索其它数据库; (5) 能将所检索到的各类文献信息归类、分析和总结, 有效协助完成在研究、工作以及生活等各方面的具体任务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3.2 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

医学信息素养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 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图书情报、专业英语、医学专业等几大类, 其中图书情报知识是信息能力的核心, 信息技术等是基础。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是在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背景下, 重点培训图书情报知识。

3.2.1 系统讲授图书情报知识

1984年开始的信息能力教育由图书馆承担, 以文献检索课的形式开展,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大纲, 文献检索课定位为一门方法课, 教学内容是按需抽取, 例如:几个基本概念、文献的基本分类、检索的原理、检索的步骤、常用检索工具的举例。知识点之间跳跃较大, 学生按步骤会检索, 但不会分析问题, 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要制定新的教学大纲, 增加图书分类法、主题词的提取、文献的组织与存储、信息情报分析与利用、图书馆利用、信息道德等内容, 形成"基础知识 (理论) ---资源检索 (实践) ---分析、综合利用"一个系统的教学内容。

3.2.2 突出重点内容

大众化的信息素养培养与专业化的教育还是有差距的。在系统的基础上还需重点突出。从重检索到重利用, 从过去强调单个数据库的检索到重视同类数据库的利用, 从利用单个图书馆的收藏到不同范围内图书情报单位的综合利用等, 培养信息用户由单纯的检索技能到综合分析利用的能力。

3.2.3 实践结合理论

因课时有限, 而数据库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 在教学内容中, 有关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理论知识被不断压缩 (在个别教材中已不提及文献检索的原理了) , 同时不断增加新数据库。信息能力教育要真正实现"授之以渔", 讲授的数据库不在多而在透, 透在触类旁通。理论是开拓思维、指导实践及提高能力的基石。3.3信息培养的方式从信息素养的内容可以看出, 一个的人信息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信息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其培养需要一个过程。现行的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模式已显的单薄, 需采取本科教育---继续教育并重的方式。

3.3.1 本科教育以文献检索课为主

改革文献检索课的教学, 在高校内分层次进行教学, 在大一开设有关文献信息的基本知识和图书馆利用, 通过利用图书馆培养医学生的信息意识;大二开设有关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和社会科学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利用, 结合校园文化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进一步强化信息意识和培养基本的检索技能;大三开设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 结合专业熟悉各种类型的专业数据库的检索, 巩固文献信息检索能, 培养综合应用医学文献的意识和能力。

3.3.2 继续教育以培训班、专题讲座、自学的方式为主

针对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工作职责 (医疗、医疗和教学、医疗、教学和科研) 和不同的个人的信息要求和信息能力不同, 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方式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例如:图书馆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讲座、在图书馆的主页上开辟专栏, 放置各种内容的课件并不断更新、印制各种宣传和培训材料等, 建立医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自主学习的平台。同时馆员主动下科室了解医师信息需求, 积极开展信息咨询服务。为确保继续教育的开展, 可采取一些措施, 如评审职称时, 除提供英语和计算机成绩外, 增加文献检索教育的成绩;参加培训授予继续教育学分;作为科室业务学习的一项内容, 等等。

总之, 医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医院领导重视、图书馆充分发挥服务和教育的职能、医师积极主动学习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信息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讨适合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式。

摘要:文章回顾医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历史, 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医师信息素养培养的方式和内容, 对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和图书馆的用户培训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临床医师,信息素养,信息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锦贵.论信息素质[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 (1) :33-37.

临床执业医师 篇8

关键词: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是行业准入考试, 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 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通过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目前,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与执业资格考试和岗位要求脱节、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低等问题, 较大程度上限制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1,2]。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生物化学内容的题目虽然不多, 但涉及面较广, 难度较大。因此, 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我们尝试在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以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从而达到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和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的目的。

1 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内容及方法

1.1 加强对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研究

在课程开课前组织生物化学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 钻研分析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提炼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涉及的生物化学考点、内容, 同时结合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新的教学计划和大纲, 教学过程中紧扣大纲, 做到有的放矢, 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1.2 坚持集体备课及医院轮训, 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好的师资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挑选高年资、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教师在临床医学专业授课, 同时坚持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能实现资源共享, 也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在集体备课中促进教学团队成员的团队协作, 形成教学梯队, 为高质量的生物化学教学团队储备了力量[3];同时每学年选派教师定期到附属医院参加轮训。通过轮训, 教师参与了具体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 提高了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把握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工作的联系, 能把岗位需求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时加深对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生物化学考点的理解, 能把考点更好地渗透在教学中, 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实用性。

1.3 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模块化教学

教学中把生物化学内容分成5 个模块: (1) 以人体物质代谢为中心介绍代谢紊乱过程中出现的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实验诊断项目的理论依据; (2) 以器官为中心分别阐述各器官病理状态下的生物化学变化; (3) 以组织细胞为中心阐述骨代谢紊乱及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诊断; (4) 以疾病分类为中心介绍肿瘤标志物、内分泌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特点等; (5) 以生物化学检验基本技术和仪器为中心, 强化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基本技术。通过不同模块开展教学, 突出生物化学知识与疾病的联系, 从而更好地把日常教学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岗位需求紧密衔接起来。

1.4 进一步优化理论课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 使其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点实现无缝对接。例如, 在生物化学内容中涉及疾病病理性变化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代谢物的质与量的改变, 可为疾病的临床实验诊断、治疗监测、药物疗效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 这些内容也是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重点, 教师可采用精讲、讨论、病例分析、PBL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4], 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如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 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等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可采用病例引导的教学方式, 如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三多一少”?为什么会出现酮症酸中毒?血清ALT、AST的活性可反映什么问题等。通过病例引导学生思考, 对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并与临床紧密联系, 在把握关键知识点的同时, 可适当增加生物化学领域的新进展等内容, 如最新科研、学术成果, 让学生接触新知识、新理论, 了解生物化学领域的前沿知识, 激发学生的钻研欲望, 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 使学生在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面对难题不胆怯。

1.5 实验教学中以疾病为中心设计综合实验

使学生能用生物化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疾病病因, 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小班为单位进行实验 (每组4~5 人) ,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观念;通过病例分析及总结, 检验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指导学生书写论文、实验报告等, 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开展跨学科综合实验, 以应对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知识面广、出题灵活的特点。

1.6 改进课程考核方法

在考核中尝试把教材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涉及生物化学的内容结合起来, 建立配套题库, 题型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相同;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及考试, 提高理论与技能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理论与操作考核相结合, 使学生在模拟考试的实践中得到锻炼, 提高应试水平及心理承受能力, 为今后顺利通过考试奠定基础。

2 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在对我校2014 级普通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一学年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尝试后, 将其生物化学成绩与实行传统教学方法的2013 级普通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对比分析 (两年的试卷难易程度基本一致, 随机各抽取5 个班, 使其人数相当, 85 分及以上为优秀, 60~84 分为合格, 59 分及以下为不合格) 。2013 级与2014 级成绩 (含理论、实验成绩) 比较见表1。

经过比较, 2014 级学生生物化学考试成绩明显优于2013级 (P<0.05) 。

对被抽取的2014 级562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562 份, 收回有效问卷538 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5.7%。调查显示, 对以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很满意的学生有261 人, 占48.5%;满意的有249 人, 占46.3%;不太满意的有28 人, 占5.2%。说明该教学改革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 学生在掌握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要求内容的基础上, 更有针对性地掌握了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知识点, 增强了自信心,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部分学生由于前期为文科生, 理科知识储备不足, 对学习生物化学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予以关注, 应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以达到预期目标。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能反映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我们在教学中要围绕资格考试及今后的岗位需求合理开展教学。通过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期望学生能牢固地掌握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生物化学知识点, 增强学习生物化学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为取得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萍.强化农村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与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接轨的几点做法[J].卫生职业教育, 2015, 33 (7) :59-60.

[2]韦焕能.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诊断学和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 2014 (11) :42-45.

[3]夏西超, 张冬, 张庆远, 等.中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的思考和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14) :50-51.

全科医师临床带教体会 篇9

1 全科医师学员方面

参加培训的全科医师学员学历高低不等, 素质参差不齐, 个别学员学习目的、动机不纯, 故而带教应强调个体化。有些学员职业素养较高,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较好, 带教应以提高其临床技能为主;有些学员基础理论知识较薄弱, 基本技能欠缺, 带教应以查漏补缺为主, 使其扎实地掌握全科医师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 全科带教师资水平

目前我国全科医师的临床带教工作多数是由综合性医院的专科医师来完成, 参与全科医师带教的教师有些未经过专门培训, 不懂国家的相关法规, 对全科医学及全科医师的认识不足, 未按照教学大纲带教, 针对性不强。因此, 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基地应有相应的全科医学教学管理部门, 建立相关制度与培训大纲, 对所有带教教师进行培训, 使其对全科有一定理解, 熟悉全科的特点, 带教有针对性、方向性;全科带教人员要相对固定以保持教学的延续性;带教过程中要注意全科医学临床思维的培养;要教会学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 依靠社区门诊适宜技术做好基层卫生服务工作。全科医学教学管理部门还要做好带教人员的考核工作, 使其能够成为合格的全科带教师资。

3 全科带教特点

3.1 带教过程中要重视全科理念的灌输

全科医学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系统整体论作为理论指导, 它的目标不仅仅是寻找和治疗有病的器官, 更重要的是维护服务对象的整体健康。全科医疗服务是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疾病为中心的照顾;是综合性而非分科性的照顾;是连续性而非间断性的照顾;是主动服务而非被动等待;是对医疗的全过程负责而非只对医疗的某些方面负责;是为个人、家庭、社区服务而非只对个人服务;重视服务对象整个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危险因素和健康问题, 提供各类疾病的一、二、三级预防而非只重视疾病的

治疗。全科医疗的特点在于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照顾;注重医患关系, 在长期的医患双方配合中, 医生与患者一起了解相关疾病性质, 共同参与医疗决策;重视协调性照顾, 以便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可能利用的卫生资源和社会资源, 确保患者在正确的地点和时间接受最恰当的医疗照顾[1]。

3.2 具体疾病带教要突出全科医疗特点

如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临床带教, 对于专科医师重点在于如何静脉溶栓或如何进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操作;对于全科医师重点在于如何早期、准确诊断, 如何及时、安全转诊, 如何进行专科医院出院后的继续治疗以及如何做好冠心病的三级预防。而高血压病患者如在综合性医院就诊, 多数是因为发生并发症, 例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脑卒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破裂、肾功能衰竭等, 专科医师的治疗重点是处理这些急、重症;而全科医师的工作重点则是这一慢性病的长期、有效管理, 例如如何进行饮食控制、如何设计合理的运动计划、如何正确及时地监测血压等。

3.3 全科带教要特别重视临床技能的培养

全科医师的服务特点决定其不可能象综合性医院的专科医师一样靠很多大型仪器、设备诊断疾病, 而是以物理学检查为主, 所以就更需提高临床技能方面的基本功。应在带教工作中重视培养学员的采集病史能力、体格检查的基本功、病历书写能力、外科无菌术和内科穿刺术的技巧等基本技能以及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等急救技能;还要培养其应用辅助检查的能力, 例如掌握心电图、X线、CT、MRI、检验结果的判读等, 正确阅读和使用药品说明书。与患方有技巧地沟通, 针对个体与群体健康教育等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也是全科医师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另外, 健康档案的建立、慢性病管理的操作技能等是全科医师的重要临床技能, 但却是我们专科医师所欠缺的, 需要我们自身提高后再贯穿于临床带教工作中[2]。

3.4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因参加培训学员多数已有临床经验, 全科医学岗位培训临床带教不同于临床医学生的毕业实习, 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如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科进展方面的专题讲座, 教学查房, 疑难病历讨论, 医患沟通技巧讲座, 医德医风教育等。

3.5 全科带教应多参与门诊工作

全科医师的主要医疗活动是门诊性质, 临床带教过程中应更多让其参与门诊工作, 包括义诊、健康宣教、健康咨询等。

参考文献

[1]吕兆丰, 郭爱民.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32-33.

临床住院医师外语损耗研究及意义 篇10

外语在习得之后长期稳定地保持与发展对于踏入工作岗位的临床住院医师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卫生部已经将外语水平考试列入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之一,并要求医院每年举行一次外语水平测试,内容与难度以各省具体情况而定。这一方面督促了临床住院医师的外语学习,减少了外语损耗,另一方面为培养高水平的科研型人才做了准备。

我国大多数医学生英语学习仍停留在书本和试题上,虽然四六级考试通过了,但不能流利地阅读专业英语文献、无法听懂外籍专家的英文报告,更难以进行正常的学术交流。毕业踏入工作岗位后,忙于专业技能的提升,忽视外语的重要性。大学时期外语水平并非“存进银行”稳定不变,而是随着使用的减少逐渐损耗,这导致很多医生在工作多年以后感叹“外语已经捡不起来了”。

2.外语损耗理论综述

198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语言技巧耗损会议”(Confere nce on the Attrition of Language Skills)确立了语言耗损(language attrition)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语言耗损指的是个体或语言社团的某种语言或语言某一部分退化和丧失的现象(Freed,1982)。从生命全程心理语言学的观点看,语言习得不仅包括学习和获得的一面,而且包括丧失、损耗(attrition)的一面;不仅包括上升、发展(progression)的一面,而且包括僵化、退化(regression)的一面(蔡寒松,2001)。母语环境下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耗损,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一方面由于我国是英语学习与教学的大国,英语贯穿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高等教育结束后,在继续教育中,外语也备受重视。其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改进。

1.分级教学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分级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与交流,导致课堂讨论等活动不能有效正常开展。教师可以通过固定座位或有意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为一个小组开展课堂活动,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了解,缩短不同专业之间知识的差异,起到互补的作用。

2.分级教学对部分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分到高级班的学生感觉自己英语功底好,从而放松学习;分到中级班的学生容易在学习中停滞不前;而分到初级班的学生自尊心受到影响,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因此,消除学生的心理影响是首要任务。在分级前要向学生说明,分级教学并不是给学生“分等级”,而是从教学的目标出发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这种教学模式,适应竞争机制,并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教学才能顺利展开。

3.应该建立升降级制度。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应该给所然而,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在工作与生活中与外语接触减少,汉语环境下缺少使用外语的机会,外语水平严重降低。

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外语的要求

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训临床高层次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占据医学终生教育的承前(医学院校基本教育)启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地位,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卫生部早在1993年就已颁布《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其中《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总则》(简称《总则》)明确将英语作为规范化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对专业外语提出较高要求———第一阶段,每小时能笔译2500个印刷符号(约合400单词)以上;第二阶段,每小时能笔译外文专业书刊3500个印刷符号(约合550单词)以上。1999年《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的翻译速度为每小时300单词。这就是说,临床住院医师的公共外语水平不仅要在毕业之后保持较高的水平,而且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二至五年期间专业外语及翻译水平达到较高水平。

4.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外语损耗调研

本次研究调查了某大学直属附属医院2010年入院的37名临床住院医师(硕士),其中女性17人,男性20人,涵盖医技科室及临床科室。共发放问卷37张,全部收回;参与访谈人数8人。

问卷涉及问题:(1)业余时间是否能够坚持学习英语?(2)有没有觉得自己英语水平不如毕业以前?下列哪项能力退步最明显(例如:听力、阅读、口语、写作、翻译)?(3)以下哪项导致英语水平下降?A.词汇B.语法。(4)是否查阅外刊、参与国际会议及外语论文写作?(5)现阶段最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英语能力?

调查结果:(1)仅有3名住院医师能够坚持学习外语,绝大多数住院医师在业余时间无法坚持学习外语。(2)仅有1人觉得英语水平不如以前。其中41%的人认为自己在写作方面退步最快,24%的人认为听力水平大不如前。(3)导致英语水平下降的原因集中在词汇。(4)37名住院医师都有查阅外刊、参与国际会议及外语论文写作方面的外语使用需求。(5)在现阶段最需要提高的英语能力中49%的人选择写作,27%的人选择有学生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对高、中、初三个级别进行定期调整。可以采用“滚动制”,以一学期为调整阶段,根据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来调整。这种淘汰与上升的制度让高级班的学生具有危机感,又充分调动了中、初级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意识。

五、结语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符合《课程要求》因材施教的原则。分级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应根据实际情况总结经验,使之不断完善并真正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5.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探讨

于建华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

摘要:阅读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认知活动,是掌握知识、获取信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主要渠道。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仍然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欠缺。为了克服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所存在的弊端,我们需要从新的理论视角来指导阅读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与发现,从而对所学知识与意义进行主动构建。研究证明,建构主义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视频切实可行,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需要根据英语阅读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建构主义指导教学。

关键词:建构学习理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指导意义构建教学模式

当前高中英语存在大量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一线教学教师对现在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虽然已经摆脱了传统的翻译式教学法,但是整体上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变化,仍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1. 过于强调课本知识忽略课外知识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堂基本以课本的知识点、语言点、语法点为主体,而这种习得的知识是孤立的,没有与相应的课外知识和学生的经验相结合,这样就使得知识教条化,学生也不能灵活应用。

2. 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技能的指导。

高考依然是现在高中英语教学的指挥棒,分数就成为教师教学的根本目标。缺乏技能指导的高中教学使得学生只得到零碎的知识,而不能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找不到学习的规律,不能获得对知识或者事物的深刻理解。

3. 强调个体学习而忽视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

人是社会的人,而人与人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这就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可能。当前的高中教学忽视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做不到资源共享,也不利于发挥集体才智,阅读,21%的人选择翻译。

对于问卷的深度访谈,总体可将二语损耗的原因归纳为两个:主观原因,缺乏英语学习兴趣和动力,没有时间学习外语;客观原因,与外语接触极少,没有使用环境。在外语需求方面:(1)需要大量丰富专业外语词汇;(2)急需提升外语写作、翻译等产出性能力。

5. 对外语继续教育的启示及意义

医生的职业性质要求终身学习,而且要不断吸收国内外最先进的知识与技术,特别是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除了临床工作外,更身兼教学与科研的多重任务。培养优秀的住院医生是医学继续教育的目标,也是培养科研型人才的需要。因此,作为科研的重要工具———外语学习,并没有在高等教育结束后画上句号,而是要伴随临床医生终身,并发挥巨大的作用。外语的使用会随着医师的工作深入愈发显示其重要性。因此继续外语教育,需要激发刚踏入工作岗位的临床住院医师对外语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专业外语的发展,努力拓展他们252000;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000)

从而不利于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4.大量地使用粉笔而没有充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校现在配备的电脑、投影仪、录音机等多媒体装备,由于缺乏现代化的培训,教师不能充分利用这些设备。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必须对高中现有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建构主义指导的高中阅读教学非常关注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对英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启发与帮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下,通过与他人(教师或学生等)的协作与会话,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其本质就是,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笔者结合教学体会和教学实践,认为对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可以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获得一些宝贵的启示。

1.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即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和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前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在课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新知识的学习;在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出反馈。一切活动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出发点,在活动进行中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此外,以学生为主体还体现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上。要承认学生之间无论是在个性、知识水平还是学习能力上都是不完全相同的,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级别的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学习的过程不能离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当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监督者和评价者。学生在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开展小组讨论、辩论、竞赛等课堂活动时,需要教师的组织、监督和参与;在遇到疑难问题或偏外语使用的范围,增大外语接触量,从而减少外语损耗、提升外语水平,为将来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摘要:在高等教育结束以后,系统的外语学习也随之结束。随着外语使用的减少甚至是停止,英语学习者的二语语言水平与能力不断下滑,出现了严重的外语损耗,极大地浪费了学生的个人努力与国家的教学资源。本文以特定的人群(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探究外语损耗的主客观原因,并试图指导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

关键词:临床住院医师,外语损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参考文献

[1]Van Els,Fifty years of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Implica-tions for programmatic research[J].Morden Language Jurnal,1986(6).

[2]Lambert,R.and Freed,B.The Loss of Language Skills.Rowley,MA:Newbury House,1982.

[3]蔡寒松,周榕.语言损耗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7).

[4]倪传斌,延俊荣.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

[5]倪传斌.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3).

临床执业医师 篇11

【关键词】规范化培训;非临床科目;住院医师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050-02

近年来,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发展迅速。2009年初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在我国建立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人才成长特有的阶段。它是为培养良好医德医风和人文素质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是为掌握扎实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技能积累实践经验的阶段,是造就合格临床医学人才的必经之路。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提高医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医疗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在我国的逐步开展与普及.在收到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如培训方法单一、培训内容笼统、缺乏有效的评估及反馈机制等。

我院在十数年的摸索探讨中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培训考核体系,于2012年被确定为全军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单位。我们认为,规范化培训不应该仅仅是对医师临床知识及技能的训练培养。一些非临床的内容如职业道德、医学相关法规、科研能力及教学带教能力的培养等对于一个合格的医师同样十分重要。以下就结合我院的临床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非临床知识技能训练科目的设置问题。

1 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本模式

在充分考虑各科室的特点以及參与培训人员的需求以最大程度的平衡临床科室的实际需要和医师个人的发展的前提下,我院制订了“2+1+2”的培训模式[2],即整体培训时间定为5年,分3阶段进行。第1阶段为期2年,在全院范围内进行轮转,强化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训练;第2阶段为期1年,其中半年在急救医学科进行培训,另半年由参训医师根据其所从事的专业,自行选定其感兴趣的专科及相关科室进行培训。对于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的硕、博士人员则直接纳入第2阶段培训;第3阶段为期2年,在专业范围内进行专科化培训,可在专科门诊、病房间进行相关专科的个性化培训,以达到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疾病及部分疑难杂病的目标。在培训期间,1名带教老师在同一时间内只带1名轮转医师,以确保培训质量。同时,医院还积极利用各种空闲时间组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举办大量的前沿讲座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学习和成长需要。在这个模式中,突出了急救医学的培训,旨在通过提高急救技能从而提高医师处理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突出了专业相关科室的培训,为以后医师专科发展打下兴趣和理论基础。

2 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非临床知识技能训练科目的设置

2.1 职业道德及医学相关法律法规

2.1.1 职业道德教育:医学服务的对象是具有情感的人,医生只有具备同情心、责任感,以良好的医德为病人服务,争取病人的信任和合作,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前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们大部分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他们对于外界的不良风气和诱惑的抵御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在培训应该尤其加大职业道德及医德医风教育,使其成长成为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医学人才。

2.1.2 医学相关法律法规教育:目前国内的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在做好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医学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有关专家认为,从住院医师入院开始,即应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职业化教育,通过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让医生们从法律的层面、职业的角度实现思想上的转变;强调医生的职业行为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强化医生的责任心和基本职业素养。

2.2 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不仅是医生专业知识掌握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也是将来发展的必备条件。所以,有必要在规范化培训中加强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养,使其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较好的解决临床问题的素质,而且具有不断求索、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及较强的科研能力[3]。

2.2.1 外语学习:在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外语学习主要针对的是英语。开设外语科目学习,其目的是为医师将来从事医疗保健服务和学习、研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医用英语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初步具备专业知识和所需信息的获取与交流能力、综述和摘要写作能力、英汉翻译能力、接诊和学术报告等方面的听说能力。另外,专业英语水平能力的提高,对于阅读外文期刊文献,获取医学前沿进展,进而开拓医师的知识面及科研思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2 医学信息检索:科研的核心是创新,但是,如果不熟知以往科技成就的状况,就不可能提出“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新见解、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医学信息检索,就是医生实施医教研活动展望学术前景的巨人肩膀式平台。培养住院医师的网络医学信息检索能力,目的就是为了使其能够更好更有效率的获取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前沿进展,从而为以后的医疗、科研活动打下更好的基础。

2.2.3 科研论文写作技巧: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是科研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公布自己的研究工作并获取认可的必要途径。初探科研殿堂的住院医师们,撰写论文的经验不足,往往做出了很好的成果,却因为不能适当的表达而使其论文无法得到发表。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规范化培训中开展了科研论文写作技巧的课程,主要讲授科研论文撰写、投稿及与期刊编辑交流中应注意和避免的事项,同时规范论文的格式等,使年轻医生们能够更好的完成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工作。

2.3 教学带教能力

作为承担数所医学院校教学任务的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在注重医师医疗、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强其教学带教能力的培养。加快青年医师的成长,提高青年医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提高医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与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4]。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高级职称和资深主治医师的带教主要局限在教学查房方面,而对于基本技能的传授做的不到位。相反,一些年轻医师在工作中担任基本技能操作带教时,能够十分仔细的讲解、示范,在此过程中,不但良好的完成了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同时对他们自身的“三基”能力也是一个复习和加强。鉴此,我们有意识的让参与规范化培训的年轻医师们适当的承担部分的带教工作,并定期开展一些课程,进行教学经验的传授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力本位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核心目标,需求导向亦是其本质特征[5],所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各个环节,都应从提高住院医师职业能力为首要出发点。住院医师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完善轮转培训科目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内涵,增强培训工作的宣传引导,努力建立一个能培养具有良好的医德、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发展后劲的医师的育人机制,向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战培.抓好临床科室医疗组的管理,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J]. 中国医院,2009. 13(5):12-14.

[2] 徐幻,杨国斌,易学明.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几点思考[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 23(8):865-867.

[3] 朱萧玲,计根林.谈住院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 西北医学教育,2011. 19(4): 703-704.

[4] 上官王宁,曹红,李军. 青年麻醉医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 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8): 988-990.

浅谈临床实习医师的带教 篇12

1 要做好临床实习医师的思想工作, 帮助临床实习医师尽快定位

医学实习生虽然在身份上还是学生, 但从病人的角度来看, 已经开始承担医生的责任和角色。而且, 从临床实习开始, 医学生已经逐步走向工作岗位, 逐步学习作为一个医生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1]。这是初始起步的阶段, 同样也是医学生的关键阶段, 对于日后培养一个德才兼备的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来说, 是具有非凡意义的。医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前, 一般都是在校学生, 对于肩上担负的重任, 还不一定有切身体会[2]。带教老师必须帮助实习医师树立牢固的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 明白自己面对的是无比珍贵的人的生命, 明白生命的背后往往关系到一个或者是几个家庭的幸福, 因此, 在临床实习的第1天开始, 就应该使每一位实习医师牢记医生的职责所在, 严格要求自己, 认真对待病人, 虚心学习。

2 教会临床实习医师学会保护自己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息交流的日益发达, 患者和医生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 医疗纠纷时有发生, 甚至社会上出现了利用紧张医患关系的不法职业, 例如“医闹”, 对于医患关系有错误的歪曲和渲染[1]。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 教育实习生在认真负责对待病人的同时, 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例如利用业余时间, 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 有临床经验的医生学习各种与病人及病人家属沟通的技巧, 尽可能地让误会不要发生。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 反复强调按照医院的法定程序, 进行各种处理。如有模糊的地方, 一定要及时请教上级医师。

3 根据培养方案, 对临床实习医师进行系统的训练

临床实习医师在临床的实习教学, 在几十年的过程中, 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培训方案和计划。从实习医院到带教的职责, 从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到动手能力的培训, 都有详细的规定[3]。可是目前, 在很多的实习带教过程中, 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老师, 工作繁忙, 压力大, 容易忽视实习带教, 例如对实习医师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 或者把实习医师当成干活的苦力, 认为实习医师就是来帮忙开化验单, 帮忙写病历的, 要么就对实习医师在分析、诊断和处理临床问题时犯的错误嗤之以鼻, 甚至嘲笑……其实绝大多数的教学医院, 对于临床医师的实习带教都有非常详细及明确的规定, 例如什么资格的医师能进行临床带教, 在带教过程中、实习带教应该教会临床实习医师做什么, 例如问诊、视触扣听、病历的书写、上级医生的医嘱的执行……另外, 对不同科室应该着重教会学生哪种基本操作技能也是有规定的, 例如, 在外科实习的时候, 就应该学会伤口的清创缝合, 手术的铺单、消毒等, 在内科实习的时候, 应该学会胸穿、骨穿等操作。那么, 根据这些规定, 带教老师对实习医师的各项技能进行培训, 如有错误应该及时指出, 耐心讲解, 并且应该争取更多的机会让实习医师动手。同时, 带教老师应该注意到, 不管学生在校的知识学得如何扎实, 但临床实习毕竟是从校园走进了社会, 一旦接触病人特别是危重病人, 往往都会感到束手无策、手忙脚乱, 这样就要求带教老师要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急症, 并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实习医师运用医学的知识对自己所遇到的各种临床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和处理, 帮助其建立信心, 逐步培养其独立工作的能力[3]。

4 注意师生间相互反馈, 加强实习医生之间的沟通

实习医师在临床实习阶段, 需要将过去几年中所学到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论与眼前的医疗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但由于医学知识更新快, 治疗药物及手段层出不穷, 给实习医师和带教老师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 在实习带教过程中, 需要带教老师积极更新自己的知识, 并与实习医师及时沟通, 鼓励实习医师在实习过程中多提问, 多思考, 并将教学效果及时反馈, 带教老师根据反馈的意见和内容, 尽快调整自己的带教方案,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 进行反复训练, 以达到良好的效果[1]。

在临床上, 有很多的疑难病例, 或者非常罕见的病例,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遇上, 那么, 就应该加强临床实习医师之间的联系, 一旦遇上这样的病例, 就应该互相通知, 一起进行学习和讨论, 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到专家会诊中, 促进实习医师的学习[1]。

综上所述, 要想有高质量临床实习医师的带教, 带教老师必须具有认真负责的精神, 在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的同时, 注意收集实习医师的反馈意见, 调整带教的重点, 在带教过程中做到言传身教。

参考文献

[1]郁卫刚.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保健 (医学研究版) , 2007, 15 (17) :26~27.

[2]张国香, 吕冬梅.临床带教的体会[J].家庭护士, 2007, 5 (9) :81~82.

上一篇:机车驾驶人员下一篇:鹿科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