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科动物

2024-09-26

鹿科动物(精选4篇)

鹿科动物 篇1

目前国内鹿科动物的麻醉需求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鹿饲养场每年的锯茸工作, 二是动物园内为保障人员、动物安全进行锯角、治疗等工作。但是由于近来国家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管理愈加严格, 之前常用的如盐酸二氢埃托啡、芬太尼、哌替啶等在国内已退出兽用麻醉药领域。而氯胺酮也在2007年从二类精神药品上升为一类, 受到严格管控。如何在现有条件下, 最大限度保障动物麻醉工作的顺利进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以实际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结合文献报道, 对目前鹿科动物麻醉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总结。

1 常用于鹿科动物的麻醉药物

鹿科动物的麻醉主要采用以下几类药物及其复合制剂。

1.1 盐酸二氢埃托啡 (Dihydroetorphine Hydrochloride)

盐酸二氢埃托啡 (俗称M99) 属阿片受体激动剂, 作用与吗啡相似, 主要副作用为呼吸抑制和条件反射抑制。此药在兽医临床上多用其复方制剂, 是大型野生动物野外麻醉的首选药物。

进口制剂:“大动物保定灵” (Large animal Immobilon R) 为诺华公司生产, 含盐酸二氢埃托啡2.45mg/ml, 乙酰丙嗪马来酸盐 (Acepromazine maleate) 10mg/ml。国内动物园目前广泛应用。

国产制剂:“眠乃宁系列”由解放军军事兽医研究所研制, 曾广泛应用于国内野生动物的麻醉, 其早期剂型因含有盐酸二氢埃托啡, 在鹿科动物和其他野生动物上应用非常成功。后期剂型由于国家药物品质的因素不再含盐酸二氢埃托啡等药物, 单独应用效果不理想。

1.2 赛拉嗪 (Xylazine)

赛拉嗪又名二甲苯胺噻嗪、隆朋, 是α2受体激动剂, 具有中枢性镇痛, 麻醉和肌松作用。该药现广泛用于各种野生动物, 可做临床检查及各种手术, 也用于动物的保定、运输等。

赛拉嗪单用于鹿科动物麻醉效果不理想, 所需剂量较大, 且麻醉不确实, 一般均用其复方制剂。主要有以下几种相关产品:

1.2.1 眠乃宁系列

包括眠乃宁, 鹿眠宁, 陆眠灵等。早期产品为科研试制品, 主要成分为:盐酸二氢埃托啡、盐酸赛拉嗪、哌替啶等, 对于鹿科动物麻醉效果很好, 也曾广泛应用于其它各种动物。后期由于组方中的盐酸二氢埃托啡和哌替啶药物管制等原因, 现有相关产品多以赛拉嗪为主, 单独使用于鹿科动物效果不太理想。

1.2.2 鹿眠宝系列

近来东北农业大学研制的鹿眠宝系列也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如稍早的鹿眠宝3号, 由盐酸二甲苯胺噻嗪、氯胺酮、氟哌啶醇、强痛宁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总体效果类似复方氯胺酮。进而研制的鹿眠宝4号, 由盐酸二甲苯胺噻唑、安痛灵、氟哌利多、咪达唑仑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据文献报道效果确实。但由于药物组成在改进中, 具体效果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1.3 氯胺酮

为苯环己哌啶的衍生物, 为分离麻醉药, 麻醉安全性较高。但不形成骨骼肌的松弛, 且唾液分泌过多, 单用在鹿科动物上效果不理想。目前多与赛拉嗪、美托咪啶、埃托啡等合用。

国产复方制剂为复方氯胺酮 (沈阳兽药厂生产, 每毫升含氯胺酮150mg, 赛拉嗪150mg) , 用于鹿科动物效果稳定。

1.4 舒泰 (Zoletil)

舒泰是一种复合麻醉剂, 由替来它明 (Tiletamine) 与唑拉西泮 (Zolazepam) 1:1混合而成。替来它明是一种分离麻醉剂, 作用持久, 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唑拉西泮是苯二氮卓类的镇静剂, 具有良好的肌松作用和抗惊厥作用, 这两个药物在药物动力学上有互补作用。舒泰的安全范围较大, 对肌肉和静脉的刺激性小, 可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 麻醉诱导期迅速而平稳, 肌肉松弛作用好, 止痛效果强, 苏醒快。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大小动物及野生动物的麻醉, 在国内的应用也逐渐增加。

此药单用于鹿科动物效果一般, 可与赛拉嗪、美托咪啶、埃托啡等合用。

1.5 右美托咪定 (Dexmedetomidine)

右美托咪定为α2受体激动剂, 作用类似赛拉嗪, 但效果更好, 副作用小。国内兽医临床主要有辉瑞公司的多咪静 (Dexdomitor R) , 专用拮抗剂为咹啶醒 (阿替美唑) 。此药于2012年取得农业部进口药品注册证, 在国内上市。目前主要应用于小动物临床, 由于价格昂贵国内野生动物的临床应用较少。

注1眠乃宁:含盐酸二氢埃托啡、盐酸赛拉嗪等, 具体含量不明, 所示剂量单位为ml/100kg。注2陆眠灵:主要为赛拉嗪, 100mg/ml, 所示剂量为ml/100kg。注3复方氯胺酮:所示剂量是氯胺酮的量, 单位为mg/kg (氯胺酮与赛拉嗪等比混合) 。注4氯胺酮:赛拉嗪=2:1, 所示剂量是氯胺酮的量, 剂量单位为mg/kg。

国外鹿科动物上常与氯胺酮、埃托啡和舒泰等合用。

2 几种麻醉药在鹿科动物上的应用

2.1 麻醉药物的选用

近十年, 该园的鹿科动物的麻醉药物的选用, 从早期以盐酸二氢埃托啡的复方制剂为主 (如眠乃宁系列, 大动物保定灵等) , 现在主要使用的氯胺酮与赛拉嗪的复合麻醉为主, 期间积累了一些数据, 供大家参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早期眠乃宁麻醉剂量与诱导时间均优于现有陆眠灵, 且从麻醉程度而言, 眠乃宁基本可以达到深度麻醉, 而使用陆眠灵需要大剂量, 而且麻醉效果差, 麻醉浅。

复方氯胺酮, 在表中 (3) 与 (4) 的氯胺酮使用量无明显差异, 但 (4) 的赛拉嗪用量较复方氯胺酮减少一半, 两者在诱导时间和麻醉效果上差异不大。减少了药物的使用量, 降低了药物副作用。

2.2 国内其他复合麻醉

杭州动物园 (卞庆松等, 2010) 报道采用赛拉嗪、氯丙嗪复合麻醉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梅花鹿的用量为赛拉嗪3.5±0.2mg/kg, 氯丙嗪0.52±0.11 mg/kg。联合使用效果明显比单独赛拉嗪要好, 仅有少量轻微的流涎, 抽搐等症状, 过程顺利, 动物的各项体征稳定。

国内也有以赛拉嗪和大动物保定灵 (M99) 复合麻醉鹿科动物的尝试, 类似于早期眠乃宁的使用模式, 应用效果良好, 但由于大动物保定灵价格因素, 未见大量应用于报道。

2.3 国外常用复合麻醉

单用氯胺酮或舒泰麻醉鹿科动物可以产生良好镇静, 但肌松和镇痛作用不理想, 所以在临床上多与赛拉嗪、美托咪啶、埃托啡等合用。国外主要报道和实际应用中多以氯胺酮复合美托咪啶, 或是赛拉嗪复合舒泰, 在鹿科动物上应用效果良好。详见表2。

注5所示剂量:2.2为赛拉嗪, 4.4为舒泰, 下同。

2.4 各种麻醉药物应用成本分析

麻醉药物应用首先考虑其安全性, 但药物成本也是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兽用 (复方) 氯胺酮价格为4元左右, 赛拉嗪也比较廉价。舒泰-50的价格在200元左右, 美托咪定 (辉瑞的多咪静) (0.5mg/ml*10ml) 在1000元左右, 而埃托啡 (大动物保定灵) 每套价格在几千元。同样麻醉一头成年梅花鹿各麻醉药物使用成本表3。

3 结论

(1) 目前有许多麻醉药物都可用于鹿科动物的麻醉, 但使用单一药物均无法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 必须采用复合麻醉来降低每种药物的剂量和毒副作用, 并获取理想的麻醉效果。就当前情况而言, 国内多以赛拉嗪复合药物进行麻醉。

(2) 氯胺酮与赛拉嗪复合麻醉对于鹿科动物给药较为方便, 动物进入麻醉状态时比较稳定, 无明显的兴奋期, 麻醉期间体温下降, 肌松好, 对呼吸略抑制, 有复睡现象。推荐剂量氯胺酮4~8mg/kg+赛拉嗪2~4mg/kg, 赛拉嗪有特异性拮抗剂苯恶唑可催醒。此种方案费用低廉, 效果确实, 使用安全性较高, 适合广泛应用。

(3) 舒泰与赛拉嗪复合麻醉, 在鹿科动物也能取得较好效果, 麻醉诱导期迅速而平稳, 肌肉松弛作用好, 止痛效果强, 且苏醒快。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大小动物及野生动物的麻醉, 在国内的应用也逐渐增加, 只是舒泰价格较贵, 药物许可方面尚有障碍。推荐剂量舒泰3~5mg/kg+赛拉嗪1~2mg/kg。

(4) 作为与赛拉嗪类似的新药右美托咪啶, 目前在人医及兽医方面均取得了许可证。但价格非常昂贵, 限制了其在大型动物上的运用。不过随着应用的增加, 价格的降低, 会逐渐在鹿科动物上得到更多的应用。

摘要:总结了鹿科动物麻醉药物的发展变化及国内鹿科动物麻醉现状。结合十几年野生动物临床麻醉, 对几种复合麻醉剂型在诱导时间、麻醉效果、麻醉成本及安全性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 并探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常用的复合麻醉方式。

关键词:鹿科,动物,麻醉,药物,氯胺酮,赛拉嗪,复合麻醉,应用状况,研究进展,综述

鹿科动物 篇2

1 卵泡发育

哺乳动物卵巢中的卵泡由卵母细胞、周围的颗粒细胞和外层的卵泡膜细胞组成。在胚胎发育的后期, 原始生殖细胞迁移到生殖脊并增殖形成卵原细胞。卵原细胞周围被单层扁平的颗粒细胞包围形成原始卵泡。原始卵泡构成出生后卵巢生殖细胞库, 数量随动物不同而不同, 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卵泡发育从原始卵泡开始经历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有腔卵泡而最终成为成熟卵泡。每个最终排卵的成熟卵泡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募集、选择和优势化。

1.1 黑尾鹿的卵泡发育

满1周岁和成年的黑尾鹿卵巢在10, 11月份都有1~5个卵泡, 50% 以上的成年鹿在排卵前有2个大卵泡, 满周岁的鹿大多有1个大卵泡。通常较大的卵泡发生在闭锁的早期, 首次排卵时一些大卵泡不会破裂, 它们在2 d内黄体化, 排卵后除了最小的囊状卵泡外, 其他都闭锁, 并且会有新生的卵泡迅速生长。这些2期卵泡在5 d内从小于5 mm3发育至成熟。第1次排卵与第2次排卵平均间隔是8~9 d, 在第2次排卵后4~5天, 第3期卵泡就发育至成熟, 在8~10天时退化, 然后是第4期卵泡发育。

1.2 欧洲马鹿的卵泡发育

在欧洲马鹿正常黄体周期中, 直径≥3 mm的卵泡总数每天变化不明显。1个大卵泡除排卵后 (第0天) 不立即出现外, 其他天数一直存在。然而, 新生卵泡 (直径≥3 mm) 的出现不是随机的, 在第1天和第14天最多 (P<0.05) 。在1个大卵泡闭锁或排出后会出现新卵泡 (直径≥3 mm) 。在非繁殖季节的早、中和晚期, 总的平均卵泡数没有显著差异 (P>0.05) , 但是在中期卵泡更新很快, 可以明显地看到许多新的小卵泡出现。研究表明, 在繁殖季节以1~3个优势卵泡波为特征的黄体周期中囊状卵泡以不连续模式生长和退化。另外, 非繁殖季节是卵泡动态变化更新的时期。研究还表明, 欧洲马鹿的卵巢中含有 (26.60±3.45) 个直径>2 mm的卵泡, 其中至少有1个大的囊状卵泡, 直径为 (8.30±0.38) mm。卵泡大小与颗粒细胞数量有很大的相关性。大约有一半的卵泡被分类为健康卵泡, 其余的为闭锁卵泡, 随着健康卵泡的增大, 闭锁卵泡减少。囊状卵泡总数和大小在组间分布有明显差异。总之, 欧洲马鹿囊状卵泡的发育模式与排单卵的反刍动物相似, 在发情周期的所有阶段至少有1个大卵泡存在[1]。

1.3 北美马鹿的卵泡发育

在非繁殖季节里, 北美马鹿每天的卵泡数不是随机变化的, 卵泡数的每个波峰都与1个单独的优势卵泡发育相关。卵泡出现1 d后, 同组中的优势卵泡要比其他卵泡大 (P<0.05) 。卵泡数的波峰和波谷的间隔与优势卵泡的出现没有显著差别 (P>0.05) [2]。在北美马鹿的发情季节中, 有2~4个卵泡发育波, 波数与波周期持续时间成正比, 与卵泡优势度 (直径和优势卵泡的持续时间) 的大小成反比。排卵平均间隔是 (21.3±0.1) d, 2个波周期里的内波间隔与3个波周期的第1个波的内在波间隔相似。每个波周期的第1个卵泡波中的优势卵泡最大直径都相似[3]。

北美马鹿在排卵季节最先排出的2个卵泡的最大直径相似[ (11.3±0.4) mm和 (11.3±0.2) mm], 但是都比最后2个卵泡的直径[ (10.3±0.3) mm和 (10.1±0.4) mm]大 (P<0.05) 。通常在1个短的排卵间隔 (9 d) 之后, 再过3个星期就进入有规律的排卵季节。在排卵季节开始时会出现多数排卵现象。从排卵季节开始到非排卵季节要间隔3个多月, 在典型的黄体期之后没有优势卵泡排出就标志着进入了非排卵季节[4]。

2 卵泡发育的内分泌调控

梅花鹿在发情之前, 垂体开始分泌促性腺激素, 对卵泡的生长和成熟起刺激作用, 并使卵泡产生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 母鹿生殖道充血, 黏液增多, 并引起性兴奋和性欲。当雌激素分泌达到一定量之后, 会反作用于垂体, 抑制垂体产生促卵泡素。与此同时, 雌激素刺激垂体前叶分泌的促黄体素和雌激素协同作用, 使发育的卵泡成熟而排卵。排卵之后, 在促黄体素的作用下, 在排卵窝处形成黄体, 在催乳素作用下黄体产生孕激素, 它首先抑制垂体产生促卵泡素, 同时抑制促黄体素的产生, 抑制卵泡的发育、排卵和发情等表现, 维持妊娠子宫的生理变化。如果排卵后没受孕, 黄体就退化, 分泌孕激素的机能消失, 垂体又开始产生促卵泡素, 从而进入另一个发情周期。如果受孕, 则在分娩后产生促卵泡素, 并出现发情表现。

3 生殖内分泌变化

3.1 白尾鹿的生殖激素变化

在白尾鹿血清中, 孕酮浓度在发情前的第7天从7.5 ng/mL降低到小于1 ng/mL, 到第9天时上升到5.1 ng/mL。雌二醇水平在发情前的第9天和第4天波动较大, 在发情开始前的3 d里, 它的浓度明显增加, 从 (5.3±0.4) pg/mL增加到 (7.0±0.6) pg/mL (P<0.01) 。雌二醇与孕酮的比值在发情前3 d上升, 发情时达到峰值。促黄体素水平在发情当天上升迅速, 从小于1 ng/mL上升到 (26.4±8.9) ng/mL, 发情后第2天又下降到1 ng/mL。发情期鹿的促黄体素、雌二醇和孕酮浓度的关系与其他家畜相似。

3.2 欧洲马鹿的生殖激素变化

在非繁殖季节, 欧洲马鹿血浆中孕酮浓度处于基础水平, 但是当繁殖季节到来时, 会急剧增加。首次排卵后, 血浆孕酮浓度迅速上升到3~4 ng/mL, 并维持几天。当孕酮浓度降到低于1 ng/mL时, 表明开始第2个发情期和第2次排卵, 排卵时孕酮浓度最低。

3.3 麋鹿的生殖激素变化

Curlewist J D等[5]对乏情期麋鹿血中促黄体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发现麋鹿在乏情早期 (2月份) 促黄体素脉冲频率比较低, 在中期 (4月份) 明显增加, 到晚期 (6月份) 时会稍微下降, 并接近卵泡期水平。研究表明, 麋鹿的季节性乏情不是均衡的状态, 特征在早期是“深度”乏情。

3.4 梅花鹿的生殖激素变化

在梅花鹿发情周期中, 血浆的促卵泡素水平从发情前第16天到第10天缓慢升高后就一直处于平稳状态, 促黄体素从发情前第12天开始缓慢上升, 到发情当天达到峰值, 发情后第2天又明显下降, 之后变化不显著 (P>0.05) [6]。研究表明, 促黄体素在发情前和发情后, 都处于低稳定水平, 但发情时出现高峰。雌二醇在发情前第8天和第2天分别有个分泌峰, 在发情当天显著下降 (P<0.01) , 到发情后第2天下降到最低, 研究表明雌二醇在整个发情前后都未出现高峰 (P>0.05) , 但在发情前12 h出现1个小峰, 发情后12小时出现1个小峰。P4从发情前第16天缓慢上升, 到第6天达到峰值, 在发情当天最低, 在发情后第2天显著升高 (P<0.05) , 之后保持平稳。在发情的24 h内, 各时间上促卵泡素、促黄体素、雌二醇和P4含量没有明显变化 (P>0.05) , 并且与发情当天没有差异。这表明, 梅花鹿发情期血浆中促黄体素、雌二醇含量的时相变化与其他研究过的鹿科动物及反刍家畜基本相同[6]。

4 卵泡发育动态与发情周期生殖激素的关系

Asher G W等[7]发现黇鹿在发情开始时出现排卵前促黄体素峰, 6 h后出现促黄体素最大浓度峰。排卵出现在发情开始后大约24小时和促黄体素峰出现后18小时。黇鹿发情的开始与排卵前促卵泡素峰的出现在时间上是一致的, 促卵泡素峰的幅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也比较一致。在排卵之后12~14天内血清中出现高浓度孕酮, 这表明黇鹿发情周期中未排出的卵泡发生了黄体化。北美马鹿的血清促卵泡素浓度的增加发生在卵泡波出现的前2 d, 在卵泡波出现当天或前1天达到高峰。在2个或3个波型排卵间隔中北美马鹿血清促卵泡素浓度有周期性波动。在卵泡数目波峰处或接近波峰处促卵泡素浓度最低, 在卵泡数处于波谷或接近波谷时浓度最高。2个和3个波的血清促卵泡素浓度与卵泡数目呈负相关。在排卵间隔中, 有2个卵泡波的雌鹿血清促卵泡素浓度有2个峰;有3个卵泡波的雌鹿血清中促卵泡素就有3个峰。与3个波的雌鹿比, 2个卵泡发育波的雌鹿第2个促卵泡素浓度峰天数要滞后。在第1个卵泡波中, 与排卵有关的最大促卵泡素浓度比第2个和第3个波高。大多数卵泡波 (77%) 出现在促卵泡素浓度峰±1天, 但所有波在波峰±2天内都出现了。雌二醇浓度每天的变化在2个波或3个波型的排卵间隔都不明显。在排卵间隔中, 血清孕酮浓度会发生变化, 但是在2个和3个波型中没有差异。在包括排卵前2 d和之后1天血清孕酮浓度最低[4]。东北梅花鹿卵泡是在下一个排卵期开始前的10 d逐渐发育的, 并随雌二醇分泌达到峰值, 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素分泌量的逐渐增大, 特别是促黄体素在发情时达到峰值, 卵泡发育成熟;当孕激素水平降到最低时, 解除了对周期中枢的抑制, 引起促黄体素排卵前峰值的出现, 促黄体素的分泌量足以刺激卵泡到最后成熟并排卵[8]。由此可以看出, 促黄体素浓度对优势卵泡的优势化和排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排卵前有雌二醇浓度峰, 排卵时孕酮浓度维持在基础水平;所以排卵过程是3种激素浓度值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 人们对鹿卵泡发育和生殖内分泌的研究, 初步了解了部分卵泡发育和生殖激素内分泌的季节性变化特点, 为进一步探讨生殖激素调控鹿的生殖生理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研究还不完善, 没有对雌鹿各生理时期卵泡发育和生殖激素进行全面测定分析, 大多研究仅是对卵泡和激素变化在发情周期内的测定, 尚不能全面系统地阐明鹿的生殖内分泌机制。另外, 卵泡发育和各种生殖激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激素的分泌模式不一样, 所以测定激素时会造成结果的误差。同时, 鹿科动物野性比较强, 每次采血都需要麻醉, 这对机体内卵泡发育和生殖激素都可能产生影响。用B超观察时, 对体格较大的马鹿容易, 但是对梅花鹿等小型动物较难, 需要手小者进行直肠把握, 给试验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 测定激素的方法大多是放射免疫法 (RIA) , 但是它所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不方便贮存和运输, 而且对人体有害。酶联免疫法 (EIA) 可以避免这些缺点, 但是因其标记物是酶, 在制备和保存酶结合物时要求条件较高, 对底物的选择也比较严格, 而且用酶标仪测定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测定误差大于放射免疫法。况且, 现在还没有鹿科动物激素测定的专用试剂盒, 多用测定人激素的试剂盒, 由于人与鹿科动物激素之间化学特性有差别, 所以也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McLEOD B J, MEIKLE L M, FISHER M W, et al.Variation inantral follicle development during the follicular phase of the oestrouscycle in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hinds[J].Reproduction, 2001, 121 (5) :697-706.

[2]McCORKELL R B, MacDOUGALL L, ADAMS G P.Ovarian folli-cle development in wapiti (Cervus elaphus) during the anovulatoryseason[J].Theriogenology, 2004, 61 (2/3) :473-483.

[3]McCORKELL R, WOODBURY M, ADAMS G P.Ovarian follicularand luteal dynamics in wapiti during the estrous cycle[J].Theriog-enology, 2006, 65 (3) :540-556.

[4]McCORKELL R, WOODBURY M R, ADAMS G P.Ovarian follic-ular and luteal dynamics in wapiti during seasonal transitions[J].Theriogenology, 2007, 67 (7) :1224-1232.

[5]CURLEWIST J D, McLEOD B J, LOUDON A S.LH secretion andresponse to GnRH during seasonal anestrus of the Pére David's deerhind (Elaphurus davidianus) [J].J Reprod Fertil, 1991, 91 (1) :131-138.

[6]马泽芳, 田长勇, 姜晓东, 等.发情前后雌性东北梅花鹿生殖激素变化规律[J].特产研究, 2006 (3) :1-4.

[7]ASHER G W, FISHER M W, SMITH J F, et al.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nset of oestrus, the preovulatory LH surge and o-vulation in farmed fallow deer, Dama dama[J].J Reprod Fertil, 1990, 89 (2) :761-767.

鹿科动物 篇3

1 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的历史沿革

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由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直属, 位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域西北部。而围场自治县则是民国初年在清朝皇家禁苑猎场“木兰围场”内所建县治, 新中国建立后于20世纪80年代改建为民族自治县。

据清史资料载, 康熙皇帝玄烨 (以下简称康熙) 于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 在现在河北省最北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域及其周边建立了南北100 km、东西150 km、周环650 km供皇家专用的封闭式禁苑猎场, 后被称为“木兰围场”。“木兰”为满语, 汉译为“哨鹿”, 即以“吹哨诱猎鹿”的意思, 表明当时的围场虽然不仅仅猎鹿, 但是围场内鹿科动物, 如鹿、麝、獐、狍乃至麋鹿等可猎数量较多[1,2,3]。当时可能为便于围猎, 又根据野生动物分布区域或植物生长情况或其他自然特点, 把木兰围场区划为约70个猎区 (二级围场) , 号称“七十二围”, 并分别以蒙古语或满语或满汉混用语命名, 如“珠尔噶岱围”、“巴尔图围”、“布扈图围”、“巴颜陀罗海围”、“哈里雅尔围”、“永安湃色钦围”。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统计, 康熙在位62年, 其中亲政55年, 其中有39年到“木兰围场”行围狝猎, 进出1 080 d, 最长一次达59 d。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 阴历8月行围, 18日驻跸于现在的棋盘山镇五道川城子, 19日在皇幄中口谕近御侍卫说:“朕自幼至今, 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 其余围场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1]。”

清道光四年 (1824年) 停止到木兰围场行围, 后经清同治二年 (1862年) , 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及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先后3次开放“木兰围场”募民伐树、垦荒, 售卖国有山林土地, 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麋鹿乃至各种野生动物锐减直至绝迹[2]。

新中国建立后, 国家不但在滦河上游, 而且在围场全境先后设立16个国营林场, 后又建立2个由省林业主管部门直辖的处 (县) 级国营林场管理机构, 即“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与“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 同时当地县、乡 (镇) 建立健全了林业行政执法与林业技术推广机构, 在全县范围大力进行“封山育林”、“护林防火”及“人工造林”。经建国60年来全县各级干部、群众的努力, 围场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自然生态得到恢复, 成为世人瞩目的森林草原生态和谐发展先进县, 成为河北省最北部京、津、唐、秦的绿色屏障。继“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红松洼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御道口国家级森林草原风景区”后, 2008年, 在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所属的燕格柏、桃山、孟滦3个国有林场基础上,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建立了“河北省国家级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

2 保护区的自然风貌与鹿科动物自然保护现状

2.1 自然风貌

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 位于今之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域西部滦河上游小滦河与伊玛图河流域, 即“木兰围场”时期“巴颜陀罗海”、“哈里雅尔”、“永安湃色钦”等10余个二级围场所在地。该保护区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1°51′~42°09′, 东经116°40′~117°27′;最高海拔1 829 m (石桌子山) , 最低海拔990 m (于家湾村公路大桥下) , 相对高差850 m;其气候类型为大陆性季风型、深山冷温、半湿润半干旱气候, 年均降水量440 mm;年均气温3.1℃, 年有效积温1 900~2 380℃;年均无霜期106 d;年日照时数2 800 h以上。保护区管理处下辖3个国有林场, 总经营面积50 637.4 hm2, 是河北省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 在华北地区不失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地方, 按野生动物区系划分, 围场境域属古北界华北区、蒙新区和东北区动物地区的交汇地带。

2.2 鹿科动物资源

据近年河北师范大学等单位科考成果, 仅哺乳纲即有6目15科35属51种, 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钱犳、梅花鹿、马鹿、猞猁、兔狲、石貂、水獭、豹猫、黄羊、青羊等[4,5,6]。可供狩猎而贮量丰富的野兽如:狍、野猪、野兔等。在鹿科动物中:马鹿 (Cervus elaphus) , 除野生贮量较多外, 并有人工养鹿场2处, 现饲养量300余头。梅花鹿 (Cervus nippon) , 野生贮量较少, 人工饲养量达500余头。狍 (Capreolus capreolus) , 野生贮量丰富, 有人工养狍场10余处, 现饲养量1 200余头。麋鹿 (Elaphurus davidianus) , 在清康熙、乾隆朝的“木兰围场”时期, 曾多次狩猎大角鹿 (麋鹿) , 但早在开放“木兰围场”伐树垦荒时已绝迹。2008年,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把所繁衍的成年麋鹿10头, 放养到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沙沟天然养鹿场内 (人工电围栏) , 现已繁衍到19头。

2.3 鹿科动物自然保护现状

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所属的沙沟天然养鹿场, 面积为300 hm2, 是一个以阔叶乔灌混交林为植被并有泉水自溢的盆地林班, 周边以3 m高围栏网封闭。现驯养梅花鹿400头, 马鹿180头, 麋鹿19头。但近年来, 这里的鹿科动物保护却受以下4个方面的困扰。一是越围栏逃逸。每年逃逸达10余头, 被周边的不法民众猎杀。二是患“瘤胃食滞”死亡。即因误食塑料袋等塑料制品, 使鹿科动物患病, 逐渐羸弱而死亡。三是秃鹫危害严重。无论是人工天然放养还是保护区外的鹿科动物, 共同的天敌为秃鹫。仅沙沟天然养鹿场, 自2008年以来即有250余头鹿科动物被秃鹫吞噬, 造成经济损失逾150万元。四是森林火灾隐患。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 呈斑点状分布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西部, 区域内有11个乡 (镇) , 2个国营牧场, 包括71个行政村, 11个分场, 800余个自然村, 有近10万口人。其中沙沟天然养鹿场周边有3个乡, 1个国营牧场, 11个行政村, 140个自然村, 1.7万人。当地人不可避免每天要有生活、生产用火, 加之改革开放以来, 经商、打工、旅游等流动人口骤增, 故使森林防火日益举步维艰。特别是当地森林植被密植, 枯枝落叶层厚, 而气象因子呈现出年均降水量较低, 日照时长, 大风日多等特点, 一旦引发森林火灾, 则“火烧连营”, 扑灭难度较大, 很容易造成巨大生态、经济损失。

3 加强鹿科动物自然保护的对策

3.1 严防逃逸与法律保护并举

对如同沙沟自然养鹿场鹿科动物逃逸的情况, 只有加强电围栏的巡查, 有损坏处及时维修, 不够高度或选地不当处及时完善调整, 别无他法。其实, 即使有鹿只从围栏逃逸, 但仍未逃出自然保护区外, 其主要问题在于贯彻执行国家《森林法》与《野生动物保护法》。因此, 在保护区范围的乡 (镇) 村、自然村广大民众中, 要加大普法力度, 并对个别猎杀野生动物的不法分子, 切实做到严惩不贷。

3.2 从治理白色污染与给鹿只增加营养入手防治“瘤胃食滞”3.

2.1“瘤胃食滞”是兽医学中关于反刍动物的病理专用名词, 这里是指反刍动物因误食塑料制品而引起的病变, 故又称“胃阻塞”或“塑胃”。时下食品及其他包装物塑料袋以及农用塑料薄膜, 充斥田野, 随风飘荡或集聚, 俯拾即是, 既不溶化也不降解, 称为“白色污染”, 而鹿科动物因误食不能正常反刍, 日渐羸弱的现象屡见不鲜, 若能早期发现, 尚可以手术取出, 一旦至晚期只能剥皮食肉。故在人工养鹿、狍的养殖场附近, 应常派人拾取塑料制品销毁, 特别应防范游客投弃塑料袋装食物给鹿科动物。

3.2.2 鹿科动物喜食塑料制品, 可能与其营养不良、缺少微

量元素有关。其预防措施, 可在其人工饮水或天然水源处, 投放牛、羊、驼、鹿、狍等反刍动物特制的“舔砖”, 特别是在秋、冬、春季节, 应以专业工厂制做的“舔砖”代替传统中应用的“啖盐”。此外, 若外引鹿科动物到保护区内放养, 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 严防炭疽病传入境内。

3.3 秃鹫危害防范措施

3.3.1 以声光电驱避秃鹫。

秃鹫 (Aegypius monachus) 俗名“座山雕”, 羽毛黑褐色, 头顶毛秃稀, 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以食动物死腐尸为主, 并往往在乌鸦的先导下觅食。因在青藏高原起“天葬”的作用被誉为“神鸟”, 在无死腐尸可供食用时便捕食较弱小的活动物。在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 每年2—11月, 秃鹫经常集聚, 对老、弱、病、残的鹿只, 特别是正在产仔的雌鹿造成严重危害。秃鹫首先把被危害对象双眼鹐瞎, 其劲健的钩形喙一下便把厚韧的鹿皮撕裂, 10 min便把1头小鹿吃光, 危害严重的季节, 每天竟有2~3头鹿被害。为驱避秃鹫危害, 应不惜投资, 采取声、光、电等物理措施。3.3.2试养猎鹰驱逐秃鹫。秃鹫在生物圈食物链中位于猛禽级顶端, 其天敌是猎鹰, 虽然它的形体长度是猎鹰的2倍多, 但却惧怕猎鹰, 见到猎鹰会主动躲避。猎鹰品种可选用苍鹰 (Accipiter gentilis) 或猎隼 (Falco cherrug) 或游隼 (Falco peregrinus) 即东北称“海东青”者, 其可轻易地将1只体型大它3倍多的大天鹅抓杀。驯养猎鹰驱逐秃鹫是否可行, 只要向北京军用的飞机场或吉林省林区训鹰“把式”租用1只猎鹰, 试用一段时间即见分晓。

3.4 森林防火要常备不懈

在任何林区或陆地生态型自然保护区, 都应把“森林防火”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问题在于因多年来并未发生森林火灾, 致使有些人把“森林防火”当作是一种例行公事、老生常谈;甚至对于上级相关指令麻木不仁、充耳不闻, 反正世界各地、中国西南、东北常年林火不断。在严酷无情的森林大火面前, 有些人的麻痹大意思想, 已陷入不可救药地步, 这对森林防火造成隐患。

应从人类的生态安全以及本保护区的防火实际出发, “森林防火”就要“老生常谈”, 但必须“常谈常新”, 并针对本区域及各季节气象因子, 编制出切实可行的防火扑火《预案》, 真正做到“饭可几日不吃, 火灾不可一时不防”, 有备无患, 严阵以待, 对预定的扑火队员坚持不断更新, 严格培训, 真正做到“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 胜之受奖, 奖之应当, 当之无愧”。要坚决杜绝发现火警火情后, 某级指挥机构唯恐防碍政绩而“欺下瞒上”封锁信息, 不及时向上、下级相关单位通报, 凡此愚蠢的行为, 无不在造成巨大损失后, 获千古之罪, 悔之莫及。

摘要:介绍了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的历史沿革、自然风貌及鹿科动物自然保护现状, 提出了严防鹿只逃逸与法律保护并举、从治理“白色污染”与给鹿只增加营养入手防治“瘤胃食滞”, 防范秃鹫危害以及加强森林防火等对策, 以加强对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鹿科动物的保护。

关键词:鹿科动物,自然保护区,历史沿革,现状,对策,滦河上游

参考文献

[1]《清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2]《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3]和珅, 梁国治.钦定热河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

[4]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处.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图谱[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0.

[5]赵建成, 吴跃峰, 李盼威.温带暖湿带交接带生物多样性研究———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鹿科动物 篇4

线粒体是1898年被命名的,其实线粒体的发现却要追踪到1850年。线粒体外膜比较平滑,具有两层的膜包被,向内的折叠内膜形成嵴,两层膜中间有一个腔,基质居于线粒体的中央。基质内部有可以喝三羧酸进行循环时所需要的所有酶类,内膜上有ATP酶复合体和呼吸链酶系。线粒体其实就是细胞内形成ATP和氧化磷酸化的关键场所,因此,被形象地成为细胞的动力加工厂。

1 线粒体DNA结构特征

真核生物所呼吸所用的细胞器就是线粒体,不同物种的细胞之间,其线粒体的数目有着很大的差距,通常情况下都在100个~3 000个之间,植物细胞中一般都会含有50个~100个左右的线粒体,而动物的细胞中其线粒体的数目差异性要远远高于植物体内的线粒体数目,多的要达到1 000个,少的却只有50个左右。实验表明,植物细胞中的所有线粒体都会参与植物本身的一系列新陈代谢的全过程。植物体内的所有的线粒体通过自身的功能可以把细胞所吸收和合成的糖类、脂肪等所有的储藏能量经过进一步地氧化而生成了CO2和H2O,最后通过特定的方式将其释放出去,同时它还能将所存储的一些太阳能经过一系列的转换生成了细胞用以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的具体能量-ATP分子。正是由于植物细胞中的线粒体少于动物体内的线粒体,从而制约了能量的来源,因此植物就不可能出现和动物一样的自由活动和快速增长。由于线粒体DNA (mtDNA)相对比较小,所以它仅能决定本身最基本的一些特征,缺少多余的编码结构,因此就难以产生有效的修复功能。实验表明,只要线粒体DNA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哪怕只是一个极其微小的变化,都会直接导致和引发线粒体的正常的功能,这种效应还具有一定的累加性,变异的幅度会随着损害程度的变化而不断地加大,最后就会产生连细胞核都无法具备的一些独特功能。

2 线粒体DNA的提取方法

鹿科动物的线粒体DNA的常见的提取方法有:碱变性法;柱层析法;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DNase法柱层析法;改良碱变性法等几种。

碱裂解法是借鉴质粒快速提取法所建立,在差速离心获得线粒体后。通过高盐溶液复性、碱变性,从而分离线状的nDNA和环状的mtDNA,从而获得了mtDNA;层析分离技术属于物理的分离的方法,它是利用混合物中的每一组分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所有的组分以不同程度进行分布在两相中,从而使所有的组分以不同速度移动而达到分离;密度梯度离心法就是将样品的粒子在密度梯度的介质中进行离心,其介质是由小分子和溶剂所组成组成,离心的过程中,离轴心越远介质的密度就会越大;DNase法是在差速离心获得线粒体后,利用具体浓度的DNase进行消化,可以有效地去除附着在线粒体表面的核DNA;改良的碱变性法是在差速离心获得线粒体后,利用DNase消化附着在线粒体表面的nDNA,再通过碱变性,高盐溶液复性,获得纯净的mtDNA。

3 线粒体DNA的序列分析

3.1 材料

新鲜鹿肝、Puc18载体、肾组织、大肠杆菌DH5a感受态细胞、MegaBACE1000测序仪。

3.2 方法

3.2.1 提取线粒体DNA

取新鲜或-80℃保存的鹿肝、肾组织,低温下打碎、匀浆1000r/min离心10min,上清重复离心2次~3次,上清15 000r/min离心10min以沉淀线粒体,重悬线粒体沉淀,RNase处理去除RNA碱裂解抽提线粒体DNA酚:氯仿抽提去除残余的蛋白质,加入1/10体积3mol/L醋酸钠及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沉淀DNA, 70%乙醇洗涤,干燥,溶于TE缓冲液。

3.2.2 建立线粒体DNA文库

定量DNA后,超声波打碎,补齐末端,电泳割胶回收3kb左右片段,连接载体puc18,电转化宿主菌DH5a,短时复苏后铺板,蓝白斑筛选,挑取单克隆,96深孔板培养24h。

3.2.3 利用鸟枪法进行测序

随机挑选7板(7X96个)培养的单克隆,碱裂解提取质粒模板,电泳检测提取的模板长度和含量,挑取其中含量在100ng/μL、含3kb插入片段的3板(3X96个)模板,利用puc18多克隆位点两侧的M13通用引物进行双向测序反应,MegaBACE1000测序,测序结果以文件形式输入曙光大型计算机。

4 鹿科动物物种鉴定

因mtDNA具有结构简单、分子量小、进化速度快和母性单性遗传等特点,通常都是利用mtDNA序列进行鹿产品的检测。先后采用tRNAGlu/Cyt b、16S rRNA/tRNAVal序列,Cyt b基因序列,12S rRNA基因和D-loop区序列及12S rRNA基因序列,运用PCR-RFLP技术成功地鉴定了各种食品中的有禽类、蹄类和水产类,鉴定的灵敏度高。用三种限制性酶EcoRⅠ、BamHⅠ和ScaⅠ对梅花鹿和马鹿的肉进行了区分,并取得了成功。通过PCR扩增成功地扩增出了鹿特异性PCR产物,而其它常见伪充药材源性动物没有扩增出PCR产物或扩增片段的数量和长度不同,从而准确、快捷地鉴定出了鹿类中药材。使用PCR方法扩增赤鹿和狍毛发样品DNA提取物的一段D-loop区序列,因扩增产物的长度有差异,所以成功地区别了这两种动物的毛发。

5 结论

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70种哺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比较研究表明:鹿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较稳定,结构趋于一致,全长范围在16kb~17.5kb之间,大多在16.5kb左右,是理想的遗传标记之一。因此,利用线粒体DNA序列来鉴定鹿科动物物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物种鉴别方法,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 施立明.一种改进的动物线粒体DNA提取方法[J].动物学研究, 2003, 14 (2) :197-198.

上一篇:临床执业医师下一篇:创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