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形象

2024-08-21

动物形象(共7篇)

动物形象 篇1

一、越南东湖年画的出现与含义

1. 越南东湖年画的出现

越南东湖民间木刻年画, 还称东湖画, 是越南的一个民间画派之一, 以产于越南北宁省顺城县双湖社东湖村而得名。自古以来, 整个东湖村的人民一代接着一代专门制作年画。兴盛时期, 特别是每逢过年的时候, 村里人都是繁忙的景象。据历史记载, 大概十二世纪李王朝就出现了专门制作木刻、年画的地方, 到陈朝末期出现了纸钱民间年画的一种表现。至今民间画派几乎走向衰落, 但像北宁的东湖画、河内的金黄画的画派等仍然得到关注和保护1。

2. 越南东湖年画的含义

民间年画主要服务于平民老百姓的精神生活, 着重于祭祀崇拜或装饰美化等活动。每逢新年时, 农民们又纷纷上市买回年画, 贴在墙上。年画的题材是贴近农民的生活、人民所熟悉的内容以及表达了人民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和美好愿望。作为民间画派的一个门类之一, 东湖年画基本上也具有上述这些特点。

越南一位著名诗人黄琴已经写道:“东湖画, 鸡、猪显得明晰。‘叠纸’上鲜明一股民族气息。”2两句话概括了东湖年画的特点。第一大特点是东湖年画中动物形象的运用十分丰富, 第二大特点是东湖年画使用了独特的质料:‘叠纸’, 第三大特点是东湖年画纯朴的艺术风格以及浓厚的民族特色。

二、越南东湖年画中的动物形象分析

1. 东湖年画中动物形象的来源

东湖年画中动物形象之所以成为主导的题材之一, 其原因首先来自古代先民征服自然与发展生产的需要。为了生存下去, 人要与自然环境和万物相融合, 原始时期的狩猎禽兽活动, 经过积累多少经验才将豕、鸡、牛、羊等逐渐定为家畜之类, 喂养于家满足人的饱食需求。动物形象普遍见于民间歌谣、俗成词语、神话传说、民间书画、文艺作品中。这说明, 动物形象在人的生活里就那么亲密、那么熟悉。3。

其次, 东湖年画的主要对象是农民, 服务于农民的日常生活审美需求, 因而题材要合乎于农民的知识背景, 接近人民的生活, 取材于日常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东胡年画中所出现的鸡、鸭、猪、牛、羊, 鼠、猫、龙、蟾蜍等动物形象和各种生活生产、民间娱乐活动都是人民日常生活和年假节日所熟悉的景象, 既是民众生活中各个事项的展示又是向往美好生活愿望的寄托。

2. 东湖年画中的动物形象和十二生肖

自从出生以来, 十二生肖几乎随时都陪伴着人们, 首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属相, 到了结婚、盖房等终身大事时选择吉日也凭着天干地支, 择偶有时也要看双方的属相是否相合等。生肖文化也是一种民俗事项, 成为各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融入整个文化体系, 影响了民众的生活生产活动和思想思维感情。

越南民间歌谣里动物形象非常普遍, 无论是可爱的鸡、猪、牛、狗还是象征着神圣的龙、凤等动物都很生动活泼。这些动物跟人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并体现了人民的生活经验。由此可见, 动物形象很早就跟民众生活发生密切关系, 丰富了民族的民间文化内容。

三、越南东湖年画中的动物形象及文化含义

东湖年画的文化含义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印制技术和纯朴的彩色质料, 而最鲜明的表现在其十分丰富的题材内容。东湖年画的题材大部分来自民众日常生活:生产经验、生活方式、精神生活、娱乐活动等各个方面。就东湖年画中的动物形象而言, 也充分地反映越南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如:农业水稻文化、动物信仰崇拜、民间艺术风格、人文道德观念等。

东湖年画的独特价值是那些通俗、亲密的题材, 通过寓意、写实等艺术手法再现了整个民众生活、历史时期和文化面貌。每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祝愿, 一个传播信息。这使东湖画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特别引人注目。牛是农业文化不可缺少的形象, 越南是一个农业国家, 具有悠久的水稻农业文化, 其中牛是非常重要的动物4。

四、中国年画对越南东湖年画的影响

越南和中国是山水相连邻邦, 有着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越中两国文化的借鉴是必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化传统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越南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在许多方面向中国学习和借鉴。本文在中国读书的过程当中也有一段时间研究中国文化所以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年画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国年画也有《耗子婚礼》和《鱼钻莲》等, 其内容与越南《耗子婚礼》和《鱼和莲》的民俗含义是差不多的。这一点说明越南民间东湖年画深受了中国年画的影响。在发展过程当中, 东湖民间年画发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继承了民族文化的特点, 创造出颇有民族精神文化的作品, 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事项。

五、结语

可以说, 东湖民间年画中动物形象的展示都含有深刻的民俗文化内容, 接近于民众生活, 表达人民的美好愿望, 传播了民族的传统精神, 因此一直长久的存在于民间。除了喜庆吉祥庆祝之类, 东湖年画的题材还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日常生活等, 很多作品也广为流传, 深受读者的喜爱。至今, 东湖年画村经过一段衰落时期也渐渐走上发展轨道, 但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年画的质料现在借用较多工业质料, 不再是纯自然性质的, 因此颜色也不象以前那么鲜艳美丽, 减少了民俗意义。年画上很多题词不是被去掉就是作歪了, 不能形容了, 使年画所要表达的意义失去了完整性, 有的流传下来意义变成莫名其妙了。

富有民族精神文化的东湖年画应该作为国家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受到足够的重视和适当的发展。实际上, 现在东湖年画村从事年画制作的家庭不多了, 几乎都换成别的行业。但可喜的是年轻人现在慢慢对东湖民间年画感兴趣, 对其加以了解、研究。为了能够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将年画推广至更多的地方, 年画的风格、题材、规格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形式丰富多样, 质料有纸版、木版等。年画还出现在挂历上, 邮票上, 纪念卡上, 走进了越南各个家庭里, 走到世界各国朋友家里。

注释

11.潘继丙.越南风俗[M].文化通信出版社, 2005年.

22.陈登金庄.东湖年画之美.科学杂志[J].胡志明市文化与艺术高等学校, 2010年.

33.陈玉增.越南文化本色归根[M].胡志明市出版社, 2001年.

44.吴德盛.越南传统文化价值[M].国家政治出版社, 2010年.

动物形象 篇2

动物习语在中英文化中比喻形象的文化差异

通过对英汉语动物习语比喻形象的对比研究,探讨两种语言折射出的文化信息的`差异.由于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差异、社会心理差异、地理环境差异导致中英文动物习语比喻形象的语义及内涵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下,为传达语言准确信息就必须挖掘动物习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

作 者:徐晓慧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刊 名:语文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年,卷(期): “”(4) 分类号:G04 关键词:动物习语   文化差异   审美价值取向   地理环境  

动画影片中动物形象设计研究 篇3

关键词 动画 动物形象 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在很多动画片中,经常出现以各种动物为造型的角色,这些动物有时是以自然形态出现的,它们基本上保持了动物本来的外形及体貌特征。根据剧情需要和导演的要求,有的动物角色经过拟人化的处理,它们像人一样有思想感情,会说话会表演,会做很多与人相似的动作,并有喜怒哀乐的表情等,如美式动画《小熊维尼》、中国传统动画《黑猫警长》、日本动画《忍者神龟》中的主人公都是极具代表性的。

1 动物卡通画的特点

由写实形象到卡通形象的转变:使用概括的造型手段来塑造动物卡通角色的形象是卡通式造型的重要表现手法。实现由写实形象到卡通形象的转变,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动物的造型规律。抓住动物外部造型特征、习性特征等要点,同时对角色形象所传达的信息进行夸张、取舍、并加以归纳,使动物角色造型单纯化、趣味化,这样才能得出线条简洁、形象特征鲜明的动物卡通化造型。

在写实的动物角色造型中,动物形象细腻丰富,线条流畅而具有变化。在卡通式的动物角色造型中,动物形象活泼鲜明,线条简单、概括。由写实形象到卡通形象的创作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收集素材,观察分析。第二步:对动物形象进行写生练习。第三步:简化动物造型,强调结构。第四步:抓住特点,夸张动物造型。

2 常见的卡通动物造型

2.1 鸟类的画法

常见的鸟类一般分为两大类,即阔翼类和雀类。通常所指的阔翼类主要有鹰、天鹅、鹤和大雁等。这类鸟的特点是翅膀长而宽,颈部较长且灵活,动作柔和优美,扇翅动作有力且比较缓慢,走路动作与家禽相似。

雀类通常主要有麻雀、黄莺、山雀和菜鸡等,它们一般身体、翅膀比较小,动作轻盈灵活,飞行时动作较快,翅膀扇动的频率较高。雀类在地上有少用双脚交替行走,常常是双脚跳跃前进。

动画片中的鸟类造型,有的是在接近真实鸟类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夸张和变形处理。也有的拟人化造型,往往把双翅演化成人的两只手,可以做各种类似于人手的动作。

2.2 常见的家禽画法

通常所说的家禽一般是指鸡、鸭、鹅等,都是以走路为主。它们除了靠双脚走路或在水中游之外,有时也能扑打双翅做一些短距离的飞行动作。这些家禽在走路的时候,头和脚往往相互配合运动,例如鸡在走路时,脚爪离开地面并向前伸长,以此来保持身体平衡。

如《小鸡快跑》这部动物题材的动画片,被国外评论誉为“电影史上真正最成功的监狱片之一。”为了能让小鸡们更具个性魅力,创作者们特意给它们设计了外凸的眼睛和香蕉型的大嘴,而且还专门制作了不同的夸张嘴型,来配合后期配音的需要。这里还要提到一个大胆的设计,鸡居然有了牙齿!由于大量的对话,嘴形的变化很大,如果没有牙齿,嘴巴会显得比较单调和苍白,但是这个大胆违背现实的创作,反而成为了一种阿德门独特的造型风格。

2.3 兽类的画法

(1)爪类动物。爪类动物一般属于食肉类动物,如虎、狗、猫等。它们身上有着较长的兽毛,脚上有锋利的爪子,脚底是富有弹性的肉垫,而且性情比较暴烈,身体肌肉柔韧,表层皮毛松软,能跑善跳,动作灵活,姿态多变。

(2)蹄类动物。蹄类动物一般属于食草动物。它们的脚上有着坚硬的脚蹄,有的头上还有一对自卫用的角。它们的性情大多比较温顺,容易驯养,身体肌肉结实,动作刚健,提醒变化较小,能奔善跑,例如马、牛、鹿等。

如《小熊维尼》中的维尼熊纯真可爱,虽然有点笨拙但却非常善良,它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独特的洞察力,有它在的场合总是充满了快乐。跳跳虎充满活力,总喜欢把自己的尾巴当作弹簧跳来跳去,它本质不错但非常善变,过于自信,经常自我吹嘘。奇尔是一头非常悲观的驴子,它觉得整个世界都十分阴沉。瑞比是百亩林中最容易发怒且顽固的角色,它专横、爱管闲事,虽然表现得无所不知,但却总是漏洞百出。小猪是小熊维尼最要好的朋友,它害羞,缺乏安全感,性格内向,但它却能够克服自己的恐惧来拯救处于危险中的朋友。

《马达加斯加》中爱力狮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调皮的斑马马蹄,向往回归野外的生活;笨拙善良的河马莉,总认为自己的容貌出众,身材一流。长颈男脖子总是打结,神经兮兮似的到处嚷嚷。动物造型上斑马、狮子、河马、长颈鹿等四个主角活泼机灵,性格各异,尤其是它们滑稽的动作,夸张的表情,饶舌的语言让人笑声不断,惹人喜爱。

米奇乐观豁达,拥有男孩子的热心天性,使他成 为一个真正的赢家。他有孩子般的友好真诚,健康的价值观和敢想敢为的精神,这更是让米奇人见人爱。他不装腔作势,谦逊朴素,虽然声名远播,有很多辉煌的成就,在大家心目中建立了一个优秀的形象,但他却谦恭地做着一个普通人。米奇积极向上,诚实正直,敢想敢为的良好品质让他成为我们都想拥有的好朋友,也成为我们效仿的好榜样。

2.4 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画法

两栖类动物是指技能在陆地上活动,又能在水中活动的一类动物,比如青蛙。爬行类动物可分为有脚和无脚两类。有脚类的爬行动物,如乌龟、鳄鱼等,它们能用四肢前后交替在陆地上爬行,也能在水中自由游动的爬行动物,如蛇等。它们在水中游动时,身体做“S”形曲线运动。在陆地上时,它们则靠左右摆动向前爬行,当发现猎物时,蛇的口中会吐出细长的舌头,并且迅速出击。

2.5 鱼类的画法

鱼类生活在水中,它们主要靠鱼鳍的扇动使身体呈流线型向前运动。鱼类可分为大鱼类、小鱼类和长尾鱼类三种。大鱼类身体比较大,较长,鳍相对较小,在水中游动时相对比较稳定,动作缓慢。如:鲢鱼、鲤鱼、鲨鱼和鲸鱼等。小鱼类,身体较小或者狭长,动作快而灵活,变化较多,动作节奏短促而快。长尾鱼类,鱼鳍大,游动时动作缓慢、柔和优美。

2.6 昆虫类的画法

自然界中昆虫种类繁多,从昆虫的动作特点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以飞、爬和跳为主的三类。

以飞为主的昆虫如蝴蝶、蜜蜂、蜻蜓等。蝴蝶形态美丽,颜色鲜艳,翅大短小,扇动频率快而急促;蜻蜓头大身体细长,双翅较长而平展在背上,飞行时快速振动双翅,飞行速度很快。

以爬为主的昆虫如小甲虫、瓢虫等。它们由于生活在地面或洞穴中,体形呈圆形硬壳,有些昆虫身上长有好看的花纹,可以用来伪装自己。它们用身下的六条细腿交替向前爬行,遇到惊吓时,偶尔也会直线快速飞行。

以跳为主的昆虫如蟋蟀、蚱蜢等。它们头上一般都会有两根细长的触须,主要以跳为主向前行,但也能用几条腿交替前进。它们的后退粗壮,弹跳有力,蹦跳的距离也较远。

动漫角色是整个动画片和漫画的灵魂,角色造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动漫影片及故事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动漫角色后续开发产品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应以学习我国民族传统绘画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为方向,使我国的动漫设计能够发展自己的造型风格,设计出具有本土化、民族特色的角色造型。

参考文献

[1] 张志颖.动漫造型设计[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1.

[2] 张静.动漫造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7-01.

[3] 孙立军.影视动画影片分析[M].海洋出版社,2005.2.

[4] 吴冠英.动画艺术的“语言”特征与审美价值[J].设计纵横,2005(3).

[5] 刘葵.影视动漫造型设计[M].现代出版社,2007.

动物形象 篇4

1. 蛇 ( змея)

蛇 ( змея) 无论对中国人, 还是对俄罗斯人来说都具有“邪恶、阴险、毒辣、狡诈”的文化特征。俄语谚语: Змеяменяетшкуру, нонеменяетнатуру 或者Хотьзмеяи вновойкоже, асердцеунеё тоже都指的是蛇皮在变, 但是蛇的阴险性情不变。成语“Отогрелзмеюзапазухой. ”指帮助忘恩 负义的人。又 如: “Змеяодинразв годменяеткожу, апредатель-каждыйдень . ” ( 蛇用一年的时间蜕皮, 而每天都在出卖别人) “Выкормилзмейку, насвоюшейку。” ( 你养好了蛇, 到最终却得到了坏的报应, 蛇却咬了你的脖子)

在中国, 蛇也是拥有着令人憎恶的坏形象。带“蛇”字的汉语成语和谚语中无一例外地表现了这一点, 例如“打蛇七寸”, 比喻打击敌人要击中要害; “拔草寻蛇”, 比喻招惹恶人, 自找麻烦; “龙蛇混杂”, 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强龙不压地头蛇”, 指的是有本领的人也难敷衍盘踞本地的恶势力, 还有成语“蛇蝎为心”, 描述心肠狠毒。不难看出, 以上列举的蛇的形象都是贬义。然而在古人的意象中蛇也是有灵性的, 被奉为神明。在中国北方农村, 老房子里有蛇是不能打的, 怕冲撞了“神”。《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一直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蛇的形象, 这个善良的敢爱敢恨的蛇精形象的产生可能与古代的神话小说有关。

2. 狗 ( собака)

在俄汉文化中собака ( 狗) 的形象具有两重性。狗在人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看家狗”给人看家护院, “猎犬”帮人守猎, “警犬”帮人侦察, “役犬”帮人牧羊、拉车执行军事任务。因此, 狗在俄汉文化中形象有好的一面。人们常把狗比作为人忠实的朋友与助手, 人类的保护者。

俄罗斯很多作家都自喻为狗, 以表示对狗的喜爱。例如: 契诃夫 ( Чехов) 这位俄国伟大的小说、戏剧家, 曾把列夫·托尔斯泰 ( Толстой) 、巴尔扎克 ( Бальзак) 这样的作家比喻为“大狗”, 而把像他自己一样的一般作家比喻为“小狗”。Знает собака, чьё мясо села ( 狗知道吃了谁的肉, 这里也暗指: 狗记得昔日的恩情) 。汉语也是如此, 如“狗吠非主”, 指的是臣子更忠于自己的君主, 这里将狗比喻成大臣。另外, 汉语谚语“儿不嫌母丑, 狗不嫌家贫”、“好狗护三邻, 好汉护三村”等都展现了狗的忠诚和高尚品德。

狗也有形象不佳的一面。在汉文化中“狗”字常用以骂人, 例如: 狗东西、狗崽子、狗腿子、走狗、狗头军师等。坏人在走投无路时不择手段地蛮干, 叫“狗急跳墙”; 形容骂人的言语刻毒, 叫“狗血喷头”。在俄罗斯文化中人们也对狗存在着不好的印象, 如: 俄国人常用собака比喻不懂得感恩、狼心狗肺的人。谚语“Хорошо, когда собака–друг, но плохо, когда друг—собака. ” ( 狗是朋友的时候, 不错; 但当朋友是狗的时候, 很糟糕) 充分体现了狗的双重文化象征意义。

二、俄汉语中共有动物所反映的文化世界图景部分相同

1. 熊 ( медведь)

熊 ( медведь) 在俄罗斯人心目中是具有多重形象的:既力大无比, 又笨拙憨痴。克雷洛夫在寓言《隐士和熊》 ( 《Пустынникимедведь》) 中把熊的憨痴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人把 欲益反损 的帮助, 称之为“帮倒 忙” ( медвежьяуслуга) 。Медведь力大无比, 笨拙憨痴。熊的这些文化形象出现在俄罗斯的许多谚语中, 如: Недалбогмедведюволчьей смелости, аволкумедвежьейсилы. ( 上帝没有给熊狼的勇气, 却给了狼熊的力量) 展现了熊的力气大, 但却有点笨拙; Богатыйсилен, чтомедведь ( 熊力大无比) ; Отволкаушел— намедведянапал ( 远离狼, 攻击熊 ) 。此外, медведь还代指 未婚夫, 如: “Видетьмедведявосне—значитскоро будетсвадьба. ” ( 梦见熊意味着快要举行婚礼了)

人们喜爱熊还体现在以熊取名上, 诸如: Медведев ( 梅德韦杰夫) 、Медведков ( 梅德韦德科夫) 、Медведников ( 梅德韦德尼科夫) 等等。

在汉文化中, 熊所反映的文化世界图景含贬义, 既可引起笨头笨脑的联想, 同时也有力大无比的联想。提到动物—熊, 会让人想起“虎背熊腰”这一成语。人们常用“熊腰”比喻粗壮的人。熊还可喻指无能庸碌之辈, 如谚语“宁养一条龙, 不养十个熊”, 意为宁可用心培养少数的人才, 也不收罗为数众多的庸才。

2. 母绵羊 ( овца) 、公绵羊 ( баран) 、公山羊 ( козёл) 、母山羊 ( коза)

羊在俄语中分别用四个词表示: баран、овца、ковёл、коза。它们是贬义形象: 懦弱、无能, 有的时候还有点奸诈。这一形象在俄语成语谚语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如: Неприкидывайовцой: волксъест. ( 不要做绵羊, 狼会吃羊, 转义为不能太温顺, 要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等。在俄语中, 还用козёл比喻“忘恩负义的人”Козласколькони корми, аонвсев огородлезет ( 无论把公山羊喂得多饱, 它依然会去菜园子里的) , 也表示没有用处的人或者物, 例如: Откозланишерсти, нимолока ( 在公山羊身上, 没有毛也没有奶) 。

在俄语中还会遇到这样的表达: козлиныйголос ( 山羊嗓子) , 指的是嗓音又尖又细, 让人听了非常不舒服。Умныыйидуракне могутбеседовать, верблюдикозанемогут бодаться ( 聪明人与愚蠢的人不能交流, 而骆驼和羊不能博大) , 这里将羊比作自不量力的一些人。用козлинаяборода ( 山羊胡子) 来形容稀疏的长胡子, 给人一种不美的感受。

羊在中国文化中是灵兽, 是吉祥物的象征。例如“三羊开泰”是在中国羊年春节, 人们相互问候时使用频率最高的祝福语。另外, 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中, 善良、温顺的羊往往是猛兽的猎物, 因而羊也就有了“懦弱”的一面。成语“羊质虎皮”意指外面披着虎皮, 实质上还是一只羊, 比喻外表装得威风强大而内心却很怯懦。因而不难看出, 羊的象征意义在中俄文化世界图景的交差处就是: 羊代表了“懦弱”的一面。当然, 许多的俄汉谚语虽然形象各异, 但是寓意却相同。

三、俄汉语中共有动物所反映的文化世界图景不同

1. 龙 ( дракон)

龙 ( дракон) 在中俄两国所反映的文化世界图景是完全不同的。在俄罗斯文化中, дракон ( 龙) 的外形像恐龙, 但是却有翅膀, 并且口中射着火焰。龙象征残忍没有同情心、凶恶和不幸福。龙有着像蛇一样的否定色彩。在基督教文化中, 龙代表着邪恶。《圣经》 ( Библия) 记载龙是被乔治用梭镖杀 死的。与上帝 作对的恶 魔撒旦 ( князьмирасего) , 被称作“大龙” ( большойдракон) 。在民间传说中, 龙被描绘成与人作对的怪物和恶魔。像蛇一样, 它们盗雨, 使人受到干旱之苦; 吞食日月星辰, 使世界陷入黑暗。在民间创作中, 龙被说成是демон ( 魔鬼) , 如: злойкакдрокон ( 向龙一样的凶恶) 。总之, 它为恶多端, 十恶不赦。

中国的龙与俄罗斯不同, 不仅时间久远, 形象、作用也不一样。中国的龙是“人龙合一”人化了的神物。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人民的保护者, 是吉祥的象征。关于龙的民间传说与艺术创作十分丰富。龙也是我国封建帝王的象征, 我国历朝皇帝处处以龙的形象来装扮自己, 树立最高的统治权威, 巩固自己的统治。

2. 猫头鹰 ( сова) 和喜鹊 ( сорока)

在中国的文化中, 猫头鹰和邪恶黑暗是紧密相联系的, 人们俗称猫头鹰为“夜猫子”。俗语有“夜猫子进宅, 无事不来”的说法。中国人认为猫头鹰进宅就会有灾祸发生。然而在俄罗斯的文化中猫头鹰 ( сова) 是智慧的象征、贤明的化身, 这在很多的童话故事和寓言中都有表现。喜鹊在我国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有这样一句谚语: “喜鹊枝头叫, 家有喜事到。”中国人常用“鹊桥相会”来比喻夫妻或情人久别后的相聚。但是在俄罗斯文化中, 喜鹊 ( сорока) 却没有这么好的意境, 喜鹊通常作为“爱嚼舌、长舌妇”, 传播谣言这样的人的形象, 还有сорока-воровка ( 喜鹊贼) 的坏名声, 在成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Сорокаскажетвороне, воронаборову, абороввсемугороду. ( 喜鹊告诉乌鸦, 乌鸦告诉公猪, 公猪传遍全城) 也许我们中国人是无法理解俄罗斯人的这种表达方式, 因为在我们的眼里, 喜鹊带来的总是好事, 人们认为嘴快而倒霉的只会是乌鸦。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复杂的, 语言记载文化, 透过语言现象和语言自身可以感知文化。所以, 对两个国家语言现象的研究能够深刻地反映出文化的异同。对俄汉两种语言中以动物名称为喻体的比喻性表达的对比不难发现, 俄汉文化存在着相似性和差异性。因而, 要掌握一门外语, 需要更多地了解这门语言所在国的文化, 语言和文化这两者是不可分割并相互依存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光准.俄汉语言文化与习俗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谭林.俄语语言国情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6.

[3]吴国华.俄语与俄罗斯文化[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1998.

[4]韩全会.趣谈含动物形象的比较短语[J].俄语学习, 2005, (5) .

[5]吴裕成.中国生肖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6]叶芳来.俄汉谚语俗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7]吴国华, 杨喜昌.文化语义学[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2000.

[8]海淑英.俄汉语动物形象的民族文化差异[J].俄语学习, 1998, (2) .

[9]张广杰.奇异的动物行为[M].北京:文汇出版社, 1998.

动物形象 篇5

法国当代杰出的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的弟子、著名理论家克里斯汀·梅兹,挖掘巴尔特符号学理论中超越语言本身的地方,演化为一套成熟的电影符号学理论。他主张对电影进行系统而完整的分析,包括对其中的影像符号,声音符号,场面调度等的分析。同时,他将电影的意义分为显意与隐意,从而更好地触及了电影的本质。在梅兹看来,电影的制作就是一种符码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电影表达力的特性,使得电影同时具有了显意和隐意。通常,显意是那些可直接感知的元素所包含的内容,包括影像、声音等,而隐意则经由间接的途径,那些借助时间的流动才能表现出来的成分,包括场面调度,蒙太奇等,许多隐意是依托于显意而形成的。

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认为,电影开始是对现实的简单再现,随即变成了书写现实的语言符号,最后演化为一种符号体系,即对现实的反思。帕索里尼认为电影存在的根据就是对给予可能缺乏意义的现实一定的意义。电影不能是对现实的被动反应,而应该融入对现实的解析。将符号学运用于电影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电影中的象征性内容进行分析,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电影导演创作的本质原因。电影是对现实“诗意化”的再现,其表达方式与我们通常所见的真实有极大不同,如果缺乏系统性的分析手段,我们对电影的理解很可能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而无法真正认识到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天注定》这部电影中充满了各种形式的符号与隐喻,其中动物元素最多,导演贾樟柯将这些动物符号很好地融合进了影片之中,再现了他认识中的中国现实社会。

一、猛虎和马

姜武饰演的大海一直对村里的煤矿被富豪侵占,感到非常愤怒。他试图写信到中南海告状,但因为不知道中纪委的具体地址,导致无法寄信;他试图挑衅曾是自己同学的富豪,却又被人用铁锹像打高尔夫球一样打得头破血流,从此多了一个“高尔夫球”的外号。终于,大海拿出了自己的猎枪,踏上了快意恩仇之路,将那些不把自己的维权当回事的人一一枪杀,一声声枪响过后,他终于露出了笑容。老虎在侠义小说里代表刚烈、霸气、怒火,“老虎”在胡文海这个故事中出现多次,当他忍受贫困和病痛打胰岛素时,当他忿忿不平给中纪委写信时,老虎都作为背景出现在画面中,当大海忍无可忍终于决定取出衣柜里的猎枪时,镜子中映出猛虎下山图,喻示大海已化身为虎,老虎的形象正式成为画面的主体,大海将那张老虎刺绣像一面旗帜一般包裹着他的猎枪出了门,这只怒火中烧的受伤猛虎要开始反抗咬人了,甚至连不断抽打牲口的那个主人也没放过,而那匹被主人不停鞭打的忍辱负重、精疲力竭的马,则象征着像大海一样长期受压迫的底层百姓。

二、鸭子和牛

王宝强饰演的老三过年时回到了家乡,在外,他冷静无情地抢劫杀人,一把手枪让他走遍大江南北,“听到枪声才觉得不无聊”。家里人对他的回归并没有太大反应,母子、兄弟之情也逐渐淡漠,老婆希望他能留在家中过安稳日子,但他不愿意,毫不犹豫地又踏上了游走的旅程。在这个段落中,鸭子被宰杀,默然放血;无谓挣扎,最后死去,老三迷恋开枪的一瞬,慢慢失去了家人、家乡、理想、信念,如同鸭子被放血般流浪直到伏法那天。同时他自己又是杀鸭人,拿起手枪杀人抢劫的那一刻像杀鸭人一般冷漠对待生命。影片中有一个片段,儿子看着江对面高楼林立的地区放出的漂亮的烟火,满是憧憬和期待。老三摸了摸儿子的头说,等会儿给你放个炮。老三拿出手枪,放了一枪。这是对老三无节制甚至是无目的的暴力的社会背景的隐喻。在这个画面中,对面高楼林立,烟花正盛,这面冷清荒芜,颓废衰败,城镇化中出现的不公平,利益蛋糕分配的失衡,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压抑,丧失了尊严,让他们成为如同待宰牛群般的弱势群体,也许这正是老三的暴力的社会根源。影片中捆在车上待宰的牛群运送在城市的公路上,而头带公牛标志帽子的老三开着摩托紧随运牛车后的画面,则象征着老三个人的愤怒和难以逃脱的被宰杀的命运。

三、蛇和猴

赵涛饰演的小玉在湖北宜昌的一家洗浴中心做前台,是广东一家小厂老板的小三,她以离开来逼男人做一个决定,却没想到被男人的老婆找上门羞辱毒打。慌乱中,她逃进了一辆自称“灵蛇转世成美女”的观光车。她去看望早年离异的母亲,得知“温州动车事故”,在回程路上又目睹两拨人为了争抢地盘而引发的暴力争端,令她心烦意乱。在一日值班结束后,遇到两个客人要她提供色情服务,她严词拒绝了两人的不合理要求,谁知,两个男人疯狂地暴打她,忍无可忍之下,她拔出水果刀,杀死了其中一人,然后自己报了案。

蛇在这个故事段落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蛇是小玉经过杂耍摊的时候,她正经历情感纠葛,多年地下恋情不得而终,然而对于灵蛇她只是置之一笑,这是引子。第二次出现蛇是小玉被原配殴打,逃入满地是灵蛇的车内,找到安全。最后一次是小玉踏上自首之旅,路上一只蛇从眼前爬过,步入草丛之中。蛇是一击致命的,同时是柔软弹性的。这也是小玉在故事中表现出的特质,她可以承受被原配殴打,可以杀人后自首,这展现了这个人物本身的一种委婉,如蜿蜒爬行的蛇一般,外表看上去无骨柔弱,然而当遭受巨大的凌辱时,蛇一般的攻击性也暴露无遗。当小玉杀了人后,仓皇无措地走在夜晚的马路上,路边耍猴人肩上的猴子,冷漠地看着小玉经过,隐喻了小玉这样的女人命运,如同耍猴人肩上的猴子一样永远被捆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

四、金鱼

罗蓝山饰演的湖南人小辉做工人时让同事割破了手,于是跑到东莞一个夜总会打工,认识了李梦饰演的三陪女。小辉原想和李梦在一起,可外表清纯的她,实际上已经是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了。爱情梦碎后,小辉又来到一家工厂打工,母亲来电质问他为何不寄钱回来,是不是在外乱花钱,不停的唠叨令小辉难以忍受,而之前割破手的同事也找上门来寻仇。最终小辉捡起了地上的武器,却不知向谁出手,绝望的他爬上阳台跳了下去。

金鱼在这个段落中的出现缘于在娱乐场所工作的三陪女,为了自己从事的罪恶职业有负罪感而去放生,装在透明塑料袋中被窒息的金鱼得到了表象上的自由。鱼被放生了,女主人公却依旧在网中挣扎,而男主人公则“在逃离中落网”,面对新的困境,他选择了自杀。虽然在这个段落里没有相互的暴力,但是他的独特的死亡方式未能使他逃脱这“动物世界”一般的丛林法则。金鱼喻示着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最终难逃注定的结局,因为放生在池塘中的金鱼根本无法生存。

结语

动物形象 篇6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动物形象生动有趣, 深受学生喜爱。教科书中的童话故事用大量的篇幅讲述动物之间的关系, 动物之间的关系隐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些对象寄予了人们深刻的道德判断与价值定位。按照课程社会学的观点, 作为在教育领域中人类的思想、价值和意义乃至思维方式之主要载体的课程内容, 与社会控制之间存在着深深的内在关联。[1]涉及动物的课文类型可以分为两类, 即以介绍动物生活习性为主的介绍型课文和讲述为人处世道理的寓言型课文, 本文以后者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一年级教材主要涉及识字训练和入学教育, 五、六年级教材重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涉及动物的文章较少, 因此, 本文试以人教版1984年六年制小学课本 (第二版) 以及2004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第一版) 两套语文教材2至8册为研究样本, 总计14册。通过分析教材中删减和增加的新篇目, 能折射出新时代意识形态发展的需求。基于上述原因, 本文从人文精神、生命意识的层面, 以寓言型课文中蕴含的哲理作为切入点试加探讨, 以期通过教科书中关于动物形象的表述, 透视20年历史变迁进程中隐性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

二、对人教版两套教科书的比较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 1984年版教科书共出现18篇涉及动物关系的课文, 2004年版教科书中共出现25篇。通过两套教科书的对比可知, 2004年版教科书中涉及动物关系的文章有所增加, 同时删减了1984年版教科书中的部分文章。本文通过分析所删减文章与所增加文章的内容特征, 拟分别从三个维度对文中涉及的动物形象进行探讨。

1.1984年版教科书涉及动物的课文内容特征

(1) 角色模式化。2004版教科书中删减文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美丽的动物很骄傲。例如, 《骄傲的孔雀》一文开篇提到, “孔雀很美丽, 可是很骄傲”。《美丽的公鸡》开篇提到, “自以为很美丽, 整天洋洋得意地唱”。《群鸟学艺》一文:“凤凰只是长得漂亮, 不见得有什么真本领”。二是把狼和狐狸定位为邪恶的象征。课文中对狼的描述, 大多丑陋、狡猾, 比如, 《会摇尾巴的狼》中恳求老山羊开恩的狼。狼的命运只能是“你不会活多久了, 猎人会来收拾你的”。《狼和小羊》中, 狼先故意找碴儿, 最后蛮不讲理, 一副霸道无赖的样子。动物被贴上标签后, 凸显了教育功能, 但是动物形象却单一化。可以说, 动物的模式化就是人的类型化, 动物的自然本性被隐蔽。

(2) 故事情节虚无化。童话故事的情节虚构化, 往往脱离实际, 使故事内容略显虚空。例如, 《骄傲的孔雀》一文中写道:孔雀为了比美, 不小心掉在湖里。《美丽的公鸡》一文表述为:美丽的公鸡因为惭愧而天天打鸣。《狐假虎威》一文中, 狡猾的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学生会进行质疑, 公鸡打鸣真的是因为惭愧吗?狐狸会借着老虎的威风吗?这些童话故事的深刻含义不明确, 故事情节过于简单化, 脱离儿童真实的生活情境, 不切实际的故事情节无法让学生领悟现代生活的真谛, 错失了学生感受生活智慧的良机。

(3) 动物关系紧张化。删减文章涉及动物之间的对立关系偏多。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等课文。《狼和小羊》一文中, “狼故意找碴儿, 龇着牙, 逼近小羊”;《会摇尾巴的狼》一文中狼和老山羊关系紧张。反观文章写作的社会背景, 狼的原型、狼的生存环境均暗指狡猾的狼已穷途末路。多数文章涉及动物之间紧张的“人际”关系。动物之间的关系隐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寓言型课文过多涉及人人我我、是是非非, 对立僵硬的人际关系略见一斑。

2.2004年版教科书中涉及动物的课文内容特征

(1) 角色定位多样化。2004年版教科书涉及的文章摒除了动物形象固化的倾向, 赋予了动物多样的社会角色。例如, 《酸的和甜的》一文, 小松鼠想“狐狸很聪明”, 改变了以往定义“狐狸很狡猾”的社会意味。以动物为题材的童话, 需要为部分动物“正名”, 提供学生思考现象的空间, 而不能人为地为动物贴上标签。正如《鹿和狼的故事》一文所言:“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 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 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森林中既需要鹿, 也需要狼。”因此, 笔者认为对动物角色固有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发展, 需要改变人们的惯有思维。

(2) 故事情节生活化。生活化的故事情节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 《美丽的小路》一文中, 大家共同清扫小路垃圾;《称赞》一文中, 小刺猬的称赞给予小獾莫大的支持。通过以上故事, 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并意识到称赞可以给对方以鼓励。客观知识背后蕴藏的思想感情与价值观念可以启迪学生智慧,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提供具有鲜明形象性与感染力的内在美客体, 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使学生受到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感及意志的陶冶。

(3) 动物关系和谐化。与1984年涉及大量的人际冲突的文章不同, 2004年版教科书中所涉及的动物关系明显具有和谐化倾向。动物之间能够互相帮助, 和谐相处, 共同生存。例如, 《夏夜多美》一文中, 小蚂蚁掉进水中, 萤火虫和蜻蜓送他回家。《象鼻桥》一文中大象为动物们搭桥, 大家很惭愧, 然后齐心协力修桥。和谐化的文章内容体现了新时代的社会精神, 利于学生之间融洽关系的建立。

三、对两套教科书中潜在价值取向的社会学分析

1. 由“强控”到“弱控”的转向

教科书作为社会化基本内容的载体和社会控制的中介, 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从浅层次体悟性材料角度分析, 《骄傲的孔雀》一文展现的孔雀“骄傲”特性是学习课文之后才能体会的, 但文章开篇给孔雀下了定论, 即“孔雀很美丽, 可是很骄傲”, 无形中把学生的思维已经控制为——美丽的动物总是很骄傲。动物的角色和故事情节是人赋予的, 学校的知识形式含有权力、经济资源与社会控制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透视隐藏在教科书背后的价值取向, 社会把强制性定论施加于学习者, 容易达到控制人们思维的目的。

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 “社会本位”取向的主控制已经由无掩饰的凸显转为隐性“软控制”。新入选的课文更多地关注文章所传达的潜在核心思想, 譬如《小鹿的玫瑰花》, 小鹿栽花给大家提供享受美的过程。文章传达的价值观念是, 奉献可以使大家的生活变得美好, 人人都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观念的传递先呈现事实, 再让儿童自己分析所讲述的道理, 课文呈现方式较之以前更柔和、更活泼, 改变了以往惯用的“口号式”“说教式”的道德宣讲, 而更多采用“思考式”, 让儿童自己动脑思考, 逐步实现了由“有限边界”向“无限视野”的过渡。

课程内容的价值特性集中体现了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教科书传递的或明或暗的信息反过来强化了意识形态”。[2]权力与知识是一体的, 知识是权力的象征, 更是权力的附庸, 教育不可能从意识形态的“牢笼”中挣脱出来, 课程无法摆脱与政治、权力的渊源, 也无法摆脱与主流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隐性“软控制”仅是某种意义上的“弱控”,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销声匿迹。

2. 由“冲突”到“和谐”的流变

课程反映“某一社会特定权力分配的情况, 课程的知识是‘社会地、历史地建构的’, 有意无意地反映了社会文化的选择, 这种选择与统治阶级的价值、信念相适应”[3]。借物喻人的文章, 往往把人类对某种现象的批判、对某种精神的崇敬寄托到某种动物身上, 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往的教材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藏匿于教科书背后的是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 过于重视“冲突、批判、揭露、否定”为主的主流意识形态。童话中的狼已经失去其生物意义上的特征, 作为文化符号的狼阐述着社会对“罪恶”的认识。狼与羊分别是强势力量与弱势力量权力的象征, 强权者总是能够依据独特的优势获得相应的社会优势资源。

分析所删减的课文, 凶残的狼总是与可怜的小羊产生不可化解的矛盾。譬如, 《狼和小羊》一文中的狼与小羊, 为了争夺溪边的水产生了摩擦, 狼最终故意找茬把温顺的小羊吃掉。从2004版增加的课文中可以发现, 冲突文化已经退居二线, 更多地过渡为和谐的生活状态。例如, 《纸船和风筝》一文中刻画的动物形象, 改变了原有为争夺河流上下游的资源产生的矛盾, 转向通过“河流”建立友谊。又如《从现在开始》一文, 所有动物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尊重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惯。从人本主义倾向层面分析, 课文反映的社会主流观念发生了变化, 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凸显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主流价值取向。

四、结语

从上述对教科书的分析得知, 1984年版教科书中社会角色表现出模式化、类型化的特点, 故事情节也以冲突型题材为主阐述社会追求的价值取向, 教科书的主题色彩较单一, 不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经过20年渐进式的调整, 2004年版的教科书在社会角色方面呈现多元化特点, 内容思想以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文化为基点, 凸显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构建美好社会家园的观念。

小学语文教材多涉及寄寓型动物, 动物寓言故事采用拟人化手法, 赋予动物以思想言论, 表现某种道德规范和处世哲学, 同情与讴歌真、善、美, 讽刺与鞭挞假、丑、恶, 总结经验教训, 启迪孩子的智慧。虽然在价值取向维度层面, 较之以前版本大有改观, 但深层次地挖掘课文暗含的思想内容, 不难发现, 课文尚带有鲜明的教化、说教意味, 思想传达方式层面仍有待不断提高。教科书中的动物背着一个装有人生哲理的“包袱”, 生灵活现的动物像老成持重的智者, 通过动物的口吻向纯真的孩子们进行人生的指点和忠告。教科书中动物形象理趣大于情趣, 教材仅仅是传播知识、训导为人处世原则的手段和工具, 缺乏动物本身的真趣和魅力。教科书文章选材应该珍视童趣,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 引导学生对陈述的内容质疑批判, 从而引导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引导他们学会全面、深入地看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康宁.课程社会学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156.

[2]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6.

动物形象 篇7

一形似上的驾驭自如

在南阳汉画像石上, 我们看到的是以现实主义写实手法描绘出的充满生机的动物世界。取法自然, 尊重于客观, 如实的表现和反映现实社会存在是当时社会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尽管汉画像石中, 除表现自然界生长的动物之外, 里面还有不少想象出来的神奇异兽, 也是基于上古神话与传说, 而对现实世界动物的改造, 纯粹孔雀来是很少见的。不过, “画工恶图犬马而好作鬼魅, 诚以实事难形, 而虚伪不穷也。” (2) 实际上, 在当时绘画上也的确存在着:画鬼魅易, 画犬马难这一现象, 何也, 其实古人讲得很透彻, 犬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存在, 人们对它们的形象再熟知不过, 而鬼魅是根本见不到的。“‘实事难求’具体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写实技巧的还处在一个相对水平上。” (3)

为了弥补造型能力不高的弱点, 汉代艺术家着力从刻画的动物形体特征上去把握动物造型。如狮子, 这原本中原人一般很难见到的动物, 当时人们知道的只是“似虎”, “尾端毛大如斗”这些与其它动物的形体外部与局部特征区别, 这就使得在绘画该动物不可能对之进行惟妙惟肖细致描绘, 强为之做那是绝对做不好也做不到的事情。汉代无名画师们以绘画上的奇异本领, 紧紧抓住了狮子最典型的特征不放, 大胆的使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狮子的头部张驰鬃毛与尾部膨松的毛发。尽管我们现在初看汉代画像石中那狮子形象确实有似虎非虎不伦不类的感觉, 但稍加细致审视就会毫不犹豫地判定出它来画的是狮子而非老虎。再如豹, 单单从外观体型上与虎在并没有太大区别, 然而汉代无名的画家们还是紧紧抓住了豹与虎两者体型特征的细微区别:即相对的身躯稍长、耳朵稍小而圆环型头, 使表现的豹与虎不相混同。再如大象, 一方面着重刻画它的眼小如蜜、身躯庞大、四肢粗壮, 另一方面更是突出刻画出它长长的鼻子和巨大的牙齿, 使人一眼望去就能知道刻画的是什么动物而不会产生岐意。汉代艺术家长期对现实世界中动物细致入微观察后养就的创造力综合运用结果, 使汉代艺术家们对动物造型艺术形似能力上有着独特把握本领和驾驭能力。

二神韵上的得心应手

汉代艺术家对动物形似上形象技巧运用是驾驭自如的, 但没有停留在单纯形似刻画上, 汉代的艺术家更有意识的追求整体的美与神似。“画西施之面, 美而不可悦, 孟贲之目, 大而不可畏, 召形者焉。” (4) 单单注意到形象的似与不似是不够的, 何也?得其形而忽略其神也。比如我们在汉画像石中常见的虎, 汉代时期的马援在诫侄书中就言道:“画虎不成反类犬”, 说明要想画出那种虎虎生威的虎是不容易的。但我们在汉画像石中所见的虎则是:驾驭仙车时其身躯几乎成为一线, 给人一种迅风驰电掣的速度感;大张血口、奋利爪与其它猛兽撕咬较锋, 显现的是那样吞噬一切的野性;做为门神出现时的昂首翘尾、呲牙瞪眼, 突出的是那种目空一切凛然而不可侵犯神威;悠闲于山林之中那昂首阔步时憨态可掬的面目, ……万方姿态中, 都表现出兽中王虎的雄壮威武之气势。再如斗兽之中的牛, 多是突出了牛的锋芒犄角、弯曲的项颈、隆起的脊背、紧绷的身躯、奋起的双蹄, 摆动的尾巴, 彻头彻尾地表现出牛的狂野与暴躁的性情特征, “初生牛犊不怕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如果说单个动物表现上以刻画局部形体神韵取胜, 那么在同一幅画像中相同动物刻画上则以表现动物各自的性情而见长。如“武库”图中, 共刻画三只犬, 图左一犬, 尖尖的双耳已经竖起, 凝眸前方, 本来是蹲坐状态, 但后腿己挺起, 似已发感觉什么异常现象发生而处于一种将要捕击状态;中间一犬, 半蹲着身躯, 回首观望, 从已呲牙咧嘴的刻画看, 它似是感觉周围环境有了微妙变化而欲发出叫声;图右之犬, 曲倦身躯卧在地上, 头稍稍抬起, 一幅若无其事的样子。这三只犬是共同在守护一间武库, 其周边发生的一切情况应是相同的, 但犬性却各自不同:左犬属于敏感型;中间之犬属狂躁型;右者则是沉稳型。尽管性情类型不同, 但我们却能感觉到它们都在时刻忠于自己的职守看护武库。汉画中如此的艺术效果, 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创造者们紧紧抓住了艺术形象的神韵, 使作品表现对象来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从而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三力量和运动上的气势磅礴

在南阳汉画像中的动物形象上, 不难看出一种很有生命力的艺术表现。汉画像石上, 那些姿态各异的动物形象可以说就是一种生命力机能的尽情发挥, 它们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充满运动与力量的令人振奋的气势之美。

鲁迅先生在评价汉代画像石刻艺术风格时称其为“深沉雄大”, 而这种气势之美, 主要来自于汉代无名艺术家在创作汉代画像石刻时对力量与速度的高度把握与表现。纵观各地出土与发现的汉画石刻中的动物造型, 几乎全是处于运动的状态, 展翅引吭的凤鸟, 畅游四海的龙, 扭曲身躯挥舞前肢的熊, 奔跑跳跃的兔、伸首出壳的大螺等, 力量与运动同在。就是那些看似静态中的卧犬或立马等动物形象, 也是或张口伸舌或喷鼻填补起来, 伴奏者必须把乐句处理得给听众感觉好像歌唱者并没有呼吸那样。

有关呼吸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思考, 当遇见长乐句时, 如何一口气唱完。这时, 伴奏者为了助一臂之力, 速度可以稍许加快些, 容许把乐句提前处理。只是伴奏者却不可以在任何段落, 任意把速度加快。如果歌唱声部是在短音符推进之处加快时, 就会明显地感觉到急促。因此, 能稍许加快速度的, 只是歌唱声部中安排长音符的段落。

第三, 关于音色, 在歌曲伴奏中, 音色是比较容易设计出来的。原因是歌曲中诗词的语言和气氛, 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决定了钢琴的音色。伴奏者必须掌握多种钢琴音色, 然后随着诗词的内容, 引发出所要的音色, 可是究竟怎么做才能使音色产生变化呢?假若想发出厚重的音色, 是否只要做出沉重的心情即可?或是想发出柔美的音色, 只要做出优雅的心情即可办到?当然了, 我们不可忽视心情对音色变化的可能影响, 但这些并不是音色变化的一切, 我认为音色变化, 还是属于技巧的问题。

有关这个问题, 我想从“触键”和自此获得“音色组合”两方面来思考。触键如果大略去区分, 可以分为[轻快 (Leggiero) 触键]和[圆滑 (Legato) 地触键], 前者是只用手指的力气, 以指尖按键, 在瞬间把力气放掉的方法, 后者是利用手的重量, 一边把琴键按下发声的触键。这二者的差异, 只要用同一种音型, 以两种触键去试弹一下即可明白。

总之, 钢琴的声乐伴奏是丰富多彩的, 必须熟悉作品, 加强对作品的理解, 不断提高演奏技巧与艺术修养, 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 成为歌者的优秀合作伙伴。

摘要:汉画像石刻所取得的成就表现在各个方面, 不管从那个角度出发去挖掘她的文化价值与欣赏她的艺术魅力都必有大的收获。相对而言, 汉画像石中有关动物形象的题材内容相比较其它石刻题材内容来说要更为丰富一些。纵观南阳汉画像石刻中的动物造型艺术, 其水平达到了空前甚至于后人难以企及的高超境界。

关键词:汉画,动物造型,技巧,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南阳汉代画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范晔.《后汉书·张衡列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2.

[3].张光福.《中国美术史》.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上一篇:写字的方法下一篇:创设思维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