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魂形象

2024-07-13

鬼魂形象(精选5篇)

鬼魂形象 篇1

《哈姆莱特》是一出社会悲剧, 也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代表作, 它成功地刻画了鬼魂的艺术形象。鬼魂虽不是剧本的主角, 但它不仅增强了戏剧的悲剧性, 同时也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促进了悲剧人物哈姆莱特性格的成熟、表现和说明了主题、增强了戏剧结构的完整性。对鬼魂复仇的描写, 是现实生活的折射, 作者采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有力地体现了作者的某种希冀,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丰满而完美的鬼魂形象

一出戏剧作品的优劣高下往往要看人物塑造以及人物相互关系揭示的深刻程度, 因此, 对人物的描写成为任何一个剧作家所密切关注的课题。《哈姆莱特》把鬼魂作为戏剧人物实写出来, 并且把它与人们传统观念所接受的鬼魂形象连为一体, 这就容易为读者 (观众) 所接受, 于是这一形象就自然地入戏了。莎士比亚是如何刻画这一艺术形象的呢?

首先是对其外形特征的描绘。在戏剧的第一幕第一场, 作者这样写道:“正像已故国王的模样。”正因为如此, 已经听说过先王鬼魂显灵的霍拉旭在亲眼目睹了鬼魂时, “心里充满了恐怖和惊奇”。对鬼魂出现的第一表现——恐怖和惊奇是常有的心态, 也是作者塑造鬼魂形象可信性的重要一笔。由于先王生前曾是一位英勇善战的王者, 死后国内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局面, 同时面临着挪威入侵的危险, 因此鬼魂显身时“自顶自踵全身甲胄”、“手握鞭杖”。再由于它是在一次宫廷阴谋中猝死, 是为奸人所害, 成为这一阴谋的最大牺牲者, 因此它现身时“脸上的那副怒容, 活像他有一次在一场激烈的争辩中把那些乘雪橇的波兰人打倒在冰上那时侯的神气。”由于惨死, 则急于找儿子报仇, 对其他人则显出不屑一顾、满不信任的神情, 当霍拉旭命令它说话时, 它则“昂然不顾地走了!”而后又重新出现在露台上的一角。同时, 据传说和在人们观念中, 鬼魂一般是在夜间出来活动, 天明鸡叫时离去, 莎士比亚在剧中也是这样描写的。一个曾经威风凛凛、受臣民景仰的而惨遭奸人毒手的国王形象就初步展现在读者 (观众) 的面前了。

其次是对其内心世界的描绘。在戏剧第一幕第四、五场中, 莎士比亚通过鬼魂把哈姆莱特引离守夜人, 并对他叙述了自己在地狱中的痛苦, 自己被害的详细经过以及要求儿子为自己报仇的愿望。这样, 作者的笔触由对鬼魂的外形描写深入到它的内心世界。鬼魂把哈姆莱特一人引到一处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 是有它自己的思考的:一是它只能把为自己复仇的重任托付给自己的儿子, 儿子已经长大成人, 现实告诉它不能相信儿子以外的任何人;二是复仇的对象是它那杀兄娶嫂、窃国的弟弟克劳狄斯, 他已经成为丹麦全国上下公认的继任国王, 报仇的大计只能秘密进行而不能泄露半点,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三是复仇的对象是它那杀兄娶嫂、窃国的弟弟克劳狄斯, 但对于它的王后葛特露还是怀着万般柔情, 它担心儿子会因为仇恨, 在报仇的过程中会威胁到母亲的安危而遭“天谴”, 它这样讲道:“可是无论你怎样进行报仇, 你的行动必须光明磊落, 更不可对你的母亲有什么图谋, 她会受到上天的裁判的刺戮。”鬼魂的形象在这样的描写之下就逐渐丰满起来了。

在第三幕第四场中对鬼魂的形象做了进一步的描写, 它不顾冥府的判决, 竟白天出现在王后的寝宫里, 它这样说道:“ (哈姆莱特) 不要忘记, 我现在是来磨砺你的快要蹉跎下去的决心。可是, 瞧!你的母亲那样惊愕的表情。啊!快去安慰安慰她正在交战的灵魂吧!最柔弱的人最容易受幻想的激动。对她说话去, 哈姆莱特!”

通过以上对鬼魂形象的外形特征、内心世界的描写, 就使它成为一个丰满而完美的艺术形象了。

二.鬼魂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戏剧的情节既是剧中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 也是一系列有组织的事件。它由环绕人物摹仿的一系列动作、矛盾冲突组成, 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连续顺序。戏剧情节开端要求以一种给以读者 (观众) 所期望获得更多了解的方式引出情节, 紧紧抓住读者 (观众) 的心。而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是通过鬼魂的形象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的。在第一幕第一场中, 鬼魂就有四次出现在城堡前的露台附近:前两次没有直接描写, 是通过守夜人勃那多和马西勒斯的口得知剧中有这一鬼魂存在的事实;后两次是霍拉旭亲眼目睹的。这一方面能增强艺术的真实性, 让读者确信鬼魂的存在, 另一方面也设置了鬼魂为何存在这一悬念, 从而把读者的心引入剧本。当然这样更是写作的必要。第二场未直接写鬼魂, 但在这一幕里有近一半的篇幅是写哈姆莱特与霍拉旭等人谈及鬼魂, 也是由鬼魂推动情节展开的。随后的第四场中鬼魂四次向哈姆莱特招手, 把他引离守夜人。第五场鬼魂向哈姆莱特讲述它的地狱之苦、被害经过及希望儿子为之报仇的愿望。这就引出了以后的一系列复仇故事。第二幕中鬼魂没有出现, 但其存在意义重大, 主要体现在对哈姆莱特的影响上:哈姆莱特的疯狂半疯狂 (装疯) 状态一方面是因为沉浸在父死母嫁的突然性的巨大悲痛中;另一方面在于父亲灵魂的话语增加了他本来就有的疑虑。第三幕第四场, 鬼魂再次出现在王后的寝宫里, 对哈姆莱特进行了一番磨砺和劝告, 使剧情发生突转, 得以继续向前推进。

三.鬼魂形象促进人物性格的成熟

悲剧的悲剧性十分重要, 而其重要性体现在悲剧主人公的塑造上, 悲剧主人公的悲剧性格又是塑造悲剧主人公的重要方面。《哈姆莱特》中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的悲剧性格的成长成熟与鬼魂出现是分不开的。在剧中, 哈姆莱特父亲鬼魂六次出现, 都是为了向哈姆莱特托付复仇使命。除了交代复仇任务之外, 鬼魂自身的性格并没有发展, 它只是作为整个剧情的发展线索而出现的, 它的显灵为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的性格发展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戏剧的开始, 哈姆莱特沉浸在父死母嫁的巨大悲痛中。父亲的猝死标志着他亲情的丧失、生命中偶像的坍塌, 发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他悲痛不已;母亲在这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居然钻进了丈夫弟弟的衾被之中, 让他看到了情感的易变、肉欲的驱使能让理性丧失。但是他作为一个年轻的王子, 涉世未深, 对人仍然持赞美和肯定态度:“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富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对人生还持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态度, 准备在父亲葬礼完成后继续回到威登堡上大学。但是鬼魂出现向他讲述了地狱之苦、被害经过及复仇要求之后, 他一方面对鬼魂的出现和鬼魂的话持怀疑态度, 另一方面重新探索对“人”的认识, 所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哈姆莱特处于疯狂状态。在他设计戏中戏证实了鬼魂的话之后, 显得异常兴奋和疯狂 (有了很大程度的真疯) 。这些是使哈姆莱特的性格有重大转变和发展的因素。鬼魂在第三幕第四场中, 不顾冥府的判决, 竟白天出现在王后的寝宫里, 是对哈姆莱特快要蹉跎的复仇决心的磨砺和对其对待母亲态度的忠告, 也让哈姆莱特进一步成熟了。

四.鬼魂形象有力地表现和说明了主题

戏剧主题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在一系列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即戏剧内容的核心。《哈姆莱特》问世以来, 有关主题的说法众说纷纭。而我认为《哈姆莱特》的主题是反映生活理想与生活现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理想是美好的, 而生活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丑恶的, 生活的丑恶又主要体现在人的丑恶上。鬼魂的运用正好有力地揭示了这一点。哈姆莱特本来是一个无忧无虑、渴求知识、尊重友谊、博学多才、受民景仰的青年王子, 他赞美和肯定人及人性, 对人生持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态度。即使父亲的猝死、母亲的速嫁给了他沉重打击, 让他一度沉浸在极大的悲痛之中, 但他并没有改变他原有的观念。鬼魂的出现及其叙述, 向他揭示了人性的丑陋, 才激起了他的复仇决心, 这正是文本要揭示的主题。同时鬼魂的出现, 揭示了人性罪恶, 但最终大仇得报, 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这正符合了人们的愿望, 是包含了作者的某种希冀, 升华了文本的主题。

五.鬼魂形象增强了戏剧结构的完整性

戏剧结构是戏剧的要素之一, 是作家根据戏剧创作规律进行创作时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在《哈姆莱特》中, 鬼魂的使用使文本首尾照应, 充分揭示了戏剧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具体体现在戏剧首尾一系列的“毒杀事件”中。鬼魂向哈姆莱特叙述时讲:“你叔父趁我不备, 悄悄地溜了进来拿着一个盛着毒草汁的小瓶, 把一种使人麻痹的药水注入我的耳腔之内。”揭示它的死因是奸人趁其不备用毒致死的, 这是戏剧的开始。而戏剧的结尾部分, 剧中的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克劳狄斯、王后葛特露等都因毒而死。虽前后的毒都是克劳狄斯所致, 但如果没有鬼魂戏剧前的提示, 就构不成照应, 也不会使戏剧结构这样完整。

参考文献

[1]惠继东.中西悲剧中的复仇鬼魂—〈哈姆莱特〉与〈窦娥冤〉比较[J].固原师专学报, 1999 (4) .

[2]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 (朱生豪译) [M].译林出版社, 2001:407.

[3]陈佳民.文体写作[M].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225.

此屋供“鬼魂”居住 篇2

结构诡异的“鬼屋”

这座房屋被称为“温彻斯特神秘屋”,房屋外表造型典雅。一旦走入屋内,里面的设计怪得让人难以理解。

多得吓人的门窗

这座房屋一共有160个房间,10000扇窗户,2000扇门,52个天窗。女主人莎拉在一个大起居室里,装了250扇窗户。

神秘的“降神术间”

这个房间只有莎拉才可以进入,房间里没有任何家具,壁上却依次挂着13件外套,这是为暗夜中来访的“幽灵”准备的。莎拉怕冷,可能她觉得“幽灵”也一样吧。降神术间有三个出口:一个开在天花板上,一个开在窗户上,一个是门却不能直接开启。

诡异的设计

神秘屋很多地方都是莎拉亲自设计的,而她经常会在半夜三更到楼梯口听取幽灵的意见。这里虽有百年历史,但设计非常先进,并且诡异。

例如,有的门打开后,里面是一堵墙;有的门打开后,前面却什么都没有,一不小心就会从高处跌落到楼底的花园。有时连地板上也会突然开出一扇窗户,不知情者会从这扇窗户中掉下去。还有每一层都不到5厘米高的楼梯,据说如果想下楼,要先上楼再找到其他地方下楼,有的楼梯通到天花板后就没有路了。

建造“鬼屋”的缘由

19世纪末,美国著名的“温彻斯特步枪”的发明者威廉·温彻斯特和女儿突然去世,温彻斯特的夫人莎拉悲痛欲绝,信奉鬼神的她去拜访了一名“占星者”。这名“占星者”告诉她,她丈夫发明的步枪造成了许多人的死亡,因此她的家人受到了那些枪下亡魂的“诅咒”。为了破解诅咒,她必须为这些亡魂不断建造房间供它们居住,而且房子要建得越怪越好。

从1884年起,莎拉就在加州圣何塞市开始了“温彻斯特神秘屋”的建造。她买下了一座有8间房子的维多利亚风格农庄,然后在农庄周围用丈夫留下的遗产一间一间地添加房子,直到将房屋建到足有7层楼高。在38年时间中,莎拉不停地建造“温彻斯特神秘屋”,直到1922年去世。

请到“鬼屋”一游

如今,这座“温彻斯特神秘屋”成为一个旅游景点。据负责人介绍,这座屋子的设计古怪得无以复加,连工作人员在屋内走动都得看地图才不会迷路。

自神秘屋于1923年对外开放以来,吸引了无数游客。无数人都说曾在宅邸中听到脚步声却看不到人……神秘屋的负责人也数次遭到“戏弄”。有一次,他下班前沿着宅邸内游览路线走了一遍,关掉了所有的电灯,锁上门后离去。不料在停车场,他回头望去时,宅邸三楼的电灯却全部亮着。

鬼魂形象 篇3

一、作品涉鬼情节列举

《牡丹亭》1

《哈姆雷特》2

从上表可以看出, 《牡丹亭》和《哈姆雷特》中都有鬼魂形象的登场, 并且都是单一人物的鬼魂, 《牡丹亭》中是杜丽娘的鬼魂, 《哈姆雷特》是死去的丹麦老国王的鬼魂, 两部作品没有出现其他的人物的鬼魂, 而且两部剧作中, 鬼魂的正面出场都是五次, 单元类型都有魂游这一要素, 情感基调则都充斥着哀怨, 恐怖。

单从表中也可以看出, 《牡丹亭》的单元类型比较丰富, 而《哈姆雷特》则比较单一。这与作品情节有关。在《牡丹亭》中, 杜丽娘是作为主角登场, 所以其鬼魂所出现的情节较多, 而老国王从一开始便死去, 他在故事中担任的只是个次要角色, 角色任务只是在于告诉哈姆雷特其遇害的经过和复仇目的。这样一来, 其单元类型难免单一, 鬼混所渲染的情绪和氛围也相对单一。

二、作品情节与单元类型界定

鬼戏是以“鬼魂”作为主角或其他重要角色的戏, 关于对“鬼戏”的内涵界定, 1997年许祥麟著《中国鬼戏》为鬼戏定义:“中国鬼戏是在鬼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鬼戏中必定含有鬼魂观念, 但含有鬼魂观念的戏未必是鬼戏, 唯有鬼魂形象出场的戏, 方视为鬼戏”。3按照这个定义牡丹亭和哈姆雷特都可视为鬼戏。

《牡丹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具有鬼魂观念的作品, 只占了很小的篇幅借用鬼魂形象宣传“情之不死”的思想, 正如汤显祖在《题词》中所说:“情不知所起, 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4作者所宣扬的是至情论思想, 借由鬼魂形象, 对现实进行反抗。《哈姆雷特》虽涉及鬼魂, 但鬼魂并非以主角身份出场, 同理不属于“鬼戏”范畴。

在情节单元类型上, 两部剧作的差异性较大。《牡丹亭》中的情节单元涉及阴堪、魂游、幽媾、还魂, 《哈姆雷特》中涉及魂游与魂诉。先来比较一下两部作品都涉及到的魂游情节。“魂游”是指鬼魂漂游人间的情节, 其情调以悲怨为主。《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因情而死, 鬼魂漂游于生前故地, 哀叹生命无常;《哈姆雷特》中老国王鬼魂也是独自漂游于生前故地。二者情调都以悲怨为主, 差别在于《牡丹亭》中鬼魂系女性, 《哈姆雷特》中鬼魂为男性。

由于《牡丹亭》为婚恋剧, 《哈姆雷特》为复仇剧, 所以其他的情节单元大为不同。“幽媾”是女鬼和人间男子幽会的情节, 是婚恋剧中较普遍情节, 以缠绵情调为主, 多表现出对“情”的称颂。“还魂”是指鬼魂死而复生的情节单元, 是一个具有“团圆”前兆的情节, 大多预示着美好结局。牡丹亭恰恰如此, 是一部典型的具有上述情节的婚恋剧。而《哈姆雷特》则涉及复仇剧中的典型情节“魂诉”, “魂诉”是鬼魂向世人倾诉心声的情节单元, 其鬼魂大多死于非命, 一般集中于历史剧与复仇剧中, 例如元杂剧《西蜀梦》也是如此。

三、鬼魂的运动轨迹与寓言形式

杜丽娘的鬼魂运动轨迹为人间——地狱——人间, 而老国王的鬼魂轨迹为人间——地狱, 两种运动轨迹中都存在人间——地狱这样向下运动的模式。因为鬼魂形象的出现, 必定会有由“生——死”这样的生命轨迹, 所以两部剧作中鬼魂运动轨迹由“人间——地狱”毋庸置疑。《牡丹亭》多了一个“地狱——人间”的向上运动轨迹, 这与鬼魂所代表的寓言形式有关。

中国戏剧的主人公大多是善良本分的人, 而西方古典悲剧的主人公不一定是好人, 更不是完人。同样表达因果报应上, 中国戏剧侧重善报, 西欧古典悲剧侧重恶报。站在主人公死亡这一人生危机时刻来看, 中国戏剧多采取一种面向未来的视角, 西欧大多采用一种追溯过去的视角。故前者往往形成一种“生前不报死后报”的寓言形式, 所以中国戏剧往往容易表现大团圆结局, 这也是《牡丹亭》中鬼魂形象运动轨迹形成的原因。而后者往往形成此生恶报的寓言形式, 一般不展现鬼域梦幻, 这也是《哈姆雷特》鬼魂运动轨迹形成的原因。正如弗莱所说:“悲剧似乎在回避道德责任与无情命运之间的矛盾, 正如他回避善与恶的矛盾一样。”5《哈姆雷特》最终以主人公的毁灭为戏剧终点。

四、鬼魂形象的叙事功能与抒情功能

牡丹亭属于婚恋剧, 杜丽娘的鬼魂形象在剧作中的地位属于主角, 她出场的涉鬼情结也都是核心情结。她在人间从未违背过礼法, 却没有机会收获爱情。因此成为鬼魂后其最大愿望就是弥补生前遗憾, 得到爱情。其爱的对象为人间男子, 总之, 杜丽娘的鬼魂形象的叙事功能就是追求爱情, 人鬼相恋。

《哈姆雷特》属于复仇剧, 《哈姆雷特》中老国王的鬼魂形象只是充当了复仇过程中的支使者, 他的死亡属于死于非命, 他的愿望就是要求公平, 所以托请他的儿子为其复仇。所以老国王的鬼魂形象的叙事功能是伸冤复仇。

在鬼戏中, 鬼魂形象主要能表现以下几中情调;悲怨、畅快、缠绵、恐怖、滑稽、荒诞等。在《牡丹亭》和《哈姆雷特》中, 所涉及的相同情调便是悲怨情调和恐怖情调, 但在不同戏剧中, 相同的情调所表现出的具体内含又有所不同, 牡丹亭的女鬼主要表达青春凋零, 情爱成空的悲怨。例如第27出魂游, 杜丽娘回到荒废日久的牡丹亭, 芍药阑, 无限伤感:

[水红花][添字昭君怨]“昔日千金小姐。今日水流花谢。这淹淹惜惜杜陵花。太亏他。生性独行无那。次夜星前一个。生生死死为情多。奈情何。”6

而在《哈姆雷特》中, 老国王的鬼魂则主要表达了无辜丧命, 被篡位夺权的悲怨。如第一幕第五场, 老国王与哈姆雷特的对话:

鬼魂:……

我能作一番诉叙, 它最轻微的话

能叫你的灵魂恼杀, 热血冻结

使你的眼睛, 流星般跳出眶子来。7

由此看来, 婚恋剧中的鬼魂形象所表现的悲怨情调中悲伤的成分更多, 而复仇剧的鬼魂形象中怨恨的成分更多。

鬼魂形象表现某一主要情调时往往伴随着其他情调,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鬼魂在表现缠绵情调时也会带有恐怖情调, 使人既能体味到杜丽娘生前的温婉多情, 又能感受到杜丽娘鬼魂的阴森气息。

同样, 在《哈姆雷特》中, 悲怨情调中无不充斥着恐怖情调。然而, 为了故事的顺利发展这种情调在剧作中是必不可少的, 《哈姆雷特》中的鬼魂是通过剧中人物的切身感受表现出来的, 寂静的夜晚, 恐怖的环境, 无一不衬托出鬼魂将要出现时的场景。莱辛说:“莎士比亚剧中的鬼魂真正是从阴间来的。”8

五、鬼魂形象的审美特质

在不同的戏剧文化与表现中, 鬼魂形象的审美特征也有较大不同。西欧戏剧中的鬼魂大多表现为恐怖的魔鬼形象, 侧重于“鬼”;中国戏剧中的鬼魂则表现为一种幽怨的女性形象, 侧重于“魂”。“鬼”带给人们的是单纯的惧怕与恐怖, 而“魂”则赋予了鬼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情感, 从而产生更多的情绪, 让人体会到别样的情调与美感。

西欧鬼魂戏剧的传统, 鬼魂往往被塑造成一个恐怖的角色。20世纪之前的西欧戏剧中, 表现鬼魂形象最成功的就是莎士比亚。莱辛认为“戏剧中的鬼形象是值得赞美的惊恐和伤感的源泉”。9这是西方戏剧中鬼魂形象的审美特质。《哈姆雷特》中老国王鬼魂的形象是:他的脸是掀起的, 脸上悲哀多于愤怒, 脸色非常苍白。莱辛说:“即使在鬼魂身上, 莎士比亚也饱贮着感情, 莎士比亚的鬼魂是一个实际行动的人物, 我们同情他的命运, 他激起恐惧, 但也激起我们的怜悯。”10剧作中的鬼魂有内心幻想的性质, 不似中国戏剧中的鬼魂形象具有实体性。

如果说西欧戏剧中鬼魂主要为了表现出“鬼”所具有的恐怖特性, 那么中国戏剧中鬼魂的优势在于体现更高层次的“魂”所具有的情调和美感。除了中国戏剧中雅致的唱词, 柔美的身段, 更是连幽怨哀伤的情绪和影响人物思想的道德伦常都能通过鬼魂形象表达出来, 通过鬼魂形象传达的多种情调——悲怨, 畅快, 缠绵, 恐怖等, 一方面表现出作家借助作品, 借助鬼魂形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契合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抒情言志功能。

此外, 中国戏剧中鬼魂形象的情致美蕴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 具有鲜明的道德意识, 显得温情和感性, 西方的鬼魂形象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理性意识, 理性精神, 从而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六、结语

无论是《牡丹亭》还是《哈姆雷特》, 都倾注了两位作家的心血, 并都反映了作者的抗争精神。在《牡丹亭》中, 汤显祖塑造了杜丽娘这样一个柔弱, 幽怨的女子形象, 但正是这个女子, 勇敢地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 谱写出了人性人情的光辉。在《哈姆雷特》中, 虽然浊流滚滚, 鬼魅横行, 邪恶压倒善良, 但正义力量并非忍气吞声, 无所作为, 而是顽强斗争, 即使流血牺牲, 也要维护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两部作品几个世纪来依旧绽放光彩的原因, 不仅仅是作品中流露的光辉, 更是两位大家人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高贵。

摘要:在世界文学史和戏剧史上,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屹立不倒的两座丰碑, 并且两位文学巨匠生活在同一时期, 因此两位大家的戏剧作品中便存在许多令人深思的形象和情节。这篇文章便从两位大家的作品中选取两部知名著作, 对其中都出现过的鬼魂形象进行探讨和对比, 来阐述“鬼”在不同文化传统中, 不同戏剧传统中的异同以及“鬼魂”形象在作品中的作用和审美特质。

关键词:《牡丹亭》,《哈姆雷特》,鬼魂形象

参考文献

[1]王维昌《莎士比亚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第一版

[2]杨秋红《中国古代鬼戏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第二次印

浪漫的鬼魂 篇4

那夜我在灯下读着这篇题为《脚印》的散文,读到了一个有关鬼魂的浪漫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都拣起来。为此鬼魂要把生平走过的路再走一遍,车中船中, 桥上路上,纵然桥已坍,船已沉,路已翻修铺上柏油,河岸已变成水坝,一旦鬼魂重到,他的脚 印自会一个一个浮上来。 这时候,风来了,海的风,带着我曾经陌生的气息,从我不知该如何标志方向的远方吹过来, 在窗前椰子树宽大飘逸的树叶上走过,留下阵阵绵长回应,一如旅人疲惫的叹息。这是一个辛劳 的鬼魂,我毫不犹豫地想。它也许来自北极光照耀的寒冷地带,穿越中原密实的青纱帐和江南水泊桅帆织出的网,从都市的霓虹灯影里夺路而来,走过了太多的路,拣回了太多的脚印,也负载了太多的眷恋和愁思。在天涯海角的椰树梢上,它踌蹰不前了,生前的路或许已经到了尽头,末日之旅也到了尽头。这是一个富有的鬼魂,它的路也长,脚印也多,所以眷恋多多愁也多多。我又想。它将要离去了,去喝孟婆的茶,用这满筐满篓的脚印作茶钱,买来忘却的轻松。风更大了,椰子树的回应更加绵长更像叹息。

在我中年的一个夜里,我读《脚印》,伴着这样的风声。 于是有风的声响,从我童年的时光里吹来。那是一种细碎的轻响,当夏天的晚风吹临古都北京林荫道上的杨树,满树心形的叶子一齐晃动起来。我们在树下边听大孩子胡诌鬼的故事,又怕又兴奋地挤成一堆。我在风的声响里想象着鬼魂们穿着宽大的黑袍到处溜达,袍子边蹭着树叶子, 弄出这一阵声响。在童年夏夜的风里,我与鬼魂在幻想中首次相遇,接受有关前生来世最初的启蒙。杨树的叶子响得欢实,鬼魂在我们的童年也好象无忧无虑,那时候,讲鬼的听鬼的谁也不知道,有朝一日你们自己的鬼魂还要回到这杨树下边,从黄叶底下拾回各自的脚印。 你们是一些都市里长大的孩子,你们过于贪恋父母的怀抱,过于习惯静态的舒适,过于依赖生你长你的环境。你们只能在想象中体验颠沛流离的经历,而你们的脚步却一年年被束缚在稔熟的道路上,重复同一种频率和节奏。你们害怕变化,害怕风吹草动,害怕失去已经拥有的一切,害怕置身前景莫测的曲径。你们尚可读万卷书却无法行万里路,当你们有一两次心血来潮,想到外边的世界去走一走的时候,总是被亲切的舆论规劝阻止,进而被恶意的舆论指责为轻举妄动异想天开。所以你们总是走不开行不动,当你们在烂熟于心的街市上往返,从不曾想到日后替你们拾拣脚印的鬼魂,路线怎么重复工作多么单调。 或许应该抱憾,你们这样迟才知道了自己身后还负有如此令人激动的使命,否则你们肯定会将每一次脚步都迈得更加审慎更具美感更有深意。王鼎钧先生可以对他的爱人宣告:在你家门外窗外后院的墙外,你的灯影所及你家梧桐的阴影所及,我的脚印一层铺上一层,春夏秋冬千层万层, 一旦全部涌出,恐怕高过我家的房顶。可是你们,你们不能。你们对身后令人激动的使命知之太晚,晚到只能袖手看王先生的鬼魂独自收拾他的浪漫。你们的脚印夹杂在众人的鞋辙中,匆匆, 浅浅,当你们果真要将来路再走上一遍的时候,甚至已经无法辨认它们。你们说是春街席地的风沙已经将它们吹去漫天飘散,如同吹散你们的笑声,你们甚至从不曾在冬夜守候某个灯窗之下, 望着那团灯影瑟瑟发抖地抱紧双肩,用一趟趟徘徊将路基垫高。你们生不如王先生活得率真和细腻,死后的鬼魂也就不必拾取那千层万层脚印,载不动,许多愁。

我在有风的夜里读王先生的《脚印》,听到一个鬼魂在椰樹叶梢上叹息,我想这肯定是一个浪漫的鬼魂,它的肉身曾经在尘世上忙碌不休,以至累它到如此疲惫的程度。我在鬼魂的叹息里轻而易举地找回了童年少年青年,找到了属于我的声音,那是一阵风的响动,它从京都童年的杨树吹来,吹过湘楚少年的泡桐与青年的银杏,吹过蜿蜒千里的南迁之路,停在我窗外中年的树上。 它看着读《脚印》的我,对我说,多留下一些脚印吧,别怕累着将来为你拾脚印的鬼魂。

惊心动魄的“鬼魂”大战 篇5

自然界不仅有这种奇怪的图像再现的现象,而且还有声音再现的现象。70年代中期,在我国山海关附近的某地就发生过这种怪事。一天夜晚,露宿在一片开阔地的地质队员们,忙碌了一整天后,睡得特别沉。正当在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忽然听见帐篷外杀声震天,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争”,队员们纷纷拿起铁镐、标杆等野外地质勘探工具当“武器”,做好自卫准备。然而,整个晚上只闻其声,不见其兵,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到外面一看,四周依然是野草青青,一片寂静。可是到了第二天晚上,又出现了那种现象。这次队员们沉着了许多,他们待声音出现后不久,便打着手电筒,轻手轻脚地走出帐篷,试图看个究竟,然而,除了恐怖的喊杀声外,周围还是依然如故。此事给队员们造成了沉重的思想负担,为防不测,他们只好提前结束了这次地质勘探。后来他们在史书上看到记载,原来这个地方曾经是几百年前的古战场。

科学家在解释上述现象时认为,地球是一个大磁场,在磁场强度较大的环境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及地理条件下,人物的形象和声音就很可能被周围的建筑物、岩石、铁矿或是古树记录并储存起来。在同样的条件下,它们又能把这些记录下来的间像重放出来。但也有人认为,这是自然界的激光在起录像的作用。还有的人认为,可能是具有“记忆”特性的铁钛合金一类在起录像、录音作用。当然,这些解释至今仍莫衷一是,还有待于将来高度发达的科学来解答这些奇怪的自然之谜。

上一篇:货币现象下一篇:师范院校学生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