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争形象(精选4篇)
抗争形象 篇1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写于19世纪70年代,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20世纪20年代, 二者相差大约半个世纪。托尔斯泰和丁玲都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致描绘。虽然安娜和莎菲生活在不同的年代, 迥异的国度, 但是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却演绎了相似的悲剧。
一、社会道德伦理观的抗争者
安娜生活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都发生着剧变。旧的农奴制度正在日趋崩溃, 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新的社会思潮已经出现在俄罗斯的大地上, 同时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也随之变化:年轻人希望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这些新的观念和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比是十分软弱的, 安娜是一个无宗教信仰的人, 她勇敢的和宗教势力对抗, 大胆的追求爱情, 无疑是对当时的社会的统治力量的挑战, 以至于遭到所有上流社会妇女的蔑视, 他们都视安娜为“病毒”, 靠近她会使自己患上“疾病”, 与安娜交往会玷污她们的高尚的名誉。而另一位伯爵夫人却因为协调好丈夫和多位情人的关系而受到贵妇人的吹捧和赞扬。由此可见, 这是一个虚伪混乱的社会, 上流社会的大部分的婚姻都是利益结合的产物, 爱情从未存在, 双方在生活中各自自由追寻自己的爱情, 但是他们聪明的选择不捅破这种关系, 从而维护他们在上流社交场合的地位, 所以他们相安无事。而安娜所追求的就不同, 她挑战了封建制度, 从而也受到了惩罚, 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在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也是像安娜一样不同寻常的女子。莎菲生活在五四运动时期, 是一个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 是在现代先进的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当时提倡男女平等, 女性意识逐渐觉醒, 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婚姻, 但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依然束缚着人们陈旧的思想, 莎菲的强烈的女性意识还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莎菲大胆的呼喊出女性的身体欲望, 在此之前, 女性在爱情婚姻中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莎菲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 发出自己的声音, 开始了自身意义的追寻和对完美爱情的追求。莎菲真正想要的是一个真正懂得她, 了解她的爱人, 而不想作为物被人拥有和利用。她知道苇弟爱他, 但是苇弟的爱不能激起她心底的波澜, 不能让她达到心灵上的满足, 她又不愿意伤害苇弟, 所以她选择忽略这种爱。然而凌吉士的出现, 一下子引起她的欢喜, 她毫不掩饰的表现自己的喜爱, 然而在与凌吉士的不断接触中, 她发现他们之间并不是平等且相互理解的爱, 不是她想要的那种灵与肉的真正契合的爱情, 她迷恋凌吉士英俊丰仪的外表, 而凌吉士被“燃烧的情欲”所左右, 她憎恶他沉迷金钱, 肉欲的卑劣的灵魂。因此, 莎菲战胜肉欲, 推开追求者, 保持了灵魂的清醒与人格的独立, 独自搭车南下。莎菲是摆脱旧家庭束缚的, 勇敢追求自由爱情痛快生活的新女性。同时莎菲也不是那种刚刚从被传统道德麻醉中苏醒过来的, 又与旧家庭藕断丝连的女性, 或者在社会重压下左顾右盼或者最终妥协, 她始终表现出对社会的鄙视和自我的孤高倔强。她这一切都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叛逆和挑战。
二、既爱又恨的矛盾者
安娜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她在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中挣扎, 在主观追求与客观现实中徘徊, 在传统道德的新旧矛盾中斗争。然而, 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 憧憬维特式的爱情以及安娜身上残存的封建贵族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安娜身上最主要的矛盾。当安娜无法处理追求与沃伦斯基的爱情和对丈夫的卡列宁的愧疚的心理矛盾时, 她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让他们心怀遗憾愧疚, 让自己永远地留在他们的心中。
安娜与沃伦斯基在莫斯科车站一见钟情, 互相被对方的美貌所吸引。在莫斯科的晚宴上他们更是跳了一整晚的舞, 安娜注意到他们之间这种不同寻常的情感已经影响到了基蒂和沃伦斯基, 而且将来也会影响到她的家庭, 所以她坚持第二天一大早就要离开莫斯科。此时她的理智战胜了情感。然而在沃伦斯基追回到圣彼得堡, 对安娜一直展开强烈的攻势时, 安娜禁不住爱情的诱惑, 沦陷在沃伦斯基柔情蜜语中。从此, 安娜就真正陷入了最大的矛盾漩涡中, 她开始失去上流社会的高尚的地位, 而沃伦斯基却可以自由地出入各种社交场合。当没有了沃伦斯基, 她每天只能被困在“斗室”中, 对儿子的思念, 对爱情的失望等等各种纷繁复杂感情向她袭来, 她控制不住的胡思乱想。她说过:“除了你之外, 我什么都没有了。”她把自己的一切都依附于沃伦斯基, 完全没了自我, 她的孤独没人能够理解, 她自己也解决不了这种困境, 所以她觉得唯有一死, 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一切矛盾都消失了, 她再也不用祈求任何人的原谅了, 让沃伦斯基去后悔吧!就像是在他们最后一次吵架后, 安娜对沃伦斯基说的“你会后悔的!”是沃伦斯基造成她的不幸, 她要用死亡让他铭记一生。
丁玲笔下的莎菲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莎菲有主体选择的权利, 改变女性旧有的, 被动的客体位置, 发出女性自身欲望的声音, 但是同时莎菲又在旧的道德观下不断的自我怀疑, 使得这种认同方式出现内部危机。
《莎菲女士的日记》通过知识女性莎菲与苇弟、凌吉士两个青年男子的爱情纠葛, 揭示了“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 发出了“心灵上扶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的确, 莎菲一直处在矛盾中, 她信任善良忠厚的苇弟, 但讨厌他的平庸怯懦;她迷恋形貌俊丽的凌吉士, 但又厌恶他浅薄庸俗的灵魂。莎菲只是完全癫狂于一个男人的俊美的仪表上, 她并不可能爱上他, 她渴望得到肉体上的温存, 可是又痛恨这种快感。莎菲不服从于社会给予的固定价值规范, 而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来选择自己想要的情感, 但是对于苇弟她又怀有一种愧疚之情, 同时自责, 自己怎么会迷恋一个徒有皮囊的伪君子。她寻求的是一种对“情”的忠贞, 一种心心相印的爱的渴望, 而不是出自对“性”的需要。她强烈需要被人理解, “总愿意有那么一个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 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 那些体贴做什么?”可是苇弟爱她却不理解她, 凌吉士只是逢场作戏, 亲戚朋友只能在生活上关心她, 却不能与她心灵想通。正因为她追求的是与灵魂想通的爱情, 她才能战胜肉欲的引诱, 踢开凌吉士。她也不屑做男人的附属品, 哪怕是忠实可靠的苇弟。莎菲宁可孤独一世也绝不将就一次, 在情感上, 她的要求极为严格、挑剔。这是一个在性爱上肯定女性“人”的地位的与价值的惊世骇俗形象。
三、理想爱情的追求者
安娜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当她无法平衡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时, 又发觉沃伦斯基不再爱她, 不顾一切追求的理想的爱情破灭了, 她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痛苦, 觉得唯有死亡才能带走一切烦恼。
安娜父母早逝, 在姑母的包办下嫁给了大她二十岁的卡列宁, 这场婚姻是造成安娜悲剧的根源。卡列宁是一个头脑僵化, 思想保守, 虚伪成性并且没有活人感情的官僚机器。尽管这样, 在婚后八年, 安娜仍然努力去爱丈夫和儿子。但是和沃伦斯基的邂逅, 重新唤醒了她对生活、爱情的追求。她终于跨越了礼教的樊篱, 作为已婚的端庄高贵的妇女, 要跨出这一步, 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决心, 虽然大家已经对上流社会的私通司空见惯。但安娜不被大家所接受的是, 她把这种暧昧不清关系的公开, 她不愿与那些虚伪淫荡的贵族妇女同流合污, 这激起了上流社交妇女对她的愤怒之情, 也使她的爱情之路更加颠簸。然而最让安娜无法接受的是卡列宁对她的报复, 既不同意与安娜离婚, 又阻止安娜与儿子相见。安娜为了爱情放弃了母爱, 可是此时爱情也成了镜花水月。
安娜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她挑战了封建传统道德造成的, 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脆弱的爱情成为安娜唯一的人生追求。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爱情是一见钟情, 他们都沉迷于对方的美貌中, 英俊潇洒年轻的沃伦斯基与沉闷没有感情的又老又丑的卡列宁形成鲜明的对比, 安娜终于沦陷在沃伦斯基的温柔圈里了。契科夫曾说过:“面貌的美丽当然也是爱情的一个因素, 但心灵与思想的美丽才是崇高爱情的基础。”这种爱情本来就不是坚不可摧, 而她又为了爱情抛夫弃子, 远离社交圈, 使爱情成为她生活的唯一。当沃伦斯基不能满足安娜所追求的那种纯粹的爱情时, 安娜的理想的爱情之梦即将破碎。梦醒了, 生活依旧那么糟糕, 安娜崩溃了。
封建包办婚姻的毒害, 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 都导致了她不顾一切追求的爱情的幻灭。安娜在爱情中失去了自我, 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 离开丈夫与情人, 她无法生活, 这也是她最终选择死亡的重要原因,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指出:娜拉走后的出路“不是堕落, 就是回来……还有一条, 就是饿死了”。而安娜选择了更快捷的方式——卧轨。
莎菲虽然也没有获得理想的爱情, 但是没有像安娜一样选择那么激烈的方式。莎菲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女性意识开始觉醒, 颠覆了传统的男权社会, 女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社会上与男人享受平等的权利。莎菲从小就离开家庭独自在外生活学习, 有很大的自由, 她不像安娜一样在一个封建的传统的贵族之家成长起来的少女, 深受传统礼教影响, 莎菲有很大的自由权利, 受五四影响, 在她身上存在着很强的女性意识, 女人完全可以靠自己生存, 不再是男人的附属品, 婚姻也不再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可以决定的了, 女性也有了一票否决权。从而使莎菲有权利追求一份自己理想的爱情, 她勇敢地说出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当爱情来了, 她又开始矛盾了, 苇弟的知己之爱和凌吉士的情欲之爱都是她想要的, 但是为什么就不能把这两种爱放在一个人身上。她渴望凌吉士的爱, 作为新时代独立女性的自尊又使她憎恶肉欲之爱。凌吉士的表现也让她一次次的失望, 除了神赋予的一副美型外, 与一般的庸俗大众别无二致。与其在这里每天的挣扎, 还不如离开忘却这里的一切。
莎菲作为一个单身女性, 在追求爱情的时候, 她的名誉并没有受到损害, 她的身边也一直有朋友陪伴她, 自始至终也没有被抛弃过, 这让她感到尚有一丝温暖, 当决心放弃爱情时, 没有心灰意冷, 走上绝路。而安娜在追求爱情时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抛夫弃子, 被朋友抛弃, 情人也逐渐厌倦她, 最后她真是一无所有。这也是他们结局的不同原因之一。
四、小结
安娜勇敢的挣脱了封建婚姻的枷锁, 却成为了不幸爱情的牺牲者。安娜的悲剧在于她是一位男权社会的没有独立的经济实力的女性, 她的反抗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所以当她放弃一切换来的爱情渐行渐远时, 她崩溃了。而莎菲对爱情失望时没有像安娜一样绝望, 是因为她具有新时代女性的独立意识, 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唯一, 她还能够为自己而活。这警示我们:作为女性, 人生追求一定要多元化, 爱情可以是生活的重要部分, 但不能成为唯一, 不然悲剧就有可能再次上演。
参考文献
[1][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著谢素台译《安娜卡列尼娜》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2]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抗争形象 篇2
关键词:女性形象,抗争,妥协,悲剧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 横空出世了一位文坛奇女, 随之而来的是一部又一部有如“奇迹”般的作品。作为一个女性作家, 在从“五四”到左联、到抗战文学的主流中, 她没有像后期丁玲那样紧贴着时代和群众, 也不同于萧红以诗意的语言解剖国民性。她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张爱玲本身作为一个女性, 有她的个人体悟和女性经验, 早熟早慧的文学天才, 古典文学的深厚功底, 西方文明的浸染熏陶, 贵族家世的兴盛与衰微, 父母亲婚姻的破裂, 个人婚恋的挫败等诸多因素, 在她的生命中内化为一种荒凉的生命体验, 体现在作品中, 便是那一个个独特的女性形象。作品描摹了一系列在当时沪港洋场上的“现代文明”和日趋没落、衰亡的封建文化冲突交错中的病态女性, 打碎了亘古以来的女性神话。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是纷繁驳杂的,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有很多相同和相似之处, 因为她们似乎生来就是为了演绎一场悲剧。无论她们曾经如何地为幸福而抗争, 最终都无法避免地要向那个家、那个社会、那个世界妥协、退让, 无可选择地陷入悲剧的泥淖之中。
1 向金钱妥协的女性形象
首先看《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是乡下开麻油店老板的女儿, 出身寒微, 天真而又有一些姿色, 向往纯真的爱情。但没有等到这爱的降临, 就被贪财的哥嫂, 把她嫁给了官宦世家姜家害骨痨病的二儿子。她虽有苦闷, 但抵不住金钱的诱惑而顺从了。她鄙视性无能的丈夫, 深爱健硕的小叔子。当年她置礼教于不顾, 冲破叔嫂大防, 大胆热烈地追求小叔子季泽, 她向往过属于人的有情有欲的健康生活, 但遭小叔子拒绝。她得不到真正的爱情, 只好疯狂地追逐黄金之梦, 从一个含垢忍辱的少妇, 历练成了刻毒的婆母, 以撒泼的手段获得了丰厚的一份家产。对于金钱的依赖和占有欲, 在分家之后更成为七巧生活的核心, 并且愈演愈烈。以至于后来当人到中年的小叔子为了金钱假借爱的名义想与之叙旧时, 可怜的曹七巧为了“经济上的安全”, “无限痛苦”地赶走了自己深爱已久的男人。“为了黄金, 她十年后甘心把最后一个满足爱情的希望吹肥皂泡似的吹破了。……最初她用黄金锁住了爱情, 结果却锁住了自己。”不仅如此, 她还担心家产被儿女、媳妇弄走, 竟不择手段、刻毒地破坏儿女的婚姻与爱情, 残酷地用金锁将他们锁在身边, 最终活活锁死了三条生命。
再看《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她表现出了很强的女性自主意识, 但为了寻求经济上的靠山和向族人炫耀的资本, 她不惜抹黑了良心、丧失人格尊严地生活。她是一位出身旧家庭的小姐, 有才气、有智慧, 她大胆地和第一个败家子丈夫离婚, 离婚后, 又被穷酸的哥嫂骗光钱赶出了娘家, 但她不甘心堕落, 于是凭着自己残存的二十八岁的青春及一点女性的机巧去追寻归宿, 昧着良心抢走了本属于七妹的范柳原。当感觉到范柳原并非真诚地对待自己时, 她便机智地与其较量、周旋。一方面, 她同范柳原保持亲密的、如影随形的关系, 如果失掉了他, 也就失掉了再嫁的可能和生活的希望;另一方面, 她必须保持身份, 稍一不慎, 落做情妇或姨太太的地步, 则前功尽弃。而范柳原对她始终没有一句扎实的话, 这使白流苏焦躁不安, 苦恼万分, 意识到, “他要她, 可是他不愿意娶她。”而她决不能贬低身份, 因此曾一度跑回上海。然而白公馆里等待她的, 是更冷淡的面孔和更刻薄的话语, “本来, 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 就该死;女人应当给男人上, 那更是淫妇;如果一个女人想应当给男人上而失败了, 反而上了人家的当, 那是双罪恶, 杀了她还污了刀。”在这种情境下, 范柳原的一封电报, 白流苏立即二下香港。这一次, 她已经无优势可言, 只剩下做范柳原情妇的一条路了。虽然后来战事成全了他们的婚姻, 但自始至终白流苏都不能与范柳原站在同等的地位上。
然后看《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她本是破落家庭的小姐, 因为想读书, 被迫投靠一个阔人做姨太太, 以勾引男人为能事的姑妈, 她明明知道环境不好, 但她想:“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 不怕她不以礼相待, 外头人说闲话, 尽他们说去, 我念我的书。”然而那些美丽的衣服、漂亮的青年、晚宴、音乐会、牌局等, 对她太有吸引力了, 才三个月功夫, “她对于这里的生活已经上瘾了”。她的生活准则一次次打折扣, 终于成为姑妈勾引男人的诱饵。她也有过追求新生活的念头, 但就像她姑妈所说的, “要想回到原来的环境里, 只怕是回不去了”。她先是斩钉截铁地宣称要回去, 买了船票, 收拾了东西, 可是临到走时生了一场病, 她又怀疑生这场病“也许一半是自愿的;也许她下意识地不肯回去, 有心挨延着……”最后葛薇龙还是留下来了, 留在了那个她明知可怕的“鬼气森森的世界”里。她由一个单纯、自信、希望保持自己人格完整的少女堕落成了一个自愿的妓女。
最后看《留情》中的郭凤。她出身于旧式的家庭, 寻找一个能给予她饮食依靠的男子就是她生活的全部目的。经过冒险的婚姻, 这个36岁的寡妇“完全是为了生活”嫁给了59岁的米先生。她以青春、爱情、幸福为代价, 换来了衣食生活的无忧。正如郭凤心里想的“我还不都是为了钱?我照应他, 也是为了我自己打算, 反正我们大家心里明白。”一纸婚书维系着他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结婚及再婚之后, 郭凤的想法是“曾经有过一个时期对杨太太这件事很感兴趣, 现在她本身的情形于以前不同了, 已是安然结了婚, 对于婚姻外的关系不由得换了一副严厉的眼光。”这严厉的眼光其实就是在物质第一的基础上, 别无所求。
2 向社会妥协的女性形象
首先看《十八春》里的曼璐和曼桢。曼璐本是一个良家妇女, 为了养活母亲和弟妹, 被迫做了舞女, 甚至牺牲了纯真的爱情。后来年龄大了, 嫁给了一个小商人, 谁知小商人生意发达起来, 就开始嫌弃她, 逼得她竟昧着良心出卖自己的妹妹, 协助无耻的丈夫骗了曼桢, 葬送了妹妹一生的幸福;身陷姐姐、姐夫和母亲共同设计的陷阱里的曼桢, 起初并没有屈服, 而是千方百计地想逃出去, 可是在她有了孩子之后, 便妥协了, 嫁给了把她推向火坑的姐夫。
再看《小艾》里的小艾。小艾年纪很小就被卖到前清遗少家里做丫环, 从小受尽欺凌, 什么人都可以打她。她十六岁时遭老爷强奸, 怀了孕, 反被老爷的太太、姨太太毒打了一顿;流了产, 不但不给治, 反诬她不规矩。她在不断地同封建社会斗争, 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走出了那个给她诸多迫害的封建泥沼, 嫁给了一名印刷工人, 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但她斗争的过程中是不果断的, 总会出现暂时的妥协, 这使得她走出时已是危机四伏了, 以至于在以后的生活中总是多病多灾。
张爱玲作为中国文坛上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 她用独特的创作手法、与众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审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处于中西方文化冲突下的中国女性, 描写了一系列病态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各方面重压下无力抗争, 无法改变自己的悲剧命运。
参考文献
[1]程传荣.张爱玲与她笔下的悲剧女性[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31-35.[1]程传荣.张爱玲与她笔下的悲剧女性[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31-35.
[2]孟珊.观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世界[J].长治学院学报, 2008 (4) :43-45.[2]孟珊.观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世界[J].长治学院学报, 2008 (4) :43-45.
抗争形象 篇3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医生日瓦戈和美丽热情的女护士拉娜之间的爱情故事。日瓦戈从小失去了双亲, 他被儿时同伴桃妮的父母收养长大。他和桃妮从小青梅竹马, 长大后顺理成章的结为了夫妻。在俄国社会的动荡背景下, 他结识了女主角拉娜, 并在两次相遇后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进入了混乱的内战, 日瓦戈被迫与妻子桃妮分离到前线救治伤员。在此期间遇到了作为女护士的拉娜, 两人便对彼此产生了爱慕之情, 但并没有明确的表示。随后日瓦戈带着妻子重回故乡时又遇见了拉娜, 这时两人终于表露了彼此的心迹, 坠入了爱河。随后日瓦戈被红军再一次扣押往, 奔赴前线救治伤员, 当他趁乱逃回家乡时已与妻子失散, 是拉娜收留了他, 两人再次团聚。但是当两人打算长相厮守时, 命运却又一次让两人分离。许多年后, 日瓦戈在追逐拉娜的背影时心脏病突发, 从此与拉娜天人永隔。
一、三段情感的艰苦历程
影片的女主角拉娜的形象不仅具有非凡的魅力而且还极富诗意。她拥有一般女性所没有的坚韧的精神力量, 她一直追求的是个性的自我完善。虽然陷入过不伦的恋情但是在人们的心中她依然是纯洁的化身, 她的内心同她的外表一样洁白无瑕。影片中描述的拉娜一生屡遭不幸, 她所经历的一切既曲折离奇又充满苦难。但与日瓦戈的相恋使她内心所承受的苦难和折磨得到了慰藉。他们能够互相理解、心心相印, 一起度过了一段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三天, 但是让两人的爱情不再充满遗憾。拉娜的一生经历坎坷, 最终也没有与日瓦戈长相厮守。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 这段感情也是时代造就的悲剧。
1、情感挣扎与抗争
女主角拉娜的形象一直是贯穿全片的主线。虽然片名为《日瓦戈医生》, 但拉娜却总能吸引观众的目光。不但因为她美丽的外表, 更因为她与命运不断抗争的坚强意志。美丽的外表、善良的内心让三个男性都不能自拔的倾心于她。但这三段感情带给她的不完全是快乐, 面对那些对她极具诱惑但又痛苦的感情, 她用自己的方式在进行不断的抗争。首先令她最为恐惧的就是与维克多的感情, 年龄的差距让这段感情一开始就让人充满忧心。维克多是一名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 是拉娜母亲的法律顾问。他迷恋拉娜的年轻外表, 而他能够带给拉娜的是满足一个女性的虚荣心。他能够带她出入上流社会, 穿华丽的衣服戴漂亮的首饰。但这也成为这段感情中致命问题, 即两人地位的不平等。拉娜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维克多对她人格的不尊重。她在这段情感中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 还不断的受到人格侮辱。维克多用他成熟老道的经验告诉她, 她的命运本该如此, 她是一个永远离不开男人的荡妇。最终两人的不平衡关系终于被打破, 拉娜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这段感情。她闯入舞会想要开枪打死维克多, 但并未成功。但是这一枪不仅使维克多得到了警告, 也使拉娜得到了内心的解脱, 彻底结束了这段不伦的恋情。拉娜与维克多的感情从来都是不平等的, 处于弱势地位的拉娜只能选择屈服和顺从, 但维克多在多次强暴她后又进行了语言上的侮辱, 这使拉娜终于忍受不了这段感情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这一切。
2、再一次的情感悲剧
告别了与维克多的这段感情纠缠后拉娜终于可以选择和最初的恋人勃夏一起生活。勃夏是一名拥护布尔什维克党的激进分子, 他与拉娜的感情也同样深厚, 他没有责怪拉娜移情维克多并选择和她生活在一起。但这段看似幸福的感情却潜藏着各种危机。战争开始前两人都还平静的生活在一起, 不久勃夏跟随激进的布尔什维克党参加了战争。随后拉娜孤身一人带着他们的孩子过活。在勃夏参军打仗的过程中拉娜并未停止过寻找自己的丈夫, 但是勃夏全身心投奔到自己的理想中, 并没有寻找过拉娜。拉娜与他的感情和他的革命理想相比始终是微不足道的, 也许曾经被他重视过, 但当他为自己的理想可以放弃一切甚至生命时, 拉娜的感情就会变得轻而又轻。这样的情感关系注定了拉娜与勃夏的感情也不会长久。影片中日瓦戈被勃夏带领的部队逮捕时将拉娜的思念转告给他, 得到的却是冷漠的态度。这暗示了观众拉娜与勃夏的恋情最终会由于勃夏的冷漠而成为悲剧。
3、绝望中的救赎
影片进行到这里, 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位美丽的女主角的爱情是否注定都是悲剧。但是与日瓦戈的再次相遇为我们解开了疑团。这段感情是她人生当中最完整和美好的一段, 虽然时间短暂, 但是对于拉娜来讲是刻骨铭心的。两次失败的爱情使拉娜有些绝望, 而日瓦戈的出现使她在绝望中萌生了希望。这段感情是他们二人彼此在绝望中的救赎。但完美的爱情总是与坎坷和挫折相伴。两人第三次的相遇在战场的前线, 随后互相爱慕, 但因为彼此都有家庭而不得不将感情埋在心底。但再次的相遇后日瓦戈与勃夏的交谈感受到了勃夏的冷漠, 开始怜悯这个充满着悲剧色彩的女人。这时的两人再也不用掩饰对彼此的感情, 迅速坠入爱河。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这样的感情不能被正常的伦理道德所允许的。日瓦戈面对养育自己多年的岳父、深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总是倍受道德上的拷问。他的责任感使他做出了艰难的选择, 放弃了拉娜。日瓦戈忍痛割爱后在回家的路上又遭遇不测, 被红军挟持到前线治疗伤员。几年后他重返故乡, 家乡已经面目全非, 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已经被迫搬迁。在饥寒交迫的关头是拉娜收留了他, 并给带给他妻子和孩子的消息。拉娜的不计前嫌再一次打动了他, 这一次他终于放弃了一切与拉娜生活在了一起。
与日瓦戈的这段恋情是拉娜一直追寻的, 不仅是两人关系和地位上的平等, 更是心灵上的交相呼应。这些都是维克多和勃夏不能给予的。这里再一次揭示了爱情的真谛, 爱情不在于是否具有丰富的物质基础, 不在于是否具有轰轰烈烈的经历, 而在于长久的、锲而不舍的执着相恋。就像影片中拉娜和日瓦戈, 他们寻找的是一个真正懂得自己的内心并且尊重自己的人。这段恋情让拉娜的理想得以实现, 善良的她也可以拥有一份单纯、炙热的情感。她漂泊了许久的心终于得到了最终的归宿。她一直寻求的感情不需要丰富的物质、热烈的追求, 只需要彼此心心相印的长久陪伴。他们真正带给彼此的是情感上的解脱和救赎, 从此她结束了与自己情感命运的抗争, 找到了生活下去的动力和希望。
二、知识分子的爱情悲剧
拉娜与日瓦戈的爱情是影片花费浓墨重彩来描述和刻画的。但日瓦戈与另一位女主角桃妮的爱情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中的日瓦戈始终背负着两种爱情的挣扎和抉择, 寻根溯源可以发现, 这与日瓦戈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特征是分不开的。影片将日瓦戈的形象塑造为典型的俄国知识分子。受到俄罗斯动荡的社会背景影响的他们具有与其他国家知识分子不同的群体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双重性格、极端性与批判精神、自由的精神, 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使命感。日瓦戈的父亲是有名的富翁, 母亲患病早逝, 死后留给了他一笔巨额的遗产。他从小就寄居在罗梅科 (桃妮的) 家中, 受到了良好的学校教育, 长大后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一名有身份和地位的医生。成人之后的他经历了数次革命的洗礼, 亲眼见证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因此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这样的心理特征充分地体现在了日瓦戈的两段恋情中。
日瓦戈与桃妮的爱情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和人民的使命感。日瓦戈本是一位涉世未深的医学院学生, 他的人生轨迹是可以预见的。但世事无常, 每个人的命运并非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与大部分的知识分子一样愿意为了国家和人民而奋斗在战争的最前线。那时他已经与桃妮成婚, 不仅要完成国家的使命更要完成作为一个丈夫的使命。为了尽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日瓦戈压抑住了对革命以及拉娜的狂热情感。但是知识分子的极端性和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又使他陷入了对拉娜的疯狂爱恋。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俄国知识分子都经历了血雨腥风般的革命考验, 唯有经得起考验的青年们才能保持真正的政治自由和精神自由。在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的情况下日瓦戈很难融入社会, 这使得他在社会面前表现的像个怪人。他主观上不想与新的社会融入一体, 但新社会的发展却是大势所趋, 因此日瓦戈的内心想法无人能够理解, 他也无法向他人倾诉。但是与拉娜的相遇和相恋使他找到了知音, 拉娜的自尊和自强让日瓦戈看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所在。他们在精神的惊人相似让彼此漂泊的内心找到了最终的归宿。
三、两段爱情两种精神
日瓦戈在精神探索的道路上充满艰辛, 这样的艰辛投射到他的感情生活中就渲染了部分悲剧的色彩。在其精神探索的主要阶段出现了两位女性, 分别是青梅竹马的桃妮和红颜知己的拉娜。从他和两位女性的情感中不难发现, 两段爱情自始至终都与日瓦戈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 体现了不同的精神图景。日瓦戈的爱情悲剧不仅能够感动观众们的心灵, 更能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他与两位女主角的爱情强烈程度各不相同, 通过以下两种比喻与阐发将其进行透彻的分析。
日瓦戈与桃妮的爱情发生在战争之前的俄国, 那时的他们同属贵族阶层, 拥有安逸的生活。从小一起长大两人对彼此无所不知, 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他们的婚后生活依然平静, 两人的关系也比较稳定。但因为一次枪击事件拉娜闯入了日瓦戈的生活, 从此两人平静的婚姻生活开始有了变化。由此可见, 日瓦戈与桃妮的爱情一直是平静而柔美的, 如同战争之前的俄国。沐浴在这样爱情中的日瓦戈的精神世界是和平的, 无欲无求的。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写道:“日神本身理应被看作个体化原理的壮丽的神圣形象, 他的表情和目光向我们表明了‘外观’的全部喜悦、智慧及其美丽”。日瓦戈和桃妮的爱情世界是日神统治的世界, 这个爱情世界呈现出美丽的外观和梦境般的幻觉。以致于桃妮沉浸在这样的幻觉当中无法自拔, 如果没有拉娜的出现或许她与日瓦戈的爱情梦境就永远不会破碎。
残酷的现实总是不给人们留下思考的时间, 战争爆发后日瓦戈赴前线治疗伤员。他经历了一系列血雨腥风的考验。从此他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 爱情观也随之改变。与此同时, 日瓦戈与拉娜之在黑山旅馆的默默凝视萌生了对彼此的爱恋。动荡的社会背景并没有让两人长久的厮守, 但这段情感的热烈程度足以震撼每一位观众。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酒神精神有这样的描述:“酒神象征着情绪的放纵。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与拉娜之间的爱情世界是酒神统治的世界, 情感的热烈如同狂歌醉舞, 能够忘记人生的悲惨和痛苦。伴随着美好爱情的消失, 日瓦戈的精神探索过程也将终结。
综上所述, 《日瓦戈医生》这部荣获了奥斯卡多项大奖与提名的影片, 在如今的社会当中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中塑造了许许多多典型人物形象, 处于影片的中心地位的始终是日瓦戈与拉娜的形象。因为他们的形象反映了导演、编剧以及原著作者对革命和战争的主要看法。维克多和勃夏这两个人物角色是与日瓦戈对比出现的。维克多是战争中典型的投机分子之一。勃夏是革命中的激进分子, 他怀着个人的仇恨和对社会的不满参加了革命, 也是当时的典型社会现象之一。除此之外, 影片中对象征手法的使用展示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的变化。环境与空间的设定为故事的产生和发展, 人物性格的展现, 以及人物内心的刻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总而言之, 典型的环境中塑造了一群典型的人物形象, 但是其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内容值得人们深入的挖掘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苏]帕斯捷尔纳克, 著.日瓦戈医生[M].顾亚玲, 白春仁, 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
[2]包裹红, 主编.风风雨雨“日瓦戈”——《日瓦戈医生》[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3]赵山奎, 著.拉拉:反抗卑贱——析《日瓦戈医生》中的拉拉[J].俄罗斯文艺, 2002 (5) .
[4]尼采, 著.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抗争形象 篇4
关键词:关汉卿,《诈妮子》,燕燕,婢女形象,文化意蕴
关汉卿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其现存的十八种作品以女性为主角的就有十三种, 足见妇女问题已成为关氏创作取材的主要源泉。在这些身份各异的人物中, 有一个格外光彩且影响深远的人物——燕燕, 身为婢女的她本该充满“奴性”, 有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行为, 可是关氏给予此形象充分的“人性”, 并让此“人性”终获认可和成功, 于此, 此形象在文学史中有了深层的文化意蕴。
燕燕是《诈妮子》中的一个身份卑微、俊俏聪慧的贵族家庭婢女, 她虽只是下人却心气很高, 把自己的爱情期许放的很高, 不肯轻易将爱情廉价与人。一天千户尚书之子小千户来洛阳探亲, 主人千思万虑后委派了燕燕前去照顾他。燕燕一见到小千户就被他漂亮的着装和英俊的面容迷住了, 而俊秀文雅的小千户对她也“在意殷勤”, 主动提婚, 于是两人一见钟情海誓山盟, 燕燕的心终为小千户所动, 认为他不比“寻常世人”, 因怕错失了好姻缘遂委身于小千户。
燕燕的身份只是伺候主人的婢女, 是奴才, 可是我们看到, 从这段感情开始, 她并未因自己身份的低下觉得配不上主子, 我们看到的是平等的两情相悦, 不是一方屈尊一方受宠若惊, 未见一丝“奴性”。她在与小千户交好期间, 过得十分恩爱和美, 她对小千户更是全心相待, 因为贪恋甜蜜生活, 就连难得一聚的姐妹们的寒食游春, 也要中间逃席回来。可是好景不长, 燕燕无意中发现小千户已与尚书家的小姐莺莺有了私约, 于是被激怒了。她当然明白小千户移情他人是因为自己的“半良不贱身”, 可是, “半良身情深如你那指腹为亲妇, 半贱体意重似你那拖麻拽布妻”。
显然, 我们看出燕燕本人是明白自己身份卑贱这一先天“奴性”印记的, 可燕燕并不接受因“奴性”而顺理成章地被抛弃的命运, 她把自己当作“人”, 要为自己的“人性”抗争。得知小千户背信弃义, 她没有逆来顺受, 而是采取了与奴婢地位毫不相称的激烈行为, 面对他的百般安抚并登门赔礼, 毫不回心转意执意拒人于门外。由此可见, 燕燕不同于传统文学作品中把主子的玩弄视作恩典进而津津乐道的奴婢形象, 而是对爱情的纯洁性和唯一性有着执著追求、力图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作为“人”存在的女性。
文学史上作家大多是按照男性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理解来描写女性的, 他们笔下的女性往往没有摆脱对男性的依附关系, 没有树立起独立自主且自尊的人格意识, 从两性关系上看, 女性显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女性与男性在人性上呈现为“奴性”于“人性”的存在模式, 这一点即使在出身显赫的女子身上亦是如此, 如唐传奇《会真记》中, 相府小姐莺莺要送一介白衣的书生张生科考, 即将远去的前夕, 自知将成永诀, 却只能恭貌怡事地叹息:“始乱之, 终弃之, 固其宜也。”既不敢怨又没有恨。而《柳毅传》中的龙女三娘, 是堂堂公主, 但作为男子的对立面, 心理上还是卑弱的, 她被夫婿厌薄, 惟有流涕。
然而, 在关汉卿笔下, 即使只是出身卑贱的婢女, 燕燕也从来没有这种“奴性”, 从一开始, 在感情关系中要求自己被当作“人”来对待, 而绝非被玩弄后抛弃的“玩物”, 明知被弃, 不是委委屈屈地哭泣幽怨、私自咽下眼泪郁郁而亡, 而是敢于为自己作为“人”的“人性”去抗争, 我们且来看燕燕的表现:当小千户再次上门, 她巧妙地将其骗出门去, “呼地关上笼门”, 躲过了被再次玩弄。小千户恼羞成怒, 竟要她的主人派她去尚书家替他说亲。这对燕燕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打击。燕燕想尽办法, 试图说“破”这门亲, 可户部尚书与世袭千户结亲乃是门当户对, 燕燕非但无法阻拦, 反遭莺莺辱骂, 大败而归。在小千户显赫气派的婚礼上, 燕燕作为侍女不得不为莺莺插带梳妆。想起小千户当初的许诺, 她不禁心如刀绞, 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 她做出了不顾一切的努力——先是在新娘莺莺面前揭露小千户的德行, 又在老爷面前大说新娘子莺莺的坏话, 甚至在小千户的婚礼上大声咒骂他的婚姻, 咒骂新郎新娘, 搅了他的婚礼场面还未获得自己要争取的, 燕燕索性背水一战, 向老爷夫人诉说了事情的原委, 并跪下向在场的老者哭诉自己的痛苦:“燕燕书房伏伺处, 许第二个夫人做。他须是人身人面皮, 人口人言语。雁儿落。”“到如今总是彻梢虚。燕燕不是石头镌铁头做, 叫我死临侵身无措, 错支刺心受苦, 瘫中着身躯, 叫我两下里难停住, 气夯破胸脯, 叫燕燕两下里没是处。”[1]
她的哭诉终于得到了尚书夫人的同情, 两桩婚事一次办, 既娶莺莺为大夫人, 又娶燕燕为小夫人。燕燕终获胜利, 且不管经历了几番波折, 也不管她所追求只是地位低下的小妾, 只因为燕燕深爱着小千户便为她认为对等的情感抗争。至此, 燕燕性格中的柔情与泼辣得以充分的展示, 二者交织在一起, 构建丰满的人物形象。
关汉卿在散曲《朝天子·书所见》中这样记录:“鬓鸦, 脸霞, 屈杀将陪嫁。规模全是大人家, 不在红娘下。笑眼偷瞧, 文谈回话, 真如解语花。若咱, 得她, 倒了蒲桃架。”[2]
曲中由衷地赞叹了大户人家可爱鲜活的陪嫁婢女, 或许关氏曾遇过此类女性, 为她们感到委屈和遗憾, 或许这正是他塑造此形象的动因, 且不究其创作原由, 他在此剧中成功塑造了一位有着真实的血肉与灵魂的婢女形象, 突破了父权文化塑造的女性的奴性人格, 表现出女性选择与承担艰难的勇气, 表达了对女性智慧和斗争力度的呼唤。
对于燕燕, 郑振铎先生曾说过:“我们看惯了红娘式的婢女, 却不曾在任何剧本上见过像燕燕那般的具有真实的血肉与灵魂的少女, 这是汉卿最高的创造。”[3]的确, 燕燕真实大胆, 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该怎样去争取, 即使再艰难再曲折, 也决不罢休。燕燕的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既没使爱情落于门第之后, 又没给小千户留下轻易抛弃自己的余地。燕燕的痛苦与挣扎不仅仅是感情的困境, 更深层面上是将自己视为“人”而非“奴”的人性抗争, 此胜利来之不易, 在今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联系奴隶之数“几居天下之半”的元代社会, 考虑到近千年前的封建社会背景, 此形象所反映的下层女性的觉醒和抗争确为强烈。在传统封建文人的眼里, 女子应以娇弱为美, 即使有什么伤心之事也只能独自落泪, 不能在人前诉说。燕燕形象中所体现出的强烈反抗精神, 分明是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 特别是出自一个男性剧作家之手, 这样的觉醒就显得更为可贵, 因为这是男性中心意识在对待女性态度上的进步, 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此意义上讲, 关氏确称得上是一代伟大的戏剧家, 我们亦感受到他尊重、关爱女性, 视女性为“人”的超前于时代的创作观。
虽然燕燕艰苦卓绝、受尽苦痛的抗争只取得了小妾的地位, 且很可能并没有赢回小千户的爱情, 可是她积极地以实际行动进行的抗争, 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比起传统作品中消极的怨天尤人、痛哭流涕, 在女性改变命运的历程中, 已经迈出了一大步。燕燕这一地位卑微的女性形象毫不妥协于封建尊卑等级的社会次序, 对情欲勇敢地追求, 在希望破灭后泼辣绝望地反抗, 作者大胆塑造了文学史上第一个灵肉鲜活的婢女形象, 她作为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敢于挑战封建尊卑等级制度的婢女, 深深影响了后代的文学创作。像《红楼梦》大观园里美丽聪明的婢女晴雯和袭人, 两人都深爱宝玉, 袭人聪明地将这份爱隐埋在心灵深处默默地牺牲, 终平安无事;晴雯的性格同燕燕很相似, 敢爱敢恨, 大胆追求爱情, 封建家长无法容忍, 最后将其迫害至死。巴金的作品《家》中也有鸣凤这样一位同晴雯有相同命运的婢女。从曹禺《雷雨》里的侍女鲁侍萍母女等人身上我们仍然可以寻找到燕燕的身影和气息。
这几个留于文学史的经典角色身上都有关氏杂剧中燕燕的影子, 亦有其女性意识的体现和传承, 此后, 追求平等敢于反抗的婢女形象源源不断地出现在艺术作品里, 完全体现出关汉卿女性意识的超前性和价值。关汉卿刻画此形象着眼点并非是要反映社会底层妇女们的悲惨遭遇, 而是着力表现她们在悲凉境况中反抗的勇气和胆量, 以及冲脱“奴性”的枷锁, 追求“人性”自由的聪明和智慧。满怀创作热情并且专一地倾注于地位低微的人物, 关氏在文学史上是第一人, 他创作的婢女燕燕形象必将在文学长河中永远焕发不灭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臧晋叔.元曲选.华书局, 1979.
[2]北大中文系关汉卿戏剧集编校小组.关汉卿戏剧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
【抗争形象】推荐阅读:
现实抗争06-05
命运抗争08-16
美丽的抗争06-12
用生命去抗争作文09-02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教案10-22
抗争的反义词是什么05-27
和命运做抗争优秀作文07-07
个人形象与企业形象08-01
个人形象修复与组织形象维护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