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抗争(精选7篇)
命运抗争 篇1
“大块吃肉, 大碗喝酒”
我是一名有着33年糖尿病史的老糖友。在这33年来, 我走过了许多弯路, 正如有位医生曾讲:病人大多数不是死于病, 而是死于无知和愚昧!
1976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做了肾上腺切除术后, 医生曾经断言我最多只能活5年, 同年回到北京后在协和医院被确诊为“隐性糖尿病”, 医生为我制定了食谱, 每月主食18斤, 而当时为了工作需要, 谈工作往往要在饭桌上解决, 我仍旧“大块吃肉, 大碗喝酒”, 血糖控制非常不好。我自认为切除肾上腺这样的大手术都“奈何”不了我, 何况这小小的糖尿病?
1989年一次体检报告, 显示我的血糖为19.8mmol/L, 医生告诫我如果不加控制, 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这时我才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 开始服药治疗。但是由于我的抗药力特别强, 一般的降糖药2~3个月还有些效果, 到第4个月效果就不明显了。医生开始劝我使用胰岛素治疗, 而出于无知, 我以各种理由谢绝了医生的建议。往事不堪回首, 我走过了一段非常痛苦的非正规治疗之路。
“喝尿治疗糖尿病”
接下来的日子, 我开始着急了。哪里有治疗糖尿病的偏方, 我都急着去尝试。当听人说自己的尿能治疗糖尿病, 我信以为真, 每天小便后, 虔诚地将自己的尿液当药一样饮用1000~1200毫升, 这一喝就是125天啊。后来又有人告诉我, 有位气功大师发功点穴治疗糖尿病, 只要吃经过气功大师发过功力的大西瓜会有特效。在那个数九寒天的冬季, 我心中默念:下定决心, 不怕牺牲, 排除万难, 争取胜利!在55分钟的时间里, 我一口气吃掉10斤重的大西瓜, 并且受到了气功大师的表扬。一个月下来, 我吃掉了3个10斤重的大西瓜, 用掉了当月工资的五分之三 (当时月工资8 0 0元) , 而糖尿病不见好转, 反而加重……每次到医院检查血糖时, 我不坐公交车, 不骑自行车, 总是以车代步,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就可以测得一个较低的血糖值, 这个指标给医生看后, 就可以为拒绝打胰岛素有个数据说明了。而27年来, 我甚至连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是什么都不知道, 可见我的知识匮乏到了什么程度!
“知识改变命运”
2001年, 在医生和病友的建议下, 我参加了一次糖尿病知识大课堂, 第一次明白了什么是糖尿病, 其危害在哪里, 那些日子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糖尿病知识, 买书定报, 只要有糖尿病的讲座我都去参加。由于对自己走过的弯路深有体会, 我开始帮助更多地新病友, 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解糖尿病知识, 劝他们用健康的理念和良好的心态来与糖尿病对抗。而我自己, 不但真正地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 更加体会到了知识的可贵!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促进健康啊。我主动找到医生, 要去接受胰岛素治疗, 医生开玩笑地说, “您不走钢丝了?”, 注射胰岛素后, 我的血糖控制得不错, 自己还购买了血糖仪, 随时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各项相关检查也按时去做。
退休以后, 闲暇时间我自学医学知识, 尤其推崇祖国中医学。如今, 我掌握了按摩、推拿、刮痧等等疗法, 和家人、朋友互相帮助, 不但起到强身健体, 舒筋活络的功效, 还能增进感情, 其乐融融。
如今我血糖控制的不错, 而我也为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 那就是5、6、7、8, 即空腹5.6mmol/L, 餐后7.8mmol/L, 希望并发症来得更晚一些吧!
命运抗争 篇2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位坚强的女孩——李欢的故事。小李欢在四岁那年不幸患上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在世界上此症象癌症一样可怕。但小李欢没有被吓倒,她时时把自己当成正常人看待,在家里尽量不拖累父母。李欢还非常爱学习,老师考虑到她身体虚弱,作业总比别人少,但小李欢从不少写。这是一个多么乐观、坚强、自信的女孩呀!如果我们有着和她一样的经历,我们会和她一样坚强、自信、乐观吗?
以前的我遇到困难总是知难而退,自从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再也不向困难低头了。有一次期末考试,我考得非常不好,再加上家长的唠叨,我非常失落,我恨我自己没考好,有时我甚至想过不再学习了,但最后我还是克服了它,因为我想到了那些身残志不残的人们,他们的困难比我的大多了,他们都没有放弃,我为什么要放弃呢?所以,我下定了决心要好好学习,不再让考不好成为我的困扰。
抗争边缘化的命运 篇3
[关键词]女性边缘化;女性主义;《简爱》;《藻海天边》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82-03
被定义为“第二性”的女性被边缘化的命运,出自于男权社会的传统。在男权社会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经济、政治、教育、法律,还是家庭领域,所有权威的位置都保留给男性。女性被逐出社会生活的中心,充当着“客厅里的装饰”、“厨房里的天使”的角色。即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女性仍是被忽略、被轻视的对象。
《藻海无边》是《简爱》的前篇,故事叙述的是《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第一段婚姻——与那个所谓毁掉了简爱幸福的“疯女人”的婚姻。无论从内容或思想方面,这两部小说都可被列为女性主义的经典图书之一。那个貌不惊人、身材矮小的女家庭教师简爱,曾鼓励过多少女性反抗自己不幸的命运;而那个用疯狂来反抗压迫的疯女人安托瓦内特,又何尝不是女性主义的英雄。两部书都对女性所受压迫和歧视表达了同情和抗争,反映的却是两种不同的女性主义观点。
一、 女性被边缘化的命运
19世纪的英国,正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时期,工业革命使英国经济、军事迅猛发展,又在全球大量抢占殖民地,日不落帝国的威势盛极一时。经济的发展同时带来思想的繁荣,《简爱》一书正是英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文学产物。从书中我们可看到上流社会的奢华,看到女性在当时已经拥有一定地位和权利,但女性被边缘化的命运从本质上却没有改变——其关键因素就是经济。作为一个身无分文的孤儿,低微的社会地位使简爱在幼年和成年后,都面临着被上层阶级轻视侮辱的现实。而描写19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英属殖民地故事的《藻海无边》,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是殖民地庄园主的孩子,因为家道中落,从小过着孤独贫穷的生活。加上弟弟的惨死、母亲的疯狂,更让幼年丧父的她倍感孤苦,被人谩骂、侮辱成为生活中的常事。她和简爱同样被金钱边缘化,都处于社会的底层,受尽欺凌歧视。
除此之外,简爱和安托瓦内特都尝过被男性边缘化的痛苦。或者不如说在爱情婚姻中,因为受到男权传统的影响,女性半自觉半自愿地成为了被男性边缘化的对象。她们是男性追逐的目标,是男性欲望的对象,不论男性的欲望是否符合女性的要求。这点明显体现在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婚姻上。简爱对罗切斯特非常仰慕,对他的品行和智慧都极为赞赏。女性幸福的权利遭到了男性在自私动机下的抹煞和漠视。
安托瓦内特面临的处境更加悲惨。她像货物一样被卖给罗切斯特,罗切斯特用合法的婚姻手段占有了她全部的财产,却对她只有肉欲,全无情感。在蜜月旅行登山途中,书中描写了他的一段内心独白:“这个女人又是个陌生人。她那副求告的神情叫我看了就恼火。不是我买下她,是她买下我……三万英镑已经交付给我……我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他同新婚妻子做爱前的一段独白更是将他的卑鄙心理暴露无遗:“我并不爱她。我渴望得到他,可那不是爱……”既然罗切斯特对安托瓦内特从一开始就没有一点儿爱情,看了他同父异母的哥哥一封蓄意挑拨离间的敲诈信自然更加嫌弃她,想摆脱她。他一再用她的疯母亲伯莎的名字来称呼她,故意将她在心理上当成一个疯子;他和黑人女佣做爱,在身体上完全背叛了全心爱他的妻子;又想尽办法把她用船弄到英国,幽禁在黑暗的顶楼上,雇人严加看管,自己从不探望,从感情和责任上完全剥夺了她作为妻子的身份和权利。安托瓦内特在婚姻中被彻底边缘化,成为被男性漠视与否定的对象。
安托瓦内特还遭遇了一层简爱没有遭遇的边缘化,就是作为一个克里奥耳姑娘被殖民主义所边缘化的处境。因为是混血儿,是所谓的克里奥耳人,她从小就受到白人贵族的轻贱。文章一开篇就指明:“牙买加的太太小姐对我母亲一向并不赞成。”母亲再嫁的婚宴上,那些白人宾客们又当着安托瓦内特的面对她母亲说三道四。安托瓦内特曾经在婚前提出和罗切斯特解除婚约,但罗切斯特可不喜欢“充当遭到这个克里奥耳姑娘抛弃的失意的求婚者的角色回到英国去”,不愿他白人男性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于是他“热情地吻她,保证给她安宁、幸福和平安”,以白人男性权威尊贵的身份驾驭了安托瓦内特的感情。可是婚后,当安罗切斯特完全厌倦托瓦内特之后,辱骂她低能、邪恶、放荡,“一个醉气熏天、满口胡言,走着她母亲老路的疯子”。
遭受白人漠视的安托瓦内特,也被当地黑人欺辱殴打。“我从没正眼看过哪个陌生黑人。他们痛恨我们。他们骂我们白蟑螂。还是少惹麻烦为妙。”少年时一起游戏的黑人朋友,竟然会偷走她干净的连衣裙;去修道院的路上,还有黑人男孩、女孩不断地恐吓她;而她成婚后,连黑人女佣都敢在她丈夫的面前奚落她,耻笑她是“白蟑螂”。安托瓦内特在殖民主义的夹缝中处境艰难地生存着。
二、女性的抗争
受到社会和男性双重边缘化摆布的女性,面对困境时,采取了不同的反抗方式。简爱选择离开罗切斯特,去寻求自己的新生活;安托瓦内特选择用疯狂来反抗罗切斯特的压迫。以生相抗,以死相争,本来就没有孰高孰低。都是女性,面对厄运,她们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勇敢追求自我的实现。
《简爱》全篇突出的是求生的斗志、昂扬的精神,这和当年大英帝国不可一世、雄霸世界的气概完全吻合。受到金钱摆布命运的简爱,自谋出路,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家庭教师;在爱情的诱惑前,她选择了离开罗切斯特,去寻求自己的新生活,勇敢维护了女性的尊严。书中描写了她匆忙离开桑费尔德庄园时的情形:“我一边沿着我的孤寂的路走着,一边尽情地哭着;我像个神经错乱的人那样走得很快,很快。从内心开始的一种软弱,蔓延到四肢,控制着我,我跌倒了;我在地上躺了几分钟,让脸腮压着湿漉漉的草地。我有点害怕——或者说有点希望——自己就在这儿死去。可是,我一会儿就爬了起来,用手和膝盖向前爬,接着又站了起来——像以前一样急切而坚决朝大路走去。”在理智和情感的矛盾冲突中,简爱用理智的力量束缚了感情的狂热,坚强的意志和理性带她踏上人生的另一段征程。
《藻海无边》则强调了死亡的意象,风格阴暗。开篇安托瓦内特家中马匹的死亡,后来庄园被焚毁,弟弟被烧死,母亲疯狂至死,安托瓦内特看到的世界混乱不堪。她以为死亡是惟一能够解脱的方式,即便是在歌唱和平与安宁的修道院中,安托瓦内特常常祈祷的是死亡。死亡于经历过太多离别和失去的她而言,是幸福的、美好的,是有天堂光辉照耀的时刻,“有一回我还久久祈祷只求一死”。当所有挽回爱情的希望都成为泡影,安托瓦内特沉溺于酒精之中,成为疯狂的妻子,并在文章结尾时以死来唾弃那个虚情假意、假冒伪善的男人,正如看管她的普尔太太所言:“我倒要替她说一句,她并没有垂头丧气。”死亡于她而言,正是女性生命力量的象征,用鲜血打破黑暗,冲开一切的束缚和捆绑。
三、 区别的声音
两位女作家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勾画出女性觉醒和抗争的蓝图:女性主义是被男权社会逼迫而成的结果。正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让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且开始了不断的抗争。如果简爱和安托瓦内特可以顺利地和所爱的男人建立美满的婚姻,就不会有她们用生命去抗争的故事了。值得注意的是,两书的女性主义基调都建立在经济因素的基础上。《简爱》一书被人诟病的结局,就是简爱成为财主小姐,与瞎眼瘸腿、贫穷的罗切斯特成婚,这个美满的结局并非只是满足读者一时的兴趣,其深层反映的是作家本人的女性主义思想。由于家境贫困,夏洛蒂·勃朗特深深体会到女性在社会中所受到的歧视和屈辱,她反对的是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男女不平等;于是在作品的结尾处,简爱成为财主小姐,罗切斯特反而沦落为穷人。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女性的社会地位得以提升,简爱才能完全成为作者心中追求独立平等的女性主义典范。为简爱安排一个美好的结局,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藻海无边》一书透露的女性主义观点也是出于对经济因素的考虑。正是因为安托瓦内特在婚后丧失了财产权,所以她没有任何办法对付罗切斯特的背弃。她必须离开他,却又无法离开他。经济成为悬在女性头上的一把利剑,随时可能掉下来,毁掉女性的人生。
但由于作家本人的年代、经历与个性,以及对感性与理性的不同偏好,也为两位女主人公不同的命运和结局提供了相异的可能性。《简爱》一书明显偏重于英国传统的理性主义。这同作家本人的文化背景一致。勃朗特的父亲是一位从剑桥毕业的穷牧师,对子女进行了英国传统社会的正规教育,重视宗教的影响力,强调道德与理智的重要,以理性制约情感。所以简爱的形象是从道德角度塑造的典范;而里斯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她更倾向于感性主义的写作方式。我们知道,在女性主义的批评视角中,文本中的压抑女性和女性作家共同面对同样的焦虑,女性作家的现实焦虑常被疏导进文本中,于是书中女性的歇斯底里就是女性在现实历史中的真正处境。简·里斯,这位比勃朗特晚了将近80年的女作家,出生于英属殖民地多米尼加,一生颠沛流离。她本人历经了家道中落、婚姻破裂、疾病折磨、战时艰辛的坎坷命运,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上,沦为男人玩物,时常衣食无着,绝望酗酒,也曾几度精神崩溃,安托瓦内特的身上,又何尝没有作家自己的影子。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安托瓦内特选择酗酒,选择了疯狂,选择了世人眼中的自甘堕落;里斯却将这看似自暴自弃的行为赋予了一种有意识的象征性,用自取灭亡的消极抗议包含了某种自觉的价值判断和某种坚决不妥协的追求。这是和《简爱》全篇积极乐观的抗争精神完全不同的地方。所以,简爱和安托瓦内特也就各自从理性和感性方面完成了女性主义争取自由平等的命题。
值得一提的是,里斯在《藻海无边》中所塑造的安托瓦内特的黑人奶妈克里斯托芬。可能就作家本人而言,仍然感到死亡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女性以死相抗并不能为自己打开一条生路。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克里斯托芬是作家心中理想的女性主义的典范。她说自己“生过三个孩子。有一个还活着,三个孩子三个爹,可我没丈夫,感谢上帝。我自己存着钱。我不给哪个没出息的男人”。克里斯托芬是成功摆脱了男性奴役的女性,在经济问题上她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她为安托瓦内特谋划与罗切斯特分居的生活,与理查为安托瓦内特的处境争吵,和罗切斯特谈判时头脑冷静,连罗切斯特都不得不承认,她是个斗士。她不依靠男人,只依靠女性自我努力。安托瓦内特不能完成的实现女性自我价值的使命,由克里斯托芬来完成。
《简爱》和《藻海无边》都是杰出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两部小说虽然成书时间相差一个世纪,但女性主义的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正是由于《简爱》的出现,才让里斯因着《藻海无边》承继了女性主义的传统,为女性的悲惨处境发出呐喊。无论抗争的方式有无变化,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是两部杰作共同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英·简·里斯.藻海无边[M].陈良廷、刘文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命运抗争 篇4
1、爱的虔诚——情感历程之比较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说 :“爱情这个简单字眼, 对男女实际上表示两种不同的意思。女人对爱情的理解是十分清楚的 :这不仅是奉献, 而且是整个身心的奉献, 毫无保留地、不顾一切地。她的爱所具有的这样无条件性使爱成为信仰, 她惟一拥有的信仰”。 1无论是“陌生女人”, 还是钟雨, 她们都毫无保留、不顾一切的奉献出了她们的爱, 但一个竭尽全力也激不起对方半点涟漪 ;另一个却小心翼翼生怕掀起大风浪。
1.1不再沉默的陌生女人
奥地利作家斯台芬 ? 茨威格在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叙述了一个少女从十三岁起就疯狂暗恋青年作家R的故事。“我这一生实在说起来是从我认识你的那天才开始的”。 2 在陌生女人的一生中, 作家R贯彻她生命的起点、过程、终点。她小时候就开始穿过门孔幻想了作家R的一切。“我从十三岁到十六岁, 每一小时都是在你身上度过的”。 3因为母亲再嫁而离开了作家R两年, 她忍受不了见不得作家R的日子, 不顾一切的逃离了家里舒适的生活, 踏上了追爱之旅 :为他奉献了自己初夜——为此她居然还幸福得在夜里哭了 ;为他生子——在孩子身上他找到了作家R的影子 ;为了让孩子过上优越的生活, 她出卖自己的身体——身体不为作家R所爱, 便怎么着了也无所谓 ;不停的挑拣, 放弃了其他够意思的追求者……直至放弃了生命本身。沉默了一生的陌生女人不再沉默了, 一封信道出了她的爱情绝唱。
1.2执著守望的钟雨
张洁在她的代表作《爱, 是不能忘记的》写了年届不惑的女主人公与一已婚的老干部爱得刻骨铭心却不能结合的爱情故事。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 钟雨和老干部一生相处的时间加起来连一天都没有, 甚至连牵手都没有过。她知道老干部也如她一样深爱着她, 但钟雨没有想方设法地想着怎样去得到老干部, 她只是默默的、悄悄地等候, 期盼着下辈子能再续前缘。张洁把男女间情感的交流表现得淋漓尽致, 爱情在她的笔下传达出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和圣洁。比较来看, 陌生女人的爱恋用“单相思”来形容更合适, 她一厢情愿地爱着, 但“呼唤的人”却没有半点回应, 她自己没完没了的想作家R, 结果造成了一种幻觉——他也一定在常常想我。然而事实却是“在我一生最后的时刻, 我也没有收到过你的一行手迹, 我把我的一生都献给了你, 可是我没有收到过你的一封信。”4
2、爱的迷惘——爱情抉择之比较
爱情是要经历各种磨难和考验的, 两位女主人公遇到了同一个问题 :全心全意所追求的爱或者完全没有引起对方的注意, 或者相爱却不能相守。在现实与幻想, 狂热与冰冷的冲击和较量后都败下阵来后, 到底该如何爱下去?
2.1偏执狂的激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 虽然陌生女人在十三岁时就理智地认清了作家R的双面性, “你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 既是一个轻浮、贪玩、喜欢奇遇的热情少年, 同时又是一个在你从事的那门艺术方面无比严肃、认真负责、极为渊博、很有学问的长者。”5具有这双重人格的男人, 怎么可能会把所有的心思放在一个女人身上?但她却一开始就将自己彻底地完全地抛向了作家R, 她执著而疯狂的想着怎样接近作家R……可悲的是女主人公上演的是一幕爱情独角戏, 陌生女人的挣扎、反抗、执著, 这一切作家R是完全不知道的。“认出我来, 认出我来吧!”6, “陌生女人”一次又一次的呐喊却换不来丝毫的回应, 她背负的是永远不被认出的命运 ! 在马路上、剧院里、音乐会上, 甚至黑暗的欢爱里, 她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作家R误解为不同的卖笑女郎 ! 我们在为陌生女人同情伤心之余, 也在为陌生女人痛心。她把作家R视为她生存的意义, 而对于作家, 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艳遇中的一个无名的女人, 一段热情的时光, 最后终将被遗忘得无影无踪。陌生女人很早就知道对这爱情不应抱希望, 但她不求解脱, 自己将自己紧紧地捆绑起来, 逃离了亲情, 背叛了友情, 陷在爱情的深渊里无法挣脱。因为她的坚持固执、孤注一掷, 因为她那偏执狂般的激情, 使他们的爱陷入了爱到不能爱的僵局, 当作家R朦胧中意识到这伟大的爱情时, 一切的一切都已生死两茫茫……
2.2守望者的柔情
钟雨也承受着因爱带来的困惑。她也为爱挣扎, 为爱反叛, 最后还是败下阵来。但她虽败尤胜, 与陌生女人不同, 她是基于责任、道德而自愿放弃最爱。与陌生女人一样, 钟雨对自己所爱的对象也是充满了崇拜之情, 她曾宣称 :“要是她不崇拜那个人, 那爱情准连一天也维持不了”。 7虽然没有明说, 但从字里行间, 我们感受到钟雨的恋爱对象老干部也真真正正地爱着她, 他们的爱是双方的。笔记本和那套《契诃夫小说选集》见证了他们的爱, 他们的心是时时刻刻相通的, 无时无刻不惦念着对方。为了能从汽车的车窗里看一眼他的后脑勺, 她煞费苦心地计算过他上下班经过那条马路的时间 ;听到他在台上做报告时的咳嗽声, 咳在耳边, 痛在心里。而他呢, 为了看她一眼, 天天从小车的小窗里望穿秋水般地瞧着流水一样的自行车, 操心着她的那辆自行车好使不好使 ;像热恋中小男孩一样的悄悄来到她家的附近, 只不过为了从她家的大院门口走趟。两人近在咫尺, 却永远走不近, 明明相爱却得装成陌路人。与陌生女人想尽一切办法让作家R认识她的爱相比, 钟雨与老干部的爱更具纯洁与忍耐色彩。
3、乌托邦的毁灭——悲剧原因的比较
无论是陌生女人还是钟雨, 尽管都经历过执著而痛苦的追求, 但从世俗意义来说, 她们是失败的。陌生女人与钟雨, 一个竭尽全力编织爱情之网, 一个则耗尽心血浇灌爱情之花 ;一个爱得热烈、绚烂, 向爱而生, 为爱而死 ;一个爱得深沉, 爱得质朴, 在爱情中重拾人生的价值, 在期盼中获得了爱的永恒。造成这两种爱情风格迥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下将对此进行分析。
3.1创作背景不同
作家的创作会往往都会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同的时代背景赋予了作品不同的审美内涵。创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西方正在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形形色色的颓废思潮蔓延, 人们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与心灵寄托, 茨威格借陌生女人对真爱的不舍追求, 批判了当时人们的颓废、虚无的观念, 意欲在战争的荒漠上建造一座寄托其人道主义情怀的精神小殿。而同生在20世纪的钟雨却刚刚经历了“文革”这场空前的浩劫, 国人惊魂未定。张洁借钟雨的遭遇控诉了当时的禁欲时代, 喊出了“爱”心声, 那么到底该如何结束婚姻与爱情相分离的局面?以此呼唤人们重新思考爱与现实婚姻的关系, 呼唤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
3.2人物性格的不同
在人物性格方面, 陌生女人没有崇高的理想, 有的只是直觉和感性认识。陌生女人的生活环境是贫穷而冷漠的, 作家R的到来使她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所以她一直强调她的一生是从认识作家R开始的。她跟作家R之间的距离始终没有消除, 这种距离不仅仅是作家R经常出远门所带来的“时空距离”, 还有心理距离、文化距离。尽管最终她通过自己的姿色进入了上层社会, 离作家R只有咫尺之遥, 但实际上她与作家R的距离却是越拉越大。我们可以看到, 陌生女人在作家R的身上找到的不仅仅是她的爱情, 还有她全部的人生信仰, 她企图在作家R的身上找到另一种生活的方式。
钟雨是一个作家, 她优雅、淡泊, 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社会地位, 虽然她深深地爱着老干部, 但爱情并不是她生活的全部内容与目的。在年轻的时候, 因为不明白自己的追求, 离异后, 她知道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与一位有妇之夫的老干部产生了爱情, 而老干部在很早的时候, 由于对朋友的道义而与其女结合。由于道德与责任的限制, 钟雨和老干部只好把这颗爱的火种深埋。钟雨的生活中不仅有爱, 更有社会责任, 钟雨严格地分清了社会责任与个人情感的界线, 为他人的幸福而割舍自己的爱。她把情感封存在心底, 只是在心里默默地希冀着与老干部在天国的相遇。
3.3中西文化的不同
文化对于作家、作品的影响, 或隐或现的存在着。本人着重分析中西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念对的两位女主人公爱情命运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 中西价值观念的差异在于西方人求“真”, 而中国人崇“善。”陌生女人和钟雨都是痴情之人, 一个沉默不语, 而沉默到一定程度时又疯狂爆发 ;一个极富韧性, 彼此千百次的呼喊却能藏而不露。中国人崇“善”, 这使得中国人很注重外部意志, 常常为了外部意志牺牲自我意志。《爱, 是不能忘记的》尽管通篇都在谈“情”谈“爱”, 爱得死去活来, 但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传统文化的熏陶、固有的价值观念的影响等, 使他们的爱情“发乎情, 止乎礼仪”。
司汤达在《爱情论》中说 :“爱情像发高烧, 它的来去, 都不受意志的控制。”8这两段不受意志控制的爱情燃烧了一生, 耗尽了她们一生的能量。两颗为爱而燃烧的灵魂为我们描绘了爱情的巨大魅力, 体会到了被爱煎熬的痛苦与痛苦中的幸福。在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爱, 是不能忘记的》比较过程中, 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两部作品的异同之处, 也体会到了中西两种不同的爱恋模式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林咏.幽谷蝴蝶与烈火灯蛾——论《洛丽塔》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J].宜宾学院学报, 2006.
[2]张慧.新时期婚外恋题材小说对人性书写的多维透视[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王爱华.张洁作品中的“爱”的主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4]侯学标.我爱你, 但与你无关——解读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爱情观[J].电影评介.2007.
[5]卜懿.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6]周志雄.中国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
[7]郭宝峰.被解构的爱情神话——张洁小说人物形象论述[D].广西师范大学.2007.
有关抗争命运的名言 篇5
2) 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以象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舒尔茨
3) 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居里夫人
4) 天生我才必有用。
5)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便没有雄才大略。 -- 巴尔扎克
6) 惊涛骇浪,方显英雄本色。
7) 不要害怕你的生活将要结束,应该担心你的生活永远不会真正开始。 -- 纽曼
8) 人生的奋斗目标决定你将成为怎样的人。 -- 欧文
9) 生活的目标,是唯一值得寻找的财富。-- 史蒂文森
10) 一息若存,希望不灭。 -- 英国谚语
11) 不要为成功而努力,要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努力。 -- 爱因斯坦
12) 人必须有自信,这是成功的秘密。 -- 卓别林
13) 不管追求什么目标,都应坚持不懈。
14) 我们必须接受失望,因为它是有限的,但千万不可失去希望,因为它是无穷的。 -- 马丁 路德 金
命运抗争 篇6
李兆龙和妻子张佳露都患有艾滋病,李文丽是他们的养女。由于父母都患有艾滋病,失去了劳动能力,李家不仅一贫如洗,而且处处受人歧视。在这压抑、沉闷的气氛中,李文丽甚至一度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但是这个勇敢的女孩,最终克服了经济上的困难和周围人的歧视,破茧成蝶考上大学。
无奈,“艾滋之家”的女孩辍学了
李兆龙和张佳露都是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兴隆堡乡李家林子村的村民,他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李文丽和小女儿李文娟。从小,李文丽就听村里有人说她是父母抱养的,可她根本不相信,因为父母十分疼爱她。
2003年6月,李家的两间土坯房在一场暴雨中倒塌了。李兆龙东拼西凑借了一万多元钱,重新盖了两间房。尽管有了外债,但李兆龙还是照样鼓励李文丽好好读书,将来供她上大学。见父母如此爱护自己,李文丽暗暗发誓:决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2004年9月,李文丽考上了彰武县新秋镇中学,而妹妹文娟也要上学了,两人的学费共要好几百元。为筹措学费愁断肠的李兆龙经人介绍,偷偷来到吉林省双辽市某地下血站卖血。那天,李兆龙随人来到双辽市郊的一间地下室,只见卖血的人排成长龙。李兆龙有些犹豫,但是当得知抽300毫升血可换200元钱时,他还是排了队。
血液的纯度越高,价格就越高。因此,“血头”一边抽血,一边把血液放入摇浆机里,分离血清和血浆,然后将血浆取走,把血清注回卖血人的体内。这样只要卖血者中有一个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所有使用过这个摇浆机的人都会感染上艾滋病病毒。
那时,李兆龙根本不了解这些,他先后卖血3次,每次300毫升。这样,女儿们的学费凑齐了,家里的生活也好过一点。可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场可怕的灾难正悄悄袭来。
2006年春节过后,李兆龙突然出现发烧、头晕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开始,他以为感冒了,便吃了些感冒药。可一个月过去,他的感冒症状不见好转,反而加重了,还出现持续性腹泻、食欲减退和血疱等。医生建议他到县中心医院检查,检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李兆龙被确诊为艾滋病患者!
随后,阜新市疾病控制中心对李兆龙的家人做了艾滋病病毒检测。结果,两个女儿都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但妻子张佳露没能逃过此劫。尽管疾控中心严格保密,但消息还是很快在村里传开了。
一天放学后,李文丽和同学们一起回家,刚到村口,正巧遇到了自己的父母。突然,同学们像躲避瘟神一样跑开了,还有人边跑边喊:“艾滋病来了,快跑啊——”那一刻,李文丽觉得无地自容。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6年5月底的一天,李兆龙家养的一头小猪跑到一个村民家里抢食吃。村民发现后,居然用木棒将李家的小猪活活打死了。得知此事后,李文丽气得找那个村民评理,对方却蛮不讲理地说:“你们都有艾滋病,你家的猪也有艾滋病!我打死它,省得它再去祸害别人……”李文丽没想到,父母染上艾滋病后,不但一家人遭受歧视,连无辜的家畜也受到牵连。
如果说村民的冷漠还能理解的话,亲戚对李家的歧视则令人感到悲凉。一天,李文丽到亲戚家拿东西。谁知她刚出门,就听见“砰”的一声——原来,亲戚怕被传染上艾滋病,将她刚用过的茶杯摔了。
家里连遭厄运,李文丽变得心事重重:父母身患绝症,妹妹年幼,我还该不该继续读书呢?
2006年6月中旬的一天,李文丽刚进家门,眼前的一幕令她大惊失色:父亲因承受不了打击,打算上吊自尽;坐在床上的母亲痛不欲生,也拿起一把水果刀要割腕自杀;才8岁的妹妹坐在地上,哭得嗓子都哑了……李文丽急忙冲上去,夺下父亲手里的绳子,又抢下母亲手里的刀,哭着说:“爸妈,你们这是干什么呀?你们死了,我们怎么办?”之后,她一边劝说父母,一边拉起妹妹,说:“我想过了,我先不去学校读书了,你们也想开点吧!”就这样,刚念到初二的李文丽辍学了。
奋起,我要给这个家以希望
自从查出患了艾滋病后,李兆龙一病不起,张佳露也没心思干活了。这样,家里的经济负担不仅越来越重,而且都落在了李文丽一人的肩上。可是,这个年仅14岁的小姑娘有能力支撑起这个家吗?
谁也没有想到,李文丽辍学后的第二天就找到村里的会计,请他帮忙向市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很快市政府有关部门决定:李兆龙夫妇的医疗费由兴隆堡乡卫生所报销;市民政局又给李家办了养老保险。政府的帮助和关怀,让李文丽喜极而泣。可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又让她陷入两难境地。
2006年9月初的一天,李文丽正在地里干活,一个妇女突然走过来,递给她一条毛巾,说:“闺女,擦擦汗吧!”李文丽以为是附近的村民,谁知那人话锋一转,说:“闺女,你猜我是谁?我是——你亲妈!”李文丽吃惊地说:“你说什么?我姓李,是李家林子村的……”
没等李文丽说完,中年妇女便一五一十地讲述了李文丽的身世。原来,李文丽的亲生父亲姓宫,是彰武县大四家子乡宫家窝堡村人,他重男轻女。恰好当时李兆龙夫妇结婚4年没有生育,想抱养一个孩子。于是,宫家便将嗷嗷待哺的女儿送给了李家……
讲完这些,中年妇女哭着说:“闺女,我们对不起你!听说你的养父母都患了艾滋病,我们想让你回来,免得你也被传染了。再说,妈不想让你在李家受歧视啊!”李文丽的生母以为李文丽闻听此言,肯定会跟她走。其实,李文丽早就隐约知道自己的身世,只是一直不敢相信罢了。
回家后,她试着问父母自己的身世。李兆龙知道自己活不长了,只好道出实情,并说:“文丽呀,你想回到亲生父母那里,爸不反对。爸对不起你,连累你了。但你妹妹还小,你要答应我,把文娟拉扯大!”李文丽听完泪流满面,心想:自己一走,是解脱了,但是这个家不就完了吗?再说,养父是为供自己读书才去卖血,染上艾滋病的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还是养育之恩呢?
李文丽决定不离开养父母和妹妹。当时,李家林子村又发现了几例艾滋病患者,这些艾滋病患者经常聚在一起打牌、聊天,打发日子,李兆龙夫妇也是如此。李文丽理解他们的痛苦,没多说什么。
一天傍晚,李文丽到县城卖粮食回来,刚进门就听见妹妹在哭。一看,妹妹的手被烫得又红又肿!原来,养父母早上出去打牌,一天没回家,文娟饿得发慌,想倒点开水泡馒头吃,不慎被开水烫着了。
李文丽背起妹妹就往村卫生所跑。回家后,见养父母还没回来,她又赶紧烧火做饭。谁知,养父母打牌回来,见小女儿把杯子摔碎了,竟生气地要打她。文娟吓得躲到姐姐的身后……李文丽一边护着妹妹,一边说:“爸妈,你们这样下去,等于自暴自弃呀!妹妹才8岁,都饿一天了。你们说,村里哪个人敢给妹妹一口饭吃?大家都瞧不起我们姐妹呀!”说着说着,悲从中来,她心想:再这样下去,这个家就完了!但是,怎样才能改变全家人的命运呢?
李文丽决定去读书——想来想去,她觉得只有读了大学,才能挣钱给养父母治病,供妹妹读书!可自己去读书,谁来种田,谁来照顾养父母和妹妹呢?她决定跟养父母好好谈谈,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
一天吃饭时,李文丽跟养父谈了自己的想法。自从患了艾滋病后,李兆龙便对这个家不抱希望了,整天浑浑噩噩,可听了大女儿的一番真情劝慰后,看到她这么懂事,内心受到了强烈震撼!听到李文丽想继续读书,他高兴地说:“文丽,你说得对!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这个家的命运。爸妈一辈子没读过书,才一时糊涂想靠卖血养家,结果……孩子,你好好读书吧,我会把这个家先撑着的!”
就这样,2007年9月,李文丽重回学校读初中。2009年,她以540分的好成绩考上了县一中。在读高中住校期间,李文丽经常回家帮养父母做饭、干农活。
2009年秋收时,养母一病不起,李文丽赶紧请假回家帮忙。养父挑不得担子,1500多斤玉米要从田里挑回家,李文丽得来回挑三四十趟。可她没有叫苦,咬牙一趟一趟地往家里挑。玉米没挑完,她已累得站立不稳,肩膀也肿了。后来,村里的会计在路上看到,赶紧接过李文丽肩上的担子,帮她把剩下的玉米挑完……
2009年12月26日,李兆龙病情恶化,终于不治身亡。临终,他拉着李文丽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文丽,爸走了,这个家……全靠你了!你要……考上大学,不要让……别人……看不起……”话没说完,就断了气。李文丽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爸,我会孝敬妈,照顾好妹妹的!您放心,我一定要考上大学!”
感动,全村人都为她骄傲
高三开学时,家里没钱交学费,张佳露找村委会开了一张证明,希望学校能因此减免李文丽的学费。学校得知李家的特殊情况后果然同意了。然而,李文丽来自一个艾滋病家庭的消息就此在学校里传开了。
一天早上,李文丽刚进教室,就听见有人小声地说:“嘘,艾滋病来了!”更令她伤心的是,她的同桌兼好友张珊竟一声不吭地将书本搬到另外一张桌子上去了。下课,李文丽找到张珊,说:“我在医院体检过了,医生说我是健康的。”张珊尴尬地说:“文丽,我相信你。但是如果我和你来往,别的同学就都不理我了。”李文丽伤心地趴在桌子上哭起来……从此,她无法安心学习。
2011年6月,由于压力过大,李文丽高考发挥失常,名落孙山。落榜后,她万念俱灰,一度想到了死。一天夜里,她来到养父李兆龙的坟前,哭得天昏地暗。哭着哭着,她竟然睡着了。梦中,养父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发,说:“孩子,坚强点!不要让别人看不起咱……”养父的话像针一样刺醒了她!她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这时,李文丽的高三班主任调到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任教。她非常同情李文丽的遭遇,劝她到阜新二中复读,并帮助她向学校申请了减免学杂费。李文丽感激万分地开始了复读。可是,尽管学校减免了学费,但是生活费还得自己掏。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李文丽利用课余时间给小学生做家教,挣点小钱作生活费。她平时吃饭、穿衣十分节俭,甚至捡同学们不要的衣服穿。
就这样每天吃咸菜、啃馒头,李文丽终于熬到了2012年高考的冲刺阶段。尽管此时同学们还不知道她的身世,但她总担心哪天同学们知道了,还是会歧视她。由于心理压力太大,几次模拟考试她都没有考好。一天晚自习,老师给同学们进行心理减压——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李文丽犹豫地想:自己要不要把来自艾滋病家庭的隐私讲出来?如果讲了,同学们再次歧视自己,怎么办?开始她想,无论如何也不能讲!可是随着同学们一个个走上讲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她终于想通了,要勇敢面对自己。于是,在走上讲台后,她坦然地说:“我父母都是艾滋病患者,因为这,我过去在别的学校里受过歧视。今天,我仍然害怕受到歧视,但是我觉得我慢慢有了勇气,因为我是一个健康的人!”
她的话说完,片刻之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都被她的坦率和真诚折服了。那一刻,她沉重的心理压力一下子释放了!
2012年6月初,她轻松上阵,最终以568分的好成绩被辽宁大学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天,她来到养父李兆龙的坟前,含着热泪说:“爸,我考上大学了!”
作为一名从艾滋病家庭中走出来的女大学生,李文丽不屈服于命运的坚强信念感动了当地善良的人们。乡亲们络绎不绝地来到李家,看望这个女孩,在向她表示祝贺的同时还主动捐款、捐物。县、乡两级政府有关部门还送来了慰问金。李文丽的生父生母也来了,他们送给女儿5000元钱。生母紧紧抱着李文丽说:“文丽,你是爸妈最有出息的孩子!”鉴于李文丽家庭的特殊情况,在县教育和卫生等相关部门的安排下,阜新市第一人民医院特意为她又做了一次艾滋病病毒专项检查,确诊她不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李文丽笑了。如今,她终于冲破重重困难,破茧成蝶,飞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李文丽乐观地表示,现在她已经不怕再被人瞧不起了,因为她的内心已经足够强大。让我们一起祝福她,这位自强自立而又勇敢的女孩!
(鉴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文中主要人物为化名。)
命运抗争 篇7
《雨中猫》讲述的是在一个意大利的旅馆里, 外面下着大雨, 一位美国太太发现了一只蜷缩在桌下避雨的一只猫, 她想救回来保护它, 但最终失败了。然后她去向丈夫多次求助, 而他却态度冷淡。故事情节简单, 通过他们简单的对话, 揭示了丈夫的冷酷和漠不关心及妻子的同情、失望与难过。和《雨中猫》相似, 《白象似的群山》描述的是一对恋人, 由于他们对于是否堕胎的不同看法而导致关系破裂的故事, 但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却很委婉, 内敛含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两篇文章中的女性会话揭示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拉科夫认为在传统的交际模式中, 男性话语明确、中肯, 直截了当, 但却对自己的个人感受和对方的态度避而不谈。所以语调往往是平和, 陈述或肯或否, 所用词语意义准确明了, 而女性话语则非常不明确, 给人一种不知道她到底在说什么的感觉, 但是她却十分关注对方, 非常在意他是否对自己感兴趣, 他的要求是否得到了满足。 (马建军, 2002)
《雨中猫》的妻子打破了传统交际模式, 清楚强烈地表达了她的想法;坚持自己的想法, 反复提出要求使得读者认为她神经不正常。事实是当她看到困于雨中的猫, 无人照顾时, 心生怜悯。当她跑出房间去追时, 猫却逃跑了, 使她很失望, 母爱无处释放。抓猫的行动表明了她富于同情心。但是当她回到房间反复诉说“I want a cat”.“I want to have a kitty to sit on my lap and purr when I stroke her.”。这里的猫有了延伸意义, 不只是指主人公想要的那只猫, 而是暗指她无聊的心境, 自己的爱心无处寄托, 她需要丈夫的关爱。 (曾传芳, 2001) 在房间里, 她又提出一系列的要求, “I get so tired of it, "she said.“I get so tired of looking like a boy.”。她的强烈声明, 而他的丈夫却冷冰冰地回应“Yeah?”。而这只猫所激起的热情并没有马上减退, 妻子的内心受到触动, 激发了她对美丽、柔情和交流的渴望。但她的这种情感的迸发却被丈夫的冷漠无情地冻结了。 (姜淑芹严启刚, 2007) 尽管丈夫言辞犀利, 冷酷无情“Oh, shut up and get something to read, ”, 妻子毅然决然地要求近乎喊叫出来“Anyway, I want a cat, ”她在努力地引起丈夫的注意, 甚至向其宣战, 表明她需要一个家, 一份爱。
而《白象似的群山》里的女主人公, 内敛主观符合传统交际模式中女性的形象。在文中, 虽然女孩发起对话, 但却是男人控制了会话过程。在男人喝什么饮料时, 她用“we”来拉近他们的关系。讨论山像不像白象时, 他们未达成一致意见, 女孩毫不放弃, 寻找共同话题如讨论窗帘, 努力修补他们的关系。男人回答是一种饮料, 女孩用了一般用于陌生人之间谈话时, 很礼貌的话语, 如“Could we try it?”and“Is it good with water?”暗示了他们的关系正在破裂。在讨论堕胎的事情时, 男人极度虚伪地说“I don’t want you to do anything that you don’t want to do.”, 这时女孩难以忍受了他的虚伪“Can’t we maybe stop talking?”, 当男人继续伪装时, 最后女孩无法忍受地说“Would you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stop talking?”一句话中七个please表达忍耐已达到了极限。故事最后, 女孩醒悟了, 她向服务员微笑, 平静地和男人对话, 但却内心表现了强烈的反抗。
两篇小说中的妻子和女孩都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 女人的需求和愿望被忽视。通过分析她们的对话可知, 她们都在努力打破牢笼;那位妻子采取了激烈的反抗, 发泄自己的不满;而女孩则是传统交际模式的代表, 含蓄而坚定地反抗。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海明威两篇短篇小说《雨中猫》和《白象似的群山》中女性的会话, 揭示出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哀, 依附顺从男人。两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都进行了反抗, 《雨中猫》的妻子反抗直截了当;而《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女孩, 遵循传统的交际模式, 含蓄内敛地表达自己的反抗。
关键词:女性话语,传统交际模式,反抗
参考文献
[1]Hemingway, Ernest.“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A].EnglishShort Stories[C].Ed.
[2]Hemingway, Ernest.“Cat in the Rain”The Complete Collections ofShort Stories.Vol.1.Trans.
[3]Lee, Brian.American Fiction 1865-1940[M].London:LongmanGroup UK Limited, 1987:197.
[4]曹金梅.前景化理论视域下的《白象似的山峦》[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7
[5]李瑾, 李琳《雨中猫》的符号学解读——厄内斯特.海明威小说中的猫和女性[J].当代外国文学, 2009
[6]马建军.两性话语交际的滞碍[J].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2
【命运抗争】推荐阅读:
和命运做抗争优秀作文07-07
现实抗争06-05
抗争形象07-25
美丽的抗争06-12
用生命去抗争作文09-02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教案10-22
抗争的反义词是什么05-27
命运论文05-22
女性命运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