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命运

2024-07-23

女性命运(通用12篇)

女性命运 篇1

女性主义文学由来已久, 作家笔下的女性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命运。通过对女性生存状态和态度的描写, 可以做出以下总结:女人把爱情和家庭看成一切, 经济不能独立, 没有社会地位。女性是感性动物, 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不惜一切代价, 甚至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对异性的重视和感情依赖女性要远远高于男性。

美国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处女作《嘉莉妹妹》中的主人公嘉莉和我国著名的作家张爱玲的中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主人公葛薇龙生活在不同的国度, 有着不同的生活目标, 面临着多次的人生选择却有着相似的遭遇和命运。贫寒农村出生的嘉莉来到了令人神往的繁华都市芝加哥, 寄人篱下在姐姐家中。嘉莉由于经济的拮据使她对物质的追求变得疯狂和执著。薇龙虽然出生在中产家庭中, 但是战乱中的家里积蓄也几乎消耗殆尽。薇龙不想因辗转耽搁学业, 也想要摆脱贫穷的家庭, 决定一个人留在香港读完中学, 因而投靠和父亲不相往来生活腐化堕落的姑母。在姑母家的奢华中忘却了学业, 在爱情的执著中失去了自我。

一、不同的梦想追求

嘉莉是一个典型对物质疯狂追求的女性。通过在姐姐家的生活和自己打工的经历, 她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钱可以解决一切。为了摆脱贫困和疾病的泥淖, 她成为推销员的情人。可是杜洛埃只是小推销员, 他的金钱根本达不到嘉莉的要求, 所以她选择了银行经理赫斯特伍德。选择杜洛埃让嘉莉更加坚定了物质金钱的重要性。爱情在嘉莉看来就是金钱。与嘉莉相比, 葛薇龙是个一心向学的单纯女孩, 为了学业而求助于姑妈梁太太。她是个单纯而又不太聪明, 完全看不到环境的险恶, 对男性盲目服从而没有反叛精神的弱女子。她遇到浪子乔其, 并且单纯地爱上了这个油嘴滑舌花花公子。

二、梦想的实现

嘉莉的满足感来自于男人带给她的富足的生活。当她走出姐姐的家门, 迈进杜洛埃的生活圈子时, 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学会了花钱去看演出, 外出吃饭, 比起在姐姐家贫穷的生活, 这就是天堂。充足的物质生活让她看到了希望, 明确了生活的目标。可是很快杜洛埃的金钱就无法满足嘉莉的生活。银行经理赫斯特伍德比杜洛埃更风趣幽默, 更善解人意, 更有经济实力, 所以他成为了嘉莉物质追求的下一个目标。在嘉莉的眼中, 他只是一个可以提供给她富足生活的人而已, 没有爱情可言, 只有金钱关系, 所以在他拿着当天的营业款的诱惑下到了纽约。在赫斯特伍德忙于赚钱的时候, 嘉莉认识了新来的邻居万斯先生和夫人。在二人的带动下, 她看到了在百老汇大街上游玩的人, 才是真正的有钱人, 所以嘉莉有了新的目标, 就是要像百老汇的人一样成为一名不单单地来游玩, 而是来摆阔的富人。嘉莉在追求物质满足的路上是幸运的, 她遇到了甘愿为她付出的人, 遇到了走上百老汇舞台的机会, 从合唱歌舞队开始了她的舞台生涯, 成为了一名物质丰富的富人演员。

薇龙的满足感来自于精神层次。但是让薇龙的潜意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就是物质可以带来精神的满足, 就像自己的姑母一样, 纵然年老色衰, 却可以用钱找来男人的呵护和关爱。自己的爱情也可以这样得来, 只要提供给自己喜欢的人以足够的物质享受, 就可以换来爱情。但是这些想法直到乔其的出现, 她才真正应用于实践之中。在薇龙的意识中, 女人不是为自己而活, 而是为爱情而活。乔其就是那个让她活着的男人。在姑母的帮助下, 用姑母的手段“强迫”乔其娶她为妻, 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追求。尽管她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 她还是无怨无悔。薇龙自愿成为一名交际花, 承担起和乔其在一起的花销。

三、相似的命运

嘉莉出名后, 拥有了马车、豪华的住所和银行的存款, 羡慕她的朋友也多了, 但是精神却空虚了。她觉得自己精神并不幸福, 赫斯特伍德已经穷困潦倒死在了这座嘉莉取得成功的城市, 这个曾经带给她生活希望, 又让她无可奈何的男人没有机会和能力再去呵护她了。与嘉莉相比, 薇龙也同样不会把握自己的命运, 追错了目标, 选错了人生路。薇龙看似精神的满足是自欺欺人的, 就像她所说的“我爱你, 关你什么事”, 在薇龙的心中, 爱情是单行线, 可以一个人走, 这就是她的精神支柱, 利用身体换来金钱, 利用物质换来“爱情”, 这种生活的未来有希望吗?

小说中的两位女性有着不同的国度背景, 却有着相类似的生活经历, 无论是物质的追求还是精神的追求, 最终选择的人生道路是相似的, 留下的只有空虚和寂寞。她们就是当今社会女孩们最好的反面教材。没有理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只会让自己的前途一片灰暗, 没有希望。

摘要:《嘉莉妹妹》和《沉香屑第一炉香》分别是美国作家德莱塞和中国作家张爱玲的经典作品。小说中塑造的嘉莉和薇龙是两个有着不同追求的女性, 一个利用自身追求物质满足, 一个利用自身追求精神满足, 但是这两位女性在梦想实现时未来的命运却是相似的。

关键词:嘉莉,薇龙,物质,精神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经典作品集.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0.

[2]西蒙·波伏娃 (著) , 李强选 (译) .第二性.西苑出版社, 2004.

女性命运 篇2

摘 要:本文通过对《名利场》中爱米丽亚和利蓓加对待爱情、婚姻和孩子的不同心态和行为进行对比,深入分析两位女主人公截然不同的性格与命运,爱米丽亚软弱单纯,一味盲目地执着于幻影般的爱情,最终幻影破灭,虽得到了多宾的爱,却不像当初那般炙热;利蓓加工于心计,追求名利地位,不惜以丢弃自己的爱情婚姻家庭为代价,最终不被上流社会所接纳,也被家庭拒之门外。从而得出对爱情婚姻和人生追求应具有正确态度的启示。

关键词:性格;婚姻;独立;名利;幸福

故事主要讲述了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的不同命运。故事里有两个重要的女性人物——利蓓加和爱米丽亚。利蓓加从小受下层社会的熏染,长大后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她的个性被扭曲,一味地追逐名利。她工于心计,虚伪,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她费尽心机地要求这个社会接纳她,让所有的男人都倾慕她。在这些有地位的男人的奉承中,她的虚荣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虽最终跻身名流,却众叛亲离,遭人唾弃。另一个是漂亮姑娘爱米丽亚,一个单纯的女人,简单到不懂得生活是什么。她盲目地爱着浪荡子奥斯本。她把自己与奥斯本的幻影般的爱和婚姻当作神来膜拜。对多宾少校这样有责任心、甘于寂寞、勇于奉献的男人却视而不见,并且一再地刺伤他的心。两人最终虽结婚了,却没有了以前那种炙热的爱。小说中的爱米丽亚和利蓓加代表的是两个极端,不同的人物性格注定了不同的人物命运。本文试通过对两位女主人公的家庭背景、爱情、婚姻、家庭等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得出一些关于爱情,关于人生追求的启示。

一、家庭背景

利蓓加和爱米丽亚都是平克顿女子学校的学生,但她们的家庭背景却大不一样。

(一)爱米丽亚的家庭背景

爱米丽亚的生活环境是稳定的:出生于一个富有的、有名望的家庭,父亲是一个有钱的伦敦商人,哥哥是个收税官。由于她出身好,在平克顿女子学校,人们都喜欢她,称赞她是个好姑娘,像个温柔敦厚的天使。上有爱护她的父母兄长,下有喜爱她的女伴和佣人,所以爱米丽亚认为世界是如此的美好,似乎不存在任何瑕疵。生活的优越使她看不到社会的本质,也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以至于后来她的家庭破落,她不敢也不愿勇敢地面对现实,而只是一味地缅怀过去养尊处优的生活。对待爱情问题上,她更是懵懂无知,盲目地爱着纨绔子弟、花心公子乔治,却对对她一往情深的多宾视而不见。在爱米丽亚身上,我们丝毫找不到与生活作斗争的顽强精神,这与利蓓加积极进取的人生奋斗精神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二)利蓓加的家庭背景

利蓓加的母亲是个唱歌剧的法国女人,很早就死了。父亲是个穷困潦倒的画

家,没有什么作为。由于其家世卑微,从小利蓓加就生活在一个贫困、受人歧视的环境中。在平克顿女子学校,她过着半读半教的生活,除了善良、温柔的爱米丽外,身边一个朋友也没有。一无所有的利蓓加小小年纪就饱尝了人世的艰辛,再加上当时的社会是一个虚伪、势利的名利市场,什么东西都可以出卖,包括土地、荣誉、领土、妻子、儿女、身体等,所以利蓓加从小便有了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拼命获取金钱以便跻身进入上流社会,过上富裕、悠闲的生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名利市场的实质在利蓓加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她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冷暖,富人与穷人的生活悬殊是如此之大。她满腹牢骚,埋怨生活的不平,于是她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报复,这便注定了她今后的人生之路。

[1](89)那就是追逐名利,沽名钓誉。

二、对待爱情和婚姻

(一)爱米丽亚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

优越的成长环境、母亲的呵护塑造出温柔可人的爱米丽亚,赋予她为爱无私奉献的纯情。她把爱情与命运的赌注全押在乔治·奥斯本身上。“他是她的欧洲,她的皇帝,他是她的太阳,她的月亮”。[2](101)爱米丽亚把自己全部的梦想托付给了奥斯本,但奥斯本是不可能给她这种幸福的。因为爱米丽亚心目中的英雄只不过是个爱慕虚荣的,根本不可能带给她幸福的纨绔子弟。乔治·奥斯本在外面赌博、嬉戏取乐,使她备受冷落。但她还在痴情地爱着,以至于在得到丈夫中弹阵亡的消息后,爱米丽亚顿感天昏地暗,五内俱焚。她受不了这个打击,在都宾和好心人的劝慰下,她才从绝望中苦撑过来。都宾是个德才兼备的军人,他一直暗恋着爱米丽亚,他给予她及其全家无私的帮助,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而爱米丽亚不为所动,独守妇道。最终,还是在利蓓加拿出乔治约她私奔的纸条后,出于对乔治的失望和寻找生活的依赖,爱米丽亚才投入都宾的怀抱。多愁善感的爱米丽亚与生俱来的对周围的人有莫名的依赖,使之在男权社会处于从属地位,但她并不介意,她是把爱情和婚姻当成一生的事业来经营。她是一个庸俗的理想主义者和空泛的爱情至上主义的典型。爱米丽亚对生活现实了解甚少,缺乏独立精神,没有见识,没有才能,没有趣味,是一个单纯的女人,简单到不懂得生活是什么,对于家庭变故,她知之很少,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恋爱中,对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全然不关心。爱米丽亚实质上也是社会的祭品,同样处于“名利市场”,但她屈从于环境,不敢面对现实,以逆来顺受的方式来适应这个社会,她的生活显得孤单和无助。她无意识也不敢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只是被动地接受。她缺乏适应社会和识别是非的能力。更可悲的是她对待爱情一头雾水,愚昧无知。

(二)利蓓加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

对于爱情,利蓓加是实利派的一员。由于利蓓加出身低微贫贱,从小品尝到生活的艰辛,再加上她接受了父亲对她的负面影响,“贫穷的生活已经使她养成阴沉沉的脾气,比同龄的孩子懂事得多”。[3](104)生活中她处处流露出一种机警狡诈、唯利是图的个性,梦想摆脱困境,进入上层社会。在爱米丽亚家中的时候,她对爱米丽亚蠢笨的哥哥乔瑟夫故作多情,百般逗引,无奈嫁给乔瑟夫的计划受挫。随后她依靠自己的聪明、机智赢得了腰缠万贯的独身老太太——克劳莱小姐的欢心。她盯上了其侄子罗登,因为老太太一伸腿,遗产不说全部,至少大部分也由罗登继承。但因为和罗登秘密结婚,她卑微的身份激怒了克劳莱小姐,使其继承财产的梦想彻底毁灭。但利蓓加并没有放弃她追逐的梦想。随丈夫开赴前线在布鲁塞尔期间,她卖弄风骚,周旋于各种交际场合,挑逗爱米丽亚的哥哥乔瑟夫,勾引爱米丽亚的丈夫乔治。回到英国后,利蓓加利用色相并依靠罗登的哥哥国会议员华脱爵士和嫂子吉恩夫人的引见,进宫见了国王,“一登龙门,则身价十

[1](107)倍”,终于成为上流社会一颗娇艳的明星,到达了她人生辉煌耀眼的顶峰。而最终冷暖无常的世态人情使利蓓加的命运急转直下。但是利蓓加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的爱情,“爱情”只是她获取金钱与名利,在上流社会占有了一席之地的工具,是利蓓加追逐名利的一个有力筹码。“爱情”在利蓓加的人生字典里被加上了“切实”二字,“切实的爱情”使她最终收获了名利,可是她所失去的又是名

[2](23)利所不能代替的。

三、对待家庭和孩子

(一)爱米丽亚对待家庭和孩子的态度

爱米丽亚是男权社会中典型的贤妻良母形象,家庭和孩子是她的一切。丈夫死后,儿子便成了她生活中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把全部希望和心血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在儿子身上,她看见了死去的丈夫,只不过儿子比爸爸更好”,[3](108)破产后,虽然经济窘迫,考虑到儿子的未来,爱米丽亚决定送儿子回到爷爷身边。在不得不放弃抚养权后,她走过半个伦敦城,只是为了看看儿子窗口的灯光。因为没有经济来源,最后爱米丽亚只能放弃儿子,但她一直把儿子看作她的偶像,她的骄傲。她对儿子的爱也十分自私,任何人包括连她母亲在内侵犯她做母亲的责任时,她便怒不可遏,奋不顾身,惹恼了自己的母亲。在家里最危难的时候,眼中也只有儿子,她并没有帮家里分担不幸。小乔治后来成为爱米丽亚的唯一精神寄托,一切好的都是小乔治的,可小乔治似乎并不怎么听话,只想穿好的,吃好的,当他的祖父认他之后,他便每天骑着祖父送的小马车招摇过市。爱米丽亚倾注的爱又是一个失败。

(二)利蓓加对待家庭和孩子的态度

利蓓加则正好相反,她把她的丈夫当成高级仆人,她并不是真正的爱他,只是因为钱财才和他结婚。她也有一个跟爱米丽亚同龄的儿子,但她对儿子的态度截然不同,她生下小罗登之后,便把他寄养在巴黎近郊的村子里。她甚至弄不清孩子的年龄和头发颜色。与儿子共同生活以后,儿子在阁楼上啼哭,利蓓加和她的情人斯丹恩勋爵及其他客人却在楼下说笑,谈论歌剧。直到小罗登有望成为大伯的财产继承人后,利蓓加才给儿子写了一封亲热的信。与爱米丽亚贤妻良母的形象相比,利蓓加绝对称不上伟大的母亲,她也因此付出了代价,儿子长大后虽付给她一笔钱,但拒绝与她来往。虽说爱孩子是女人的天性,但两位女主人公对待孩子的不同态度也是有深层次原因的,尤其对于利蓓加来说,是由于她缺乏母爱,是环境造成的。利蓓加的母亲是绝非贤妻良母的流浪舞女,几乎从未给过她母爱和家庭的温暖,更不用说在她头脑中留下一位好母亲的印象了。更主要的就是利蓓加的人生追求是名利和地位,她并不重视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也因此她失去作为母亲应得到的儿子的爱,只得到了儿子的钱。

四、性格和命运

(一)爱米丽亚的性格和命运

爱米丽亚是一个柔弱温顺、善良天真的女人,一个爱人如己、怜悯他人的慈善者,一个忠贞不渝的“殉道者”。她是个平庸之辈,无力反抗命运,盲目地追求虚无的浪荡子的爱情。爱米丽亚似乎除了爱情以外从未有过什么人生目的,从学校毕业一直到她和都宾上尉结婚,她过的都是屈从、忍受的生活,整天沉迷于幻想之中,以个人为中心,连其母亲也认为她太过于纵容、迁就儿子,不顾父母家人。爱米丽亚完全接受男权社会的逻辑和规章制度,用自己的母性负担和自由换来“女性化”的虚假财富。她逐渐失去自我,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丈夫的恩施之上。这样在因女性气质受到赞扬的同时,她也被指责为无知、无能和懦弱。她

[1](98)是一个庸俗的理想主义者和空泛的爱情至上主义的典型。作者萨克雷是这样

评价爱米丽亚的:“她是一支寄生藤,只有在结实的老橡树上才能抽芽。”[2](110)而她对于爱情是盲目而无知的,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心执迷于浪荡子乔治,对于深情而又有责任感的都宾视而不见。乔治甚至在蜜月里都想着和其他的女人私奔,他是个不值得托付终身的人。而都宾是个德才兼备的军人,他深深地爱着爱米丽亚,他给予她及其全家无私的帮助,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而爱米丽亚不为所动,独守妇道。最终,还是在利蓓加拿出乔治约她私奔的纸条后,出于对乔治的失望和寻找生活依赖才投入都宾的怀抱。虽然最终二人终成眷属,都宾对她的爱已不如当初那般炙热。

(二)利蓓加的性格和命运

利蓓加天生丽质,聪明,多才多艺,然而她却用这些优越条件游戏人生,愚弄他人,追名逐利。利蓓加在生活的逆境中,敢于抗争,勇于拼搏,不安现状,性格中有光彩的一面。但是她的性格中更多的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黑暗面。她是畸形环境孕育出的一个“怪胎”,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

[3](98)义者和庸俗实用主义者的典型。她试图和爱米丽亚的哥哥结婚,仅仅是由于

他是收税官,有着令人欣羡的钱财;她与罗登的婚姻更是由于金钱,她以为罗登能继承他姑妈的财产,并能借此踏入上层社会。最终,追名逐利的她不仅被名利所误,身败名裂,被上流社会踢出门外,而且失去了温馨的家庭,甜美的爱情和宝贵的亲情。从两位女主人公对待爱情婚姻和各自的人生追求的不同态度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以及两人不同的命运,而追根溯源,爱米丽亚是由于违背人性的自我牺牲精神及盲目的爱情观念,利蓓加是由于不择手段的、唯利是图的、追求名利的人生追求。

在当时的英国上流社会,她们的精神为神权、夫权所窒息,女性意识自我异化,把自身利益的获得置于男性的恩施之上,女性的价值定位和衡量标准完全系于男性的掌握之中。这是由当时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所决定的。离开了男性的经济支撑,女性就无法生存。而女性要获得自己的地位,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并有所作为,这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利蓓加和爱米丽亚两人的个性特征自然而然地被打上时代的烙印。

五、结束语

优越的生长环境赋予爱米丽亚一颗仁爱的心, 但过分的仁爱便是无能懦弱。作为男权社会的女性典范, 她温柔善良, 对爱情忠贞不二, 对儿子尽职尽责, 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的女性气质受到赞扬时, 她也逐渐失去了自我, 失去了抗争的能力, 只能在男性的笼罩下被动的生活, 主动承认自己的依附地位。而她的爱情也是盲目无知和极端愚蠢的。她追求的只是个幻影,对于身边的真爱却无动于衷。她既无经济的独立,也无人格的独立,更没有基本的常识,不辨感情的真假,不懂得真正的爱情的意义。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两情相悦,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彼此忠诚,心甘情愿地为彼此付出,使彼此得到幸福。真正的爱情应该建立在经济和人格独立的基础上,不存在一味的依附和妥协。并且,当爱情来临时,我们要勇敢地追求,积极地把握。同时,从爱米丽亚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女人应当把自己的工作当作精神寄托,通过经济独立来取得更好的人格独立,把学习当作陶冶性情的手段,并且自如地保持女性独立而坚强的风格,而不是盲目的把爱情当成生活的全部。[1](66)

利蓓加出身寒门,处于社会的底层。她凭借自己的美貌、才华、谈吐来获取金钱,名望,地位,企图进入上流社会。为了达到她的目的,她不择手段,出卖自己的人生幸福,出卖自己的爱情,甚至于丢弃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因此,她丧失了很多。首先她丧失了自我,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下的一个典型代表,成为这个名利场社会的代言人。其次,爱情、婚姻、家庭是利蓓加所不能得到的。在社会这个名利场上,她追求的仅是如过眼云烟的浮名虚利和所谓的上流社会。她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不知道什么是应该追求的积极的人生目标。在名利场上,她丧失了自我,沦为金钱的奴隶。同时她也失去了女性应得的幸福——甜美的爱情,幸福的婚姻和温暖的家庭。

女性悲惨命运成因的探析 篇3

关键词:女性悲剧;悲惨命运;曹七巧;艾米丽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该作品发表后,傅雷称赞道:“《金锁记》是张爱玲目前为止最完美的作品,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韵味。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南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中第一篇以杰弗逊镇为背景的短篇。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围绕着一个他虚构的南方小城镇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题是在北方工业文明的浪潮的推进下,新旧南方发生的冲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的第一篇也是他最有名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气氛阴森,充满悬念,是一篇典型的哥特式小说。在读完这两部小说,表面上,这两部小说并没有事实依据上的联系,但是在深层意义上,这两部小说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女性悲剧命运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即一位美丽的少女在社会道德和男权压迫下,最终异化成疯女人,并以疯狂的报复对这种压制进行了反抗。本文通过对两部小说的平行共识研究,从社会原因、他人原因、以及个人原因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女性悲剧的成因。

一、曹七巧和艾米丽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探究

曹七巧和艾米丽悲惨命运的首要原因来自于大的社会。生活背景都是变革丛生的年代,新旧价值观在纷争之中,新的价值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在那种年代,社会习俗对女性的压制和束缚是很大的。以及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只能是附属品,没有价值地位。

曹七巧生活在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社会,新旧思想交叉。一方面,人们的启蒙思想觉醒,自由和民主的思想已经传播。另一方面,旧的势力和思想仍在束缚着人们前进的脚步。通过比较曹七巧嫁人前后的区别来探析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多么恶劣,是如何摧毁人的意志。七巧在嫁人前是他们镇麻油小商铺的麻油西施,镇上很多单身小伙都青睐于她,如果七巧嫁给他们其中任何一个,过得肯定是幸福的小日子。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要求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七巧只能听从于长兄如父的哥哥曹大年的安排,将她嫁与“骨痨”的姜家二少爷做妾。在他嫁进姜家后,走进了一个封建没落贵族家庭,在这里“三从四德”和“恪守妇道”是所要遵从的标准。在姜家,他完全没有尊严而言。作为父权社会的附属品,曹七巧处于社会的底层,受到欺凌和压迫。

关于艾米丽,她生活于南北战争结束不久的美国南方。艾米丽是显赫的没落贵族子弟之中的一个,是战争后旧南方的象征。她代表着“一个传统和责任”。艾米丽深受南方旧传统和清教主义妇道观的禁锢。南方的旧传统禁锢着女性的自由,剥夺了女性的权利。南方社会推崇男性是理性和具有绝对权威的,男性有权主宰女性的生命和幸福以至于女性丧失了自我意识。旧南方贵族崇尚骑士精神和淑女品德,把女性的妇德和贞操看得和生命一样重要,不容许女性毁坏他们心中笃信的淑女形象。而历史是残酷的,南北战争摧毁了南方旧的经济基础,从而导致建立在此经济基础上的旧价值和旧传统受到新生的价值理念的强烈冲击。这些骑士和淑女们面对残酷的现实感到万分痛苦。而要放弃过去来接受新兴事物更是需要一个长期挣扎的过程。在南方社会里,白人妇女的冰清玉洁是他们南方男人所保护的,这正是父权社会的束缚和压制下的产物。正因为如此,杰弗镇的人用各种手段阻止艾米丽的恋情。而最早对艾米丽性格造成影响的是他的父亲,父亲为了所谓的尊贵身份,剥夺了女儿享受爱的权利,将女儿幽闭咋老宅中。

整个社会的环境造就了七巧和艾米丽的悲惨命运,但是真正分析得出,扼杀他们的真正凶手其实是他们的至亲。正是他们为首的男权势力对女性的压抑造成了七巧和艾米丽悲惨命运的原因。

二、曹七巧和艾米丽悲惨命运的他人原因探究

在《金锁记》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他人作为社会的帮凶是导致七巧和艾米丽悲惨命运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人类存在的三大感情基础。而七巧和艾米丽受着扭曲的复杂感情,她们得不到应有的安慰和认可,导致了她们的悲剧。

曹七巧,一开始亲历的第一笔买卖就是金钱对亲情的侮辱和伤害,而当她踏进姜家后哥嫂向她频频要钱,不顾她的生活境况,更是让她对亲情心寒。再加之她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姜家是封建没落贵族家庭,姜家的人因为她的出身卑微,都瞧不起她,以及自己的丈夫满足不了她的性欲,给不了她应有的尊严和地位。七巧深爱姜季泽,但是在传统观念束缚下,她只能按捺自己的情感。最后,姜季泽也是因为想着七巧的金钱,使七巧彻底绝望,永无翻身之日。

艾米丽,洁白的化身。书中这样一句让人印象深刻:“身段苗条,身着白色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他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着艾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两的身影。”艾米丽,她没有母亲,也没有兄弟姐妹的亲情。从小在父亲的严管下,父亲赶走了向她求爱的所有年轻男子。父亲和大宅子就是他生活的中心,但父亲的专制扼杀了父女间温暖的亲情。成天在大宅子里的艾米丽也没有朋友。在艾米丽从丧父之痛中走出来时,他准备开始自己新的生活的时候,他爱上了北方佬荷默。这对于恪守南方道德的她来说,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艾米丽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情感,将荷默视为自己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然而荷默并没有娶她的意愿,还说自己只喜欢男人。在艾米丽向荷默付出所有的真感情后,荷默拒绝了她,此举将艾米丽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七巧和艾米丽的生活生活就是地狱般的。如果说社会是导致她们悲剧的源头,那么他人对七巧和艾米丽的影响则是把她们推向地狱“冥舍”的基石。

三、曹七巧和艾米丽悲惨命运的个人原因探究

在造成七巧和艾米丽悲剧命运的原因中,除了社会境况和他人原因之外,自身的因素也是不可推卸掉的。反过来说,并不是受如此待遇的女主人公,都会有如此的悲惨命运。这也就正印证了自身原因对于她们悲惨命运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从女主人公自主选择和行动上,分析形成她们悲剧心理和性格的原因。造成自身如此的悲剧,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旁人。

七巧在自己后半生中用金钱来满足自己在其他方面的缺失。她把自己放在金钱的狭小盒子里,已然用枷锁困住。她用金钱控制儿子、毁掉了女儿的婚姻幸福,也毁掉了她的后半生。她自己也知道所有人都恨她。因此,她受社会、他人影响的同时。也是自己亲手葬送了自己本该拥有的晚年享乐生活。

艾米丽则更加疯狂,她毒杀了自己的情人,在她杀死荷默同时,自己俨然已经死了。她拒绝一切外界活动,将时间自己定格凝固,在维护着自己心目中所谓的淑女自尊。她与死人一起同床共枕了后半生,这种极端的方式是自己造成的。

七巧和艾米丽悲剧原因都是人的肉体和自身的精神灵魂没有真正的合为一体。她们的欲望没有真正的实现,就找到了极端的方式逃避、伤害自己。这正是他们自身悲剧的原因。

四、总结

曹七巧是“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标本”,艾米丽是“老宅里被风干的玫瑰”。她们的悲剧命运何其相似,这种相似不是偶然的,是社会、他人、自己原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社会原因是旧思想的束缚,他人原因是男权社会的压制,个人原因是走不出自己心里的阴影。综上,七巧和艾米丽在悲剧命运上演的同时,做过抵死的反抗,只不过这反抗是一种彻底的惨败。但是七巧和艾米丽的悲剧,将作为一种指路灯,让读者更深入的思考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究竟为何。

参考文献:

[1]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朵玫瑰花—福克纳短篇小说集[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

女性命运 篇4

关键词:《上海孤儿》,石黑一雄,新女性,父权,萨拉,戴安娜

石黑一雄的《上海孤儿》自出版后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对它的研究已经包含了追寻自我身份、国际化写作、后殖民主义、侦探小说和写作技巧这些方面。在这些研究中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很少被提及。然而, 这些女性形象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班克斯的妈妈戴安娜没有加入反鸦片活动, 那么他的爸爸也就不会逃出家, 班克斯也就不会变为孤儿。萨拉这个女性形象贯穿整个小说, 她常常让班克斯想起他的童年, 起到了将现在与过去连接起来的作用。戴安娜和萨拉的理想与抱负与她们身边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她们都是有知识有抱负的新女性。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以及运用女性主义理论着重分析这两位女性形象, 透过表面现象寻找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

1 新女性:戴安娜与萨拉

1.1 对新女性的定义

新女性是一个女性主义典范, 它出现在十九世纪末期并对二十世纪的女性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女性”这个词是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提出来用于描述在欧洲和美国逐渐变多的受过教育又有独立职业的女性。

历史学家露丝·博尔丁对“新女性”的定义是“亨利·詹姆斯发明的, 用以描述富裕而又敏感的女性。这些女性由于有自己的财产而表现出独立的精神, 并且习惯于依靠自己。新女性这个词常常指那些掌控着自己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女性。” (露丝·博尔丁, 2)

作为“家中天使”的另一面, “新女性”意味着女性拥有他们自己的思想意识。女性主义者将它定义为新女性特征的化身。新女性的特征强调追求政治权利和参与到社会事务中。这些特征意味着女性在未来发展中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女性自信。然而, “新女性”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形象, 它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改变的。“新女性”与“家中的天使”之间最大的矛盾就是新女性极度重视她们在社会公众事务中的重要性, 而不是家庭生活。 (王萍, 118)

在《上海孤儿》中, 萨拉和戴安娜都是新女性。很显然相比于家庭生活, 她们更重视社会活动。她们有文化有抱负, 再也不是房间里的天使。然而, 随着情节的发展, 她们的抱负渐渐消失。最终, 她们都回归到最普通的生活中去。这是违背新女性的特征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女性始终都没有权利掌控自己的命运。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阻碍着女性追求理想抱负的道路。

1.2 戴安娜:从女勇士到女疯子

戴安娜是个帮助中国人民反对鸦片贸易的女勇士。她劝说英国官员们的妻子, 想通过她们阻止她们丈夫的鸦片贸易。她敢于挑战权威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她的形象决不再是家中的天使, 而是一个全身投入到反鸦片活动中的女勇士。

然而, 不管她多么勇敢, 女性在社会上仍然是弱势群体。在她失去丈夫后, 她身边的男性开始压迫、攻击她。她被好朋友菲利普出卖而屈从于军阀顾汪。她同意嫁给顾汪做妾的原因不再是因为她想阻止鸦片贸易, 而是她想给儿子更好的生活。自此, 她的女勇士形象消失了。她再也不关心反鸦片活动, 她只为儿子活着。最终, 她还是回归到了普通女性的生活, 为了儿子而屈服于男人。在顾汪死后, 戴安娜被送到罗斯戴尔庄园, 她被残酷的现实逼疯了。然而在疯人院里, 戴安娜过上了独立而安静的日子。一个女勇士从此跌落到了谷底。

1.3 萨拉:从寻求者到逃离者

另外一个女性形象萨拉在《上海孤儿》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萨拉说:“我不想在白发苍苍的时候回收往事, 却发现自己虚度了一生。我希望看到能引以为豪的东西……我是个有抱负的人。” (石黑一雄, 27) 萨拉梦想着嫁给一个能够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男人。她所追求的不是有名有利的男人, 而是出类拔萃的男人。她寻寻觅觅, 最终嫁给了塞西尔这个“承担伟大使命的人”。

萨拉以为在上海她和塞西尔能够做一些大事。然而,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太大。塞西尔大部分时间都在赌博。萨拉的梦破碎了。萨拉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了, 她决定逃走。她完全对塞西尔失去了信心, 她意识到她根本无法完成她的理想和报复, 所以她放弃了。这时她只想要“别的东西, 某种给她温暖、给她庇护的东西”。 (石黑一雄, 127) 她也回归到了普通家庭妇女的生活中。就像她那只在行李箱中被撕破的泰迪熊一样, 萨拉被深深地伤害。所以她选择离开。她将自己放逐, 想要寻找温暖而又安全的生活。

2 导致新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 这时候女性运动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在那时女性得到了政治权利, 女性主义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女性的地位应该是越来越高了。然而, 萨拉和戴安娜这两位新女性却始终不被社会所接受。她们都被迫回归到传统女性的生活中去。她们拥有理想和报复, 却无法实现。最终她们不得不放弃梦想过上普普通通的生活。她们这种悲剧命运是社会和她们自身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2.1 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的限制

男权思想是男权社会的主导, 也是男性控制女性的基础。女性主义者贝内特指出虽然男权主义来源于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 但它已经逐步扩展到社会体制的各个方面。因此男权思想是性别歧视的根源所在。

男权主义文化是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现象。它深入渗透到各种社会观念、体制和行为之中, 并且成为西方文化和知识的根基。女性主义学家米丽特指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就像马克思定义的主导和从属的关系。这种男女关系是西方文化中最常见的意识形态, 这也体现了它的权利概念。就像历史上所有的文明一样, 西方社会是一个男权主义体系。因此, 男权主义文化就是两性关系的一种特点。男权文化的普遍性导致了对女性的歧视扩散到了各种社会观念之中, 它就像是一张大网, 网住人们的手脚, 更是控制住了人们的思想。激进女性主义学家表明正是因为男权主义文化的印象以及男性权利的普遍性导致了男性比女性优越的社会现状。

在戴安娜和萨拉所生活的社会中男权主义早已深深扎在人们的心中, 女性无法摆脱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性别歧视。在大英博物馆里, 班克斯曾希望在报纸的报道中找到关于她母亲反鸦片活动的记载, 然而他没有找到母亲的名字, 只看到了对菲利普叔叔的记载。在那个时候报纸不允许刊登女性参加社会活动的报道, 女性仍然被期待成为家中的天使。无形之中, 女人们被圈禁在家中。

戴安娜和萨拉都受到了男性的压迫和虐待。顾汪被戴安娜的精神所吸引, 但是他并不尊重她, 只是想征服并且制服她。萨拉帮助塞西尔完成他的工作和使命, 而塞西尔却视萨拉为娼妓。不管女人对这个世界做出了多大贡献, 男性总是把她们看做是低级的。女性得不到她们应得的尊重。

2.2 新女性自身的限制

除了男权思想的影响之外, 新女性自身的限制也是导致她们隐退的原因。萨拉和戴安娜都具备新女性的特质, 但是她们又都无法摆脱传统和道德的束缚。有时候新女性是一个分裂的自我, 这体现了她们自身的矛盾和个人性格的二元对立。她们向往自由的生活, 追求独立并且拥有反抗精神。然而, 同时她们又容忍、服从、无私奉献。有时她们意志坚强, 然而有些时候她们犹豫、软弱。

在反鸦片活动中戴安娜非常的勇敢, 然而最终她还是为了自己儿子的前途而牺牲了自己。为了让儿子过上好日子, 她不惜屈从于军阀顾汪。萨拉拥有远大抱负, 她一直渴望展现自己的价值, 然而她却没有发现她实现自己梦想的方式是依靠男人。戴安娜和萨拉都无法摆脱自己作为女人的职责, 因此虽然她们有新女性的思想但她们却不能听从自己的意愿。

从另一方面看, 戴安娜和萨拉的信仰都被击垮。虽然她们都有志向为创造美好世界献出自己的力量, 但是现实将她们的热情击退。戴安娜帮助中国人抗击英国的鸦片贸易, 她以为她同中国人民在统一战线上。然而渐渐地她发现有些中国人并不抵制鸦片贸易, 有些人甚至加入鸦片贸易并从中获取大量财富。顾汪就是其中之一。王岚教授在她的论文中指出无法接受任何一种文化的人就是局外者。戴安娜和萨拉想要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做点什么, 然而现实让她们失望了。被错置在中国这个地方, 戴安娜无法接受英国文化也无法接受中国文化, 处于信仰缺失的状态中她们找不到为之付出的对象。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们放弃了自己作为新女性的梦想而回归到普通的女性中去。

3 结语

作为一名国际性的作家, 石黑一雄在《上海孤儿》中反映了普遍存在的性别问题。小说中两个主要女性形象戴安娜和萨拉都具备新女性的特质。戴安娜是参与到反鸦片运动中的女勇士。在她看来英国在中国的鸦片贸易是邪恶的、不正义的, 因此她拒绝做家里的天使而积极投入到反鸦片活动之中。萨拉志向高远, 一心想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她是一个追寻者, 不断寻找一个成功的、出类拔萃的男性与她共同完成她的远大志向。

然而, 她们都没都没能坚持自己的理想。为了儿子的未来, 戴安娜选择屈从于中国军阀顾汪。萨拉抱着挽救上海的愿望嫁给塞西尔并与他一同去了上海。然而在上海萨拉不仅一事无成, 还被塞西尔虐待。最终她选择了逃离, 与一个普通男人结婚。

造成这两个新女性最终隐退的原因有二。一方面社会制度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思想决定了女性在社会上没有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女性自身矛盾的性格以及信仰的缺失导致了她们的崩溃。

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文化妨碍女性实现她们的个人价值,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要改变这种现状, 女性和男性都需要作出努力。女性革命的道路已经走了很久但是终点仍然遥不可及。法律和制度对女性权利的保护不是最根本的保证, 只有当人们的思想真正发生变化的时候女性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平等, 否则这条革命之路将永无尽头。

参考文献

[1]Bordin, Ruth Birgitta Anderson.Alice Freeman Palmer:The Evolution of a New Woman[M].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3:1-10.

[2]王萍.现代英国社会中的妇女形象[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3]Ishiguro, Kazuo.When We Were Orphans[M].New York:Vin-tage Book, 2000.

[4]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M].钟良明,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5]王岚.解构“身份”——简评《当我们是孤儿时》[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02 (00) :129-136.

[6]王岚.公正地再现“他者”——简评石黑一雄的《当我们是孤儿时》[J].外国文学, 2001 (1) :83-87.

[7]Cheng Chu-chueh.The Margin without Centre:Kazuo Ishiguro[M].Bern:Lang, 2010.

女性命运 篇5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64952079】

①就在人们为陕西镇坪县有无野生华南虎而争论时,湖北竹溪县也传出发现野生华南虎的消息。对这些流言飞语,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很不以为然。....②根据预测,这一带最近可能发生地震,他害怕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简直是杞人忧天。....③丢弃了孤芳自赏的梦呓和我行我素的执拗,国产大片开始在与人的心灵对视中,回归到....“讲故事”的传统做法上来。

④这次考试的失败,对我来讲,不过是歧路亡羊,只要接受教训,成绩会上去的。....⑤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使得周围的大人们忍俊不禁,孩子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⑥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A.①②③

C.②④⑤

B.①④⑥ D.③⑤⑥

D [①流言飞语:指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的话。②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与“根据预测”矛盾。③孤芳自赏: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④歧路亡羊:字面意义是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现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不合语境。⑤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⑥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或写文章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指说话或写文章时对重要的事情一笔带过,不加重视。也比喻做事不费力。]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导学号:64952080】

A.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关汉卿的作品,对关汉卿的《窦娥冤》反复阅读,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B.随着国家信用体制的建设,到2017年,公民不仅将拥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还会建成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的统一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C.今年,山东农村信用社继续推进“阳光信贷工程”,致力于为农户打造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信贷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广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D.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C [A项,搭配不当,前面的主语是“他”,后面的主语应是“书”。前后主语不一致。B项,语序不当,应为“不仅公民”。D项,表意不明,是他塑造的人物性格开朗外向还是他本人性格开朗外向表述不清。] 3.下列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环境结束的只是窦娥的生命

②弱女子窦娥以自己强有力的反抗影响着、甚至改变了环境 ③这反而更加突出了人物精神力量的强大有力 ④环境的决定性与窦娥的反抗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而看似强大的、决定人物命运的环境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A.①③⑤④② C.④②⑤①③

B.①③②⑤④ D.④①②⑤③

C [④是总括句,②⑤形成转折关系,③中的“这”代指窦娥生命的终结,因此③在①之后。] 4.下面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导学号:64952081】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反抗性格。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的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D [表现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5.在那个黑暗的、不公平的社会中,窦娥死去了。她的“悲”穿越时空,她的“冤”感天动地。现在有人为她写了一副挽联的上联,请你补写出下联。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补写下联,一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对仗工整,二要符合窦娥的冤情。【答案】 刚烈争抗,悲愤动地亢旱三年

6.根据下面的文字,给“杂剧”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杂剧综合了“唱”“念”“做”等表现手法。它的剧本描写人物故事则主要通过歌唱和念白。一些优秀剧本的唱词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诗剧的色彩。念白部分由于受唐宋以来的戏剧传统的影响,常有插科打诨,颇富幽默趣味。

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这四套由一个演员主唱。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一些次要的角色被称为外末、外旦等,他们偶尔也唱一两支小令,从来不唱整套曲子。

杂剧盛行于元朝,明清渐趋衰微。

杂剧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先确定宾语中心语“传统戏剧样式”,然后提炼文字材料中反映杂剧本质特点的有关内容,如“唱”“念”“做”等表现手法,“四折本”“盛行于元朝”等,把这些内容变为宾语中心语前的修饰语,并合理安排好它们的位置即可。

【答案】(杂剧是一种)盛行于元朝、综合“唱”“念”“做”等表现手法、以主角的歌唱和念白为主的四折本传统戏剧样式。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导学号:64952082】

喜剧有时也被称为滑稽剧,①________________,如行为或语言的乖僻、夸张、倒错、变形及明显的虚假和假作正经、自相矛盾等,因而会引人发笑。②________________:滑稽剧源自人们生活中的小错误、不成功的事情,而喜剧却源于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表现旧的、假的、丑的、恶的一方的失败的本质;滑稽剧主要是善意的戏谑、讥讽和批评,喜剧却是毫不留情的揭露、批判和犀利、辛辣、痛快的嘲讽。因此,③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前文“滑稽剧”,第②空注意后面的“滑稽剧源自”和“而喜剧却”,第③空注意前文“本质”“因此”。

【答案】 ①这是因为喜剧中存在着滑稽因素 ②但喜剧与滑稽剧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 ③喜剧比滑稽剧更具严肃性

8.在下面的对话中,乙同学的话有三处存在逻辑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以乙同学的另外两处问题给预劝诫。

甲:你最近学习成绩下滑,是不是首先要端正一下学习态度? 乙:我一天到晚坐在教室里,学习态度很端正啊!甲:那就应该改进一下学习方法了。

乙:班里绝大多数同学不是跟我一样吗?有啥好改进的? 甲:学习效果不理想,说明你确实有改进的空间…… 乙:光知道说我,别忘了,你这次也考得不怎么样。①一天到晚坐在教室里,就能证明学习态度端正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大部分同学都这样做就能证明学习方法不需要改进吗? ③别人存在问题,就能证明你自己没有问题吗?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导学号:64952083】

《窦娥冤》第四折

【梅花酒】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嚆祸的胚胎。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灾。咱誓愿委实大。

【收江南】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旱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鸳鸯煞尾】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嘱咐你爹爹,收养我奶奶。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将那文卷舒开,(带云)爹爹也,把我窦娥名下,(唱)屈死的于伏罪名儿改。

【注】 ①这是窦娥向其父窦天章——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诉说冤情后的三段唱词,它带有总结全剧、揭示主旨的意味。②于伏:疑为“招伏”,指招供伏罪。

①9.【梅花酒】曲中“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一句唱词比第三折中的“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这一句揭露得更深刻,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窦娥知道自己冤屈,但因怕连累婆婆而不得不招,反映其善良的同时,也反映司法的黑暗。从“还覆勘”一句中可以看出当时此类情况有很多。

【答案】 “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这仅是对当时司法黑暗的揭露,“不打不招”这是当时司法审理案件时采用的首要方法,这方法不知使多少人屈打成招,冤死在刑棒下,而“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一句揭露了官吏们敷衍公事、草菅人命的罪恶。据关汉卿《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可知,昏庸的官吏审理案件往往根据屈打成招的供词就草率判决,而公正的官吏则不轻信这屈打成招的供词,还要进行覆勘才定案。所以第四折的此句比第三折的那句揭露更深刻。

10.【收江南】曲中“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是将俗语“衙门从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改造而成的,前者比后者反映的当时现实更深刻,请结合《窦娥冤》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前者“无个不冤”揭露了贪赃枉法造成的严重后果;后者揭示官府贪赃枉法,是“无理有钱者”的天下。

【答案】 后者仅揭露贪赃枉法的现象。而前者进一步揭露了贪赃枉法造成的严重后果,指出元代黑暗社会无官不贪、无案不冤的社会现象,《窦娥冤》就是典型的一例,它进一步引向对封建吏治的鞭挞谴责。

11.你如何理解作者借窦娥之口为当时社会开出的药方——“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句话实际上是作者对改变现实的一种期盼,要理解此句,需结合关汉卿的生平及思想,结合《窦娥冤》的写作背景。

【答案】 这表现了关汉卿对变革黑暗现实、改造吏治的渴望,但却把这一理想寄托在清官身上,表明关汉卿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无法超越历史。

12.【鸳鸯煞尾】曲中“嘱咐你爹爹,收养我奶奶。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一次展示了窦娥善良的心灵,请联系窦娥悲剧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句展现了窦娥的善良,而善良孝顺的她却被冤杀,这就是悲剧,同学们可以联系本文的主旨和刻画人物的需要进行分析。

影响女性命运的几个因素 篇6

摘 要:《激流三部曲》是巴金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宏篇巨制。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他曾经倾注过心血和感情的女性群体,寄予了诸多期望,饱含着诸多探索。本文试从个人性格、环境、阶级出身、时代思想四个因素对作品中女性命运的影响进行一一分析。

关键词:巴金 《激流三部曲》 女性命运 影响因素

巴金老先生去世了,但他的作品留给人们的思考是无尽的,对于处在今天这个进步、民主、自由的时代的读者,仍然具有巨大的精神、思想、文化价值。我们更应该继承他的求索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做出自己崭新的、不懈的探索。

在《激流三部曲》中,巴金对这些他曾经倾注过心血和感情的女性群体,寄予了诸多期望,饱含着诸多探索,这些,有些可能是自觉的,有些也有可能是自发的。笔者认为,文中女性命运的归宿,不能一概而论。造成她们命运的因素,也是十分复杂的。

一、个人性格对《激流三部曲》中女性命运的影响

高家是谓之为“诗书礼教”的大户人家。在这样的大户人家里,衣食无忧,物质生活是富足的;同时,封建家庭的统治者还附庸风雅。于是,大院之内,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可是,就是在这平和的表面下,掩盖了许多相互倾轧和明争暗斗而酿就的悲剧。这些封建大家庭的贵族小姐,好像笼中的金丝雀一样,被一个用旧礼教、旧思想所打造的黄金笼子囚禁着,难以见到头顶上的广阔的天空,难以呼吸到自由清新的空气。这样,性格软弱的女性被逼着一个个做了时代的牺牲品,青春被埋葬在封建主义的大坟墓里,至死也无法荡起一些回音。但是,不管当时的牢笼筑得如何的坚固,那些坚持自己的理想,富有斗争个性的女性叛逆者,终归还是找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在坚决的反抗和不懈的斗争中,争取到了属于自己的权利。

其实,在社会物质条件类似甚至等同的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正如西谚所说,“性格决定命运”。例如,高淑华和高淑贞这一对堂姐妹。她们都是资产阶级贵族小姐,又生活在同一个封建大家庭里,但两人的命运却有着天壤之别。高淑贞懦弱胆小,对一切都充满恐惧,一向谨小慎微,然而噩运却不曾放过她。她小时候常莫名其妙地遭受母亲的毒打即是明证。倘若她有一丝反抗精神,在遭受非人待遇时对干一场,或者离家出走,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世事没有假如,但有一点可以看到,在她投井之后,她母亲醒悟了,忏悔了!可是,高淑贞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啊!倘若高淑贞平时就敢于抗争,也许她母亲会早些回头,因为她的母亲并非天良泯灭的心理变态狂。高淑贞因为害怕封建家长的压迫,遇事总是想法逃避,可噩运却总如影相随。可以说,迫害,是高淑贞难以逃脱的遭遇;反抗,却是高淑贞可以做出的选择。因为不反抗,淑贞无法摆脱命运的悲剧,最终只能在冰凉的井水里寻找自己的归宿了。

高淑贞的懦弱已渗入了骨髓,纵使琴表姐、觉民的启示,也对她也没有什么帮助了。“我一定不像你这样把什么都忍受下去,哪怕她是我妈,她骂我骂得不对,我也要跟她对吵……”“儿女又不是父母的东西,怎么就能够由父母任意处理?父母的话,说得不在理,就不应当听……”在这样充满热情、充满反抗思想的语言的鼓励下,高淑贞却只有恐惧和不安,“我比不上你,我什么都不懂”。逆来顺受的思想已占据了这个少女的整个头脑,懦弱的性格使得这个少女自己一步步地走向死亡的深渊。所以说,高淑贞的悲剧是必然的。

二、环境对于《激流三部曲》中女性命运的影响

高淑英和惠一样,出身于一个封建家庭,她们的父亲都非常顽固地维持封建戒律。高淑英的父亲高克明是一位留过学的大律师,不可谓没见过世面,可他硬要把女儿高淑英往火坑里推,将她嫁给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的陈克家;惠的父亲周伯涛脑子里浸透了封建礼教,麻木、僵化、顽固、愚蠢又无能,也为惠选择了一个既无半点能力,又情性古怪的男人,活生生地将惠埋葬在封建礼教中。高淑英和惠不仅都有着专断又顽固的父亲,她们的母亲也都是那种唯夫命是从的封建女子,尽管她们对于女儿的婚事心中不安,甚至不满,但她们不敢反对,甚至在不自觉之中也成了各自丈夫的帮凶。高淑英和惠被父母安排的婚姻是毫无前途,毫无希望的,在她们的面前,可以说,摆着同样的陷阱。

但是,这两位出身、性格乃至所承受的封建压迫都极为相似的贵族少女,在经历了某些相同的人生体验之后,选择的人生道路却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将她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她们的家庭环境大至相同。但在社会环境中,她们所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周围亲友的举措也不相同。

在封建家庭里,高淑英和惠都接受了一定程度的传统教育。但是,高淑英不只受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对于生活在黑暗沉闷的封建家庭的高淑英来说,那些“西洋小说”和“新出的杂志”算得上是最原始的思想启蒙。

而惠呢,“她只是默默地,顺从地做着别人要她做的事。她不笑,但也不落泪,她整天躲在房里,拿几本旧诗词或者旧小说消磨日子。”纵使惠有过那么一点追求幸福的念头,恐怕也被传统文化中的“三从四德”扼杀了。——这是来自二者的不同文化视阈的影响。

再看看惠的身边。周老太太虽然疼爱她,对她的婚姻也曾不满,但在关键时候却只是说,这是她的命。她的弟弟枚,处境比她还糟糕,反而让她担心。她生活中唯一一个真正理解她关心她的人——觉新,却是一个软弱的青年:“他(觉新)知道前面有一个深渊在等候她,但是他无法使她停止脚步。其实,他这时也不曾想到没法使她停住脚步的事。”前有强大的压力,后无坚实的盾牌,惠——这个柔弱的少女,除了屈服,就别无出路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惠是无法选择她自己的命运的。

高淑英沉静、多思,有上进心,肯学习,但她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封建家庭的叛逆者,而是环境造就了她;惠也沉静多思,对父母所安排的一切也并非心甘情愿,可在反动势力又过于强大时,孤立无援——是环境毁灭了她。

这即是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

三、阶级出身对《激流三步曲》中女性命运的影响

在《激流三部曲》中,女性形象居多;如果将她们的出身稍微归纳一下,不难看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封建阶级的贵族妇女,一类是底层劳动妇女。

前一类女性,在物质生活方面较为丰足,吃穿不愁,特别是年轻女性,或多或少地受过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如琴、高淑华进了新学堂——女一师读书,高淑华、高淑英甚至请了家庭教师学习英语,她们能够受到教育,与她们的大户人家出身,有着雄厚的资产实力是分不开的。同时,这类年轻女性,还有着优雅的娱乐生活,如游湖赏月,喝酒宴请,等等。在无需为生计操劳、为生存奔波的情况下,在有时间、有精力的情况下,她们这些贵族妇女自然会对生命存在的意义进行合理的怀疑和反省。

再看看处在底层的劳动女性。她们在政治上不享有独立的权利,甚至没有人身自由,经济上也倍受压榨,遭际自然也就凄惨无比了:鸣凤抗婚,不愿嫁入冯家,就只有死路一条;婉儿嫁给冯老太爷作妾,被迫沦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倩儿病重,主子不愿请医生治病,就只能悲惨地死去……

综上所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出身对《激流三部曲》中女性的命运,有着极大的影响。对此,马克思说得好:“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四、时代思想对《激流三部曲》中女性命运的影响

在《激流三部曲》中,琴是一位受到过新式教育、接受了时代思想的女性。她想上外专读书,却因“男女同校”这一忌讳,受到了封建势力的反对。在时代思想的影响下,琴据理力争:“如今时代不同了……世界是一天一天地变新的,男女都是一样的人,为什么我不可以和男学生同一个学校读书?”琴以新思想武装了自己的头脑,所以敢于和封建势力作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她进一女师,上外专读书,参加报刊编辑工作,反对旧思想,反对封建礼教,这一切,说明她是在新思想的影响下成长并成为一位新女性的。作为一位新女性,她藐视传统礼教,争取自由,最终将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高淑英原本是一位旧式小姐,而在抗婚过程中,由于受到琴、高觉民、高觉慧的影响,敢于向命运挑战,渐渐地成长为一位新女性,争取到了自己自由的权利。

高淑华由羡慕琴的生活,萌发了要做一位像“琴一样的人”的想法。于是,她敢于反抗封建家长的专制,冲破重重阻力走进了另一个广阔的天空——女师。她是一位在不断成长的新女性,她的命运别人无法掌控,自己却能好好把握。

由此可见,时代思想就像一股魔力,注入到她们身上,使她们得以成为封建家族大胆的叛逆者,为自由而战的革命战士,执掌自己命运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巴金著.谈自己,巴金选集(第十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谭兴国著.巴金的生平和创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刘复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巴金卷[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

[4]刘增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女性命运 篇7

一、金大奶奶

《金大奶奶》是白先勇的处女作, 小说塑造了金大奶奶这个孤独而又凄凉的女性形象, 这也体现了他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探索。金大奶奶年轻的时候, 是一个年轻守寡的少奶奶, 夫家有钱, 得到了很多的钱财和田地。凭着前夫的遗产, 认识了金大先生, 在金大先生的花言巧语下与之结婚。然而, 金大先生在获得财产后, 就开始对金大奶奶施加凌辱, 以至于全家上下都看不起她。最后, 金大先生甚至要把戏子娶回家, 欲将金大奶奶赶出家门。尽管处境孤独的金大奶奶与金大先生做了决绝的抗争, 但结果当然只能是以惨败而告终, 金大奶奶只能在悲愤交集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作品中的金大奶奶, 她有两次失败的婚姻。第一次婚姻, 他的丈夫很有钱, 但是有痨病, 没几年就去世了。如果说, 这一次婚姻的悲剧, 是由众多的客观因素造成的, 那么, 金大奶奶第二次悲剧的婚姻, 则更多地是她自身的主观因素所导致。金大奶奶当时三十多岁, 又经历了一次悲惨的婚姻, 她应该对感情有所理解, 有所领悟, 但还是被金大先生的花言巧语所蒙蔽, 从而使其在追求爱情的路上再一次迷失方向。

小说中, 作为非主角人物的顺嫂和小虎子对主人公的态度完全不同。顺嫂, “我”的奶妈, 作为一个经历过多年风雨的中年妇女, 对事情的是与非有她自己的看法, 与金家认识以来对金大奶奶的悲惨命运也是十分同情。小虎子, 金大先生与金二奶奶的儿子, 年龄尚小。照理说, 金大奶奶应该是小虎子的伯娘, 但当“我”问起的时候, 他嘴里却哼道:“去她的!她算是哪一门的伯娘?‘老太婆’算了。”这里, 通过小虎子这个小孩子对金大奶奶的态度, 也暗示出了金大奶奶在家被冷落、被嘲弄的悲惨生活。

整个故事, 以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我”的眼光徐徐展开, 看上去节奏舒缓, 读来却字字见血。金大奶奶, 一个孤独凄凉的女性角色。一方面, 是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让向往爱情的金大奶奶陷入孤独;另一方面, 正是因为她对爱情的追求, 让她迷失了方向, 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二、福生嫂

在传统的道德体系下, 女性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她们必须把自己的欲望压抑在内心深处, 即使是像福生嫂那样嫁给一个性无能的男人。

《闷雷》的女主人公, 是一个叫福生嫂的女性。她本是个广西姑娘, 少年丧母, 父亲是个杂货店老板, 对店里的事从不问津。福生嫂五官端正, 身材挺秀, 想要嫁给一个体面的小伙子。然而, 父亲却替她挑中了年龄大她许多的“老实人”马福生。论职位, 马福生不过是个随副官。论相貌, 细眉小眼、瘦弱单薄, 一点都不像个北方汉子。最重要的是, 嫁给马福生后, 她发现他们不能生出小孩。为了不让别人讲闲话, 他们决定让福生嫂装大肚子, 然后抱一个小孩子来养。过了不久, 丈夫福生的拜把兄弟刘英, 搬来福生家一起住。刘英身材很好, 手臂粗壮, 强劲有力, 相处中福生嫂对刘英产生了好感, 刘英也对福生嫂产生感情。然而, 在刘英向福生嫂示好时, 她临阵脱逃了。

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 女性正常的欲望大都被扭曲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 对正常夫妻生活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福生嫂面对一个性无能的丈夫, 本可把他晾在一边, 而她没这么做, 她极力克制住自己。更为可悲的是, 还要为马福生假装怀孕, 受尽太太们的奚落和嘲笑。在刘英表示了爱慕之后, 她害怕了, 在传统道德伦理下扼杀了自己的爱情。最后, 刘英离开了。积蓄已久的闷雷声一阵比一阵密了, “福生嫂无力地倒在窗沿上, 好像受了谁的欺负一样呜呜地哭了起来。”

白先勇看到了她们的不幸, 因此, 他对于那些被压抑了的以福生嫂为代表的女性寄予了深刻的同情, 揭露了女性扭曲的心理层面, 深入到了女性内心, 写出了身体内压抑了的欲望。

三、玉卿嫂

和《金大奶奶》一样, 《玉卿嫂》的故事情节, 同样是以正值少年的“我”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

玉卿嫂生得漂亮, 原本是一阔户人家的媳妇。丈夫抽鸦片死去, 婆婆怀疑她与老爷的跟班庆生有染, 将两人扫地出门。庆生患有肺病, 迫于生计, 玉卿到“我”家里帮佣。在她的照顾下, 庆生的病有所好转。一次偶然, “我”发现了庆生的存在, 并与他成为好朋友, 经常外出听戏。听戏过程中, 庆生爱上旦角金燕飞。玉卿嫂发现他们二人的恋情后, 痛不欲生。经过这次情感的痛苦挣扎后, 玉卿嫂杀死庆生, 继而自杀。

玉卿嫂刚一出场时是一个标致爽净的人, 不多言多语。男佣人想非礼她, 她就会让他们吃尽苦头。坛子叔叔向她求婚, 遭到了拒绝。这个表面上看起来懂事的孤孀, 却暗暗爱着小自己十几岁的庆生。她对庆生的爱, 到了疯狂的地步, 她“一径狠狠地管住庆生, 好像恨不得拿条绳子把他牢牢栓在裤腰带上, 一举一动, 她总要牢牢的盯着。”从这里不难看出玉卿嫂对的爱情专一。而玉卿嫂的悲剧, 也正是由于她的执拗的性格造成的。她对待爱情的态度热烈真挚, 但同时, 她又是自私的, 她不懂得爱情需要双方共同维持, 不知道单方面的执著不可能产生完美的爱情。她把爱情当成了生活的全部, 在爱情中迷失了自我, 所以, 当庆生爱上了金燕飞后, 她无法接受, 最终酿成悲剧。

作者从小就体会过病魔从手中夺去生命的惊心动魄, 国此, “同样是死亡主题, 出现在白先勇笔下就充满了一种特有的中国式的苍凉感。这是他的自觉追求, 也是他的自然流露。”小说的结尾部分, “我”走到庆生的屋子, 看到了桌上流满了的蜡泪, 看到了奄奄一息的发着淡蓝色的烛光, 看到了躺在地上的庆生和玉卿嫂, 庆生仰卧着, 喉咙管上有一个窟窿, 玉卿嫂伏在庆生的身上, 胸口上插着一把刀, 血还在往下滴……这一切的一切, 都有一种难以言语的苍凉感和悲壮感。

白先勇作为一个男性作家, 通过自己亲身的接触和了解的女性, 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且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描绘出了女性命运的形态和生命的过程。他将自己的忧患意识注入到小说的人物中, 尤其是女性人物的身上。这些女性大都身处弱势地位, 被现实生活无情地摧残吞噬, 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金大奶奶、福生嫂、玉卿嫂等女性的命运正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弱者的悲歌。

参考文献

[1]白先勇.白先勇集[M].花城出版社, 2009.

[2]白先勇.寂寞的十七岁[M].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

女性命运 篇8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严重泯灭

女性自我意识的泯灭在南戏的代表作品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从《琵琶记》来看, 女性自我意识的泯灭是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问题, 表现为身为女性却自甘卑弱, 缺少独立人格, 认同男性的人生价值观, 在男权的压迫下, 有些女性难以自我认同, “自觉”地变为客体, 处于屈从地位, 并对现实中歧视女性的做法毫无怨言, 意识不到男女不平等的现实。这种自我意识的严重泯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女性容易屈服外界环境压力

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是:女性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被男性认可, 她就必须放弃自我要求成为客体, 这就是说, 她就必须放弃成为主体的权利。在《琵琶记》中, 在公公强迫新婚的丈夫去考取功名时, 而赵五娘不愿丈夫离开自己, 但她却没有争辩, 最后只能让蔡公和张太公的“怂恿”成为现实。尽管赵五娘对外界环境压力本能地进行了反抗, 但赵五娘毕竟太弱小, 她终于滑向了“他者”——“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 完全处于客体地位、丧失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

2.女性缺乏自我抗争精神, 面对不幸只是忍受

在作品中, 女性面对生活的一切困苦, 往往无怨无悔, 默默忍受, 听凭命运的安排, 对男人的逃避责任决无怨言, 也不思考痛苦的根源, 无视男女不平等的现实, 更不用说抗争命运的大胆举动了。《琵琶记》中的女主人公赵五娘积极认同并实践着男人的人生理想, 心中惟独没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 作者也是按照男人的标准来设计她的生活之路。“总之, 在男性中心的宗法社会之内, 女性生活处处受男性的操纵、压迫、欺骗、藐视……而她们也有投降也有反抗;投降者被称为‘贞女’‘良妻’, 反抗者被骂为‘淫女’‘妒妇’;而最后, 投降者只能忍辱苟延度日, 反抗者到底只有一个失败”。这样看来, 赵五娘就是“投降者”了, 其生活的内容就是忍耐和等待。

3.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 主张为男性做自我牺牲

在封建社会中, 文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与追求, 更注重政治前途, 在事业与爱情不可兼得时, 往往更多地选择事业。“在封建正统的观念里, 文人举子的终极追求是着眼于德行的完备与事功的辉煌, ‘太上立德, 其次立功, 其次立言’被称为人生追求中的三不朽, 这三不朽, 都是统一在政治伦理中的, 而人生的其他大事包括婚姻也当归属于此”。而她们巨大的自我牺牲换来的, 不过是朝廷的旌表与“一夫二妻”的结局, 这是当时女人真正的悲哀而不是荣耀。女性是男性话语的“传声筒”

几千年来, 无论东西方, 女性一直被认为是“第二性”或“从属他人的人”, 丧失了自我主体性, 其旨意也是参照男性来决定的。女性失去了自己的言语空间, 成为男性话语的“传声筒”:所言是男人们常说的忠孝节义的话题, 所为也是为了夫君的事业, 以男人的是非为自己的是非, 默默地衬托着他们的成功, 而我们却听不到她们心底的真实的声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夫者妻之天”之说, 意为女性为男性的附庸。

在作品中, 赵五娘埋葬了公公婆婆, 要更换衣装前往长安寻取丈夫时, 她俨然成了个满口孝义的代言人。可见, 赵五娘在男性话语占主导的社会中失去了表达自我意愿的话语权利, 成了男性话语的代传人。

二、中国封建思想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

在“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束缚下, 失去独立的思想和意志。她们必须自甘卑弱, 服从男人的意志, 才能获得这个以男子为中心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反思造成女性自我意识严重泯灭的原因, 应当与中国封建思想男尊女卑的观念密切相关。

男尊女卑的观念塑造了女性的依附性格, 使女人不能作为独立的个人而存在, 更不用说做人的自由和尊严了。可想而知, 女人在男权社会中生存下去是多么艰难。《琵琶记》中的赵五娘已接近死亡的边缘, 但她找不到痛苦的根源, 只有忍耐煎熬下去, 而最终九死一生的她, 其结局不过是和牛小姐共同分享了丈夫的情感。“在古代中国两性对立的社会模式中, 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儒门古训, 便将男性居主的话语权势昭示得明明白白, 而女性则在这种异己的‘他者’话语强权下被赤裸裸地剥夺了与前者平起平坐的社会地位”“夫为妻纲”“出嫁从夫”的规定, 已经赋予了男人对女人的绝对统治权, 女性失去自我的悲剧一幕幕上演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赵五娘悲剧命运的深层次分析

赵五娘的悲剧命运昭示着女性自我意识的严重泯灭。没有爱情, 可以苦等;遭受误解, 忍气吞声;生活困难, 一肩承受;遭遇磨折, 咬牙苦撑。然而, 正是在苦难中显现出她善良、无私、隐忍、坚韧等品质。让人惊异的是, 在那个豺狼当道的世道里, 她一个弱女子居然能千里迢迢找到远在京城的丈夫, 这其间有多少辛酸曲折, 恐怕是难以详尽的。

作为一个女人, 她首先应该是个人, 然后才是女人, 她可以成为女儿、朋友、妻子、情人、母亲, 等等。但赵五娘根本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她只是一个附属物, 只是封建男权制度下的一个符号化概念。她在作品中实际上是个对象性的存在, 她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利他”“无己”的。赵五娘是男人心目中理想的女性, 有着天使般的美丽和纯洁, 内敛、顺从并且无私奉献, 她们回避着她们自己——或她们自身的舒适, 或自我的愿望, 甚或是两者兼有之。女性在这里成了没有自由意志的东西, 没有真实人的生活, 只是一个美好但没有生命的对象。

男女本来就是相依同生的, 如同“吃糠”一出, 赵五娘所唱“糠和米, 本是相依倚”, 但是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中却发生了分裂, “被簸扬作两处飞”。所以, 只有男女平等对话, 和谐地生活, 精神上合作的时候, 才可能实现女性独立自主的生活。如果女性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女性就算是男人的“骨中的骨, 肉中的肉”, 也不过是个附属品。

参考文献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

[2]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4.8.

[3]孙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法思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12.

从萧红小说看中国女性情感和命运 篇9

萧红,1911年生于中国最北部的大地主家庭。 虽然家里物质条件较好,却从小难以得到父母的爱, 遭到父亲和继母的嫌弃。她坚强独立的个性与父亲的贪婪冷漠,是截然不同的。虽然得到祖父的疼爱, 但最后她还是忍受不了浓厚的封建重男轻女思想, 反对包办的婚姻,踏上了离家的道路。在离家路上, 与中学同学同居并意外怀孕,最后却遭抛弃。在感情上,还遇到了未婚夫汪恩甲、萧军等,可是最终都没有一个圆满的结果。

萧红,在命运多舛的人生中,用她出色的才华编织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作品。其中,《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作品更是闻名于世,感召和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作为女性作家,萧红作品自然少不了女性的抒写。另外,她坎坷的感情生活,让她用这种凄惶、落寞的绝望心理在作品中刻画了中国女性的情感与命运。例如《王阿嫂的死》,就是以女性为主角,萧红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中国女性的悲剧情感与不顺的命运,并向传统男权主义发起了挑战。

二、萧红小说中女性的情感与命运特点

(一)惨遭挨打,无家可归的家庭牺牲品

在萧红作品中,有这样一种女人,她从小就到了婆家,却过着无感情并惨遭威迫的日子。在《呼兰河传》,这个女性就是“小团圆媳妇”,她从小被迫到了胡家,并从未体验过自己想要的感情。这位大方活泼的女孩,不仅没有属于自己的感情,而且从小惨遭婆婆的打骂和折磨。在婆婆的暴力折磨下,内心麻木的她还是不驯服,于是遭到更残酷的暴打。这个小媳妇,从开始的拥有乌黑头发,笑呵呵,到哭笑不得,最后全身伤痛悲惨而去。在这个封建思想浓厚的家庭,小团圆的媳妇不仅是身体被婆婆鞭打和欺辱,她的思想和尊严也被践踏和侮辱。 本应该享受人生喜怒哀乐的她,不仅没有享受到半点感情的滋润,经历的却是一种痛不欲生的人生。 就这样,没有情感慰藉的她,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二)为爱情掉进男权筑造的陷阱

《生死场》是萧红最出色的作品,她将更多的笔墨倾注在了女性的形象上。在作品中,金枝就是一个典型为爱情牺牲的女孩。这位天真美丽的少女,由于错爱了强壮粗狂的青年,她享受了瞬间的甜蜜和短暂的感情,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品中的金枝,因为对爱情的无知,掉进了男权主义的陷阱,并从此没有办法解脱。在文章中,萧红用坚定的笔墨,赤裸裸地描写仅仅是两性的结合,却看不到金枝的幸福与愉悦,只有粗暴男性对柔弱女子的性虐待,根本没有感情的影子。在生活中,这位柔弱女子,含辛茹苦生下女儿,却被粗暴的丈夫摔死了。后来金枝成了寡妇,只能独身到城里谋生,却继续遭受男权的侮辱。总的来说,金枝是封建男权主义的牺牲品。

(三)渴望知识和爱情,现实背道而驰

在《小城三月》中,翠姨是另外一个封建残害下的牺牲品。与萧红笔下的其他女性相比,这位女孩多才多艺,性格温顺,是封建家庭中的小家碧玉,也是传统的优秀女性,可她也渴望知识,渴望自由和爱情。在情感上,她心里一直爱慕留洋的表哥,可是现实却让她与一个不喜欢的人订婚,走着封建女性要走的老路。她对表哥的爱慕,却不能表达,过着郁郁寡欢的日子,最后到死也不能将自己的心里话倾诉。总的来说,翠姨有着追求自由爱情的梦想,却被残酷的封建思想剥夺了自己的幸福。 人生短暂的她,留给世人的是对传统女性悲惨命运的感叹。

(四)冷酷的母亲

萧红从小就得不到亲生母亲的关爱,后来继母对她更是用尽心计折磨。于是,在她笔下,很多女性自私冷漠,没有情感,犹如一只恐怖的动物。 她作品中的“王婆”就是一个没人性的母亲,女儿平儿因为寒冷穿着父亲的靴子,王婆就像野兽一样开始折磨平儿。在冰天雪地上,平儿被母亲夺走了靴子,只能赤着脚艰难走着,平儿不小心摔在犁上, 母亲不仅没有去救援,反而将她扔到草堆中,亲眼目睹平儿流血死去。萧红描写这个野兽般的母亲“孩子一死,不算一回事”,向读者展示了封建社会中有残暴没人性的母亲形象。

三、结语

浅析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剧命运 篇10

一、苍凉的手势

在《金锁记》中, 张爱玲将女性的悲剧定格为“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而“苍凉, 恰恰是内心找不到依靠的标本”, 它的背后仍是无尽的孤独。正是这种苍凉才使得她们拼命的抓住物质, 以此来弥补内心的空虚, 麻痹自己逼仄的灵魂。而曹七巧正是这样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大胆泼辣的性格;门第低微的出身;瘫痪在床的丈夫……使她在姜家备受嘲笑, 没有人去同情她的遭遇, 理解她的悲哀。她在家中使性子、打丫头、说村话, 与婆婆怄气, 同妯娌斗嘴以此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恨。她无视夫权, 渴望爱情却不得, 在丈夫和婆婆相继过世之后蛮横的撒泼, 哭闹, 去争夺家产。当她听到心仪已久姜季泽向她表达爱意时, 刹那间的感动过后便想到是为自己的钱而来。于是, 虚情假意的不断试探, 在得到答案之后立刻翻脸, 将季泽赶出了家门。看着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独自守护的那份感情就这样如洒落在桌子上的酸梅汤夜漏般“一滴, 一滴……一更, 二更……一年, 一百年”的流走, 却无能为力。她也知道“人生在世, 还不就是那么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可是, 她已习惯了这用她一生幸福换得的黄金枷锁, 并“用它锁住了自己的情欲, 锁住她的爱, 更加倍的疯狂锁住她自己, 女儿, 儿媳, 亲手埋葬了她们的青春和幸福”, 她与儿媳争抢儿子, 并不时地当着众人的面羞辱儿媳, 使得两房媳妇相继死去, 并不动声色的断送了女儿的终身幸福, 却无丝毫的愧疚感, 从而使儿女们都恨极了她, 最后只有眼角的一滴清泪伴她逝去。她的一生注定是空虚而悲哀的, 一场无法摆脱的婚姻悲剧造成了她人性的扭曲, 使她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的伤害了自己, 让人产生一种深深的悲悯和同情。

二、残存的浪漫

在钱钟书的笔下婚姻是一座围城, 困住了所有的自由和激情, 使那些困在里面的人拼命地想要挣脱;而张爱玲笔下的一些女性却偏偏不顾一切的想要走进去, 只为找到一个归宿, 寻求人生的安稳, 而爱情对她们而言似乎是可有可无的, 她们是为了谋生而谋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因不堪忍受夫家的虐待而离婚并寄居娘家, 迫于家庭的压力和自尊, 不得不重新走上那条想要摆脱却不能的人生道路—婚姻。因为她知道“过几年就老了, 这里, 青春是不稀罕的”, 她只能凭借着尚未逝去的青春孤注一掷。不料, 遇到的却也是精明万分的人, 他们一个为谋生, 另一个只为谋爱。于是, 两人不停的相互试探, 彼此都不愿付出真心。若无倾城瞬间的沦陷, 他们也不可能最终走到一起。毕竟, 国家和民族的的命运太过神圣了, 不是世俗男女可以承受的, “他不过是自私的男子, 她不过是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 个人主义者无法容身, 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可是, 伴随着流苏的不是携手之后的幸福而是无边无尽的落寞和空虚……

因此, 在物欲横流的乱世之中, 欲望是不可靠的, 爱情更不可靠, 只有抓住一些情感的余烬, 靠着这残存的浪漫才能活下去。而这些残存的浪漫有能维持多久呢?最终, 免不了还是要带着一种悲情的色彩。

三、无奈的沉沦

这世上总有一些人为了爱, 情愿被放逐, 哪怕是万劫不复也无怨无悔。在自我放逐的过程中, 他们会因身边的一些人和事而一再沉沦, 直至跌落崖底, 葬送自己的一生。如果说七巧的扭曲, 流苏的隐忍是不得已而为之, 那么微龙的沉沦则是因为自己无法抵挡外界的诱惑主动为之。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微龙为了那份一厢情愿的情感, 付出了自己的所有, 而换得的不过是沉香燃过之后的那缕若有若无的清香和无尽的空虚。她本是一个家世清白, 心高气傲的女孩, 为了能够在香港完成自己的学业, 不得不去求助自己已是富人遗孀姑妈。在遇到富家子弟乔琪后, 她的自尊和理想都被抛诸脑后, 在姑妈的怂恿和内心的煎熬中一再的沉沦。明知道乔琪生性顽劣, 游手好闲, 却依旧相信只要两个人走进了婚姻, 一切都会改变, 并坚信乔琪最终会爱上自己。当她真正走入期盼已久的婚姻后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幸福留给自己的仍是无边的落寞和荒凉。可是她只能这样一如既往的走下去, 没有天长地久的计划, 因为未来的一切不是自己能够把握的, 她能做到只是傻傻地爱着那个人, 不计付出, 更不谈回报。她清楚“花立时谢了, 又是寒冷与黑暗……”。

对太多的人来说, 爱是自己的事, 她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对这份爱尽心尽力而已。“见了他, 她变得很低很低, 低到尘埃里, 但她的心里是欢喜的,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如是说。

“在中国的女性作家里, 还没有一个人像张爱玲那样以女性深切的同情和关注去孜孜于女性凄惨悲凉的人生命运”。她用女性特有的眼光来书写乱世中的悲情人生, 揭露了人性的自私、贪婪以及命运的无常和人世的沧桑, 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也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为了保持生活的正常, 我们常常不得不牺牲理想迁就现实”, 只要活在这世上, 我们就必须在浪漫的梦想和残酷的现实之间做出选择, 这就是人生。所以, 在张爱玲对自己的笔下那些带有悲剧性的女性形象, 给予更多的是同情与悲悯, 同时也体现出她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 正如她所说的“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参考文献

[1]天才梦[M].张爱玲文集 (第3卷) [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2]张爱玲.谈女人[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

[3]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张爱玲.金锁记[M].色戒[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

[5]刘思谦.“娜拉”言说[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7.

[6]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

[7]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M].色戒[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

[8]金宏达, 于青.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1.

女性命运 篇11

关键词:《名利场》 创作背景 经典女性形象 命运

引言

英国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是19世纪英国文学领域能够与查尔斯·狄更斯分庭抗礼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曾经他提出了“小说的艺术就是表现的本质,要尽最大限度地去表现出真情实感”的创作宗旨,在这样的创作宗旨引导下,使其创作出的小说《名利场》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人物。萨克雷所创作出来的诸多人物形象能够让读者感觉到其形象都是来自于生活,并且似乎在眼前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与拥挤的现实世界印象。尤其是贝姬·夏普、艾米利亚等人物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学领域中具有典范意义的女性形象。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两个有着不同性格的女孩所遭遇的不同命运,贝姬因为从小受到下层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是又在长大之后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因此融合了不同环境影响使其性格开始不断扭曲,在大环境中受到的歧视远比受到的教育要多得多。贝姬习惯于对旁人使用心计,用虚伪的外表来包装自己,就是想让这个社会来接纳自己,并让所有男人都会仰慕于她。因为贝姬觉得上层社会中的男性群体对自己阿谀奉承的感觉能够极大程度上满足了虚荣心。而另一个善良、漂亮的女性形象艾米利亚性格与其截然相反,内心纯洁到不懂得生活本质是什么。她的善良让人心疼,能够激发人们的保护欲,最终也获得了自己甜蜜的爱情。小说《名利场》中的两个女性形象可谓是代表了两个极端,而不同的人物性格也注定铺好了两种命运之路。本文对这两个经典女性形象分析,并对其命运梳理,以便于我们在两者对比中更为清晰地看到其差异与本质。

一 《名利场》背后复杂的社会背景

在小说《名利场》出版之后,其中作者所塑造的诸多小人物形象立刻变得十分高大起来。作者萨克雷进行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并没有想要去刻意塑造出一个英雄人物形象,因此这些人物具有的缺点也逐一被描述出来,对正面人物的描绘也有着较少内容。然而也正是这样的描绘,才能够将最真实的社会状况表现出来。萨克雷选择运用了一种大胆的写作手法来创作作品,不但突破了原有的小说模式,并且作品在经过特殊艺术加工之后,能够以最为真实而敏锐的视野去揭露出当时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的丑陋百态。故事内容中,人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金钱,为了能够极大程度上去满足了自己的欲望,所有关于情感与信仰的内容都会被人们抛之脑后,只有自己利益的追求才是这些人们生命的真谛。

作者生于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正处于繁盛发展的阶段,当时工业、商业较为发达,因此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现象逐渐扩大化。英国上流社会的工商业主掌控着大量的财富,他们不断地追求名誉、物质,并且借助手中权力来压榨底层百姓,用多种手段来剥夺老百姓的血汗钱。正是因为这样不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的状态,使得整个社会处于混乱的状况,因此也让社会成员之间出现了冷漠的关系,对于别人的事情,每个人都不会去关注,忽略了别人的存在,一味地去关注自己的目标,甚至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呈现出扭曲的人性。在小说《名利场》中,尽管并没有以感情发展为主线索,但是也难以逃过文学作品的基本调性。在贝姬所遇到的所有男性角色中,不是去肆意玩弄她的情感的,就是被她肆意玩弄的,然而这些都与爱情没有关系。艾米利亚暗恋自己的丈夫,但是谈及到真正的爱情,在她周围的男性角色中,都宾才算得上是一个性情中人。可以说小说《名利场》是对于19世纪英国社会的一幅浮世绘,在这个世界中,没有一个英雄角色的出现,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只有金钱与名誉,为了两者能够不顾一切地去追逐,甚至失去自己的人性,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的内心本质与面目也能够直观展现出来。作者萨克雷在自身的文学创作中也延续了原有的英国传统幽默、讽刺风格,在文字创设的名利场中,这些小人物被无情地卷入到血雨腥风之中,将英国当时上流社会的丑陋形态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了。

二 《名利场》中经典女性形象与人物命运

1 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态度

女性命运 篇12

一、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在封建宗族社会的礼制下, “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是结婚的必备条件。男女双方的婚姻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父母手里, 当事人不得自主, 尤其是女性;否则就是“非礼”, 即不合礼仪, 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我们在诗歌中可以看到, 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完全是由双方的家长做主的。另外, 与“父母之命”相提并论的是“媒妁之言”, 这也是婚姻的重要条件。如果婚姻中没有媒人, 是不合礼制的, 会遭到人们耻笑和鄙视。“媒”分为“官媒”和“私媒”, 民间大多是“私媒”, 即今天我们所说的“媒人”, 主要是奔走于两家之间, 替两家撮合, 从中取得一定的报酬。如诗歌中县令和太守都是让媒人先去刘家提亲。

二、三从四德

在古代, 女子出嫁后要遵从所谓的“三从四德”的道德规范。“三从四德”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昭在《女诫》一书中提出的。班昭的《女诫》开了中国女教的先河, 也使汉代女性受到了更多的束缚和压迫。“三从”是指:未嫁从父, 已嫁从夫, 夫死从子。在家要听父亲的话, 出嫁要听丈夫的话, 如果丈夫死了, 还得听儿子的话。总之, 女性永远没有自己的自主权, 得听从男性的安排, 他们的命运永远掌握在男性手中。我们看刘兰芝的遭遇, 就能想见当时妇女的处境了。兰芝非常优秀, 可以说无可挑剔, 但还是被丈夫休弃了, 她不能反抗。回到娘家, 哥哥逼她改嫁, 因为“长兄为父”, 她不能反抗, 只能改嫁, 因为女性没有自主权。“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主要是女性出嫁后的行为准则。即女性嫁人后要专心纺绩, 好好侍奉公婆, 服侍好丈夫, 少说多做, 保持家庭的和睦。像兰芝出嫁后, 在焦家“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 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 大人故嫌迟。”早起晚睡, 勤于纺织, 就这样还会受到婆婆的指责和刁难, 最终被休弃。封建礼教男尊女卑的主导思想注定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不幸, 女性只能是受害者, 无论她们表现的多么好, 也未必能保住她们的婚姻。

三、“出妻”制度

汉代有所谓的“七出”制度, 即只要女子违反了“七出”中的任何一条, 丈夫就可以把她休掉。“七出”是:一无子, 二淫佚, 三不事舅姑, 四口舌, 五盗窃, 六妒忌, 七恶疾。“出妻”制度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离婚方式。这是中国古代沿用时间最长的离婚手段。从战国时代之后便行诸于法律, 一直实行到清朝末期, 上下贯穿三千余年。“出妻”是封建社会中男方的特权, 是典型的男尊女卑观念的体现。应该注意的是, “出妻”有时并非是男子本人的意愿, 而是男方父母的意愿, 实际上, 也可称为“男家”的特权。如《孔雀东南飞》中, 焦仲卿和刘兰芝感情很好, 非常相爱, 从下面这段话可以看出来, “儿已薄禄相, 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 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 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一方面, 焦仲卿很爱自己的妻子, 因为刘兰芝知书达理, 容貌漂亮, 多才多艺, 勤劳能干, 任劳任怨, 这样的媳妇哪里去找, 因而他发出了“结发同枕席, 黄泉共为友”的誓言, 活着要和兰芝在一起, 死后也要和兰芝在一起。同时他也为兰芝抱不平, 质问自己的母亲“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所以当焦母要仲卿休掉兰芝时, 他最初是抵制的, 反对的。但出于孝顺, 他最终还是听从母亲的话, 休了兰芝。

上一篇:上肢力量素质下一篇:直流线性稳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