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错命运的未来(精选4篇)
交错命运的未来 篇1
老散博客BLOG
今日之中国水泥产业, 可以说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矛盾集合体, 同时不可否认, 它又是一个未来充满希望且产业疆域广阔的现代产业;为此, 多舛的命运注定水泥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之多、路径之曲、难度之高, 都是现实中的其他传统产业所无法比拟的。
一场孕育已久的、不可逆转的“颜色革命”, 正在全面展开中, 又注定是那般的轰轰烈烈、坎坎坷坷, 当然更充满光明与神圣。这也是版主不遗余力地为这场水泥产业转型升级鼓劲呐喊, 为这场与民生福祉同步的“颜色革命”讴歌的真实理由!
现代水泥产业又寻踪何处?是固守先天的难以抹掉的产业“黑色”胎记, 任其市场的潮水被动地淘沙掉, 走一天算一天, 还是抱定打造绿色产业的光荣和梦想, 毅然决然向生态环保产业转型?是死守着传统商业模式继续在“红海”中拼争厮杀, 继续斗力玩狠, 还是以创新者的姿态勇敢开拓“蓝海”, 劈波斩浪走出一条新工业化发展之路?是自满于做一个暴发户式的水泥产业大国, 拼外延扩规模, 还是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水泥产业强国?何去何从, 既是决定产业命运转圜的大决战, 也是未来历史的大选择。
其实, 描绘未来现代水泥产业色彩斑斓的调色板, 以及那支如椽画笔, 本来始终握在水泥产业自己的手中, 就看你秉持什么样的理念去构图, 以怎样的超乎寻常的手法去涂抹了!摆在面前的这幅带有时代印痕的巨幅长卷, 可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由一群担当历史责任励精图治的创新者, 给后人留下一幅斑斓壮美、大气磅礴、令人称颂的时代大作;一种是有一批胸无大志短视行为的“混世魔王”, 给后人留下的则是一幅色调灰暗、杂乱无章、遭人唾弃的涂鸦?看一看水泥产业该如何表现吧!
两年前, 那篇《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链当空舞》的博文, 许会给读者朋友留有一些印象。旧话重提, 并不是故弄玄虚的“色彩游戏”, 强调水泥产业“颜色革命”的理由, 恐怕地球人都知道!夜空中, 那轮已渺然不知所踪的明月会告诉你;白日里, 吞噬了光亮污染了清新空气的雾霾会告诉你;四野中, 森林植被、河流山川的生态红线频频亮起刺眼的警示信号会告诉你;水泥产业自己填写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上惊人的数字会告诉你;人们耳畔不时响起黎民百姓对环境生态抱怨声会告诉你;水泥产业自己酿造的产能过剩苦酒及连续多年三成以上的亏损面会告诉你———
“黑绿红蓝”———四色关系/相生相克/能否混搭
在水泥产业“颜色革命”的调色板上, 并不止“黑”与“绿”两种色彩。近年来, “黑变绿”出现频次也比较高, 指的是水泥产业由传统黑色产业向现代绿色产业之转变;那“红变蓝”又是怎么一回事?对于这一点未免有些陌生了, 指的是水泥企业由传统型“红海”竞争模式向现代型“蓝海”竞争模式之升级。
从水泥产业成长轨迹不难发现, 在“黑绿红蓝”四种色彩之间, 完全符合“相生相克”的逻辑, 是否让你感觉到了一点朴素辩证法的味道。粗略来讲, “黑”与“红”往往出现在传统水泥产业发展阶段里, 具有伴生性和同步性, 似一对形影不离嬉笑玩耍的姊妹花!传统产业需要传统管理, 彼此伴生一脉相承;而“绿”与“蓝”共同之处, 在于都携带着现代化的基因, 相互依托、相辅相成;“蓝”依托绿色产业实施战略管理模式, 绿色产业则需要“蓝海”战略做支撑, 二者犹如一对志趣相近行为默契的双棒兄弟。
“黑绿红蓝”除了上述的相生关系之外, 同时也存在着相克的排斥作用, 怎么讲哪?一方面表现为“红克绿”, “红海”战略不可能也无法适应绿色水泥产业发展, 无法优化配置资源, 所以它靠不上边, 也玩不转, 更走不远, 好比是用牛车拉着火箭炮去攻击敌阵, 怎么能不扯后腿耽误事呀!另一方面表现为“蓝克黑”, 反过来讲, “蓝海”战略不可能也无法助推黑色产业蹒跚前行, “羊肉贴不到狗肉身上”, 必然产生强烈的排异反应, 好端端的“蓝海”战略会被束之高阁, 甚至误当成一堆好看不好用的“现代垃圾”。
由此一来, 这必然扰乱了水泥业界秉持传统理念大佬们的好梦, 一门心思穿马甲“飘绿”, 依然精心侍弄着“红海”传统管理的自留地, 以为这样就可以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变革, 继续稳坐江山过舒心日子了!实际上, 水泥产业想在“黑绿红蓝”之间轻松转换, 并不单单是技术瓶颈, 也不单单是产品市场开发, 更不单单是企业规模大小, 而是一场全方位的、全流程的、全系统的大变革, 不进行从里到外、从皮到瓤的蜕变, 只去做局部小打小闹的改良粉饰, 试图以习惯的“红海”去实现现代的“绿色”, 肯定等于白白绕了地球一周还是行不通;或者突发奇想地用现代“蓝海”去包装传统的“黑色”, 即便穿上皇帝的新衣恐怕也不能使毛毛虫变粉蝶。这就是人们挂在嘴边上“水土不服”, 此乃系由不得企业随心所欲进行混搭的客观逻辑, 则由现代产业发展规律及管理的时空观所决定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 水泥产业如何褪去“黑色”, 走出“红海”, 迈向“蓝海”, 成就“绿色”?
“黑色胎记”———“褪黑”之难/“恶黑”之变/“祛黑”之路
黑格尔说:雅典娜的猫头鹰总是黄昏时候起来飞。
水泥产业常常遭遇黑色产业的诟病, “黑色”成了它的身份色、美学色, 早成定论。“黑”在什么地方?为啥历经岁月的磨砺却难以洗刷干净呀?之所以用“黑色”胎记来形容它的存在, 只因为一曰与生俱来的黑色污染, 二曰先天不足的制造工艺缺憾。这块“黑色”胎记几乎覆盖了水泥产业全身, 自波特兰水泥诞生那天起一直伴随至今, 与生俱来的“矿业+窑业”的传统生产模式, 注定了对能源的高依赖、高消耗, 对环境的高污染、高排放。
烈燃熊熊的1500℃高温的窑炉中, 当石灰石和铝硅酸盐粘土遭遇, 两者都亮出各自的化学特性和杂质的本性, 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产生浅灰色、弹珠大小的水泥熟料, 整个反应过程正是释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 其它部分则由加热窑炉的燃料所产生;如细分一下, 50%CO2归于原料中的Ca CO3分解, 40%归于消耗燃煤, 10%属于电力耗费。此外熟料与石膏结合被磨成粉状物水泥, 及其输送到施工现场的使用过程中, 都是粉尘产生的环节。加之产业链条特别长的水泥产业, 很难象有的产业那样可以暂时地做出某种遮掩, 它那赤裸裸的粗放特质也彰显了这一点。
尽管水泥凝胶材料煅烧技术不断发展, 中国水泥产业节能减排之路艰难前行, 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但客观上想突破技术“瓶颈”仍存在着诸多现实难题, 各种各样的替代技术设想都在进行探索中;这就意味着燃烧的窑火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无法替代, 国际通行的水泥制造工艺技术还要一如既往地延续下去, 且一时难以找到彻底根治的解药。
叫人感到雪上加霜的远不止这些, 水泥产业的“黑色”祸害更直接表现为雾霾泡沫化, 一旦开始产能过剩去泡沫化, 这个乌黑浑浊的大泡沫就会砰然破碎。可见, 水泥产业又一次被置身于现代社会生态系统与产业经济系统的交叉点上, 何去何从, 真真切切地考验整个产业的大智慧和行动力。
说到黑色水泥产业之“褪色”, 不啻迎合“褪色”潮流, 更为防止产业萎缩癌变, 此言不虚哉!尽人皆知, 全方位的倒逼机制正在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推动下大战旗鼓地构建起来, 其势如排山倒海不可阻挡。一是环境生态的倒逼压力, 社会公众不再容忍污染之苦。 (1) 全世界水泥工业CO2排放量占总排量的5%;中国水泥产业CO2排放量占全国排放量的9%~10%, 是世界水泥工业的2倍。 (2) 我国单位国土面积排放的水泥烟 (粉) 尘量是世界平均值的8.45倍, 水泥工业粉尘排放量多达1000万吨以上, 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15%~20%。 (3) 水泥工业主要有害气体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比例:NOx为8%~10%、SO3为3%~4%。正是这些恼人的数据, 敦促国家开始郑重宣布“向雾霾宣战”。二是自然资源成本的倒逼机制, 纳税人不再容忍廉价耗费自然资源。2012年, 水泥生产消耗矿山资源包括石灰石和粘土质21.5亿吨, 使用水泥时消耗砂、石骨料资源为110亿吨, 水泥生产耗煤1.9亿吨, 占全国总耗煤量的5.1%。国家大力创新生态文明制度, 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三是产业政策的倒逼机制, 国家不再容忍环境污染现象。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坚持“谁保护谁受益、谁损害谁补偿”的利益导向, 出台更为严格的“一个限额, 两个标准”, 即《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推广生产和应用高标号水泥, 拟取消低标号32.5级水泥产品;引入差别电价形成机制, 拟征环境税。四是建筑市场的倒逼机制, 绿色建筑不情愿分担高污染产品成本。在未来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中, 终端市场的绿色浪潮已显现端倪, 呼唤绿色水泥终端产品先行, 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价值;五是经济增长模式的倒逼机制, 社会不再容忍“先污染后治理”。雾霾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远远大于污染治理的费用, 原环保部长曲格平——30年前的数字:环境污染损失占工农业生产总值14%;北京大学最新研究———2013年1月雾霾事件, 估算造成交通和健康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30亿元;世界银行报告———1995年我国大气与水污染的损失占当年GDP的比重高达8%;中科院陈竺院士论文———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的早死人数在35万~50万人之间。
在犹如轧道机迎面而来的倒逼机制面前, 达标与不达标企业之间, 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命运是不同的, 故而小型水泥企业面临的碾压和冲击可能更大一些, 甚至一些企业会遭遇毁灭性的灾难;那么, 是不是大型水泥企业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在春天里酣睡哪?其实也未必想象的那样轻松。首先要看到危机生存的倒逼机制, 是关乎宏观社会方方面面的, 绝不仅局限于生态环境, 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环保达标了就可万事大吉了;其次要看到危机生存的倒逼机制, 是关乎产业发展战略层面的, 绝不仅局限于企业策略, 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采取短期的应对策略就可以安然入睡了;又次要看到危机生存的倒逼机制, 是关乎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的, 绝不仅局限于业务运作流程, 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采取调整业务运营方式就可以稳操胜券了。基于当下水泥产业具有极大地脆弱性, 任何企业都面临着躲不过去的严峻挑战。但愿能如泰戈尔 (Rabindrath tagore) 笔下的优雅诗句:“云飘到我的生命里来, 已经不是带雨或者迎来暴风雨, 而是为我的晚霞天空添加色彩。”
对产业“褪黑”先知先觉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 水泥业界权威人士高长明先生就是一位。早在1996年, 他借鉴发达国家同业经验, 提出了“四零一负”新思路, 即水泥工业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存, 水泥企业对其周围生态环境完全实现零污染;创新水泥工艺和余热回收技术, 降低单位水泥电耗, 提高单位熟料余热发电量, 实现水泥企业对外界电能的零消耗;水泥企业完全实现废料、废渣、废水的零排放;降低单位熟料热耗, 开发利用各种替代燃料, 实现熟料生产对天然矿物燃料的零消耗;节约资源, 扩大利废功能, 消纳各种废物, 减轻环境负荷, 为全社会废渣、废料的负增长作出贡献。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高氏“四零一负”新思路, 并没有赢来多少掌声, 相反却被认为过于超前、过于理想化了, 最终还是被“三低”即技术门槛低、市场准入门槛低、生态环保门槛低的风暴潮所淹没。于是, 在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大背景下, 水泥企业犹如过江之鲫一般, 争先恐后挤上了规模膨胀、产能扩张的独木桥, 谁料想短短几年的光景, 低端无序竞争与产能全面过剩双双袭来, 本来利润薄得如同一张纸、市场空间局限, 怎么可能对经济危机的冲击完全免疫, 为此水泥产业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空留下英雄气短的无奈!
“绿色元素”———“小循环”褪黑/“大循环”添绿/“染绿”加减法
触摸水泥产业发展的历史脉搏, 每一次技术升级的革命、每一次产业模式的变革, 都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率, 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对减少了污染排放, 优化利用了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 一步步地向着产业发展与生态和谐的目标靠近。
但天不遂人愿, 水泥产业的绿色发展毕竟是相对而言的, 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欲想某一天把水泥产业从里到外、从头到脚来一个彻头彻尾的一“绿”到底, 摇身一变彻底褪掉“黑色”, 不敢说是痴人说梦, 起码在现实产业发展阶段是不太现实的。
版主看来, 目前所追求的绿色水泥产业, 充其量呈现一个“墨绿色”, 不可能是那般理想化的清澈明亮的“翠绿色”;所谓“墨绿色”, 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窑业+矿业”的“黑色”浓度后、剩下实在无法褪去的那一部分“淡黑色”, 与最大可能地链接产业外部资源、为水泥产业增添更浓重的那一部分“绿色”, 再经市场中的需求机制、成本机制及其科技手段的神秘之手, 把这些“淡黑”与“浅绿”两种颜色混合而成。在这一点上, 水泥产业现实面临着一道选择题:如何做到在产业内部“褪黑”与跨产业“添绿”双管齐下?
亮出这张藏在水泥业界背后已久的“墨绿”底牌, 不是为水泥产业绿色化进程迟缓寻找托词, 反倒是为了真正找到一条符合现阶段经济及社会环境, 又遵循水泥产业科学发展规律的产业发展路径。
减法———挥舞科技利斧“小循环”“褪黑”
不管怎么说, 水泥产业内部“褪黑”刻不容缓, 没有丝毫可以迟疑的理由。据国际先进经验表明, 当今水泥产业绿色化的每一点点“褪黑”, 都呈现出“减法”运算特征, 即应用现代科技成果于水泥产业“小循环”系统, 逐步达成节能减排或提质减量的“减法”效应。
譬如, 着眼于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脱硫脱硝等项科技手段应用, 旨在降低目前单位水泥的污染排放量;着眼于减少粉尘排放的除尘技术应用, 旨在降低目前单位水泥的粉尘排放量;着眼于降低能源消耗的余热发电技术, 旨在降低单位水泥的用电的燃料消耗量;着眼于降低矿石燃料消耗的替代燃料混合材应用, 旨在降低单位水泥的直接燃煤使用量;着眼于减少水泥用量的废止低标号产品应用, 旨在挤压以量取胜的低效运行的水泥企业退出市场;着眼于开发终端新产品的替代需求, 旨在直接提供绿色新型水泥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着眼于推广绿色建筑需要的部件化产品应用, 旨在倒逼原有“黑色”水泥产品退出;着眼于推行现场散装成品化的供应链模式, 旨在减少施工现场作业的粉尘排放及降低消耗量;着眼于节约自然资源利用及矿山复垦技术, 旨在补偿水泥生产带来的生态破坏。总之, 水泥产业内部“小循环”中的多道“减法”作业题, 无不为了满足新型干法工艺条件下逐步“褪黑”的需要, 也折射出“绿色”科技手段与产业先天“黑色”胎记的较量。
“褪黑”的科技利斧不是靠吹出来的, 而是靠资源投入磨砺出来的。哪怕是小小的一道“减法”欲在水泥产业中推进, 都体现为科技创新的投入;诚然, 这不仅表现在工艺及产品科技研发方面, 还表现为商业模式创新的管理科学上。资料显示, 在新型干法生产线建设中, 发达国家环保投入资金与项目总投资占比, 一般都达到20%左右, 而我国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线建设的环保投资比例有多少哪?只不过是10%~15%;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水平原本落后人家的情况下, 巨额的“褪黑”欠账怎能不成为羁绊产业发展的的绳索哪!
加法———链接跨产业“大循环”添绿
现代产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生态系统中, 水泥产业的特殊地位正在被重新定义, 颠覆了原有作为重要建筑材料制造行业的偏狭认知, 赋予了链接跨产业“大循环”的发展空间, 创新出一个“添绿型”循环经济新模式。
从本质上看, 水泥产业融入社会大系统的跨产业“大循环”添绿, 并不是为“绿”而绿的哗众取宠, 完全是一种创造新社会价值的循环经济的产业活动。
虽说跨产业“大循环”添绿, 并没有根本改变水泥“窑业+矿业”的工艺技术流程特征, 但这种为产业“添绿”的“加法”, 具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产业效率、促进生态环保的战略意义。从水泥产业狭义而言, “堤内损失堤外补”, 通过“大循环”模式为生态环保作贡献, 与产业内部污染排放之间的达成相对平衡;若从社会大系统来讲, 则是找到了城市化进程中垃圾公害绿色化处理的新出路。
“添绿”的“大循环”模式1:采用建筑垃圾配料生产水泥熟料, 减少了石灰石使用量, 减轻了矿山资源消耗, 同时节约了煤粉用量, 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12年, 水泥行业实际消纳固废8亿吨, 水泥产品固废利用率达36.2%。
“添绿”的“大循环”模式2:水泥粉磨过程中大量利用工业废渣, 降低了水泥成本, 为环保出力。目前水泥工业年消纳固体废渣已达7.6亿吨。
“添绿”的“大循环”模式3:一条日产5000吨级的水泥窑, 可以处置500万人口城市产生的1/2的污泥、1/5的垃圾。华新水泥秭归生产线处置长江三峡大坝的漂浮物, 效果明显。
“添绿”的“大循环”模式4:利用水泥窑高温热处理废塑料、废油、废旧轮胎及医疗垃圾等城市危险废物, 一方面减少了水泥生产中的煤炭等能源消耗, 同时可对这些危险废物垃圾进行一次性无害化处理, 克服了原有垃圾焚烧带来二次污染的难题。
水泥产业“大循环”添绿, 并不是“穿马甲”玩噱头, 早成为国际同业验证的大有可为之举。日本政府明确要求水泥厂每烧制1吨水泥, 必须消纳400公斤城市垃圾。目前, 中国水泥产业信心满满地扬起了“大循环”添绿之帆, 只欠产业政策之东风劲吹, 业界渴盼“春风‘早’度玉门关”。有预测表明, 到2017年, 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总量, 有望达到2000万吨/年, 约占全国生活垃圾1/10左右。这会给黑不溜秋的水泥产业增添多少绿色元素呀, 将大大改变人们心目中光“黑”不“绿”的丑陋形象!
“红海”厮杀———绊腿“黑变绿”/怪圈变困局/“温水煮青蛙”
通常说, 企业要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 一般都会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降低成本, 二是提高产品销售价格, 三是提高附加值;前两种方法表现为传统运营的“红海”战略模式, 不外乎先是在自己的兜里搜肠刮肚地找铜板, 进而又把手伸到客户的兜里掏钱花;虽说这两项机制可以由企业自主启动, 但是否行得通还得要看市场的脸色, 大多数情形下都表现为一厢情愿, 很难吃得开、行不通。而第三种方法则属于开拓“蓝海”战略模式, 通过提高产品及服务的附加值, 在价值让渡中实现双赢;这是一种现代企业发展的新视野。
不厌其烦地从“黑”说到“绿”, 该用两个章节分别谈一谈“红海”的“红”与“蓝海”的“蓝”。
当今高度饱和化、高度同质化、高度信息分散化的产业格局中, 企业在“红海”中搏杀充满血腥的味道, 因为“红海”奉行的游戏规则是在“已知的市场空间内”弱肉强食, 讲究一剑封喉, 狼多肉少,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虔诚的捧着传统产业衣钵的水泥产业, 正身陷“红海”, 只能在已知的市场空间里倍受煎熬。
“红海”战略是什么意思?是指企业局限于现有的市场空间、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机会内竞争的战略模式。这无疑等于说该产业接受了“红海”商战的限制性因素, 即深陷资源十分有限的围城之中, 往往看不到开创新市场、新机会的可能, 更不会去考虑系统的最大优化, 所以也就无法摆脱高度饱和化、高度同质化、高度信息分散化的现实困局。
目前水泥产业正是如此!由于固守经典的“红海”企业内生式成长方式, 单纯主张企业眼睛盯在产业内部, 自以为把水泥这一堆一块做好了, 即便市场高度饱和化、高度同质化、高度信息分散化, 也可以弄碗粥喝, 吃不饱但也饿不死, 其实不然!君不见———
水泥企业一年又一年地陷入了产品涨价——降价的怪圈中, 降价竞争是以自己流血为代价, 从别人手里争来有限的市场份额;涨价竞争则是在成本压力下丢出自己嘴里的一块肉, 去争取预期中的更高效率;然而, 无论是涨价还是降价都处于两难之中, 可能导致毛利减少或存货大增而失去一块利润。
水泥企业一轮又一轮地陷入产能过剩的阴霾中, 在已知的市场资源内, 谁能抢占更大规模谁就可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你扩张我也扩张, 明知道可能成为“饿死的骆驼”, 但总也比马大呀, 即便“僵尸”又如何!
水泥企业一回又一回地陷入刚性成本要素决定利润多寡的魔咒中, 水泥企业把盈利多少完全由煤炭、电力的价格涨跌来决定, 套在脖子上的绳索却拿在别人的手中;2013年前三个季度水泥全产业盈利少的可怜, 业内外笼罩着悲观的气氛, 居然出现了第四季度水泥行业均价未涨却盈利大增, 且奇迹般地带动年度利润攀上历史第二高点, 原因是煤炭大幅降价。享受盈利“过山车”的水泥企业们, 竟然还为此欢呼雀跃一番, 殊不知这种利润来源意味着什么!
水泥企业一波又一波地陷入低端产品泛滥恶性竞争的大战中, 在本来利润如纸、现金流受阻的态势下, 想追求差异化又担忧增加成本, 那户企业还会拿出大笔资源投入到新产品研发或商业模式创新上哪?所以, 低附加值的大路货低端产品一直盘踞市场近二十年, 目前尚未有更新换代的迹象。
水泥企业一次又一次地陷入转移环境污染“负资产”的暗战中, 企业治理污染需要大笔投入, 下此血本可能会影响到企业运营, 反正左邻右舍都是如此, 谁还愿意伸头冒这个险呐!还不如得过且过把污染的“成本”转嫁给下游, 继续玩“漂绿”的把戏。
水泥企业一把又一把地陷入在产业有限市场空间打转转找饭吃的纠结中, 被动地把自己当成社会生态环保的对象, 等着别人来“环保”自己, 而不积极主动地利用优势资源, 链接环保产业推进循环经济。资料显示, 我国城镇生活垃圾年产生量过亿吨, 每8~9年就翻一番, 历年垃圾堆存量已达60亿吨;全国有200余座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尴尬。其实这正是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用武之地, 更是一块最有油水的市场“蛋糕”。
读到这里, 你该理解版主为啥把“红蓝”两色同“黑与绿”一起放在水泥产业的调色板中了, 还会认为“红海”的“红”与水泥产业“黑变绿”扯不上关系吗!设想站在“红海”泥沼中推进水泥产业绿色发展, 可能吗, 可行吗?说实在话, 水泥产业苦战“红海”, 已牢牢捆绑住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脚步, 或者反过来表述, 打造绿色水泥产业必须跳出“红海”, “褪黑”更要“褪红”。
业内权威人士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前水泥协会负责人曾针对产业微观运行现状作如下表示:创效益不能只靠提价, 不仅提升产品质量, 还要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重在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此番话虽未直接道出要跳出“红海”, 但对现实的产业困境却有所认识;最具警醒意味的当属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乔龙德的“三限”反思, 一席话直击要害, 丝毫没有一点“温吞水”的意思, “传统建材发展受限、新型建材和新兴产业发展有限、目前行业的技术创新有局限”, 这就是水泥行业领导者对“红海”现状的评价。
也要看到, “红海”本是水泥市场初级阶段的客观现象, 特别是市场需求大于供给、行业未达到成熟阶段, 企业在市场中往往有着较大生存空间, 可以舒舒服服美滋滋地过日子, 常常耳闻的“黄金N年”的话语就是例证。同时, “红海”也会释放出强大的“温水煮青蛙”效应, 使得水泥企业看不到工艺技术、市场准入、环保标准三个低门槛的环境下, 产业市场内过度“塞车”拥堵不堪, “红海”正呈现出快速萎缩的败象, 市场份额不足以维持产业业绩增长, 更甭说要投入新资源拓展绿色发展了。何况, 水泥产业己具有全球化特征, 尽管我国水泥产业年增长率会快于全球的3%, 但在发达国家呈现出显著的周期性波动, 成为业界不争的事实。
当“红海”潮水退去之际, 才知道谁在裸泳。水泥产业发展有其规律, 任何短暂的狂欢终究要偿付漫长的代价, 那可怜巴巴的绿色元素也会被埋在“黑色”胎记的褶皱里。
“蓝海”冲浪———构建新思路/创造新价值/谋划新未来
当国内几乎没有能够不折不扣地达到污染排放新标准的水泥企业, 当行业里响起环保新规可能吃掉全行业40%的年利润的叫喊声, 当1500家企业依旧在10个亿左右的市场盘子里撕咬抢食, 当高度同质化导致过剩的低端产品利薄如纸, 水泥产业该怎样打破现有价值与成本之间的权衡取舍关系, 突破“红海”的牢笼。唯一出路是决然拔腿去开创“蓝海”, 象当今“褪黑染绿”那样“弃红奔蓝”, 创造最佳产业实践模式的新规则。
“蓝海”代表当今市场中尚未有过的新产业模式, 具体说是一块“未知的市场新空间”。所谓“蓝海”冲浪, 是指企业主动把战略目标点超越竞争对手而转移到买方新需求上来, 勇敢跨越现有竞争边界, 进军新产业疆域, 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并进行重新排序, 实现新规则下的华丽转型, 把那些曾在“红海”中纠缠不休的竞争对手, 一下子远远地甩到身后。
“蓝海”冲浪的看家本事是价值创新 (Value Innovation) 。本是“旱鸭子”的水泥企业要敢于价值创新, 去挑战基于“红海”竞争的价值与成本权衡取舍关系吗?过去玩得转的游戏规则需要重新设定了, 怎样做才能有话语权?以往的熟门熟路的市场格局改变了, 如何应对才稳操胜券?现有市场“高端”或“低端”顾客被整合潜在需求的买方所取代, 如何去挖掘新的利润源?总之, 水泥企业须遵循“蓝海”战略原则, 重建市场边界, 超越现有需求, 优先合理的战略顺序, 克服关键组织障碍, 实现创新与效用、价格与成本整合为一。
产业融合——目前最应大力推进水泥产业与信息化技术融合模式
以信息技术改造水泥行业, 以信息化推进管理信息化, 已成为全球水泥业界的普遍共识, 一股“蓝色”潮流滚滚而来。传统水泥产业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融合, 不仅能以自动化促进制造链环的节能、环保、安全、高效, 而且能在创新商业模式上拓展出新天地。国内一些大型水泥集团迫于“红海”竞争的压力, 率先迈出了产业融合的新步伐, 拔腿“红海”到“蓝海”冲浪。
比较常规的做法是, 首先在水泥产品生产制造管理层面上试水, 应用水泥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网络技术、控制技术、检测技术管理、生产过程自动化与生产管理、在线仿真技术等等, 如水泥生产线应用数字化控制系统 (DCS/PLC) , 过程控制 (PCS) , 制造执行系统 (MES) 。其次在企业资源规划和管理层面上扩展, 策划和运作ERP, 逐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管控一体化”。
产业交叉———目前最应大力推进水泥产业向环保、建筑业渗透模式
水泥产业不应被动地成为被环保的对象, 完全有能力当好环保产业的开路先锋。水泥产业向环保产业渗透方式, 可以说是多领域的、多方式的, 不拘一格, 但以循环经济模式协同消纳城市固废垃圾及危险物, 属最可行的路子之一。扮演探索者的华新水泥, 2013年公司环保领域已形成了280万吨的处置能力, 环保业务实际收入1.1亿元, 利润达2200万元, 其利润率都大大高于水泥产品, 而创造的社会效益更是十分可观的;总裁李叶青日前表示, 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环保领域项目开拓力度。希望未来环保业务能占到公司业绩1/3的比例。
水泥产业向建筑业渗透, 不是什么新话语, 企业选择的方式也各有千秋,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就是产业交叉模式能够提高附加值。国际上横向比较的成功样本是, 进军建筑业终端产品市场, 提供产品及服务综合解决方案, 角色定位为建筑业综合服务商。
产业集群———目前最应大力推进水泥产业集群与产业网络复合模式
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催生了新的产业合作模式, 即产业网络 (Industrial Network) 。产业网络效应比产业集群效应更有优势。其内涵是除了关注制造环节之外, 还要考虑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控制和相关的研发投入, 以及对市场的控制和其他配套服务。产业价值链 (Production Value-Chain) 却越来越在全球的产业布局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水泥产业刚踏入产业集群阶段的门槛, 要步入产业网络模式, 尚有很长的的路要走, 亟需首先提升三大理念:战略 (Strategy) 、网络管理 (Net work Management) 及社会维度 (Social Dimensions) 。进一步激活产业活力, 在全新理念引领下实现产业创新。
大江流日夜, 慷慨歌未央。在现代产业发展的长卷画轴中, 水泥产业该怎样自由泼洒“黑绿红蓝”四种色彩, 又将呈现出怎样的一派光景, 或是那般孤鹜与晚霞齐飞, 还是东风吹来满眼春!
交错命运的未来 篇2
天气炎热,但由于身体疲倦,我很快进入了梦乡……
下午要去爷爷家吃饭,我匆匆忙忙地起床赶着去爷爷家。我在大街上急匆匆地走着。
突然看见了一位算命先生。何不找他算一下自己的未来?于是我便不由自主地向他走去。算命先生算了好长一会,突然,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笑着对我说:“恭喜你啦!后,你将成为一名科学家。”我听了非常高兴。因为科学家能够为人类研究出许多有用的东西呢。
转眼间,20年像流水一样流走了。人类社会也迎来了一个高科技时代。果然,我成为了一名科学家。从此,我便开始了科学研究。虽然经历了一次有一次研究实验的失败,但我并没有灰心,仍然坚持着下一次的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研究出一艘宇宙飞船。这种飞船非常特别。它的.外壳是用一种名叫“变形铁液”制成的。这种液体非常坚硬,即使遭到大恒星撞击,它也安然无恙。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按照操纵者的指示变形,变大、变小、变飞机、变汽车,都可以。总之,它什么都能变,比起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它还可以放辐射呢!在飞船里有一间小房子。房子虽小,但功能齐全,有客厅、卧房和洗手间等等……房子里面十分的舒适。在飞船的船头,有一个控制室。是用于控制整艘飞船的。在控制室里安装着十几部超级电脑和好些个五颜六色的按钮。其中,一部电脑是用于控制武器的发射,一部电脑是用来控制飞船的起飞、飞行和降落,等等。那些按钮是用于操控飞船的。控制室里还装有通话设备,以便于随时与地球总部联系。在飞船的中部还设有逃生室,里面有一艘小飞船和备用物资,随时准备逃生。最后,在飞船的尾部装配有推进器用于增加飞船前进速度。它的力度很大,能逃脱黑洞的吸引力。除此之外,飞船能自动产生引力,使主人在飞船里安然地生活。当我发明研究出的这艘飞船问世后,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帮助。当然,我也成为了一名赫赫有名的科学家了。
交错命运的未来 篇3
2010年1月27日, 在美国旧金山欧巴布也那艺术中心 (芳草地艺术中心) 举行的苹果公司发布会上, 传闻已久的平板电脑——i Pad由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亲自发布。iPad定位介于苹果的智能手机iPhone和笔记本电脑产品之间, 其功能是你能想得到, 它便的能做得到, 且你想不到的它也能带来惊喜。iPad等的风行也再引起了平面设计者们对于多媒体智能终端逐步取代传统印刷品问题的思考。
90年以后出生的电子信息的受众, 同时也是电子娱乐 (包括游戏、购物) 软件的受众。而伴随电子阅读器大行其道的, 除了电子形式的新闻、书籍之外, 还有数不清的软件应用开发。比方说iPad中有个软件叫做iBooks, iBooks是一个用来阅读和购买电子书的全新程序, 可购买任何你喜欢的数字书籍。一旦购买后, 便可进行阅读。这样方便的软件让人不禁担心数字化很快会取代印刷书。
平面设计中包含着书籍装帧设计, 报刊杂志设计, 广告设计等方面, 虽然在短期之内由于人们的消费观和消费水平, 纸质传统印刷品还不至于被多媒体替代。但是多媒体智能终端仍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进步以及人们的观念的改变逐步取代传统印刷品。
二、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中国发明了造纸和印刷, 提供了记载视觉信息的媒介, 不仅使平面设计有了表现的空间, 更深远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追溯历史, 从“设计”的演变不难看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认知度及属性:美术-工艺美术-商业美术-美术设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设计。从工艺美术到设计概念的转化在20世纪经历了繁杂并混沌的过程, 设计在西方发展了百年, 而在我国, 现代设计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
在激烈市场竞争中,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企业, 都把提高设计水平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手段, 从报纸到杂志、从电视到网络、从品牌到包装、从广告到形象设计, 平面设计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放大, 其影响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行业。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从事平面设计的从业人员约30多万人, 从事平面设计艺术类人才培训的高等院校和教学机构近千家, 而且还在不断的增加之中。对这样一支正在蓬勃兴起的文化产业大军, 是发展市场经济不可缺失的重要力量。但是, 长期以来, 从业人员分散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 处在被边缘化的境地, 没有明确的行业定位, 没有自己的行业组织和学术机构。至于行业分工、行业标准, 行业中介组织更无从谈起。面对经济和高科技飞速发展和平面设计相对滞后的局面, 许多平面设计艺术的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心急如焚, 纷纷要求改变现状, 以求自身的发展空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各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品牌竞争的白热化市场竞争中, 中国产品和服务将面临消费者的选择。无论从初级产品到强档品牌的形成、企业形象的形成到新市场的开拓, 设计在产品设计和品牌形象、环境设计、新媒体中都起着影响甚至决定市场的关键作用, 尤其是随着关税的降低, 国内商品的价格优势将会逐渐消失。因而强化品牌意识、注重设计质量, 正被更多明智企业家所意识到, 设计的价值和设计师的作用可见一斑, 设计在商业、文化、社会中的价值正逐步体现。
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后, 新媒体网络的出现, 在21世纪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产生巨大的作用。internet互联网将是平面设计新的舞台, 其信息资源无限、图文互动、高速高效的特点对印刷媒体有巨大的冲击, 网络经济也对平面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网页设计师已被我国列为入世七大走俏人才, 他们把网上的图文信息进行整合并设计出美观悦目的界面, 给浏览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未来的平面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电脑硬件和软件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汇的表达。网络的出现消除了地缘界限, 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设计师可以在家里工作, 而不必受雇于人和租办公楼。这正是网络平面设计师的“在家上班族”, 他们可以是自由设计师, 通过网络为客户服务, 进行平面设计、广告设计, 已经成为都市中一种时尚工作模式。
三、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下, 平面设计在观念上存在的误区
数字时代潮流下, 艺术领域的革命进行的很彻底。以至于一些浅显的道理也被搞的糊里糊涂甚至本末颠倒。对于平面设计艺术而言.科学技术的成分固然重要.可并不是技术至上。当技术水平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必然会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单凭学会几个设计软件就狂妄的认为自己是设计师, 就太无知了。软件永远只是设计的工具而已。就如同毛笔对于书法而言仅仅是书写的工具。字的好坏关键还在于书写者自身的文化修养与艺术功底。当大家的技术水平已经难分秋毫, 这时起作用的便是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坚实的人文理论知识, 在理论的铺垫下, 意和深度才是平面设计中最至关重要的。
平面设计最主要的目的功能是传达一定的信息。但是在数字时代下, 单纯的一味追求功能而减弱艺术的形式美感则不利于平面设计的发展, 也无法推动经济的向前和社会的进步。在科技向艺术渗透的同时, 艺术其实也不断地向科技灌注其创造力与想象力。于是科学家们发现, 具备艺术素质及丰富的想象力对科学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人那样集科学研究与艺术创造成就于一身的大师是我们永远的灯塔。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平面设计发展必然趋势。
四、平面设计的未来命运
平面设计并不会因为多媒体终端的兴起而没落, 相反平面设计的将会紧跟潮流, 把纸质印刷品上的平面设计运用到多媒体当中。这也要求了学习平面设计专业的人的全方位发展, 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多领域学习多媒体、传媒方面的知识。
在这一点上, 我们应当好好看看前人是怎么做的。安迪·沃霍尔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 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 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他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沃霍尔除了是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 他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 是纽约社交界、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他出生于1928年, 逝世于1982年。生于20世纪的安迪·沃霍尔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作为一个艺术家, 他没有仅仅局限于他的成就, 而是不断地尝试新鲜的, 新的技术来开拓他的艺术之路。如果安迪·沃霍尔活到现在, 估计他还能再掀起在多媒体终端上的艺术之潮。
同样的, 在多媒体智能终端逐步取代传统印刷品的当下, 平面设计的未来也是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跟随潮流发展。目前来说, 平面设计主要是出现在海报、书籍、报刊杂志等等地方, 以后, 平面设计将会是出现在形形色色的网站、iPad、LED广告牌、手机等等之上, 所以在多媒体智能终端逐步取代传统印刷品的当下, 平面设计的未来命运将会是跟随潮流不断创新而蓬勃发展。
五、未来平面设计的发展方向和对平面设计师的要求
1、原创性和个性化设计
原创性是一件作品所应具有的最基本元素, 数字时代下平面设计创作中的随意粘贴、挪用、糅合以及不假思索的借用和流于程式化是阻碍平面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索。解决这一弊病的方法之一就是使设计的创意必须是原创性和具有个性化。任何一件艺术作品应该是一幅绝版, 就像一个人, 一片树叶一样独特而有个性。原创性和个性化是设计师在自身艺术修养和坚实专业理论基础上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和商业要求的独到见解。通过对设计内容、版式等设计元素的重新组构, 在演变中寻找个性, 倡导设计风格, 施展个人非凡的干劲和创造精神。使商业目的与美学要求紧密结合, 平面设计作品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当前, 商业和设计行业出现了重叠, 设计工作必须要在这个需求较高的新环境中能标出自己的领地。随着周围标识语的不断增多, 设计者要重新去适应不熟悉的新领域。在设计和制作中都占主导地位的网络领域就是其中一种。在科技带来的种种压力下, 商业界提出的新挑战不仅加强了设计的重要性, 还提高了设计的潜在能力。当平面设计走向程式化之后, 其设计创意就必须具有个性化。个性化是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 设计就成为无限超越自我, 获取随心所欲的表达。
2、国际化与多元化
在近乎持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 平面设计者不得不与他们的客户尽量保持同步, 客户所经历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趋向更多样化劳动力对象的转变, 人们在设计方面尝试面向大众, 在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把不同民族图像通过需要进行再组合, 力求把所有新的成分因素考虑在内, 设计描绘面尽可能的宽广以达到传达多样性文化信息的目的。同时在文化方面尤其是青年文化变得越来越全球化, 音乐和广告都成为了特别强大的力量, 伴随它们的则是那种能跟随国家变化而自我更新观念的能力。
在平面设计领域, 图形是其视觉语言, 它给人们的感受是共同的, 它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国际视野, 使设计具备一流品质。而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设计需求对图形的创造, 思考角度, 大众理解提出了合理化的认知观。在构思和表现上现代平面设计的语言表述是一致的。简练、达意、巧妙、智慧, 观看世界现代设计的走势, 研究现代社会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对保持敏锐的设计思维和使作品和现代世界设计接轨显得十分需要。
3、地域本土化设计需求
无论设计多么入流, 由于地域、思维、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设计风格, 本土的文化对其设计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所以, 设计师在本土所处环境通过思考而逐渐形成的设计思想决定了他对设计的认知观。设计师若能立足于本土文化来完成平面设计作品, 其创作的图像就带有本民族的思想理念及独立的表达能力, 通过这样, 令人们领悟到历史发展的文脉。现代设计观念无论形态还是形式上,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 与中国传统视觉造型元素还是有着一定的渊源的。
现代平面设计的诸多流派均来源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现代绘画风格, 而这些西方近现代派绘画在其启蒙时或多或少地受了东方艺术的影响, 特别是我国传统绘画所强调的散点透视, 虚实疏密, 留白等形式和形态上的处理方法对于它们的启示。通过这样的梳理, 找到旧有造型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并对前者的改良更应是顺理成章的。对于具有地域特色旧有造型元素其形态上的改造, 则使元素不仅传递了现代设计观念, 更使旧有元素能够真正传递载体的现代信息, 符合现代设计的功用, 从而摆脱元素在使用上的局限与语意上的偏差。对本土设计师来说, 守一方水土研究自成体系的平面设计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4、人性化设计需求与绿色设计
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籍的重任。年轻人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 年壮者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者则怀着一股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所有设计其实都是以人为本, 围绕人的需要展开的, 平面设计也不例外, 刺激消费的美学观念曾经成为现代平面设计唯一的评判标准。
绿色设计需求强调保护自然、生态, 充分利用资源, 以人为本, 与环境为善。作为平面设计行业与其外沿, 无论从意念到表现都会给设计带来新的生命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 设计作品完善实用功能从需求上获得满足, 并要顺应现代审美潮流和追求美的情调。往常盲目的视觉刺激行为往往造成视觉灾难。人类被围困在强烈的色彩、呆板的图形中, 因此, 视觉上运用绿色设计观念让平面设计维持合理的视觉秩序, 制止视觉污染, 完善设计作品与人类的协调非常必要。再者, 通过传达对环境的关注与自然相关的图像以及单字、词组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平面设计专业也已开始逐渐适应这些变化, 设计师们开始意识到他们在纸张耗费与污染技术应用方面所扮演的主要决策人的角色。在中国, 人们也已逐渐意识到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将会是中国平面设计发展历程的长期需求。
现代平面设计艺术的未来设计将着眼于与平面设计相关环境的设计上, 其关系是相连的、内在的、互动的、广义的。当然, 要设计师们和企业家们立即改变观念, 设计出符合未来标准的作品决非易事, 这将面临太大的难度, 未来, 平面设计的职责就是维护伦理性和道德性。我国平面设计任重而道远, 新的设计文化将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平面设计发展的大趋势下, 我国平面设计会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发扬和光大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夏琰.平面设计地位与发展趋势研究[J].才智, 2010 (6) .
[2]李晓春.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探讨[J].商业时代, 2007 (28) .
[3]王教庆, 孙英丽.浅议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J].艺术与设计, 2010 (8) .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篇4
立志为改善农村教育而努力1LGT鸿志补习班”2011
年暑期招生简章亲爱的同学们, 要知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倍加珍惜现在拥有的青少年时期的美好光阴,面对已经到来的暑假生活,难道你还准备像以前那样一无所获,浪费时间吗?不!绝对不能!!
在暑假中我们组织了四川大学、安徽医科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大学生组成“LGT
鸿志补习班”的辅导老师,还特聘中小学高级教师担任我们的教学顾问,在“
LGT鸿志补习班”中你不仅能学到迅速提高成绩,而且还能真正掌握针对考试的学习方法。同时我们会将我们亲身的学习方法毫无保留的告诉你们,让您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
法,突破自我。招生范围:初一:英语、数学初二:英语、物理、数学高一:英语、物理、数学高二:英语、物理、数学(晚班)上课时间:2011年7月8日开学,至8月15日结束全日制:上午上课时间:8:00—11:00,下午上课时间:14:30——17:30,晚上上课时间:6:30——9:30(上课方式是上一次隔一天再来,即两天上一次课,一次上三个小时)注:这样的课程安排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每天只占用同学们3个小时的时间,不会增加同学的学习负担,也同样为了更好的接收每次课程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他们的积极性收费标准:初中:英语:320元、物理330元、数学:330元(50个课时)高中: 英语:380元、物理370元、数学:400元(50个课时)(补习费用包括了这次补习的所有费用,涵盖了资料费等,不会再收费)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立志为改善农村教育而努力2上课地点:清水河中学对面50米致家长的一封信尊敬的家长:您好,占用您几分钟时间请您把这封信看完!您是否曾经为您的孩子虚度整个暑假而烦恼过?您是否曾经为如何提高您孩子的成绩而一筹莫展过?您是否为您孩子的前途而担忧过?可怜天下父母心!随着他们即将面对中考我想你一定会为自己子女的成绩而感到很焦急。那么就让我们来帮你分担,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吧。把您的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带他们走过这段学习的路。在我们这里有着曾经家喻户晓的学习骄子,我想他们给您的子女带来的学习方法一定会是最直接最有效果的。在我们这,我们不仅仅会让您的孩子学好,还会让他们明白如何去学习,让他们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来吧,让现如今是四川大学毕业于附中实验班曾经大家耳熟能详的学习骄子李倩,还有中考英语149分,高考英语139分,学习于中国药科大学的张莹,还有高考分603的,学习于上海理工大学的袁涛等等一些列有着优秀学习经验和辅导经验的我们来为您的孩子上一课。相信您的子女也会成为他们这样的人才,因为他们初中都是在清水河中学学习的,和您的孩子
【交错命运的未来】推荐阅读:
时空交错的眷恋06-10
犬牙交错的成语故事07-12
四字成语犬牙交错的解释10-05
交错词语的解析及近义词05-21
交错并联08-16
时空交错10-06
知识改变命运,梦想成就未来07-01
北方农牧交错带08-21
知识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作文600字10-17
觥筹交错成语解释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