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牧交错带(共7篇)
北方农牧交错带 篇1
我国的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国第一、世界四大农牧交错带之一, 面积达57.982万平方千米, 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及北方农区和牧区的桥梁和纽带, 是高原城市系列和平原城市系列及其主导经济区的连接纽带, 更是东西部经济共同起飞的脊梁。但也是目前我国荒漠化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约占全国脆弱生态环境面积的30%。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许多因素制约, 自然生态方面:自然条件先天不足, 冬冷夏热, 干旱少雨, 作物生长期短, 产量较低;土地沙化威胁严重;自然灾害发生率高;土地生产力低下。社会经济方面:是新型贫困多发区, 已形成越穷-越破坏-越穷的恶性循环;人口过速增长, 文化教育水平落后, 且是民族政策与发展敏感区。
因此, 探索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对提高农牧民收入、维护边疆稳定、构建生态屏障等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情况来看, 根据该地区特点按照最适当的农牧一体化模式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而且随着各种新型一体化模式的出现与普及, 寻找更优已成为可能。
一、相关概念简述
农牧业一体化主要是指农户参与一体化组织的结构或形式以及相应的农牧业结合方式。可以将现代农牧一体化的主要模式分为三类:横向联合一体化、纵向联结一体化和纵横结合一体化。农牧业产业“横向联合一体化”是种养业的平面联合, 主体涉及到种养业生产者, 即“种植业+养殖业”。农牧业纵向一体化就是从生产到销售的中几个或者所有环节的联结, 即形成一个产业链。而农牧业“纵横结合一体化”便是“横向联合一体化”与“纵向联结一体化”的结合, 其经营的主体包括农牧业兼业农户、加工企业、专业市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创新型的现代农牧业一体化经营则表现为多主体参与的农牧业纵横一体化。
二、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地区--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不同村庄、地区, 来代表北方农牧交错带, 以达到更加具体说明问题的目的。
1. 横向联合一体化
表1是由实际调查数据进行整理与计算所得, 首先对内蒙古赤峰市的农牧户参与不同农牧业组织结构时种植业、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以M1、M3代表单纯经营模式, M2、M4代表横向一体化模式。
数据来源:根据2013年3月对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6个苏木乡镇12个嘎查村386户农牧民所进行的调查。
由表1可见, 种养结合下每头奶牛的年效益为5998.78元, 每公顷土地的效益17337.51元。而由于生产成本较高而收益较低, 在单独经营养殖业中, 每头奶牛的年效益仅为2636.47元;在单独经营种植业中, 每公顷土地的种植效益为6284.37元。由此可以推算, 种养结合模式下, 每头奶牛的经济效益增加了1.28倍, 每公顷土地的经济效益增加了1.76倍。由此可以证明, 在这些同时适应于种植业与养殖业发展的地区, 农牧结合时所产生的效益要大于单独经营时的效益, 即在农牧横向一体化的模式下, 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生产效率都有所提高。
表2是根据赤峰统计年鉴中1985~2012年内蒙古赤峰市农民、牧民、农牧民收入计算所得的收入增长率, 用以比较农牧户的收入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根据《赤峰统计年鉴》 (历年) 中数据计算所得
由表2中数据可以得出下面结论:在绝大多数年份中, 种养结合模式下农牧民收入增长率是大于单纯种植模式下农民的农业收入增长率, 且大于单纯养殖模式下牧民的牧业收入增长率, 即M1>M3, M2>M4;牧业收入增长率的波动大于农业收入增长率的波动。因此可见, 在农牧业横向一体化模式下, 农牧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单纯的种、养业下农牧民收入增长率, 由此可得:农牧业横向一体化有利于农牧民增收。
综合上述, 农牧结合模式下所产生的效益要大于单独经营时的效益, 且有利于农牧民增收。
2. 纵向联结一体化
简单的农牧业纵向一体化中农业组织与农户的联结方式包括龙头企业带头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合作社带动型三种基本形式。下面将以合作社带动型为例来进行分析。
下表以参与合作社 (M1) 来代表农户处于纵向一体化模式中, 而未参与合作社 (M2) 代表农户处于单纯经营模式中, 对二者效益进行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2013年3月对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6个苏木乡镇12个嘎查村386户农牧民所进行的调查。
表3通过对内蒙古赤峰市农牧户调查数据的计算, 得出了农牧民在参与和不参与农牧业合作社时的效益。对纯收入进行比较可得:6558.82>3853.11且3406.20>3122.43, 所以有:在农牧户参与合作社即农牧业纵向一体化的模式下, 农牧户在农业、牧业的收入均高于单纯经营模式中的收入。
从以上论述中, 可以明显看出各种形式农牧业纵向一体化的参与所带来的各方面效益和对于农牧民增收的贡献, 且该模式是优于无组织结构的单纯经营的。而随着近年来合作经济组织在各地的发展, 简单的农牧业纵向一体化模式已逐渐发展为多主体联结的农牧业纵向一体化模式。多主体的一体化形式是由几个不同的一体化经营主体联合所组成的, 集生产资料采购和供应, 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业务于一体, 是运行更优的农牧业纵向一体化形式, 在多地受到广泛重视。
以表4为例, 对单纯经营模式 (M1) 、简单的纵向一体化模式 (M2、M3) 、多主体联结的纵向一体化模式 (M4) 下牧户的收益进行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2013年3月对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6个苏木乡镇12个嘎查村386户农牧民所进行的调查。
由表4可知, 在以上四种组织结构下, 每头牛的年效益由大到小排序为:M4>M3>M2>M1。可得出:牧户参与农牧纵向一体化的各种模式所产生的效益要大于不参与任何组织结构的效益, 即M2、M3、M4>M1;牧户参与企业模式与合作社模式相比, 参与合作社时虽然产值略低于联合企业, 但由于合作社在降低成本中的效力, 使得最终的效益更高一些, 即M3>M2;牧户在同时参与企业和合作社的模式下效益达到最高, 即M4>M3>M2>M1。
综合上述可得:纵向一体化各模式是优于无组织结构的单纯经营的, 且多主体联结的农牧业纵向一体化模式的效益是大于简单的农牧业纵向一体化模式的, 在农牧业纵向一体化中表现更优, 而农牧业合作社的加入也至关重要。
3. 纵横结合一体化
在分别讨论过农牧业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模式的发展以及对农牧民增收的绩效之后, 可以得出它们的效益是大于单独经营效益的结论。而下面对于结合二者的纵横结合一体化模式的探讨, 是希望寻找到更优的模式。
下表共350户农牧民中, 有163户参加了合作社, 分为三种:果蔬专业合作社、养殖业合作社和种养兼业合作社。以此对单纯经营模式 (M1) 、纵向一体化模式 (M2、M3) 、纵横结合一体化模式 (M4) 下农牧户的收益进行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2013年3月对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6个苏木乡镇12个嘎查村386户农牧民所进行的调查。
通过表5, 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 有灌溉条件时, 一体化模式M2效益最高, 而在没有灌溉条件的情况下, 农牧业兼业纵横一体化经营模式M4效益最高;第二, M3的经济效益虽然比M1高, 但远未发挥其增收潜力。所以, 参与农牧业纵横一体化模式的经营不仅要明显优于不参与任何一体化模式的经营, 而且与简单的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相比, 在干旱少雨、多数地区灌溉条件落后的北方农牧交错带, 农牧纵横结合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为最优选择。
而以种养业兼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牧业纵横结合一体化模式, 不仅结合了横向联合一体化与纵向联结一体化模式的优点, 还可以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 为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融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加工销售、市场开拓等服务功能于一体, 有效地解决集体经济“统”不了、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 从而对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
三、结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 可以得出: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业组织方式、结构中, 农牧一体化的各种模式相对于单独经营种植业、养殖业效益更高, 且农牧纵横结合一体化效益最高, 其中种养业兼业合作社的参与又有利于效益的提高。应基于农牧交错带的资源、产业与区位优势, 拓宽农牧业横向联合渠道, 延长纵向联结链条, 鼓励二者的结合, 且特别重视以种养兼业合作社为主体的纵横结合一体化模式的建立, 以促进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加快农牧民增收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
参考文献
[1]冯开文.走向农民合作社的农业一体化之路——关于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一体化发展道路的文献回顾[J].学海, 2008, (3) .
[2]罗其友, 张燕卿, 唐曲等.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产业配置及其支撑体系[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 (4) .
[3]EMELIANOFF I V.Economic Theory of Cooperation[M].Ann Arbor:Edward Brothers, 1942.
北方农牧交错带 篇2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小公乌素村进行系统诊断分析、系统预测,确诊出系统的症结所在,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农业生产发展潜力.同时在对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内在数量化规律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植被覆盖率的`生产弹性系数最大,表明其对农业总收入的影响也最大.
作 者:格日乐 孙保平汪季 李昊 GE Ri-le SHONG Bao-pin WANG Ji LI Hao 作者单位:格日乐,汪季,GE Ri-le,WANG Ji(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19)孙保平,SHONG Bao-pin(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
北方农牧交错带 篇3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三农三牧,农牧民收入,增收途径,阿鲁科尔沁旗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从草原牧区向农耕区的过渡地带。南北纵跨10多个纬度,东西横跨20多个经度,面积62. 1万km2[1]。农牧交错区因开垦草地、过度放牧造成草地沙化退化,农业发展缺乏后劲,农牧民增收困难等问题突显。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的生态脆弱区,阿鲁科尔沁旗( 以下简称阿旗) 位于典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口主要包括从事种植业为主的农民和从事养殖业为主的牧民。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根本途径。农牧民收入问题是“三农三牧”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农牧民收入水平影响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
1数据来源
基础数据来源于2010—2013年《阿鲁科尔沁旗统计年鉴》,2008—2013年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有关部门的研究报告和发表的期刊论文等。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找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了解阿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差距及变化趋势。
2) 实际调查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依据调研数据得出调查结论,找到阿旗农牧民的增收途径并进一步分析稳定提高农牧民增收办法。
3典型研究区环境概况
阿旗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部。全旗有14个镇 ( 乡、苏木) ,1个办事处,245个村( 嘎查) 。总人口30万人,其中牧业人口10万人,农业人口15万人, 其他人口5万人,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区。草原总面积94. 53万hm2,可利用草原87. 8万hm2,耕地面积12. 92万hm2。阿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西部,处于干旱、 半干旱地带,年平均降 雨量300 mm、年蒸发量2 800 mm。农牧业处在十年九旱、年年春旱的困境之中,干旱的气候条件表明,水资源缺乏是制约阿旗农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阿旗地处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带,由于多年干旱和超载放牧,草场退化、沙化十分严重,草畜供求矛盾日益明显。在大旱之年,旱地的农作物几乎是颗粒无收,对粮食生产影响很大。
4典型研究区农牧民收入现状
4.1阿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的差距
据统计,2005年阿旗农牧民纯收入与内蒙古、全国平均水平分别相差605元、877元; 到2012年相差数字增到1 301元、1 607元,翻了近1倍。近两年有进一步扩大趋势,见图1。
4.2阿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及变化趋势
农牧交错带农牧民收入多数从农牧业中获得,家庭收入一般由农业和畜牧业两大部分组成,见表1。
从表1分析得出,2010—2012年间,阿旗农民与牧民工资性收入总量与增速明显不同,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并且高于牧民,差距在扩大。牧民工资性收入不高且不稳定,甚至出现减少情况。期间, 农民工资性收入增 长稳定,分别增长 了14. 35% , 28. 90% ,18. 09% ; 牧民工资性收入出现负增长,分别增长了40. 30% ,- 24. 47% ,- 34. 96% 。
工资性收入主要来源是农牧民外出打工的收入。 阿旗受自然灾害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推动农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加。牧区牧民由于居住分散、专业技能和语言交流等方面存在问题,造成转移就业渠道狭窄,牧民工资性收入有所降低。
2010—2012年间,农牧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增长很快,其中农民分别增长了14. 60% 、20. 03% 、 22. 50% ,有加速增长趋势; 牧民分别增长了15. 05% , 23. 57% ,15. 48% ,增速有波动。
2009—2012年间,农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例分别为59. 45% ,59. 41% ,60. 35% , 64. 26% ,比例增加明显; 牧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例分别为74. 83% ,72. 25% ,78. 97% , 78. 61% ,牧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及占人均纯收入比例明显高于农民。农牧民人均一产纯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95% 左右,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加主要是由于第一产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所致。
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农牧民纯收入的90% 左右。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主要来自农村土地征用、土地流转、各种惠农惠牧补贴,所占比例不大。牧民收入结构单一,增长后劲乏力。受特殊自然环境的约束,牧区牧民居住分散,牧民转移就业渠道狭窄,牧民增收渠道单一,主要依靠牧业经营收入。
5现代农牧业对农牧民增收实施效果分析
阿旗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优质、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巩固肉牛、肉羊、杂粮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蔬菜、饲草等特色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
5.1现代节水农牧业发展
阿旗属水资源匮乏地区,水资源开发量已占水资源可利用总量58% 。农牧业用水量占水资源开发利用量92. 4% 。农牧业属高耗水行业,且节水灌溉率仅为50% 左右,大部分为原始的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在水资源约束下,现代节水农牧业是阿旗农牧业发展方向。
5. 1. 1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带来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益据统计,通过实施膜下滴灌技术,省水效果显著。 平均用水量是大水漫灌的12% ,是喷灌的50% ,是一般滴灌的70%[2]。同时实现了“水、肥、药”一体化。
阿旗实施以膜下滴灌、渗灌、喷灌和管灌为主的节水工程,建立多处 节水灌溉 示范区,已经建设6. 67 hm2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区3处,建设3. 33 hm2示范方200处,建设66. 7 hm2以上核心示范区13个, 建设666. 7 hm2玉米全膜覆盖示范区。通过示范方、 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2. 33万hm2玉米增产增收。 阿旗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中,玉米是当地主要粮食作物。2012年新增玉米膜下滴灌0. 65万hm2,每公顷增产6 t玉米,按玉米市场价格计算增收7 000万元以上,仅玉米一项2012年全旗农牧民平均每人新增280元以上。
5. 1. 2节水灌溉优质牧草基地阿旗草原实施封育禁牧后,草畜矛盾一直是影响牧民增收关键因素。从2008年开始搞节水人工紫花苜蓿种植,2013年阿旗现已配备指针式自走喷灌设备900台套,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4. 05万hm2,到“十二五”期末,全旗优质牧草面积达到6. 67万hm2,见图2。阿旗的优质牧草基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苜蓿草生产基地,2013年,阿旗被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命名为“中国草都”。 在沙化的草原上,利用节水灌溉种植优质牧草,亩 ( 1亩≈667m2) 产可达1 t以上,是当地天然牧场产草量的15倍,而水的灌溉量却只有传统灌溉量的1 /3。
从2012年农牧民增收亮点来源看,当年新节水灌溉牧草1. 47万hm2,总面积达到2. 47万hm2,每公顷产草10. 5 t,牧民纯收入4 440万元。全旗农牧民平均每人增收178元。项目区内,由于节水灌溉草产业发展,牧户草场每公顷流转租金上升1 500元左右,增加了牧户的收入。仅流转土地一项,项目区内牧民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2012年末,全旗牧业产值126 93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 2% ,草产业发展直接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
把优质牧草基地建设作为牧草产业链条第一步, 阿旗开始发展规模化奶牛养殖业、规模育肥牛养殖业、规模育肥养养殖业、草产品精深加工、肉食品精深加工、奶产品精深加工、动物饲草料加工、化肥农药生产加工、草种生产与加工、机械制造与维修、人工草地旅游业、特色餐饮业、综合配套服务业等产业,逐渐演变成链条完整的草产业集群。2014年,全旗草产业直接惠及牧户1. 43万户,惠及牧民3. 7万人,有近5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草产业相关工作。
“十二五”末,阿旗“百万亩优质牧草工程”实施后,每公顷均纯收入1. 95万元,年平均可实现利润13亿元,阿旗牧民人均将增加纯收入1万元[3]。
5.2设施农业发展
阿旗干旱、低温、霜冻、大风等气象灾害频繁,设施农业是避灾农业、节水农业和高效农业,大旱等自然灾害对设施农业影响不大。阿旗大力发展瓜菜产业,坚持以设施农业为主,种植反季节瓜菜,增加农牧民收入。日光温室主要种植硬果番茄、果树及瓜菜类,种植户的 经济效益 较好。2012年全旗新 增200 hm2设施农业,达到0. 1万hm2,新增产反季节蔬菜1. 2万t,每吨按2 000元计算,增收2 400万元,全旗农牧民平均每人增收96元。
5.3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带来收入
阿旗农牧业产业化企业与农牧户联结机制由原来简单的订单关系向合同契约关系、合作制、股份制等企业组织形式演变。出现了龙头企业以租赁的方式取得农牧民土地直接开办种养基地或示范基地的 “公司 + 基地 + 农户”模式,龙头企业通过协会、合作社、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将农户与自己紧密联结起来的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农牧民增收。目前,全旗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达到38家,年销售收入18. 5亿元; 流通企业26家,年交易额24亿元。带动农牧户近8万户,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户比重达95% 。全旗农牧民仅从肉牛产业中可人均增加纯收入1 000元以上,占农牧民纯收入的20% 以上。“十二五”末,农牧民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50% 以上。
5.4畜牧业结构调整
自从阿旗肉 牛产业被 农业部列 入《2008— 2015年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以后,再加上脆弱生态环境影响,提出了“山羊向绵羊调,小畜向大畜调,大畜向优质肉牛调”的畜牧业结构调整发展思路,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全旗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2010年起实行肉牛免费冻精配种,每年完成冻配9万多头,品种改良率达到98. 83% 。2005年以来,全旗累计淘汰劣质公牛26. 8万头,冻配母牛73. 9万头,仅此一项每年为全旗的农牧民增加收入7. 3亿元。全旗优质牛存栏数由2008年的29. 86万头增加到38. 1万头,全旗绒山羊存栏由2008年的140只多万只减少到20万只,初步实现绒山羊从放牧到圈养的转型,全旗绵羊存栏从2008年的63. 6万只增加到140多万只。
2012年阿旗肉牛存栏比2011年增加3万头,总计增收6 000万元。全旗农牧 民平均每 人增收240元。“十二五”末,规划实施存栏50万头肉牛、 220万只肉羊的计划将成为现实,年均可实现利润13亿元,实现牧民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另外,劳务输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以及国家惠农政策补贴等也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6典型研究区制约农牧民收入的主要因素
6.1脆弱的生态环境
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到牧区草产量以及农区粮食产量,直接决定农牧民收入多少。牧区草原“三化”现象严重,在天然草原上,仍然超载100多万个羊单位,单靠增加牲畜数量来增加牧民收入已不可能。阿旗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粮食产量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还不稳固,还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2014年夏季大旱已造成受灾面积10. 71万hm2,农作物绝收面积1. 39万hm2,受灾草场面积61. 98万hm2。
6.2禁牧舍饲增加了牲畜饲养成本
2003年阿旗在牧区开始实施禁牧休牧政策后, 牧民饲养成本增加,主要加大围栏、圈棚、饲草料等方面投入。每头牛成本增加102元,每只山羊成本增加93元,每只绵羊成本增加21元[4]。
6.3基础设施落后
阿旗是国家级贫困县,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对比较薄弱,农牧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在牧区,为饲草料地准备的机电井因水位下降及年久失修已不能正常使用,造成饲草料地产草量因缺水而下降; 在农区,已建灌溉工程维护资金不足、老化失修,灌溉面积及灌溉效益逐年衰减和下降,并且有20% 左右的节水灌溉面积为20世纪80—90年代建设的防渗渠道, 年久失修,水资源浪费严重。农区棚圈以及饲喂设施绝大部分由饲养驴马耕畜的棚圈改造而成,满足不了规模饲养牛羊的需要。落后的基础设施,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
7加快农牧民增收建议
7.1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牧业产值之比仅有1. 1 ︰ 1,远低于全国2. 4 ︰ 1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去甚远[5],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有着广阔的前景。农牧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三牧” 问题必经之路,龙头企业是农牧业产业化关键链条。 阿旗龙头企业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年加工能力弱、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少、市场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少。今后应更加注重龙头企业发展: 一是重点培育和扶持与农牧户利益关系密切、带动面广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其真正带动农牧户增收; 二是加快龙头企业培育生态、有机、知名品牌步伐,以牛羊肉、 杂粮、牧草为主推产品,制订农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 三是加快有机、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把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与农牧业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7.2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牧业
阿旗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主要来自第一产业快速发展,而水资源短缺成为阿旗发展农牧业主要制约因素,高效节水农业成为今后发展农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阿旗中低产田面积达7. 94万hm2,占耕地面积的61. 0% 左右。干旱缺水耕地占53. 1%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改造中低产田最关键、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高效节水面积仅3. 62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7. 9%[6]。阿旗节水灌溉优质牧草面积也只有5. 3万hm2,仅占草原总面积不足5% ,高效节水灌溉在阿旗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达不到应有发展规模,建议国家和地方财政给予支持。
7.3加大劳务输出与生态补偿力度
随着农村牧区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将不断增多,要解决这部分人就业问题,就要开展农牧民劳务输出,劳务输出可促使农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实现农牧民劳务输出,可减少人口草原、耕地的压力,从目前看,劳务输出是农牧民增收较快途径。 阿旗农民工资性收入一直高于牧民,但是与自治区、 全国相比普遍偏低。牧区牧民居住分散,不了解周边信息,再加上专业技能和语言交流等方面的问题,劳务输出比较困难,牧民收入还是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在经济发展中,政府更要关心牧民就近就业问题。和农民相比牧民补贴一直偏低,应加大对牧民生态补偿力度。笔者建议: 1) 建立劳务输出中介机构, 组织农牧民转移就业; 2) 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的同时还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发展经济,否则会出现农牧业劳动力“高龄化”、农村牧区人才“空心化”等“新三农三牧”问题[5]; 3) 农村牧区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人员较少,应加大培训力度使劳动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7.4扶持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
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合作经济组织是企业与农牧户的利益联结的纽带,其使分散的农牧户组织起来,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据赤峰市农牧业局统计,农牧民加入合作社后的收入平均提高了近25% 。 近年来,合作社数量增加很快,阿旗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84家,其中肉牛、 肉羊专业合作社160家,数量剧增。但目前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规模小、管理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和资金自筹能力较差等问题,一般只在生产环节上进行合作,很难形成“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7]。建议加强对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扶持,增强农牧民合作意识,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刘军会,高吉喜,韩永伟,等.北方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J].中国发展,2008,8(2):89-94.
[2]阿努赫.水资源短缺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以通辽市、赤峰市为例[J].北方经济,2012(8):45-46.
[3]闫大川,王树金,范明树.生态畜牧业园区建设融资机制探析——以阿鲁科尔沁旗为例[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1):34-37.
[4]萨如拉,苏利德.对牧区牧民收入增加难的调查——以赤峰市为例[J].北方经济,2010(2):37-39.
[5]毕力格.“新三农三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3(10):11-12.
[6]达瑞夫.阿旗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J].内蒙古水利,2013(4):95-97.
北方农牧交错带 篇4
一、农牧业复合经营条件
农牧交错区域是农区与牧区之间的过渡地带, 区内种植业和畜牧业在空间上交错、时间上相互重叠, 经营方式上更替。[2]与纯农业区域和纯牧业区域相比较, 农牧交错区发展农牧业复合经营模式更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
1.区位特殊布局优势
农牧交错带地处西部牧区和东部农区之间, 农牧复合产业发展具有区域优势。该区与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锡林格勒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等牧区草原连接, 牧区为其提供优良畜种和养殖经验, 能够利用牧区廉价而丰富畜种进行冷季异地育肥。[3]牧区养殖业冬季饲草不足还可以为该区提供饲料饲草销售市场。同时, 该区与北部的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地的农区著名玉米产区连接, 农区为其提供饲草饲料以及畜产品销售市场, 因而可充分利用结实玉米和青贮玉米饲料和资源发展高效畜牧业。
2.耕地与草地资源交错分布
该区域耕地和草地资源丰富, 为农牧业复合经营创造了基础条件。土地资源构成独特的耕草地交错, 为农牧业复合经营创造了生态环境条件。
(1) 资源规模优势。
农牧交错区地广人稀, 各种生产要素中土地资源优势突出, 与纯农区比, 人均草地面积较大, 与纯牧区比, 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笔者调查走访的该区域的河北省西北部与内蒙古部分县的耕地面积都在0.47~0.67公顷/人, 草地面积在0.2~0.67公顷/人, 有的村人均草地达2.4公顷。由此可见, 该区域丰富的耕草地资源为发展农牧业一体化经营提供了基础条件。
(2) 资源组合优势。
与纯农区和纯牧区比, 农牧交错地区自然资源的组合相对适宜, 为农牧业兼业发展提供了环境和资源条件。与农区比, 其水资源短缺, 限制了大规模发展粮食与蔬菜等耗水型作物的栽培, 但是适宜牧草生长发育, 牧草与饲料产量比粮食高, 如小麦与莜麦产量一般在1500公斤/公顷左右, 而草木樨和沙打旺等牧草产量在82500~15750公斤/公顷。[3]与牧区比, 其光热资源丰富, 种植农作物收成高, 单位土地面积的生物量较大, 有利于牧草与饲料作物生长。所以, 农牧交错区自然资源组合较适宜农牧业产业的横向联结。
3.种植业与养殖业产业并重
农牧业产业具有产品互补功能, 种养业经营相互促进。随着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种植业内部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逐渐转变为“粮经饲三元”结构, 饲料作物播面在种植业内部的比例逐渐增加, 粮食、经济与饲料作物的比例趋于合理。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了大量饲料饲草, 而养殖业在消耗和充分利用种植业的副产品和籽粒的同时, 其粪尿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 既降低了成本, 又避免了污染环境。因而, 种养业产品互补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 而且节约了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
4.区域生态脆弱特征
该区域气候条件恶劣, 土壤条件较差、土层较薄, 经济基础薄弱, 生态脆弱且环境敏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 粮食不能满足生存需求, 草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土地生产能力下降, 以致生态环境恶化, 经济落后。该区域被称为“生态环境脆弱带”。[5]恶劣的气候条件是该区生态环境退化的自然因素;落后的传统的粗放的农牧业经营方式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条件;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的经济行为是生态失衡的主要动因。该区只有发挥资源、产业与区位优势, 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耕草地资源, 转变传统农牧业经营方式为现代农牧业经营方式, 优化农牧业结构, 将生态环境改善与发展农牧业经济紧密结合, 才能既起到应有的生态屏障作用, 又提高经济效益。[6]
二、种养业产品互补效应
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存在着产品互补关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 笔者所调研区域的养殖方式大多为放牧养殖, 即白天放养, 晚上赶回畜舍补饲一些牧草、作物秸秆或残次粮食。随着生态恢复与治理政策的实施, 草场采取围栏、禁牧保护措施, 养殖方式逐渐转变为庭院圈养。所以, 养殖业所需物质除了牧草外, 还需要种植业提供大量的饲草饲料, 同时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从而形成产品互补、产业互促关系。
1.种植业与养殖业产品互补关系
以处于农牧交错区的张北县、沽源县和锡林郭勒盟的太仆寺旗的133户农户的农牧业经营模式“粮油+饲料+奶牛+肉羊”为例, 该模式的农户人均耕地为0.42hm2/人, 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经营。种植业生产粮油作物小麦、莜麦、胡麻和马铃薯, 饲料作物有青贮玉米和青莜麦。种植业提供养殖业所需饲料饲草等作物以及其他作物籽粒精饲料与秸秆饲草。
(1) 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的饲料饲草面积与实物量。
表1显示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物质所占耕地面积。种植业中青贮玉米、牧草与作物秸秆[1]
单位:元
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的产品主要是粪肥。依农户对牲畜粪尿肥田的经验数据来核算, 一年施用牲畜粪肥能满足两年的农作物肥料需求, 所以, 当年施用有机肥后, 第二年就不用施任何肥料。以养殖牲畜粪尿肥料肥田的机会成本计算表明, 种植业投入的有机肥成本中有90.7%是养殖业牲畜粪尿提供的。[1]
(3) 种养业间的物流与能流。
农牧业之间通过产品互补相互提供营养元素, 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营养物质, 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营养物质。调研区典型调查地种植业氮素产出中有71.6%由青贮玉米投入养殖业, 有5.3%的氮素由秸秆投入养殖业, 有2.6%的氮素由莜麦籽粒投入养殖业。也就是说, 种植业直接为养殖业提供的氮素总量占种植业总营养物质输出的79.5%。养殖业氮素总投入的21.6%来源于种植业物质供应。[9]
同时, 种植业能量产出中有4.9%的能量是以饲料供应的方式转化为养殖业的能量输入, 有69.2%的能量以饲草供应的方式输入到养殖业。种植业输入养殖业的能量占养殖业饲料饲草总投入能的14%。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的粪便肥料能量占养殖业输出能的2.2%。[9]
通过种养业互补产品达到节约、循环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养殖业牲畜粪便为种植业肥田、减少化肥的施用、避免污染耕地土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资源与物质也得到了节约循环利用, 能量损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农牧业产业经营的产品不断增殖。也就是说, 种养业结合经营的能流、物流与价值流功能都发挥了系统整体功能优势, 交互效应提高了, 系统运行向良性循环发展。
2.种植业与养殖业互补关联度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笔者利用对调研区所调查的530户农户2008年的家庭经营截面数据, 应用Eviews3.1软件回归分析了种植业与养殖业互补产品的相关程度。
(1) 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物质。
应用种植业中饲料饲草收入与牧业收入数据, 分析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相关性。相关关系计算结果如表3:
种植业饲料收入与养殖业收入的相关系数符号为正, 说明呈正相关关系, 关联系数近似为0.65, 表明关联度较大。这也验证了前述分析的结论, 种植业安排饲料饲草作物为养殖业提供物质, 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产品互补关联度较大。
(2) 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物质。
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利用所调查的530户农户的养殖业粪尿产值与种植业的肥料投入成本数据分析其相关性 (其计算方法同上述) 。表4就显示了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粪肥的相关关系计算结果。
从表中回归结果可知, 养殖业粪肥产值与种植业肥料投入成本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0.27, 能够说明养殖业提供的粪肥对种植业投入肥料的补给作用, 养殖业提供粪肥能为农户减轻部分肥料成本负担。
三、种养业复合经营的经济效益
依据对调研区典型地调查所得资料, 笔者归纳了7种农牧业经营模式, 分别为:口粮+饲料+奶牛+肉羊 (M1) 、口粮+蔬菜+饲料+奶牛+肉羊 (M2) 、口粮+饲料+蔬菜+肉奶兼用牛 (M3) 、口粮+饲料+肉牛 (M4) 、口粮+肉牛+肉羊 (M5) 、口粮+饲料 (M6) 、口粮+蔬菜 (M7) 的经营模式。这里假设种植业是直接利用耕地资源, 养殖业是通过种植业提供饲料饲草间接依赖耕地资源。那么, 进一步假设耕地资源全部用于种植粮油与饲料饲草作物, 且耕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以应用单位耕地能够获得的种植业与养殖业收益就可以比较出各种经营模式的效益。[11]
表5显示:M3模式单位耕地面积农牧业综合纯收益最大, 为13189元/hm2, 原因是该模式种植业品种中有蔬菜作物, 蔬菜的平均单位纯收益较大。其次是M1模式和M2模式, 这两种经营模式的单位耕地农牧业纯收益分别为:7577元/hm2和为7717元/hm2。M4模式与M5模式单位面积耕地上获得的农牧业综合效益较少, M6模式为1885元/hm2, 在7种农牧业经营模式中单位纯收益最小。
通过各种经营模式单位耕地获得的纯收益比较, 7种农牧结合经营模式中的前3种模式 (M1、M2、M3) 的经济效益最好, 单位耕地纯收益比单独经营种植业的两种经营模式的效益要高;而第4种 (M4) 与第5种 (M5) 农牧结合经营模式的综合效益虽然没有第7种 (M7) 经营模式高, 但是比第6种 (M6) 经营模式的效益要高, 主要原因是第7种经营模式的种植业作物中有高产高效作物蔬菜。所以, 在没有蔬菜栽培条件时, 种养业结合经营的综合效应远远高于单独经营种植业。
因此, 没有养殖业的农业系统, 或只有少量养殖业农牧业的系统, 都不能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只有种植业与养殖业都达到一定规模, 才能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才能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的综合提高。
四、结论与启示
农牧复合系统 (农牧交错区) 农牧兼业体现出对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产业之间产品互补的优势。农牧兼业也是农户长期行为优化的结果。分析结论显示: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产品互补关联度较大。不管种植业与养殖业如何结合, 均体现出两者之间的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以及互相制约的关系。种养业结合经营整体效益是通过两者互相补充物质与互相促进产生并提高的。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物质, 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同时养殖业的畜种改良、养殖方式的改变与养殖规模的扩大又促使种植业调整作物结构, 在此交互作用下, 使农牧业结合经营模式逐渐趋于优化。农牧结合经营形成的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良性互补, 能产生较高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 使整个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呈现良性运行。
农户在其效用目标趋势下, 依据耕地资源条件, 合理安排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 选择优良畜种, 安排养殖规模。在合理配置耕地资源的情况下, 农牧业结合经营发挥的交互效应远远大于它们之间在资源利用方面的冲突。与单独经营种植业相比较, 农牧结合经营发挥了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功能优势。
主要启示: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引导和激励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农户实行种养业结合经营;同时, 出台有利于土地流转的配套政策, 通过鼓励农户转包、出让、出租或通过其它形式, 使土地集中到种养业大户手中, 发展农牧业复合经营, 形成资源与产业规模, 以达到充分、高效、合理、循环利用资源, 提高农牧业经营综合效益, 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摘要:在耕地与草地交错、种植业与养殖业为支柱产业的特殊区域, 种养业结合经营就会产生产品互补关系。基于此, 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种养业之间产品互补是以饲料饲草和肥料为纽带的种养业物质互补, 而且种养业互补产品关联度较大, 种养业交互效应远远高于单项经营种植业的效益。由此所得启示: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采用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种养业产品互补经营模式。
关键词:农牧复合系统,种养业,交互效应
参考文献
[1][7][8]程序.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及其治理开发的生态学原则[J].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1) .
[2]赵哈林等.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 2002, (05) .
[3][4]王利文.农牧交错带:亟待突显“优势”[N].中国畜牧报, 2002-09-29.
[5]牛文元.生态环境脆弱带Ecotone的基础判定[J].生态学报, 1989, (02) .
[6]孙芳, 乔颖丽.改革30年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经营模式转变分析[J].农业经济, 2009, (01) .
[9][10]孙芳, 王.中国农牧交错带——复合生态经济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
北方农牧交错带 篇5
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 日照时间长, 积温高, 昼夜温差大, 能种能养, 种养结合是优势, 畜牧业发达, 有机肥源丰富, 因此, 发展"四位一体"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生产具有天然优势。
二、“四位一体”生态模式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要点
蔬菜的生长发育, 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的遗传特性, 另一方面取决于生长环境。“四位一体”生态模式节能日光温室, 是以"四位一体" (即日光温室、畜禽舍、厕所、沼气池) 生态模式为载体, 实施设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 建设无公害设施农业试验基地, 推广以施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施肥技术, 和生物、物理方式、新型高效低毒农药防治蔬菜病虫害技术, 推广进行蔬菜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1. 工作原理
“四位一体”系统有四个组成部分, 即沼气池、温室、猪圈和厕所。在这四个部分中, 沼气池、猪圈和厕所布置紧凑, 沼气池修建在猪圈和厕所的下面。沼气池的进料口位于猪圈和厕所中, 而出料口在温室中。产生的沼气用于炊事和取暖或者温室内的照明, 这样可以在夜间保持温室内的温度。沼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提高蔬菜的生长速度。原料发酵后产生的沼渣和沼液可以用作温室内种植蔬菜、水果或花卉的肥料。沼气池可以全年产气。
2. 主要技术指标
建棚标准为内跨6.5~7米, 长度60~80米, 后墙底宽4.0~4.5米, 上宽2~2.5米。后墙高2.2~2.6米, 矢高3.6~3.9米。前屋面角度30.5~32.5°, 后屋面的角度以35°左右为宜, 水平下挖约0.5米。
3. 主要技术特点
(1) 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 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 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 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2) 充足的沼肥为无公害蔬菜生产提供了优质肥料, 使用沼液作叶面肥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减少农药的使用, 保证了无公害蔬菜的品质。猪呼出大量的CO2, 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 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 蔬菜产量可增加。
(3) 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 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
4. 经济效益分析
(1) 蔬菜增产, 如冬季黄瓜、茄子每平方米可增产2~5千克, 增收5~6元, 年节省化肥开支约200元;
(2) 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 降低成本40~50元;
(3) 沼气点灯年节电60元, 节煤130元。
5. 生态环境效益
由于整个生产环节遵循环保、健康、营养、安全的原则, 饲养的畜禽产生的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 减少了畜禽粪便的污染;生产的沼气为农民提供了清洁而方便使用的可再生能源, 减少煤、薪柴或秸秆等常规能源的使用, 节约了能源, 减少了排放;蔬菜生产过程中基本上不使用农药和化肥, 恢复了生物多样性。由此带来的污染排放减少可使日光、土地等资源利用率提高2~3倍。
三、“四位一体”生态模式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发展
第一阶段主要以农户为单位在庭院内开展。每栋“四位一体”日光温室年产沼气300立方米, 相当于节约1400千克柴草, 提供沼肥16立方米, 年出栏生猪5~15头, 冬季生产蔬菜1500千克。年户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 占农户总收入的50%。
第二阶段通过国家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 建设规模加大, 几十户、上百户集中连片, 经济效益好 (户均收入万元以上) 。各项目示范区因地制宜, 各具特色;无公害蔬菜生产规模化、基地化, 大幅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年生产蔬菜6~8茬, 亩效益5万~7万元, 产品供应市内大宾馆、超市, 供不应求。
摘要: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利用“四位一体”生态模式节能日光温室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以"四位一体"生态模式为载体, 实施设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 推广以施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施肥技术, 和生物、物理方式、新型高效低毒农药防治蔬菜病虫害技术, 生产无公害蔬菜, 节约能源, 清洁环境, 减少污染。
北方农牧交错带 篇6
吉林西部位于东北农牧交错带的东段, 玉米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农作物, 同时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 玉米秸秆是冷季饲草料重要补充来源。该地区玉米传统的收获方式是尽量推迟收获日期, 以提高籽粒的产量。收获时先收回玉米果穗, 再收获秸秆, 这时的秸秆已经枯黄, 饲用价值很低。秸秆产量及饲用价值对农牧交错地区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玉米秸秆的产量及饲用价值, 本文尝试了全株收获玉米, 并且收获时间与当地大田相比有所提前, 研究了该收获方式对玉米生物量与营养成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研究地点是吉林省长岭县种马场, 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东段, 地理位置为44°30′~44°45′N, 123°31′~124°10′E。该区为半湿润、半干旱温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为300~500mm, 集中在6-9月, 占降水量的70%。春季干旱少雨, 蒸发量较大, 约1 600.2mm, 年蒸发量约是降水量的3.5倍, 湿润系数小于0.6。平均气温4.9℃, 最冷月 (1月) 平均气温在-20~-27℃, 最热月 (7月) 平均气温在22~24℃;极端最高气温平均为35℃, 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0~-35℃左右, ≥10℃年积温为2 920℃。无霜期为140~160d, 日照时数大于2 800h/a。
1.2 研究方法
本项试验于2001年进行, 所选取的玉米品种为登海一号, 是当地主要推广品种。5月初, 按当地大田播种方式播种;分别在9月5日、9月10日、9月15日、9月20日和9月25日全株收获玉米, 当地大田收获时间为9月30日。玉米全株收回后, 使果穗继续在植株上保留5d, 然后摘下果穗。本文研究了不同收获日期玉米籽粒营养成分以及茎叶的营养成分。研究茎与叶片营养成分时将植株分段, 以植株立地生长时从地面至50cm为第1段, 50~100cm, 100~150cm及150~200cm 依次为第2段、第3段及第4段。
籽粒测定项目为总淀粉、粗蛋白和粗脂肪[1]。茎和叶测定项目为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 (NDF) 、酸性洗涤纤维 (ADF) 和酸性洗涤木质素 (ADL) [2]。
2 结果与分析
2.1 籽粒及秸秆产量
全株收获的玉米、籽粒及秸秆产量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 与对照组 (收获日期为9月30日) 相比, 秸秆的产量有所提高, 籽粒产量有所下降。9月5日收获, 与对照组比较, 籽粒产量下降了20.98%, 秸秆产量提高了51.20%;9月20日收获, 与对照组比较, 籽粒产量下降了3.99%, 秸秆产量提高了22.63%;9月25日收获, 与对照组比较, 籽粒产量下降了3.09%, 秸秆产量增加了12.39%。由此可见, 从9月20日~25日, 籽粒产量增加幅度很小, 而秸秆产量下降幅度却很大。
2.2 籽粒及秸秆营养成分
全株收获玉米, 籽粒营养成分含量如表2所示。
标**表示与对照差异极显著 (P<0.01) 。
标*表示与对照差异显著 (P<0.05) ;表中括号内数字表示与对照比较下降的百分比。
从表2可以看出, 玉米收获日期提前, 籽粒的总淀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下降。从9月20日开始, 总淀粉下降幅度开始变小, 粗蛋白含量下降的幅度也开始减小。影响玉米籽实品质的是总淀粉和粗蛋白含量, 所以粗脂肪含量变化情况可以不予考虑。
全株收获玉米, 不同高度处叶片的营养成分含量及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 (a) 可以看出, 全株收获玉米叶片粗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9月5日收获玉米, 高度为0~50cm, 50~100cm, 100~150cm和150~200cm处的叶片粗蛋白含量分别为9.83%, 9.79%, 10.09%和11.25%;9月30日收获的玉米, 高度为0~50cm, 50~100cm, 100~150cm和150~200cm处的叶粗蛋白含量分别为5.32%、5.97%、6.89%和7.39%。在9月5日、9月10日、9月15日、9月20日和9月25日收获玉米的叶片粗蛋白含量均高于9月30日收获的玉米。
从图1 (b) 可以看出, 全株收获玉米叶片NDF含量的动态变化。9月5日收获的玉米, 0~50cm, 50~100cm, 100~150cm和150~200cm层叶片NDF含量分别为53.18%, 50.22%, 48.18%和47.53%。9月30日收获玉米的各层叶片的NDF含量分别为66.14%, 60.58%, 59.08%和54.67%;因此9月5日收获玉米各层叶片NDF含量明显低于9月30日收获玉米叶片的NDF含量。从图1中 (b) 还可看出, 9月10日、9月15日、9月20日和9月25日收获的玉米, 叶片NDF含量都低于9月30日收获玉米叶片的NDF含量。
从图1 (c) 可以看出, 全株收获玉米叶片ADF含量的动态变化。9月5日收获玉米, 0~50cm, 50~100cm, 100~150cm和150~200cm层叶片ADF含量分别为23.73%, 21.92%, 19.95%和18.76%;9月30日收获玉米, 各层叶片ADF含量分别为33.20%, 29.07%, 28.05%和26.17%。9月5日收获的玉米叶片ADF含量低于9月30日收获的玉米叶片ADF含量;9月10日、9月15日、9月20日和9月25日收获的玉米叶片ADF含量均低于9月30日收获的玉米叶片ADF含量。
从图1 (d) 可以看出, 全株收获玉米叶片ADL含量的动态变化。9月5日收获的玉米, 0~50cm、50~100cm、100~150cm和150~200cm层叶片ADL含量分别是3.19%, 3.11%, 2.92%和2.63%;而9月30日收获的玉米层叶片ADL的含量分别是4.57%, 4.50%, 4.29%和4.25%。因此, 9月5日收获的玉米层叶片ADL含量明显低于9月30日收获的玉米;9月10日、9月15日、9月20日和9月25日收获的玉米层叶片ADL含量都低于9月30日收获的玉米。
全株收获的玉米, 不同高度处茎营养成分含量及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从图2 (a) 可以看出, 全株收获玉米茎粗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9月5日收获的玉米, 高度为0~50cm, 50~100cm, 100~150cm和150~200cm处茎粗蛋白含量分别为4.55%, 4.90%, 4.82%和5.89%;9月30日收获玉米, 相应各高度茎粗蛋白含量分别为3.18%, 3.70%, 3.78%和4.33%。9月5日收获玉米茎的粗蛋白含量高于9月30日收获玉米茎的粗蛋白含量;9月10日、9月15日、9月20日和9月25日收获玉米茎的粗蛋白含量都比9月30日收获玉米相应高度茎的粗蛋白含量高。
从图2 (b) 可以看出, 全株收获玉米茎NDF含量的动态变化。9月5日收获的玉米, 高度为0~50cm, 50~100cm, 100~150cm和150~200cm处茎NDF含量分别是56.31%, 55.03%, 54.39%和54.28%;9月30日收获的玉米, 高度为0~50cm, 50~100cm, 100~150cm和150~200cm茎NDF含量分别是69.52%, 65.30%, 63.15%和58.94%。9月5日收获玉米茎的NDF含量都比9月30日收获玉米茎的NDF含量低;其他日期收获的玉米茎NDF含量均低于9月30日收获玉米茎的NDF含量。
从图2 (c) 可以看出, 全株收获玉米茎ADF含量的动态变化。9月5日收获的玉米, 高度为0~50cm, 50~100cm, 100~150cm和150~200cm茎处ADF含量分别是26.92%, 25.28%, 24.31%和18.37%;9月30日收获的玉米, 相应高度的茎ADF含量分别是34.42%, 31.25%, 30.46%和28.82%。9月30日收获玉米茎的ADF含量比9月5日收获玉米茎的ADF含量高;9月30日收获玉米茎的ADF含量均高于9月10日、9月15日、9月20日和9月25日收获的玉米。
从图2 (d) 可以看出, 全株收获玉米茎ADL含量的动态变化。9月5日收获的玉米, 高度为0~50cm, 50~100cm, 100~150cm和150~200cm处茎ADL含量分别是3.28%, 3.12%, 2.96%和2.55%;9月30日收获的玉米, 各相应高度层茎ADL含量分别是5.09%, 4.23%, 3.86%和3.67%。9月30日收获的玉米与9月5日收获的玉米相比, 茎ADL含量升高;其他收获日期收获的玉米, 相应高度层的茎ADL含量均比9月30日收获玉米茎的ADL含量低。
3 结论
1) 全株玉米提前收获, 茎与叶的粗蛋白含量增加, 茎与叶的NDF, ADF和ADL含量下降。玉米全株收获可促进茎、叶和果穗轴中残留的养分继续向籽粒运输[3], 从而增加籽粒中的淀粉积累, 增加籽粒的产量。另外, 由于比常规收获日期提前, 使秸秆保持鲜绿, 茎的剪断力较小[4], 饲用品质上升, 表现在粗蛋白含量上升, NDF和ADF含量下降, 从而使消化率提高。例如, 9月20日收获的玉米与常规大田收获 (9月30日) 的比较, 籽实产量下降3.99%, 秸秆产量提高22.63%;籽粒粗蛋白含量下降0.43%, 茎粗蛋白含量提高0.94%;叶粗蛋白含量提高0.42%;茎NDF含量下降3.26%, 叶NDF含量下降6.67%;茎ADF含量下降3.15%, 叶ADF含量下降3.20%。
2) 全株玉米提前收获, 籽粒产量下降, 秸秆产量提高;籽粒营养成分 (总淀粉和粗蛋白) 含量下降, 秸秆的营养成分含量增加。将籽粒和秸秆产量换算为羊的消化能, 将120-540d、体重为50kg的、日增重0.03kg的育成母羊作为标准羊[5,6]。9月20日全株收获的玉米籽粒提供能量为111.90GJ/hm2, 秸秆提供能量为41.40GJ/hm2, 二者提供的总能量为153.30GJ/hm2;对照组 (9月30日大田收获) 提供总能量为150.31GJ/hm2。与9月30日大田收获比较, 9月20日全株收获玉米多提供3.00GJ/hm2能量, 能满足一只标准羊264d的能量需求。9月20日全株收获的玉米, 籽粒及秸秆所提供的粗蛋白总量为1 056.49kg/hm2, 9月30日大田收获的玉米, 提供粗蛋白总量为1 021.73kg/hm2。9月20日全株收获玉米与9月30日大田收获比较, 多收获34.76kg/hm2粗蛋白, 这部分粗蛋白能够满足一只标准羊348d的蛋白质需求。从能量与蛋白质考虑, 在9月20日左右采用全株收获玉米的方式也是可行的。
3) 虽然推迟收获日期, 籽粒产量有所提高, 但是秸秆产量与品质均下降, 表现在秸秆中叶的比例下降, 茎的比例上升[7];随着收获期的推迟, 秸秆粗蛋白的含量逐渐下降[8]。因此, 收获期是影响农作物秸秆饲料营养价值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在适宜的日期收获玉米籽粒及秸秆, 不但可以提高秸秆产量, 还可以获得营养价值较高的秸秆, 并且免去了各种处理, 减轻收获后的工作量, 简化了秸秆利用方式, 更容易为农民接受。
4) 研究证明:玉米子实含水量在30%~35%时已达到生理成熟, 其干物质含量不再增加, 而收获则经常推迟到子实含水量在15%~20%左右, 以达到贮藏的安全含水量[9]。在农牧交错地区, 秸秆是反刍家畜重要的饲料来源, 其饲用价值的高低不可忽视。全株玉米提前收获, 既减小了籽粒的产量与品质的下降, 又不至于使秸秆质量低劣, 利于农牧交错地区的农业生产。因此, 在农牧交错地区, 全株玉米提前收获具有可行性。在吉林西部地区, 玉米可以在9月20日左右全株收获, 如果再延迟收获, 秸秆品质则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刘兴友, 刁有祥.食品理化检验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30-31.
[2]杨胜.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3:58-61.
[3]高明.玉米带秆收获好处多[J].河南农业科学, 1994 (11) :39.
[4]Yuxiang Chen, Jing Chen, Yufen Zhang, et al.Effect of harvest date on shearing force of maize stems[J].Livestock Science, 2007, 111:33-44.
[5]张秀芬.饲草饲料加工与贮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2:237-245.
[6]张宏福, 张子仪.动物营养参数与饲养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327.
[7]Tolera A, Sundstl F.Morphological fractions of maize sto-ver harvest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grain maturity and nutri-tive value of different fractions of the stover[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9, 81:1-16.
[8]Tolera A Sundstl F, N Said A.The effect of stage of ma-turity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maize grain and stover[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8, 75:157-168.
北方农牧交错带 篇7
通过草原确权承包以明确草原权属(包括草原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是草地流转的基础和前提,为草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进而推进草畜产业的现代化,促进农牧民增收;明晰草原产权,也是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制度保障。为此,国务院在 《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依法明确草原权属,……,保持草原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力争用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草原确权和承包工作。”
在政府主导、项目推动、农牧户参与的协同运行机制下,我国累计落实草原承包面积达到42.5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72.1%。由于我国草原广袤,类型多样,加之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历史沿革、文化习俗等诸多因素影响,致使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等不同经济类型区在草原确权中遇到的问题、面临的冲突、解决的方式方法均有显著差异。
半农半牧区即农牧交错带位于我国北方400mm降水等值线两侧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跨越内蒙古、辽宁、吉林、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陕西、宁夏、甘肃、青海10个省区的205个县(市、旗),总国土面积10.9亿亩,其中草原面积4.9亿亩,占农牧交错带国土面积的45.0%。〔1〕农牧交错带属湿润气候与干旱气候、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复合过渡带,是我国境内对全球变化反应敏感的生态系统过渡带,区域内植被条件差,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2〕也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源头之一,这里的农业生产条件最为严酷,农业生产力也是最低的。农牧交错带作为生态脆弱带,〔3〕虽然其草原的经济功能远远弱化于牧区,但它是遏制荒漠化、沙化东移和南下的生态屏障。然而,农牧交错带的森林、草原、农田相互侵占与竞争,农牧矛盾、林牧矛盾、农林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4〕草原自然特性和经济社会特性构成复杂,并且草原确权工作启动比较晚,探索农牧交错带草原确权承包健康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农牧交错带的草原确权承包进展及主要特征
1.研究区草原确权概况
丰宁满族自治县(以下称丰宁县)位于河北省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的地带,是京津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地,属坝上高寒区、生态脆弱区;自然地貌由东南向西北呈阶梯性增高,形成差别巨大的坝上高原区、接坝深山区、坝下浅山区三个不同类型草原区域。丰宁县总面积8765平方公里,总人口39.6万人,农户10.6万户,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270元,仍处在比较贫困的阶段;全县天然草原面积836万亩,居河北省县级草原面积之首,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736万亩,占本县国土面积的56%。
由于草原开垦、超载过牧、乱采滥挖等人为因素和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等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坝上草原在荒漠化的同时,还伴随着严重的水土流失,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是20世纪50年代的29.1倍,并且坝上草原面积锐减40% 以上。在此背景下,2000年国家实施 “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河北坝上草原区实行了 “三全禁牧”,即 “全境、全年、全天候”的禁牧。丰宁县地处京北,作为首都生态第一线,大规模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拉开帷幕:一方面实施草原禁牧,另一方面进行草原治理。2000年~2012年,丰宁县禁牧草原面积330万亩,草原治理面积达163.7 万亩,其中,围栏封育100.5万亩、人工种草和飞播牧草31.9万亩。在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的同时,丰宁县开展了对国有草原的确权工作,以期明确农牧民责权利,调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解决草原偷牧的问题。截至2010年,全县共划定基本草原78万亩,落实草原承包36万亩。可见,此时丰宁县草原确权工作还比较零星分散,也不系统,其进展缓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011年,国家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即对 “草原禁牧” 户进行补助、“草畜平衡”户进行奖励、给予农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牧草良种补贴;2012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和山西5省。至此,草原补助奖励政策覆盖了全国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就是说,农牧交错带全部纳入了草原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范围之内。该政策的实施,除严格而科学地划定 “禁牧区”和 “草畜平衡区” 外,还须符合草原 “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要求,做到草原权属及用途明确、承包合同管理规范、承包草原地块、面积、合同、证书 “四到户”。1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的实施,强力推动了农牧交错带的草原确权进程。
为了掌握详实情况,我们通过与河北省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座谈,收集数据资料,并同时深入到丰宁县政府相关部门、部分乡政府和村委会、农牧户进行走访和数据采集。按农牧户草原承包面积和方式、草原禁牧面积、牲畜饲养规模、是否享受禁牧补助等,在丰宁县坝上高原区、接坝深山区、坝下浅山区进行家计调查和数据采集,获取有效调查问卷和数据采集表71份,其中,有效问卷68份。调查样本数具有代表性。
2.农牧交错带草原承包确权进展和特点
丰宁县草原确权工作于2012 年全面系统的展开,到2013年底基本完成。在草原确权启动阶段即成立领导组织机构,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并开展广泛而持续的宣传动员工作。在草原确权承包过程中,以 “草原定性彻底、定量准确、定权完整、到户承包、 权属明确、 管理规范” 为目标, 做到“草原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首先,以行政村和自然村为单位认真调查和搜集现有户数、人口、劳力、各种草原建设设施数量和草食牲畜等数据资料,摸清本底情况。其次,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确定草原权属性质,进行草原确权:对通过合法程序已经租赁承包的草原,一般不再打乱重新发包,原合同继续履行,同时,签订补充协议,明确原合同在国家草原管理政策调整的大环境下是“草原承包到户(联户)基础合同”的补充合同,转化为 “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下的草原经营流转合同”继续履行;对本村村民(或林场、牧场职工)通过合法程序买断国家、集体农林牧场承包经营权的草原,一般不再重新拍卖(交易),原合同继续履行,补充完善草原确权承包所要求的图、表、照片等一系列内容,可以不再签订补充协议,并必须明确“买断”也是草原承包经营;对未承包经营的国有草原,直接进行确权。再次,核发草原所有权证或使用权证,并签发草原承包经营合同。对依法取得草原使用权的草原,依照 《草原法》,结合河北省草原确权承包指导意见进行发包、承包,签订承包经营合同,发放草原承包经营权证,同时建立健全草原承包档案。截至2013年底,完成草原使用权确权面积650 万亩,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放草原使用证299个;共签订草原承包合同1819份,同时发放了草原承包经营权证,基本实现应包尽包。
与牧区相比,我国农牧交错带草原确权承包具有以下特点。
(1)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农牧交错带草原确权承包的推进器。在该政策实施前,农牧交错带的确权承包草原面积很小,而该政策中的草原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按照已承包到户(含联户)的草原面积发放,在此背景下,推进草原承包成为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前期基础性工作。可见,农牧交错带草原确权承包呈现明显的政策推动特征。
(2)联户承包是农牧交错带草原确权承包的主要形式。在我国牧区的草原承包面积中,承包到户面积占82.2%,联户承包占16.7%,其他承包形式占1.1%。与我国牧区承包到户不同,农牧交错带地处牧区向农区的过渡地带,其草原类型多样,草原质量差异大,尤其是草原退化沙化面积大,而人均草原面积小,所以,实施单户承包困难。同时,农牧交错带绝大多数地区草原零散分布,草地、林地和耕地犬齿交错,加之实施草原禁牧政策,因此,联户承包成为农牧交错带草原确权承包的首先形式。丰宁县承包草原面积为602万亩,其中联户承包面积占总承包面积的92.6%;国营农牧场、林场等主体的草原承包面积为48万亩,占7.4%;没有单户承包草原形式。河北省承包草原面积为1687万亩,其中,联户承包的面积占72.4%,单户承包面积占15.4%,其他形式承包面积占10%。
(3)以村为单位组成联户进行草原确权承包,是农牧交错带草原确权承包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联户承包不但与草原确权外延一致,还可避免草原确权承包过程中的一些矛盾,也便于明确联户成员的具体权益和责任,并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有利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丰宁县的联户平均规模为40户,平均承包草原面积3000 亩左右,规模比较适中,便于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
三、农牧交错带草原确权承包中遇到的主要冲突
1.土地类型确定的分歧
农牧交错带的森林、草原、农田相互侵占与竞争,农牧矛盾、林牧矛盾、农林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土地类型的确定,成为草原确权承包的难点。一是国土资源部门与农业部门对草原面积确认的分歧。根据2014年国土资源部门公布的第二次调查数据,土地类型中的草原面积较之前认定的面积大量减少,其中河北省草地面积由7068万亩减少为4220万亩;丰宁县原有的草原面积是836万亩,国土资源第二次调查公布丰宁县的草原面积是285万亩。农业部门确认的草地面积比国土二调面积要大。二是林地与草地确认的冲突。河北坝上地区林地和草地交融在一起,对二者的划分确认,林业主管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存在分歧,林草矛盾的焦点在坝上疏林草地和坝下低矮灌木草地的属性确定上,导致部分土地既是草地,又是林地,出现 “一地两证”。2 由于草原类型和草原面积确认的分歧,给草原承包确权带来巨大困难,进而也影响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成效。
2.草原生态补偿标准低与确权承包目标的冲突
201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 《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 “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是牧区发展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不仅要求牧区的草原生态优先,同样说明农牧交错带的草原生态也要优先。因此,为确保草原生态优先落到实处,国家实施了具有草原生态补偿性质的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而草原确权承包是保证该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就是说,草原确权承包既是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更是确保草原生态优先目标实现的需要。〔5〕因为只有草原确权承包,才能保障草畜平衡、禁牧等制度落到实处,〔6〕才能摆布好生产与生态的关系,当然,草原生态补偿的标准必须适度。
农牧交错带多与相对贫困县在地理上重合,〔7〕丰宁县也不例外。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新世纪扶贫重点县。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工资性收入、资产性收入等收入来源很少。丰宁县确权承包草原全部划为禁牧区,使具有历史传统的支柱产业———草原放牧业走向终结,舍饲使畜牧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并且牲畜饲养规模大幅度下降,收入也随之减少;丰宁县人均耕地面积2.5亩,且多为旱地,靠天吃饭, 种植业收入低。2014 年, 丰宁县有67840户农牧民享受草原补奖资金额为7052万元,户均1039.5元,人均300元左右。入户调查数据显示,农牧户将71.0% 的补奖资金用于生产投资,29.0%用于改善生活,可见,其对农牧民的收入结构没有产生太大影响;禁牧舍饲导致养畜成本上升,草原补奖金额仅占饲养成本增加额的6.2%,无法抵补禁牧带来的增量生产成本;58.1%的农牧户表示禁牧补助标准太低或不够高。农牧民迫于生计的需要,虽然草原已经确权承包到联户,由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金额很难弥补农牧户养畜数量减少造成的损失和牲畜饲养成本上升增加的支出,即便是在草原禁牧制度下,农牧民仍然存在偷牧现象,若监督管理草原能力薄弱,难以达到草原生态保护的效果。
3.联户承包与禁牧草原再利用的冲突
2000年以来长期禁牧政策的实施,使得丰宁县项目区植被的盖度、植被的高度以及所产的干草量与对照区比有明显的改善。有的区域植被的盖度达到70%左右,若从自然条件上说,可以从禁牧区转为草畜平衡区: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利用草原资源,使畜牧业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有效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另一方面,放牧可以减轻草原防火的压力。目前虽然允许农牧民到自己承包的草场上打草,但由于山地丘陵区的地貌特征使大规模的打草较为困难;另外,有32.3%的农牧户认为,禁牧草原在枯草期可以放牧利用;还有6.5%的农牧户认为禁牧草原不能利用。如果无法确定未来草原利用的经营方式,不能进行统一有效的生态治理,就不能把禁牧政策放开,否则草原生态治理的效果就会前功尽弃。联户承包非常适合草原禁牧,但联户内部容易产生草原利用的 “大锅饭”问题,未来的经营方式是选择打破现在的联户承包转为单户承包经营,还是选择具有合作优势的其他经营方式?不同承包经营方式对草原的生态治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要课题。
4.草原违法处罚执法依据与草原确权承包的冲突
草原确权承包后,绝不是对承包经营户放任自流,相反,更需要加大草原执法力度。入户调查数据显示,有71.0% 农牧户表示草原偷牧很少, 有9.7%的农牧户表示很严重,有16.1% 的农牧户表示草原偷牧只是个别现象。只有依法对偷牧、乱采滥挖等草原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才能保证草原执法监督效果和草原禁牧效果。由于缺乏草原违法行为的处罚法律依据,基层草原执法监督工作人员对偷牧者只能靠说服教育,不能处以重额罚款,结果是执法人员一旦离开,偷牧行为还会发生。所以,急需建立健全草原违法的处罚体系。
四、完善农牧交错带草原确权承包的政策建议
1.明确草原属性,妥善解决林草矛盾
草原属性不清是草原确权承包面临的一大难题。明确草原属性就是在草原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确定草原的类型性质、面积大小、坐落方位和边邻四至等基本情况,由各级政府统一组织,农业、国土、发改等相关部门参与,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依法明确国土资源中的草原类型及其所有权和使用权,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发草原所有权证或使用权证,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做好草原所有权、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牧部门负责做好草原承包合同管理、草原承包经营权证登记颁证等工作。对草原承包经营权存有争议的区域,明晰户籍,开展天然草原资源详查,做到面积准确、界线清楚,核定、更换草原承包经营权证;针对 “一地两证”问题,应与林业主管部门沟通,通过实地调查,确定土地类型,重新换发草原承包经营权证。〔8〕在草原确权基础上,实现草原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农牧交错带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原再利用提供保障。
2.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原生态保护补贴标准和方案
农牧交错带的情况不同于牧区,户均草原面积小,采用与牧区同样的补贴标准,对半牧区的牧户生产生活改善作用十分有限,补奖金额远不能弥补不放牧带来的损失。因此,建议提高补奖标准。农牧交错带主要通过舍饲方式实现草原禁牧,因而,应以不同类型区的草原禁牧面积、舍饲增量饲养成本等为依据,确定草原禁牧补助标准。测算公式:禁牧草原理论载畜量(羊单位/亩)*舍饲增量饲养成本(元/羊单位)。如河北省的禁牧草原理论载畜量为0.194羊单位/亩,〔9〕舍饲增量饲养成本为143.3元/羊单位,则草原禁牧补助标准为27.8元/亩。当然,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对不同区域的草原生态价值、农牧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等进行科学评估,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补助标准和分配方案。
3.联户承包下草原利用经营模式的选择
针对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草原的不同情况,研究草原 “承包到户、联户经营”的管理模式,明确适用范围和权属,落实管护责任主体。〔10〕北方牧区是先承包到户,把利益分配和责任归属 “分”清楚,〔11〕完成草原使用权的初始配置,然后再通过家庭牧场模式、联户经营模式、合作社模式、股份制模式等把草原的保护、建设和经营利用再 “合”起来。农牧交错带分户承包经营不利于生产发展和资源保护,〔12〕因而,宜采取 “草原承包到联户,联户生产经营”的方式,将草原承包到联户,以农牧结合的产业发展为支撑,通过农牧业产业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带动联户经营。
4.推进农牧结合畜牧业发展模式,并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农牧交错带具备发展农牧结合型草原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农牧割裂、以农挤牧,逐步转变为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结合,可以说是一场深刻的农业技术革命。可以选择区域内农牧户养种兼营、区域内农牧户养种分工、异地牧繁农育、异地农供牧用等多种草畜配置方式,推进农牧结合畜牧业发展模式,摆脱畜牧业对草原的过度依赖,减轻草原压力,保护草原生态。〔13〕同时,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推进产业化经营,确保农牧民增收,从根本上保证草原生态恢复和改善。
5.加强草原法制建设,为草原确权承包提供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