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交错的眷恋

2024-06-10

时空交错的眷恋(精选5篇)

时空交错的眷恋 篇1

1 前言

动画电影顾名思义是以动画制作的电影。动画电影在现实中不是很常见, 往往在生活中出现大多数是短小的片段。比如:产品的介绍、传递关爱的公益广告等等。动画片最早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著名的光学家兼画家E.雷诺根据“视觉暂留”的原理, 创作了一种新的玩具活动视镜, 并且以《一杯可口的啤酒》获得最高荣誉, 成为电影发明以前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动画片。正所谓泱泱大国不甘落后的缘故, 1961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它带动了我国的动画事业的蓬勃兴起与发展。

2 动画电影时空交错

动画电影时空交错顾名思义是指动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利用软件进行修饰和改正。在动画中往往会引用到一些在大家都看不太懂、猜不到的东西来代替它。正所谓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方法来解决, 所以这些动画电影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样也着其他的方式来解决。段落是电影中的一个完整的叙事层次, 就好比戏剧表演中的幕、小说里面的章节一样。之后又从一个个小小的叙事段落组成一部部精彩的动画影片。因此上述中的现象可以看出一部好的动画电影是离不开哪默默无闻的段落的。构成动画电影最小的单位是镜头, 然后由若干个镜头组成一个段落。而每个段落往往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比如表现一个动作的过程、一段话语的对白。动画影片在内容层次上需要段落更好的表现出来, 同样段落需要动画内容来充实。而在段落与段落之间、场景与场景之间需要过渡和衔接, 这就出现了动画电影史上著名的观点—动画转场。动画转场这个观点在大家的脑海里并没有过多的了解, 没关系在下面我们会对动画电影转场进行详细的解释。它不仅仅关系着整部动画的和谐性, 更加决定着动画电影的流畅性。在许多著名动画电影导演的述说中都会提到对电影时空交错的叙事风格见解, 他们认为场景和段落之间的各种关联和衔接都将会直接的影响整部动画电影的创作思想和故事的新颖力, 这些因素都将在动画电影中被直接表现出来。

3 剪接技术

在上面的分析中提到了动画电影的转场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在动画电影的创作阶段转场又同样分为2种转场:“无技巧剪接”与“技巧剪接”。顾名思义“技巧剪接”就是利用一些光学技巧来达到时间流逝或者是地点转换。主要方式有淡入出于淡出、叠化、划、帘和圈等。现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 软件的日渐更新, 同时科技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摄影技术的发展, 并且电脑和英特网的普及化, 造就了“技巧剪接”的多样化。用过“技巧剪接”的人都明白使用后的动画影片乃至电影都带有很厚重的主观色彩, 所以“技巧剪接”运用的不是很频繁。相对而言, 现在动画电影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所谓的没有技巧剪接。用文学的语言来讲就是指“无技巧剪接”。“无技巧剪接”顾名思义就是在转场的同时不用任何的光学技巧来剪接, 而是直接的对短片进行剪接, 在拍摄过程中前后相连的镜头上进行关联和剪接, 从而使得场景与段落之间可以自由的转换。其实在以前有人曾提到过, 用“无技巧剪接”其中的“切”就能更好的体现动画影片的流畅性和和谐性, 使观众去注意剪接镜头的方法从而不破坏动画电影的流畅性。

利用动画电影中的人物动作的相似性转场, 他体现在很多的方面;也就是用物体和人物的基础动作进行动画中必要的转场和衔接。也可以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动作相似性进行链接。例如在《麻未部屋》的开始部分, 影片就将人物的相似性多次转场, 就是为了达到想要的那种效果。这就是我们看到银幕中未麻在现实和想象中来回闪动的结果。又如正在哼着小曲儿摇动双手的未麻, 转到正在演唱会上做着各种舞蹈动作的未麻;又从舞台上转到正在超市买菜时扭头看看价格的未麻等等。其实就是同样的一个人利用转场的方式使他出现在不同的地方, 给人造成时空交错的感觉。这样反复的利用人物的相似性使即将被打破的不同时空情节进行很好的衔接, 使得故事的流畅性得到了保障。短短的几分钟就将剧本要表达的东西展现出来, 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运用声音的相似性转场是受很多导演的推崇的, 因为一部动画电影中声音占很大的比例, 可以说声音是无处不在的。利用声音的相似性转场也就是借助前后镜头中的对白、音乐、音响等, 声音的相同性和相似性进行衔接。除了相似性转场外, 还有“无技巧转场”的体现。例如不存在的镜头之间的转场;人物场景的特写转场等等。虽然在电影中运用的没有声音相似性镜头转场那么频繁。但在我感觉电影中适当的出现一些其他的转场方式, 使得动画电影段落与段落之间、故事与故事之间衔接的不是那么的麻木, 这样既能给观众以视觉上短暂的休息, 又能使过渡更加顺畅自然。

利用场景相似性与内容相似性转场。普片的动画电影往往都是在内容相似性转场的。因为故事和场景是动画电影不可缺失的元素。但在这种情况下转场还是需要注意几点:由于转场前后的两个镜头的相似性比较高, 同时场景又是处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 为了使得动画电影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瑕疵或者说的画面的起伏波动。所以在运用这种方式转场的时候, 往往得适当的运用到“技巧剪接”中的叠化、遮挡等方式。使得他们之间各取所需、相辅相成。

在这必须指出的是, 相似性方面的转场在现实中真人电影运用都是很普遍的。而且在许多的动画电影导演的手中更是运用的淋淋尽致。

4 结语

总结以上几种动画的转场方式都是很有特色的, 我感觉如果能将他们结合在一起使用, 也不乏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时空交错的眷恋 篇2

这样的意境图制作起来一点都不难,只需找出两张相同场景的照片,就可以轻松制作,快来学习一下吧:

1、在“美图秀秀”软件下打开待处理的照片,在“美化”菜单下,点击“抠图笔-手动抠图”按钮,用抠图笔抠出图中的人物部分,然后点击“完成抠图”按钮,将抠出的部分保存为自定义素材备用,

2、打开另一张同场景的图片,在“饰品”菜单下点击“用户自定义”按钮,添加之前抠出的人物素材并调整素材位置,然后再将透明度调为40%后鼠标右键选择合并素材,

美图秀秀教程

3、返回“美化”菜单下选择“人像”分类的“自然美肤”特效,并将透明度调至70%,然后再选择透明度为50%的“粉红佳人”特效,唯美的奇异画面就大功告成啦!

时空交错的眷恋 篇3

一、时空交错的含义和具体运用

(一) 时空交错的具体含义

要想理解动画电影里的时空交错, 我们就要先理解何为时空。时空就是由时间上的交错和空间中的流转所交汇融合而成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它自己具体的形态和意识。就像一张白纸任凭人们去书写。对于银幕来说, 时空提供给它的则是更加广阔的表达空间。时空交错就是在这么一个广阔的表达空间下所衍生出的产物, 首先时间的交错是指在银幕关系下, 通过虚幻的手段使得影片在时间上进行的不可能的改变。例如时间倒流, 预知未来等等。其次空间上流转就是通过外力亦或者是主观能动性使得故事里的人物场景在空间上不断转换。例如梦境和网络世界。在理论上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交错其实是微乎其微的, 可当现实规律被银幕所代替, 这些不可能就都得以实现了。银幕的魅力也在于此。所以, 综上所述时空交错就是指影片里的人物场景在时间空间上的穿梭变换。而要把时空交错分为时间和空间两者来写也因为时间交错和空间交错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但是由于二者实际密不可分, 在意识形态上二者一般是结合一体的。

(二) 时空交错在动画电影里的具体运用表现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萧乾曾经在他的著作《一本褪色的相册》里说过“交错的时空, 它能够突破时空原本的局限, 使生活从平面变得多棱多角。”如其所言在普通的生活里, 时间和空间都是平行向前无法改变。但也正是这样不可逆的时空规律使得人们更加向往打破时空的界限。去实现时空穿梭的渴望。正因如此在银幕的表现上一次次的上演了时空交错的桥段。

改编自日本著名小说家筒井康隆的《穿越时空的少女》。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时间交错的故事。17岁的绀野真琴是高中2年级的学生, 不是所谓的淑女型少女。她并不喜欢和女同学整日绞在一起唧唧哇哇, 而是喜欢和同班最要好的两名男同学马津田功介和间宫千昭飞奔在棒球场上。一天, 放学后, 真琴在化学实验室意外地获得了能够穿越时空的能力, 真琴对所发生的一切感到很迷茫, 她并不知道自己获得了如此神奇的能力。回家后, 她将所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姑妈, 姑妈教给迷惑中的真琴如何使用这种神奇的力量, 并让真琴知道了拥有这种能力并不是什么坏事, 没什么好紧张的。“真是这样, 也不错, 可以让不开心的事情成为过去, 想怎样就能怎样, 这多开心啊!”就这样真琴伴着开心的日子走入了高三生活。这个年龄的他们进入了一个玫瑰般的季节, 校园中开始漂荡起爱情的美妙音符。一天, 原本的哥们千昭竟突然向真琴表达了好感, 措手不及的真琴一时不知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面红耳赤的她感到非常狼狈。为了摆脱这样的烦恼, 她用特异功能改变了这一切, 迫使自己忘掉所发生的事情。尽管她改变了历史, 可是真的能忘掉这一切吗?由于穿越时空真想的解释。在最后, 千昭只能说了“我在未来等你”这句感人的话, 是给他自己也是真琴的一个期待, 彼此的信念。

这是一个主要讲述时间穿梭的故事。通俗的来说这是一个关于“穿越”主题的故事, 正因如此它总是不得不将时空、感情、成长等要素结合在一起。这样就不免俗套。但这部动画片, 根本没打算在故事元素上有什么突破。只是用了最简单的时空交错来表达一个很美好的爱情故事。女主角真琴花了很多次“穿越”的机会来避开千昭的表白, 但最后却想借最后一次机会听到他的表白。导演在这一段里运用了很多交叉蒙太奇的剪辑效果, 把故事的气氛渲染到了最高潮。时空交错不断的上演, 而时间也跟男女主角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如果真琴没有穿越时空的能力。时间的自然流逝会给她她想要的结果。最后一次, 千召对着真琴说, “我在未来等你”最后一句话, 包含了最后的时空转换。让故事的时间最后定格在了黄昏的海边。也为男女主角留下了一个关于时间的承若。

纵观整部影片, 关于时空穿越的桥段不在少数。导演很好的运用了交叉蒙太奇把这些交错结合在了一体。整个故事紧凑饱满, 并且由于时空交错元素的加入, 让本来一个没有的故事发生, 并且高潮迭起。无疑的时空的交错在这里的使用时很成功的。

说完了时间穿梭的例子再来观看空间转移的表现。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不仅仅是对于日本甚至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 而其问鼎奥斯卡的《千与千寻》更是其少女通话的巅峰之作。小女孩千寻在和爸爸妈妈去郊外新家的林中小路上, 爸爸将车意外开到了一个古老的城楼前, 城楼下面有长长的隧道。好奇的父母带着她走了进去, 结果隧道的那边是另外一个世界, 一个魔法和妖怪的世界。父亲循着诱人的饭香来到了空无一人的小镇上, 屋子里摆满了可口的食物, 父亲和母亲迫不及待的大快朵颐。但是过一会后当千寻再看父母时, 他们已经变成了猪。这时渐黑的小阵上亮起了灯火, 而且一下子多了许多样子古怪、半透明的人。千寻仓皇逃出, 一个叫小白的人救了他, 并且告诉她怎样去找锅炉爷爷以及汤婆婆及必须获得一分工作才能不被魔法变成别的东西。善良的千寻作为小玲的手下幸运的在浴池找到了一分打杂的工作, 而且渐渐的也不再被那些怪模怪样的人吓到, 她结实了对他独有好感的无面人, 成功的招待了肮脏的河神。而且她从小玲那了解那小白是凶恶的汤婆婆的弟子。为了小白, 千寻决定去钱婆婆那里走一趟, 带着汤婆婆的宝贝孩子 (此时已被钱婆婆变成了又象老鼠又象猪似的东西) 、宠物鸟以及无面人坐上了去沼底的火车丢了孩子的汤婆婆大惊失色, 这时已恢复的小白以找回她的孩子为条件让婆婆将千寻还有她的父母送回人间。当千寻在钱婆婆家时小白来到了并接他们一块回去, 最后千寻终于和父母一块回到了现实的世界。

这是一个构筑在钢筋水泥世界里的童话故事, 一段短短的隧道把这个童话世界和现实隔绝开来。千寻跟随者父母走过隧道就完成这场空间的转移, 从现实世界来到一个奇幻的魔法世界, 在这个魔法世界里她离开了父母的保护。从一开始的任性无知从最后走出这个世界变得成熟懂事。一个世界的转移, 一段成长的经历。。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穿越时空的少女》, 在《千与千寻》里宫崎骏打算只用一次的转移变化来描绘一段完整的故事。故事本身并没有那多的时空交错。当当在两个单独的平行时空里的的, 当最后千寻成功解救出父母走出隧道的时候, 现实世界视乎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 而在魔法的时空里, 千寻的经历也只是那么短暂的几天。时空在一次交错, 父母们对另一个世界没有任何印象, 而千寻在那个世界里却完成了一个孩子从任性无知到成熟温柔的转变。

宫崎骏用很简单的时空交错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很温暖的故事。而千与千寻整个故事对于时空交错的元素的交代也恰到好处, 使得其虽然简单, 但却也清新脱俗。

二、荧幕分割的意义及表现形式

(一) 荧幕分割的产生意义

当时空交错的手法在动画电影里被广泛运用的时候, 一种新颖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就随之诞生了。由于时空交错的需要, 镜头和空间场景会随之不断转换。甚至在同一个镜头中出现多个不同时空的场景时间, 这样好似荧幕被分割开来, 一组镜头场景的快速切换, 亦或者是一个镜头里的多个故事来多角度的铺展故事。荧幕开始变得错落有致, 立体而全面。这种荧幕效果就被称为银幕的分割。

荧幕分割的产生对于动画电影来说有着跨时代的意义。它的出现使故事的叙事不在是一成不变的单轨运行。交叉蒙太奇平行蒙太奇手法的反复运用。多个银幕镜头的时空交错不仅叙述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也带到了观众对剧情桥段的期待值, 很大程度的提高了观众的观影体验感。而荧幕分割的叙事手法也是很多电影大师们所推崇的。能把多个银幕叙事线用自己的理解方式组合起来, 也是无数动画电影人所不断追求的, 毕竟在动画电影这个无线大的绘梦空间里。人们都想找到最能脱离平凡的那份精致。

(二) 动画电影荧幕分割叙事的表现形式

关于荧幕分割的在动画电影里的表现其实有很多的形式, 在这里我们要说明的就是今敏导演的《盗梦侦探》。作为动画电影里最能把握时空交错元素和银幕分割叙事的导演。《盗梦侦探》是这位才华横溢的导演在世时留给我们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影片《盗梦侦探》是改编自被誉为“不可能荧幕化”的小说《梦侦探》。他是今敏导演继《千年女优》和《东京教父》后的又一神奇之作。影片描述了29岁的千叶敦子博士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美女, 与此同时, 她还是一位谦逊有礼的精神治疗医师, 专门研究这项领域中的一些边缘学科。她所在的实验室发明了一种名叫PT的全新心理疾病治疗方法, 通过一种非常厉害的装置“DC-MINI”, 从梦境中寻找隐藏在患者潜意识中的心理疾病的病根,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在“DC-MINI”的帮助下, 千叶敦子拥有了一个分身, 18岁的梦侦探“红辣椒”, 她勇敢无畏、做事乾净果断, 几次在梦境中给患者的治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还在实验阶段的“DC-MINI”其中的一台被偷了。随之而来的, 是更大的麻烦, 实验室中参与到此装置研究的几位科学家相继发疯, 他们的症状非常一致, 就是在醒着的时候仍然如堕梦中, 敦子确信偷走“DC-MINI”的人, 无论是谁, 肯定怀揣着一个不可告人的邪恶秘密。敦子决定亲自来调查这一系列神秘事件的真相。化身为“红辣椒”钻进了他的梦中, 终于发现了幕后真正的黑手, 原来就是他们实验室的另一位管理人乾精次郎。这时, 梦境的力量大到已经扩展到现实中来, 黑暗开始吞噬整个世界, 乾精次郎的化身, 强大的“黑暗君主”也从梦境中跨越到现实中。而“红辣椒”也从梦中走出来与敦子并肩战斗, 因为只有结合这两个女人的力量, 才能拯救世界。

整个故事是在影片中人物的梦境于现实中不断转换, 时空交错的非常频繁。这就对导演的把握银幕分割的手法有着很高的要求, 今敏在在这里很合理的运用了自己对银幕分割叙事的理解, 很好的组合了两个不同空间里的叙事轨道。不论是现实中冷静沉着的美女医师, 还是梦境中活泼开朗的侦探“小辣椒”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讲述着两个一开始看上去完全没有关联的故事。但其实作为一个人, 导演也还是用了很多巧妙的镜头语言来说明了他们的一体性。戴着“DC-MINI”睡在实验台上的墩子, 以及在梦境显示器里无比活跃的“小辣椒”。一个镜头的两个世界巧妙的说明了交叉故事里羁绊因素。多条故事线, 不论是警察粉川的恶梦, 实验室许多人的狂欢游行梦, 现实世界里“DC-MINI”的被盗。虽然乍看之下杂乱无章, 今敏却也将它们很好的分割组合起来, 变得一气呵成。而在故事在很多人物的描写上都进行的现实于梦境的双线刻画。同时配以巧妙的时空穿插, 使得每一个人物都显得饱满立体。

不得不说今敏在银幕分割叙事手法手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 他用自己的理解把荧幕分割叙事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今敏这个名字已经和时空交错, 银幕分割紧密的结合到了一起。

(三) 荧幕分割的注意事项

值得一提的是, 很多人对于《盗梦侦探》的第一观感不太理解。这里可以看做对故事脉络的不太理解, 而这就引生出一个问题, 那就是荧幕分割叙事手法的关键点, 只有把握住了这个关键点才能真正的运用好这个荧幕效果。之所以会有人表示看不懂《盗梦侦探》我想很大一部分是可能不太习惯今敏导演的荧幕分割手法。前面提过, 今敏在荧幕分割叙事上自我风格很浓重。这是他有别于别其他导演的地方。反而观之《穿越时空的少女》或者是《千与千寻》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剧情表述并不深奥。

一部真正的优秀的时空交错电影是可以把银幕分割叙事运用的很出色的, 一个优秀的导演也会是用自己对于荧幕分割叙事的理解去把剧情完美融合的。所以对于那些略显深奥的剧本, 我们不用着急, 大可一遍过后细细品味。毕竟一部好的动画电影是经得起敲打很钻研的。

三、结语

以上以三部优秀的时空穿越题材的动画电影, 对时空交错的元素进行了含义的阐述和运用的说明。也对时空交错所衍生出的银幕分割叙事手法做了具体的介绍。时空交错的变换为我们交织出来奇妙无穷的世界。而我们的世界也亦是如此。

摘要:时空交错的荧幕表现形式是一种很新颖的视觉传达元素, 它通过影片主人公的, 幻想, 回忆, 甚至是时代感极强的时空穿越, 来和现行世界进行融合。一部动画电影用两个或者多个叙脉络来展现, 一个银幕里的两个故事之间看似没有必然联系但其实又息息相关。交叉叙事, 使得故事更加具有立体感和表现力, 所要表达的故事也就更加的具有感染力。

关键词:故事穿插,今敏,银幕分割

参考文献

[1]阿里红.电影语言的语法.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3年第1版第246-277.

[2]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上海美术出版社, 2007年第一版第57-68.

时空交错的眷恋 篇4

首先, 纳博科夫的时空迷宫是如何塑造而成的呢?这座用语言构架的迷宫又有何功用呢?关于迷宫, 整篇小说中贯穿着两条线索, 一条是时间, 另一条是路线。小说主人公两次进入博物馆, 第二次进入时, 一些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这次离馆时, 他发现身处于另一个国家的街道上, 是否可以理解为, 在他第二次入馆的过程中, 无意中进入了时空迷宫, 但是, 究竟是何时他步入了迷宫, 又在何时离开?

小说中, 有这样一处描述:“从画廊的上方我们看见, 一群撑着伞的灰白头发的人……”这里的“我们”意味着, 此时, 主人公还和Godard先生在一起, 接着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这个大厅, 很快主人公“想要停止这一切”然而馆长“已经消失了。”小说中没有详细叙述馆长的离开, 但是自此之后, 他再未在小说中出现过。“有很长一段时间”主人公“试图从一堆火车站模型中寻找回去的路。”然而从这里开始, 他再也没有找到自己的路, 虽然纳博科夫没有写出一个详细的迷宫入口, 然而我们完全可以推测, 自从馆长消失后, 他便开始迷路了。“我继续向前, 立刻一种令人兴奋的真实感最终代替了一切……”下一秒, 他已经站在了真实的人行道上, 所以这一切都发生在一瞬之间, 最终他回到了现实世界。从进入迷宫到最终离开, 主人公历经波折, 百转千回, 纳博科夫对这个过程做了详尽地叙述, 充分发挥想象, 竭尽所能为迷宫设计了一条复杂却又清晰明了的路线。主人公在跟着馆长入馆时, 他们一起“走进了第一个大厅”, 遇到了管理员和一些其他的游客, 接着Gordard先生“推搡着向前……走进第二个大厅”至此, 小说中一共只出现两个大厅。当主人公第一次来到博物馆时, 他“进入了主厅”, “除了这个厅外, 还有一个大厅, 显然是最后一个了。”然而, 当他第二次来到这里时, 陡然间多出“一个出口”, 主人公“之前并没有注意到”, 这个出口位于大厅的尽头, 于是他们走过去, 穿过门发现他们“置身于另一个大厅之中”。随后他们“进入了古雕像展区”。正是从这里, 主人公第一次感觉到了迷茫, “我有一会迷了路……, 接着“Godard先生快速走进隔壁的房间”, 从主人公对这个房间的描述可以判断此时他们还在一起, 而正是在这个房间中, 他第二次感到了迷茫, “奇怪了, 这种无限延伸的地方给了我一种压抑和不确定感”, “我迫不及待地要离开这里”所以他们俩“转移到了另一个房间”。在这之后, 馆长便消失了, 主人公也没有找到回去的路。突然间, “所有的东西都改变了, 在我面前延伸出了一条长长的走廊, 一个急转弯之后, 我发现自己置身于数千个乐器之中……”“接着我陷入了黑暗之中, 跌入一个未知之地, 刹那间, 我看到一道红光, 然后我走出去来到了一个平台上……”刹那间, 在平台外面“还有一个宽阔的阳台”, 终于, 小说进行到这里, 主人公感到了无法言表的恐怖, 这一个又一个接连出现的奇怪房间, 无不烘托了小说的诡异氛围。终于他“跑进了一个房间”, 继续向前, 最终逃离了博物馆的恐怖迷宫。纳博科夫通过如此细致的描述, 用言语构架了一个包含着十七个转折点的迷宫!如此多的迂回转折可见这个迷宫是多么的复杂和令人迷惑。作者塑造这些离奇的地点, 主人公在孤立无援地情况下辗转近二十个诡异的房间, 一步一步地迷失了自我。

其次, 小说中, 空间的转换也在无形中增添了一份奇异的色彩。笔者认为, 小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主人公第一次博物馆之旅;主人公第二次博物馆之旅和博物馆之旅的结束。在第一部分中, 主人公完全处在时空迷宫之外, 在第二次博物馆之旅的过程中, 他逐渐踏入了迷宫。最后一部分里, 他终于逃离了迷宫。在这个过程中, 整个小说中的空间也悄悄地发生了转变。

其一, 显而易见地, 小说中的物理空间明显变换了。第一次进馆之前, 可以看到主人公在法国街头散步, 此时, 他在自己认识的一条街上寻找着文具店, 随后, 由于下雨, 他偶然间来到了博物馆的门口, 由此可见, 当时并非晚上, 应当是白天某个时候。然而, 在小说的最后, 当他终于离开博物馆来到大街上, 注意到了俄语店标, 他思索着俄语语法, 猛然间发现来到了苏联俄国, 很显然, 那是一个夜晚, 并且在下着雪, “在Moyka或是Fontanka Canal, 又或许是在Obvodny…”, 就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究竟身处何地。那么, 这样的物理空间的变换是否影响了主人公?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他已经完全丧失了方向感, 他认为他“必须做点什么, 或者应当去哪里, 跑……”但他自己也不确定应该跑往何方。

其二, 在物理空间改变的同时, 精神空间也在变化。小说的一开始, 有这样一段话:“……他在讲述一个, 说实话我一点都不关心的故事, 一方面是因为我懒得管别人的闲事儿, 但主要是因为我对他所描述的那些奇异的事情都表示怀疑。”在接下来的一段中, 他又在心里默默地做了一个决定, 那就是他准备告诉朋友他生病了, 或是改变了行程, 他并没有打算帮朋友的忙。纳博科夫最初设定主人公为一个有一些冷漠, 看重自己超越一切的人, 对于朋友的那些麻烦事, 他甚少理会, 同时他几乎不相信那些别人口中的奇闻逸闻, 甚至对一些古老的东西都怀有偏见。这样的一个人是否会有一些孤僻呢?小说中的线索正说明了他是一个喜欢独处, 反感被打扰的人。第一次进馆时, 管理员一直静悄悄地跟着他, 与他之间保留着礼貌的距离, 主人公一直很欣赏这一点, 认为这是相当“礼貌”的, 接着, 管理员只是向他靠近了一小步, 他很快便觉得不舒服, “我感到在肩头有一阵酸涩的气息”。当他确定他要的画就在馆里, 当即决定与馆长见面商谈购画的事情, 管理员多有劝阻但是都不能影响他的决定, 在他看来, 事不宜迟, 可见他虽然孤独往来, 行事却很利落, 在同馆长的交易中, 甚至主动提出来与馆长签署合约, 仿佛笃定自己会赢得赌局一般。小说的开始部分, 作者详细刻画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他冷漠, 特立独行, 并且非常的自信。然而, 在接下来的第二次进馆过程中, 他却一再地质疑自己, 一步一步失去冷静。上文中讲到, 他发现有一个之前没有留意的出口, 此时他只是觉得自己未小心注意而已。在跟随馆长前行的过程中, 他开始感到奇怪, 无尽延伸的博物馆和五颜六色的混杂物开始给主人公带来“一种压抑的, 不确定的感觉。”“或许是因为新来的游客不断的来往, 又或许是我已经失去耐心, 一心只想离开这个不断延伸的博物馆。”这里的两个“或许”透露出主人公内心的疑虑和困惑, “我开始感到隐隐的不安。”主人公开始怀疑自己, 开始感觉到不确定, 逐渐失去了一直以来的安全感。他渴望着能换个环境, 安静自由地和馆长交涉购画的事情。可是随后, 馆长消失了, 留下他一个人辗转于各地, “时不时地, 会出现一些石阶, 表面长满了青苔, 给我一种很奇怪的恐怖感觉……现在我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惧。”此时主人公已经陷入了恐惧之中, 但他却无法描述到底是在害怕或者逃避什么, 小说进行到这里, 纳博科夫展示给我们的已经不是那个沉着, 自信和冷静的男主人公了, 他的精神空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小说的最后, 他甚至还失去了归属感, 失去了方向, 彻底沦为一个孤独的迷茫的, 异世陌生人。“绝望地保护着我脆弱的非法的生活……”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副词, 利用细节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将主人公的性格, 精神层次的转变刻画得淋漓尽致, 纳博科夫仅仅用语言描绘的奇异博物馆甚至比电影中, 可以直接观赏到了更为华丽更为生动, 他赋予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在阅读小说的同时, 心情也一步一步地跟着主人公的脚步而跌宕起伏。

纳博科夫费尽心思, 目的是给读者营造一种奇异的效果, 《博物馆之旅》就是一个纳博科夫精心布下的叙事迷宫。读者之所以会陷入其中, 是因为纳博科夫在小说布下了迷雾, 小说中, 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交替出现, 令人目不暇接。

首先, 小说中, 作者创造出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主人公形象。纳博科夫故意塑造这种人物形象让其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 小说中的“我”身份不明, 但是看完小说的结局, 主人公流落俄国街头, 读者不免会联系作者纳博科夫本人的经历, 猜想是否主人公就是作者本人, 而这点在文中无从考究, 读者不免感到, 文本和现实世界一样模糊不清, 无法辨别。它一方面是“叙事”故事, 一方面又描写诸多不切实际的场景告诉读者这是虚构的, “两方面之间产生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导致读者看不到小说的虚构基础反而最后受到小说的控制而陷入其中, 从而体会到虚构艺术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2]虚虚实实, 给读者带来研究窥探的快感。

再看小说的情节设置, 一开始, 小说设置了真实的背景, 随着人物“馆长”的出现, 虚幻的世界逐步介入。那么两个世界之间的交集, 是否可以理解为就是那座神秘的时空迷宫, 它联系着真实和虚幻的世界, 将主人公传送于两个世界之间。小说中的博物馆, 包含很多个看似独立的房间, 这点和现实生活中的博物馆无异, 然而, 在主人公进入了虚幻的世界后, 这些独立的房间似乎又以某种诡异的方式联系在了一起, 小说中主人公并没有进入所有的房间, 但是他不可抑制地听到来自其他地方的声音。“……从另外一扇门传来一阵掌声, 但是当我推开门, 里面并没有剧院……”整个博物馆似乎像宇宙空间一样地延伸, 并且蕴含着某种神秘的蛊惑人心的力量。

最后, 小说的结局同样游走在虚实之间。在多数的奇异小说中, 当主人公返回“现实”世界后, 读者总会看到一些这样那样的“虚幻”世界的证据。纳博科夫为小说的结局设置了一个融合着虚幻感觉的真实世界, 在“博物馆之旅”的结局, 我们难以确定虚实, 小说的最后, 主人公“回到了国外”, 这里的“国外”究竟是哪里, 也许他已经回到了法国, 又或许他仍旧生活在迷宫中, 我们无从得知。

结论:

在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中, 他对自己的语言要求极为严格, “用最佳的词汇尽可能表达所想表达的东西, 文字要有韵味儿, 让人产生联想。”[3]在他的小说里, 语言成为了小说真正的主人公, 总之, 在纳博科夫看来, 小说中的人物不是所谓“现实”的或者是“虚幻”的人物, 而是他利用语言结构, 创造出来的结果“我的小说构思是固定在我的想象中的, 每个人物按照我为他想象的过程行事。”[3]在“博物馆之旅”中, 纳博科夫充分发挥想象, 创造出了复杂的迷宫般的叙事文本。在《文学讲稿》中, 纳博科夫很明确地指出:“所有伟大的作家都是大骗子。”[4]小说中, 主人公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 增加了小说真实度的同时, 也迷惑了读者, 使得作者用语言创造出的烟雾更加令人迷乱。对于他来说, 语言结构只是这种骗术的一种形式。纳博科夫还认为“大作家总归是大魔法师”, [4]即伟大作家的任务不仅仅是欺骗, 还要像伟大的魔术师一样, 让读者知道自己在被骗。在小说的最后, 主人公不可思议地穿越到了俄国, 读者在大呼“这怎么可能”的同时, 又不经疑惑“难道是真的?”就像托德洛夫所言, 读者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却被作者的文字所折服, 跟随着主人公经历了一段难忘的旅程。

参考文献

[1]托多洛夫.霍华德 (R.Howard) 英译.《论幻想作品》 (The Fantastic) [M].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75, 332.

[2]王琼.《真作假时假亦真——纳博科夫的‘虚构时空观’及其在<洛丽塔>中的叙事体现》

[3]纳博科夫.《固执己见》[M].潘小松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174

时空交错的眷恋 篇5

下面以杜甫《登高》诗为例,加以探讨。

此诗写于夔州。时值重九,该是亲人团聚的时节, 可流寓他乡的诗人只能“望远当归”了。他登上高处, 面对辽阔江天, 此时涌上心头更多的是一生漂泊无定的辛酸经历。该如何写出这胸中块垒呢? 他记起了在他手 中用得最 娴熟的律诗,而且是七言,只有它,才能包容下这么多的感慨。于是,一首传颂千古的七律一挥而就。

纵观这首诗, 一开篇,“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是眼前景,又是情中景。以古诗常法起、承、转、合而论,此二句则为“起”,又有起兴的特点。写秋风是“急”,但也是从自身感受而来。从这二句,我们可以想象到这样一幅画面:年老多病的 诗人孤独 地站在高处,怅望江天,“风急”使诗人更觉凄凉,“天高”又何尝不是孤身寄旅的心情写照,“猿啸哀”正衬心情的凄苦。江边所见是“渚沙清白”,应时序 ;“鸟飞回”是空中景,以鸟的自由飞翔,反衬身羁异乡,不得回归的无奈。

接下来, 放眼远望, 只见“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果说“无边”是登高望远时视觉从眼前到天边的极限感受的话,那么,“不尽”则是目力得到最大渲泄后, 跌入滚滚的江水, 从天边向眼前流回时内心体验到的震撼。落木无边,长江不尽, 时空交错, 沟通古今。这一既有空间上的辽阔,又有时间上的亘古的天地大观,引发了诗人“念天地之悠悠,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感慨。再以“萧萧”、“滚滚”摹声绘形 ,将一幅雄浑壮阔的景象展现于读者面前。读这两句诗,我们觉着审美信息十分丰富, 这是由词语上内在规律所组成的整体结构表现出来的。

这种新的语言结构形式的突出特征在于挣脱语言的逻辑链条,“颠倒”文句,依据人对景物的非逻辑形态来组合语词,从而使得诗句具有了一种能够感受得到却诉说不清的“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韵味与功能。其蕴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各部分词语所含信息之和。这就 是形式塔 心理学上 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审美功能。如将此两句语序做一调整,让其结构改为“落木无边萧萧下, 长江不尽滚滚来”,则给人的是 很平常的 描绘性语句,是对自然景物、物理现象的再现, 很少有诗人笔下的那种给人心灵上的震撼。由此可见,好的结构也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眼前景, 心中景已连续写了四句, 诗人的情绪情感由产生到发展,已是渐趋高潮,但又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如直抒胸臆,则缺少变化起伏,也减了韵味。诗人于是宕开一笔,即“转”过去, 由眼前景想到自己多年的经历, 其凄苦辛酸岂能用言语述尽。既述不尽, 便不说也罢,写写自己多年的行踪算了。“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诗人一生的真实写照,其中包含着无穷辛酸,供读者细细体味。前人分析此联时,认为有八可悲:他乡作客,一悲也;“常作客, 二悲也; 深秋作客,三悲也;“万里”以外,四悲也;年老登台,五悲也;独登,六悲也;多病登台,七悲也;百年多病,八悲也。

这些寻常诗句, 在诗人笔下, 通过感情化的非逻辑形态来组织词语, 其内涵便大为增加, 从而蕴涵诗人欲吐却吐不出的深藏于言下的丰富情感。

最后的“合”,以“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作结, 将慨叹时局艰难, 年华老大,白发徒增,又多病体弱,穷困潦倒, 欲借酒浇愁而不能的复杂内心尽情表露, 并以此作结, 也为全诗定下了忧时伤己的基调,且表明了题旨。

上一篇:森林防火难点分析论文下一篇:房建工程造价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