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会计的时空观(精选3篇)
网络时代会计的时空观 篇1
网络会计, 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网络会计可以改变企业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 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 以及报帐、查帐、审计等远程处理, 也可实现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 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结算。它不是会计技术的简单替代, 而是对现代会计规则的挑战, 对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冲击与反思。
一、从网络经济角度来看会计的时空观
1、网络会计的时空观对会计主体范围的界定。
在网络时代,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剧, 根据工作任务或市场变化的需要, 企业间可以迅速地进行分合、重组、兼并, 即“主体”可能时而膨胀、时而缩小、甚至解散。会计主体业务的核算可以委托专门的会计服务公司来经营, 企业与公司都可以视作会计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会计主体的范围扩大了。会计主体在不断呈整合趋势, 互联网的会计系统可以进行集团性企业对异地机构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 无需远行, 通过远程报表、远程监控, 使物理距离变成鼠标距离, 使其管理能力能够轻易的延伸到全球的任何一个结点。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 是使得企业变小, 复杂机构的简单明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又缩小了会计为之服务的空间范围。所以应该重新认识会计主体假设的空间界限。
2、网络会计的时空观对会计分期和持续经营的假设
(1) 会计信息的瞬间性。由干网络会计的产生, 持续经营假设将不能成立, 继之而起的应是面临解散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了企业在未来的一定期间内不会发生解体清算的前提条件。明确这个基本假设, 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 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 会计入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 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 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 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 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 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但现代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 随时都是有可能导致企业解体, 因此引发持续经营假设的否定, 缩短了会计的时间界限。
(2) 会计信息的实时性。网络会计出现后, 会计分期假设也由传统的划分方式变为了适用于网络会计的划分。在网络环境下, 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 随时都可以了解到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并随时进行分析。所以网络会计的实时性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 再人为划分多个时间间隔已无意义, 这时可以以“网上实体的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 每次交易结束后编报一次会计报告即可。
2、网络会计的时空观对货币计量假设。随着网上经济的建立, 货币的形式和本质都将发生变化。有形的金钱为数字化所代替, 货币流通变为电流与数字运载着货币的形象价值在社会中流通。货币计量假设往往要求在不断变化的经济时空中不变的话, 在应用上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货币计量的内容有所扩展, 提供多种计量属性的计价成为可能。如: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等。
二、网络时代会计呈现的特点
1、网络的集成化。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信息高度集成, 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同时, 网络使得财务、业务协同, 财务与企业内部各部门协同, 与供应链协同和与社会有关部门协同。网络会计系统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都是纳入到企业信息网之中, 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直接采集, 并通过公共接口, 与有关外部系统相联结, 使得会计系统真正实现“数出一间, 数据共享”的原则。企业通过网络化的集成管理, 绝大部分的业务信息能够时实转化, 直接生成会计信息, 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之势。
2、网络的集中简捷化。
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 系统由计算机来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 都是在互联网上完成。会计核算和统计一切以各部门实时记录为准则, 核算、统计迅速、轻松, 时效快, 没有时间地域限制。人工干预大大减少, 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技术环节, 同一个公司, 不同地点, 不同分店和分厂的会计数据汇总, 方便快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避免了失误。
3、网络的多元化。
网络技术提供了多元化会计信息的功能, 包括收集与提供信息的多元化, 处理信息方法多元化和提供信息空间多元化。在网络化条件下会计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 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 接收货币形态的信息, 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此外, 由于系统可以接收大量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 便于系统运用有关数学模型, 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网络时代的会计系统提供信息的空间非常广阔, 使多元化会计信息真正成为现实。因此企业可以提供所有可能的会计方法为基础的会计信息, 还能通过对这些所有可能的会计方法的多种组合, 推出自己的信息产品。最终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要。
4、网络的电子化。
网络会计将使会计介质走向电子化, 货币的“质地”也将变化, 不再是过去的纸币和硬币。网络会计以无纸化为突出特点, 大大降低了操作成本。会计人员也不必天天埋头于大量的纸质文件, 同时也减少了文件柜等的额外支出。网络会计系统的电子化, 也大大加快了办公速度, 一个人可以同时做以前多个人的工作, 帮助企业减少了人工成本。网络会计环境是一个集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用户、银行等机构为一体的网络体系, 把不存在货款的下拉交易, 而代之以电子货币进行网上结算。
5、网络的开放化。
会计系系统右以使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是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直接采集。特别是企业外部的各个机构、部门可根据授权, 在线访问, 通过Internet进入企业内部, 直接调阅会计信息, 瞬间沟通使会计信息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 信息需求者可以获得网上所有企业开放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 这样使会计信息透明度加强, 有利于企业信息系统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
6、网络的智能化。
网络会计系统不仅具有核算功能, 而且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 预测与辅助决策的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所以会计信息化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这就使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移。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使会计信息处理有了质的飞跃。随着Internet出现, 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有了改变, 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 会计环境发生了变化, 网络会计应运而生。
关键词:网络会计,时空观
参考文献
[1]、范作平.网络时代的会计特征[J].农业经济.2005 (12) 1、范作平.网络时代的会计特征[J].农业经济.2005 (12)
[2]、张薇.网络会计——信息时代会计发展的新领域[J].中国农业会计.2004 (06) 2、张薇.网络会计——信息时代会计发展的新领域[J].中国农业会计.2004 (06)
网络时代会计的时空观 篇2
上海招商活动圆满成功
10月28日,“中部大枢纽•高铁新时代”2013湖南•长沙高铁新城暨雨花区重点项目(上海)招商会在上海市明天广场JW万豪酒店召开,本次推介会由市政府主办,市商务局、市雨花区人民政府和公司联合承办,省、市领导和上海市政府领导易炼红、时光辉、张剑飞等出席了本次会议。
参会的企业有上海国际集团投资公司、复地(集团)公司、上海吉联投资管理公司、中通置业集团公司、上海润渝置业公司、湖南九龙集团、家乐福(中国)、龙湖地产等8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高铁新城项目推介会上,市住建委副主任、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彭旭峰就长沙高铁新城地铁商业项目进行了重点推介。通过前期项目的对接、洽谈,高铁新城共吸引了台商总部基地、湖南娄商大厦、绿地新都会3个项目现场签约,合同引资总金额约150亿元。
会后,彭旭峰董事长率投融资部、实业公司、武广公司考察了恒大水上威尼斯项目、龙湖城市综合体项目以及龙湖好望山项目,学习交流了项目开发的先进理念及经验,并与交银租赁、浦发银行进行了沟通对接,有力的促进了长沙轨道交通资本运作和经营开发的双翼齐飞。10月30日下午,公司考察团还参加了“沪长高铁,连接梦想——2013湖南长沙•上海招商推介会”。
网络背景下电视媒介的时空重置 篇3
关键词:网络媒介,电视时空,电视栏目,化零为整
一种新生媒介的产生对旧有媒介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迄今为止, 没有哪一种传播媒介较网络媒介的影响更直接、更深刻。它不仅迫使传媒市场重新洗牌, 而且引发传媒格局以及传统媒体的生存方式发生骤变。一直位居霸主地位的电视媒介受其冲击, 受众大量流失, 霸主地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于是, 借助网络媒介的力量, 增加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和传受之间的互动性, 缩小和网络媒介的差距, 成为电视媒介弥补自身缺陷、维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策略。但应该看到的是, 媒介之间的“融合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 合是为了更好的分” (1) 。各种媒介包括电视媒介, 必须通过彰显自己的个性, 重新认识自己的本体优势, 才能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保障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任何事物包括媒介都由空间和时间组成, 媒介之间的差异, 归根结底是由媒介时空差异带来的。前者决定传播的速度, 即时效性, 后者决定媒介的信息容量和信息呈现方式。那么, 网络媒介对电视媒介构成威胁主要是空间还是时间因素, 电视媒介该如何凸显自己的时空特点才能应对网络的挑战, 这些均是网络时代电视媒介获得竞争优势、保障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有限空间成为电视媒介的优势
如果将媒介时间理解为信息传播的速度, 空间理解为媒介信息的容量, 那么网络与电视媒介最大的差异毫无疑问应该是在媒介空间上。因为随着电视直播技术的常态化, 电视传播的速度和网络媒介相比, 已经不分伯仲。但空间的情形却大不相同。网络空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无限性, 人们永远无法触摸到网络空间的尽头, 难以判断它到底要伸展到何处。因为无限, 从媒介机构到普通受众可以随时随地任意借助网络传播信息, 于是, 它就拥有了海量信息及传播的低门槛、双向性等传播特点, 而这些正是它超越电视媒介的优势所在。而电视媒介的空间显然是有限的。就整体而言, 电视媒介由频道组成, 由于成本及收视方式等因素的限制, 电视频道数量是有限的;就频道自身看, 电视媒介的最突出特点是由时间代替空间, 每天24小时的空间容量, 是电视频道永远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 注定了电视媒介难以像网络媒介那样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交互性和大信息量, 因而空间有限也就成了电视媒介的一大缺憾。
然而,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孤立存在的。整个大众传播系统是动态平衡、相互转化的有机体, 每种媒介的优劣势在整个系统中并非固定不变, 而是依据系统内部状况及社会对媒介的需求, 分工互助, 不断转化。无限空间之于网络媒介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使网络媒介拥有了其他媒介无法企及的竞争力, 但同时也导致了信息的过度传播和泛滥, 让受众普遍置身于信息选择、认知的困惑和焦虑之中。目前人们的一个基本共识是, 在传媒领域中, 整个世界面临的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已不再是信息匮乏的问题, 而是如何解决信息过度传播、减少收集信息所花费的成本, 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问题。
为了解除因信息过剩给受众带来的选择的困惑, 人们首先想到通过加大对网络的监控力度来实现。但是对于网络这样一种无边界的传播媒介, 无论如何加强控制, 因其时空的无限性无法改变, 因而信息过度传播的状态, 不可能由网络媒介自己去改变。这就需要传媒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媒介承担起弥补网络传播负面效应的作用。作为普及程度和使用率最高的电视媒介, 不可避免地要担此重任。
电视空间的有限性为其担此重任奠定了基础。空间有限意味着媒介本身具有比较强的可控制性, 意味着它能够做到让信息的传播更集中、更有序。因为, 空间有限决定了电视媒介的信息传播不可能随心所欲, 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整合, 这无形中就增强了信息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这在整个大众传播系统内, 无疑可以起到对信息泛滥现象的弥补、矫正作用。
应该指出的是, 人们一向把电视传播的这一特点当做电视媒介的局限看待, 因为这种控制性的信息传播状态本质上是将受众放在了被动接受的位置上, 有悖于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这里姑且不论“受众中心”是否就是大众传播所要遵循的绝对原则, 就现实境况而言, 由于信息的真假难辨、无量无尽已成为大众传媒面临的主要矛盾, 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已经由“量”转向“质”, 因此, 电视媒介所传播的经过多重选择的具有权威性的信息, 恰恰是合乎现代受众所需要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 麦库姆斯在《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中就指出, “受众有需要引导的需求”。20世纪50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他的《逃避自由》一书中认为这是现代社会人类无法摆脱的悖论性境遇:自由固然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但是当整个社会陷入混乱无序状态, 人的认知能力受到挑战时, 个体心灵会不由自主地由最初的渴望自由转为逃避自由, 即期望通过归依某种新的权威、新的秩序, 来改变无所适从的状态, 从而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弗洛姆认为, 这虽然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但是迄今为止人类尚无法规避。因此, 网络时代, 空间有限反倒成为电视媒介为大众提供有效性和确定性信息的基本物质条件。
化零为整, 整合媒介时间
空间有限为媒体做到信息的有序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这并不意味着有限空间必然会成为有序空间。电视媒介的运行是以频道为单位的, 而电视栏目则是电视频道的基本单元, 它把频道原本完整的线性时间分割成若干段落, 每个时段具有不同的功能, 形成通常所说的频道栏目化。栏目化的目的是要建构一种秩序、呈现一种规律, 以便于受众选择、把握。但如果栏目设置过多, 频道时间分割得过于零碎, 就会打破原本完整、有序的线性时空, 使之成为零散的时间片断组合, 从而导致频道呈现凌乱无序的状态, 消解栏目化建构起的播出规律。综观电视媒介的发展轨迹, 它的确处于这种状态, 为了追求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容量, 电视频道的基本发展趋势是:栏目日趋丰富多样, 由最初的几个变成了十几个、几十个;快节奏、大信息量一直是设置电视栏目遵循的基本原则。一直以来, 电视被公认为是一种碎片化、无深度的娱乐媒介, (2) 正是这种零散化的时间状态使受众不易接受。
如果说在网络媒介诞生之前, 电视将媒介时间碎片化是为了满足受众对信息的丰富、多样的需求, 凸显其在传统报媒面前的优势的话, 那么网络媒介诞生之后, 电视媒介刻意追求的这种功能和优势显然已被网络媒介轻而易举地取代, 电视媒介无论怎样切割时间, 提升信息更替的节奏, 在信息容量上都已经无法和网络抗衡。这意味着电视媒介以往为追求信息容量而采取的化整为零的时间 (空间) 运行策略必须随之改变。改变的方式则是化零为整, 通过整合媒介时间, 营造电视频道的整体感和秩序感, 让受众对电视时间和所传播的信息产生一种可把控性, 从而形成媒介依赖。
应该说明的是, 化零为整不是仅仅在形式上体现为以大板块取代零碎小栏目, 而是要求在栏目之间改变以往那种支离破碎、各自为政, 不考虑逻辑关系和关联度的状态, 使整个频道的内容形成既丰富又统一, 具有整体感、连续性的状态, 以便于受众把握、认知。
目前, 这种整合意识、大板块概念已经在不少电视频道的节目布局中体现出来。央视经济频道早在2005年就确立了大板块结构理念;浙江经视作为近年来在浙江地区认可度较高的一个地方频道, 其非常突出的一个特色就是节目布局的集群化。所谓集群化, 就是强化每一类节目的浓度和各类节目之间的关联度, 使栏目之间在内涵逻辑上具有黏合性。浙江经视将整个频道节目划分成了“新闻节目集群”、“财经节目集群”、“高端节目集群”、“生活节目集群”、“大型活动集群”等7个集群。7个节目集群不仅定位明确, 而且让受众对整个频道的内容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 节目布局上, 也遵循集群化的原则, 加强了各集群内部节目间的关联度。以晚间节目为例:8点30分到11点30分3个小时是最能体现经视频道定位的核心时段, 这一时段主要由4个栏目构成:8点30分到9点25分是《经视新闻》;9点25分是《经视说法》;10点开始是《Hello Money》 (是一档风格轻松诙谐经济类的话题节目) , 10点30分是《新闻深呼吸》, 11点是《理财大赢家》。4个栏目不仅都和经济问题相关, 而且呈现出由浅入深, 由新闻资讯到深度服务的递进趋势。这种整合意识, 加大了经济类节目的浓度, 强化了受众对频道定位和风格的认知度, 便于受众选择接受, 形成忠诚度。
拓展媒介的空间深度
任何一则媒介信息都依托相应的媒介空间而存在, 在二维层面上它所占据的空间都是有限的。但任何信息其实都可以视为三维存在, 这第三个维度就是信息开掘的深度, 在这个意义上, 深度应该是无限的。整合媒介空间, 通过化零为整的方式, 固然可以让受众对整个频道信息产生秩序感、可掌控感, 但大板块运行如果仅仅等于简单的合并同类项, 节目内部不能形成有机体, 也很难对受众产生持久的黏合力。因为频繁的信息中断、更替、起始, 等于给了受众重新选择、离席的契机。但若是能够通过开掘信息的前因后果, 阐明事情的来龙去脉, 使信息与信息之间形成连绵的递进感, 就能使一个较长的时间单元对受众产生吸附力。这种对因果关系或者事件进程的连续关注, 就是这里所说的对空间深度的开掘。毋庸讳言, 这种深度追求, 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深度报道模式。
众所周知, 深度报道模式起源于报纸, 电视媒介诞生之后, 它被视为最能体现报媒介质优势的信息传播模式 (电视则被认为更适合传播“短平快”的信息) 。但今天看来, 与其说深度报道方式是报纸媒介的专利, 不如说它的产生与盛行更多地取决于现实境况。我们知道, 世界大众报刊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 而深度报道的大规模出现和盛行则是在一个世纪之后, 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社会经济危机爆发之际。危机四伏的社会状况、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 迫切需要媒体对社会状况、经济形势作出解释和判断, 对受众给予理性的引导。深度报道方式正是在这种社会需求下产生的。这就是说, 深度报道存在的真正土壤是特定的社会境况和受众需求。
历史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如前所述, 网络升级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介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是, 信息的过度传播加剧了受众的认知困惑。在这种情况下, 必然要求大众传媒系统中最具权威性的电视媒介除了既定的娱乐功能外, 不能仅仅充当信息传播的平台, 必须承担起帮助受众鉴别信息、认知社会、厘清现实、释疑解惑的重任, 而这正是深度报道才能实现的目标。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看到, 近年来, 除了电视剧和综艺娱乐节目外, 深度报道已经成为电视媒体主导性的节目形态, 遍布荧屏的谈话类、讲述类、调查类节目, 本质上都是在对信息进行深度开掘。
媒介即讯息, 但是更多时候, 媒介的功能和属性取决于现实需要和媒介系统的整体状况。由于网络传播更加便捷、随意和个人化, 促使原本的伴随式媒介电视, 变成了受众有目的、有指向、理性化使用的对象。这种理性化的使用心理, 也要求电视媒介改变原来的无深度状态, 使平面的电视时空得到深度拓展。 (本文为北京市“学科与研究生教育———新闻学专业教师成长软环境建设”项目资助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1041)
参考文献
①彭兰:《媒介融合的“合”与“分”》, 《新闻与写作》, 2006 (9) 。
【网络时代会计的时空观】推荐阅读:
网络时代的会计教学10-19
网络时代对传统会计的冲击08-26
数字时代的网络影像06-28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07-25
网络时代的草根记者05-13
网络时代的创业感07-03
网络时代的新闻采写07-24
网络时代审计的变化07-31
网络时代的作者电影08-20
信息时代的网络大入口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