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

2024-10-10

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精选11篇)

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 篇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当中很多一部分人缺乏忧患意识, 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尤其在网络时代缺乏自律性, 不少学生沉迷网络。从成形成网络沉迷的心理机制来看, 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交友愿望与心理闭锁性矛盾下的交友心理作用

中学阶段个体交往需要非常强烈的时期。正如心理学家科恩指出:“中学生自心发展方面最重要的发展是对友伴亲密程度的增强, 友伴交往的选择性和稳定性也同时有了飞跃性的增长。”中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 内心世界不愿意轻易向他人袒露, 在心理发展上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除非找到“知心朋友”, 否则不愿敞开心扉。而网络中通过互发电子邮件或聊天、在线游戏等手段进行交往, 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身份等特征, 使交往双方避开了在现实中面对面的压力, 从而可以畅所欲言。

二、学生情绪两极性矛盾影响下的情绪表现心理作用

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发展, 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较为敏感, 情绪体验极为两极性而不稳定性, 可是他们已不再样事无巨细的将情绪体验加以表现, 他们往往为了表现的更为“深沉”而将更多的兴奋和愤怒隐藏于内心深处, 而在网络上他们可以通过尽情分享快乐、毫无顾忌地宣泄悲愤, 而缓解自己的情绪压力。

三、理想与现实矛盾影响下的幻想、无奈、玩乐心理作用

中学阶段学生爱幻想, 许多学生在上网游戏中把自己想象成具有超强本领的非凡人物去完成“伟大”使命, 从而获得心理成就感;还有的接受了社会的不良风气, 仿佛看穿了人间世态, 表现出一副玩世不恭的心态, 整天只想玩乐而不想做别的事情, 于是网上游戏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可以说这些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及教师来说无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于学生存在的这种现象以及不健康的心理, 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树立每个教师是德育工作者的观点, 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总是在教书育人, 这是由教育自身的规律性所决定。教师在政治观点、思想品德、治学态度等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用美好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 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 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教师还必须注意“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让教师每一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

四、学校要充分运用网络进行教育

1、利用网络宣传法规制度, 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运用多媒体技术, 制作精彩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网页, 通过校园网站或网络德育课, 向学生介绍和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网络安全管理条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使学生通过学习或查找, 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制度措施, 在头脑中建立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意识, 认识到浏览网页上的色情、暴力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性, 知道哪些行为会触犯法律、违反规章制度, 从而自觉遵纪守法。

2、进行心理咨询, 开展健康教育。

中学生处于从少年到青年过度时期, 这一时期的成长给他们带来许多烦恼, 他们需要向别人倾诉, 但羞于启口;教师或家长对于某些敏感的问题也不便在公开场合宣讲, 或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以至于个别学生只好进行自我试探或者胡思乱想……对于这种情况, 通过网络途径来解决就显得比较合适了。我们可以建立健康教育的专题网站, 设置心理学知识介绍、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心理测试或心理热线、心理学教师在线指导等栏目, 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 (如MSN、EMAIL、QQ等) 与教师或家长交流、谈心, 通过网络来获得帮助与指导。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 学生可以匿名, 因此他们就少了几分顾忌, 多了几分坦诚。

3、利用网络组建家长网校, 促进家校共建。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家长队伍是学校教育潜在的、重要的师资力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家长与学校密切联系, 使家长能够配合学校工作, 也是搞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学校应采取必要的网络德育措施, 以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

除了在网上建立起德育基地, 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外, 还必须制定相应的网络规范、制度、措施来予以保障。

首先, 要建立一支雄厚的网络道德队伍;其次, 必须建立一套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处罚措施。网络德育根据具体情况, 该堵的堵, 该引的引, 该教育的教育, 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总之, 在网络日益高速发展的新世纪, 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把握解决“网络道德示范”这一工作重点, 抓住机遇迅速把德育与网络结合起来, 形成有效地德育网络体系, 保持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时效性, 为网络时代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 篇2

【关键词】网络时代 传统教育 网络媒介

不管我们怎样认为,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已经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本文首先对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优缺点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得到一个结论:网络教育同传统教育之间存在互补性,在此基础上,两者在各自的发展方向上向对方靠近并融合。

一、多媒体教学形成多感官、多方位的教学模式

网络媒介对传统教育影响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就属多媒体教学方式了。所谓多媒体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育里,教师手拿粉笔在黑板前板书,同学们拿着教材、记着笔记,在听老师讲解和记笔记的过程中学习。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书写,既影响教学效率又增加教师的负荷;而学生则只能以听讲、看课本的方式来接纳新知识,易感官疲劳,且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使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融入更多的信息资源,并在多角度的展示中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学生可以视、听、说等多种感官相结合,对同一知识点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认识,从而增强对新知识的认知,促进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并更好地学会运用新知。多媒体教学形成多感官、多方位的教学模式,这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讲解效率和课堂知识的吸收效果,促进了传统教育的现代化。

二、网络海量学习资源为传统教育添活力

在传统教育里,教育资源是一种很稀缺的资源。大部分的教育资源都是集中在图书馆的纸质书籍里面,而这些资源往往存在着总量不多、管理力度大、搜索难度大、更新速度慢等缺点。例如在传统的教育方式里,写一篇论文的准备工作往往是耗时又耗力的,因为它需要查阅不同的书籍,并且在不同书籍里将需要的信息摘抄下来。而在借助网络媒介下,搜索引擎则可以帮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检阅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通过复制保存下来。

此外,在网络教育时代里,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进行,而是伴随着网络媒介的普及,在网络的宽广海洋世界里,进一步拓宽,进一步延伸。吴伯凡在《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向往》里提到了数字时代的“海”:“电脑更像是‘门’(Gates,音译为盖茨,这正好就是发明windows的那个人的名字)而不是窗户。它不是让你在房间里看窗外的景象,而是让你‘走出’房间,走向户外,甚至走向整个世界。”在这个数字时代的“海里”,有很多与学习课程相关的学习网站,而现在很多教育辅导机构也建设有自己的学习交流网站,在那里学生们不仅可以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源, 还可以在论坛里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或者直接提出学习疑问寻求解答。这些海量的网络资源给了学生们一个真正“学海无涯”的世界,而这种“足不出户”式的学习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较低了学习的成本。这些优势都是传统教育无可比拟的。

三、高效的网络媒介促进现代化教育思维的形成

网络媒介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能够及时,广泛传递新闻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及时性和交互式传递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网络媒介的这些优点使得它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也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在网络的广阔空间里,学生增长了见识,解放了头脑;在网络相对自由的环境里,可以各抒己见,增强了个体的独立意识;海量的网络信息一方面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们对信息学会甄别,进行筛选。而这些面对网络信息所作出的反映,则有利于学生们转变思维方式:变从众型思维为个体独立型思维,变封闭型思维为开放型思维变恒常新思维为创新型思维[5]。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现代化教育思维的形成。

四、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

促进教学模式的个性化。网络教育的出现,使得很久以来人们所期待的“在自己的地方,在自己的时间里,按自己的步调学习”这一愿望变成了现实,网络教学将会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核心,依据个性化的原则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内在学习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开发他们的认知潜力,改变那种“一个进度,一个标准”的旧体制。

促进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网络教学提供了交互性灵活的学习环境,它能实现教学信息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即时的、异步的交互,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向辅导教师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在同学之间讨论问题或进行协作学习教师可以随时查看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程,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修改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基于此特点,网络教学成为远程教育中惟一可控的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网络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多媒体化和个性化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网络资源、拓展教学时空的作用,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网络教学仍将会得到补充和发展,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吳伯凡.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向往[M] .北京:中国人民大出版社,2012.

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 篇3

随着网络的渗透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量变引发了大学生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质变,网络德育亟待建立。高等教育应该有效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手段开拓德育教育的新领域,占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制高点,构建和谐社会网络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尽管很多高校已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普遍性的高技术少文化、重宣传轻知识、多简介少深入的缺陷,导致了高校网站只成为高校自我宣传的窗口,没能成为一个传播知识,引导学生成才的重要思想阵地。如何借鉴和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如何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以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高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网络优势,从优化和利用网络环境的角度出发,把网络环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建设和管理,以营造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实现网络环境与高校德育的互动与共同发展。具体来说高校德育网络建设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思想健康功能健全的校园网站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应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把思想道德建设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包括校园网络的建设中,应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内容体现在校园网络之中,校园网站既是网络思想工作者的教育手段,也是网络德育的教育工具,高校思想工作者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了解,以期建设思想健康的校园网络。

此外,校园网络应该功能齐全,给网络德育教育以足够的支持。因此需要建立功能健全的校园网,开发有校园特色的网站版块,吸引大学生;努力使“两课”教育进网络,发挥网络开放性,传播性等优点;在网上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

但过于单调的思想政治宣传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要探索网络德育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实施道德教育,要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疏导讨论的方法,使网络德育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所爱,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以达到预期教育目标。

二、弘扬主旋律,提高德育工作时效性

针对网络文化多元信息流的冲击,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了解、知情、监控。应主动利用互联网这一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穿透力强的载体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网上传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弘扬主旋律提高德育工作时效性。

网络德育教育应与时俱进,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随时调整教育重心与主题。因为网络信息更替频繁,各类问题也随之呈现出纷杂多变的态势,如不及时予以纠正引导,势必给学生带来影响。网络教育的趋势与动向,应作为一项长期的研究课题,根据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新方法、新形式、新重点,及时对某些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大局的观点提供正确的指引,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进行正面的引导,使网络德育教育成为高校弘扬主旋律的先锋。

三、德育网络应该成为学生凝聚管理的阵地

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德育网络,学生活动社区还可以在网上建立“社区管理模式”,让学生尝试、参与社区管理。还可以开展“网页设计”、“虚拟家庭”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成为学生网上的精神家园。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站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数据库等方式,开辟出德育教育的新路子。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具有超时空、迅速、隐蔽安全等特点,因此这种心理咨询安全便捷,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库的超信息量、立体化的特点,突出正面引导的作用,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办思想类网站,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要根据学生的喜好设置他们喜闻乐见的栏目,比如:新闻快递、时事消息、时代焦点、专家评论、时代论坛等,以体现网络的特色和水平。另外,高校网络还可以充分利用强项专业和优势专业所衍生出来的特色向网络成员展示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充分体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高校网站的文化含量。

另外还要注重双向交流,界面友好。需从传统媒体“我办你看”到向网络媒体的“双向交流”转变,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学校和老师可以在网络上设置电子意见信箱,倾听学生对学校日常管理和对老师在教学方法、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使德育网络成为学生凝聚管理的阵地。

四、要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

高校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这就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针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及过程的新变化,尽快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家型”高校网络德育人才队伍,应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大学德育工作者只有成长为一名“专家”,才有可能胜任日益繁重、复杂、艰巨、高标准的德育理论研究和日常实践活动,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目前大学德育队伍经过学习和培训,大部分已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日常的德育工作,但开发德育软件、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建立德育网站等更深层的德育工作还有一定困难。高校要加强对网络德育人才队伍的网络培训,使德育工作者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只有德育工作者掌握了足够的网络知识技能,才可能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像的综合表现形式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提高大学德育的时效性。

大学德育工作者要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排疑解难,及时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快捷、多方位地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充分发挥德育工作者的骨干带头作用、团结凝聚作用和咨询指导作用。同时还要把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特别是“两课”的教育成果,及时地转移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因此,优化德育队伍结构,树立专家意识,充实一批既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有较好政治素质的专业人才到大学德育队伍中来就显得迫在眉睫。

网络教育——未来的主流教育 篇4

中国教育正在发生着崭新变化,教育形式逐步由单一的国家承担教育(即官办教育)方式走向了多元化。目前中国的教育形势是:官办教育继续改革深化,民办教育机构越来越多,网上教育已经初步形成,国外教育机构也看好中国市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居民们对各类教育持怎样的看法呢?各类教育又应该怎样据此调整方略、以应对激烈的同行业竞争?就此相关问题,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于近日对北京、西安、武汉三座城市的900余位常驻户口居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对新兴的网络教育方式表示出认可的态度。调查中,44.7%的人认为网络教育是未来的主流教育,41.7%的人认为网络教育一样能学到知识,对网络教育持肯定态度的人计达86.4%(表5)。教育的网络信息化,一是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应用,二是指可以利用网上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三是指开办远程教育达到资源共享。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目前网络教育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已经普遍被人们接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还存在着很大差别,网络化教育的迅速发展,对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别,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调查还显示以下特点:官办教育仍唱主角虽然各类教育齐齐涌现,但仍然有41.7%的人更为肯定官办教育的形式。在我国,官办教育是一个全国性的教育体系,有着完善的教育硬件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广泛的国际交流经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官办教育一直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本次调查也显示出素以严肃和严谨教学著称的官办教育深植人心;与此同时,肯定国外教育的比例也较高,19.1%的人表示如有可能,自己或家人应该接受更为开放的海外教育;11.1%的人肯定民办教育,认为只要学生本人努力,一样可以成材成杰;4%的人对网络教育持肯定态度;值得一提的是:24.1%的人宣称自己对以上各类教育一视同仁,这也多少得益于最近几年国家对各类教育的加大了管理力度,各类教育的质量因此不断提高,逐渐得到社会认可(表1)。官办教育需破除僵化那么,被广泛认可的官办教育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调查中,39.1%的人认为首先需要破除僵化,从办学思想上就要适应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社会;28.8%的人认为应该活跃教学,使学生学有所长、能够尽快学以致用;20%的人认为应该敞开大门,广纳向学的人才;6.9%的人认为官办教育应该有意识地增加海外交流、合作(表2)。由于旧教育体制或多或少的影响,官办教育机构还难以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形势,目前的国家教育相对于国外教育还显得薄弱,那么,面对民办教育、国外教育、网络教育等新的教育形式的冲击,官办教育确实应该尽快破除僵化、活跃教学,发挥自己的优势,调整在竞争中的位置,迎接多方面挑战。民办教育需提高管理面对越来越成气候的民办教育,41.2%的人认为最紧迫的问题是需要提高管理水平,一扫杂牌军的面貌;24.1%的人认为应解决好办学资格的问题,以正规面目出现于教育舞台;15.5%的人认为学籍认定非常重要,对于扩大生员有积极效果;14.4%的人认为师资稳定也是大事情;另外3%的人认为需要加强环境设施的建设(表3)。我国的民办教育是在官办教育发展到相当水平后才开始建立的,目前的民办教育虽然只是官办教育的补充,但它在满足广大群众受教育的需要、以及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还是起到作用的。民办教育遇到的管理水平低、办学条件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以及缺乏广泛交流等困难,也是发展道路中所不可避免的,面对日渐激烈的竞争,民办教育只有逐步提高自身的软件和硬件水平,提高整体办学吸引力,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壮大。国外教育重在知识先进说到进军中国的国外教育,60.1%的人表示最为看重国外的先进知识,20.9%的人看重良好的教育环境,9.2%的人看重因此而来的好使的文凭,7.5%的人认为国外教育是高薪的保证(表4)。随着国外经济活动全面介入中国市场,国外教育也以各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直接海外求学、联合教育培训等都是国外教育进军中国教育市场的切入点。而,一是我国的教育市场尚无法满足国内对教育的需求,二是人们对国外教育还存在一定认识上的局限性,盲目崇外,于是使得近年国外教育在中国红红火火。表1:教育走向多样化,您更肯定哪一类?官办教育41.7%国外教育19.1%民办教育11.1%网上教育4%我一视同仁24.1%表2:官办教育,最紧迫的问题是什么?破除僵化39.1%活跃教学28.8%敞开大门20%海外交流6.9%其它5.2%表3:民办教育,最紧迫的问题是什么?管理水平41.2%办学资格24.1%学籍认定15.5%稳定师资14.4%环境设施3%其它1.8%表4:国外教育,最看重的是什么?先进的知识60.1%良好的环境20.9%好使的文凭9.2%高薪的保证7.5%其它2.3%表5:新兴的网络教育,您的看法是:未来的主流教育44.7%一样学到知识41.7%追赶新奇时髦13.6%

[1]

论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的创新 篇5

一、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管理的特点

1.德育管理的时空范围扩大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大学生在任何一个计算机终端接口都可上网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阅读报刊,或者相互间“实话实说”,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网络信息丰富,这些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错误、庸俗、虚假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网络信息传播快捷,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可迅速波及全球,辐射至每个角落。因此,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管理的时空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在校内的某一段时间和某个现实物理空间,德育管理如何面向网络虚拟空间发挥作用,如何及时对网络信息作出反应,指导大学生的网上生存,是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创新面对的首要问题。

2.德育管理过程的互动性增强

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以聊天为主要目的者占80%以上,大学生对思想交流有着一种强烈心理渴求,他们需要与他人沟通,也乐意与他人沟通。在网络中,人际心理距离缩至极短,大学生容易敞开心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往往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3.德育管理的手段更加多样

网络世界的丰富性使德育管理手段也更加多样。传统的德育途径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党、团工作与学生会工作,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性使德育管理生动而且富有感染力,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

4.对德育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更高

网络对德育的影响及其作为工具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都对德育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更高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具备现代化的思想品德素质、人文素质,还要具备相当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特别是网络意识,要善于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同时对大学生心理特别是网络心理要有精深的研究。与传统传媒相比,计算机网络的传播和表现形式都是全新的,德育工作者如果对网络发展敏感,不掌握相关的网络技术,就容易丧失德育管理的有利时机。[2]

二、网络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互联网给高校德育带来难得的机遇

互联网是一种新事物,是一种在现代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是一种新的认识武器、认识工具,又是一种新的交流工具,还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因此,在新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努力掌握互联网这个新的认识工具、新的交流工具和新的生产力,为高校德育建设服务。从高校德育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既有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更有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在网络时代,高校德育与互联网结合,就是同新的认识工具和新的生产力相结合,也就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2.互联网给高校德育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是信息源方面的挑战。目前网上的信息就世界范围而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确实还很少,宣传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占了主导地位,甚至象“法轮功”的歪理邪说也通过互联网大量而迅速地传播,建设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已成当务之急。二是信息传播方面的挑战。相对来说,我们国家的信息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再加上我们的管制措施,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及信息量,都还比较慢,比较窄,比较小,现在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了。三是由互联网引发的对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与正统观念的挑战。大学生是上网的主要人群之一,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对象,如何使他们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识别信息能力,总之,挑战是严峻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以至我们现在仍然奉为经典的某些基本理论等等,都可能发生深刻变化。这是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者不得不予以密切关注的。[3]

三、高校德育的创新

1.高校德育内容的创新

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在对大学生进行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同时,必须融入新的符合网络时代特点的新的内容,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方式联合起来,使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良好的行为方式统一起来。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的内容比较陈旧,空洞说教较多,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必须在这方面加以创新,德育不能仅仅限于思想品德课上,各门专业课、校园环境、生活学习都应成为德育的内容,学校处处应是德育的教育内容,在大学生上网人数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必须开设网络道德的课程,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网上行为方式,以使大学生能够用好网络为学习、生活服务。[4]

2.高校德育理念创新

第一,更新大学生教育价值观,确立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有机统一的价值观。纵观当今世界,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究竟如何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出现了两种相对的观点。一种是网络专家主张为了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对网上活动进行全方位监控,而另一种是一些自由主义者主张在虚拟世界,充分地张扬个性。大学生大多是虚拟世界的常客,网络化的生存方式使大学生个人意识进一步增强,个人价值本位意识相当强烈,为此,网络时代必须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强调社会价值在网络社会的特殊性,要求大学生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高校德育的工作任务观念要更新,确立灌输与培养个性相结合的任务观。高校德育一直是以灌输为主,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的个性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成员主体性要求日益强烈,网络社会出现了许多道德法律问题,要使大学生养成正确的网上行为方式,必须对大学生灌输网络社会的规范,但是,目前虚拟世界的规范滞后,再加上网上行为监管难度较大,因此,对大学生的辨别是非、自我修养能力培养十分重要,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群策群力做好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上行为习惯,同时培养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更新高校德育工作主体观,确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主体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在工业化社会,高校德育工作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到了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发生变化,虚拟社会出现了虚拟主体,大多数大学生网民拥有了两个主体身份,一个是现实主体,一个是虚拟主体。两个主体由于所处的环境相异,他们的特点经常出现冲突,与现实主体相比,虚拟主体具有易变性,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更新主体观念,教育大学生将两个主体辩证统一起来,为有效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正确的渠道。

3.高校德育方法的创新

第一,转变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影响他们对具体问题的处理。在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必须从单向型向多向型转变,从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育者思维方式的影响力。

第二,调整教育者对待教育对象的态度。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由于受到网络社会无序、失范的道德生活的影响,行为常常会出现某些偏差,使得一些教育者对大学生感到十分失望。因此,德育方法创新必须调整教育者对待教育对象(大学生)的态度,使两者的关系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由教导者转为“切磋者”,这样才能提高高校德育的效益。

第三,挖掘和利用有效的德育教育手段。德育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得以实现所借助的物质力量。先进有效的手段,可以使德育教育的相关信息的传播或传递方式更准确、更迅速、更富有吸引力,从而使德育的影响面扩大,影响力增强,提高德育的效果。因此在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必须运用先进、有效的手段充实教育方法,加大挖掘和提高传统教育手段有效性的力度,充分开发和利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教育手段。

第四,形成高效的新工作渠道网络。工作渠道是高校德育方法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工作渠道是否畅通和全面覆盖,则说明了工作渠道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也反映了教育方法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在网络时代,原有的德育工作渠道格局已经不能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在现实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出现了德育工作的渠道的盲点。所以,开辟新的工作渠道,形成高效的工作渠道网络,是方法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5]

总之,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渠道成倍增加,更多的思想观念和各种解释出现在大学生的意识当中,许多固有的认识和形象开始破裂和瓦解,产生令人惊讶的变化。高校德育必须创新才能适应这一变化。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龚惠香. 高校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 .当代青年研究, 2000,(4).

[2]刘岚 .网络条件下德育管理的探索[J]. 思想理论教育, 2003,(1).

[3]刘开寿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刍议[J]. 探索 ,2000,(2).

[4]姜继红. 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1).

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 篇6

一、网络时代职高德育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当职高学生正以积极的姿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时,学校的德育教育如果仍然紧抱固有的模式不放、不加思考、不加证实、不求突破的话,就必然无法适应新的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并且职高学生本来就意志不坚强,没有升学压力,如果在网络环境下不给予有效引导,那么网络就会成为学生堕落的工具。职高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问题如:

首先,网络在为人们获取有益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腐朽思想的传播与衍生提供了温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向网民连续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强加于人,久而久之,会使意志不坚强的职高学生这一重要的网民群体逐渐失去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对西方国家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依赖。

其次,在网络时代,公开的社会道德舆论对个人行为的监督已不像原来那么容易,因为任何一台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成为人们发布信息或犯罪的工具,在时间和空间上要对其加以限制和监督是非常困难的。职高学生即将走入工作岗位,这样一个时期是他们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良莠不齐的网上信息对他们的冲击是直接和强烈的,影响是深刻的,因此,这给如何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难题。

再次,网络正在与我们争夺教育对象。过去,学生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以及教育者的灌输,其内容已经经过层层过滤,学生基本上在我们的“掌握”之中。而网络使他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更快,各种思潮纷纷上网,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冲击,而这种冲击将会越来越大,对此我们并未找到良方妙药。

最后,教育者人格魅力的下降,导致感召力、吸引力减弱。面对网络的冲击,部分教育者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和科学文化素质及人格素质。据统计,教师中经常上网的主要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对部分教师来说,网络这一领域不甚了解或只是略知皮毛,不具备较高的网络知识和教学水平,就很难发现学生的问题,对学生当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思想动态无从所知,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二、网络时代加强德育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1. 职高德育教育工作必须与法律教育相结合。

规范学生上网行为,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接受有关道德伦理、法律教育和培训,注意上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做“网络社会”遵纪守法的公民。另一方面,职高学生也应当成为网络德育教育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新时期职高道德育教育建设,要实现由传统手段向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和传统手段共用的工作手段的转型,实现由单一的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并举的工作环境的转变,把网络德育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即发挥道德约束力,又强化法律的约束力。尽管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网络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完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有关法规的学习可以忽视。我们在对职高学生的法律教育中,应把网络法规的学习纳入教学内容中去,树立和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

2. 加强职高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网络文化对职高学生的思想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作为发挥德育教育主力军作用的“两课”教师,则往往对网络知之甚少。虽然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教育并不是“两课”教师工作的全部,但是网络作为一种新的阵地,我们必须占领。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网络社会的急速发展,改变了传统道德基础,价值取向已经成为德育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意识,把握方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和民族品质,坚定理想和信念。其次,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作为学生的直接指导者,应以身作则,为学生创设正向的网络道德榜样。这样学生可以从老师身上学到网络道德的规范,从而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最后,教师要亲身实践,及时发现网络道德的问题。教师在自身实践中,必然能发现在网络道德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学生交流,及时纠正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这样,可以防止学生深陷其中。只有不断地掌握网络信息技术,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学习网上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职高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3. 开辟职高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领域。

网络使传统的教育方式突破时空限制,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也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一方面,建立高质量的道德教育网站。通过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站内容和形式的质量和吸引力。如果网站影响力较小,只有有限的访问量,则很难受到关注,也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德育教育网站不仅要增加数量,而且要提高质量,更要加大信息开发、利用交流的力度。另一方面,重视德育教育的软件开发。德育教育软件要把对职高学生的德育教育以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精心设计教育内容。这其中应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爱国主义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三、结语

总之,网络时代对职高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教育形式,我们必须利用网络提高职高教师道德教育的能力,努力在网络环境下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迅速扭转网络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职高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古城.对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1.

从网络的负面影响谈网络德育教育 篇7

一、负面影响

1.弱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影响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

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大量地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因特网上信息传播的隐蔽性,使部分学生在网络上容易放松对自己言行的要求,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语言亲昵、挑逗、煽情、粗俗、辱骂等,使得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

2.影响现实人际交往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想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由于网络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中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形,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患上“自闭症”。

3.迷恋上网严重影响学业

部分中学生自控能力差,也不善于取舍。一上网就下不来,将大量时间用在网络游戏上,痴迷于“聊天室”、沉迷于“网恋”而不能自拔,做了网络的俘虏。长期下来,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4.影响身心健康

在生理上,中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时期,若长时间与计算机相处,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脊椎也易变形,还可导致神经衰弱,情绪不稳,严重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同时,由于网迷对上网有很强的依赖性,时时刻刻脑子里想的都是网上的虚拟世界,不能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世界间的角色转换,形成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不仅如此,长期与网络打交道,又阻滞了认知———逻辑的良性发展,导致认知惰怠,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

二、防范措施

1.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

面对网络上良莠参差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相关的监控机制。可以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信息的软件。同时,学校和家长联合起来,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上网把好关,成为学生网络生活的导航者、心灵的守望者。

2.加强网络道德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彩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网页,通过校园网和网络德育课,向学生介绍和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网络安全管理条例》等,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查找,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制度措施,在头脑中建立起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认识到浏览网页上的色情、暴力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危害,知道哪些行为会触犯法律、违反法律,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自觉遵纪守法。加强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

3.加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

首先,多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形成良好的品格。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写字、运算等基本功的操练,不能用计算机和网络来代替写字和运算。再次,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前只点击鼠标就能驰骋在因特网中,手脚活动减少,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最后,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先预习,运用计算机制作有关课程学习的课件,好的予以采纳,及时鼓励表扬,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而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减少了学生浏览其他网页的时间。

4.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开展健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成长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烦恼,他们需要向别人倾诉,但羞于启口。教师和家长对于某些敏感的问题,不便在公开场合宣讲或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建立健康教育的专题网站,设置心理学知识介绍、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心理测试或心理学专业教师在线指导等栏目,使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或家长交流、谈心,通过网络来获得帮助与指导。由于网络交流具有隐蔽性,学生可以匿名,因此他们就少了几分顾忌、多了几分坦诚,可以大胆地向教师或家长说出自己的隐私和心理疾病,以获得最大的帮助,保证身心的健康成长。

网络时代艺术素养教育的思考 篇8

网络媒体发展为艺术素养教育提出新命题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问世与推广, 现代化的声、光、电共同演绎出与传统艺术迥异的网络艺术, 强烈震撼着人类的艺术领域, 成为艺术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新起点。2010年, 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的应用率分别为79.2%、66.5%、62.1%、42.6%。网络艺术数字化的存在方式, 多元、自由与共享的价值旨归使得传统艺术遭遇技术阵痛, 精英创造让位于日常涂鸦, 启智转向悦目, 崇高的价值建构转向恶搞娱乐。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给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带来一系列挑战, 提出了新的命题。

网络生活中盛行恶搞和戏谑, 从数年前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近年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等恶搞风潮不断, 随意地给《蒙娜丽莎》画上胡子和眼镜, 体现的是玩世不恭的游戏心态与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审美追求, 这种倾向导致传统的艺术精神与人文价值丧失殆尽。著名学者何清涟在《现代化的陷阱》一书中指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种人文精神作为支柱和动力, 这种人文精神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规范和推动的作用。如果丧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撑, 财富的追求欲望就必定会沦丧为纯利欲的冲动, 就会导致人们动物性的膨胀、人性的泯灭、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财富的浪费。”[2]教育的根本是育人, 大学生正处在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应正视和努力解决信息经济时代的伦理分化道德滑坡问题, 为重建人文精神贡献应有的力量。

目前, 以网络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日益突现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紧张, 从而不时地引发出科技与伦理、科技与人文之争。网络时代技术依赖、速度崇拜、幻象沉溺等导致主体意识的丧失, 造成科技对人的价值的异化。技术不同于人文, 它始终处于不断的提高过程中, 极其忠实地遵循进化论。中国的网络艺术尚不发达, 技术的乐趣对于网络艺术家仍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艺术家沉溺于新技术制造的种种虚拟效果, 热衷于与技术博弈。人类文明发展史证明, 科学的发生、发展, 很大程度上是与人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的, 科学不可能与价值分离。科学不能也不应回避人类的终极价值问题, 只有协调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者间的关系, 科学才能得以健康地发展, 并真正造福于人类。

艺术素养教育活动必须进入当代文化创新的前沿,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上世纪后期全球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文化形态发生逐步转移, 前喻文化转变为后喻文化。也就是说不是过去的经验、知识决定着现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而是关于未来理想前景的设定决定着今天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 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前喻文化的特征是年轻人向有经验的老年人学习;同喻文化是向同事同学等同辈人群学习;到了后喻文化时代, 老一代须向下一代学习知识创新才会不被淘汰。[3]社会文化形态的逐步转移必然要求教育模式的同步跟进。网络时代电子传媒语境是由多种媒介交互作用共同构成的, 这使得信息量无限丰富多样, 更新速度极大提升, 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多维互动, 因此泛泛地传授知识和泛泛地获取知识已经不合时宜。艺术素养教育活动必须进入当代文化创新的前沿,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不能紧扣时代的主题, 不能适应网络媒体的发展, 也就无法产生独具风采的教育者以及吸引学生关注的话题, 无法起到人文教化的基本目的。

艺术素养教育要主动适应现代传媒对教育环境形成的巨大冲击, 不断提升素质教育的现实敏感。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使得双向、多点、多媒体的传播成为现实, 计算机和网络不仅是数字计算工具和信息处理工具, 人类第一次运用同一个终端、同一条线路、同一个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办公、新闻、娱乐、商务、图书、出版、教学等, 无不可以通过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发现, 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线, 进入网络时代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在现代传媒对教育环境形成巨大冲击的背景下, 目前的艺术教育课堂暴露出一定的滞后性, 缺乏教育理念和技术的必要跟进和更新, 极大地影响了艺术素养教育的效能与发展。

网络时代艺术素养教育的策略和途径

网络媒体发展对艺术素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 也给我们开辟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 我们至少应该在如下四个方面加快建设步伐, 强化网络媒体在艺术素养教育中的功能, 使艺术素养教育的模式呈现新的架构和形态。

第一, 积极建立艺术教育网站, 打通艺术素养教育的社会空间。在目前的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中, 微机的上网率已经达到90%以上, 大学生已经相当普遍地接触网络。这就使建立艺术网站成为必要、可行的教育措施。有了大量网络艺术实验馆、网络美术馆、网络博物馆、网络图书馆, 艺术作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公共收藏品, 而是可以通过个人电脑轻点鼠标就可随时欣赏甚或参与创作“虚拟艺术品”, 极大满足了大学生的艺术欣赏、创作与收藏的愿望。“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 而不只是展现最后的成品。这一过程可能是单一心灵的迷狂幻想、许多人的集体想象或是革命团体的共同梦想。”[4]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以建设艺术素养教育网站为契机, 调动人文教师、网络、电教等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 引导学生区分和辨别良莠不分的艺术信息, 自觉抵制和远离不良网站, 使艺术素养教育在网络时代取得新的发展。

第二, 深入开展网络艺术研究, 突出艺术素养教育的时代特征。网络进入人类审美领域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把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单向接受, 变成一种双向的交流。在传播的范畴内, 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交互性。网络艺术改写或终结过去僵化的线性思维和行为模式, 建造全新的、流动的、超文本链接的艺术景观。从艺术教育领域来看, 如上文所述, 随着大众传媒直接的人文教化功能的加强, 网络中的艺术展示、学术演讲、文化对话、焦点透视等性质的栏目越来越多, 各种艺术教育、娱乐休闲、造星选秀活动接连不断, 影响越来越大。参与这一部分节目的主要受众之一便是高校学生。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应该把网络传媒纳入自己的视野, 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活动。深入开展网络艺术研究, 要善于抓住网络文化中技术与艺术、自我与他人、自由与责任等热点问题、敏感问题, 以突出艺术素养教育的时代特征。

第三, 广泛开展媒介艺术教育, 重塑人文学科教师的角色意识。媒介艺术已经成为衡量当代人人文精神的重要指标之一。每位艺术教育工作者, 首先要重视和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 其次是有意识地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在现代传播环境下, 一个固守传统教育观念, 或仅仅“立足三尺讲台”的艺术素养教育的从业人员, 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我们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教师都成为信息技术顾问、网页制作专家、电声音乐人, 但是必须看到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对象不仅是看书, 而且是与网络密切接触的一代。艺术的接受与传播带给受众基本的影响, 乃是人类多种多样的世俗状态、心理过程、情感表现和审美感知方式。合格的艺术素养教育的从业人员, 至少应该理解网络媒体的发展给教育对象带来的思维观念、认知方式的变化, 能够在网络空间评论、解答、引导艺术领域的热点问题。比如, 要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对艺术创造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因为网络艺术有着交流性、瞬时传播性、可下载性等特点, 使得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成为可能, 网络艺术的数字化、个人盗版成为轻而易举的个人行为。这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新的问题。此外, 由于网络数字化传播具有无限复制和瞬时传播的特点, 使网络艺术作品沦为一次性消费的文化产品, 容易复制降低艺术品的艺术价值, 瞬时传播也令艺术品转瞬即逝。并且, 应将媒介艺术与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 落到实处, 比如网络文学教学。截至2010年12月, 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2.6%, 用户规模达1.95亿, 较2009年底增长19.9%, 是互联网娱乐类应用中, 用户规模增幅最大的一项。文学课教师可以通过对网络文学数字化的讲解,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的同时也认识网络。

第四, 加强网络环境的监控与检测, 整合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网络环境对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来说既有利也有弊。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下, 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教学难度大、成本高。新的媒介环境对此状况有所改变。人们可以便捷地通过互联网领略世界各地美好的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 访问各大博物馆、艺术馆, 欣赏其藏品, 通过计算机软件可以进行美术、书法、音乐等的模拟创作活动, 可以瞻仰学术艺术大师们的风采。目前的问题是要根据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和课程体系特点, 系统地整合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使之更加合理。同时, 根据网络的传播特点及其对艺术素养教育实践提出的挑战, 注重引导, 加强网上教学的监控与检测。比如对学生钟爱的网络游戏。2010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04亿, 使用率为66.5%。网络游戏的主力军是学生, 包括为数众多的大学生。笔者在2010年的毕业论文指导中, 鼓励一位酷爱网络游戏的学生运用席勒审美教育 (游戏与自由) 理论去思考网络游戏, 最终该同学写了一篇较为不错的本科毕业论文《网络游戏的审美分析》。以笔者之见, 只要教育者开动智慧, 在教学中坚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 是可以让艺术素养教育在网络环境中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效益的。

摘要:进入网络时代,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诸多变化, 造成教育环境的复杂化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给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带来一系列挑战, 提出了新的命题。教育工作者应顺势而为, 强化网络媒体在艺术素养教育中的功能, 使艺术素养教育的模式呈现新的架构和形态。

关键词:网络媒体,艺术素养,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见http://www.cnnic.net.cn/2011dtygg/dtgg/01/t20110118_20250.html.[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见http://www.cnnic.net.cn/2011dtygg/dtgg/01/t20110118_20250.html.

[2]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212.[2]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212.

[3] (美)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传承[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78:27.[3] (美)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传承[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78:27.

论网络时代职校德育模式的创新 篇9

一、网络环境下加强职校学生德育工作的迫切性

网络时代的来临既为职校学生提供了开掘潜能的大舞台, 也对职校学生德育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面对职校学生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频频违规的情形,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必须认真分析形势, 积极迎接挑战, 互联网对职校学生道德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 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使德育工作日趋复杂

网络时代的到来, 使爆炸性的信息充斥在网络当中, 网络色情的泛滥、暴力影视和视频的传播、名目繁多的垃圾信息和无孔不入的的诈骗信息, 促使社会和学校必须正视现阶段德育教育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在网络世界里, 一切都比现实世界自由, 容易使人放纵自己, 不再关心现实生活, 而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也就是所谓的“网络孤独症”。另外, 由于网络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刚好迎合了职校学生的好奇心理, 因而会对青少年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 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 产生网络强迫症, 最终欲罢不能。

职校学生正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阶段, 在现实生活中, 青少年的情感并不能自由地表露, 总是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匡正, 而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就可以少有拘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 高谈阔论, 挥洒自如。长期以往, 职校学生会逐渐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他们会逐渐丧失交往技能, 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社会现实。

(二) 网络的隐蔽性影响了职校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 容易诱发道德行为失范

在虚拟网络空间, 社会和学校监管的严重缺位, 部分职校学生在网络上不道德的行为日益增多, 而在日常生活中社会道德的失范更加严重, 已经严重影响了职校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网络大大拓展了人们的选择空间, 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网络这些迷人的特点, 使越来越多的职校学生钟情其间。网络中大量虚拟环境, 使学生沉迷其中, 淡忘了学习, 甚至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更有甚者, 有些职校学生在沉迷于网络的过程中, 形成了孤僻自私的性格, 使其身心受到极大损害。

青少年由于在网上流连忘返, 沉迷其中, 大大地减少了与外界人际接触的时间和机会。“一网情深”的网络交友又给青少年带来“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的感觉, 双方在素不相识、两不相见的情况下, 常用“越轨”、“超现实”的语言和思想相交流, 从而影响了职校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 网络信息内容的多元化, 为中职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网络以其海量的信息, 快捷的更新速度, 色彩艳丽、活泼可爱的多媒体仿真画面构成了当代职校学生新的生活方式。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中, 学生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 做到“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可以独立接触到形形色色社会思潮和理论;可以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但是, 我们不可否认, 当学生从网络中吸取有益的知识的同时, 也随时面临有害信息的诱惑和侵蚀。特别是职校学生, 心智尚未成熟, 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淡漠, 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匮乏, 对网络幻化出的“美好”精神家园无法抵制, 致使学生们在网络中迷失自己。网络还存在大量的垃圾信息、色情信息、暴力信息等不良内容, 极易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灰色污染、黑色污染和黄色污染, 甚至出现像马加爵那样因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惨痛事件。然而,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老师难以掌握学生上网的具体情况, 为中职的德育教育工作增添了难度, 并带来了挑战。

二、网络时代职业学校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德育工作的创新

网络时代虽然给职校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增加了职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难度, 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利用网络可以拓展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为加强和改进职校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也为开展德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一) 更新德育教育观念, 丰富网络德育教育内容

中职学校德育教师要提高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在保证传统德育工作的基础上, 德育教师更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 完善个人信息技术知识, 提高应对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熟练运用网络加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尤其是班主任老师, 更要摆脱传统德育方式的束缚, 转变观念做学生生活的良师、网络上的益友。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运用网络这一载体, 发挥网络的交互性和虚拟性的作用, 走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 让学生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 实现德育教育贯穿在生活的每一刻。

(二) 把网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要研究学生心理的特点, 通过学生论坛、E-mai邮件、网上调查、QQ、网上心理咨询等手段进入学生心理世界, 了解和掌握学生上网的目的和学习欲望和需求。切实加强学生网德教育, 使学生上网时, 使其能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 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 深化校园网络文化内涵, 增强网络文化育人功能

加大校园的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将学校传统的德育宣传方式与现代网络教育结合, 强化校园文化内涵。创新思维, 积极开展以德育教育为主线的多彩校园文化活动, 增加学校德育教育实践内容,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联系职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积极开展网络德育工作, 不仅能够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而且也容易增强网络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校园网络因具有生动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快捷性, 而凸显特殊的育人功能。利用网络平台, 可以打破时空限制,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校园网络文化的特色, 是指校园网络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网站的办网风格、独到的育人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方式、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特色。校园网络的内涵建设是围绕职校育人的本质属性而进行的平台建设和能力建设, 它旨在提高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的能力与水平。内涵建设是特色形成的基础, 而特色是内涵建设的结果与体现。职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建设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 加强以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技能素质为主题的特色网站建设, 努力造就一批具有高校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 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在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而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 构建学校德育网站, 利用校园网络开展德育活动

学校要研究网络的特点, 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网络挑战, 加大学校德育网站的建站力度和监管力度。从软件、硬件两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 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教育的积极性。建立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学生的网站。如在网上开辟德育信息、网络文化专栏、开设网络德育课程、构建虚拟社区网上漫游、进行网上咨询答疑或在线讨论, 同时构建网上家长学校, 赢得家长在德育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另外还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生活, 让他们参加健康、有意义、有创造性的网络活动。不断举办的形式各异的网络德育活动, 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也达到育人的目的。结合学生热情、积极、好奇、喜欢新生事物的特点, 用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沟通与讨论, 了解其真实想法,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推出丰富多彩健康的网络内容,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活动,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利用网络来学习。

三、利用网络优化中职德育评价环境

(一) 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

人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网络时代, 学校德育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学校通过提供网上留言、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 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优化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环境, 落实社会和家庭的德育责任, 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形成德育合力, 以适应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二) 积极开展隐形的德育工作

职校学生进入职校需要的是良好的德育评价环境。在网络环境下, 作为德育评价主体的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若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德育评价, 必能取得用常规方式难以达到的效果。

QQ和E-mail是一种非面对面的“谈话”, 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私密性。在QQ和E-mail上, 学生们对老师敢说真话和心里话, 通过QQ和E-mail, 教师能了解班级状况和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而使德育评价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如果说E-mail是网络中的私人通道, 那么BBS就是网络上的公共场所, 我们不仅可以建立校园BBS, 而且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班级BBS, BBS的互动性、及时性在给集体德育工作带来便利, 同时也让学校德育评价工作充满时代气息。

(三) 培养职校学生的网络道德选择和识别能力

要培养职校学生网络德育的自主选择意识。我们要尊重职校学生网络德育的自主选择的需要, 突出网络德育的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个性, 让学生根据自己特点, 亲身实践, 自主参与网络德育过程。教育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能够理性的对网络德育进行科学加工, 特别学会运用唯物辨证的方法, 做到“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首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资源, 在职校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灵活运用多媒体, 要把虚拟的网络资源和现实的教学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网络的方法, 使网络资源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第二课堂。如通过使用校园网资源建立教学专业论坛, 课后教师在线答疑解惑、点评学生作品、指导生活常识, 与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促进, 掌握学生技能学习和德育方面动态情况的一手资料。其次教育学生在网上慎重交友, 学会自己保护自己, 认清网上交友的危害性;教育学生在网上不要用真实姓名跟人聊天, 不要轻易把自己的名字、年龄、性别、学校、家庭住址与电话号码等告诉别人, 谨防陷入坏人的圈套。

总之, 在信息网络时代, 随着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混合的进程加快, 青少年接受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影响的途径已经拓宽, 传递的速度已经加快。同时, 信息网络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应用, 也给德育工作的手段、方式、条件、效果, 乃至教育观念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扬长避短, 注重创新, 以战略的眼光审时度势, 构建新的德育体系, 真正发挥德育的功能, 培养服务于21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人才。

摘要:在这个充斥着极其丰富, 而又良莠不齐的信息的网络社会中, 处于生理发育期、思想和心理上不够成熟的中职学校的学生, 他们的判断能力无疑经受了极大的考验。为此, 中职学校德育必须抓住机遇, 因势利导, 以网络连接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种德育资源, 形成全时空的“立体化”德育模式。

关键词:德育创新,职校学生,职业教育,网络,信息

参考文献

[1]孔祥富.顺应信息化浪潮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造[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 (2) .

[2][美]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8.

[3]黄冲.关于网络环境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11) .

网络时代下的学校教育 篇10

关键词:网络时代;学校教育;学生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88-02

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普及,网络使得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在加速增长,整个社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时代。在网络时代里,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支持,科技的发展依赖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取决于学校教育的发展。50年代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教育投资比其他物质资本投资能产生更多的回报和价值,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巨大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促使各国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的发展不仅使信息快速便捷化,同时也使得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仅能从网络上获得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最权威的言论见解,甚至还可以与专家学者通过网络在线交流来学习,不断丰富知识来提升自己。毫无疑问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学校教育的功能变得更加完善,拓宽了学生视野以及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也进一步得到深化。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人类智慧的集中表现。它是当代最具革命性的社会资源和改造世界的力量,当它进入教育领域中时,它对整个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不会是局部的、量上的、表层的。

学校教育是指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中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的通过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作用于相对稳定的对象身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为整个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统一的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人们对教育个别化、多元化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愈发激烈,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将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在家上学”为代表的“另类”教育模式将不断涌现。如何应对这些崭新的教育形式将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疑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运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教学、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势。随着以超时空性,快捷性,虚拟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必将受到强烈的冲击,这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和意义等等基本概念。网络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发展,是因为它具备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首先,网络资源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充裕齐全的信息资源是网络时代最突出的特征之一,以往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像网络时代一样,储备如此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并且人们能够通过一定方式搜索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共享学习研究的成果。网络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它为人类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打通了历史性的通道,信息通过网络在全世界自由传递和流动,人类所创造的文明财富就有可能为网上每个人所共享。信息化还表现为网络社会中信息资源的超时空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时滞”,同时,它还能使处于地球任何一个角落的人在同一时刻通过网络进行面对面的工作。网络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使得教育教学管理功能变得更加强大和便利,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网络资源的超时空性。网络的这一特征突破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联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通过网络,不但师生之间可以顺畅交流,而且学生之间通过在网上相互讨论、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协作。在通讯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在网上实现跨时空的相互交流,尽可能最广泛地参与到社会交往活动中去,“地球村”的社会正在逐渐形成。面对这种趋势,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应当教会学生在“地球村”生活的知识和本领,并使其确立全球意识以及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以使每个人的思想和精神境界都能够得到提高。最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特征。网络空间和网络中的虚拟存在可以使学生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充分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而形成创造性思维。同时“网络结构的多元性、开放性和非线性等特征,也相应决定了网络中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传统学校教育的培养不同的是,网络时代的学校教育除了要求培养传统意义上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良好素质外,更加注重学生主动性,个性化、创造性以及交互性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使网络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网络教育的必然结果。

第一,学生学习更具有主动性和个性化,使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网络技术这一媒介,学生能够由原来整齐划一的、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学习。与传统的以教师或教材、参考书为单一的,有限的信息源相比,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大量的,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这种资源具有快速即时的特点,因此,学习拥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和自由,不再受制于单一有限的教师或教材构成的学习资源。由于在网络学习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材料,然后再自主地按照他们各自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安排学习,并且在这个安排规划的过程当中,他们还可以进行不断的调整,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二,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发展。由于网络社会的超时空性和开放性特征,有利于学生突破传统的“条框”思维方式,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去创设一个本来没有的世界。网络的开放性特征,使其所承载更多的将是尚无定论的、需要学生批判性思考的知识,而不是权威但早已过时的知识,其知识更新速度将可望与现实更新速度趋于同步。

第三,学生交互能力的发展。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的教学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环境共在一个空间进行教学活动。但实际上所可能产生的交互作用并不大,在传统的教室中,大多是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教师无法了解每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系统看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不但师生交流机会少,而且同班同学间的平行式交互作用也是很少。交互式教学网络的设计将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互动式交流。

随着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的运用与普及,教学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网络的直接效应就是它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放大。学生可以通过方便快捷的网络,进入视频课堂,听取名师讲课,而且这种资源可以反复利用,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整个学习过程都是自主的,甚至有部分网站还提供在线测试功能,帮助学生及时检验学习成果,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在线求助老师,即使老师不能及时回复,也可以给老师发送邮件,以求得解答。这无疑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同时,计算机及其网络在教学中的普及使得网上“虚拟教师”似乎在很大程度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师角色不断受到挑战,教师的作用似乎已被削弱,甚至被替代。但事实上,不管网络技术在学生教育如何被广泛运用,它终究只是教师角色的另一种转换形式,把教师作用虚拟化了,如视频课堂都是由名师讲解摄制而成,在线辅导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活动,因此,计算机及其网络在教学中的大量运用绝不会削弱或替代教师的地位,相反,它将使得教师的作用更重要,并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和研究者等等。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现代网络技术,适应大教学环境,并且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促使其完成认知结构的自我构建与重建,以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学习动机的形成。

然而,尽管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善了许多学校教育的功能,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它自身固有的弱点和缺点。首先,尽管网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创设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但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地方,它无法取代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之间的真实交往,而学校教育则更具有情境性和真实性,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进行因材施教,并且对其进行德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在现实的学校里接受教育,有许多同龄的学生有共同相处和学习爱好,这也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和独立能力的培养,而虚拟的网络教学是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这么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甚至可能由于缺失现实生活中的交往,长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变得孤僻,冷漠和暴力,导致学生身心的畸形发展。最后,由于网络中的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很难保证学生不受那些网络中不健康信息的影响,加之学生辨认能力有限,自制力不够,天生对各种信息保持着高度的好奇心,因此教师需要保护未成年人学习环境的健康,努力使网络教育回归现实生活。

综上所述,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将学校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为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可能,它使得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和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网络的信息化,超时空性,虚拟性和开放性特征,相比传统的学校教育,学生学习更具主体性,创造性和交互性特点。“在家上学”就是的网络时代里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但是很多人们对这种教育方式持观望态度,他们更倾向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尤其当他们察觉到网络自身还存在许多弱点和缺点。而且,要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国家,要想实现全网络教学,最近几十年的时间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必将引起教育界的一番热烈讨论和革命,通过对其利弊关系的权衡,促进学校教育的跳跃式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闵宪鲁,林静.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育的影响[J].当代教育科学,2004,(1).

[2]仪淑丽.网络教育时代教师角色的重构[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3]吴敏.展望网络时代的学校教育[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2).

[4]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0,(1).

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 篇11

一、如何理解网络德育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是中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可见,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中学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面对网络时代下的中学生, 我们除了进行传统的德育教育外, 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这把“双刃剑”对学生进行网络德育教育。

网络德育, 是指在局域网或者是广域网上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 它通过网上咨询、在线讨论、网上家长学校等途径来实现德育教育。而学校网络德育目标除了德育大纲规定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总体的德育目标外, 还有网络特色的德育目标, 包括网络道德、信息素养、网络伦理、自我管理学习、网络人格等。李康平老师认为网络德育就是要“抓住网络的本质, 针对网络的影响, 围绕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网上开展的旨在提高网民的思想政治品德和网络文明素质的一系列网上虚拟时间活动, 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可见, 在班级管理中, 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 充分发挥网络的正能量, 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班级管理中网络德育教育的渗透

现在, 学校每个教室都有了网络, 绝大部分教室还安装了白板, 作为班主任, 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资源, 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网络德育教育:

1.充分利用班会课这一阵地。班会课, 是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为班主任, 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召开主题班会或者是主题讨论、辩论, 大力倡导文明理性的网络道德观念, 批评有危害性的错误的网络价值观念和活动方式, 形成健康正确的舆论导向。例如让学生学习、背诵2001年11月22日由团中央、教育部等机构联合公布的《全国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我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吧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团中央等机构的意图是通过《公约》, 要全社会行动起来, 净化网络环境, 在网络上筑起一道网络德育长城, 建立一道百毒不侵的防火墙, 让我们的青少年文明上网, 茁壮健康成长。作为中学生, 通过学习《公约》, 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引导学生从我做起, 文明健康上网。

2.充分调动学生这一主体。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德育教育活动中, 我们同样也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选择性、能动性的主体,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德育过程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自身发展水平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和方法, 并自觉或不自觉的将教师传授的德育原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用于指导实践。学生对德育教育不是消极地被动接受, 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道德水平主动地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 从而不断地改造着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 提升和转变自我。这才是真正的德育教育, 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唤醒与弘扬。

3.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的力量。作为一个班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课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中同样负有重要的责任, 特别是信息技术老师, 不只是通过信息技术课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进行实践操作,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观点, 更要在计算机课堂上, 特别是在计算机房上课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同时, 作为信息技术的老师们, 还应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网络, 营造、创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氛围。

当然, 作为非信息技术老师, 也要转变观念, 一方面主动学习网络知识, 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与技术水平, 充分利用网络;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也注意引导“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律能力等, 规范学生自我网络行为”在课堂上多引进现实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案例,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道德知识去感受、判断、启发, 从而产生自觉实践道德的愿望。

4.充分调动家长形成家校共管。不少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 他们就没有责任了, 其实人的成长都会受到一定环境的影响, 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对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时代, 德育教育受到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作为班主任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的网站建设、家校路路通、家长QQ群、贴吧等多种形式, 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 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德育教育功能, 从而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形成德育教育合力。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 青少年的网民人数大量激增, “网虫”的低龄化趋势加强, 面对网络的“双刃剑”作用, 亟待网络教育的加强, 提升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功能。作为德育工作者,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用我们的力量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团中央等.《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4月1日起实行.

[2]李康平.《德育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

上一篇:改进方案树下一篇:班风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