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德育教育研究

2024-10-20

网络时代德育教育研究(精选12篇)

网络时代德育教育研究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动力推动着教育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因素发生重大变革, 也使师生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师生关系在成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性质和水平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中国, 面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 成人教育中顺应时代变化, 积极主动进行思想意识改变, 以学生为中心, 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是成人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因素。

二、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 以“教”与“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在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为知识权威, 学生为被灌输的对象, 师者总是处于教学的中心和学生崇拜的对象。我国传统的礼教思想, 使学生对教师十分尊重, 师生的上下级关系使老师在教学中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而学生则十分信服、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的一切宣讲, 并很少就学术问题和老师进行交流。在教学活动中, 不管是否发生了有意义学习, 老师总是在情感和教学内容控制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俗话说,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就是传统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这种上下级关系根深蒂固, 在教学中也已普遍得到师生双方认同, 师生双方的情感维系还是非常稳固, 学生信任老师, 老师认为让学生学会所教是自己的责任所在。

三、目前成人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 师生缺乏情感交流

我国传统成人教育模式下的师生关系正在制约着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调查发现教学面授时间有限, 师生很少见面甚至不见面, 学生仅靠书籍和自学材料来进行学习活动, 缺少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从而导致师生交流沟通频率低, 学生出勤率不高, 教师疲于应付等各种问题日益突出;成人教育的师生关系既紧张又懈怠, 既亲切又疏远, 师生交流少, 且不懂如何交流。所以研究新型成人教育师生关系就显得十分迫切。如何打破情感交流的这堵墙, 成为成人教育师生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 教师不再权威、学生有了批判思想和自主意识

随着网络学习方式的普及, 网络精品课程、大规模公开课 (MOOC) 、微课 (Microlearning) 日益被人们所熟悉, 成人教育也从传统教学模式发展到网络平台教学模式, 学生可以使用账号进行在线视频课程学习, 日益有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不再盲目信任权威, 加上这几年社交软件的飞速发展, 各种网络交流方式方兴未艾,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尤其在成人教育中, 面授时间短暂, 师生来去匆匆, 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够适应成人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四、成人教育中应形成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目前随着网络时代来临, 在教育领域中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些新型师生关系主要有平等互动型、民主型、对话型、合作型等, 而平等互动型师生关系是众多新型师生关系发展的前提, 因为只有在平等互动的条件下, 才会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才能创造出民主平等、团结合作的氛围, 是其他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条件。

(一) 平等互动师生关系解读

所谓平等, 是指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没有绝对的权威, 只有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师生拥有同等探讨真理的地位。互动是指教学信息的传递在师生之间是双向循环的, 教学信息由教师传递给学生, 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建构意义, 又通过一定的渠道反馈给教师, 教师结合反馈又进行新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相应的教学活动, 这期间强调“互动”, 就是师生双方对教学内容的充分探究、讨论, 互相倾听。主要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的教学不再只是从自己角度出发的给予, 而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充满互动教学内容的活动。

(二) 网络时代成人教育中产生平等互动师生关系的条件分析

成人教育的对象主要为社会人员, 他们大多有工作, 空闲时间比较少, 又要挤出时间来进行学习活动。如今,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更多的年轻人可以拥有海量信息来源, 可以方便获取各种信息资源, 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很多学员相比以前自我意识加强, 在学习时, 不再一味只听不辩, 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这也就为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样, 教师也在网络平台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成长, 拥有了更多信息化教学技能, 通过微课、MOOC等视频课程的设计和教学, 使传递式的教学活动变得有了生机, 社交软件的蓬勃发展更是促进了师生的实时和非实时交流。

五、网络技术构建成人教育平等互动师生关系

(一) 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形式

传统的成人教育中以函授或者面对面的教学为主要方式, 而网络技术整合进来后, 可以依托其丰富的信息媒体形式 (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本等) , 极大扩充传统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 提升教学内容传递效率。

(二) 师生角色发生了改变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网络学习环境下,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提供各种学生建构知识技能所需的技术路径, 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相对于传统教育方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教师从知识的权威拥有者和教学活动的中心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指导者;学生的主动性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充分发挥, 可以自主决定学习的内容和进度, 自主决定评价方式,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已经慢慢成为学习活动围绕的中心。

(三) 师生交互更为方便快捷

各种成人教育网络平台都拥有强大的师生互动功能, 教学活动可以是在线同步, 也可以是非同步的, 支持各种形式的师生讨论。众多的社交媒体软件都可以轻松实现群体的聚合与分离, 比如利用流行的QQ、微信能够及时建立课程群, 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分享与交流。而网络所提供的这种不见面的分享激励了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与老师同学一起探寻真理所在, 真正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与互动。

当前网络技术中基于社交媒体的师生交流互动超越时空, 加深了彼此的了解, 增强了师生信息的对等性, 在时间和空间上为成人师生提供了交流机会, 有利于增强师生沟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切实提高平等互动师生关系的建构, 从而提高成人教育整体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陈晓云, 朱新卓.师生关系:从主客体之争到以学生为中心[J].现代大学教育, 2015 (5) .

网络时代德育教育研究 篇2

[内容摘要]:网络的迅猛发展,给学校德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强有力冲击。学校必须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办法,利用网络的优势唱响德育的主旋律。

[关键词]:网络学校德育思考

网络的迅猛发展,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工作、学习与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强大的冲击力。近年来,随着校园建设速度的加快,特别是网吧、游戏厅的开设,学生喜欢上网或迷恋上网人数的剧增,游戏、虚拟、色情的诱惑,网迷身心与道德问题的出现,网络道德已成为德育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与此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心得挑战和思考。

学校德育工作如何迎接挑战,应对冲击,笔者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由于工作关系,近年来,对此作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互联网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使学校德育工作出现新的机遇和空间。

首先,是学校德育观念的转变与德育内容的拓展。传统的德育观,常把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与培养的着眼点只落在文雅、有礼、谦逊等一些表面的言行上。当然这些文明言语、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发扬光大。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某些传统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学生对社会的接触面宽了,度深了,思想与心理的成熟也比较快。德育工作应随着这些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注重他们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的提高以及道德判断力与自制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网络道德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学校德育工作应在原有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自制力弱,猎取心强,尚未形成成熟的是非观,易受误导误入歧途的特点和网络文化的影响,增加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上网学生心理疏导、网络法制观念培养等内容。

其次,是学校德育工作手段的现代化的开发。网络的诞生和发展,给学校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德育信息资源,也为学校德育拓宽了教育渠道,使得学校德育可以不受教育时空的限制,更好的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当然,校园的课堂教学渗透、课外专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都必不可少,家庭、社区德育的配合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则可以成为德育现代化的有效手段是不容置疑的。

第三、互联网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造,提升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境界的活动提供了模拟基地。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学校现代化设备的完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我们应该利用网络,模拟生活中真实的道德实践,让上网的学生在这种虚拟的社会中自主地进行道德实践,自行作出选择,独立承担责任,培养其道德践行与自律的能力。我们可以开设学校的网页或网站,改变传统的灌输、强制、片面的教育方式,秉着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的原则,以聊天、论坛、游戏、案例剪辑等学生喜欢的形式,注入德育的内容,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让学生在上网遨游的同时,更多地接触道德,法规的正面教育。要使网络能有效地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手段,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时代特点他们的兴趣爱好,通过网络享受快捷友好的界面操作、引人入迷的情景刺激,进行网络德育形式的设计,开发生动活泼的德育软件,充实网络资源,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乐于到德育的网页上来,提高点击率,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卫生的管理,及时清

除忘上垃圾,尽可能避免学生心灵受到污染。

运用网络技术实现德育资源的共享,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使学校德育的全员参与整整成为可能。如利用我的校园、校长信箱、学生频道、家长频道、德育资源、心灵之约、党团之窗、德育动态、学校信箱,并与相关资源网站的连接,扩展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思想教育,从而使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奋发学习;激励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材报效祖国。

二、互联网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网络传播对当代青少年群体的挑战。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逐步延伸,被称为第四媒体的计算机网络在许多方面发挥的作用正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行为方式产生巨大冲击。据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课题2000年的调查显示,有8.9%的青少年表示自己是网迷,“经常上网”;表示“偶尔上网”的青少年为21.9%,两项合计已有30.8%的青少年进入互联网世界。19.7%的青少年“准备上网”,未来可能上网的青少年将达到50.5%。网络与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网上新族”。青少年作为网络的一个庞大的使用群体,由于其生理、心理的不成熟和非稳定性,使得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大,且负面影响显得尤其突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面临开拓新领域、占领新阵地的任务,而且还要研究网络文化,弘扬主流政治、道德思想的课题,这对网盲占大多数的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游戏的挑战。网络游戏软件发展极快,游戏过程险象环生,极富刺激性,特别能吸引学生。一些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上网或迷恋上网者中,80%以上是打游戏。笔者对常上网的学生了解过,问上网干了什么,回答基本上是玩游戏,至于上网查资料,学习制作表格、文档处理、发电子邮件等那是少之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打游戏,基本上是模拟反恐、枪战。有的学生在网吧就是一天,甚至几十天,体力消耗极大,视力严重下降,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三)聊天的挑战。网上聊天,由于空间的虚拟,互相不认识,可以隐瞒身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述说心里话。无道德修养者利用这种特殊的环境,以虚拟的身份与人亲近、接触,并进行欺骗等等,设下种种陷阱,骗取对方的感情和钱财。学生在聊天中交上朋友,无法把握,落入陷阱,非常容易导致心理变态。

(四)色情的挑战。网上有不少的色情网站,发布淫秽的图片,其下流的场景和行为动作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的黄色的诱惑。一个调查材料统计显示,网络上一年有45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这些材料被查阅过600万次,平均每天可以收到1323个色情信息。网络黄毒一旦侵害了学生,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新途径的对策和思考

网络时代,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如何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充分认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预防学生网络有害使用,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网络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如果任其发展,毁的将是一代人,而一代人的正确理念和价值是用金钱买不回来的。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识别能力弱,容易受到误导。因此必须以理念教育为重点,加强对青少年的全素质教育,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引导广大青少年,充分考虑岗哨年的身心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发展理念教育,使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努力树立起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和宏扬民族精神,建立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和外来腐朽文化的思想防线,提高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政治敏锐力。

(二)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大力宣传与电脑网络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各种媒体力量,宣传网络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名辩是非的能力;通过介绍和推荐适合学生浏览的健康网站、开辟主体聊天室、现身说法等形式,让学生深刻了解沉溺网络和不在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

(三)加强网络建设、软件开发与市场管理,满足学生对互联网的需要。应当通过荷重方式,加快整个社会,特别是学生掌握有关互联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速度。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巧妙地、大量地宣传正确的、健康的内容,用它们来占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阵地,只有先“立”,才能使不健康的东西没立足之地。同时,要积极做好防范措施,严厉打击网上违法行为。要利用技术手段,加强“防火墙”的研制,特别是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的软件开发。要建立健全有关法规,使青少年网民有法可依,走上以法治网的良性轨道。

(四)更新德育观念,提升教师道德修养。网络时代的校园,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此时的教师如果 具备深刻的洞察能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察觉最新动态,就很难与学生进行沟通;很难设想,一位对“全班95%学生触网”或“全班95%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不屑的班主任,能够找到开启网络时代教育对象心灵的钥匙;更难想象,一位在信息网络技术上远远落后于教育对象的老师、班主任、德育领导者会有高效实效的德育工作。网络时代下学校德育观念的更新以及教师道德素养的提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创新精神,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网络时代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立足讲坛,放眼全球,不满足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不拘泥现有的答案和结论,要善于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特别是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管理的成功经验,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以及了解当代科学技术文化最新发展新理论,新教材、新内容和新方法。

教师应当有坚持探索,不随大流的独立人格,标新立异,破除柜柜框框的批判精神,不拘泥陈见富于变通的灵活态度,博采众长,吸纳百川的广阔襟怀。没有创新型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2、强化人文精神,由经师向人师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作用,就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教师担当着“经师”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要求,特别是在网络社会,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和信息相当多,许多教师不知道的事,学生早就知道了,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育的许多功能,手段都被先进的技术,设备,仪器所代替,但只有教师的人格和“人师”精神还存在。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通过教学和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的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要注意人文精神的养育,要关注人的命运,尊严与价值。对学生要多一份感情,多一份亲切,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关怀,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创造的引路人。

3、强化民主精神,由管理者向合作者转变

网络的核心是自由,开放性。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人人都是平等的,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民主精神,要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的人格来对待,要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网络德育的实施过程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讲台这个“神坛”上走下来,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双向沟通,真诚合作,民主互动,平等受益,共同成长。这样教师才能实现由管理者向合作者的转变,学生才能享受到思考与实践,探索与创新等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4、强化“慎独”精神,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这种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期待规范,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他律”行为,是由国家、社会、学校等以“约束”的方式来完成的,“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所谓“慎独”就是谨慎自己在独居独处时的言行,并在独居独处之际能保持道德操守,独善其身,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网民的真实身份,地位,职业将隐去,而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我们要作到“身上为范”,要作到自尊,自爱,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和腐朽文化的侵蚀。要不断地反省和反思。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享受网络,这样教师才能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才能由自发到自觉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冯培.网络时代对大学德育的挑战与回应[J].中国高等教育,2000,(19).

[2] 张瑜.努力探索网络德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0,(18)

[3] 宋德如.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负面影响与教育干预[J].中国教育学刊,2000,(5).

[4].王伯军、邢广梅:《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初探》,《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8期

[5] 胡钰:《互联网对学生思想的影响与对策》,同上。

[7] 刘景旭:《新时期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同上。

[8] ]潘惠德:《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2期。

网络时代德育教育研究 篇3

【关键词】网络时代 小学 德育建设

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下,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同时也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人们进入到了网络发展时代。在网络影响下,小学德育工作必须要进一步强化,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小学生的影响力。相对来讲,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以及信息分辨能力要远远低于成人,对于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还无法准确判断,非常容易受到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这也就给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一、 网络信息对小学生的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了促进小学生道德教育,本文针对网络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网络时代下的小学德育建设。

小学生年龄小,身心发展还不够健全,在这些综合因素影响之下,无法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明确判定,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小学生形成不良价值观。目前,网络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但是网络信息质量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各种各样的虚假信息、不良信息非常多。比如在网络信息中的享乐主义、暴力以及拜金主义等等,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培养阶段,一旦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也就会非常不利于健康成长。小学生没有足够的抵抗力,目前还有一大批小学生经常沉浸在网络游戏中,非常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现在,网络已经应用在日常家庭之中,小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网络。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初级阶段,具有比较强的独立意识以及封闭意识,一旦自我价值观和周围人产生冲突,他们会立即选择反抗。如果小学生长期沉浸在网络游戏中,就会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自我封闭性,不愿意和外界、和父母沟通交流,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能准确地分辨出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区别。因此,说网络对于小学生的影响力非常大,不但能够对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并且还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相应影响。从目前小学生网络影响力来看,有一部分小学生把网吧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地,在网络上他们可以随意言语,随意交朋友,也因此发生许多网络犯罪问题,不管是对于小学生自身成长还是社会发展均具有不良影响。

二、 基于网络时代的小学道德教育策略

第一,构建小学生道德教育环境

目前国家对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重视,并且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在目前小学教育阶段,也已经逐渐开始加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当然目前一些学校没有完善的多媒体教育设备。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讲,不管是否具备完善的多资源教育设备,都必须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关于对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视和实施力度。如果学校有网络信息系统,则必须要对其加大应用管理,针对小学生道德和行为等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

第二,加强网络信息的筛选

网络时代的小学德育建设,自然离不开关于网络信息的筛选。网络本身就是一个信息载体,其中所提供的信息更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讲,有很多信息是不合适的,同时在一些网站上也出现一些对于小学生健康成长不利的信息,不但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会对小学生学习产生影响。因此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讲,一方面需要合理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另一方面也要对网络环境实施优化,不但能够让小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同时还能够确保小学生不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第三,对小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培养

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小学生来讲,一旦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不但会对其心理产生影响,同时还有可能会直接诱发小学生出现不良行为。在网络中的不良语言以及不良行为等等,均对小学生健康成长严重不利,同时对于小学生养成文明健康习惯也具有一定阻碍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上网习惯,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指导小学生合理应用网络,坚持自己的健康思想,健康成长。

第四,更新教育观念

网络时代下小学德育建设,不但要求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更新,同时也要求家长也要能够在思想上认识到时代在变化,加强小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在家中,家长要积极和小学生沟通交流,对孩子的兴趣和思想变化及时了解,积极引导孩子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网络合理应用,在时代发展下引导孩子形成健康思想。在学校,教师则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够一味地对学生应用网络持反对态度,强化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引导。

三、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网络技术产品进入到学校教育中,但是如果没有合理地使用网络就会产生一些负面现象。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在当前网络时代的背景下,需要加强小学道德教育。本文针对网络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在小学阶段则需要针对网络时代特点,对小学生实施相应的网络教育,引导小学生养成健康文明上网的习惯,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蕾慧萍,涂俊强.找寻解决德育困境的新契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6):121-123.

[2]冯龙博.浅析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回归与德育网络的建立[J].教师,2010(7):15.

网络时代大学生阅读教育问题研究 篇4

一、网络时代的特点及其对阅读的影响

1. 信息获取更加便捷, 但有一定的技术门槛。

与传统的信息媒介相比, 网络的信息搜索功能强大。借助一定的搜索引擎, 人们可以迅速找到想要的各种信息和资料。而且, 网络技术的超强储存功能, 省掉了人们依靠纸质、甚至大脑记忆储存信息的麻烦和不可避免的遗忘。但是, 网络阅读必须借助相关的电子设备, 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信息阅读技术。相对于印刷品, 阅读起来不是非常随意, 而且对人体的健康会有一些不良影响。

2. 信息内容更加丰富, 但容易造成阅读迷失。

借助网络信息技术, 人们正在打破信息壁垒, 可以免费、无限地获取不同种类的信息和知识。但是, 浩繁的网络信息也容易让人在阅读中迷失方向。特别是由于信息量过于丰富, 人们往往对信息的真假无法辨别, 而且很难在相互矛盾、层峦叠嶂的信息中提炼出深刻的理性信息来。

3. 阅读的互动性增强, 但教育引导性减弱。

在网络里, 读者不仅可以自由地搜索自己想要的各种信息资源, 而且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对其他信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种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 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 从另一个角度看, 信息的教育引导功能大大减弱, 人们对大量的不良信息缺乏有效的抵制, 尤其是一些需要教育引导的青少年, 容易在良莠不齐的信息世界里迷失正确的人生方向。

4. 阅读方式更加自由, 但破坏了理性思维。

传统的阅读和学习, 受制于文本和技术的种种束缚,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需要付出自身思考的接受过程, 深入的阅读可以使读者的学识变得不断丰富、身心变得平和、思维变得理性。而网络阅读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给阅读者带来更强的感官刺激, 使其思维变得跳跃, 身心变得浮躁, 不利于理性思维的培养和平和心态的形成。

二、大学生阅读现状

1. 网络阅读为主, 纸本阅读减少。

网络时代, 传统的载体形式——纸质读物——虽然仍有存在的市场, 但数字化读物已经占领了半壁江山, 读物的载体日益多样化。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体, 更倾向于网络阅读, 对传统读物的兴趣越来越淡。

2. 浏览式阅读增多, 精读式阅读减少。

网络阅读使大学生们不再仔细研读文本, 而代之以粗略的浏览, 这就是所谓的浅阅读。学生们不再纠结于艰深晦涩的文字, 而更愿意看一些浅显直观的图片, “图文并茂”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读起来不费脑子, 不需要思考。从另一个角度讲, 网络文本的丰富性和彼此关联性鼓励了大学生蜻蜓点水般的跳跃阅读, 使得大学生思维模式开始改变, 培养出碎片化、跳跃式的思维。

3. 对图书馆的利用效率不高。

大学图书馆拥有大量的藏书、优良的阅读环境、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但是, 很多大学生对图书馆有陌生感和恐惧感, 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缺乏了解, 不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拓宽自身知识面, 深化自身专业学习。到了图书馆, 不知道该借什么书, 结果是借多读少, 一知半解或不得要领, 既浪费了时间, 也降低了文献资料的使用价值。

三、大学图书馆加强学生阅读教育的措施

1. 开展大学生信息教育和导读工作。

针对网络阅读在大学生阅读学习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的现实情况, 大学图书馆要对大学生网络阅读与书本阅读的指导做到并重、并行。一是在书本阅读方面, 要定期公布新书信息, 积极向大学生推荐新书和好书, 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 由专业老师定期向学生推荐必读的书, 增强大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二是要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通过传统书面的数字化、网络数字书刊的规范化, 方便大学生的阅读。三是在网络阅读方面, 要通过电子阅览室开展网络信息阅读教育, 培训和指导大学生提高网络检索能力和网上资源的使用能力, 指导大学生预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 加强自我控制能力。

2. 发挥图书馆阅读教育功能。

一是采用传统的课程式教学、网络授课、阅读技能培训等形式, 对大学生开展多途径的阅读教育和培训。二是大学图书馆教师也要把自身定位为教学授课的教师, 充分利用图书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通过教学的模式, 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图书馆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 提高其利用图书馆的效率。三是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资源, 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进行训练, 提高学生对各类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 提升其信息素养。

3. 开展各类阅读活动。

“互联网+”时代远程教育研究 篇5

摘要:

本文从目前远程网络教育的特点分析出发,针对了网络教育的教育资源重复建设、高质量资源缺乏、网络教育平台支持不力、远程教育的课程建设需要创新等特点,提出了完善基础资源建设持续更新进展、建设云时代大学术圈精品课程、模块化教学、进展“口袋课堂〞工程等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互联网+;网络教育;教育平台;教育资源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民终身制学习观念深入人心,各类远程教育渐渐借助多媒体工具和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师的授课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可以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计算机网络构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沟通的工具。在计算机科技与网络技术的强有力支撑下,经过众多院校十几年的努力建设,远程教育系统渐渐完善。远程教育课程建设过程充分结合了学生成人化的特点,应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在成人学历教育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展,远程教育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现阶段远程教育课程建设特点分析

1.教育资源建设不均衡。远程教育课程建设经过多年的进展,各类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已经渐渐形成规模,各大院校纷纷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人力、物力建设远程教育平台,从视频课程录制、网络平台搭建、维护、课程相关辅导学问及后期的维护更新等方面构建网络教育基础资源平台,为继续再教育提供了教学资源。在各类教育资源百花齐放、相促相成的同时,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造成的平台建设局限性和课程自身的特点,大多数远程教育专业课程集中在计算机、管理、经济等热门文科专业,课程重复建设,缺乏基础学科和技术型、应用型学科人才培育所需要的网络资源建设。2.高质量资源缺乏。近些年,随着全民终身制学习的推广和开放式教育试点的推行,一些院校在网络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上作了主动的探究,纷纷提供硬件平台、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嘉奖措施来鼓舞广大教师参加多媒体网络课件开发。但是一部分教师还没有较好地把握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方法,一部分教师受限于学校网络教育硬件资源水平,不能录制高质量的教学视频,还有些教师受年龄限制等缘由,一时还无法较好地适应电子化教学方式,在远程教育课程建设创新方面还不够。因此,教师在从传统的课堂授课到网络视频授课的转换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不能较好地通过高端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表达出来。借助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开发出来的课件,因为计算机专业人才专业学问和教学技术的欠缺,多采纳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不能精确表达教师独特化的课堂教学技巧和教学过程。因此呈如今网络教育平台的资源更多的是电子教案、静态网页等,类似黑板搬家的文本资料,或是传统上课模式的录像,缺少对学员有吸引力的高质量网络教学资源。3.网络教育平台支持不力。网络教育课程建设完成后,后期数据的维护和更新至关重要,既包含资料安全维护、网络资源的逐步完善和新教学学问点的扩充,又涉及动漫技术、视频技术等新型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目前远程教育教学中更多地重视网络平台上教学视频材料的建设,学生是否完成作业记录、学生点播课程视频的时间和次数等学习痕迹记录构成的教学系统的完好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支持服务、问题的有效解答、学问点的拓展讲解方面不够完善。因此,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与学生不能形成准时有效的双向沟通,很难适应开放的网络教育形式,与当前的“互联网+〞技术也不匹配,使得远程教育的优越性不能完全表达,同时也制约了现代网络教育的进展。4.远程教育的课程建设需要创新。在“互联网+〞的网络教育时代,形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诸多全新的概念。随着4g、5g、6g网络的相继出现,二维码技术的渐渐完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以及移动流量费用的降低和无线网络的城市全覆盖建设,远程网络教育课程建设有着宽阔的进展前景和应用空间。由此,远程教育师资培育面临着改革与挑战。应顺应“互联网+〞技术的进展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技巧、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进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性、敏捷性,为远程教育和全民终身制教育提供高效的学习资源。

二、更好地实施与开展远程教育系统建设的建议

1.基础资源建设持续更新进展。远程教育的课程建设是远程教育建设的基础,是远程教育的核心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展,新的网络技术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渐渐成熟,运用“互联网+〞思维创造建设新的学习服务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远程网络课程建设。同时,现代远程教育要充分结合远程教育学生成人化的特点,采纳新科技时代多种教育形式,为学生提供适合在移动设备上学习的教学资源,使需求者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媒体形式,打破现存的远程教育课程“重文轻理〞的局面,不断更新学问点,建设新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准时进行完善与总结。2.大学术圈精品课程建设。在网络技术进展的基础上,近几年云技术得到了喷发式进展及应用,各类文本、视频、音频等教育资源到达了空前的聚集和传播。各大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得到进展,各类主次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详解、结构合理、语言精准的精品课程呈如今学生的面前,可供比较和参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同一课程有多个远程教育资源,这使课程得到充分的解读和分析,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之间有了更多的互相沟通和学习,扩大了磨课、听课的学术圈,激励和鼓舞更多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使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渐渐打造多类型的“品牌〞教师,在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提高学问技能,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远程教育和全民教育的进展。3.教学资源模块化建设。在“互联网+〞网络时代,网络教学资源可以为学员提供更敏捷、更便捷学习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建设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在远程教育课程建设中,为了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采纳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章节学问结构模式,将各学问点进行合理划分,建立各学科学问点模块资源库,设立搜寻关键字,使学员可以更好地搜寻到所需的学问点。并将模块化的学问点间设置关联系数,将相关的学问点联系起来,使学员在搜寻某些学问点时,可以得到相关学问点课程模块系统的推举,从而打破了一个课程教学资源过于浩大的网络数据,更好地与飞速进展的移动网络相结合,为学员提供更为直接和系统的专业学问学习资源。同时也可以融合百家讲坛的优点,从不同的讲解并描述角度、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解读使学问点的讲解更为透彻,促使同一专业精品课程在不同院校资源间的取长补短,为学员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全面、更多样的教学资源。4.新技术大前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4g、5g、6g移动网络技术快速进展,智能型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无线网络城市全覆盖也渐渐完善,移动网络的费用越来越被群众接受。日本Qr码、美国pDF417码,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汉信码、网格矩阵码〔gm码〕、紧密矩阵码〔cm码〕三项国产标准的二维码技术快速进展并得到广泛的开发与应用,对推动教育进展特殊是远程教育的进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应用二维码技术,可以把课程内容的音频、视频或者是课堂直播生成二维码,此类形式新颖、便捷的“微课堂〞、手机课堂、智慧课堂越来越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宠爱。将此类新技术运用到远程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空闲时间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教学资源,进展成适合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远程网络教育模式。不限定固定的学习地点和时间的“口袋课堂〞有利于推动远程教育更广的普及,并且把它作为传统课堂的有力补充,将为大多数需要学习的人提供便利与支持,满足经济与时代的进展需要,还可以使网络课程教育进展顺应科学的进步进展,紧跟经济科技的步伐,从长远进展的角度促进网络教育的进展。

三、小结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给移动网络提供了更快的速度和更广泛的应用,为远程教育课程建设进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教学创新契机和宽阔的进展前景。远程教育应紧紧跟随网络技术的革命创新,在传统远程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育资源,促进大学术圈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完善,建设适合当前互联网技术环境下的模块化学问点大数据库。面对“互联网+〞时代给出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需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改革创新,设计、建设符合学员要求,顺应互联网技术的远程教育课程,全力打造出领先于世界水平的“教育新科技〞。

参考文献:

[1]韩雄伟,田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学理论和新型教学模式共同进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4).[2]郑金秋.多校区校本资源建设与应用对策讨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7).[3]魏斌,曾青松.“互联网+〞背景下内容依托式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电脑学问与技术,2022(32).[4]苟焕军.我国远程教育进展状况与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22(20).作者:宋涵

沈水文

单位: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

网络时代德育教育研究 篇6

【关键词】网络形式 小学 德育教育 方法研究

网络如今逐渐成为一种传播主流文化的媒介。网络与其他教育方式不同,其时效性与开放性的特点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自由的学习。当然,网络兴起也为教育带来了挑战,学生自由的在网络上学习,思维不受老师与家长的控制,控制力较差的学生的思想品德便脱离了正常轨道,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难题。

一、网络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困难

(一)网络发展影响小学生的思维

在网络发展迅速的今天,小学生的活动空间变得不再单一化,从校园环境中活动到网络虚拟活动,通过网络交流,实现语言文化传播的目的。不仅仅能够在书本中获得知识,得到了更多与外界交流与接触的机会。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媒介传播平台,小学生的心智还处于成长阶段,不具备自我控制力,在现实生活得不到的满足通过网络都能满足,由此下去,小学生会依赖网络,将网络视为重要的获得外界信息的途径。学生的思维会变得越来越局限性,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都会被网络影响,改变正常的发展顺序。

(二)网络发展影响传统传媒的导向功能

网络的传播迅速、全面的特点使其在传媒市场上的地位较高。由此影响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报刊等。网络涵盖的范围广阔,其监管制度往往缺乏完善,传播的信息缺乏可信度。而一直处在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小学生,会被这种新颖、有趣味的信息所吸引,主观意识上会更加愿意去接受这样的信息,从而误导学生走正确的途径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传统教育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教学会被具备新颖性、趣味性的网络所影响,传统教育课堂受到挑战。

(三)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中的信息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与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小学生本身的特点就是喜欢新奇的事物、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事物、不寻常的事物。而网络完全符合小学生追求新奇事物的心态,网络通过聊天与游戏的形式,让缺乏辨别真实信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小学生充分被吸引。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感受到网络的神奇,不能自拔,而回归现实生活后,两者之间的差异太大,以致学生更加沉迷网络,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思维。

二、网络形式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分析

(一)建立班集体德育教育网页

学校在德育教育这方面,深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面临网络文化的冲击,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建立教育网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以贴近现实为目的应当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建立班集体的教育网页,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教育环节中去。教师再配合学生的教育工作,引导监督学生正确的建立网页,从而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为教师设置网络信箱

为了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的心里变化及思想动态,使学生大胆的讲出自己内心的困扰,可以建立教师网络信箱。通过网络QQ、微信、邮箱等形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引导学生说出心里话,这样既避免了当面沟通交流的尴尬感,又让教师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尽到教师应尽的责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轨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健全的学习观。

(三)设置亲情网络平台

学生在小学时期,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容易与家庭的教育活动脱节。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中受启蒙教育重要的时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需要家长与学校的互相配合。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一个家长与教师互相沟通的平台,一起讨论学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家长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无障碍交流,平等的探讨各种问题,教师可以更加清晰的掌握学生的动态,更好的与家长配合教育,帮助学生在人生重要阶段的健康成长。

(四)设置德育教育专栏

设置德育教育专栏可以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学校创办教育专栏可以利用网络,规划设置出丰富的栏目类型,为学生展现出专业易懂的知识体系。设置德育教育专栏,还可以让学生主动的访问并学习知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结束语:

学生德育教育的网络问题不能单从抑制网络的方式进行,而是要采取用网络的教育方式去改善学生的固定思维。利用网络与德育教育理念相结合,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氛围的学习环境,采取正确的教育模式,摒除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德育教育框架,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建明.小学德育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之我见[J].作文成功

之(下),2012,03:39.

[2]丁凡华.小学德育教育在网络形势下的新方法[J].生活教育,2014,S1:6.

[3]胡敏.小学德育教育在网络形势下的新方法[J].中华少年,

网络时代德育教育研究 篇7

一、网络时代中学生的道德现状

(1)网络文化造成中学生道德情感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网络是开放的,信息内容巨大,为中学生查阅获取信息提供便利,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纷繁的网络内容加上无节制上网会使中学生出现心理、生理疾病,造成道德情感淡漠和人格的缺失。据调查,部分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认为偷看他人邮箱和侵入别人电脑获取信息不违法。还有的中学生缺乏网络行为责任感和正义感,认为在网络上说什么、干什么都无所谓。这些都是不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必将导致网络道德失范日益突出。

(2)网络文化造成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冷漠倾向。网络文化为中学生扩大了虚拟社会的交往空间,使有的中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诉诸于互联网并试图从中寻找精神寄托。这种行为造成中学生现实交往空间缩减,损害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中学生社会人际交往中出现了冷漠倾向。他们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 对社会外界漠不关心,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甚至认为现实中的世界是“不识时务”。久而久之,这种狭隘的人际关系会导致自我角色失调、人格障碍、语言交流能力丧失等,使他们无法面对真实的社会。

(3)网络文化造成中学生道德羞耻感弱化。网络由于具有开放性特点,往往有一些不良信息在网络中传播,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羞耻意识,减弱了中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使得中学生审美感退化,丧失羞耻感。再加上网络文化的隐蔽性,使得中学生在网络文化上所表现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道德羞耻感越来越弱化。网络作为一种先进事物,具有许多积极作用。有助于中学生了解社会,培养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全球化意识。在享受这一现代技术的快捷、高效时,对它的负面影响不可掉以轻心,应大力进行网络道德建设。

二、学校德育工作策略

中学生道德问题的存在不在于网络,而在于日常的道德教育。中学生这一群体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这就使得学校成为加强中学生德育消除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主战场。因此,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是直接战胜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那么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应对网络的一系列问题呢?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学校教育应渗透网络文化科学内容。首先,应开设多样化的网络文化教育课程,引导中学生理性认识网络。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这就要求学校开设多样化并且切实有效的网络文化教育课程,渗透网络文化的科学内容,广泛普及网络道德文化知识, 引导中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网络。通过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就网络上关注度较高的一些热点话题进行讨论等, 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促使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其次,应着重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教师要意识到学校德育建设中渗透网络文化科学内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坚持“德育无小事,事事教育人;德育无界限,处处教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教育人”。教师要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诲人不倦、严谨治学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学生们树立榜样。教师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关心他们的实际生活,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和焦点问题都应当有所涉猎。平时多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举止行为,适时地对其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处理消极负面的网络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家校合作共同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共创家校合作的新局面。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彼此重叠的,随着学生年龄及年级的改变,家庭和学校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合力是不同的,这就需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家校合作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力度。针对学生年龄较小的情况,应主要采取约见家长的方式,教师与家长们共同商讨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的方法。总之,只有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中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安全良好的氛围,才能促进中学生德育健康发展。

摘要: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生的特殊文化形态,使道德教育对象和外部环境复杂化,加大了学校德育工作难度。对网络时代学生的道德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才能把德育工作做好,才能为学生健康成才提供保障。

关键词:网络,中学生,德育,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守旗.网络文化对儿童思想品德影响的调查与思考——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江苏地区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网络时代德育教育研究 篇8

一、高校图书馆馆员普遍

首先, 不断发展的高校, 对高校图书馆的要求也不断的在发生着变化, 对图书馆专业人员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

其次, 以信息、计算机、通讯三位一体为核心的现代化图书馆信息情报工作, 急需大量具有丰富知识、接受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受教育体系的限制, 图书馆多年来的各种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 缺乏与教育教学中专业学科知识的渗透与整合, 很难提供更高的技术咨询。

最后, 我们看到大多数的高校是以评定职称最为评价考核馆员的标准, 造成了馆员以评聘职称为标准、为动力, 缺乏对专业学习和更新知识的紧迫意识。而且相当一部分老馆员觉得自己要退休, 就对工作抱有得多且过的思想, 认识不到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意义, 也就不能具备为信息时代读者服务的能力。

二、馆员岗位工作的现状

按照2014年各高校最新的岗位聘任制的要求, 各校图书馆对馆员聘任不同的岗位, 制定了不同的要求。比如馆员在操作计算机上工作, 那么就要求要有相关计算机方面上岗证, 教师就必须有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合格证等等。另外, 对于已经聘任上图书馆专业中级职称的馆员, 在晋级副高级的时候, 也需要继续教育学习分。这也是评职考核最重要的一个参数。

三、继续教育的学习研究内容

1. 图书馆方面的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

馆员队伍层次参差不齐, 有非专业的, 也有一部分早年图书馆专业毕业的, 知识严重落后的人员。如何提高馆员的专业知识, 就要求馆员掌握丰富的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对非图书馆专业毕业的人员, 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培训, 使他们了解掌握最近图书情报专业知识、信息管理等。掌握馆藏结构及了解各类书刊的流通情况。对于专业人员, 要加强校际间的研讨和交流, 多走走, 多学习, 努力提高他们自身的科研水平, 在专业内占有较大的学术影响。

2. 加强网络化信息知识的普及教育。

网络化的高校图书馆, 最突出的特点是纸质电子文献信息量大、信息来源广、传播速度快, 因此, 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整合相关信息, 就成了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馆员不在限于纸质图书的流通, 而要努力充当电子信息时代的管理员、知识导航员和网络中介员的角色, 以便对师生开展导读工作, 满足高层次读者的需求, 更好地协助教育教学、科研等进行文献检索。

3. 加强岗位的职业道德的教育。

馆员要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状态, 这是搞好一切服务的前提。要热爱图书馆事业, 要具有责任心和事业心, 要有严谨细致、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 能自觉遵守馆内的各项规章制度。

四、做好继续教育实的几点要求

1. 加强馆员对继续教育的认可, 并作为一项馆内的长期培训制度。

整合现阶段高校图书馆馆员现状, 我们可以看到, 图书馆领导不重视学习, 从而忽视对馆员的教育, 造成上面不认真, 下面就马马虎虎的现象。馆领导要了解本馆内的人员专业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 长期培训规划和短期学习计划, 让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的流通岗位的人员都进行培训。

2. 利用网络化信息技术加速资源交流。

图书馆作为一个学科, 近年来的研究发展成果突飞猛进, 在某些项目上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而高校图书馆守着大量的书籍和相关资料, 又拥有网络信息中心, 可以说有着先进的技术和条件, 促进了各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这又给馆员提供了更多的深入学习机会。

3. 积极鼓励馆员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馆员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 能使馆员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学习别人的优点, 弥补自己的不足,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也让馆员们打开思路, 提高科研和研究的水平。

五、结语

总之, 网络时代下, 对高校图书馆员进行继续教育, 这不仅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也是馆员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 把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 它进行的好坏, 影响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也关系到高校教育教学与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 各高校应不断地加强对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研究工作, 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努力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水平, 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参考文献

网络时代德育教育研究 篇9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 网络拥有其他传播媒介所拥有的广泛性、时效性等特点, 同时, 它还具备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传递不受限及虚拟性等特点, 它充实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网络的产生对思想教育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一, 丰富了教育内容。透过网络, 不仅可以了解国内国际的政治、科技、军事、体育等各方面的信息, 还可以知道别人的观点及看法。第二, 教育形式多样化发展。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传播工具如电子公告牌、语音、E-mail等形式, 不仅可以有效的传递信息, 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更加明显。第三, 教育主客体互相影响。在这种模式下, 教育者和学习者可自由选择网络资源和发表自己的看法;教育的主客体彼此之间可共享思想教育资源, 并进行讨论。教育主客体之间开始平等, 营造出来的课堂气氛更加有亲和力, 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也更加明显。第四, 教育主体社会化发展。网络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程度。任何网民都有可能成为教育的主体。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加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重视青少年特别是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 他们是新时期网民的重要组分。那么, 如何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呢?

(一)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这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类似。要发挥网络的优势, 使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有效融合, 从而增加思想教育的效率。首先, 教育工作者自身要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教育者不能束缚于传统的教育格局, 要有透过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思想教育思想。从思想上去引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 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素质, 做到与时俱进。自身素质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 教育者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 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 增加自己的使命及责任感。其次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及心理素质。教育者要熟练运用网络技术, 同时也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再次, 建立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教育师资队伍。要增加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行网络知识培训的机会, 使之熟练掌握网络知识及技能, 同时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思想教育师资队伍结构, 着力培养那些思想素质好、敬业爱岗、熟练网络技术等的专业人才, 一起探讨网络时代下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拥有阵地意识, 要通过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 在意识形态领域与西方反动势力作斗争, 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可从以下几点努力:第一,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站。这一做法可有效占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 专门网站一旦建立,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胡锦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就可得到更好的宣传。网络在文字的基础上还融入了声音、图画等丰富的表现形式, 它可通过这种灵活的网络表现形式传递给受教育者。网络宣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其宣传范围及效果都比较好。此外, 网络还具有开放性及交互性特点, 通过网络可知道青少年在想什么, 关注什么, 只有熟悉他们的思想动态, 才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引导思想政治工作, 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大学生邓小平理论学习网站, 学生透过该网站可了解和学习邓小平理论。师生间也可以互相了解、沟通和探讨, 深化邓小平理论知识,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 网络宣传的形式及内容更加丰富。要吸引青少年的目光, 还需要增加宣传内容和形式, 使之更加多样化。网络宣传内容要以保护民族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为前提, 不断将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思想传递给青少年, 使之形成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 要增加宣传的形式, 多开展一些灵活性强的网络教育、讨论活动, 鼓励学生去探讨热点问题, 如网络道德问题辩论赛, 网页制作竞赛、玩娱乐游戏等等。提高各种活动的趣味性, 才能激发青少年的兴趣, 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

第三, 努力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还要努力开发自身信息资源, 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软件。针对现代社会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制作相应的软件, 将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通过形象的网页设计、网络语言形式传播开来, 做到寓教于乐, 提高网络宣传效果。

三、结语

总之, 网络时代背景下, 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发展契机也出现了发展难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与时俱进, 学会用网络技术来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 加大网络宣传力度, 在新形势下采取相应措施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中兰、范平英:《浅议网络时代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EB/OL].http/www.shyifn.363.net, 2002-8-27。

[2]丁慧民:《试论网络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2, (2) :42~46。

[3]黄星榕:《试探大学生思想教育网络化》[EB/OL].http//www.fjinfo.gov.cn, 2002-8-17。

网络时代德育教育研究 篇10

一、网络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 网络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思想观念

网络具有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多元性和娱乐性的特点, 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在我们的网络中畅通无阻, 这中间有许多错误观念和虚假信息没有经过任何过滤就直接到达学生周围。而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还不够成熟, 面对这样庞大的网络信息难免缺乏判断力和自控力, 很容易轻易接受西化甚至是反动组织的言论, 所以那些缺乏辨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学生很难分辨, 在错误信息的引导下, 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渐渐淡化, 他们的价值观也在倾斜, 这样严重损害了当代学生的思想积极健康发展。

2. 网络的虚拟化特征, 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导致道德行为失范

一方面, 在数字化今天的虚拟情境下, 网络提供给用户超越现实的各种可能性, 这种“人机交往”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还能诱发种种心理障碍, 症状表现很多方面:比如恋网成瘾和塑造多重人格等。这些症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有些学生除了上课就是上网, 甚至有些通宵上网而不上课, 渐渐的与家人、同学、朋友们疏远, 成天在虚幻的世界中, 这样产生新的人际障碍, 使行为主体冷漠, 长期下去, 人际关系淡漠, 容易情绪低落或者患上孤独症等, 逐渐陷入一个无法摆脱的, 没有人际接触的世界。这种症状也会影响团队精神的培养, 造成了学校学生班级观念、集体观念逐渐淡化。另一方面, 现在的网络世界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 也缺乏有效制约网上行为的法律准则, 在网络环境中相互之间的真实身份难为人知, 所以那些缺乏自律能力的或自律意识比较薄弱

筅江苏盐城工学院田为龙

的人会放纵自己的行为, 如网络上随处可见的欺诈、色情、谩骂和攻击现象, 甚至还有非法进入别人的网络系统, 破坏别人的数据和盗取资料等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3. 网络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业

网络的资源共享给学生提供了无限资源的同时也占用了学生非常多的学习时间, 而且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下, 他们很可能会走偏。有资料表明, 当代学生上网行为中娱乐性倾向明显, 多以交友、游戏为主, 主要集中在娱乐、运动、追星、美食以及旅游等方面, 更有的通宵达旦地玩网络游戏, 有的更是沉迷于网恋, 而对时政、新闻和教育信息的关注度不高。这样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和自身的学业, 也加重了家长的经济和思想负担。这样的学生越多, 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越提出更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 网络中的资源非常丰富, 其存储的信息海量, 再加上笔记本、3G手机随身携带以及便捷的查阅信息方式, 导致不少学生对其它产生严重依赖心理, 平时他们不愿意记忆, 一旦遇上问题就取出手机, “百度”、“sogou”, 这种无深度的“快餐文化”虽能一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却没有给他们思考的空间, 极大阻碍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学习方式长期下去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网络信息时代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1. 完善规章制度, 完善网络管理体制

随着网络在学生校园的应用, 学生已经成了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和创建者。首先国家要从加强立法与监控着手, 并通过法律、技术和行政等各种手段, 控制信息的来源, 并对网上的信息进行监控, 严防不良信息的渗透;能够惩罚电脑“黑客”和网上的犯罪行为;同时, 建立一支网络安全管理队伍并加强网络防火墙的设置与管理, 及时清除网上的“垃圾信息”, 确保提供给学生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其次, 学校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 健全相应组织机构, 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监控和指导。作为教育者要教育学生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 遵守网上行为规范, 引导学生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做一个遵纪守法的文明网民, 并且能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 更要做到不搞侵权、不抛垃圾、不作黑客, 不看黄毒。

2. 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

目前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与现代网络文化的碰撞, 教育理念的落后, 而网络传播意识形态超前, 在一些主导性的教育观念上, 没有找到一种比较适合当代学生思想实际的教育形式。其二是现代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 传播内容广泛以及虚拟平等和开放等特点, 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越来越高,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手段以及时效性都不能适应现在的要求。同时, 有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有限, 对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不够高, 更不会灵活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 对网上出现的那些大量的文化碰撞没有正确的认识, 所以怎样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素质的培养, 特别是要培养一支能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刻不容缓, 使他们具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操作知识, 并有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且能了解一些网络软件知识, 能把网络技术运用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从而掌握学生的网络思想体系, 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 做实且更有成效。

3. 改进教育方式, 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将单一的“灌入”式转变为交互式, 同时这种教育应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客体。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网络这一个交互式的平台上进行相互沟通、相互影响, 从而接受教育。要增加教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激情及兴趣。这种教育是双向互动的, 老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 自己也同时得到先进的教育理念, 提高了教育水平。现在网络凭着其数字化、媒体化、共享性、可复制性和快速传递性等特点, 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现代化上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客观条件。因为网络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和覆盖面广的特点, 所以可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从而有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人开展。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延伸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

4. 建立相关网站, 加强和改进网站内容, 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

建立完善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网络体系, 尽快建立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 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软件。网站的内容建设上, 要网上内容与现实教育相一致, 能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世界, 把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时事新闻、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等作为网站的主要内容, 同时要添加一些生动、实际且对青年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案例, 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选取积极的和有益的信息充实网站;要做到:一、能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做到数字化信息全面客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对学生的吸引力;二、同时要在学生感兴趣或经常访问的门户网站里面加进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板块, 并结合现在的政治形势、社会问题等, 以专题形式推出, 开展网上调查、评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互动,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 应用手机媒体, 灵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G时代的到来又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在整体网民中, 学生网民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群体, 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手机已由原来的通话和收发短信功能, 而逐步成为随身携带的掌上电脑。手机功能越来越多, 且有小巧, 携带方便等特点, 更加便于进行交流。另外可以利用校园网服务平台功能和通过入网集团用户功能, 实行个性化信息定制推送服务, 或对部分同学通过有针对性地发短信、图片、视频等方式与他们交流, 做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这些图文并茂的信息与传统的说教相比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6. 重视心理关怀, 减少学生对网络的心理依赖

首先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明确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区别, 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其次要通过与学生谈话, 了解他们存在的心理及思想问题, 帮助他们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 并及时疏导。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 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网络服务的进一步扩大, 面对学生这种特殊的网络群体,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合理应用网络平台,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胡钟喆.徐继开.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山西科技, 2010 (25) .

[2]方学军.3G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闽江学院学报, 2008 (11) .

[3]国常宁.网络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探讨.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8) .

网络时代德育教育研究 篇11

一、网络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网络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思想观念

网络具有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多元性和娱乐性的特点,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在我们的网络中畅通无阻,这中间有许多错误观念和虚假信息没有经过任何过滤就直接到达学生周围。而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还不够成熟,面对这样庞大的网络信息难免缺乏判断力和自控力,很容易轻易接受西化甚至是反动组织的言论,所以那些缺乏辨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学生很难分辨,在错误信息的引导下,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渐渐淡化,他们的价值观也在倾斜,这样严重损害了当代学生的思想积极健康发展。

2.网络的虚拟化特征,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道德行为失范

一方面,在数字化今天的虚拟情境下,网络提供给用户超越现实的各种可能性,这种“人机交往”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还能诱发种种心理障碍,症状表现很多方面:比如恋网成瘾和塑造多重人格等。这些症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些学生除了上课就是上网,甚至有些通宵上网而不上课,渐渐的与家人、同学、朋友们疏远,成天在虚幻的世界中,这样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长期下去,人际关系淡漠,容易情绪低落或者患上孤独症等,逐渐陷入一个无法摆脱的,没有人际接触的世界。这种症状也会影响团队精神的培养,造成了学校学生班级观念、集体观念逐渐淡化。另一方面,现在的网络世界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也缺乏有效制约网上行为的法律准则,在网络环境中相互之间的真实身份难为人知,所以那些缺乏自律能力的或自律意识比较薄弱的人会放纵自己的行为,如网络上随处可见的欺诈、色情、谩骂和攻击现象,甚至还有非法进入别人的网络系统,破坏别人的数据和盗取资料等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3.网络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业

网络的资源共享给学生提供了无限资源的同时也占用了学生非常多的学习时间,而且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下,他们很可能会走偏。有资料表明,当代学生上网行为中娱乐性倾向明显,多以交友、游戏为主,主要集中在娱乐、运动、追星、美食以及旅游等方面,更有的通宵达旦地玩网络游戏,有的更是沉迷于网恋,而对时政、新闻和教育信息的关注度不高。这样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和自身的学业,也加重了家长的经济和思想负担。这样的学生越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越提出更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网络中的资源非常丰富,其存储的信息海量,再加上笔记本、3G手机随身携带以及便捷的查阅信息方式,导致不少学生对其它产生严重依赖心理,平时他们不愿意记忆,一旦遇上问题就取出手机,“百度”、“sogou”,这种无深度的“快餐文化”虽能一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却没有给他们思考的空间,极大阻碍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学习方式长期下去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网络信息时代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1.完善规章制度,完善网络管理体制

随着网络在学生校园的应用,学生已经成了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和创建者。首先国家要从加强立法与监控着手,并通过法律、技术和行政等各种手段,控制信息的来源,并对网上的信息进行监控,严防不良信息的渗透;能够惩罚电脑“黑客”和网上的犯罪行为;同时,建立一支网络安全管理队伍并加强网络防火墙的设置与管理,及时清除网上的“垃圾信息”,确保提供给学生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其次,学校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健全相应组织机构,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监控和指导。作为教育者要教育学生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遵守网上行为规范,引导学生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做一个遵纪守法的文明网民,并且能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更要做到不搞侵权、不抛垃圾、不作黑客,不看黄毒。

2.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

目前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与现代网络文化的碰撞,教育理念的落后,而网络传播意识形态超前,在一些主导性的教育观念上,没有找到一种比较适合当代学生思想实际的教育形式。其二是现代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广泛以及虚拟平等和开放等特点,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越来越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手段以及时效性都不能适应现在的要求。同时,有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有限,对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不够高,更不会灵活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对网上出现的那些大量的文化碰撞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怎样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一支能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刻不容缓,使他们具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操作知识,并有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且能了解一些网络软件知识,能把网络技术运用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从而掌握学生的网络思想体系,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做实且更有成效。

3.改进教育方式,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将单一的“灌入”式转变为交互式,同时这种教育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网络这一个交互式的平台上进行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而接受教育。要增加教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激情及兴趣。这种教育是双向互动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同时得到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育水平。现在网络凭着其数字化、媒体化、共享性、可复制性和快速传递性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现代化上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客观条件。因为网络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和覆盖面广的特点,所以可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人开展。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延伸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

4.建立相关网站,加强和改进网站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

建立完善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网络体系,尽快建立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软件。网站的内容建设上,要网上内容与现实教育相一致,能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世界,把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时事新闻、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等作为网站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添加一些生动、实际且对青年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案例,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选取积极的和有益的信息充实网站;要做到:一、能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做到数字化信息全面客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对学生的吸引力;二、同时要在学生感兴趣或经常访问的门户网站里面加进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板块,并结合现在的政治形势、社会问题等,以专题形式推出,开展网上调查、评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互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应用手机媒体,灵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G时代的到来又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在整体网民中,学生网民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手机已由原来的通话和收发短信功能,而逐步成为随身携带的掌上电脑。手机功能越来越多,且有小巧,携带方便等特点,更加便于进行交流。另外可以利用校园网服务平台功能和通过入网集团用户功能,实行个性化信息定制推送服务,或对部分同学通过有针对性地发短信、图片、视频等方式与他们交流,做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些图文并茂的信息与传统的说教相比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6.重视心理关怀,减少学生对网络的心理依赖

首先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明确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区别,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其次要通过与学生谈话,了解他们存在的心理及思想问题,帮助他们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及时疏导。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网络服务的进一步扩大,面对学生这种特殊的网络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合理应用网络平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钟喆.徐继开.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山西科技,2010(25).

[2]方学军.3G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闽江学院学报,2008(11).

[3] 国常宁.网络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0(18).

[4] 任俊花.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高教研究,2010(10).

(责任编辑 任洪钺)

网络时代德育教育研究 篇12

一、教学模式文献调查

通过“中国知网”调查, 以“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为关键词, 据不完全统计的查询结果如下:

“网络教学模式”调查 (篇) :1997-1、1998-2、1999-4、2000-10、2001-32、2002-30、2003-28、2004-46、2005-57、2006-82、2007-95、2009-93。

“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调查 (篇) :1998-1、2000-3、2001-7、2002-7、2003-7、2004-12、2005-8、2006-12、2007-14、2008-7、2009-8。

可以看出作者在研究中, 用“网络教学模式”一词的比“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一词的多, 而且对其研究和重视是在21世纪开始的, 2004年以后研究人员有明显增加, 2006—2009年一直保持在百篇左右, 这说明近几年来我国对“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比较深入, 这对于网络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只有持续重视教学研究, 网络教育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二、网络教学模式多样化

在网络教学模式研究中, 电大系统的研究占有一定的数量, 在对《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009年的各期文章调查中, 网络教学模式研究几乎每年都在十几篇以上。网络教学模式的提法或说研究的角度不同也各有千秋, 有以下一些研究模式。

1.在线教学、远程学习、网络互动、课堂延伸教学、混合、离线教学、综合教学等模式。

2.教师导学、导练、导学助学、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教与学、学习者自主学习、互动式、辅助学习、合作学习、学徒角色 (专家指导) 、学习者学习策略等模式。

3.一主一辅一补充、两主三多、导-学-评、三导三学、三层次、双主三环四结合四过程、五段合一、七学结合等模式。

4.多元化指导型、多元化教与学、全程化、要素交互、资源利用型等模式。

5.理论实践一体化、新理论 (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学习、小组协作学习) 、说课艺术的行为、模拟角色扮演式、结构-环节等模式。

6.七维度分析框架、网上虚拟仿真实验、Blog与Webquest相结合、3L、技术优化整合、教学工程、技术支持、技术-媒体选择等模式。

从1、2可以看出, 研究比较多的是网络教学模式, 3~6有了很多新鲜的提法, 显示了我国在网络教育中不断推陈出新的教学模式, 这虽然不能代表我国全部的研究模式, 但已经可以看出我国网络教学模式的新现状。高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有力支持了各种新的网络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

三、网络教学模式理论

国外网络教育专家的教学模式理论对我国的网络教学模式研究影响很大, 对于指导我国的网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有着前瞻性的作用, 也对我国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起到坚实的支撑作用。我国网络教学模式的形成离不开这些理论的指导, 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推新、变化与完善。下面例举一些有名专家的教学模式理论, 可以看出我国网络教学模式研究受到这些理论的影响。

美国远程教育之父查尔斯·魏德迈的“独立学习理论”包含许多教与学的安排, 提出概念“一种学习者在空间、时间进行活动”[1]6。对教学实施提出十个指导性原则, 建立了教学系统, 他为远程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网络教学开创了里程碑式的基础研究模式。美国迈克尔·穆尔传承了他的导师查尔斯·魏德迈的“独立学习理论”, 创新并深化了这个理论, 对“远程教学”、“独立性学习”进行了深入研究[1]15。穆尔的独立学习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对话”、“结构”、“自主性”、“交互影响距离”。交互理论突出“互动性距离”和“自主性责任”, 对后来研究者影响很大[2] 。

美国格雷格·柯瑟林提出“参与理论和网络教育教学法”, “学习理论—参与理论:作为一名优秀的网络教师,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积极参与, 以使学生同样积极参与到网络课程中”[1]73。在网络教学中师生的交互和参与方式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重视师生的交互能力, 通过交流互助达到学习的目的, 倡导协作精神。

英国托尼·贝茨提出ACTIONS模式与学习技术成本效益分析, 他的技术与媒体选择原则“ACTIONS”模式, 其中“教与学”分析了技术媒体与学习类型及相应教学形式的关系。“技术与媒体选择原则:ACTION模式”, 其中A为“技术可行性与方便性”, N为“技术新颖性”, T为“教与学”[1]48。他分析了技术媒体与学习类型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的关系, 认为不同技术支持下的知识能力, 在支持着成人的学习能力。

美国奥苏贝尔的“教与学”理论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有三个方面,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动机理论”[3] , 主要探讨学习过程及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等。在网络教学中同样要重视教师的导学作用, 我国学者的研究比较多。瑞士皮亚杰最早提出学习理论,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世界最有影响的著名心理学家, 他的教学模式用于网络教学模式研究中, 分为探究类、对话类、综合类三种类型, 每个类别的教学模式都涉及其相应的技术支持, 如探究类教学模式属于情境教学模式等内容, 涉及的技术支持有超文本和超媒体、图表、动画技术、数字音频与视频、独立的教学模块等。学生通过掌握技术, 而提升网络学习的能力。我国学者的研究比较多[4] 。

英国的大卫·西沃特提出“学生支持服务和持续关注理论”, 核心内容是“学生支持服务”与“媒体选择:新的通信技术”、“课程开发”等[1]101。这个理念更加扩展了网络教育的服务队伍, 更加重视教育整体人员的作用。

四、网络教学模式与网络教育现状

1.从以上我国网络教学模式研究可以看出, 这些研究成为不断推动网络教育发展的动力。但有学者认为, 目前网络教学中还存在教学质量、支持服务和教学管理的诸多问题, 提出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 能更好地解决教学及管理问题。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通过各种专题调研与研讨来解决, 如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管及教学创新等。目前主要涉及网络教学管理的措施不多, 还不够完善[5]33-34, 这个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网络教学一系列工作的深入研究与开展, 对网络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2.网络教育的发展。我国自1999年开办网络教育以来, 招生人数有显著增加, 1999年为3.20万、2000年为18.50万、2001年为45万、2002年为67.50万、2003年为94.20万、2004年为83.93万、2005年为89.10万、2006年为113.25万、2007年为123.44万、2008年为147.22万[5]31, 看学生的增长速度2001—2003年在每年30万左右, 2004—2005年增长不多, 2006—2008年增长在10万~20万左右。从这些数字变化说明我国网络教育通过十多年的发展, 基本进入平稳的发展时期。现在全国网络教育在读生350多万, 已毕业的大约400万, 毕业生比例为3.5∶1, 获得学位者为10∶1, 可见网络教育管理的严格性。也可以看出我国网络教育在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 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才有今天健康发展的局面。

3.网络教育定位为非全日制教育。2004、2005年的文件规定, 不得以网络教育的名义招收各层次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学生[5]32, 这样就明确了大学生教育的学校类别。网络教育为成人教育, 而且要与正规的全日制教育彻底分离, 加强管理不招收全日制在校生。主要为继续教育、终生教育、证书教育、成人高学历教育。突出强调了学习手段的技术性, 就是在网络环境中完成高等教育。想解决自己专业不理想的全日制教育大学生只能选择毕业后再上网络教育中理想的专业了。

4.网络教育突出招收在职人员。目前相当数量的本科毕业生进入职场, 这个数量不可忽视。其中有极少数的毕业生选择网络教育来改变自己原来专业的现状, 以谋求新的职业机会。有一些毕业生为增强就业能力, 选择学习第二专业, 这个人群在增长, 也有大量的人希望提高更新自己的知识, 想有高层次教育的机会。网络教育可以解决前者, 而不能解决后者。网络教育要重视这个动向, 为他们创造好的学习条件, 用好的政策吸引他们, 这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网络教育途径。他们选择网络教育最为适合, 也符合网络教育招收在职人员的政策规定。但目前开不出硕士及以上的多学科多专业的高层次网络课程, 很遗憾, 这是我国网络教育与国外网络教育发展不同的重要差异, 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动向。

5.教育观念的认知。我国网络高等教育来自“两大系统”, 即重点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系统和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 定位都在大学的层面上。从概念来理解, 大学一般涵盖专、本、硕、博各层次教育。国内外一些国家与地区的网络教育基本做到了多层次教育, 如美国、英国、印度、香港、澳门等都有硕、博教育, 而我国的网络教育基本定位在专、本两个层次的教育, 有硕士学位的网络学院极少, 而且专业受到限制。多层次办学应是趋势, 我国在职人员的学历比例结构在变化, 需要的不仅是基础普及教育, 更多的人需要高层次教育, 网络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就要开展高层次教育。

总之, 网络教育是电大教育重要的一部分, 电大网络教育不会因教师水平、教学模式、网络技术问题而阻碍办学, 关键在于如何不断调整新的教育路径, 吸引更多人接受网络教育。应抓住网络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机, 保持网络教学模式研究活跃和众多成果带给网络教育好的发展势头, 除了重视教学模式研究外, 学科与专业建设及层次构架也要提升创新, 这样才能促进网络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才能适应终生教育的需求。

摘要:在我国, 对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很多, 在教学中也实施了很多新的模式, 这些研究对于网络教育发展有很大影响, 起到了坚实的支撑作用, 教学模式研究推动了教育发展。教育政策的完善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与实践。除教学模式研究外, 应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 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及层次构架, 以达到终生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网络教育,网络教学模式,电大教育,高层次教育

参考文献

[1]丁新.国际远程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傅钢善, 马红亮.网络远程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98.

[3]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 (下) [J].电化教学研究, 2007, (8) :22.

[4]地丽热巴.克依木.网络教育环境下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2) :33.

上一篇:网络成瘾的治疗现状下一篇:中职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