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教育)

2024-06-05

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教育)(共8篇)

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教育) 篇1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范文网【】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教育) 篇2

一、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网络给人类带来新的文化的同时, 暴力、色情、迷信等不健康的信息也充斥着网络, 严重玷污了网络文化环境。掌握网络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防止网络负面影响, 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优势增进心理健康,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 加速了信息传递, 拓宽了教育渠道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局限于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而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限制, 网络为双方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平台, 双方可以选择交流时间, 通过视频、电子邮件、QQ、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网络能够迅速地记录和保存双方交流内容, 教师通过整理大量的案例资料, 可以进一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提升心理辅导水平。网络教育信息容量大、视野开阔, 便于开展心理教育调查分析和研究, 很多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实施, 极大的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二) 实现了资源共享, 提高了工作效率

网络将全球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 整合了教育资源, 实现信息共享, 网络还将文字、图片、影像、动画等结合起来, 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满足了大学生的信息需求,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 教师还可以借助博客、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微博等方式与学生共同商讨、咨询, 解决其心理问题, 有利于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网上数字化期刊种类齐全、品种繁多, 能促进学生在一个很宽广的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知识、发展和形成个性。高校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 扩大了交往范围, 增强了预警功能

网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学生提供了更为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网络的大众化、开放性、虚拟性、间接性等多种特点容易使得网上交往能够打破身份、地位、财产等社会等级的限制, 为广大同学特别是性格内向、羞于言谈、社交能力较弱的同学提供了思想交流和人际交往的平台。网络交流方式使学生可以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展现自我、发挥个性, 直抒苦闷之事, 提高了心灵开放程度, 促进了真情实感的流露, 教师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及时引导、沟通和化解, 从而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灵敏性和准确性, 进一步增强了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功能。

(四) 更新了自我教育, 开创了教育方式

网络环境下, 各个领域、各层次心理教育能相互联系和沟通, 有利于系统整合, 心理交流、沟通平等自由、全面及时, 有益于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 提升人的主体发展性;教师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对自身教育, 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助人”的理念, 更新了自我教育的方式。心理健康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心理教育实际操作技术研究三个层面之间可以网上交流和沟通, 不再彼此脱离、封闭、各自为政。因此, 网络心理教育不仅变革了心理教育的传统模式, 而且开创了心理教育的现代化方式,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创新思路和培养发散性思维。

当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有机遇就有挑战。网络的复杂性, 对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严重影响, 互联网上的信息垃圾, 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产生了严重的冲击;网络的神秘性, 使其易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 造成心理错位, 导致网络成瘾;网络的虚拟性, 致使信息主体模糊, 隐藏网络风险, 威胁学生安全, 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更高的难度;网络的发展性, 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素质要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心理健康教育者心须能胜任这科学性、规范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职业。

二、开展高校网络心理教育的构想与思考

网络可以改变人类, 人类也可以改变网络。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 针对网络特点不断改进教育方式, 逐步形成学校引导、家庭监督、社会支持的立体式教育格局。

(一) 更新教育理念, 培养健全人格

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必须更新心理教育理念, 变给学生提供”影响”、“选择”、”服务”和”引导”转为提供“说服”、”说教”或“灌输”,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心理生活为中心, 促进“网络人”的人格现代化。具备现代”网络人格”的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 正确处理”网上”和“网下”的人际关系, 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选择, 并采取理智的应对策略;能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塑造健康、健全的网络心理人格[1]。

(二) 参与网上活动, 增进自我教育

校园网络化的发展使大学生越来越多地通过直接上网而不是找老师等其它传统途径来解决心理问题, 这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巨大挑战, 同时也表明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在日益增强, 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和管理, 从消极到积极、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发到自觉。网上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及违反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的信息, 我们应该抓住机遇, 通过积极参与网上活动等手段来引导并支持学生良性的自我教育活动。

(三) 借助网络技术, 提高教育效果

因特网集声音、图像和文字于一身, 具有即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将成为未来最有力的教育媒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 高校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 及时排除各种不利于网络社会发展的道德困惑,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刺激道德智力的发展, 以适应网络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 从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 发展网络教育, 促进教育融合

传统心理教育氛围及教师的言传身教、道德修养、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 它与网络心理教育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两者在目标层次上具有统一性、在功能作用上具有互补性、在内容原则上具有交叉性。我们要善于从多侧面、多角度寻找内在联系, 将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有机融合, 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创造更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

三、探索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 利用网络教学, 建设网络心理讲堂

网络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增加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高校要发挥网络课堂教学作用, 将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活动、心理训练相结合, 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 使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 提高识别信息能力,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开设网络心理讲堂, 精心设计学习主页、充实讲堂内容, 包括学习、情绪情感、职业规划等方面, 建立学习资源库和完善的视频资料, 设立实践指导栏目, 提供一些常用的心理问题解决办法;设计测试练习和模拟考试, 以巩固大学生所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2]。

(二) 建立网络档案, 加强心理防御机制

建立网络心理测验平台, 精心策划和设计心理测验的内容和形式, 新生入学时, 可进行心理测试, 获取大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问题的资料, 形成大学生网络心理档案。加强大学生心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网络心理健康档案系统要动态并及时更新。同时, 配合使用“房树人”测试等手段跟踪调查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加强心理防御机制, 积极推行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来访学生心理信息反馈制度等, 逐步建立健全辐射到各班的学校心理健康监控机制, 对班级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 能及时向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反馈, 减少校园危机事件, 做到提前防范、实时监控[3]。

(三) 强化培训指导, 构建互助心理网络

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与指导, 定期开展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技能和素质拓展等培训, 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 力争培养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构建高校二级学院心理辅导中心、班主任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逐步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 增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预见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强化心理社团工作的指导, 培养朋辈辅导员等一批学生骨干, 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同伴教育功能;开展多种心理活动, 让学生相互接纳、理解、支持、帮助, 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

(四) 运用网络平台, 推进心理教育发展

借助网络平台, 师生可以进行网上心理辅导、心理测试、在线交流, 在线听课, 极大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有效性。加强心理网站建设, 成立网络心理咨询室, 通过博客、微博等网络形式, 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和交流, 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保持心理健康;通过举办网络心理沙龙、开辟网络心理论坛, 开展大学生就业、考研、人际关系等问题专题讨论, 对学生心理困惑、情感困扰等问题提供有效帮助;建立专线QQ, 进行个性辅导, 使师生双方更好地交流, 更真实地把握学生心理动态, 提高心理咨询效果。丰富网络心理教育实践活动, 大力加强网络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全面推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应理智面对网络带来的挑战, 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积极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为青年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努力开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丁玉祥.基于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与实践研究[J].中小学电教, 2003 (1)

[2]杨虎民, 魏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江苏高教, 2012 (6)

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教育) 篇3

关键词:合作教育;网络环境;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11-02

合作教育是指在师生合作的关系基础上的新型的教学理念,其核心是强调教育中的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学习不是真正提倡的学习,学习应是建立在师生关系之上的交往互动式的合作教育学习。师生角色转化成为高校改革的重点,教学过程中不再单单是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作为听众;而是师生互为主体,相互学习,相互主導的过程。合作教育主张师生间应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而非单纯接受知识或发展能力,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

教育体系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体系。诸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要素。“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上。

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成人,身心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他们思维活跃,比较敏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在这一阶段,教师更多的是以朋友与协作者的身份参与和指导教学过程,即他们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这就为合作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师生合作关系原则为指导的基于网络的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逼真、更具形象化和吸引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乐趣。同时,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和有网络支持的学生自主学习。这种转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并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一、研究内容

1.以“合作教育和网络环境教学”为中心,重点进行以合作教育为原则的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任务的设计、教学模式的构想及教学任务的实施。从总体上来设计任务,即从一个模块,甚至整个教材统筹考虑后提出总的任务目标,这样可以保持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再根据每章每节分解出子任务,以教材知识点为任务主线,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力求多个教学任务并存,“以生为本”,兼顾不同学生的情况,重点面向大多数,也照顾两极发展。

2.教师的任务及作用,即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在师生合作教育的实施中,教师更多的是以朋友与协作者的身份参与和指导教学过程,即他们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课后习题、检测手段等各个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继续学习的潜能,体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主线,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不同程度地体验成功的快乐。在Internet大环境中,教师为学生探索设计一些可行性的练习任务等,同时把握学生任务完成进度,不断地驱动学生进入新的任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和正确运用教材的各个知识点。

3.学生主体地位、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在本课题的教学研究中,学生以自主完成任务为主,辅导网站及Internet是其解决问题的首选途径,寻求同学、老师的帮助或合作完成任务也是可取的。作为学习者要学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相关的知识,激发自我学习兴趣和动力,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增强思考、创造和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意识、合作意识。

4.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研究。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努力探索和逐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继续改革和完善考核方法,创建任务的评价体系与机制。由于课程的重点是学习和自我发现,而非“鉴别”与“成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避免简单地依据分数来评价学生,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信心和自尊感。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评价的含义,逐步建立以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确认、自我控制能力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二、研究结果

取得成效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大学英语教改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遵循师生合作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纲、教材、学生心理和生理等因素,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英语教学,使学生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具体的操作要求。这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有效地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他们不仅获得了语言知识点,还获得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2.强调以总体性教学模块设计为主线,分解各项学习任务。具有目的性、过程性、综合性和对思维的挑战性,它较好地体现了现代语言中关于交际能力、认知过程、感受和经历、信息分析和整合、学习策略以及合作学习等理念,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以意义为中心。由于有意义的任务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各种语言和非语言资源进行意义构建,以达到解决某个交际问题的目的。

3.从评价体系来看,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标准,能使其产生成就感,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信心和自尊感,并转化为学习的后续动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评价的含义,逐步建立以培养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确认、自我控制能力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4.以合作教育原则构建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使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绝对限制,学习者可以灵活安排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地点,采用弹性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验,以合作教育为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愈来愈显示其优越性。经过实验,已初步形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

师生合作教育原则构建的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合作教育为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愈来愈显示其优越性。

三、研究意义

1.探讨以“合作教育和网络环境”为中心、符合大学英语教学并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中心的、立体化、多样化、个性化新模式,以此为契机把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2.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打破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课堂活动的指导者和管理者。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教师角色的转换,反过来必将促使教师努力地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课件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这对推动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3.在合作教育原则指导下,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同时,使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教育) 篇4

海口市灵山中学信息技术组课题

一、课题研究背景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 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教育能否经受和应对信息时代的冲击和挑战,正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要面对和回答的时代命题。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大容量”的特点,其所提供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表征着一种非常有前途的个性化教育组织形式,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变得灵活、多变和有效。而目前,我们农村中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必须加强对现代化教育技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努力探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在课堂上将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趣味化、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提高教学效率。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环境:信息技术环境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机、人--人互动系统。信息技术环境已成为整个校园与课堂环境中最具震撼力、最具魅力的一部分 ,甚至有人称之为“ e教学”、“数字教学”。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一座新的、无限开放的平台将在这个环境中架起,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沟通,新的教育教学

规律将要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并得以运行。信息技术环境无疑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潜移默化的深刻变化。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为一体,使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融到教育教学之中,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师生均得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目前,国内外总结出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多见于以下三种:

1、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2、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模式;

3、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

以上三种教学模式是对以往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的教学实践的概括,也是对相关理论的具体化。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教师控制教学全过程,占主导地位,教学设计注重系统设计,但教学流于程序化;它注重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确立起来;“虚拟现实教学”模式更多的应用于未来教育及培训领域,而“网络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信息传播与利用率,而且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学习,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有效地指导与调控。

不难看出,许多课题组正在涉足在这一领域但并未有创新性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研究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国内外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研究与突破的方向。

为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试图探索教育技术环境下,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工具,成为终身学习与交流的工具。通过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创新各学科的教学模式,获得成功值得推广的经验。

(三)选题意义

探索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新型的教学创新模式和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理论意义: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丰富和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学论。

实践意义: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让信息技术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2、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能力。

3、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与办学水平开辟新的途径,寻求学校发展的新路子。

(四)研究价值

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

1、通过课题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提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新课程的教学效率。

2、研究有利于发挥优秀师资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为学生实现自由选课和自主择师创造了条件。

3、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上的结合,有利于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理想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但同时也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教与学观念的变革,而且要有学习方法重新适应的过程。

4、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实施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技术无疑很重要,没有设备及软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但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我们更应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1、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初步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通过课题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

3、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年级班组,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新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4、通过课题研究,试图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研究的有力推动者,丰富和完善学校网站,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坐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二)研究内容

1、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索出现代先进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3、研究学校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师生创设条件,营造氛围,以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不断深入。

4、结合我校实际,丰富和完善校内教学资源,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

(三)研究假设

假设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我们想改变与创新原来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型,应用信息技术创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让教师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下,寻求与探索新的教学设计,开展新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学习、主动学习、全面学习与协作学习等提供更宽广、更和谐、更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教师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拟创新点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之中,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功能的结合,可行性强。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示范性:本课题涉及的内容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是推进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创新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教育) 篇5

人类正步入一个以因特网为标志的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一,基本的学习能力实际上体现为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以及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其中还涉及信息论理、信息意识等。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核心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面对信息社会,我们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顺应历史潮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这种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合称为“信息素养”,我们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这样的信息素养。

几年来,大部分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普遍认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把它狭义地理解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与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不相符合。

所以,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试图通过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活动,激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强化信息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的能力,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和谐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能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的需要,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此,开展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之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核心概念内涵和外延界定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在美国,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而来的。美国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能集合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即信息素养。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我们认为是指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何克抗)。

信息素养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从技术层面来讲,指的是对小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即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评价等;从人文层面来讲,即是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资源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积极面对信息,参与信息;有信息道德和安全意识。

网络环境:指学校计算机教室网、校园网、因特网和其它丰富的教育资源库。本课题中的网络环境指在我校已建成的网络基础上,通过宽带网共享INTERNET资源的教学网络环境。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劳动创造了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高度创造性等基本属性。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随着信息时代的跃进,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从而信息素养成为主体性的最高层次之一,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

2、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重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和体现。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认为教师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实现“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必经之路。

4、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生态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在个体的脑子里,而是人脑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儿童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进行的。同时计算机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信息结构,类似人,特别是儿童的认知结构,是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信息组织形式。基于这种网络信息结构,依据丰富实用的网络资源库建构的智能化有源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种方式适应了儿童喜欢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特征。它是学生获得学习动机的原型,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四、课题研究的假设

本课题研究的假设是:在各学科教学及各种教育活动、自主活动中,通过学科课程的优化,再网络环境下,恰当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初步的自择、自存、自用信息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活动,激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强化信息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的能力,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和谐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能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的需要,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具体目标:

①热爱生活,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网络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

②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面向实际需要,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

③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

④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资讯。

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教育) 篇6

中小学教教师教学基本功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延伸

摘要:课堂教学基本功,是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本文从讲、写、视、画、演、管6个方面对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基本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延伸进行深入探索,并对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学基本功方面的素质修养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基本功:延伸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语言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辅以黑板、教具、模型、实物、挂图等手段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有讲、写、视、画、演、管等6个方面。这些方面的内容我们比较熟悉,许多教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当信息技术媒体引进课堂教学之后,教学环境变了,方式方法变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当然也要变。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延伸的问题。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提出了新要求,增加了新内容,如: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等。这些既是对教师教学思想的要求,也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延伸出新的内容,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讲

口头讲授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称为讲授法。所以教师上课又叫作讲课、“舌耕”。

讲授的主要特点是教师运用语言作为传授教学信息的媒体,教师讲学生听,口耳相传。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教师能够比较容易地控制所要传递的知识内容,根据自己的意图,确定讲课内容,什么要讲,什么可以少讲,强调什么,重点讲什么,讲课的速度由自己掌握。缺点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主动性不易发挥,如果讲授缺乏启发性,容易变成“满堂灌”,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同教师的交互,易疲劳,效果不好。

讲的基本功包括:讲授的内容要正确、科学,概念准确;语言逻辑性要强,有系统性,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避免“满堂灌”,语言要精确,内容表达准确、贴切;口齿要清楚,“字正腔圆”,明白易懂,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引人人胜;语调要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快慢要适中;讲究说话的态度和方式,能以自己的感情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语言要有艺术性,扣人心弦,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气质,衣饰整洁,巧用善用体态语言。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仍然是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但要处理好和教学媒体的关系。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演示教学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克服教师语言描述的抽象性,要充分利用教学媒体进行教学,处理好“讲”和“演”的关系,合理分工,搞清哪些知识通过媒体就可解决,哪些需要教师讲解;现代教育媒体信息量大,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压缩学时,进行探究式教学,把节约的学时用于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媒体通过图像、声音及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要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讲清学习的目标和要求,提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观看,适时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现代教育媒体的特点是直观具体,但教育不能止于直接经验,必须上升到理论,发展思维,形成概念。教师的讲解不能是对媒体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媒体内容的补充、提示、概括和强化。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自然第十二册第十四课《日食和月食》的教学设计时,可以首先展示课件:序和主菜单,随着动感的音乐和月食、日食形成过程的解说,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又带着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动画,引出课题和学习重点。学生全神贯注地注视三者运动变化的过程,三个星体的关系也潜移到学生的脑海中,既复习了前面学过的昼夜形成、月相变化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再进入学习水到渠成,紧接着,教师播放在漠河观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测千年月食的录像和从天文网站下载的相关资料,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做画龙点睛地引导和控制,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的认知主体地位,最后对其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点评总结,组织讨论,让学生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

传统课堂教学中,讲是传递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媒体和教师讲解都是高效的信源,要处理好二者的合理整合。

一、写

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写的基本功包括三个方面:课前的教案和讲稿、课堂的板书、课后的教学总结。重点是课堂的板书技巧,即教师运用黑板以凝练的语言文字和图表、符号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传统教学中的板书要求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做笔记,加深记忆;对教学内容有高度的概括性,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学习;教师精湛的板书艺术(版面设计、书法、绘画艺术等),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熏陶,有的会给学生留下重要影响,甚至终生难忘的印象,起到教书育人的效果;板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也能起到转换形式,引起学生有意注意的作用。但板书信息传递的效率低,形象直观受限制,板书差错或混乱潦草会破坏教学效果,会造成粉尘污染。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板书将大大减少。大量的板书被教学投影片、电子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代替,而且不用擦试,教师授课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现代教育媒体只是代替部分板书,但不是全部。当前甚至今后一段时期内,课堂教学是传统教法与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恰当结合。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写”的基本功新的延伸表现在:对写的基本功要求更高,如设计和绘制幻灯投影教材,编写电视教材稿本、媒体课件稿本等。这里的写不仅指汉字输入和编辑,更重要的是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进行绘图、音视频处理,制作基于课堂教学的课件和便于学生自学的网络课件等,包括各种教学资料的采集、课件编制、发布、打印等整个流程。

写的基本功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能在大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基础上,重新进行编辑修改,为学生提供整合的分析材料,辅助课堂教学,既拓宽学生视野,也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同时合理利用板书的教学形式转换作用,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转移,使大脑得到休息,控制课堂教学节奏。

三、视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互除了语言声音之外,主要是眼神的交互。课堂上教师视觉动作的运用,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俗话说:“眼能传神”,“视”的功夫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也能起到转换形式,引起学生有意注意的作用。但板书信息传递的效率低,形象直观受限制,板书差错或混乱潦草会破坏教学效果,会造成粉尘污染。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板书将大大减少。大量的板书被教学投影片、电子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代替,而且不用擦试,教师授课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现代教育媒体只是代替部分板书,但不是全部。当前甚至今后一段时期内,课堂教学是传统教法与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恰当结合。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写”的基本功新的延伸表现在:对写的基本功要求更高,如设计和绘制幻灯投影教材,编写电视教材稿本、媒体课件稿本等。这里的写不仅指汉字输入和编辑,更重要的是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进行绘图、音视频处理,制作基于课堂教学的课件和便于学生自学的网络课件等,包括各种教学资料的采集、课件编制、发布、打印等整个流程。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写的基本功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能在大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基础上,重新进行编辑修改,为学生提供整合的分析材料,辅助课堂教学,既拓宽学生视野,也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同时合理利用板书的教学形式转换作用,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转移,使大脑得到休息,控制课堂教学节奏。

三、视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互除了语言声音之外,主要是眼神的交互。课堂上教师视觉动作的运用,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俗话说:“眼能传神”,“视”的功夫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口耳相授,相视坐立,眼神的作用至关重要。“视”是师生间信息反馈和交互的重要途径,学生的视觉在黑板和教师的面部表情之间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眼神的作用吸引学生,调动学生,传输信息。同时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了解反馈信息。比如讲课时学生瞳孔扩张,神态兴奋,就是被吸引住了;如果学生瞳孔收缩,眼眯细,说明学生对你讲的有怀疑或不感兴趣;如果学生眉头皱起,头脑摆动,则可能没听明白或有疑义义。一个好的教师,上课时眼睛总是在全体学生身上扫来扫去,尽可能跟每一个学生都有眼神交往。这样,学生知道教师在注意他,他也就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引导的方向。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列斯总结了人类接受情感信息的效果公式:情感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音调+55%面部表情。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对于学生接受情感信息有重要的强化作用。面部表情也包括眼神,即眼睛的表情。

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介入了现代教育媒体,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还要引导学生看电教教材,对教师的“视”的基本功有了新的延伸。许多教师在演示多媒体课件或音视频材料时,往往感到无事可做,或看教案,或看屏幕,失去了重要的师生交互机会。

教师在使用现代教育媒体,如播放电视教材或多媒体课件时,应从侧面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给学生以提示,或进行必要地辅导,及时控制媒体播放速度和展示的时间,以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在制作教学软件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视觉功能,课件的画面要做到构图完整、图像清晰、色彩鲜明、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充分利用视觉效果,弥补师生问的视觉交流的不足。

如我们在上例《日食和月食》的教学组织过程中,要求教师随时观察学生反应,以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以便及时停止演示,加以讲解;注意哪些学生在积极思考,演示结束后让这些学生把想法大胆说出来,再进行分析讲解。同时这也是课件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画

一定水平的绘画技巧是教师的一项必备的基本技能。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在黑板上画各种示意图,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一个简单的图形,能代替教师大段地讲解。要求所画图形准确、生动、简洁,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了计算机绘画技术,有多媒体制作技术,借助各种设计平台,不但可以“画”平面的,还可能“画”立体的,“画”的方式和手段多样,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但作为教师手工画的基本功必须有。首先,绘画既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艺术修养。在教学中将学科知识与美学融合,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了这些美学艺术修养,设计绘制幻灯投影片很容易,设计创作动画不困难。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除了传统的手工绘画技巧和艺术修养外,更要有多媒体应用技能。

五、演

“演”指教师课堂演示的基本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讲解把各种直观教学媒体及实验展示给学生观摩的示教方法叫演示。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于演示的媒体有实物、标本、教具、模型和挂图等。教师的演示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都应正确、成功,动作要准确,操作要熟练,要做到演示与讲解结合,与解答学生的问题结合。在技能教育中,往往由教师先示范表演,然后由学生操作练习。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弥补单纯讲授的不足,所选演示材料要有利于通过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认识能力发展。演示对教师是直接实践,对学生是间接实践。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可演示的内容范畴大大拓宽,借助幻灯、投影、电子教具、电影、电视、cAI和多媒体技术在模拟、仿真方面的组合应用,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学生可以学到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真实的内容。现代教育技术的卓越功效对教育革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就是一个例证。

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对教师演示基本功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教师要熟悉演示的环境,了解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等各种播放设备的基本原理、工作过程,熟悉各按钮的功能,相关设备的连接,信号流程,熟练使用播放软件,能处理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其次,信息化教学环境把教师在课堂要亲手做的演示提前到备课环节中,教师要熟悉演示的内容,恰当选择信息资源,选择教学策略,确定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这些对教师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次,没有哪种媒体是万能的,教师要正确认识各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技术特性、经济特性,而且教师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上课,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应具备媒体选择的能力。

六、管

所谓“管”即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基本功。

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内容包括:集中学生注意力、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等等。教学目标引导正确与否、课堂秩序的好坏,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现在的学生性格活泼、思维活跃、知识面广、交际能力强、受社会影响大。这些因素导致一方面组织管理的重要性突出了,另一方面组织管理的难度增大了。因此,对教师组织管理技能的基本功要求就要提高。

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教育) 篇7

大学阶段的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发展、判断能力、社会经验方面还不够成熟, 因此, 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极易发生扭曲, 社会责任感也随之下降, 对学习也逐渐失去兴趣。因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所以, 必须要抓住网络环境的优势作用,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让互联网的正面作用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挥,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

1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1 正面影响

1.1.1 满足大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 为其提供广阔的知识空间

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 很多网站建立了“网上学校”, 方便了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知识地查询和学习。网络知识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便捷性等特点, 是传统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 因此, 非常适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喜爱。

1.1.2 满足大学生的社会心理需求, 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环境与人进行交流, 也可以在网上向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 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其次, 大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作用进行学习, 丰富大学生的生活阅历。总而言之, 网络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社会心理需求, 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1.2 负面影响

1.2.1 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大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处在正在发展的关键时期, 极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 尤其是在当前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 更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和观念的影响, 因此, 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所以, 要对网络环境下的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 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虽然大学生是具有高级文化素养的人群, 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还不是很健全, 对事物的分辨能力也较差, 容易受到网络思想和网络言论的影响, 最终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2.2 学习积极性差

网络环境除了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之外, 还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得很多的学生迷失了自我发展的方向, 整天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导致了学习兴趣下降, 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另外, 网络上的影音视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思考, 阻碍了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

1.2.3 人际关系紧张

在当前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用网络进行交流和沟通, 在这样的环境下, 大学生相互之间可以进行感情的抒发, 缓解由于学习和生活不顺带来的压力。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 两个彼此不熟悉的人可以成为朋友, 建立良好的友谊, 形成自己的交际圈。长此以往, 大学生就会与周围的人交流产生困难, 他们也会对身边的事漠不关心, 从而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原则

2.1 预防性原则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所以, 必须要在网络环境下坚持预防性原则, 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遇到的问题, 坚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预防、早教育、早治疗。当前大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很多大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中不可自拔, 迷失了自我, 所以, 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教育,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朝着正常化的轨道发展。

2.2 灵活性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遵循预防性原则之外, 还要遵循灵活性原则。这是因为大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和接触的社会环境不同, 因此, 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不同。所以,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取灵活性的原则, 要根据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 灵活掌握心理教育的方法。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则的条件下, 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运用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 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3.1 加强计算机伦理教育, 使大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网络

在网络环境下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首先需要加强计算机伦理教育, 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网络。据调查显示, 当前很多高校大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网上聊天、网上游戏等, 对网络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因此, 高校必须要加强计算机伦理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首先, 要加强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 让大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还要提升自身的分辨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其次, 可以借鉴一些具有成功经验的西方国家的网络伦理规范建设成果, 比如, 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 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 运用到我国的计算机伦理教育中, 指导大学生科学、理性地看待计算机带来的利与弊, 让大学生意识到网络还可以带来网络垃圾、网络犯罪等不良因素, 要帮助大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防范手段, 提高自身的防范技能。

3.2 建立网络档案, 加强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

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档案, 首先需要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以此获得大学生的心理测验的数据;另外, 还要建立网络心理测验平台, 要及时更新心理测验的内容和形式, 这样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此外, 还要配合使用“房树人”测试等方式跟踪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档案的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 要制定一系列的班级管理制度, 对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采取及时报告制度, 建立来访学生心理信息反馈制度, 建立心理健康监控机制, 对于一些即将发生或是有可能发生的事件要及时向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反馈, 尽量做到提前预防。

3.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要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加强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 教师只有具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其次, 高校要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制度, 并定期开展一些活动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综合水平, 这样便于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 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4 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指导支持力度, 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体系

大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在社团活动组织过程中, 高校要选择一些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社团工作进行指导, 要充分调动每个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让每一名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都有所收获;同时教师还要对社团干部的选拔进行监督, 提高社团活动的效率。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体系, 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社团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及时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促进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发展, 为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体系提供一定的基础。

3.5 及时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转换成现实的面对面的心理帮助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将网络上收集起来的心理健康资料进行整理, 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面对面的咨询, 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面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4 结语

总而言之,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对待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加强计算机伦理教育, 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网络;建立网络档案, 加强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体系,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摘要:时代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网络平台的建立, 丰富了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网络技术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影响, 然后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希望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方法

参考文献

[1]贾洪亮.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河南科技, 2015 (23) :265.

[2]陈秀清.探讨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6 (03) :124.

[3]彭伟.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管理观察, 2016 (06) :127-129.

[4]邓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20) :41-42.

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教育) 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职业院校;成人教育我国职业院校成人教育承担着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的主要职责,也是国民科学文化教育的形式,对社会科技进步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进步,网络越来越普及,职业院校成人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需求,难以满足学员现代学习需求。因此,需要在网络环境下,实现科学技术和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引领职业院校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

1.网络环境下职业院校成人教育特征分析

网络环境下职业院校成人教育呈现出强烈的自主学习性、丰富的教学资源、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等新特征。具体表现为:第一,强烈的自主学习性。在网络环境下,职业院校成人教育更加强化了学员的自主学习性,可以利用网络环境多方面、全方位的调动学员兴趣,加强学员自主学习性,提高成人教育质量,提高学员自主学习效率;第二,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网络环境下,职业院校成人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丰富,不仅奠定了成人教育资源基础,更有利于成人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不断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开阔成人教育视野,积极创新成人教育资源,提升学员综合素质;第三,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职业院校成人教育可以灵活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教学地点等教学要素,增加学员学习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富有弹性的成人教育,鼓励支持学员自主灵活学习,以创新的成人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实施成人教育改革创新。

2.网络环境下职业院校成人教育模式分析

2.1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基于网络资源环境的新型职业院校成人教育模式,受职业院校师生广泛认可。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学员的主体意识增强了,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發挥,有效整合了合作学习的各种资源优势,促使成人教育以灵活、活跃的形式,拓展学员个人发展空间,促进学员个人综合发展。

网络环境下职业院校成人教育面临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展合作学习模式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四方面:第一,教师应从学员需求出发,设计利于学员合作学习的教学主题;第二,教师应准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便于学员查询阅读、参考学习;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员自主学习,通过对学习资料的分析讨论,熟练掌握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教师应引导学员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积极锻炼学员的合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总之,在合作学习模式下,教师应尽可能的应用科学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评价作用,促进学员学习综合发展。

2.2自主学习模式

职业院校成人教育在网络环境下,逐渐形成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终身教育为目的,以网络教学为手段,成人学员为主导的新型自主学习模式。在自主学习模式下,成人学员主体作用得到完全发挥,利于实现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目的。

网络环境下职业院校成人教育自主学习模式是以网络服务器为教学手段,学员充分利用互联网硬件和软件资源,以资源共享学习形式实现最大化的学习效率。同时,学员可以结合自身学习实况,自由选择学习进度,与教师、其他学员之间展开交互,基于网络服务器形成一个小型的教学课堂。在网络环境下,学员自主学习,共享教学资源信息,逐渐从传统成人教育中解放出来,实现“传统灌输学习”向“自由主动学习”的转变。

2.3在线教学模式

在线教学模式是指职业院校成人教育打破传统对学员空间限制,只要学员在固定教学时间登陆教学平台,就可以在线学习平台,利用即时通讯工具,与教师、其他学员之间进行“面对面”远程学习,互相传递教学信息。教师通过向学员直观演示学习资料,学员理解感知学习信息,对学习进行练习领会,在教学中实现即时交互。

在线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员之间对问题进行不断交流,分析并解决问题,进而实现成人教育目的。网络环境下,职业院校成人教育在线教学模式教师和学员之间即时交互,随时随地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展开自由、自主的沟通交流,大大提高了成人教育质量,促进成人教育持续发展。

3.结论

在网络环境下,为破解职业院校成人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应积极创新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武装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探索更适合成人教育的模式,实现时代需求和教育创新融合。笔者从网络环境下教学要素出发,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合作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和在线教学模式的职业院校成人教育模式,助推职业院校成人教育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潍坊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苏丽,网络环境下我国成人教育质量管理机制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

[2]杜林,网络环境下的开放教育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2).

上一篇:相逢是一首歌下一篇:天津大学博士招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