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精选12篇)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 篇1
交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需要, 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这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 交往意味着交往双方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体。交往不仅体现了其社会发展价值, 也体现了个体发展价值。教育从形态上起源于人类的交往, 在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具备了交往的双方、交往内容、交往媒体, 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以传递经验、影响他人的身心为目的的活动时, 交往则转化为教育, 所以教育是人类交往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教育活动离不开交往。随着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社会中的教育将会对传统教育的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教育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育活动中师生交往的角色定位及交往的方式和手段, 使网络环境中的师生交往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网络教育交往与传统教育交往
(一) 两者的不同点。
传统教育交往是师生面对面的实在性的交往方式, 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适应为基本表象, 其过程交往发生在具体的课堂环境中。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应教师为中心, 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认为教师是整个过程的绝对的权威, 学生必须对教师保持被动的服从状态, 这种传统的教育理论长期并牢牢地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使师生关系成为一种主从关系, 使师生在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存在隔膜, 造成严重的心理阻碍, 加剧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而网络教育交往是师生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空的网络式的互动方式, 这种交往以学生自主、教师适应为基本表象, 其过程交往发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 这种教育交往可超越年龄、性别、等级的限制, 通过这种交往建立的关系, 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交往, 而是一种新型的信息缘关系。
(二) 网络教育交往的特点。
1.多维性。
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场地异时空性、主体互动性、过程非线性原因, 交往者可在网上建立多维度的交往关系, 多个主体可同时通过网络交流、对话,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研讨, 从而拓展了交往的空间, 扩大了交往的对象, 打开了师生的视域,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2.内容的个性化。
允许交往者根据自己意愿建立自己的交往模式。
3.方式的便捷性。
网络信息传递极快, 使网络教育交往方便、快捷。
4.速度的高效性。
网络教育交往打破了时空对交往的限制, 交往者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多个交往活动。
5.心理的轻松化。
网络教育交往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紧张感, 使交往心态主动、轻松。
(三) 传统教育交往的特点。
1.思想性。
教育寓品德教育与教学过程中, 将品德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与行为的教育一体化。
2.人格示范性。
同时空的教育交往, 使教师的人格影响真实具体, 起到人格示范作用。
3.情感熏陶性。
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感情的直接表达, 给学生以具体真实的感染, 从而给学生以强烈的情绪及熏陶。
4.可调控性。
同时空的传统教育使学生的行为受到教师的监控, 学生异常行为能及时感觉到并予以纠正。
二、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交往方式
(一) 师生交往。
师生交往是相互理解的过程, 而不是一种单纯的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授-受”过程, 师生交往是主体间的交流活动, 要相互尊重, 相互理解, 由于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选择个性化学习方式, 建构自主化学习策略, 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不再是主要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从“教什么”到“怎样教”, 教师应完成角色的转换, 站在知识的最高点对学生予以指导、组织, 构建有意义的学习, 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在师生交往关系中, 师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别的, 因为教师的学识与人格修养方面闻道在先, 对学生发展更具有深刻性和长久性, 学生要取得与教师平等交往的自由, 就应不断提高自己, 发展自己, 使自己具备各种才能与自我负责的态度等素质。师生只有在相互理解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师生交往。
师生交往在交流过程中相互理解融合要借助对话来完成。对话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 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对话不仅意味着双方言语上的你问我答, 还有知识、思想、情感、经验等多方面的相互交流。对话是以理解为基础的, 交往的双方都是充分的“自我”, 他们通过相互敞开与接纳, 相互进入对方的精神领域, 但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这是一种真正的交往。通过对话, 师生通过谈话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 建立平等的人与人的主体关系, 在对话中不是要追求师生双方的意见一致, 而应对观点不同的理解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从而展示双方的思想及观点, 直至了解事物的本性, 最终获得真理。面对当前信息化的社会, 教师自我意识中应包含着对创造“理想的话语环境”的追求, 敞开自己的视界并促使学生敞开视界, 这样的开放心态是必要的。网络技术改变了师生对话方式, 从传统的“面对面”对话模式转向“人-机”或“人-机-人”的对话模式, 这种间接对话方式更自由、更开放, 在师生交往来看更融洽, 学生能轻松坦然地、真实地与教师交流、沟通, 在这种对话中, 教师才可探及到学生真实的内心, 才能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
(二) 生生交往。
生生交往是学生之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生的学习生活交往, 学习交往是学生共同探讨学习知识的过程, 生活交往则指个体交往与群体交往。生生交往由于其单纯性, 主要以情感为主。生生交往比师生交往的作用更紧密、更亲和、更丰富, 在生生的相互作用中, 学生之间更直接从同伴那里获得行为方式和思想上的交流, 这种交往比师生交往更具平等性和非强制性。建立良好的生生交往, 能更好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 对学生学会理解、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宽容差异, 对促进社会知觉的发展、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克服自我中心倾向,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立良好的生生交往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育交往, 在学习交往中发生的生生交往总是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实现的。这种交往状态一般以班级式小组学习为学习形式, 在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的同时, 显现竞争与个体活动的价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他们融为一体, 在学习交往中, 生生合作不但彰显个性, 还能满足个性发展及教育交往需要。但传统教育的一些方式影响了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如呆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过分严格的班级管理形式及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都会压抑学生合作交往的愿望。在生活交往中发生的生生交往是在课后的非正式教育交往中实现的, 它的形式更为多样化。
交往是一切有效教学的必需要素, 先进的传播媒介不可能取代教师, 平等、开放、差异性、独特性、主体性是建立高质量、有效的交往的前提。教育交往发展的未来之路应是网络交往与课堂交往并举, 优势互补, 运用网络丰富的信息, 增强影响力、说服力, 为学生品德的养成、人格成长与情感教育提供充分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慧玲.教育呼唤互为主体的交往[J].教育探索, 2002
[2].曹石珠.网络教育中的师生交往特点[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3].刘国永.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1
[4].汪因.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与网络教往[J].广西社会科学, 2003
[5].张学斌.网络教育交往与面授交往的比较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 篇2
浅述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教育
信息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的.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变革.本文就在当前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化教育进行浅述,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
作 者:王亚萍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环境 网络教学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建设 篇3
关键词:网络德育;优势;弊端;方法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2-0019-03
一、网络环境下德育的优势
随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农远”项目走进班级,教育的网络技术有了迅猛发展,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也有了根本的改变,学校的德育环境随之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德育模式,与现实德育相比,有它突出的优势。
1.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突破了时空限制
现实的学校德育主要是通过教师、家长、学生及其之间来传递的,在校园和学生家庭中还可由板报、电视、广播、报纸、人们相互交往等来传播和学习道德。而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它的远程、随机、互动等特性,使人的交往方式、范围有了扩大和延长。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局限,网络能够解决,人们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术,也获得更多的道德信息,从而逐步培养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2.网络环境让学校德育增添了新内容
网络环境下人们没有现实社会中的等级差别,有的是平等、自由、自主,网络让人们实现了自由对话、自我管理,因而随网络环境产生的道德要求也是一个新课题。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自我约束、自主管理”是网络行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对自己的网络行为完全负责”。面对丰富多彩而又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学生应学会挑选、为己所用,实现道德“自主构建能力”和“自我增强免疫力”。
网络能实现学生自由、自主的道德发展,相对于学校的“硬性规定”,教师“酌情监督”要顺畅得多。
3.网络环境下的德育丰富了学校教育形式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过程中,注意择取学生生活中的典型并加以辨析引导,用适当的文字、图片、动画、音像等数字化形式呈现在学校网页上,使师生在查看观赏的同时强烈地感到教育的生动性、针对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与接受的互动,声、光、影集于一体的表现形式,为师生喜闻乐见,激活了德育主体的创造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生活、学习、娱乐和工作空间,为学校德育提供了更加活跃的形式及渠道。
4.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更具人文关怀
随着“农远工程”的实施和计算机网络教室的普及,师生们通过QQ、E-mail、Blog、BBS等工具在网络上相互接触交流,敞开心扉。他们通过网络“面对面”地交流,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缺失,学生也懂得了教师们的良苦用心和慈母般的关怀,看到了许多在真实中几乎看不出的教师对学生的“无私奉献”和“魂牵梦绕”, 教师们也了解了学生的喜怒哀乐和生活需要。
网络还让师生与学生家长有了广泛接触,让他们走进了各自的心灵深处。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们在网上和家长取得联系,弥补了现实中亲情的缺失。
二、网络给学校德育带来的新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便利、机遇和先进条件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学校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传统美德被“扭曲”
由于互联网没有中心控制,用户的发展、使用没有限制,网络传播处于无序状态,导致网络信息既有科学的、健康的,也有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的、黄色的,这些“垃圾”毒害了人们的心灵,给学校教育带来了阻力和影响。如将“孔融让梨”的原因说成“梨烂了”、“梨有毒”等,传统意义上的“谦让”、“利人”等美德被扭曲,学生不知真相。这类例子很多,网络或以“幽默笑话”辑之,或以调侃之文言之,对于鉴别能力不高的中小学生来讲,往往“先入为主”,是非混淆,曲解原来的道德原义,使学校的规范德育显得无可奈何。
2.问题少年被“套牢”
网络时空的自由、开放,网络活动的隐藏、自主,让一些人的精神寄托完全放到了网络空间。一些心理有障碍、被现实生活约束得不能张扬自己个性的少年,往往独自上网寻求刺激、放纵自己,家长无法对其约束,“网络成瘾”是他们的普遍表现。我国的一些小城、小镇上的网吧,大多由这些少年“养活”,每逢周末,大小网吧,都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们,他们或玩网络游戏,或快速浏览一些黄色笑话、图片,或与“网友”聊些无主题的“天”……他们在网吧里一呆就是一整天,甚至两天三夜,玩得两眼深凹,不知有“天日”……
更严重的是一些少年被“网上制造”的诈骗、赌博等引诱离家出走,“携带”自己的同学参与违法犯罪活动。还有一些学校“埋藏”着网络结帮的“学生黑团体”,他们打架、斗殴、扰乱同学的学习生活。有这些倾向的学生,最后都成了“孤僻”、“破坏力极强”的“小混混”。
3.“规范教育”被“弱化”
网络秩序的混乱、网络技术的不完善,使得网络监督成了一句“空话”。学生或多或少地学会了一些“无用的网络语言”,他们正常的话不说,网络无聊的语言现学现用,在网上相互取笑逗乐、攻击诟骂。一些“玩世不恭”的东西也被他们运用,一段时间被篡改的歌词《上学歌》“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让他们在课堂唱得“震响教室”。极少数学生上网后变得冷漠、缺少爱心、自恋、缺乏责任感,出现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行为,本应具备的学生“行为规范”也丢失了,长此下去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更不利于良好集体的建立。
三、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建设的策略
和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网络要经历从小到大、从他律到自律、从自为到自觉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网络的负作用而回避它,它的优势和先进是无与伦比的,作为学校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环境为德育工作提供的便利,充分认识到它给德育带来的负面效应,采取一些有效手段,让网络为学校服务,为我们的教育服务。
1.要建设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的德育教师队伍
“农远”项目落户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成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设备,信息技术的普及,使我们农村中小学学生很快学会了使用计算机和使用网络,这就要求我们农村中小学要迅速建设一支懂得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管理的现代教师队伍,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农村学校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德育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鼓励广大教师自觉学习、主动掌握网络技能,自觉成为时代需要学生欢迎的懂技术素质高的教师。
2.要倡导和努力建设网络环境的精神文明
有一个家长抱怨说:我的孩子就是因为在校学了计算机而迷恋网络的,这是对计算机的不了解和对网络的偏见,与学校宣传不力和学生使用不当有关系。农村学校要注意网络工作的宣传,要对学生并通过学生对家长进行网络宣传,适度宣传网络优势、网络伦理、网络自律规范等,让学生和家长运用网络开展学习,从由限制上网时间,到规定上网访问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网上行为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自觉形成文明、健康的网络道德。
网络文明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主动参与网络管理,敢于抓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
3.要切实改进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方法
农村学校德育工作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加强学科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当前要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安全防范,培养学生有益的网络道德行为,进行健康的网络交往。全体教师要主动参与网络环境下的学生道德建设工作,主动和学生家长及有关方面取得联系,加强对学生的网络行为的监管和疏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4.要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新模式
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网络环境中有德育,德育和网络紧密联系。农村学校要积极应对网络给学校教育提出的课题,花大力气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认真构建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策略的模式,在网络上创建自己的阵地,发挥教师网络人才的作用,创建自己的校园网,制作学生喜欢的栏目,并及时更新校园网内容。学校要和有关先进学校、优秀网站取得联系,开发、利用具有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的道德教育软件,让学生在网络中受到完美的、新颖的道德熏陶,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道德不偏离轨道,品质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 篇4
一、网络对学生的危害
(一) 网络容易上瘾, 荒废学业
经过调查, 大多数学生上网都不是为了学习, 而是为了聊天和玩游戏, 真正在网上查找资料、浏览有价值信息的学生很少。由于上网时间长, 挤占了学生的睡眠时间, 休息少, 上课时无精打采, 常打瞌睡, 精神萎靡, 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无法按时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也有的学生为了上网甚至迟到、早退、旷课、夜不归宿……既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也荒废了学业。
(二) 容易影响身体健康
长期沉迷于网络之中, 使人精力高度集中, 血液流动加快, 导致心跳加速, 长久下去, 使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危害视力, 严重时会使脊椎变形, 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也会使学生减少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甚至会患上电脑自闭症, 使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 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 容易引发青少年犯罪
互联网上存在着一些色情与暴力的内容, 学校、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容易受到它们的影响。由于小学生心智不成熟, 这些思想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据不完全统计, 未成年人犯罪20%与网吧有关, 另外色情内容和暴力游戏容易让学生走入歧途。
二、如何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
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我校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因势利导, 有效地开辟网络新阵地。下面就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 加强校园绿色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德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延伸, 更应该积极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 引导学生把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使网络成为宣传思想政治的重要阵地;同时综合运用互联网、校外报刊,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 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平台, 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并参加一年一度的电脑制作大赛;让孩子在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 既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 也突出了对学生的引导塑造功能。
(二) 实施网络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学会文明理性上网
发挥网络在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上好信息技术课,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用电脑获取、分析、处理、创新信息的能力, 促进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在传授网络技术的同时, 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网络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 需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它, 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网络观念:网络是学习资源, 而不仅仅是娱乐工具。引导学生将网络变为自己的学习工具, 做网络的主人, 使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己所用。
(三) 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营造网络安全良好氛围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联系中, 学校要起主导作用, 用网络与家长架起教育孩子的桥梁, 共同创建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我校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特点, 让广大家长通过“家校互动平台”来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 向家长们介绍新课改和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方法, 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改革, 共同开展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少家长还把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案例发布在平台上, 与大家交流共享。此外, 家长也可通过“翼校通”平台及时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互动, 学生的情况每日一报, 家长了解, 教师准确把握, 网络在缩短家校间距离的同时, 还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密切联系, 使两者在教育孩子方面形成了合力。
(四) 加强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建设
不懂得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就无法对现代学生的思想道德信息进行控制和指导。因此, 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 学习普及计算机知识、网络信息传播技术, 具有熟练地运用网络多媒体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能力和素质, 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游刃有余地在网上与学生交流, 才能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充分融入网络文化中去, 才能在动态的现代思想道德中取得胜利。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 又诱惑无限, 我们不仅要教会青少年如何使用网络, 更应该不断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强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让他们充分利用网络展示自己, 提高素养, 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彭佩生.青少年上网的“利”与“弊”[J].河南农业, 2007 (18) :1.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 篇5
一、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成教育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效果,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小学阶段是实施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养成教育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形成了许多拥有用的理论,但在对网络环境下的养成教育还是个新的课题。本课题对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探索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养成教育的规律,为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的专著也非常少,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有三多三少:对养成教育的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宏观层面的研究多,以学校为个案的微观研究比较少;研究常规条件下的养成教育多,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养成教育少。我们查阅了中国期刊网1994-2005年,以“网络德育”为关键词检索到论文630篇,以“养成教育”为关键词检索到论文434篇,但以“网络”和“养成教育”为关键词进行复合检索,仅仅发现了1篇论文。因此,本课题着重进行个案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研究和实践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养成教育:指以一定的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要对象,旨在使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
2.网络环境:指校园网、因特网以及其它丰富的教育资源库群所形成的教育环境。
四、养成教育的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包括:礼仪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节俭习惯、文明习惯、诚信意识和安全意识
2.形成学生诚信、安全意识;
3.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4.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
五、养成教育的研究内容
(一)目标内容:
1.研究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
2.研究各年级各年龄段的具体目标。
(二)研究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现形式
1.创建“德育之窗”专题网页;
2.构建“家校互联”平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
3.E-mail、QQ等日常方式;
4.与传统德育形式的结合。
(三)对网络环境下的评价研究
1.过程性评价;2.终结性评价;3.对老师的评价;4.对学生的评价;
(四)创新之处
1.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
2.网络环境下与常规条件下的有机结合;
3.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征;
4.研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六、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助于文献法、个案发和调查法
七、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阶段
本次研究的周期为二年,2006年9月至2008年7月。
1.准备阶段(2006年10月前)
(1)成立课题组
(2)资料和理论准备
(3)研究思路和方案的准备
2.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8年7月)
开题后根据规划进行。
3.结题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0月)
完成结题报告,理论提升。
八、主要成果
1.各阶段的成果:调研报告,对宝城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的调查;六方面的论文;评价体系的研究;
2.终结性成果:专著《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个案集》或论文集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47-02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中丰富的资源和各种各样的信息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网络环境也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探究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读
(一)网络环境
对于网络环境的概念,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和成果上看,主要有两种理解,即广义和狭义上的理解。从广义上理解,网络环境是指网络时代下的整个社会环境;从狭义上理解,是指社会化的赛伯空间(cyberspace),即一种虚拟环境。组成网络环境的主要要素有网络主体、网络信息、网络技术与基础设施以及网络政策法规和网络文化等。为使本文的研究更具针对性,本文中所指的网络环境主要是狭义上的虚拟环境。
网络环境是一个新型环境,它具有开放性、生动性、虚拟性、交互性、信息传播广泛性、管理的自治性等特征。
(二)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师将专业知识与网络相结合,通过计算机对学生进行授课,与学生互动,达到进一步沟通、交流的效果,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使得课程可以与教室分离,不再密不可分,大家可以分散在各个地方,只要能够联通网络,接收到信息,学习结果就可以完成。但是,这也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默契配合,需要学生严格控制自己,大家真正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来,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上的一种改革。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网络联结着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事物,它的范围相当广,只要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自由运用,可以上传,也可以下载。我们通过这个媒介,可以到我们没去过的地方,听我们并不认识的人的声音,看到我们无法触碰的美景,当然也可以接收各种信息。当我们遇到不认识的东西,不明白的问题,不了解的事件,我们都可以上网去查询,我们会得到尽可能详细的内容,并且还会附送与此有关的其他内容。没有一种其他的媒介可以这样智能与全面。当然,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资源,都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利用,使课堂更先进、更科学,显示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丰富性。
2.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创新的平台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很单调,限制了信息的即时性、教育资源传播的速度和知识更新的周期。然而在网络环境下,情况就变得大不相同。高校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网络的各种高科技的功能,把原本的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可以获取大量的数据证明理论的正确性,也可以及时搜集时事新闻、热点事件对知识进行解释,对理论进行阐述。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索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好,名人轶事也好,或者是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拿到课堂上大家互相分享、探讨,让他们自己主动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这样也可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一步沟通,拉近距离,实现了更好的互动。这也说明,网络上虽然复杂,虽然包罗万象,虽然难以掌控,但是,只要我们肯用心,对其充分利用,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它就可以为我们所用。
3.网络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人们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及时地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各方面的大事、要闻,可以随意地在网络环境中点击、浏览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话题,甚至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也就是不仅可以看新闻,还可以评论新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这种更新及时,速度快的传播方式运用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可以及时地把正确的思想政治信息和积极的思想观念传递到学生中去,这就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同时,大学生可以在一些学校的专门网站提出自己的建议。因此,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这里多多关注学生的想法,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和需求,这就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各方面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
在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然而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多与我们的主流价值观相悖的思想观念,但是,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我国的传统观念和发展理念,也可以有选择性地接触到其他或正确或错误的思想,有的时候学生也无从分辨对错,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文化压力,因此,这也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并且努力应对的地方。
2.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手段的挑战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较多地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教育方法,通过课堂教学,谈心辅导等方式进行,传统的教育方式能面对面交流,情感互动性强,有针对性,能较强地达到交流的情感效果。然而,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却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手段的挑战。一方面,讲课、谈心是必須在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的教育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受教育的空间很广泛,比较自由,教育的效果就可能不够理想。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的授课风采极好,声音高亢,极富激情,能够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当中,使学生的学习激情也被带动,甚至有的学生会觉得,听某位老师讲课不知疲倦,感觉一节课的时间变得很短,很愉快地就过去了,这就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但是,如果是网络授课,学生就很难被教师的教态所感染。
3.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然而,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却遇到的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师的知识水平有可能会跟不上信息更新的速度。大部分情况下,教师都是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和自身积累的经验来教育引导学生,但是现在,学生们私下在网上也经常关注一些新闻事件,也会或多或少受到网络上舆论的影响,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对教师的传统观点可能会造成冲击。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年龄普遍偏高,对于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并不是太好,对于网络的运用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不能与学生默契地交流,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观点偏离了主流价值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就变得被动,不了解学生接触信息的情况,不知道从哪些方面确切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此外,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学习态度、是非判断能力等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态度,对这件事情持有积极地、正确地认识,这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如果认识是错的,那必然会对我们之后的行动产生阻碍。认识提高了,才能知道怎么做会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利。特别是大学生处在人生的关键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也就很关键。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有了较好的自控能力,教师要提醒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学习,也可以适当娱乐,但绝不能沉迷。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组织保证。虽然,高素质的教师并不一定是高质量的教育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但是,这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师的素质高,学生学起来也会相对轻松易懂,知识更加清晰明了,因此,教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网络环境下依然如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培训,打造专业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注重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三)加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信息的交互
网络已经渗透人们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离不开网络的参与,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应该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网络行为管理,强化网络道德教育。網络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形成有机的管理运行链条,是做好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因此,高校师生要行动起来,积极对待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大家要共同监督、共同执行,对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达到极其重视的程度。另一方面,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规范校园网络管理体制。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的场所,为大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学习做人的重要途径,因而各个高校的网络管理就特别重要,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一系列符合情况的规章制度,形成比较科学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从一定程度上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保障学生学到的知识的纯净与健康,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环境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此外,还要积极建设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阵地,把相关的网站建设得更好;有效地增强信息的融通;达到各方面的联动,努力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使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总之,网络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必然趋势和选择,然而,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必然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努力,小到教师与学生,大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对此予以重视,以及尽可能地支持,这样才能形成比较全面的条件和完善的发展环境。但是,要想在此取得更好的成绩,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辩证地看待网络环境的影响,从不同的视野对其两面性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充分的研究,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实现必要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于光平.信息网络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观察,2004(6).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教育 篇7
一、网络安全环境和威胁途径分析
1. 直面网络安全形态
目前, 网络已成为学习和开展教育的重要工具, 然而, 由于互联网在很多层面存在比较大的无序性, 因此, 许多不健康信息甚至违法的行为往往在网络上频繁出现。如有害信息:包括暴力、色情、封建迷信、反动思想和言论等;计算机犯罪:信息的窃取、改造、伪造, 黑客对网络的攻击等。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报告显示, 有相当多的青少年上网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 沉迷于格调低俗的网上聊天, 还有一些青少年模仿网络黑客行为盗取考题、试卷等。
2. 安全威胁主要形式
网络安全问题不完全是技术问题, 还是意识和管理问题。从不同角度考虑, 会有不同侧重点。在教育领域, 从教师角度考虑, 网络安全主要是教师希望涉及个人隐私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信息在网络传输时应受到保护, 同时也希望保存在计算机中的信息不受其他非法用户的非授权访问和破坏;从校园网络运行管理者角度考虑, 网络安全主要是希望对局域网信息的访问、撰写等操作给予保护和控制, 避免出现“陷门”、病毒、非法存取、拒绝服务、网络资源非法占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胁, 防御和制止网络“黑客”的攻击;从社会教育角度考虑, 网络安全主要是强化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 会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的认识。
二、如何开展网络安全教育
强化网络安全教育, 我们认为应该从观念培养和教育管理技术两个方面入手。
1. 网络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个用户的安全意识
在教育系统中, 它应该成为学生思想教育和人生观培养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将网络安全教育引入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去, 要让他们树立持久健康的网络安全观。
首先, 教师要提高对网络安全的认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不能单纯面向学生。作为教育者和教学环境的创造者, 教师应了解相关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如内容分级过滤制度等。
其次, 教师应了解学生使用网络的现状, 培养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教师应加强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 积极、耐心地引导学生, 使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去面对网络。告诉他们, 网络就如一把双刃剑, 在增强了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同时, 也会因一些不良内容而对他们造成心理和生理的伤害, 如黄色、暴力网站以及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散布的种种谣言。同时, 要教育学生在网上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2. 教师可以使用的几个网络安全技术
教师在意识到网络安全问题重要性的同时, 也应逐步提高自己的网络安全技术水平, 通过严格的网络管理, 去约束学生的上网行为, 杜绝他们的安全威胁动机。
(1) 管理和保护硬盘。教师在保护系统之前, 首先要了解硬盘上有什么资料。最好科学地创建文件结构, 分层、系统化计算机上的文件资料。也可以使用实用程序来创建隐藏的虚拟驱动器。虚拟驱动器其实是经处理后的硬盘上的一个文件, 但是它却具有计算机硬盘的作用, 并在Window资源管理器中显示为驱动盘符号。像Best Crypt这类的安全工具就可以创建这种目录。
(2) Web上的自我防御措施。在浏览网页时会遇到来自Web上的安全攻击, 教师不仅要防范这些攻击, 而且要提醒学生, 监控他们的行为, 以避免掉进Web陷阱。如果教师在某些需要填写个人隐私信息的网络上填写信息, 这个网站就获得了他的隐私信息, 并且个人隐私信息还会通过计算机传输给站点服务器。在传输过程中, 信息如果没有被加密, 就可能被访问网络的人获取。因此, 教师在决定将个人信息填入任何站点的表单中或基于Web应用程序之前, 要仔细思考是否信任该Web站点的拥有者, 是否让他们获得自己的这些信息。
(3) 保护电子邮件私密性的常用方法。保护电子邮件私密性有利于保证教师正常的工作和交流, 有利于教师管理和指导学生的网络行为。
(1) 查看Web站点的隐私声明。很多站点都提供隐私声明, 用来解释用户是否会被加入到邮件列表, 是否可以按常规获取个人信息, 是否会与政府、执法部门或其他组织和个人共享信息。教师要阅读隐私声明, 看清楚它们是否保护用户的电子邮件隐私。电子邮件的个人信息还可能通过另一种途径。如Yahoo!people Search和US SEARCH, 这些服务允许人们在线搜索其他人信息的数据库, 利用这些搜索引擎, 可通过输入关于一个人的点滴信息来获取他的地址、电话号码、年龄及电子邮件。所以教师有责任提醒学生在选择邮件服务商时一定要查看隐私声明。
(2) 处理垃圾邮件。大量的垃圾邮件, 不仅会影响正常的邮件接收, 还可能含有不良信息和病毒。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处理这些垃圾邮件。其中一个方法是删除垃圾邮件, 通常, 在邮件的顶部或底部会有如何从此垃圾邮件目录中进行删除的信息或超链接。避免收到垃圾邮件的另一种方法是禁用Cookie, 因为HTML格式的电子邮件常常包含Cookie。
(3) 加密电子邮件。PGP是常用来加密电子邮件和文件的加密软件, 它的免费版本和商业版本可从www.pgpi.com站点下载或购买。
网络使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 使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使我们越来越多的愿望成为现实, 但它也可能会将噩梦带给我们。对青少年培养负有重任的教师, 一定要注意加强网络安全意识, 提高网络安全技术, 并肩负起教育和监督青少年学生健康、守法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重任。
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生情感教育 篇8
一.改变重“知”轻“情”的教育理念, 融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网络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传统教育观的一种映射, 在教育观念上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 依然是重“知”轻“情”, 即重视知识的灌输, 轻情感的激发和培育。由于网络教育中师生之间精神的交往被简化成“机一机”或“人一机”之间的无情交往,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文关怀被淡忘, 因此, 在网络环境下更应该改变重“知”轻“情”的教育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知情并重的教育理念,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全面提升学习者人格, 促进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网络课程中情感教育因素的教学设计
为了增强网络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网络课程在设计上应体现以下的教学策略:突破简单的演示型模式, 体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重视问题与回答方式的设计, 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 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实现软件的超链接结构, 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同时注重网络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相应的网址, 对于同一知识内容, 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生闪光的思想火花。此外, 还要注重评价反馈的设计,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立讨论区, 开展网上课程学习的对话和讨论。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关于“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需要出发,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氛围, 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达到最佳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 要培养学生的情感, 必须创造良好的情境。为此, 在网络学习中, 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恰当的情境, 以促使学生形成勇敢、自信、自尊、自强、同情、仁爱、正直、刻苦、责任心、荣誉感等积极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四.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 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和他人合作互助学习的一切相关行为。协作学习中个人学习的成功是建立在他人成功的基础上, 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相互合作的, 他们共享信息与资源, 共负责任, 共担荣辱。协作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而且能促进学习者之间更加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有利于学习者的健康心理、社会责任感和自尊心的建立。在协作学习中, 教师同时也可以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 与学生共同合作, 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教与学在和谐的共同环境中更好地完成, 体现一种新型的协作关系, 而且在协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
五.加强引导, 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 篇9
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环境给学生的思想文化带来了更大的冲击, 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这些冲击是学校在政教工作上面临的挑战, 另外学校网络文明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缺陷, 以及现阶段学校政教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素质的缺失也给学校政教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如何驾驭、使用网络环境这把“双刃剑”?如何创新在网络环境下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方法, 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学校德育模式, 既是当务之急, 也成为学校每一个德育工作者的理想。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知识经济悄然而来。网络环境的出现使德育形式更具新颖性、教育内容更具针对性、教育方法更具综合性, 这一切都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带来了新契机。但是也使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学生政教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所带来的大量良莠不齐信息必然使得学生的思想和思维、生活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产生冲击、融合, 激发矛盾、碰撞进而形成区别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的思想体系和思考方式,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网络技术和语言的优势在网络的世界中称王称霸。以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态开始了全球化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扩张。其各种思想通过网络隐蔽地向新时期的学生骨子里注入,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盲目的自由观冲击着五千年形成的独特的华夏文明体系。学生在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下, 开始对华夏的传统文化产生质疑, 并且盲目地认为西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时尚和潮流。这种思想瘟疫一般地在学校扩散和蔓延。网络教育和引导已经成为学校政教工作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
思想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教育, 它是一种难以量化和通过考核可以认定的学科, 这种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 是对一种文化和思想方式内心的认可。如何做到这种渗透好获得学生的认可的方式是学校政教工作的重要环节。事物对人的影响存在许多不可控制的作用, 容易产生许多难以预料的结果。因此, 如果学生一直在接触不正确的、不符合华夏传统和现行价值观的信息, 就必然使多少年来形成的优秀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毁于一旦;使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产生偏移。从而出现道德的流逝和心灵的沙化, 不能担当起一个年代所应担负起的责任。
网络的非理性容易导致学生对非理性的自由的追求。我们知道, 没有理想化的现实生活, 现实生活处处都充满着有限性与制约性, 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受到法律、责任、舆论等社会规范的严格约束, 行为受到多方面限制, 所有的这些使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 这使得一些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深渊, 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做出道德选择的时候, 往往夸大自己的意志自由度, 任意地放纵自己, 失去正确的价值取向, 对网络上的各种善恶信息和自身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评判, 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甚至沦丧。
二、针对网络冲击的应对措施
提高学校政教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建立一支学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网络环境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基础, 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目前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多为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同志, 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应对网络环境的工作中常常力不从心, 其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因此建立一支学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势在必行。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使得学生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充分地认识到网络上的信息对自身的发展、学习、身体健康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同时也要通过网络来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和学习技巧和技能, 其积极作用已为学生们所广泛称赞。作为我国知识水平高、思想敏锐、对知识接受力最强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 学生在思想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上以及是非判断独立性, 他们都比过去时代的青年人更加成熟, 更加理性, 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要加以正确辅助和引导, 及时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 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做好学校道德教育工作, 学校德育工作者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指导课, 给予有效的心理帮助, 使网络时代的学生能健康地成长, 使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总之, 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政教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它不能单靠某些方面的付出就会取得好的效果, 我们必须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建设, 才能改变学校传统落后的德育现状, 为学生创建一个健康、安全、有序、充满活力而又没有污染的绿色网络环境, 创设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网络与学生的德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正确的引导会使学生从网络上获取正面的信息, 而这些正面积极的信息又给政教工作带来莫大的益处。网络环境下的学生道德教育迈入21世纪的轨道, 以更好的姿态面对社会快速发展。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 正在改变着教育和学习的方式, 运用信息技术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 已成为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网络环境下, 要提高学校政教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 使学生得到更好更快速的发展。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浅析 篇10
(一) 形式上:立体化、动态化、虚拟化、多元化
借助于网络平台, 教育内容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 从静态变为动态, 从现实走向虚拟, 从单一的形式走向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形象直观的多元形式。立体化使得知识的呈现不再平淡, 动态化的形式使得学习的内容生动活泼, 易于接受, 同时, 由于虚拟化的形式使人体验到了现实世界中无法体验的境界, 这也是造成许多大学生逃避现实、沉溺于虚拟的重要原因。多元化的形式丰富了学生们的视野, 网络具有包容性, 在符合国家法律和道德水准的前提下, 各种思想、文化、流派可以并存, 大家可以通过交流互相促进。得益于计算机网络所拥有的这些特点, 每个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各类知识, 做到因材择学。网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 传播上:海量性、及时性、有效性、开放性
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上, 它具有传统的媒介所无可比拟的优势, 网络可以容纳海量的信息, 并且每时每刻又有大量的信息充实到网络中来。在传播上网络还可以做到及时有效。网络的速度远比电视、报纸、书本等传统媒介传播的速度快, 而且随着操作的规范, 一大批专业网站、职能部门网站的出现都为信息的有效性、合法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 网络在传播上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平等开放的资源有利于能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网络的大量知识对大学生来讲是公平的资源, 每个人只要进入网络都触手可及, 特别是公共资源, 人人都有查阅的权力, 人人都有发表意见或建议的权力, 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 效果上:针对性、协作性、可选择性、可重复性
在网络中可以因材施教, 可以针对被教育者实施个体化的教育方案, 网络的出现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网络便捷的形式也决定了其可以开展协作。通过联机讨论, 或者在论坛中协作, 大家可以致力于对某一问题的探讨, 展开深入的交流, 各抒己见, 共同解决某一问题。某些软件也为网络协作提供了平台, 大家可以通过网络共同完成某项工作, 共同进行创作、娱乐、经济活动等等。另外, 网络有着可选择性和可重复性, 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浏览学习, 可以针对自己的强项选择大量的内容给自己充电, 并且学完了这些内容随时随地可以重复这一过程, 进行复习, 强化学习效果, 这对巩固学习成果是大有裨益的。
二、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 传统文化的挑战
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 网络使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文化理念容易受到新潮的网络文化的冲击。由于网络拥有虚拟化、多元化等特点, 上网者不必拘泥于现实世界中的条条框框, 大家可以公平地展开对话, 现实中的身份很难成为网络中大家平等交流的鸿沟。传统的填鸭式灌输的教育方式也受到了挑战, 同学们更喜欢在网络这个交互式的平台上进行平等交流, 也可以利用教师信箱、教务信箱乃至校长信箱对学校或者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建议, 有关学术的认识或学习上的难点也可以与老师展开热烈的讨论。同学之间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在网上展开讨论, 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二) 西方文化的挑战
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冲击, 用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良知构筑抵御西方腐朽文化的防火墙。
(三) 不健康文化的挑战
网络中充斥的部分不健康文化, 对处于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广大大学生来说亦是需要自觉抵御的毒瘤。
(四) 海量信息的挑战
海量的信息如不加选择地处理, 势必会弱化大学生的选择能力, 普通大学生可能会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手足无措, 特别是容量降低信息的价值分辨率, 无法高效率地运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优质的服务。
(五) 网络成瘾的挑战
网络成瘾在生理上、心理上对学生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 轻者手腕活动受限、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紧张、焦虑, 重者忽视正常的人际交往、精神异常、抑郁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 技术层面上的措施
技术层面上要加强创新, 将科技手段用到网络教育中来。例如说学校设置硬件或软件的防火墙, 在大学生浏览不良信息时可以自动屏蔽。防火墙可以实现不良信息的定位筛查, 由网络管理员对不良网站在校园网中加以屏蔽, 并可以对上网浏览不良信息者加以定位后通知上网者加以注意, 甚至可对劝告后无效的大学生通知其所在院系。技术上可行的方法还有强制实名制上网、实名制发言制度。要培养大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态度, 防止大学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不负责任, 肆意发泄。
(二) 道德层面上的措施
重建网络道德伦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文明上网自律公约》, 倡导网民文明上网, 高校在号召大学生文明上网的基础上,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网络观, 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促使他们成为网络中的主旋律, 承担起监督网络的重任, 自觉构建良好的网络道德体系, 自觉维护稳定的网络秩序。在网络世界中要自觉遵纪守法, 倡导社会公德;提倡先进文化, 摒弃消极颓废;提倡自主创新, 摒弃盗版剽窃;提倡互相尊重, 摒弃造谣诽谤;提倡诚实守信, 摒弃弄虚作假;提倡社会关爱, 摒弃低俗沉迷;提倡公平竞争, 摒弃尔虞我诈;提倡人人受益, 消除数字鸿沟。要用良好的网络道德促进广大大学生健康成长, 在网络时代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正确责任感和道德观的新青年。
(三) 法律层面上的措施
针对网络这一新生事物, 要建立健全网络方面的法律, 对涉及政治、军事、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起争端的焦点问题要加强审查, 对散布不良信息的用户要加以警告乃至按法律进行处理。高校要致力于预防大学生的网络犯罪, 如盗用他人上网账号上网, 盗用他人银行账号在网上消费, 在网上进行经济诈骗活动, 利用网络剽窃他人学术成果, 恶意攻击其他网站等等。要加强网络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 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律意识, 用好法律这个手段,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四) 心理层面上的措施
学校和家长要建立心理关怀机制, 对于因网络造成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档案, 由专门的、专业的老师从事一定的心理治疗工作甚至是生理上的药物治疗。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人为本, 在心理上持久地给他们关怀, 使他们摆脱网络的束缚, 健康成长。
(五) 教育者层面上的措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 网络对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造就一支既精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又了解计算机网络特点, 掌握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高校可以加强改革, 加强探索, 把是否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工作的重要指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等红色网站的建设, 占领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加强高校BBS等红色网站的建设与管理, 搭建良好的网络交流平台, 设立相应的网络信箱, 举办模拟的网络创业、网络学习、网络程序设计、网络答辩、网络应聘等主题活动等也为在网络环境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格局丰富、特点鲜明的新途径。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面对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并初步探讨其应对措施。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网络教学
0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技术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使人们对学习的意义,目标,特别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认识发生了越来越大,越来越快的变化。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已成为必然。与此同时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网络环境下丰富的学习资源构成的学习环境,为其提供了实现条件。
1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优化教学的目标原则
在当今班级教学制度下构建一个有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支持的“以学生为本”为基本原则的“平等,民主,合作”的班级。让传统教育向信息化教育一点点靠拢,逐步寻找一条通往现代教育的较好路径。力争尽量早一点地,多一些地培养出在信息化社会能走在人类社会前列的人才,应该成为当前中小学推进信息化的主要目标。
1.1在推进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1.1人本性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出发,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本,以帮助学生获取终身的学习经验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的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1.1.2开放性原则教学的目标,内容均开放,面向学生的经验世界,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面向浩瀚无边的网络资源。教育空间和信息沟渠道多元化。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网络学习。
1.1.3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自主的空间,选择的机会,体验的环境和表达展现的舞台。
2给教师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
2.1分阶段和分层次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
2.1.1第一个层次:全体教师的培训。第一个阶段: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和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第二个阶段: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或简单课件,用Excel管学生学籍和成绩,掌握互联网上的常用操作技能。第三个阶段:用FrontPage和更多的工具制作交互式课件,网页,进行图片处理……。
2.1.2第二个层次:对计算机学科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对这个层次培训要求更高:了解IT行业的最新成果,掌握计算机市场的行情信息,超过1—2步掌握最先进的各种制作平台工具,对校园网进行常规的管理,维护,还能设计开发部分操作平台并移植,改造部分操作平台。一句话,计算机科学教师不仅要承担学校常规的信息技术开发,建设,维护工作,还能承担师资的校本培训任务,定期培养出信息技术的骨干教师,促进骨干教师队伍像滚雪球一样逐年扩大。
3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生事物,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定义为:在先进理念指导下,运用网络资源,在教师指导下,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加强师生交流,加强师生协作研讨,优化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1网络教学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教学法,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而存在,可看作为书籍,视听,媒介等教育媒体的延伸,所不同的只是网络具有更高的信息容量,也继承某些教育媒介的特点;不但可以代替传统教育媒介而存在,功能与效率方面也更强,网络教学这一概念,可以视为教学的工具或媒体。
3.2网络教学是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与信息资源的过程,在此意义上,网络成为学习资源,网络教学则是对此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生。
3.3网络教学还意味着把网络作为教学的一种环境,正如传统的教学发生在教室内,网络教学则把网络看成是一个大的教室,只不过这个教室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大到能覆盖全球,在这个“教室”内没有教师与学生的之分,没有区域与时间的判别,因此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学习,你同样也可成为他人的老师,因此网络教学概括起来就是:网络作为教学的工具,网络作为教学的资源,网络作为教学环境。
4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出现新的特点
4.1首先,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更有利于学习者个性的张扬。
4.1.1没有传统课堂教学面对面的交流,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更容易克服出于对教师和学习伙伴的畏惧和羞涩心理,虽然自己意见独树一帜,但不会怕受到来自大多数人的白跟和异议,也不会觉得不同意别人是件难堪的事,可以直率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4.1.2由于使用E-Mail和BBS等交流。学习者放慢了交流的节奏,可以在网络交流之前查阅大量的资料,尽量完善自己的答案,免受外界的干扰,如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别人回答问题时你不得不停止自己的思考去听别人讲话,这就是“头脑风暴法”存在的一个缺点。
4.2学习者在网络中更容易结成团体,更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与此同时从众和服从权威心理却在削弱。
4.3网络学习中学习老的角色扮演意识强烈。在传统教学活动中角色扮演有时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很好的教学方法,而网络环境为实现学习者的角色扮演提供了可能。学习者只要点一下鼠标就可以从一个站点进入另一个站点,并交换角色,如职员,医生,律师,教师等不同的身份。
4.4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认识策略发生了变化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者通过E-mail.BBS.ICQ等方式交流,可收集的信息十分有限,往往会导致认知的简单化。有关实验也表明,由于网上交流一般采用纯文字符号,而且慢于日常的对话节奏,因此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往往显得比传统教学中的学习者冷漠,学习者之间的对话相对简单化,绝对化。
5目前网络教学的中存在的问题
5.1网络教学对情感目标(如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等)和动作技能目标(如体育,实验,手术技能等)的教学效果不是太理想。
5,2学习者的自控力受年龄以及学习风格的影响。对于年龄较小,学习依赖性比较大的学习者来说,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比较高,不太适合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5.3对教学设备的要求高,目前通信费用较高。
然而,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网络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会越来越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将会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
6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 篇12
网络是一个信息共享空间, 超越国界和地域的限制。网络常被比喻成一把“双刃剑”。在大学, 网络的出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 为大学生活提供了便利, 与此同时, 网络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思维、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新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合理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 掌握主动权, 为服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良好的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特征:
1. 首先, 在主体内容上。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获取教育主体内容的信息量小, 局限大, 通常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借助杂志、报纸、书籍、文件等资料, 甚至是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搜集资料, 寻找素材, 采取这种方式方法获得的信息大多不贴合实际、缺乏时代感、枯燥乏味, 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取得的教育引导效果也不明显。与之相比, 通过互联网平台经过信息交互搜索获得的信息, 具有速度快、范围广、更新快、时效性强等特点, 并且借助论坛、微博或聊天工具等新型交流载体, 可以将教育对象引入到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文体活动等互动联系起来, 强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从而达到教育引导的预期效果。因此,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丰富生动, 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较强。
2. 其次, 在教育方法上。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传递教育内容, 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是教育者认识能力与认识水平的反映, 又是联系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中介, 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问题的工具。”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较单一、刻板, 一般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方法, 通过课堂讲授、班会团会、谈心等方式, 通过与教育对象语言、感情的交流, 晓之以情, 动之以理, 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其本质是主动灌输, 被动接受, 持续时间较短, 效果不明显。与之相较, 建立在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吸引受教育者主动在网络平台上获取信息, 淡化教师教育者的身份和大学生受教育的色彩, 通过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渗透来进行。同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拘泥于静态的文字表述, 注重综合各种多媒体技术, 以生动精彩的视听效果调动教育对象的主动性, 使其自觉将一些道德规范和思想行为准则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
3. 第三, 互联网孕育着巨大的潜能, 开发利用新的网络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新途径。
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通过教育对象在虚拟空间里的心理行为发现其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倾向, 以采取适当的教育引导, 并循环模拟利用以检测反馈信息, 从而为教育活动的展开指明方向。
二、加强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1. 创立和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包含网站和网页建设、网络建设、管理建设、队伍建设以及制度建设。校园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高校应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建设突出高校校园特色的校园网, 有机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以引导学习、工作、就业创业等需要为目的, 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教育的能动性。
2. 创新网络载体,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平台建设中, 绝不能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割裂开来, 顾此失彼, 要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 根据高校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时代差异采取合适的方法、内容, 在适当的环节给予后者倾斜。要加强时事热点评论、心理健康疏导、在线思想交流和国学传统文化等板块的设计和建设。在此基础上, 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逐渐推进和实施“电子信箱”“网上办公”“网络服务”等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网络工程, 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契合。
3. 加强网络教育教学的开发利用, 发挥其教育主渠道作用。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推荐阅读:
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教育11-20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育06-23
网络环境下的家庭教育10-02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11-13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06-16
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08-26
网络环境下的班级管理10-25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评价08-09
网络环境下的隐私保护06-20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