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家庭教育

2024-10-02

网络环境下的家庭教育(共12篇)

网络环境下的家庭教育 篇1

交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需要, 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这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 交往意味着交往双方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体。交往不仅体现了其社会发展价值, 也体现了个体发展价值。教育从形态上起源于人类的交往, 在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具备了交往的双方、交往内容、交往媒体, 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以传递经验、影响他人的身心为目的的活动时, 交往则转化为教育, 所以教育是人类交往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教育活动离不开交往。随着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社会中的教育将会对传统教育的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教育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育活动中师生交往的角色定位及交往的方式和手段, 使网络环境中的师生交往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网络教育交往与传统教育交往

(一) 两者的不同点。

传统教育交往是师生面对面的实在性的交往方式, 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适应为基本表象, 其过程交往发生在具体的课堂环境中。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应教师为中心, 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认为教师是整个过程的绝对的权威, 学生必须对教师保持被动的服从状态, 这种传统的教育理论长期并牢牢地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使师生关系成为一种主从关系, 使师生在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存在隔膜, 造成严重的心理阻碍, 加剧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而网络教育交往是师生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空的网络式的互动方式, 这种交往以学生自主、教师适应为基本表象, 其过程交往发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 这种教育交往可超越年龄、性别、等级的限制, 通过这种交往建立的关系, 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交往, 而是一种新型的信息缘关系。

(二) 网络教育交往的特点。

1.多维性。

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场地异时空性、主体互动性、过程非线性原因, 交往者可在网上建立多维度的交往关系, 多个主体可同时通过网络交流、对话,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研讨, 从而拓展了交往的空间, 扩大了交往的对象, 打开了师生的视域,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2.内容的个性化。

允许交往者根据自己意愿建立自己的交往模式。

3.方式的便捷性。

网络信息传递极快, 使网络教育交往方便、快捷。

4.速度的高效性。

网络教育交往打破了时空对交往的限制, 交往者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多个交往活动。

5.心理的轻松化。

网络教育交往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紧张感, 使交往心态主动、轻松。

(三) 传统教育交往的特点。

1.思想性。

教育寓品德教育与教学过程中, 将品德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与行为的教育一体化。

2.人格示范性。

同时空的教育交往, 使教师的人格影响真实具体, 起到人格示范作用。

3.情感熏陶性。

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感情的直接表达, 给学生以具体真实的感染, 从而给学生以强烈的情绪及熏陶。

4.可调控性。

同时空的传统教育使学生的行为受到教师的监控, 学生异常行为能及时感觉到并予以纠正。

二、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交往方式

(一) 师生交往。

师生交往是相互理解的过程, 而不是一种单纯的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授-受”过程, 师生交往是主体间的交流活动, 要相互尊重, 相互理解, 由于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选择个性化学习方式, 建构自主化学习策略, 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不再是主要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从“教什么”到“怎样教”, 教师应完成角色的转换, 站在知识的最高点对学生予以指导、组织, 构建有意义的学习, 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在师生交往关系中, 师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别的, 因为教师的学识与人格修养方面闻道在先, 对学生发展更具有深刻性和长久性, 学生要取得与教师平等交往的自由, 就应不断提高自己, 发展自己, 使自己具备各种才能与自我负责的态度等素质。师生只有在相互理解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师生交往。

师生交往在交流过程中相互理解融合要借助对话来完成。对话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 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对话不仅意味着双方言语上的你问我答, 还有知识、思想、情感、经验等多方面的相互交流。对话是以理解为基础的, 交往的双方都是充分的“自我”, 他们通过相互敞开与接纳, 相互进入对方的精神领域, 但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这是一种真正的交往。通过对话, 师生通过谈话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 建立平等的人与人的主体关系, 在对话中不是要追求师生双方的意见一致, 而应对观点不同的理解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从而展示双方的思想及观点, 直至了解事物的本性, 最终获得真理。面对当前信息化的社会, 教师自我意识中应包含着对创造“理想的话语环境”的追求, 敞开自己的视界并促使学生敞开视界, 这样的开放心态是必要的。网络技术改变了师生对话方式, 从传统的“面对面”对话模式转向“人-机”或“人-机-人”的对话模式, 这种间接对话方式更自由、更开放, 在师生交往来看更融洽, 学生能轻松坦然地、真实地与教师交流、沟通, 在这种对话中, 教师才可探及到学生真实的内心, 才能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

(二) 生生交往。

生生交往是学生之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生的学习生活交往, 学习交往是学生共同探讨学习知识的过程, 生活交往则指个体交往与群体交往。生生交往由于其单纯性, 主要以情感为主。生生交往比师生交往的作用更紧密、更亲和、更丰富, 在生生的相互作用中, 学生之间更直接从同伴那里获得行为方式和思想上的交流, 这种交往比师生交往更具平等性和非强制性。建立良好的生生交往, 能更好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 对学生学会理解、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宽容差异, 对促进社会知觉的发展、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克服自我中心倾向,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立良好的生生交往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育交往, 在学习交往中发生的生生交往总是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实现的。这种交往状态一般以班级式小组学习为学习形式, 在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的同时, 显现竞争与个体活动的价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他们融为一体, 在学习交往中, 生生合作不但彰显个性, 还能满足个性发展及教育交往需要。但传统教育的一些方式影响了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如呆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过分严格的班级管理形式及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都会压抑学生合作交往的愿望。在生活交往中发生的生生交往是在课后的非正式教育交往中实现的, 它的形式更为多样化。

交往是一切有效教学的必需要素, 先进的传播媒介不可能取代教师, 平等、开放、差异性、独特性、主体性是建立高质量、有效的交往的前提。教育交往发展的未来之路应是网络交往与课堂交往并举, 优势互补, 运用网络丰富的信息, 增强影响力、说服力, 为学生品德的养成、人格成长与情感教育提供充分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慧玲.教育呼唤互为主体的交往[J].教育探索, 2002

[2].曹石珠.网络教育中的师生交往特点[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3].刘国永.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1

[4].汪因.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与网络教往[J].广西社会科学, 2003

[5].张学斌.网络教育交往与面授交往的比较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网络环境下的家庭教育 篇2

多媒体课件这个随着语文课改而走红的时代宠儿以其图文并茂、声像毕现、动感无限的课堂优势深受学生的喜爱;网络时代,资源共享,无数精美的课件网上一搜就能为我所用,方便快捷,直观生动,信息量大,增添了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因此,多媒体也赢得了教师的青睐。可是我们遗憾地看到,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不少老师将一些符合母语教与学规律的、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慢慢淡忘了,其中一个表现是对课堂上师生交流不够重视了。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心理沟通和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差,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师生交流的情况,因此那些使用了多媒体而忽视了师生交流的语文课堂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思考。

一、沉浸文本——让师生的智慧共同闪光

在一些使用了多媒体的语文课堂上,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的目光投向多媒体的时间多了,投向学生的时间少了,教师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多媒体上,而忽略了学生的表现和感受;用课件展示代替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缺少必要的讲解、启发、引导、评价。笔者曾经观摩过一节《济南的冬天》,在初步阅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济南冬天的印象。学生回答: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温暖可爱;济南冬天的雪是小雪,把小山装扮得很美丽……学生的回答表达了他们阅读文本的初步感受,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激发多向思维,品味语言的妙处。可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安排了播放课件的环节,教师说:“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我们感受了济南冬天的可爱,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感受雪景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音乐伴奏下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清晰精美的冬景图片,或舒缓、或快捷、或秀美、或壮观,教师不停地点击鼠标,画面从学生眼前一一闪过,令人目不暇接。

二、课堂范读——叩响心灵的歌唱

多媒体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扩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网络的普及为各种艺术元素进入语文课堂提供了可能。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动起来了,亮起来了,美起来了,似乎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就应该这样让人赏心悦目,于是大多数课堂很难听到教师的范读了,代之以播放光盘或直接在网上同步播放,伴以画面,字正腔圆,给人以视觉听觉的享受。但是笔者认为,播放的录音再标准、再精美,也是不能代替老师范读的。

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中这样回忆她的国文老师朗诵《南归》的情景:“‘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情思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场景,在这样的范读氛围中,诗歌的情感不仅通过老师的声音,而且通过那微微摇晃的身子和贮满情思的眼神传达给学生,感染了学生,从而产生了师生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共鸣,播放光盘当然是不能取得这样的效果的。“新语文教育”的代表人物韩军倡导“美吟美诵”,即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他认为“美吟美诵”是“人心”与“文心”的感应。文字是立体的——诵读使平面的文字达于立体;文字是交响的——诵读使无声的文字形成交响。老师恰到好处的吟诵,会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文本特定的意境中去,常常能唤起师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手写板书——最直接的临摹

板书常常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课堂内容的“镜子”,是一堂好课“明亮的眼睛”。斯霞老师深有体会地说:“好的板书对于提纲挈领地了解课文内容、对于把握课文的关键问题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必须慎重考虑、精心设计……”《教师语言艺术》一书认为:新颖别致的板书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形象直观的板书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变化多样的板书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板书应该成为一堂好课不可或缺的.部分,应该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精品,它是教师学识智慧、教学技艺的直观展示,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审美素养的综合反映,板书的作用实在不可小视。可是观摩了一些使用了多媒体的语文课,我们不能不感叹,板书正在逐渐远离黑板、远离语文课堂,键盘的敲击代替了手写板书,动漫演示代替了黑板演示,很多课堂的黑板成了“白板”,这是令人忧虑的现象。细细想来,真正的优秀老师,哪一堂课不让我们由衷地赞叹其板书的独特个性呢?于形于神于色都会让人感叹其匠心独运,板书不仅是教学内容的“纲”,也不仅仅是个人风采的展现,教师书写板书的过程还是学生学习汉字书写最直接的机会。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每节课都在黑板上写下工整美观的板书,几十双眼睛每天都在观察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怎样起笔、怎样收笔、怎样摆布结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示范,是一种最直接的临摹,是特殊的师生交流的过程;如果老师再适时作一点指导和要求,长时间耳濡目染,学生自然会用心观察揣摩,激发练字的兴趣。练字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写得一手好字,它本身也是磨练“心性”的过程,对学生是大有裨益的。当我们在感慨学生的书写日益“面目狰狞”、“满纸涂鸦”、“不忍卒读”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的板书少了一份有益的示范、多了一分随心所欲甚至龙飞凤舞、杂乱无章呢?那种用课件展示代替板书“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语文课堂更应该引起警醒,得到纠正。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育 篇3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整合;学生能力;评价

一、创设教学情境,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网络教学,首先要有网络教室硬件支持,网络教室就是组成局域网并与校园网和互联网相连的多媒体电脑室;其次,要有网络教学平台的软件支持,网络教学平台就是跟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现代教育理论,体现网络化、互动性、层次性、自主性、协作性、创造性的现代化教学平台。

二、开展主题性学习,加强课程整合

“主题性学习”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任务驱动下的学习方式。所谓主题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以“主题性学习”为目标的训练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方式,它不仅是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整合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基础。通过信息技术课中主题性学习,学生既实践锻炼信息的开发利用能力,掌握了网络学习的技能,也能将该技能迁移到其他学科,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目标才真正落到了实处。总之,“主题性学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课的网络教学,相当的一部分内容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这些学科的知识也就是一个个在网络教学中的主题。主题化网络教学就是在相应的知识主题下,完成一个个主题带来的大量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学习。

三、综合使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综合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采用发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知识加工者,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

2.采用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尽相同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给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这是网络环境下具有独特的优势。

3.采用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四、建立评价系统,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我们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标准,来评价教学和学习情况,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1.评价中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性原则

教师应评价中起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评价中注重实践能力,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评价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另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3.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分层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尊重个体差异,体现灵活开放,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过程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评价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任务,却有相同的评价方案。评价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五、交流展示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的作品做的非常不错,甚至有的连老师都感到意外。我们的做法是,让这些学生来展示他们的作品、讲述他们的创作过程、交流他们的经验和心得。通过这种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交流信息、表达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创作者也是一种鼓励,对其他学生也起到学习和激励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每次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并在教学网站上进行公开展示,有的甚至推荐到杂志或其它网站上发表。这些优秀作品既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的学习参考资料,又可以作教师教学的素材,这也是作为教学过程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学技术也应及时作出相应的改善,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造就优秀的新世纪人才,是刻不容缓的事,网络教学、网页式课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目前正处于发展壮大之中,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将实现全区、全国的联网。这对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我们要努力工作,与时倶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

[2]陈元保.《分层教学、全面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教育 篇4

一、网络安全环境和威胁途径分析

1. 直面网络安全形态

目前, 网络已成为学习和开展教育的重要工具, 然而, 由于互联网在很多层面存在比较大的无序性, 因此, 许多不健康信息甚至违法的行为往往在网络上频繁出现。如有害信息:包括暴力、色情、封建迷信、反动思想和言论等;计算机犯罪:信息的窃取、改造、伪造, 黑客对网络的攻击等。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报告显示, 有相当多的青少年上网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 沉迷于格调低俗的网上聊天, 还有一些青少年模仿网络黑客行为盗取考题、试卷等。

2. 安全威胁主要形式

网络安全问题不完全是技术问题, 还是意识和管理问题。从不同角度考虑, 会有不同侧重点。在教育领域, 从教师角度考虑, 网络安全主要是教师希望涉及个人隐私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信息在网络传输时应受到保护, 同时也希望保存在计算机中的信息不受其他非法用户的非授权访问和破坏;从校园网络运行管理者角度考虑, 网络安全主要是希望对局域网信息的访问、撰写等操作给予保护和控制, 避免出现“陷门”、病毒、非法存取、拒绝服务、网络资源非法占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胁, 防御和制止网络“黑客”的攻击;从社会教育角度考虑, 网络安全主要是强化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 会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的认识。

二、如何开展网络安全教育

强化网络安全教育, 我们认为应该从观念培养和教育管理技术两个方面入手。

1. 网络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个用户的安全意识

在教育系统中, 它应该成为学生思想教育和人生观培养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将网络安全教育引入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去, 要让他们树立持久健康的网络安全观。

首先, 教师要提高对网络安全的认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不能单纯面向学生。作为教育者和教学环境的创造者, 教师应了解相关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如内容分级过滤制度等。

其次, 教师应了解学生使用网络的现状, 培养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教师应加强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 积极、耐心地引导学生, 使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去面对网络。告诉他们, 网络就如一把双刃剑, 在增强了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同时, 也会因一些不良内容而对他们造成心理和生理的伤害, 如黄色、暴力网站以及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散布的种种谣言。同时, 要教育学生在网上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2. 教师可以使用的几个网络安全技术

教师在意识到网络安全问题重要性的同时, 也应逐步提高自己的网络安全技术水平, 通过严格的网络管理, 去约束学生的上网行为, 杜绝他们的安全威胁动机。

(1) 管理和保护硬盘。教师在保护系统之前, 首先要了解硬盘上有什么资料。最好科学地创建文件结构, 分层、系统化计算机上的文件资料。也可以使用实用程序来创建隐藏的虚拟驱动器。虚拟驱动器其实是经处理后的硬盘上的一个文件, 但是它却具有计算机硬盘的作用, 并在Window资源管理器中显示为驱动盘符号。像Best Crypt这类的安全工具就可以创建这种目录。

(2) Web上的自我防御措施。在浏览网页时会遇到来自Web上的安全攻击, 教师不仅要防范这些攻击, 而且要提醒学生, 监控他们的行为, 以避免掉进Web陷阱。如果教师在某些需要填写个人隐私信息的网络上填写信息, 这个网站就获得了他的隐私信息, 并且个人隐私信息还会通过计算机传输给站点服务器。在传输过程中, 信息如果没有被加密, 就可能被访问网络的人获取。因此, 教师在决定将个人信息填入任何站点的表单中或基于Web应用程序之前, 要仔细思考是否信任该Web站点的拥有者, 是否让他们获得自己的这些信息。

(3) 保护电子邮件私密性的常用方法。保护电子邮件私密性有利于保证教师正常的工作和交流, 有利于教师管理和指导学生的网络行为。

(1) 查看Web站点的隐私声明。很多站点都提供隐私声明, 用来解释用户是否会被加入到邮件列表, 是否可以按常规获取个人信息, 是否会与政府、执法部门或其他组织和个人共享信息。教师要阅读隐私声明, 看清楚它们是否保护用户的电子邮件隐私。电子邮件的个人信息还可能通过另一种途径。如Yahoo!people Search和US SEARCH, 这些服务允许人们在线搜索其他人信息的数据库, 利用这些搜索引擎, 可通过输入关于一个人的点滴信息来获取他的地址、电话号码、年龄及电子邮件。所以教师有责任提醒学生在选择邮件服务商时一定要查看隐私声明。

(2) 处理垃圾邮件。大量的垃圾邮件, 不仅会影响正常的邮件接收, 还可能含有不良信息和病毒。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处理这些垃圾邮件。其中一个方法是删除垃圾邮件, 通常, 在邮件的顶部或底部会有如何从此垃圾邮件目录中进行删除的信息或超链接。避免收到垃圾邮件的另一种方法是禁用Cookie, 因为HTML格式的电子邮件常常包含Cookie。

(3) 加密电子邮件。PGP是常用来加密电子邮件和文件的加密软件, 它的免费版本和商业版本可从www.pgpi.com站点下载或购买。

网络使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 使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使我们越来越多的愿望成为现实, 但它也可能会将噩梦带给我们。对青少年培养负有重任的教师, 一定要注意加强网络安全意识, 提高网络安全技术, 并肩负起教育和监督青少年学生健康、守法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重任。

网络环境下的家庭教育 篇5

堂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论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网络环境下的中高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网络环境下的中高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今年我校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正进入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再读新课程标准、再学新课改理念,再次审视梳理践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历程。恰逢我校被列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重点扶持对象这一机遇,依托现代网络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探索出立足本校、立足学生、立足课堂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着力研究将高效课堂的先进理念与现代技术嫁接,实现新技术、新理念与新文化的高度融合。按照我校高效课堂建设总体考虑分步实施、分层实施、分块实施的原则,考虑到我校中高年级学生已具备必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等素养,并掌握了必要的计算机应运基础知识,最终形成适合中高年级实际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高效课堂模式。

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网络环境 ;高效课堂

一、肥沃的信息化教学土壤——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余年来,学校相继受益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

教育工程、中小学“校校通”“班班通”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城乡中小学校之间的数字差距逐渐缩小。加之国家初步建成了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全国范围内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开始成为现实。今年十八大再次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真可谓教育信息化的春风已吹遍了祖国大地,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教育信息化已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

近年我县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一直处于中下水平,学生流失严重,优秀教师也想方设法往外走。我校尽管成绩较好,但成绩的取得多来自“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教学方法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讲完,学生记住”,虽然学校有班班通,但资源有限实际利用率并不高;虽然教师都很敬业,但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由于学生学习被动课堂教学课耗时低效,教学计划难以完成,课后不得不借课,占用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这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南辕北辙。然而在举国上下共商教育公平,同创高效课堂的呼声下,我校教师再读新课程标准、再学新课改理念,再次审视梳理效课堂教学模式,课改的积极性颇高。因为硬件不足只能让我们感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今年我学校被列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之一,这对我校师生来说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留住优秀教师、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构建高校课堂、用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稳定生源。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的部署,我们正处在教学信息化从基础建设、应用普及转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1〕基于这样的沃土,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模式研究自然是水到渠成。我们更要抓住机遇,探索研究使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步入良好的循环轨道。

二、信息技术与课改一路相伴走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起步早 消耗大 发展慢

早在我县大力提倡打造高效课堂之前,我校关注课改的年轻教师就紧跟全国课改新形开始尝试“有效教学”,并引入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学理念开展课改探索。

刚开始时,只是远教配置的“班班通”电视,教师课前下载制作课件,鼠标一点,生动、形象的图片、音像大大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力。提前预设信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可是课件所有的东西都是预设好的,老师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不能给与及时恰当的处理,或一旦有问题生成精心制作的课件也就形同虚设,即使播放也没有多大的效果。尝试有效教学,需要“学生先学”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业(课前热身),一课一布置,一布置一张纸,一个班40名学生,凭空增加教学负担且农村换墨粉不方便办公用的打印机也无力负担这样大的工作量。

(二)有理论 有实践 有思路

高效课堂是一种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开发的课堂需要满足学生对空间的要求。农村学校图书借阅量本身就小,且图书的更新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社会环境单一接受信息的渠道窄,父辈基本上

都是农民,对其他行业、职业所知甚少。寄宿制学校或寄宿的学生就更加信息闭塞了。即使教师提供再多的平台,学生无从展示也是缘木求鱼。

学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生本教学后,为实验班配置了交互式电子后来白板和实物展示台。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虽然课堂灵活了,展示方便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不少,可是学生的新鲜劲儿一过。说到底还是被教师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快速地牵着鼻子走,老师依然要辛苦地为学生“配菜”提供菜单,学生也只有点菜的份,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地探究地学习。高效课堂仅仅实现高效率课堂,并没有真正走向开放和发展。更何况种“高效”收益的也只局限于某个班或某节课,无法推广普及。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从一次次受阻中也让我们发现了问题,慢慢又从问题中理出了的新门道。课改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行动。〔2〕有了积极的课改理念,没必要全盘照搬。找一种适合自己学校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才是真正高效的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唯有课堂高效,才有条件谈教学的高效。在践行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山丹县高效教学模式,立足本校、立足教材、立足学生、立足课堂。然而不管是什么模式,只要开始尝试着去遵循本质和规律,那就一定会在路上“遭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借网络

化的东风。最终形成适合本校中高年级学生的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模式。

课堂教学。课堂划分为三个模块:展示、测评、质疑(拓展)。课堂三模块大致按照时间划分为:10(分钟)+20(分钟)+10(分钟)。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合作单位,主要采用小组自学,班级交流。每间教室分为7-9个小组,每个小组依据好、较好、一般三个层次组合,每组4到6人,设立小组长和大组长(3小组为1大组)。

当堂测评。小练笔、课外资料展示更能拓展提升。先学后教语文教学倡导的是从独立自主地大量识字到积极主动地广泛阅读,再到轻松自如地发表见解,最后情不自禁地执笔写作的美好过程。

这样走过来,学生也约定俗成:学一篇课文,首先自学整体感知,了解内容,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接着是重点品味,体会思想;然后是阅读扩展的尽情交流、灵活运用与无限延伸。教师抓住主线,适时加以点拨,可以让课堂牵一发而动全身,教与学产生共鸣,游刃有余、挥洒自如。长此以往,不难发现语文教学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网络让“无”变“有”、让“优”插上翅膀——先学后教、拓展提升“人人通”

中高年级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能够尝试先学后教。低年级,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是识字,尤其重在激趣。结合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让儿童自主自觉地与文字打交道,鼓励想象、联想、编创、表述,培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鼓励他们遨游书海,泛舟拾贝。在中年级,讲究以读引读,重在积累。

高年级,更多的是读有所悟、读写相辅,力求全面的提升。从小广泛地读书,是儿童丰富思想的重要保证。思想丰富了,发表见解时就呼之欲出、滔滔不绝了。

有了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全国范围内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开始成为现实,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差距逐渐缩小。在优质资源“校校通”“班班通”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生成了自主寻食的鸟儿,在这个海量知识库里查资料、找素材,让“没见过”“不知道”“想不到”从他们的意识中消失。知识的传授也不再是从老师到学生单向流动,而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就这样从积极主动地广泛阅读,再到轻松自如地发表见解、展示自我。四通八达的网络环境既弥补亲身经历的不足,又互通了不同环境中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的花样生活。让个性的、优秀的特色的东西插上翅膀飞向远方的远方。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除了能实现开阔视野、知识内容的高水平理解,还有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机会,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得到提升。学生有了相同的起跑线,展示出的就只能是个人的渊博知识、个性优点、人格魅力。课前自学有的放矢不再是简单的读课文,展示激励、先学后教、拓展提升“人人通”不再是缘木求鱼。

(二)白板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课堂展示、课后查漏 “课课通”

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课堂,解决了传统的黑板与信息技术的不兼容性,显示出以往任何教育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使教师回

归学生中间。教师在白板上操作,使教师离开了计算机操作台,回到学生集体当中,在无意识中达成了更多的与学生的情感上的交流沟通。学生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

同时,电子白板除了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和概念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白板操作工具中独有的回放功能、拖放功能、拉幕功能、涂色功能、即时反馈功能等这些“白板”特殊功能让新世纪的少年特有的信息素养成为课堂的优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现实。学生把预习好的导学案及课堂展示的内容课前上传,上课时就不用忙着记笔记和在黑板上临时书写了,挤出的大量时间可以用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多元智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师生的交互合作成为一种常态和现实。人机互动、师生互动成为现实。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完全实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学中,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网络与实物展台的展示的联合功能,每一节课后,包括老师的课件,学生的解答过程、修改过程,教师的讲解圈注等都可以储存下来,自动上传至校园网络,供全体师生调阅、反馈、总结、互动。这样“课课通”,使课堂更加开放,活跃,受欢迎。真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三)第二课堂让老师成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桥梁——校内课外校外课外“事事通”

“校讯通”免费通话,网络更是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渠道。许

多父母多抱怨孩子不体谅父母,缺乏感恩之心。我知道,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开春农村家长纷纷外出打工,学校留守儿童居多。爷爷奶奶对孩子过于溺爱,事事都顺着他们,使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对此我专门在网上转载了大型现场感恩教育专题片,供大家与父母同看,并结合主题班会开展了感恩教育。孩子们了深受启发,思想行为也有了较大的改观,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同样,家长常年在外,孩子们总有想的时候,有的家长很长时间都不给孩子打个电话有的甚至夫妻不和,有些孩子受影响经常闷闷不乐上课思想抛锚。我了解到,就给为家长群发了个短信又把其中的利害关系在班级群上细细聊了一番:“我非常理解做父母的心情和难处。你们家长一年四季在外奔波,非常辛苦。好多白天工作,晚上还要担负起抚育其他教育孩子的责任。但是,大家再怎么忙,也不会忘记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每周至少与孩子沟通一次„„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创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起码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做到假期跟孩子同读一本书。控制孩子的零用钱,要求孩子花钱有帐目有计划,不挑吃穿,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有规律;注重礼貌礼节;出门要求孩子先征求家长同意。父母双方,最好留一个在家里管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来管,与父母自己管,完全不一样。赚钱为孩子,但我认为管孩子比赚钱更重要,赚钱只不过是富裕与贫穷的问题,而管孩子是到家庭的大事„„” 这样经常与老师取得联系,与老师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学生每周在

校的学习、纪律等情况,有特殊情况家长通过“校讯通”或到学校等不同形式与老师联系,使得老师与家长的教育取得一致,形成了一股合力。

网络也成了开展教育的第二大课堂。高年级学生有了自己的心事,有时他们不愿意与父母或同龄人提起怕他们不理解,而他们愿意与喜欢的老说一说。有一个男孩子在QQ上告诉我他喜欢我们班的一个女生,不知道他是不是已经无可救药了?该怎么办?我告诉他这很正常,并鼓励他应该多了解一下姑娘。他按我说的话做了,没几天他就告诉我她果然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我说看着挺合适呀怎么有这么大的转变。他才说他悄悄地观察了她几天,发现她老说脏话而且最不能容忍的是她尽然向水池吐唾沫。尽管后来我一再说那也很正常毕竟都还是孩子,可他自己已经表示不再胡思乱想了。

最近,好几个学生上课老是走神,我就到班级QQ群中去寻找答案。结果在同学们的日志发现了不少问题:有的孩子因为好朋友转到城里上学,而感到寂寞;有的孩子因为自己是小组长要检查批阅同学的作业,又得不到同孩子的理解和尊重而感到不平衡;有的孩子因为老师关注少了,而感到失落;还有的孩子羡慕转到城里上学的同学、抱怨爸爸妈妈不打电话关心自己、怀念以前的日子„„小小的心眼里满是烦恼,这怎么能安心学习呢?我在空间里给他们转载了张晓风的《我喜欢》,然后问大家:“你喜欢什么呢?”孩子们你一言他一语争相交流,道出了自己的”喜欢”。紧接着我又问:“孩子们,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孩子们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说得头头是道。我又发了云门禅师那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孩子们似乎屏息凝神若有所思一语不发。我见时机已经成熟是该点破了:既然我们心中都有各自的喜欢,为什么要因为别人而烦恼,让自己原本快乐的日子一天天溜走呢?

网络成了一个校外课外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广阔平台。

(四)信息化让“苦教”变“乐教”“苦学”变“乐学”——资源共享一劳多逸“时时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已经证明有了读书的兴趣不用督促学生也会自己找书读,有了学习的兴趣不用检查也会自己学习,同样有了教学的兴趣那自然对教育甘之如饴。学校本着“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教师幸福地育人”的办学宗旨,将环境教育观,学生成长观、教师专业发展观和学校和谐发展观融入到学校的具体工作实践中,不单要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更要叫老师感受到育人的幸福。

信息技术的逐渐渗透,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已相当娴熟,一般的文件接收、信息传递、资源共享自不必说。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居多,家长多在外地打工,“校讯通 ”布置作业也起不到多大实效,但我们把“校讯通 ” 这一功能转嫁到网络,作业从导学案中剪切上传到校园网作业布置栏,遇到手写时用实物展台通知学生在离校前就可以悉数查看,不会遗漏,省工省时。

学校在校园网建设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用于接收、存储优质教育资

源信息,真正实现教材资源、名师资源、校本资源等进入每一个教学班。比如一份优秀的导学案含盖教法、学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作业设计、课后反思等,花费老师们很大的精力。以前既能满足教师个人的需要,上传到校园网,供其他老师借鉴使用。这样网络教学办公常态化,老师们不光愿意把导学案写的更完美,最大的好处是节省了老师们大量的重复机械工作的时间,让他们把时间放到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上。真可谓一举三得,一劳多逸。

这种一劳多逸还体现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更让语文学习生活化——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反过来促进了语文的学习。各个学科网上资料查找、QQ日志等,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谓时时处处不在提高,这是单纯的传统语文课所不能企及的。

例如,在学习了《嗟来之食》以后,开展关于“尊严”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时,将学习内容化为若个问题,进行探索。1.你掌握了多少含有“尊严”的格言,你理解他们? 2.你会讲一、二个有关尊严的故事吗?你是从哪里看(听)来的故事?你认为故事中的人有尊严吗? 3.请你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说说《嗟来之食》中的齐国人做的对吗?你是赞成他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还是赞成“大丈夫能屈能伸”“尊重生命”的权益之计。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你的观点。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置,极大地引发了学习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尊严这一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唤醒少年维护尊严,互相尊重,珍爱生命意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文学的魅力所在。这样的学习学生甘之如饴,效果自

然事半功倍。如果脱离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是决达不到这种效果的。用信息技术为支撑点,将语文学习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3〕真正实现课堂以教师为本变为以学生为本。

四、直面问题 众志成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校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主要依托“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交互式电子白板海量存储课课通”,“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科科通”,是新课程理念下新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效果固然明显,成绩固然喜人,问题也不能避免。所以这样的高效课堂对老师的要求更高,焕然一新的教学理念、丰富多彩的课堂结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富于实效的教学手段、简洁平实的教学过程以及立足发展的教学效果,还有对学生网络学习的正确引导。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当一个效果被指标刻画的时候,这个效果就是不完整的。最终的指标不是短期指标累计的结果,指标与指标之间,每个课堂的绩效之间,并不具备可加性。每个课堂的指标是高效的,并不意味着到了终端也是高效的,我们要从短期指标回到人的发展。〔4〕课改的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摸清,更不是一马平川,我们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相信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育研究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地理教育;高中;课堂教学

一、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优势

1、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水平

网络教学主要强调的是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根据教学要求,对多种现有资源进行再利用,从而便实现了对知识信息的加工、组合和整理。同时,在对网络信息的搜索、发现、开发及利用过程中,教师要用心钻研教学内容,不再只是局限于知识教学,更多的是要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换而言之备课就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的过程,需要教师将自己的思想、个性、方法等都融入到对知识的再加工中,从侧面也体现出教师的本领。只有经过细心准备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受益无穷,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

2、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效果

将地理教学中应用网络组织,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性,也体现出了手法的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学生便可以在良好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采用超级链接的形式,集音、文、图乃至触觉和嗅觉信号于一体,以动静结合和可触可感的方式,把教学内容立体地呈现在学习者的面前,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的外部刺激。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自由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增加了教学容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将上述这些具体应用作为基础,并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那么就必然会增加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3、做到因材施教,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交互性作为网络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优势,它改变了学生仅仅作为被动接受者的局面,还使学生成为了信息的发送者、说话者,而且是适时的说话者,不单纯是事后的说话者,这一点恰好就符合了人们渴望自由的心理需求。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通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抓两头,带中间”,结果造成了“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网络教学以其自身的优势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进而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学习进度,为自己制定个别化学习计划,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也能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克服了传统课堂无法兼顾每个学习者兴趣和能力而形成的“一刀切”现象,使得我们所推崇的因材施教真正实现。

二、网络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基本模式

网络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的整合主要是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而呈现出各式各样的表现,归根结底主要就是有以下三种:一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用来辅助地理学科课堂教学,并且地理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来分析处理教材,制作、演示课件或网页,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二是在学习信息技术本身的过程中,教师以地理知识作为例子与学生们共同学习;三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信息技术为依托,对有关问题进行自主研究学习。我们主张将网络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结合在一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开阔学生在地理方面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的地理素养有全面提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网络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设计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再是单纯的书本上的文字与课后习题,其具体的呈现形式有视频、音频、影像资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理的选择和利用学习资源

基于网络环境比较复杂,知识良莠不齐,所以教师在课程实践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引导,要帮助学生认清哪些知识是要学习的,哪些是要摒弃的。此外,还要积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这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极大的意义。

三、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办法

1、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实现了我们不能或很难实现的功能,所以,教师以后要在课堂上多用实际的例子并结合理论原理加以讲解,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软件功能及操作中教学应加强采用任课教师演示各种实例操作为主;对于软件综合应用的教学则以要学生来独立完成设立的任务为主,在实际的应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再总结经验,从而使学生的各种实验软件操作的实践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具体会出现的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因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一样而影响了教学进度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那些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很轻松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能在网上迅速找到自己的所需学习资料,进行深入的学习。而能力差的学生连最为基本的教学要求都无法达到。

(2)因硬件设备性能的不稳定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地理实验教学中会用到很多实验设备,尤其是计算机设备,而有一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不太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由此就使硬件设备很难跟上最新的教学实验等软件的发展。地理教学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硬件设备的要求较高,所以也对操作系统的系统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这个原因才使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改变了考核方式产生的利弊

网络的高速发展,有的高中还将地理考试放在网络中进行,这种考试模式是开放式的,并且不受时空限制,考核也不受限制了,方便了大家的学习。但是网络的另一头却很难对被考核的对象进行监控,学生们利用这一点,就可能会让他人替自己进行考试,最后却影响了教学效果的理想实现。

2、出现问题应采取的办法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教育。应该根据地理课堂的实际需要,多对学生开展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培训,这将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效果。其次,还要对教和学的教学资源进行不断的开发,让学生和教师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更好的开展课程教学。

四、总结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开展仍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对能力,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增加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张林《对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的探索》[J],《教育学》2013年06期。

[2]夏冬影、杜鹏、李海燕《浅析网络环境下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J],《基础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探讨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及会计教育 篇7

一、网络会计的特点

网络会计是以企业资金管理为核心, 以电子商务为目标, 帮助企业实现会计与业务协同、远程财务处理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的一种现代财务会计新模式。网络会计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会计中, 通过对企业资金运作的全程监控管理, 来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相对传统的会计模式来说, 它具有同步整合化、远程电子化以及多元开放性等特点。

1. 同步整合化

在网络环境下, 无论公司业务范围和业务点有多少, 只要发生交易, 相关的财务数据就会被存入统一的财务系统中, 系统会对各个部门和营业点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 并生成各种财务报表。企业管理者能够通过整合的财务数据, 对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有一个总体把握, 实时调整财务部门、人力行政部门、生产部门以及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 进行统一的企业战略决策管理,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2. 远程电子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很多商业行为早已突破时空限制转变为网络形式, 很多市场交易都可以借助网络完成, 人们可以进行网络交易、网络订货、网络支付、网络结算和电子货币管理。相应的, 网络社会中的会计形式及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 网上银行和网上结算可以产生很多电子报表和电子凭证, 企业管理者也可以通过企业信息系统, 获取各个经营点的实时财务信息, 进行必要的查账和审计, 降低公司财务风险。

3. 多元开放性

在网络社会中, 会计的多元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信息传递上, 主要是指信息的多元化和开放性。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 市场交易以各种复杂的内容和形式出现, 网络财务也必然变得多样化。同时, 互联网也使得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财务信息沟通变得更为开放和便利, 相关部门只要获得企业的授权就可以通过网络, 进入企业财务系统, 进行资料的分享。

二、网络对会计教育的影响

1. 网络对会计教育目标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深蒂固的变化, 传统的会计模式和技术也受到了不小的挑战。其实, 会计的技术和手段根植于市场和商业活动中, 会计人员只有充分深刻地理解商业和市场, 才能不断调整和更新知识结构, 做好财务工作。在网络经济时代, 网络会计能够打破时空限制, 帮助企业管理者准确系统地把握财务信息, 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 整合企业内部资源, 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会计单纯的核算功能, 将传统的静态管理转变为深入到企业生产、运营和销售的动态管理, 使会计核算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使企业运作更加规范和有效率。网络经济时代, 会计人员不仅要通晓会计理论和实务, 还应该掌握企业管理知识和财务软件操作技能, 具有较强的应变和分析能力, 能协助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决策。基于这种情况, 会计教育的政策目标也要做出相应调整。未来, 我们会计教育应该致力于多元复合型财务人才的培养。我们要培养出有宏观战略视野, 在技术上过硬, 知识储备深厚, 能够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高素质财会人员。

2. 网络对会计教育内容的影响

网络经济时代,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各种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在丰富了人类生活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多挑战。网络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我们适当调整传统会计教育的内容。首先, 传统会计教育轻视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不争事实, 由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而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 违法违纪等行为已成为社会公害。当前, 电子商务给管理者提供了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新的财务风险。这些风险对财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我们在会计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道德合格的财会人员。其次, 应该更加注重综合素质教育, 将网络技术、管理技术和现代财会技术教育结合在一起, 在具体理论和实践中提高财会人员素质。传统的会计教育比较看重单一的财务理论和实务的掌握, 提倡知识的灌输。然而, 在新的形势下, 单一的财会知识已经没办法满足需求。在会计人才培养中, 我们必须加强会计理论、计算机技术和财务软件知识以及一些企业管理理论的讲授, 同时, 在具体案例实践中, 将三者结合起来训练, 最终培养出懂管理、精财务的复合型人才。

3. 网络对会计教育方式的影响

网络的普及也给我们的教育方式带来了一场革命。在网络经济时代, 知识的更替速度加快, 这要求我们财务人员要懂得利用网络, 不断获取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紧跟时代步伐, 站在理论和实践前沿,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 会计教育中, 我们也要制定教师培训和进修制度, 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提高会计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改玲.网络财务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 (5) .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浅析 篇8

(一) 形式上:立体化、动态化、虚拟化、多元化

借助于网络平台, 教育内容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 从静态变为动态, 从现实走向虚拟, 从单一的形式走向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形象直观的多元形式。立体化使得知识的呈现不再平淡, 动态化的形式使得学习的内容生动活泼, 易于接受, 同时, 由于虚拟化的形式使人体验到了现实世界中无法体验的境界, 这也是造成许多大学生逃避现实、沉溺于虚拟的重要原因。多元化的形式丰富了学生们的视野, 网络具有包容性, 在符合国家法律和道德水准的前提下, 各种思想、文化、流派可以并存, 大家可以通过交流互相促进。得益于计算机网络所拥有的这些特点, 每个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各类知识, 做到因材择学。网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 传播上:海量性、及时性、有效性、开放性

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上, 它具有传统的媒介所无可比拟的优势, 网络可以容纳海量的信息, 并且每时每刻又有大量的信息充实到网络中来。在传播上网络还可以做到及时有效。网络的速度远比电视、报纸、书本等传统媒介传播的速度快, 而且随着操作的规范, 一大批专业网站、职能部门网站的出现都为信息的有效性、合法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 网络在传播上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平等开放的资源有利于能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网络的大量知识对大学生来讲是公平的资源, 每个人只要进入网络都触手可及, 特别是公共资源, 人人都有查阅的权力, 人人都有发表意见或建议的权力, 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 效果上:针对性、协作性、可选择性、可重复性

在网络中可以因材施教, 可以针对被教育者实施个体化的教育方案, 网络的出现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网络便捷的形式也决定了其可以开展协作。通过联机讨论, 或者在论坛中协作, 大家可以致力于对某一问题的探讨, 展开深入的交流, 各抒己见, 共同解决某一问题。某些软件也为网络协作提供了平台, 大家可以通过网络共同完成某项工作, 共同进行创作、娱乐、经济活动等等。另外, 网络有着可选择性和可重复性, 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浏览学习, 可以针对自己的强项选择大量的内容给自己充电, 并且学完了这些内容随时随地可以重复这一过程, 进行复习, 强化学习效果, 这对巩固学习成果是大有裨益的。

二、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 传统文化的挑战

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 网络使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文化理念容易受到新潮的网络文化的冲击。由于网络拥有虚拟化、多元化等特点, 上网者不必拘泥于现实世界中的条条框框, 大家可以公平地展开对话, 现实中的身份很难成为网络中大家平等交流的鸿沟。传统的填鸭式灌输的教育方式也受到了挑战, 同学们更喜欢在网络这个交互式的平台上进行平等交流, 也可以利用教师信箱、教务信箱乃至校长信箱对学校或者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建议, 有关学术的认识或学习上的难点也可以与老师展开热烈的讨论。同学之间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在网上展开讨论, 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二) 西方文化的挑战

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冲击, 用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良知构筑抵御西方腐朽文化的防火墙。

(三) 不健康文化的挑战

网络中充斥的部分不健康文化, 对处于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广大大学生来说亦是需要自觉抵御的毒瘤。

(四) 海量信息的挑战

海量的信息如不加选择地处理, 势必会弱化大学生的选择能力, 普通大学生可能会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手足无措, 特别是容量降低信息的价值分辨率, 无法高效率地运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优质的服务。

(五) 网络成瘾的挑战

网络成瘾在生理上、心理上对学生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 轻者手腕活动受限、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紧张、焦虑, 重者忽视正常的人际交往、精神异常、抑郁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 技术层面上的措施

技术层面上要加强创新, 将科技手段用到网络教育中来。例如说学校设置硬件或软件的防火墙, 在大学生浏览不良信息时可以自动屏蔽。防火墙可以实现不良信息的定位筛查, 由网络管理员对不良网站在校园网中加以屏蔽, 并可以对上网浏览不良信息者加以定位后通知上网者加以注意, 甚至可对劝告后无效的大学生通知其所在院系。技术上可行的方法还有强制实名制上网、实名制发言制度。要培养大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态度, 防止大学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不负责任, 肆意发泄。

(二) 道德层面上的措施

重建网络道德伦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文明上网自律公约》, 倡导网民文明上网, 高校在号召大学生文明上网的基础上,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网络观, 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促使他们成为网络中的主旋律, 承担起监督网络的重任, 自觉构建良好的网络道德体系, 自觉维护稳定的网络秩序。在网络世界中要自觉遵纪守法, 倡导社会公德;提倡先进文化, 摒弃消极颓废;提倡自主创新, 摒弃盗版剽窃;提倡互相尊重, 摒弃造谣诽谤;提倡诚实守信, 摒弃弄虚作假;提倡社会关爱, 摒弃低俗沉迷;提倡公平竞争, 摒弃尔虞我诈;提倡人人受益, 消除数字鸿沟。要用良好的网络道德促进广大大学生健康成长, 在网络时代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正确责任感和道德观的新青年。

(三) 法律层面上的措施

针对网络这一新生事物, 要建立健全网络方面的法律, 对涉及政治、军事、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起争端的焦点问题要加强审查, 对散布不良信息的用户要加以警告乃至按法律进行处理。高校要致力于预防大学生的网络犯罪, 如盗用他人上网账号上网, 盗用他人银行账号在网上消费, 在网上进行经济诈骗活动, 利用网络剽窃他人学术成果, 恶意攻击其他网站等等。要加强网络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 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律意识, 用好法律这个手段,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四) 心理层面上的措施

学校和家长要建立心理关怀机制, 对于因网络造成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档案, 由专门的、专业的老师从事一定的心理治疗工作甚至是生理上的药物治疗。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人为本, 在心理上持久地给他们关怀, 使他们摆脱网络的束缚, 健康成长。

(五) 教育者层面上的措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 网络对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造就一支既精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又了解计算机网络特点, 掌握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高校可以加强改革, 加强探索, 把是否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工作的重要指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等红色网站的建设, 占领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加强高校BBS等红色网站的建设与管理, 搭建良好的网络交流平台, 设立相应的网络信箱, 举办模拟的网络创业、网络学习、网络程序设计、网络答辩、网络应聘等主题活动等也为在网络环境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格局丰富、特点鲜明的新途径。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面对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并初步探讨其应对措施。

网络环境下的家庭教育 篇9

网络是一个信息共享空间, 超越国界和地域的限制。网络常被比喻成一把“双刃剑”。在大学, 网络的出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 为大学生活提供了便利, 与此同时, 网络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思维、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新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合理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 掌握主动权, 为服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良好的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特征:

1. 首先, 在主体内容上。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获取教育主体内容的信息量小, 局限大, 通常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借助杂志、报纸、书籍、文件等资料, 甚至是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搜集资料, 寻找素材, 采取这种方式方法获得的信息大多不贴合实际、缺乏时代感、枯燥乏味, 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取得的教育引导效果也不明显。与之相比, 通过互联网平台经过信息交互搜索获得的信息, 具有速度快、范围广、更新快、时效性强等特点, 并且借助论坛、微博或聊天工具等新型交流载体, 可以将教育对象引入到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文体活动等互动联系起来, 强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从而达到教育引导的预期效果。因此,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丰富生动, 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较强。

2. 其次, 在教育方法上。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传递教育内容, 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是教育者认识能力与认识水平的反映, 又是联系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中介, 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问题的工具。”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较单一、刻板, 一般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方法, 通过课堂讲授、班会团会、谈心等方式, 通过与教育对象语言、感情的交流, 晓之以情, 动之以理, 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其本质是主动灌输, 被动接受, 持续时间较短, 效果不明显。与之相较, 建立在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吸引受教育者主动在网络平台上获取信息, 淡化教师教育者的身份和大学生受教育的色彩, 通过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渗透来进行。同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拘泥于静态的文字表述, 注重综合各种多媒体技术, 以生动精彩的视听效果调动教育对象的主动性, 使其自觉将一些道德规范和思想行为准则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

3. 第三, 互联网孕育着巨大的潜能, 开发利用新的网络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新途径。

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通过教育对象在虚拟空间里的心理行为发现其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倾向, 以采取适当的教育引导, 并循环模拟利用以检测反馈信息, 从而为教育活动的展开指明方向。

二、加强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1. 创立和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包含网站和网页建设、网络建设、管理建设、队伍建设以及制度建设。校园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高校应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建设突出高校校园特色的校园网, 有机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以引导学习、工作、就业创业等需要为目的, 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教育的能动性。

2. 创新网络载体,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平台建设中, 绝不能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割裂开来, 顾此失彼, 要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 根据高校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时代差异采取合适的方法、内容, 在适当的环节给予后者倾斜。要加强时事热点评论、心理健康疏导、在线思想交流和国学传统文化等板块的设计和建设。在此基础上, 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逐渐推进和实施“电子信箱”“网上办公”“网络服务”等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网络工程, 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契合。

3. 加强网络教育教学的开发利用, 发挥其教育主渠道作用。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基础英语教育 篇10

一、网络环境对基础英语教育的影响

1.师生互动的即时性增强。传统英语教学中, 师生互动往往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仅靠课上时间, 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也十分有限。并且教学内容大多是预先设定的内容, 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单向传输的关系。而在网络环境下的基础英语教育, 能够为教师和学生创设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 变单向传输为多向交互传输, 互动的时间和地点也更为自由, 增强师生互动的即时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跟教师和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疑难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实现英语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自主性。网络技术为英语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中职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 而且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枯燥的单词、语法灌输使学生产生了惧怕英语学习的心理。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基础英语教育不再拘泥于传统课堂, 减少了传统英语教学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束缚。学生在网络上接受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学习材料和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仅是声音和文字, 还有图像、视频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网络资源。这种既丰富又具有弹性的网络英语教育, 更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加强自我监控, 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扩展了英语学习的方式与广度。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改变了传统英语教学对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扩展了英语学习的方式与广度。首先,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方式, 不再是教师讲, 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 可以采用小组协作方式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自己联系组成学习小组, 通过建立QQ群等方式开展讨论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中, 提高学习效率。同时, 传统英语教育难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只能本着照顾大多数的原则。而基于网络的基础英语教学, 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容和难易程度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 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 英语课堂学习之余, 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中的英语学习资源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 可以通过课下的网络英语学习查漏补缺, 巩固基础, 从而实现了分层教学, 让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水平都能有所提升。

二、网络环境下优化基础英语教育的几点建议

1.规避网络教学的负面效应,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为英语教学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 也有其负面效应。如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 难以寻找到有用的学习资源, 导致信息迷航;或者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学习, 导致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要规避网络教学的负面效应,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处理好学生、教师和网络三者之间的关系。网络只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 而不能让其完全取代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教师依然是英语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为提高学生上网查阅信息的效率, 教师在课前应浏览相关网站, 教师推荐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 避免学生搜集无用信息, 吸收网络资源中的有益成分。

2.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网络信息资源在教育领域的逐步渗透, 为中职基础英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 帮助自己建构高效优质的课堂。但如何才能利用好网络资源, 也成为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这一形势下, 英语教师要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 改进教学方法, 变“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提高学习效果。

3.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手段开展英语的合作学习。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 可以为学生的英语合作学习提供平台。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学生的合作学习很难深入, 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走出“面对面”的课堂空间进行跨越时空的合作学习。当然学生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引导和任务驱动, 如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选定主题, 开展网络视频会议, 共同学习交流, 然后通过小组成员讨论, 合作的基础上具体分工, 编制英文活动简报。让学生动口、动脑又动笔, 在网络合作学习中收获知识, 提升学习兴趣。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基础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借助网络资源优势, 能够为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从而开放学习路径。网络环境使师生互动的即时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 扩展了英语学习的方式与广度。但网络也有其负面效应, 本文针对如何优化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基础教育, 提出了几点建议:1.有效规避网络英语教学的负面效应,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2.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3.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手段开展英语的合作学习。

关键词:网络环境,基础英语,中职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慧.网络环境下的基础英语有效课堂模式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1) .

网络环境下的家庭教育 篇11

【关键词】网络 教育教学 创新

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时代已悄然到来,网络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网络教育教学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但就目前而言网络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教学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因此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创新的分析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

一、当前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创新存在问题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的网络教学已深入到各教育教学阶层,但仍然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僵硬、死板的现象,学生不能自由选课,选课范围狭小,很多课程都是教师“因人而设”,缺少民主性;从教学方法而言,许多院校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即使应用了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技术,但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类似于“换汤不换药”,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2.网络教学系统的后期维护力度不够

在网络教学兴起之际,很多学校为响应网络教学的号召,投入了大量资金,打造一系列完整的网络教学系统,但是由于缺乏有利、及时的文虎,使网络教学在推行一段时间后不能正常运行,网络教学系统软件内容陈旧、粗浅,无法适应现代教育。除此之外,很多院校并未设立专门维护系统的专职人员,维护工作多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或出问题之后请人来处理,不能及时的解决网络教学系统问题,不能及时的将教学软件投放到系统当中,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充实。

3.适应网络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

网络教学相比于传统教学而言是一门新技术,对于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而言,已习惯了口传相授的教学方法,捏惯了粉笔,对网络操作还不太熟稔,也不愿去学习,甚至有些抗拒网络教学;对于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教师而言,由于网络教学在备课方面,设计、制作多媒体可见上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心思,因此不愿使用网络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因此真正适应网络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导致网络教学难以得到普及。

二、解决网络教学问题的措施

网络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良好的环境。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设备或网络技术,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复杂的工艺流程,通过声、像、动画等手段显现出来,变得具体可干、通俗易懂,而且记忆长久,因此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具体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网络教学的开展:

1.促进教育观念更新,营造教育教学创新环境

观念是先行,教育教学要想得到创新,观念必须要跟上。现如今网络时代盛行,教学理念也应随着教学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革新,从而创设出更好的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有很大的区别,学习时间,地点不再受限制,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可自主选择课程并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当中,同时也能对课程进行自由评价。对于这样的网络教学环境,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转变观念,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抓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通过现代化网络设备进行学习,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应转变学习观念,不断创新学习方法以适应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提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才能推动网络教育的真正实施。

2.加大网络教学的资金投入

网络教学需要采用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这些高科技设备决定了网络教学的“高消费”。因此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投入足够的资金以适应学校的网络教学发展,但是毕竟政府财力有限,单纯的依靠政府投资只会加大政府的负担,所以可多渠道投入网络教学资金,积极鼓励企业、个人或社会力量等参与到学校网络教育教学中来。通过宣传、舆论导向等方法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到网络教学投资中,推动网络教学的进行。除此之外,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与教育信息供应商和转运商进行协调,将教育信息资费降到最低;对学校购置的网络教学设备等采取低税或免税政策,尤其是针对部分欠发达地区可返还部分购置资金等,以此来实现网络教学的普及。

3.构建网络教学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指导整个教学的核心,其所起的作用极其重大,对于师资建设不容小觑。给予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体可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保证教师队伍足够强大,保持质量与数量的充足以满足网络教育教学的发展;第二,优化教师队伍,在进行网络教育教学的教师招聘时,不仅要考核其专水平,也要从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考察,以适应网络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第三,对已有网络教育教学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定时组织教师去外校或者外国进行教学交流,从中吸取教学经验,督促教师不断学习以加强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由此所组成的教师队伍不仅能掌握网络教学的技术问题,还能了解网络教学在改进教学、促进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只有拥有这样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网络教学才能得以正常运行。

三、结语

教育教学创新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毕竟就目前而言基于网络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创新研究是一个崭新的问题。但是只要及时分析和洞察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正不足之处,那么实现教育教学创新指日可待。通过采取转变教育观念,加大对网络教育教学资金的投入以及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等一系列措施,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创新局面在不久的将来定会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朱本坤.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教学创新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5,18(1):54-57.

网络环境下的家庭教育 篇12

一、相对传统政治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聋专业政治教学呈现新特点

有过聋专业政治教学经验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传统的聋专业政治课是最容易教的一门课。教学内容具有可选性, 难度具有伸缩性, 分数仅为参考性, 最重要的是教学结果具有短时间的难以预见性。这些特性使得聋专业的政治教学更多的时候成为一种“良心活儿”。同时, 在全国应试教育没有完全转变的大形势下, 一切都服务于高考。我国开设特教系的高等院校中, 只有少数高校在招生考试中设有政治科目, 即便有, 政治也仅仅是和历史或英语合用区区100分。因此, 中学时代的政治课并不为学生乃至学校所重视。

伟大的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师不是简单训练一个人, 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式。”作为教育主要实现形式的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 既需要教师“教”的积极性, 也需要学生“学”的积极性。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聋专业的政治教学最大的影响就是它怦然间激起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新鲜刺激、包罗万象的网络信息为原本闭塞的聋生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求知空间。他们的学习需求远远超过了课本的容量, 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角度开始受到网络上价值观的影响, 他们的学习目的开始向着建构自我和融入社会转变, 总之, 网络为我们带来了思想更加丰富、更加活跃的教学对象。面对网络环境下聋政治教学的这些新特点, 我们的教师应该以“浅、用、新”的课程观为指导, 抓住机遇, 开创一个政治教学的新纪元。

二、网络环境下聋专业政治教师教学对策的几点建议

(一) 做好心理准备, 主动接受网络中的学生

当你正在讲解《法不可违》, 学生告诉你他们所有人每天都在“偷菜”, 而警察并不管的时候;当你被学生“淘”来的观点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时候, 循规蹈矩的政治教师往往会选择通过切断网络或是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的方式约束学生的上网行为。笔者认为这是不可行的。我们知道,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残疾人教育认识的增强, 学生的结构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小范围内学生年龄和地域的趋同。以前那种年龄跨度大、地域广的班级已经越来越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年级或一个班级的学生基本处于同一年龄段, 同一地域的学生也可以在本地区接受特殊教育, 学生情况趋同。其次是网络全面渗透, 学生相互之间的影响较大。记得在讲解《多彩的消费》这一教学内容时, 笔者曾做过一个问卷, 从结果来看, 同一年级的学生消费结构基本相同, 各种消费所占比例差异性不大, 并且网络消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就说明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增大, 消极防御比较困难, 因此, 作为聋专业的政治教师, 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接受一群而非个别已经走进网络世界的学生, 并且要和他们一同走进网络世界, 教会他们绕过障碍, 到达安全地点。

(二) 走进网络, 重塑课堂主导地位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一节成功的政治课, 都应如同一场完美的交响乐, 教师便是那手拿指挥棒的指挥家, 主导着这节课的节奏。这在传统政治教学中很容易实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 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 是师长固有观念的灌输与说教, 教师既处于信息和经验的优势地位, 又处于观念观点的强势地位。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明显, 教学内容能在教育者的设计与引导下有效地开展, 所以, 权威比较容易得以树立, 并能得到受教育者普遍而广泛的尊重。

然而, 网络环境下的聋专业政治教学中, 教师却面临着失去主导地位的威胁。原因在于, 现在的政治教学承担的不仅仅是高考知识的教学任务, 侧重的也不是知识点的简单识记或者应试方法的“魔高一丈”, 而是道德品质的养成, 社会归属感、责任感的体会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和社会融合技巧的构筑。同时, 网络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政治教育信息, 只是这些信息尚且需要筛选、甄别而已。对网络的狂热以及网络特有的听力忽略使得学生急于从网络中获取知识,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查阅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或假的信息。这样, 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会部分地丧失, 开始面临信息劣势的境地。所以, 许多政治教师便扮演起老母鸡的角色, 认为“网络猛于虎也”, 殊不知“防网甚于防川”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 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政治教育没有公式定理可以框住学生的思维, 在政治教学这没有围墙的王国里, 我们要做的就是坦然面对网络对自己教学主导地位的冲击, 接受四面八方的信息, 帮助孩子们整合分辨, 引导他们走向真理。

(三) 拿来网络, 引导学生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政治中的生活是抽象而枯燥的, 生活中的政治却是鲜活而多彩的。一个优秀的政治教师应该学会引导聋生运用身边的一切去感知政治、学习政治、运用政治。这身边的内容当然也包括网络在内。并且我们永远也不应该忽视学生的力量。那么, 将学生、政治教学和网络三者连接起来的最和谐的教学方法, 莫过于开展主动的研究性学习。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归纳起来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学科教学中的研习活动, 是一种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活动, 强调学生要探究、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指一种专题式的研究学习活动, 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 在开放的情况下, 多渠道地获取知识, 并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是一种项目学习活动。其一对于听力障碍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但其二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探究活动, 保持了灵活性的优势, 很适合听力障碍的学生进行尝试。因此, 笔者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很值得借鉴。

上一篇:特殊利益保护下一篇:人生从读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