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精选6篇)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篇1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
阶段性报告
众兴实验小学
赵青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育的同步跟进: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培训制度和校本教研制度,保障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推进。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从学校角度落实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解决当前学校对教师培训的实际问题,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朝深层次发展,促进本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推动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实现教师、学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校本教研以其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降低培训成本、具有针对性等优势,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和参与,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而网络教研中学习时空的空前自由,主体交互的灵活开放,有利于解决校本教研中同伴互助低水平重复、同校教师不合作等问题,有利于校本教研由校本向校外的发展,促进校本教研的内涵化、实效化。
一、研究目标
通过两年的研究,实现以下目标: 1.推进网络教研,提升教研成效
改变研教分离的状态,促进教研的知行结合。使教研活动从缺乏系统目标,难以持续跟进的“蛙跳式”活动成为基于网络的长流水不断线的与教学同步进行的活动,成为能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进行追根寻底思考的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从少数人的教研到全员参与、人人受益的教研;改变以往教学研究的粗疏性,使教研成为真正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活动;从重视教师理解课程到同时重视学生经验的课程。建立学校博客部落,丰富学校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2.创新教师成长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通过基于网络的继续教育培训,使45周岁以下的教师人人都达到计算机中级水平,其余教师个个学会计算机的简单操作。提高教师获取教育信息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处理和利用教育信息的能力,逐步养成上网查找教育资料的习惯。引导教师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交汇在这个可以畅所欲言、无所不谈的平台上,或是通过网络空间实名学习从而使教师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进一步转变其教育观念。引导教师把已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有意识地应用到教学之中,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改善网络教研环境,构建校本教研新模式
在校本培训中我们以技术培训为突破口,以教学业务培训为核心,以实践锻炼为载体,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教师校本培训应注重“两条线”和“两个点”。“两条线”:一是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校本培训的方法;二是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是校本培训的目的。这两条线贯穿校本培训活动的始终。“两个点”:一是落在教师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超越上;二是落在教师群体学习化组织的构建上。“个体的自我超越”和“群体的学习化组织”的构建将有益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由于教师年龄、学科、信息技术等存在差异,我们根据教师不同情况采用集中式培训和自主式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分别进行了全员培训、骨干培训、青年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教研组长培训,形成了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校本培训的模式。
二、研究内容
1.探讨网络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1)建设网络教研平台,建立学校博客群,打造网络校本环境,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2)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模式。
重点探讨网络环境建设、资源与课程建设、网络教研方式、网络教研管理等问题,寻找理论支撑,提供实践经验。
三、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2013年3月,学校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站在时代发展、世纪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高度进行选题,认识到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校本教研的研究现状,总结分析学校多年来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结合我校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及学校硬件、软件、理论、师资等条件,初步提出《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2013年12月,县教科室予以开题。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半,至2015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本阶段的中心工作是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主持人召集课题组成员讨论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大家详细分析了我校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实
际情况,明确了课题组成员的任务分工,确立了校长室、教导处、语文、数学、电教、英语、艺体、综合等教研组为课题的主要研究单位,部门负责人均为课题的主研人员。校长室、教导处主要开展理论研究、负责课题研究的牵头组织及协调工作,承担对教研组的课题指导工作;电教组负责网络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学科教研组围绕课题组的总任务,结合各自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实现网络环境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途径。课题组确定了研究措施和步骤,分三个阶段拟定了研究计划。还进一步健全课题管理制度,筹措研究经费,编制了经费预算方案。
2.组织开题论证。2013年12月,在县教科室王通主任指导下,学校课题组召开了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主持人赵青做了开题报告,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开题会。专家们在充分肯定本课题的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和研究价值的同时,也对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等提出了一些质疑,对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课题组同志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意见。会后,课题组成员对专家意见进行了认真充分的讨论,根据论证结果、专家的建议,再次调整研究设计,修改完善研究方案与计划,将研究内容三“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形式研究。”增加资源库建设优化、网络教研平台构建、视频教室系统应用、网络校本培训技术保障研究等。
3.做好文献研究。课题组认真做好了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背景,进一步界定课题,寻找理论支撑。文献研究表明,近年来,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学校教研氛围越来越浓厚,校本教研成果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对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工作的研究与反思也开始重视,其中重点集中在对网络环境校本教研的意义、形式的研究。有关著作与论文很多,大多是中小学校长、教师在开展网络校本教研工作中,对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说明,由于 4
网络校本教研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不够规范、不够系统等问题,因此,不断改进和创新网络校本教研工作,已经成为理论研究人员与基层实践人员的共识。
第二阶段:2013年12月—2015年4月,为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
1.组织现状调查。课题组通过设计专门的问卷,全面调查了解我校教师对网络知识(博客、邮箱、QQ等)的掌握情况,了解教师们网络使用情况(如方式、用途);通过组织座谈会了解各教研组、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操作情况以及建议;通过教师专业成长专题会议,了解教师专业规划设想和专业成长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在多渠道、全方位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我校教师非常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对网络知识有一定的基础,80%的教师使用不同的网络形式进行交流,也迫切要求学校优化网络环境,开展系统网络知识培训;各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积极,在交流、分享方面有一定的特色,但缺少网络教研经验,更缺乏专家的引领与丰富的资源库,乐意进行网络校本教研的尝试与探究。
2.组织教师培训。为了进一步规范网络校本教研,推进课题研究的科学实施,课题组以学校名义组织了多种形式的以网络校本研究为主题的教师培训活动,电教组教师还将培训讲座制成课件挂在学校网站、资源平台上,将培训、示范视频上传到县局资源中心网站。一是开展课题研究培训。2013年9月,课题核心成员李前安参加了lnter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返校后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培训,让大家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最新趋势,提高对课题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了解课题管理部门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掌握课题研究的操作方法,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2013年11月,组织了课题研究培训,陈月梅主讲了《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课题组成员朱银梅主讲了《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为课题组成员甚 5
至全体教师提供了课题研究方法的指导。2013年12月,由杨波校长组织教师学习《网络校本教研的几种模式》、《网络校本教研活动操作流程》。二是组织教师专业成长培训。2014年3月,学校组织了校本研究专题培训,由陈月梅主讲了《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组成员杨波校长主讲了《校本培训实施研究》,提高了教师们对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认识,增强了参与意识。2014年3月,分教研组组织了《怎样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培训。2014年7月,由刘亚老师组织教师学习《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博客》、《教育博客与教师的专业成长》。2014年5月,组织了网络技术培训,由课题组主研人员李前安、樊正清老师对教师们进行博客、QQ群的申请、使用培训和学校网站、放飞希望博客群的应用指导。2014年8月,组织教师学习网络硬盘、新浪播客的使用。通过网络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能在网络中自由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网络上传文件、进入论坛发言等。课题组还先后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如万家喜、樊正清、朱银梅参加省教育科研培训,李前安主任参加省网络技术培训。
3.举行专题研讨活动。课题成果是在不断的研讨、反思、总结中生成的。课题组围绕不同阶段的研究任务,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活动,从而落实研究内容,明确工作重点。每学期定期开展网络校本教研课题研讨会,课题组成员就课题管理、网络校本研究交流经验和思想,形成共识。专题研究活动人员不多,范围较小,以课题组成员为主,适当吸收骨干教师参与。每次研讨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如何营造网络教研氛围,如何培养,增强教师的网络教研能力和意识,如何开发建设网络教研平台,如何通过网络实现校本培训,如何通过网络实现集体备课、专家引领、集体互助、个人反思)尽可能解决一个问题,针对性强,有一定的实效性,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
4.开发建设网络校本教研平台。借助教育均衡示范县创建的机会,学校新建了电脑室,更新了电教室的投影设备,升级了教师办公电脑和上网宽带,添置了高档次的照相机。由课题组组织、电教组操作、全体教师参与,积极开发、建设网络校本教研平台。一是整体设计,系统构建。在完善“学校网”(http://www.syzxsx.net)的基础上,构建了“众兴实验小学综合实验平台”(http://221.181.191.43/pt/)下含“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专用于教师培训)、各学科教研博客群(专用于学科教研)以及班级学生博客群(专用于师生交流);建立了学校网络硬盘,用于集体备课、教学资源库、网络办公;建立了学校播客,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教研以及教师培训的视频、音频资源,展示师生活动。二是鼓励个性,注重多元。指导、鼓励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学科教研研讨需求,建设多元、个性的网络平台,如公共邮箱、教师QQ群、网络相册等,以便多形式、多途径的教研活动的开展。
5.探究网络校本教研形式
⑴ 网络培训。课题组坚持在博客群、播客、网络硬盘上提供教育理论、新课程、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现代教育技术等各类培训资料,如后现代教育观、多元智能理论、体罚学生谈、《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义务教育法》解读,新时期怎样当班主任、构建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体系,走进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数学教育观念与数学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评价、注重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这些丰富的主题,有文本、灯片,也有视频、音频;有专家引领,也有教师交流。
⑵ 个人反思。从2012年12月开始,要求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主页,积极撰写成长日志,随时记下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学故事、教学教研反思文章,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展示自己的爱好特长。将成长博客作为专业成长阶梯,坚持为习惯,体验价值,感悟教育人生。
⑶ 同伴互助。课题组积极指导各教研组开展网络教研,实现同伴互助。一是教研网络管理。每学期初进行教研活动方案征集,由学科组内教师参与设计,在网上记录、评价每次教研活动情况,期末在网上总结学期教研工作,接受大家的点评;二是网络集体备课。学期初,各年级学科备课组组织教师制定计划,分配任务,按学校“集体研讨、网络共享、个性完善”的要求,利用网络硬盘的资源集体备课,存盘共享,下载后根据班情、学情修改完善,授课之后补上教学后记再上传回网络硬盘共享。三是网络交流。在网上开展了“细节决定成败”、“扁平化管理”等教师读书活动,在网上交流读后感,还开展智言慧语搜集展示活动,在博客上推荐交流名言警句,发表感悟;四是网络研讨。各教研组在教研组博客群每月确定主题,教师登陆博客自由发表观点。如名师课堂大家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商”大讨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教学研讨活动,大家积极留言、点评,发表意见与建议,产生撞击与共鸣;老师们碰到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时,也可随时在网上求助于的同伴,有了网络交流,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这让大家感到很舒心。五是网络成长展示。如在风采赛台组织一课多上竞赛、教学案例评比、教师“三我故事”网上评比、教师论文评比、智言慧语等活动,引导教师在网络上展示自我,提升自己。六是网络师徒结对。我们把师徒结对活动搬上了网络,师徒在网上通过QQ、邮箱、网络硬盘十分方便地实现了教案论文的修改、问题的即时请教与指导、观点的交流,并在教研组博客群进行结对成果(课例、论文、结对感受)的展示,提高了师徒结对的实效。
⑷ 专家引领。以前一些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只能在杂志上看到,要聆听他们的观摩课和讲座,必须要走很远的路,来去匆匆,花费很大,很多教师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网络教研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个角落的学校都能全天候地与专家、教研员对话,与同行交流。专家答疑、评课和各项指导活动在网络条件下,从一对一变成 8
一对多。我校课题组教师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向省教科院、规划办、电教馆专家请教课题研究问题,获得专业指导;语文教师通过QQ与市教科院成世铁老师进行即时交流;通过链接网络教育频道的“空中课堂”,感悟名师的教学风采;通过论坛BBS上的“名师专栏”主动向名师寻助,进行互动交流;点击窦桂梅、李镇西、魏书生等个人博客和特级教师家园等名博,聆听名家,品读名家。这些途径都很好地实现了教育专家对年青教师的专业引领。
⑸积极营造网络教研氛围。一是修订学校教研管理与评价制度制度,对案例反思、调研视导、网上论坛、做课、集体备课、专家引领等方面做了规定。将网络校本教研开展、参与情况逐一评价,作为优秀教研组、优秀教师的评比指标。二是开展网络校本教研评价反思活动,学校领导每月利用一次教师例会,推介、学习教师个人或教研组发表在网上的教研成果,每学年学校编辑成册。期末还根据每位教师在博客、论坛、网络硬盘上发表的文章、资源多少和点击率、留言率来了解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对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初步成果
1、信息技术能力得到提升。21世纪的教育步入了信息时代,这也要求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由于教师年龄、学科不同,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传统培训模式造成一些教师“吃不了”,一些教师“不够吃”。而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培训模式的灵活性,教师结合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有目的的选择学习内容,教师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件制作能力都得到提高。课题研究前,我校教师计算机等级C级占5.8%、D级占17.3%、未过级占76.9%;课题实验后,教师计算机等级C级占24%、D级占41.4%、未过级占34.6%。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性得到提高,比如冒康国老师在学习Powerpoint制作中,不知道如何将声音插入到幻灯片中,便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寻求帮助,不仅学会了插入声音的方法,还学会 9
了如何将声音在多张幻灯片连续播放。不仅如此,他还利用网络将学习心得与其它教师进行交流,使得其它教师更快捷、更有效地获得知识,极大提高了教师校本培训的效果。目前,全体教师能够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能够上网查找资料。学校有80%的教师能够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60%的教师能够运用软件制作教学课件,40%的教师能够制作简单动画。
2.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具有极大开发潜能的课程资源,它与教师、学生、文本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如何更大限度地利用、开发这一资源,让它在校本教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颇具实践研究价值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注重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建设。在成长博客上申请了自己的空间,建立学校博客群,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网络教研平台。学校博客建设实现了学科教研博客群、教师个人博客、学生班级博客的整体构建,其中建博教师达90%,发表博文1000多篇,点击30多万次;共享的网络硬盘上存贮了15G的教学图片、视频、音频、教案、电子读物等丰富的资源,为教师的集体备课提供了资源保障;学校播客收藏、上传视频100多个,促进了网络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开展。
3.撰写了一批网络校本教研的的论文、案例。课题组成员李前安撰写的论文《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引领教师幸福成长》、《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策略初探》、刘亚老师撰写的论文《依托网络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博客,打造班级管理新品位》分别获县一等奖,朱银梅老师撰写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研初探》获市一等奖。赵青教师的《充实“我的空间”》网络课堂县获一等奖。
4.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一是教师的职业意识得到增强。通过网上品读名家,展示自我,教师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快乐,体验到越来越深的职业价值,分享了越来越多的网络乐趣,更爱教育,更爱网络教研,更注重专业的发展;二是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提升。10
随着网络校本教研的实施,一系列的网上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来了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新课程理念认识更深刻,对教育理论的掌握更宽泛。陈月梅担任县新课程培训与全县新一轮继续教育辅导教师,朱银梅老师为乡下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三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学校在网上搜集先进教育动态进行链接,供全校教师浏览;制作课件,全校共享。根据教师个人能力特长,分工不同,将教师组成“互补式”网络学习小组,让他们在网络学习活动中分别承担不同角色任务,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共同提高素养;四是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升。在严格的课题管理下,老师们认真实践,对课题研究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习教育理论,钻研教育科研方法,捕捉展示机遇,参与展示过程,以专题研讨、各项竞赛、评比交流、撰写论著等课题展示为舞台实现自我价值,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五是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网络环境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的设计更优化,学法的指导更到位,三维目标得到较好落实,学科与信息技术实现有效整合。郑丽群、钟琼、杨华、李东、邓艳、左小阁、王身良等老师在全国、省、市教学比武和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5.构建了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模式
(1)个体自主发展模式:个人反思+自主学习
一是倡导利用成长博客促进个人反思。学校完善制度,引导、指导教师建设好个人成长博客,撰写成长日志、随笔、教学反思、教学后记,反思教育教学实践,在反思中进步。二是倡导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自修。通过网络硬盘、播客、博客群向教师提供学习资源,或给教师链接优秀的教育网站网址,提高搜索效率,教师网上自主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了解教育家的事迹,课程改革的理念,典型课例等,发布学习体会,撰写学习笔记,不断提升自我。
(2)群体共同发展模式: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①网络硬盘,集体备课。为了让教师们有更多的钻研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在网络硬盘上实行“主备课人上传个人备课案例,组内同学科评议切磋,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单元“主体”,统一重难点,统一进度,最后,形成电子个案共享”的备课方法。教师们在友好、合作、交流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研课能力和教学水平,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②网络平台,多向研讨。利用博客群、论坛、网站、QQ群等网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多向互动教研活动,如专题研讨,学校和教研组确定主题,教师围绕主题发帖探讨;如网络论坛,从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话题,自由跟贴点评;如观点分享,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感受上传到学校网站,让教师和同行进行评价指点;又如成果展示,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论文、案例。
③网络资源,共享共建。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在网上推广教育、教学、教研成果,要求教师每月上传一定数量的文章,要积极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全体教师回帖参与;组织教师们参与网络硬盘资源与播客资源建设,搜集、制作、上传有价值的资源,共建共享。两年来,除了根据学校、个人发展的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发播客资源和网络硬盘资源外,还在“如何发挥校际间教师资源的作用”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学校积极参加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申请注册为会员单位,用好资源,又开发资源,实现了本校资源、外校资源,外出培训资源等全方位共享。
我们开展的“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教学大行动,构建了“案例学课——自主教学——组内互动——相互观摩———案例评课”五环节校本研究模式,最能体现群体共同发展。各备课组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集体备课。先推荐一名青年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相关的教学案例,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备课,将教学设想发布在博客中,其他成员随时进行评价,在博客群或论坛中发表意见,主备教师根据评论反复修改、12
试教,小组成功后再在教研组展示,教研组成员在网络教研论坛中再次发表评论,并合理评价等级。每一堂课都体现了教师集体的智慧,每一个教学细节都成为教育案例的场景素材,赛课的目的不再是比出谁的素质高,谁的能力强,而是促进全体老师在研讨、反思中实现专业成长。实践证明,这种网络环境下的群体性反思研讨,让教师有“参与感”和“成就感”,真正实现了在交流中升华理念,在分享中实现创新,在反思中提升超越。
(3)专家引领发展模式:专家引领+网络互动
发挥网络优势,打破时空局限,寻求各层次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如教材、刊物的编辑、教研员、特级教师、学科权威,他们或指点技巧,或讲授观点,或提出修改建议,或指出问题,或推荐相关文章,或组织相关的研讨。教师要主动参与,积极与专家网络互动,与专家对话,与专家共鸣,实现专业发展。
2、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五、初步的研究结论
1.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开放性为校本教研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校本教研,得益于网络研究环境的明显优势: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手段和形式是多样化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和体现的特点。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
2.合理地运用网络进行校本教研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网络环境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使教师受到情感的熏陶;网络环境又长于资源丰富,使教师能够得到专业知识的指引。这样,教师在网络环境的正确培育下得以健康成长。
(1)网络环境使教师受到积极氛围的感染。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互动交流的多向性,网络教研的开放性,会让教师受到更多熏陶和影响,对教师的促进是常规教研无法比拟的。2014年下学期开展的“三我”故事(我的教育故事、我的教学故事、我身边的故事)、教学片断网上评比活动,从教师撰写到大众评论,无不营造着一种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氛围,有教师这样评论这次活动:“成长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人生亮丽的定格,蕴涵着生活的精彩。作为普通教育者的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快乐着:因为给予——我们快乐,因为执着——我们快乐,因为满足——我们快乐。这就是我在拜读了同仁们的故事后发出的感慨”。在远程听取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激情与思想》学术报告讲座之后,全体教师皆被窦老师的真情告白所熏陶,有教师们如是评论:“常常对着蓝天发呆,觉得自己越来越橡皮化了……感觉迟钝,积极进取的心被云彩围绕,听了窦桂梅的《激情与思想》的真情告白,又有了奋进的责任感了。希望教研组多组织这样的学习活动,‘开发’广大教师的成长潜能”。
(2)网络环境使教师获得专业水平的提升。网络教研,资源更多,互助更多,引领更多。如针对说课专题研究,我们首先是专题引领,组织教师集体在线观看了专家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说课》幻灯讲解,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说课方法和技巧有了实质性的了解和把握,对当前流行的以说课为展示能力的教研活动有了深刻的理解,对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的融合、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均有了深切的感知;再组织同伴互动共进,在网上呈现学校教师在市说课竞赛中获一等奖的说课案例,大家学习后针对如何说课发表观点,积极质疑,共同探究;再在网上提供几个说课案例,让老师们留言点评;最后每个年级确定主题,让老师们设计说课稿,并在网上展示评比。像说课专题研究这样的网络教研活动,带来的是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信息技术素养、教研品质的全方位专业提升。
(3)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要突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要素,所以,网络环境校本教研也要围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设计活动。要利用网络,让教师的自我反思成为参与教研活动中的前提和基础。让教师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和分析;要利用网络,让同伴互助成为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让教师集体共同参与,形成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经验分享、合作互助、共同成长,构建起教师间一种新型有效的互动关系,展现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网上教研新格局;要利用网络,让专业引领成为校本教研的先导。让教师向专家学习、请教,同专家交流、对话。
(4)网络环境校本教研的实施要注重策略
一要做好网络环境校本教研的活动准备,注重硬件、软件、潜件建设。要配建适用的计算机和网络,提供硬件保障;要建立完善的网络教研平台(学校网站、博客、播客、网络硬盘等);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培训,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解决技能上的问题;要制定有利于网络教研开展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环境校本教研的宣传,构建激励机制,营造教研氛围。二要加强网络校本教研的组织和管理。要做到活动设计全员参与,通过“网络征集——网络调查——制定方案——意见反馈——修改定稿”五步骤确定教研主题,体现教师的主体性;要做到教研过程全程监控,教研资源上传在网上,教研过程呈现在网上,教研成果展示在网上,教研组开展活动与教师个人参与活动情况在网上一目了然,保证了校本教研过程的扎实和活动的实效;要重视教研结果全面评价。要完善网络环境校本教研制度,注重评价手段多元和评价的及时性、开放性。
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很好地处理好网络教研与常规工作的协调问题。在加强网络教研的同时,常规工作非但不能削弱,而且要利用网络环境去促进常规工作更上一层楼。但由于网络教研要求更高等因素,导致花费的时间要比传统教研的时间多而影响到常规工作,这就要求以后要注意二者的协调。
2.组织者与参与者双向准备配合问题。在开展的一些活动中,还存在着双向准备不一致的现象,导致教研活动的延迟,这是不足之处。
3.培训资源设计有待进一步提高。依托网络环境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毕竟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完善阶段。学习资源是其实体,在分离状态下,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开展学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在培训资源的选择和设计方面,缺乏应用相关策略进行学习资源的选择。
4.在突出“教研”二字要加强。论坛中有时会出现脱离学术专业,走上闲聊、诉苦的的现象,所以,要注意优化网络教研的空气,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培训者缺乏激励控制措施,与受训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情感沟通,学习作为一种充满情感体验的活动,如果缺少情感交流必将导致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枯燥,影响学习效果。
我们的研究工作扎实有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还很多,恳请专家、领导精心指导。我校将再接再厉,充分调动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加强校本教研网站的完善工作及资料整理工作,夯实校本教研的基本层次,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顺利完成研究任务,确保研究目标的实现。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篇2
一、Blog的概念及特点
(一) Blog的概念
Blog (博客) 是Web log的简称。Web log是在网络上的一种记录形式, 所以, 也称为“网络日志”, 简称网志。它被人们认为是继E-Mail、BBS、OICQ后出现的最为流行的第四代网络交流工具。因此, Blog被认为是一种新兴的网络通讯工具。
网络上把博客界定为: (1) 网页主体内容由不断更新的、个人性的众多“帖子”组成; (2) 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而且是倒序方式, 也就是最新的放在最上面, 最旧的在最下面; (3) 内容可以是各种主题、各种外观布局和写作风格, 但是文章内容必须以“超链接”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所以, 也有人把Blog概括为:a.个人自由表达;b.知识过滤与积累;c.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1]
(二) Blog的特点
首先, Blog在所需技术、成本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零成本、零编辑、零技术、零壁垒”的便利优势。Blog网站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非常简单和便于操作。这样, 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Blog中。其次, 参与者的主体性强、自由度高, 非常有利于个性的张扬, 而且个人可在后台进行管理。再次, 从内容、文本的组织形式上讲, 个人网站常常注重内容的表现形式, 而易忽略内容本身。Blog的博文是关注内容本身, 从个人的角度反映个人的思想, 更注重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交流。而且Blog可以以日历、归档、按主题分类的方式组织文章。Blog的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习惯自行对博文进行分类。最后, 从时效性角度看, Blog借助RSS和TrackBack技术, 实现信息聚合及共享。
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从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上来看
我国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主要是依托高校和进修学校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时间一般集中在寒暑假期间对教师进行统一培训。由于培训时间有限, 而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培训内容繁多, 培训教师为了完成培训内容的目标很少考虑学习者是否能全盘接受。而在培训中采用满堂灌输的教学方法, 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大量的学习内容。过高地估计了受训教师的实际接受能力, 造成教师难以消化所学知识, 挫伤了受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从培训教师和课程资源上来看
虽然我国在教师继续教育上加大了人力、财力、物力等各个方面的投入, 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 但是, 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有些老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培训对他们来说意义不是很大, 因此, 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主要是以新进的年轻教师为主。有时已经参加过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又被学校重新选去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这样一方面受训教师重复受训, 另一方面也挤占了其他教师参加受训的机会。由于培训机构、培训教师人数有限, 难以满足信息化发展对培训师资的需求;高校教师培训没有统一的课程资源设计和开发机构, 所有的课程资源需要培训教师或专家自己准备和积累。由于培训教师和专家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了解不够, 因此, 课程资源开发难免有偏颇之处。使得一些受训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认同。[2]
(三) 从个性化培训与培训方式上来看。
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在年龄、性别、地域、学历、学科背景等方面有着诸多的差距, 而目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主要依托高校组织师资力量或专门的培训机构来承担, 由于高校组织师资或专门的培训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等有限, 一般多采用统一的教材。因此, 培训时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 很少考虑到受训教师到底需要什么, 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和知识, 难以因材施教和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甚至有些教学内容受训教师难以接受等。
有鉴于此, 我们可以将Blog这种网络通信工具应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 充分利用Blog的个性化、专业化和交互性等特点。通过开展基于Blog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模式, 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更好开展, 进一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绩效。
三、基于Blog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模式构建
(一) 协作学习的定义及内涵
协作学习 (CollaBorative Learning) 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 (学生) 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团队中的成员共享。迪伦伯格 (DilleuBourg et al., 1994) 提出有三种学习理论可以作为协作学习的理论支撑, 分别是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认知分享理论, 这三种学习理论都同学生的协作学习环境相联系。[3]
(二) 协作学习模式探索
由于Blog具有超链接、信息发布和评论等功能, 而且运用RSS和TrackBack技术, 实现信息聚合及共享。因此, 这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等就同一领域内关心的问题组建Blog群 (在此结构中“教师”指培训教师, “学生”指受训教师) 。具体功能结构如图1。
1. 专家、学者和培训机构等
专家、学者和培训机构等可以通过Blog与受训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意愿, 从而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制定出更加适合教师学习的教学资源, 采用受训教师最为接受的授课模式。使得教学变得生动、直观, 便于受训教师理解和接受。这样, 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互补性, 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实时更新教学内容, 激发受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2. 受训教师
受训教师通过Blog与专家、学者和学生相互交流互动, 可以及时了解本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等, 把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专家、学者等, 并把自己实践工作同专家、学者的授课联系起来, 提高本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 受训教师耐心地听取自己的学生及其家长等就同一领域内关心问题的询问。通过他们的及时反馈, 受训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平时授课时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和完善。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 自评、点评和互评, 实现反思、交流和共享
在基于Blog的协作学习活动中, 每个学生 (受训教师) 并不是把作业直接交给教师 (培训教师) , 而是提交到Blog平台上, 受训者本人也在Blog平台上发布自评的信息, 培训者通过Blog平台点评学生的作业, 团体中的成员通过Blog平台互相评价, 整个自评、点评和互评的过程都是开放的。[4]每个受训教师为了获得培训教师和同伴的肯定和称赞, 也都会以积极、谨慎的态度对待自己Blog里的作品。
四、基于Blog的协作学习的不足之处
因为基于Blog的协作学习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与协作, 对于一些老教师而言可能比较困难, 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受训教师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想要及时得到解决, 而此学习模式的即时性得不到保障, 使得一些受训者通过此学习方式获取帮助的热情降低。
五、总结
虽然基于Blog的协作学习模式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 但是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辅助形式, 随着它的日益普及化, 它也必将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是巨大的。Blog作为一种辅助工具, 在以后的学习以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必将发挥其巨大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黎加厚.Blog与教育:体验生命历程共享[J].信息技术教育, 2004, (2) :30-35.
[2]李玉环, 陈庚, 金以娟.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状况分析与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2) :85-87.
[3]赵建华, 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 2000, (4) :7-13.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篇3
关键词: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模式;传媒环境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9A-0055-04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三人行必有我师”……古代先贤给教师职业的概述极其精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幼儿教师更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和社会都对其寄予很高的期望。很多幼儿老师被昵称为“朱奶奶”、“余婆婆”、“杨妈妈”、“青青姐姐”、“美美老师”……,这些称谓赋予幼儿教师多重角色,反映出孩子、家长、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多重要求,要承担多重责任。愈演愈烈的“择园”风波很大程度是从“择师”延伸而来,名师造就名园,名园成就名师团队,名师名园开创出优质的教育环境。在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继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途径。随着现代传媒环境的更新,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途径也随之发生改变,就此,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的探讨便显得很有必要。
一、现行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量很大
我省现有幼儿园教师10万余人,其成分(见表1、表2、表3)复杂多样。从学历看,还有近1000人需要达标(高中以下),近2万人需提升学历(中等师范);从职称看,近9万名幼儿园教师需要晋升职称(中级以下);从年龄结构看,6万多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还有近期发展需求补充的新教师。所以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量很大。
(二)现行继续教育形式的类别和欠缺
现行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从功能角度可分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学历提升培训、 专项技能培训、教师自我提升的学习等;从培训层次可分为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市级培训、县(区)级培训、园本培训等;从项目分类,有领军人才高端研修(“领雁工程”)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特级教师后备高级研修、骨干园长高级研修、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助力工程”)农村幼儿园园长提高培训、农村幼儿教师“双基”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名师)送培,还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者培训、幼儿园教师普通话培训、园长岗位培训等;从培训形式上分集中面授、函授、自学、网络等。这些培训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是自上而下的计划分配的模式,只能有很小一部分教师受益;学历提升是满足个人的学习需求,只是少部分学习型教师选择的方式;网络培训从数量上扩大了培训效益,但从课程建设的角度还未能满足所有教师的需要。如何才能创新继续教育模式,满足众多在职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需求,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呢?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三)现行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传播模式的分类
1.“一对一”模式(手口相传模式)
2.“一对众”模式(广播模式)
3.“众对众”模式(群体模式)
4.“众对一”模式(集体教育模式)
以上四种模式都不是单一、独立存在的,在教育活动中会采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因为多种因素相互影响,这四种模式各有各的特点,各有优势,也各有劣势。
二、现代传媒环境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媒体日新月异,传播技术快速发展,现代传媒环境呈现出首先是教育信息的大数据化、多样性及快速变化;其次是传媒技术的变化所带来的学习环境的改变;再者学习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学习方式、方法、路径、时间、空间发生变化。习近平主席在国际信息化大会贺信中说:因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幼儿教师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部分,同样面对“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的问题。适应现代传媒环境,已是幼儿教师群体的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的新课题。
三、现代传媒环境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建构
现代教育大数据环境下的“泛在学习理论”对于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泛在学习环境依托移动技术的支持,打破了教室的边界,需要高度复杂的教师干预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实时支持,比如适应性学习(5R),即适合的时间(right time)、适合的地点(right location)、适合的设备(right device)、适合的内容(right contents)、适合的学习者(right learner),要求明确学习者“需要学习什么?”“谁参与学习?”“何时学习?”“在何处学习?”“使用什么设备学习?”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幼儿教师职称评定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时,根据《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的规定:“专业技术人员平均每年脱产或半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累计时间,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72学时,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40学时。”已经明确继续教育学时的要求。幼儿教师职后继续教育面临着面广、量大、多层次、多需求的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如何规划和设计计划、方案,采用合适的形式、途径落实,得以满足所有教师的学习需求,达到最大的学习效益。当下根据幼儿教师的学习需求来建构新的学习模式,是一条可行之路。
(一)“一对众” + 现代传播媒体
传统针对面广量大的学员主要采取以讲座、报告的面授(实时)模式,随着现代媒体介入,推而广之的是电视讲座、现场直播、在线电视电话会议等(延时、放大)模式,再延伸为互联网下的网络课程(异时、异地)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受益面广、数量大、场面壮观,同时针对性不强、形式单一、反馈不及时、组织成本高、真正的效益很难确定等特点与之并存。对此,将大量的一线教师学员学习需求分类,将同类需求的教师学员数量控制在一定数量范围内组建学习单元体,采取一线教师更经济、更便捷、可接受的形式,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采用多种媒介传输的形式,再加上有效的反馈和调适机制,将会取得更加经济、更加满意的整体效益。
(二)“一对一”+ 现代传播媒体
传统一对一模式就是面对面师徒模式,随着现代媒体的介入,时、空都不再阻碍沟通、交流,远程音、视频的即时传播和延时传播,使得远程导师制得以实现。对于我省小众的高端研修诸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研修班”等高端的继续教育项目的主要模式,这类研修项目的特点是高端、深入、专业度高、周期长、受众少、投入大、个体收益显著。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为自主学习+导师指导+相互交流,培训机构主要职责是搭建平台,创建自主的学习共同体,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各自的教育理想得以实现。
(三)“众对众”+ 现代传播媒体
江苏在岗幼儿教师学历层次较多,最低的是高中及以下毕业,其次是中等师范、五年制高职、其他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等学历层次,依据表一的数据,74%的幼儿教师是本科以下,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入职的老教师,学历多为高中或中师,九十年代后期及新近入职的多为中师或高师,还有一部分本科和硕士,随着我省教育的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我省幼儿教师的学历提升需求数量很大。现在我省幼儿教师的学历提升的途径主要是自学、函授、夜大、网络学院、开放大学、在职硕士及极少部分的脱产全日制学历教育。学历教育需要入学考试、2-3年固定的学制、学习的经费及工学矛盾等因素限制了一部分在职幼儿教师学历提升。根据江苏幼儿教师的结构特点:人数较多、年轻教师多、年龄层次不均、低学历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均衡等,需要建立适合不同年龄、学历、专业层次、具有地域特色的自主学习虚拟社区,促进各自的自身成长和专业发展。
(四)“众对一”+ 现代传播媒体
对于幼儿教师的终身学习来说,自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校教师和同学、家庭成员、单位的领导和同事、社会环境中其他因素。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对于个体来说是知识爆炸,有的幼儿教师显得无所适从、有的得心应手、有的停止不前、有的迅速提高,使得教师的差异不断扩大。如何合理运用各种媒体的充足资源,合理使用多种资源,满足每一个幼儿教师在自身基础上取得充分的专业发展。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重实效
形式或模式都是为培养目标服务,在模式的选择上一定要为其内容服务、以实效为目的。避免“搭花架”、“走形式”,发挥每种模式和媒体的优势,有效组合,“求真务实”发挥培训的最大效益。
(二)多途径
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面向的数量多、学历层次多、年龄层次多、年轻教师多等特点的教师群体,再加上幼儿教师都是俗称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班员严重超编等因素,就需要创设多途径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各自功能,建立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学习资源库,经多种媒体传输途径,让幼儿教师想学就能学,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学了就认可的体系,满足在职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勤调整
每种模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在运用过程中要加强各个环节的评估和反馈,并与培养目标相比对,及时调整各个环节及其整体模式以及局部模式之间的关系,以达到优良模式为优质高效的学习效率服务的目的。
(四)加强学习社区建设
幼儿教师只是社会的一部分,集体、团队、小组等组织形式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继续教育依然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包括现实中的班组、年级组、学科组、专业组等形式以及虚拟的班级、团队、社团等灵活多变的学习社区,使得有共同需要的成员形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团队。
我省互联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已经起步,发展空间很大。建立一个现代传媒环境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使得每个在职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是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责任编辑:徐瑞泰
Abstract: Ever-changing modern media is characterized with big data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varieties and speedy change in learning environment, which inevitably causes the change of learning styles, methods, approaches, time and space. We should create such environment in which every one learns anywhere and anytime, and select proper learning modes, so that every child teacher can develop themselves and professions, thus promoting the whole level of children education further.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篇4
南丰一中 刘化利
本学年以来,我的课题进行了高中英语阅读学习试验课题的研究。2008年3月30日在我校举办了“高中英语阅读学习研讨会”。在会议上我们认真聆听并学习了专家的指导意见及课题实施方法建议等,并观摩学习了由黄冬老师老师的示范课。对我们实施这一试验给予了启迪和指引作用。经过一学年的实践,有必要进行阶段性小结。
一.确立指导思想
“明确一个中心,抓牢两个关键”,即要求实验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动态真实原则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抓牢课堂教学改革的两个关键:一是课堂教学的真实性的教学材料的设计与积累,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要充分体现动态真实原则。
我们认为,真实性的课堂教学材料应具备以下特征:(1)具有真实的、明确的教学目的,课文教学要注重技巧训练。
(2)具有真实的兴趣性和时效性,所选材料或介绍引入时注重依据学生的真实兴趣,把趣味性与真实性相结合。
(3)具有真实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教学材料要针对学生的真实水平、真实困难,从不同层次体现循序渐进的发展性原则,注重训练的逐步深化,通过技巧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二.我们开展的具体工作
本学期以来,我们按照学校开设的阅读课时完成了《高中英语阅读技能》(高一上)Unit1—Unit12(十二个)单元的阅读技能训练,关完成了空间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珍珠港》、《雾都孤儿》三本书的阅读指导。在每个月末,我们上交了阅读前问卷调查、读前测试成绩统计及分析、学生的阅读心得体会、手抄报展及阅读成绩随测成绩表等。并认真备课,上好技巧训练课。在2月份,根据教研组的安排,认真分析,做课件,上好教研组组织的课题研究的交流研讨课。获得了教研组长的肯定。也学习了其它老师的优点,认真听取了同行们的意见和好的建议。
三.我们认为,真实阅读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应具备以下特征:
①课堂教学活动应是技能的培养,体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觉得和习得语言的本质—语言运用,而不只是语言知识的传授。
②教师应动态转变角色,按真实要求来组织活动。
③应将课前设计的真实性的教学材料与教学内容良好相融。教师课前准备必须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力度。
四.存在的问题与下步措施
1)问题:
①课堂活动依然单调。由于我们以前在教学中很少使用或少有意识地按照动态真实原则组织教学活动,对于教学活动的认识基本来自全国研讨课的启示,因此,教学活动设计单一。②训练方式缺乏实践性,技巧的训练进展太快,而相对应的强化训练太少,学生实践的机会少。学生的感受是“给我了鱼竿,也知道了钓鱼的技巧,实践的机会太少,实效性不强” ③对语用真实把握不足。由于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缺陷及认识不足,教师对语用真实把握不大,对阅读技巧的训练流于表面,对阅读教材的挖掘及整合不够深刻,对泛读教材或空间阅读材料的指导力度不够,有时干脆置之不顾。2)措施:
①加强对动态真实阅读思想及理论的学习与讨论,共同说课、做课,深化理解,集思广益,真正有效地将实验运用于教学实践。同时注重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提高自己对实验的驾驭能力。
②继续加强在课堂教学设计及经验积累,将实践中的灵感与创新与同行分享。
③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从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入手,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语用真实角度处理和利用教学料。
④争取每人上一节研讨交流课,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我们将努力搞好英语阅读试验,使师生真正能成为这一试验课题的获益者。
刘化利
环境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篇5
一、研究的背景
(一)我们面临的问题
我们居住的地球,森林在减少,草原在退化,荒漠化的土地正在以每日万公顷的速度向前推进,侵蚀人类美好的家园。气候恶化、空气污染、水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限制滥砍滥伐,禁止猎杀、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严禁不合格小煤窑开采。然而破坏环境的行为并未停止,一些单位,某些部门仍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而非法进行从事破坏环境的短期工程,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仍在继续恶化。大家在谴责某些人的地方保护主义,小团体主义,眼光短浅狭隘时,也为他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而悲哀。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大家的共识。
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从小进行有关环境意识的教育,使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把我们祖国建设得更好。我们环境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二)环境教育的现状
1.教材滞后,教育内容过时,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与内容,赶不上飞速发展变化的现实:
翻开我们各科的教科书,孩子们学到的是:祖国地大物博,资源雄厚,地形多样,牧场辽阔,草原丰美。读到的课文是: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草能没过十来岁的孩子,牛羊肥又壮;懂得的是:水是循环反复,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再生资源,而对于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水资源普遍短缺的严酷的国情现实,从现行教材中反映的很少。
2.学生自觉维护环境的意识差:
看到地面有垃圾,没有主动捡起来或清扫的意识,老师指出后他说,“这不是我扔的”或“今天不是我值日”。假日到野外郊游,你会看到学生随手丢弃的包装盒。
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常见到在公共场所,青少年儿童在残暴地践踏草坪,采摘花朵,一声“老师来了!”或“有人来了”,他们会警惕地四散离去。
治理环境的能力差:厕所的龙头在哗哗地流水,他想不到应马上主动关上,而是到处找老师,“不就是多花几个钱吗?”孩子在此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在受
到影响,不拘小节是大方,随手关灯,一水多用是抠门,人们认识的畸形也破坏了环境教育意识的生成与发展。
(三)我们进行的思考
1.青少年儿童学习的特点
依据教育家皮亚杰的理论,教育要适合于儿童的身心,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儿童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机制是活动,我们教育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发展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实际活动,重视科学实验。要以行求知,在体验中学。培养学生的兴趣,教给、指导学习的方法。
改革把促进人的个性化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美国从本世纪初杜威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儿童个性自由发展,主张教育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在丰富多彩和充满个性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优良个性。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酝酿开展的第三次教育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对于每个人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创造,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是每个公民进入未来社会的通行证。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获得结果和结论的过程,让学生亲自进行知识的探索活动,面对新世纪环境对人类的挑战,面对严峻的环境治理国情,面对环境意识薄弱的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并为此开展怎样一类活动,创造一些新的、生动的、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项目,以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环境意识呢?这也是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二、研究过程
(一)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合作研究同步发展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主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与从事社会活动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主体独立、主动地完成学习与实践活动,才能实际提高他们的学习并形成多种终身学习的能力。
1.提高教师的环保意识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系统扎实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为此学校首先在教师中进行环境教育意识的学习与研究。共同学习国内外有关专家的论述与理论,提高了大家进行环境教育意识研究的自觉性、主动性。
2.加强有关环境教育意识的研究
环境可说是与我们人类的生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仔细分析研究现行各科教材,还是渗透着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只是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注意从环境教育的角度考虑。我们根据学科,组织相关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渗透点,通过整理、归纳,各学科按:讴歌赞美环境美、涉及环境道德、环保行为、环境科学、环保知识等几大类把相关课文找出来,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渗透,在一段时间内共同进行有关知识的传授,受到老师欢迎与响应。
(1)各学科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意识的知识点
通过分析与挖掘,我们发现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彼此联系又各具学科特色,而且有的联系相当紧密。如果在教研中我们把它们恰当的组合联系起来,使我们的各学科教学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各学科又彼此衔接,强化教学效果,学生不是能更加完整地、全面地、立体式、全方位的沟通、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大的知识储备,增长才干吗?
(2)各教研组就共同围绕的环境主题,开展集体备课,定出授课篇目,选择确定本学科渗透方法、途径及教学预期目标,突出学科特点。
(3)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有目的的渗透环境教育意识。
教案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渗透,从师生的谈话交流内容到习题的演练、应用题的分析,无一不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作业的设计有环境教育的渗透和检查。
(4)进行课后评议,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手段的运用及课堂效果,进行小结。由于突出了学科特点,学生虽是学习相同的知识,有的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描绘了解;有的通过形象的绘画加深;有的通过美妙的乐曲感悟;还有的通过自然常识的学习掌握。各学科彼此衔接又沟通。这种学习方法,学生反映知识学得活,内容记得牢,印象深。
(二)构建新型学校育人模式同促进社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有效的环境教育需要通过新型学校教育模式作为实际载体,同时重视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1.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在课堂,获取认知养成习惯提高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进行环境教育意识的培养主要途径依然在课堂。
(1)构建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将来社会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他们生动活泼学习的关键。
①课前预习查阅有关资料:
根据课文的描述学生画图、找实物、收集有关图片、找标本、找录象带,为了查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价值的材料,跑图书馆,求家长帮忙,上网查询,亲自动笔画,动手做。大家都想通过自己亲身努力获得最有价值的资料。查找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筛选的过程,而且他们是怀着极大的热情与渴求知识的心理在主动的学,自觉的学。课文还没有讲,他们的身心早已进入学习状态。他们为找到的精彩资料而欢欣,为寻求到课本以外的知识而鼓舞。课还没上,环境意识已在孩子心中萌动。自然景色的美好、祖国山河的可爱已深植在学生们的心田。②课上积极投入讨论交流中:
课上教师给学生创造交流讨论的机会,让他们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动脑想、动手写、动手画、动口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人人参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他们在课堂上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会听讲,会思考,学会解答,学会设计新的学习方法,敢于评价教师的讲课。这种授课方法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极佳。学生乐学爱学,环保意识明显加强,收到良好效果。
③课后组织各种与自然、社会、生活接触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
2.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1)学校建有小动物园、绿色植物基地,充分发挥其特有功能,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培养学生与小动物、各类植物接触了解的机会,培养情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开展“手拉手地球村”活动,开展垃圾分类,捡拾废品活动,手拉手捡回一个希望,救活一个大地球。学生环保意识进一步加强。救助贫困学生。
(3)建立环保清洁区,负责开展清扫绿地、保洁卫生工作。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唤醒人们环保意识。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社区,到达野外,调查了解环保现状。植树、建鸟巢,改善环境从我做起。
环境小卫士上街、到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环保宣传;科技小组的同学参观科技馆,开展课外阅读,小发明,小制作,参加各级各类有关比赛。在社区、家庭开展环境美化、清扫、保洁利民小队活动。
三、研究成果
(一)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增强,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的知识点,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注意在教学活动中收集整理资料,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孩子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了
他们珍惜、爱护每一棵小草,每一片绿叶,每一株花朵,在公众场合,看到草坪上有被人遗弃的塑料袋,孩子们会主动的悄悄的捡出来,把它扔进垃圾箱中。他们注意从每件小事做起,各卫生责任区里都有孩子们清扫的身影,倒垃圾的同学遗落了两张纸屑会转身捡起。
(三)孩子们勤俭节约、回收废品的意识加强了
水龙头没拧紧,学生会默默地拧好,用过的废本放在一起还可回收。孩子们关心环境,关心人类生存的地球,关心生态平衡,他们眼界宽了,关心的事情大了,他们在成长。小学生关心大地球,通过课堂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懂得关心和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在学习生活中,长见识,增才干。
四、今后设想
环境教育意识培养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我们刚刚起步,但已尝到了甜头,今后我们想发挥我校的办学优势,下大力气继续加强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意识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加强课堂主渠道的教育活动的研究。
(一)开展理论学习与研究
外聘有关环境教育的专家,及时收集整理、汇总国际、国内有关环境教育、环境保护研究的信息报道,不断加深对环境保护意义的认识。探索环境教育的渠道方法。
进一步探索学校环境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和与社区结合的实践活动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传授能力,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参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二)进行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加强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是保证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帮助新一代公民掌握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大力开展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教育。
(三)加大各科教师间合作研究的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使不同年级,不同科目的教师开展合作研究,提高育人技巧与水平。并使教师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在活动中继续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共同提高理论思想水平,研究能力,社会沟通和社会宣传能力。
2.将学生课堂上所学知识,所懂得的道理与社会实践活动、生活实际相联系,开展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巩固课上所学,提高认识水平,完善人的行为与品格。
3.将课堂教学改革同自然考察、社会调查相结合;了解周围环境现状,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的渠道。
4.开辟社区宣传站(点),培养社区宣传员,发挥使学校育人向社区发展、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宣传知识的能力。
5.组织活动与及时归纳、总结紧密结合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论水平、行为能力,个案研究报告与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与水平同步发展。在活动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随时收集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个案分析总结,组织科研论文的撰写。达到提高学生及教师环境保护意识,强调环境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动、植物的热爱,自觉维护环境,保护资源。坚持观察、实验、饲养、种植、管理、宣传、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动脑、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个体素质明显提高,写出活动报告及论文。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篇6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加强网络化建设是图书馆的生命线。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实现网络化对各类图书馆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是校园网上运行的重要信息资源,在数据库建设中要避免重复建库和数据结构不标准的现象,保持图书馆信息机构拥有丰富信息资源的优势。同时,加强对网络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要把图书馆的网络建设纳入校园网建设规划和预算之中。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图书信息机构的现状,全国图书馆进行国内外广泛联网仍然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光盘将是使用最方便、信息量最大的一种文献载体,还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引进和使用Internet是发展图书信息事业的快捷方式,也是电子信息不可缺少的资源和工具,为用户开展信息服务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
信息时代,将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实现为用户服务的,“网络交换手”,要源源不断地向信息网络补充、更新信息。要能从庞大的信息流中筛选信息,图书信息机构迫切需要加强图书馆网络化人才的队伍建设,下大力气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对图书馆员实施继续教育迫在眉睫。目前,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包括:
(1)学历结构不太理想。我国培养了许多图书馆专业人才,但目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还不是多,具有研究生、硕士学位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学历结构的不平衡,使有些专业技术岗位人才短缺,而一般性工作岗位上人员又过剩。由于学历较低,有的人员只能干一般性的工作,承担不了较复杂的技术工作。造成这种学历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不设法解决这个问题,势必会影响图书馆各项职能的发挥。
(2)专业机构比较单一。现在图书情报专业人员队伍中,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人较多,而其他专业毕业的人相对少些。虽然这些人员受过系统的图书馆专业教育,但对其他相关学科和专业知之甚少,走上工作岗位后遇到一些具体问题往往是一筹莫展。这说明图书馆界在交叉专业教育方面还做得不够。现代化的图书馆不仅需要图书馆专业人才,而且还需要计算机、外语、信息服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形成专业结构的多维化。
(3)职称结构不太合理。由于图书馆多年来地位低下,在职称评定上也曾受过不公平的待遇,致使初级职称人员积压过多,高级职称人员数量较少,高层次人才不足,而水平较高、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又很少,这就很难承担图书馆较复杂的`科研项目。由此可见,加强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迅速提高其自身素质,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需要,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对图书馆员进行继续教育的途径和措施主要包括:
(1)坚持以老带新,以少带多、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原则。目前,图书馆专业人员日益增多,在人员培养上,要充分发挥馆内老同志和业务骨干的作用,以老带新,搞好传、帮、带,以少带多,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业务素质。
(2)走出去、请进来,因材施教,使馆员不断深造。为适应图书馆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提高馆员的个体素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其业务素质。图书馆在实施继续教育规划时,一定要把培养高层次人才放在首位。如对大学本科毕业生鼓励和支持他们报考在职研究生和双学位,要创造条件选拔优秀人员出国深造,使他们成为现代图书馆的骨干。此外,还要加强交叉学习。对图书馆情报专业的人员鼓励支持他们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对非图书馆专业人员要支持他们学习图书情报知识以及外语、计算机技术等。要聘请计算机网络技术专家来馆培训,使馆员掌握现代化技术,适应网络时代图书馆的需要。
【《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推荐阅读: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11-15
网络化环境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研究07-27
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教育11-20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育06-23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08-12
网络环境下的家庭教育10-02
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探索10-15
网络环境下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探讨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