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教师心得(通用4篇)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教师心得 篇1
XX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
体会
网络教学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必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以下是小编收集的XX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仅供大家阅读参考!XX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一:
课前学习是学生与学习目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提高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学习过程中,学习媒体以书籍为主,学生接触的信息主要是文字和少量图片,信息对学生的视觉刺激和情感冲击强度偏小,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足够的兴奋度,难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学习提供了多种信息媒体,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信息(文字、图片、视频、动画、三维模型等),从多个角度不断地对学生的感观(视觉、听觉)进行有效刺激,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而教师精心选择的、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正面人物和正面事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同化作用。
网络环境下的课前学习,是关注学习主体的个性发展、注重学习过程的差别化和选择性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资源方面,学生可以选择教材中或预习课件上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主动获取更完整、更系统的学习资源,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学生提炼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应用的能力将逐步提高;在学习方式上,学生可以在教材和教师设定的学习框架中进行学习,也可以独立设置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流程,并结合个人能力水平与兴趣取向,适当延伸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构筑属于自己的自主学习框架。这种从个人学情出发、结合个体需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实和完善其知识结构,有利于发现并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对于学生全面、持续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以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中“化学反应的焓变”为例,笔者设计了一个网络环境下的课前学习课件,课件设置的学习框架如图1。
框架中的必学内容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前初步了解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基础知识,同时,通过观看“神舟七号”的相关视频、图片,查阅国内外航天背景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通过了解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高速发展,激发学生充满自豪感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分析火箭推进剂的组成、对环境的影响及研制“绿色推进剂”的目的,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而框架中的选学内容,主要面向对航天科技有浓厚兴趣、有可能进入相关领域深造的学生而设置,目的是引领这部分学生进入充满神奇也充满荆棘的航天世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研究科学技术,并养成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航天技术对国防军事和人民生活的积极影响,赞赏科学技术改变生活的积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献身科学研究的积极态度;通过了解科学研究过程中“失败是成功之母”,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价值观,正确认识科学探究过程中失败的探索过程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科学研究过程中失败与成功往往“只差分毫”,从而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研究作风。
在课前学习过程中,网络强大的信息传递能力还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者学生的需要,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研究的内容、学习的形式、存在的疑问集中反馈给教师,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和实施,教学目的将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一切尽在掌握”
课堂教学中,完整获取学生的课堂反馈并准确分析其学习效果一直是个难题,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在有限的视觉范围内,根据一部分学生的面部表情并凭借个人经验进行判断,或是通过对少数几个学生的课堂调查进行教学效果评估。这种判断和评估往往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特别是对于刚刚走上讲坛的青年教师,容易高估或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教学节奏的把握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脱离了学习主体。
网络具有实时、高效传递信息的功能,可以实现点对面、点对点的信息传递与统计,教师不但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料,向部分学生提供个别辅导,而且还能通过网络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探究方案设计、探究过程及结论,在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后对全体学生课堂诊断并实时统计诊断结果,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反馈,为教师实施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参考信息。
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件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实时信息汇总分析 探究方案
学生完成探究方案设计后,通过网络提交到教师端计算机,教师进行审阅,分析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必要时通过网络或直接向学生提出存在的问题或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主动改进、完善探究方案。
探究进度
探究过程中,由于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存在差异,探究方案的合理性存在差异,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尽相同,学生实现探究目的所需要的时间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别。通过网络对学生探究进度的汇总分析,教师就能够较好地把握课堂节奏,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让更多的学生在构建知识和积累经验的同时能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探究过程
学生把探究过程中预期目标、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及其分析、探究结论、探究过程自我分析与评价等内容通过网络真实、完整地加以记录,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点评,及时发现探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予以纠正。
学习效果
网络课件中预设的检测项目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诊断,诊断的结果(正确与否、存在的问题)和统计信息(正确率、做出正确分析的人数与名单、做出错误分析的人数与名单)通过网络实时呈现在教师端微机或大屏幕上,教师在这些数据基础上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估课堂教学效果,必要时可以及时地调整教学的内容、重点、方法及节奏,以最大程度优化课堂教学。
以苏教版《化学1》“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为例,为了把握学生探究过程和检测课堂学习效果,笔者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了相应的信息反馈项目,结合反馈信息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XX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二:
关键词:网络教学偏移,信息素养,网络德育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走进了教育教学过程,同时,基于网络的教学成为了一种可能。实践证明,在这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与互连性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同时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拓展知识提供了方便的、广阔的空间。但是,不管如何,网络教学同样也有自身难以飞越的鸿沟,例如,教学过程中过于开放性和自主性,使我们的课堂组织经常会有一些难以想象的偏移现象和偏离目标。对于这些偏移现象,不但搅乱我们正常的教学进程和设想,同时也降低了网络教学的效率,甚至成为我们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绊脚石”。为此,我们有必要针对这些偏移现象进行重新考量和分析,为正常的网络教学屏蔽负面因素。
一、网络教学中偏移现象的界定所谓偏移,就是指师生在课堂组织教学过程中脱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造成消极影响的,最后导至课堂效率降低的种种行为。下面举出的是我们在网络教学中常见的几类偏移行为:
(一)学生主观引起的偏移行为。
1、无所事事型。不明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也不进行操作,注意力分散,东张西望,不知从何下手。
2、游荡型。网上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东走西逛,在课堂中随意浏览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如有的学生网上聊天,有的查看新闻。
3、谩骂型。有些学生出于好奇和好玩,利用网络匿名性,隐蔽性的特点,互相功击谩骂和嬉戏。有的甚至在聊天室或论坛做出不负责任的言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4、危害型。这类学生往往都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幻想成为“黑客”。他们有意传播或创造不良信息,破坏计算机硬盘上的数据,删除资料。还有的随意按装或卸载软件,造成系统运行的不稳定。前不久,本市一名初中生非法进入某小学网站后台系统,删除网站数据就是此种类型。
5、游戏型。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学生把老师布置的任务不闻不问,一旦教师讲解结束,他们马上进入游戏世界。有的学校由于软件不到位,机房监控不力,学生甚至在老师上课的同时就已经投入游戏。这类现象已完全偏移教学目标,是我们所最不愿意见到的。
(二)由客观因素引起的偏移行为。
1、网络迷航现象。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学习者像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由于站点、超链接形成的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关系复杂,因此学习者在使用网络提供的学习环境进行学习时,容易迷失方向,出现迷航现象。
2、教师“放羊”现象。这种行为一般在农村中小学比较容易出现,咎其原因:主要是农村计算机师资较为薄弱,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由兼职老师担任,教师本身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课堂组织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有的老师干脆放手,课堂进入无序状态,学生“我行我素”的“放羊”现象也就产生了。
3、软硬件因素。有的学校资金有限,软硬件更新较缓慢,跟不上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需求。因此,机器运行中软硬件不兼容,时常“死机”,学生被非正常因素干扰,造成注意力分散,兴趣下降,消极心理萌生,教学偏移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以上的分类只是不完全的概括,很多行为和现象是由主,客观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分析这些现象的成因时,也应该同时从学生,教师,网络这三方去探索。
二、教学中偏移现象的成因网络教学模式是多元层次的互动关系。
学生,教师,计算机这三者之间成三角关系,偏移现象产生是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偏移成因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归纳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说,主要有四点:
1、缺失基本信息素养。对于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够,缺少必要的学会学习的能力。
2、网络伦理的滞后。近年来,全世界互联网飞速发展,全社会包括学校对网络德育使终是一片空白,网络伦理与网络本身的发展失去平衡,不具同步性。而学校的德育更加未及时的包涵网络伦理道德,至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
3、生理特征的影响。学生年龄小,思想未成熟,抗干扰的能力差,容易受到诱惑,缺少独力判断的能力。如学生沉迷于“传奇”、“CS”、“泡泡堂”等游戏就是典型的例子。
4、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技能的合理使用上,技能熟练者完成任务较快,反之则较慢。因此没有层次的任务,不可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其次,从教学者本身来看,有五个因素值得注意:
1、教师角色未及时的转变。新课程强调的教师应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这一单一角色显然不适应网络化的教学模式,“讲多练少”的结果是触发学生焦急,抵触的情绪。
2、有些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够成熟,不具备专业素质。对于网络的使用和驾御能力有待提高,不能有效的监控学生偏离教学目标的行为。因此,网络教学中的偏移就再所难免。
3、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很多教师,对学生的电子作品没有及时反馈,既没有评价,更没有展览交流。更不用说评价体制的“立体化、多元化”,因此学生不能获得应有的成就感,没有老师对学习方向的导航,学习的兴趣逐渐淡漠。
4、网络教学过程中,组织凌乱,效果低下,缺少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网上学习兴趣的转移,结果是游戏,QQ,聊天者渐多。
5、“任务驱动法”的不合理组织。主要表现在:“任务”的目标不明确;“任务”的可操作性不好;“任务”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任务”中未注重方法指导;“任务”缺少层次性。当然,从我国目前互联网的现状来看,也有以下方面值得思考:
1、网络资源贫乏,网络型教学资源没有有效的组织和分类,网络学习需要有丰富的内容来支撑。如教育部门的专题型网站,课件库,积件库不能满足教育需求。
2、网络技术未成熟,网络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由于互联网是基于“开放式互联系统参考模型”(OSI-RM)基础上建立起来,因此它具有开放性,隐蔽性。这样造成许多网上不良信息不能有效过滤。
3、网络教学模式还未成型,目前还处于发展与探索阶段。作为新事物,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成功经验太少,应此在新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弊端也是再所难免。
三、网络教学中出现的偏移现象应对方案
(一)网络环境下教学平台的选择与教学资源的整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是顺利开展教学的保障。完善的教学平台应由以下的软硬件组成:(1)网际互连,即将校园网与Internet相通。(2)电子备课室。(3)电子阅览室。(4)网络多媒体教室。(5)教学资源库。(6)电子邮件系统。(7)BBS系统。(8)辅助教学软件,如黑马多媒体电子教室,NETOP School、LANSTAR、TOPXX Ipclass、易思等都是比较成熟的辅助软件。此类软件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具备如下的几大功能:①全屏广播功能。②分组教学功能。③个别化教学功能。④屏幕录制、回放、转播功能。⑤监控功能。⑥电子公告功能。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否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关键。学生在学习、研究中需要内容来支撑,没有资源,无异于“无米之炊”,就有可能失去学习的方向,产生偏离。因此,做为学校和老师,应该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库内容,完善主题网站的建设。在各学科之间加强横向联系,开展教学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源泉”。
(二)开展校本培训,提高信息素养及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能力。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网络教学的根本。广大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基于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广大教师最基本前提要求就是教师必须了解网络,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操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胜任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任务。为此必须加强教师掌握现代技术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广大教师“懂网、用网、爱网”。如我校在校本培训中,要求教师必须掌握windows操作,精通Word、Excel、PowerPiont、FrontPage软件,熟练使用ftp、flashget、outlook、黑马电子教室等网络软件。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作为开展网络教学的带头人,还应具备数据库管理,网络维护,系统安全等专业技能。
(三)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把网德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范畴,丰富德育内涵。网络道德的建设,首先是加强青少年对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学习。例如向学生明确要求:(1)不要在网上发布,传播不良信息,正确对待他人在网上的言论。(2)要尊重他人的隐私,不要网上功击他人,要对自己的网上行为负责。(3)对于高段学生,可以利用学生对“黑客”的好奇心理,向学生讲解有关“黑客”来历和行为准则,正确对待“黑客”与“红客”的区别,揭露“黑客”的神秘面纱,从而消除学生的盲目崇拜心理。同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大力普及网络知识,内化计算机人文思想,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充分认清网络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危害性,自觉树立健康上网观念-合理,适时,适度的用网。而且,倡导网络道德自律,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将网德纳入全社会的道德规范之中,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最后,提倡“网络助学”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是我们学习的得力助手,网络上有浩瀚无边的学习资源,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网络。而实事上,网络中几种典型的情况是:聊天、游戏、QQ、浏览居多,和我们“网络助学”的概念相距甚远。针对网络课堂出现的这几种偏移,教师应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同时要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有方法论的指导。当然,要指导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提高信息素养。如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学习软件下载的方法及安装。对于家庭条件允许的学生,可以配备《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畅通无阻》、《得心应手》、《电脑总动员》等学习辅助软件。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网习惯,从而达到合理,适时,适度的用网。(四)信息技术教师要用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来武装自己,丰富网络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利用网络的优势,引导学生朝预定的目标前行。
1、加强教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科研工作,完善网络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绝对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纯网络化的学习,既要克服传统“填鸭式”以“教”为主的模式束缚,又要看到它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大面积的提高知识量的优点;既要完成正确引导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以“学”为主的方法,加快特长生的培养,发挥学生潜质,又要看到缺乏教师的“主导”的弊病所在,杜绝“放羊”现象的发生。同时教师本身要熟悉现代教学辅助平台的使用,还要掌握电子教案,辅助教学软件的制作,胜任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任务。
2、完善网络教学中的交流功能和学习评价体系,利用技术优势在教学平台上设立“电子公告栏”、“留言版”、“作品交流”等频道,让学生在开展主题探究、协作学习时有广阔的交流空间。同时对学生电子作品的评价上,让他们自己参与其中,可以采取老师评,同学评,小组评,家长网上评,并在学校网站上展示优秀作品。
3、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功能,以“探索-发现”为学习主线,引领全体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注重人性化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如,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可通过网络电子教室监控技术及时发现存在的偏移问题,引导大家朝预定的目标开展讨论合作。
4、教师课前准备也应是重要一环,必须做到备课,备学生,还要备资源。如:推荐“绿缘读书网”、“小学生天地”、“雏鹰网”等。让学生在浏览过程中不仅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而且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尝试用以下模式开展教学:(1).首先明确学习任务(2).学生搜寻,整理信息(3).协作研究学习(4).总结和评价。此种模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不可“死搬硬抄”。
(五)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创造健康和协的社会、网络环境。
1、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管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堂言行的表现,往往要归咎于平时习惯的养成。而平时的习惯养成,通常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全面合作。作为家庭,家长应加强对学生在家上网的监督,本身不懂电脑的家长可以向电信部门申请“绿色上网”服务(http://),它包括:上网时间控制、不良网页过滤、游戏聊天限制等服务。作为网络主管部门,应设立“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http:///chinese),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依法关、停各类违法违规网站,从源头上彻底清除不良信息。另一方面,加强对互连网的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制度,让网络运营做到有法可依。作为学校,应把教育资源组织到学校的内网机器上,建立虚拟英特网,利用局域网模拟上网学习,将不安全因素降低至最低程度。
2、教育部门应尽快建设主题网站或学习资源库,开展各类网上读书活动,使学生在网上想学,乐学,有所学。如我校,在学校主站的基础之上,开辟了唐诗宋词,成语宝藏,电子图书,快乐城堡等分站栏目,不但丰富了校园网的内容,而且还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和舞台。信息素养是21世纪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终身学习”的保障。前部长陈至立在XX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强调“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可见,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中,在新课程改革迅速推广的今天,教育者除了传授技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之外,我们还应以实际行动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加强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以网络伦理道德来丰富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内涵,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飞跃升华,更上一层楼。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教师心得 篇2
一、多媒体环境下的教
1.1多媒体教学的概念
多媒体教学。顾名思义, 就是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收集和传输处理分享教学资源已达到科学化现代化教学的理念。多媒体教学将平时所用的黑板教学更生动化的体现在幻灯片以及PPT上。利用丰富的媒体形式展现在同学面前。已达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只要合理的利用好网络所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 网络化教学必定得到很好的效果。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还能对同学的认知能力感知社会的能力得到提升。另外在教学过程中, 也会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而得到改进。不断的进行探索如何更好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能力, 得到教学改革的最优化。另外制作课件的过程也很重要, 要根据学科的不同, 设计好教学情景, 为学生设计一个合理又直观的教学环境, 动态性, 在课堂中让学生的思维跟着幻灯片的教学不断的发散自己的思维,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2运用网络工具达到教学水准
网络教学的创新不仅在于采用网络技术的形式, 而且还表现于能提高教学效果的内容, 是二者的有机统一。[1]在网络上构建学校的网站, 方便同学们查看自己的学科, 空闲的教室以及学习成绩选课等等。学校还应该建立一些对本学校有关的门类网站, 使得师生共享网络资源, 提供学习的平台。另外对于网络化的教学, 许多老年教师也应该进行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准, 不能停留在过去的靠着黑板写板书来死板的教学的方法。另外教师也应当转变过去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创作实践,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方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主导-主体”教学结构[2]。
二、网络环境下的学
2.1如何利用网络化更好的学习
在网络化的教学模式下, 课堂上教师播放幻灯片以及一些教学资料视频等。教师站在为同学服务的理念, 为同学们授业解惑, 教师可以布置网络作业, 并且在网络上进行批改,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现在的同学对网络的兴趣比较高, 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最大化的利用网络化设施进行教学课后辅导以及课后作业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另外也可以进行网络远程教学辅导, 这种教学形式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 学生可以随时通过计算机对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进行自主远程学习, 点播学习。教师上传自己的教学视频供学生学习, 学生可以在线与老师交流也可以给教师留言, 更加能激发同学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加强了同学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2网络化教学与传统教学PK
网络教育教学模式就是在网络教育环境中, 实现网络教育教学目标的手段。[3]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板书, 硬生生的为同学灌输自己的教学理念。而在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下, 便捷性体现的非常明显。学生不再用不停的记录课堂笔记而无暇听好老师所讲述的内容而烦恼, 可以拿着U盘去教师那进行拷贝, 在打印成文件来进行温习, 或者直接利用自己的电脑在电脑上温习即可。网络化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具有高效性。学校可以把试题挂在网站上同学们可以随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一个评估得知自己的不足还可以到网站上跟老师进行交流或者也可以留言。这充分的体现了网络化的方便与快捷化,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学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另外教师可以进行QQ群的开发, 同学们可以把自己对教学的意见以及自己对学习方面的迷惑之处随时进行与教师或者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 网络化的普及。教学制度的不断改革, 相信我国的教育尤其是职业化教育会与过去的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越来越高的教学质量环境下我国的职业技术人才一定会精益求精的在各自不同的岗业上为祖国创造出更大的财富与价值。
摘要:教育现代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所达到的必然要求, 其目的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注入新鲜的血液, 为教学事业更添风采。利用新的教育手段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为教育服务, 为更优质的教学环境所努力。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与学,研究,实现
参考文献
[1]何朝银, 詹志华.网络教学之哲学审思[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年02期
[2]宋建辉.对网络教学的认识偏失问题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05期
互联网环境下教与学的改变 篇3
互联网下教与学究竟有何变化?在参加“一师一优课”的活动中,我教学了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和田的维吾尔人》。现在,我就以此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一、改变“篇”的教学,立体使用教材
早在九几年,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老师就提出了三个超越: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基于教师,超越教师。她指出:信息时代到来,课堂已经不是学习唯一的场所。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确如此,人教版语文教材以主题编排的形式,将学生带入一个个不同的天地。每个单元从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凸显了单元的学习重点。《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教师要从“一篇教材”中解放出来,纵观“整组教材”“整本教材”,利用互联网,打通阅读教学课内和课外的界限,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基于以上思考,再细读《和田的维吾尔人》。它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中华民风民俗”这个主题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纵观整组课文,单元导语中有:“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而单元习作是这样要求的:“请你将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课标》中也指出:“教师应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样读来,“如何以课文为载体,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找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点,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成为了本堂课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切入点。
于是,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课前学生自学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懂课文,积累语言,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并以课文为载体,查阅自己感兴趣的资料,拓宽学习空间。
2.课前借助网络平台自学微课《如何当好小导游》,完成进阶练习,让学生利用课文以及收集到的资料,借鉴文中的表达方法,初步学写导游词。
3.课堂学生通过反馈预学,进一步梳理文章脉络,读准生字新词。进而借助计算机,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困惑――如何妙用资料、巧用表达方法来丰富导游词。
4.合理利用互联网优势,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通过“说导游词” 加强语文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这样,借助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立体化使用教材,将教学目标细化为课前目标与课中目标,用网络平台实现课前预学与课堂解惑的对接。再以学习活动――“争当导游”为主线,线上讨论引导,线下交流沟通,融合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最大化地提升了课堂效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改变“教”的理念,促进“学”的主动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就是“老师教,学生听”。“教”真的能把学生“教”会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探究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互联网”下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实现教师从“知识库”型向“指导师”型转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最好的工具。在《和田的维吾尔人》这一课教学中,我是这样实践的:
1.借助网络平台,拓宽学习时空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课本”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而互联网改变了这一现状。
三、改变学习方式,线下合作促提高
线上交流互动,线下合作引导。信息技术拓宽了学习时空,转变了学习方式,让学生接触到不一样的世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调整课堂结构指明了方向。在“互联网”时代,改变要从“信息技术”开始,从“教学理念”入手,重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实践,且行且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资料:
《教与学的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4
陈珍黎
通过读了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收益颇多。我意识到在教学工作中不懂心理学,特别是不能透彻的研究学生的心理,对一个老师来说是不称职的。虽然以前也曾经学过《心理学》,并且对心理学也有粗浅的认识,可这些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是我阅读这本书的心的体会:
一、我认为教师的特殊能力及对学生的影响力大的最重要的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修养。
教师在教学专长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⑴教学专长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教学情境、时间与经验。⑵自动化水平需要提高。⑶高任务要求与关注教学情境。⑷灵活应变能力。⑸创造性的问题处理方式。(6)合理、一致、有意义的课堂教学解释模式。⑺审慎的问题解决方式。
二、教师的期望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和鼓励,孩子是在不断地进步,虽然孩子的成绩并非突出(个体差异),但从孩子本身来说是不断地进步的。
教师期望指教师对学生所做的关于当前与未来学业成绩和一般课堂行为的推断或预测。这种期待会因为个人有一个将要发生什么情况的信念而使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种期望会使教师对个别学生未来的学业成就、智力发展或社会行为形成了深信不疑的推断或者猜测,并采取了促使期望实现的行为,使学生的表现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期望呢?教学过程是复杂的,一个老师每天要和大量的学生进行很多次的交往,对学生形成期望就会减少简化交往的形式,使环境更容易控制。比如当老师提出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老师想寻找能够顺利回答的人,那么老师的目光会不自觉的投到成绩较好的学生那里,即使这个问题有很多同学也会回答,但是他们得不到老师的注意。同样,当课堂出现了骚动,他也会自然而然地向比较调皮的学生看去,教师的这种期望使得他们会对调皮学生的中性行为提出批评,而真正捣乱的人却没有被发现。还有,老师要对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要加以解释,而很多情况是没有什么具体意义的,这时候老师就会按照自己的期望给出解释。比如好学生皱眉老师会认为他们在思考问题,等一会儿再叫他;而成绩较差的同学皱眉会认为他不会,而改叫别的同学回答。在教育情境中,教师期望往往会给学生贴上“好”和“差”的标签,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的行为。在期望的引导下,教师对待低期望的学生和高期望的学生有什么样的不同呢?有心理学家对此做了研究,发现:
1.老师会把低期望的学生安排在远离教师的角落或者把他们集中到一起。
2.在课堂上很少注意他们,也很少有微笑。
3.很少叫他们回答问题。
4.让他们回答问题时,如果答不出,教师等待的时间较少。
5.回答不正确时,不会给他们留出纠正错误的时间,而通常会做出批评。
6.当他们正确回答问题,很少给予表扬。
7.教师经常对他们的回答不予反馈,即便有反馈也不像给高期望学生的那么精确和详细。
8.对低期望学生提出的学习和努力的要求比对高期望学生提出的要求低。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使“差学生”没有得到老师给其他同学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也没得到老师及时的反馈、恰当的鼓励和友善的微笑。学生是敏感的,他们很容易从老师的这些下意识的行为中感到老师的对他们的不公平,使他们降低了学习的动机,不会像“好学生”那么努力,甚至还会做出种种让老师很生气的举动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
教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行为向学生微妙的传递自己的期望。当老师给予高期望时,学生一般都会努力配合老师,不辜负老师对自己的信任。这样老师对学生的高期望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并使他们的行为更符合规范。
作为教师,应该适当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这种不自觉的行为,而对于令教师产生低期望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传递自己的期望给他们。比如让他们担当低年级小同学的辅导员;或者通过家长让他帮助自己的邻居或者亲属的小孩辅导功课;班主任还可以让他们担任“班风建设”负责人等。社会身份的改变能够使他在大家的期望下出现与该身份相符的观念和行为,从而使他们在学习和行为上都有所改进和提高。
三、做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位专家型教师,首先要有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细节如何让孩子的学习效果呈现最佳是我们所追求的,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的。
四、幼儿的思维具有很大的限制性,可需要我们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去培养,引导他们的思维。
五、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只能在3岁左右形成的自我,而在社会自我方面常会出现言行不一现象,需要我们认真理智地对待。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单维思维,而且具有不可逆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反映的是静止的知觉状态,有时有不合逻辑的推理。
在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他们具有了多维思维能力,且具有可逆性。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意识到别人持有与他不同的观念和解答。他们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
在形式运算阶段,中学生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逻辑推理,由大小前提得出结论,不管有无具体事物,都可了解形式中的相互关系与内涵的意义。他们的思维有以下特征:
1、假设—演绎思维;
2、抽象思维;
3、系统思维。
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六、学生进行某种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不应该忽视概念,规则等的传授,也不应该将学生埋入题海之中,埋头苦练,而总应当首先掌握或理解有关操作或运算步骤的知识,然后设计变成练习,让学生在多种问题情境中进行练习。
七、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我们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他们以意义,以便记忆。
八、年幼儿童的许多行为表现,如讲假话或经常损坏别人的物品等,可以视为态度的表现,但由于价值标准没有内化或完全缺乏价值标准,不能视为品德的表现,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谨慎对待他们之间出现的问题,而不简单粗暴地给他们定性影响,损害他们自尊心、自
信心。在教学中我还应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进行培养。根据埃里克森的学说,儿童的人格发展分为5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的勤奋感,此时他
们追求工作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及由成就感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和赞许。如
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
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
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因此,我认为
在这个阶段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勤奋感,要有耐心。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在这一阶段学生逐渐形成有关自我的一
致性形象,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如果在这一时期,青少年不能
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
混乱。在这一时期,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了这些认识后,我会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对他们进行引导培养,使学生形成完
整的人格,培养他们正确的自我意识。
九、评价是必要的,但表扬的奖励更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恰当地运用奖励对学生的良性行为起着肯定、强化的作用,使学生体验到只要以后努力不可以成功,所以说表扬的激励作用大于批评。
十、课堂纪律的维护,首先是要将严格要求与体贴爱护结合起来,要严格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地遵守课堂纪律,并不断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引导学生从他律逐渐发展到自律,但严格要求是以尊重爱护和真诚关怀为基础的,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纪律的约束,要善于利用注意规律,以排队来自课堂内外的各种干扰。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教师心得】推荐阅读:
网络环境教学与思考08-28
网络环境与德育危机09-02
网络环境与作文教学11-01
网络课程中教与学09-22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12-05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思考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