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中教与学

2024-09-22

网络课程中教与学(精选10篇)

网络课程中教与学 篇1

网络教育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 它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 进行跨时空教学。网络教育因其学习方式多样、学习方便、资源丰富、费用较低等特点, 又因其提供的教育形式囊括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各种人群, 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并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我提高和终身教育。

一、网络教育的教学特点

1、教学过程

网络教育的教学过程包括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阶段、学习支持阶段两个阶段。学习支持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向学生提供的学习帮助服务。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和学校支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与学的再度整合。网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根据经验或利用其他方法了解学生的特点。

2、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持服务观”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主体, 他们通过感知、筛选、归类、概括、搜集、重组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和交互学习活动对外来的教学信息进行加工与融合, 形成与发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学生作为网络教育中学习的主体, 其主要的学习形式是利用资源自学。为保证学生在自主学习中, 能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网络教学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 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 确定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学习支持服务应尽量想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帮助。

3、教学媒体

网络教育中的多数教和学行为是通过媒体实现的。网络教学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依赖媒体的功能及师生使用媒体的水平。网络教师不仅要知道各种媒体的教学功能和局限, 还需掌握利用各种媒体的有效教学策略, 并熟练地通过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学信息通过多种媒体被学生主动选择与接收。

4、教学方法

网络教育以教与学行为的时空分离为特征, 开放、灵活的网络教育使学习者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改变。因此网络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变化: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媒体与显示优势,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促进教学形象生动化;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开放优势, 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精神;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优势, 可克服传统教育教学的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形式多样优势, 充分实现分层教学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互动优势, 促进探究式学习。

5、教师角色

在网络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成为主动的施教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是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主要通过以教师的指导为主的导学过程, 通过运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等, 真正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主体性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二、网络教育的学习特点

1、学习的独立、自主性

大多数网络教育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系统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 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的学习展开, 按超文本、超媒体结构组织的学科知识和教学信息, 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发现, 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 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于发展, 对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有重要作用。

2、学生的合作、交互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强调集体性任务, 强调教

师放权给学生小组。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 达到共同的目标。促使同学间互相激励, 形成班级群体互动局面。交互学习重视学习者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 教师应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来展开讨论, 灵活地利用学生的理解, 把它与新知识联系起来。

3、学习以媒体为中介

在网络学习中, 学习资源是通过计算机或网络提供给学生的, 师生、生生间的交流经常是通过网络平台或会议电视系统进行的。学会使用各种媒体, 并利用各种媒体环境中的学习资源是网络学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4、学习资源多样

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的应用, 使教材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内容和知识来源, 在网络的支持下, 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 学生可从多种学习对象和多种教学资源学习与教材相关但比教材丰富的内容, 获取远超过教师讲授范围的大量知识。学习内容和知识来源除教材外, 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也是学习中重要的学习内容来源, 它们的表现形式声像图文并茂, 能提供视、听双通道刺激, 具有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识记、能创设生的逼真的问题情境等方面的作用, 可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 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教育的“教与学”有了很大的变化。知道了这些特点和变化, 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也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立新主编:《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 2009年。

[2]陈丽编著:《远程教育学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探讨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教与学

我本人的教学,主要从新教材具有的几个突出的优点着手,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观念改革。新课程的实施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于是,老师们更多的是关注和探讨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我想,何不将教与学有机地联系起来,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教,学生学起来就会轻松些、容易些。

一、改变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旧观念、建立新理念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活动。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拥有知识的特权,一味地占有和传播;教师是语文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满腹经纶的学问者;教师“主宰”课堂,用“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等方法,提倡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读你写、我写你抄,死记硬背;不管学生的感受,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学、能不能接受,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学生在讲台下枯燥乏味地听,“教”代替了“学”,导代替了演。这就应了当时我上大学时老师说的话,教师成了博士研究生,学生还是原地踏步。这样导致学生不会主动学,不会自己学,连想学习的想法都没有,怎么能学得好呢?这使教师成了复制教学内容的机器,成了超人,学生形成了依赖性。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得口干舌燥,怨天尤人;课下学生负担沉重,苦不堪言,其结果是越学越不会,越听越不懂,最后只能用抄袭作业、逃学、考试作弊对付老师。这种教与学的旧观念模式,只会害了学生,辜负了老师的努力。

如何打破旧观念呢?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不能一节课下来都是老师在讲、在教,要适当地让学生当“老师”。用提问的方式,如何利用提问的方式呢?老师可以用奖罚的方式体现出来,怎样体现呢?奖什么罚什么,比如奖学生有一个特权指挥一位同学上台唱歌跳舞(特权要有一定的限制),等等,罚学生什么呢?罚学生上台自我介绍或者讲一个笑话,这些都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给他们多一些上台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不会觉得这是在浪费课堂时间,而是给学生更多提升自己的机会。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多讲一些有关生活中自己经历的事或者大学生活,让学生听着会有一种想法或目标向往大学,从而激励学生努力读书。最后可以采用幽默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借鉴其他老师上课的教学模式,至于如何教有幽默,就要看教师的教学模式。

二、语文教学中“教”与“学”是互学互动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是互学、互动、互助的合作关系。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是相互交流、沟通、探索。要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加到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开拓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怎样让学生互学互动呢?将知识中的易点和难点内容集中起来,让学生先思考,再和同学互相交流,互相把想法说出来,这样累积起来,学生会从同学交流中结合自身的想法提高语文水平,也可以从网络搜索有关知识提升自己,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例如《出师表》是初三背诵语文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中考时出现在试卷中的概率比较高,难点是难背诵难理解,学好文言文是提高初三语文成绩的一个捷径。通常老师上文言文课时都是自己讲得多,学生只负责听,如何打破这种常规呢?为了节省上课的时间,老师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预习,上课时老师随机抽取一位同学上来说说平常是如何理解或做文言文题的。也可以采取另一种形式,以小组模式,通过小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比老师的讲解更有效。不仅学习文言文可以应用这种方式,学习阅读也可以应用这种方式。

三、把握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出实际行动。我们要把“讲堂”变成“学堂”,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课上教师主要以自我讲解为中心,一堂课下来,几乎是学生在听,导致学生没有太多时间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老师讲解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特别是语文这门学科,不是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吸收的知识就越多,反而要让学生自己摸索自己阅读吸收更多的知识点,从一点一滴的学习、阅读中慢慢增长知识点。教师在“导”字上下工夫,在“精”字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不管什么课程,首要的都是培养学生兴趣,只有感兴趣学生才会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这门课程,学起来容易很多。老师要做引导者,引导学生进入语文快乐世界里,并结合生活,语文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学生才会慢慢利用生活慢慢理解语文。要使教与学有效结合,就要把握时机,乐教与乐学相一致的原则,不再采用严肃、枯燥乏味、无聊的上课方式,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与思考相呼应是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或通过理解从课本中得到启发和自身的想法。加强阅读,通过阅读使他们能够站在具体的生活语境中感知特定的生活情境和状态,联系身边、班级、个人,增强学生对生活感知的直观性,开发学生读生活感悟的潜力。在感知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让学生在真诚的交流和讨论中探究生活,表现生活。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结合,善于诱导重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把重心由教转到学的方面,学生才能够学会,才能学会掌握新知识的本领。

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并研究中考动态

进入初三,每堂课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一堂课的内容,课标要求掌握到什么程度,中考会考什么,如何考,这些都是教师应思考的问题,关系到教师如何教。这就要求老师在每次备课时应认真研究课标,研究中考动态,特别进入总复习,对语文的每个知识点都能对照课标的要求备好课,要对近几年我市的语文中考试卷有所研究,并且希望老师每人做一遍,共同研究中考的方向和中考动态。每堂课程除了教师如何教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如何学,学生很容易产生这种幻觉,认为教师讲了一遍很容易我都学会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当学生再次返回去做题目时还是不知道该从哪方面着手,如何做题目。“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做笔记,认真听讲,遇到不懂的要及时提问并及时复习教师所教的内容,特别是初三语文知识学生应该清楚知道一本书中哪些是常考的,哪些是重点、难点。很多学生会有这种想法,认为都到初三了,语文成绩还能提高多少。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从背诵文言文、古诗、从作文、从论文分析等方面着手,提高语文成绩。例如,有些学生会害怕写作文,写作文要注意的是什么,是题目,看清楚作文题目,根据作文题目的要求,如何从题目中入手,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多看、多读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如作文书、名人名著的一些事迹。教师可以采取借鉴语文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拿出来分享,看看同班学生是如何思考作文题目,如何利用名人名著完美地写一篇作文的。

谈专业英语课程中教与学的博弈 篇3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专业英语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查阅、翻译英文文献, 写出地道的英文摘要和论文, 与国外学者进行直接科技交流的能力。很多学生学完专业英语并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 原因在于多数学校要求学生英语通过四级或六级考试, 而对专业英语方面没有什么要求, 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学习积极性也不够高。但当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需要懂专业的人, 更需要既懂专业, 又懂专业英语的国际型复合人才。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并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主动性, 让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很多学校的专业英语课程性质是考查课, 这就会让一部分学生对此课程不够重视, 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教与学的矛盾在专业英语课程中有很多突出的表现, 如学生抄袭作业、教师教材选取不够好、学生出勤率低、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等。解决这些问题有很多的方式和方法, 而笔者拟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这些矛盾, 寻求解决之道, 这就是博弈论。

博弈论的基本内涵

博弈论是由匈牙利数学天才约翰·冯·纽曼 (John von Neumann, 1903~1957) 提出的用来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者或参与者选择能够共同影响每一个参加者的行为或战略的决策方式。所谓博弈是指策略性的互动, 博弈论就是一套研究互动策略行为的理论。博弈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思维方式, 谋略性思考问题的方式。博弈论的指导思想是, 人在做决定时, 必须考虑到其他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所作的决定或可能作的决定。假设你的对手在研究你的策略并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动时, 你如何选择最有效的策略, 并开始考虑他人又会如何对你的策略做出反应, 你便进入了博弈论的领域。博弈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人们在互动行为中的推理问题, 就是在人们的利益和行为有直接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情况下个体的理性选择与策略。在博弈论中, 理性人的假设是其存在的前提。所谓的“理性人”是指具有推理、决策能力并通过选择策略使自己的得益最大的人, 也就是“完全理性”或“充分理性”的人。什么样的人属于完全理性的人呢?通俗地讲, 完全理性就是指博弈主体事事、时时都理性, 永不犯错的人。而理性就是指人能够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任何一个博弈都至少包括三个要素:一组局中人;局中人可以采取的行动;局中人可能得到的盈利。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组局中人, 教师讲课和学生听课是局中人采取的行动, 教师完成任务和学生获得知识是局中人的盈利。

专业英语课程中教与学矛盾的博弈

抄袭作业现象在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布置的作业, 学生会因为忘记、不会、偷懒等种种原因没有独立完成而抄袭他人已经做好的作业。这种现象在博弈论中是典型的“智猪博弈”模型或称为“搭便车”, “智猪博弈”模型的整个故事是这样的:笼子里面有两只猪, 一只大, 一只小。笼子很长, 一头有一个踏板, 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每踩一下踏板, 在远离踏板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 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 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 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 争吃到另一半残羹。对于小猪而言, 它的优势选择是等待大猪去踩踏板。小猪的行为就是“搭便车”。勤奋自觉的学生 (相当于大猪) 如果选择不完成作业, 那么他的成绩会受到影响, 也会给教师留下不好的印象, 所以他会选择独立完成作业。理性的懒惰学生 (相当于小猪) 自身不愿意独立完成作业, 他会推断勤奋的学生一定会完成作业, 那么懒惰的学生就轻而易举地进行抄袭。这样的现象对于勤奋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因为他们的劳动成果被窃取;对于懒惰的学生来说, 他们虽然暂时完成了作业, 但并没有学到任何知识, 对自己没有任何益处。如何杜绝这样的行为, 教师可以在布置作业时选择思路多变或步骤多变的题目, 这样, 如果出现一模一样的作业一律按零分处理, 勤奋的学生就不会让懒惰学生抄袭, 避免了抄袭作业的行为。或者可以采取给学生分组让他们完成不同作业的方法来杜绝这种行为。还可以采取课堂随机布置作业的方式, 迫使懒惰学生认真听课, 完成课堂小测试。

教材泛滥现象目前, 专业英语教材有很多, 质量参差不齐。学生上课用哪本教材一般都是由教师决定, 学校教材科统一购买, 学生在教材选择上没有任何发言权。但学生不了解即将学习的课程, 也就不可能懂得如何选择教材, 把选择教材的权利下放是不现实的。那么, 要保证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 负责任地选好教材,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可以采取的一种方法, 即在学期末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评价, 并由学校主管部门来监督。这样,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会选用质量好并且价格合适的教材, 如果是自己编写的教材也会在撰写时努力提高质量, 这种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教师随意选择教材。

如何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现实中很多博弈是动态的、依序行动的, 分析序贯行动博弈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向前展望, 向后推理, 即面向未来, 思考现在, 站在未来的立场来确定现在的最优行动。大学内的课程设置有考试课和考查课之分, 学生很清楚课程性质不同考核方式不同, 所以, 学生对待两类课程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他们会认为考查课不重要, 教师的考核方式也较简单, 只要上课来了听与不听基本都能过, 不用太费心思去学习。这是学生的向前展望, 预见将来的结果, 只要拿到学分即可。作为教师应该向前展望来预见学生会有这样的心态, 采取软硬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来上课。教师可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 可以采取上课随机提问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课程的重要知识, 也可以采取小测试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如何解决学生逃课现象考查课学生的出勤状况也是让教师头疼的问题, 在课堂上, 经常会有学生迟到或者旷课。对这种现象虽可以处罚。但是如果这样的学生过多, 相应的惩罚是不可信的, 因为学校不可能给太多的学生处分, 博弈论中有个“以一挟百”的思想可以借鉴。规定那些迟到或者旷课的学生中只有学号最小 (或最大) 的学生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这个规定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假设大家都迟到, 那么, 被处罚的是1号, 但1号会前瞻性地想我不能迟到, 如果我迟到了一定受处分 (1号是最小的) , 所以, 1号不会迟到。当然, 理性的2号会很清楚1号的推理, 他知道1号不会迟到或者旷课, 于是他会前瞻性地预计:假定1号准时上课, 如果我迟到或者旷课受处分的一定是我 (排除1号后2号是最小的) , 所以, 2号一定准时上课。依此类推3号也会准时上课……最后, 理性的学生都会准时上课。这个机制通过挟制一人而成功挟制了所有的学生。这个机制之所以有效就是利用了理性的人们会基于未发生的未来之事来选择现在的行动。

如何避免学生利用教师的同情心学生未交作业或者考试之前总会找到教师, 希望能够通融一下, 把作业补上或让教师再给辅导一下课程。面对这样的问题, 如果教师原谅了一个迟交作业的学生, 这个学生下一次还可能迟交作业, 而其他学生有可能效仿这个学生, 编造借口获得原谅而补交作业。教师无法区分哪些理由是事实, 哪些是借口, 所以, 采用“概不留情”就是教师避免麻烦的一个最好的策略。要打消学生这样的心理期望, 需要教师在开始上课时给予学生“可置信的承诺”, 也就是说, 在开学初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对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规定, 如规定的作业期限之后补交的作业一律不收, 这样的做法可以杜绝学生向教师求情寻找各种理由补交作业。这样做, 虽然显得有些不留情面, 可是免除了后期可能带来的种种麻烦。一旦教师“借口免谈”的策略持续实施, 树立起概不留情的形象, 那么, 所有学生不会心存侥幸, 转而靠自己把问题解决。

如何将教师和学生利益最大化

在博弈论中, 参与博弈的双方最终的目的是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对于教师来讲, 最终的目的是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学生则是希望收获更多的知识。仅仅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教师只要完成任务拿到工资即可, 这样的态度很可能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备课不积极, 讲课不认真, 会使得学生一方收获不到应该得到的知识。这就需要建立监督机制来促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学生评教是一个直接又比较有效的方式。在教学进行到一半时, 请学生对教师进行各个方面的评价, 对于评价比较低的教师采取一定的惩罚, 这样就会促使教师努力做好教学工作, 不仅教学态度积极, 而且会使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博弈的另一方学生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知识, 可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主动积极地努力学习, 这就需要设置一定的制度去督促学生。一种方法就是教师的评学机制,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情况等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的结果可以采取通报批评或者取消个人评优资格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评学的重视, 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较积极主动。最终, 教师和学生相互合作, 教师认真负责地为学生上课, 学生学到知识, 双方达到合作共赢。

在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之间会有各种形式的冲突, 矛盾的激化对任何一方都是不利的, 应该寻求彼此合作的方式方法, 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获得利益。博弈论的参与人都假设成理性人, 都是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为目的, 而现实中博弈参与者的情况更复杂, 参与者都受道德和已有知识的影响, 这样的因素使得分析更加复杂。然而, 利用博弈理论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是有好处的, 可以使问题更清晰, 并利用已有的策略来分析问题, 使教与学矛盾能更好地得到解决。

摘要:专业英语教学一直以来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原因来自各个方面, 在教学中会有各种教和学的矛盾, 解决好这些矛盾,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教学中出现的矛盾, 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达到合作共赢。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与学,博弈

参考文献

[1]李伏生.专业英语的特点及其教学方法[J].高教论坛, 2004 (4) .

[2]董志强.身边的博弈 (第2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追踪课堂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转变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转变

【中国分类号】G420

前言: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能传授知识,也要培养起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更强的竞争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应该不遗余力地追求心目中最成功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等。要想实现这样理想的课堂,教师需要不断进取,改良自己的教学设计,笔者经历了三种教学模式的的“痛苦折磨”后,感慨颇丰。本文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案例,阐述了我国在08、11、14年不同的课堂教学历程,在此历程中,分析了我国课堂教与学模式的转变,具体如下。

一、导入新课

案例案例一(2008年)案例二(2011年)案例三(2014年)

导入新课师:前几天我去超市买东西时,看到了这样一张广告宣传单。【课件出示广告单。】商品的上面都有一些数。这些数你们认识吗?『揭题』你在生活中见过小数吗?举例。师:以前我们学过整数、分数,你知道小数吗?(板书课题:小数)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

生介绍。

师:你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看。出示搜集的信息图片。(身高、体重、一大瓶可乐含量1.5升……)师:今天我们要学习认识小数,当你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研究有关小数的哪些问题?

生1:小数怎么读?

生2:小数是不是只是0.几的数?

生3:小数的加减乘除怎么算?

师:关于小数同学们了解的还真多!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认识小数。

从案例一我们可以看出,在2008年之前,我国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把书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不但不提问,甚至连学生思考的机会都没留,完全没有达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案例二、案例三突出了小数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小数已有一定的了解和接触,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新课开始,以学生关心的问题入手,这样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唤起他们对已有经验的回忆,使学生感受所学内容是非常有趣并富有亲近感的,并适时调控教学活动,真正做到学生知道的不讲,学生已会的不重复,把时间用在刀刃上,从而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探究新知

案例案例一(2008年)案例二(2011年)案例三(2014年)

探究新知借助长度单位理解小数的含义

1、认识一位小数。

课件出示米尺。

师:这样一段是多少呢?。那1分米用米作单位该怎么表示呢?引导学生说出:1/10和0.1。指名说说用0.1表示的理由。

师:小数点后面的1表示什么呢?

3分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呢?0.8米是几分米?

2、认识两位小数。

师: 1厘米用米作单位该怎么表示?

学生练习。

汇报。

3、发现规律

师:这些小数表示的都是长度。小数点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表示的是什么?第二位表示的是什么?借助人民币单位理解小数的含义

1、理解十分之几元和零点几元

师:1元等于几角?我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角。

所以1角就等于1/10元(板书:=),用小数表示就是0.1元。

3、5、8角,你会这样写出吗?

2、理解百分之几元和零点零几元(1)师: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元和角的关系,那分呢?分和元有什么关系?

生:100分等于1元。

(2)师:1分用元为单位,应该怎么写?为什么?

1分就是100份中的1份,也就是1/100元。把它写成小数,就是0.01元。(板书)它是几位小数?

请同学们将这些以分的单位的数写成以元来做单位:

2分=()/()元=()元

37分=()/()元=()元

(4)比较归纳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等式。观察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师手势提醒学生)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二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师:推测一下!三位小数就表示

师: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温馨提醒看这两页的书。

右边这一大段文字,你读懂了什么?有没有和老师所讲的元角分进行比较?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和元角分有什么相似?借助人民币单位理解小数的含义

1、理解十分之几元和零点几元

师:刚才同学们说0.1元就是1角,那一角除了用0.1元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生:我还可以用1/10元来表示

师:你真厉害,原来还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分数来表示。

一起看电脑完整地说说刚才这个同学的想法。

师:1角可以用1/10元表示,也可以用0.1元来表示,那你们觉得1/10元和0.1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0=0.1

练习:6角,你能像这样表示吗?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师:由角的钱数可以变身用元做单位来表示,你会联想到什么?

生1:元和分的关系?

生2:米和分米的关系…

3、根据学生的提问选择问题进行研究。

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

(反馈时表扬能把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和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联系起来学习的孩子。)

4、其他关系你们能想办法解决吗?

5、在不断的比较反思中学生感受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

从案例一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只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2008年—2011年,我国课堂教学模式有所改变,教师考虑到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与案例一比较,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逐渐转化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一直认为这就是让学生自己探究、归纳的学习方式。面对这些,我们可以设问,我们有关注到学生的想法、疑问吗?这些是真正的探索与发现、是学生真正的自主参与吗?

2011-2014年,我国提出新课程改革,其核心是转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我想学、思我所思。案例三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把问题和学习的权利都教给学生,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串起整堂课内容,并层层递进,同时,让学生在错误与正确之间不断产生矛盾和冲突,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既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又有独自的思考和感悟。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三、巩固练习

案例案例一(2008年)案例二(2011年)案例三(2014年)

巩固练习1、判一判

(1)24.76读做二十四点七六。

(2)6米25厘米用小数表示就是6.25。

(3)3元5分用小数表示是3.5元。

2、猜一猜

(1)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226厘米还有其他表示方法吗?

(2)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3米。8844.43米还可以怎么表示?1、用分数和小数表示

() () ( )

2、解讀生活中的小数

(1)立交桥限高4.8米。

(2)小明今天体温38.2摄氏度。

(3)售票厅的告示:全票 1.4米以上,半票1.1米以上。

3、用小数表示

王东身高1米30厘,写成小数是几米?

4、拓展: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师:看,老师手里的这张正方形纸,我把这么大规定为1,0.1大约有多大?谁能比划一下?

用笔画一画,用什么办法能准确表示0.1?创设一个蜗牛比赛的场景。

它们的高度你会表示吗?

质疑:为什么高度一样,但表示的方法不一样?

小蜗牛的高度是1.1米,大蜗牛最终爬了多少米呢?该怎么表示?

案例一中教师安排了判断和猜一猜两题,试图让学生不断的纠错对比中完善认知,但这些对学生要求很高,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案例二中教师有心地选取了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解读这些小数的含义,让学生在自身接触和经历的有关情境和实例中去体会数、表示数和交流数,但是整个练习没有连贯性。案例三注重练习设计,深化拓展思维。创造性地设计了“蜗牛爬杆”这样一个趣味性比赛游戏,就这样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用同一个材料将“技能的强化巩固”、“0.9米和0.90米意义的沟通”、“1.1米的拓展理解”都充分地展开交流,为后续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论:

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好的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上,教师“放手”,坚信每位学生都具有足够的自学能力及素质,把学习的自主权完全还给学生。每当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时,学生的信心倍增,其积极性也得到充分调动,使整个课堂教学变成一种有情趣的学生活动,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有学习压力,而且会乐在其中,当然也使学生的理解、记忆以及创造潜能达到最大化,真正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为其以后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轻松中教与学 篇5

一、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教师和学生的熟识,往往始于课堂上的第一次见面,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处于主导方的教师, 必须消除师生壁垒,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师生的进一步交往和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 我不急着上新课, 而是和学生聊,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始学习之旅。当然,聊的内容在课前已做了准备。挑选最近发生的且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作为切入点。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讲到易中天先生,从我的大学生活讲到最近发生的趣事, 用具体事例说明学语文的重要性和方法。在看似海阔天空的内容中让学生感受语文的包罗万象和深刻意蕴,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语文。

二、创设良好课堂情境

1.课堂形式 常变常新

初一学生的好奇心很旺盛,厌倦单一的程式化过程。为了让语文课不陷于枯燥的泥沼中,我经常变换上课的进程,多种方式并用、轮用、换用,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宗旨。比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对“寿先生是个 好先生吗 ”这个探究题进行 辨析。讲 授《录音 新闻》时,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模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现场记者和指挥所负责人的口吻。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这些形式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期待和兴趣, 乐在其中,轻松愉悦。

2.巧 用方法学 文言文

学生初接触文言文, 往往满足于知道一句话的意思而忽略了句中关键字的意思。为了做到字字落实,我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的同学自由向对方提问,以答对数量多的为胜方如此,所有同学都跃跃欲试,力争将对方难倒。所有的难理解的字词包括用法都被作为问题。好胜也是学生的特点。一个组里的同学互相帮助, 积极查阅课文注释及工具书, 谁也不示弱。就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所有同学参与其中,将要掌握的重难点全部列举出来并自行解决,甚至还将知识延伸到课外。

3.消 除 学 生 写 作 恐惧

作文一向是令学生头痛的任务。如何让学生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并逐步爱上作文,我认为要多管齐下。平时,我将自己在报纸杂志上看到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章印发给学生,不作任何额外要求,让学生纯粹阅读。作文课上,我抓住一个角度深入讲析。比如写人物的记叙文,我先列举学生比较熟悉的《最后一课 》中小弗朗 士前后表 现不一的片段 , 由学生进行比较,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动作、心理表现人物内心的。经过分析对比,学生在提笔写作时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三、点亮智慧的明灯

1.鼓励学生 积极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引导学生的新思维和新看法只要多加鼓励,那么学生的回答常常会蹦出智慧的火花,给人意外的惊喜。如刚开始提问《三个太阳》中壁画上的三个太阳有何含义时, 学生回答得疙疙瘩瘩。我用眼神和语言鼓励他们。“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三个太阳是属于你们的。 你们想赋予它们什么含义呢? 每个同学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们的答案也应该是各不相同的。”经过一番引导,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有人说三个太阳,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人说三个太阳分别代表勇敢、毅力和温暖。这些回答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也毫不吝惜地夸赞了他们,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更浓了,胆量大了,回答踊跃了。

2.注 重 培 养 创 新意 识

没有质疑,就不可能有新的思维和认识的产生,思想就会僵化。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学生有了自信心和自尊心,就能增强自我意识,就能用心思考,就能别出心裁地表现自我,创新意识就会增强[1]。

有些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看似偏离课堂重点,与考试无关。我从不打击他们。我欣喜地发现,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很有价值。如学习《爱莲说》时,有学生当堂提出第二段末尾为什么按菊花、莲花、牡丹的先后顺序,而没有与前文的先菊花,后牡丹,最后莲花的顺序一一对应。我先肯定她的质疑精神,再让全班讨论。在没有学生能给出满意回答的情况下,我再做点拨引导,得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说法。我相信,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必然会提高。因为他们不仅仅按要求学习,还学会发现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

四、适度运用幽默语言

学习了沈复的《幼时记趣》,学生了解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趣事,对这些趣事记忆深刻,津津乐道。在后来的课堂上,当有个别同学走了神,我会善意地提醒:“现在可不要再神游山林啦。”走神的同学立即会意,专心听讲。这样既不伤学生的自尊,又起到提醒的作用。

学生很希望别人关注到他。课前,我提前走进班级。当看到一位男生穿了一件颜色亮丽的新T恤而显得特别精神时,我便说:“很少有男生能把粉红色穿得这么好看的。”他害羞地笑。当他坐姿歪斜时,我说:“人坐端正才更显得精神。要注意形象啊。”经我一提醒,他立刻坐得端端正正,其他同学都挺直了腰板。

还有一次,给学生补充些解题思路方面的知识,有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请学生动笔抄录。内容比较多。时间一长,平日里最调皮的学生就开始半开玩笑地抱怨:“我写得手都要断了。”其他同学窃笑。我走到他跟前,说道:“你刚才就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他笑笑不言语了,继续抄写。其他同学发表看法:“老师你太幽默了。”看他们认真抄写的样子,我微笑。

五、多个角度补充知识

有人说:“走在小路上,我看见语文是前面的路标;飞在白云间,我看见语文是云底的鸿雁;荡在碧水中,我看见语文是醉柳的倒影;行在黑夜里,我看见语文是模糊的足音… …”这句话说明 ,语文的诗 意来源于生活。 语文课堂要重视勾连和拓展,要重视发掘生活[2]。

1.课内 旧知拓展 延伸

语文涉及的范围很广。平时,我注重新旧知识的串讲,让学生温故知新, 有意识地尽量多补充各方面的知识, 延伸拓展。如讲《三颗枸杞豆》时,补充了不少中外名言教育学生珍惜时间。讲到“春天几乎从山沟里溢出了”时,引导学生回忆关于春天的诗句。学生说出了“春色满园关不住”“黄四娘家花满蹊”。赏析“溢”字时,除了介绍动态美,把无形的春意写得具体可感之外,又补充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让学生体悟“闹”字的妙处。

2.课外新知适度 指导

讲析课外文章,不为答案而单一地讲析。如莫言的《童年读书》一文中有“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的语句。我向学生介绍了书籍对人产生的巨大影响。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风靡一时致使当时许多青年效仿维特走上轻生的道路。告诉学生生命可贵,不应盲目冲动。二是斯诺的《西行漫记》,鼓舞一大批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通过正反两例,告诉学生,选择书籍要慎重,阅读书籍也要有自己的判断。初中阶段可多读积极正面的书籍陶冶情操。

3.引导 正确 价值取向

除了文学知识外,我注重在平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木兰诗》中有一段“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我问学生爷娘,阿姊,小弟的出场顺序能否调换。学生能答出按辈分高低。我顺势介绍这是长幼有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体现。并列举了现状,韩国和日本特别注重礼节,我国有些人反而不太重视传统中的优秀部分。教育学生要讲礼貌。最基本的如回到家里见了父母要打招呼,而不是一声不吭地进房间。这样的教育不刻意,不刻板,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赞同。

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整合 篇6

关键词:远程教育,整合

一、问题的由来

远程教育的出现和发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给教与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极大地利用了教育资源,使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时互动、非实时互动极大丰富,逐渐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实现终身学习的一种主要途径。然而,在远程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师生主动性的同时,如何克服时空分离的局限,进一步解决好教与学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仍是师生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二、教与学的现状

信息时代,远程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学习的主动性,推动着人类学习的变革。然而,远程教育同样也是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时空分离不仅使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可能性和频度大大降低,师生间互为主体的关系无法建立,而且使学习氛围、学习情境等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复存在,最终将原本复杂的教学活动转变为简单的自学、听课和记录的过程,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弱化,不利于保证学习的有效性,不利于师生情感的培养、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在网络化环境下如何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已成为目前远程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正如基更所说:“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这在远程教育中必须人为地重新整合创造出来。远程教育系统跨越时空重新构建教———学相互作用,使学习材料同学习行为紧密结合是这个重建过程的核心。”[1]基更也指出,当课程被提交使用时,教与学行为再度整合要通过互动来实现。[2]因此,有效的远程教育必须重新整合教与学的行为,以解决师生间由于时空分离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三、教与学的整合

远程教育中要实现有效的“教”与“学”的整合,首先要分析教与学的时空分离会引起哪些问题,然后理解“整合”的真正涵义。由于远程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系统的过程,因此,有效的教与学的整合注重系统中各要素在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实现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整体协调发展,并能够发挥各自的最大功能[3]。

除此之外,远程教育的成功与否依然依赖于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教学过程”实施的效果,因此,远程教育中教与学整合的根本目标是重建教与学的行为关系,实现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师生交互作用。在远程教育中,师生双方需要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并得到反馈,能对教学效果进行即时评价,进而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和方法,从而保证教学过程实施的顺畅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然而,师生之间的时空分离破坏了双方间的交流,使得信息交互很难及时、有效地进行,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在师生之间架设一座信息交流的桥梁,改善信息传递的方式,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保证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能够有效的进行。从信息交互技术的实现来促进教与学的整合角度出发,我们必须强化以下3种交互关系:

(一)强化师生交互

师生交互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交互方式,远程教育中的师生交互主要有面对面的人际交互和通过电子邮件等实现的远程交互两种形式。前者有利于学习者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并得到反馈,有利于教师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和方法,从而保证教学过程实施的顺畅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有利于实现学习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培养。后者是远程教育中教与学整合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视频会议、函授信件、远程教学等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非实时交互。

(二)强化生生交互

生生交互存在与师生交互相同的两种形式。生生交互的强化有利于提高合作意识、开展合作学习、促进情感培养,避免个人学习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同时,这种交互比较容易进行,不易受性别、班级、个人经历等因素的限制,能够为远程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是教学活动中最基础的交互方式,是师生建立双向通信机制的基本条件,一般指人与计算机等智能媒体之间的交互。远程教学中的大部分材料都是通过人机交互实现输入和输出,即:教师将学习材料的相关信息进行编码转变为智能媒体可以识别的信号,信号通过媒体的作用被学习者译码转换为可接收的信息。当然,学习者个人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也会导致学习效果存在偏差。

四、结束语

信息时代,远程教育以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变革着人类的学习。针对远程教育中的时空分离问题,我们必须努力重新整合分离的教与学行为,创造师生互为主体的关系,重建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机会,从而进一步解决好教与学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建立起很好的基于媒体的信息交流平台和环境,能够为实现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整合创设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德斯蒙德·基更.教学行为的重新整合[A].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C].丁新,等译.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122-146.

试析体育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过程 篇7

一、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 往往会表现为体育教学任务的无限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如果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真的能使学生掌握技术, 提高能力, 培养兴趣, 完成体育课程规定的教学任务, 倒是件好事, 但实际上教师这么做却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让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时, 教师讲授的内容很多, 而学生没有亲身去尝试, 去练习, 怎能掌握技术?怎能完成教学目标呢?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目标要优化, 要增加学生主动练习的时间, 减少教师的高谈阔论。当然, 优化教学目标决不是说教学内容可以任意删减或者增加, 也不是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降低, 而是要求教师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 要根据学生和项目的特点来对教学作出更加科学的安排, 因材施教, 让学生学得轻松、玩得痛快。

二、优化课堂教学导语

体育课上的导语即开场白。好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主动的、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因此, 导语的设计也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和青睐。例如, 一位教师在上“原地投掷实心球”这一课时, 他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 你们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呀?”学生齐声回答:“实心球。”教师又问:“这实心球有什么用呀?”学生又异口同声:“比哪个都扔得远。”接着, 教师就说:“今天我们就学习原地投掷实心球。”这一段导语犹如一杯白开水, 一点味道都没有, 还不如直截了当, 开门见山来得好。导语虽不是以长短论优劣成败, 但不能冗长, 应追求精炼。导入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因为一节课毕竟只有45分钟。还有的教师上课时所用的导语只是为了导语而导语, 与学练内容没有任何关系。好的导语应点明课堂教学目标, 与学练内容息息相关, 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 不至于迷失方向, 这样, 才能充分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边讲边练边问”几乎成了目前体育教学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但就课堂提问来说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所提的问题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 只要回答“是的”“对的”“好的”就行了, 看似热热闹闹, 实是空耗学生的时间。二是问题太多, 仿佛连珠炮似的, 学生根本就来不及思考。三是问题的设计缺乏梯度, 往往是在同一个层面上, 没有顾及各个层面的学生, 也缺少思维的深度。

因此, 提问设计也要问得准、问得精、问得深, 课堂教学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教师要注意课堂用语表达。教学中, 教师有时讲得过多, 学生压根儿就没有多少练习的时间。讲解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但是花过多的时间在讲解上, 对学生来说无疑是纸上谈兵, 没有多大的效果, 学生需要的是亲身去体验和尝试。因此讲解必须要做到精。其次教师为了使整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有很好的过渡与衔接, 中间插入很多很多的衔接语, 表面上看整堂课行云流水, 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再者, 课堂上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也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但有时教师总是重复学生的正确答案, 担心学生的答案不那么完整, 其他的学生没有听清楚, 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浪费学生课堂练习时间的现象。因此, 我们必须要牢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话:“说话简洁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四、优化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教学的手段, 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常常采用激励性评价, 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进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有时因为教师对教材研究不透彻, 滥用激励式的评价, 以至于使其成为一种低效、无效的评价。对学生缺乏导向性的激励性语言, 表面上看似乎能激活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 而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 甚至还会有反作用, 值得我们深思。还有的教师是形式主义激励评价是形式主义盛行, 为激励而激励。语言空洞、反复使用的激励方法, 最终也会导致教师麻木不仁, 学生疲劳。在实际教学中应及时、多样、适度地激励性评价, 提倡师生共同参与, 组织学生反思评价,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某种程度上说, 肯定成绩, 树立正面的学习榜样, 挖掘亮点, 可以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 但如果为了激励不敢批评, 课堂上一味地出现表扬满嘴挂的吹捧现象, 那表扬还能带来多少激励?还能激发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吗?换言之,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就不能批评学生了吗?我们必须认识到, 批评不等于体罚, 有时批评也是一种心理需求, 也是一种教育良机, 也能在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浅谈高等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 篇8

学生作为主体, 也是受教育者, 生活和学习都需要教育者及时帮助和教导, 教师作为主导, 也是教育者, 应及时给予受教育者引导和解惑, 帮助受教育者快速成长。 对于两者关系的正确认识, 有利于顺利开展各种教育和教学活动,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更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发展[2]。

一、当今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下扭曲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 目前高等教育环境下师生关系存在以下问题[3]:

(一) 师生之间缺乏人情味。 目前高等教育活动中, 教师考查学生往往注重成绩, 用分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用分数评定学生, 导致学生只注重分数, 而忽视品德方面的提升。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只谈分数, 缺乏传统文化中的师生情。

(二) 师生关系趋于单向。 目前师生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简单的工作关系, 是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核指标和学校规章制度下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教导只是单纯的“教与学”, 过于强调一技之长, 学生只负责接受知识与技能, 忽略道德与情感等各方面的联系互动。

(三) 师生关系日渐疏散。 当今高等教育组织中, 教师面临科研和教学的巨大压力, 几乎没有时间认识和了解学生, 仅仅两三个学时的课程交流与会面, 缺乏时间和空间联系和交流。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教师传授大量知识, 但为师生之间关系的疏散创造了条件, 师生间的亲密交往和心理交流可想而知。

(四) 理解、尊重、信任是破解扭曲教学关系的首要前提。由于认识定式的顽固性, 同时受到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 “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使读书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力性, 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在不同程度上仍是知识传授,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 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学”, 严重扭曲教育的意义。 由于职责的差异和价值观的取向, 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明显的隔阂。 在现行高等学校管理体系中, 教学、科研和服务这三大职能被析而分之, 一味强调科研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和师生感情淡薄。“感人心者, 莫过乎情。 寓情于教, 以情动人”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必须花更多的心思和精力获取学生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在平时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4,5]。

二、改进进授课方式也是破解扭曲教学关系的灵丹妙药

在高等教育阶段, 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仍是主要任务, 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在于课程教学和实践手段, 要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满意, 必须不断改进授课方式。

(一) 要努力唤起学生学习内在动力。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内驱力指学生学习的社会性需求。 这种需求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 这种需求一旦引起, 学生便对学习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兴趣、 主动积极的情感态度、 良好的注意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 从而发动并维持学习行为, 使其积极投入学习活动。 成功的教育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重在启发, 贵在引导, 妙在点拨, 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课程教学应当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精神动力, 由学生充分发挥和充分表演。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引导, 给予肯定表扬,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 要想法设法地改变课程教学方法。 目前采取的授课模式, 不少教师都是往讲台上一坐, 捧着一本书就开始读, 学生的听课效率很低, 更多学生觉得那是摇篮曲。 与此相反, 比较有活力的课堂则更受学生欢迎。 书本上的内容比较零散, 老师需要提前备课, 整合知识点, 语言表达要清晰、生动、条理清楚, 最好有幽默感, 课堂上要有适量板书。 这样可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睡觉、开小差的情况会有所改善。 教学模式上, 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任务, 分组查资料做PPT, 教师抽出时间把课堂交给学生,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可通过这一过程给予学生建议和指导, 这样讲的会用心, 听的会认真, 交流互动也会更随意。 此外, 还要注重选择性学习, 把时间还给学生, 要精讲多练。 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习, 教师一定给予指导,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都能获得成功, 体验到学习快乐和喜悦, 树立学习自信心。

(三) 课程设置调整要紧跟时代节拍。 伴随时代进步, 新观念和多向思维共同存在, 我们更注重那些从“教学中来”、从“教师中来”、从 “学生中来”的实际问题, 因为教学方法不会定于一, 学生的想象也不会定于一, 所以我们不需定于一地走教学之路, 这样才更具针对性、时效性、有效性, 才更能实现“师生共同提高, 全面发展”的真正目标。 在信息时代下, 教师的职责是创造学习环境, 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价值和意义。 了解学生的需求, 改进课程的设置。 在学生大一、大二的时候, 学校可以适当增加他们的课程, 多开设一些关于人文、历史、哲学之类的课程, 提高学生的素养。 大三、大四学校应多注重专业课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 此外, 教师还要注重信息技术使用, 实现信息化教学、媒体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使教学方式更精益求精、丰富多彩、声色具备,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 通过现代化信息教育手段和远程教育学习和应用,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 使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彩, 让课堂更形象、具体、生动, 更直观, 更逼真。 使用教学光盘、教育网络采集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资料使学生视野更开阔、教育信息更灵通, 不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 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是教学相长的制胜法宝

培养高等教育创新人才, 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使学生在在校期间受到系统的职业化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 具备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6]。

(一) 注重培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善高等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 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以实际为导向的知识转化能力。 尤其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 努力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学校应当安排更多实践内容, 创造更多实践基地让学生锻炼, 做到理论结合实践, 在实践中出真知。

(二) 课程设置应更加注重学生社会应用能力。 学校除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学习, 强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 促使学生打下坚实宽厚的基础, 还应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与实践, 内容设置上通过更多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情景教学展示给学生, 增强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校应当和实习单位、 企业建立紧密联系, 让学生走进企业, 下车间学习本领, 将更多课本知识应用到实践教学中, 拓宽学生获取实践知识的途径和渠道, 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 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平时教学教学活动中, 学校和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重视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转变, 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建立系统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学生活动中心开辟大学生创业基地, 通过虚拟经营企业, 熟悉创业流程, 提高创业能力。 通过国家、省级和校级的竞赛平台, 举办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大赛, 帮助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通过实践平台, 发展与协同各种创新创业基地, 推出校友企业参访活动, 与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倡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中, 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积极为学生成长提供自由发展的学术空间和创新实践的操作平台。

总之,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 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本质问题, 单独强调某一方面的作用是对教与学关系统一的误解。 教与学是教师有目的、有方法、有能力向学生传授知识、 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发展学生技能的过程, 也是学生学习知识, 获得情感熏陶, 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交流互动的过程, 是在交流中学习, 丰富教学内容, 获得发展, 共同成长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出平等、互爱、合作。 优化教学关系、 改进授课模式和注重实践能力是解决“教与学”矛盾的关键。 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 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一种技能、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

摘要: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既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一般关系, 又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因此, 我们应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针对目前高等教育中“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本文认为:优化教学关系、改进授课模式和注重实践能力是解决“教与学”矛盾的关键。

关键词:教与学,教学关系,授课模式,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义国.学生主体”抑或“教师主导”-关于教与学的再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10) :48-51.

[2]宋素娟.正确处理高等教育中的教与学[J].经济师, 2003 (7) :110.

[3]李刚.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24 (5) :49-50.

[4]陈安福.中学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5]叶上雄.中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网络课程中教与学 篇9

关键词:科学探究;化学教学;教与学;引发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75-01

《化学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且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认识和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法,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大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把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内容五个一级主题的第一个主题,将其置于化学课程内容的重要地位。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对科学探究在化学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认识:

一、科学探究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

1、科学探究可以把现实世界带入教室,融入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物质变化的学习情景,用现实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为他们提供亲身体验“做科学的机会,帮助他们用各种方法去研究有关的化学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全盘接受他人的结论,真正从“听和背”中解脱出来,实现“做中有学”的教学方法。

2、科学探究还可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通过科学探究、调查咨询、交流和讨论,学生有机会从别人那儿学到知识,并意识到合作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科学探究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多领域中进行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本学期,我校九年级(5)班王小亮和班级的几位同学主动承担了维护班级花坛的工作。前不久他们发现有部分花的的叶面出现了枯黄的现象,便及时向花坛施用了足量的化肥,但效果不太明显。他们决定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

【收集资料】

①花的叶色枯黄,他们选择施用________(填写“氮”、“磷”、“钾”)肥是正确的。

②前一段时间他们曾用熟石灰(化学式:________)对花坛中的_______性土壤进行过改良。

③近一个星期一直无雨,气温较高。

④通过查阅资料,小亮和同学们知道:含NH4+盐受热或与碱混合,会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

【提出假设】

①太阳的暴晒和气温升高都可使肥效流失。

②熟石灰与化肥瓜也可使肥效流失。

【设计并进行实验】

①小亮取少量这种化肥置于试管中加热,并在试管口放一条干燥的PH试纸,PH试纸无变化。

②另取少量这种化肥与熟石灰混合闻到________气味。

【他的结论】

由以上第二个实验中的现象,他能得出肥效流失与________有关。

【反思与应用】

①小亮进行的第一个实验中,PH试纸无变化,这与查阅资料给出信息不符,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参与了小亮和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想必你也一定受到了启发。你能对小亮保存剩余化肥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吗?

3、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来说,科学探究是一个新的、比较复杂的问题。除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外,更重要的价值还在于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持续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作用,学会收集证据,尊重客观实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二、科学探究对教师教学所起的作用。

1、要求教师像科学家一样的进行探究,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既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引导者,又是他们探究的合作者。所以,教师首先就应该以探究者的身份出现并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教师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要能够科学地制定探究计划,提出猜想与假设,熟悉收集事实、证据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用以得出结论的逻辑和非逻辑方法,能够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处理事实和证据,并得出结论。在探究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探究疑难问题,推理论证的过程,使学生亲眼目睹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就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探究问题的真实情景中,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

2、要求教师建立科学探究的合作“群体”,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合作精神、交流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科学探究合作“群体”,为学生提供互相合作与交流的空间。这里所说的建立“群体”,就是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并给予适当的活动时间和条件,使学生们像科学家一样互相交流、研讨。在“群体”中学生可以交流各种信息。如化学新动态、化学趣史,互相讨论课堂上出现的实验异常现象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在学生中就形成了探究的氛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要求教师当好“探究小组”的组织者,统筹、协调学生的探究活动

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每个科研课题组都有一位组织者,他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要以便科学地统筹组内的人员分配、活动安排以及交流的开展等等,虽然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但由于他们探究的能力较低,完全脱离指导就会陷入茫然,所以就要求教师担当起管理者的角色,统筹协调好学生的探究活动。

总之,在新的化学课程标准理念下,科学探究不仅在教师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学生学习中也起着积极的作用。以上几点是我在实际教学课堂中获得的点滴积累,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会努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王祖浩

[2] 郑 长《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

浅议中职数学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篇10

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关系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也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为,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不仅需要有大批的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和专家, 同样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普通劳动者, 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工作者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为每一位学生负责。

现在的问题是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继续上学, 得到深造, 这种要求具有它的合理性, 而事实上又受制于招生名额的限制, 不可能满足每一个家长的愿望。我们且不说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就是将来经济发达了, 也不可能让所有同龄人都进入“大学”学习。现在普通教育处在这样一种矛盾之中, 往往在外来各种因素影响之下, 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学校的主要办学目标;在这种单纯为追求升学率的目标引导下, 导致了只抓少数“尖子”, 忽视冷落大多数, 教学中不是着眼于全体学生, 而是满足部分渴求升学学生的需要。其结果, 使相当多的学生心理受到伤害, 难以掌握中职阶段应该要求学到的基本文化知识。这自然不符合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的要求。继续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 势必使职业教育办学的路子越走越窄。

二、通过各种途径, 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由于所认识的对象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 学生在认识或获取某种知识时能得到教师的引导, 因此可以比较迅速地去完成这种认识活动的过程, 这也决定了教师在这整个的认识过程中必须起好主导作用。

1、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

掌握学生如何学习是解决教师如何教的前提。我们常说的教师备课要“吃透两头”, 指的就是在钻研教材内容的同时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研究学生如何去学习, 据此来确定教学要求, 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 仔细观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反应, 通过批改作业, 解答学生疑问, 征询学生意见等手段做好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 以便不断根据实际情况, 有的放矢地改进工作。

2、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综合提高, 发展能力的前提, 是数学解题思路的依据和源泉。忽视“双基”的所谓提高无疑是流沙上建造大厦。我在教学中重视了强化“双基”的掌握和训练, 把概念的理解和学生习题的练习之中, 务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

3、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交互作用的一种决策, 是师生共同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只能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 而不能采用强制灌输的方法或某种新的固定不变的模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因其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如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2]。我在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 十分重视如何提出合适的问题, 使得能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有启发性,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维, 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学生解决问题的可行性, 只要求学生简单地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或脱离了学生实际的问题是不能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的。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但要善于提出问题, 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去解决问题, 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思维。教师对例题和习题要精选, 注意选题的目的性、代表性和多样性, 以利于开拓学生解题的思路和归纳解题方法,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学会如何思维, 还要注意养成学生细观察、勤思考, 多提问的习惯, “学贵在疑”, “学而不思则罔”, 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 欢迎学生口头或书面提出问题, 并认真去解决这些问题。

4、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中学阶段, 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并将促使其它各种能力的提高。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外, 尤其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我坚持搞好学生的数学课外活动, 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并成立数学兴趣活动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目标, 主要做法是: (1) 结合课外活动或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 有选择地指定课外读本及有关期刊, 不使学生在巍巍书山和茫茫题海中迷失方向、浪费精力。 (2) 指导读书方法, 要求学生通读与精读相结合, 眼看与实验相结合, 并经常抽出课外阅读材料中的某些章节段落, 对如何阅读进行示范指导。 (3) 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由开始带“强制”性的规定内容、时间、要求逐步过渡到养成学生自己学的习惯, 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 在学生中开展写数学小论文活动, 提倡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验的过程中, 把自己感兴趣、有所钻研、有所体会的课题写成小论文, 或进行某个专题性的探讨。要求要有自己的见解, 力求创新。对于学生写出的调查报告教师认真审阅, 提出指导性意见, 再让学生自己继续研究并修改成文。一段时间后, 组织小论文交流, 举行报告会, 以活跃学习研究的空气并相互交流。小论文活动的实践证明, 它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 而且对于诸如运用知识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得到综合培养和提高, 是培养学生能力, 学会自己学习的有效方法。

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改进数学教学, 必须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实施情感教学, 发扬教学民主, 实行教学相长。

摘要: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文章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教与学关系的措施和应采用的方法, 并取得较好的结果。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曹奉洁, 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中学教学参考, 2000 (7) :55-56.

上一篇:室内设计中的生态元素下一篇:课外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