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网络课程

2024-09-16

物流网络课程(共12篇)

物流网络课程 篇1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是物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为下阶段学习货代实务、报关实务、商品学、物流案例设计与应用等物流专业核心课程打基础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熟悉物流对象(工、农、商等产业)在中国的布局,熟悉中国的交通状况、物流节点,特别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有关知识,并能够结合区域特点,解决有关物流与地理、经济与地理、物流与经济等之间的关系问题。

1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考核标准简述

诚上所述,对于该课程应以什么标准来考核学生,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首先要制定考核的标准。根据物流岗位对人才需求,我们从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来设定考核标准。

(1)知识考核标准:熟悉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等产品在国内的布局状况,掌握中国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发展及分布概况,掌握中国物流节点、商业物流地理等知识。

(2)能力考核标准:能分析物流、经济、地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布局某物流系统的物流节点,能有效地利用、设计、选择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物流线路,能分析出不同商业形态背后的物流模式及特点。

(3)态度考核标准: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意识、个人素养等。

2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评价改革的必要性

2.1 来自于学生方面的要求

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基础课的学习中大多数学习成绩偏差,学习动机不足,抗干扰能力弱,行为不易自控,无视约束,并由此推定职业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度。实质上,持这种观点的人仍然没有走出传统教育评价的误区,以智力因素评价非智力因素,最终导致人才价值观的偏向,教学改革举步维艰。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中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也是这些学生,我们看到的另一面是,活泼好动,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因此,如果仅仅因为他们学习中存在“读写困难症”而被视作素质低下,这显然与发展性评价观背道而弛。尽管职业学校学生的智力因素可能差强人意,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也许是文化课高分学生所不能企及的,他们的“闪光点”就是他们具有的包括特长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交际能力等各种不同的个性与潜能,这种现实情况呼唤着更加注重能力开发和素质培养的教育观与评价观。因此,建立并推行新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2.2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

职业技术教育强调“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指明了现代职业教育在关注客观需要的同时,更关注人的发展。职业学校建立和实施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加强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立足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但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还要提高他们的求职能力、适应职业转变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通用能力以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个体求职谋生的最大成功。另一方面,应该看到许多职业学生对将要踏入的社会缺少认识,缺乏信心,没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现实状况,职业教育同样必须花大力气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意志品质、心理情感等综合素质,在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出色的“职业人”的同时,努力促进他们成长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人”。因此,职业学校的教育手段和教育评价主要应该着眼于这两个方面。客观的看,能力和素质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逐步培养发展形成的,从理论上讲没有一个上限的标准,教育评价既无法量化又不可确定,传统的评价手段难以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基于此,在职业教育中倡导推行新的评价体系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它关注日常教育活动中的一切潜在评价因素,通过积极评价鼓励和支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和个性,促进他们能力和素质的和谐发展。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长期的、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传统的教育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主要采用以量化考核作为教育评价中唯一的终结性评价标准。而我们提倡的新的评价体系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质性评价为主导手段,突出的是改进和激励的功能。

3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思路

3.1 转变考核方式,提升职业能力

有关研究表明,对人才要求的测定中,凭卷面考试只能考出其中三分之一,其余的则难于用传统的考试方法测出,如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物流各岗位所表现出来的对任职人员要求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技能外,沟通能力、主动性、吃苦耐劳等非技能因素更重要,所以必须转变考核的方式,否则难以培养物流岗位急需的物流人才,所做出的评价也毫无价值可言。

(1)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舞台,是学生各种能力得以训练的场所,也是各种能力展现的处所。举一例子,如果某位学生上课总是睡觉,这门课的知识他(她)定是没掌握,更别说能力提高。反之,如果某学生总能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勤于思考,自然他(她)的态度肯定是好的、各种能力相应地也得以提高。因此,抓住课堂表现某门课程成绩评价的关键所在,也是正确、全面评价一个学生最核心之所在。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知识点多,老师在课堂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要求学生课下去利用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是方法,更多的是要学生学会老师教授的方法自主地学习,如果课堂不能很好的表现,学到知识是不可能的,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提高,情感也不可能向健康的方向转变。

(2)应用型作业任务,即结合每一模块教学内容,将作业设计一个个应用型的任务。比如:模块一,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可以出一题——“苏州为何会成为电子产业基地”;模块二,物流节点,可以出一题——“为何要在苏州工业园建立国际物流中心?”通过这样的题将每一模块的知识都整合起来,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既易下手,又感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3)“调查报告”考试模式,即期末考试题目——关于苏州物流经济地理的调查报告,在开学初就告诉学生考试的模式与内容。而不是传统的考试,出一份试卷,有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等,考试前老师给学生复习、划重点,学生考试前几天死记硬背,然后考试时将记的东西写出来,稍微下点功夫的同学都是90分,不愿意做考前准备的,大都不及格,然后再加上平时成绩,这样来评定一个学生一门课程的成绩非但不能全面、正确评价学生,简直是误人子弟,完全违背了职业教学的规律。

3.2 淡化量化考试,革新考核内容

以非知识内容考核的命题为主,通过答案的灵活多样性。给学生想象力等的发展创设一种弹性环境;考试还要测出学生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的问题所在,以利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思维的指导与训练。考试内容要有一部分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答案能自圆其说就是正确的,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考试内容的视野将变得更加开阔灵活,可有效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协同发展。

3.3 考核评价方案

(1)课堂表现成绩记录表

(1)起始分为30分,每节课以上事项至少要涉及10人次。用“正”字记录次数,期末统计;

(2)做与上课无关的事,包括:看其他书、写其他课作业、剪指甲、照镜子、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等,每人次-0.5分;

(3)睡觉、说话,每人次-1;

(4)正激励每人次+1分。

(2)作业分配表

参考文献

[1]居宇鸿.《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评价改革方案实例[J].教育理论研究,2009(3):77.

[2]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习保.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评价体系初探[J].中国科技博览,2009(5):126.

物流网络课程 篇2

物流管理专业必修课程:高等数学B(1)Advanced Math(1)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ics会计学原理AccountingPrinciple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高等数学B(2)Advanced Math(2)物流学概论Logistics Overview财务会计学Financial Accounting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线性代数Linear Algebra金融学Finance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统计学Statistics管理学原理Management交通运输学Transportation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Logistics Technology运筹学Operational Research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Container and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配送管理Distribution Management货运代理Freight Forwarders物流信息系统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物流英文函电English Correspondencefor Logistics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国际物流(英文版)International Logistics。

物流管理专业双专业、双学位课程设置:高等数学B(1)Advanced Math(1)会计学原理AccountingPrinciple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高等数学B(2)Advanced Math(2)物流学概论Logistics Overview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线性代数Linear Algebra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统计学Statistics管理学原理Management交通运输学Transportation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Logistics Technology运筹学Operational Research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Container and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配送管理Distribution Management采购与供应管理Management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物流信息系统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物流系统规划Logistics Systems Planning货运代理Freight Forwarders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国际物流(英文版)International Logistics物流案例与实践Logistics Cases。

物流网络课程 篇3

关键词:非物流专业;《物流管理》教学内容体系;专业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42-03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流科学更加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称为当代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新学科之一。物流科学的产生和应用给国民经济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伴随着现代物流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缺乏、物流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日益凸显,这就迫切需要科学系统的物流管理教学工作。2001年,我国教育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拉开了我国物流高等教育发展的序幕。物流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在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础上,研究物质资料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运作规律,要求培养能够在物流管理领域从事全过程策划、管理和物流信息化工作的高级复合性管理人才。为配合高校专业调整后其它专业教学的需求,有上百家大专院校在经管类非物流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而非物流专业《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如何设置,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如何根据不同的专业内容完成物流教学内容的配套讲解,值得思考和研究。

一、《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原则

1.导向性原则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应依据工商企业及其他专业的物流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设置,教学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选择及设计应该紧紧围绕上岗需要进行,可适当配合开展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做到教学整体目标明确、就业导向突出。

2.针对性原则

非物流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所设置教学内容体系目标应区别于物流类专业的高级技能型和管理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在宽口径、广基础的培养模式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的专业特点,增强专业优势。

二、典型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国内非物流专业开设的物流管理课程名称多为《物流管理》,课程性质为专业拓展课或公共选修课。由于课程大多为非物流专业教师讲授,教学对象也处于非物流专业,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基本遵循各出版社出版的经管类《物流管理》、《现代物流管理概论》等教材的编写体系,少有创新,和课程所属专业存在严重脱节。目前非物流专业所采用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1.“物流功能”主导型教学内容体系

我国物流教学最初所采用的教学内容体系就是“物流功能”主导型。现在很多高校非物流专业教师在进行《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也普遍采用这种简单清晰化并且适用面广、灵活性强的教学内容走线,不仅方便教师的教学,对内容模块的设计也更加明晰化、条理化,各物流功能部分内容自成一体,设置灵活,而且该体系更便于教学对象认识和了解物流的基础概念及产业相关知识,有助于知识的快速渗透。物流功能主要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该体系按照不同的功能要素安排章节内容,详细介绍各项功能的概念和组织实施方法及技能,促进了物流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但该体系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各项物流功能的单项分析容易忽视其间的有机联系,削弱了教学对象对物流系统整体运作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应对该问题,即通过综合性案例加强教学对象对物流系统的整体化认识。

2.“物流管理”主导型教学内容体系

主导型教学内容体系是在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后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该体系在内容结构上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者挑战传统管理的思维方式,从战略高度来看待物流,强调物流在企业中的跨职能模式,总体上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是经管类专业教学对象全面认识物流管理和运作的《物流管理》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体系设置类型。物流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流系统管理、物流作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组织管理、物流战略管理、物流人员管理和物流质量管理。该教学内容体系通过不同管理模块的设置,把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先进理念融入到各模块的内容中,有利于教学对象挑战现有的思想,突破旧的思维模式,更加深入地掌握物流实用知识和管理技能,但对教师来讲则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该体系的应用需要较强的知识驾驭能力。

3.“物流形式”主导型教学内容体系

这是一种全新的物流教学内容体系,知识覆盖面广、专业领域跨度大、内容极具创新、引导行业前沿是该体系的最大亮点。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的融入体现了该体系超强的知识囊括力。目前,“物流形式”主导型教学内容体系的模块设置主要包括企业物流、供应链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城市物流、区域物流、国际物流、绿色物流、消费者物流、数字物流和精益物流,不仅详细剖析了所有的传统物流形式,还对新型的物流形式进行了介绍,内容上更加丰富完整。该体系较为适合课程性质为公共选修课的《物流管理》课程采用。但在物流形式讲解之前,还应从物流的历史和相关概念出发,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避免因内容突兀而影响教学对象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4.“物流案例”引导型教学内容体系

该体系有别于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延伸,从逆向思维角度出发,引导教学对象理解、分析、概括教学内容。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以能配合教学知识点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让教学对象处于案例中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各种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处理方案的教学过程,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法。而新颖的“物流案例”引导型教学内容体系摒弃了传统的以物流理论为主导、先理论教学后案例体现的教学体系模式,充分引导教学对象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推导,自我总结和概括案例中所体现的物流知识和理论,在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掌握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并再次通过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形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循环深入性教学模式。该体系应用中主要以案例贯穿各个章节,在教学对象不了解章节相关内容的前提下给出案例,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思考,从案例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总结出本章节的相关内容,再由教师对教学对象的总结成果进行评价,并进行完善化、体系化、规范化的讲解,最后通过案例巩固本章节教学内容,加深教学对象的理解和记忆。在此过程中,教学对象要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促使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

nlc202309010352

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

三、有专业针对性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

非物流专业《物流管理》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配合相关专业的需求,所以在选用以上四种典型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还应避免教学内容体系的千篇一律,根据专业的不同对内容设置要有所侧重,体现出专业针对性。以下以经管类非物流专业为例,分析《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

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该专业所开设的《物流管理》课程,可侧重对企业物流相关知识的讲解,包括采购物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物流部门是贯穿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协调、监控以及评估的机构,是平行于各个部门之间的一个协调者,物流部门需要平衡所有企业内部以及包括供应链上下游的运作和相关联系。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产业已经引发国内外各生产、流通企业争先研究和开发,在企业管理系统中重视企业物流作业系统的管理,可从成本优化方向引导和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国际物流是伴随和支撑国际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它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对于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物流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可在典型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中提高国际物流相关内容的安排比例。国际物流相对于国内物流而言,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更大的“大物流”,国际物流服务商面临的需求通常要比国内物流服务商面临的需求更加复杂。在国贸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中更多地融入国际物流内容的讲解,研究国际物流的运作,不仅可以提升教学对象对物流概念的全球化认识,更多地接触和引入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同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信息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物流管理》课程,应在内容体系中加大物流信息技术的内容比例,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数据库基础与应用、物流信息系统管理、货物在途跟踪与定位(GIS与GPS技术)、条码技术与应用、基于射频技术的信息采集(RFID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等。物流信息技术跨越了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两大领域,并综合和应用了物流管理科学、系统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的特点。该部分内容的丰富,使教学对象将物流基础知识和物流市场开拓能力与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对象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物流信息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对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对象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方向的拓宽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物流,打破了传统物流“面对面”的运作模式,并且具有标准化、信息化、综合化、低成本、高效率、一体化的特征。,是物流在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电子商务离不开物流,物流依靠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壮大。电子商务专业的《物流管理》课程可把研究电子商务和物流之间的关系作为该课程的重点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之中,使教学对象提高对电子商务物流的全面认识,熟悉电子化物流系统的构建模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复合型的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物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电子商务物流人才。

非物流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开设《物流管理》课程,足以体现高校经管类专业对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和前景的高度肯定,也看到了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市场的严重不饱和性对高校物流教育发展的影响。所以物流相关课程在各经管类专业中的必设性也日渐突显,对物流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一定要切合专业的实际需求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只是基于单项分析的原则,对典型的以《物流管理》为课程名称的非物流专业物流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而目前部分高校已逐渐认识到非物流专业开设物流课程,应该更注重于与本专业特点的高度结合性,体现物流课程辅助性和服务性的特征。所以,非物流专业物流相关课程的设置也逐渐朝着多样化和更有针对性的方向发展,如《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国际物流》、《物流信息管理》、《采购物流》等更具专业特点的物流相关课程,在非物流专业教学计划中相继出现。并且,在教学内容体系中,还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要,设置了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体系更加完善和适用于相关专业。

浅析物流网络设计 篇4

1配送中心合理选址的必要性

配送中心选址是物流系统优化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是连接供货点与需求点的中间桥梁,在整个物流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较之国外先进物流配送业的发展水平及我国零售业快速扩张的需求而言,我国的物流配送中心在配送比例、物流成本、信息化水平、配送技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配送中心基础设施薄弱,利用率低,发展缓慢。2物流配送中心现代化程度低,信息化水平不高。3配送中心规模小,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4配送中心的功能不健全。5配送中心的选址不够合理。6配送人员素质较低。

配送中心在整个流通领域中属于第一层次,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础。从物流系统角度上看,配送中心属于末端物流活动的起点,主要通过门对门运作,直接面向用户进行资源的最终配置,对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配送中心的建立为整个物流系统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服务利益,具体表现在: 降低物流成本,实现配送作业的经济规模。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服务水平。完善了社会物流功能体系。

2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研究的起源和发展

配送中心选址是物流系统优化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国外学者对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早期选址研究阶段和选址研究繁荣及理论更加丰富阶段。选址理论最初由Amed Weher于1909年提出,他所考虑的选址问题是确定一个仓库的位置,使仓库与一系列分散的需求点之间的行进距离最短。运输成本在选址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是贯穿早期选址研究的共同主题。1964年,Hakimi的论文激发了人们对选址问题的更大兴趣,选址理论研究进入繁荣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物流理念的产生,使得设施选址理论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当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正逐渐深化,已不再仅停留于概念意义上的描述性研究,而是日趋重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同时量化比重增强。

3配送中心选址的方法

3.1连续选址模型与离散选址模型

连续选址问题是指一个连续空间内所有点都是可选方案,需要从数量是无限的点中选择其中一个最优的点。这种方法称为连续选址法,常应用于设施的初步定位问题。 即待选区域为一个平面,无须考虑其他结构,可能的选址位置的数量是无限的。然而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在实际选址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实现连续选址。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一个企业物流中心的初步选址上。

离散选址问题是指目标选址区域是一个离散的候选位置的集合。候选位置的数量通常是有限的,可能事先已经过了合理的分析和筛选。这种模型是较切合实际的,称为离散选址法,常应用于设施的详细选址设计问题上。

3.2定性选址方法和定量选址方法

物流网络设计的定性方法主要为专家选择法。它是以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考虑选址对象的社会环境和客观背景,直观地对选址对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寻求其特性和发展规律,并进行选择的一种选址方法。专家选择法中最常用的是因素评分法和德尔菲法以及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对各个方案进行指标评价找出最优地址。定量方法一般用可量化的描述成本的数学公式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选址,常以物流过程总费用最小为目标,通过设定一些参数、变量,并对问题作一定的假设,建立一个比实际情况简单的模型,通过求解模型得出方案。比较典型的定量方法包括重心法、CFLP法、 Baumol—Wolfe法、混合整数规划法、双层规划法、启发式算法等。

3.3单目标模型和多目标模型

以往人们将成本最小化作为选址决策模型的主要目标,即单目标模型,Weber问题便是典型的单目标模型, 但现实选址问题往往是多目标的,其他的目标 ( 如最大化满足需求) 也很可能会影响最终决策。因此,当目标函数涉及运输成本、投资成本、客服水平、设施能力利用率等两个及以上的目标优化时。问题的目标由求解单值函数的最小值变成了求解不同目标的向量最小化,即多目标规划选址。

4结论

《绿色物流》课程论文 篇5

题目……………………….姓名……..…学号……….…专业...………电话….….….要求:① 打印版

② 字数不少于2500

③ 题目自拟(与绿色物流相关即可)

④题目四号、宋体、加粗;正文小

四、宋体,段落间距1.5 参考题目:

(1)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绿色物流在国外的发展及我国的差距

(3)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绿色物流

(4)绿色物流系统构建

(5)绿色营销策略探析

(6)试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7)循环经济条件下逆向物流体系的建立

(8)试论废弃物物流体系的建立

(9)绿色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0)物流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11)GPS在现代交通运输中的应用

(12)政府行为在物流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3)我国发展第三方物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4)绿色包装在企业中的应用状况分析

(15)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

(16)国际物流产业发展趋势

(17)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物流

(18)企业如何发展逆向物流

(19)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的途径

高职物流英语课程的教学思考 篇6

关键词: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英语;英语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45-03

在高职类大专院校,英语的教学大多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与专业英语教学阶段。在上述不同的两个阶段当中,各高职院校对于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许多院校都会去强调和重视基础英语的教学阶段,而忽视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各种要求。在学校和大多数教师看来,基础英语的教学才是对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因此,在从事基础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还会不断地鼓励甚至要求学生去参加各种高校英语应用能力的考试。相反,专业英语在他们看来,仅仅只是对基础英语教育的一种补充,一种延伸。学校对于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以及教师配备等各方面都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物流已经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企业界和学术界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物流英语课程的开设正是为了适应对新型的国际化管理人才、外经贸人才、物流人才的需求,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课,应该引起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重视,以此来弥补现有经贸类的各个专业课如国贸、金融、管理等课程的缺口。

一、高职院校物流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

1. 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师资力量薄弱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生源具有多样性,既有从来自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也有来自于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普通中专、技校的学生,因此,英语基础各不相同,悬殊很大。据历年观察,南华工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学生进校英语成绩既有在高考中取得100多分的学生,也有仅仅只考了10来分的学生。此种状况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高分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越学越开心;低分的学生则毫无动力,十分痛苦。

物流英语是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而兴起的一门专业英语,是商业经济英语的分支学科之一。物流行业的特点决定了物流英语在词汇、语法、结构表达、问题内容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尤其是词汇,主要是由与仓储、流通及供应链相关的半专业技术词汇和专业词汇构成的,因此,涉及到了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方面。正是由于物流英语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英语课,设立的时间较短,具备与此相关经验的英语教师相对而言就较少。物流英语涉及到运输、保险、贸易、报关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大多数物流英语教师都缺乏物流的实践经验,缺少对整个物流行业运作流程的了解。因此,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较难满足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目标。

2. 教材陈旧

目前,市面上的绝大多数物流英语教材都侧重于以理论知识为主,涉及面十分广泛,许多教材在内容的安排方面都存在有“广而不精”的情况,高水平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精品物流英语教材缺失。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存在缺少对物流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合理分析。实践教学环节大多体现在discussion和pair-work这两环节,缺少了适用性较强的外贸函电以及各种单证的应用。

3. 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形式单一

不管是基础英语教学还是专业英语教学,现有大专院校的教学模式还是多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填鸭式”教学的方式。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的还是从词汇、词组、语法到翻译课文的教学程序及流程。这种教学模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词汇、翻译技巧以及掌握各种语法的应用,但是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互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出现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局面,对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同时,在教学手段方面,相对于之前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台录音机的“三一”模式而言,许多高职院校在课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硬件,但是由于教师的课件太过于依赖课本,过度地强调了语法,缺少实际场景的应用,导致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较差的结果。

在大专院校里,考核形式往往不是考察就是考试,而且绝大多数教师会选择以书面的形式进行相关考核。因此,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决定了他们成绩的高低。虽然这样的考试有它自身的优点,但语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口语、英语的灵活应用的掌握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少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卷面成绩,常常采用重讲解、轻应用;重考试,轻实践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也是极其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规律的。

二、高职院校物流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1.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专业应用能力

物流英语教师的素质是提高学生学习物流英语的关键。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可以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人才,来补充物流英语的师资;其次,可以组织物流英语教师深入到物流企业中去,进行相关的学习、实践,加强教师对现代物流企业的认识,增加教师对物流企业整个运作过程的了解;第三,聘请资深物流英语专家开办各种讲座,鼓励物流英语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并获取相关的资格证书。同时强化专业英语教师的梯队建设,培养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打造物流英语的精品课程;最后,加强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素材,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前沿信息,不断做到与时俱进。

2. 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是课堂语言教学的最佳样本。因此,所选用的教材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趣味性及实用性。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非常重要,关系到与今后工作的连接。在我国,物流教育的起步较晚,市面上的许多物流英语书面的素材都是来自于国外的英文原版,理论性很强。这对于刚接触到物流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讲,是很深奥且难懂的。另外一部分物流英语教材的编排也只是国际贸易、报关、仓储等英语知识的简单叠加,不能反映物流行业发展的前沿。不少高校针对目前的现状,大都采取教师自编物流英语教材的方式,这是根据物流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编写教材的很不错的方式之一。合理的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占着重要的地位。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通过"订单式"的培养,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来组织教材,筹备双语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英语的各项应用技能,这也是一个非常实用且有效的方法。

教材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实际的物流业务相结合,涉及内容应该全面,有连贯性,注重与其它领域的衔接,并有相关的数据图表来帮助理解掌握,必要的单元中间还可以配备录像资料,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增强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不同的教学环节,进行系统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做相关练习的同时掌握必要知识。

3. 更新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

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及自尊心,关心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明确自身职能的多元化,积极创新,提高教学水平,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的起始点,让学生能够自主地确定学习进度及内容,决定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估,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获取相关知识。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内的学习,更是课堂外的不断实践。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是教师的“忠实听众”。在当前英语教育的新形势下,应改变“聋哑英语”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实际能力培养。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又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例如,在物流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于物流教学的相关软件,对采购商、供应商和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业务运作流程进行模拟,对三者之间的商务谈判进行不同的实训及案例分析。与此同时,为了达到综合应用所学英语的目的,应该努力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可以成立英语协会,举行英语角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口语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还可以利用快捷的网络,在校园网上创建英语学习平台,涵盖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学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在课堂内,而且在课堂外,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考核方式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课堂笔试的考试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质量,维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但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普遍存在的“临时抱佛脚”的应付行为。有的学生甚至明确表示,即使不上课,不自习,利用考前短期复习,强补作业,照样可以“过关”,等等。单一的笔试违背了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因此必须改革,使量化评定能够更全面、更合理。例如,在物流英语课程的考核方面,就可以采用英语的视听讨论、英语辩论的方式进行考核,采用多种形式,全方位地考核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必须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而物流英语水平的高低则正是衡量物流行业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对高职院校物流英语课程的相应改革,加强物流英语教师的师资培训,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采用全面科学的考核方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Harmer,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Person[M].Education,Inc,2011.

[2]张旭英.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09,(9).

[3]刘东方.高职高专物流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

物流网络课程 篇7

1 国际物流课程教学的相关背景

国际物流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是指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和制成品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和转移, 它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 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的物的流通[3]。国际物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国际物流及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综合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侧重于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东北林业大学是黑龙江省设立物流工程专业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 也是全国范围内设立物流工程专业较早的高校之一[4]。以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为例, 该专业在2005年设立之初并没有“国际物流”这门课程, 而是开设了“国际货物与通关”这门课程, 主要讲解国际贸易导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争议的预防和处理、国际贸易合同的磋商与订立、国际贸易合同的履行、报关制度、进出口货物的通关制度、保税进出口货物的通关、其他进出口货物的通关、进出口税费等内容。可以看出, 课程的侧重点在于国际贸易以及货物通关的相关理论和知识。2008年, 为了适应新的国际物流发展趋势, 通过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调整, 该课程变更为“国际物流概论”, 其目的是拓宽原有课程的范围, 增加了国际货物运输、保险、货运代理以及检验检疫的内容, 使学生能够充分、全面地了解国际物流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具备实践操作技能。目前, 该课程是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选修课程之一, 其培养的重点就是要求学生在了解国际物流以及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同时掌握实际务实技能, 使学生可以在将来所从事的国际物流与外贸工作中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熟练应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主要国际物流业务的流程管理, 如海上货运物流管理、港口物流、国际航空物流流程管理、陆路口岸物流流程管理、国际多式联运及大陆桥物流流程管理等, 以及国际物流中的检验、检疫与通关业务, 国际物流运输, 以及国际物流货运代理与实务等相关内容, 重点介绍海运、铁路、航空和多式联运方式下的运输单证、运输费用、运输程序、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运输保险、外贸储存、流通加工、装卸搬运, 以及检验检疫和通关业务等。教学重点是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国际物流报关、国际物流运输业务与仓储业务, 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教学难点包括国际物流标准化、国际物流国家管制与报关业务、集装箱运输、国际多式联运业务、保税仓库与保税区。另外, 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国际物流课程已经具有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设施, 比如物流工程实验室的国际物流实务操作软件、三维互动港口仿真系统等软硬件设施, 可以使学生进行相应的国际物流实务操作, 但从系统的角度来讲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2 国际物流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 教学思路

现阶段, 我国在国际贸易以及国际物流相关领域的教材和参考书相对比较丰富, 同时知识结构体系也相对比较完善, 这种情况致使大部分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思路趋于固定化和同质化。一般情况下, 国际物流的课程教学思路以教材为主辅以少量的参考书, 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按照传统模式下的按照相应的理论知识脉络进行讲解。这种情况使得课程教学过于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 而缺少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知识消化理解并灵活地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传统的课程教学过于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重视知识灌输而轻视能力培养, 重视理论教育而轻视实践操作, 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学以致用, 对工作不适应, 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5]。另外, 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缺乏应有的特色。由于对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要求不了解,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导致有些院校的国际物流课程只是照搬其他院校的相同或类似的课程培养体系, 没有体现出自身的特色。例如, 港口资源丰富的院校对于海运国际物流应该有所侧重, 而邻近边境的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国际物流课程则应侧重于陆路或航空国际物流。因此, 从教学思路上来看, 对国际物流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2 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往往是以老师的课堂讲授为主, 仅以授课老师的视角和思路向学生讲解知识结构。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备受诟病, 在国际物流课程上更是非常不适用。由于缺乏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交流, 使得学生在掌握国际物流相关知识方面的积极性很难提高, 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相关业务的主动性。尽管教师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进行了极大改善, 可是课堂的活跃度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也使得学生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视角主动地进行学习, 从而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国际物流的相关工作中。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对是否能培养出优秀的、高水平的国际物流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因此, 有必要系统地对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 尝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内容, 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 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多种情景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国际物流知识。

2.3 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的形式为主, 而对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并没有充分的考核。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对于相关的知识大多只是临时的死记硬背, 从而形成短期记忆, 一旦考完试就会很快忘记, 非常不利于真正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就国际物流这门课而言, 理论知识涵盖了国际物流的概念、国际物流系统与网络、进出口贸易的程序、国际贸易结算、进出境检验检疫、进出境货物的通关、国际货物的保险国际商品的采购、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国际物流运输、货运代理、国际物流信息及供应链管理等内容, 同时涉及工业、经济、法律政治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脉络和理论体系[6]。如果仅靠单纯的死记硬背, 很难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掌握。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能使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准备考试, 由于短期记忆会很快的消失, 学生无法真正掌握本课程的真正价值, 从而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在今后实际的工作中。因此, 从考核方式上来看, 对国际物流的教学改革是非常紧要和迫切的。

3 国际物流课程创新教学改革措施

3.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知识点与案例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将传统的纯理论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对应每一个知识结构, 结合一个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不但可以使得课堂气氛活跃, 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 还可以在老师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将案例结合课程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运用课堂学过的知识对实际事例进行分析和应用,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做到活学活用, 这样一来也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 掌握得更加透彻。经过了实际案例的历练, 当他们以后面对工作岗位中的实际问题, 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 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而不至于因缺乏临时应变和分析能力而感到惊慌。同时, 这种将国际物流知识与实际国际物流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也会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举多得。

3.2 在教学过程中将国际物流与双语教学相结合

由于国际物流课程性质的特殊性, 它与“国际”二字紧密联系, 因此, 双语教学在国际物流教学中也必定要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物流理论体系中的很多内容都源自于国外的经典学术文献, 而这些学术文献中只有一少部分被国内的学者翻译成汉语。另外, 因为国际物流本身存在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 这使得国际物流的理论研究在不同的国家学者之间都有着不同视角[7]。在此情况下, 如果将双语教学与国际物流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就可以使学生通过双语课程中的外语专业知识, 更加直观的收集、分析和研究此课程相关的、经典的以及最前沿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知识与案例, 而不受因国内信息有限以及语言障碍的影响。同时, 对国际物流进行双语教学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关注视角。另一方面, 由于国际物流的专有特性, 其所涉及的工作领域正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所从事的物流业务以及贸易活动。实行双语教学的益处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中, 在实际的工作应用中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 在物流活动中各种英文单据和信用证的填写和审读, 各种英文货运单和提单的填写和审读, 与其他国家的公司洽谈和拟订合同, 书写各种英文贸易电函等, 都应该在国际物流双语教学中得以体现。

3.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国际物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该是密不可分的, 国际物流本身就是一个以实践为主的学科范畴。如果遵从传统的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的教学, 使学生对国际物流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而不会进行物流的实际工作操作流程, 那么国际物流的课程也就失去了意义。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将搭建以提高创新精神和应用实践能力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构建“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4]。同样, 在国际物流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锻炼学生对如海运、港口物流、航空以及陆路口岸物流流程以及相关手续的模拟, 以及各种单证的填写和通关实务的模拟。在这方面, 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国际物流实践课程以及实验室的相关软硬件配套设施已具备了较好的前期基础, 如国际物流实务操作软件、三维互动港口仿真系统等, 但在设施改进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随着各项实验设施的不断完善, 教学与实践会更加紧密的结合, 使本课程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 为了使学生对实际的工作能有所了解, 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内的国际物流运作业务方面的专家给学生作报告, 谈谈实际工作的经验以及感想, 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国际物流的信心。

4 结束语

本文以物流工程专业国际物流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国际物流课程性质的分析以及对传统国际物流课程体系的分析, 从教学思路、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进行国际物流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教学思路上改革, 应该注重将知识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从教学模式上改革, 应当将国际物流与双语教学相结合, 同时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水平的国际物流人才。

摘要:以东北林业大学国际物流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际物流课程性质的分析, 系统地阐述了进行国际物流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并提出了进行创新教学改革实践的几点建议, 以满足对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国际物流,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鄢小蓝.湖南家具外贸物流通道选择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2.

[2]庞燕.我国中部地区国际物流运作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 2007.

[3]王宇露.国际物流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6 (19) :144-145.

[4]吴金卓, 高珊, 许恒勤.以工科为特色的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森林工程, 2014, 30 (3) :190-193.

[5]曹明兰, 刘恒.物流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视界, 2012 (29) :147, 89.

[6]张莉.国际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24) :66.

汽车逆向物流网络规划 篇8

在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和产品新陈代谢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之下,汽车的制造业占用了很大一部分的资源,与此同时,它还制造了许多的环境污染。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普通的公民都对废旧汽车的再利用问题十分关注。这主要是因为汽车的废旧产品会导致很大程度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给生态环境带去无法想象的破坏,这些无一不与政府的建设、企业的发展、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视角出发,从废旧汽车的回收处理问题、资源的节约,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环节出发,多方面讨论废旧汽车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有助于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的运行。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又能兼顾社会效益,树立起一个负担起社会责任的良心企业。

2 问题概述以及假设模型

2.1 问题的描述

要研究汽车逆向物流网络的规划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采用假设模型建设。首先,要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现在,我们来假设这样的一个情景。一个汽车制造商的正向物流网络体系的构建已经比较合理了,同时拥有了自己配套且完善的制造中心。可以说在国内乃至国际中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一个汽车制造商同时在国际上建立起了一定规模数量的区域配送中心。该汽车制造商向各大城市进行物流分销,在多个城市建立起了自身品牌的官方4S店。在这个条件之下,我们再进一步的假设。如果这个汽车制造商在正向物流渠道上建立起了逆向物流网络系统,将废旧的汽车回收再利用。那将会是一次业务上的拓展,对于企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况。从可回收的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对可再生的资源进行利用,这不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回收的成本吗?同时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可以说,采用汽车逆向物流的方式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帮助,但是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经过不断改革与研究,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汽车制造商在已经建成的正向物流渠道上基础之上建立起逆向物流网络,将开拓的分销中心作为回收中心,把开拓的区域配送中心作为拆解中心,把开拓的原制造厂作为再制造中心。对于企业来说,有了正向物流渠道作为良好基础,逆向物流的开展必然较为顺利。这样一来,就能够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正向物流的回收汽车,大大的节省了运输过程当中所产生的费用。正逆向物流的汽车物流网络系统构建需要在研究过程中慢慢琢磨,不断完善与优化。

2.2 模型假设

为了使得问题更加的简洁明了,本文对模型做出了以下假设。

①假设汽车制造商采用三级销售渠道的方式,把自己企业所生产制造的汽车运输到了所确定的消费地点,再把汽车制造核心地作为汽车的原生产地,区域配送中心的划分依据消费区域来确定,把城市作为单位划分,以此确定分销中心。所以在构建逆向物流网络的时候,汽车制造商回收中心的扩建或新建依据分销中心所确定的区域范围进行选址。拆解中心可以按照之前所划分好的区域配送中心选址。要明确的是,所有需要回收处理的产品只能回到制造中心或者新建的逆向物流中心进行修复和处理。

②从先前消费地点所回收的废旧汽车具有同质性,换句话说,统一消费地点所制造的汽车是具有同种性质的。因此汽车的回收应当考虑到消费地点的问题,以便于汽车的再次利用。

③成本已经知道的如下:从消费地点回收汽车(物流网络中的)数量,每一个设施的运营成本以及固定成本,每一个相应设施的处理能力,每一个路径的单位运输能力。

④汽车产品回收中心所消费的数量与所回收的数量成正比,运输支出与运输量成正比。这就要求企业对其的生产销售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去进行汽车产品回收,保证收入与支出相适宜。

⑤严重损耗导致无法回收的废弃物统一安排放置在废弃处理点。当然废弃物要先经过专业的审查才判断该物品是否无法重复使用。这里所提到的处理点的选址不在我们的模型考虑范围之内。

⑥我们是把汽车看做一个整体部件来进行处理回收的。不仅仅是考虑到汽车的某些零件部损坏问题,还需要从汽车的整体情况入手。因此我们的模型可看成单个,整体产品、不仅仅是一个物流设施选址问题。

⑦考虑到现实生活中情况的复杂性,建设起来的模型仅仅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考虑这一单项目标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微观与宏观的角度进行模型建立考虑。

⑧在所构建的模型中,我们只需考虑的费用指的是从回收中心到拆解中心以及从逆向物流的消费地点到回收中心。这一过程由消费者自行运送,逆向物流的产品则进入原有的正向物流网络进行流通。所以,这里将其视为与新制造产品具有一样的性质。不仅仅略去了闭环供应链的正向流程;还有废气处理点,将其视为不在循环网络中。所以,这里就不考虑到物流费用等其它费用。

⑨回收的汽车经拆解后可再制造的平均制造率已知,而在制造过程的损耗不计。对于回收的汽车使用率一定要在回收前就清楚判断,免得在实际的再制造过程中遇到损耗过多问题,导致生产受阻碍。

⑩单位产品再新建视为逆向物流中心和扩建的逆向物流。消费地点回收汽车中心再制造的可变成本相同。

2.3 算例分析

设想有一个企业现在已经拥有了9个废旧汽车回收中心。并且每一个中心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在业务上有一定的差异。首先,现在其中的4个分销中心可选择扩建,剩下的5个可选择新建。具体的情况可以根据设想的数量以及想到达到的目的去进行分销中心的分配。这些回收站的用途是从消费低初级回收各种废旧的汽车。其次,这里有6个拆借中心的可供挑选的地点3个可扩大建设,3个可以选择重新建设。最后,这里有6个再制造中心可供给选择,2个扩建4个需新建。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回收、拆解、再制造三大关键点的循环物流网络。

3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了汽车逆向物流网络改进的设计问题,在设想了正向和逆向物流网络之中的设施集成以及运输集成等因素之后,将废弃汽车的逆向物流网络系统成本最小化作为目标建立起了一个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并且构建了求解这一模型的混合遗传算法。该研究在汽车逆向物流网络规划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最后,以这一算例,证实了汽车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的合理有效性。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此次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在模型的建立与计算中还不算精准。虽然这个算例以及在汽车逆向物流网络设计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由于汽车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涵盖的因素有许多,并且会因环境的时时变化而发生无法预知的改变。因此怎样才能把这种种不确定因素纳入到模型之中就是未来的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1]李常洪,马佳,赵芸.报废汽车回收的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J].物流技术,2010.

[2]曾斌.汽车制造企业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2.

[3]谢梦星.新龙马公司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优化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4]柏明国,马华斌.汽车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J].物流技术,2012.

构建蔬菜物流网络系统 篇9

(1) 需要的覆盖点多且距离较短的供应链。

由于新鲜蔬菜以腐烂及存储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蔬菜的品质, 我们建设的供应链就必须满足其时效性, 具有路程较短、运送较快、流通工序少等的特点。

(2) 需要充足的流动资金作保障。

因为蔬菜的生产过程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 比如气温、地理位置、降雨量等。而且对于路径、运输工具及存储方法的要求较高, 所以需要充足的流动资金作为保持供应链运转的保证。

(3) 要求有成熟的科技对供应链进行监督与跟踪。

对蔬菜批次及运输情况的跟踪监督, 保证信息的充分对称, 有利于及时了解情况, 便于控制成本, 调动货物, 及时供应。

在蔬菜运输过程中如下要注意蔬菜的实效性, 综合分析, 最适宜的物流流通方法是冷链物流。

2 蔬菜物流的流程设计

配送中心的作业项目包括订货、进货验收与退货、处理订单、加工储存、包装、配送货物等。

其作业流程内容分析项目如下:

(1) 进货:包括进货、卸货、验货等。

(2) 存储:包括分仓入库、加工、储存等工序。

(3) 拣货:包括处理订单、配货等。

(4) 发货:包括加工、质量和数量检查、装车等。

(5) 配送:包括有效调配车辆、合理安排运输路线、保证准时交货等。

(6) 存储:包括验收、提货、安排货仓、有质量问题产品的处理等。

从供应产地到配送中心到确认接受货物开始, 便依上述顺序将货物完成必要工序, 进行入库处理。在储存过程中, 应该安排人员定期进行质量搜查, 确保其储存环境的适当。

接收到客户的订单后, 先将订单的类型进行处理, 比如“紧急需要”、“需要量大”、“可以等待”等类型;然后按照订单处理的结果, 在仓库进行取货调货等作业;拣选方法按照订单需要的批量及品种的多少选择使用摘果法或播种法。若在安排完一批订单后, 发现某种蔬菜的库存量低于规定数量, 则需要及时联系供应商补货。拣货完成后, 将其放置到暂时存储区等待, 如有特殊要求, 可进行简便的加工, 在检查合格后等待发货。最后安排车辆发货。此外, 针对蔬菜的流通, 要注意轻拿请放, 尽量避免因人为操作造成的成本增加。

3 仓库布局

4 加工中心设计与布局

5 配送方案设计

6 配送过程

(1) 采购。在采购的过程中, 制作二维码, 记录蔬菜的品种名称、采摘日期、保质期、货号编号等相关信息, 通过专业扫描仪则可以获取相关的信息, 这样就便于进行追踪管理和监督。

(2) 运输。在运输车辆内安装传感器, 实时监控货箱中的温度、湿度、风速等, 以保证蔬菜的质量。在车上安装GPS等定位装置, 便于指挥中心监督、控制、调度配送的车辆。在必要时, 可在采购完成后直接运送给客户, 节省时间与成本。

(3) 仓储。蔬菜在到达配送中心后, 扫描仪能够自动读取货物的信息, 以进行入库登记, 同时进行储存的相关管理。

(4) 流通加工。根据客户的订单进行调货、拣货、配货等安排, 具体步骤如下:根据库存调货, 制作标记好货物信息, 其中包括原产地、品种名称、重量、数量、包装加工时间、目的地、客户信息等。便于在流通过程中, 客户及配送指挥中心对货物流程的查询、管理、控制。

(5) 配送沿途的配送点。在沿途的配送点, 根据配送指挥中心传递的信息及扫描二维码获得的信息, 确定在该点配送的蔬菜的数量、品种等。在配送完成后, 要及时更新车辆所装载货物的信息, 指挥中心根据车辆数据的变动更新数据库。确保货物的顺利配送及配送中心采购、补货等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在沿途经过配送点, 首先通过标签和固定读写设备进行入库读取比对, 确保货物品种数量准确无误, 如不正确则报警, 出库时同样利用标签和读卡器获取货物信息, 进行分析、控制和管理。

7 优化及总结

生鲜蔬菜物流功能包括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配送、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这些工作活动可依据生鲜蔬菜价值的增加与否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改变蔬菜形态, 直接进行包装、储存、运输等活动;另一类是改变生鲜蔬菜形态的物流活动, 例如做成干菜、罐头食品和果蔬饮料等。

关于蔬菜供应链对蔬菜物流价值的影响有分为两种, 第一种蔬菜供应链主要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蔬菜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第二种蔬菜的供应链则是增加蔬菜的价值。二者相互结合, 可使蔬菜价值实现最大化。因此, 蔬菜供应链优化的目的就是使蔬菜价值最大化。

现代蔬菜物流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传统的新鲜蔬菜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活动的基础上, 加速发展流通加工、包装和信息处理能力等增值活动, 实现蔬菜物流效率最大化。

现代新鲜蔬菜物流要求各个物流的功能活动一体化。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信息网络的系统化。

蔬菜信息网络可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新鲜蔬菜物流节点的信息发布。总的来说, 每个蔬菜批发市场应该配有LED显示屏, 持续地公布各类蔬菜的价格和成交量;蔬菜零售终端也应该对每日蔬菜的价格和成交量有相应记录等。

计算机网络系统。蔬菜的配送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要求能够连接各地物流配送的节点, 包括生产商、批发市场、零售终端等, 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客户、生产商、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等同时连接蔬菜物流网络系统, 实现资源共享, 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 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的优化途径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的优化途径:

a.努力完善生鲜蔬菜供应链上的冷链物流体系。

b.提高冷冻保鲜蔬菜的鲜度和质量。

c.发展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

d.缩短物流活动中的某些环节, 建立高效的物流渠道。

总体来说, 我国的蔬菜物流供应链的优化应该从生产基地 (或生产商) 出发, 构建蔬菜物流网络更需要重视的是以信息共享为基础来实现各环节参与者的紧密联系和最优路径、最优方案的选择。目前为止, 我国的蔬菜物流网络的发展应该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供应链的建设上, 努力将“链”做到完整、全面、路径最优。可采用冷冻和真空包装的保存方法, 有效控制蔬菜的呼吸作用, 以达到保鲜保质的目的。

摘要:文中根据实际情况及蔬菜的特点, 建设了针对蔬菜的物流网络系统, 包括了物流流程规划设计、仓库布局、加工中心设计与布局、配送方案设计等。

物流网络课程 篇10

广, 并致力于为行业生产、营销和投资决策者们提供全方位的咨询和商贸专业服务, 以求能够实现物流行业线上、线下立体化发展。近年来, 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 以及网络购物的兴起, 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较快, 跨地

域、大物件物流则成为现代物流行业的主要特点, 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不仅效率要高, 还要具备长途配送、大物件配送的能力。而借助互联网的优势, 物流企业则可以实现对网上物流监控、商品跟踪、线上市场扩展, 大大降低了物流企业的运作成本, 提高了利润空间, 中国物流公司正是基于行业的这一需求而诞生。业内专家分析说, 通过中国物流公司平台, 用户可以了解各地物流信息, 物流企业则可以通过该平台迅速截获商机, 挖掘更广阔的市场, 建立网上监管系统, 对企业的物流配送情况进

行全天候的跟踪与查询, 同时配合线下运作市场, 最终实现物流企业立体化配送体系的构建。世界在变, 物流行业的商业环境也在变, 传统的物流企业仅靠线下市场营销是无法在未来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胜的, 物流行业与3G移动互联网的联合则是该行业发展的未来必然趋势,

也是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中国物流公司平台的推出, 不仅为我国物流企业的电商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更代表着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电商化道路的开端。姚冬梅女士表示,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依托线上市场拓展、线下市场运营的立体化发展模式, 势必会带动我国物流行业朝着高效、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物流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现代物流;物流网络

现代物流是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产业,但目前的企业物流尚处于传统的传递、送货阶段。因此,现代物流企业要有严格的、科学的管理系统实现事务处理信息化、信息处理电子化的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来处理信息,以提高自身竞争力。

一、现代物流的概念

现代物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基础上,通过运输、仓储等若干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它突破了传统物流产业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和市场边界,是对运输业、仓储业等传统产业边界固定化及相互间产业分立的根本否定,它不是几个传统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显示出新的产业属性,是一种新的产业革命。

二、现代物流的网络化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和优化产品的流动,以达到利益最大或成本最小。为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现代物流从服务内容上看已经从单纯的运输、仓储等服务,扩展到以现代科技、管理、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物流服务,从服务范围上看逐渐从地区性的向全国性、国际性方向发展。这些都显示物流业正在逐步形成一个网络化的综合服务体系。物流的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结果。Internet等全球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的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物流网络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三、现代物流网络系统的建立

1.物流网络的内涵

物流网络是物流网络化的一种具体形态,所谓物流网络是建立在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之上的,以信息网络为支撑,按网络组织模式运作的综合服务网络体系。物流网络既不是单纯指企业内部的物流网络,也不是专指外部物流网络,而是一个相对综合的概念,"是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资源共享性,运用网络组织模式构建起来的新型物流服务系统[1]"该系统可以用图1表示。

2.基于网络设计的物流信息系统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可以为信息流很好地整合物流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信息系统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业务流程的设计及对物流的实时监控等重要功能的实现。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建立一个基于Web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后台事务处理系统和前台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两者通过Intranet/Internet接口联系起来,并通过Internet和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进行联系,从而有效地实现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增强了现代物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服务的能力,实现物流服务的网络化。[2]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包括内部信息系统设计、外部信息系统设计、现代物流主页设计以及相关方面的设计,各系统互相连通,形成了信息网络。

现代物流外部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是指采购信息系统的设计,包括接受订单和下达发货指令。现代物流内部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是指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的设计,包括入库控制系统、出库控制系统、物流机械控制系统、仓储保管控制系统、装卸控制系统、统计报表控制系统等。现代物流主页设计通过主页供应商和中间商可以与现代物流企业之间进行更好的信息交互[3]。 相关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各系统与管理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互。

现代物流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计算机装置替代传统的交易方式,实现了商品交易管理全过程的无纸化,并利用集中的管理数据仓库实现了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管理及电子商务的集成一体化,从而实现了现代物流运作的高效率、低成本和网络化。

作者单位:佟宁,沈阳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然然,沈阳化工学院计算机学院

参考文献:

[1]徐 杰,鞠颂东.物流网络的内涵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2):20-21.

[2] 杨东援,刘兴景.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分析[J].物流技术,2001,(2).98-106.

[3]王国华.计算机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与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143-145.

Computer Network And Modern logistics

Tong Ning, An Ranran

(Shenyang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110142, China)

Abstract: Modern logistics of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s a product, which is promoting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owards efficient, quick, low-cost distribution systemfurther extended. Computer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provide a broad space for development.From modern logistics and computer network,this paper theoreticallydetailed expla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and computer networks in the logistics of such content.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Modern logistics; MF network

物流网络课程 篇12

关键词: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典型工作

1 物流管理专业 (化工物流方向) 课程体系构建实施背景

纵观全国, 目前很多中职校为了迎合当地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都开设了物流专业, 但是其专业建设基本上是沿用其他专业的学科建设模式和经验, 导致课程体系存在许多问题。上海市利用2004~2007年这四年的时间, 开发了中职学校多个专业的教学标准, 其中包括物流专业。

上海化工物流产业园坐落于金山区, 作为上海市重点推进建设的四个专业化物流基地之一, 建成后将逐步实现与上海化工区的供需对接, 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区, 打造与世界一流化工区相匹配, 集产业、市场、信息为一体的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专业化工物流基地。化工物流基地的迅速发展导致化工物流人才需求行业范围扩大的状况。化工物流人才技能的培养需要专门化、系统化的学习, 2009年在上海市教委的统一部署下,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实施了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作,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确定了错位发展战略, 专业培养方向被定位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化工物流专门化方向。尽管物流专业错位发展战略得到了上海市教委肯定, 但是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实施方案、课程标准等一系列后续工作尚未跟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开始着手进行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

2 物流管理专业 (化工物流方向) 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工作过程

经过市场调研与人才培养论证后进入课程阶段, 课程开发总体经过三个步骤: (1) 开发专业技术课; (2) 调整公共基础课、拓展课、第二课堂; (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1 开发专业技术课

开发专业技术课通过四个步骤三次转换, 实现课程体系专业性与职业性的融合 (见图1) 。

2.1.1 市场调研, 进行实际专业岗位工作分析, 提炼职业岗位能力并编制分析表,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论证

在确定开发化工物流专门化方向的前期, 学校物流专业教师及学校招毕办 (招生就业办公室) 教师进行了前期的通过走访化工物流企业、利用暑假到化工物流企业认识实习、邀请企业专家加入学校办学指导委员会, 邀请企业领导及一线班组人员到校与教师做交流讨论, 组织已毕业在化工物流企业工作的历届毕业生到学校讲述他们实际工作情况等。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的市场调研, 学校物流教师将化工专业岗位工作按照化工物流管理流程, 将实际工作中的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归纳整合, 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 即提炼出岗位职责、具体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使用工具、使用方法、劳动组织间的相互联系、知识能力素养要求等方面。

2.1.2 校企合作团队开发典型工作任务, 实现第一个转换, 即实际工作向典型工作的转换, 并行业企业专家论证

典型工作是指按照生产管理流程, 将完成实际工作中的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归纳整合, 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

典型工作的开发应本着专业管理与应用能力递减原则, 可以分三个层次:

(1) 开发顶层典型工作群:具有设计规划与控制的综合能力。物流专业顶层工作群包括:如物流市场营销、国际物流货代与报关、物流财务管理、定制物流个性化方案等。

(2) 开发中层典型工作群:具有运作、沟通管理的专向技能、专向能力。物流专业中层工作群包括:如编制配送计划并实施运输与线路的确定、仓储与配送作业、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等。

(3) 开发底层典型工作群:具有操作、服务、收集等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物流专业中层工作群包括:化工物流设施设备操作、化工商品养护与管理、物流方案执行与客户服务等。

2.1.3 对“典型工作”进行教学加工, 开发课程 (解决课程如何来的问题) , 实现第二个转换即典型工作向课程的转换

教学加工应本着专业管理与应用能力递增的原则:首先, 根据底层工作群设置底层课程, 底层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物流业务流程、物流数据录入;第二, 根据中层工作群设置中层课程, 中层课程包括:仓储作业实务、配送作业实务、集装箱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外贸单证缮制、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集装箱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最后, 根据顶层工作群设置顶层课程, 顶层课程包括国际货运代理、物流软件操作、物流作业实训、HSE实训、顶岗实习。

2.1.4 实现课程向学习情境的转换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内的“小型”学习单元, 它要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 按照学习领域的目标和内容, 进行教学转换, 它是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 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 以及与职业紧密相关的行动领域职业任务在教学中的反映。以上的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将大的教学目标分解为学习领域的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 一个学习领域表现形式即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

2.2 调整公共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技术课程要求设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接口部分内容, 包括体育、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信息技术基础。

专业课的构建原则要遵照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 由浅至深, 从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任选课。

2.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专家论证)

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能力的基础性、连续性、支撑性和递增性。

2.3.1 制定基于规格教育的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包括体育、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信息技术基础等。

2.3.2 制定专业课, 包括:

(1) 基于支撑与关联的课程:是关联性与支撑性的知识, 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课程群。包括化学工艺概论、物流地理、物流业务流程、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物流实用英语、物流法律法规。

(2) 制定基于功能的课程:是系统化应用知识, 用于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和能力的课程群。包括仓储作业实务、配送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外贸单证缮制、物流数据录入、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集装箱作业实务。

(3) 制定基于经验到形成策略的课程:系统化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群, 包括国际货运代理、物流软件操作、物流作业实训、HSE实训等。

2.3.3 制定专业拓展课包拓商务礼仪、顶岗实习等。

3 条件保障

3.1 师资条件

学校搭建了一个校企合作平台, 邀请了众多企业包括多家化工物流企业加入学校的办学指导委员会, 企业吸引学校学生实习、就业, 学校邀请企业专家直接参与学校教学, 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参与到实际工作, 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初步形成。一般而言, 由校内专任教师讲授理论课, 校外兼职教师教授操作实践课、或者企业制定科目。其中, 共有专任教师8人, 以富有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为主, 全部物流教师都具有物流行业的职业资格, 学校十分重视校企合作, 共聘请到5位化工物流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强。

3.2 实训室条件

实践教学是本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实施“工学结合”特色教学的关键环节, 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目前, 物流管理 (化工物流方向) 专业即将建成的校内实训室9个:集装箱港区实训室、化工国际物流实训室、物流营销实训室、液态料收发实训室、化工运输模拟仿真实训室、化工物流仿真实训室、化工储运设备使用维护实训室、化工物流HSE实训项目、化工仓库操作管理实训室。在上述实训室里, 学生可以按照化工物流岗位技能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另外, 一些有一定危险性和难以在校内完成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外实训企业完成, 目前, 与专业紧密合作的化工物流企业有上海中石化工物流、金石化工物流、中外运、孚宝、华谊天原化工物流等企业,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实践教学, 提高实践课程开出率, 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使实践教学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4体会与思考

目标所构建的物流管理专业 (化工物流方向) 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 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基础, 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 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 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新课程;以技能为核心, 整合对应知识;并在职业情境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该课程体系经过教学实践及企业检验尚需时日, 因此今后对所构建的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根据企业及学生实际情况, 适时调整课程科目及内容, 真正达到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结构优化、内容先进、能适应岗位需求和将来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史晓原.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J].学理论, 2010 (8) :272-274.

[2]孙巧玲.论技工学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 2011 (17) :443.

[3]田博坚.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9.

[4]王东波.论中职物流专业职业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齐鑫物流教育, 2011 (3) :221-223.

上一篇:经济学意义下一篇:江西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