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地理课程学习总结

2024-06-03

物流地理课程学习总结(共13篇)

物流地理课程学习总结 篇1

物流地理学习总结

时间过的飞快,没想到现在又到了课程结束的时候了。在这个学期里,对于物流地理这门课,刘老师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研究型学习。也就是说,在课程结束的时候不采用以往的期末考制度,而是在平时的学习中,以各种作业作为成绩的考察标准,说实话,我觉得这样非常的好,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每学到新的内容就会在我们的地图上画出相应的内容,就这样在日积月累中,在我们的脑海里慢慢的就会记下不同地区在地图上的位置,不同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以及各资源在地图上的分布等等,这种让我们记忆的方式比只在期末考前拼命记忆的效果好得多,记忆 的时效性也久的多。

(一)学习内容

这个学期里,物流地理课学习了国内物流地理和国际物流地理这两部分内容。在国内物流地理中,第一章我们先了解了国内物流地理整体的物流环境,知道了什么叫经济区,经济区划分的主要原则是什么,还有三大经济地带、六大经济协作区和七大经济区方案。还清楚了我国主要资源的布局,知道了煤炭的资源分布,主要的煤矿分布在哪几个省市、地区,以及我国著名煤炭基地是哪几个,煤炭运输布局的基本流向等等;接着是石油的资源分布,清楚知道了我国主要油田的分布;之后是铁矿,明白了我国铁矿分布的特点,分布的地区,我国十大钢铁基地以及我国铁矿工业布局的原则等等,之后我们在中国地图上标出不同矿产资源的分布以及煤炭铁水联运通道,标完后各矿产的分布以及通道在地图上一览无遗,清晰可见。各资源的分布经过自己一个一个的标上去,印象就更加的深刻了。

第二章是物流基础设施,在这一章里我们了解了物流网络的概念,知道物流路线的类型,物流结点、物流结点的功能以及种类,明白了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等等。第三章是综合运输,在这章里了解了综合运输的概况,发展改革以及发展状况等知识。第四章就是铁路运输布局,在这一章里,我们先了解了铁路运输的发展历程,从国际的到我国的都有一一的涉及到,老师还为我们补充了铁路的技术经济特性、各国采用的铁路类型、轨道类型等等的内容,本章中还详细介绍了我国铁路先后进行的几次大提速的时间、意义等内容,重点的当然就是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每一条主要铁路干线的起始都非常的清楚,让人一目了然,把众多的铁路干线画在地图上,就可以看到我国的铁路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接着之后就是第五章的公路运输了,在这一章里,我们

详细地了解了公路运输的概况,例如概念,类型,特点,分类与分级等等,还有的就是公路运输的发展,公路运输网的布局等等。在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国的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终于在今年全部完成了,把五纵七横画在地图上,就像蜘蛛网一样,四通八达,加上其他的高速公路,我国的公路运输网络真可谓是“密如蛛网,无处不通,无处不畅”了。第六章是水路运输,在这章里我们重点学了我国河运地理的布局,而其中我国河运地理分布则是重中之重,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八大水系和一条南北纵向的人工河。接着就是沿海主要的港口及航线布局了。第七章就是航空运输布局,我们从本章中可以了解到民用航空的历史及发展,从航空业的出现和民航的开始一直到民用航空的大发展时期、全球化、大众化时期等都有一一的讲述,之后就从我国民航的历史发展概况,航空运输基本概念,我国航空运输的发展与现状,我国的航空运输布局等

不同的方面为我们介绍。让我们对于民用航空的由来和发展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讲完以上的内容之后,就是国际物流地理部分了。首先当然是了解国际物流的概述,然后是国际贸易口岸,其中我们学到了口岸的概念,分类还有我国边境口岸有哪些等等;之后就是国际物流的环境,国际物流对我国五六发展的影响等等。第十一章是国际海上运输布局,在这章里我们重点了解了国际航区的划分,了解各大航区的具体地理位置,主要海域、主要海港、重要海峡、重要航站的分布;然后是世界主要枢纽港口的详细介绍,传统的重要港口分布等知识。接着是世界上主要海峡和运河,世界上主要海峡的详细地理位置,意义;主要运河的地理位置、意义、历史等等的知识。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让我原本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匮乏进行了很好的填补,再次就是海上运输航线的分布了,从太平洋航线、大西洋航线、印度洋航

线等不同的航线细分讲解,让人清晰又明了。最后就是国际大宗货物运输航线,从石油、铁矿石、煤炭、谷物各货物来介绍主要的运输线路。

(二)参观YICT有感

2007年12月6日,我有幸能去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参观。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对它有所了解了,这次能够亲身去参观让我大开眼界,异常兴奋。

从学校出发,花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了。在还没进到公司之前就已经在车上远远的看到好多集装箱了,有马士基的,地中海的,阳明的,韩进的,川崎的等等,还有好多好多不认识的标志,感觉很壮观。

下车之后我们去到了一个接待室,该怎么说呢,大公司果然是大公司,无论是设备还是服务都是一流的。一进去给人的感觉就不同,让我顿时联想起之前去妈湾港和赤湾港那时的情景。两次的参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感想良多。

在接待室里,有一位在那里工作的往届师姐跟我们介绍盐田国际的概况以及将来的发展,之后我们就乘车去参观盐田国际的码头、船舶装卸作业区。幸运的是,我们刚好遇上韩进、马士基、地中海的集装箱船在卸货,能够跟几艘万吨级的船舶如此接近,让我有说不出的激动。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岸吊不断的上上下下,有趣极了。更让我佩服得是操作岸吊的师傅们,在40米漏空的高台上还能够将钓集装箱的四角的扣这么准确而又快速的吊准,有一些更要使用双岸吊同时将两个四十尺的集装箱吊起,实在是厉害极了。可想而知,他们是何等的勇敢,他们的技艺是何等的高超。

经过这次的参观,使我更加了解港口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港口实际性操作的知识,这是书本上所无法学到的,我还在码头中看到很多机械、设备以及工具,这些都让我感到很熟悉,非常有亲切感。非常感谢刘老师帮我们安排了这次的参观,让我获益良多。

(三)学习体会

虽然学习物流地理这门课只有短短的十几周时间,但是我学到了很多,这些知识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是自然而然的就记进脑子里,而不是在考试前临急抱佛脚的硬塞进去,考完后就不记得大部分知识的那种。

这门课考察的标准分为上传关于这门课的有关内容,专题介绍,三份地图和学习总结四部分。这种研究型的学习,让我平时在学的时候更轻松,而且在大家相互介绍一些新知识的时候,我为了要介绍更多关于物流地理的内容给大家时(上传资料),我会刻意去留意这方面的新闻,这方面的动态,现在这已经成为我的一个习惯了,而且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的知识面也会变得更广,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会有太大的负担,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慢慢的将不同的矿产资源,铁路干线,国道,五纵七横,长江,港口,口岸,航区,航站,海峡,运河,航路等内容一一的在地图上标识出来,即一目了然,又可以加深印象,将书本上的文字转化成方便识别的标志,将这些标志慢慢的印在脑海里,将它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而且通过这种学习得来的知识会更深刻,加上看到自己画的一张又一张地图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会觉得自己在这段期间里确实是有学到很多东西的。这也填补了我多年没学地理的空白,也让我对国内外的地理情况有一个大致的掌握,甚至是强化。

专题介绍是自己找有兴趣的内容做成一个PPT,向大家详细的介绍该专题的内容。在查找该专题的时候,我会大量的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从而让我更了解该专题的背景和意义,学到的也就更多了。我也可以透过物流地理网络课程中看到其他专题的有关知识,更多的了解不同港口、不同公路、不同铁路、不同运河等等的最新动态,让我的知识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全面。

我记得在刚开这门课的时候,刘老师曾经说过,当学完这门课的时候,地图就会在我们的脑海里。果不其然,现在想想确实是如此,这些都是刘老师带给我们的,非常感谢刘老师带给我们的一切,这些都会让我们终身受用的,感谢刘老师的辛勤付出,谢谢您。

物流地理课程学习总结 篇2

1《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缺乏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1.1缺乏有效定位,课程培养目的不明显

《物流经济地理》通常认为是一门偏向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所以在传统的教材中,《物流经济地理》中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主要特产的介绍占据很多。实际上《物流经济地理》 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研究对象为物流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从研究的对象上包括了区域、城市、行业、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地理环境之间产生的关联。个人认为《物流经济地理》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区域内物流设备设施、节点的布置情况,以及现有物流设备设施、节点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协调。

而针对学生而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某地的基本地理环境、现有交通状况、物流节点、区域物流现状, 能够有效规划物流线路,为合理化运输提供支持。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学生在德邦、新邦等公路货运企业任职,当接到客户的货物托运需求电话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向客户回答两地之间距离,货运单价等基本信息,而两地之间的距离则是在《物流经济地理》学习之后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1.2缺少适用的教材

在目前所采用的教材中,很少有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材。 传统的教材多以区域经济学内容为主,主要介绍区域内的主要物产及经济发展的特点,并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进行介绍。但是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教材中所阐述的相关内容都是十年前的相关资料,更新速度慢,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和书中描述存在佷大的差距。在物流基础设施的介绍中,部分教材对港口的介绍比较多,但是实际上目前国内物流系统中,依赖于铁路和公路的运输量佷大,在目前教材中,很少对相关主要铁路干线和重要物流节点进行介绍, 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络更是简单介绍,没有给出相应的路线分析。学生对主要路线的基本网点构成和主要作用以及高速所连接的主要区域缺乏系统认识。

1.3缺少专业的教学人员

在目前的专业授课人员中,一般为物流管理专业任课老师来担任这门课程,但是现有的物流专业任课老师大多数为其他专业转行而来,或者在专业方向上偏向某一个方面,而对于《物流经济地理》这门课程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行业内也对这门课程缺少沟通和交流,没有达成相对统一的教学标准,更没有相对一致的教学内容,一个学校、多个老师采用同本教材,教授同门课程,但是每个老师所讲的重点、授课方法还是有诸多不同。

2完善《物流经济地理》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有效开展该课程的教学活动呢?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通过在用人单位调研过程中的资料收集,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该课程的教学。

2.1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

在课程设计上首先应明确该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包括该课程的前项课程和后续课程,以便更好的安排课程教学时间,通过这种方式也能明确该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

在明确教学目的之后,则是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方法,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明确各环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比如在区域物流经济中,以学生所在城市为中心,描述200公里、500公里以内所包含的城市,以及中心城市与范围内各城市之间的主要连接通道和基本用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从自身现有位置为起点,熟悉周边的城市及物流节点,通过对各区域中心城市的确定,熟悉各区域中城市相对位置; 而在物流基础设备设施环节,则可以设置比如从长沙到深圳,公路运输方式可能的通道有哪些,分别经过的主要城市有哪些,各条通道的距离和各自的特点分别是什么。通过设定教学模块,确定教学内容以及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更有利于学生采取更为主动的学校方式去完成课程的学习。

2.2合理利用教学设备,与时俱进

《物流经济地理》是一门认知大于理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展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建议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其次结合现在智能手机和网络通畅的情况,可以在课堂中利用手机开展互动教学。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依赖百度地图或者高德地图等应用软件,对物流线路进行设计,寻找多种物流运输路线。

2.3拓展思维,开展相关联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教育与本科、研究生教育不同之处在于更注重实践和实际运用,所以高职的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设计更多的实践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具体而言,例如在运输价格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就近的物流集散地开展专题调研,通过走访货车司机、货运站、专业物流公司等多渠道,了解同一批货物、同一起始地的货运价格,并让学生对所调研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价格差异的原因。

2.4改变授课方式,增加学生互动

就目前的高职授课形式来说,逐渐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教学形式正由传统的老师主讲、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向老师与学生互动教学的方式进行变化,学生通过网络能更加便捷的收集到课程相关的信息,但是如果缺乏有效指导和正确引导,学生所收集到的信息并不能转化为专业所需的知识,所以,结合各类教学改革活动,可以在课程中实施翻课堂或者微课教学,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收集课堂主题内容,并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由学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承担引导者和点评者的角色,这样更能促使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学习状态。

在引导学生提高兴趣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先易后难的渐进式开展,首先可以设定一些以认知性知识为主题的课堂训练,比如要求学生自行选择省份,然后对省份及省属地州市进行简单介绍,包括比如所处地理位置,周边相邻省份、主要经济特点、主要交通干线、交通枢纽等相关知识,这些资料通过网络能很快查到,准备的时间不多,但准备的过程又能让学生加深对该省份的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在多个班级采取这种方法,一方面丰富了授课方式,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在课程的中后段,则可以增加比如设计物流路线、不同运输路线和价格的比较等方面的互动环节,将地理与物流相结合,增加学生对《物流经济地理》的课程认识。

2.5选择合适教材,保证教学效果

教材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任课老师在选择教材过程中,应慎重选择。根据教学大纲和自身对课程的了解,确定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对各方教材进行比较和选择,挑选符合自身要求的教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到教材的编订过程中,通过参与编订过程,更加保证自身教学内容在教材中体现。

在教材无法满足自身教学需求的情况下,任课老师应该在备课过程中通过查阅和收集各方资料,编写特定章节的内容,以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

2.6加强同行交流,丰富教学方法

每个授课老师对于同一门课程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可以利用行业培训、专题活动等途径,加强同行之间关于本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笔者在2014年参加全国物流骨干老师培训期间,听取了天津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王晓阔教授关于《物流经济与地理》的课程教学思考,结合本人自身的教学实践,确实感觉到启发良多。所以切身感受到同行之间的交流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是很有帮助的。

《物流经济地理》的教学过程,是以服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为基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所以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的、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课程教学效果更好。

摘要:《物流经济地理》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由于该课程存在定位不清、教材混杂等情况,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文中结合教学的实践经历,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思考,旨在通过有效变革,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的总结与反思 篇3

一、目前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的基本现状

目前,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新教材在高一年级使用已近一年,通过听课和教师座谈,以及对部分学生问卷调查,我们认为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高一年级教师的整体素质好,能胜任学科教学改革的实验任务

这些教师总体上看比较年轻,可以说,年轻有活力,思想新,有干劲,他们都是教完高三回到高一的。从学科知识来说,学科知识丰富,成系统,对传统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非常熟悉。具有学科教学的经验和能力,又经过暑期的通识培训,对新课程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一定地认识,完全能胜任学科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

2、教师对新教材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教材的解读和处理上做出努力

地理新教材的使用,给教师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绝大多数教师对此有一定地认识,大家充分肯定新教材的优点,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大家认为,新教材同旧教材相比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具体体现在理念新、版面的呈现方式新。

3、能确定三维的教学目标,并能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和落实

能否确立准确的三维学习目标,是目前评价一节课的首要标准,他们都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新课程标准来确定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有所体现。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比较全面、科学、具体,既注重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又关注学生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养成。

4、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并在教学行为的改变上进行探索

通过暑期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在观念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适于新教材和新高一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注意了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5、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

二、实施新课程取得的成绩

1、新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

通过开展培训活动和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在绝大多数教师内心中树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关注的重点由课本转向了学生,教师不再单纯地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体验,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而且关注对象也由少数学习好的学生转向全体学生。

2、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

无论是在各种教研活动中,还是日常的听评课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教师的角色有了很大转变,课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随处可见。

3、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角色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超越教师。有的老师感叹:“学生的潜力太大了,学生知道的太多了。”

4、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程改革,不断关注,教师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新课程也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很多教师积极地从网上、书上、生活中搜集一些有用的素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色彩。

5、新课程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提供了更多的教师学习的空间,也带给了他们更多的思考,教师变得更加理性。在教学中他们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经验,在不断的探讨中提升了自己。

三、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1、理念与行为还存在脱节现象

比如,有的教师在谈新课程理念的时候,我们感觉他掌握得很好,而在实际上课中却没有很好的运用。还有的教师在优秀课评选活动中能以新的理念去指导,而在日常的上课中做的却不够好。

2、创设的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有机结合程度不好

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但这里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不是无组织无纪律,不是学生没有自律。正是因为担心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一些教师放不开手脚。

3、一些现象反映出新课程的实施有时还停留在表面上

比如,目前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做得很好,但科学性的评价、思想性的评价做得不够。再比如在探究性学习方面,一些教师没有从本质上去研究本节课哪些问题应是探究活动的重点,哪些问题没有探究的必要。如果把问题的探究停留在表面问题上,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探究兴趣。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受到一些阻力

(1)应试教育思想的阻力。很多教师因为担心教学成绩低,因而仍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知识的掌握上,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2)客观条件的阻力。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倡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调查活动,然而由于受到经费、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活动往往不能很好地开展。

(3)评价机制的阻力。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教师的评价,重点仍放在教师的教学成绩上,而教师对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所做的努力却很难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因而也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这一点上来说也会刺伤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

四、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1、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新课程的理念

理念问题,是目前评价一节课的重要标准。许多教师已经注意到了理念的更新和改变,如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生生的互动,注意自主、合作、探究三个学习方法的运用,注意联系现实和学生实际等,但是,都做的不是很到位,有些教师的教学甚至与过去没有太大的差别,究其原因,还是观念更新的不到位。所以,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新课程的理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解决教材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解决高考不明确的矛盾、解决教与学的方式问题等等,都必须先更新观念,这是关键。更新观念首先要放开思想,首先关于教材使用的观念必须更新。完不成教学任务,还是观念问题。在教材的使用和处理上必须大胆,敢于取舍,正确取舍,正确整合。其次,在对待学生上,解放手脚,放手发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次,高考越来越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能力立意更加明确,考查能力越来越多。

2、真正转变教与学的学方式

要解决课堂容量大和课时少的矛盾,还有一个重要的对策就是,应该紧紧围绕地理课程目标,并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主要做到两点:加强探教学,强化学法指导。

3、科学地解读教材,加强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的整合

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如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等。科学解读和处理教材,加强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在有效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

4、在问题设计上下功夫,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如果没有问题,教师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铺直叙出来,教师讲得很累,学生还记不住什么东西,教学效果非常不好,或者教师在一节课上问些简单的问题,书上有的问题,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上,就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更不能从内容中提炼出一些有所感触、有什么影响、有什么意义和借鉴的问题。因此,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有价值的、关键性问题是一节课教学的关键。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

5、注重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研究

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篇4

中国地图像一只大雄鸡,可以把这只鸡砍为成六部分:鸡头、鸡背、鸡尾巴,鸡肚、鸡脚、鸡___。

鸡头最容易记,就是:黑龙江、吉林、辽宁。

鸡背只有一条就是:内蒙古自治区。

鸡尾巴更简单,就是一个新疆。

鸡脚也很简单,就是台湾和海南。

难点是鸡肚和鸡__。省份太多太杂了。不过不要怕,我们有一个方法就是,把鸡肚看成一个倒三解形和一个十字架,把鸡__看成一个长方形和我一正方形。

先来看鸡肚:

倒三角形:把广东省看成倒三角形最下面的角,把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看成倒三角的腰,把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看成倒三角的底线。,这样就构成一个近倒三角形了。香港、澳门包含其中。

十字架是指:把宁夏、陕西省、山西省、山东省、江苏省成一横,再把河北省、河南省看成一竖,一横一竖构成一个十字。

我们把这个倒三角和十字架看成鸡肚,除开鸡头、鸡背、鸡尾巴,鸡肚、鸡脚,那么剩下来的我们就把它看成是鸡__拉。而鸡__我们又可以把它看成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

长方形:把西藏、青海省、甘肃省看成一个斜着的长方形。

正方形:把四川省、云南省、重庆、贵州省、广西看成一个正方形。

地理研究性学习总结 篇5

本次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关于人口迁移的课题,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此次研究活动中,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我们确定研究性学习的题目是《家族迁移史》,学生通过对家族成员迁移历史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来自于生活。

从整个活动来看,学生对家族迁移这一研究内容充满兴趣,因为大家都对自己的家庭来历充满好奇,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学生主要用

谈话法向家庭成员询问家族来历,并将所见所闻及家族迁移过程撰写成文。有的学生将家族迁移过程详细写出,文体如记叙文,叙述祖辈迁移的原因,当他们得知父母迁移的原因,或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或是为了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学生内心受到了触动,文章主要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并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有的学生了解了家族迁移的过程,对迁出地和迁入地进行比较,然后从大的角度理性分析了人口迁移的原因,并对比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利弊影响。体现了高中生理性看待问题并能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的学生别出心裁,将家族迁移的过程用地图形式表现出来,直观形象,很吸引人。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篇6

地理形成的因果规律。在地理课中我们通过阅读观察就会发现,地理事物的形成规律、因果依属关系普通存在。我们要善于启迪学生通过由因导果、由果索因的方法,具体总结它们的因果规律。例如自然资源,其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地质的规律性,它的形成受地矿规律的制约。由于成矿是在地质时期中的岩浆活动或地表物质的分异过程中进行的,因而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与岩浆活动或与地理环境的特点有关:有色金属总是分布在岩浆岩地区,煤和石油总是分布在沉积岩地区。

农业资源分布也具有地理的规律性,它的形成受地表水热条件的影响,受自然界水平分异规律的支配,在不同的地带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善于分析地理成因、因果规律,就能巩固分布知识、避免死记硬背,掌握知识时就会得心应手。例如降水的形成,在大气中,饱和水汽、动力和凝结核是兴云致雨的必备条件。因此,降水形成的一般规律是:上升气流或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气温由高变低,水汽易于凝结,降水机会较多;下沉气流或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机会较少。不难理解,在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终年以上升气旋为主,形成赤道多雨带和温带多雨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少雨带,终年以下沉气流为主,则形成副热带少雨带和极地少雨带;西风带来充沛降水,信风则往往使天气晴燥;暖温气流在山地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稀少;气旋过境时出现阴雨天气,反气旋过境时天气晴朗等。这些规律的形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必然的识记条件。

物流地理课程学习总结 篇7

一、山市发展物流的优势

在河北省,唐山市是一个集港口、区位、产业、资源、人才、经济实力和财力优势于一身的,极具发展潜力、开放开发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城市。省委、省政府对唐山提出了“努力走在全省最前列,经济总量达到全省五分之一”的要求,既说明对唐山的重视,也说明唐山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山市发展物流的优势主要有:(1)产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强,开发能力大。唐山市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和能源原材料基地,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居河北第一位,可为强势区域建设和国际竞争产业开发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是河北迎接我国经济新的繁荣期,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的最佳区域。(2)产业特色突出,产业集聚度高。唐山市拥有钢铁、电力、煤炭、建材、机械、化工六大支柱产业,而且其支柱产业的企业和项目规模较大。此外,唐山还是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50个试点城市之一,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的实施,为唐山发挥区位、资源、港口、海洋优势,加快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提供了契机。(3)既环渤海,又联京津。唐山市位于环渤海开放前沿,具有吸纳国际资本,承接海外产业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港区开发潜力大,是河北发展沿海产业带的理想区域。唐山市是京津产业转移和重大项目合作的主要目标区域之一,被纳入京津唐国家一级经济网和京津唐金三角发展规划,是国家规划部门、京津两市和高层专家公认的“大北京”建设的重要一环。该市还连接着京津冀城市群和东北两大市场,经济相互辐射度较高。(4)科技和人力资源多。唐山市作为国家传统工业基地,人口素质高。作为中国近代工业起源地和现代工业基地的唐山市,是河北产业人才聚集、创业文化和商业精神浓厚、企业家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5)民营经济实力强。唐山市民营企业数量多,投入规模大,是发展民营经济,激发内在经济活力的重点区域。(6)自然资源丰富。唐山市是河北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沿海区域的原盐、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建港和养殖资源丰富,潜在开发价值巨大。曹妃甸是渤海湾唯一可建25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港址,有望建成集矿石、原油和集装箱为一体的国际性大港,是滨海新唐山向国际港口城市发展的核心优势之一。(7)工业、城建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多。一是在近200千米的海岸线、124万亩的沿海滩涂中,初步开发面积仅占34%。二是老矿区土地资源重新开发的潜力很大。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国家对工业和城建用地控制日趋严格的情况下,唐山市特别是该市沿海地区,是河北可进行大规模工业经济、外向经济和现代城市开发的区域。

二、唐山地区物流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唐山地区物流企业由于规模、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它们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1)企业规模偏小,服务能力有限。(2)利润点单一,竞争能力偏低。(3)缺少统筹规划,布局各自为政。(4)运营效率低,经营成本高。(5)物流人才匮乏,管理效率不高。

三、唐山地区发展物流业的对策

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唐山物流企业迫切需要导人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运作方式,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1)导入先进理念,加速物流运作。物流管理就是要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物流包括设计、运输、仓储、送配等诸方面,但最基本的是要为顾客服务,物流企业必须树立新的管理理念,积极推行客户化定制物流服务,建立适应于需求多样化的物流服务体系。

(2)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结成战略联盟。物流企业要做大、做强,需要与其他物流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这样既可以保障客户供给,也可以稳定市场需求,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物流管理目标,从而使公司获得长期稳定的利益。

(3)利用现代技术,加强网络建设。物流企业应积极、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订单、采购、维修、服务、交易、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可以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完成整个过程,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运作的时间,减小运作的成本,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4)提高员工素质,实施人才战略。只有物流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唐山实情的物流业。

总之唐山的物流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唐山的物流企业要健康、稳步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唐山的物流企业要立充分利用唐山地理优势,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思想和理念,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物流工作中来,开展物流各环节的增值服务,增强客户满意度,转化经营管理观念,加强和其他物流企业的合作,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把唐山物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物流地理课程学习总结 篇8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研究性学习;探究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

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地理专题,通过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寻求解决方案的学习活动。当前,以研究性学习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相对独立地去发现、创造,其基本程序如图1所示。

二、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运用实效

1.实践运用

教师结合所在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特点和问题,基于不同年级段的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心智特征,设计参考课题或挖掘、发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研究课题。教师选择恰当时机、合适方法和场所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其具体应用以“重庆市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与防治”课题为例。

本课题涉及的教学内容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修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必修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选修6“环境保护”);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目前重庆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理情况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改进意见与建议,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明确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具体做法如图2所示。

2.实效分析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研究性学习,初步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表示有兴趣,其中12.5%的学生认为较有意义;课程结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96.2%的学生表示喜欢,3.8%的学生认为课题较繁杂,不是很喜欢,但学生均表示参加研究性学习虽累但收获了快乐。课题研究表明有如下五种实效。

(1)促进多学科综合学习,激发探究兴趣。笔者指导的课题涉及两门以上学科知识(如地理与化学、生物、语文等学科),促进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调查中,95.2%的学生认为通过课题研究,发现了自己在学科知识方面存在不足,可巩固已学学科知识,90.5%的学生认为激发了学习相关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学生感叹:“发现自己对地理学科中环境污染的分布及表现认识不到位,对化学学科中有关有机物的降解知识掌握不好;让学习更贴近社会现实,增强社会意识,激发我的求知欲”。

(2)提升实践能力,培育探索精神。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从周围环境中去寻找问题,通过调研考察、问卷设问、专家采访、上网咨询等多种渠道获取所需信息,进而综合分析资料,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地理研究性学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如探究“重庆市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与防治”课题时,学生考察了沙区街道,提出了改进分类箱、宣传分类的好处、加快建设我市现代化垃圾处理场等建议。

(3)形成科学态度,强化使命感与责任感。依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了解祖辈的生存环境,深刻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继而上升至对祖国的感情。学生提到:“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社会实践让我们更接近科学,更了解科学,培养了我们良好的科学态度”,“我体会到了科学真理背后,需要付出太多,但用自己的汗水,却锤炼了一种精神,相信对每个人都十分有益”。

(4)提高沟通能力,凸显团队精神。在课题结题总结中,许多学生谈到,课题活动大大培养了自己的社交能力。课题活动以小组为基本的实施和评价单位,组长的威信、能力、责任心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对课题质量至关重要。由于编组和选举组长完全尊重学生个人的意愿,因此小组的团结和凝聚力从一开始就有了保证。学生在课题组最大的成绩之一是:“体会到了团队合作力量强大且增进了友谊;明白了同学合作、伙伴间互相合作,既分工又协调才能获得更大效益的道理”。

(5)增强抗压能力,培养耐性意志力。在课题调查中,87.5%的学生认为在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时感到困难,许多学生都谈到在项目实施中曾遇到过失败,如不知道具体应找哪些部门进行调查;由于经验不足,以至于课题研究进展不大,资料来源广泛,查阅时难以集中等。有学生提到“某次调查对我们是很好的锻炼,我也切实感受到语言交流作用,尽管有拒绝,但我认为整个社会还是支持我们的”,“我们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步的积累经验。对待失败与挫折,我们学会了坚强的面对,不再轻易说放弃”。不难发现,学生经受挫折与磨练,能够促使他们不断成长。

三、地理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

1.选材体现与时俱进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根据学校所在地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与学科的相关性进行选择,侧重于热点(公众的关注度)、现实(学生亲身经历、身边感知参与、观察反思、讨论批判的事物焦点)、难点(学生学习教材的难点)等。

2.方式注重学研结合

地理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和形成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地理学科教学的许多内容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拓展和延伸,而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形成的能力、得到的信息和新知识又由学生很自然地迁移到地理学科学习中。

3.评价强调以评促学

富有成效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性学习积极的结果将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良好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也一定能在较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取得较好结果,因此,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同时它又强调以预期的良好结果推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以他人的结果来激励学生。

4.成果形式提倡多样

地理学习方法和总结 篇9

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例5、长江水系简图:长江干流犹如“L”和“w”两个英文字母连接而成。从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B)的“L”形河道为上游,谷深水急,虎跃峡(A)、三峡地段,长江干流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葛洲坝就建在宜昌市以西的三峡东端处。“w”河道则为长江中下游。“w”两端分别是宜昌(B)和南水北调东线的江都(F)水利枢纽,中点武汉市(D)则有长江最大支流双江汇人。“w”下方两处转折点是我国两大淡水湖——洞庭湖(C)和鄱阳湖(E)、BE河段为长江中下游,湖泊众多。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课程总结 篇10

第一学期就开了GIS导论课,作为一名GIS专业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想我对GIS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不同于刚入学时的迷茫,在认识的基础上我还做了些思考,开始逐步的规划我的人生,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

首先老师就完整的介绍了什么是GIS。GIS——地理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给使用者提供预测、监控、管理问题的空间依据。这样的定义对于我们来说太过抽象、晦涩。我自己的理解是,简单的说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可以各种地理数据叠加在一起,从而进行查询、分析等一系列操作的空间信息系统。在第一节课中,老师就跟我们说了GIS与普通地图的不同和优势,这在于它的空间性。我认为,对于一般的数据信息,做的再完整、再精确,它的利用率是不高的,因为它只能为一些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的人利用。更不用说普通的老百姓了。而在这种数字化,全球化,资源共享的时代,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GIS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GIS的用途就是对于计算机是数据,而我们需要做出用户可以接受的可视化、形象化、具体化的模拟系统。这是一种服务,显然这种服务在中国还没完善,只是刚刚走出萌芽时期。因此,GIS的发展是迅速的,潜力是巨大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业是可观的。

而对于我们来说,最主要的是如何适应这种需求,如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我们要知道需要学习什么技能。GIS GIS与测绘学和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地测量、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为GIS中的空间实体提供各种不同比例尺和精度的定位数;电子速测仪、GPS全球定位技术、解析或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等现代测绘技术的使用,可直接、快速和自动地获取空间目标的数字信息产品,为GIS提供丰富和更为实时的信息源,并促使GIS向更高层次发展。地理学是GIS的理论依托。

有的学者断言,“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第二次革命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如果说GIS的兴起和发展是地理科学信息革命的一把钥匙,那么,信息地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将是打开地理科学信息革命的一扇大门,必将为地理科学的发展和提高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

物流地理课程学习总结 篇11

关键词:初中地理;乡土课程资源;重要意义;利用方法

新时期,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不断受到教育者的广泛关注。通常来讲,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不愿意带领学生外出考察,因而对乡土地理资源的利用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教学的质量。为了更好的促进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从实际生活出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方法。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主要特点

乡土地理也称为小区域地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乡土地理的特点,让乡土地理知识丰富课堂。乡土地理和传统的地理课堂模式不一样,注重的不再是死板的课本知识,而是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1、实践性。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绘制学校所在地的示意图”、“开展关于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建议,而这些活动都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自然。

2、开放性。乡土地理的实践性决定了其开放性,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进行社会调查,教学形式开发而不受拘束。

3、综合性。在乡土地理融入初中地理课堂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以及调查等实践能力都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同时,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学以致用,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意义

新时期,为了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水平,对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进行创新,初中地理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把乡土课程资源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去,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

1、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使初中地理教学解脱“纸上谈兵”的困境,从而身处实践,更加实际地展开教学。长期以来,初中地理教学总是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往往老师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灌输,并且习惯于“纸上谈兵”,却不注重地理实际和生活实践,导致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也不能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对各种地理自然现象也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但是通过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能够更加形象和具体的把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各种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分布等表达出来,让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加接近生活实际,更好的促进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目标。

2、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情感以及价值观。新课标标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断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学习地理知识的动机和兴趣,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学习态度,从而不段提高初中地理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展开地理教学,可以增强增强对各种地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节约生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强爱护和关心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在开展乡土地理课程教学,让学生深入到地理实践中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把实际的地理理论知识和地理实践联系起来,提供更好的利用资源的方法。

三、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利用途径

初中地理教学中,对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本地的地理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

1、通过展示教育的方式发挥乡土资源的积极作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在此基础上深化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教学的效果。比如,通过对三贤故里的介绍,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地名的变迁以及渭河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人文地理等相关内容。通过这种展示性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且使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使其更好地投入地理学习中。

2、通过一定的实例解释来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比如,对于下吉镇名称变化的解释,使地理课与历史有机结合,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并且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地理环境的变迁对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对教材内容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3、地理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实地考察的内容。将乡土资源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条件,组织一些课外的调研或者考察,使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环境有更为清楚和理性的认识。通过这些实地的考察使学生将书本内容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还要注重网络资源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更为自主地学习,实现其能力的提升。乡土资源承载了当地的地理和历史知识,将其充分而有效地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更为积极有效。这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更好地推动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总而言之,乡土资源中蕴藏着丰富而精彩的地理知识,它不是遥不可及、空洞的,而是具体、形象、生动的。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则不仅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实用性、乡土性,激发学生的求知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总之,合理、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地理图像学习程序的指导总结 篇12

1.地图地图是地理图像最常见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展示区域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如国家、省市等各级行政区的政区地图;二是展示区域地理要素如人口、城市、交通、工农业等人文要素或气候、水文、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空间分布的专题地图。

2.地理示意图可以概括成两类:一是地理关联图,是用简明形象的图形演绎、地理原理、地理过程或规律,如地球公转示意图、气候因子关联图、高低压的形成与天气示意图、工业的投入和产出示意图等;二是地理模式图,是由一般地理规律、原理推演出的地理要素分布模式图,如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气压带风带模式图等。

3.等值线图此类图像在地理试题中所占比例很大,一般以一定区域为底图,再叠加一组代表特定地理数值的曲线,来体现所要表示的地理要素在区域的时空分布、数值变化及内部差异;比如,等高线图、等日照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盐度线图等。

4.地理统计图表地理统计图表是把具有一定数量的地理要素图像化,再进行时间或空间上的组合布局进行构图或制表,是地理信息的定量表述;如坐标图(坐标曲线图、三角坐标图等)、扇形图、柱状图、饼状图、统计表格等。

国培初中地理在岗学习总结报告 篇13

庐江县魏岗学校王泽维

参加骨干教师国培初中地理培训班的培训学习,使我更新了教育观念、开阔了教育视野、增长了新知识、提高了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现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积极认真参加国培

本期认真学习国培学习计划和时间安排,明确了在岗学习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现状和特点,按照《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详尽的在岗学习计划。学习中认真听课、交流和完成作业。根据在岗学习要求,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本期的学习工作。

二、把国培精神贯彻到教学工作中

在学习工作中,我认真地把国培精神和具体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重点有难点,注意地理课内容的调整,教学中注意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的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中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地理资源,广泛搜集,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注意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味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注意联系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与爱好;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

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三、参加国培的主要收获

1、国培学习触动了自己心灵,更新了教学理念。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际教学的结合的,我觉得受益颇多。从网上的经验交流中,我看到了在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学到了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感受到了教师们积极创新的意识;从教授的讲座中,我领略了地理最前沿的理论,学习了教学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进一步更新了我的教育观念,完善了我的知识结构。怎样才能成为研究型的教师,通过本次学习活动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2、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我觉得中学地理有关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教学,意在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了解资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懂得珍惜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通过人口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因此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显得更加必要,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素质品质,体现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

注重中学地理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用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使学生明确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国防和国际交往价值和公民的素质教育价值,以提高国民素质。总之,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懂得资源、环境、人口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达到通过地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目的。

3、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增加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得地理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将自己作为学生智慧的引导者。

4、重视地图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中学地理教材,内有大量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填图等,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指导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5、联系实际、充实内容、服务社会

在进行国情教育的同时,联系省情教育,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亲切感,既加强了对我国国情、省情的了解,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又可使学生面对现实,解决问题,增强其责任感、紧迫感,树立远大志向。

6、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根据课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地理教学方法,包括利用挂图、板图、标本、模型、幻灯、投影等方法,将它们有机地运用于教

学之中,通过图、形、声、色等,将静态、抽象的知识动态的生活化呈现,吸引学生,可极大地活跃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快乐园地。

7、学好地理,建设国家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我觉得地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等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教育素材。通过教学,可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土地.多样的气候,富饶的物产和秀美的山川,培养学生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对比,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迅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表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报效祖国的情感,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小到看图、辨别方向,大到国土整治、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均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地理教育的目的为今日和未来的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的公民。因此,地理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不能因为地理不纳入中考就随便上上。

上一篇:结核病艾滋病实施方案下一篇:美猴王,姓章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