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精选9篇)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篇1
摘要:校本课程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把地理教学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校本课程的设计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内容分析、学生分析和课堂设计四个部分。
关键词: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随着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该目标是通过课程实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在课程中有效地引进灵活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把地理教学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活动形式“选材施教”。基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校本课程就开始酝酿与编纂了。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意识和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地理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2.课程目标(1)学生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2)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学生能调用知识,分析判断地理现象背后的成因,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课程内容
在课程理念和目标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本课程内容具体安排如下内容:
第一部分天气,气象,气候的自我介绍
第二部分气候与节气文化
第三部分气候与诗词创作
第四部分气候与服饰
第五部分气候与美食
第六部分气候与建筑
第七部分天气、气候与中医文化和健康
第八部分气候与农林牧业
第九部分气象、气候与旅游
第十部分气象、气候与灾害
4.课程实施对象和安排
本教程安排在高一年级。需要12个课时。利用第九节课进行选修。
二、内容分析
《杂话气候》课程内容的设置浅显,通俗,感性知识和联系实际生活的文字占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自拍的一些图片让学生们有亲近感和熟悉感。很容易走进学生心中,增加了可读性。课程内容围绕着“有用的地理”“趣味地理”“实用地理”编写文字材料,图表信息。具体分导言(教师寄语及美文)、正文、插图(景观图、自拍照片、表格、专业图)、阅读(学习方法与窍门)、活动等几个板块。其中活动板块形式有调查(发现问题)、板报、手抄报、论文(成果展示)、宣传(社会实践,走出去)、演讲、辩论赛(交流完善)等。每部分都根据内容配有音乐或舞蹈,带领学生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从感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县级高中,大部分学生是从农村来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他们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开阔。加上中考不考的缘故,从情感态度上,对地理学科轻视,这样长期学科歧视导致了学生们对地理有种懈怠与消极,出现难点难突破,重点不重视的现象。出现马太效应。面对这样的学生就要不断强化地理信息,在头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摆脱恶性循环局面,逐步学好地理知识和技能,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人数随时调换授课地点。授课时,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改变在教室里的座法,座位也可以随时调整,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宽松的环境。学生们对新鲜事物和变化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这种心理让他们产生愉悦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就会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这是一种高层次缓慢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长时间坚持下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气候与我国诗词创作为示范,进行课程课堂设计。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篇2
校本课程的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 “爱尔兰国际课程研讨会”上由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等人提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以学生为根本,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同时兼顾社会发展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学校教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的加工与改造。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以下两点含义:第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是在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之上的改造与加工。第二,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设计与开发的课程,其主体是学校和本校的教师,是在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个人发展需求高度了解之下开发出来,由学生进行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实际上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延伸与补充,甚至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的应用。
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既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应用,那么就应注重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就近取材,从一个典型的知识点入手逐步扩大和联想,并且要在了解学生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将所学到的抽象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就近取材。教材的编写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内容的选择,既然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延伸和本土化,校本教材就更应该突出当地的特色,从实际生活入手。我们在编写《陕西风俗与陕西旅游》这本教材时,就是从学生们生活的家乡——陕西省出发,通过介绍陕西省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传统习俗与旅游景区,引领学生去了解自己家乡的美景,亲近自然,亲近传统文化。
2.精选精编。地理知识是庞杂广博、包罗万象的,一本小小的校本教材不可能将本学科所有的问题和知识点包括进去。所以校本教材在编写时应该选择本学科典型的知识或案例,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编排,让学生有兴趣学,老师有兴趣教。在编写《陕西风俗与陕西旅游》教材时,针对陕西省的自然地理概况,在植被自然带的变化方面,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理解,选择从北向南对其变化进行介绍。
3.兴趣优先。校本课程的开发,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热情。课程内容能否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成为衡量校本课程开发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此次校本教材的编排中,首先教材的标题《陕西风俗与陕西旅游》在这个人人晒旅途的时代可以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同时还选择了对陕西饮食习俗进行介绍,目的是想通过饮食习俗来了解陕北、关中、陕南的气候特点以及在气候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让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气候是影响农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
(四)突出活动,学以致用。
地理知识繁杂抽象,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因此,校本教材在编排时,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引入事件分析和应用中,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校本教材在编排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突出设计一些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伴随着高效课堂的开展,教学方式也由原来的以教师讲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最高目标。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兴趣为先,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2.带动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
“课程变革,不仅仅是变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在课改的时代下,教师不仅是教书匠,更是教育家。既然是专家,那么就要有所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础上的创新。不仅如此,还要建立在对学生兴趣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之下,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种提升,也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拔高,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和锻炼。
3.有利于形成与弘扬学校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尊重差异、满足各地方各学校的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具体教学环境和师生的独特性,其实质是让学校追求自己的办学特色,让每一个学校形成并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让教育也可以做到“因地制宜”,让学校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教师和学校,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学校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予以重视,并成立相应的组织进行审核,这样才能够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篇3
校本课程的开发 (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 , 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爱尔兰国际课程研讨会”上由菲吕马克 (Furumark) 和麦克米伦 (Macmillan) 等人提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以学生为根本, 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 同时兼顾社会发展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是学校教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的加工与改造。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以下两点含义:第一,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 是在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之上的改造与加工。第二,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设计与开发的课程, 其主体是学校和本校的教师, 是在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个人发展需求高度了解之下开发出来, 由学生进行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实际上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延伸与补充, 甚至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的应用。
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既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应用, 那么就应注重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就近取材, 从一个典型的知识点入手逐步扩大和联想, 并且要在了解学生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 将所学到的抽象知识与实践相联系,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 笔者认为,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就近取材。教材的编写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内容的选择, 既然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延伸和本土化, 校本教材就更应该突出当地的特色, 从实际生活入手。我们在编写《陕西风俗与陕西旅游》这本教材时, 就是从学生们生活的家乡———陕西省出发, 通过介绍陕西省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传统习俗与旅游景区, 引领学生去了解自己家乡的美景, 亲近自然, 亲近传统文化。
2.精选精编。地理知识是庞杂广博、包罗万象的, 一本小小的校本教材不可能将本学科所有的问题和知识点包括进去。所以校本教材在编写时应该选择本学科典型的知识或案例, 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编排, 让学生有兴趣学, 老师有兴趣教。在编写《陕西风俗与陕西旅游》教材时, 针对陕西省的自然地理概况, 在植被自然带的变化方面,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理解, 选择从北向南对其变化进行介绍。
3.兴趣优先。校本课程的开发, 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热情。课程内容能否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成为衡量校本课程开发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此次校本教材的编排中, 首先教材的标题《陕西风俗与陕西旅游》在这个人人晒旅途的时代可以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 同时还选择了对陕西饮食习俗进行介绍, 目的是想通过饮食习俗来了解陕北、关中、陕南的气候特点以及在气候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 让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气候是影响农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
(四) 突出活动, 学以致用。地理知识繁杂抽象, 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因此, 校本教材在编排时, 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引入事件分析和应用中,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 校本教材在编排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 突出设计一些主题活动, 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伴随着高效课堂的开展, 教学方式也由原来的以教师讲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最高目标。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兴趣为先, 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2.带动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课程变革, 不仅仅是变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而且也是变革人”。在课改的时代下, 教师不仅是教书匠, 更是教育家。既然是专家, 那么就要有所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 实际上就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础上的创新。不仅如此, 还要建立在对学生兴趣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之下, 因此, 校本课程的开发,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种提升, 也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拔高, 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和锻炼。
3.有利于形成与弘扬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尊重差异、满足各地方各学校的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的, 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具体教学环境和师生的独特性, 其实质是让学校追求自己的办学特色, 让每一个学校形成并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让教育也可以做到“因地制宜”, 让学校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篇4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 校本作业 设计
教材是知识、范例、辅材和作业四大系统的有机统一,作业系统是指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的一套练习的方案或题目,包括教材的思考、练习和探究活动等内容和作业的类型、题型、数量以及教师自主编制的作业等。作业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形式和内容单一,作业缺乏指向分明的设计动机和目标,教师备课也常常忽略作业。新课程重视作业的优化设计,认为作业兼具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以及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功能,这应当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在原有教材系统上进行了大量改革,教材改革带来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笔者在新教材的使用中,在作业系统的设计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基于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校本作业系统的价值指向
设计作业系统应该有明确的价值指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组成了高中生物学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作业系统的总体价值追求。科学的作业系统应该适时地体现“生物学基本概念的落实”、“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STS教育”等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并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生物校本作业系统的设计要求
1.从生物新课标教材设计看校本作业系统的设计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有四个显著变化:一是三个模块为主的结构体系的重建;二是生物科学新进展等教学内容的更新;三是以问题性、探究性为主的呈现方式的改变;四是重视教学活动的评价。所以,教师设计、布置的作业应趋向于多样化,不仅有纸笔测试题,还要有模型制作、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等。
2.从教学评价体系看生物校本作业系统的设计
传统的学习结果评价多采用标准化测验,它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程度的考察显然是欠缺的。新课程对于技能目标,可利用任务表现的形式来评价学生技能操作过程和熟练程度;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可运用观察、档案袋、访谈等质性评价的方式。因而,教师在作业设计中,既要设计纸笔测验类,也要设计任务表现类等作业。
3.从学生评价体系看生物校本作业系统的设计
高中新课程学生评价体系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根据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及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在学科模块终结性考试中,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是新课程中最重要的结构。在过程性评价中,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发展的全过程,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包括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运用多种评价手段综合评价,包括有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实验、模型制作、调查、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多种形式。
可见,在作业系统设计时,以巩固双基为主的传统性作业仍然要占主要比例;注重能力和情感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学习过程的创新型作业是新课程作业设计的重点,这部分内容在作业设计时应占一定比例,也成为作业设计上的难点。
三、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校本作业系统的基本组成
新课程教材的作业系统,按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传统型 (或纸笔测验)和创新型(或质性评价)作业等。传统型(或纸笔测验)作业:包括随堂主题练习、随堂形成性测验、单元练习、单元形成性测验、单元自我检测、模块练习、模块终结性测验、寒暑假作业及诊断性测验等。创新型(或质性评价)作业:包括实验探究、模型建构、资料收集与分析、思考与讨论、技能训练、调查、课外实践活动和撰写综述报告等。
总之,作业系统设计要强调“为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能否设计出好的作业,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所有教师都必须共同努力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温涛. 新课标后中学生物学四大作业系统的分析[J]. 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2).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篇5
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 笔者认为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个性的生长,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一是指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即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 , 指学校根据国家地理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地理课程开发;二是指国家地理课程的校本化改造过程 (即校本的地理课程开发) , 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国家地理课程计划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 如就地理课程资源、单元进度、授课顺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课程议题进行自主决策。开发实施的运行机制可策划如下:
一、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 生活性和乡土性并重原则
地理校本课程作为由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 应该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 在符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 适当地对其加以调整、整合、简化、补充等, 使其实现生活化和乡土化。在这一过程中, 应注意学校所在地的位置、面积、人口、物产、地形、气候、产业、交通、风俗习惯、风景名胜等内容的安排, 重视学科内容的生活实例和生活应用, 培养和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使之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中。
2.“量度”的原则
考虑学生负担校本课程不能开发多少就开设多少, 一定要把握一个度, 不然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导致开发结果与开发初衷的南辕北辙。这就要求我们恰当地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1996年, 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 》规定, 整个高中课程三年共计3195课时, 由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板块构成。其中占总课时90.1%的学科类课程又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方式。必修课程占总课时的62.4%, 限定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12.2%至18.7%, 任意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9%至15.5%, 活动课程占总课时的9.9%。地理校本课程应该根据年级差异进一步合理安排课时。这些比例就是我们开设校本课程数量上的一个度, 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住这个度。
3.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统整课程的原则
人脑与学习过程研究发现, 知识的统整较有利于学习且学习应该超越学校, 对现实社会有所贡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具有八种智能:语文智能 (linguisticintelligence) 、逻辑数学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 、空间智能 (spatialintelligence) 、肢体动觉智能 (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 、音乐智能 (musicalintelligence) 、人际智能 (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 、内省智能 (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 、自然观察者智能 (naturalistintelligence) 。大多数人在这些智能的发展上会有些差异, 有些智能较发达, 有些普通, 有些较不发达。Gardner还认为:智能通常以复杂的方式统整运作;每项智能有多种表现的方式;智能并非与生俱来就是固定的或静态的, 是可以学习、教导和提升的;智能是一种多向度现象, 展现在大脑、心灵和身体等系统的多种层次上。多元智能理论可说是为课程统整与多样化教学进一步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可运用多项智能将地理学科内的知识进行统整开发 (单科统整课程) , 也可把多元智能、统整地理主题教学与相关学科相结合进行开发 (科际统整课程) 。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要注意多元智能既可作为统整课程教学的“手段”, 也可以作为发展智能的“内容”, 或同时兼重两者。
二、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在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原则之后, 为了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必须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进行分析, 只有这样, 才能够创建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
1. 地理校本课程根据用途需要进行分类
(1) 地理学习方法类校本课程。包括地理方法论、读图学习法、记忆术和地理能力、小创作基本方法等。
(2) 兴趣类地理校本课程。包括趣味地理、旅游地理、星球探密等。
(3) 活动类地理校本课程。包括环境科学、人文地理等。
(4) 技术类地理校本课程。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PS等。
(5) 生活类地理校本课程。包括生活中的地理、应用地图、城市地理等
2. 地理校本课程根据功能进行分类
(1) 地理基础性课程。地理基础性课程是指授给学生可再生长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地理基础技能的地理课程, 它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 由地理学科知识和地理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其中地理学科知识课程开发主要是对地理课程内容的更新, 采取的方法常是改编、新编和拓编。它包括:学科知识的分层建构, 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C层次科目 (国家地理教学标准的最低要求) , B层次科目 (参照国家必修与选修的综合要求, 适当增加和补充内容) , A层次科目 (依据地理教学标准, 对各版本教材进行改编和新编) 。这种分层将科目分层和内容难度分层结合起来, 从而使课程体现出难度梯级, 使每一层级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学习。地理学科学习策略指与地理学科紧密结合, 适应专门知识学习的策略。如地理读图策略、地理实验策略、地理记忆策略、地理考察策略、地理听课策略等。
(2) 地理丰富性课程。地理丰富性课程包括博知课程、励志课程、广行课程等。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 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如唐诗宋词中的地理知识、地理游记欣赏、怎样游山玩水等。博知课程的核心目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广泛知识的方法。如查阅图书、信息卡集成、电视或新闻品评等。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 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课程。如著名地理学家成功案例分析等。广行课程就是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 即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如小区域地质考察、地图制作、地理网页制作、地理教具制作等课程。
(3) 地理发展性课程。地理发展性课程是指拓展学生地理能力, 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加深学科知识的深度, 重视学科的学术性、前沿性, 旨在拓宽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如地理学科知识竞赛辅导课程、地理之谜探究、人与环境、天文学基础、区域与城市规划、天气与灾害、城市环境等。二是指着重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类的课程。如地理科技制作、地理小论文的写作、地理思维能力训练、小流域治理、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热点地区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等, 这类课程以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学习为主。
三、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它直接体现着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选择课程内容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兴趣、需要和能力, 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 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要为有限的教学时间精心选择和安排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要恰当地分配基础性内容、拓展性内容和选择性内容的比例, 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还要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和爱好, 注意学以致用和内容的更新。
基于地理学的特点, 地理校本课程的实施中, 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内容要注意STS的教育方式, 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基于世界地缘政治的现实复杂性, 以人文地理为主的内容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生存空间意识的培养, 增强学生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关注。不论哪类地理知识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视角:即空间视角、“综合性”视角、“图表”视角。地理学科作为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是社会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透镜”和“望远镜”, 从空间的、综合的、可视化的角度,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 认识生活世界[2]。
根据不同功能开发的地理校本课程, 内容、难度、形式都要兼顾。地理基础性课程开发时要注意知识的整合, 实现对学生知识的全方位的培养目标。如地理学习策略课程注意空间分析策略、读图策略等, 并让其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地理丰富性课程的开发要重视活动方式多样化, 提倡活动参与大众化。地理发展性课程的开发要注意在地理基础性课程上提高要求, 增加难度, 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人才为目的, 要注意相对于地理丰富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更重视学科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学习的探究性。此类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尤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虽不占很大比例, 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示范中学和高年级可以尝试这方面的开发研究。
在地理校本课程内容的组建上, 还要注意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四、地理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1. 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重要的地位
课程观念的变革, 需要改变课程实施模式来配合。校本课程的一项主要功能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3]。
改变学习方式, 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 是地理校本课程实施取得成功的关键。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要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 广泛地应用探究教学、问题解决、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开放教学、实践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保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才能保证课程改革取得成功。
2. 创建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化的、成长发展气息的课堂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最高定位。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 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开发每一个生命蕴藏的潜能, 提升每一个学生生命的价值, 让每一个学生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实现每一个生命的最大价值, 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教学的责任就在于尊重生命的存在和差异, 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潜能, 激活生命的活力, 促进生命的成长。教师的责任就是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差异,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获得成功, 要面对学生成长的差异, 因势利导地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 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促进生命更加成熟, 创新点不断生成、生长的过程。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体验到学习成长的快乐, 才会热爱学习、热爱生命。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深刻感受和理解地理知识的丰富内涵, 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生命完整和谐成长。
构建充满生活化的课堂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发展基础。生活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将知识融入生活中去, 才能显现知识的价值, 知识只有回归到它产生的地方, 才能变得鲜活。教学需要由科学的世界回归到生活的世界。地理校本课程内容要在面向学生生活的世界的基础上, 构建学生未来的生活。地理课堂教学要把学生生活的视野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 以丰富学生的感知和体验。
构建充满成长发展气息的课堂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本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知识性教学是以学科为本位, 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 旨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教学定位于发展性教学, 以教学促发展。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中所蕴含的三维目标教育的静态因素, 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育因素, 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就自然而然地增长, 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 去促进这个转化。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 促进发展、促成发展。
3. 着眼于“怎样学”与“怎样指导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优化选择
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相辅相成, 教学方法离不开媒体的配合, 媒体必须贯穿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 在教法上既要考虑如何交给学生已经概括到理论层面的经验, 更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去获得更多经验的方法。在学法指导上既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去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 又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建构知识、怎样主动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状况。
教学媒体的选择要注意优化和量规等问题。可以依据下列流程图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媒体选择量规可以有效地降低媒体选择的主观随意性, 它从媒体的表现力、内容的明确性、时效性、是否符合学习者特点等方面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4. 基于进步、全程、多样、适时的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和调整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检验和验证学习是否达到目标;二是调适功能, 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来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有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虽然比常模参照评价更具有人文精神, 但仍不能表述教育的追求和理想。教学所追求的真正价值, 并不是能力本身而是能力的变化。教学评价的侧重点不是学习者的能力水平, 而是学习者能力的提高程度。因此, 教学评价更理想的手段是基于进步, 使用进步参照评价才能真实反映教育的追求和理想。教学评价设计还要注意适时性评价、及时性评价和延时性评价, 掌握好评价的时机, 同时注意全面把握教学各个层面的多样化, 把握好评价的不同形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
[2]沈晓敏.社会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篇6
1. 潜心钻研教材,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 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 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教学需要, 抓住地理的主干知识,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 围绕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进行合理的教材整合, 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才能使教学内容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 做到“不只是教教材, 还要用教材教”, 使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和示范性,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例如, “地球运动”一节没有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知识, 而这一知识点又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洋流等知识的基础,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联系教材内容的联系, 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为之后的学习做了必要的铺垫。
2.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和理解, 而是为了实际应用。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依据教学内容, 创设“以问题为引导、体验为中心”的情境, 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意识。例如, 在学过“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知识后, 笔者就创设这样的问题:有一座楼房 (北楼) , 现计划在其正南方40米处兴建一幢商品住宅楼 (南楼) 。为了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 应对南楼的高度作出怎样的限制?这一情境贴近生活, 为学生所熟悉, 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 他们纷纷查找本地的经纬度, 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出了满足条件的南楼最高高度。可见, 以问题情境贯穿教学过程, 既保证了知识内在逻辑的严谨性, 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地理学习在生活中的价值, 使他们体验到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调动了参与认知的主动性。
3. 巧设探索机会,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地理新课程并不是简单地换了一本教科书,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 学习过程便是研究、创新和收获的过程。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大力倡导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能引发共鸣的探索问题, 并巧妙选择探究内容和探究时机,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自己发现、研究问题, 探索知识, 使他们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的答案。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 通过多种途径, 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形成锐意创新,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的局面, 而应力求避免探究活动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同时, 还要想方设法培养全体学生独立获得知识, 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而提高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效。
4. 走进学生心灵, 探究展示教学艺术。
教学过程不但是信息交流的过程, 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该走进学生心灵, “稚化”自己, 把自己当作学生, 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 做到“爱学生之所爱, 想学生之所想, 乐学生之所乐”。要探究和展示高超的教学艺术,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产生新鲜感, 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例如, 在学习“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时, 笔者先为学生设计了两条以赤道为起点的旅游线路, 利用多媒体边走、边看景观、边思考。到了热带雨林区, 提出问题:这是一片莽莽丛林, 树上终年既在开花, 又有果实, 这是哪儿呀?它是什么气候类型?为什么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有这样大的差异呢?到了热带草原区, 笔者又提问: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有的季节有树、有草、有长颈鹿、有斑马, 一片生机盎然;但有的季节却一片萧条, 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这种现象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样引导学生边走、边看、边问、边想, 教师以提问代替了灌输, 学生有新鲜感, 思维活跃, 在相容而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5. 客观认识学生, 实现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地理教材增加了形成性评价的内容, 重视以学论教, 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明确学生是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 因此, 对学生的评价就应该考虑综合因素, 关注个体差异;重视发展, 淡化甄别和选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比如, 课堂提问是检测学生学习内容的掌握和反馈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评价的原始材料, 课堂提问的设计就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差异这一现实, 要体现层次性、灵活性, 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 并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同时, 教师要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适时调整自己的评价, 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以实现对学生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 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 从而在点滴进步中逐渐培养他们的信心与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要想更好地发挥它, 就必须把新课标的理念融合在教学设计之中,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努力更新观念,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方能达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摘要: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愈来愈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与水平, 成了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有效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应用意识,学习方式,教学艺术,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郝敬林.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8, (5) .
[2]陈启雯.浅谈中学地理活动课[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09, (7) .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析 篇7
1.遵循具体的课程开发原则
1.1 突出实践性
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对中学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学不再是为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服务,而更强调自身的实践性。开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夯实知识,提高技能,是为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服务的。因此,在开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时要突出实践性,多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中学生深入生活,走出课堂,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思想思考问题。
1.2 突出特色性
地理学科与其他文科学科不同,其中仍蕴含了理科知识。这就决定了地理校本课程本省是一门特色课程。因此,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教师需要突出特色性,用地理学科的特色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与欲望。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本地区地理特点,选取有特色的题材,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和真实感。例如,保定地区的中学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可以结合保定本地的历史发展情况,列举保定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凸显校本课程的意义。
2.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析
2.1 科学制定课程纲要
地理校本课程在中学校本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编写校本内容时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纲要,地理学科需要根据学校教学总政策和原则制定校本纲要,促使地理校本内容符合地理教学改革的要求。地理校本纲要内容需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针、教师资源、开课时间以及教学材料等。通过科学制定课程纲要,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依据。同时,地理教师需要探究教学资源,结合其他学科校本提纲的制定经验,弥补地理学科本身制定纲要的缺陷,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制定科学性的课程纲要。
2.2 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
在传统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教师对课程开发认识不到位,教学方式较为陈旧的现象,教师消极应付课程开发的现象还很严重,一部分教师对自身认识不到位,自身能力不强,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欠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效率。所以,在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学校需要设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力量,选择能力较强的地理教师或者学科组长担任研究小组长,并调动其他地理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地理教师开发地理校本课程的激情。在研究过程中,带领者需要综合教师的意见,并征得学校同理,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实施细则。在此基础上,带领者需要发挥各教师的作用,鼓励地理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提高制定编写地理校本课程的效率,带领人可以要求各地理教师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与学生进行课下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得到学生的反馈,帮助编写活动的开展。
2.3 创新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地理教师会采用“填鸭式”式教学方式,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方式强加给学生,忽略学生的感受。学生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无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编写校本内容时要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在校本内容编写过程中渗透教学理念。同时,在创新教学方式时,地理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课下沟通,了解中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中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让校本内容尽力迎合学生需求,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学生有较为平等的学习机会,顺利实现学习目标。教师需要借助地理校本课程的实践体现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创新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时教师还需要注意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需要提高对这一过程的重视度,把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创新多样性教学方式的最终目的,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4 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
在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和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学需要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力度,加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促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形成较为科学的体系。首先,学校需要统一管理地理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各方面掌握实施进程,监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各个过程。作为地理教师还需要及时配合学校的工作,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掌握更多的技能,获得更多的技能。除了严格管理教学行为之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便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篇8
关键词:校本课程,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开发
新课程改革把中学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 其中校本课程是指学校自己开发的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可选择性和补充性等特征的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校本课程开发愈来愈受到学校的重视。近年来, 笔者在学校尝试进行了《中国历史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 有了许多收获和体会。结合教学实践, 本文对普通高中校本课程《中国历史地理》 (以下简称课程) 的开发价值、实施途径和发展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课程开发价值
1. 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课程开设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了历史、地理等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如《尚书·禹贡》、《史记》、《汉书》、《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等典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关注、了解这些典籍, 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在现行高考模式下, 课程的开设还有利于高考选择文科综合或史地组合的学生拓宽知识面, 提高高考成绩, 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2. 培养时空融合观念, 促进历史、地理学习。
历史和地理学科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去研究问题。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形成时空融合的观念, 从时空融合全新的视角去研究问题。例如, 学习中国省级行政区划、中国的河流等内容, 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历史上我国省级行政区如何划分的?数量、范围又有什么变化?历史时期黄河、长江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和演变。通过时空融合观念的培养, 学生不仅了解了地理事物的现状, 还学会了思考、探究它们的过去和未来, 从而提高了史、地学科的学习能力。
3. 深入理解人地关系, 培养人地互动观念。
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人地关系, 培养人地互动观念。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变迁、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变迁、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等都受到地理环境变迁的影响;同样, 人类活动也是改变地表形态的重要外力, 对地理环境的变迁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如黄河改道和洪灾、长江水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土地荒漠化等现象的产生, 无不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4. 增强学生爱国情感, 促进爱国主义教育。
课程蕴含丰富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例如, 学习历史时期中国自然环境的变迁, 学生了解了国情, 领略到祖国大好山河的壮美, 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历史时期中国边疆演变的学习, 学生为中国强盛时期疆域的辽阔而自豪, 为中国近代贫穷落后, 导致被动挨打, 大片国土沦丧而痛心, 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
二、课程实施途径
课程内容丰富, 为了能让学生短时间内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 发挥课程的教育价值, 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施:
1. 依托乡土素材, 凸显地方、学校特色。
乡土区域最贴近、亲近学生。选择学生最为熟知的乡土素材作为课程学习的切入点, 学生更容易接受。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 徐州历史悠久, 课程资源丰富, 学习历史时期黄河水灾, 可以联系黄河泛滥、改道对徐州的影响;学习大运河的变迁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可以联系大运河的开凿对徐州的影响。学校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也为课程学习提供了资源。如学习历史时期学校书院的变迁, 可以联系我校位于明清两代府学宫的原址, 共有六百多年的办学历史, 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2. 依据学生兴趣,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课程开发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兴趣, 把学生引入课程学习之中。教学内容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而应去繁就简, 降低难度, 依据学生兴趣,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中, 笔者依据学生兴趣, 安排了中国古代重要关隘 (玉门关、山海关等) 的发展变化、长城的兴筑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中国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的由来、徐州历史地理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了课程学习。
3. 着眼史、地交叉内容, 发挥课程实用价值。
学生面临着高考激烈的竞争压力, 因此课程天马行空, 完全脱离教学实际显然是不行的。课程开发应着眼中学历史、地理课程交叉的内容, 发挥课程实用价值。教学实践中笔者选择了黄河水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长江洪灾、中国近代边疆的演变、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变迁、中国经济中心东移南迁等内容, 让学生从时空融合、人地互动的全新角度进行学习, 使得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真正感受到学有所获, 学有所用。
4. 注重研究性学习,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课程开发中需要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 注重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面向学生布置和课程有关的研究性小课题, 如徐州市地名 (如河清路、黉学巷、少华街等) 考证、黄河改道对徐州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影响、徐州历史时期多次兴衰的原因等, 让学生充分利用媒体、网络、文献资源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 开展野外调查或社会调查, 进而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的观点, 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学以致用,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三、课程发展策略
课程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的来说, 目前仍处在初期阶段, 还远未成熟, 课程开发面临着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精力有限, 评价机制不完善, 学生缺少学习、研究时间, 部分家长不支持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为了进一步促进课程开发, 把课程开发落到实效,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发挥团队作用, 增强研发能力。
课程开发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不仅需要通晓历史、地理两个学科的知识, 还需投入大量的精力组织教学, 仅凭个人力量不可能完成。因此, 课题开发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 特别是历史、地理组教师的积极配合, 团结协作;担任课程开发的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业务水平, 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及时反思, 研究、解决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
2. 摆脱应试教育影响, 发挥课程实效。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许多学生历史、地理基础知识薄弱, 缺乏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任务重、课程学习中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 致使课程开发出现学生研究的少、老师讲的多, 课外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等内容无法正常开展的局面, 这些都严重影响到课程开发的意义。课程开发要尽力摆脱应试教育影响, 让课程真正走近学生, 发挥实效,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3. 建立合理评价体系, 提高教师积极性。
课程开发迎合了当前的需要, 是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内容。但是课程开发一旦和中学原有的应试教育发生冲突, 学校能否长期支持有待观察。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课程开发投入的精力大。评价机制和配套的奖励机制不完善, 将直接影响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因此, 学校不仅要在课时、资金、人员等方面对课程开发给予保障, 还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 提高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
4. 加大宣传力度, 争取各方支持。
由于高考的压力, 部分学生对校本课程不感兴趣, 认为课程对高考成绩没有帮助, 因此参与课程学习不够踊跃;还有部分家长也认为课程开发是教师和学校不务正业, 对课程开发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因此, 课程开发需要加大校内宣传力度,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研究中来。课程开发还要扩大宣传的范围, 转变家长的观念, 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
总之, 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参与性和可操作性。期待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让课程蕴含的价值在更广的范围内体现出来,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探索 篇9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教学设计;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方式;评价
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活动中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地理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关键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要综合地、全面地考虑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各个因素、各个条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1 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设计的指挥棒,它决定着地理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拟定合理的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关键,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一般比较概括。地理教学设计必须认真分析总的教学目标,找出为实现总的目标所需实现的子教学目标。
1.1 新课标对教学目标的概括主要包含三重目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目标重新进行了规范,不仅体现了目标的“层次性”,即总目标、分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等,而且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领域。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的3个领域。强调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应采用尽可能清晰、便于理解、易于操作的行为动词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描述。在对教学目标进行表述时,可将三维目标并列分述,也可将其融合为一体进行表述。三维目标是统一的整体,正所谓认知与情感伴生、相辅相成。因此,教师要将三维目标有机整合,落实于教学过程中,促进三者的共同实现。
1.2 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3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是指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知识”是指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主要指地理图表技能、地理观察与调查技能和地理统计与计算技能。
“过程与方法”是指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特别是强调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一改以往片面注重结果、关心结论的做法,对学生在探索、体验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给予高度的重视与肯定,因此说,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国家、对世界、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这个目标在新课程中其内涵不仅有了扩展,而且还从“好奇心”、“兴趣”、“审美情趣”、“关心”、“热爱”、“尊重”、“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行为”、“养成”等方面充分关注到学生丰富的人格世界,这是地理观念教育的一大跃迁。然而,有的教师在进行设计教学目标时,而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附属,可有可无,结果是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学内容设计策略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所学内容的内在关系,理顺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全面理解所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遵循地理课程的学科逻辑,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逻辑。地理新课程淡化学科体系,更加注重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过程。教材中一些内容往往是通过“阅读”、“案例”、“活动”等形式加以呈现的。这样,各部分内容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逻辑关系往往隐含其中。而教师若不能将内在的逻辑关系理顺,并同时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很难使学生获得完整、系统、扎实的知识。
因此,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合理地组织与安排,使其能符合学科本身内在的逻辑关系,又合乎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从而有利于促进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将一些地理教学资料适当地补充于教学内容中。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的信息资源,拓展教学的内涵,而且还使教学更加生动而富有情趣。
3 教学方式设计策略
地理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该是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他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合作的氛围。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提供与问题有关的各种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主动探索问题、分析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还要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实验、调查等方式来寻求问题的解答,也可以分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答方案,并加以验证。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保持,更重要的是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是学生关注的与地理有关的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实际生活中能够感知的现象。由于问题情境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情境系统,因此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梯度,问题设置应层层递进,由浅至深,由具体到抽象,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的智力潜能。
4 进行地理学习评价
地理学习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搜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反馈资料,通过量化分析获得反馈信息,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或修正教学策略。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由于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特点不同,各种评价方式的适应范围不同,因此要求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地理学习评价方式,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地理知识预计能达到的程度,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有的则在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与发展状况等方面有独到价值。地理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以增加评价的针对性,发挥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
教师还可以对教学进行评价。教学设计只是教学实施的方案,它的优劣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完成以后教学实施之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预测评价,如提出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预测不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教学效果等。教学实施后,教师需要进行再次的教学评价。此时,教师可以更理性地审视自己,分析教学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教学设计在实施—反馈—调整—再实施过程中将不断趋向成熟和完善。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推荐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研究05-19
走进高中地理新课程10-10
高中地理课堂练习设计05-29
作业分层设计高中地理06-28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09-28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05-20
高中地理地图教学设计11-19
高中地理课教学设计论文09-03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精讲课程教案10-09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