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需信息化助力

2024-05-23

财务管理需信息化助力(共9篇)

财务管理需信息化助力 篇1

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内部管控能力的持续提升,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控的重要手段和最后一道防线,也越来越受到企业各级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中国一百多家央企及其二级单位、地方国资委企业、两千多家上市公司大多设立了审计部门,对企业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为企业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集团企业内审工作面临的挑战与破局之道

大型集团企业规模大、层级多、业务复杂,随着企业高速发展,各级风险防控要求日益提高,业务与有限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正日渐突显,各级职能之间面临着如何有效协调运作,发挥协同效应的挑战。与此同时,内审工作重点要从单纯的财务导向向经营导向转变,审计业务类型多样化对审计管理、审计实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审计人员相关从业经验各异,地域分布较为分散,如何实现统一的、规范化的管理,并确保信息和知识的及时传递与共享,这也是审计部门面临的挑战。

传统手工的审计已无法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和全面性,更无法应对业务网络化、数据信息化的挑战,审计工作方式面临转型的挑战。审计数据越来越庞大,加上审计资源的限制,依靠传统的手工及简单的电算化审计已不能满足审计业务开展的需求。

随着集团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内部审计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管控需求,很多大型集团企业包括中国石化、中国移动、国家电网、神华集团、华润集团、北汽集团等都逐步意识到必须借助现代化的管理平台,借助信息化的技术,建立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解决集团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难题。

与此同时,审计署等监管机构对审计信息化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审计署一直以来大力倡导审计工作的重心逐步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审计工作内容逐步从纯粹的财务收支审计转向针对多种业务的审计,并于近年来进一步明确了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审计工作执业水平的要求。

慧点科技审计信息系统价值

集团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某大型集团型企业在快速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审计业务发展和审计信息化建设同样面临着迫切需求。

集团希望通过演进的方式分阶段建设内控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并以此为平台,通过内控审计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和系统固化及与业务财务数据集成,实现总部层面“集中在线风险监控预警”,审计中心和各分子公司内控审计机构进行“现场重点审计”的审计管理方式,促进审计方式、方法的进一步完善,提升内控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风险防范能力;通过各类审计工作的实施,关键风险的全面预警,审计发现的分析提炼,逐步实现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实现审计方式从“现场查找审计线索”到“带着审计疑点到现场开展审计”再到“持续审计”的优化完善,最终加强内控审计机构的咨询职能,助力集团的长远战略发展。

集团的内控审计信息系统一期项目基于慧点科技的审计产品搭建了“以风险为导向,以业务流程为基础,以内部控制为手段,以内部审计为保障”的内控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审计管理、审计作业、审计数据分析等功能模块,实施范围包括集团总部、三个审计中心和集团下属三家试点单位。

系统建设取得了预期成效,一是强化了审计管理。借助系统固化相应的组织、权限和流程。系统固化了管理规范和实务指南,实现审计管理和工作标准统一。系统实现了审计管理手段提升,实现了计划管理、项目准备、作业执行、整改跟踪、后续审计的系统内闭环管理。二是规范了审计作业。系统实现了审计作业工作步骤和任务节点统一化,详细规范了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到报告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实现审计作业质量基线标准化,将制度框架中作业指引中的关注点和审计程序植入系统;落实了审计作业质量管控流程规范化,并内嵌于系统之中,整体规范了审计作业,提高了工作质量。三是提升了审计效率。系统与ERP等财务系统的集成提高了审计分析和锁定审计疑点的效率,通过预置的30多种数据预审规则实现快速准确的数据处理与疑点筛查。离线作业及辅助功能促进审计作业实施及文档记录的工作效率。

面向集团企业的审计信息化解决方案

“慧点科技有幸为神华集团、中国移动等集团企业提供了包括审计系统、风险内控系统等信息化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慧点科技也收获颇多。通过分析、总结集团型企业审计咨询与系统实施经验,推出了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具有支持集团架构、覆盖审计业务全过程、支持多种审计类型、支持业务扩展等特性,同时基于产品能够进行贴合客户需要的定制开发,最终实现业务成果向系统的转化和落地。”慧点科技风险管理与控制事业部审计业务负责人唐春生博士说。

慧点科技审计信息系统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提供风险评估、审计计划制定、审计项目实施、审计整改跟踪的全过程规范化管理,通过固化审计作业指引和模板等审计工作标准和规范,利用审计数据分析扩大审计的范围和深度,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及时掌握关键风险,促进问题有效整改,助力企业管理提升。

审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审计管理及作业,审计数据分析两大部分功能,审计管理及作业子系统提供风险评估、审计计划管理、审计作业指引、审计项目管理、审计作业过程管理、审计资源管理、审计整改跟踪、审计统计报表、审计绩效管理、审计档案管理、审计门户、审计工作台、交流平台、离线审计工具等功能,强化审计管理,规范审计作业,有效利用审计资源,充分积累和共享知识,提升审计管理水平。审计数据分析子系统提供数据采集、审计抽样、数据查询、审计模型、指标分析、疑点处理等功能,进行多维度审计查证分析,提升审计的及时性和深度,在审计方法手段、数据访问模式、自动化程度、分析方法转变等方面实现提升。

针对大型集团企业对“稳定性、持续性、安全性”的需求,唐春生建议,大型集团企业可基于审计产品,通过定制开发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通过试点、推广、深化等“三步走”稳健推进内审系统建设。

民心相通需文化助力 篇2

21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开展,留下了互利合作的足迹,沿路各国人民受益匪浅;600多年前,中国的郑和船队7次远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历经千百年风雨,古丝绸之路传播文明、交流合作的历史光辉至今依然瑰丽夺目。

古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更是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之路。在古丝绸之路上,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秉持开放、包容心态,对话沟通,彼此接纳,共同发展,形成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壮丽景观。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欧洲文明形成了丝绸之路的4个极点。古丝绸之路为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世界文化的大运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古丝绸之路作为“文明和谐相处”的生动体现和有说服力的历史事实,昭告世人“文明冲突”并非必然。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顺应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而提出的重大倡议,着力构建中国与东南亚、东北亚、中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等区域的合作大通道,致力于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旨在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开展全方位合作,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实现人类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

丝路文化符号应当继承和弘扬

“一带一路”建设立足亚洲、欧洲、非洲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的历史通道,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致力于发展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其中,人文精神烘托的经济合作和开放发展彰显了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习近平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土壤,就是充满文化活力的民间交往和交流。民心相通在于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历史、语言、宗教、风俗等社会生活的民间认知和交流是民心相通最广泛的领域。沿线各国历史文化的现代交集和共识,正在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支点之一。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是晚唐诗人张籍对古丝绸之路辉煌的真实写照。古代丝绸之路内涵已经超越了“丝绸贸易”的物质层面和“陆海商路”的地理层面的局限,凸显了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成为东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沟通和交流的象征。新的历史时期,虽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是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但仍然要重视人文交流与文明对话,增强沿线国家、地区和人民间的相互了解、求同存异。人文交流与文明对话是互利互信、务实合作的前提和基石,是建设好、发展好“一带一路”的持续动力。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汉唐风”。建设“一带一路”,开展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既是各国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和继承,重温古老梦想和重振人类历史文化辉煌的需要,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文化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文化也只有开放胸怀,吐故纳新、兼容并蓄,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发展。“一带一路”计划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夯实我国同沿线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是开展经贸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民相亲才有国相交,只有心相通才能民相亲。沟通从心开始,而打动人心最重要的媒介不外乎情感和文化的认同。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发展程度各异、历史文化宗教不同的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话语、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而且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和合作有较好的基础。我国与沿线大部分国家都签署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及执行计划,高层交往密切,民间交流频繁,合作内容丰富,与不少沿线国家都互办过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和旅游推介活动等,在不同国家多次举办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强调文化先行,通过继续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民众心里落地生根,构筑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用新历史文化观推进国家间互利合作

《资治通鉴·德宗记》记载“代宗之世,九姓胡常冒回纥之名,杂居京师”。李白诗云“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是说当年长安有酒家胡女在招徕宾客。白居易诗曰“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环转”,是说当时妇女流行学习来自西域的胡旋舞蹈。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丝绸之路亦为“宗教之路”。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传入中土,使中国宗教进一步多元化。

古丝绸之路承载和彰显着东西方开放的文化品格和不朽的文明成果。日本学者长泽和俊在《丝绸之路史研究》一书中认为,“丝绸之路是世界主要文化的母胎,在这条路的末端部分曾经产生了美索米达文明、埃及文明、花拉子模文明、印度河文明、中国文明等许多古代文明;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的桥梁,出现在丝绸之路各地的文化,依靠商队传播至东西各地,同时又接受着各种不同的文化,促进了各地的文明”。和平是丝路繁荣的基础,丝路是传递和平的使者。无论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欧洲,还是后来的郑和下西洋,均为文明之使、和平之旅。致使“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族相继”。华夏大地与西域诸邦之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丝路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但中国没有借丝路对外侵略扩张,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怀柔政治与“和合”文化的理想,证明了中国一贯谋求和平发展的历史传统。陆上丝路畅通之时,沿途基本沒有战乱,中国先后与一百多个国家或民族和平交往。海上丝路自唐宋繁荣后的一千多年里,一直是中外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鲜见腥风血雨,与欧洲炮火开辟的劫掠、征服的殖民扩张显著不同。盛唐时与唐朝通好的国家和地区达到300 多个,南亚、中亚和西亚的来唐使团共343 次。对于各国使节带来的进贡物品,唐朝的回馈往往超过各国使节进贡物品的价值,这无疑是“与人相亲”、“以邻为朋”的具体体现。

从历史文化遗产的视角推进现代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这是一种新的历史文化观,也是开创新历史、发展新文化、造就新繁荣的重要立足点。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各个国家不仅需要立足本国实际,而且需要具有相互关照的全局视野。中国倡导和谐包容、文明宽容的理念,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主张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这是一种高尚的文明观、包容的文化观、和谐的社会观。将其付诸实践,既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撑,也需要科学阐释人文精神、推动文化传承、提供智力支持,更需要植根民间社会的文化和承载这些文化的人民去精耕细作。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欧亚大陆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和历史演进的最大舞台,每一次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在这里留下过深刻的痕迹,人文遗产星罗棋布、浩如烟海,不同文明交相辉映、春色满园。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推动中国与沿线各国广泛开展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不仅能够为其他领域的合作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更有助于发掘沿线深厚的人文资源,在交融往来中实现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共同浇灌人类文明这棵参天大树。

责任编辑 华南

财务管理需信息化助力 篇3

为更好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真正达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考核的目的,唯有借助信息化工具来提升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质量。现以本公司为例,谈谈信息化系统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及实施效果。

1 实施背景

1.1 预算填报环节

信息系统上线前,财务部每年按时间节点组织各部门利用Excel表进行预算填报工作,数据通过邮件传递至各审批环节,财务部利用Excel表进行汇总,如果不符合公司整体目标,就组织各部门重新调整预算,若符合,经会议讨论通过后下达。这样不仅造成财务部门数据汇总工作量大,而且容易出现技术性错误,且各环节审批人员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相关数据,影响审批时效。

1.2 预算控制及分析环节

本公司的外地分公司和项目部由总部统一进行财务核算,由于地域关系,外地员工需将原始单据送至总部,财务审核通过后记账,时间跨度较长,造成记账滞后,不能真实反映公司当期成本费用,影响决策者做出科学判断。

每月末,财务部会将手工统计的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表发给各部门主任和分管领导,了解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但由于无预算信息化系统作为支撑,报销人和审批人在报销或审批时无法事先得知是否有预算外费用、是否超预算费用,信息滞后,经常出现费用已报销。在月末出具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表时,才发现部分费用已超预算,无法真正做到成本费用预算的事前、事中控制。

预算编制环节效率低下,影响员工士气;实际执行情况缺乏监控机制,不能及时为经营决策出具分析报告;预算不能随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使管理层对预算数据缺乏信心。这些情况制约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公司决定借助信息化产品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2 实施效果

在公司领导大力支持、各部门员工积极参与下,经过一年的实施及试运行,将预算编制、执行控制、预算分析、预算变更及预算考核等一整套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预制到信息化产品中,效果良好。

2.1 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基础工作

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报销管理制度,规范统一预算指标及表格体系,将预算编制报表按部门、权限分配给相关部门,报表上报流程预制到系统中,使预算管理流程、编制内容、部门职责更加清晰,并对全体员工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理念的宣传,及各预算指标的详细解释,为顺利完成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实施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2 及时准确传递预算编制数据,提升工作效率

实现所有预算报表在线填报、在线审核的功能,能自动提取历史数据和计算相关数据的增减比率,自动汇总相关查询报表,形成各类财务分析报表,减轻财务人员汇总数据的工作量,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各审批环节能按权限及时查看相关填报信息,大大提高预算审批效率。

2.3 加强预算执行控制力度,保证公司目标实现

根据公司备用金管理办法和报销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将借款、各类报销事项流程预制到系统中,和预算管理办法有机结合, 落实公司财务各项管理规定。所有支出事项均要求在线填报,部分以前需要手工计算的报销事项(比如,差旅费),报销人员只需选择报销标准,系统会自动计算出相应报销金额,减轻填报人的计算工作,并保障正确率。各环节审核人在线审批,查看单据的同时,也能查看部门该费用的执行率,实现即时查询和实时控制的目的。

超标费用的开支,需要在线填写事前呈批单,方能报销。比如, 超标准的差旅费,必须事前填写“超标费用申请单”,领导审批通过后,方能执行。报销时,必须关联审批通过的事前呈批单,方能提交单据,否则无法报销。

结合公司实际,制定预算年度刚性、月度柔性提醒的控制原则。报销人员在线填写相关单据后提交,若超过月度预算,系统会柔性提醒,辅助报销人员和审核人员判断费用合理性。若超过年度预算,系统会提示超刚性,且不能进行下一步流程。此时,部门需要在线提交预算变更申请,经层层审批,最终经预算管理委员会所有成员审批通过生效后,方能报销。

外地分公司和项目部报销事项在线填报后,锁定此费用,计入本部门预算在途数。

以上措施,加强支出事项的事前监督力度,解决预算执行数据滞后性的问题,实现及时、准确获取预算执行数据,使预算管理事中控制得到真正落实。同时,也增强预算执行的刚性控制,加强预算变更的严肃性,促进部门编制预算的准确性。

2.4 预算分析及时准确,辅助高层进行决策

报销类事项的预算实际数从系统中直接获取,但有部分不属于报销事项的实际数,比如:营业收入、收费、折旧和摊销等事项,实际数由财务每月末通过Excel表导入,故系统中各部门分析报表的预算指标包含公司所有的预算指标,能全面、即时反映各部门和公司整体实际情况。

通过个性化分析报表,能及时获取预算执行情况。各部门预算人员、部门主任和分管领导通过查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表,能即时、准确获取本部门所有预算项的执行情况,包括年初预算、预算调整、已执行金额,剩余额等数据,同时,也能查询到每笔单据的具体信息。监控预警以仪表盘的形式展现,直观、即时地呈现部门关注的主要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况。管理驾驶舱以图、表的形式向领导层展现公司整体预算执行情况。领导通过分析报表,准确掌握第一手数据,利于管理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司经营业绩。

2.5 预算考核结果及时,调动员工积极性

将公司预算考核方法预制到系统,每个考核期结束,各部门相关人员能在系统中查询到本部门的考核结果。调动员工参与性和积极性,激励员工共同努力,确保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2.6 员工成本意识增强,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2014年初,系统上线试运行,财务部组织全员学习全面预算管理理念,进行系统培训,使员工树立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全员”意识。编写并发布《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操作管理暂行办法》,规范系统操作流程和各操作人员的权利及义务。一年来运行平稳,员工成本费用控制意识明显增强,费用控制效果显著。2014年,成本费用总额较上年下降13%,公司重点管控指标较上年有较大程度的下降,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具体情况见表1。

3 结 语

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运行,使本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得以深入应用。一方面,增强公司员工的全面预算管理意识,促进各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强业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风险控制;另一方面,实现预算数据的实时控制和分析,保证各类信息及时、准确、高效传递,提高本公司的预算管理效率,为领导做出科学管理决策打下坚实基础。

财务管理需信息化助力 篇4

信息化是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很多企业一直追求高效办公和对企业管理的改善,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的OA软件承担了这一重任。通过OA办公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的结合,实现企业的现代化、流程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因此,在很多企业看来引进成为一种趋势,OA因此也成了企业信息化的必需品。不同企业的出发点不同,有真正认识和了解到OA信息化重要性的,希望借此来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也有盲目跟风,缺乏信息化方面的经验和对自身的需求不甚了解。对后者而言,因为对自身信息化需求不明确,容易走进和实施的误区,从而将OA信息化的建设彻底沦落为面子工程。

一、企业在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一些企业由于管理的不善而产生了一些列的内部问题,如:员工整天重复太多重复性的、低端的、琐碎的工作,而对本职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却严重不足,企业的管理者甚至不知道各级员工到底在忙些什么,更不知道这个决策是否满足大多数人的意愿,最后只能亲自忙着查资料、打电话、跑现场、开会、谈心。此时,企业的当务之急是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通过将引入到企业管理中,能够更好的助力企业解决上述诸多企业内部管理的各种问题。

二、OA软件正是紧紧围绕着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而诞生,它对于提高企业的自动化管理水平,解决内部的沟通的及时性、有效性、准确性,以及提高协作能力、管理效率和优化管理流程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正是助力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所带来的魅力之所在,也是被很多企业广泛选择并作为基础软件的重要原因。可以说,OA软件是基于企业的现代化管理需要而产生,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

财务管理需信息化助力 篇5

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 企业管理与财会等方面都迎来了全新模式, 当前我国矿山企业的管理会计正处在重要的发展阶段, 然而在矿山企业的财会工作实际中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尚不理想,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找到提高管理会计实效的有效策略。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在我国多个行业领域的管理会计实践中, 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实效, 邯邢矿业有限公司通过结合信息化技术构建了适合矿山企业发展的SAP-ERP系统, 通过一段时间的投入使用, 在完善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分析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策略。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对矿山企业管理会计的影响

管理会计信息化指的是利用会计信息数据作为企业管理的资源, 加大计算机与网络信息应用力度, 通过信息技术对相关会计信息进行获取、整理加工、应用及传输等处理操作, 以此为企业提供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是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产物, 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里的信息化建设并不是单纯地将计算机、网络以及通讯传输等信息技术的嵌入, 而是要在以往会计工作模式的基础上, 借助信息技术使会计工作在财务管理等相关方面体现出其应用价值。总而言之, 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是要将会计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这也是信息化的今天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新要求。

现如今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衡量企业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因此矿山企业必须顺应时代的需求, 积极推进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以会计电算化作为构建基础, 并逐步扩展到矿山企业的各项业务之中。如采用SAP-ERP系统关键信息化管理会计机制, 通过系统对财务、物资、销售、工程项目、人力资源、固定资产等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传送, 拉近矿山企业不同部门间的距离, 实现了信息共享, 并通过共享信息实时严格财务管理与监控, 大幅带动了管理会计的工作实效。

二、矿山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一) 缺乏管理会计应用的企业文化

矿山企业的管理会计不仅仅是以往单纯的会计行为, 还是一种企业的管理行为, 更是对矿山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的考验, 因此矿山企业的管理层必须加大对于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视。但现阶段很多矿山企业仍然缺少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甚至因为惯性, 仍然将以往的会计工作模式作为工作指导思想, 价值观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如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缩减企业成本等是管理会计追逐的目标, 所以我们要改变观念, 促进矿山企业管理会计的良性发展, 应对目前国内市场需求萎缩, 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的形势。

(二) 会计人员素质限制管理会计应用

市场经济环境下, 矿山企业也必须懂得自我经营与管理, 会计与财务方面的管理是为经营管理者提供企业经营的各种管理信息和销售收入的监督, 成本费用控制、资金调整和保证矿山企业具有充足资金的重要职能, 由此也可看出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很多矿山企业在管理会计应用这一方面还显得不够完善, 不能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料, 深究其因, 这和会计人员在管理会计操作能力方面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管理会计工作必须要由具有会计核算知识和经营管理经营的人员来完成, 所以说人员的职业素质对于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矿山企业会计人员在个人职业素质上不甚理想, 水平参差不齐, 存在着专业教育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且还没有完全转变传统会计工作观念。

(三) 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效果不理想

目前, 很多矿山企业在进行管理会计的过程中, 对于决策信息提供这一环节没有足够的认识, 对于具有重要管理决策作用的信息更是缺乏足够考虑, 这样必然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制约, 影响管理决策, 这也就失去了实行管理会计的意义。利用科学信息技术, 虽然能提高应用效果, 但如果技术流于形式化, 不能充分将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利用, 其真正效果也就不能完全发挥出来。

三、矿山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构建策略

(一) 提高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管理会计在我国矿山企业的应用时间较短, 且发展速度仍然十分缓慢, 重要的原因就是会计操作人员与管理人员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矿山企业的会计人员甚至单纯认为, 仅仅编制财务指标、成本控制、预算规划等内容就是完成了管理会计内容, 显然这种思想是十分片面的。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 管理会计的战略目标必须高起点规划, 不断丰富管理内涵。既然明确了制约矿山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症结所在, 就应当针对这一问题采取有效办法, 全面提升会计人员与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使矿山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对于各类挑战能够应对自如, 顺应环境, 改变陈旧管理理念。管理会计的本质是提升企业价值的价值管理信息系统, 因此矿山企业的管理层对于管理会计的全面落实起着积极作用。如果没有管理层的带动, 会计人员也就不会重视管理会计信息中的预测、决策等重要内容, 会计人员缺乏足够认识也就不能将自己真正的工作水平发挥出来, 管理会计的工作效果也会大大折扣。因此, 建议管理层人员应根据矿山企业的自身特点, 结合成本、效益等构建矿山企业的文化体系, 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作为管理目标, 由上至下带动管理会计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二) 构建规范管理会计体系

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的操作模式主要是直接照搬西方发达国家, 虽然西方国家在长期实践中取得一定效果, 但未必适合我国矿山企业的实际情况, 我国矿山行业的会计环境并不和西方一致。因此在管理会计推行过程中, 必须结合我国矿山行业的实际情况, 借鉴西方经验并结实际情况, 制定出一套适合于我国矿山企业的管理会计操作模式与理论, 为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也能够以此带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而会计人员也可在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在制定管理会计规章制度时, 可通过多种方式, 如实地考察、实例分析, 对准确真实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等, 从而构建出科学的管理会计体系。

(三) 强化企业的资金支出力度

管理会计如果不借助信息技术,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的资料收集、数据分析、信息共享将会是一项繁复的工程, 造成资源浪费。要提高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 应当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 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将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融为统一系统, 只有这样才能将会计核算信息和其它相关数据实现有效共享, 将数据转变为可供财务管理的有效信息, 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优势。为实现以上功能, 矿山企业必须加大资金投资力度, 构建管理会计网络, 只有这样才能带动信息化的全面构建。

邯邢矿业公司结合矿山企业自身特点, 通过SAP-ERP信息化系统的构建, 实现了物资采购、生产、销售、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的无缝集成, 改变了传统核算方式, 提高了核算效率, 为管理会计信息化提供了数据支撑。但是, 想要发挥管理会计内部控制和决策支持等作用, 还要进一步开发信息系统相应功能, 让财务会计核算信息化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统一起来, 建立数据共享, 既能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投入, 又能高效地利用会计核算数据。

(四) 提升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与专业水平

目前矿山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这也是制约管理会计发展的重要因素, 缺乏管理会计知识和实践经验等。为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 作为主要操作者的会计人员其职业能力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第一, 要求财会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掌握会计前沿知识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第二, 还要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 提高会计执业水平, 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个人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第三, 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适当安排管理会计方面的内容, 以便提高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 继而更好的应用。第四, 会计人员要自觉学习所厂矿的生产技术, 经营等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此外矿山企业还可根据自身情况, 与高校签订定向就业协议, 根据企业需要拟定招生名额, 以矿山企业管理会计相关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为矿山企业培养“专业知识精、综合素质高”的后备管理会计人才。

(五) 尽快制定矿山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准则

《指导意见》明确要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 指导单位建立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 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 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根据目前发展形势来看, 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 但目前我国仍没有构建出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准则。缺乏相关准则, 矿山企业在进行管理会计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就无章可循, 必然会影响实际工作, 制约管理会计的工作实效, 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应的管理准则, 来规范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会计工作, 从而确保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财务管理需信息化助力 篇6

一、每天10万人次即时结算医疗费

杭州市在启动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时就全面实现了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参保人员在1000多家“两定”单位就医购药时可凭有效凭证直接结算医疗费, 无需垫付现金。截至目前, 平均每天即时结算医疗费10.32万人次, 全年结算3700余万人次。从2009年1月1日起, 又全面实现医疗保险即时救助。凡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 在两定单位结算医疗费时, 除享受正常的医保待遇外, 可直接实现救助, 提高了医疗救助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经办效率。

二、社区建窗口, 网络跟着走

为方便参保人员办理参保缴费手续, 杭州市将医保经办服务窗口和医保信息网络由市、区两级逐步延伸至街道 (乡镇) 和社区。从2007年起, 城居医保参保人员可在街道 (乡镇) 、社区办理参保缴费手续, 2009年又扩大到新农合。今后将医疗费零星报销、证卡发放与管理等业务延伸至街道 (乡镇) 、社区, 进一步缩短医保服务需求与供给间的距离。2008年1月1日起, 杭州市医疗救助和新农合分别由民政部门和卫生部门移交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管理, 并将原先分散独立、互不相通的信息资源进行了统一整合, 全面夯实各类参保信息, 彻底解决了重复参保现象导致的“财政重复投入、个人重复享受”问题, 既体现了社会公平, 又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 通过统一参保信息、统一数据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就医凭证、统一网络架构、统一结算方法, 避免了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在网络系统和软硬件设备方面的重复投入, 大大节约了社会成本。

三、联网结算使异地就医如同本市

杭州市目前有7万多名参保人员常年在异地生活或工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参保人员“异地看病难”问题, 并作为2008年市领导重点调研课题着力破解。当前杭州市与各地“两定”单位采用的直接联网结算方式主要有:一是直接定点、刷卡结算, 将市外的医疗机构直接纳入杭州市医保定点范围, 实行刷卡就医, 目前已有35家市外医疗机构被纳入定点范围。二是委托报结、联网结算, 与上海、宁波两市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直接联网, 互相结报对方异地就医人员在本地发生的医疗费用。双方互相认可对方的医保目录, 参保人员在报销医疗费用时, 可自主选择按照参保地或按照就医地的三个目录及支付标准。与上海、宁波的合作使数万常住异地的参保人员获得了便捷的医保服务, 缓解了异地居住者的就医困难。

四、网上稽核效率倍增

为提高稽查效率, 杭州市开展了网上稽查功能。工作人员设定相关参数后即可筛选并显示出参保人员超量配药等涉嫌违规的信息。为确保稽查工作规范有序、执行有力, 该市专门开发了医疗保险稽查管理系统, 每一例稽查业务从登记、受理直到结案, 每个环节都在系统中留有明确记录, 并严格按照既定的流程、规定和权限办理。2009年审核医疗费434.68万人次, 剔除不合理费用6231.97万元, 分别是2001年的29.59倍和19.58倍。

五、开展网上办事和查询服务

财务管理需信息化助力 篇7

一、林业税收政策不适应林改需要的具体体现

( 一) 农村林地转让的涉税问题

林地流转指各种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担保、入股等形式参与的土地有偿流转, 是当前林改进入深水区遇到的普遍现象, 亦是存在涉税不确定性问题较多的方面。农村林地转让的租金收入, 包括林地多次转租的收入, 在税收政策上应明确不予征收流转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1. 林地出租征收营业税问题。各地基层税政执行不一, 有的免征营业税, 有的依旧征收营业税。林地出租时林地上都有些萌芽苗木, 散生幼林, 疏林、杂木林等木质植物, 当地税务部门把其看作“其他土地附着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注释的“销售不动产———其他土地附着物”的税目开征营业税。这种做法不切合实际。林地出租, 其主体是林地, 标的物是林地出租, 林地里的零星林木为次, 零星林木不构成租赁物的主体, 上级应类同财税字 ( 1994) 002号《关于对若干项目免征营业税的通知》精神统一行文, 将林地使用权转让给林业生产者用于林业生产, 免征营业税。

2. 林地出租的租金收入应明文给予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扶持保护。当前由于现有文件无界定, 所以有的地方税政部门把林地出租的租金收入当作其他收入看待, 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作为资产溢余收入, 并入企业所得征收企业所得税。最近, 国家税务总局 ( 2011年) 第48号《关于实施农、林、牧、渔业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公告》, 对林地流转 ( 出租) 收入没有明确给予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规定, 令人失望。把林地与土地等同搁置一边不应该, 林地与土地均作为资产 ( 财产) , 个性应有质的区别, 前者构成森林资产的基本要素, 后者一般看作一种无形资产, 有时候也构成固定资产的一个要项。而林地与林木是相依附的, 类似耕地保护范畴, 其出租取得的租金收入, 理应给予免征企业所得税。只有这样才能利于搞活林地市场, 有利于对林地的地力培育, 有利于提高林地利用率, 有利于提高林地的综合产出能力, 进而保护林地, 不让其退化, 减少林地污染, 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基地不锐减。

3. 林地出租所获得的收入同样应给予免征个人所得税的政策扶持, 这同样是保护林地的一项根本有效措施。林改后的林地落实到农户之后, 以个人或个体户出租林地带有普遍性、广泛性和产生效益的持久性。

财税 ( 2004) 30号《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有关个人所得税的通知》, 对个人或个体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 且经营项目属于农业税 ( 包括农林特产税) 、牧业税征税范围的, 其取得的“四业”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这里没有指明林地流转与出租收入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笔者认为林地流转或名曰出租, 是林木种植业的一种营造林作业方式, 同为林木种植业的范围, 其前置条件是林地用于营林经营事业, 其收入应予免征个人所得税的优惠。

此外, 财税 ( 2010) 96号《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取得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明确, 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的 ( 以下简称“四业”) , 其投资者取得的“四业”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其投资者可以是用林地投入, 亦可用现金投入或其他非货币投入。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从事“四业”, 其投资收入免交个人所得税, 而林地租用理应同样给予免交个人所得税才合乎情理。只有这样才有希望放活经营权, 才能使林农普增收入, 缩小城乡差距, 增强社会各方投资造林的积极性, 进而发展现代化营造林产业。

当然“投资”与“租赁”有一定区别, 但并不是一点关联都没有。租赁是固定回报, 不承担风险, 行使监督义务; 投资则相反, 要承担法律连带责任。但这里仅指林地流转而已, 故没有什么牵强附会。

4. 林地多次流转收入亦应给予免征所得税、流转税等税收优惠的照顾。

中发 ( 2008) 10号《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规定, 林地承包期为70年, 承包期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 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用途。《农村土地承包法》也先期明确, 林地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这说明法定保障林地承包期与林地的植树周期倍数差大, 这有利于林地租用的市场创收。

就林木而论, 速生林6年为一个轮伐期, 属地适生当家树种15年为一个轮伐期, 珍、稀、奇、特树种25年为一个轮伐期。在这林地承包期70年间, 各层面的能人在利用着林地, 加上林木需求多样化, 地域性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功能区在变化, 林地流转出现多次流转、重复流转、定向流转会层出不穷。以适应林地的商用价值, 投资者有进有退, 经营者改弦易辙, 对这些产生多次的林地流转收入, 涉税问题应有瞻前性。笔者认为, 只要不改变林地用途, 不致林地退化或兴林的面积缩减, 不超脱法定剩下承包期, 有利持续发挥林地多功能作用, 让社会能人驻足山区林区持续绿化造林, 其出包者所得的林地再转租收入, 同样给予免征个人所得税, 以助山区森林资源长盛不衰, 永续利用。

( 二) 林农将林地租赁给林场, 后又到林场提供造、抚、护等营造林作业, 其取得劳动报酬的涉税问题

山区个体户林农有条件把林地出租给林场, 包括国有林场、股份制林场、专业合作林场、家庭林场等, 随即又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向林场的营造林作业、林区设施修筑项目、林区道路修建工程等, 地方税务部门对此项营林工程作业的个体收入, 利用税务行政裁量权的空间, 有的对其按劳务报酬所得, 依个税法高税率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因为雇佣单位要求凭发票付款, 被雇佣者持证件到税务部门申请代开发票, 由于涉税模棱两可, 为积聚一方财力, 税务部门行使着自由量裁权, 强制征收20% 的个税及附加, 这脱离了法理, 因为: ( 1) 林农个人与招聘单位起码有口头合同用工记录; ( 2) 劳动者受林场用工管理安排; ( 3) 完成一定作业验收结算取款, 应视为一种劳动雇佣关系, 按工资薪金条目征收个人所得税较合乎实际。立法部门应统一明确按职工薪酬征收个税, 规避政出多门自行其是。

另外, 林场在林区范围雇佣农民工或社会失业劳动者修建林区设施工程项目, 一些地方税务部门参照“建筑业———其他工程作业”课税, 在其申报代开发票时, 税务部门以规范性文件征收营业税、所得税、个税和地方附加税等, 既不合理, 又加重了林场及林农负担。因为林区设施工程建设项目, 主要直接为营造林工程服务, 如护林防火线路, 营造林抚育便道, 森林防火与森林病虫害防治隔离带, 林区望火楼台, 森林植保检查站, 供输电线路, 供水线路, 水池、水塔、水井、晒场等, 这些都是现代化森林经营工程必备的配套设施, 其作用是保护森林安全、生态安全、活立木的林产品安全、森林植被安全, 是加强现代化森林经营的铁指标, 硬任务, 列入森林经营编制方案法定管理及致远的生态平衡建设要项, 而且这些设施, 营造林经营者付出巨大劳动和投入后, 不能凭此进行市场交换。因此营造林经营者为自身谋取的利益远远低于他为社会所创造的利益, 基于上述原由, 林场开展林区的营林设施工程建设项目, 不管是出包者还是承包者, 均应一律免征营业税、所得税, 以促进林场加强大林区安全配套建设, 确保林区生态健康。

( 三) 活立木流转涉税问题

活立木流转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买卖青山, 指把自身拥有的具有活立木所有权的幼中林、中成林、成林等林木有偿转让给受让者, 包括出让作价出资入股、林权抵押、林木还债等形式的流转, 这切合《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积极培育活立木市场, 调动经营者投资开发的积极性的规定精神, 是当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出现的新情况, 对生态建设利好。

然而活立木流转是资产交易的内容, 其涉税问题, 有的认为, 应按转让无形资产税目中转让土地使用权项目征收营业税; 有的说, 转让期不到一年即行采伐的要计交增值税; 有的认为林地使用权租赁和幼林经营权转让收入, 按规定要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在笔者看来, 活立木不是税法规定的征税项目名称范围, 也不是税法认定的初级农产品, 所以不是税法规定的税收征管对象, 理应也不在流转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的征税范畴。但税法还得应予申明, 活立木不是征税对象。因为活立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将其不作征税项目看待有利于发展活立木市场, 有利于多种少采, 进而引导社会投入森林培育和林地保护和开发。

( 四) 林地等森林资源入股合作造林, 按股份分红返利涉税风险问题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国有林场、家庭合作林场、股份合作制林场、林农专业合作社林场相继涌现, 林林总总。而现行税制规定, 体制决定税负与优惠, 如国有单位直接从事林木种植业所得收入可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自行投资从事林木种植所得收入免交个人所得税, “公司 + 农户”经营模式直接从事林木种植业所得收入, 享受《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86条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而对股份制企业, 包括股份制林场、股份合作林场直接从事的林木种植业所得的减免税优惠待遇, 则没有旁及, 因此会遇到税务风险。从全面普遍性扶持各种所有制直接从事林木种植业观念出发, 对股份制林场直接从事林木种植业所获得的收入亦应一视同仁, 给予享有减免所得税的优惠待遇。

( 五) 林农承包林地上缴给集体或国有林场的林地使用费或林地承包费应明确给予免征企业所得税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林地承包经营权会程度不同地流向各种各样能人手上, 以开展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机械化营造林经营。原来的林地承包者又在相互优化置换, 已成为多样的林地承包者, 或多或少又得向林地的出包者支付林地使用费或林地承包费。还有现在国有林场改制进行中派生出来的家庭林场, 也承包数十亩上百亩的林地, 每年应支付给场级的林地使用费也是数额巨大。有必要明确规定这部分林地使用费应给予免征所得税的优惠照顾, 以利广范围宽领域创新民生林业的新格局。

国税函 ( 2009) 779号《关于黑龙江垦区国有农场土地承包费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批复》申明, 家庭农场承包户“以土地承包费”形式取得的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收入, 属于农场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 可以适用《企业所得税法》第27条以及《所得税法实施条例》86条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在实施此规定时, 不应局限在林场职工家庭的承包户, 还应包括场职工以外的承包户 ( 个人、个体、个体户) 。

二、要正确认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涉税问题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山地国家, 70% 以上是山地, 56% 的人口生活在山区, 全国2100多个县市中有1500多个在山区。林地是山区群众经营和依托的主要生产资料, 是国家生态的保障, 也是农民增收和林区发展的出路。

财务管理需信息化助力 篇8

该书的出版有助于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进程。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 加强信息技术与会计工作的融合, 对于提升会计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初, ERP (企业资源计划) 软件诞生, 全球范围兴起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浪潮, ERP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突破了部门级信息的局限, 解决了会计信息的“孤岛”问题, 实行企业一体化管控, 并延伸到供应链管理, 力求有效地解决协同管理和资源有效配置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 XBRL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诞生, XBRL在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及数据的深度分析与利用方面, 具有优异的表现。与此同时, Microsoft公司对Excel软件的不断技术升级, 使Excel始终活跃在数据处理领域。Excel是一款具有智能特性的数据处理软件, 功能强大, 使用灵活, 操作方便, 应用广泛, 具有其它软件难以超越的一些优势, 能够很好地满足个性化分析需要和复杂多变的动态分析需要。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没有哪一种软件能够全面彻底地解决所有企业的所有财务管理问题, 将不同软件进行组合使用, 形成优势上的互补, 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会计核算电算化早已深入人心, 但财务管理电算化还远远不够, 充分发挥Excel软件的作用, 将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基于Excel应用的财务管理电算化》一书是作者多年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积累的结果, 该书主要介绍Excel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重点阐述如何利用Excel的强大功能建立动态数据分析模型, 解决传统财务管理工作手工操作效率不高以及难以进行大规模数据分析的难题。全书内容包括:Excel基本应用, Excel在资金时间价值管理中的应用, Excel在资金筹集管理中的应用, Excel在流动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Excel在投资管理中的应用, Excel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Excel在成本费用管理中的应用, Excel在利润管理中的应用, Excel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以及Excel在财务预算中的应用。

财务管理需信息化助力 篇9

贵州省县级职业高中基本都是由普通高中改变而成, 文化课教师和公勤人员所占比例较大, 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 “双师型”教师更是稀缺资源, 且缺少编制, 长期缺少实习、实训教师指标。另外, 职业中学教师职称评定参照义务教育师资职称评定方法, 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系统不对应,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民进贵州省委建议通过多种渠道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定向培养, 或开办速成班招收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集中进行半年至一年的教育, 毕业或结业后直接安排到各县职业高中任教;鼓励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学习新专业, 选派其进修, 成为“双师型”教师。

上一篇:污染物减排下一篇: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