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说课(精选13篇)
高中地理说课 篇1
高中地理《地理图表的判读》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中地理专题复习课《地理图表的判读》。
一、本课题提出的思路
此次出课正赶上高一地理总复习结束期间,第二轮综合复习基本结束,马上就要会考了,在会考考纲中有明显的规定,读图分析题占30分,以中等难度为主,属于知识的灵活运用。有必要将学生掌握得并不太好的内容综合复习一下,特制定了本课题。知识点涉及地图的定向、等值线图的判读、日照图的判读、气候类型图的判读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不但容量大,而且效果好。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读图,地图的定向属于初中地理的内容,但有不少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另外这部分知识也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础知识,有必要进行复习,日照图的判读,是高中地理上册中难度较大的部分,也是每次考试必有的内容,可以充分考察学生对第一单元的掌握情况。会考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判读等压线图,在图上判断高、低压中心;空气运动方向;风力大小;天气状况等。气候类型图的判读也是会考的考点之一。因此,我将日照图的判读和等值线图的判读及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定为本课的重点;将等压线图的判读和日照图的判读定为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由于是专题复习课,应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要说的话留给学生说,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导”的作用,并且要把学生的话概括起来,形成方法,
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一)地图的定向
采用三个练习题,让学生总结地图定向的方法,教师及时总结,概括出地图定向的基本方法: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定向;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网定向,同一条经线表示南北方向,同一条纬线表示东西方法。
(二)日照图的判读
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利用本人依自己思路制作的课件,讲清日照图的类型,然后让学生判断各种日照图中的晨昏线、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情况,最后总结出日照图的`读图要点:晨昏线的判断依地球自转而定,地方时的判断应在赤道上进行(日出6时,日落18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判定应掌握计算的方法。昼长情况应看该点纬线的昼夜分布状况。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提高效率。
(三)等值线图的判读
从等高线入手,带出等压线,重点落在等压线图的判读上,引导学生判断高、低压中心、天气状况、风向和风力的大小;温带气旋中锋面的判断及锋面天气的判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参与,多说多写多做。
(四)气候类型图的判读
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应抓住基础知识,气候类型的分类和特点。具体区分时应掌握依据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判断,然后总结方法,辅以练习。
四、题外话
这是一节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课,我觉得应该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及时将素材积累起来,形成备课素材库,以备后用。同一学科应制作本学科的网页,收集各单元、各章节的素材,积累起来,形成一种共享资源。同时,为本课题的结题做好准备工作。
高中地理说课 篇2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工业与我们”》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中国的位置、中国的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且,本节内容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工业生产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交通、商业和国防的现代化,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极为密切,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2. 教材处理
“工业与我们”标题下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鉴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宜采取“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思路,对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和授课顺序作如下调整:工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工业生产过程、类型→工业的地位、作用。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理解认识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各类工业产品和景观图片及文字说明,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工业的地理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富民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4.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工业类型和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法
1. 小组合作学习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 角色扮演
在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会工业生产与各行各业的密切关系。
3. 计算机辅助教学
利用课件将文字、图形、视频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布置课外研究性学习,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1. 学会合作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培养互动能力,学会合作学习,这对学生今后学习与工作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学会用图
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 学会归纳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4. 学会探究
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工业的分布与发展》的课件。
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照出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数码相片,可用打印机打印出来。
[引入新课]课前老师请大家拍了自己房间的工业产品的照片,这些工业产品都是由众多的工厂生产的。而由众多的工厂组成的部门,我们称为工业部门。下面请各小组结合自己房间的图片说说都有哪些工业产品?
[小组讨论交流]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自己房间有哪些工业产品,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小组代表发言](学生照片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教师提问]通过小组交流,大家了解了自己房间有各种工业品,那么在我们的教室又能找到哪些工业产品?[小组抢答]
[教师追问]这些工业产品又是由哪些工业部门生产的?我们以电视机为例,仿照P109图4.24“追根寻源”。
[小组抢答]参与电视机制造的生产部门。
(采用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的引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教师小结承转]通过对我们房间及教室的分析知道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工业吗?(通过提问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播放视频]“汽车工业的生产过程”(视频形象直观的特点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组活动]结合视频介绍及图4.23“什么是工业”,讨论交流工业生产的三个阶段,体会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活动]以课桌为例说明工业生产的过程。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承转提问]每一种工业产品都与多个工业部门有关,这么多工业部门是如何分类的?
[课件出示多种工业部门]哪些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哪些是提供生活资料?引出轻重工业概念。
[学生讨论交流课件下表]
(用图表形式边提示边回答并填表,知识脉络清晰,比较记忆。)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知道工业部门是由众多的工厂组成,你知道镇江哪些工厂属于重工业,哪些属于轻工业呢?[学生抢答]
(列举身边的实例,激发学生兴趣,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教师承转]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呢?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学生自愿扮演农民、建筑师、军人、科学家分别评述对工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学生扮演其他多种角色谈认识。
(角色扮演,学生体会不同的社会角色,加深了对工业生产对各行各业的影响的认识。且表演比课本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较易突破重点与难点。)
[教师出示“2008年国内三大产业比重”图]结合刚才同学的表演,我们再看一幅三大产业比重图,这些都说明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工业占到了48.6%,说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与农业、城市建设、科学研究、国防现代化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新课巩固]完成教学案练习 (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使学习落到实处。)
[课外探究]安排探究内容:工业在镇江市三大产业部门中所占比重;当地“龙头”工业部门。
地理教师如何说课 篇3
教材前后联系。地理是一门知识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单元、章节、课时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教学中要联系以前的旧知,以便以旧引新,促进迁移。还要考虑以后要学的内容,以便早做铺垫减小梯度。教师不仅要掌握本节课的教材,还要掌握本单元、本册乃至全部教材的内容。如以高一地理(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人类认识的宇宙”为例(下同),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人类目前观测的宇宙;②宇宙中的地球。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个课时。
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节,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导人课,是对宇宙和地球的一个整体认识,让学生了解一些基础的天文知识,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制定目标时要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准确地确定几条。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实际考虑可能达到的程度,然后定出具体目标,不能要求过低,也不能凭空拔高。如“人类认识的宇宙”,按照课标的要求应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天体的概念和主要天体类型、天体系统的层次和人类目前观测的宇宙范围;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图表熟悉太阳系主要成员,通过分析日地关系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用全面、发展、辩证的观点看待宇宙现象并能作出正确的解释。
二、说教学方法
说教法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各种教法的特点和作用,做到教法合理优选,有机结合。教法多种多样,且各有优势和特点以及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为了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可以选用演示法、观察法(如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地球的运动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以理解为主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以实践为主的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各类教法均有其优点和局限性,要有针对性地选用和灵活组合,才会发挥其更大效用。②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师自身特长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指导。应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学生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将很难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法指导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使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对于说学法要注意以下方面:①准备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和学习习惯;②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贴切并具体地说出理论依据。
三、说课堂教学程序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4
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本节课标解读:
1.说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2.说出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范围,说明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内容地位与作用:
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体现自然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商品谷物农业则体现了社会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一个是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的地图和景观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查阅地图,挖掘地理信息,培养分析能力。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时,必须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找出优势区位因素来。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生产特点和区位优势。
2.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地区分布、生产特点和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与分布”图,认识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区分布和区位特点;分析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关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
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难点:
对比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二.说教法:
设问教学、案例探究和对比归纳
多媒体电脑,教学地图
2课时
三.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已学知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进而认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通过读《亚洲地形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范围、形成的区位因素,学习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巩固对两种农业类型的认识和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用已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来引出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分析。
2.新课讲授:第一课时,首先通过设问,引出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初步认识,然后通过读《亚洲地形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认识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并由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接着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学习水稻种植业的特点,通过读我国水稻种植景观,认识我国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最后,要求学生阅读49页阅读材料:袁隆平的水稻科学研究;了解我国的水稻种植业现状。
第二课时,要求学生自学为主,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掌握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经营方式、生产特点以及形成的区位因素;然后通过案例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和“我国南方水稻种植”,比较存在的差异,进一步巩固对商品谷物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的认识。
3.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适当作业,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亚洲季风区
2.区位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人口、人均耕地、习惯
3.特点:
1. 小农经营;
2.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4.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大气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5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臭氧总量减少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和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2、了解温室气体种类、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原因及危害、防护措施;
3、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掌握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以及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
(二)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自主上网查阅、检索资料,培养其动手能力、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形成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使学生明确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认识环保的意义,树立“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树立“全球意识”,认识参加国际合作在保护大气环境中的重要性;
2、通过网上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既是本单元教材的总结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本单元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编写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例如,本课所讲的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等问题,在前面讲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的热力状况”时已有提及,为此课的讲述做好了理论上的铺垫。
有关酸雨的成因,在初中化学课中也有讲述。所以本课教学应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这些实际问题。本课教材对这些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伸和加深。重点放在讲述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2、本课教材旨在使学生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规划和控制各种影响大气环境的人类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
三、学情分析
1、学生为高一年级;使用教材为人教版(正式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高一年级);
2、学生应熟悉计算机一般操作如word文档、PowerPoint文稿演示工具的操作,熟悉网络教室的环境,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技巧。
四、学习环境和资源
1、校园网、网络教室、宽带网、投影仪、视屏展示台。
2、网络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
3、网络教室系统、word文档、PowerPoint文稿演示工具。
五、教学思路和设计
教师设计网页,并把课程内容上传到网页上。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自己先进入网页。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探索和学习,利用电脑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建构。教师采用目标式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成思考题作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网页上获取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网上互相交流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把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信息工具的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导入新课──自由探究──协作讨论──归纳小结──巩固练习──思维拓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环境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绿色用品也成了人们追求的时尚。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绿色用品?”(学生回答后)“绿色用品的大量使用,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已经越来越强,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大气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知识。”
(二)自由探究
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根据每一知识点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设计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
1、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保护?
2、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针对全球变暖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3、酸雨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危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防治酸雨?
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利用word文档或PowerPoint把上述问题的答案制作成文稿。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举手由教师进行个别辅导,也可利用聊天室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通过教师机随时监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程。
(三)协作讨论
1、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结果,并对突出问题进行讲评。
2、布置学生集体讨论相关问题。
(四)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当今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和酸雨的危害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人类自身的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为此,我们应追溯其原因,从源头加以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全球合作,努力营造适合人类生存的大气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我们责无旁贷,希望同学们积极投入其行动。(大屏幕显示本节课的学习纲要)
(五)巩固练习
通过网络课件中的综合练习进行自我测试,教师随时监控并作适当的讲评。
(六)思维拓展
高中的地理课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全册书的最后一节,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这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本章也是对模块一与模块二的总结。通过学习本单元,可以培养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城乡规划”、“旅游”“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1. 知识与能力: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及其实施的基本途径;理解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差别。
2.过程与方法:结合我国国情,分析、理解我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对以后的发展,更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我国现存的一些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二、说教法:
结合中国国情,利用数据、图片,文字等资料举例说明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得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通过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比较,得出清洁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用视频资料引入,用幻灯片的形式把我国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案例资料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三、说学法:
通过案例资料的展示,让学生参与到讨论、分析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说明在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使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得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的唯一的选择。
通过列表比较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得出清洁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提倡循环经济提供更有效地依据。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用触目精心的一首MTV《EARTHSONG》导入新课,引出人类已经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危机。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庞大的国家,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严重。既然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
2.新课讲授:首先,通过三则补充材料的案例和课本上的内容分别说明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不合理利用,深刻的环境危机方面的问题,得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的唯一的选择。接着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的过渡引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上,主要通过其中一种主要途径-循环经济的讲解,特别是对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具体分析,总结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事在必行,行必有果。再通过完成课本上最后一个活动题对本节内容进行深化。
高中地理说课 篇7
关键词:填鸭式教学,潜移默化,白色污染,污染转移
地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应该适应时代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只是老师讲学生听, 照本宣科, 很难激起学生兴趣, 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地理是小副科而不引起重视。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需要多学科多渠道共同培养。在地理教学中, 把乡土地理知识融入其中,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家乡的情感,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首先教师本身要有深厚的地理知识储备, 而且要注重材料积累收集, 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当然, 材料的收集不是一朝一夕的, 要善于发现, 善于思考, 认真的分析总结, 使师生间真正达到“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积累材料的途径多种多样, 可以查阅当地文献, 可以去野外实地考察, 可以从地方新闻中获取……在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思考当地哪些材料与本课所讲内容有关, 如何巧妙地把二者结合起来,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并逐步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和外界的自然现象, 以备考试中出现的各类新颖材料, 使学生慌而不乱, 能利用熟悉的地理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中渗透乡土教育, 其次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关心时政新闻, 面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21世纪的学生不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在教师潜移墨化的影响下, 逐步增强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当地水泥厂甚多, 空气质量很差, 路上拖拉机满载“层理构造”的石灰岩, 学生不会视而不见, 课上我就水泥厂的污染问题进行讨论, 如何根治这个问题?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有人说:“把水泥厂砍掉”, 有人说:“丰润税收怎么办?如何给国家公职人员开工资?”, 有人说“上除尘设备”……课后学生的积极性仍很高, 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有的甚至给区委书记写了建议书。试想:如果教师单纯的填鸭式教学, 纸上谈兵, 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 当然更不能引起共呜, 何谈素质教育?只怕他们长大以后, 也会昧着良心只顾自己捞钞票, 不顾百姓的身体健康!
搞好乡土地理教学, 在适当情况下学生也要进行野外考察。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实际考察获取的第一手材料要来源真实, 只有走出去, 才能获得真知。地理学习, 重在地图, 学习地图重在方向。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学生会说:地理教师肯定出门不会转向?我说:不一定, 有时也会辨不清方向, 但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很快辨清方向。夜晚, 可以利用北极星来定向;白天, 可以根据太阳、机械表、树枝的轮廓等 (并且让学生仔细观察学校内的大槐树, 南面树枝茂密, 北部枝条稀疏;南部的热量条件好, 因此枝繁叶茂) 。
对学生的教育是多方面的, 我们不光要传授他们文化知识, 也要注重课堂上的思想教育, 用眼前的事实去打动学生。例如在涉及环境污染中的白色污染时, 塑料袋的危害———冬天果园里“旌旗招展”,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圣诞树呢。这些垃圾如何处理?为什么超市塑料袋实行有偿供应?我们学校的垃圾又是如何处理的?会不会是污染转移?对周围农田有什么危害?通过这节课教学, 让学生意识到美丽环境的益处, 并使他们自学维护环境, 人人成为爱护环境的小卫士。
高中地理说课 篇8
【关键词】 长寿区 乡土地理 新课改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69-01
一、新课改对乡土地理的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将乡土地理明确作为必学内容。并且对乡土地理的范围及教学做了进一步说明:“乡土”范围指县一级行政区,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新课改背景下,以乡土地理为载体,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而富有实效的研究性实践学习活动,可以强化课堂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进行地理新课程教学与乡土地理整合显得十分必要而有意义。
二、区县高中地理学科的教育现状
首先,从区县的整体教学来看,学校为了追求高考升学质量,不惜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和采取题海战术来换取高的升学率,从而为学校获得好的社会声誉。因此,新课改成了装门面的招牌,素质教育成为空头口号。
其次,从地理学科状况来看,由于乡镇和农村中小学缺少地理专业教师,使区内初中和小学对于地理学科教学缺乏,很多学校根本就不上地理课。这与新课改背景下的乡土地理教学要求背道而驰,利用乡土地理进行地理教学也只是纸上谈,缺乏实际行动。
三、用乡土案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案例教学的定义和特点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学生通过和他人进行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一方面可以相互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激励落后者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引导学生既注重知识又注重能力。案例教学却既能让学生从案例内容中学到知识,也能让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和相互交流中提高能力。
案例教学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先对案例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
2. 丰富的乡土地案例储备
地理案例是地理事像的载体,案例教学就是以某事像作实例,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运用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抽象的地理原理,案例要体现当前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和编排案例,所以需要选择高质量的少数典型案例。
3. 形成乡土案例,并充分利用乡土案例进行地理教学
地理学具有的重要特点就是综合性﹑实践性强,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当地地理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形成乡土地理案例,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在高中地理中讲到农业区位选择和水土流失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形成一个乡土案例。操作步骤如下:
(1)学生和老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目标和调查的内容,以体现哪些知识和问题;
(2)将学生分为农村实际调查组和长寿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组,利用网络和他们自身的条件进行查阅地理信息;
(3)分派任务。农村实际调查组要调查的内容主要有长寿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组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区内各乡镇的主要农作物,长寿区的地形﹑气候﹑土壤﹑人口﹑经济﹑交通,植被破坏的主要方式和原因等;
(4)组建兴趣爱好组,让组内学生分别负责将内容落实到学生并监督完成,保证完成的质量;
(5)整理﹑筛选﹑组合材料,形成乡土地理案例;
(6)讨论案例是否达到了初定目标,体现了初定的知识和问题,有哪些新的问题没有考虑到;
(7)回归教材,通过自己形成的案例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和水土流失问题等方面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8)检测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状况。
通过这种实践活动而形成乡土案例和利用乡土案例进行地理教学,学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了解了长寿区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也掌握了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和自然地理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和描述;懂得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更主要是知道这些区位因素怎么影响农业生产的;了解了长寿区植被破坏的方式和原因;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等。激发学生为今后农村的发展有所思考,增强爱乡热情。
另外,学生们进行了社会调查活动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和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掌握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步骤,并通过同学们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共同努力﹑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互帮互进意识。
[ 参 考 文 献 ]
[1] 曹传道.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振云.新课程理念下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高中地理说课 篇9
2018云南玉溪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热力环流》。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首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形态。是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等的基础,更是本章教学重点。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一学生已有一定气候方面的基础知识,也懂得热胀冷缩的道理,这些都为他们学好本堂课奠定了基础。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缺乏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不能快速的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直观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开展实验活动,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其应用。【难点】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地理现象。
五、说教法方法
更多教师招聘考试信息关注玉溪中公教育
yuxi.offcn.com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实验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个部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拓展→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采用运用设置情境、设置悬疑的方式进行导入,首先播放歌曲《军港之夜》,给学生设疑:这首歌曲的歌词有点问题,大家能找出来吗? 采用设疑的方式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欲望,为后面的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实验感知
首先展示“烟雾飘动试验”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思考这么两个问题:①烟运动方向是什么?(顺时针)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冷热不均)展示实验,把“无形”的热力环流变得“有形”,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另一方面为后面学生探究热力环流的过程奠定基础。
(二)探究过程
过程的探究式本堂课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因此采用学生绘制交流,教师讲解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实验过程画在草稿本上面,并且同桌之间尝试着去分析一下整个动态过程,学生展示交流。
在教师讲解热力环流的过程中要注重两点:
更多教师招聘考试信息关注玉溪中公教育
yuxi.offcn.com
第一,采用示意图进行教学。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较为抽象,采用示意图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形成过程。
第二,采用层层深入的问题牵引学生的思路,辅助学生理解。我设置如下三个问题:
①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②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空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风)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水平)最后让学生归纳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这样一方面能够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具体表现一一海陆风
为了加深学生对热力环流的认识,为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因此进入海陆风的学习。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的过程,因此海陆风的学习主要采用学生自学交流,教师点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结合热力环流的知识,绘制海陆风的示意图。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海陆之间是有差异的,海洋的比热容大,陆地的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所以升温慢,降温慢;陆地比热容小,所以升温快,降温也快。)学生展示成果。
更多教师招聘考试信息关注玉溪中公教育
yuxi.offcn.com
教师进行重点归纳归纳。海滨城市白天吹的是海风,晚上吹的是陆风。环节三:巩固拓展
把导入环节抛出的疑惑提出来。《军港之夜》,学生能够结合学习的热力环流和海陆风的相关知识得出,歌词中应该是“陆风”,而不应该是“海风”
我会顺势鼓励学生的表现,希望学生能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学以致用,做一个真正的地理人。
环节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城市风的相关资料,绘制出城市风的示意图,并且想想城市风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七、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的是综合式的板书,图文并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今天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
更多教师招聘考试信息关注玉溪中公教育
yuxi.offcn.com
高中地理说课 篇10
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城市的不同等级以及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标要求为: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这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础上,了解城市基本形态构成之后,对于城市服务功能的学习,是对城市的进一步了解,但与第一节内容联系并不紧密,两部份内容关键是学习城市的不同服务地域,服务等级,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并理论联系实际辨别现实社会的城市等级
运用有关原理,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
了解城市服务范围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掌握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特点
了解称城市六边形理论,并能用其解释荷兰圩田居民点设置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枣强镇及上海城市等级演化分布的`学习,掌握不同等级城市城市服务范围与功能以及城市等级提高的基本条件
通过对德国城市分布案例的学习,总结归纳出不同等级城市分布规律
通过城市六边形理论的学习,学会分析城市居民点布局等现实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经济、人口、交通、服务种类)等相关资料的搜集,让学生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重点:不同等级城市所具有的特定服务功能
难点:城市六边形服务嵌套理论及运用
二.说教法
案例分析、读图分析、对比法
课件多媒体
教材图2.11、2.12、2.13、2.14、2.15 和2.16
三.说学法
1.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问题进而引入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通过活动串接各部分,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通过对比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通过问卷调查创设情境引入教学:[问卷调查]把商店规模类比为不同等级城市,通过调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由此引入“城市的不同等级”的学习内容。
在购买以下物品时,你会选择怎样规模的商店?
①纸、米、笔等日常用品 ②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 ③高档服装、数码产品
同样城市等级也如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
2. 活动设计
通过课本活动:完成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学习。
枣强镇居民日常选择问题,和开始问卷调查实质一样,但具体用途却不同,因而更具有简单可操作性。
◆设计意图:简单的活动,不同的效果,让学生了解知识,更贴近实际生活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更主动更具有教育性。
3、活动设计: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案例三,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问题。
问题:(1)A 、B、C等级为何要这样设置?(2)位置选择为何将高一级的设在低一级居民点的中央?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将所学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让学习融会贯通。
4、作业布置:用学会的方法为所在城市的升级提供相应的规划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贯穿应用。
五. 说板书设计
板书按照知识内在联系设计,易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便于深入了解记忆。
高中地理说课 篇11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科认知;教学情境;因材施教;地理素养;师生关系
地理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学生生活中,关
于地理的事物处处可见,并且又广泛地与其他学科联系着,这让每个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这也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素养的培养策略加以探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只有产生兴趣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对学生多一些关注、多一些关爱,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这也是激发学生情感、意愿的重要条件。
二、强化学生的地理学科认知
要想学好地理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地理这门学科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地理的趣味性、实用性和知识性,强化学生的学科认识能力,让学生从内心真正地喜欢地理并自发地对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强化,在强化中逐渐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把学生置身于实际或是接近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使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因人施教,关注个体差异
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实践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对相关的地理问题进行自主探索,通
过探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活动一般有:野外考察、地理游戏活动、观测活动、地理知识竞赛和主题报告、环保宣传、制作地理模型等等。通过丰富多样的地理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袁德龙.高中阶段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1(7).
[2]莫凯麟.培养初中学生地理素养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9(2).
高中地理说课 篇12
一国内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研究现状
我国应试教育的理念导致学校对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 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在地理课堂教学上, 老师们多采用的是直接教学方式, 很少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教学用具, 包括地理模型。
近几年, 新课改在教学策略上重视地理空间能力的研究, 侧重学生对地理空间能力的认知过程, 注重直观上的教学, 侧重对学生空间转换的培养, 强调空间转换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地理事物的文字描述和表格让学生绘制相关图像, 老师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推理, 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来说明地理特征以及规律, 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空间观念。在设计课堂作业上, 开始逐步向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发展,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从作业的有效性和综合性方面来设计学生作业。地理作业的设计逐渐从传统的单一性走向多向性, 体现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新理念。
二国外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研究现状
国外非常重视对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 介于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 国外学校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重视学生在家庭作业中的自我成长与表现, 体现“real-life”的作业模式。在美国, 在对中小学空间能力的教学中, 学校采取将空间素养教学与其他学科相关内容教学相结合, 制定空间能力培养标准, 通过对教师的素质培训来提升整个教学水平。国外非常重视课外作业, 以家庭作业设计为研究重点, 重视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全面参与。国外的作业设计往往更重视反应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情况,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并获得知识, 并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改进
传统的地理老师一般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题目作为地理作业, 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 但由于仅仅是一道单一的题目, 学生很容易互相抄袭。因此在布置作业时, 必须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 通过不同的作业设计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地理作业, 丰富地理作业内容与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与实践来完成作业, 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并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以此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以及空间意识。
此外, 教师布置作业时, 也可有针对性地从期刊或报纸杂志上选取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点, 使学生自主阅读, 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业的设计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可增加问题,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疑问,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能自主进行探究, 增加与同学讨论学习, 通过不同观点的讨论与互相启发, 增加其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束语
在对中学地理老师的调查中, 虽然地理老师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全面, 但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欠缺。在课堂作业设计中,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地理作业内容和形式, 加强学生的地理操作与实践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与想象能力。
摘要:地理学是高中课堂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地理学科的核心在于对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高中阶段正是培养空间能力的重要时期, 容易形成空间表象和空间概念, 善于运用空间思维与想象。传统的地理教学中, 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 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水平, 而忽视对高中生能力的培养, 忽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本文对国内外地理教学情况进行了对比, 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来增强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创新性。
关键词:空间能力培养,高中地理,作业设计
参考文献
[1]常珊珊.基于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白絮飞.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邵志豪.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地理说课稿 篇1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俄罗斯》,我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构思和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按照课标要求,初中地理教材中区域地理“1―5―5―5”(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以及我国的五个地区)的安排,俄罗斯是5个国家中的一个。
2、俄罗斯地跨亚欧两大洲,是通向世界的桥梁,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今后的学习具有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第一课时课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特征。这延续了区域地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区域的方法和步骤,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
2、过程和方法:
(1)分析俄罗斯地形地势的特征。
(2)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在不同地区产生差异的原因理信息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贝加尔湖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了解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产物,是协调人地关系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认识俄罗斯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特点。
2、难点:探究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及成因,以及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一)教法选择。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解决“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
1、学案导学法:通过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思考,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方式由浅到深的突破重点与难点。
2、演示法:通过学生自制教具(俄罗斯地形图)演示,使学生直观的认识俄罗斯地形区。
3、归纳总结法:学生做完一个知识点,教师及时总结,并强调获取知识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二)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法。
复习回顾,自主看书,完成自主学习测试,勾画重难点。
2、合作探究法。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平时和学生的接触,我发现好多学生都是军事迷,因此,我选用一段俄罗斯阅兵式的视频,作为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的带领学生走进俄罗斯。
趁热打铁:提问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小朋友乘坐火车到莫斯科观看阅兵式,你能指出他们经过的地形区,跨越河流吗?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了。
2、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学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内容。自主学习部分多是基础知识,通过读书,看图,学生能够在10分钟之内完成,正确率达到近90%。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采用了竞赛的学习方法,给前10名速度快、正确率高的学生给予加操行分的奖励。自主学习完成后,学生两两互相批阅,查漏补缺,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并且要求批阅者签名。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肯定,也是二次学习的过程,批阅之后的签名,又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
3、学生展示交流学生成果、突破教学重点。
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设计了以下“学生展示环节”。
(1)请看学生指图讲解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2)拼图游戏。
俄罗斯四大地形区的自西向东呈块砖分布,各地形区间有河流、山脉作为分界线,学生很容易制作出各地形区的轮廓图,掌握地形区、河流的分布状况,再根据不同海拔范围,给自己制作的地形图填充颜色,一幅简单的俄罗斯分层设色地形图就完成了。学生根据分层设色地图的读图方法,总结出俄罗斯地形、地势、河流的特征,突破了教学重点。这样做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更重要的使学生从知识的根源入手,一步一步的区思考、理解、获取所需的信息。
在突破教学重点的同时,我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为俄罗斯最具有地理特征的贝加尔湖,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他的美丽传说孕育了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通过材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产物,阐述了自然要素中的文化内涵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部分,渗透德育目标。通过地理位置、地形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俄罗斯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体现俄罗斯的第一个特点“大”。
为了缓解的课堂气氛,引出下文,我学生讲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一个俄罗斯的大嫂围着3米长的围巾,在没有船的情况下要过4米宽的河流,请问她是怎么过去的?――(划过去的)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俄罗斯的又一特点――“冷”从而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4、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为了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以及该气候在不同区域降水和气温差异的原因,我采用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探究一:
通过读雅库茨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图,读出最热月、最冷月气温的数据、气温在0度以下的月份,以及年降水量得数据,分析出俄罗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学生对4个数据的分析,如能正确得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教师给予即时鼓励,如果回答不全面教师耐心的给予引导、鼓励。
探究二:
学生虽然对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有所了解,但是要用在实践的分析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加上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在初中教材中出现较少,学生理解难度大。因此,根据距海远近及纬度高低等因素,我在图7。46中找到三个点(莫斯科、贝加尔湖、雅库茨克)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填出相应的数据,最后,根据数据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温带大陆性气候在不同区域受纬度、地形 、海陆等因素的影响,气候的特征存在差异,较好地突破了难点。
探究三:
叠加地形图与气候类型图,思考奥伊米亚康为什么成为北半球的寒极?通过叠加城市分布图与气候类型图,思考俄罗斯城市分布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不仅仅是一个探究活动,更是一种评价手段,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感受、分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两有用地理的思想”即学对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5、在小结的过程中,我回到了导课时抛出的问题:指出“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小朋友经过的地形区,跨越的河流?”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使整节课首尾呼应,水到渠成。
6、课堂练习,从基础练习、读图判读、最后到分析论述、层层深入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多能照顾到位,而且为学生的发展留下了空间。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脉搏”,较好的把握教学进度。
六、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说课】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说课稿《常见的天气系统》07-05
高中地理第四章的问题研究的优秀说课稿11-07
地理教师如何说课07-13
区域地理--美国说课稿08-28
地理微格教学说课稿10-27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09-02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09-28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范文09-30
七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10-11
高中物理说课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