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中地理新课程

2024-10-10

走进高中地理新课程(精选12篇)

走进高中地理新课程 篇1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由传统的文理分科变成8个课程模块, 必修课程包括2个模块, 选修课程包括6个模块。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 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 对于如何理解新课程的选择性、如何理解模块的真正价值以及如何改变教学模式等问题存在着太多的疑问。

新课程力求更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素养, 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 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新课程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突出特长, 彰显个性,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 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着眼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体系。本文就新课程下教师如何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

课程为什么要改革, 归根到底是因为现行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时代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一定欠缺。新课程要求化学老师在传授化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化学意识、化学爱好和科学素养, 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我们的教学不仅要为将来学习化学专业的学生构建一个基础的学科知识体系, 也必须留给那些将来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必要的化学科学技术知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二、正确处理教改与考试的关系

现今高考注重的是全面素质的考核, 而并非只是单纯的知识考核。知识只是作为培养能力, 提高素养的载体。讲知识并非是为了某个具体的知识, 而是为了培养某种能力, 所以方法的掌握甚于知识的掌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在自备教案的基础之上吸取、借鉴同伴的经验,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努力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或许传统的“高明”老师可以把高考的考点毫无遗漏地灌输给学生, 但是新形式下的高考, 岂止是纯粹的知识考核?我们不妨看看每一年高考的有机题, 学生如果不具备较强的观察力, 不能对复杂的有机分子进行有效拆分, 找出相应官能团, 又如何能解题呢?高考是一个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的过程, 这与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又怎会相悖呢?高考在改革, 并且是随着课改的步骤在改革, 课改与高考本身并不矛盾, 课改只会促进高考, 而不会影响高考。

三、深入研究课程标准, 善于使用新的教科书

阅读新教材, 我们会发现它确实不是所谓的“换汤不换药”了。首先, 与传统的教材相比较, 新教材设置了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栏目: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科学史话、科学视野、学与问。这些精心设计的栏目实际上就是一个指导学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其次, 旧教材重视知识内容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与知识本位, 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新教材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究中, 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我们的任务不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是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自己得出结论。在推导分析、积极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只有善于利用教材, 才能创造性地设计每一堂课。

四、深刻反思传统教学的误区, 认真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学生被圈定在无边无际的“题海中”, 教学也走入了不断循环的“误区”。我们的学生在知识、技能、解题能力、勤奋与刻苦等方面占尽了优势, 考试自然不在话下, 而在实践能力、创造性、情感体验、自尊自信、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却十分薄弱。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到:“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教学改革必须彻底摆脱传统的“三点一测”应试教学, 逐渐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因此, 实际教学中“多讲少做, 事事包办”的习惯一定要避免, 多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 在“做中学”, 在自主探究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作为教育改革的践行者, 我们在改变他人观念的同时必先改变自己的观念, 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蜕变过程。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勤奋工作, 必将取得新课改的好成果。

走进高中地理新课程 篇2

其次,各省各市县(区)领导团队,要做好新课程实施的各项工作。如教材版本的选用,课时如何安排,选修课课时与教师的安排等。做好新课程的实施计划与落实工作,提前为新学期新教材的实施做好准备。

第三,作为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1)熟悉新课程的教材,对课本内容、教学教法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新课程教学做到胸有成竹。

(2)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3)教师间依然要坚持交流学习,可以借鉴已使用新课程地区的方法与经验。

(4)学校可以组织年级任课老师提前集体备课,准备新课程所需要教学工具,准备野外学习基地等。

转变理念 走进高中化学新课程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转变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由传统的文理分科变成8个课程模块,必修课程包括2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6个模块。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对于如何理解新课程的选择性、如何理解模块的真正价值以及如何改变教学模式等问题存在着太多的疑问。

新课程力求更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素养,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新课程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突出特长,彰显个性,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体系。本文就新课程下教师如何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

课程为什么要改革,归根到底是因为现行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时代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一定欠缺。新課程要求化学老师在传授化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化学意识、化学爱好和科学素养,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我们的教学不仅要为将来学习化学专业的学生构建一个基础的学科知识体系,也必须留给那些将来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必要的化学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二、正确处理教改与考试的关系

现今高考注重的是全面素质的考核,而并非只是单纯的知识考核。知识只是作为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的载体。讲知识并非是为了某个具体的知识,而是为了培养某种能力,所以方法的掌握甚于知识的掌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在自备教案的基础之上吸取、借鉴同伴的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或许传统的“高明”老师可以把高考的考点毫无遗漏地灌输给学生,但是新形式下的高考,岂止是纯粹的知识考核?我们不妨看看每一年高考的有机题,学生如果不具备较强的观察力,不能对复杂的有机分子进行有效拆分,找出相应官能团,又如何能解题呢?高考是一个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的过程,这与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又怎会相悖呢?高考在改革,并且是随着课改的步骤在改革,课改与高考本身并不矛盾,课改只会促进高考,而不会影响高考。

三、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善于使用新的教科书

阅读新教材,我们会发现它确实不是所谓的“换汤不换药”了。首先,与传统的教材相比较,新教材设置了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栏目: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科学史话、科学视野、学与问。这些精心设计的栏目实际上就是一个指导学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其次,旧教材重视知识内容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与知识本位,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新教材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究中,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我们的任务不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在推导分析、积极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只有善于利用教材,才能创造性地设计每一堂课。

四、深刻反思传统教学的误区,认真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学生被圈定在无边无际的“题海中”,教学也走入了不断循环的“误区”。我们的学生在知识、技能、解题能力、勤奋与刻苦等方面占尽了优势,考试自然不在话下,而在实践能力、创造性、情感体验、自尊自信、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却十分薄弱。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到:“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教学改革必须彻底摆脱传统的“三点一测”应试教学,逐渐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因此,实际教学中“多讲少做,事事包办”的习惯一定要避免,多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在“做中学”,在自主探究享受成功的喜悦。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初探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新课改

一、案例教学法探源

高中地理因其高层次、兼具人文和自然科学的知识结构, 使得案例教学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空间, 不管是传统的以知识板块输出为主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是新型的素质教育都承认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巨大空间。

作为一种独特的开放式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能很好地与文案教学、模型教学相融合, 更利于直观展现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地理课堂枯燥晦涩的风格由此得到转变。而实际上这种教学法在世界上已经有了近100年的历史。案例教学因其新颖的教学方式和强大的知识综合能力, 以及对传统课堂呆板僵化的“惟师主义”风格的革命性创新而闻名于世, 同样在我国, 自80年代案例教学法引入以来, 在MBA教学等教育科学新领域展示了其强大的威力, 经过实践验证, 这思维独特的教学方式在各个学科都有极大的应用和发展的潜力。我国的中学教育也在这时开始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 逐步应用案例教学法到了初中、高中的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之中。[1]

从本质上来说, 案例教学即一种以有效教学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它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的来组织相关的案例材料来进行直观展示和人员互动, 将学生逐步引入案例情景中, 再通过其中的多种互动机制来提高学习者的自主认知体验和实践能力。在案例教学法中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并存,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角色转换频繁, 通过从案例建立到交流式教学的这一过程, 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案例教学的应用往往是基于一定章节的主题而选用一个微案例 (往往是直接从教材中摘选, 地理教材改革后, 大部分高中地理章节都是以区域典型案例来组织) , 进而以对该微案例的分析来展开该章地理知识的教学。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依靠这个章节主题设置一个开放性问题, 举一反三地将鲁尔工业区的问题引申到我国陕西、山西煤矿的发展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这种以点带面, 突破局限的开放式知识组织方法是革命性的,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积极鼓励和引导作用很重要, 学生的兴趣和启发都可以在一个典型案例的带动下产生。[2]

共同探究、积极互动、启发为主的案例教学使得高中地理课堂风貌为之一新, 对学生对教师都起到了激发兴趣、提高效率等积极的效果,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性与案例教学法独特魅力的结合起到了非常好的化学反应。一言以蔽之, 不管是在地理知识建构还是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 案例教学法对高中地理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义。[3]

首先, 案例教学法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由于地理案例有丰富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内容引申空间, 特别是人文科学地理章节, 很容易与现实生活相连接。相关材料的直观展示能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主动思考的兴趣。

其次, 案例教学法对地理知识的重新组织和建构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综合学习, 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以往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只是简单地沿着教师讲解——书本叙述的方式进行单向思考, 而案例教学法的立体建构使得学生和教师有机会在各个方面进行多角度的探讨和深入交流, 对地理理论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最后,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素质的培养和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明显的效果。传统地理教学方法不需要教师有更多的创新和拓展, 教师只需按照教材本案而无须进行其他方面的准备就能讲下一节。但是案例教学法就赋予了教师进行案例设计和组织的责任, 在这样一个自主机制的激发下, 课堂的时间能够被很好地利用起来, 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在新课程条件下,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充分吸收以往案例教学的丰富经验, 按照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对旧有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进行创新和改革, 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形势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新路径。笔者认为, 可从以两个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 案例摘选和设计要精细化, 形式更加丰富, 生活性气息更加浓厚。高中案例教学, 关键在于案例的编排, 因此教师在设计编排案例时, 要下足够的功夫, 花够多的心思。在形式上, 案例选编应该突破课本局限, 综合使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数据形式来展现, 这样就能使得案例展现更为直观生动、具有吸引力。在内容上, 案例的摘选应该尽量贴近生活实际, 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 采用其所熟悉的素材, 以引起其和案例主题的共鸣。只有如此, 才能顺利引学生进入案例所生情境, 保证师生的思维互动和交流。除此之外, 科学的方法采编也是非常重要的, 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保证案例客观性的必要[4]条件, 只有客观真实的案例材料才能达到地理教学的预期目的。

另一方面, 教师的引导和角色行为要规范化, 既能较好地融入案例又不偏离课程主题, 实现灵活转化。在不同的案例中, 教师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而在每个案例中, 教师的引导作用都是不可忽视和必须存在的。案例教学法的展开依靠教师的引导, 因此教师必须规范自身的引导行为, 注意尽量采用柔和的方式铺开案例而不是用生硬的强调和介绍来进行, 因为那样就会使得学生在进入案例时就在心理上形成压力而处于被动状态。另外, 教师还应时刻注意自身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 牢牢把握章节主题, 使得课堂节奏围绕着主线进行, 将重难点知识精讲以帮助学生理解透彻, 实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韩方志.论如何提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0 (24) .

[2]朱学尧.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 2011 (16) .

[3]郭丽华.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新课程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03) .

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5

通过参加高中地理必修二远程培训,使我收益匪浅,作为一位高中地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我充满了信心和憧憬。

一 新课程观念教法有所转变

面对新课改,首先应具备新理念。通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培训,以及校本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的学习,新课标的研究,加上自己努力学习和刻苦实践,自己“操纵”课堂能力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得以升华。在教学过程中需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环节,使课改和素质教育相辅相成,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素质教育则是课改的灵魂和引路人。

二 提高了教材的宏观把握能力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新课程的实施要严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课标内涵进行细致的解读,对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处理,明确重点、难点,讲解时就会心中有数。

此次高中地理培训系统的分析了高中地理教材,使我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初中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各部分的重难点有了宏观的把握。建设“探究课堂”是推进课改的有效途径。

(1)“探究”理念贯穿于高中教学。从自然到人文到区域至到地理信息技术,每一堂课都存在着不同的探究方式,渗透着探究的影子。

(2)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也可以成功开展“探究教学”。自然地理的教学案例丰富了我的教学素材,探究活动的设计丰富了课堂教学,使学生从枯燥的课本内容中解脱出来,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人文地理部分有更大的探究空间,只是这些潜在的教学资源有待于我去开发。

三 注重情感教育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教”的成效,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方向,也是地理教育工作者行动的方向。由于地理学科较其它学科相比,重注实际生活与生产,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创设各种机会,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展示自我,体验到地理学习的成功喜悦。在教学内容上添加有思考性的内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取成就感,达到兴趣—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目标。四 教学手段的变化,改进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的改革不仅体现在课程结构与教材内容,它更要求深入到教学活动之中,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拓宽,优化教学过程,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已提到日程上,触及到每位教师习以为常或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中,打破“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在“满足学习需要的有意识的交流活动”中下功夫,使学习过程成为启发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愉快的活动,改变了那种满堂灌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扭转“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考、重文字轻图像、重积累轻运用”的地理教学活动。

五 可持续发展是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

地理教学要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21世纪议程作出的贡献,教育学生理解、接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自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实施21世纪议程作好准备。具体要求是:①正确理解满足现在需要和满足未来几代人需要的关系,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②正确理解根除贫困与满足广大人民需要的关系,增强扶贫和人类平等发展的观念。③正确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作自觉的环境卫士。④了解21世纪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策略和行动,增强参与实施观念和历史使命感,自觉作好实施21世纪议程的知识、思想和参与能力的准备。

六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有扎实的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学科化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例如:地理基本知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基本问题及以谋求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内容为核心等地理知识,特别是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过程、地理基本原理、地理基本规律)、地理基本技能(地理观测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阅读分析绘制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地理基本能力(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地图和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判断、解释、预测与评价能力,地理表述能力)、地理研究基本方法(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地理情感(地理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文化情操、地理审美情趣等)、地理态度(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地理意识(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与地理价值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

2.教学目标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知识与技能体现了课标的双基要求,过程与方法侧重于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未来社会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教学应在充分体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同时,保证学生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体验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通过学习后我收获很多。对于新课改有了一定的了解,课改后怎么教心里也有底了。在与广大同仁们的交流、讨论中,使我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观念更新了。

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心得

我认真聆听专家的精彩讲座,积极参与同行们的交流讨论。感到耳目一新,收获很大。专家们的讲座以及优秀课例,使我得以从理论的高度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得以从感性上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从而得以重新理性地反省与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和教学策略。对新课改由陌生变得逐渐熟悉,了解了一些新变化,学习了一些新理论,但对具体教学,还是首次,有一种莫名的紧张,因为这毕竟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关系到学生的前程,关系到三年后的高考,也关系到我校的发展。新课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但是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引领下,在千军万马争度独木桥的背景下,怎样平衡传统教学与新课改教学,怎样在新课改教学中,既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又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提高三年后高考升学率,这都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观念的的转变。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重新认识高中地理课程的目标和定位。传统的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教师以讲授为主,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

二、角色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这次高中课程改革中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多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只是习题的研究者和考试的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教学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一直是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主要的教育空间。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往往被教师占领作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整节课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欠佳。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现在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主人.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理应受到重视。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架设学习桥梁,善于抓住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把教材加工成可以让学生感受或接受的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把课堂教学的时间还给学生。

教师把现在教学中花在多余的分析、谈话、提问的时间省下来,还给学生支配,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节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专注地、饶有趣味地读,在读中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并进行相关内容的读写训练,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比如在《洋流》这部分知识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气压带风带知识仔细认真观察洋流图。老师提供一些问题思路让学生慢慢思考总结洋流分布规律。

3、使课堂形成最佳学习氛围。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性活动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法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加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也便于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特征

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第一,以学习观为出发点。课堂学到的知识只是认识事物的符号,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本质,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第二,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学方法设计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落脚点。新课程改革要求,不仅要重视教学方法运用过程当中学生认知的因素,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教师在愉悦的情绪中教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学习技能,提高能力。第三,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学往往是教师单一教的过程,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不再是只指导学生学习,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传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学习和获取知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存储,而是一个讨论、研究、合作和发现学习知识的动态过程。第四,多种方法、手段优化组合。打破以往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备感乏味的局面,有利于发挥教学计划的整体教学效能。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个案举例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促进学生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团队的总体评分作为评价和奖励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是一个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城市环境”专题时,教师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前准备。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确定小组长;布置各组的调查项目,内容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条件、绿化面积等,设计调查表格,确定采访对象及采访提纲,准备摄影或录音器材;每个小组确定1~2个调查对象,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进行调查。二是课堂活动。小组代表将本小组的调查报告向全体同学宣讲,展示自己组的实践活动成果时,可以用调查所得的音像资料、图片和文字材料,也可以用实验演示,其他学生可以对各组调查汇报的情况进行提问。教师在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活动的同时,应及时指出学生调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探究式学习法

探究式学习法是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阅读、质疑、猜想、调查、分析、讨论等构建知识,领悟科研方法,形成科学观念的教学方法。它包括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方式,也包括学生的探究学习。地理探究式方法的基本程序为:提出地理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收集、整理、分析资料,验证假设——总结、评价和交流。例如,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宝钢和鞍钢这两大钢铁企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工业生产需要土地、劳动力、资源、能源、水源等多种因素。宝钢和鞍钢是中国两大钢铁工业基地,一个位于辽宁省东北部,一个位于上海东北部,两个地区的资源条件有什么区别?上海宝钢为何设置在长江附近?从市场和资源这两个要素考虑,你认为宝钢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问题设置环环相扣,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信息解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地理教师要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综合考虑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特点、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将教学方法优化组合,从而提高教学的总体效果。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活动研究 篇7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概况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活动研究中,我们注重强调的是学习的实用性能,涉及了多种知识内容,包括教学景观、气候知识、自然天象等,因此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用一些极具趣味性的视图式教学,能够对教学起到非常大的辅助作用。除此之外,应用直观图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更为透彻地理解相关知识。

然而,从现阶段来看,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通过一些相关的挂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尽管这一方式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所应用到的挂图数量显然不能满足整个地理课程环节的需求,这一弊端对教学活动的效率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有很多教师力求完美,会应用相关知识对挂图进行绘制,然而有些自我绘制的挂图并没有非常高的质量。因此,从现阶段来看,积极完善挂图的质量和数量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有一部分高中地理教师较为死板,并不能真正地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地理教学中来,这就会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活动研究

1.落实地理教学的活动化

高中生学习地理是不同于初中生的,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相对较强,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只要将知识点渗透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的安排才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另外,高中地理的教学时间确实比较紧张,教师的工作任务也比较繁重,进行地理活动的组织还会浪费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这些活动是非常有必要展开的。基于一系列高中地理教师对于地理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误区,致使新课程的教学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成为形式主义,并没有发挥实效,这样一来,就凸显了将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过程进行落实的意义所在。具体落实时,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尽管按照课本教材中的活动进行安排会费时费力,但还是应进行一定的活动组织,真正地落实教学活动化,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完善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

2.追求教学语言的幽默化

在当代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对什么学科的学习,都非常重视会学和乐学,这不仅使得整个教学课堂充满乐趣,还在更大程度上呈现出情趣,这自然而然就会对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教学语言的幽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高中地理这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很大程度上贴合了我们的生活实际,因此应用幽默的语言来催化整个课堂气氛就会显得非常合理。教学语言的幽默化无论是在教学的内容中还是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都可以派上用场,使学生在轻松友善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就会积累到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这一教学活动的研究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展开很有必要。对于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借用语音相近的词汇,然后构成比较特别的地理语意,进而达到教学语言幽默化的目的,例如“富士山近期很想喷发”,实际意义是指富士山这一活火山在近期出现了喷发的迹象;还可以利用语言规范、社会习惯等常规认识与当前说话的事实产生的矛盾冲突,达到教学语言幽默化的效果,例如“我们知道了天高地厚”,实际意义是指我们了解了大气层的厚度以及地球的直径,学生就能在这种幽默化的语言中学习到非常多的高中地理知识。

3.实现地理学习的教学化

在高中地理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地理学习的教学化实质上是使地理教学活动尽可能落到实处,收到实际的教学实效。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进行备课时需要注重活动教学的准备。一方面要将相关的新课程中的地理教学内容充分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去,一般来说这是比较简单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如分析思考或是讨论交流等,同时这些内容还与实际的课堂内容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才可能在实际的课堂中实现教学化;另一方面,教师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课堂中,要对自主性的活动加以重视,更为透彻地对学生进行悉心的指导,简而言之,即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实践教学化,要切实地对其进行指导,指导的内容要紧密地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一部分活动针对的是教材中的重点或是难点的理解,一部分针对的是学生自主寻求思考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具备教学化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发挥。

4.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化

一名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师,应当树立起正确的地理教育教学观念,进而才能起到引导和带领的榜样作用。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知识的传授之前,应该通过实际的例子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使其认识到地理知识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不是让我们以应付最终的地理考试为目的的,更为重要的是使我们能够掌握一种技能。除此之外,教师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时,可以应用到情感的迁移性,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例如眼神或是动作,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理课程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时,还要抓住地理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中融入一些有趣的题材,能够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转化成吸引人眼球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篇8

一、教学氛围愉悦化策略

高中地理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把师生的生活、经验、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真实地引入教学过程,教师才会充满激情地组织活动,学生才会充满智慧地主动参与地理教学活动,才有可能使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提问和讨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几个同学计划找一家旅行社,在“十一黄金周”期间随团外出旅游。他们想在黄山、长江三峡、北京三处选择一处,行程五天左右,且每人的旅游经费不足1800元,又想让旅行社全包。假如你是旅行社策划人员,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旅游风景地并说明理由。这个案例联系生活实际,容易理解,便于接受,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既创造了宽松而热烈的课堂气氛,学生们又很容易了解影响旅游活动的要素。

其实,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南北极考察、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厄尔尼诺现象等,都会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又如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描述锋面,课堂自然韵味十足。

二、教学起点问题化策略

“问题课程”是当今地理新课程教学模式之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指导者”、“创建者”,而教师的帮助、指导和创建作用能够体现的关键是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源地,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第一,可以借助直观手段,展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如通过展示死海上躺浮着人的照片,学生自然产生疑问:人为什么不会沉下去呢?又如语文学科的古诗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自然产生联想:山地的起伏为何产生气候与植被的变化?第二,创设问题情境。从视、听、触等多方位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地理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单纯的语言、文字材料、图片、音乐、视频短片等。选择恰当的方式,给学生的感官甚至心灵带来冲击,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进行地表形态的塑造或自然灾害教学的过程中,播放汶川大地震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提出探究问题:“地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抗灾减灾呢?”第三,联系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述“气候与人类活动”时,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例子,描述四川人爱吃辣,是因为四川地处盆地,温暖湿润,湿度大,吃辣可祛湿,避免得关节病,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教师照本宣科,讲述一些遥不可及的知识,学生印象就不会深刻,课堂效果就不会好。

三、教学方法案例化策略

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的核心能力。带着问题意识,以地理事件为契机,深入学习和运用地理原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将地理事件设计为教学案例,对于课堂教学和考试均有裨益。以高中地理必修2为例,全书采编了“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美国硅谷”等21个隐含本质性、基础性的内容作为案例,用案例诠释、实证、应用理论,举一反三,学习认识问题的思路,由个别知识向类同知识迁移,培养地理思维迁移能力,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应对新高考。总结近几年安徽地理高考命题不难发现,试题既重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结合,重视图标分析和综合分析,更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性和开放性,突出让学生应对不同背景的案例,正确运用所学习过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高中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课程开发的意识,结合时事热点、新闻背景、身边的环境、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及时将其转化为教学素材。如禽流感事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异常与西南旱灾、大运河水体变蓝与水污染、季节性暴雨天气与城市内涝、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气象预报与遥感、交通事故与全球定位系统等。

四、教学角色平等化策略

师者传授、学者倾听的“满堂灌”教学不再适应今天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享有教育参与性和选择性,教师当好导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角色平等化教学。如必修3“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一节的学习,教师可安排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官员、原居民、商业伐木公司老板发表对雨林开发的不同看法,再安排学生扮演西欧人和巴西人对雨林开发还是保护的两种前途进行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保护雨林、维护生态平衡的知识目标和增强环保意识的情感目标顺利得以实现。

在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思维活跃,大胆探索。教师当好导演,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查问不明白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如教学“日本工业分布特点”时,可先让学生观察课本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图,教师设问:“日本工业分布特点是什么?”学生据图很容易答出“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教师接着发问:“为什么不在日本海沿岸呢?”学生讨论思考得出结论:“日本海是内海,不方便运输。”在这一问一答中,学生既领会了学习的乐趣,又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敢于求异的思维习惯。

五、教学过程活动化策略

以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重大改革为代表的都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和“10+35”课堂教学模式给地理教师的启迪是:教师应进行开放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时间、有空间,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这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形成独立人格。活动的方式: (1) 地理游戏活动,如地理拼图,地理谜语等; (2) 地理报告会、地理辩论赛; (3) 地理实践活动、社会调查; (4) 撰写地理小论文,等等。

当然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有很多都不能按上述的活动设计,此时可以先布置学习任务,并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若干难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带着问题预习、自学,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教学时再由教师总结,既点拨学生较模糊的内容,突出重点,又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结构。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必修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利用学校地处农场的便利条件,带领全班学生参观土壤测肥中心,深入田间地头,收集资料,现场考察,采访专家,模拟试验,完成了《探究测土配方的实验及应用价值》的课题研究。学生在参与的全过程中,感受了气候、土壤、植被的内在联系,领会了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与作用,加深了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并在活动中体会了劳动者的辛劳。

六、教学文字内容图像化策略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相对于文字表述来说,以图表形式提供信息更直观、形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图解各种地理理性知识,学生通过阅图可以“发现”新的知识,挖掘更深的内涵,一定程度上还能弥补教师课堂上教学的不足,完善教师在课堂上的各种设问。

“掌握阅读、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是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高中地理会考把“景观图、模式图、等值线图和统计图表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作为基本的能力要求。近年来安徽高考考题强调能力立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其中地理信息呈现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图表提供信息,不仅便于阅读,而且能考查读图、用图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使学生养成看图、用图、思考图的习惯,左书右图,或上书下图,书图并用,充分利用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学习与考试图册的功能,突出主干知识,设置读图思考,获得地图能力。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运用好电化教学手段,利用电子白板或多媒体课件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系列与图像系列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尽可能使文字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简化,做到图文结合,相辅相成。变文字为图像,形成“模式图”、“纲要图”、“关系图”,学生可以一目了然,记忆深刻;变繁图为简图,变“死图”为“活图”,同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高中地理课 篇9

一、以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发展为教学目标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地理学以自然地理为基础, 从环境的角度, 阐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最后以环境与发展中的人地关系为旨归, 指出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从衣食住行、旅游观光、家乡建设到国际交流合作、人民友好往来, 都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始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例如, 可在“人类产业活动”的教学中结合本地山区农业的情况, 给学生讲植被、农作物分布、类型、农业开发等, 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念, 促使他们努力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公民。

二、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为教学基础

地理教师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 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 反映地理学和社会的新发展;要加强实践和探究活动的开展,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以学生的活动为重要形式, 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学习地理;要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 是鲜活的, 从而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如在上课时, 利用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料给学生展示有关的地理知识, 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 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地理知识。

三、以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教学特征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并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凸显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在合作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质疑、调查、探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四、以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为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能变抽象为具体, 化难为易, 对课堂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 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可以增加课堂本身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总之, 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教学, 是实现教学高效、师生共同发展的良好途径。

五、以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为条件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 地理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 明确地理教育的目的与功能在于教育学生关心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树立环保意识、全球意识、人地协同观念, 使学生能够从社会、经济、生态、人文精神等方面认识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其次, 地理教师还应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要及时在教学中反映地理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学习策略 篇10

初中地理课程是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着重了解现象,不探究原因,记忆性的内容较多,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知识性学习。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高中地理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侧重于通过多重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高中地理是以逻辑思维,综合归纳为主,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应用而非记忆。

二、高中新课程教材的组成、结构和特色

教材是学好地理的主要依托,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了解高中新课程教材的组成、结构和特色,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1. 高中新课程教材的组成

高中新课程教材由必修模块3本和选修模块7本,共10本教材组成,其中《必修1》属“自然地理”,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必修2》属“人文地理”,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必修3》属“区域地理”,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新增加的7本选修教材《宇宙与地球》、《自然灾害与防治》、《海洋地理》、《旅游地理》、《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供学生们自由选择。

教材特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系统,而是注重社会实践、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与生活的关系、与身边事物的联系,注重地理的时代性、实用性;改变地理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所有模块均以人地关系为线索,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2. 高中地理教材的结构和特色

教材的每一单元前面都有一个问题式的提纲或归纳式的语句,让师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每一节以“问题”引入,都有“知识窗”、“活动”等栏目设置,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其目的是引导师生在课堂内外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活动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每一章的最后都有一个“单元活动”是这本教材的创新和特色之一,侧重对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在内容上与所在单元没有不可分离的直接关系。

三、如何学好高中地理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生活的感性经验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人的最佳学习操作模式,所以学习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异。在这里作者只是希望读者能够将这些基本原则和规律性的东西与自己现有的学习方法作一比较,从中汲取必要的营养,并在学习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1. 学会正确运用地理教材

教材中的文字、地图、图表、示意图、景观图和各种思考练习内容,都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思考,从中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中,都要阅读教科书,但有不同的要求,在上课前,最好先预习教科书中将要讲授的内容,这一遍是略读,只要知道将要讲什么就可以了,有不明白之处记下来,课堂上认真听明白它。上课时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课后第一件事不是做练习,而是阅读课文。课后复习,是消化阶段,是自己进行深入理解、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必须及时地、仔细地、逐字逐句地阅读教科书,并在此基础上,动脑动手,积极消化。最后,在学完每单元之后,还应把整单元课文再阅读,做一个全单元总结,把全单元内容整理成有纲有目的系统内容,有系统地掌握它,这是一种知识归纳。

2. 学会阅读和运用地图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获得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来源,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学习中要学会阅读地图、使用地图,养成读图、绘图、析图、文转图、图转文、将地理问题落实到地图上的良好习惯,和地图成为“好朋友”。好多同学觉得地理难学,主要还是对地图的掌握和运用欠佳所致,一般的读图思路是:读图名、识图例、对地图进行立体式“搜索”、挖掘各种信息、找规律,这也是学好地理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3. 学会做好课堂笔记

课堂是同学学习的主阵地,务必认真听讲,跟着老师的思维转,随时动手在纸上画,或者用空间思维去想象。高中地理学习以天体和地球运动开始,这一单元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是难以快速吸收的,上课就需要紧跟老师思路,模仿老师解题的思考角度。人文地理部分同学可能会觉得难度下降,但上课时也千万不能放松,人文地理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和结构性,各个要素之间联系紧密,不能大意疏漏掉任何一环。上课做笔记,关键是记下教师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时与自己预习时的思考中不一致的东西,或是自己感觉没有预习到的东西;记下教师或同学提出的自己认为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要注意记下老师为了说明某个问题而设计的板画;有时板书上没有,但教师一语带过的一些知识点也应记下,而且有很大的作用;有时是启发将一个区域与另一个相似的区域对比,有时是隐性知识,这些知识点也应记下。最后,给你一个建议,课堂笔记是供自己学习用的辅助材料,不是供展览用的作业,因此课堂笔记不求工整只求准确快速。

4. 少练多思,按时独立完成作业

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形成了一种固化的概念,认为只有老师布置的习题才算是作业。其实,在老师还未上课之前,作业就已经开始了。课前预习、搜集相关素材、阅读相关资料;课堂上听课做笔记、参与讨论、随堂练习、完成学案;课后阅读复习、整理笔记、做习题、用红笔订正等都属于作业的范畴。

少做练习多思考是做练习的重要原则。有的同学学习地理热情很高,收集了很多练习来做,认为多做几题将来就能考得更好。其实不然,题目不在于多做,而在于多思考。即每做一道题,都想想为什么这样做?还有没有别的做法?如果题目的条件改一下,该怎样做?这就是反思,同学们应逐步养成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5. 重视地理观察,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利用一切机会,看看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等获得地理信息,并尝试着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阐释,锻炼自己的才智。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也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学习中要善于把生活中的事物、现象与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做到“用中学,学中用”。

6. 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探索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

引言

素质教育伴随教育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新课改对高中地理的教学理念做了一系列的规范,希望通过这些变化,使地理教学方式更加新颖、丰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案例教学因其形象、生动,与生活紧密联系逐渐被引入高中的地理教学课堂,使高中地理课由枯燥的理论基础变得精彩纷呈、充满活力、富有魅力。通过教学形式的变化,调动课堂分为,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不断清晰,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已经接近于成人,智力成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能够形成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看待事物发展的方向。地理案例教学是采用案例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地理、研究地理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点,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其次,选用的案例要与时俱进,将当前的社会要点问题加入其中,通过实践联系理论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讨论总结,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能深入研究,举一反三;最后,案例内容的选择要丰富、饱满,帮助学生拓宽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优化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提高、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的开放性

采用案例教学的课堂,对于案例的设计与选择必须是开放的,是学生熟悉的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学生认真思考、分组讨论研究之后能够得到解决,与教学大纲进度相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并且递进加深。同时,背景问题要巧妙的设置,以合适的方式引入,能够激发灵感,拓展思维方式,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成绩的进步。例如在讲授《地震》这一课时时,可以将5.12汶川地震、昭通地震等引入教学案例,进而讲述、震源、横波、纵波、地震的形成,世界上的几大地震带等一系列与地震相关的问题由此引出,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在完成基础教学目标后,可以将地震区的气候变化、民族宗教、矿产资源等知识加入其中,使课堂更加饱满、生动,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二)教师的引导

课堂是师生共同配合互动完成的,对课程采用合适的案例进行预设后,要加强引导,促进生成。通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展现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不断深入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弥补理论教学在实践运用中不足的缺点。通过理解、尊重学生个体的思想方式,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理解。在《天气系统》这一课时时,此课时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并且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密切,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所在城市的气候特点,然后再讲述冷锋、暖锋及其过境前后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操作的方式掌握所学的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指导层次。

三、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案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为了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堂案例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选择案例内容要丰富,形式多样。首先,选择的案例要符合地理教学的要求,遵循教学大纲的设定目标;其次,选择的案例是源自于自然界或者是现实生活里客观存在的具体实例,例如《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等最具代表性;最后,案例要具有典型性,突出主要的地理特征并且能够反应出地理规律,《气候》可选用地中海、热带雨林气候等。在表现形式上,可以采用文字、图像、数据、景观、剖面图等多种丰富多彩又别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二)明确教师角色与职责

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对自身的角色要有一个清楚的认定。通过改变教学形式把理论知识精细讲解,讲透彻、培养学生自主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能力,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与学习环境,完成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要彰显教师的智慧和教学水平,具有客观典型性,同时要与课时要求的教学内容相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引导学生对案例内容分析讨论,处理好设定的具体问题。对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促进新旧知识点融合,使课堂具有真实感,充满活力。

四、总结

地理是一个系统,是相互影响与作用分体的合并,大气系统,季风洋流、气候环境、地址地貌、自然灾害,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通过案例教学加以引导,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促进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好的为升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秀梅.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初探[J].才智,2014.15:186

[2]王海虹.论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赤子(上中旬),2015.10:173

[3]周亚妮.浅析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学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38

走进高中地理新课程 篇12

关键词:高中地理,备课,思路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新的课程理念,必将使传统的地理备课发生根本性变化,如何备好课,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是值得每个高中地理教师研究的课题。

一、解读课标,使备课更具目的性

教师备课时要以课标为指导,细化课标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内涵。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有: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学时,教师可对本“标准”进行细化:①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②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方法,通过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影响的教学,激发学生环保意识。“活动建议”是提倡教师组织课内外活动,教师备课时可采用“活动建议”中的内容,也可自己设计活动组织实施。如通过厦门市翔安LNG燃气电厂布局实例分析,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搜集材料,了解电厂原料供应和市场,分析其布局的主导因素,进一步深化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他们的团体协作意识。

二、分析学情,使备课更具针对性

在教学时,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学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同时要备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清晰地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如进行《农业区位因素》的备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如针对学困生,设计“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方面?”这一基础性强且难度较小的问题;对中等生,设计“分析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这种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问题;对优秀生,设计“分析本地区胡萝卜种植的有利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因素”这一综合应用问题。三种层次的同学认真讨论并发言,在讨论交流中得到了知识互补,使地理课堂活动成为各层次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舞台,从而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

三、钻研教材,使备课更具基础性

教师对教材要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厘清教材本义,尊重教材价值取向,挖掘、延伸、拓展教材,形成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如进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备课时,首先以“大陆空气柱图”、“亚洲太平洋地区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为依据,设置问题:①冬、夏季,亚欧大陆分别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②细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说明影响我国冬、夏的气压特点和名称。③说明我国冬、夏季风的源地及其对我国东部地区冬、夏气候特点的影响。教师在备课时应以教材为基础,把平淡的文字说明或图解组织成有序的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探究常见的地理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增加探究环节:①交流经验:厦门地区冬季与夏季的风向有何不同?②课外调查:调查本村民居坐落朝向,统计考虑风向的民居比例。③若夏季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向西延伸,控制我国江淮地区,会产生什么影响?④我国的暖冬和冷冬与亚洲高压的强弱有何关系,解析其内在联系。这种方法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贴近生活,使备课更具拓展性

教师备课时,必须搭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捕捉学生生活中的感受和关注的焦点,运用生活经验获取地理知识,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发设计和展开课堂教学,将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相融合,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会地理知识的奥妙,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如教师布置如下作业:观察记录台风天气过程,包括台风路径、风向变化、降雨过程、雨量大小,指导学生观察台风风向变化,可以某具体事物(大树、建筑物)作为观察参照,观察整个台风天气过程树梢的偏向,或者雨点什么时候敲打北窗?什么时候敲打南窗?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自感受、体验,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然后师生一起归纳台风中心的移动与某地风向变化规律。这种活生生的自然现象素材,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五、策略运用,使备课更具灵活性

在教学时,教师要灵活采用教学策略,落实课程标准。学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时,引入案例———“美国的人口迁移”,进而精心设置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哪些因素导致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学生分析“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何变化?为什么?”剖析完两案例后,教师又及时设问:“从两案例中分别可以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通过这一设问,及时把两案例和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起到归纳结题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教师的备课,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不断探索优化备课的途径与方法,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回归农村下一篇:通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