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2

2024-10-05

走进新课程2(通用9篇)

走进新课程2 篇1

走进新课程感受新课程享受新课程

目前新课程标准改革已经进行到了第十年,我很有幸参加了一轮完整的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经过十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确实是一次大的冲击,因为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其实质是突出人文精神、培养研究性学习方式和学生的实际能力。

我是在边学习新课程标准边运用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的,因而有些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有很多都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慢慢领悟的。

一、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记得刚开始时,孩子们上课时对我提出的问题和给出的答案只是默默地接受,不敢有过多的疑问,新课程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中的主人。这一个理念就得改变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为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由“至高无上的尊师”转为学习的朋友、伙伴。教师不再一言九鼎,学生不再唯唯是从。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有异议、敢于创新。这样就会出现自主、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实施。

正是这样一种理念使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我鼓励学生拿出自己的见解,我告诉学生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思想,在这样的鼓励下,孩子们开始慢慢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开始对我给出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疑问了,以前是一个问题一个孩子回答完了就完了,而现在是一个答案往往会引发许多争论。在课程改革的一千多个日夜里,我被学生的创新激情鼓舞着,被思维的火花碰撞着,我和学生一起品尝着成长的果实,一起品尝着学习的乐趣,一起感受着成功的喜悦……

二、要有充分的时空合作、交流

以前的教学方式是一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安排得满满的,学生有异议的也只是走场子,说说、议议,草草收兵,如“蜻蜓点水”。这样常常弄成事倍功半。新课程要求一节课的教学情况要通过实际反馈情况而定,教师要灵活处理课堂出现的情况,整体把握课堂,适时改变教学程序,为课堂中有异议、有质疑的问题多腾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发现中升华,在辩解中发展。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记得在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时,本来我没打算展开讲,只想让同学们了解二十年前后不同的杨二嫂变化的社会原因,然而有个学生却提出,杨二嫂能够如此大胆、泼辣,虽然有些过分,但在当时女性倍受压抑的封建社会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这一番新的说法,可是我没有料到的,于是我就此改变了教学思路,让学生进行了一番争论。

三、创设情境,用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指出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中许多知识点都是靠模仿、借鉴、发现、创新才掌握的。这就要有个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境,在有物、有意、有情的情境中,学生置身于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激活创新的思维。一句句佳句,一篇篇美文都是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的。

因此我尽量将枯燥无味的作业化为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近似游戏的过程中达到练习、复习巩固的目的,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布置的预习作业是让学生们画一幅画来表现课文的内容,上课时,同学们都拿出了自己画的画,于是我挑出了几幅画作道具,拿着画结合课文学习了《春》,图文结合,在图中找文,在文中读画,很快,学生们看着画就能够背诵出课文了。记得《皇帝的新装》这一课,几乎是在学生们的笑声中结束的,学生们拿着自己做的道具,极尽自己对课文人物的理解,把课文中的人物性格活灵活现展现了出来,演完后加上同学们的评论,这篇文章几乎不需要我再过多讲解了就已经很清楚了。还有《范进中举》这一课,为了让同学们对文中的细节描写有更深的理解,我特意让学生上台把细节部分表演出来,结果同学们通过表演对胡屠户这个唯利是图的市侩小人形象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这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而且也加深了学生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外我们还举行了手抄报比赛、辩论赛、格言警句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重视课前预习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预习了才知道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数,听讲才能主动,才能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但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因此,只有指导好课前预习,课堂才能有效地指导自主学习。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经过语文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参与下,我们总结出指导学生预习要注意的几点:

(一)明确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样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就高了。比如在教学《伟人细胞》之前,除了布置预习生字词之外,我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并为每件事起一个小标题。这样上起课来学生就提高了兴趣,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词句,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比如预习文言文,我就让学生自己先翻译课文,把翻译不出来的地方作上记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就更加集中了。

(三)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强调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我校的洋思教学也正是这样提倡的。因此我们力争从纯粹的知识传递者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转变。教学中尽量少问,让学生多问,学生通过读、思、议,自由发挥、自由伸展,标新立异,大胆假设,只要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从中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我们也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学生读中相机指导,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在读中悟到的方法往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问题加以疏导,就水到渠成。其实这和我们学校所提出的“洋思”教学方式一致的。例如教学小说《范进中举》时,我带领学生复习了有关小说的知识之后就没有再多讲,而是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自学,让他们自己找出学习这篇小说的突破口,然后自己去分析--其实孩子们的能力有时候是很难估量的,不妨给他们一些空间,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讨论了半节课后,他们概括出了范进、胡屠户的性格特征,甚至得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是这篇小说反映的中心。总之,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发挥其独立精神,奇迹就会出现。

六、拓宽学习渠道,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规定每个年级的课外阅读量,目的是督促师生把语言积累落到实处。如果学生的语言积累有了量的突破,胸有万卷,“书生气”十足,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有质的飞跃,定会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这不是倡导学生像过去私塾教育一样死记硬背,但适当背诵经典作品、优美词句,可以让学生储存语言模型,发现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反应机械,以更好地受到审美感染。因此,我鼓励学生把课外学到的优美句子抄在笔记本上,并互相交流。作业时也有的放矢地延伸到课外,如:写出从课外学到的名言、歇后语、儿歌、诗歌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语言积累落到实处。

然而,虽然我在教学中>

然而,虽然我在教学中对新课程理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也能够运用新课程理念,但是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这三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也进行了一些进行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成为“走场子”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主体,教学设计中处处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中教师成为多余的,是“走场子”。仔细观察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这要不要讲呢?起初我是这样认为的,可是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我发现教师并不是不要讲,而是要“精要地讲”。只让学生畅抒已见而没有教师精当地讲授和适时点拔,学生的思维不能深入;只让学生感受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引导,学生的创新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字析句,学生的学习很难升华。毕竟学生还是学生,他们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提示。要如何适时地讲呢?

(一)自主学习之前启发讲。

(二)合作学习之中提示讲。

(三)疑难问题之处明确讲。

(四)总结、归纳时补充讲。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要把握一个度

在新课程改革中,力求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学习中常出现天南地北地乱侃一通,结果在短暂的40分钟里讨论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有时课堂中形成互相取笑、互相喧哗的休闲场所,上了几堂这样师生皆大欢喜的课后,我发现不行!这样课堂还是不是学习的主阵地呢?学习还是不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呢?学生究竟学会了些什么呢?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把握一个度。

(一)形成策略:根据学习任务采用几种相应的策略:1、先明确分工,再合作学习。2、先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基础好的,反应敏捷的会直接说出自己的见解,学困生就有可能窃取别人的学习成果来掩饰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形成他们原地踏步。

(二)把握契机:根据学习任务研究该不该分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也要有其价值性、必要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合作更要抓住契机。如遇到大家都期盼解决的问题,而又靠自己不能完成的;如有意见分歧,且相互争执的……

(三)强化指导: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适时地给予点拔、指导,倾听、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使学生学会判断、质疑。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将合作学习开展得更出色、更有成效。

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日常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教材又是在生活当中提取的,它只是一些较典型的,有一定思想内涵的生活素材。学生需要的又是多方面的知识,教材永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就要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

(一)、灵活地使用教材。为了让教材更切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要努力地抓住生活中稍纵即逝的闪光点,调整教学内容,让语文学习更具实践性。如:在阳春三月常常下起了淅沥淅沥的小雨,泥土湿漉漉的,树木开始抽新芽,很适合植树。这时,将《春》提前教学,召集学生到雨中看雨、看天、看地、看树,再来学习,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二)、适当地改变教材。适当地改变教材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情感活动中,使学生更自主地探索、发现、想象、创新。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也是在大海上,也是一艘快要沉的船,后来船沉了,故事的主要矛盾在一只救生艇上展开:这只救生艇最多只能载十人,而此时船上有十七八个人,而且当时海上的风浪很大,要想活下去,就得拼命划船和风浪作斗争,救生艇上的人们面临的选择是:要么一起被海浪掀翻,要么船上就得有几个人自己跳下海去……当时船上有健壮的青年人、奄奄一息的老人、受重伤的人、手无缚鸡之力的富家小姐,那么究竟谁该跳下海去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争论,有人说还是应该留下老弱病残,因为那是美德,有人说如果老弱病残留下了,划不动船,还是得死,应该让年青人留下,可是那样又很残忍……虽然没有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但这样的问题学生感兴趣,这让他们知道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在不同的情况下,要有不同的解决方式,最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在情感价值观上教育了学生。

(三)、大胆地拓展教材。课改中,更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大胆地尝试拓展教材。如:在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我就让学生再思考生活中有多个答案的事例,结果是我所没有想到的,学生们的思维竟然那么活跃,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样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又推动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总之,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对我们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元

走进新课程2 篇2

一、新课程中体现的人文性理念

新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表现在通过提供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从而培养学生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作为教师, 必须通过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增强课外活动的辅助功能等方法来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

首先, 教师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的人文素质集中体现在自身的人格魅力上, 无论是高尚的师德、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还是为人处事的修养, 所有这些榜样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影响更深远。其次, 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 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 学生便不会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再次, 新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学生的课外活动、生活实践展开的, 这就将教学环境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 强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

二、新课程注重塑造健康心理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并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在生活中, 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 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学生应关爱他人, 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 学会理解他人, 体谅他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三、新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

新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必须打破单科知识体系的封闭性, 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学科内容进行整合, 从而形成与各学科领域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 我们只有边教边学, 建立一个综合的跨学科知识体系, 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才能满足新课程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需求, 才能胜任新的角色和职责。

四、新课程注重营造新型师生关系

走进新课程,探索新方法 篇3

关键词 开放性作业 学习兴趣 自主探索 评价交流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日益完善,作业改革这必将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见证,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肯定的有效途径。

一、开放性作业的形式

1.实践型作业。

⑴做采访。小学英语教材中可以设计成“采访”的课外作业很多这类作业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沟通感情,学习人际交往。 ⑵做调查。“任务型教学途径”是一种以应用为动力,以應用为目的,以应用核心的教学途径。“做调查”这类作业能很好地体现应用这一精髓。学生们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完成调查任务,汇报交流调查结果,培养了观察能力,锻炼了交际能力。⑶摘录、写读书笔记。我鼓励高年级学生在课余多阅读英语小故事、诗歌等,并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作摘录及写读书笔记,每个月一篇,也可以用卡通或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他们的收获。通过这种作业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同时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

2.创新型作业。

⑴老歌新编。小学英语教材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chant和song,它们朗朗上口,一般学生跟着节奏听几遍便会了。无论是chant也好,song也好,都具有这样的一个优点:加快学生对句型和单词的掌握,它们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音乐的最直观的方式。所以在课堂上我每授完一首,就让学生回家根据旋律自己作词,然后利用课前5分钟开一个“老歌新编”演唱会,学生们跃跃欲试,边唱边演,热情高涨。我还鼓励学生进行“儿歌新创”,这些作品的文字纯真可爱,电脑打印的画面精美,最重要的是,这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⑵快乐小主编。我不定期地在四到六年级段举行英语手抄报、黑板报比赛。对于小学中高段的学生来说,给他们指定话题或题目,让他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收集整理一些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排版、插图等,能把英语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科间的渗透。在作业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任务是开放的,他们学以致用,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还能掌握制作报纸、文档的简单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合作从他人处获取有用的语言知识来弥补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充实、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

3.自主型作业。在各种各样的作业中,自主型作业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生本身就有自主布置作业的愿望。因此我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中加入让学生自主控制的题型,提高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施时,切忌将控制权一次性交给学生,应做到“一点点放手”,让学生先适应教师的要求(如设个最低遍数,至少要抄多少个单词等),等能达到有效的训练目的后再完全放手让学生做主。作业的设计权完全在于学生,做什么事,难度怎样,都由学生控制。做得好给予表扬,做得差也不批评,既锻炼了他们的自觉性、胆量,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节假日,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自主作业,作业的质量也较高。

二、开放性作业的评价

1.让学生在自评中学会自信。《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它强调: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我们要考虑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征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在作业评价上也应当考虑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开放性英语作业的评价,我主要采取星级制度。学生可以根据作业情况自我评价获得哪一星级,在各种作业完成后的汇报单上直接印上相应颗数的红星,同时将学生汇报单在班级的英语角内轮换展出。

2.让学生在互评中学会借鉴。每周我利用一个午间谈话的时间,由学生朗读或演示作业,全班分组来评价,看看谁能得到相应的红星,这种方式深受学生的喜欢。学生分组互评互赏他组的新型英语作业,要求学生一方面吸收别人好的地方,同时也要为他们的作业出谋划策,至少提一处改进意见。学生集体评议作业,可以补自评时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同学们可以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3.用教师的评价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确立一个目标。作业的批改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只要作业没有知识性错误,就要鼓励学生大胆独创。最有个性、最富特色、最有时代感的作业是最受赞赏的。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自评、互评的有效补充,它能明确地指出学生应发扬的优点和需努力改进之处。

三、结论

走进新课程 篇4

纳林希里小学 白建平

暑假,我拜读了朱慕菊教授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我深刻地了解新课改,切实将课改精神渗透到我的课堂中。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书中的点点滴滴,它们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对教学,对新课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理念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应努力在师生之间创造亲、助、乐的人际情境,激励学生平等和谐地质疑问难,思想上相互交流和撞击,使学生在有思想张力的氛围中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思维的亮点,从而使师生在互动互进中达成教学目标。《走进新课程》还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也要学习,而且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正如“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而且在这个储备知识中还应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确实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好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得快、学得好。作为教师一定要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潜移默化的把这些方向和价值观传给学生,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让孩子学会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篇5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改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那么,哪些是课程资源呢?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教师需要哪些新的技能

●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很重视教学基本功的练习,如朗读、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比如,地理课程增加了电子地图、遥感技术等最新科技发展的成果,教师对这些新知识、新领域、新发展要有所了解。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而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低。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备齐的教科书,而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新的学习方式带来哪些挑战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

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走进中小学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

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及对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此次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一改变,自然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有人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比如研究性学习,学生要进行有效的研究,就要求作为“参与者与指导者”的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是有差距的。比如,课程标准不仅有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还增加了体验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分为经历(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每一阶段都有具体要求,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呢?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的基本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未来的探究性课程中,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例如,《阳光透过树阴成像的探究》的具体步骤是:1.提出问题,观察阳光透过树阴产生的现象,你看到什么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2.猜想与预测,可能是透光的孔近似为圆形,可能是阳光透过水孔形成的光斑(像),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3.收集事实依据,学生分组观察阳光透过纸片上的小孔在屏上所成的像。4.得出结论与解释。5.反思评价。6.报告与交流。这就是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呢?很显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以数学课程为例,在学习《生活中的数据》一节时,让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统计本小组一周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总数量;根据统计数据制作统计图,并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一年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让学生计算,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

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间教室吗?这样的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在各科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生物、化学、物理、地理课程,许多内容本身就是由问题引出,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后,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由此看来,怎样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教学策略将发生哪些变化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走进新课程》测试试卷 篇6

1、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2、新的课程体系涵盖——教育、——教育和——教育。

3、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为主;从

小学至高中设置——。

4、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5、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为主要目的。

6、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和——不

7、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本次课程实 行——、——和——三级课程管理。

8、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相适应的体现一的教育观念。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指定了几个领域,它们是()

A、研究性学习;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劳动与技术教育;D、信息技术教育

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主要内容的是(A、走进社会:B、珍惜环境;C、关爱他人:D、善待自己

3、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内涵的是()

A、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B、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C、提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D、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4、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特性的是()

A、整体性;B、开放性;C、生成性:D、自由性

5、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

A、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B、设置综合课程

C、高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6、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所包含的基本含义是()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7、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是(A、主动性;B、独立性;C、体验性;D、问题性

8、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包括()

A、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B、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D、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9、要创造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努力做到(A、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B、以教为中心;

C、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D、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10、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

A、校外图书馆;B、科技馆:

c、博物馆:D、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之、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高中将试行学分制管理。()

3、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质上是科技类活动课程。()

4、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了具体 的规定。()

5、这次课程改革保留了原有劳技课程的形态和名称。()

6、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7、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8、评价改革;不等同寸:考试改革,但考试改革是评价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9、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

10、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就是校本课程。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本次课改的六项具体目标。

2、简述我国现行课程结构的不足。

3、简述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l简述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5、简述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6、简述考试的改革重点。

五、论述题(每题㈠分,共20分)

数学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篇7

一、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程理念之下,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投身到教育改革之中,解放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明确自己的角色,转变自己的角色行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潜能的学习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原有思维逻辑、认识水平上的激活和重构。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教学,应从“授渔”转变为“自主学渔”。即只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提示、指点、引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组织进一步的活动并随机指导。这样,教师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也有了实质性的主体地位,这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本质所在。

二、锐意创新,改革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不只是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训练一定的技能技巧,教师还应看到学生精神的成长。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愉悦、自由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角色的“扮演”中来,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用眼睛来观赏,用头脑来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问题,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在被老师尊重和接纳中,在教师的热切期盼中,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思考,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以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三、科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

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问题的原形开始,提取有用的必要的信息,建构合适的数学模型,再转化成数学关系式,运用所学知识求得结论,解决问题。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整理—抽象—上升为理论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空,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竞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而且在探究过程中学习了科学的方法,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同桌间、小组间、班级范围内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过程,互相讨论分析,解释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使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增强合作竞争意识,提高交往能力。鼓励学生质疑。学生能够质疑,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缺少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质疑问难留下空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解答,从而激发学生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热情。

四、正确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只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尺,而应该是动态的、全面的。发展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学生参与、交流和探索的过程;既要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正确性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参与程度,交流的主动性,所提出方法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在学习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又要评价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提高素养,注重自身发展

教师自身的个性品质,不仅是促使学生品质现代化的重要条件,而且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尤其要注意提高素养,注重自身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承者,如果自身不进行知识更新,就不能完成这一使命。因此,教师必须是一个学习型个体或组织,必须是终身学习者。教师只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显然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新课程下的教师,还应该是研究者,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如果只是生搬硬套教材,而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未来的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泛的兴趣爱好,又要有丰富的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技能,同时还应具备教研能力。事实证明,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提高素养,获得自身发展的最佳途径。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数学课程教学,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凡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能替代;凡学生更能够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要努力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做一名新型的数学教师。

摘要: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取得了许多成果,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教师能够迅速适应并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标准,是课程改革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一环,要尽快成为课程改革的有效执行者和推动者,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和素质的提升势在必行。本文从课程理念的更新、教师角色的转型、知识素养的提升等方面论述了数学教师应如何走进新课程。

走进美术新课程 篇8

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在美术课程中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同时,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

我们的基础美术教育存在一些不适应素质教育的现象:1、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2、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标准》力求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首先,要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特征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在传统教学中,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而新课程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让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正如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财富。

新课程颁布前,我曾上过四年级《母亲节的礼物》一课,当时从介绍母亲节的礼物以鲜花为主开始导入新课,问学生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这些花?学生异口同声地作出了回答:在花店里。后来我又出示一些花的图片,并告诉学生花的种类和代表的意义等,后来又示范做了一朵花,然后布置学生去做,并播放音乐,巡回指导,最后我评出了一些做得好的花,并进行了总结。整个过程看上去好像较完整,但课后问学生对这一课是否感兴趣?能不能设计与众不同的花来?学生有的摇头、有的点头、有的却不知如何动手,所以,即使看上去完整的课堂设计依然是不成功的一堂课。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我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并且开拓了眼界,后来尝试重新上《母亲节的礼物》一课,课前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花方面的知识。上课时改变了学生的座位的编排,由单独排坐,变成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我也从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如:说说你收集资料的方法和渠道;说说你在收集的资料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对花的知识,令你迷惑的问题有哪些?采用竞赛的方法鼓励学生小组讨论、积极探索、大胆表现,有的同学主动去书店、图书馆找资料,有的向长辈或同学咨询,还有些同学上网查询到一些花方面的资料和图片,并且把它打印出来,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大家看。很多同学争先恐后的把自己收集到的知识与大家分享,把自己的体验和想法与大家探讨交流,我也跟随学生的思路和提供的资料进行评论,对他们的成果予以鼓励和肯定,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虽然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却能够造成相异的教学效果,其内涵却是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不同。教师应该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经过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

优秀的美术教师要尽量让自己成为多面手,体现一专多能,以适应现代化教学和美术各门类课程教学要求,还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力求在美术教学中寻求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注重在美术技法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创造精神,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和体味成功的乐趣。

新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美术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美术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新型教师。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篇9

现在,学校部分年级的学科已经使用了新课程教材。那么,在拿到新教材的同时,我们必须在心里问自己一声:我准备好了吗?我应该怎样做?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作为教师,尤其是像我有着几十年教学经历的老教师,原来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已经根深蒂固,要想改变,确实难上加难;但是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就必定会被改革的浪潮所淹没。与其消极等待,不如变“被动为主动”,拿出“壮士断臂”的气概来,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以前,在我的教学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可谓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现在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新课程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不仅教材是开放的,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正如蒋鸣和教授在我校报告中提出教学中的“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教师该做些什么呢?这是一道新的课题。这对我今后教学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还要“充电”。

以前,教学中的知识点都会在教科书中反映出来,教师只要把这些知识点讲深、讲透就可以了。现在,新课程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教科书的难度降低了,但看似要求低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该怎么办?如果我们仍旧像以前那样依靠教本、依靠教参,那将寸步难行。因此,我,我们就要不断学习,使自身知识储备能适应这一变化,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一道难题。我长期教语文,自然对语文教学比较关注。现在新语文教材厚了许多,阅读量翻了几倍,60%以上的选文都是新的。那么语文课怎么上?这是语文教师遇到的一大难题。面对这些变化,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过去我们上课,更多地依赖“教参”,如今的“教参”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能拿来直接上课,教参中除了案例,绝大部分是启发教师的思维,给教师一个思索创造的空间。这让教师在感到没了框框的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和拓展知识的自我需求。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保证,教材不仅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过去,一个好的教师与知识面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敬业,爱学生,备课认真,表达有条理,指导考试有办法,就是不错的教师,许多地方对教师的考核和录用标准就是这些。但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教师必须要有宽阔的知识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要学会整合。课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种挑战,但也是发展的机遇。

上一篇:小学语文考试文学常识之南北宋篇下一篇:连贯:语篇分析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