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贯:语篇分析理论视角

2024-10-05

连贯:语篇分析理论视角(共8篇)

连贯:语篇分析理论视角 篇1

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

摘要: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话语不连贯而引起的误解现象极为普遍,因此,探究语篇连贯现象,有助于消除交际中的歧义和误解。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对其结构层次、基本内容进行宏观和微观地分析,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一系列认知过程,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词:语篇;连贯;语篇分析教学 引言

现代语篇分析最早应追溯到二十世纪语言学的重要学派——布拉格学派。他们把话语、语篇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提出了许多在现代语篇分析中占重要地位的概念和思想——主位与述位、已知信息与新信息、语境与语篇等,同时强调句子是整个篇章的一部分,句子分析不能脱离语境,不能脱离不断流动的语篇(姜望琪,2008)。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西方语言学家开始了对语篇连贯问题更广泛地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中,连贯性往往被视为语篇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特性,连贯与认知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拟就语篇连贯性进行概括性论述,进而探讨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的实现途径。2 语篇与连贯

语篇是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黄国文,1988),既可单句,亦可长句,既可口语,亦可书面语,但逻辑结构须严密、语义要连贯。这种连贯表现为语言结构、语言的组成成分关系以及语言结构成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换言之,语篇连贯的实现取决于语篇构成成分之间语义或功能上的联系。

一般地,对连贯理论的看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把它看作社会现象,一是把它视为心理现象。Halliday & Hasan(1976)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符号,把语言使用看作是一种社会行为,然而他们提出的五种衔接纽带——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却无法解释某些缺乏这些衔接手段但连贯的语篇。Givon(1955)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探讨连贯的本质和实现手段,认为语篇的连贯不是外在语篇(external text)的连贯,而是能生成、能储存、能提取的内在语篇(mental text)的心理连贯,是受话人或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协调以达到彼

此理解的主观行为(朱永生、严世清,2001)。Reinhart 则提出了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explicit and implicit coherence)。显性连贯通过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而实现,是语言内部的衔接,与读者和作者双方的心理过程密切相关。隐性连贯隐藏于语篇的深层,通过逻辑和语义上的顺畅来实现语篇的文理通顺。在命题与命题之间缺乏明显连接的情况下,读者需要利用语用和其它有效手段推导出其中的隐性连接意义,从而建立语篇连贯。这一过程必须依赖于读者把新信息与大脑中已存在的各种知识和经验相关联,以语篇的结构、语境、衔接手段等提示激活已有知识,并运用各种策略建立、修改命题直至构建出完整连贯的心理表征,从而正确地理解语篇。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的实现途径

语篇分析,又名话语分析,是借助对语篇表层结构特征(语法手段、词汇手段)和深层结构特征(语义关联、逻辑关联)的描述和解释,寻找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内在规律性,并探讨语篇的各种功能特征(朱颖、马静,2007)。语篇分析教学以篇章为基本教学单位,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对其层次结构和基本内容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既重视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又强调语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注重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对篇章的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等一系列认知过程。3.1 语篇的宏观结构分析

宏观结构通常是指语篇整体的语义功能的总体连贯,属于语篇的高层次语义结构。宏观结构分析是对人的语言综合概括能力的假设性论述,主要涉及对语篇的体裁分析、连贯推理的分析等,旨在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谋篇布局的超结构(superstructure)与意图,进而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1)体裁分析

体裁分析是从宏观层面探讨语篇模式的理论构架和普遍特征。语篇体裁是高度抽象化的篇章模式, 它能体现出表达篇章内容的基本思路。语篇的交际功能不同,体裁就不一样,其认知结构和语言风格也大相径庭。但无论语篇模式是什么形式,都必须是衔接合理、语义连贯、符合逻辑的有机整体。

语篇体裁常见的有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等。记叙文多注重事件经历,其教学应在指导学生把握叙事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段来组织和发

展语篇的;议论文强调逻辑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找出论据、研究论证技巧,按照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递进层次,分析作者的观点和主张,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说明文注重条理性,教学既要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又要注意事实和数据,掌握作者用以说明的角度和方法。

鉴于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不同的侧重点,语篇分析教学应施予不同的方法。在体裁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上展开分析,从写作和修辞上进行体会,或者跳出课文的框架,从世界观上进行探讨,进而对作者的笔调、语气、修辞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加以研究(赵崇华,2000)。

(2)连贯推理分析

一般地说,推理指以若干命题为前提得到另一个命题作为结论的认识活动(徐盛桓,2005)。任何话语的意义绝不等于一个个词项的意义总和,作者的交际意图往往会超出他所表达的字面意义。话语理解的过程就是文本语言不断激活读者的已有知识框架,形成有机的心理图式,从而作出不同的语义推理的过程(熊学亮,1999)。语义推理中读者凭作者所提供的显映的方式进行解码,并将解码所得的证据作为前提的一部分,再结合读者本身的认知语境(旧信息)来理解信息(新信息),并作出预测、推理和解释。

请看下面的例子:

“星期六下午你来参加音乐会吗?”圣诞节刚过,克莱拉就问他。“我答应要去威利农场”。他(保罗)回答。(D.H.Lawrence: Sons and Lovers, Chapter X)克莱拉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提议,她期待对方做出接受或拒绝的表示。而从字面意义上看,保罗的回答和克莱拉的问题并不相关。如何理解保罗,需要克莱拉根据当时的语境再结合自己的认知环境进行推理,提出“保罗必须去威利农场”的语境假设,并从中推断出“他不能参加音乐会”的语境暗含。这一语境暗含是以新旧两种信息为前提得出的合乎逻辑的推论,从而实现了交际双方心理互动上的一种无形的连贯(姜菲、董洪学,2008)。

在语篇阅读中,推理贯穿于阅读过程的始终,无论是对字词的理解还是对语篇的理解,都需要借助推理来完成。教师应引导学生探讨新旧信息之间的联系,分析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背后的理据,重视对词语语义演变的认知过程的分析,正

确理解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内涵,获得作者意图传达的全部真实信息,以实现双方话语的连贯。3.2 语篇的微观结构分析

微观结构涉及的是句内和句际的意义关联,也称语义功能的局部连贯(inter-sentential-relations)。微观结构分析从句子层面出发,寻找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与连贯极其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分析主位推进模式的延伸和扩展,揭示语篇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训练学生对语篇进行连贯分析的能力。

(1)主位述位推进模式分析

主位是话语的基础,主位结构体现谋篇意义。一般来说,在篇章中,主位即在语境中自然存在的内容,它提供交际双方已知的信息。述位是围绕主位逐步展开的实际内容,即作者要传递的新信息。“一段篇章构成的过程正是作者运用语言手段,以已知信息为出发点,引出未知信息来阐述、说明已知信息,推动信息传递的过程,也就是运用述位对主位进行阐发的过程。”(徐盛桓,1985)在语篇的生成过程中,讲话者需要对主位做连续的选择。主位述位推进就是指话语主位的选择和排序,它们互相之间的平行连接和上下层次,以及它们跟上一级篇章单位(如段落、章节等)的超主位之间的关系,跟整个篇章的关系,跟环境的关系。主位推进可以看成故事情节的脉络。按照Danes(Dokulil & Danes 1958/2004)的分法,有三种主位推进模式: ①简单线性主位推进,即

以及对语篇所衔接的语义或内容的深层理解。

(2)衔接手段分析

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存在于语篇内部的、使其成为语篇的意义关系(Halliday & Hasan, 1976)。衔接分为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显性衔接是语言表层的、形式上的连接,构成语篇的有形网络,包括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等)、词汇手段(如复现关系、同现关系)。语法手段是语篇中的纽带,在语篇的构建中起着连句成篇的作用。词汇手段则通过同义、反义、上下文、互补、整体与部分等关系来使语篇的语义连贯。隐性衔接通常是指语篇的语境意义和语用意义,属于语言深层的意义连接,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语篇的隐性衔接将那些没有言明但却隐含在语篇之中的言外之意衔接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意义。语篇借助各种衔接手段获得连贯性,通过逻辑和语义上的顺畅实现文理通顺。

请看下面的例句:

Jackson is a good office worker,but he is a bad husband.这句话使用了三种衔接手段:①he指代Jackson,产生了前后两句的照应关系;②反义词good和bad具有同现意义关系(指文中的一个词的对象一定有另一个与之相搭配的词出现,形成衔接,构成意义上的联系),具有在同一语义场共现的特点。③连词but连接前后两句,所表达的转折意义与反义词同现加强了语义间的对应关系。

语篇衔接手段的分析能帮助学生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语篇。衔接关系产生的连续性是语义的连续性,所以衔接手段在理解语篇过程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识别各种不同的衔接链,以便正确地理解语篇。4 结语

阅读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和信息处理过程,是读者根据自己已知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和解释并不断进行推测的过程,也是读者通过语篇这一媒介与作者相互作用的交际行为。语篇阅读教学应强调对语篇的整体理解,强调语篇意义的绵延,以及从动态的语篇中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通过对语篇体裁框架、连贯推理的分析训练,培养学生宏观把握语篇中心思想和组织结构的能力,以及有效调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综合语篇内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

语篇的微观分析,引导学生找准语篇结构中的主位—述位、信息流程、衔接手段,培养其建构连贯语篇的能力。

参考文献:

[ 1 ] Dokulil, M.&F.Dane 1958/2004.On the so-called semantic and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A].Reprinted in P.Luelsdorff et al.(eds.).2004.Praguiana 1945-1990[C].21-38.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 ] Holliday M.A.K.& 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 1976.[ 3 ] 姜望琪.现代语篇分析的萌芽[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3):188-195.[ 4 ]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5 ] 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67-186.[ 6 ] 朱颖,马静.学术语篇引言的体裁分析[C].外语教学与研究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2-60.[ 7 ] 赵崇华.思维模式与篇章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0,(3):42-44 [ 8 ] 徐盛桓.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J].中国外语,2005(5):10-15 [ 9 ] 熊学亮.语用学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6(3).[ 10] 姜菲,董洪学.从关联理论视角看交际中话语连贯的实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3):75-78.[11 ] 徐盛桓.再论主位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4).Language analysis teaching based on coherent theory

Xu Xing-fa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404000,China)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relations, misunderstanding is extremely common because of the incoherent words.So inquiring coherent phenomenon is helpful to eliminate the different meanings and misunderstanding.Discourse analysis teaching based on cohesion theory studies the structure and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discourse, stresses that students participate the teaching cognition process as the teaching main body, which is advantageous to develop and train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Key words: Discourse;cohesion;discourse analysis teaching

连贯:语篇分析理论视角 篇2

作为国际商务交往中常用的应用文, 商务英语信函不仅起着在商务交往中传达双方意图的功能, 还代表着一个公司的形象。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国际商贸英语方面的课程, 而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一直困扰着很多学习者。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缺乏相关语言学理论指导, 在这种形势下, 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教学迫切需要一种理论对其进行指导, 这时, 语篇连贯理论担当了这个角色。

二、语篇连贯理论简述

国内外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篇连贯, 提出了不同的连贯理论, 这为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Halliday和Hasan[1]的著作《英语中的衔接》系统地研究了英语的衔接机制及其运作模式。Fries和Danes从主位推进的角度探究语义连贯的实现, Brown、Yule和Widdowson等人从语言交际者的共有知识等语言外因素探讨语篇的语义是否衔接得当和通顺连贯[2]。Van Dijk (1977) 从不同的视角, 讨论了实现连贯的条件, 系统地研究了衔接和连贯的定义, 并提出了经典的宏观结构理论[3]。Mann和Thompson (1986, 1987, 1988) 的修辞结构理论和Sanders等人 (1992) 的连贯关系理论从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讨论连贯的本质及其实现条件[3]。在国内, 很多学者对语篇连贯理论做了系统研究。胡壮麟对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做了研究[4]。张德禄[5,6]提出话语的连贯关系到语义的概念问题, 他扩大了语篇衔接机制的范畴, 囊括了所有语义联系机制。张德禄[7]从形成连贯语篇的意义关系的角度, 提出了6六种语篇连贯的模式。程晓堂[8]从语言的三个纯理功能的角度, 提出了一个新的语篇连贯框架, 即概念连贯、人际连贯和篇章连贯。

我认为语篇连贯理论的主要体现形式是主位推进模式和衔接机制。根据Fries[9]和Danes[10]对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 中国的学者徐盛桓[11]、黄国文[12]、朱永生和严世清[2]、胡壮麟等[13]提出了五种主要的主位推进模式: (1) 放射型; (2) 集中型; (3) 阶梯型; (4) 交叉型; (5) 并列型。

三、语篇连贯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建议

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传达信函真实意思的能力, 从而实现商务英语信函的不同交际功能。因此, 我认为有必要将语篇连贯理论应用到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中。鉴于此, 我对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 培养学生以表达语篇意义为核心的写作指导思想

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中, 教师只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培养学生写作的语篇意识, 让学生明白, 一封完整的商务英语信函表达了完整的语篇意义。很多写作教师把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中心放在商务英语专业词汇和一般的语法结构运用上, 只重视语言形式的精确性, 这会导致学生写出的信函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教师通过转变学生的信函写作指导思想, 即把以语言技能为中心的写作思想转变成以表达语篇意义为核心的指导思想。

(二) 指导学生系统地学习语篇连贯理论 (主要是主位推进模式和衔接手段)

商务英语信函写作除了要遵循语法规则外, 还表达其相对应的语篇意义, 从而实现商务英语信函的交际功能。教师除了具备相关商务英语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该掌握语篇连贯知识, 尤其是主位推进模式和衔接机制理论。这样,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 就可以用主位推进模式和衔接手段指导写作教学。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中, 教师介绍语篇连贯知识不等于系统地介绍篇章语言学的理论, 而是给学生讲解语篇连贯理论中基本的语篇连贯手段。比如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中, 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向学生讲解有关篇章结构、衔接手段和主位推进模式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对商务英语信函主位结构分析, 使学生逐步将语篇连贯知识应用到写作过程中, 从而提高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能力[3]。

(三) 根据主位推进模式和衔接手段分析商务英语信函范文

在信函的写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通过主位推进模式和衔接机制分析商务英语信函范文, 教师也可对商务英语信函进行分类, 找出哪种信函适用于哪一种主位推进模式。譬如, 在学生掌握相关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后, 教师可对一封促销信函做如下分析。

Dear Sir or Madam,

We (T1这是第一个主位) //enclose a cope of the new season’s catalogue, introducing many novelties and some variations on the lines which were most popular last season. (R1这是第一个述位) Perhaps you (T2这是主位2) //would be good enough to study the catalogue now and outline your requirements for the coming season. (R2这是述位2) This (T3这是主位3) //would be of great assistance to us in adjusting our stock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our customers, (R3这是述位3) and (this) (T4这是主位4) //will ensure early delivers. (R4这是述位4)

You (T5这是主位5) //will see that prices this season are slightly higher, (R5这是述位) but you (T6这是主位6) //will find that this is offset by marked improvements in almost every line. (R6这是述位6) We (T7这是主位7) //have completely reorganized the supply side of our business and can confidently claim to have supplies available from the leading manufactures in the country. (R7这是述位7)

Should you (T8这是主位8) //wish to place an order for any of our products, (R8这是述位8) please use (T9这是主位9) //the order form the enclosed. (R9这是述位9) A current price list (T10这是本封信函最后一个主位) //is also enclosed. (R10这是本封信最后一个述位) [14]

在上面的信函中, T代表主位, R代表述位。在这封信中, 很明显, 主位以以下方式发展:T1 (we) →T2 (you) →T3 (this) →T4 (this) →T5 (you) →T6 (you) →T7 (we) →T8 (you) →T9 (please use) →T10 (a current price list) .因此, 十个主位指代不同的事物。然而, 述位按照以下方式推进:R1 (new season’s catalogue) →R2 (studying the catalogue) →R3 (stock of the product) →R4 (early delivers of the product) →R5 (prices of the product) →R6 (prices of the product) →R7 (supply of the product) →R8 (order of the product) →R9 (order of the product) →R10 (price of the prod-uct) .因此这封促销信属于集中型主位推进模式。如下图所示:

主位传达出这封信函的推进是关于什么的, 这主要是通过使用非标记性主位实现的。述位提供信函的内容, 即收信者想要知道的信息[15]。对于这封促销信函, 所有的述位是关于卖方的产品。所有的主位指代不同的事物, 而述位集中在卖方产品上, 这样就给收信者留下正面的印象。收信者跟着写信者的思路阅读, 下意识地被卖方的产品吸引。同样,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分析信函范文的语篇衔接机制。在上面的促销信函中, 写信人多次使用不同衔接手段。比如, 在“This would...ensure early delivers.”中, “this”是照应, “and”是连接。在“You will...in almost every line.”中“but”的使用是连接。在上面的促销信中, 写信人也使用了省略, 即在“This would...and (this) ...delivers.”“this”的省略。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针对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对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提出了建议, 即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应该汲取语篇连贯理论中的主位推进模式和衔接的理论, 引进它们的新方法, 拓展语篇连贯理论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中的内涵和外延, 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果语篇连贯理论 (主要是主位推进模式和衔接机制) 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的现状。

摘要:本文从语篇连贯理论的视角出发, 探讨了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缺乏语篇连贯理论 (主位推进模式和衔接机制) 的指导。语篇连贯理论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的现状。

连贯:语篇分析理论视角 篇3

关键词:语篇连贯 图式理论 学术语篇

一、引言

语篇连贯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经典课题,以往对连贯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连贯的定义以及连贯与衔接的关系方面。Halliday提出衔接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但是衔接并不能保证连贯,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仅仅从形式和功能的角度对其语篇连贯进行研究缺乏说服力。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以全新的角度来研究连贯问题。学术语篇作为典型书面语篇一种,有着比较固定的格式,规范的表达,从语言学角度剖析学术语篇是近年来的热点课题之一。因此,本文拟从图式理论对汉英学术语篇连贯进行解读,论证图式知识在构建语篇连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汉英语篇连贯的不同点,对汉英学术语篇的写作有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语篇连贯

“连贯”作为术语是Widdowson(1973)提出的,语篇连贯研究最早起源于Halliday和Hasan(1976)的Cohesion in English。国内外关于连贯的研究已有40年的历史,连贯研究出现了语言形式研究、语用推理研究、功能语法研究和认知心理研究等四类方法,这些理论模式基本涵盖了连贯有关的所有方面,研究视角也不尽相同。国外连贯研究领域里颇具影响的人物及观点有:Halliday与Hasan的语域加衔接的研究、Danes和Fries的主位推进研究、Van Dijk的宏观结构研究、Widdowson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的连贯研究、Sanford和Garrod的心理表征研究、Brown和Yule关于连贯的认知心理研究等。(杜世洪,2011)

国内关于连贯这一研究课题颇有成果的语言学家有张德禄、魏在江、黄国文、朱永生等,廖美珍从目的原则角度深入解释了连贯,杜世洪以语言哲学为切入点分析连贯,胡壮麟将连贯认为一种社会现象。目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理论层面,对连贯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和教学领域。

(二)图式理论视角

语篇连贯的研究视角最初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宽,包括认知视角、语言哲学视角和社会认知视角等,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加深了对语篇连贯的理解。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对语篇连贯进行研究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具体理论框架有隐喻、意象图式、原型理论等。从认知视角分析解释学术语篇,使得学术语篇的研究更为全面和深入。

(三)汉英学术语篇

学术语篇不仅包括书面语篇,还包括口语语篇。其中书面语篇又分为专业论文、学习者作文等,口语语篇包括演讲、讲座或授课、课堂讨论、学位论文答辩、学术会议等。近来,学术语篇的研究涉及语言学的方方面面,研究视角也多种多样。国内英汉学术语篇研究对象有模糊限制语、体裁分析、作者身份、衔接手段、思维模式、评论附加语、文献引用、省略、元话语应用、转述动词及立场表达、立场副词、引言的语类对比分析、摘要语体正式度对比,第一人称代词等。

三、图式理论视角下的汉英学术语篇连贯

(一)连贯的定义

连贯是语篇的重要特征,在学术语篇中对语篇连贯的要求更加严谨,连贯不仅是语言学概念,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哲学和心理学现象,连贯的定义也是各领域学者一直以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里列举几个典型解释:Van Dijk(1977:93)的“宏观结构理论”对连贯概念做了明确的界定,认为连贯是话语的一种语义特征,“它依赖的是每个单句的解释与其他句子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在语义层面,语篇连贯是由宏观结构决定的”(Van Dijk,1977:93,转引自张新杰1,邱天河2,2009)。Widdowson认为连贯是指“命题的言外功能以及这些命题是如何被用来创造不同类型的话语”(Widdowson, 1985:52)。连贯不是篇章的固有性质,而是对篇章的解释结果,是语篇接收者围绕篇章创建语篇世界的能力,因此一个语篇接收者对某个语篇的推断或对连贯语义关系的创造与另一个语篇接收者的推断结果不一定相同。(Virtanen,1993转引自李天贤,2004)广义上的连贯是一个包含语用因素的语义概念(张德禄,2000)。Brown和Yule(1983)认为连贯本质上是语篇使用者的一种心理表征,把界定连贯的标准延伸至语言外部。(张玮1,马涛2,2010)连贯是语篇在语意层面的一种重要性质,语篇连贯也是人们的知识和经验在语篇方面的映射。

(二)图式理论

“图式”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Kant提出,1932年英国心理语言学家Bartlett把“图式”定义为“对过去的反映和经验的组织”(Bartlett,1932),并使用图式概念解释为什么人能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理解重构。图式理论属于认知心理学,其基本思想是语篇内容起引导作用,在解读语篇的过程中帮助语篇接收者重新组合各种信息和以往经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语篇的连贯。语篇连贯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篇接收者是否拥有和能否激活相关图式。

图式连接着人们的思维和语言,是储存在人类记忆中的经验和信息组合,是一项重要的认知能力。在认知新的信息时,人们常常先提取脑中已有的、已经固化为一些常规的图式,把新的经验与记忆中原有的图式进行比较,从而构成新的认知结构。积累的图式有助于对新的理解进行认知推理,为其提供有效的认知框架,帮助语篇接收者把握语篇中的连贯。语篇连贯一方面是寻找语篇中的逻辑语义关系,另一方面是寻找语言与思维之间的中介关联。endprint

(三)图式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

连贯既有显性特征,又有隐性特征,语篇连贯的实现需要依靠多种手段,既可以通过语法、词语等衔接手段实现,也可以运用语境推理、想象,运用世界知识等手段实现。孙晓乐从认知的视角研究语篇连贯很好地补充和深化了以往的研究,认知语言学家们的主要观点是,生成及理解语篇的前提条件是心智上的连贯性,主张理解语篇主要依靠心智的互动,在语篇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作为认知世界基本构成元素的图式结构,能有效帮助语篇接收者建立概念上的照应和命题之间的语义关联,进而理解语篇信息。(赵鸿瑜,2012)

语篇所呈现的内容能够激活语篇接收者的认知系统,语篇表达信息才可以被理解,这样的语篇才能实现连贯。语篇中句际和段际之间的逻辑关系都能激起语篇接收者经验,记忆中的图式,然后通过比对,如果语篇内容与人类业已存在的图式一致,则构成连贯语篇。语篇接收者在一开始就倾向于认为语篇本身就具有连贯性,接受者可以充分利用头脑中的图式塔结构,结合语境适当补充相关联的信息,不断主动地创造连贯性。当语篇中的某一个信息激活了某个认知微观世界之后,也就是激活接收者脑中已有的图式,激活的图式能与语篇中的图式之间建立联系,其中的有关信息就可能被调出来,通过填补相关的缺省值来获得语篇的整体意义,激活概念之间的照应关系,建立话语之间的语义关联,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寻找一个上义概念以建立一个统一的论题,这样就能获得语篇的连贯性。图式结构复杂,包含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规律,有助于语篇接收者把握词句、段落之间的连贯性。

(四)汉英学术语篇连贯的异同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是东西两种文化的典型代表,两种语言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汉语的词语、句子多包涵多重意义,表达灵活随意,多用并列句,必须从语篇角度去理解,英语中多用主从方式的复合句。种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句子层面,更体现在语篇层面。汉语语篇段落详略相接,呈流散式铺排延伸,汉语语段注重意合,形散神不散。而英语语篇注重以衔接手段相连接,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层次和关系明显。相对英语而言汉语中衔接手段较少,语篇连贯主要依靠前后语境来实现,汉语注重意合而英语注重形合。汉语语法运用十分灵活,句子结构变化多样,语篇连贯不露明显痕迹,不受形式制约,汉语以主动表达方式为主,英语被动方式的应用也非常常见。

汉语表达主要依赖自然逻辑结构、东方语模式。汉民族思维重整体、重悟性、不重形式,是个开放的螺旋型,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对主题内容进行表述,其中也可能包含与中心思想不十分相关的内容,而且对中心思想的发展是以不断重复来进行的。前面说过的内容,后面还会提到,或强调,或借此引出新的内容。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中国人总要把思想发散出去,再收拢回来,落到原来的起点上。英语的组织结构主要是线型,按英语的思维模式,英语的段落是循着一条直线发展的。

四、结束语

连贯是语篇组成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汉英两种语言都比较注重语篇连贯,尤其是在学术语篇中,但是汉英两种语言中对语篇连贯的理解不同,构成连贯的方式也不同。汉语的表达及运用非常灵活,不拘泥于具体的形式,变化多样,这也正反映了汉民族思维方式委婉含蓄,语法表达具有隐含性。英语的直线型表达方式反映了西方典型的直接思维方式,集中体现在英语语法的显性特征上。笔者认为,作者在用两种语言写作时,需提高语言文化差异意识,根据输入语的思维方式去谋篇,以实现该语言的认知连贯,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Van Dijk,T.A.Text and Context:Explorations in the Pragmatics of Discourse[M].London & New York:Longman,1977.

[2]Widdowson,H.C.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UP,1978.

[3]Widdowson,H.G.Learning Purpose and Language U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4]Virtanen,T.Discourse Functions of Adverbial Placement in English[M].Abo Academic University Press,1993.

[5]Brown,G.& G.Yule.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6]Bartlett,F.C.Remember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7]杜世洪,[美]卡明斯.连贯是一个语言哲学问题——四十年连贯研究的反思[J].外国语,2011,(04):85-94.

[8]黑玉琴,黑玉芬.国外学术语篇研究的新趋势[J].外语学刊,2012,(01):93-97.

[9]张新杰,邱天河.语篇连贯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0):21-25.

[10]张德禄.论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02).

[11]张玮,马涛.语篇连贯的认知研究:理论回顾与模式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2):52-56.

[12]李天贤.认知框架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2.

[13]魏在江.语篇连贯的元语用探析[J].外语教学,2005,(06):21-26.

[14]赵鸿瑜,张艳红.图式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解释力[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2,(03):100-103.

[15]赵仙丹.基于图式理论的诗词语篇连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6]孙晓乐.英语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J].外语学刊,1996,(01):24-28.

[17]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58.

[18]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语篇的衔接、连贯与大学英语写作 篇4

语篇的衔接、连贯与大学英语写作

本文根据Halliday关于语篇衔接和连贯理论,对英语专业部分本科生作文中衔接手段和整体连贯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句际语义连接词语的使用和逻辑推理、观点阐述及论证等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作者建议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将这些方面作为一个重要训练内容.

作 者:李长忠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刊 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年,卷(期):“”(11)分类号:H315关键词:语篇 衔接 连贯 写作

批评语篇分析:理论与实例研究 篇5

本文介绍了批评语篇分析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框架分析了一篇来自雅虎网站的.一篇新闻报导.通过分析可以掌握以上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报道者的权势与意识形态通过语言选择带给读者的影响.

作 者:杨晓妹 解静莉 作者单位:杨晓妹(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解静莉(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连贯:语篇分析理论视角 篇6

摘要:就职演讲作为演讲语篇的重要文体,有着其突出的文体特征。本文作者以奥巴马就职演讲语篇为语料,运用普通文体学理论,在音系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语义层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体特征分析,以期较准确的辨别公众演讲文体。论文关键词:文体学,奥巴马就职演讲,音系,词汇,句法,语义 公众演讲作为文体学研究的语体之一,有着其特有的文体特征。“公众演讲文体比日常谈话等文体更为正式,庄重,语言结构也趋于复杂,但并不晦涩难懂。”(王佐良&丁往道,1987)作为公众演讲之一的就职演说更是因为其鼓舞人心的特性,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奥巴马作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当选的黑人总统,其就职演说对美国人来说有着其非凡的意义。而由这位传奇总统引发的“奥巴马迷恋症”,吸引着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对其演讲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年来奥巴马演讲研究较多的集中在较为狭窄的文体风格和语言特色上,大多没有进行较为系统的文体分析。本文拟从普通文体学理论出发,以奥巴马就职演讲稿为语料,从以下四个语言层面意图解读其有别于其他语体的文体特征。

一 音系层面 声音,音高,停顿和语速是音系层面要考察的主要因素。纵观奥巴马就职演说流程,奥巴马一直使用较为沉稳的声音,较为高昂的语调作为其演说的基调。这和就职演说本身的性质相关。就职演说重在陈述

当政者的施政方针和战胜困难的决心,意在鼓舞人心。语调的高亢有助于引起听众的共鸣,使演讲富有激情,极富感染力。其中,较为明显的停顿出现了一次:“And why a man whose father less than 60 years ago might not have been served at a local restaurant can now stand before you to take a most sacred oath.” 奥巴马以自己的父亲为例,非常贴切生动的描摹了美国由以前的种族隔离到现今自己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此处的停顿成功地在观众中引起情感共鸣,举例亦恰如其分,隐秘而巧妙的在听众中获取了情感支持。在语速方面,奥巴马演讲采取快慢速交叉进行的策略,易于听众思索其演讲词的深意。快速的时候上进激昂,富有号召力;慢速的时候深刻稳重,有助于实现演讲者和听者之间潜在的情感互动。

在奥巴马就职演说中,强烈的节奏感是其突出的一个特征。一方面,语速的灵活多变突出了演讲的节奏感。另一方面,这主要是由多样的音系修辞手法实现的。比如:排比,首语重复,重复和头韵等的广泛运用。关于修辞手法,作者将在语义层面有更为详细的阐述。

二 词汇层面 公众演讲在词汇层面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大词(超过六个字母的词)的使用。(董启明,2009)奥巴马就职演说中大词共 679 个,占全文的 28.3%。而在日常谈话和广告语体中,大词比重低于 2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演讲文体具有鲜明的书面语特征。

关于代词的使用,出现频率最高的代词为:our, 67 次;we, 62 次;us, 23 次。第一人称的使用使美国总统和听众处于同一战线,易于拉近

总统和听众的距离,起到较好的鼓舞人心,呼吁共同行动的功效。而第二人称 you 出现了 18 次,使美国总统更好的直面听众,直接发动听众响应演讲者的号召,也体现了总统的权威。

三 句法层面 公众演讲由于其语体特征,句子类型出现较多的为陈述句和祈使句。奥巴马就职演讲稿中陈述句为 96 句,占全文的 92.3%;而祈使句有 8句。这是由于就职演讲的目的在于陈述施政方针及表达战胜困难的决心,所以陈述句占了绝大部分。而就职演讲又有鼓舞人心,呼吁共同行动的目的,因此会出现若干祈使句。这个特征在演说词的最后一段体现的尤为突出,全段出现了 3 个祈使句。奥巴马呼吁美国国民铭记先人的教导,传承文明,披荆斩棘,战胜困难,为后人树立榜样。

关于句子长度,奥巴马演讲稿平均句子长度为 18.76,比英语平均句长 13.03 要长的多;比平均公众演讲句长 17.6 要略长。显然,长句的使用有利于演讲者更好的表达复杂深刻的涵义,使演讲富有深意,意味深长。这并不说明演讲词中没有短句。相反,奥巴马演讲词中长短句的交错使用使演讲取得较好效果。以演讲稿第 16 段为例,段落开始奥巴马用较为复杂的长句阐述了其在任期间将要做的工作:造桥铺路;兴建电力网格和数位线路;提高医疗品质;发展能源;改进教育。we will 重复了四次,成功的阐明了奥巴马政府在其任期内的阶段性目标和宏伟蓝图。而段末,奥巴马用两个短句“All this we can do.All this we will do”干脆利落的表明了其施政的能力及可实现性,向美国国民做出了郑重承诺,使听众对其当政充满信心。

四 语义层面 语义层面主要是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排比的使用成为奥巴马就职演讲的一个突出特征:

例 1 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 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 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例 2 Homes have been lost, 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例 3 The time has come to reaffirm our enduring spirit;to choose our better history;to carry forward that precious gift, that noble idea,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例 4 Rather, it has been the risk-takers, the doers, the makers of things 例 5 we must pick ourselves up, dust ourselves off, 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making America.排比的使用能增加演讲者的讲演气势,语言信息丰满有力度,能更好的达到说服听众,煽动民众,引起听众共鸣的目的。另一个修辞手法的运用是首语重复。例如:

连贯:语篇分析理论视角 篇7

关键词:象似性,连贯,构建

较早提出语篇连贯概念的语言学家是Halliday和Hasan (1976:23) , 他们从语篇的表层研究连贯, 认为衔接是连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理论的提出引起了语言学家对语篇连贯研究的极大兴趣,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的观点。van Dijik (1977:93) 认为连贯是语篇内部成分之间线性的和层级性的语义联系。Crystal (1987:119) 认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所表达的各种概念和关系必须彼此相关, 从而使我们能对语篇的深层意义进行合理的推理”。Widdowson (1978:93) 把连贯视为语用概念, 是语篇命题所体现的言外功能之间的联系。Brown和Yule (2000:236) 认为如果讲话者表达的意义与其掌握的背景知识一致, 语篇可以解释为互为联系的整体, 就是连贯的。总之, 无论从何种角度研究连贯, 都涉及到如何把现实世界的意义联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换言之, 连贯是现实世界的意义联系在语言结构中的体现。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 现实世界的意义在语言结构中的体现是通过认知实现的, 人类基于对客观外界结构的感知, 经过认知加工才形成了人类的语言。既然连贯是现实世界的意义联系在语言结构中的体现, 认知又是联系意义与语言表达的桥梁, 那么可以说语篇的连贯正是建立在人的认知基础之上的, 或者说连贯的语篇必须符合常人的认知方式。该文拟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来探讨语篇连贯的认知机制, 揭示象似性与语篇连贯的关系, 以期为解读语篇的连贯提供新视角。

1 语篇的象似性

语言的象似性 (iconicity) 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语言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 (沈家煊, 1993:2-8) 。象似性是基于人的认知方式反映人们所经历的现实世界, 对认识现实世界、认知、语言三者间的关系意义重大。

近年来, 语言象似性研究逐渐从词汇、句法方面的研究发展到语篇层面的研究, 因此有了语篇象似性的概念。“语篇象似性是指在语篇层面上, 语篇内各个级阶 (从语素到语篇) , 以及语篇模式, 语篇结构, 语言心理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相似性, 理据性” (魏在江, 2007:231) 。这也就是说在语篇中象似性体现为语言符号的选择, 各个组成部分的排列组合与该语篇所讨论的话题, 描摹的事物, 解释的过程, 阐述的事理等的内在结构, 以及人们对这些事物、事理的范畴化和认知模式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 即语篇的构建具有象似性。

2 语篇的象似性与语篇连贯的构建

如前所述, 语篇的连贯是建立在人的认知基础之上的;连贯的语篇必须符合常人的认知方式;象似性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那么语篇的象似性对语篇连贯的构建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以下将对对称、心理、数量、距离和顺序象似性原则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2.1 对称象似性在语篇连贯构建中的作用

对称象似性, 指“在概念上具有同等重要性和并列关系的信息在表达上也具有对称性” (赵艳芳, 2001:161) 。对称象似性来源于人对自己身体本身对称性的认识, 因而人们在使用语言表达概念时有了对象似性的追求, 常通过并置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这种形式和意义的对称象似性使语篇前后意义一致, 取得连贯的效果。例如:

(1) If you prick us, do we not bleed?

If you tickle us, do we not laugh?

If you poison us, do we not die?

If you wrong us, shall we not revenge? (W.Shakespeare, The Merchant of Venice)

例 (1) 的象似性是由四个带有if从句的复合句来体现的。每个句子都由conj.+pron.+vt.+pron., aux.v+pron.+negative word+vi.组成, 构成一个排比对称结构。正是这种结构的对称性使得该段落语气贯通, 语意层层递进, 把最后一句推向了顶点 (climax) , 形成了连贯而有张力的语言表达效果。

2.2 心理活动象似性在语篇连贯构建中的作用

心理活动象似性是指语言对心理活动的临摹 (项成东, 2003:37-42) 。心理活动象似性主要体现在文学语篇中, 表现最突出的应该算是意识流小说。在意识流动过程中, 感性知觉和意识、半意识的思想、记忆、期待、感觉及随意联想混合在一起。而意识的流动有时清晰、条理、逻辑性强, 有时却模糊、杂乱、毫无章法。意识流作家往往直接借篇章结构的有意组织形式, 映照人物的意识波动。这也就是说, 作者借助这种心理过程的自然描述来构建语篇的连贯。例如:

(2) A kidney oozed bloodgouts on the willow patterned dish the last.He stood by the next door girl at the counter.Would she buy it too, calling the items from a slip in her hand.Chapped:washing soda.And a pound and a half of Denny’s sausages.His eyes rested on her vigorous hips.Woods his names is.Wonder what he does.Wife is oldish.New blood.No followers allowed. (J.Joyce, Ulysses)

例 (2) 先提到柳条盘里流血的腰子, 再谈到站在邻居姑娘一边的主人公Bloom, 然后又回到在念购物单的邻居姑娘, 接下来笔锋又转到了一些零碎概念, 如粗糙的双手、肥皂、丹尼斯香肠、丰满的臀部, 一个叫Woods的人, 最后又说道老婆老了, 不允许有追求者等等。从表层上看, 语篇缺少衔接手段和逻辑性, 但却是所描述的人物心理过程的自然进程, 是思维动势的外在化, 因而也是连贯的。

2.3 数量象似性在语篇连贯构建中的作用

数量象似性, 是指“概念上信息量大, 更重要、更难预测的信息, 其语言表达更长更复杂” (赵艳芳, 2001:160) 。这也就是说, 使用的语言形式越多, 表达的意义就越多;使用的语言形式越复杂, 表达的意义就越复杂。语篇的数量象似性能够启发读者对语言形式的数量与意义之间关系的思考, 同时解读语篇的连贯性。数量象似性在语篇中常表现为一些重复手段的使用, 如同词重复, 平行结构等。例如:

(3) (1) He stood behind his desk in the far end of the dim room. (2) The wife liked him. (3) She liked the deadly serious way he received any complaints. (4) She liked his dignity. (5) She liked the way he wanted to serve her. (6) She liked the way he felt about being a hotel-keeper. (7) She liked his old, heavy face and his hands. (Hemingway, Cat in the Rain)

例 (3) 通过同词重复和平行结构的使用, 来表达相近的意义, 用数量象似性来以形衬意, 使段落保持连贯。段落中共有七句, 代词she (与第二句中的wife同指) 在连续的五个句子 (3-7) 中重复出现, 动词liked在连续的六个句子 (2-7) 中重复出现, 使这些句子构成了平行结构, 这种相同词的重复和平行结构的使用, 与同一意义的多个侧面相一致, 表明文中的妻子对店主的喜欢是多方面的, 段落也因此成为一个意义整体, 获得了连贯性。

2.4 距离象似性在语篇连贯构建中的作用

距离象似性, 指“认知上相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上也接近” (赵艳芳, 2001:160) 。距离象似性来源于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物体之间的距离。因此, 语篇中大自然的真实描述常使用象似性手法, 语篇的各部分, 如诗行/节、段落、句子之间的距离也会临摹人的概念距离或自然界中物体之间的距离 (卢卫中, 2003:67-70) , 语篇也因此上下连贯。例如:

(4) 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

Ring’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

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

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

And like a thunder bolt, he falls. (Tennyson, The Eagle)

在例 (4) 中, 上下诗节的安排具有距离象似性, 模拟了峭壁与海面之间上下的距离。诗行之间的关系也具有距离象似性, 如上一节的第二行为第一行提供背景, 诗人以太阳为背景来突出鹰所处位置的高度;该节的第三行使用了倒装语序, 把Ring’d with the azure world放在了这一节的开头, 使鹰的高度进一步得道强调, 同时也为第二行的太阳提供了背景。另外, 第二节的最后一句也使用了倒装语序, 与第一节的最后一行形成平行结构, 加强了两节之间的联系, 突出了鹰雷电般的下落速度, 同时也使fall一词位于诗的末尾, 从形式上对应鹰落下的位置。总之, 距离象性使该诗上下贯通, 浑然一体, 加强了表达效果, 读后使人对鹰的凶猛和气势感到震撼。

2.5 顺序象似性与语篇连贯的构建中的作用

顺序象似性, 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沈家煊, 1993:2-8) 。在叙述类的语篇中, 描述常按事件实际发生的时间顺序展开, 表现为时间顺序的象似性。这种象似性与人们对事件的体验一致, 便于读者把握语篇的连贯性。例如:

(5) (1) In the garden the birds that had sung erratically and spasmodically in the dawn on that tree, on that bush now sang together in chorus, [...]. (2) They swerved, all in one flight, when the black cat moved among the bushes, when the cook throw cinders on the ash heap and startled them. (3) Fear was in their song, and apprehension of pain, and joy to be snatched quickly now at this instant. (4) Also they sang emulously in the clear morning air, swerving high over the elm tree, singing together as they chased each other, escaping, pursuing, pecking each other as they turned high in the air. (5) And then tiring of pursuit and flight, livelily they came descending, [...]. (Virginia Wolf:The Waves)

例 (5) 中共有五个句子, 整个段落按时间的顺序展开, 成为连贯的整体: (1) 鸟儿在林中唱歌; (2) 见到黑猫和厨子扔炉渣后才飞起来; (3) - (4) 飞起来后才发出恐惧的叫声, 进而又欢快地在空中相互追逐、嬉戏、打闹; (5) 鸟儿在空中降低飞行, 最后落到了树上、墙上。虽然句 (1) - (3) 没有连接词, 读者根据时间顺序的象似性这一基本的认知方法, 仍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把握整段的连贯性。

3 结论

本文利用对称、心理、数量、距离和顺序象似性原则初步探讨了象似性在语篇连贯构建中的作用, 证明象似性是构建语篇连贯的重要认知机制。从这一角度来分析语篇连贯, 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能够彰显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关系, 达到以形衬意的目, 为语篇连贯性的分析的提供了新视角。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23.

[2]van Dijk T A.Text and Context:Explorations in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M].London:Longman, 1977:93, 106.

[3]Crystal D.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119.

[4]Windowson H 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UP, 1978:93.

[5]Brown, Yule.Discourse Analysi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236.

[6]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1) :2-8.

[7]魏在江.英语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231.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60-161.

[9]项成东, 韩炜.语篇象似性及其认知基础[J].外语研究, 2003 (1) :37-42.

议论性语篇连贯的功能语言学视角 篇8

关键词:语篇连贯;信息分布;逻辑联系语;连贯功能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12-0090-3

Abstract: Text is not only the carrier of meaning but also of information; textual coherence, hence, consists of both meaning coherence and information coherence. The principle of the former requires the least possible new information in a text while that of the latter welcomes more. This paper, based 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logical connectors in English argumentations, studies the distribution of new and old information in coherent texts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coherent functions of logical connec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linguistics.

Key words: textual coherence,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logical connectors, coherent functions

1. 信息量与语篇连贯

一个有效的语篇至少要满足两个语篇标准:(1)必须有一定的信息量;(2)必须意义连贯(程琪龙,1998:6-11)。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语篇不只是意义的载体,同时也是信息的载体,因此一个合格的语篇在信息上也必须是连贯的(苗兴伟,2003:13-16)。信息量制约原则要求语篇包含更多的新信息,而意义连贯原则要求语篇不能包含太多的新信息。Givon(1984: 489-516)也认为语篇信息流中的新旧信息的编排是有一定比率的。那么,在一个连贯的语篇中,新旧信息的比率究竟要达到什么程度才是一个满足“认知调和”的比率呢?从哪一个角度又可以考查到这种新旧信息的比率呢?

当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大师韩礼德(2001:225)认为,语篇中逻辑联系语体现的基本语义关系有三种,即详述、延伸和增强。在详述中,一个小句用进一步具体说明或者描述的方法详细阐述另一个小句的意义;在延伸中,一个小句通过附加新的东西来延展另一个小句的意义;在增强中,一个小句通过时间、地点、条件等方式来增强另一个小句的意义。由此可见,在逻辑联系语体现的这三大语义关系中,就其信息传递而言,延伸体现的是语篇的新信息,而详述和增强体现的则是语篇的旧信息。

根据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体现内容的辩证原理可知,英语议论文内部的语义连贯必然在外部形式上有所体现。由于“在议论文中,作者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观点和主张,必须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事实到结论,一步一步地进行推理证明,一环紧扣一环,每个环节都必须保持内在的联系,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议论的严密与正确”(张福庆,1986:10)。所以议论文具有强烈的逻辑性,而英语议论文的这种内在逻辑性在外部形式上的主要体现之一则为逻辑联系语的运用。因此,本文拟从逻辑联系语的角度对英语议论文的连贯现象进行实证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1)在连贯的英语议论文中,新旧信息的比率是多少?

(2)逻辑联系语在英语议论文的连贯分析中有何作用?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前工作

鉴于韩礼德及其他学者如Quirk et al(1985: 501-646)、Martin(2004: 159-269)等多重视小句间的语义关系研究,本文拟考查比小句更大的单位——句子和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语。由于句子与段落的数量要进行统计,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单位进行简单的界定。本文的“句子”与“段落”分别指语篇中由排版和标点区分的自然句和自然段。前者的末尾标点为句号、叹号和问号;后者指的是文章根据内容划分成的自然部分,新的段落在书面形式上会单独起行,且首行一般有缩进。

2.3.2 数据收集

本文从祁寿华(2001:394-517)所著《高级英语写作指南》议论文写作部分中选出作者本族语为英语的文章10篇。按照韩礼德(2000:328-329)的语义框架,对这些文章中段落之间和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语进行了归类与统计。

3. 结果与讨论

经过分析,在10篇英语议论文中,逻辑联系语在156个段落间的出现频率为23.1%;而在628个句子间的出现频率为16.4%。其语义分布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到,在英语议论文中,无论是段落之间还是句子之间,延伸都占据了主导地位。换而言之,即在这10篇英语议论文中,新信息占据了语篇信息流的主体。就段落之间的信息流来看,新旧信息的比率是3:1;就句子之间的信息流来看,新旧信息的比率为2.8:1。这两个数据一个体现的是语篇的宏观连贯(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一个体现的是语篇的微观连贯(段落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而其比率居然惊人地接近。这也表明在这些母语为英语的作者撰写的议论文中,新旧信息的比率约为3:1。

下面是对这三种语义关系分布的进一步解读:

(1)在详述中,第二个段落或句子实质上“并不是要引入一个新的成分,而是要揭示已有的特征,重新陈述它,进行详细说明,对其重新定义,或者附加一个描述性的属性或者评论等”(胡壮麟等,2005:207)。如果英语议论文以详述为主导的逻辑语义关系,那么新的信息则不会进入该语篇,而这个语篇也就不可能得以发展,也就谈不上什么连贯。

(2)在增强中,一个段落或句子通过时间、地点、因果和条件等几种方式来增强另一个段落或句子的意义(韩礼德,2001:232)。如果英语议论文以增强为主导的逻辑语义关系,那么语篇的发展只不过是强化原先的信息而已,同样不会引入新的信息,而这个语篇也同样不可能得以发展。

(3)在延伸中,一个段落或句子通过增补新的信息来延伸另一个段落或句子的意义。附加的东西可以只是附加新的内容,也可以是替换原来的,或者提供新的可选择项等(胡壮麟等,2005:211)。如果英语议论文以延伸为主要语义关系,就意味着新的信息会不断增补和替代原先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整个语篇被不断地推动向前发展,新的信息不断涌入,这样,该语篇才向读者提供了具有最佳可及性的信息量。

4. 逻辑联系语的语篇连贯功能

经过对这10篇英语议论文中逻辑联系语的实证研究,笔者发现其语篇连贯作用主要如下:

(1)结构功能

逻辑联系语的运用能够帮助读者理清整个文章的谋篇布局,从而理解整个语篇的宏观结构。具体而言,像“firstly”、“secondly”、“thirdly”、“finally”等一般能够表明语义发展的重要性及逻辑顺序;“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等可以表示对比的语义关系;“from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等对下文有总括的语义关系。而逻辑联系语有时甚至有宏观的指称功能,如在“This version of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is proposed by Fries and Lado. As quoted in the previous section, Fires believes that the most effective teaching materials are those based on contrastive analysis”这两句话中,“As quoted in the previous section”就把本段和前面的段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预设功能

韩礼德和哈桑(2001:226)认为,逻辑联系语的连贯功能主要不在于它们是贯通上下文的手段,而在于其自身表达的具体意思,这些意思预设了语篇中其他成分的存在。就是说,逻辑联系语之所以具有连贯功能,是因为它们的意思表明至少两个语篇单位之间存在某种语义关系。而刘辰诞(1999:43)的研究也表明,逻辑联系语“不引导读者到上下文去寻找被指称或替代、省略项,它只预设一种篇章序列,标示篇章片段之间的一种关系。”例如当读者看到“therefore”时,就会想到下文马上要介绍结果;而碰到“however”时,则会感知相反的信息即将出现。

(3)显性功能

有时,篇章片段之间的语义关系不甚明了,逻辑联系语的运用则可以帮助读者澄清这种语义关系。当然,如果没有逻辑联系语,这种语义关系同样存在。根据Sperber和Wilson(2001: 125)的关联理论可知,逻辑联系语可以降低读者理解语篇付出的努力,从而帮助其获得最大的语境假设和效果。例如在下列三句话中,句A 的语义关系因为无逻辑联系语的运用显得很模糊,而句B和句C的语义关系则因“because”和“but”的运用而倍显清晰。

A. The flight takes 5 hours; there is a stopover in Paris.

B. The flight takes 5 hours, because there is a stopover in Paris.

C. The flight takes 5 hours, but there is a stopover in Paris.

5.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连贯的英语议论文中,由逻辑联系语体现的语篇新旧信息的比率在3:1左右波动。那么,该比率是否就是Givon认为的可以达到认知调和的比率呢?这有待于对更多的英语议论文作出检验性研究。同时,这一比率是否与其他文体如说明文、记叙文等的新旧信息比率相符,同样有待将来的进一步考察。就其连贯功能而言,逻辑联系语在语篇单位之间主要起结构作用、预设作用和显性作用。而本文的研究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则是:一方面为学生作文中逻辑联系语的运用找到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则为运用什么样的逻辑联系语作出了理论诠释。

参考文献

Givon, T. Prolegomena to discourse-pragmatic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84(8): 489-516.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28-329.

Halliday, M. A. K. & Hasan Ruqaiya. Cohesion in 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25, 226, 232.

Martin, J. R.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59-269.

Quirk, Randolph, Sidney Greenbaum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New York: Longman World Publishing Corp, 1985: 501-646.

Sperber, Dan &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25.

程琪龙. 信息流中的语篇连贯[J]. 外国语,1998(1):6-11.

胡壮麟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7,211.

刘辰诞. 教学篇章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43.

苗兴伟. 语篇的信息连贯[J]. 外语教学,2003(2):13-16.

祁寿华. 高级英语写作指南[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94-517.

上一篇:走进新课程2下一篇:我的父亲作文小学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