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结构分析

2024-09-14

语篇结构分析(精选10篇)

语篇结构分析 篇1

1. 引言

根据Larry Vandergrift (1999)的定义,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听者必须能够分辨声音,理解词汇和语法结构,解读重音和语调,并在头脑中保留所得到的信息,联系话语的社会文化语境及话语间的内在关系,进而对所有已得到的信息做出解读。[1]因此,听的过程是一个交际的过程,是听者努力去理解整个语篇情境的过程。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听力一直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听力理解受母语与目标语双重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听力教学只停留在句子层面上,注重分析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形式,忽视以语篇为中心的语义整合。下面是一个关于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听力教学中的调查:

由上表可以看出:传统听力教学中,教师在听力课堂教学中对语篇分析的比重最轻。教师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其它的听力技巧。很多英语学习者也反映,在听的过程中,他们能听懂每个单词、每个句子,但是总是不能很好地准确理解整个文章的意思。

2. 语篇结构分析对学生听力理解的影响

语篇分析是现代语言学里的一个新兴学科,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通过对语言篇章结构的解析可以拓展学生听力理解的新视角。听力理解的对象是语篇,而不是孤立的句子和单词。因为语篇是传达信息的载体,所以听者不能单纯地从词、句子的层次理解,而应该以语篇为单位来考查其语义。如果学生能从语篇知识的角度来进行听力训练,则可以大大改善听的能力。对英语语篇结构的分析可以分为语篇纲要式结构、信息结构、语法功能结构。

2.1 语篇纲要结构

根据英国语言学教授迈克尔·荷伊(Michael Hoey)的语篇分析理论,英语语篇基本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总体—分述型(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如先概括后举例、先整体后细节进行推进;二是对照—匹配型(Matching-Pattern),即通过对比异同来突出中心议题;三是问题—解决型(Problem-Solution Pattern),先说明存在的问题,再提出解决办法,最后进行评价。因此,学生如果在听力中注意参考语篇的基本模式,通过归纳段落大意、进行层次划分的方式来了解语篇的宏观结构,可以提高听力理解速度,从整体上理解听力材料的大意。

听力材料的语篇应细划到语段。语段是语篇结构中的中间层次,段落是在某些语体(如记叙文和议论文)中比语段更大的意义单位。如果对语段采用纲要结构分析,更有助于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熟知这段听力材料中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有的语段包含在段落里。在听力材料中尤为要注意对语段的分析。如在高级英语训练材料中有这么一段材料:

(1) Most people who have typewriters and can type well prefer to type their letters nowadays. (2) There was a feeling a generation ago that typewriting was not quite proper in social correspondence, but,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least, the prejudice against typewriting much social correspondence has disappeared. (3) Many people, as a matter of fact, prefer that letters written to them be prepared on the typewriter, since it makes them easier to read. (4) On the other hand, the objections to the typewriter are that it is less personal and that it suggests that the writer was in too much of a hurry to sit down and write in long-hand (以普通写法书写) . (5) One’s handwriting is in some ways as much as expressions of his personality as his voice, and in correspondence between friends a great deal of the writer is missing if he uses a typewriter. (6) Therefore, the typewriter is often avoided in letters which express friendly and personal sentiments.

这一篇听力材料共有六句,分为两个语段:句(1)至句(3)为第一语段,句(4)至句(6)为第二个语段。两个语段分别表达了正反两层意思:第一语段表达正面意思,说明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的信件来往愿意打字而不愿手写。第二语段表达相反的意思。上下两个语段用“On the other hand”连接起来,形成语段之间的转折关系。学生若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一语篇结构的特征,就能够快速而清楚地掌握这一语篇所要表达的基本意义,这就为进一步理解听力材料语篇奠定了基础。

2.2 语篇信息的逻辑结构

除了从整体纲要结构方面去理解听力材料语篇, 对语篇的整体意义的理解还取决于对连句成篇的逻辑纽带如afterwards, later, then, firstly, secondly, finally, next, last, besides, furthermore等连接词的不断积累和分析。语篇中的这些逻辑纽带词往往能表示说话人的思路和语篇意义的重心。如: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or so, some un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increased their food production.Their populations have at the same time grown faster.The standard of living hasn’t improved.What’s more, the increase in food production has been achieved at the expense of using up marginal land.As a result, there has been no gain in the productivity of land labor.

在这段语篇中,黑体部分的连接词所引导的内容是说话人想要重点表达的内容,也是整个语篇的主旨所在。如果学生听的时候没有太注意听到黑体部分的连接词,就会很难把握住本段材料的中心和作者的思维脉络,那么把握大意就有相当的难度,甚至会理解成相反的意思。

2.3 语篇语法功能结构

英语语法运用于语篇分析,能更深层次地帮助学生准确到位地理解听力材料的含义。如把英语语法中时态、体、省略、替代和照应关系等理论研究应用到听力训练中,则可以让学生在听力训练中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地重复。

(1)某些时态、体搭配可以起到衔接的作用。

比如在叙事文中,上文用一般过去时,下文用过去完成时,上下文之间建立起一种衔接关系。如:

I stopped to let the car cool off and to study the map.I had ex pected to be near my objective by now, but everything still seemed alien to me.

这里下文的过去完成时态(had expected...)为上文所讲的动作(stopped to...)提供了说明。学生听的时候如果能很好地把握这层关系,可以对文章的内容把握得更准确。

(2)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的照应。

听力测试中最容易考察一些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所照应的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受测试者对这一听力材料的把握程度。听者如果不刻意加强对一些代词照应的训练,则很容易忽视一听而过的内容。

A helicopter is to go almost anywhere.It can go over swamps and forests.It can cross rivers and mountains, and it can take off or land almost anywhere without any special preparation.This is what makes the helicopter such a useful vehicle.

文中第一个和第二个“It”所指代的内容很简单,一般容易听懂。但是文章中“This”所指代的内容是指上文所有的内容,稍不注意,就会理解错误。进行听力训练时应多注意,以后听的时候才会对听力材料把握得更准确。

(3)替代和省略。

替代和省略具有共同的修辞目的,就是避免文章重复。在阅读理解中应留心注意替代词如so, that和省略的内容。听的过程中更应用心去感知整个句子的结构。加强对替代和省略句型的熟悉度,会大大提高听的有效性。

例如:

A:Is there going to be a meeting tonight?

B:I hope so.

(这里so所替代的完整内容是:there is going to be a meet-ing)

例如:

A:Why are the boys so surprised?

B:I’m not supposed to say why?

(这里why后面省略了they are so surprised)

M.A.K.Halliday创立的系统功能语法就是一种操作性、实用性都很强的语篇分析理论,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是期望学习者通过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对语篇的分析,能帮助他们在总体把握文章的文体结构之外,还能够从更深层次把握文章的语义,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如果把系统功能语法运用到英语听力理解训练,更能促进学习者加强这方面的锻炼,从而使其很好地把握听力要点,提高听力的有效性和能力。我国语篇分析者对M.A.K.Halliday的理论都很支持,但是现实中运用系统功能语法作为语篇理论指导的人数不是很多。

近20年以来,第二外语习得以听说领先为其指导思想,听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统计,65%的信息来自听说交流。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交际,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这种交际能力。而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听力理解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语篇分析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听力技能会对其听力水平的提高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2]Vandergrift, L.Facilitating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Acquiring successful strategies.ELT Journal Volume53/3:168-170, 1999.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124-134.

[4]任晓涛, 许家金.语篇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界, 2002, (2) :1-29.

[5]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9.

语篇结构分析 篇2

关键词 关系  翻译  语篇框架  句子结构  语言与言语  历时性与共时性

英语语篇阅读中,对语篇局部“句子结构”隐含意义的把握,始终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和难点。中国学生常常发现语篇中有些英语句子既长又比较难理解和翻译,主要原因是这些句子大多具有隐含之意。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解决语篇局部“句子结构”的那些隐含意义,从而实现由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的理解。为此,本文尝试应用索绪尔“语言”与“言语”、“历时性”与“共时性”关系原理,并在构建“语篇框架”整体性意义的背景下,对语篇局部“句子结构”中的隐含意义进行分析和研究,帮助学生实现语篇意义的再次整合及对局部句子意义新的认知,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译汉翻译能力。

一、语篇整体性意义与局部“句子结构”关系对学生英译汉翻译的影响

目前,英语阅读课大多是围绕“语篇框架”模式展开的。整体性观念是语言学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整体性观念就是指在一个实体中,其构成因素必须遵守一系列对实体和构成因素具有决定作用的内部运作规律。一般来说,结构主义企图探索某种意义或文化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及关系中被表达出来的。[1]语篇阅读教学中,构建“语篇框架”已成为阅读课堂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理解语篇整体性意义的一个有效手段。从形式上看,“语篇框架”是指全文共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其内部各组成部分要素是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或者说具有互动关系的。在构建“语篇框架”的过程中,教师较关注关键词、主题句、语法分析、词汇及句子表层意义的讲解,而忽略对语篇局部“句子结构”深层意义的分析和指导。英译汉翻译多是围绕句子表层意义翻译,因此,学生英译汉经常缺乏深刻性及准确性,更谈不上“雅”。比如句子According to one teacher,the student who hands in neat work is already on the way to scorning an A.

学界认为英译汉的两种翻译模式是“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直译”,一般就是逐字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即,按照句中词汇顺序、字表意思及语法特点进行翻译。因为,在例句中含有一个定语从句“…who hands in neat work…”。所以,学生“直译”时就强调句中定语而翻译成:按照一位老师所说,交上整洁作业的学生就已经是在获得高分的路上了。“意译”,一般不被句中语法所限制,也不仅仅依赖逐字翻译,而是应用增减、转换、省略、重复等技巧,并强调以汉语表达习惯来进行翻译。以上例句应用“意译”可翻译为:根据一位老师所言,学生交上整洁作业就意味着已接近高分了。“直译”较适宜于意义和句子结构简单英语句子的翻译。而“意译”更接近“言语”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能凸显翻译中“语言”和“言语”之间的有机联系。其实,培养英译汉翻译能力,就是要培养英译汉“意译”翻译能力,因为,“意译”可以体现学生对语篇整体性意义的把握,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

在例句中,根据原语篇的整体性意义,“the student”是指“top student”(优秀生),“neat”在此具有隐含之意。首先,教师应该将“neat”这个词的表层意义与“top student”进行联想并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其次,教师可以应用“英英翻译”来理解该句:The sentence means that a top student has a good attitude towards study and does his work carefully,neatly and effectively(此处为隐含之意)is likely to get a very good score.只有教师自身首先对原文隐含意义进行剖析,才能使翻译教学做到“游刃有余”,也才能引导学生对“句子结构”的深层意义进行科学认知,并实现翻译的“达而雅”。在教师对例句的深入剖析和指导下,学生也会对例句进行新的认知,最终使其翻译变得更加完美:“根据一位教师的经验,优秀生所交的作业往往十分整洁和认真,这也是他们获得高分的必然结果。”这样的翻译凸显了例句中的隐含之意以及内容的厚度感,同时,彰显了汉语书面表达庄重之特点。可见,“意译”翻译能力不仅体现了“语言”静态性意义和“言语”动态性意义之间关系分析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局部“句子结构”深层意义的认知。

二、从语篇整体性意义转向局部“句子结构”意义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关系分析

瑞士语言学家费尔狄南·德·索绪尔(F·de·Saussure)划分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语言共时性(Synchrony)和历时性(Diachrony)原则。索绪尔认为,“…the linguist must take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as his primary concern and relate all other manifestations of language to it.”[2]语言家认为,语言结构是语言研究的基本对象,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隐含表达、逻辑关系和言语的心理关系,这些关系都应与语言结构合理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言语”中理解“语言”的内涵及价值。“语言”是一个抽象的系统性符号,而“言语”是来自日常生活情境中的真实话语(real language),二者是互联互动的。阅读、认知和理解语篇的过程就是有形或无形的“言语”活动。有时,心理活动也可被视为“言语”活动,如,“言语”表达之前的预设内容和“语言”进行联系或建立关系的心理活动。

语言共时性是研究在一个整体意识中,所感觉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符合系统内部运作规律的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共时语言学的目的在于对语言的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进行相对静态的观察、描写、分析和研究。[3]因此,共时性研究可以结合历时性要素与共时性要素,并从多元性、开放性、秩序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局部性方面进行考辨。例句中共时性与历时性要素对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的分析:“One teacher said that the top student(共时性要素)who hands in a piece of neat work(共时性要素)that means the top student(历时性要素)has a good attitude towards study and does his work carefully,neatly and effectively(共识性和历时性要素)is likely to get a very good score(历时性要素)。语篇阅读中,运用历时性就像一个“碎片化”的思维活动。例句中“…has a good attitude towards study and does his work carefully,neatly and effectively”就是根据历时性和共时性关系原理而构建出新的认知结构,也为“意译”提供了相关的语言内容。宏观上看,句中的“attitude”、“carefully”、“neatly and effectively”这些新添加的词与原句的意义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与语篇整体性意义相吻合;微观上看,各个词汇也是联系了句中的共时性要素,比如,“the student”(共时性要素)联系到“top student”(历时性要素),“neat”(共时性要素)与“attitude”、“carefully”、“neatly and“effectively”(均为历时性要素)建立了关系。这些词汇正是隐含在“句子结构”深层意义中,当读者以共时性与历时性关系来进行关系思维时,他们则成为分析语篇整体性意义与局部“句子结构”意义关系时的重要纽带。总之,英译汉翻译增加的新词汇就是为翻译提供了有效的“语言”和“言语”活动基础。综上可知,共时性与历时性之间是对立统一互联互动的关系。

三、共时性和历时性对培养学生英译汉翻译的重要作用

1.共时性与历时性对“句子结构”表层意义的分析是培养学生英译汉的基础

索绪尔的历时性研究特点是对所有“他者”的研究,而语言内部的研究则是共时性研究的特点。[4]在此,对“他者”的研究是指对语篇之外的一些历时性要素的研究,比如,体裁特点和“语篇框架”之间的关系,构建语篇整体性意义及其与局部“句子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为理解语篇的隐含意义和英译汉翻译提供了思维内容和“言语”活动背景。研究“他者”历时性要素,必须借助关系思维与语言共时性及共时性要素之间所建立的关系。关系思维是指在对事物进行思维时,涉及到一些已经存在或新的存在的思维内容,并预设为具有动态性的关系和目标,在思维中可以想象或预设所存在着的潜在要素关系中的显像和运作合理性,由此来诠释思维的全过程,这就是以“关系”的眼光看待思维活动。[5]从某种意义上讲,语篇整体性意义和局部句子深层意义的分析就是为关系思维内容提供存在预设,也为英译汉翻译的深刻性和准确性提供了思维背景和基础。所以,进行英译汉翻译时,首先要知晓“语篇框架”整体性意义。比如,阅读一篇说明文时,说明文写作特点就属于语言历时性要素。对于学生而言,通常比较关注语篇表层意义,而忽略语篇中的一些衔接词、关键词、主题句和语篇体裁特点对理解语篇整体性意义的帮助作用。因此,教师要强调语篇体裁特点,一般,说明文或议论文具有三个基本要素:“What(什么)? Why(为什么)? &How(如何做)?”以此,让学生对语篇整体性意义进行三个层次的分析和理解。共时性和历时性关系及共时性要素和历时性要素也是构建语篇整体性意义及进行英译汉翻译的基础和保障。

2.共时性与历时性对语篇“句子结构”深层意义的分析是培养学生英译汉能力的关键

分析语篇深层意义时,仍需要应用历时性和共时性关系来分析。按照语言历时性,任何形式的语言结构都形成于动态的历时性发展过程中,而其内部形式却是静态的。所以,只有在一种特定时空中或划定的时间片段内才能有效地分析客观存在的句子本身之外的深层意义。按照语言共时性划定所要分析语篇中的局部内容是必须的。笔者发现,根据共时性条件下的语言静态性句子结构特点,学生会轻松准确地理解句子表层意义,翻译句子多以“直译”为主。但,让他们根据“言语”动态性,多样性特点来分析句子深层意义时或者说应用“意译”技巧时,绝大部分学生则很难使翻译的句子“达而雅”。根据共时性的“同一性”原则,在理解语篇局部“句子结构”的深层意义时,需要在认知结构的背景下,即在应用“语篇框架”整体性意义的基础上而展开。本质上讲,语篇深层意义的理解就是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也是为英译汉翻译提供必要的思维内容和知识储备,需要对“语言”的认知过程进行准确性、逻辑性、层级性及完整性的考辨,同时,也需要使“言语”解释的内容具有合理性、逻辑性和有效性。一句话,就是将局部“句子结构”意义与“语篇框架”整体性意义有机地进行衔接,使二者之间建立“关系”。这个“关系”在“语言”和“言语”、语言共时性和历时性关系原理的作用下,通过关系思维就可以构成一个有机的互联互动的英译汉翻译机制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的构建源于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边环境之间各个要素之间的生态关系、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及协同进化的原理与机制。

综上所述,索绪尔有关语言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提出,使学界对语言的研究由“实体”研究转向了“关系”研究。将学界从过往语言学研究当作学术研究转向语言应用研究。同时,语言应用研究也带来了学界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关系研究的新局面。笔者尝试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和分析语言共时性与历时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借助关系思维,探讨和研究“语篇框架”阅读对语篇局部“句子结构”深层意义及英译汉翻译的支撑意义。文中对于“语言”与“言语”、共时性与历时性关系的分析,拓展了一线教师学术研究的视野,说明只有把握从语篇整体性意义转向局部“句子结构”意义的分析和理解,才能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译汉翻译能力。

————————

参考文献

[1] 邱健.从音乐“实体”转向音乐“关系”的结构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6).

[2]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 张碧.历时性生成与共时性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4] 撒露莎.从语言的共时性角度看语言的静态和动态存在形式的关系[J].安徽文学,2011(10).

[5] 孙美堂.从实体思维到实践思维——兼谈对存在的诠释[J].哲学动态,2003(9).

[作者:陆亚丽(1963-),女,山西临猗人,太原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副教授,硕士。]

语篇结构分析 篇3

听力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但储存信息或记忆的对象不可能是具体的某个词语、语法结构和语言表达,而只能是宏观结构,即抓住大意。Richards (1990:52)认为:“如果一个听者不能使用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方法,就可能理解不了某个话语。只是采用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方法常常不能为理解提供充分的基础。”

听力的训练方式有三种:精听、泛听、半精半泛。泛听具有交际的真实性,可用最少的时间,重点抓大意,但是不会泛听的听者往往有强迫自己去理解一切的心理问题,遇到不能理解的词总想弄个明白,甚至包括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他们认为成功的理解就是完全的理解,对于不能抓住许多重要的词感到苦恼和沮丧,事实上有效的听力离不开听者忽略或撇开非重要环节的能力。抓住大意的理解完全可以达到交际的目的,我们听自己的本族语时就是如此,因此,在听力中培养可理解大意的能力对在交际场合中获得有效听力是至关重要的。

一、语篇宏观结构理论分析

陈海庆和张绍杰(2004:421)从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语篇连贯。他们认为语篇的总体结构从形式上和意义上可分为宏观形式和宏观内容结构。Van Dijk (1980)把语篇宏观形式称为“超结构”(superstructure),这种结构表示一般语体状态或常规功能框架。Van Dijk把语篇的宏观意义部分称作宏观结构,它是语篇超结构中功能框架在语言兑现时的规律。宏观结构表示的是语篇不同语义层次上的意义组合方式。与宏观结构相对应的是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微观结构是语篇中小句之间或按顺序连续排列的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宏观结构是语篇或话语更高层次上的意义结构。熊学亮教授认为将微观结构的若干基本命题浓缩成比较大的命题就是微观结构向宏观结构的转化过程,如把“The man walk to his car, got in and drove off”这个微观结构浓缩成“The man drove off”的宏观结构。Van Dijk制定了四条宏观规律,他认为语义宏观结构可以通过运用宏观规律推导出来。

(一)删除规律

这条规律是指删除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假如有一个命题系列(abc),如果a和b对整个话语没有什么作用,既没有蕴涵又不带有解释性质,即可删除,从而变成(abc)-a。例如:把“He went to the door, open it and went out”根据删除规律浓缩成“He went out”的宏观结构。因为“He went out”的语义价值比“He went to the door, opened it”更重要。

(二)选择规律

这条规律类似删除规则,是指从若干命题中挑选出能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系列,即(abc)-c。例如:He got a book from the bookshelf, opened it and began to read.因为“He began to read”这个命题已包含了“He got a book from the bookshelf, opened it”这两个命题。

(三) 概括规律

这条规律跟上述两条宏观规则不同, 这里不保留原来的命题, 而是用一个新的命题来代替它们, 即 (abc) -d。概括规则是用上义词来代替下义词、用总概念来归纳分概念的方法。例如:“Mary has over 100 history books.She has over 200 geography books.And she has more books on art.”可以被概括为“Mary has a lot of books of a variety of kinds.”宏观结构。

(四) 组构规则

该规则类似概括规则, 也是用新的命题取代原来的命题系列, 即 (abc) -d。这个新的命题必须蕴涵保存原来信息的种种关联, 表示某种时间的一般性状态或结果。如:“The light in the moon was turned off, The candles on the cake are being lighted.They are singing‘Happy birthday’”这个命题系可被组构成“They are celebrating someone’s birthday.”宏观结构。

二、听力教学研究

(一) 数据采集

作者的研究对象是青岛滨海学院2010级英语专业专科三年级听力课,每周6课时,使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英语听力》上、下册。班级人数210人,学生主要来自山东省各县市,学生入学成绩较低。

(二) 数据分析

通过一个多月的上课,笔者发现学生的微观技巧一般,比如学生能够听出一部分连读弱读和缩略词,他们能够较好地抓住个别单词的信息,比如填空题。但学生的宏观技巧较差,他们使用的基本是自下而上的听力方法,也就是由个别词理解到全篇文章。他们的复述概括和总结能力很弱,在一篇文章中听不懂文章大意,不会从文章中找到回答问题的信息,更不会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猜测出文章的内容走向及预测最后的结果。他们也不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笔者通过学生的反映和在练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了解到学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词汇量不够,从而影响对文章的理解;(2)听不懂全文大意,听了后面忘了前面的内容;(3)对于同音异形词毫无判断的能力。这也是源于对文章意思的不理解。为了证实问题存在的准确性,笔者做了以下的听力试验。让学生听教材第54课的文章“American Indians”,在课文中只有三个生词“reservation, mineral, immigrant”,还不到全文的1%,并且教师事先已告诉学生生词的读音及意思,但仍然有80%的学生不能回答以下问题:

1.Why did Christopher Columbus call the native Americans“Indians”?

2.Why did the Europeans start to take land from the Indians?

3.How did the Indians think of the land?

而且超过90%的学生不能总结文章的大意。试验证明,学生确实存在以上问题。

(三) 在教学中的实践

事物的结构决定它的功能。语篇超结构是整个语篇的功能框架,它是语篇主要信息的组织安排,对语篇结构的把握无疑对整个语篇的理解大有裨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听前预测和听中或听后归纳来分析超结构的方法。听前预测主要是根据所听话题或标题对语篇超结构进行提前猜测,当然这种预测不一定非常准确,但它是对语篇宏观信息把握的一种方法。若预测结果与听力内容不太相符,就可以在听的过程中做调整。语篇宏观结构是超结构的语言实现,是语篇的意义结构。把握好意义结构需要听者具备相关知识,所以,听前预测话题的主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听教材第57课的“Section One:At the Travel Agency”之前,学生们进行预测:顾客到旅行社———咨询旅行社关于旅行的相关情况(包括地点、时间、节目、费用等)———实现结果(或无结果)。这次预测的结果与该语篇超结构基本吻合,后来同学们听得既放松,效率又高。

听中或听后超结构分析对于语篇宏观信息的把握大有帮助,给听者一种一览全貌的感觉。通常笔者是让学生听中推导时间结果或事件的因果关系,听完材料的一部分推理出下一部分,听完一篇材料画出超结构图。刚开始学生不知所措,后来经过几周训练并结合听前超结构预测,这种听后超结构分析变得容易并且成了他们的习惯。

听力理解过程由两部分组成:听的过程和理解过程。好的听力不等于好的理解能力,因为理解听到的材料需要听者已有的知识,包括社会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各科相关知识。听者若对所听材料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一定有助于理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与学生不断的沟通交流及对其作业和练习的批改,笔者发现学生在文化背景方面知识的欠缺是造成听力障碍的另外一个因素,这使得他们很难听懂听力教材中的新闻部分及有关西方社会文化和专业性较强的材料。

因此,听前帮助听者激活相关知识图式或补充部分相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比如在听材料第54课“Section Two:American Indians”之前,笔者给学生介绍了感恩节的由来及印第安人在美国的地位。学生不但对此文化背景的介绍很感兴趣,而且为听下面的文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听这篇文章时积极性很高,尤其与以前比较,关于文章的练习基本都能回答,并且他们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很到位。

(四)教学总结

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培养学生在听力理解中运用语篇宏观分析方法对学生的听力能力和自学能力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学生日志和学生面谈及研究前后学生听力策略使用情况调查的比较,发现学生在听力理解时大大提高语篇宏观分析的意识和能力,更多地使用宏观策略。学生都反映现在与过去相比,听前那种紧张感少多了,并且听到话题马上想到与此话题相关的知识,听起来轻松多了。

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遇到一些难题,如:习惯并非短期能够养成的,学生仍习惯于回到原来逐词记忆的老路上;一些听力材料语速快,学生来不及运用宏观策略;学生对文化背景了解太少,很难一时全部补上。

三、结语

对学生听力技巧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要通过长期的训练。笔者认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策略并且训练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可以借助Internet庞大的听力资源库进行自主听力训练。因此,对学生在听力课上的听力策略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T.A.Van Dijk.Macrostructure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0.

[2]陈海庆, 张邵杰.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6.

[3]方子纯.语篇宏观结构分析与听力教学.外语电化教学, 2006, 4.

[4]钱敏汝.篇章语用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5]高鹏.自主听力训练方法》,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语篇结构分析 篇4

【关键词】语境结构 商务英语 语篇翻译

在语境结构下对商务英语语篇实施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对其特点环境下的语境信息有效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其翻译的准确性提高,进而保障其翻译质量,便于用于商务合作交流。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对语境掌握还存在不足,必须依照其语境结构正确翻译商务英语语篇。

一、商务英语语境

1.商务英语语篇的情境语境。情境语境也就是说在实施翻译中,一定要依照上下文情节才能够对其要点掌握,所以需要结合语境实施相应的翻译。其中在口语语篇翻译过程中,则需要结合语言发生时间、参与者实际情况以及发生时间等方面进行,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将原文的含义真正的翻译清楚。同样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也一定要结合实际情景,不然也就会因为脱离情况而出现翻译错误。

2.商务英语的文化语境。我们都知道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有差异的,并且在观念、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等其他的方面都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我们如果了解了对方的文化,那么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理解商务英语中的语篇中的词语的含义,那么就十分有利于我们的商务英语语篇的翻译。文化是某一群人在生活中以及其生存环境中无意识的形成的一种基本稳定的生活方式,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等其他的方面,这就是文化的定义。文化如果被反映在物质的形式,那么就是人们所表现的所有的物质形式的总和,这些总和就集中体现了该国家或者是该地区的文化。我们都知道语言在生活中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是它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并且是文化传播的最常见的、最普遍的载体之一,因此我们在进行商务英语的翻译的时候应该充分了解和熟知其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现象以及特征。因为只有我们从其语言中了解到相关的文化背景的知识,我们才能够正确翻譯。

二、商务英语语篇翻译的特点

我们都知道商务英语在商务交流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因此它也属于专门用途的英语。在所有的商务活动中我们都可以运用商务英语,因为它在商务活动中是一种标准的英语。我们运用到商务音英语最常见的就是在对外贸易的商务活动中,并且我们可能会与许多的国家进行交流和合作,因此我们的商务英语不能是单一的。为了能够准确翻译各个国家使用的不同的英语语种,我们就必须保证商务文本的翻译标准也必须是多元化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正确的翻译商务英语的语篇。我们都知道商务广告是商务英语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并且我们在翻译商务广告中的语篇的时候很那把握住其最准确的含义。因此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掌握住商务英语语篇翻译的特点,这样才能够进行正确的翻译。

三、基于语境结构的商务英语语篇翻译策略

在实施翻译过程中,要对不同层级上的翻译操作特点显著呈现,这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语篇翻译。在语境结构商务英语和偏度实施翻译过程中,重点也就是对篇章的重要性实施强调,那么其翻译的一个重点也就是要对语篇的整体性保障,将其篇章作为一个整体实施翻译。

所谓语篇我们已经说过,它是一个相当完整的单位的语段。但是,我们必须依据一定的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来翻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正确翻译出它们的准确的含义。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一定的语境下,我们不能够表达出完整意义的自然的语言,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视觉器官和大脑的认知的活动,努力发现句子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可以把握整体的语篇的含义了。在商务英语中我们可以利用联想的方式来联想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结合语境的变化进行合理的猜测含义。但是我们在猜想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全文的中心的含义,这是我们进行猜想的一个十分重要基础和条件。我们就以“discount”“bank”为例,“You can have 5% discount as a VIP customer .We can offer you a discount for bulk purchase .Drawee bank’s discount or intesest and acceptance commission are for the applicant and therefore the beneficiiary is to receive value for term draft as drawn at sight .”以及“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with inflation rising the industry in many enterprises facing great challenages in rebuilding their business social network of “bank ”,Here are two ways to make your small business “bankable””。我们都知道第一个“discount”在前面两句话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折扣,另一个意思就是贴现意思。“bank”在后边两句话中也有两个意思,这两个意思一个是“人脉关系”的意思,另一个意思就是“兑现或者是得到付款”的意思,我们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往往会把搞不清这些词的其他的含义,很容易翻译错误,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联想的方式来翻译商务英语中语篇。

商务广告在商务英语中是一种实用性非常强、以及价值比较的高的一种文体,它可以扩大商务交流和合作,并且对交易的双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商务广告翻译准确和恰当,才能够为商务活动做出贡献。广告的语言一定要让人们能够一目了然,因此就必须简洁、生动,这样才能够达到的宣传的效果。比如说我们国家的某个化妆品品牌精华素的广告:“Immediately,skin texture is visibiy finer ,thn compiexion more radiznt.”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翻译为“一瞬间,肤质就会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且让肤色比以往更加的亮白,有色彩”,我们看见了这种文体之后,我们就会先被广告语的简单和生动的语言所诱惑了,因此这样就达到了广告的目的。但是在商务活动中还有一种文体是与广告语完全不同的语言,那就是属于契约性的文体的商务合同。商务活动一般都是比较的严肃和正式的,并且语言的要求是比较的严谨的,因此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明白从句对主句的意思是进行补充和限定的。在这类的商务合同中的句子会比较的长,并且会出现许多的词义复现的语法手段,因此我们应该掌握这些语法特点,并且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细致严密。

四、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可以促进我们的外贸等商务活动,促进了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商务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因此就不利于我们的交流。因此就亟需我们在商务英语的翻译方面研究出有效地翻译策略,特别是在商务英语语篇翻译中,我们应该根据语篇的语境以及其他的方面来正确翻译,从而促进商务活动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青,郜丽娜.论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5):140+146.

[2]杨迎娣.语用学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5):49+124.

[3]肖平飞.论商务英语翻译策略中的文化差异因素[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99-102.

语篇结构分析 篇5

20世纪90年代, 语篇结构理论引入国内英语教学研究, 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目前, 该理论已成功应用于英语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英语专业测试中, 而应用该理论剖析初中英语阅读试题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文以英语中考单选型阅读试题为例, 从语篇结构的新视角对近三年抚顺市中考单选型阅读试题进行剖析, 总结出单选型阅读试题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指出中考英语阅读分析对日常阅读教学的导向作用, 以期对英语一线教师的中考指导和日常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抚顺中考单选型阅读试题的 特点

从结构体裁上看, 2010~2012年抚顺中考单选型阅读试题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 未出现议论文体裁阅读试题;其中记叙文所占比例为60%, 说明文为40%, 如表1所示。表2为抚顺市近三年中考英语试卷中的记叙文阅读语篇长度对比统计。从表2中可以看到, 初中英语阅读语篇的长度在200个单词左右, 平均为190个单词, 篇幅相对较短;每个阅读语篇通常设置5个具体问题, 共计20个小题, 考察的信息知识点比较密集, 阅读量相对较大, 在中考试卷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应当给予充分重视。抚顺市近三年中考英语试卷中的题型结构对比 (见表3) , 微观细节题所占比重较大, 且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宏观结构题的难度变化不大。从题型结构上来看, 以微观细节题为主, 约占80%, 有20%的宏观结构题 (即:考察全文或段落的中心思想题) , 宏观结构题属于难度较大的题型, 也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二、从语篇结构理论分析单选型 阅读试题及答题策略

1.试题分析。

语篇分析是指从理解语篇的整体内容入手, 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方式、逻辑思维的连贯方式以及语言形式方面的内在联系, 不同于传统的句子结构分析, 它重视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通过语篇分析使学生具有统揽全篇的能力, 掌握文本的主题, 同时把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

语篇结构主要包括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宏观结构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微观结构的“衔接”和“连贯”显现出来, 其中“衔接”是显性的, 而“连贯”是隐形的。目前对于初中阶段, 主要教学和考试目标集中体现在相对简单的显性“衔接”上。通过对抚顺市近三年中考单选型阅读题微观结构命题点统计可以发现, 其命题点主要体现在“词汇连接、逻辑连接和语法连接”, 未见隐性“连贯”命题点。

2.命题思路和答题策略。

经过大量的分析发现, 初中英语阅读命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上, 其命题点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 (1) 从宏观结构上命题, 即询问整个阅读语篇的“中心思想”或者表达宏观结构思想的“中心语句”的具体含义和寓意。在“整体——细 节式”结构中, 要求学生理解“整体”的具体含义;在“概括——举例式”结构中, 要求学生掌握“概括”的具体内容。 (2) 在微观结构中寻找典型的命题点。微观结构主要是通过“衔接”和“连贯”显现出来的, 因此, 其命题点也主要体现在“词汇连接、逻辑连接和语法连接”三类连接结构的典型特征词中。

对于“中心思想”和“中心语句”的宏观结构的题型, 应当从全局的观点回答问题;同时作者还发现, 这类题型的解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含义深刻的是解, 客观的是解、具体的不是解, 绝对的不是解, 全面的是解、片面的不是解 (这是语篇结构的宏观特征的表现形式) 等。”事实上, 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和花朵, 是国家发展的希望, 任何消极的、片面的思想和内容都会与之相缪。只有客观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才能够符合国家的发展需要, 才能够达到出题人的设计意图。

对于微观结构的题型, 即细节题, 应当特别注意“词汇连接、逻辑连接和语法连接”中的典型特征词, 其解往往出现在这些特征词之后。例如, 逻辑连接词so、and、in other words、but等, 在回答问题时, 应当注意从这些词的后面寻找答案。

三、中考英语阅读试题案例分析

抚顺市中考英语阅读试题共40分, 包含6篇阅读语篇;其中单选题20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0分, 阅读短文完成任务10分。下面作者以2010年中考实战阅读材料为例, 具体谈谈单选题型英语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

Passage 1是一篇记叙文, 主要讲述“蜗牛妈妈的话给我们的启示”。文章共包含193个英文单词, 共设计了5个问题, 原文如下:

A little snail (蜗牛) felt tired from carrying his shell all day. He asked his mother, “Mom, why do we have to carry our shells?”

His mother told him, “Because we don’t have any bones (骨头) in our body. We can only crawl (爬) , The hard shell not only helps us move faster but also protect us. ”

The little snail was still puzzled, “Caterpillars (蝴蝶的幼虫) don’t have bones, either. They can’t even crawl. But they don’t need to carry heavy shells. ”

The mother smiled and said, “Caterpillars turn into butterflies when they grow up. The sky will protect them. ”

“Howaboutearthworms?Theydon’t havebones, theydon’tcrawlfastandthey don’tturnintobutterflies.Andtheydon’t have to carry heavy shells. ”The mother told him, “Earthworms live underground andthelandprotectsthem.”

The little snail started to cry, “How poor we are!”The mother snail comforted (安慰) him, “That’s why we have shells! We don’t depend on the sky. We don’t depend on the land. We depend on ourselves. ”

56. The little snail carried his shell all day, so he felt____.

A. sad B. tired C. bored D.silly

分析:这是一道细节题, 其答案出现在 原文的第 一行 , 即“A little snail (蜗牛) felt tired from carrying his shell all day.”该题实际上为微观结构“语法 衔接”形式 中的替代 (Substitution) 衔接方式, 即形容词替代, 但替代形式比较简单, 为原型替代, 因此, 可以直接选出答案B. tired。

57. Why does the snail have to carry his shell? Because____.

A. he can crawl B. the shell is heavy

C. he can't fly D. the shell is helpful

分析:这是一道细节题, 其答案出现在原文的第4行, 即“The hard shell not only helps us move faster but also protect us.”该题为微观结构“照应衔接”形式中的指示照应衔接方式, 即“The hard shell not only helps us move faster but also protect us.”和答案D中的“helpful”相互照应。

58.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puzzled”in Chinese?

A.疑惑不解的B.难过的C. 犹豫不决的D.烦心的

分析:这也是一道细节题, 其答案出现在原文的第4行, 即“But they don’t need to carry heavy shells.”该题为微观结构“逻辑连接”形式中的转折衔接方式, 即“but”连词后往往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含义, 通过转折词义可以准确的判断出“puzzled”一词的含义为疑惑不解的。

59.After the little snail talked to his mother, he might____.

A. hate the shell B. depend on his mother

C. be pleased with his shell D. be worried about his shell

分析:这是一道细节推断题, 属于阅读理解中难度较大的题型。选项c贴近原文内容且该选项为相对积极的, “积极的是解, 消极的不是解”。

60.In this passage, the writer wants to tell us____.

A. we may ask others for help

B. the mother is the only person that we can believe

C. we depend on the sky and the land

D. we must depend on ourselves

分析:这是一道宏观结构题, 即询问整个阅读语篇的“中心思想”, 应当从全局的观点回答问题。同时, 这类题型的解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 “含义深刻的是解, 客观的是解、具体的不是解, 绝对的不是解, 全面的是解、片面的不是解, 积极的是解, 消极的不是解等。”通过比较4个选项, 其中B选项是绝对的和消极的、不是解; C选项是消极的、不是解;答案出现在最后一句话“We don’t depend on the sky. We don’t depend on the land. We depend on ourselves. ”A选项和D选项比较来说, D选项贴近原文, 且显得更为积极向上, 积极的是解。

四、中考英语阅读分析对日常阅 读教学的导向作用

英语阅读教学中最有效的融入方法就是根据中考英语阅读命题人的命题思路, 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 设计出更加贴近中考真题模式的附加测试题, 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能够得到很好的中考阅读模式的实练, 达到中考英语阅读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融合。以新目标英语《Go for it》九年级Unit 13 Reading“Receiving money makes me uncomfortable”为例, 谈一谈日常英语阅读附加测试题的设计思路。附加测试题设计如下:

1.When Guo Xiaojing’s parents gave her a purple purse as her birthday -gift, she felt____.

A. happy B. angry C. confusing D. comfortless

设计思路:这是一道微观细节题, 根据“语法衔接”形式中的替代 (Substitution) 衔接方式, 即形容词替代 , 即在答案 中寻找原 文中的embarrassed的替代形式, 为同义词替代 , 因此 , 可以直接 选出答案D. comfortless。

2.When Han Ling’s grandparents gave her an orange sweater for her birthday, she thinks____.

A.it was a nice thought. B. buy clothes is better. C. giving money makes her happier. D.giving gift what she like is difficult, because different people has different prefers.

设计思路:这是一道微观细节题, 其答案出现在原文的第3段倒数第3行, 即“It was a very nice thought, but my grandparents and I have different tastes! I think it is hard to buy clothes or other personal things for people.”该题为微观结构“逻辑连接”形式中的转折衔接方式, 即“but”连词后往往是作者真正要 表达的含 义 , 同时选项D. “different people has different prefers”也和原文“my grandparents and I have different tastes!”在内容上形成照应关系。

3.The main idea of the writer in this passage is .

A. Giving gift is better than giving money.

B. Giving money is lazy because it makes me uncomfortable.

C. If someone has thought about a gift for me, it always makes me happy.

D. Maybe the art of receiving is even more difficult than the art of giving.

设计思路:这是一道宏观结构题, 即询问整个阅读语篇的“中心思想”。本文采用“细节——整体式”, 即尾段为本文的中心思想。应当从全局的观点设计和回答问题。同时, 这类题型的解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 “含义深刻的是解, 客观的是解、具体的不是解, 绝对的不是解, 全面的是解、片面的不是解等”, 这是语篇结构的宏观特征的表现形式。选择D项。

五、小结

通过对近年抚顺中考英语阅读单选型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到, 一方面, 语篇结构理论已经融入到初中英语的教学和测试中。事实上, 对于任务型阅读、完形填空和英语写作等多个环节也充分体现出语篇结构理论的不同方面, 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探讨。另一方面, 语篇结构理论作为目前英语阅读的主流研究方法, 已经被英语教育专家和学者广泛接受和应用。这就要求一线英语教师适应学术潮流, 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授课方法, 逐步摆脱传统的句子结构分析和词汇讲解等阅读教学方法, 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采用语篇分析方法。

摘要:以英语中考单选型阅读试题为例, 从语篇结构的新视角对近三年抚顺市中考单选型阅读试题进行剖析, 总结出单选型阅读试题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指出中考英语阅读分析对日常阅读教学的导向作用, 以期对英语一线教师中考指导和日常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考测试,命题思路,语篇结构

参考文献

[1]2013年初中毕业生英语考试说明[M].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 2013.

[2]张华玲, 葛明贵.初中生英语阅读策略的调查研究[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6 (8) .

语篇结构分析 篇6

一、“任务型阅读” (Task-based reading) 的基本理据

在读的过程中, 信息的获取不仅取决于文本本身的难易度, 还取决于学生的背景知识、语体知识和语言解码能力。信息的获取完全是一种交互活动, 相对来说比较复杂, 信息的获取要靠读者的“图式”知识。图式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 它最著名的代表是鲁姆哈特 (D.E.Rumelhart) 。任务型阅读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形式图式”的能力, 而“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起辅助作用。它实际上是对已读信息的二次加工的过程, 要求考生归纳概括文中要点, 整合零散信息并且把系统化的信息以表格的形式有序地表述出来, 使零散信息条理化、明朗化、简单化和形象化, 通过阅读表格读者能迅速理清文章结构、获取主要信息、抓住段落主题、了解文章大意。文章阅读之后, 抓住它所提供的信息, 加工这些有效信息。然后, 用恰当的词语完成与短文相关的信息。该题型命题内容宽泛, 伸缩性大, 对考生的词汇储备量、思维的敏捷性和用词的得体性、准确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任务型阅读”的特征

从表面看, 任务型阅读是考查学生的单词拼写能力, 但是和前几年考的“单词拼写”有着极大的不同, 也与2006年始江苏卷的“对话填空”有着本质的区别。任务型阅读考的是语篇的分析能力, 而以往的单词拼写涉及的仅仅是一个微小的“语义场”。任务型阅读是解剖文章的“脉络”, 是文章的结构或者框架, 它侧重考查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词汇能力, 以及其他的语言深层挖掘能力。

三、“任务型阅读”的题解

阅读是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此阅读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考生语言能力的标准之一。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试题, 可以看出阅读在高考中相对突出的地位, 因为阅读在试题中的分值历来是最高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考生在高考中的成功与否, 所以每个考生对于阅读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阅读上去了, 就能做到纲举目张, 促进其它题型的得分。这种灵活性和综合性极强的语言运用题对广大考生来说, 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这种题型对考生提出了三方面的能力要求: (1) 对文章的框架结构及主旨大意的概括能力要强; (2) 对有效信息的筛选提取要准; (3) 语言词汇的表达要精。

在实际的解题中, 学生该如何准确地答题呢?请看下面一例:

阅读下面短文, 根据所读内容在空格内填上适当的单词或短语 (每空不超过3个单词) 。

Britain is a popular tourist place.But tours of the country ha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Good news

Free museums.No charge for outstanding collections of art and antiquities (古董) .

Pop music.Britain is the only country to match the US on this score.

Black cabs.London taxi drivers know where they are going even if there are never enough of them at weekends or night.

Choice of food.Visitors can find everything from Ethiopian to Swedish restaurant.

Bad news

Poor service.“It’s part of the image of the place.People can dine out on the rudeness they have experienced.”says Professor Tony Seaton, of London University’s International Tourism Research Center.

Poor public transport.Trains and buses are promised to defeat the keenest tourists, although the overcrowded London tube is surprising popular.

Lack of languages.Speaking slowly and clearly may not get many foreign visitors very far, even in the tourist traps (圈套) .

Rain.Still in the number one complain.

No air-conditioning.So that even splendidly hot summers become as unbearable as the downpours.

Overpriced hotels.The only European country with a higher rate of tax on hotel rooms is Denmark.

题解:本文是一篇记叙文, 主要谈论了在英国旅游的优缺点, 文章内容较简单, 脉络清楚, 但是从表格的信息来看, 1-4空的答案都需要对原文的信息进行转换, 所以不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很难做出。第1空是根据文章的Free museums.No charge...故得出free of charge (免费) ;第2空根据文中的match, 因此答案应是as good as;第3空根据文中的know where they are going, 与be familiar with意思相近;而第4空从文中的find everything, 可以知道答案为eat whatever you want;第5到第10空基本是文章的原有信息, 一般都能填对, 5.Poor service, 6.transport, 7.foreign visitors, 8.Rain, 9.unbearable, 但是第10空要将文中的European country变成in Europe.

四、“任务型阅读”的备考策略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 任务型阅读主要涉及语篇的解读,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密切关注每种文体的特征。《高中牛津英语》教材中的阅读篇章的体裁 (题材) 是多种多样的, 作为学生要特别重视自己的老师是如何进行语篇文体的分析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各有其写作特点。如, 记叙文中的人物传记一般是按照“人物生平——人物成就——对人物评价”的模式撰写;记叙文的故事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顺序写就;说明文的结构分为引言 (introduction) 、正文 (body) 、结束语 (conclusion) 三部分;议论文是通过论点 (argumentation) 、论据 (supporting details) 和结论 (conclusion) 这几部分展开。在了解文体特征的基础上, 能够迅速归纳出文章的大意, 以及每段的中心, 再认真对照图表上所要完成的拼写任务, 逐一对照原文进行信息的筛选。在答题时, 有的答案可以直接从文章中选定, 而有些答案要靠读者自己去归纳、去表述, 还有的要根据上下文确定词性, 所填单词可能是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其它。考生应十分注意实词的应用, 因为能表情达意的词几乎都是实词。

要解答好任务型阅读题,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多种阅读技巧。

如读到说明文时, 以获取信息为目的, 应使用skimming (跳读) , 通常情况下包含大量信息的说明文比较长, 花很长时间去读懂每一句子是没有意义的, 时间上也是不允许的。所以, 只要抓住某些段落主题句, 抓住关键词, 就能做到省时高效;如读到情节紧凑的记叙文时, 应使用scanning (扫读) 和detailed reading (细节阅读) 结合的方式来获取信息;看到标题或开头段落后进行content prediction (内容预测)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 把握类型, 有的放矢。

纵观样题内容, “任务型阅读”主要有段意概括型、细节理解型、信息归类型、结构认知型等。

段意概括题目主要考查文章概括能力, 要求考生概括段落的主题, 也就是在段落概括中填入恰当的词。通常所选短文的段落层次分明, 每个段落表达一个主题。

细节理解型题目考查考生对短文的细节把握和理解能力。即使用简单的语句概括文中较为复杂的细节内容, 这种类型的题目常以时间、动作、项目等为线索呈现。

信息类型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主要信息的归类处理能力。通常要求考生把分散在文中的一些关键信息, 根据线索合乎逻辑地归纳起来, 以表格的形式出现, 使读者通过阅读表格, 能更清楚、更形象地了解数据的变化、事物的状态等情况。此类题考查的信息, 通常不集中。做题时, 可先了解表格的设计项目和要求填空的内容, 这样在阅读时就有意识地在关键地方做上记号, 以便有的放矢, 迅速确定答案内容。

结构认知型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基本结构的理解, 要认知文章的结构, 重要的是要弄清文章的写作线索。

3. 充分利用教材, 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习惯。

牛津英语教材阅读策略 (reading strategy) 就专门提到如何培养学生对文章结构分析的能力。英语应用文阅读中有很多有标题 (title) 和副标题 (subtitle) , 阅读时应着重分析副标题是怎样为标题服务的, 也可以鼓励学生给文章加注标题或副标题。另外要指导学生弄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分清beginning paragraph (s) , body paragraph (s) , concluding paragraph (s) 。阅读训练不能只满足于看懂, 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文章的脉络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及作者的意图, 对文章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和由表及里的推测, 概括出文章的结构与内容。只有这样, 才能站在一个理想的高度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备课组要利用集体的智慧, 把课文改写成高考题型供学生训练。

4.“全面”“利用”。

“全面”, 即全面考虑表格内容:固定搭配、词组、常用 (特殊) 句型、时态、语态、虚拟语气、非谓语动词、从句、与文章内容对应、表中句子结构前后对应, 以及所填的短语在句中所担任的语法功能等。“利用”, 就是利用已经掌握文中信息、已学知识、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等, 准确、得体地填上所缺的词。

5. 注意词形。

在该题型中, 要使用正确词形。也就是说, 所填的词如果是名词, 要考虑是可数还是不可数, 若可数, 注意它的单复数形式;如果是形容词或副词, 则要考虑其是否用比较级、最高级;如果是动词, 要看其是作谓语还是非谓语, 注意其主谓一致、时态和语态, 若是非谓语, 要根据它的语法功能考虑需用何种形式。

6. 规范答题。

答题时, 考生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出的单词要规范、清晰、准确无误, 杜绝拼写错误。特别要注意的是, 在答案处, 首字母为大写的词语, 其首字母一定要大写。

只要我们弄清任务型阅读题的目的、要求、思路、形式、训练方法等特点, 加强针对性训练, 就一定能扫除拦路虎, 迅速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使学生获取高分, 实现人生的理想。

参考文献

[1]葛春生.精编任务型阅读80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考试周刊, 2007年, 第55期.

语篇结构分析 篇7

关键词:修辞结构理论,语篇结构标注

1. RST理论的提出

“修辞结构理论”由美国学者W.C.Mann和S.A.Thompson于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的, 它重点研究语篇内各个层级间的修辞结构, 所以命名“修辞结构理论”。RST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句际关系, 层层推进, 直至整个语篇。这些关系有时由关联词语在语言表层体现, 有时则完全隐含。恰恰是这些隐含的语义关系, 历来是形式语言学比较头疼的问题。RST避开形式主义语言学对语篇表层关联词语的研究的束缚, 而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支撑对语篇结构关系进行研究。从功能的角度研究语篇结构关系, 通过描写语篇内部结构关系来说明语篇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弥补了形式主义语言学的这一缺陷, 为语篇结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崭新的思路。

2. RST的主要内容

2.1 基本观点

RST的出发点是从功能的角度研究句际关系, 语篇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是RST关注的焦点。RST认为, 一个语篇之所以会产生整体性与连贯性的效果, 是因为每个组成部分都直接间接地服务于作者共同的目的。语篇各部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语义关系, 即修辞结构关系 (Rhetorical Structural Relations) 。Mann和Thompson明确指出, 语篇关系集是一个开放的集合, 这意味着原则上这个集合是无限的, 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充。但是实际过程中, 经常使用的关系却是有限的。换句话说, 无限的语篇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有限的语义关系来体现。RST命名和定义了20多种结构关系。

2.2 理论机制

RST理论通过描述语篇组成部分间的修辞关系来分析语篇, 这些大小不一的组成部分就称为结构段 (span) 。各部分通过不同的结构关系组成更大的结构段, 直至形成完整的语篇。语篇的结构段可大可小, 结构段越多, 语义关系也就越复杂。绝大部分结构段间的修辞结构关系具有不对称性的语义特征, 依照其功能, 可以分为核心结构段 (Nucleus) 和辅助结构段 (Satellite) 。核心结构段又可分为单核心结构段和多核心结构段, 但核心结构段由一个核心结构段和一个辅助结构段构成;多核心结构段没有核心和辅助之分, 属于并列关系。

RST分析的具体步骤分两步:1) 篇位切分;2) 确定结构段。RST关系分析结果可采用树形结构图表明, 由竖线和带箭头的弧线组成, 其中竖线用来确定核心结构段, 弧线用来表示结构段之间语义关系并加以命名, 箭头则指向核心结构段。整个树形图可以直观地体现核心结构段和辅助结构段之间的关系。整体语篇中的各个语篇单元都用数码按序标明。为直观起见, 这里以证据关系为例来说明RST如何用结构树来表明各层次结构段间关系的。

3. 理论应用

通过以上介绍, 我们对这个理论本身有了初步了解。那么, 具体到自然语篇当中, 该如何用此理论进行语篇层次上的结构标注呢?作者就以“How do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get to school?”为例进行试探性分析。语篇原文及篇位切分结果如下:

篇位1.How do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get to school?

篇位2.In North America, most students go to school on theschool bus.

篇位3.Some students also walk or ride bikes to school.

篇位4.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ings are different.

篇位5.In Japan, most students take trains to school,

篇位6.although others also walk or ride their bikes.

篇位7.In China, it depends on where you are.

篇位8.In big cities, students usually ride bikes to school ortake buses.

篇位9.And in places where there are rivers and lakes likeHongshanhu and Kaishandao, students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boat.

篇位10.That must be a lot more fun than taking a bus.

该语篇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

4.对RST的基本评价

RST作为一种新的语篇结构理论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 它采用功能主义的方法, 摆脱了形式语言学在语言表层的束缚, 通过描述语篇各个结构段间的语义关系来分析语篇, 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其次, 修辞结构理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它利用树形图对语篇作出的分析一目了然, 简洁明快。再次, 语篇结构关系集的开放性, 可以保证该理论的动态发展。

作为发展中的理论, RST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 RST理论的描写范围仍局限于书面语篇, 对口语体、对话体语篇的研究有待进一步进行。其次, RST分析者因为经历以及各自预期目标的不同, 描述结果也会有所差别。因此, RST分析不可能绝对可靠, 它无法摆脱主观性的影子。

综上所述, 修辞结构理论是考察语篇结构关系的理论模型, 同时又具有形式化的特征, 所以可以用来指导语篇结构标注。但是, 作为正在发展中的理论, 也有其不足, 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Mann W.C.&S.Thompson.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A Theory of Text Organization[M].ISI/RS-87-190, 1987.

[2]Marcu D.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scourse Parsing and Summarization[M].Cambridge, Massachusetts:MIT Press, 2001.

[3]王伟.“修辞结构理论”评介 (上) [J].国外语言学, 1994 (4) :8-13.

[4]王伟.“修辞结构理论”评介 (下) [J].国外语言学, 1995 (2) :10-16.

语篇功能中的主位结构 篇8

为了研究语言交际是怎样进行的,语言学家对主位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马泰休斯根据语篇中句子的信息分布情况把句子划分为主位(Theme)、述位(Rheme)和连位(Transition)三个部分。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述位是围绕主位所说的话,往往是话语的核心内容;连位是把主位和述位连接起来的过渡成分。马泰休斯还表示,主位一般表达已知信息,述位一般表达新信息。这是最初关于主位结构的研究。

二、韩礼德的主位结构

20世纪60年代,系统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Halliday在自己的理论框架中引入主位概念,并进一步发展了马泰休斯的主位观。马泰休斯认为主位一般表示已知信息,其主位定义实际上合并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即已知信息和信息的出发点;Halliday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区分,并赋予不同的结构概念,即信息结构和主位结构。在此我们主要介绍主位结构。

(一)主位结构的定义

主位结构(thematic structure)是句子的语义结构,包括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主位是指小句谈论的话题,是信息的出发点(point of departure of the message)。就主位结构而言,一个小句划出主位后,剩下的就是述位,述位是讲话者将谈论的内容(the remainder of the message, the part in which the theme is developed)。研究主位结构的意义主要在于了解和掌握有关中心内容的信息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通常主位传递的信息都是已知信息,述位传递的是新信息。在信息传递时信息结构与主位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语义关系,语言的线性结构制约着句子的排列顺序和对信息的安排。但语境是动态的,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对话语的信息结构进行灵活的安排,因而新信息也可以先于已知信息。

(二)主位结构的分类

1. 简单主位、多重主位和小句主位

从主位的功能结构分类,Halliday把主位分成三类:简单主位(simple theme)、多重主位(multiple theme)、小句主位(clause theme)。简单主位包含一个结构成分,这个成分由名词词组、副词词组或介词短语充当。复项主位由多重语义成分构成,其中一个一定是表示概念意义的成分,另外还可能有表示语篇和人际意义的成分。如果这三种成分同时出现在一个主位中,它们的排列顺序通常是语篇成分、人际成分,然后是概念成分。例如:

(1) And, of course, Mary will not marry him.

在例1中,“and”、“of couse”和“Mary”分别充当语篇主位、人际主位和概念主位,因此这个小句的主位是多重主位。

小句主位指的是由整个小句充当主位。例如:

(2) Come with me if you like.

在例2中充当小句主位的是一个句子“come with me”,因此是小句主位。

2. 无标记主位与有标记主位

根据Halliday (1985/1994)的观点,主位有标记性(markedness)与无标记性(unmarkedness)之分。在陈述句中,当充当小句主位的成分同时又充当小句的主语时,这样的主位叫做无标记主位(unmarked theme)。例如:

(3) Love will come but once in a life.

(4) What the duke gives to my aunt will be that teapot.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句子的主位分别是小句的主语“love”和“what the duke gives to my aunt”,小句的主位与主语重合,因此是无标记主位。

在wh-疑问句中,wh-成分充当主位是无标记的,其他成分充当主位则是有标记的。例如:

(5) Who did you see after the party?

(6) After the party, who did you see?

在例5中,who充当小句的主位,因此是无标记主位。在例6中,充当小句主位的不是wh-成分,而是after the party,因此是有标记主位。

在祈使句中,通常是句首的动词充当主位,但如果动词前面有加强成分(如do)或否定成分(如don’t),那主位由这个成分和动词构成;如果动词前有let’s,则let’s单独充当主位。这三种情况下都是标记主位,其余的则为非标记主位。例如:

(7) Come with me.

(8) Do come with me.

(9) Don’t come with me.

(10) Let’s go together.

上述的四个例句7—10中的主位分别为come, do come, don’t come和let’s都是非标记主位。

研究主位结构的意义主要在于了解和掌握有关中心内容的信息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使说话者能更好地传达所要传达的信息和听话者更好地理解信息。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批评语篇分析简介 篇9

关键字:批评语篇分析;话语分析;意识形态

一、 引言

批评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简称CDA)作为一种新兴的语篇分析方法,日益引起语言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究其原因,语言在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生活中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话语的“殖民”和“霸权”倾向[1]28早就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语言学家从70年代末就开始呼吁对大众传播媒体进行批评性分析,即分析其语言表达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2]83,而随着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界限的模糊,语言学家也没有对语言的研究局限于语言内部,而是将其与社会学理论相结合,从而使得传统上以描写句子之间的衔接、连贯等为首要任务的话语分析逐渐不能满足新的要求,批评语篇分析日渐得到发展,如今已经走过了30多个发展年头。本文旨在对批评话语分析近30年的发展历程作简要概括,以期国内读者对这一新兴话语研究方法有更多地了解。

二、批评语篇分析的起源

批评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又称为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批评性语言研究(Critical Language Study)或语言学批评(Linguistic Criticism),是国外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种学、大众传媒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批评语言学”这一词最早出现在福勒等人的《语言与控制》一书中,在十年之后的1989年,费尔克劳又在他的著作《语言与权力》中提出了批评语篇分析的概念,从此批评语篇分析作为一种“工具语言学”将传统的文学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用来分析各种非文学的大众语篇,目的是考察这些语篇中蕴含的价值体系或意识形态,它着重分析人们生成的符号(如词、短语和句子等)和他们交流的意义之间的联系,把语言形式在交际语境中的功能作为分析的首要任务,从而揭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尤其是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偏见、歧视和对事实的歪曲,并解释其存在的社会条件和在权力斗争中的作用。

三、 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石

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石包括两方面:哲学和语言学理论。

批评语篇分析的哲学基础是20世纪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理论及其后继者“新法兰克福学派”所倡导的“批评性社会理论”。该理论对意识形态持反对观点,认为其只不过是国家利用电视、报刊等对公众进行控制和统治的手段而已,故其主张作为电视报刊中介的语言也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因此可以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研究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但是,以福勒(Roger Fowler)等为代表的批评语言学家并不同意这种激进的意识形态批判,他们的意识形态概念比较中性,是指人们“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的总的观点和看法”[[3]81](Hodge, Kress, Jones, 1979:81),不含任何“虚假”、“歪曲”等贬义。所以,批评语篇分析中的批评并非日常所使用的“挑刺”等含义,而是“评论”、“评价”之义。[4]21

批评语篇分析的语言学理论基石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韩礼德不仅吸收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主义语言学观点和伦敦学派的系统思想,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把语境思想和语码思想都吸收到其理论中,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考察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和社会需要、社会结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认为社会文化诸方面共同构成社会现实的意义大厦,即构成一个总的符号系统。语言仅仅是构成文化符号系统中的一方面,尽管其具有体现社会文化许多其他符号系统作用的特殊性,因此必须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环境中他的本质才能得到解释。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描述语篇的语言结构,而且力图去了解为什莫会出现这种结构,并从语篇所完成的社会和交际功能来解释原因。这些观点与批评语篇分析的语言关是一致的,因此很自然被其所接纳成为其语言学理论基石[5]78。

四、批评语篇分析的分析方法

批评语篇分析的核心课题是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认为语篇是生成者在形式结构和意识形态两方面进行选择的结果,语篇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空间,在其中同时出现两种基本的社会过程:对世界的认知与表述和社会交往互动,因而对语篇的分析离不开对话与实践过程本身及其发生的社会语境的分析,费尔克劳[[6]98]将该观点图示如下:

语篇(text)是交际过程或者话语实践(discourse practice)的产物,而这个过程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实践(sociocultural practice)条件所决定的。在此基础上,批评语篇分析的三个步骤也相应被提出,即:1)描写(description)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这是语篇分析的第一步,主要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就语篇本身的语言特征进行描述;2)阐释(interpretation)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阐释是语篇分析的中介,联系语篇与语篇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语篇生成过程中不同目的的作用和结果;3)解释(explanation)交际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这是语篇分析的最后一步,联系语篇与语篇参与者及相关的历史和社会语境,并再现社会控制和语篇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是费尔克劳的著名的三维分析模式,该模式在具体的语篇分析方面已被证明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如王庆新等的运用该模式对美国前总统的历史名篇Gettysburg Address 的分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五、结论

总之,批评语篇分析是一种将语言学与社会学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语篇分析方法,将语言与社会、机构和语境相结合,意在凸现隐藏在语言中的权势关系和意识形态。它作为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已经为诸多的社会科学所采用,尽管到目前为止批评语篇分析还没有自己的专有理论,但其发展势头强劲,定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2] 辛斌 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 Hoge, B Kress, G and Jones, G The ideology of management[J] 1979

[4] 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

[5] 廖益清 批评话语分析综述[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语篇结构分析 篇10

倒装句指一个句子的逻辑主语出现在动词或助动词之后的陈述句, 它是由常式句转变而成的变式句, 较之于常式句它的语用理据性要强得多, 而且在实际运用中受多种语用因素的影响。传统语法基本上认为倒装句是一种强调句型, 用以突出前置的部分。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和不断深入, 中外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面上综合研究倒装句。Poustsma (1928) ;Jespersen (1939) ;Hopper&Thompson (1973) ;Milsark (1974) ;Hartvigson&Jakobsen, (1974) ;Lakoff&Brugman (1987) ;Penhallurick (1984) ;Lumsden (1988) ;Levine (1989) ;Copmans (1989) ;Rochemont&Culicover (1990) ;Green (1976, 1980, 1982, 1985) ;Birner (1994, 1995, 1996) ;Heidrun Dorgeloh (1997) ;张道真;薄冰;章振邦;王慧芳 (1992) ;李赋宁 (1995) ;屈承熹 (1999) ;胡明扬 (2000) ;张克定 (1998, 2000, 2001, 2002) ;魏志成 (2002) ;徐李洁 (2003) 等都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倒装句的形式、结构、信息分布状态和语篇功能。这些研究和新的信息理论的提出进一步促进了对倒装句的研究, 使我们对倒装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但对倒装句在特定语篇中功能的研究较少。本文拟在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篇层面对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文本中的倒装结构进行初步研究。

2. 倒装句的结构

倒装一般在语法上分为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完全倒装是指“一个句子中句尾部分前置使句首部分位于动词之后”, 如 (1a) ;部分倒装指“一个句子中某一部分位于句首使句子主语和其余部分处于动词之后”, 如 (1b) 。

(1a) satunhappily.

(1b) The more I see of the world, am.

倒装结构语篇功能的研究大多数都涉及完全倒装, 其中Birner (1994, 1995, 1996) 从信息分布结构入手研究完全倒装的语用功能, 使她的研究成为完全倒装最全面的研究。她认为完全倒装作为一种信息调节装置, 把在文本中较新的信息安置在整个结构的后面部分而把较旧的信息置于句首, 从而发挥了其衔接与连贯功能 (Birner, 1996:xi) 。就部分倒装而言, 传统语法认为它主要起强调前置成分的功能, 有关的文献资料主要涉及否定句的研究 (Kjellmer 1979;Erdmann 1988;Konig 1988) 。Heidrum Dorgeloh (1997) 从功能角度研究了部分和完全倒装, 他发现:“由于它们有相对的常式句, 无论是部分还是完全倒装都向读者传送了额外的信息 (1997:64) ”。

3.《傲慢与偏见》文本中的倒装结构

3.1 完全倒装

在《傲慢与偏见》中, 共有33例完全倒装, 其中有17例的前置成分是介词短语 (52%) , 9例为形容词短语 (27%) , 7例为副词短语 (21%) 。在17例的前置成分是介词短语和7例为副词短语的倒装结构中, 共有22例是空间位置倒装 (locative inversion) 。33例倒装使用了八个动词:add, arise, be, come, comprehend, go, live, run, succeed其中25例的动词是be (75%) 。Birner (1996:119) 认为倒装结构要求动词和前置成分一样代表文本中已知信息或可推知信息, 不能增加新信息, 所以动词应该在信息含量方面“轻”。而动词be正好符合此条件, 其余八个动词都能从前置成分或文本中推知, 因此信息含量低。

P r i n c e (1 9 8 1) 将信息状态分为:已引用的信息 (E v o k e d) 、未使用的信息 (u n u s e d) 、可推知的信息 (I n f e r a b l e) 、包含着的可推知信息 (C o n t a i n i n g inferable) 、有依托的新信息 (Brand-new anchored) 、新信息 (Brand-new) , 但包含着的可推知信息常被划入可推知信息通过研究倒装结构的信息分布状态, Birner (1996:102) 发现信息的新旧以文本作为参照系, 而不是以读者作为参照系。下列两表是33例倒装结构在文本中的信息状态分布。

就前置成分而言, 表1和表2显示33例完全倒装无一例包含新信息, 与Birner的研究结果一致:“恰当的倒装中后置成分的信息应比前置成分的信息新” (1996:93) 。但后置成分并不都包含新信息, 表2中9例的后置成分包含已引用的信息, 6例的后置成分包含可推知的信息, 在这15例中后置信息与前置信息都是旧的, 都在文本中出现过, 只是这15例中前置信息都是文本中最近提到, 后置信息则是较远提到。完全倒装中后置信息与前置信息的位置与两信息在文本中最近是否提到息息相关。在完全倒装中, 两信息如果在同一语境中都是旧信息, 其中一信息只要最近提到而被视为旧信息位于句首, 而另一年信息则应其较早出现在这一语境中视为新信息位于句尾。这样的安排能保持信息的流畅。因此, 在同一语境中, 信息的新旧不是由语境决定而是由该信息与前一信息的相关性决定的, 并不是任何旧信息都能位于倒装结构中的句尾成为倒装结构的焦点。

3.2 部分倒装

在《傲慢与偏见》中共有72例部分倒装, 根据前置部分在句中的功能把它们分为三类:8例是连接词倒装 (Corrinversion) , 25例是顺接倒装 (Add-inversion) , 39例是否定倒装 (Neg-inversion) 。8例连接词倒装中有5例简.奥斯丁使用了no sooner...than这一结构。25例顺接倒装中都是由neither和nor引导。neither和nor引导倒装时意义相当于and+not, 这不仅使语篇信息前后连接而且添加了否定意义, 使文章的流畅增色不少。Quirk (1985:938) 就指出这两个词应属于连接副词, 在句中可以起到连接作用。39例是否定倒装 (Neg-inversion) , 否定倒装包括含否定副词短语 (如:never, in vain) 和不含否定副词短语 (如:deeply, with...) 两类, 因为它们语篇功能相似而归为一类。分析39例的前置部分, 可以发现它们所含信息在上文中都提及过, 而后置信息则较新, 因此否定倒装在文本中也发挥了衔接功能, 保持信息的流畅。

4. 倒装结构的语篇功能

无论是完全倒装还是部分倒装, 它们都有相对的常式结构, 在文本中作者采用变式结构而非其常式结构是有目的。因此, 倒装结构在语篇建构中具有一定的语篇功能。通过对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的信息状态研究证明信息的新旧程度与前一信息的相联性之间息息相关, 所以倒装是一种信息重组的语用手段, 使信息的传递在上下文中通过位置的调换达到最优、最经济的程度, 从而发挥了衔接与连贯功能。除此之外, 与常式句相比, 作者使用倒装代表着她想要强调的内容, 指引读者顺着她的思路理解文本。因此, 倒装具有主观性的特征。

4.1 完全倒装

除衔接与连贯功能, 完全倒装在《傲慢与偏见》文本中还起到了话题导入、焦点凸显和情景设定等其它功能。例如 (2a) , 它是《傲慢与偏见》文本第五章中的第一句, 通过使用完全倒装, 旧信息在句首而新信息出现在句尾, 除了使文章流畅连贯还使新信息成为句子的焦点, 突出了新信息。同时此倒装结构还使文本中新的话题Lucas一家不显突兀地出现在文本中, 从而起到了话题导入的功能。但如果使用 (2b) , 上下文之间的连贯、流畅以及对句子焦点的强调都会大打折扣。每件事都会涉及到一定的空间、时间、动作或方向, 倒装结构则可以把这些信息放在最前面, 为事件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完全倒装中有22例是空间位置倒装, 它们在文本中就发挥了这样的情景设定功能, 如 (3) 。作者使用完全倒装这一主观手段, 顺利地指引读者接收其传递的信息。

(2a) Within a short walk of Longbourn lived a family with whom the Bennets were particularly intimate.Sir William Lucas had been[…].Lady Lucas was a very good kind of woman, […].They had several children.

(2b) A family lived within a short walk of Longbournd with whom the Bennets were particularly intimate.Sir William Lucas had been[…].Lady Lucas was a very good kind of woman, […].They had several children.

(3) In the next room is a new instrument just come down for her------a present from my master;she comes here tomorrow with him.

4.2 部分倒装

部分倒装与完全倒装的不同之处在于部分倒装把结构中某一成分前置, 这样整个的结构发生变化, 而达到强调的作用。因此, 部分倒装的语篇功能主要是焦点凸显功能。在《傲慢与偏见》中, 8例连接词倒装主要通过一些固定连接词搭配, 使连接的两个小句形成对照, 从而完成衔接和强调的功能, 如 (4) 。25例顺接倒装都在上文中有相对应的否定词条, 使用neither和nor除了起到衔接和连贯的功能, 它们还添加了否定的意义。Heidrun (1997:92) 发现nor还可以在文本中跨越一定的篇幅前指某一词条。25例顺接倒装由nor引导的有23例, 且与nor相对应的否定词条都相邻, 这样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更紧密, 如 (5) 。只有两例倒装是由neither引导, Kjellmer (1979:295) 就指出neither能在前文中替代某一成分并增加否定意义, 但较之nor缺乏其精致性。

(4) Mrs.Bennet was in fact too much overpowered to say a great deal while Sir William remained;but no sooner had he left them than her feelings found a rapid vent.

(5) I cannot acquit him of that duty;nor could I think well of the man who should omit an occasion of testifying his respect towards any body connected with the family.

上一篇:主导模式论文下一篇:检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