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与翻译

2024-05-22

语篇分析与翻译(精选12篇)

语篇分析与翻译 篇1

一、功能语篇分析

黄国文把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篇分析称为功能语篇分析,认为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话语分析理论。他还指出,要对语篇进行详尽的功能分析。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经济,有时甚至是无意义的或不可能的。他认为话语可以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言。

文化语境是各种社会活动的抽象意义的代表,包括交际的目的,交际的过程、方式和内容的传播形式等,它通过语篇体裁反映,而体裁由系统结构和实现模式呈现。

情景语境是语境的直接体现,包括言语活动参与者、时间、地点和正式程度。韩礼德、哈桑和胡壮麟认为语境包括三个变种,即,场、基调和方式。语域变异是由这三个变种形成。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语言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通过经验和逻辑关系构建。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制定社会关系,创造语境的相关性。这三个功能分别对应场、基调和方式。

总之,功能语篇分析与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相关。它以系统方式确定语言的语域、体裁特点和三个功能意义。功能语篇分析提供了如何识别从语言层面的文本特征的方法,如语法、句法和语言风格。

二、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理论,维梅尔是目的论的创始人。目的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原则,即,“任何翻译行为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不再被看作是一个解码过程,而是一种人类行为,其行为是由译者决定。目的论对提高了译者主体的主动参与性;文本不再是翻译决策的依据。译者可以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来生成文本。

译者需要知道翻译的目的,这个目的可能只是众多目的中的一个,因为一个原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正确或理想的翻译。因此,每个翻译任务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或隐含的陈述, 翻译目的不一定要和原文相同,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否则很难翻译。因此,目的论要求译者在开始翻译时对翻译目的进行详细描述。

翻译主要包括:(一)翻译的功能;(二)译文的目标接收者;(三)接受文本的时间和地点;(四)传播文本的媒介;(五)文本产出的目的。如果翻译需要保留原有的风格和文化规范,译者将尽力再现原文的风格、内容和特点。如果翻译要求译者考虑读者的可接受性,译者将满足读者的文化标准和规范。翻译的目的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总之,目的论有助于译者在宏观上决定适当地翻译方法和策略。

三、功能语篇分析与翻译目的论的结合

目的论为成功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前瞻性的判断,从宏观层面上为译者指明翻译方向。功能语篇分析的重点是从语言的微观层面进行分析,以弥补这方面的盲点。

根据目的论,译者应在翻译前有一个明确的翻译目的。由于预期读者和原文读者之间会有一些文化背景的差异和不同期望,因此,译者应在翻译时做适当调整。例如,添加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或删除对于预期读者无用的信息。翻译要符合目标语言和文化规范,尽可能接近原文,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

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各有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Neubert指出,通过分析产生类似的话语交际功能的同一信息的两种语言文本,可以掌握一定的体裁知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译者在对应的目标语文化中更好地进行翻译。

译者应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与语言三个方面对预期文本进行分析。在翻译中,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要求做一些适当地调整,以适应话语表达的习惯。

四、结语

功能语篇分析与翻译理论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克服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功能语篇分析与翻译相结合使译者的翻译更准确,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摘要:功能语篇分析的重点是语言的功能分析,注重语言的功能和语言微观层面的分析。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强调译者的作用,并给翻译极大地自由选择翻译的目的。如果有机结合两种理论的优点,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有效途径,也为未来的研究奠定了新的基础。

关键词:功能语篇分析,翻译目的论,结合

语篇分析与翻译 篇2

论文关键词:英语 语篇分析 培养

论文摘要:语篇分析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语篇分析在语言学乃至整个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语篇分析已经从单纯的语言分析发展为一个综合的研究领域。面对典籍英译研究方面的既有成果,至今国内所发表的古诗英译评论中,主观成分较多,通常是随想式、经验式和点评式的,没有一套可仿效、可重复使用的方法与理论。而语篇分析避免了语文学范式的主观随意性,体现了语言学派对于科学与客观的传统追求。

语篇语言学是6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年轻的学科,很多学者的研究都促成了它的发展。语篇分析也吸收了包括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近年来,西方学者纷纷把语篇分析理论引进翻译研究领域,把视野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看,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可操作性强的方法,而不是翻译技巧或翻译手段。语篇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语篇分析的定义

语篇分析是专门研究交际中的语言使用情况并涉及多个学科的学问,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始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许多翻译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语篇分析的方法,共性如下:全面深入地进行原文分析,注重交际功能进行译文重组,翻译策略建立于原文分析和译文重组的基础之上。功能语言学派代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是语篇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语篇分析方法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即先决定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属性或类型以及其交际功能,再通过一个个的语言结构体现预定的语篇。在翻译实践中,要重组一个适用于目的语社会的语篇,并非取决于表层结构的转换,而是自上而下的、有目的地选择语言资源,对整个语篇进行重写。

二、语篇分析在典籍翻译中的应用

(一)典籍翻译的特点

与一般文本类型不同的是,典籍英译的难度更大。原因在于:原文多为古汉语书写,需要先转换为现代汉语,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汉语文字能力;原文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求译者拥有丰富的国学知识;典籍翻译承载着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意义,要求译者具有地道的英语表达能力。典籍翻译比单纯的语际翻译更为复杂。单单是语内翻译这一阶段就会做出若干不同的解释,加上译者的表达习惯和翻译目的不同,一部典籍的英译本往往不止一个。典籍英译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对译本的评价标准各异,而且很难统一。功能语篇分析模式就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二)语篇分析在典籍翻译中的应用

面对典籍英译研究方面的既有成果,黄国文指出:“至今国内所发表的古诗英译评论中,主观成分较多,通常是随想式、经验式和点评式的,没有一套可仿效、可重复使用的方法与理论。”在依据系统功能语法进行译本的描述时,研究者可以遵循从语篇的文化语境到情景语境再到语言的层次,并根据三个纯理功能包含的不同成分,颇有条理地对比原文和译文,并对译者选择的语言形式做出较为客观的解释。可见,功能语篇分析避免了语文学范式的主观随意性,体现了语言学派对于科学与客观的传统追求。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重视语言的共性,强调语言规律与客观世界规律的一致性,努力寻求语义的对等和语言转换的规律,以求通过研究人类翻译活动的科学性来建立翻译科学。此外,功能语篇分析明确的步骤和清楚的层次也为广大英语教师提供了富有实践性和可重复性的操作模式。

三、语篇分析在典籍翻译中的不足

(一)强调“忠实”原文

中国典籍因为写作时间久远,译者和原文作者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对话,也就无从了解作者的全部本意,译者并非原文的被动接受者,他/她也在积极建构着原文的意义,也必然会表现出本人所属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文学氛围的特征以及自身的文学态度。因此我们说,完全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译者的`主观决定是不可避免的。

(二)主张“对等”标准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中国人喜欢借物抒怀,西方人往往直抒胸臆。因此,中英文在语义表达上必然存在巨大差异。袁文彬曾对唐诗《静夜思》的原文和译文进行了详细的功能语篇分析,最后指出: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种翻译在还原原文的信息时,必定会出现这种局面,即有些信息在译文中能够被还原,而有一部分信息在语际转换中丧失,要达到完全功能对等几乎绝对不可能。鉴于中英文的显著差异,以语义和形式完全对等为追求的译文必然不易在母语读者心中产生共鸣。正如《红楼梦》的两个著名译本,虽然杨宪益夫妇的译本非常忠实原文,但在英美国家的影响和销路远远不如霍克斯“英语味儿十足”的译本。捷克学者波波维奇认为,由于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审美价值上的内在差异,翻译过程中意义丢失、增加或变化都是不可避免的。以对等为标准是把译文看作对原文的再现,认为译者是原作者的仆人,这是一种结构主义阶段6的过时的翻译观,特别不适用于文学翻译。

四、英语教学中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

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和社会对外语翻译人才的实际需要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掌握翻译的技能和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语篇翻译教学能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可以将语篇分析理论引入日常的翻译教学,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

(一)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文章中衔接方法的运用

语篇衔接方法主要有: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语法手段有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等,可以起到连句成篇的作用。词汇衔接指通过词的重复(repetition)、同义(synonymy)、上下义(hyponymy)、互补(complementarity)、整体与部分(meronymy)等使语篇语义连贯。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衔接机制,使学生分析语篇是如何靠衔接手段建立起联系而达到连贯的,从而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文章各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

(二)阅读中要注意提炼文章的主旨

文章的主旨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总结。快速浏览完文章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篇章划分为较小的语篇并简单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找出主题句就是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很好的方法之一,因为段落主题句往往就是段落大意。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在每个自然段中寻找该段主题句,然后将文章按结构分段,归纳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每段的大意。找出了每个段落的主题,就能抓住语篇的主题思想。

(三)注重猜测生词含义

生词难词向来被认为是阅读过程中的“拦路虎”。语篇教学侧重于通过上下文语境来猜测词汇的含义,在阅读练习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充分利用上下文的提示或延伸、标点、同义反义词、句型、构词法等进行上下文猜词的能力,以保持思维连贯,提高阅读速度。

五、结束语

翻译的关键在于跳出原文语言层面的束缚,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和精神。翻译的单位不是词语、小句或语段,而是语篇。语篇是理解原文的前提,是准确表达的保障,是语义和结构的整体,语篇分析方法强调全面深入地进行原文分析,注重交际功能进行译文重组,翻译策略建立于原文分析和译文重组的基础之上。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及应用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将语篇分析理论引入日常的翻译教学和基于语篇分析理论基础之上的高校英语翻译教材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应林.语篇分析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16.

[2]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祝东江,陈梅.语篇分析与语篇翻译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科技翻译的谴词 造句与语篇意识 篇3

[关键词] 科技翻译谴词造句语篇语言建构

一、引言

科技文章因为其用词严肃,造句严谨枯燥,所以大家认为科技文章的翻译,就要追求“词对词,句对句”的对等翻译。这些看法有些误解。事实上,科技文章的谴词也讲究文采,造句也具有英语的美学特质。因此,翻译科技文章时,译者头脑中必须时刻具有“语篇意识”。本文欲从词、句、篇三个层来讨论科技文章的翻译。

二、科技文章的谴词

科技文章的谴词也可以生动活波,细究之下,似有三类:借、转、破。 它们给可能单调的行文平添几分亮色,使科技文章的沉滞之风,为之一扫,于是阅读便成为享受,翻译也充满兴趣。现举例说明:

1.The furthest we have been is the Moon. If we want to travel into deep space, beyond our backyard, the Solar System, we’ll need a new breed of spacecraft.

译文:我们人类迄今所到过的最远的地方是月球。要想穿越地球的后院——太阳系,进入外层空间,我们需要一种新型的宇宙飞船。

2.Space is the most hostile environment we will ever explore. Even a single five-hour spacewalk requires months of training, and a vast technical backup to keep it safe.

译文:太空是人类探索所进入的最恶劣的环境。即便是一趟5小时的太空行走,也需要数月的强化训练,以及庞大的技术支持来确保其安全。

3.Down here on earth we are protected by the atmosphere and by our planet’s magic field(磁场),but in space long haul astronauts suffer gradual but irreversible radiation sickness unless they are carefully shielded.

译文:在地球上,我们受到大气层及地球磁场的保护,而在太空中,长时间逗留的宇航员会逐渐患上无法根治的辐射病,除非他们全身都能保护得滴水不漏。

谴词分析:例1中deep space,乃“借”来的专业术语。Deep + space 一旦成为航天术语,便不能从普通词汇的视角去解释,应译作“外层空间”。例2中的hostile(本义:充满敌意的)文学色彩浓厚,它又体现了“转”字,其转义之一是:unfavorable to health and life (不利于健康及生活的)。另如:a hostile climate/恶劣气候。因此翻译the most hostile environment中的hostile,却不能“守”其本义,而必须以其转义译之。当然,科技英语中体现“转”的意境的词汇,翻译时到底如何处理,是译其本义,还是译其转义,要是汉语的表达习惯而定,语言的奥妙与魅力,也许就在于此。而例3中“long haul”的使用,充分体现了科技文章谴词的第三类:“破”。《美国传统词典》对“long haul”释义为:“informal:a long period of time”。词典添加这个informal不可小视!科技文章使用如此informal 的词组,很明显属于打“破”常规。“破”在科技文章多为向下破格,孰料,本段出现了向上“破格”的例子。Gradual but irreversible radiation sickness 中的irreversible 便是一例。很多词典对其的注释是“不能取消的,不能改变的(律)”。这个“律”告诉我们, irreversible 本来是一个法律术语,属庄重语体。从正式语体谴词-庄重语体谴词,应是向上破格。从整体来看,俚语性质的“long haul”和法律专业形容词irreversible 出现在同一句中,行文活泼,文采丰富。

三、科技文章的造句

科技文章的造句也讲究文采,细细品味科技文章,主要体现了三种美,即“逻辑美、人性美、练达美”。如果读者,译者能体验到这些美,那么无论是阅读还是翻译,都会提升到一种美的境界。以下是对这三种“美”依次做一浅析。

1.逻辑美

Aluminum, though much less strong than steel, can be given a strength approaching that of steel when it is alloyed with small quantities of copper, manganese and magnesium, and subjected to heat treatment processes.

译文:虽然铝的强度不及钢,但是当铝与少量的钢、锰和镁制成合金,并经过热处理后,其强度可以接近钢。

英语原句的主干很短:Aluminum…can be given a strength approaching that of steel. 除了句子的主干,句子含有两个从句:一是省略型的让步从句:though (it is) much less strong than steel, 二是省略型 的条件从句:…when it is alloyed with small quantities of copper, manganese and magnesium, and (it is) subjected to heat treatment processes 两个状语从句,一前一后,不仅令结构匀称,而且层次递进,逻辑严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原句出现的一个代词that,代的就是前面出现过的名词the strength. 反观汉语译文,就没有将这个代词that译出。

2.人性美

如前所述,科技文章少用人称主语,而多用非人称主语。这种现象是由科技文章的本质决定的,科技文章非“以人为本”之作,无须生动描写,没有慷慨抒情,只求客观记录和理性分析。科技文章多为非人称主语,又演绎出一个新问题,那就是为数不多的非人称主语后接的动词,不是一般非人称主语(inanimate subject)所常用的谓语动词,而是为人称主语(animate subject)所使用的动词。这些动词系表示感觉、意识、情感或动作之类的动词,于是,便出现了“非人称主语+人称主语使用的动词谓语” 的奇特现象。我们通常称如此构成的句式为“无人称主谓句”(Impersonal Subject Sentence/Inanimate Subject Sentence),通常折射一定生命内涵或生命意义的动词被 “挪用” 到不具生命意义的主语(inanimate subject) 之后,其搭配可谓奇巧,其表意可谓新颖,折射生命内涵和生命意义的动词的使用,自然而然地给全句渲染上一层拟人化(personification)的修辞色彩,让读者耳目一新。

而在以后的生活中,社会对男性施加了压力,促使他们参与竞争。辛勤劳作,争取胜利;这也影响了男性的生存率。影响男性死亡率的另一个问题是男性所分泌的激素,这一激素能加快大多数身体组织的的新陈代谢速度,使他们加速衰亡。

试比较:

(1)Later on in life the society puts strain on the man to compete, produce, and succeed; this also affects the survival rate. Another part of the problem of male mortality is the male hormone testosterone, which brings about a higher metabolic rate in most tissues, wearing them out faster.

(2)Later on in life man suffer from the strain of modern life to compete, produce, and succeed; this also affects the survival rate. Another part of the problem of male mortality is the male hormone testosterone, which brings about a higher, metabolic rate in most tissues, wearing them out faster.

译文(1)的“the society puts strain on the man to…”和句(2)中的“ man suffer from the strain of modern life to…”相比,前者的主语系非人称主语the society, 而后者的主语系人称主语man, 前者的谓语结构乃puts strain ion on the man,与后者的谓语结构suffer from the strain of modern life 相比,无人称主谓句 the society puts strain on the man to compete, produce, and succeed 新意拂面, 闪现出人文亮色,增添了人性美感。

3.练达美

Some kinds of plastics can be forced through machines which separate them into long ,thin strings, called “fibers”, and these fibers can made into cloth.

译文:有些塑料可以通过机器将它们制成又细又长的线,这种被称为“纤维”的线可织布。

此句中的两个被动结构的使用使全句上下贯通,表达紧凑。这种表达的成熟,语势的流畅及上下文的贯通,皆应归入练达美之范畴。

四、科技文体的语言建构

从语言建构功能来看,翻译的总体取向应该是一个“不能分割,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单独处理的连贯语言片断”(敏雅尔·别洛鲁切夫,见罗进德,1984),即语篇。翻译实践也证明“ 字对字,句对句”的观念束缚了译者的大局观,给译文留下许多遗憾,举例如下:

It will speed up diagnostics. It will speed up antiviral development and it will speed up vaccine development because now we know what we have to focus on.

初译:他将加速诊断速度。将加快抗病毒的发展,以及疫苗研制,因为现在我们知道了应该以什么为重点。

改译:这一发现将大大加速诊断速度,也将大大加快抗病毒的药物,以及疫苗的研制,因为现在我们知道了主攻方向。

例句中的“development”是科技英语中最难翻译的词汇之一,初译将它译成了“发展”,略显生硬,“now we know what we have to focus on”初译为“知道了应该以什么为重点”,缺乏科技文章之练达。这两处欠理想的译文,暴露了译者“语篇意识”的淡薄。若有本文的大背景在胸,我们的译笔就会游刃有余,因此两者随后分别改译为“研制” 和“主攻方向”,值得赞赏。

五、结论

科技文章之行文并非一定要“一本正经”,严肃有余而活泼不够。科技文章的谴词可以生动形象,英语科技文章的造句也是充满美感,这些直接影响了科技文章的翻译,与此同时,科技文章的翻译不应只停留在字、句的层面上,科技文章的每一句译文几乎都要照顾语篇,只有这样,才能译出行文流畅,文笔优美的文章,而且满足了“信”、“达”、“雅”等翻译原则。

参考文献:

[1]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England: Pergamon Press Ltd, 1981

[2]Nida, E.A. and Taber, C.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1969

[3]于建平:对科技英语语篇中若干模糊语义现象的剖析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3,(6)

[4]黄振定:中西科技交流及其翻译的创造性.[J].中国翻译,2003(3)

[5]毛荣贵沈沁:科技文章谴词的三种境界[J].中国翻译,2003(9)

[6]毛荣贵邵惟英:科技文章造句的三种境界[J].中国翻译,2004(1)

[7]吕沛孙琳玲:冠状病毒乃SARS元凶[J].中国翻译,2003(7)

语篇分析与翻译 篇4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功能语篇分析,结合与应用

近些年在国际翻译界, 对翻译目的论和功能语篇孰优孰劣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论, 直至有人创造性的提出在一个文本翻译中综合使用两种翻译指导理论。这引起了国际翻译领域的高度关注, 本文从翻译目的论和功能语篇分析各自的特点出发对二者能否结合并在文本翻译中应用进行探讨。

一、翻译目的论与功能语篇分析

1.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可以说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部分, 该理论提出在翻译过程中所有的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目的论的诞生引起了国际翻译界的巨大变革, 因为它的诞生, 翻译开始从一种简单的解码过程进化成一种人类文化的交流过程, 在翻译目的论看来, 翻译行为不是原著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决定的, 也不因原著对译文读者所产生的影响而改变, 翻译行为是受翻译本身的预期功能和翻译目的决定的, 在翻译过程中, 原著不再被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而是变成为翻译目的服务的翻译信息来源的一种, 翻译过程以既定目标为方向, 而具体操作由译者决定。

总而言之, 翻译目的论对翻译活动采取的是前瞻性的态度, 要求译者必须明确并严格按照目的进行翻译工作, 保证在翻译过程中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

2.功能语篇分析。功能语篇分析是一种针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因为中外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的统一解决方式, 是对译文中相对较短语句的意思表达进行分析, 进而得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和情感, 而这些意图和情感的表达会因为文化环境、情景语境和语言要素的不同, 而出现让译文读者难以理解的现象。功能语篇的作用就是通过对语句进行这三个方面的不同进行分析, 进而得出是哪一个方面出现了问题和歧义, 并通过附注和对原文表达进行修改来保证译文读者对原著作者意图和情感的充分理解。

二、翻译目的论和功能语篇分析在翻译过程中的结合与运用

从本文之前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 翻译目的论是在大方向上把握翻译的走势, 从宏观上为翻译工作者指明方向, 防止翻译过程中出现方向性错误。而功能语篇分析注重对翻译过程中语句这一级别的微观方面出现的问题的解决, 正好可以弥补翻译目的论在微观上的不足之处, 可以预见的是, 将二者结合起来将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个绝好的工作框架。

长期从事翻译工作的翻译者都知道,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极其困难的, 这种困难并不体现在对外国文学的理解上,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各国文化交流的加深, 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再是问题, 将一部外国著作翻译成中文也并不困难, 困难在于将外国著作的真实情感和想要表达的思想全面的、精确的展示给国内的读者, 这方面的困难主要原因在于文化上的差异和东西方国家思维方式上的不同。所以在翻译工作伊始就要定下翻译工作的“路线纲领”也就是翻译工作的目标, 这一部分是翻译目的论的优势所在, 在翻译工作中有的外国长篇著作篇幅极长, 翻译工作将进行的旷日持久, 但是翻译目的的确定就保证了翻译工作无论持续多久都不会出现路线上的错误, 始终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在翻译工作的具体实施中, 会遇到一些文化差异上的问题, 因为在新航路开辟之前的上千年各个文明体系基本上都是孤立的发展的, 所以各个文明之间的文化传统、阅读习惯和历史典故都千差万别, 译者在对这些区别进行梳理时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方法, 很快就会失去解决问题的方向, 而这时功能语篇分析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因为功能语篇本身就是对文本著作中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的绝佳理论, 通过对文化环境、情景语境和语言要素的分析, 基本上译者就可以准确把握原著作者的本意和本意的表达方式与本土表达方式不同的关键, 能够根据分歧的不同对症下药, 解决问题, 从而切实的将原著的感情和思想向国内的读者完整的展示。

总之, 在我国的翻译领域,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际长期脱节, 这样的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又造成了翻译理论长期处在空洞, 不切实际的状态下, 毋论发展进步, 只是长期止步不前就已经和国际先进的翻译理论越差越远了。同样, 国内翻译实践也因为翻译过程中的随意和非理性, 而面临着国际翻译界多元化发展的挑战。在国际领域翻译工作已经从单纯的技巧性操作, 进化为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流工程。将翻译目的论与功能语篇分析相结合引入翻译实践, 能够有效的克服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是进一步规范我国翻译界的重要举措, 将会大大促进我国翻译行业的规范化, 推动翻译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芳.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2]韩键.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中美《宪法》语篇对比分析及其文化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语篇层面的改编翻译研究 篇5

语篇层面的改编翻译研究

改编翻译是一种常见的翻译形式和方法,但由于译界的偏见,这种翻译策略一直被认为是旁门左道.本文以语篇翻译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编译历史发展的梳理以及目前改编翻译特点的分析,从源语的语篇类型、翻译目的.、译文功能和译文读者等几方面,探讨改编翻译的合理性及发展趋势.

作 者:刘庆元 Liu Qingyuan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岳阳,414006刊 名:外语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年,卷(期):“”(2)分类号:H315.9关键词:语篇层面 目的语篇 改编翻译

语篇翻译中的连贯 篇6

[关键词]连贯 翻译 语篇

[中图分类号] H31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69-02

任何一种形式的语言,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只要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就可以将之称为“语篇”。 “语篇”的显著特点就是“连贯”。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处理的基本单位就是语篇,连贯是基础,任何译本都应以连贯作为第一标准。连贯原则使用得是否恰当,关系到翻译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和结果的优劣。

一、语篇分析与翻译

1952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提出了语篇分析概念(Discourse Analysis)。主张突破以往研究中句子的结构模式,采取探寻意义结构的途径来对语言进行细致的研究。语篇(text,discourse)是语言交际的主要表现形式,指的是有意义的语义单位(semantic unit),即语篇与句子之间不存在“大”与“小”,“高”与“低”的关系,而是一种“体现”的关系。英文表达中,句子、段落、篇章都是语篇的体现。学者们通常认为“转换”与“对等”是翻译的两个基本方面,“解码”与“重新编码”成了译本产生的过程。正如王东风老先生1976年所说:“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组成语篇的句子彼此间的衔接是语篇语义整体性的表现,而衔接模式在解读过程中发挥着中心作用”。这里所谓的“衔接模式”是连贯的一种手段,语篇分析更是语义整体性的表现,是译者进行翻译的前提。

二、语篇翻译中的连贯

1976年,Halliday与Hason在著作《语篇的衔接》中阐释了语篇连贯的重要性,语篇连贯逐渐被人们重视。有学者研究语篇连贯问题也试图建立起语篇连贯的理论研究体系,例如,Van Dick、Widdowson、Mann.etal、Brown、Danés、Fries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语篇内部的联结、衔接抑或是句际衔接(衔接机制)包括语篇外部的意义都是通过连贯来实现的。我们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译者怎样将通过“等值交换”来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转换,形成互文连贯,达到译文对原文的真实表达和对作者意愿的真正表述。连贯概念不仅是语句的通顺,更重要的是语义的真实表述、思想的真实表达、意义的真实表现。

三、语篇翻译中连贯的表现

(一)语法连贯

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法连贯”指的就是“语篇的语法维面的关系网络”(王东风,1997)。语法的有效衔接是语法连贯的最重要体现。形式上,语篇是由相互关联但是又相互独立的小句构成的,而衔接手段则是这些小句相互连接的必要策略和必要手段。“底层语法连贯的表现” (Dijk & Kintsch,1987)是衔接的一个主要标准。韩礼德将这一表现纳入功能语法系统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各种连接的地位和层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具体来讲,替代、连接、指称以及词汇衔接都属于衔接的方式,衔接机制是连贯的最主要条件之一。

1.指称,也成为指代,意思就是当一种事物出现后又一次出现时,为了规避重复而引发的或视觉、或听觉、或其他种类的疲劳,而采取其他代词或其他名词来指代该事物

指称通常可以分为外指(exophora)和内指(en?鄄dophora)两大类:外指指的是用一个词或者词组来指代某一特定事物,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日常的口语交往中;内指则通常出现在一个语篇之中,它本身分为前指和后指。前指指的是对应前文所出现的内容,后指指的是对应后文所出现的内容。人称(personal reference)、指示(demo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较(comparative refer?鄄ence)是指称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利用这三种方式基本能将英语与汉语一一对应起来。但是在具体的翻译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习惯、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

2.替代,指的是将原文中所出现过的词汇用新的词汇代替

相对来说,替代这种关系在英语中的使用更为普遍一些,我们可以用代名词、小句或者代动词代替原文中出现的事物,当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替代时,则需要采用词汇衔接的方法来进行翻译。省略也是替代的一种方式,语言学家Halliday & Hason将其称为“sub?鄄stitution by zero”(零替代),在翻译时只需要进行英汉之间的对应就可以了。

3.连接,指的是使用连接词将前言与后语联系起来,使其二者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空间关系或时间关系

英语属于形合语言,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语言的归属导致英语连接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而为了使翻译的英语更符合汉语语言文化和习惯,在不改变引文原著原意的基础上应减少使用连接词。

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除去指称、替代等三种连接方式外,还要重视语序、语法在译文的连贯性方面起到的关键作用。

(二)语义连贯

在语义连贯中,句级以上单位之间的语义关系是核心,最重要的连贯关系是词汇衔接,即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通过词汇手段建立起来的连贯关系被叫做“词汇引导的连贯”。(Givón,1995)词汇衔接不仅是词语的复现(reiteration)和同现(collocation),也是对句子之间进行连接的一种语义衔接手段。

成分分析法和语义场是语义连贯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概念。几乎任何一个单词都含有多个词义,都可以分解为不同的语义特征。在翻译中,要做的就是根据不同的语义特征进行比较、划分、综合,而后根据语义连贯的原则进行取舍并使用。还有一点必须要注意的是,在成分分析法的使用过程中,“选择限制原则”以及“语境冗余原则”必须要贯彻始终。

翻译中的语义场研究的是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可以根据组成语篇词汇的词性、作用不同而划分成不同的图式。实词词义在相当的程度上受到其所在语义场的影响,必须要注意语义的连贯。

(三)语用连贯

语用学将语境看做是动态的交际过程,语用连贯是语篇在译者交际过程中的顺畅,由交际参与者传达,由交际语境决定。连贯于文本之中,是语篇内部成分之间线性、层级性的语义逻辑联系;连贯不仅存在于文本之内,还存在于文本之外,表现为语义、语用的相关性,是句子功能上的连接关系。无论是分析文本还是对文本进行“解构”、“重组”,都不能脱离语境孤立地处理。因此,语用连贯既包括语篇内的语言语境(包括语篇中隐形含义的解读),也涉及语篇外的语言语境(包括文化背景的不同)。可以说,语法连贯和语义连贯只是译者进行翻译工作的基础层面,而语用连贯则是完整、准确、艺术性翻译的核心,是贯穿对源语言的分析和用目标语表达的全过程的。在大语境相异的情况下,能得到更好的译文。

四、连贯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明示一推理的阐释活动,译者要根据交际者的意图和读教、听者的期待调整相关参数,在保证交际效果的前提下,应使原语和译语语篇最大限度地趋同。”(赵彦春,1999)这种趋同可以理解为语篇翻译的对等性。目的在于通过翻译,将源语言文本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意义重构。正如王东风先生1997年指出的:“意义的最佳体现,是意义关系连贯的体现;那么意义的最佳翻译,就是原文意义关系连贯的最优化重构。”连贯是使语篇网络系统得以完整的主要原则和表现。连贯搭建了原文与译文中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是语篇内部关系的总和,也涉及语篇外部文化情景的不同、心理因素等,关系到翻译的成败。语用翻译中,译者应准确地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从语法、语义及语用的角度出发,运用连贯对原文进行最大限度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对应,以达到译文的优化重组。同时还应根据源语言与目标语语言自身的差异及文化差异,进行适当的增减译,重现原文的交际意图。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东风.语篇连贯与翻译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6).

[2] M.A.K.Halliday & Ruqaiya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 李佳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现状及探索[J].大学教育,2014(1).

[4] 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语篇分析与翻译 篇7

关键词:语篇分析,英语翻译,应用

翻译活动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原文进行语篇分析, 具体包括:分析语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把握整个语篇的思想脉络;分析语篇的情景语境, 即语篇产生的语言环境, 如事件、场合、时间、地点、人物的活动及其角色关系, 语篇所反映的人物的地位、身份、态度、动机以及社会、文化、时代、历史背景等等;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根据这些分析的结果, 译者在目的语的语言资源中进行选择, 通过一个个语言结构来重构语篇。

1 语篇分析的涵义

语篇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在目前国内教学界越来越受到重视, 并被广泛应用于阅读教学和翻译教学。它指的是从课文的篇章结构人手, 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意义及逻辑思维的连贯性, 把握全文的主体和中心思想, 从而“纲举目张”, 正确理解课文的细节以及语法难点。在翻译教学中强化语篇分析, 有助于学生突破宏观理解的障碍, 使他们养成结合语篇乃至上下文语境去理解所译句子的句法特征及语义类型的习惯, 从而为明白、晓畅的译文铺平道路。在针对性的翻译教学中, 语篇分析能帮助学生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 让他们从总体上了解各段落的要旨乃至整个语篇的组织和结构特征, 抓住中心思想, 理清各段落之间的关系, 尤其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及语义关系, 从而确保对原文的正确理解。

2 英语翻译中语篇分析的重要性

翻译者在分析了源语语篇的外在要素和内在要素之后, 也了解了源语语篇“在文化中的功能”, 就应当比较容易产出一个符合翻译任务要求的译语语篇。因为在语篇分析过程中, 翻译者不仅了解了源语语篇的特点, 也同时形成了对译语语篇的相当明晰的设想。当然, 此时的设想还是暂时的, 因为在他写出译语语篇的过程中, 肯定还会作某些变动。

语篇分析使翻译者看到了影响翻译的方方面面, 使他有可能依照译语语篇的功能要求, 决定哪些源语语篇的因素、特点真正重要。必要时, 将源语语篇的特点按照译语语篇的功能要求排出等级序列 (重要性级别) 。只有在此时, 翻译者才可以作出实事求是的决断, 什么在译语语篇中可以省略或删除, 什么必须补充进去。这也许不符合某些语言学家的想法, 但是, 善于处理翻译语篇的翻译者可以而且应当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语篇分析要花费时间, 但非常值得。当然, 不同类型的语篇需要的时间不同。非常标准化的“专业语篇”所需的分析时间就比文学语篇少得多。另外, 有经验的翻译者分析语篇就快得多, 他会根据语篇特点“自动”省却一些要素的分析。但是, 翻译教学中, 语篇分析的用处很大。通过语篇分析, 新手能大大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不论他做多少翻译, 翻译也不能只通过翻译活动本身去学, 至少只翻译不分析肯定不会学得更快。

现在, 人们已经认识到, 上述谈到的语篇分析方法适用于所有语篇种类, 无论是专业语篇还是普通语篇, 无论是文学语篇还是非文学语篇, 原则上都一样。

最后, 再次强调:翻译者的决定不可能百分百的具有客观性, 而总是多少带有主观性。因为翻译者始终是非常个性化地理解语篇并按照他的理解付诸行动。所以, 关键在于他要为主观的决定说明理由, 要有充足的理由作出符合翻译规律的决定。为了这一点, 语篇分析作为翻译前的准备工作, 也恰恰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

3 语篇分析视角下的英语翻译方法

3.1 关于话题中心和语段

语篇是由句子和语段构成的, 词、句是为表达语篇意义即话题中心服务的。要表达多方面的、比较复杂的思想, 就需要把几个句子组织起来, 结成语篇的一个片段 (简称语段或层次) , 表达“一层”意思。语段, 不管其句子数量仅为一句或是很多句, 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语义单位, 它既与其上或其下的语段相关联, 又与它们相区别。多个语段的紧密结合, 就构成了语篇。构成语篇的各个语段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句群, 但都围绕着语篇的中心话题, 从不同的方面对话题中心进行说明。翻译过程不能停留在对词和句的理解上, 而要从词、句的分析人手, 进而到语篇的分析。这样就能把握文章的整体意义和文章的框架结构。换句话说, 要从着眼于词、句子的分析与翻译, 变为着眼于语篇的分析与翻译。只有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人手, 深刻理解原文的内容, 掌握语篇所传递的主要信息, 才有可能拿出上乘的译品。

3.2 段落和篇章

一篇文章可以是一个自然段落, 也可由若干自然段落构成。而自然段落的作用又有所分工, 有的是导言, 有的是正文, 有的是结束语, 形成不同的语段或层次。有时, 每个层次可有数量不等的自然段落, 它们之间通过一定的连接手段结合起来。同样, 层次之间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结合在一起, 围绕一个话题中心组成一篇文章。显然文章是比层次更高一层的语义结构, 而层次又是比自然段落更高尸层的语义结构。自然段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层次主题思想的统一性, 以达到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也经常采用一些语言形式上的连接纽带将段落连接起来。翻译时, 要先抓住文章主题, 找出形成文章层次的段落连接纽带, 才能使译文有一气呵成之感。

4 结束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语篇分析及其在翻译中的作用, 在英语翻译时注意译文对这些手段的处理方法, 按照汉英语言语篇结构特点和表达习惯, 重新组织句子, 使译文流畅、富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参考文献

[1]朱小雪, 高立希, 刘学彗, 等.翻译理论与实践功能翻译学的口笔译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傅慧丽.语篇分析中的语法衔接手段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9 (6) .

语篇分析与翻译 篇8

The Naturals是美国小说家萨姆·利普塞特发表在《纽约客》2014年5月期上的短篇小说。该短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内心孤独彷徨的中年男人, 故事的主线是其在父亲即将病逝时赶回家探望父亲及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在该小说中, 作者以其敏锐且带有一抹黑色幽默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个缺乏精神寄托与追求, 没有归属感, 甚至行为有些神经质的麻木地活于世间的中年男人形象。小说对人物的刻画除了包括对人物行为的描写, 还有大量的对话描写, 以此来揭露人物间复杂关系的本质。本文试图把语境理论与语篇翻译结合起来, 拟对小说The Naturals的语篇翻译中的语境因素进行分析。

语篇指的是一个语言使用单位, 是由一系列词、词组、小句及句子按照一定的逻辑语义关系有序地排列组合构成的语言整体, 这些词句组合在形式上是衔接 (Cohesion) 的, 在语义上是连贯 (Coherence) 的。但是在研究语篇时需要研究的不只是语言本身的结构, 更要分析这一结构承载着怎样的意义。正如Halliday&Hasan所认为的, 语篇不是形式单位, 而是意义单位。而在进行语篇翻译时, 若要准确把握语篇所传达的意义, 则需要了解语篇处于怎样的语境。

胡壮麟认为, “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实现具体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韩礼德认为, 我们对语言的理解主要来源于我们对语篇的研究, 而语篇的理解又离不开语境。语境即语言环境的简称。英国波兰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B.Malinowski) 最早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 (con⁃text of situation) 和“文化语境” (context of culture) , 情景语境即语篇发生的环境, 或语篇实际发生的情景。除了情景语境,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语境即指语言使用者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功能语法学家韩礼德 (M.A.K.Halliday) 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同语言系统联系起来。他认为语言是一整套讲话者可选择的系统。人们使用的什么样的语言系统来构建语篇是由人们所处的文化语境这一大的环境所决定的, 而情景语境则是具体言语行为发生的情景。“文化语境是整个语言系统的语境, 决定整个语言系统中的意义系统。情景语境是具体的语言运用的语境, 是文化语境的具体体现。”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因而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进行翻译的过程实质上是实现两种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的过程。译者要有语篇意识, 不仅要译出原语的字面意思, 更要翻译出其语篇的言外之意, 这就需要充分地分析影响语篇意义的语境因素, 从而将原作者的意图与思想真实地传递到译入语中来。

2 情景语境与语篇翻译

情景语境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 其原因在于情景语境的三个重要因素:语场 (field) 、语旨 (tenor) 、语式 (mode) 。根据Hal⁃liday的理论, 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情 (what is happening) , 语旨主要关于参与者 (who are taking part) , 涉及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他们的社会地位, 语式指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 (what part the language is playing) , 交际的渠道或媒介以及修辞方式。

在进行翻译时, 译者要具备语篇意识, 不仅要再现语言形式层面的意义, 还应该从语篇层面上再现原语的内容。

例1:

原文:

“I’m doing voodoo on the pilot.”

“A good time for it, ”Caperton said.

“Don’t be scared.The plane flies itself.I’ll cure him before we land.”

“I’d appreciate that.”

“What brings you up into the sky today?”

“A personal matter.”

初译:

“我在给这个飞机的飞行员施伏都巫术。”

“这个时间挺适合。”卡伯顿说。

“别怕。飞机它自己会飞。降落之前我会给他治好的。”

“那真是谢谢了。”

“你今天为什么来坐飞机?”

“有一点私事。”

这段对话发生在The Naturals中的主人公卡伯顿和一个在飞机上碰巧坐在他旁边的职业摔跤手之间。小说中, 主人公卡伯顿是个性格孤僻甚至有些怪异的人, 他平时的举止言辞应与他的性格相符, 原文中很明显可以读出卡伯顿在与这个陌生的行为有些轻率的摔跤手对话时表现的没什么兴趣, 而且在小说中他也确实被描写为一个有些浑浑噩噩地活着的人, 所以在对话中他的语言是简短的, 没有用心的。因此在翻译这段对话的时候, 应该充分考虑到对话参与者的性格, 对话者之间是怎样的人物关系, 对话发生的环境等因素, 也就是情景语境中的因素。语旨表示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它影响到句型和语气的选择。从情景语境的语旨角度来对会话的参与者进行了解分析后, 在翻译该语篇时应注意再现人物的语气和性格。在初译中, 笔者将“A good time for it.”“I’d appreciate that.”“A person⁃al matter.”分别译为“这个时间挺适合。”“那真是谢谢了。”“有一点私事。”很明显未能准确把握到原文中卡伯顿的语气与情绪状态, 反倒将其译成一个礼貌甚至有些温柔的形象。在分析了语篇的情景语境后, 笔者又将其进行了改译, 以真实还原原文中的人物形象。

改译:

“我在给这个飞机的飞行员施伏都巫术。”

“好时机。”卡伯顿说。

“别怕。飞机它自己会飞。降落之前我会给他治好的。”

“那谢了。”

“你今天为什么来坐飞机?”

“私事。”

例2:原文:

“How are you, man?”the Beast said.“What’s the story?”

A pill from Stell had introduced Caperton to a new flippancy.

“The story, Mr.Beast?It’s ongoing.Arcing hard.It’s an arc⁃ing savage, an astonishment machine.”

“Booyah!And how’s your personal matter?”

“Everything’s going to be O.K., my man, within the context of nothing ever being O.K.”

译文:

“还好吗, 兄弟?”“野兽”开口了, “有什么故事吗?”

由于先前吃了斯黛尔给的药片, 卡伯顿表现得有些轻率浮躁。

“故事?野兽先生, 故事还在继续呢。主角在发展着艰难的情节呢。这是个粗鲁残暴的故事, 处处充满惊吓的故事啊。”

“哈!对了, 你的私事怎么样了?”

“在一切从来都没好过的前提下, 不管怎样都是好的啊, 兄弟。”

这段对话同样是发生在主人公卡伯顿和他身旁自称“野兽”的职业摔跤选手之间的, 然而不同的是, 现在的主人公因为受到了自己吃的药物的影响, 表现有些轻率浮躁, 既然对话的参与者发生了改变, 语篇的情景语境自然也发生了变化, 那么在翻译时, 就要考虑到这种情景语境的变化, 并将这种变化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因而在译文中笔者故意将卡伯顿的语气表现得很轻率甚至亢奋。

3 文化语境与语篇翻译

情景语境是语篇发生的小环境, 除此之外, 语篇还发生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之中, 也就是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对语篇的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作家的作品都是在一定时代的文化背景之下创作的, 任何口头的或书面的语言使用也同样是发生在文化环境之内的, 语言系统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顾名思义, 必然是需要在充分了解所翻译的客体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 才能实现这一交际目的。

要充分了解语篇的文化语境, 则需要分析该语篇出何种自于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等。而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思维与社会意识, 从而使得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这种多元性与复杂性则给翻译带来了许多挑战, 因此作为译者, 要积极主动去了解分析所译语言的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以应对文化给翻译带来的挑战。

例3:

原文:

After Caperton’s mother died, his father retired and built bird⁃houses for a while.He meant well, but to a grown Caperton these designs were rather Cabrini-Green-ish, huge and institutional.

初译:

卡伯顿的母亲去世后, 拉里退休了, 曾有一段时间, 他搭起了鸟舍养鸟。他是认真的, 但是对成年后的卡伯顿来说, 那些鸟舍设计成了卡布里尼·格林公共住房式的, 很大, 像是社会福利机构。

改译:

卡伯顿的母亲去世后, 拉里退休了, 曾有一段时间, 他搭起了鸟舍养鸟。他是认真的, 但是对成年后的卡伯顿来说, 那些鸟舍设计得跟卡布里尼·格林公共住房 (芝加哥的一个公共住房项目, 已成为公共安居项目的代名词) 似得, 很大, 像是社会福利机构。

这段文字在小说中描写的是主人公卡伯顿的父亲在卡伯顿的母亲去世后建鸟舍养鸟的事情, 原文中在描写卡伯顿如何看待父亲的鸟舍的时候用“Cabrini-Green-ish”一词, 该词是原作者使用的一个合成词, 在字典中并未能查到, 但笔者在维基百科中搜索查到“Cabrini-Green-ish”一词, 百科中写到“Cabri⁃ni–Green Homes was a Chicago Housing Authority (CHA) public housing project located on Chicago's Near North Side.”可见, “卡布里尼住房项目是芝加哥住房局建在芝加哥的近北区的一个安居工程。”再往下查找, 发现“the name‘Cabrini–Green’became synonymous with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public housing in the United States.”“卡布里尼绿色住房在美国成为与公共住房相关的问题的同义词。”原来该词已经演变成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 而小说The Naturals的作者也正是美国人, 其使用语言也是基于美国的文化的, 因此翻译其作品的时候就需要去分析语篇发生的文化语境。而要将原文的文化意义传达给译入语受众则需要对该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词稍加解释与说明。在初译中, 笔者将“Cabrini-Green-ish”直接译成“卡布里尼·格林公共住房式的”, 忽略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无法理解原语中的特殊文化词, 因而将其改译为“跟卡布里尼·格林公共住房 (芝加哥的一个公共住房项目, 已成为公共安居项目的代名词) 似得”, 以期达到让中文受众理解贯穿在语篇之中的文化因素的目的。

例4:

原文:

“It’s tricky, ”Caperton said.“It’s kind of conceptual market⁃ing, kind of design.I’m a free-range cultural consultant.But my passion is public space.”

“Wow.Do you have all that bullshit on one business card?”

The man’s enormous biceps jumped.

“Sorry, ”he said.“That comment was a little aggro of me.The juice does that sometimes.”

“The juice?”

“I don’t hide it.In my field, I don’t have to.We’re entertain⁃ers.”

……

The Rough Beast snorted.“You don’t get it at all, buddy.It’s not about wrestling.It’s about stories.We’re storytellers.”

译文:

“不太好说清楚, ”卡伯顿回答到, “相当于一种概念营销, 像是设计那种。我是自由职业者, 做文化咨询师的。但我感兴趣的是公共空间。”

“嚯, 你的名片上不会把这些鬼话全部写上去了吧?”

他巨大的二头肌跳动了一下。

“抱歉, ”他又说, “这话说得有点找茬, 那玩意儿喝多了有时候就这样。 (‘那玩意儿’此处指类固醇, 可促进肌肉生长、提高无脂肪体重的药物, 滥用会导致情绪的波动, 包括无法控制的愤怒和进攻性行为;滥用类固醇在运动员中常有发生) 。”

“那玩意儿?”

“没什么好隐瞒的, 在我的行业不需要这么做, 我们可是娱乐家。”

……

这个叫“野兽”的男人鼻子里发出哼声。“你一点都没明白, 老兄。关键不是摔跤, 关键是要有故事, 而我们就是讲故事的人。”

小说中的这段话是在飞机上发生在卡伯顿和邻座的陌生职业摔跤手之间的。该语篇看似并没有什么生涩难懂的词汇, 而其中的“juice”一词该如何翻译却的确需要译者进行斟酌考量。初译时, 笔者确实没能理解该语篇中的“juice”究竟指什么, 于是只得按照“juice”最基本的意思将其译为“汁儿”, 可是这般译来, 读者想必会觉得莫名其妙, 无法领悟该语篇想要言传之意。后笔者通过在google上进行信息查找, 查得一个专门介绍有关摔跤行话的网站, 该网站对“juice”的解释是“ste⁃roids”, 意为“类固醇”。笔者通过对“类固醇”的搜索, 发现原来在运动员中间有滥用合成代谢类固醇的现象,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其可以提高在体育比赛中的水平,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类固醇可以增加肌肉围度或减少体内的脂肪。而文中的摔跤手恰来自于这样一个社会背景, 他所使用的语言也来源于其自身所处社会的文化, 或者说他说的行话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 要翻译其言语必须先了解说话者出自何种文化背景, 在充分分析了语篇所处文化语境之后才能对源语意义有更准确的传递。另外, 虽然得知“juice”在此的含义为“类固醇”, 若直接将其译为“类固醇”, 却不符合此处对话者的语气。因为原文中摔跤手使用行话有凸显他性格的作用, 译者应该如实地将这种通过语言对性格的刻画传达到译语中来, 因此也应该选用相应的用语, 通过分析, 笔者拟将“The juice does that sometimes.”改译为“那玩意儿喝多了有时候就这样。 (‘那玩意儿’此处指类固醇, 可促进肌肉生长、提高无脂肪体重的药物, 滥用会导致情绪的波动, 包括无法控制的愤怒和进攻性行为;滥用类固醇在运动员中常有发生) 。”

这一例子说明要想做好翻译, 不仅仅要能理解源语语言层面的意义, 更要熟悉源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 学习翻译的人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也应注重通过多种渠道去积极主动地了解、熟悉他国的异域文化, 以更好掌握译入语中对语言的灵活使用。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影响语篇翻译的语境要素的分析, 可以看出语境是翻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分析语境诸因素对语言形式及其意义的影响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译者作为翻译主体, 在进行语篇翻译时, 必须要有语篇意识, 并且要积极分析影响语篇意义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从而真正完成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Hasan R.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2]Halliday M A K,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3]张德禄, 李艳.语境理论与视听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 2004 (8) .

语篇分析与翻译 篇9

一、多视角多层面的翻译等值

如何评价一篇文章翻译是否成功。为了解答这个的问题, 翻译论文家们运用了数学上的概念“等值”, 希望找到一个理想的等值标准来对翻译的结果进行可量化的评定。关于等值理论的学派有多种划分。Leonardi将等值理论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语言学派, 其代表人物有雅克布森、卡特福德等;第二类是交际学派, 代表人物是奈达等;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类学派。

雅克布森提出语际翻译的“差异等值”, 他将语言视为是有符号单元组成的有序整体。“在语际翻译的层面上, 一般符号单元间没有完全对应”, 但需要通过补充目的语的“其它种种信息可以对外来的符号单元或信息做出解释”。他对翻译等值的审视, 落点于辞汇和语法, 把它们定位为影响等值度的重要因素。

卡特福德另一位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学家的代表, 更深一步地将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运用到翻译等值理论的论述中。他将等值分为形式对等和文本等值, “任何目的语范畴 (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 在目的语机体中占有的地位, 应尽可能与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占有的地位相同”。“当原语文本或文本中的单位与译语种文本或文本中的单位对该语境相同的特征相关时就发生翻译等值关系”。由此等值的考评维度进一步扩大到对音位、字型、语法、词汇及篇章等层面的考量。

奈达是被誉为是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是交际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体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再现源于的信息”。他提出了翻译的动态等值效应。要求“译文应使读者所作出的反应, 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一样”。他转移了评价翻译的视角, 将着重点从语言转移到译者和译文使用者的身上。从社会交际和语用的功能上提升了翻译等值概念的内涵。

因此可见等值翻译是多因素的、多层面的、多维度的考量和评价, 正如许多翻译学家所阐述, 绝对理想的等值, 即所有因素等值的考量都是100%, 是不可能存在的。而翻译活动要实现的是将各个因素的等值比进行最优化的组合, 实现最优的语言呈现和语用价值的组合整体。

科勒将翻译等值的各个视角和各个层面进行了归纳性的整理, 提出翻译等值包含:外延等值、内涵等值、语篇规约等值、语用等值和形式等值。本文将依据科勒的五个等值层面, 论述在既定语篇界定框架下能实现有效的商务英语等值翻译。

二、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功能语篇分析

商务英语翻译策略和商务英语语言、篇章的特点密切相关。商务本身是个综合的概念, 商务英语的题材更是广泛, 涉及到经济的多种科目, 金融、财务会计、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国际运输、市场营销、证券交易、商法等等。既定约成的行业表达能够让文章使用者对信息有准确的把握。如在会计相关的商务英语里面, 表达的专业性和特定性尤为明显。如“retained earning”“liability”“first in, first out”译为“留存收益”“负债”“先进先出法”。将"retained earning"译为“留存收益”, 是一种等值度较高的翻译, 不仅在语言上对应, 而且语用功能上的行业概念也能清晰、通彻地传递给译文使用者。由此可见在确定专业科目的前提下, 某些表达是特定的, 有较严格限定的对等的关系。

概括来说, 商务英语翻译可分为两步。一, 解析。先通过应用功能语篇分析的原理解析原语的商务英语篇章, 判定语篇的内容范畴科目范畴, 分析出原语篇的科目、语域范畴, 为商务英语翻译预先设定框架, 预设原语商务文本转换为目标语商务文本的翻译的“参数”。二, 信息转换。根据已设定的科目、体裁和语域范畴———这些指导翻译的信息转换“参数”, 找出目标语中适用的等值表达方式, 进行有效信息等值转换。

根据韩礼德建构的系统功能语法, 语篇分析涉及三个方面, 语篇体裁、语域和语言, 分别体现了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言符号的关系。本文主要从语篇体裁和语域两方面即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出发分析商务英语原语篇, 因为这两方面的分析能帮助译者"自上而下"由顶层把握翻译的框架, 为商务英语翻译的结构、句式和语言表达定位。

黄国文提出“文化语境指的是语篇在特定社会、文化中所能表达的所有意义。”语篇为一定的社会交际目的而服务, 表达一定社会文化上的意义, 遵循社会文化的交际形式和组织社会文化所承载的内容。它由语篇体裁反映出来。黄国文论述“语篇体裁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1) 纲要式结构;2) 体现式样。”纲要式结构指语篇通过特定的步骤, 将各个意义方块系统地安排, 组织成合乎特定文化背景、交际目的语篇模式, 是“有阶段有步骤的结构”。体现样式指明的是某一表达阶段的意义方块里又以什么样的模式去填充。由于商务英语的交际功能和目的较为明确, 所以其语篇“纲要式结构”的特点表现明显。如信用证, 商务目的明确, 履行支付命令, 这种商务文函, 不管是在源语还是在译语都有限定的纲要式, 从而能分步骤、有序的实现既定的商务交际目的。

情景语境由三个变量构成:语场、基调 (语旨) 、语式。这三个变量构成了语域。语场是指明语言表达处于什么样的特定的场合, 在这种场合下圈定的话题是什么。它与语言三大元功能中的概念功能相对应。基调表明用语篇来交际的双方的地位是什么, 关系如何, 与语言的社会功能相对应。基调指明在不同地位下, 关系多样的交流者们, 他们在语篇中运用了什么基调来显现了关系, 体现地位。语式是在特定语境中使用的表达方式, 体现的是语篇作者不同的行文风格, 语言范式。与语言的语篇功能相对应。由此可根据语域原理分析源语商务英语篇章的三个变量量值, 或说界定篇章所存在的三个语言区位, 然后根据目标语篇章与原语篇章语域量值对等、语言区位对等进行最优的等值翻译, 实现功能和形式上翻译等值最大化。

三、功能语篇分析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层次等值

德国翻译学家维尔纳·科勒 (Werner Koller) 将跨语际语言表达的对等导入翻译的等值分析, 提出语言有一定层度的内在对应而后翻译有对等。他强调翻译应以语篇分析为基础。翻译者对原语篇要有充分的理解, 而后根据翻译的目的建立“价值层级架构”。其表明翻译虽然不能实现语篇各因素的绝对等值, 但能根据篇章应用目的不同, 对各因素等值的优先性和等值层度进行抉择和取舍, 实现翻译各因素等值的最优组合。科勒表述:“翻译者根据价值层级架构可推导出所要翻译的语篇或片段的对等要求层级架构, 并必须先行通过有关翻译的语篇分析”。

科勒对翻译等值的概括综合了对语篇语言的考虑, 也结合了语言功用对等的考量, 认为翻译等值是多角度多层面的。他将等值归纳为五个层次外延等值、内涵等值、语篇规约等值、语用等值和形式等值。以下是具体运用功能篇章的理论分析商务英语语篇, 探讨商务英语翻译在这五个层面上的等值。

1. 以体裁分析为途径实现篇章规约等值

篇章规约等值是指原文和译文在语言使用模式方面是等值的, 符合某一篇章类别的使用规范。体裁是语言模式和规范的重要体现, 它为特定的交际目的而服务。商务英语翻译可通过体裁分析来实现篇章规约等值, 即翻译前预先分析篇章的体裁结构、语用形式和语用目的。

商务英语篇章, 不管是原文还是译文, 它都有着特定的目标读者, 要实现的是特定的商务交际目的。所以商务文章的谋篇布局都会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层层展开。这是篇章顶层结构的分析。在翻译商务英语文章时, 须对文章的谋篇布局、顶层结构有所把握。因为商务英语语篇的目的性往往十分突出, 只有把握住原文的体裁结构、内容层次安排, 才能充分领略原文目的实践的途径。而后在翻译时, 方能将原文语言模式转换为译文有对等商务语用功能的模式, 而不会出现由于目的领略不足、结构不清, 出现忽略细节, 或者翻译时堆砌累赘的旁枝杂叶掩盖商务交际的要点等问题。

以功用目的特别突出的信用证为例, 是为有效完成有条件合规的支付这一目的而展开, 要交代清信用证本身的身份信息---开证行、证书号;而后付款收款当事人的信息;再者规范支付的银行声明;付款条件等等内容。体裁结构紧紧围绕成功支付而展开。在翻译时预先把握了语言结构, 而后能为译文设定能同等实现交际目的结构模式, 遵循行业的表达规约, 体现译文信用证的“纲要式结构”, 而每一部分又依循特定的“体现样式”, 分析每一部分是信息符号式表达 (如申请人和受益人信息) , 还是命令式的表达或指示式表达 (如对议付行的付款指示) , 而后在译文进行对等模式转换。实现译文和原文的篇章规约等值。

2. 以语场分析为途径实现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的等值

外延意义的等值, 指译文和原文所描写的事物在外延意义上是相等的。内涵意义的等值, 指译文和原文所描写的事物在内涵意义上, 如在修辞层面上、社会群体语言特征等方面是等值的。外延与内涵最主要实践的是语篇三大元功能中的概念功能。因此翻译前可预先对语篇的语场进行分析, 分析语用的目标人群、行业类别、行业表达特点、和所属商业法系类别等语言参数, 确定合适的用语范畴, 而后翻译时再根据限定的用语范畴, 选取外延和内涵的等值度最高的表达, 传递同等的商务语用概念或是最贴近的认知概念。

例如, 在某关于公司账户管理话题的商务语篇, 内有“balance"这个表达, 在翻译时, 可先用语场分析篇章上下文, 判定语场参数:篇章的作者向读者传递的是某公司账户管理的信息;行业类别是商务;话题是财务的管理;作者采纳的是客观语调;表达上可能具有商务和财务的术语性质等。由此确定“balance"除了“平衡”语义外, 在对应商务中文的表达范畴中还包括“余额”。“check balance"在用语范畴已经界定的条件下就能自然地准确地翻译为“查询余额”。翻译契合语场界定的各个参数, 准确指示了话题, 实现外延等值, 同时, 传递了有效的语用内涵, 实现了内涵等值。

再如, 某外贸合同, 内含支付条款“upon first presentation thebuyersshallpayagainstdocumentarydraftdrawn by the sellers at sight.The shipping documents are to be delivered against payment only."此条款涉及专业概念, 如果未设专业认知框架, 而直接译, 会有失误。因此为正确传递概念, 翻译前先分析语场:此部分谈的是支付;支付手段;支付工具;贸易洽谈的双方采纳的是专业支付的合同用语。根据如此分析为翻译的角度定位:draft作为一种支付工具, 语义范畴有“票据, 汇票”。再进一步根据对专业操作的认识来定位:进口合同中, 且随单, 所以语义为“汇票”。在语言参数界定下, 汇票有开立 (draw a draft) 和提示 (present a draft) 等操作, 由此presentation的语义翻译范畴聚焦于“提示”;draw聚焦于“开立”。汇票又分远期汇票 (usance draft) 和即期汇票 (sight draft) , 由此在sight纷繁多样的解释里, 如视线、视野、视力、名胜等, 在语场分析、确定角度后, 它的语义翻译范畴才能排除干扰, 聚焦于“即期”, 正确传递支付概念, 实现概念等值, 提高外延等值和内涵等值度。

3. 以语式分析为途径实现形式上的等值

语式指的是语言传递的方式, 即语言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的地位和功能, 包括交际渠道和修饰方式, 和影响到语篇的衔接风格。对语篇的语式分析有助于实现译文和原文形式上的等值。形式等值不能被误读为是字句对等。形式上的等值是指译文与原文在美学上、形式上和个人风格特征方面的等值。篇章的语式分析指透过文章的行文布局、字里行间去体察文本的行文风格、表达模式等, 帮助译者翻译中实现形式等值。形式是语用功能的表征, 反映了语篇中所蕴含的处事和价值观念、交际原则、以及实现某一功能通行的意识形态等, 它是实现言辞达意的重要元素。因此翻译中形式上的等值不能被忽视, 语式分析不能忽略。

商务篇章, 尤其实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商务篇章, 语式在源语和翻译的目标语中都有各自一些既定的表达形式, 呈现出鲜明的语式特点。在进行商务篇章语式分析时, 不能局限于单向分析, 而须双向分析---既要分析源语篇的语式, 也要分析目标语在实现同种语用功能时的语式, 而后基于双向语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转译和对等翻译。

以商务合同为例。先对源语篇进行语式分析。商务英语合同文本行文简练, 结构紧凑, 注重表述的精确性和严谨性, 语体庄重、具有突出的书面语言风格, 语式特点鲜明, 其中具体表现有这么两点:被动句较多 (突出客观性避免主观色彩) 、名词化表达较多 (表明抽象思维的逻辑性和概念化, 使语体更加庄重) 。同时对目标语中文的一般合同语式也进行分析。中文合同同样要求庄重规范, 但相对于英语, 由于语法结构词相对较少, 所以更强调主体的明确和行为的清晰, 平铺直叙的主动表达较多, 被动较少。由此在翻译英文合同被动句和名词化表达时, 往往须在基于语式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主动化、动词化、结构重整等各种灵活方式的动态对等转译。

(1) 如“Any complaint must be notified to the Seller within 5 days from the date of delivery;otherwise no responsibility will be borne by the Seller.”

译:如有投诉, 须于发货后5日内向卖方提出;否则, 卖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2) 如“Partial shipments shall be permitted upon presentation of a clean set of shipping document.”

译:允许分批发货, 但须提示一套规范完好的装运单据.

(1) (2) 的原句式都是由被动句组成, 但作为目标语的中文属于“弱势”的语法结构, 言语的衔接不如英文密切, 中文合同叙事更赅要些。中文商务合同, 强调发生行为和事件的主体, 由此翻译中排除了“被”字句式, 叙事为主, 直接主动化, 突出要点。另在 (2) 句中, presentation, 是名词化地表达, 指国际单证操作中的一个操作环节--“提示 (单据) ”。根据中文合同直叙为主的语式特点, 转为动宾结构。这两句的翻译也再次表明形式等值并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等值”指相等的“价值、效用”, 原语篇和译文所采纳的语式在各自语用环境里起到相同的交际效果, 特别是商务英语此类“ESP”的翻译。

4. 以基调分析为途径实现语用上的等值

基调也是翻译时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语言参数。基调是“人际元功能在语言上的投射”。加拿大学者Gregory将基调解释为“所用语言和语言参与者关系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翻译对源语语篇进行基调分析是作者写作目的的探究、写作意图的揣摩、文章语气口吻的把握、作者主体代入的思考、原文目标读者群的认识和对文章言语分寸的解读等等。基调的分析是基于文本, 但却有超出文本, 跳出了文本的框架。基调分析是深层次的, 通过文字线索追踪作者的创作灵感根源和文思的发展, 在明示和暗示的语言表征中捕捉篇章中蕴涵的源信息, 经过翻译转码后, 实现交际语用元功能上的等值。

基调分析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较多, 典型的范例有如对《简爱》“女权主义”的分析, 超脱文本, 对作者的意图、人物的地位、大的话语环境下人物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进行剖析。基调分析能让译者对所需要翻译作品的方向把握更加自信, 在充分透析语篇的交际元功能的基础上, 更加恰当和自如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降低由于认知不全造成的译文语用功能偏差。

基调分析在商务英语语篇翻译的语用构架上作用明显。以外贸函电的翻译为例。外贸交易中的双方, 在执行外贸各个环节时通过函电中的言语实现“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 交际信息正确的解码和翻译转码和再编码, 完成交易的事项。函电中恰当的基调促进言语行为的得体展开, 推动双方诉求的成功实现。

例如初次建立关系的外贸业务函, 请求的表达非常委婉, 基调引导文体的特点突出。

如:We shall be very pleased if you will send us your product catalogue.

划线部分, 所要表现的语意就是“请”字, 要实现的意图等同于“please”。但相对于使用“Please send us your product catalogue”更为客气和礼貌。表明作者理解双方的关系是初始阶段, 关系的发展需要对方的回应与合作, 因此采用谦逊的表达。翻译中, 根据基调分析结果, 进行语用等值的转码, 在译文中表现等同的请求和客套。

可译为:请寄我们一份贵方的产品目录, 谢谢。

四、结语

虽然原语语篇和译文语篇的语言呈现不一样, 但语篇所承载的内涵、范式、功用是互通的, 尤其是对于主题鲜明、交际语用目的明确的商务类英语篇章来说更是如此。将等值理论与语篇功能分析相结合, 就是架构“桥梁”, 寻找商务语篇翻译中在原语与译语之间实现最理想的动态对等的翻译路径, 提高翻译品质。多层面的等值探究, 并不是追求每一个层面都达到最完美。甚至有时我们翻译中对质量的层级优化不得不进行取舍, 因为有时某一层面的过度提高可能会损耗另一层面的发展, 多层面等值分析让我们实现的是翻译的组合优化。通过考察、分析、界定语篇动态对等翻译参数, 探索将原语转为译语的翻译质量“有规划的”设置体系。让商务英语翻译从轮廓性的无意识的质量形成到微观的有意识翻译质量实现, 提高翻译中译者的觉悟和翻译作品的品质。

摘要:等值翻译理论不仅将语言翻译进行语体对等和语用对等多层次地结构梳理, 同时也阐述了信息表述者和受译者的认知与接受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是翻译实践的重要理论指导。将等值理论应用于商务英语文体的翻译中, 论述在商务英语文章进行功能语篇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地分析语篇参数、设定已知定量、预先建构译入语篇的形式和语用框架, 能更理想地实现翻译等值, 提高商务语篇翻译的质量。依据维尔纳·科勒的对等值理论论述, 从五个层面探讨在语篇参数界定下商务英语翻译的系统功能对等, 包括外延等值、内涵等值、语篇规约等值、语用等值和形式等值。

语篇分析与翻译 篇10

1 主述位理论

英语很高程度上属于形合语言, 在理论基础上可以以嵌入式和并置的方式使句子无限延伸。外国很多学者对主述位的研究有不同的看法如, 有学者认为主位就是句子翻译的主要信息点, 也有学者认为句子的主位是句子翻译的第一要素。其主要表达的关键点就是每一个句子主位的确定才能更好的使句子翻译的意思不脱离篇句本身的含义, 主位是句子信息组织的重要起点。述位通常表达的是新信息, 主位表达的已知信息。英语句子中一般已知信息在句子的末位, 而新信息则在句子的前面与外国学者萨特维克对主述位的研究想符合。还有学者认为新信息应该在句子的后半部分, 新信息的总要部分应该在句子后面的末端。

2 英语长句翻译的主要原则

英语长句一般包含的内容层次都在一个以上, 语法结构复杂, 修饰语多。汉语和英语在结构层次上有很大的区别, 汉语篇段往往是由多个短句组合而成一个完整的段落或是篇幅, 而英语篇章中得长句需要分成小短语甚至是词组的形式来翻译, 但是这种方式往往会使语句的原来意思改变, 没有不能真正达到翻译的目的。经学着研究主位推进法在英语长句中得使用时要注意, 如果英语语篇中不能使用推进法保留语句原意的情况下, 始终要保留语句的主位模式, 保证篇句自身具有的连续性。推进法可以在语句中使用并可以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情况下, 同样要保留主位模式。

3 主位推进与语篇连贯

3.1 主位同一

主位同一主位句子所表达的意思相同或部分意思相近, 述位则在词组上属于一一对应。如, Most Europeans have greatvigor and enthusiasm.They preper to...

They pride themselves...这三句中得主位是Most Europeans, 述位是后两句中得They。句子中的后两个述位论述的论述都是以主位为起点, 并在每句中对主位作出新的论述, 使语篇具有实际意义上的连贯。

3.2 延续型和交叉型

主位推进模式中的延续型主位是篇句中前一句的述位或是述位的一部分, 其交叉型是篇句中前一句子的主位是后一句子的述位。延续型:如, They have to consider the interests of their company,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interests of the country, they should also consider the interests of humanity.What is the moral the commanding heights of the interests of a company as opposed to moral, commanding height, but the interests of a country is not the commanding height of morality.这个例子中第一句的主位是第一句述位的一部分, 第三句主位是第二句述位的一部分, 着就是主述位推进模式中的延续型, 能使语片的整体结构首位呼应, 在意义上连贯, 内容上表现的不是那么乏味。

交叉型:如, Afert three years of studying in America, not only my listening and oral English improved, but also my reading strengthed as well.I believe that studying English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progress of working in IBA.在这四个小句中第一个小句的主位是第二个小句的述位的一部分, 第二个小句中得主位第四个小句述位的一部分, 以此类推。交叉主位推进模式与延续型主位推进模式具有相似的特点, 能够使整篇文章连贯起来, 保证篇章翻译出的文意和文章源意所要表达的内容一致。

3.3 述位同一

述位推进模式在篇句的述位上是相同的, 而主位不同。如, China is an Asian country;Japan is an Asian country;Korea is also an Asian country;India, Malaysia, and Thailand are all Asian countries.其篇句中得主位分别是Japan, Korea, Malaysia.但是主位不同所要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述位同一型推进模式在每一句的起点上都在表达着新的信息, 对起点进行论述的部分则是相同的。这种推进法使得句子结构比较集中, 能够在语句上增强语气的表达。

4 主位推进模式

英语篇章中前后句子的主述位存在着某种相互联系的关系, 而单独句子在主述上相互独立的, 相互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关联。篇句中前后句子在翻译过程中相互会发生变化或是联系, 这是英语翻译中得主位推进模式。外国学者将篇句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形式划分为三种主要推进模式:持续推进、引伸推进、线性推进。其中也有许多像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对英语翻译方式的研究提出的发展模式有两种的, 四种的, 甚至是七种的不等。但是有学者认为英语篇句翻译中主位推进法所包含的三种模式比较实用。

5 主位推进模式在英语语篇解读中得应用

语篇的连贯性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主位推进法来实现对语篇阅读的意图。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中使用的方法不同时, 可以为读者在语篇理解上提供多种角度, 有助于读者对语篇事件或是风格解读方面的清晰思路, 帮助阅读者完成语篇的解读是主位推进法使用的主要目的。主述位推进法在英语语篇中的使用, 不但能使整篇文章的结构连贯, 而且能提高和促进读者对英语语篇的理解与解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主位推进法的认识要有所提高, 合理运用主位推进模式。在阅读英语长篇时, 引导学生将主述位推进模式应用于其中。根据主述位推进模式将语篇中得主述位划分出来, 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 上文与下文的衔接, 更好的掌握语篇主题和思路, 同时也提高学生对英语语篇解读能力。

6 主述位理论在口语语篇中的应用

6.1 合力安排主位, 突出语篇中得重点信息

主位的合力安排才能进行顺利的口语交流, 其突出口语语篇中得重点信息是交际成功的基础。口语交际中如果主述位分析不明确会给相互交流带来困扰或是曲解其中的意思。在表达语篇主题时要把握好语篇中得重要信息, 合理有序有条理的安排好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如, 在演讲比赛中语篇的整体思路和要表达的主题要明确, 要让听众了解这篇演讲稿的真正意义, 理解其中的道理或是其他方面的认识。在语意表达上要清晰, 语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主述位层次要划分清楚。

6.2 主位标记法的灵活使用

经学者研究, 主位标记根据不同的语句所呈现的主位体现不同。如, What should I do improve my writting English?Are those your answers?在疑问句中有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中的主位是定语成分和主语, 而疑问句中是句子句首的疑问词。在口语化语篇表达式要注意句式的多样化, 灵活运用主位标记的方法将句篇中得时间状语、原因状语以及地点状语等安排在主位位置。将主语主位和标记主位相结合, 能有效的避免语篇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语句混乱或是主题不明确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运用句式主位、简式主位等多种句式实现多种句式的不同表达意图, 使语篇中得句子与句子之间衔接有序。

6.3 正确运用主述位推进模式

英语口语化表达过程中虽然语法没有明显的错误, 但是整体思路不清晰, 语篇整体结构缺乏连贯性。正确运用主述位推进模式, 能够增强语篇中得连贯性, 较好的理清语篇思路。如果主位和述位的推进方法比较混乱, 就会削弱语篇的连贯性, 条理不清晰也会死不可避免的。熟悉掌握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 正确使用主述位推进模式是整个语篇语句衔接紧促的依据, 也是口语表达中不可或缺的语言组织的主要方法, 才能更好的保证口语交际或是演讲中语句的生动形象, 活泼, 凸显语篇的系统性。

7 总结

主述位推进模式的应用使语篇的整结构连贯, 有助于长句翻译中比改变语篇原意。主述位推进模式的研究在英语叫许俄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对语篇的整体结构, 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关系, 前后照应等详细的分析, 可以让读者或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中的主体和思路。

参考文献

[1]贺新丽.探究主位推进模式在英语语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大学体验英语中一篇课文[J].科技信息, 2011 (35) .

[2]牛实华, 孙庆梅.英语语篇主述位推进模式的人际功能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7) .

[3]黄雪娥.英语叙事语篇的主述位结构[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 .

[4]郝吉环.主位-述位理论对语篇的构建和解读[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2 (6) .

[5]王瑛.主述位理论与篇章的理解[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3) .

[6]马秋丽.英语写作中语篇连贯性的有效途径——主位推进模式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6) .

[7]于瑾, 杨淑青, 张艳.英语主位推进模式的应用——对非英语专业考研英语选择搭配题的指导[J].科教导刊, 2009 (23) .

英译汉语篇翻译的衔接手段 篇11

关于语篇的定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结构派的看法,认为“语篇”是大于句子的单位,语篇由句子组成;一是功能派的看法,认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由句子来体现,其长度可以从一个词到一个长篇大论的文章或谈话。胡壮麟(1994:1)解释说,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从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句子可以用相关的语法来判断它是否正确,而语篇不能简单地用语法来检验。在Halliday和Hason(1976,1985)看来,任何一段能成为语篇的话语必须具有语篇性(texture)。他们说的语篇性包含两个方面的特征:结构性特征和非结构性特征。简单地说,结构性特征研究侧重的是句内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非结构特征研究侧重的是句间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本文拟从衔接的两种手段(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出发,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考察衔接手段转换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作用。

二、英汉语篇翻译中的衔接性

衔接(cohesion)这个概念是Halliday在1962年首次提出来的,在后来与Hason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1985)一书中,他们又把衔接界定为“存在于篇章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内在关系”,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于是系统地将衔接分为五大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具体包括原词复现(reiteration)、同义(synonymy)、下义(hyp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等。除此之外,张德禄和刘汝山(2003:10)还认为,在词汇语法层次上,衔接有非结构衔接特征、结构衔接特征,如主位结构,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而在音系层次上,衔接具有语音和语调衔接机制等。

三、译文的形式衔接手段

衔接和连贯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衔接能够促进连贯,但是衔接的语篇并不都是连贯的,因为如果不断地切换话题,即使很衔接,整个语篇也不是很连贯。衔接体现在语言的表层,而连贯则存在于语篇的底层。从语篇生成的过程来看,衔接是组句成篇必不可或缺的条件,从业已生成的语篇来看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衔接只是语篇连贯的内在机制,在词汇语法层次上,有非结构衔接特征(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结构衔接特征,如主位结构、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语音语调。

(一)非结构衔接

1.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就是指运用词语达到语篇衔接的目的。李运兴(2000:133)又把它分为同义衔接(synonymy)和组合衔接(collocation)。同义衔接则主要包括运用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下义词、概括词等所构成的词汇链。在英译汉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能有效地识别同义衔接,利用同义衔接确定译文选词,这是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的。如:

In 1991, one of the most eventful years of this century, the world witnessed the dramatic and transforming impact on those events of live television by satellite. The very definition of news was written---from something that has happened to something that is happening at the very moment you are hearing it….

These shots heard, and seen, around the world appeared under the aegis of the first global TV news company, Cable News Network…

……1991年是本世纪最多事的年份之一,世界目睹了衛星现场直播电视对这些事件所产生的影响。连新闻定义本身也被改写了——从已发生的事改为收看电视时正在发生着的事。……

这些全世界都听到看到的枪声,是在第一家全球性电视新闻公司,即有线新闻电视公司的主持下出现的。……(《英语世界》1992年第6期第43页)

以上是两个相邻句群的有关部分。第二段“听到的枪声”语义没错,“看到的枪声”却不合逻辑。此外,shots的语篇意义没有把握住。李运兴教授(2000:136)论证说,shots与上文的live television by satellite是近义关系,它词义较为概括,这里用以复指意义较为具体的词语live television by satellite,所以shots不应理解为“枪声”,而是“电视实况转播”。为此,该语篇的后半部分似当改译为:

那些可听可视的电视实况转播展示在世界面前。这一杰作是由首家全球电视新闻公司,即“有线新闻电视公司”赞助的。……

2.照应

在语篇中,如果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依靠该词语所指的对象,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Halliday and Hason,1976:31)。所以在朱永生、郑立信、 苗兴伟三位教授所著的《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就认为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照应在英语中的使用很普遍,比如有人称照应、指示照应、比较照应和分句照应。在具体的英汉转换中,人称照应是最具实践和理论价值的语篇现象,即用代词复指上文出现的名词的一种衔接手段。它的作用是在代词与上下文中的名词之间建立起语义联系,从而为读者提供一种连贯的认知参照框架。如:

The note was written by Lily, who was here for meeting。

丽丽写了这张纸条,她是来这里参加会议的。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看出,人称照应在具体的语篇中表现为词汇衔接,读者很容易看出,who指的就是Lily, 这样就产生了人称上的照应,这样的句子也是很有衔接性的。再如:

Mother nodded her head and stretched out her hands the baby. The nurse put it in her arms. She kindly kissed it.

妈妈点点头,把手伸向了婴儿。护士把孩子放在她怀里。她亲热地吻吻孩子。

同样地,上面的这个例句也体现了指代衔接:baby-it-it;在相应的汉语译文中也体现了类似的指代衔接:婴儿-孩子-孩子。

3.省略

省略(ellipsis)指的是作者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省略同时还体现了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朱永生、郑立信、 苗兴伟 2001:60)。由于省略的成分必须从上下文中去寻找,因此更能体现语篇的衔接功能。省略是在简洁和清晰两者之间的一种协调(Beaugrande, 1981:69)。语篇分析中常常把它分成三类:名词性省略(nominal ellipsis)、动词性省略(verbal ellipsis)和分句性省略(clausal ellipsis)。在英译汉的语篇中,动词性省略是常见的,一般来说,动词词组内的动词成分包括实义动词(lexical verb)和操作词(operator)两部分,于是,动词性省略可以划分为实义动词的省略和操作词的省略。如:

Are you going to come here?

-----Yes, I will, I was to.

你要来这吗?

是的,我回来,我准备来的。

可以看出,这个例句中省略了动词come, 剩下的就是表示情态动词的操作词will,was to。

What has your little brother been doing?

------Reading.

你弟弟在做什么呀?

读书。

在回答中省略了主语和助动词has been. 当操作词被省略时,句子的主语也一并被省略了。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省略结构在句法上是不完整的,但这并不妨碍读者对它的理解,因为读者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出省略的部分进行补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省略结构和被省略的成分之间的这种预设关系可以使句子更加衔接紧凑。

4.替代

替代(substitution)指的是用替代形式(substitute)来取代上文中的某一成分。在语法和修辞上,替代被认为是为了避免重复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语言手段。替代的目的就是用较为简单的语言形式代替上文中的某些词语,使行文简练流畅。替代可以分为三类:名词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动词性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和分句性代替(clausal substitution)。在英汉转换中,英语的动词性替代必须通过其他的变通手段再现相关的衔接关系。例如:

As for the soul of man, the Eskimos do not claim to know exactly what it is…but then who does? They see it, however, as the beginning of life, the initiator of all activities within a being and the energy without which life cannot continue.

上面句群中之画线词语即属于动词替代(does替代claim to know exactly what it is),由于汉语没有这样的替代方式,故只能用同构的方法在译文中形成词汇衔接关系。如:

人的灵魂为何物,爱斯基摩人的确难以说清——可是有谁能说得清呢?不过,他们把灵魂视为生命的开端,视为人的言语行为(全部活动)的驱动器,视为生命赖以延续的能源。

5.连接

连接衔接是通过使用各类连接词,将句与句之间的语义逻辑联系明确地表达出来,使语篇成为一个统一的语义整体。连接词体现的连接关系包括递加、逆转、因果以及时间或逻辑发展顺序等。

(二)结构衔接

结构衔接主要包括主位结构、及物性、语气结构、语音语调。

1.主位结构

在结构层次上,主位结构是在语篇翻译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衔接手段,它以线性和层次性两种方式把语篇句子所讨论的话题连接起来,共同组成不同层次的大话题,最后体现语篇的总话题。所以它也是语篇衔接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如:

As regards health, I have nothing useful to say since I have little experience of illness. I eat and drink whatever I like; and sleep when I cannot keep awake. I never do anything on the ground that it is good for health, though in actual fact the things I like doing are mostly wholesome.

说到健康,我就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我从没生过病。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困了就睡。其实,我喜欢做的事大都有助于健康,但从来不为健康而做事。

可以看出,整个语篇的主语是“I”,而且始终也是围绕这个主语进行的,语篇有很强的衔接性。

2.及物性

先看下面的一则英语原文,再对这个语篇进行具体的分析。

We received a letter from the Writer’s War Board the other day asking for a statement on “The Meaning of Democracy.” It presumably is our duty to comply with such a request, and it is certainly our pleasure.

Surely the Board knows what democracy is. It is the line that forms on the right. It is the don’t in don’t shove. Democracy is the recurrent suspicion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people of time. It is the feeling of privacy in the voting booths, the feeling of communion in the libraries, the feeling of vitality everywhere. Democracy is a letter to the editor. Democracy is the sco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inth. It is an idea which hasn’t been disproved yet, a song the words of which have not gone bad. It’s the mustard on the hot dog and the cream in the rationed coffee. Democracy is a request from a War Board, in the middle of a morning in the middle of a war, waiting to know what democracy is.

[E. B. WHITE]

前幾天,我们收到“作家战争部”的来信,要求对“民主的含义”作出表达。我们考虑到满足这种要求是我们的义务,但这肯定也是我们的乐趣。

战争部肯定知道民主的意思。民主就是构成权利的标准,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权利,是认为政府中多半人在大多数时间内还是正确的,是在选举中享有绝对的隐私权,是大家都平等自主,都自由竞争。民主是言论自由,是精华,是关键,是大家都还认可的思想,是没有遭到违背的誓言,是可以使平淡事物变的有趣的东西。战争部竟然在战争中的某一上午提出民主是什么意思,真是滑稽可笑。

在这个语篇中,所有的小句都是关系过程,只有两个例外。分别是第一段的第一个小句和第二段的第一个小句。在第一个段落中,第一个小句是物质过程,表示某个事件的发生:收到来信,成为整个交流开始的起因。第二个小句和第三个小句都是关系过程,是对这个新任务的确认。但其确认者是“义务”和“乐趣”,实际上所确认的是情态的一种,即意态。第二段的第一个小句是认知心理过程,是对作家战争部心理的描述:他们已经知道民主的意义,为什么还要问?其后的所有小句都是一个模式:确认关系过程:其被确认者是“民主”,其确认者是变化的。这表示“民主”被确认为多种事物,或者说,民主具有多种解释,多种意义。但这些意义之间是否有联系?它们可以共同组成什么样的意义模式?是需要译者进一步研究的,因为其后果可能直接影响到采取什么样的翻译方式。

3.语气结构

同及物性结构一样,语气结构也能体现衔接功能。高频率出现在语篇中某一类型的语气结构能体现语篇的功能类型。在上篇例文中,作者的语气明显带有讽刺性的口吻。比如the Board knows what democracy is, and it is certainly our pleasure. 作者充分地表明了自己的语气。在纳粹统治下的德国,讨论民主的含义体现了对“战争部”的讽刺。译者只有在语气方面尽量把握好度,才能使原文的内涵意思尽最大的可能传达给读者。

4.语音语调

语音语调也是体现衔接的一种手段。人们在说话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一口气地说出一个语句或一个语段,而是要不断地换气,比如上面文章中的一系列排比句。从语篇的谋篇意义的角度来说,有规则的停顿本身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必不可少的特征。最明显的例子还有“I have a dream”。一般来说,重要的信息都是通过重读和强调而体现出来的。总体而言,语音语调与语气结构形成互补和相互强化关系,它们一样具有衔接功能,有利于体现语篇连贯。

四、结语

在语篇翻译中,译者要通过语篇表层的衔接关系寻找源语语篇的深层意义,并借此构建译语语篇,从而传达源语语篇的深层意义。由于英汉语在衔接方面也有所不同,译者对此应有深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际间衔接手段的恰当转换,最终达到译语语篇的连贯。

参考文献:

[1]Beaugrande, Robert de & Dressler W.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M]. London: Longman,1981.

[2]Halliday, M.A.K& R.Hason.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6.

[3]Halliday, M.A.K& R.Hason.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4]胡壯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6]张德禄 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张美芳 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4).

[8]朱永生 郑立信 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语篇分析与翻译 篇12

篇章语言学研究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 研究语篇中句子排列与衔接 (cohesion) 和连贯 (coherence) , 是一种超句法分析。它超越了以往的“句本位”翻译理论, 把语言的研究从句扩展到篇, 从而将语篇功能视为语言的主要功能。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两大重要标记。语篇分析则主要是“对超句单位结构的静态描写”和“对交际过程意义传递的动态分析”。

用语篇分析理论, 尤其是宏观结构、衔接、连贯等理论, 指导翻译理论与实践, 简单地说, 就是在翻译过程中遵循“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即以原语语篇试图传递的信息为中心和贯穿始终的主线, 最大可能地构建出语义上衔接, 逻辑上连贯的语篇, 从而完整准确地表达出原语作者的思想和风格, 成功地实现原语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互动交际。

本文即以语篇分析理论为指导, 对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人生颂》及黄新渠、黄杲炘的两篇译作进行对比分析, 从主题、衔接和连贯三个方面来探讨译者在语篇视角下的翻译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从整体上把握语篇结构, 突出主题

语篇分析理论下的翻译, 强调正确处理好全局 (思想内容、文体特色、作者背景等) 与局部 (语法、句法、章法、修辞手段等语言方面的问题) 的关系, 用全局统率局部。即首先要把握原文语篇主题, 从形式到内容紧扣一个中心。朗费罗的《人生颂》, 匿名发表与1839年, 它以饱满浓郁的激情, 唱出了对人生的热爱,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肯定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批判了人生如梦的悲观情调。全诗节奏明快, 音韵自然和谐, 语言简朴流畅, 句式上反复咏叹, 层层深入, 形成了一种昂扬奋进、慷慨激昂的格调。

黄新渠和黄杲炘的两篇译作都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 完整再现了原诗的思想内涵和主题, 达到了“全局”上的一致。但在具体实践中, 即对“局部”的处理上, 二人又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例1.Life is real!Life is earnest!

And the grave is not its goal.

渠译:生命是真实的!

生活是严肃的!

它们的终点绝不是坟场;

炘译:人生多真切!它绝非虚度!

一抔黄土哪里会是它归宿;

原诗中“life”一词重复出现于结构相同的两个短句中, 构成排比。作者以呼告的方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表达出对生命和生活的珍惜与慎重, 情真意切。同时, 第二行他将新信息 (new information) “the grave”放在了主位 (theme) , 而将“its”这个已知信息 (known information) 放在述位 (rheme) , 违背了语言结构。一般来说“从已知 (old) 到未知 (new) , 从确定 (definite) 到不确定 (indefinite) ”的原则。这是一种对语篇常规 (norm) 的变异 (deviation) , 给读者造成感性上的强大冲击。

渠译选用了“life”这个多义词下的两个义项“生命”和“生活”, 分别与“real”和“earnest”搭配, 既符合汉语思维逻辑, 也完整保留了原诗的句法结构和情感倾诉, 激情澎湃。对于后一行的翻译, 他则保留了传统的“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结构, 显得充满理性, 然后用一个“绝”字再现了诗人的强烈感情。可以说, 这两行渠译的处理是从感性到理性。

相比之下, 炘译正好相。第一行他就用“它”来代替第二次出现的“life”, 似在谆谆教导;而第二行则又顺应原诗的“主——述位”变异, 并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抔黄土”代替“the grave”, 也将否定词转为“哪里会是”, 即保持了音节, 又增添了形象感, 并更容易让译文读者产生亲近感, 不失为感性的表述。因此, 他的处理是从理性到感性。

但二者的译文都很好地把握了原诗的主题, 恰当的再见了诗人的思想意图和情感流向, 因而对“全局”的理解和处理是一致的。

例2.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

Is our destined end or way;

渠译:我们注定的结局和道路,

既不是享乐, 也不是悲伤;

炘译:我们命定的终点和道路,

既不是享乐, 也不是悲苦;

诗人为了加强否定效果, 采用了倒装, 形成“突出” (foregrounding) , 而两篇译作均没有保留原句的形式, 只不过由增加的“既…也…”这种关系词来表示内在的逻辑。可是二者却都同样精确地传达了原诗句子的信息和表情功能, 与英语可以说是异曲同工。究其原因, 英语中否定词前置属于很特殊的结构, 一旦使用则非常突兀, 令人耳目一新。而汉语中这样的结构则太普通太常见, 如“不是那个人打了我”, “不是明天去博物馆 (是后天) ”等, 根本起不了英语中这样结构所带有的加强效果的作用。正是基于对原诗主篇整体中心的最大突显, 两位译者才会共同的做出这样的选择。因此, “突出主题、把握全局”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 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连接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中介, 需要紧紧围绕原文主题和感情基调, 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传达方式、文体特色以及语篇模式, 确保译文读者能够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原文。然而, 单单是主题明确、重点突出还远远不够, 还需要在“局部”上多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和必要的处理, 使译文结构完整、逻辑连贯, 即在语言形式上具有粘连性 (cohesion) , 在语义上具备连贯性 (coherence) 。

三、体质语篇的衔接

语篇中的语义连贯是通过衔接 (cohesion) 来实现的。衔接是控制构成语篇的“有形的手”, 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 主要依靠语法和词汇两大手段实现。译者要深刻了解并能熟练运用原语和目的语的衔接手段, 才能针对需要, 在双语之间转换自如, 实现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间的成功交际。

例3.For the soul is dead that slumbers,

And 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渠译:因为沉睡中的灵魂已经死去,

万物并非它们显示的模样。

炘译:因为昏睡的灵魂已死亡,

而事物不是看来那模样。

原诗中第二行的“And”在渠译中被删减, 在炘译转化为“而”。由于原诗表达的只是一种承递关系, 继续叙述原因的另一个方面, 因此“and”符合英语的语言认知结构, 衔接自然。而汉语是意合语言, 在渠译中其语义关系已由“并非”传达, 实现了语义上的连贯, 因而衔接标记词“and”也就不用译出。炘译增加了“而”, 在衔接标记上与原诗保持一致, 但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保持音节。

同样的, 在原诗的第二节、第四节和第七节中出现的“An d”, 在两篇译作中也都没有译出。这是由于英语属于“语法型”的语言, 衔接手段多用“形合法”, 句子的逻辑关系主要通过不同的语法标记来表达;而汉语是一种“语义型”语言, 其传统的衔接手段多用“意合法”, 主要通过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来传达语义。

四、保持语篇的连贯

连贯是语篇结构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 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 常常被理解为语篇各组成部分在意义或功能上的连接关系, 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无形的手”。译者只有理解看似相互独立、实为相互照应的句内、句间关系并充分表达, 才能很好的传达原作的题旨和功能。

例4.Art is long, and Time is fleeting.

And our hearts, though stout and brave.

Still, like muffled drums, are beating.

Funeral marches to the grave.

渠译:艺术长久, 韶华飞逝,

我们的心尽管英勇而坚强,

却仍然像阵阵低沉的鼓声,

正朝着坟墓把哀乐敲响。

炘译:学艺费光阴, 时日去匆忙,

任我们的心勇敢又坚强,

依然像一些蒙住的鼙鼓——

敲打着哀乐走向那坟墓。

原诗在这一节中, 运用了“And”、“though”、“still”等“连贯标记” (coherence markers) , 表达出诗人客观唯物而又坚定向上的人生观。该节最后一句暗示了类似于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鲍蒙特、弗莱彻作品中的句子:我们的生命只是我们向坟墓的行进过程, 并借用了“beating”的双关含义 (心跳和敲鼓) , 实现了语篇上的高度连贯和一致。

再观渠译和炘译, 尽管在连接词上的选择略有不同:渠译为“尽管”、“仍”, 炘译为“任……”、“依然”, 但逻辑意义均保持了一致, 并且二者均在最后一行加上了“敲响”或是“敲打”, 弥补了“beating”的双关之意在汉语中的空缺, 保留了原意。值得注意的是, 炘译在第三行后面加上了一个破折号, 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意图, 让读者在理解中不会感觉到这样的理解太突兀。

以上结合《人生颂》及其两篇译文, 我们探讨了在翻译过程如何坚持语篇分析的基本原则, 从原文的整体语篇和相关语境的分析出发, 在追求对原文信息的完整传递和构建结构完整、逻辑连贯的译文语篇的过程中, 成功的实现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由于语篇视角下的翻译所追寻的是原文和译文语篇在最大程度上的意义对等和在同一语境中具有相同的功能。因此在翻译中, 译者不必拘泥于原文的一字一句, 而要立足于它的整体语篇, 再建一个具有相同突出主题并且语义衔接、逻辑连贯的译文语篇, 从而圆满实现翻译这一“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

摘要:用语篇分析理论指导翻译理论与实践, 有助于完整准确地表达出原语作者的思想和风格, 成功地实现原语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互动交际。本文即以语篇分析理论为指导, 对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人生颂》及黄新渠、黄杲炘的两篇译作进行对比分析, 从主题、衔接和连贯三个方面来探讨译者在语篇视角下的翻译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语篇分析,翻译实践,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杜金榜.试论语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学刊, 2008 (1) .

[2]陈宏薇.汉英基础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4]李悦娥, 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大学生工作论文下一篇:协作系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