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过程与翻译症

2024-10-18

翻译过程与翻译症(精选9篇)

翻译过程与翻译症 篇1

1对于翻译过程的研究

翻译过程, 是指翻译者对具体文本的转换活动过程。 (许钧, 2009:44) 也就是说, 翻译并非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 而是译者在选定好一个要翻译的文本之后, 对原文本进行解码, 用目的语进行编码的复杂过程。在历史上, 中外翻译家们对翻译过程的思考一直没有中断过, 他们从自身经验出发, 对翻译活动的主要步骤进行描述与总结, 这些认识都是翻译家们的切身体会, 为我们讨论翻译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1翻译思维过程的非线性

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发现, 非线性思维是一种“化直为曲”的复杂系统探究方式, 以多样循环性为其主要特征, 是对“化曲为直”的线性还原论简单思维的超越 (杜玉生, 2010:143) 。在此之前, 受线性思维的影响, 中西翻译理论界曾经出现了“等值翻译论”的主张, 认为不同语言在等价关系上可分与可加不会改变原文的性质, 更不会受到时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不同语言可在逻辑规律的作用下达到互换性与互译性。巴尔胡达罗夫主张, “可以在音位、词素等6个层次上建立等值翻译, 译者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在相应的层次上选择翻译单位, 以期达到等值 (韩子满, 1999:46) 。”这种对于翻译等值的线性追求已经受到译界的质疑与否定, 有的学者认为“等值”一词不适合翻译研究。

1.2翻译过程的非线性

翻译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实践活动, 所以我们的思维过程一定也是非线性的, 我们需要从事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活动, 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分析问题, 最终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 而不能满足于译文和原文的一一对应。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 对于非线性的翻译过程的认识我们需要做到两点。

第一, 一定程度的简化。由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及认识的迫切性, 采用某种简化的方式是必要的。翻译活动存在着非线性的普遍规律, 对其做系统的理性研究是必要的。因为尽管翻译活动主要涉及不同语言与文化间的个性、差异性、复杂性, 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共性构成了翻译的可行性。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思想的物质载体和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社会性。

但对于翻译规律的非线性简化研究绝不能只强调静态的语言规律, 而忽视了语言的集体运用——实际交际;而是探求开放的、动态的、使用中的言语规律。这种非线性的简化方式倡导的是翻译研究的理性回归, 即弄清楚翻译研究的主干框架——言语规律:包括人们语言资质与交往资质在内的理论框架。只有确立了主干理论框架之后, 才能更好地调节多元理论的关系, 并形成主干清晰、多元丰富的总体理论模式。

第二, 有限的预测性。在非线性的翻译研究中, 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精确预测。这种精确预测是科学技术工具理性所竭力主张的, 据此, 有学者认为翻译理论所要做的就是精确找出解决翻译难点与指导翻译实践操作的规律, 要建立翻译学就必须找出亘古不变的精确规律, 否则翻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只能是“残缺的艺术”。这种对翻译研究的精确预测不仅是对翻译理论的苛求, 更是对翻译理论的贬低, 因为翻译理论的价值之一在于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基础, 去探讨更多的其他人文科学的智慧。翻译研究应该持有一种有限预测的怀疑态度, 采取前瞻性的眼光, 致力于对未来翻译活动的指导。这是一种信仰, 译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过往的翻译理论只是一个价值判断, 而不是事实陈述, 是基于翻译实践的有限的描述, 而不是对复杂的翻译现象进行长期预测的范本。

2机辅翻译的有限性

经济全球化下交流日益密切。语言交流的必要途径:翻译, 在时代与科技的进步推动下蓬勃发展。与此同时,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的知识和信息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对翻译效率、精确度等方面已被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将机器辅助翻译产品应用于翻译已是大势所趋。因为计算机辅助翻译有着先进的记忆技术和开放的记忆库、专业术语库, 为译者提供一个高效和高质量的平台,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使得翻译更加简单高效。但是一方面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应用也受到文本本身的制约, 如机辅翻译就不适用于文学文体的翻译。而另一方面, 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研究机构从事机器翻译或者机器辅助翻译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但是语料资源的缺乏使得翻译产品无法在大规模真实语料下进行测试, 从而导致机器辅助翻译却未能产品化。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机辅翻译的有限性。

2.1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

现在计算机辅助翻译主要可以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 翻译记忆技术;2) 术语管理系统;3) 认真校核过程。也就是说计算机辅助翻译主要依赖于语料库, 当需要翻译一个新句子时, 通过检索的办法在语料库总寻找和该句匹配度高的翻译实例, 同时软件可以帮助译者不断地积累翻译语料甚至翻译痕迹。

2.2计算机辅助翻译优势与局限

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优势在于它能使翻译工作更加流畅快捷。译者可以在术语库中检索到重复的词语或者句子, 从而提高翻译的效率并节省出大量时间用于应对其他翻译任务。翻译工具能迅速定义出单词的意义, 译者只需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就可以完成对词语的翻译。机器翻译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已经成功地加以利用, 如产品说明书、天气预报等一些基于专业语料库的材料的翻译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辅助翻译软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专家学者的质疑。首先, 从以上论述可知, 辅助翻译软件可以应用的文本形式有限, 在翻译某些重复率高的文本中, 翻译软件可以做到的自动替代和重新的构建;但是在文学领域, 如诗歌翻译, 计算机辅助翻译基本不能发挥其优势。其次, 辅助翻译受到一些限制性因素的影响, 例如, 句子的复杂性、语言的模糊性及专业上的限制, 其优势无法体现。最后, 辅助翻译软件使用成本高。一套完整辅助翻译软件价格不菲, 而且还要配备高性能计算机, 以上提到的这三个原因是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局限性, 也阻碍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普及与发展。

3翻译过程的非线性过程决定了机辅翻译的有限性

刘宓庆先生在他的《当代翻译理论》中指出“翻译涉及的是从形式到内容、从语音到语义、从达意到传情、从语言到文化的多层次、多方位语际转换。” (刘宓庆, 1999:41-48) 。也就是说机器翻译要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翻译必须跨过对语言的表面分析层次而进入深层次分析, 即实现:对词组的分析;对句子变化的分析;对篇章的宏观分析。所以想要完成如此复杂的任务, 计算机是做不到的。

日常翻译的材料主要可分为三类:表达功能文本、信息功能文本和感召功能文本。就拿表达功能文本来说, 该文本主要用于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传达一种美学形式。对于专业翻译工作者来说, 这类文本的翻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更何况是对于没有任何认知能力的机器。

笔者试图让机器翻译了下面两句:

1.It’s a good father that knows his son.

2.I wish I could bring you to see my point.

机器译文分别为:

1.它是个好父亲, 了解自己的儿子。

2.我希望我能让你明白我的意思。

正确的译文分别为:

1.就算是最好的父亲, 也未必了解自己的儿子。

2.你要我怎么说你才能明白呢。

这两个句子并不具有明显的文学文本特点, 机器翻译已经显示出弊端;所以如果真的让机器来翻译文学作品, 特别是诗歌, 结果可想而知。文学翻译还是应该采取借助机器翻译, 但是由译者占据主导地位指导机器的翻译行为, 而机器只为译者提供翻译记忆、片断匹配、术语统一的服务。

4结语

在翻译文本时, 机器无法理解原文只能做的只是机械性的转码。“因为一个翻译需要以下三方面的知识:独立于上下文的语言知识, 即语义学知识、与上下文相关的语言知识, 即语用学知识和普通常识或世界知识, 即非语言知识 (孙致礼, 1999:4-6) 。”因此想要用计算机翻译来代替或者取代人工翻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机器能理解和组织的句子都很简单, 句法还远远没有达到特别是在专门用途语言材料的领域, 人工智能系统还在完善之中。因此, 我们要正确认识人机关系, 既不能因为人脑的优势而去否定电脑所取得的成就, 也不能把电脑同人脑对立起来, 完全地否定人脑, 我们应该促使二者共同进化。另一方面, 我们在使用机辅翻译工具的同时, 必须适度地加入人工干预, 以使文本达到更高的精准度。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44-54.

[2]杜玉生.复杂性思维与翻译理论创新[J].湖北大学学报, 2010 (3) .

[3]韩子满.翻译等值论探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2) .

[4]杜玉生.复杂性科学与翻译研究[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 2011 (3) .

[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99:41-48.

翻译过程与翻译症 篇2

Chemical Industry

1.Definition of the Chemical Industry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ere had been little difficulty in defining what constituted the chemical industry since only a very limited range of products was manufactured and these were clearly chemicals, e.g., alkali, sulfuric acid.At present, however, many thousands of chemicals are produced, from raw materials like crude oil through(in some cases)many intermediates to products which may be used directly as consumer goods, or readily converted into them.The difficulty comes in deciding at which point in this sequence the particular operation ceases to be part of the chemical industry’s sphere of activities.To consider a specific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is dilemma, emulsion paints may contain poly(vuby1 chloride)/poly(viny1 acetate).Clearly, synthesis of viny1 chloride(or acetate)and its polymerization ate chemical activities.However, if formulation and mixing of the paint, including the polymer, is carried out by a branch of the multinational chemical companies which manufactured the ingredients, is this still part of the chemical industry or does it now belong in the decorating industry?

It is therefore apparent that, because office diversity of operations and close links on many areas with other industries, there is no simple definition of the chemical industry.Instead each official body which collects and publishes statistics 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ll have its definition as to which operations are classified as “the chemical industry“.It is important to bear these in mind when comparing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which is derived from several sources.The major chemical companies are truly multinational and operate their sales and marketing activities in most of the countries of the world, and they also have manufacturing units in a number of countries.This international outlook for operations, or globalization, is a growing trend within chemical industry, with companies expanding their activities either by erecting manufacturing units in other countries or by taking over companies which are already operating there.Individual manufacturing plants have capacities ranging from just a few tons per year in the fine chemicals area to the real giants in the fertilizer and petrochemical sectors which range up to 500000 tonnes.The latter requires enormous capital investment, since a single plant of this size can now cost $250 million!This, coupled 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automatic control equipment, helps to explain why the chemical industry is capital-rather than labor-intensive.The chemical industry is very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which takes full advantage of the latest advances in electronics and engineering.Computers are very widely used for all sorts of applications, from automatic control of chemical plants, to molecular modeling of structures of new compounds, to the control of analytical instruments in the laboratory.3.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in Chemical Industries

In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chemical industry in the developed world has been its great commitment to, and investment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A typical figure is 5% of sales income, with this figure being almost doubled for the most research intensive sector, pharmaceuticals.It is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at we are quoting percentages here not of profits but of sales income, etc, as well.In the past this tremendous investment has paid off well, leading to many useful and valuable products being introduced to the market.Examples include

synthetic polymers like nylons and polyesters, and drugs and pesticides.Although the number of new products introduced to the market has declined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years and in times of recession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is usually one of the first to suffer cutbacks, the commitment to R&D remains at very high level.Likewise the chemical industry’s contribution to transport over the years has led to major improvements, Thus development of improved additives like anti-oxidants and viscosity index improves for engine oil has enabled routine servicing intervals to increase from 300 to 6000 to 12000 miles.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ork has also resulted in improved lubricating oils and greases, and better brake fluids.Yet again the contribution of automobile polymers and plastics has been very striking with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automobile derived from these materials---dashboard, steering wheel, seat padding and covering etc.--now exceeding 40%.(4)Shelter, leisure and transport.In terms of shelter the contribution of modern synthetic polymers has been substantial.Plastics are tending to replace traditional building materials like wood because they are lighter, maintenance-free(i.e.they are resistant to weathering and do not need painting).Other polymers, e.g.urea-formaldehyde and polyurethanes, are important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reducing heat losses and hence reducing energy usage.Plastics and polymers have made a considerable impact on leisure activities with applications ranging from all-weather artificial surfaces for athletic tracks, football pitches and tennis courts to nylon strings for racquets and items like golf balls and footballs made entirely from synthetic materials.Other major advances in this sphere have been in color-fastness, i.e., resistance to the dye being washed out when the garment is cleaned.Parallel developments in the discovery of modern synthetic dyes and the technology to “bond” them to the fiber have resulted in a tremendous increase in the variety of colors available to the fashion designer.Indeed they now span almost every color and hue of the visible spectrum.Indeed if a suitable shade is not available,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of an existing dye to achieve this can readily be carried out, provided there is a satisfactory market for the product.(3)Clothing.The improvement in properties of modern synthetic fibers over the traditional clothing materials(e.g.cotton and wool)has been quite remarkable.Thus shirts, dresses and suits made from polyesters liker Terylene and polyamides like Nylon are crease-resistant, machine-washable, and drip-dry or non-iron.They are also cheaper than natural materials.(2)Heath.We are all aware of the major contribution which the pharmaceutical sector of the industry has made to help keep us all healthy, e.g.by curing bacterial infections with antibiotics, and even extending life itself, e.g.blockers to lower blood pressure.(1)Food.The chemical industry make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food production in at least

three ways.Firstly, by making available large quantities of artificial fertilizers which are used to replace the elements(mainly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which are removed by the growing crops during modern intensive farming.Secondly,by manufacturing protection chemicals i.e.pesticides, which markedly reduce the proportion of the crops consumed by pests.Thirdly,by producing veterinary products which protect livestock from disease or cure their infections.It may seem strange in textbook like this one to pose the question ”do we need a chemical industry?” However, trying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will provide(i)an indication of the range of the chemical industry’s activates.(ii)Its influence on our lives in everyday terms, and(iii)how great is society’s need for a chemical industry.Our approach in answering the question will be to

consider the industry’s contribution to meeting and satisfying our major needs.What are these? Clearly food(and drink)and health are paramount.Other which we shall consider in their turn are clothing and(briefly)shelter, leisure and transport.2.The Need for Chemical Industry

The chemical industry is concerned with converting raw materials, such as crude oil, firstly into chemical intermediates, and then into a tremendous variety of other chemicals.These are then used to produce consumer products, which make our lives more comfortable or,in some case such as pharmaceutical products,help to maintain our well-being or even life itself.At each stage of these operations value is added to the product and provided this added value exceeds the raw material plus processing costs then a profit will be made on the operation.It is the aim of chemical industry to achieve this.It is therefore apparent that, because office diversity of operations and close links on many areas with other industries, there is no simple definition of the chemical industry.Instead each official body which collects and publishes statistics 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ll have its definition as to which operations are classified as “the chemical industry".It is important to bear these in mind when comparing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which is derived from several sources.阅读材料11

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的定义

上世纪初,定义化学工业的构成是没有什么困难的,因为只有非常有限的产品被生产,而且这些产品是无害的化学制品如强碱和硫酸。然而现在大量的化学制品被生产,这些从未加工的材料如原油(在某些情况下)通过中间介质得到可以直接消费的产品,或某些准备转变为消费品。定义化学工业的困难就在于确定这些操作过程中哪一点是化学工业的范围。举个特别的例子来解释则个困境,乳化油漆可以含有聚合物(聚乙烯树脂)/聚脂(乙烯基醋酸纤维)。很明显,人造聚乙烯树脂(或醋酸纤维)和它们的聚合物都是化学制品范畴。但是,如果油漆的合成和配制包括聚合物是由跨化学行业的公司生产出来的,那它是化学制品还是装饰产品呢?

因此那时很显然地,因为操作部门的多样和许多其他工业领域的紧密联系,没有单纯的化学工业。相反地,制造工业的那些收集和发布统计资料的正式部门会有自己的定义正如操作过程被分类为“化学工业”。在比较那些不同来源的统计信息的时候,在心里忍受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2.化学工业的需求

化学工业跟很多原材料的转变密切有关。例如原油,首先要变成化工中间产品,然后转变成相当多种类的其他化工产品。这些于是用来生产消费产品,而另一些产品则制成药用产品,用来维持我们的健康甚至生存。每一个阶段的操作价值都被加入到产品中,而且假设这些附加价值远远超过了原材料和过程的成本,这样操作流程就产生了利润。获得这些是化学工业的目的。

本文提出“我们需要化学工业吗”,这显得的有点奇怪。然而,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会得到:(i)化学工业的领域,(ii)对我们生活各方面的影响,(iii)社会需要化学工业的巨大。我们回答这个问题的方向应该是考虑该工业对满足我们主要需求的贡献。这些是什么呢?干净的食品(和饮料)还有最重要的健康。其他的我们应考虑它们换来的服饰,住房,娱乐及交通运输。

(1)食品。化学工业对食物生产的主要贡献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生产大量的肥料,使现代农业取代种植农作物获得的元素(如氮、磷、钾),第二,生产如傻虫剂的保护化学制品来减少病虫对农作物的危害。第三,生产兽医药品来保护家畜免受疾病和治疗传染病。

(2)健康 我们都意识到制药部门工业对保持我们健康主要贡献。例如通过抗生素治愈细菌传染,甚至可以延续生命,再如维生素β可以降低血压。

3.服饰。现在的合成纤维的性能比以前的服饰材料(如麻,棉)有了显著的改善。衬衫,裙子以及外套是用聚酯如涤纶和聚酰胺如尼龙制成的,它们防皱,可用机器洗,易干,不需要烫平,并且比天然原料便宜。

合成颜料和把它们染到纤维技术的同时发展,时尚设计者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颜色。他们现在跨越各种可见的颜色和色彩。如果一种渐变颜色不能获得,通过修改原料就可以很容易实现了,该产品如果有需求市场的话。

在这范围的主要改进就是颜色的牢固,例如当衣服被洗涤时,抵抗颜色被洗掉的能力。

(4)住房 娱乐及交通运输在住房方面,现在的合成聚合物 已经被大量使用。塑料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建筑材料如木材,因为它们更轻和不需要维修(它们能抵抗风化合不用涂料),其它的聚合物,例如甲醛或聚氨脂是非常重要的材料,因为它们减少散热减少能量使用。塑料和合成物在娱乐活动引起一个相当大的影响。运用范围有:田径场的合成胶,足球网和网球拍的尼龙线还有高尔夫球和足球都是用合成材料制成的。

同样地,这几年化学工业在交通运输方面的贡献也得到很大改善,添加剂如抗

化剂和和发动机的油粘性的改进提高,使日常工作距离增加从300英里到6000再到12000英里。研究和发展地提高使得原油和动物油的提高,增强流动性。汽车聚合物和塑料的显著贡献使得所有的汽车都受益于这些材料,如仪表盘、方向盘、轮子、座椅垫子和它们的覆盖物现在都扩大40%。

3。化学工业的研究和发展

化学工业在发达世界的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它已经成为一种保障和研究发展(R&D)的投资。典型的数字占到销售收入的5%,是大部分研究和制药部门的两倍。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引用的是销售收入,而不是利润等其他的。在过去,这种巨大的投资能很好偿还回来,使得很多有用和由价值的产品被引入市场。例如包括合成聚合物像尼龙和聚酯和麻醉药和杀虫剂。尽管这几年引入市场的新产品的数量明显减少,通过一个过渡期,研究部门将是其中一个最先减少的,剩下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机构。R&D的承诺仍然保持在一个高的水平。化学工业是一个高技术的工业,它集中了电子和工程中最新的先进因素。计算机都得到了各种类型的广泛应用,从化工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到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模型,到实验室分析仪器的控制。

I 个别生产工厂在良好的化工领域容量从每年几吨到真正巨大的肥料和石化部门,其达到500000公吨。后者需要庞大的资本家投资,因为一个单独的这种规模的工厂需要花费250 000 000美元!这样的话,结合自动控制设备的广泛应用,来解释为什么化学工业是资本集中型而不是劳动集中型。

翻译过程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篇3

关键词:翻译过程,回顾,反思

翻译研究传统上总是从翻译结果也就是“产品”的角度来探讨翻译。实际上,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不关注翻译的“生

这部电影的片名翻译就是增译法的一个完美体现。“Babe”如果按照原题翻译成《贝贝》,中国观众将无法明确判断影片的主要内容,甚至可能会误导观众产生错觉,以为这部电影是关于一个名叫贝贝的小孩子的。这不符合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所以译者将其翻译成《小猪贝贝》。增加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观众马上就能判断出,这是一部描述小猪故事的电影,而且肯定充满童趣。可以说,此处增译法的使用也起到了寻求最佳关联性的翻译效果。

3.3直译法

直译法是所有翻译中最普遍的一种翻译方法。如果影片中的原文对白经过直译后,容易被目的语观众所理解,也就是说,观众不需要付出过多的推理努力,就能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那么译者就可以运用直译法进行影视翻译。“这样既可以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借鉴外来语言,丰富本民族语言的发展”(刘学娜,2009)。另外,在有些特殊情况下,通过缩减法、增译法、意译法及其他翻译技巧都无法完全传递原文效果的时候,也只能用直译法来处理。比如影片中小猪贝贝和母羊Maa第一次见面的场景:

Maa:Ewe.(母羊,发音同you)

Maa说第一个“Ewe(母羊)”的时候,小猪以为她在反问“你呢?(You?)”于是又重复了一遍“我是猪。你是什么?”Maa不耐烦地强调“我是母羊。一只母羊。”原片对白巧妙利用了英语语言中同音异义的单词,制造了幽默效果。但是这种效果在这个场景中是很难用中文来传递的。因此对于这段对白,本片的译者运用了直译的方法,把ewe直接翻译成母羊。当然这个翻译还没有达到完美的效果,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是接近最佳关联了。

类似场景的对白翻译达到了完美效果的,笔者认为当属钱绍昌教授在《成长的烦恼》第52集中的一个巧妙处理:哥哥迈克想要竞选学生会主席,弟弟本为帮助哥哥竞选,做了很多标语牌,写上“I like Mike.”(我爱迈克)表示支持。可是本竟然将like拼成lick(舔)。“like”和“lick”在英语中有相似的拼写,但是用中文却很难表现出两者的相似性,于是钱教授把“I lick Mike.”译成“我受迈克。”汉字“爱”与“受”一笔之差,与英语“I lick Mike.”有异曲同工之效。中国观众能够理解,也达到剧情所要表现的喜剧效果(陈瑛,2009)。这个翻译让观众通过最小的推理努力,实现了最佳的语境效果,符合关联理论的翻译原则。不过钱教授的这个翻译已经不是直译,而属于意译法的范畴了。

产过程”,我们就无法了解翻译的本质,无法对翻译活动有完整的认识。翻译的思维过程不是一维的抽象思维,它包含着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交错运用(杨自俭,1994)。翻译过程中大脑到底是如何将信息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学者们对翻译过程这个“黑匣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近二十年来翻译研究的重点从规范转向描写,翻译过程研究的势头大增。下面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成果及现状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翻译过程的理论研究

纵观翻译过程的研究可以发现,传统的翻译过程研究多为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我国著名学者许均就曾经写过一篇

3.4意译法

“影视翻译经常会涉及一些文化信息的处理问题。由于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有时候原文提供的信息所暗含的交际意图难以被目的语观众识别”(苏远芸,2010)。或者原文的表达方式经过直译后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述习惯。此时译者可以采取意译法进行影视翻译。

《小猪贝贝》中有这样一句话:“There are many perfectly nice cats in the world.But every barrel has its bad apples.”这句话可以直译为“世界上有很多非常讨人喜欢的猫。但是每一桶苹果里总有几个坏的。”但是后半句的表达不符合中文的表述习惯,因此本片译者把这句话译成:“世界上有很多非常讨人喜欢的猫,但也有害群之马。”“害群之马”的比喻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有利于中国观众进行语境假设和推理,体现了最佳关联原则。

4.结语

影视作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影视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个案研究,对影视翻译技巧进行了分析,证明关联理论对影视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关联理论框架下,译者应以最佳关联原则为指导来进行影视翻译,引导观众以最小的推理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影视翻译的最终目的。相信随着影视翻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国观众能更好地欣赏到更多、更优秀的外国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2]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01).

[3]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07).

[4]王荣.从关联理论看字幕翻译策略———《乱世佳人》字幕翻译的个案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2).

[5]孙雪梅,孙易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影视翻译策略[J]电影文学,2009,(20).

[6]苏远芸.关联理论对西方影视剧字幕翻译的阐释[J]电影文学,2010,(4).

[7]刘学娜.从关联理论看影视翻译的语言特点及技巧[J]鸡西大学学报,2009.10,VOL9,(5).

[8]刘念黎.影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归化和异化[J].电影文学,2008,(10).

[9]陈瑛.影视作品中文化顺应性的翻译技巧[J].电影文学,2009,(10).

《简论翻译过程的实际体验与理论探索》,是一个典型的经验总结式的研究。经验总结能够给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提供许多指导,可翻译过程研究不单是总结翻译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而要深入分析译者的思维过程。有不少翻译理论家走得更远,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过程模式。奈达(Nida,1969)借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提出逆转换模式,将翻译分成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构。Diller&Kornelius将翻译看成是一个语码的转换过程,源语文本经过源语接收者即译入语发送者之后把原文本的意义传达给译入语接收者。Kade把翻译活动放到交际理论的大框架里,他的模式把翻译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源语发送者把源语文本发送给译者,第二阶段是作为源语接收者的译者把文本从源语转换为译入语,第三阶段是译者作为译入语发送者把译语文本发送给译入语接收者。Honig&Kuβnaul提出的模式属于功能翻译模式,描述的是一个理想的译者在理想化的情况下如何处理翻译的过程。对于这些模式,Lorscher评价到,这些模式是理论思辨式的,使用的是规定性或静态的描述方法,不能描述或解释翻译过程的动态性和翻译时的大量思维活动,不能解释翻译过程的心理现实性(Lorscher,1991)。贝尔在《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以心理语言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对源语和译语中的信息过程进行研究,他认为翻译分成两个阶段:源语语篇分解和译语综合。然而,因为缺乏实践检验,这一模式的正确性仍有待论证。

近年来,翻译中的其他因素也引起人们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人们开始注意到翻译过程中的非语言知识等因素的作用,对口译的关注也有所增加。比如,Steiner基于阐释学的理论提出了翻译的四个过程,即信赖释意、理解入侵、表达吸收和对等补偿。Gile的口笔译教学理论中把翻译模式分为之前是理解阶段和再构阶段,作为这个模式的组成部分还有知识库存和知识获取两个部分。它强调理解和翻译的分离,以及在两个阶段的检查与决策。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翻译过程研究,但由于其逻辑推断的论证方式,我们无法客观地描述译者的思维过程,翻译是如何发生的仍然需要进一步地探索。

二、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

近二十年来,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心理学的口语报告法(verbal protocol,verbal report)被引入翻译过程的研究,用以考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思维活动,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内省法、事后回顾法和出声思维(TAP),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出声思维,即研究人员要求受试者一边按要求操作,一边把头脑中的所有思维活动全部用语言表述出来。有许多学者和研究小组如Lorscher,哥本哈根商学院的TRAP和巴塞罗那独立大学的PACTE都利用这一手段对翻译过程进行过探索,使翻译过程的行为分析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Jaaskelamen在2002年总结了使用出声思维进行的翻译过程研究:“研究目标变得具体”;“试验方法更为严格”;“研究的工具总的来说更有效”。出声思维用于翻译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的主要方面包括:1.翻译策略。对翻译策略的研究已从传统的产品取向的规约性立场转变为过程取向的描写性立场,从译者信息加工的角度分析翻译以分辨出译者在真实的翻译情景中有意识地解决翻译问题的步骤。2.翻译单位。翻译单位可大可小,并不局限于词、短语、句子、句群与语篇,同时翻译单位因人而异。译者翻译时所依据的翻译单位其实是一种动态的语言实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具体情况对翻译单位作出相应的调整,翻译单位的长度与译者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3.职业译者与翻译新手的比较。职业译者比翻译新手更具有篇章意识,译者经验越丰富越注重译文的功用或读者的需求。职业译者要比新手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翻译并不会随着从业时间的增长而变得容易,职业译者并不总是表现得比翻译新手好。

这种对翻译的心理过程的探究给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翻译过程的研究也因此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内省法来探究的翻译过程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从目前的主要研究内容来看,认知途径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翻译模式、翻译策略、翻译单位的研究上,而对于基于规约性的课题比如翻译的本质、译者主体性、翻译的语境等关注不够。

第二,翻译心理过程研究所依赖的方法也受到质疑。尽管出声思维已被普遍接受为收集数据的工具应用于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但人们又认为它并不能提供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消息。Ericsson和Simon(1987)认为,受试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对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处理,而不是信息处理本身。而且受试者只是把有意识的思维言语化表达出来,而人脑大部分思维过程是下意识的、高度自动化的,所以会造成数据的不够全面。同时,在口头报告的过程中,受试者往往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比如实验时间、参考书等,从而有可能导致受试者的口头报告数据不太真实。

三、结论与前景

几十年来,对于翻译过程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翻译行为的实验研究结果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处理、语言接收、语言生成,以及语言使用者的思维策略。虽然对于内省法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仍有质疑之声,但我们不能否认,随着人类对自身大脑逐渐加深了解,出声思维法的前景可能更为广阔。从目前的发展阶段看,出声思维还只适用于形成假设,而少用于验证假设,但将来它可能带我们展开更宽阔的翻译研究的领域。

那么,我们不应该因为其局限性而畏缩,而是要克服内省途径的翻译研究的局限性,完善翻译过程研究的成果,推动翻译过程研究继续前进。在翻译过程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翻译策略、技巧、动机、情感和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也要得到进一步探索。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可以采用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作为补充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并对受试者情绪、译文产品等进行综合分析,使得外部观察与内省报告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应采取措施严格外部环境,保证数据的可靠,以便获得有意义的结论。

参考文献

[1]Ericsson,K.A.&Simon,H.A.Verbal Reports on Thinking.In Faerch&Kasper,1987:24-53.

[2]Lorscher,Wofgang.Translation Performance,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A Psych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Gunter Narr Verlag Tibingen,1991.

[3]Nida,E.A.Science of Translation.Language,1969,(45):483-498.

[4]蒋素华.关于翻译过程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55-58.

翻译过程与翻译症 篇4

材料力学的介绍

材料力学是应用力学的一个分支,涉及受不同类型载荷的固体的性能。这是一个有多种名称的研究领域,包括:“材料强度”,“易变形体的力学”。本书中研究的固体包括受轴向载荷的杆,轴,梁,圆柱和由这些零件装配的机构。一般情况下,我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因受载而引起的应力,应变和变形;如果当所有负荷量达到破坏载荷时,能够测得这些物理量,我们就可能得到一份完整的固体力学性能图。

在材料力学的研究中,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同等重要。很多情况下,我们通过逻辑推导来获得预测力学性能的公式和方程,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公式不能用于实际情况中,除非材料的特性是已知的。只有在实验室中做过适当的实验之后我们才能使用这些特性。并且,当工程中的重要的问题用逻辑推导方式不能有效的解决时,实验测量就成为一种实际需要。材料力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理论与实验极有趣的结合,在一些情况下,是实验指出了得出正确结果的方式,在另一些情况下确是理论来做这些事。例如,著名的达芬奇(1452-1519)和伽利略(1564-1642)通过做实验测定钢丝,杆,梁的强度,尽管在当时对他们的测试结果并没有充足的理论支持(以现代的标准)。相反,著名的数学家欧拉(1707-1783),在1744年就提出了柱体的数学理论并计算其极限载荷,而过了很久才有实验证明其结果的正确性。因此,欧拉的理论结果在很多年里仍然未被采用,但今天,它们奠定了圆柱理论的基础。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把理论推导和在实验上已确定的材料性质结合起来研究的重要性将是显然的。在这一节,首先。我们讨论一些基本概念,如应力和应变,然后研究受拉伸,压缩和剪切的简单构件的性能。

1.Stress应力

通过对等截面杆拉伸的研究初步解释应力和应变的概念[如图1.4(a)]。等截面杆是一个具有恒定截面的直线轴。这里,假设在杆的末端施加轴向力P,产生均匀的伸展或拉伸。假设沿垂直于轴线的方向切割杆,我们就能把杆的一部分当作自由体隔离出来[图1.4(b)]。张力P作用于杆的右端,在另一端就会出现一些力来代表杆被切除的那一部分。这些力连续的分布在横截面上,类似于作用在被淹没物体表面的连续的静水压力。力的密度,也就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称为应力,一般用表示。假设应力是均匀分布在横截面上[如图1.4(b)],我们很容易得出它的大小等于密度乘以杆的横截面积A。而且,通过图1.4(b)中所示物体的平衡,我们也能得到它与力P等大反向。因此,我们得到

P(1.3)A

作为在等截面杆中求解均匀应力的方程。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应力的单位是力除以面积——例如:牛每平方毫米(N/mm2)或磅每平方英寸(psi)。当杆在力的作用下被拉伸时,如图所示,所产生的应力称为拉应力;当施加反方向的力时,杆被压缩,这时所产生的应力称为压应力。

方程(1.3)的必要条件是应力必须均匀分布在杆的横截面上。如果轴向力通过截面的质心时,这个条件将会被认识,同时可以通过静力学验证。当载荷P不是作用在行心时,将会产生挠度,更复杂的分析就是必要的了。然而,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本书中假定所有的轴向力都作用在横截面的行心。而且,除非另有说明,物体本身的质量一般忽略不计,就像讨论图1.4中的杆那样。

3.Strain 应变

受轴向力时,杆的总的伸长量用希腊字母表示,如图1.4(a)所示。单位长度的伸长即应变,可以用

L计算得到。这里L是杆的总

长度。注意应变是无量纲量,只要应变在杆上是均匀的,就可以通过方程(1.4)得到精确的结果。如果杆被拉伸,此时的应变称为拉应变,即材料伸长或被拉伸;如果杆是被压缩,即为压应变,这就意味着杆的相邻的截面离得更近了。

Unit 5 机械振动

机械振动是一个质点或物体以一个平衡位置为中心做往复周期的振荡运动。由于工程师几乎要面对所有的机械和结构中,因此机械振动就成了一个经常有遇要到的问题。在机器和结构中,大多数振动是不希望存在的,因为振动会产生附加应力或交变应力,引起额外磨损,增大轴承载荷,导致疲劳破坏,使飞机、船、火车及汽车上的乘客产生严重的不很舒服感,并且振动会吸收本可以做有用功的能量。1940年的Tacoma Narrows Bridge倒塌就是一个由振动引起附加应力而导致结构破坏的例子。附加振动可能损坏精密仪表、工具和机械的精度。为了防止来自振动的破坏,旋转机械需要很好的平衡。当飞机的螺旋桨在飞行过程中损坏或断裂时,螺旋桨就将不再对称,除非可以及时停止,否则发动机产生的振动就会把它从飞机上撕裂下来。汽车由发动机或在崎岖不平的路上行驶时产生的振动会在一定的部位产生交变应力,最终导致杆件疲劳失效。

有时候振动也能产生有益的效果。比如,振动可以压实物体,用脱粒机将谷粒与谷壳分离。那些在具有常规发动机的飞机上可正常运行的仪器,当用于滑翔机或喷气机时,因为缺乏振动,可能会趋于粘滞。在这种情况下,就需在仪器的仪表板上安装振动器。

当质点或物体是由弹簧系统支撑时,由于实际应用和额外力的移走,轴、梁或其他弹性系偏离平衡位置,这时质点或物体将开始振动。一些常见的例子有:图1.19(a)中,A物体在螺旋弹簧上被垂直拉离平衡位置时释放,它就会垂直振动;图1.19(b)中,当B物体在一个

悬臂梁(忽略质量)上偏离平衡位置并释放时,它的垂直振动;图1.19(c)中,当摆锤C由细线(忽略质量)固定在竖直平面时的摇摆运动。

如图1.20(a)所示,小物块W通过弹簧悬挂在固定支撑上并处于平衡位置。如果将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然后释放,在不考虑任何摩擦力的情况下,物体将关于平衡位置做无休止的振荡运动。图1.20(b)所示的是物体W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y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图。振动的一个基本性质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重复运动。振动的周期T是重复运动的最小时间间隔。完成一个周期的运动是一个循环。振动频率f是在给定的单位时间内完成循环的个数;常用的单位是次每秒,cps,或赫兹,Hz。需要注意的是频率是周期的倒数,用公式表示为:f1

T。

不管是线性的还是成角度的,振动的振幅是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

机械振动是通过弹力保持的,有时是重力,这些力被称为自由振动。自由振动通常称为固有振动,一旦开始,就将以固有频率持续振动。强迫振动由系统外的周期性激荡力产生并保持,它以激荡力的频率发生。如果系统近乎无摩擦和无耗散,那么,当激荡力的固有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接近时,强迫振动的振幅就会变得非常大。因此,尽管强迫振动的频率与弹性系统的固有频率无关,但是,所产生的振幅会受到两个频率的影响。振动也被分为阻尼振动和无阻尼振动。当摩擦力,空气阻力,粘性阻尼和其他所有阻力都忽略时,振动就是无阻尼的。当考虑这些因素时,物体就发生阻尼振动。在实际应用中,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摩擦阻尼力可能被忽略,但是,它最终会阻碍自由振动。

当一个质点或物体的运动被限制时,它的位置用一个坐标就能完全表示,这时,我们就说它有一个自由度。当一个系统可以在两个方向振动或由两个可以在同一方向独立振动的物体组成时,我们说它有两个自由度,这时,质点任意时刻的位置需要两个坐标来确定。例如,一个单质点系统,通过弹簧固定,如图1.21(a)所示,只能在竖直方向振动,有一个自由度。一个可沿铅垂方向振动的双质点系统,所受约束如图1.21(b)所示,有两个自由度,这是因为要确定任意时刻质点的位置需要两个坐标。一个由四个弹簧固定的单质点系统,如图1.21(c)所示,在竖直面内被限制运动,有两个自由度,这是因为在竖直面内要确定任意时刻质点的位置需要两个坐标。一般而言,单一刚体有六个自由度,因为它有沿三个坐标方向移动和绕三个坐标轴转动的可能。

Unit 6 金属

大约现有元素中的四分之三可归类为金属;而大约一半金属元素都有一定的工业或商业上的重要性。尽管严格定义的金属只局限于纯金属,但是普遍的用法是把它扩展到更广范围的金属合金。尽管纯金属有很多特性,他们在商业中的应用也很局限。金属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用途非常广泛,正是由于这种结构上的原因,很多金属被用于工业上。

金属材料是晶状固体。单个晶体是由单元晶粒按有规则模式重复而形成的三维晶格。一块金属则是成千上万相联晶体的集合体,而这些晶粒都沉浸在从晶体原子中脱离出来的带负电的价电子云中。由于这些自由电子对带正电的金属原子或离子有静电吸引力,因此可以将晶体结构紧凑的结合在一起。而由于金属结晶结构致密本质导致的这种很大的结合力是造成金属一般都具有良好机械性质的原因。同样,电子云使大多数金属有很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据生产金属的模板来辨认金属。当金属已经以固体的形式存在或形成时,并且是塑性的,被称为可锻金属。将液体金属倾倒入模型形成的金属称为浇铸金属。

金属材料分为两类: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所有黑色金属的基本成分都是铁元素。这些金属涉及的范围从含碳90%以上的铸铁和碳钢到特种铁合金,在这些铁合金中,各种其他元素的总和几乎占总成分一半。

除商业纯铁之外,所有含铁的原料,包括铁和钢,都被认为是主要的铁碳合金系统。虽然碳含量很少(钢材中少于1%,铸铁中不超过4%)而且通常低于其他合金元素,但它仍然是机械性能发展和控制的主要因素。

就定义而言,那些铁元素不是主要成分的金属原料被称为有色金属。大约十几种有色金属有相对广泛的工业用途。排在第一位的是铝,它仅次于钢铁,被广泛的应用于今天的结构金属中。铝、镁、钛和铍被认为是轻金属,因为它们的密度比钢铁的密度小的多。

从消耗量方面来说,铜合金是排在第二位的有色金属。铜合金有两大类:一类是黄铜,它是以铜和锌为基础的二元合金;另一类是青铜,它原本是铜锡合金系统。而现在,青铜还包含其他铜合金系统。

由于锌、锡、铅和锑的熔点都低于800F(427C),因此把它们归类为低熔点合金。锌的主要结构用途是拉模铸造,它的消耗量仅次于铝和铜,排名第三。铅和锡在应用中是非常局限的,仅适用于需要熔点低和其他特性的场合。

另一类广泛的有色合金被称为难熔金属。这些金属有钨、钼和铬,它们的熔点都在3000F(1649C)以上,常用在必须抵抗异常高温的产品中。

最后,贵金属,价值高是它们的共性。另外,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有许多有益的物理特性。

PART Ⅲ工业流程

Unit 11 化学工程

1.什么是化学工程?

从广义上讲,工程被定义为特定行业使用的科学技术和设施,例如,机械工程是指技术和设施被用来制造及其,它(机械工程)主要是以机械力基础,这些力用于改变被加工材料的表面形状或物理性质,而材料的化学性质不变。化学工程包括材料的化学加工,主要以化学和物理化学的高度复杂性为基础。

因此,化学工程是注重设计,制造,机械设备操作,化学加工工业机械等要就工程领域的分支。

化学工业是首先以化学科学为基础,例如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等等,然而,它(化学工程)不是简单的复制他们的发现,而是依靠他们进行大量的化学处理。主要的目的是使化学工程成为一门纯粹的学科,是一种能够找到一种操作和设计商业设备及配件最适合最经济的方案。因此,化学工程在没有经济,物理,数学,控制理论,机械原理,和其他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是不可想象的。

在化学工程的早期,化学工程是一门大的描述性的学科。在那时许多的早期的化学工程的教科书和手册都是百科全书一样商业生产过程中所知道。在科学和工业制造取得进展并在增加化学制品的数量上给人印象深刻。如今,是有充当的80,000种化学品的生产来源。化学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使化学和技术科学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可为化学加工工艺奠定理论基础。

随着化学工程的稳步向前发展,新的数据,新的联系,新的归纳正在被加入化学工程的主题。许多他们自己的分支区别化学工程的主流。正如加工和机械设计,自动化,化学模拟加工和建模等等。

2.化学工程的基本趋势?

化学工程一直被用来加工工业来改变原料的物理状态或化学成分。化学工程师所研究问题的传统范围,从复杂性和规模上来讲,也许都可以称之为是中等尺度的问题。这种尺度包含反应器和单一工序的装备以及制造工厂里单位操作的组合体。未来的中等尺度研究将越来越多地有微观尺度的研究和极端复杂系统的宏观尺度的研究来补充。

化学工程将来会整合成比其他任何工程领域分支都宽尺度(的工程学科)。例如,一些工作可能把宏观尺度的环境和中间尺度的燃烧系统和微观尺度的分子反应和运动联系起来。另一些工作可能把一个复合的飞行器的宏观尺度的性能和中间尺度的机翼的化学反应器以及反应器的布局将受复杂液体的微观动力学研究的影响。

如此,将来化学工程将会构想和在微观到宏观的连续的尺度范围内严谨的解决问题。他们将会新的工具和新的观察发现以及研究其他学科:分子生物学,化学,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并且他们在制造和过程设计和加工方面将会越来越多的用计算机,人们的智慧,以及解决问题的专门的系统。

Unit 12 工业制造的传递现象

1.引言

传递现象是一个共有的名词来源于有规则的集成研究的三个古典的工程领域的学科;(1)能量或热传动,(2)质量传递或扩散(3)动量传递或流体动力学。当然,热和质量传递发生在流体中,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些工程研究人员们青睐于热传导和固体扩散,然而,这个学科实际上是比流体力学的范围更广。该学科不同于流体力学之处还在于传递现象的研究利用了传热,传质,和动量传递方程之间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随着它们经常被提起,能够经常涉及到相似的物理构造借以发生传送,因而,明白一个传送过程就可以明白另一个传送过程。而且,如果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都相同,则仅需对其中一个(传递)过程求解,因为通过改变名称,该解可用作任何其他传递过程的解。

需要强调的是,然而,在传递过程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重要的不同之处,尤其在动量传动,和热或质量传递。尽管如此,一个对传递过程相似之处有系统的研究会使识别和明白他们的不同之处变得更加简单。

2.为什么工程师要研究传递现象?

自从这门学科涉及到一些自然规律,一些人把它归类为工程方面的一个分支。这如这些原因一些参与经济性设计和设备操作以及技能方面的工程师,十分适当地提出传递现象将会在实践中体现价值。大致有两种答案回答这些问题。第一种要要求认识热,质量,动量等传递发生在各种工程设备中,热交换器,压缩机,核电站,增湿机,空气冷却器,干燥器,分馏器,减震器等等。这些传递过程也参与到人体当中就像在复杂得过程凭借污染物质的其反应扩散到大气中。如果工程师想要了解在工程装备中所发生的情况,并就造作的经济性做出明智的决策,那么他们应该对控制这些传递过程的物理定律有所理解,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中答案是工程师们需要能够用他们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来设计这些正在发生的装备过程。这样做他们必须预测出热,质量或动量等传递的比率。例如,考察一个简单的换热器,即一根管子,通过保持器壁温高于流过管内的流体温度,即可加热流体。这个比率通过管壁传热给流体的依靠的因素叫做热传递系数这是在进行昂贵的实验室或试验工厂测量后以及通过相关度量的以观察或实验为依据的方程式所获得的。这些方程式在一定范围内适合一些数据的方程式;它们不是建立在原理的基础上,也不能用在已经获得数据的精确度意外的问题上。

更便宜的而且一般更可靠的方程式被用在传递现象来预测传热系数通过以自然规律为基础的方程式。这些预测的结果将会通过一个研究工程师计算一些方程式(通常是用计算机)后获得的。一个设计工程师将会用这些方程式是研究型的工程师获得传热系数。

记住设计热交换器的工作一样也是不管如何要先得到传热系数。由于这个原因,一些传递现象的课程仅仅强调传热系数的确定和实际的单元操作课程的设计水平。当然获得参数也是很重要的,热传递系数被用作设计,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一个传递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工程课程就像是一门学科。

事实上,有一些设计的工程师可以用这个方法和传递想象的方程式直接用于设备的设计的例子。一个例子就是一个作为一个管子说明的管子型的反应器,这个热交换器伴随着均相化学反应发生在里面会描述的早些,流体以某种反应物浓度进入管子,而以减小了的反应物浓度和提高了的产品浓度排除管子。

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今天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然而,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将会用这种方法解决。如果工程学的学生接受教育没有变得过时,那他们必须做好思想准备,同伙理解传递现象的一种方法,应用计算机将会创造未来。因为它有巨大的潜力正像他的应用的趋势,传递现象的课程将会最终证明这是在大学生涯最实际而且有用的的课程。

Unit 16 压力容器及其部件

压力容器时不泄露的容器。它们有各种尺寸。最小的直径不到一英寸,最大的直径能达到150英尺甚至更大。某些是埋在地下或海洋深处,多数是安放在地上或支撑在平台上,还有一些实际上是在航天飞行器中的贮槽和液压装置中。

由于内部压力,容器被设计成各种形状和尺寸。内部的压力可能低到1英寸,水的表面压力可能达到300000多磅。普通的单层表面建筑压力是15到5000磅,虽然有很多容器的设计压力高出或低于这个范围。ASME锅炉和压力标准中第八卷第一节指定一个范围从15磅在底部到上限,然而,内部压力在3000磅以上,ASME标准,第八卷第一节,指出考虑特殊设计的情况是必要的。

压力容器的典型部件描述如下:

圆柱壳体在石化工业中对于结构压力容器圆柱壳体是经常被用到的,它是很容易制造、安装并且维修很经济。虽然在一些场合应用载荷和外压控制,要求的厚度通常由内压决定。其他因素如热应力和不连续压力可能有要求厚度决定。

成型的封头许多的端封头和过度部分有设计工程师选择。用一种结构相对另一种依靠很多因素,如成型方法、材料成本、和空间限。一些经常应用的成型封头是:

带凸缘的封头 这些封头通常在较低压力的压力设备中,例如汽油罐和锅炉。有些也应用在较高压力的但是较小直径的设备中。设计和结构的许多细节在ASME标准,第八卷第一节中给出。

半球形封头通常,在一个给定温度和压力下半球形的要求厚度是相同直径和材料圆柱壳体的一半。假如我们用镍和钛昂贵的合金建造实心或覆盖形半球形封头,这样是很经济的。假如使用碳钢,然而,由于这高价的制造费用就不比凸缘形和碟形的封头经济。

半球形封头经常通过部分三角形结构加工,也可以通过旋转法或施压法加工。由于半球形封头比与它们连接的圆柱壳体薄,所以在封头与壳体连接区域必须是等高的,以便减小不连续区域的影响。

椭圆与准球形封头这样的封头是十分普遍的在压力容器中。它们的厚度与连接壳体是一样的。这就简化了焊接安装的工作。因此,由于这边意外的区域所需的厚度小于封头的实际厚度,多余的部分就可以用于这些区域内接管的补强。许多工厂都可以提供不同直径和厚度的封头而且在价格上有很强的竞争力。

锥型和准锥形封头这些封头在漏斗型和塔容器中作为底部封头应用,而且它们也可用做不同圆柱直径的过渡区域。由于在链接区不平衡应力,这圆锥到圆柱的链接区必须考虑成圆锥形设计的一部分。因为较大的力,ASME标准,八卷一节中,规定当锥形内部施加压力顶角限制成小于30度。

盲板,覆盖版,和法兰一个较为普遍形式的压力容器封头是无支撑的扁平封头或覆板。这可能由完整壳体组成或由壳体焊接而成,可能由螺栓或快速开关装置连接而成。可能是圆形、方形、矩形或其他形状。螺栓被安装应用垫圈的地方的扁平封头称为盲板。通常,盲板被连接在两个边缘区之间放一个垫圈的容器封头上。虽然扁平的封头可能是圆形或非圆形的,但是它们有均匀的厚度。

开口和接管所有的工艺容器都需要有输入和输出的物料。对于一些容器,物料是大量的或内部经常变化的,通常是通过连接的整个封头或一部分来给开一个较大的通道。然而,对于大多数容器,物料的进口与出口通过与管道相连接的封头或壳体的开口。另外还有一些开口还是需要的,例如方便人进入的人孔。对以一些从外面检测容器的手孔的开口也是必要的。另外一些清理容器的和排水口也必须有。这些开口不总是有一个接管被安装在开口。有时闭口有一个人孔盖或或手孔盖直接被焊接或用螺栓连接在容器上。

支撑大多数直立容器由裙座支撑。由于它们传递剪切力所以裙座是经济的。它们总是通过地脚螺栓和轴承板把力传递到地基上。支脚容器是较轻的并且支脚到容器的底部提供较容易的通道。一个经济的设计是支脚直接连在容器上并且力是由剪切产生的。水平容器通常由鞍座支撑。由于壳体太薄有时加强环可能被用把力传递到鞍座上。热膨胀问题应该被考虑。

Unit 17压力容器的设计

容器的选择虽然很多因素决定着容器的选择,但是影响选择的两个基本要求是安全和经济。许多内容都被考虑,像材料的可获取性,抗腐蚀能力,材料的强度,类型和载荷的大小,安装的位置包括风载荷和地震载荷,制造的地点,容器安装的方位和在设备制造地点劳动力的可用性。

随着特殊压力容器在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的广泛应用,恰当材料的应用很快变成一个主要问题。对于容器的最主要的材料是碳钢。许多其他特殊材料也被应用在抗腐蚀或者储存液体材料的性质不衰减的能力方面。材料的替代十分广泛并且覆盖层和涂层被广泛应用。设计工程师必须与过程工程师进行交流为的是所有备用材料归因于容器的整体完整性。对于这些容器要求野外安装与在现场建造的相比,尽管容器制

造的不利条件,但是在焊接处的质量安全必须保证。对射线探伤,应力消除,和其他在野外的操作预测必须建立。

对于那些在低温环境下运行或盛装液体的容器,必须注意保证材料在低温下的抗击能力。为了满足性能容器可能要求高合金钢,有色金属,或一些特别的高温要求。

那种压力容器标注被应用首先考虑的是是否有一项标准在安装方面。如果有就按规定标准进行。如果管辖部门已经决定采用ASME规范的第八篇,那么需要确定的只是选用第一分篇还是第二分篇。

有很多操作需要用第一分篇而不是第二分篇,但是底线是经济的情况下。第一分篇用近似的公式,图表,和曲线图在简单的计算。第二分篇,在另一方面,用复杂的公式、图表、在压力报告中必须被描述的分析设计方法。有时,由于对按第一分篇设计的容器在最低要求之外又增加了许多附加要求,因此按第二分篇设计选取较高的需用应力可能更为经济。

特殊的设计要求在所有单元增加标准信息,像压力、设计温度、形状和尺寸,其他的信息内容也是必要的并且必须被记录下来。腐蚀和侵蚀量被给并且一个合适的材料和保护方法必须被记录。液体的类型必须被包含,像致命因子,必须被提到由于要求的特殊设计细节。支撑位置,水平或竖直,并且支撑点像来自支撑容器和管子的力一样必须被记录。坐落位置也得给出一边风、雪、地震的要求可能被确定。冲击力和周期要求也要包括。

对于ASME标准,第八篇第二分篇,是否作为疲劳分析的说明已经通过AD-160给出。如果疲劳分析被要求,这个特殊的周期和力也被给出。另外,设计说明书指出是否包括恒力或瞬时力。需用压力包含很多种形式的力

设计报告和计算ASME标准,第八篇第二分篇,规定一种正式形式的带有假设设计报告在使用说明书中在压力分析计算方面。这些计算被准备和鉴定由一个专业的工程师在压力容器的设计试验中。如同用户设计条件一样,制造商的设计报告以及有关制造厂数据报告的证书嗾使强制性的。这有制造厂保存成文件保存五年。

材料的说明书所有的标准都有材料的详细说明书和要求用于描述哪种材料是允许的。被允许的这些材料特殊的标准被列出或被限制在被允许的应力值范围内。根据这个章程和标准,对于一个特殊进程的容器的许用材料是被规定的。例如,仅SA与SB的标准材料可能用在ASME锅炉和压力容器制造中。

安全因素为了提供一个设计与实际公式的差距,那个被建立在复杂的理论与不同失效模式下,实际的设计公式应用在减小厚度和压力水准,一种安全因素被应用在多种材料性能,这种性能决定着许用应力。安全因素直接与理论和失败模型、没中规定的特殊设计要求和被确定和估计的多种真实压力水准的程度有关。

纵观世界,多种安全因素被用在材料的寿命上去建立锅炉、压力容器和管子的设计许用压力。对于这个温度变化到建立许用压力的缓慢破坏的温度,这所有建立的许用压力是在屈服强度的基础上的。在许多国家,一种因素被应用在经过许多次试验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数据上。在其他国家,数据是由低的屈服强度和高的屈服强度决定的。在另外的一些国家,对于设计部件这真正的数据是由多次测试而确定的。部分的设计归因于设计的公式。并不是所有国家用极限抗拉强度作为确定许用应力的标准。

PARTⅤ 机械加工

21泵

1.介绍

泵是提出,转移或压缩液体和气体的设备。下面介绍四种类型的泵。在所有的这些中,我们一步步采取措施防止气蚀,气蚀将减少流量并且破坏泵的结构。用来处理气体和蒸汽的泵称为压缩机,研究流体的运动的科学成为流体动力学。

水泵是用管子或其他机械把水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水泵的操作压力从一磅到一万磅每平方英尺。日常生活中,泵是很多的,有用于在鱼池和喷泉使水循环和向水中充气的电泵,还有用于从住宅处把水引走的污水泵。

现在,两种典型的排水泵是容积泵和离心泵。容积泵通过由真空产生的吸力把水引到一个紧凑的地方。这种类型泵的一个实例就是提升或压力泵,在20世纪中叶美国农村普遍使用。提升泵的操作是通过一个与被管子包住的活塞手柄来进行的。当我们提升活塞时在管子下部产生一个局部的真空,这样我们就用管子从下面的取水,并且送到泵的一个空间。当水被泵吸入时,单向阀关闭,阻止水流回到井下。接着泵的活塞吸入更多的水进入泵的膛体中。这样最后形成溢流,水从管口处流出。而离心泵时使用了一种螺旋推进器,旋转时使水流动,而且推进器的切片是在泵送水时侵入水中的。而且,当推进器旋转时,水进入位于刃片的轴部的间隙并且以很高的压力甩向底部。与它类似,离心泵的早期形式,螺杆泵,通过一个管子螺丝钉的组成,当旋转时,把水提升上去。螺旋泵经常用在污水处理厂中,因为他们可以运输大量的水,而不会因为碎片而堵塞。在远古的中东,因为对农场进行灌溉的需求,所以有一种强大的动力去推进水泵的进程。在这些区域里,早期的泵是为了将水一桶一桶的从水源或河渠中提升到容器中。古希腊的发明家和数学家的阿基米德泵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首先提出螺旋泵的发明家。之后,古希腊发明家发明了第一个提水泵。在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初,英国的工程师Thomas Savory,法国的物理学家Denis Pa]pin,和英国的铁匠和发明家Tomas Newcomen,它们发明了用蒸汽驱动活塞的水泵。蒸汽驱动的水泵首先广泛的被应用在从煤矿往外输水过程中。现在离心泵使用的例子,可以是在哥伦比亚河上使用的大古利水坝。这个泵有超过灌溉一百万英亩的土地能力。

2.往复泵

往复泵有一个在圆筒中上下移动的活塞,可以使水规则的流入或流出圆筒。这些泵可以是单作用的,也可以是双作用的。在单作用的泵中,泵的作用仅仅发生在活塞的一侧,典型的例子就是升液泵。在升液泵中,活塞通过手上下移动。在双作用的水泵中,泵的作用发生在活塞的两侧,比如说电动的或气动的锅炉给水泵,水以高压通过蒸汽锅炉供给。这些泵可以是单级的也可以是多级的。多级的往复泵的泵系列

有多个刚体。离心泵

离心泵被认为是旋转泵,它是有一个旋转地叶轮,也有刃片,刃片是侵入液体中。液体也是由叶轮轴向进入泵,并且旋转的叶轮将液体甩向叶片根部。同时叶轮也给液体一个较高的过度,这个过度能够使泵的一个固定部件转化成压力。我们一般称为扩压器。在高压泵里,很多叶轮可以被系列选用,并且在一个叶轮后有一个扩压器,也可能含有导轮,可以逐渐的降低液体的过度。对于低压泵来说,扩压泵一般就是一个螺旋形的通道,成为蜗壳,作用原理是拦截面逐渐增加可以有效降低流体的过度。在泵工作前,叶轮必须被灌注,也就是在泵启动时,叶轮必须被液体包围。也可以通过在吸入线上放另一个截止阀来实现,截止阀在泵停止工作时是液体保留在泵内。如果阀泄露了,泵可以通过阀的入口,从外面的水源比如说蓄水池来取水灌注。一般离心泵在排水线也有一个阀控制流体和压力。对于小流量和高压力来说,叶轮作用很大部分是放射状的。对于高速流体和低压排水压力,泵中流体的方向可以近似于与轴的轴向平行,这时泵有一个轴流。这时叶轮就近似于螺旋推进器。从一种流的状态转换到另一种流的状态是渐进的,对于中间状态,设备可称为混流泵。射流泵

射流泵是通过一个流量相对较小的液体或蒸汽,以较高速度移动到较大的液流。因为高速流体要通过液体,它从泵里带走液体一部分,同时,高速流产生一个真空,这个真空又把液体吸入泵内。射流泵经常给蒸汽锅炉注水。另外,也应用来推动的船只,特别是在正常的推进器可能被破坏的浅水里。其他类型的泵

图示理论与翻译过程中的冗余处理 篇5

Kant提出, 图式 (schema) 是组织人们世界知识的内在结构, 认为概念只有和个人的已知信息联系才有意义。现代图示理论起源于Bartlette的“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32) (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 。外部输入的信息通过编码、组织, 汇入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网络, 即进入长时记忆并储存起来。编码的具体形式即各个具体的图式, 是人们头脑中已有的结构性知识或知识单元, 其中心作用在于构建对某个事件、客体或情形的解释。

翻译, 尤其是文学翻译, 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 涉及译者的思维、感受、动机、情感、记忆等心理因素。翻译过程基本发生在人的大脑之中, 我们应当应用心理学的规律, 在有关感觉、信息处理、记忆及认知科学等心理研究的框架中来分析该过程。翻译过程中, 图示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译者本人对源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而且可以进一步指导译者的翻译行为。

2.语言的冗余性

(1) 语言符号具有相关性, 根据前面出现的符号, 可以预测后面可能出现的符号。当语音或文字不清楚时, 人们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话语或文章的含义。在有噪声干扰时, 仍能根据已听清楚的部分来识别不清晰的语音。话语或语篇中并非一切成分对于传达语言符号整体所包含的信息都不可缺少, 意味着语言符号具有冗余性, 它保证了话语或语篇在不理想的环境下 (如书面文章中有遗漏, 谈话时有嘈杂声, 书写的字母不清楚, 发音不清晰) 仍能发挥其交际功能。

(2) 不同的语言冗余度有差异。英语书面语的冗余度在67%到80%之间, 汉语书面语的冗余度在56%与74%之间。可见, 汉语书面语的冗余度略低。对于同样长的字母序列, 汉语在语义方面给人们的预示比英语弱, 语义的不确定性程度更大。在英汉互译过程中, 要考虑两种语言冗余度不同, 根据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对不同的冗余度的适应的差异, 采取必要的翻译策略:一, 调整译文, 使冗余度适量;二, 帮助读者建构新的图式, 拓展旧图式或激活已有图式, 在译语读者和源语文化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3.对翻译过程中冗余信息处理的启示

信息度 (informativity) 是建构语篇标准之一, 指语篇信息量超出语篇接受者心理期待的程度, 也就是语篇信息是否在预期之中、是否已知、是否不确定的程度。当源语语篇提供的信息超出解码过程所需, 多余信息被称为“冗余”。冗余是有效语言交际的重要因素。从信息角度来说, 语言冗余在语内交际中总是适度的 (王金波、王艳, 2002) 帮助接受者保持相同的信道容量, 即受到噪音 (信息缺失、外部干扰等) 干扰时依靠理解能力来理解信息发送者的含义。一个语篇或话语中, 冗余和信息度成反比:冗余信息比例越大, 信息量 (新信息和有效信息) 比例越小, 信息度越低;反之, 冗余信息比例越小, 信息量 (新信息和有效信息) 比例越大, 信息度越高。信息量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语言交流的障碍。

读者作为语篇信息的接受者, 有付出一定努力来理解语篇内容的心理准备。信息度高的语篇处理的难度高, 更有挑战性, 也更有趣味性。但是信息度不能高到完全超出了读者的现有图式, 以免影响读者激活相关图式帮助理解的过程。信息度是所有语篇的共性, 不管结构或内容多么为人们所熟悉, 一个语篇中总会有读者未知的或不能预测的因素。每个部分信息度都很低的语篇会让读者感觉单调枯燥, 味如嚼蜡, 甚至完全不可接受;而信息度处处过高的语篇则晦涩难懂, 让人如坠云雾。所以一个语篇中高信息度的语段和低信息度的语段互相补充是常态的, 也就是说读者的已有图式要能部分地映射语篇的信息, 才能取得最佳阅读效果。

例1.The Aids epidemics continues to spread, particularly in Africa and India.Here in Bombay, 1000 people becomes infected everyday.The death rate is the equivalent of a Hiroshima bomb exploding every month.

例1中第一句话的论点广为人知, 如果把它看成一个独立的语篇, 其信息度很低。但它引入了一个信息度较高的语段。

保持语篇恰当的信息度, 有2个常见方法:以常规的衔接方式保持特殊的连贯性, 或以特殊的衔接方式保持常规的连贯。从图示理论来看, 更新完善内容图式, 或拓展新的形式图式。

例2.“...62 counties, 16 months, 3 debates, 2 opponents and6 black pantsuits later, because of you, here we are.”

“辗转六十二个县, 历经十六个月, 三场辩论, 打败了两个竞争对手, 穿破了六套便服以后, 由于你们的支持, 我们终于胜利了。”希拉里的演讲词中使用了常见的并列结构加强连贯, 将“2 opponents”和“6 black pantsuits”放在“later”之前, 异常的搭配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效果, 提高了语篇的信息度。

例3.Now fades the glimmering landscape on the sight, And all the air a solemn stillness holds.

为满足诗歌对韵脚的特殊要求, 例3诗节中动词后置。这个例子体现了常规的连贯性 (概念) 和特殊的衔接手段 (语法) 结合, 也起到了提高信息度, 加强阅读理解过程的难度和趣味的效果。

译者构建译文的时候不能无视信息度。不加调整地把源语文本中适量的冗余信息译入译语文本, 可能出现冗余过量或冗余不足, 不能和读者的图式知识和信道容量匹配, 造成理解困难或审美误解。须采用各种翻译手段来处理冗余, 调整原文的信息度, 或对读者的图式进行补充和丰富。

对于冗余不足、信息度过高的语篇, 要适当降低信息度 (downgrading) , 增加冗余。常用策略有:解释晦涩难解的表达或陌生的概念, 使特殊的语法结构一般化。降低信息度是广泛使用的翻译策略, 采取各种翻译技巧使译文通顺自然的方式都可以归为这一类。增加注释, 在语篇中添加解释性成分, 在序言或后记中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常识都属于降低信息度的手段。尤其在文学翻译中, 译者通常要介绍作者的生平、作品的社会时代背景, 等等。总之, 降低信息度包括调整译文, 使之对应读者的图式知识, 或帮助读者建立、拓展、激活相关图式的一切方式。

例4.“O’er the Italian fields, where still doth sway

The triple tyrant...”

译者在注释中解释了“the triple tyrant”:“指罗马教皇, 因为教皇戴的皇冠有三个边沿。”帮助对基督教了解甚少, 缺乏关于教皇的图式知识的中国读者建立相关图式, 理解原诗。

例5.三讲 (讲学习, 讲政治, 讲正气)

emphasis on three things:study, politics and integrity.

汉语政治口号倾向于使用省略说法, 很多政治文本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译者必须加以解释, 以帮助外语读者理解语篇, 帮助他们建立起相关图式。

汉语中有大量缺乏实义的词, 表示范畴和种类, 比如“任务”、“现象”、“过程”、“情况”、“态度”等。应适当删减避免译入英语产生过量冗余。

例6.污染防治工作pollution control

例7.环境保护活动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对于冗余过量、信息度过低的源语语篇, 要适当提高信息度 (downgrading) , 减少冗余。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和语言习惯的不同, 汉语中的适量冗余有时在英语中是过量的冗余。如汉语中大量使用形容词和副词修饰名词、形容词和动词, 或对主题进行强调。如果直接移植到英语译文, 就会产生过量冗余, 不仅不能加强效果, 反而削弱原文力度, 甚至形成别扭错误的英语表达。

4.结论

图式是人脑中关于世界知识的认知组织形式, 是人类认知、理解、记忆的基础。读者的图式直接影响到对语篇信息的理解。译者翻译过程中要适度调整冗余度, 使之适应读者的图式, 或及时填补源语语篇中略去的图式, 在读者认知语境中建立新的图式, 帮助激活、拓展相关图式, 推进不同文化的沟通交流。这既是翻译的策略, 更是翻译的根本目的之一。

摘要:图式理论对人的认知行为和心理的基础性解释广泛应用于语言研究, 在涉及认知、理解、记忆等大量心理过程的翻译活动中, 图式理论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译者可以依据图式理论在翻译过程中对冗余信息进行衡量和取舍, 在冗余不足和冗余过量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帮助读者激活已有图式或建立新的相关图式。

关键词:图式理论,冗余,翻译过程,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Bartlette.F.C.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2]Cook.G.Discour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1989.

[3]冯志伟.论语言符号的八大特性[J].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7, (1) .

[4]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北京:中国翻译, 2003, (3) .

[6]王金波, 王燕.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汉英翻译的冗余现象[J].北京:中国科技翻译, 2002, (3) .

翻译过程与翻译症 篇6

一、比较汉语与英语的整体差异

对于中国社会而言, 其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 其对世界的主要认知, 不是来源于好奇自然界的奥秘, 而是更加关注现实政治以及伦理道德。儒家思想对于人道关注较多, 重视人生的真理, 而对于天道即自然特性关注的较少。著名的语言学家林语堂曾经说过:“中国人知道理论是靠不住的, 因此用‘情’字来调和, 不但言理, 且兼言情, 入情入理, 则凡事不错, 这是中国人思想原则之特征。”然而处在海洋型气候以及地理环境里面成长起来的英国和美国文化则主要引导其对天文以及地理的兴趣, 从而帮助他们不断地探索自然界的奇妙之处, 从自然界里寻求认知的传统。在海洋型气候和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英美文化促成了英美人对天文地理的浓厚兴趣, 使他们形成了探亲自然的奥妙, 向自然索取的认知传统。

1、整体综合性思维和个体分析性思维

中国人, 其主要把天、地以及人与自然放在一整个关系网络之中, 由此来参考要素之间的具体联系与关联性, 而不是将整体有效的分解开来再进行详细的研究。其普遍具有“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对于英美人而言, 其更加重视个体方面, 重视分析, 能够透过本质抓住现象, 具有整体意义。

2、直觉性思维与实证性思维

对于中国人而言, 其在思想方面, 更加重视实践经验与整体方面的思考。因此可以借助直觉领悟, 即通过直觉来从总体方面来有效的掌握对象的内在本质以及相关规律。对于直觉思维而言, 其更加强强调对于感性的认知与领悟。由于英美人比较注意对理性认识以及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也比较注意实例证据。其更加推崇结合一系列的实证来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究。

3、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所谓的形象思维, 其主要是指人在头脑里有效的分析与综合, 同时对记忆表象采取加工和改造, 以此来构成全新的表象的这一系列心理过程。对于中国语言而言, 其主要是意象性的语言, 因此文字符号主要包含象形、会意以及形声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更加注意要将意义在语言的外面, “意出言表”这一理念。与此同时, 比较注意在语言的背后所蕴含的“意”与“象”, 采用形象的符号来隐藏深处的含义。英国人与美国人则主要采取“线形”思维方式, 使用缜密的分析与推理。

4、意象方面的英汉用语差异

众所周知, 鉴于英汉这两个民族, 其生活的环境以及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含有比较大的差异, 因此这些差异通常会导致两种语言对于相同的词语出现不同的意象。其相关文化意象也包好在语言词汇之中, 蕴藏广阔深邃的内涵, 这充分的展示了各个民族历史文化沉淀以及民族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 需要对中西方意象方面包含的具体差异以及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分析与了解, 从而确保用词准确, 防止由于意象出现理解错位所导致的错译以及误译等现象的产生。

二、汉语与英语整体差异在英语长句翻译中的具体表现与作用

鉴于汉语与英语之间, 在思维方式方面以及相关表达习惯都存在着许多不同, 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调整语序以及句子的长度。英语长句主要指并列句、复合句或并列复合句。而语序则主要指句子成分上面的相关排列次序, 它主要展现了词语同句子成分之间相互关系, 其主要展现着语言相关使用者的具体逻辑思维以及心理结构层面的模式。同一些以英语作为母语的民族相比, 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面, 与其既有共性也有不同的地方, 而展现在语序方面, 则在汉语同英语的表达中, 有相似与不同的地方。

1、顺译法

顺译法主要针对一些在叙述层次方面进行依次相联系的相关长句, 其主要采取同句子里所描述的一连串动作依据动作在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的, 又或者直接按照内容方面的逻辑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其同汉语的一些表达方式在某一方面上相似。因此面对这种情况, 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依据原文的顺序来翻译, 同时结合具体情况来增加或者减少相应的关联词。对于英语长句而言, 其首先需要突出句子的重点, 将一些比较重要的话放在明显的位置上。与此同时, 受到时态的影响较大, 英语句子也可以采用动词的相关变化来展示出动作发生的具体先后顺序。分词以及从句在英语句子里使用比较频繁, 拥有比较灵活的用法, 可以前后互换。针对这种状况,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仔细考虑英语句子的各个成分, 拥有比较大的活动余地。相对于英语而言, 汉语在叙事的过程中则可以依照并列结构, 按照各个成分之间的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进行排列。

2、逆译法

对于英语翻译而言, 其长句的表达同汉语表达有着较大的区别。对于英语而言, 有着比较多的修饰成分, 比如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 同时处在其能够修饰与限定的中心词语之后, 然而在汉语中, 则将定语与状语放在中心词前面, 这也是两者之间的不同, 在翻译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

3、分译法

由于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 其句子结构都拥有自身的特点, 针对这种情况, 在翻译的过程中, 在英文里是一句, 而在汉语里则需要翻译成两句或者多句, 从而保证译文的意思比较清楚准确, 同时文字又干净清爽。特别针对在并列句中, 若其谈论的内容拥有一样的重要性, 或者遇到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的情况时, 往往可以将其分裂开来。

Eg:The American economic system is, organized around a basically private-enterprise, market-oriented economy in which consumers largely determine what shall be produced by spending their money in the marketplace for those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they want most.

分析:上句属于复合句, 主要包含两个定语从句, 分别对“economy”与“goods and services”起到一定的修饰作用。与此同时, 第二个定语从句属于第一个定语从句的内嵌句, 因此如果依据之前的顺序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 则会得到比较生硬的译文。针对这种情况, 要采取分译方法。

翻译:美国的经济是以基本的私有企业和市场导向经济为架构的, 在这种经济中, 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通过在市场上为那些他们最想要的货品和服务付费来决定应该生产什么。

4、并句法

在一定情况下, 需要有效地连接英语原文里面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句子, 使其在汉语中能够翻译为一个长度比较合适的句子。对英语原文句子进行合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整个句子含义的完整性, 从而能够更加形象与有力的表达。对于长度适中而言, 一方面是指翻译的句子不能过长, 需要保证其长度恰到好处, 另一方面要保证翻译文字的长短能同内容多少具有一致性。在当前而言, 对一个句子的内容多少其主要作用的是考察各个部分与方面的关系是否拥有比较亲密或者疏远的关系。

Eg:As he looks, he sees a strange expression come over the face of the hostess.She is staring straight ahead, her muscles contracting slightly.分析:仔细阅读这个句子, 可以得知, 这两个句子的关系比较密切, 因此当面对这种句子比较单薄而关系比较密切时, 则可以考虑并句法。

翻译:就像他所看见的那样, 他发现女主人的脸色异常, 两眼直愣愣地望着前方, 脸上的肌肉有点抽搐。

5、综合法

对于一些英语长句而言, 采用顺译或者逆译以及分译和并译等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困难, 遇到这种时候需要比较仔细的推敲相关句子, 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逻辑之间的关系, 依据主次分明的进行综合性的处理。

三、翻译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有效协调

首先可以采取附加注释的方式, 这主要是由于在翻译的过程中, 鉴于一些语言原本存在的文化现象, 因此需要加上注释才能够表达清楚, 例如在中国有一句成语“邯郸学步”, 如果直接翻译为Handan toddler, 则无法充分的展现出这句成语的意义, 这时需要译者附加注释。

其次为了最大限度的保存原文的文化色彩, 当直接翻译无法使得读者有效理解的前提下, 可以在直接翻译的基础之上加上恰当的解释性的词语, 从而保证译文能够保留原文语言的具体特征, 与此同时还能够确保译文意义明确, 使得读者能够理解原文意义。

第三鉴于两种语言之间比较大的文化差异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 遇到一些文化意义比较相近的词语以及句子, 其不是用概念和意义比较相近的词语或者句子来表达时, 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选用文化意义相似的词语来代替原文的词语, 从而保存原文的交际意义。

最后针对一些具有较强文化意义的词语, 采用直译的方法无法合理准确的表达文化意义, 这时更换词语, 则容易将译文的文化来强加到原文的文化里, 增加词语太多则不是译文, 而是解说,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选取意译法, 从而挑选译文里其文化意义比较弱的词汇, 来准确的传达出原文里所需要表达的意义与信息。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 其交际通常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里来进行的。因此需要重视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英汉翻译的影响与作用, 通过采取熟练的译文方式以及良好的语言掌握能力, 才能够使翻译达到预计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合上文所述, 鉴于英语和汉语在思维方面上的差异, 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仔细考虑汉语同英语的整体差异, 参考众多因素, 从而保证译文能够尽量的贴近原文, 实现上下文通顺与自然流畅, 同时满足汉语相关行文习惯。针对这种情况, 在翻译的过程中, 不能够墨守成规, 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看待, 从而在尊重原本的情况下实现最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屠国元, 肖锦银.西方现代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J].中国翻译, 2006, 9 (2) :110-111.

[2]宋学智, 许钧.民国时期罗曼·罗兰的中国行[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21 (1) :56-58.

翻译过程与翻译症 篇7

一、认知心理学的内涵

认知心理学是指主要进行信息加工的心理学科。认知, 就是使用和获得知识。认知中的“获得”就是指在记忆中如何贮存这些知识的内容;“使用”是指如何处理这些获得的知识的过程。获得注重的是“心理结构”,“使用”重在“心理历程”,认知加工就是把“获得”和“使用”相结合。著名的心理学家洛舍认为,认知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加工等同于信息加工,就是说输入、接受、转变、简化、加工、修饰、存贮、使用信息的过程。正因为此,信息加工还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功能,就是筛选、接受、使用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心理学家在研究认知加工的时候,把人脑比作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央处理器。因为,在信息认知过程中, 人类的主观动能性在发挥作用,接受信息、思考和储存记忆的一切功能就像是自动化的信息处理器。因此,认知心理学也叫做“信息加工心理学”。

二、翻译过程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发展

1.翻译的单位与编码程序理论。翻译单位的讨论一直处于语言学的范畴上,包括音素、词素、短语、句子和语篇。翻译单位是指全部符号结合紧密不能分开翻译的最小的话语片段。在翻译认知的研究中,专家学者以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翻译单位的概念,把翻译单位称为“注意力单位”,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的行为由于外界不可避免的因素的干扰,导致注意力的转移。中断语句,把中断的部分语句称为“注意力单位”。这样体现了翻译单位具有动态性。

2.翻译策略理论。翻译策略就是指对翻译者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的详细记录,可以反映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翻译策略包括以下三种:基本结构、扩展结构、复杂结构,基本结构一共有五种不同的类型。扩展结构是指在基本结构上加了一个及以上的扩展;复杂结构是由一些基本结构或者扩展结构组合而来的。翻译策略理论能够真实记录出译者的认知心里过程,展现了翻译者在认知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3.翻译过程的加工理论。翻译过程的加工理论包括两点:一是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二是平行分布式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观点,它具有刺激的特性,又叫做数据驱动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观点主要依靠知识经验、期待、文化背景以及在语言中的角色扮演,叫做概念驱动加工。有这样一种说法,自下而上加工与自上而下加工的交换过程就是翻译的过程。两种翻译的用法体现在不同的使用情景,对词素的刺激输入就需要自下而上加工,对已经有经验的解码就需要自上而下的加工。平行分布加工的假定:在人脑巨大的神经网络中,信息是被平行分布加工的,大量的单元相互作用,每个单元都会接到其他单元发送的激活或者抑制的信号。从纵向看平行分布加工,单元发送的激活是从上向下传递的;从横向来看,各个单元都是平行激活的。把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引用到翻译认知的过程中,可以具体的描述认知活动中单元的内部结构。

三、构建译者控制加工与自动化加工模型

1.原语的接收、解码与记忆。翻译的过程本身就是加工的过程。在加工的过程中,原语文本中的词汇、句子、语篇是信息加工的主要内容来源,在这过程中也会出现激活记忆中的信息。翻译者曾经的记忆为原语的解码提供了丰富经验和知识,使得信息提取和加工的过程非常之快,所以可以成为自动化。当然译者长期记忆中也不是万能的,在翻译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生词,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对其进行加工。

2.译者控制加工与自动化加工。译者控制加工和自动化加工主要是指记忆系统的分工与合作进入感觉记忆后,在长时记忆中搜寻有关的信息,再找不到信息的时候,将信息进行加工。在词汇上和结构上的加工是译者自动化,在翻译词汇、句子、语篇方面属于控制加工。自动化加工属于直觉性加工,控制加工是译者运用翻译策略进行翻译的过程,自动化加工是控制加工的基础, 起着辅助的作用,控制化加工是对自动化加工进行补充,是质量的保证。提高自动化加工和控制加工的准确性,保证翻译的质量。

四、结语

本文是在翻译认知的视角下,对译者控制加工和自动化加工进行探讨。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了解译者翻译的认知加工的过程,为翻译学科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我国的翻译事业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陈罗霞.翻译认知过程视角下译者控制加工与自动化加工研究[D].湖南大学.2013.

翻译过程与翻译症 篇8

关键词:翻译,翻译过程

一、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呈现的是一个开放的活动场, 翻译活动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而影响翻译的各种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 在翻译的不同阶段也起着不同的作用。本文就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展开论述。

二、译者的翻译动机

翻译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离不开译者的动机, 译者的一切选择皆与其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紧密相关。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动机贯穿始终, 直接影响到译者对翻译材料、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的选择, 也会间接影响到译者自身以及译作在社会读者中的认可度。[1]

翻译活动是一直都存在的一种社会交流活动, 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同的社会发展, 对翻译有着不同的选择和需求。因此, 翻译动机也就成了翻译的主要前提和直接推动译者进行翻译的内部活动。

译者在做翻译时, 由于受社会不同因素的影响, 其翻译动机也会不同。翻译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离不开译者的动机, 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的所有选择皆与其翻译动机紧密相关。翻译动机在翻译过程中贯穿始终, 它是翻译活动的根基, 促使翻译达到预期的目的。正因为有了翻译动机.才有了随后的翻译行为以及译作的出现。

宋萍指出, 译者进行翻译的动机不是单一的, 而是错综复杂的。有的是出于对作者的崇拜或同情, 有的是出于某种感情寄托, 有的是出于对作品的喜爱, 有的是纯粹为了金钱或沽名钓誉。[2]翻译动机不是单一的, 它可以是政治的, 经济的, 也可以文化的, 艺术等多样化的[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翻译一方面为中国改革开放起着桥梁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 改革开放的社会又为翻译的发展提供宽松而自由的空间。近些年来, 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 翻译活动也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又一个春天

三、译者的翻译概念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除了我们在上面讨论的翻译动机外, 翻译观念也与翻译过程紧密相关。翻译观念, 就是指在特定的时代,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所要翻译的作品采取的翻译策略及译者对翻译活动本身的理解与认识。归根到底, 也就是“翻译是什么性质的活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有关翻译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仅影响到如何看待翻译在文学乃至文化系统中的身份和地位, 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某一时期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形态。[4]翻译观念也会随着时代、社会、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所持有的翻译观念直接影响到翻译作品的质量。作为一个译者, 如何理解翻译活动, 对翻译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观, 翻译观的不同决定着译作的不同。中国近代翻译观是不断变化的, 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在对中西翻译史的考察中以及对一些著名翻译家关于翻译的思考及观点进行梳理时, 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 那就是译者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忠实”于原文——单纯地进行“语言转换”, 还是“不忠实”于原文——对译文进行“再创作”。[4]

四、结论

译者动机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包括翻译材料的选择、翻译策略的应用, 还关系着翻译标准的确立、读者对译作的认可度、译作的价值等等。而译者对翻译概念的确立也在翻译过程及译作中会表现出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随有主动性, 但译者又会在当其时代背景下受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等方面的制约。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 翻译活动本身是复杂多维的, 翻译活动系统内部存在着各层次的关系, 它与人类交流及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立足于翻译的实践性, 我们可以从译者动机和译者所持翻译概念之中, 可以去挖掘探寻更多隐藏于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本身更多隐秘的元素。

参考文献

[1]何其莘, 仲伟合, 许钧.翻译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宋萍.译者的翻译动机.社科纵横, 2006年第1期

[3]张群星, 翻译动机对翻译过程的影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年1月第8卷第1期.

翻译过程与翻译症 篇9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translators concern about Chinglish.Some of them argue that translators must avoid using Chinglish and should use“Standard English”.While others hold the opinion that Chinglish is not necessarily Chinglish, it might be Chinese English.So, no matter what, the newly generated English style should be protected and promoted.The translators, to some extent,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y.The author deems that those two ideas above are not contradicted.As constructing an endured building needs solid foundation, developing Chinese English also needs compacted foundation—the mature linguistic ability.Therefore, the important step for a translator is to conform to the“Standard English”and reduce or even avoid the using of Chinglish.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The Noun Plague”in Part Two of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with specific examples to show how to avoid using or how to examine whether a translator has already used Chinglish unconsciously.

2 Deleting the Plagued Nouns

What can best expresses the essence of the Noun Plague of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is its first paragraph:“Plain English is a language based on verbs.It is simple, concise, vigorous and above all, clear.Chinglish is a language based on nouns—vague, general, abstract nouns.It is complicated, longwinded, ponderous, and obscure.”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P.170, Joan Pinkha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This paragraph has clearly explain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To view the differenc-es in a more intuitive way, please look at table 1:

As can be observed from above, the basic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glish is the employment of Verbs andNouns.Therefore, the first step to modify Chinglish’s sentencestructure is to delete“vague, general, abstract nouns”, and thenuse strategies to modify the sentence structure to make the sen-tence be more concise.Here are the examples: (The following ex-amples were all translated by lecturer LUO Shiwei in School ofForeign Languages, Yunnan University.)

1) 为了更好推动事业发展, 我们需要加强对世界的了解, 也需要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A.To furth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cause, weneed to both reinforce our understanding to the world and pro-mote world’s understanding to China.

B.To further China’s socialist cause, we need to both under-stand the world better and let the world understand us better.In the first version there are three abstract nouns:develop-ment,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It is obvious that everyChinese translator is very familiar with this way of expression—“推动……的发展”, and subconsciously, one would come upwith the English like“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It is thetypical Chinglish, because in English if something is promoted, itmeans that its development or advancement etc.is promoted.Therefore, just a verb would be adequate.As for the noun“un-derstanding”, change it to the verb“understand”would makethe sentence clearer.“Replacing the noun with a verb”is justsuggested by Joan Pinkham.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P.175, Joan Pinkha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直接的语言交流, 哪怕是最基本的交流, 其效果也要优于间接的语言交流。

A.communication, has a better effect than indirect language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ng directly, even the simplest language com-

B.Communicating directly, even the simplest language com-munication, has a better effect than communicating indirect.If someone sayscommunication, we would firstly think

If someone says“communication”, we would firstly thinkthat the media for communication is the language.So there is noneed to emphasis“language communication”.Changing“lan-guage communication”into“communicating”would make thewhole sentence less wooden and awkward.

3) 蝴蝶泉是一个方形泉潭, 潭中泉水清澈如镜, 四周砌有大理石栏杆。

A.Surrounded by marble balustrades, the spring is a squarepond and the water is as clear as the mirror.Surrounded by marble balustrades, the spring is a square

B.Surrounded by marble balustrades, the spring is a squarepond with mirror-like water.

Obviously the second version is shorter and more concise.The long noun’s structure in the first version would interpret thepicturing of the sight.Therefore, the readers might stop for awhile before understanding the whole picture.On the contrary, reading the second version, one can have a direct image of thespring which is described.

3 Conclusion

Language is a carrier to convey the spirit and the culture of a nation.Cultural differences have determined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This paper, by illustrating“the Noun Plague”, indicates the mistakes that Chinese translators are likely to make.The author hopes it can cast a light on avoiding Chinglish and on how to correct the mistakes.What the translators should bear in mind is that they should use simple, clear and concise English.

Certainly, if someone uses abstract, long, and large nouns his translation seems to be more formal or the readers might think the translator is very good at English and has large vocabulary.While, inevitably it is harder for a reader to understand.After all, the ultimate purpose is to let more people understand what the translator is translating rather than show the linguisticskill and“terrify”the readers.

摘要:中英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其在语言应用上的差异, 因此, 中式英语是一个中国译者无可回避的问题。Joan Pinkham在《中式英语之鉴》中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该文通过对此书第二章中“名词肿胀症”部分进行实例分析, 浅析中式英语在日常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中式英语,翻译,名词肿胀症

参考文献

[1] Joan Pinkham.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 LIS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Barzun Jacques.Simple and Direct: A Rhetoric for Writers[M]. New York:Harper and Row, 1975.

[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 张佳媚.中式英语浅谈发展趋势浅析[J].华章, 2012 (10) :86.

上一篇:插画在平面设计中应用下一篇: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