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现象与翻译

2024-09-02

礼貌现象与翻译(共8篇)

礼貌现象与翻译 篇1

一、引言

由于人类语言文化的共性, 一种语言里的词能在另一种语言里找到相关的对等成分, 但也有些时候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 一种语言里的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找不到对等的词, 这种情况称为词汇空缺。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词汇空缺的现象, 对这一现象的不同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 这种不对应性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拟对词汇空缺的类型、可译性和翻译策略一一探讨。

二、词汇空缺的类型

1. 实物名词

这部分词汇主要是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形成的。因为文化习俗的不同, 往往难以在彼此的语言中找到一一对应的表达。如:汉语中表示中国特有的传统食品“粽子、饺子、汤圆、腊八粥、冰糖葫芦”等词, 以及“干爹、干妈”等称谓词, 若被直译成英语, 会让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在英语中, 以white meat和red meat为例, 前者包括一些颜色较浅 (尤其是煮熟后较淡) 的肉, 如猪肉和家禽肉;后者是指一些颜然较深的肉, 如牛肉和羊肉, 在汉语中则没有对应的词语。

2. 文学典故词

汉英典故有相通之处。但是如果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 便难以理解这些带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汉语文学典故多出自古代历史名著和小说。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智多星”、“岳母刺字”、“刘姥姥进大观园”、“母夜叉”、“人在曹营心在汉”、“乐不思蜀”等人物典故, 没有背景知识的西方人是不懂其寓意的。同样, “夏洛克”、“罗密欧”、“汤姆叔叔”、“吉基尔医生”等来自英语文学典故的词语, 没有背景知识的中国人也同样不知其涵义。

3. 宗教词汇

汉文化深受宗教的影响, 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些有宗教特色的词汇:“平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死生由命, 富贵在天”, “命中有时终归有, 命里无时莫强求”等。又如:“礼”、“义”、“仁”、“智”、“信”这些词在英语中分别被译成ceremony, justice, humanity, wisdom, credit, 但这些词语都无法准确地解释说明汉语中相对应的那些文化内涵。同样的, 我们可能知道sleep with father是英语有关“死亡”的一种委婉表达, 但知道其宗教含义的恐怕就不多了。

三、从跨文化翻译的实践看词汇空缺的可译性

从中西文化交往和跨文化翻译的实践来看, 词汇空缺的矛盾也还是可以解决的。如物质生活方面的词汇空缺, 经过多年的中西文化交融和翻译工作者的努力, 多数词语已进入异族语言, 丰富了相互的语言, 如英语中的ginseng, mahjong, kowtow等词就是从汉语中借去的;汉语中的“坦克”、“咖啡”、“俱乐部”、“维它命”、“模特儿”、“沙发”、“因特网”等便是从英语中借来的。上文所列举的文化方面的词汇空缺, 随着中西文化交往的加深和跨文化翻译水平的提高, 大部分词汇已逐渐在异文化中找到了对等语, 如individualism汉译为“个体主义”, 汉语的“个人主义”英译为personalism;privacy (个人隐私) 的文化意蕴已逐渐为中国人所理解。文化方面词汇空缺翻译的成功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如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文艺作品来看, 没有哪一部能够像它那样具有如此惊人的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而这部汉语巨著却已有两个英文版本 (杨宪益与戴乃迭两位翻译前辈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英国学者戴维·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

另外, 人们在实践中还摸索出了一些处理词汇空缺的其它翻译方法, 如增词达意、意译、直译、音译加意译等方法。这些翻译方法虽然有时会有所失, 但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蕴, 并被译文读者所理解, 因此这些方法是可行的。但是, 词汇空缺的可译性是有限的、相对的, 它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双语能力, 而且要有双文化的能力。

四、英汉互译的几种方法

在翻译中, 针对词汇空缺现象, 在词汇的借用、引用方面通常采取四种形式:音译、直译、改编、意译和文化替代法。

1. 音译

当人名、地名, 以及一些表示新概念而本族语里又找不到对应词来表示时, 均可采用音译法介绍到译文语言中去, 例如:汉译英中“磕头 (kowtow) ”、“荔枝 (litchi) ”、“功夫 (kongfu) ”等;英译汉中engine (引擎) , motor (马达) , sofa (沙发) , logic (逻辑) 等。采用这种方法翻译的词汇很多已经被人们所接受, 成为了外来词。

2. 直译

如:paper tiger (纸老虎) ;lose face (丢脸) ;Seeing is believing. (眼见为实) ;Out of mind, out of sight. (眼不见, 心不念) 等。

3. 改编

所谓改编指的是音译或直译另加意义补充的翻译。在翻译的改编法中, 译者总是一方面尽可能保持原文语言的特性, 另一方面更希望译文含义明朗, 使读者一目了然。比如“班门弄斧”这个成语, 可译成:This is like showing off one’s proffi-ciency with axe before lu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其中“鲁班”译为“the master carpenter”易于被外国读者理解。

4. 意译

对于上述几种方法都不适用的情况下, 可使用意译。如:“时代变了, 不能再靠金饭碗过日子了。”可译成:Times havechanged, one can no longer expect a secure and well-paid job for-ever.如果把“金饭碗”译成gold rice bowl, 那么整个句子就无疑会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费解, 造成交流的障碍。

5. 文化替代翻译法

对于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中的非对应词汇或短语, 但却有其他的与其意义相同的对应部分, 可使用文化替代翻译法。这种方法可用于习语的翻译, 如“雨后春笋”, 最好不要译成to grow like bamboo shoot, 而用英语中已有的习语:to grow like mushroom。又如“爱屋及乌”, 可以用英语中已有的习语“Love me, love my dog.”来翻译。

五、结语

综上所述, 词汇空缺主要有实物名词、文学典故词和宗教词汇。词汇空缺现象普遍存在于语言间的交际与翻译中, 词汇空缺并非不可译, 只有深入研究词汇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合理巧妙运用直译、意译、改编等科学有效的翻译手法, 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弥合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和内容上有时是不能一一对应的, 英语中的一些表达形式和概念在汉语中可能是空缺。反之, 亦然。本文探讨了词汇空缺的类型、可译性问题, 以及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词汇空缺类型,可译性,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喜荣.从功能语法语境理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8, (1) .

[2]贾德江.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2) .

[3]马菊玲.浅谈跨文化翻译问题[J].固原师专学报, 1998, (1) .

[4]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与教育出版社, 1998.

[6]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7]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礼貌现象与翻译 篇2

No matter when and where, in no circumstances can we deny the great importance of manners.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会否认礼貌的重要性。

Firstly, a person with good manners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more trustworthy and easygoing, which helps him make more friends and get needed help from others. Besides, people are more willing to show their respect to the polite people and cooperate with them, bringing them many opportunities to change.

Still most importantly, being polite helps reduc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people, contributing to a harmonious and enjoyable relationships.

首先,一个有礼貌的人往往被认为是更值得信赖、更随和的,这有助于他结交到更多的朋友,得到别人的`帮助。此外,人们更愿意尊重有礼貌的人,与他们合作,这会为他们带来很可以改变的机会。

浅析《非诚勿扰》中过度礼貌现象 篇3

1过度礼貌定义与分类

过度礼貌 (over-politeness) 是指在交际过程中, 出于特定的交际需要, 对话语表达进行相应礼貌性调整的一种策略。过度礼貌打破了某种社会条件和语境制约下的言语行为适度性常规, 其话语超出了既定的语用期望。过度礼貌在言语上表现为礼貌策略的过度使用, 超过了表现礼貌所需的信息量[4]。

过度礼貌可能带来积极或消极的交际效果, 该文着重探讨过度礼貌给交际带来的消极影响。前者着重说话人为增进交际双方情感或和谐所实行的言语行为努力, 并且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后者侧重听话人对说话人所传达的过度礼貌表示出不满或不接受[6]。

Watts (2005) 在探讨标记性行为 (marked behavior) 时提到:“标记性行为, 无论其表现形式是不礼貌行为 (彻底的粗鲁) 或过度礼貌, 都对话语交际者产生了负面的情感影响。”[5]此时听话人将过度礼貌视为非必要且具有冒犯性。同样, Locher (2004:90) 在评论过度礼貌时指出, “正是因为超出了合宜和不合宜间行为的界限, 因此人们对过度礼貌总是负面评价[6]。”Locher最后还补充:“无论是评价礼貌或不礼貌, 最终都取决于听者根据所熟知的标准如何进行理解。”因此, 听者的反应是评价过度礼貌是否引起了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首要标准。

2过度礼貌在《非诚勿扰》中的体现

2010年《非诚勿扰》横空出世, 引爆了社会热潮和高度关注度。《非诚勿扰》的定位是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 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的生活服务性节目。节目以其新颖的形式、尖锐的, 话语、大胆的言论和争议性话题, 掀起了阵阵收视神话。《非诚勿扰》不仅是相亲节目, 同时也通过主持人和男女嘉宾的话语表达, 将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年轻人的观点大胆展露。男女嘉宾和主持人在现场经常妙语不断, 成为网络上的热点语言。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制约了交际者的言语行为。在《非诚勿扰》中, 男女嘉宾和主持人的言语都受相亲节目这一交际环境和男女嘉宾相互了解的语言环境的制约。除此之外, 交际活动中的话语也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因此, 可以从男女嘉宾采用过度礼貌策略上推测出当时男嘉宾的心理状态, 包括个性、愿望、动机、情感和交际意图等。

例1) 2013-2-17期节目

男嘉宾出场时展示即兴创作的rap。20号刘垚是幼儿教育机构总监, 用音标编了一个rap, 也进行现场表演。

17:13

01男嘉宾:太猛了, 我被震惊了。

02乐嘉:你刚才说的那些话, 你觉不觉得自己很虚伪啊。

03男嘉宾:我觉得听得出来的人都不觉得我虚伪。

04 2号帅雅莉:男嘉宾, 你好, 19号和20号都是很抬着你的。但是你能不能好好地夸下她们啊, 因为我觉得你是挺表面化的去打击了他们。

05男嘉宾: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莱特, 然后我觉得你理解是我在打击她们, 其实有人可能其他人会理解我为了说得更委婉一些而说一些话, 所以说。

06乐嘉:他刚才打击谁了, 你说。

07 2号帅雅莉:我觉得他刚才夸刘垚的那个状态, 就很表面化。

08乐嘉:那如果你是他的话, 你怎么夸刘垚?你觉得应该怎么夸?

09 2号帅雅莉:我直接会说你这个, 一看就知道是教小学生在那, 跟我刚才那种美国式的那种标准的rap, 不是同一个范畴的。

10乐嘉:你这个叫夸吗?你这个。你觉得你这个话对刘垚讲叫夸。

11 2号帅雅莉:不叫夸, 但是, 是一个正面的评价, 不会那么虚, 感觉。

12男嘉宾:我不仅会美国rap, 法语的rap也会啊。

13孟非:不是这个意思, 人家说你说刘垚那个有点没用心。

14男嘉宾:我还想了很长时间。

因为职业关系, 刘垚创作的音标rap更适用于少儿英语课堂教学的情境, 如帅雅莉在第9句中所说“一看就知道是教小学生在那”, 同时刘垚并表示自己在台上很少被表扬。当刘垚展示完rap后, 男嘉宾立马评价“太猛了, 我被震惊了”。男嘉宾本身热爱并熟知rap, 他的这句评价中“太”和“我被震惊了”, 显然是过度礼貌, 带有特殊的情感意义 (表扬刘垚, 满足她的情感需要) 和交际目的性 (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真诚和热情, 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 , 具有很高的意识辨识度。此举即刻引起乐嘉的反应“你觉不觉得自己很虚伪啊”, 暗指男嘉宾的过度礼貌虽然对听话人刘垚适用, 满足了自己和刘垚的交际需要, 但是未能满足在场的第三方听众这一特定群体的交际需要——获知男嘉宾对刘垚版rap的真实评价, 此刻的过度礼貌显得缺乏真诚和不自然。同样地, 同样作为在场第三方听众的女嘉宾帅雅莉也对男嘉宾的过度礼貌言语表示不可接受, “我觉得他刚才夸刘垚的那个状态, 就很表面化”, 并在第7句重复“表面化”这一负面评价。第11句中, 帅雅莉承认自己对刘垚的rap不算夸, 只是进行实事求是的正面评价, 但是“不会那么虚”。

例2) 2012-11-25期节目

男嘉宾对三位主持人尊称为孟先生、乐领导、黄太太, 并解释说道“先生是对有学问人的尊称, 在《非诚勿扰》这个舞台上, 孟非是传播爱的使者, 应该称为先生。乐嘉具备一定的智慧, 非常好, 应该称为领导。

(乐嘉抬起双手, 表示无奈)

01男嘉宾:黄菡身上具备中国传统女性的美, 非常清雅高贵, 亲和力非常好, 像我妈妈一样。

02孟非:真是礼多人不怪, 一会一个谢谢, 一个鞠躬。

03 17号张微:我觉得你有点套近乎, 有点啰嗦。

04男嘉宾:谢谢。

05 18号汪雨晨:男嘉宾, 你好。

06男嘉宾:你好, 汪老师。

07孟非:哎, 你也客气得有点, 管所有女嘉宾都叫老师, 这个您客气得有点过度了。

08男嘉宾:因为她在指点我的缺点。

09 18号汪雨晨:您看您说这话, 我都不好意思跟你接下来说了, 是这样子的, 因为我想问你的是, 我刚看到您说话, 其实小伙子长得特别地朴实, 然后以前回忆到爱情的时候, 满脸苦大仇深的。但是您说话总觉得是飘在天上, 然后好多的词汇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就经常能用得到的, 什么爱的舞台, 然后什么大雅。然后好大, 我觉得特别地虚, 就没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男嘉宾鞠躬表示感谢。

称呼语是指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称呼听话人的人称指示语。它是言语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其使用受到一定社会规范的制约[7]。顾曰国 (1992) 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对比英汉礼貌现象, 以中国文化为背景, 系统总结了适用于中国人的礼貌原则中就包含:“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上下有义, 贵贱有分, 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8]。为了给广大观众和现场女嘉宾留下良好印象, 男嘉宾出场时向一般都要向三位老师问好。但这位男嘉宾从一出场就尊称三位主持人为“孟先生、乐领导和黄太太”, 花费大量时间解释了其中的原因。这位男嘉宾不仅使用了过度礼貌, 附带上大量的冗余信息。钱冠连指出, “说话人释放适当的冗余信息 (redundancy) , 多说话或超出需要量的话, 也是一种语用策略[9]”。乐嘉听完为什么称呼自己为“乐领导”后, 虽然没有言语, 但抬起双手又放下, 欲言又止的神情显然已经揭示了他对男嘉宾意欲满足三位主持人积极面子所采用的过度礼貌的不适应和不接受的态度。男嘉宾的语用策略引起听话人的反感, 这一语用策略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语用失误。男嘉宾所使用的超常规称呼语, 有意违法了语言社区的规定;对听话人——三位主持人来说, 超出了他们的心理预设。场上的第三方听众——女嘉宾们看来, 男嘉宾这番夸张言语带来的是略负面的情感评价。17号张微在第一个环节“爱之初体验”时对男嘉宾第一印象时就说到“我觉得你有点套近乎, 有点啰嗦”, 表明男嘉宾夸大对三位主持人的褒奖, 意在获得女嘉宾的认可与支持, 但这种超出了听话人的心理预期的称呼语, 造成听话人的心理反感, 反而背离了原来的交际目的, 收不到预期交际效果, 导致了最终交际失败。男嘉宾对同场地位相等的女嘉宾也称呼为“老师”, 拉大了双方的交际关系, 也营造了一定的心理距离, 正如汪雨晨所说的“您看您说这话, 我都不好意思跟你接下来说了”以及孟非的点评“管所有女嘉宾都叫老师, 这个您客气得有点过度了”。一般情况下, 称呼语的正式程度与交际场合的正式性成正比。在非正式场合, 说话人仍选择过于正式的称呼语, 就会破坏交际者之间的交际的正常进行, 拉大交际双方间的距离, 反应出说话者排斥心理。但从上述例子中可以明显看出, 男嘉宾并不是排斥女嘉宾, 而是想要努力去维持或推进双方原有关系。

3结论

虽然上述两个例子中过度礼貌都是在在情感上负面标记, 但在《非诚勿扰》这个相亲交友节目中, 过度礼貌实际上是过多执行礼貌策略, 更确切地说, 过度礼貌是执行了超过了特定语境下所需的礼貌程度。过度礼貌作为一种负面标记行为, 产生于对合乎礼节言行的过度使用, 是对人际关系和交际目标的管理不当, 从而造成了语用失误。虽然过度礼貌和不礼貌言语都产生负面效果, 但这两种负面效果是不一样的。同时根据意图性的不同, 也应该把过度礼貌与嘲讽区分开, 因过度礼貌不可理解为是说话人有意采取造成负面后果的策略。准确来说, 过度礼貌可以看做是“不成功的礼貌” (failed politeness) [10]。过度礼貌的研究上仍有较大空白, 值得学者进行深入探究。

摘要:礼貌理论自问世以来,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持续关注。然而礼貌理论中的过度礼貌的语言现象, 即说话人有意识地打破言语交际的恰当性常规而形成的特殊话语, 在已有研究中虽较少涉及但值得进行探究。该文拟从语言学、语用学角度对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过度礼貌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 初步揭示中文语境中过度礼貌造成的语用失误, 以便提高在相亲语境中交际效率。

关键词:《非诚勿扰》,礼貌原则,过度礼貌,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Leech Geoffrey N.Principle of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York,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3.

[2]何恒幸.对方中心论[J].外语学刊, 1994, 3.

[3]Xie Chaoqun.A critique of politeness theories:Review of GinoEelen[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3, 35 (5) :811-818.

[4]张建丽.互联网上致谢行为的过度礼貌[J].宜宾学院学报, 2011 (4) .

[5]Watts, Richard J.Linguistic Politeness Research.Quo vadis?[C]//Watts, Richard J, Sachiko Ide.Politeness in Language:Studies in its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2nd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Berlin:Mouton, xi-xlvii.2005.

[6]Locher, Miriam A.Power and Politeness in Action:Disagree-ment in Oral Communication[M].Berlin:Mouton de Gruyter, 2004.

[7]熊永红.称呼语超常规使用的顺应性分析[J].外语学刊, 2010 (6) :53-55.

[8]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11-17.

[9]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班主任如何对待学生的不礼貌现象 篇4

在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 笔者体会到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事件发生时, 宜冷不宜热

当学生对自己不礼貌时, 不激动、不发火, 作为班主任必须顾及到自己的感情会带来的后果, 要以理智战胜感情, 冷静处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 应使自己胸怀宽广。”

记得去年, 笔者刚接手担任一个初二班的班主任, 开班会时, 一位男生提出:班里的篮球坏了, 想拿班费再买一个。笔者正为班里的大部分男生不学习, 只想玩而发愁。学生说:“我们原来小学的班主任就给班上买球, 比你好!”使得本来很严肃的班会, 变成了班主任和学生吵架的战场。这件事在班中影响很不好, 学生们都认为新班主任是个专制的人, 对我敬而远之, 工作很难开展。事后一段时间, 冷静下来细想, 学生不爱学习有很多原因, 可以利用篮球对抗赛激励学生学习。经与同学商量, 班上买来新篮球, 新篮球买来后, 男同学更加努力学习, 成绩大有进步了。

现在回想起来, 虽然这件事未造成重大后果, 但如果当时冷静处理, 会节省很多时间, 班级工作也避免走弯路。

二在事件发生后, 宜静不宜动

一些班主任在不礼貌事件发生后, 急于解决。或找学生家长告状, 或到学校政教处寻求解决的办法。在不礼貌事件发生后, 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会很敏感、很脆弱。如果再找家长和学校去刺激他, 很容易产生更坏的结果。通过实践, 证明事件发生后, 不要急于采取行动, 而要静下心来思考,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不礼貌事件, 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

突发事件最能体现班主任的自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对找家长、找学校告状的班主任最反感。这样, 班主任工作将无法开展。

三处理不礼貌事件, 宜深不宜浅

学生很清楚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般情况下, 只要发生学生对班主任的不礼貌事件, 其背后必有隐情。我们在处理不礼貌事件时, 应深入调查、了解, 决不能敷衍了事。

四处理不礼貌事件的态度, 宜真不宜假

有时, 不礼貌事件发生后, 班主任怕把事件扩大, 伪装自己的情感, 不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不礼貌事件多少都会在教师和学生心中留下阴影, 如果不真心实意地去解决问题, 不光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师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伤害。

同时, 作为教师应放下架子, 用真诚的态度去检讨自己的缺点、错误。如果学生的不礼貌是因教师的原因而起, 应勇于承担责任;如果主要原因在于学生, 要有宽宏的气量。

五处理不礼貌的尺度上, 宜宽不宜严

不礼貌是针对教师, 教师受到伤害, 所以, 处理不礼貌更应把握好尺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因此, 宽容策略的提出, 不是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 而是更加严格;不是降低了班主任的工作要求, 而是提高了要求和标准。教师的所作所为以教育为目的, 通过一件事、一句话、一个眼神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老师受一点委屈是值得的。

六班主任如何避免不礼貌事件的发生

1. 加强自身修养, 赢得学生的尊敬

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性, 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 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如果教师很有威信的话, 那么, 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可见, 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严于律己, 品德高尚, 博学多才, 积极进取, 通过自己良好的思想、个性、才能、情感、意志去影响学生, 塑造学生。具体来说, 教师应具备的修养是: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公正廉明, 平等相待;业务精熟, 知识广博;热爱学生, 真情投入;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修养;有高度的语言修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多才多艺, 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教师只有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 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

2. 平时加强扎实细致的思想工作,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班主任开展工作, 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的了解。有经验的班主任, 在接管新班级时会很快通过家访、谈心、观察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及社会背景;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等。这种了解不是为了抓学生的短处, 而是为了对他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合理、更容易被接受。这样就避免了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 因方法不得当引起学生的反感。

班主任还应勤与学生交流。首先, 勤交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及时疏导, 防患于未然。其次, 勤交流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相了解, 增进感情。交流的态度要诚恳;交流的方式可以多样;交流的时间、地点可以不受限制。

3. 树立良好的班风

俗话中“入鲍鱼之舱, 久闻不知其臭。”“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都用来比喻客观环境对人的成长变化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对教师“不敬”的发生与班级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自身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平等相待的工作作风、风趣幽默的言谈举止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积极的个体行为, 如刻苦学习、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等, 成为榜样行为。从而构成健康、良好、和谐的班集体氛围。在这样的班级中, 学生很少或根本不会发生对教师的不礼貌。

4. 批评学生要讲艺术, 处罚学生要把握好尺度

学生对教师的不礼貌往往发生在遭到批评或受到处罚时。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自尊心强。他们要求独立自主, 不喜欢别人的管教。他们在家庭中对家长的批评经常反驳。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要讲艺术。首先, 批评对事不对人, 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每个人一生都会犯许多错误, 尤其是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教育的责任赋予了班主任批评学生的权利。我们不能放弃这一权力, 但也不能滥用。班主任批评的是学生的行为, 不是学生自身。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改正行为。在批评中班主任应指出学生行为上的错误, 错误造成的影响, 改正错误的方法。不要对学生讽刺挖苦, 进行人身攻击。尤其是常犯错误的同学, 更需要保护他的自尊心。其次, 把批评的语言“包装”后再使用。班主任可以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批评学生, 既使他容易接受, 又达到了批评的效果。这需要班主任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还要有一颗爱心。处罚学生要把握好尺度。班主任处罚学生时, 要宽容为怀, 减少处罚。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篇5

一、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在《译者的隐形》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 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 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 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 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由此可见, 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 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 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不能混为一谈。

二、归化、异化的概念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这说明, 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 然而对文化差异的处理, 即是归化还是异化就成了理解译文的文化内涵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归化”, 是指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 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在英美这种强势文化中较多采用这种方法。比如, 埃兹拉·庞德 (Ezra pound) 的翻译理论中注重强调译者的创造。他最有影响的译作《中国》 (Catchy, 1915) 不能严格地当作翻译作品来看待, 因为译文中没能充分地传达中国的文化。谈到我国的翻译史, 归化的例子也不鲜见。著名的傅东华的《飘》的译本采用的就是归化的手法。傅先生为了使文学作品深入大众, 把作品中的主人公加上了中国传统的姓, 译成了“郝思嘉”“白瑞德”……并翻译说归化手法的“目的是忠实于全书趣味精神, 不在求忠实于一枝一节” (《飘》序) 。

鉴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必要的语序上的归化是很必要的。比如, History on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就要作必要的归化译为“美国现代文学史”;同样, 中国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英译时就要调整语序以符合西语习俗, 译成“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所谓“异化”, 是指在对文化价值观的偏离主义的压力下, 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 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如英语中很多植物, 尤其是花都具有特定的含义, 如金盏花虽然美丽却象征痛苦与悲哀;茉莉花在中国象征纯洁, 入梦则没有特别的指意, 而在英国却象征一段浪漫的恋爱将至。与归化相比, 在中国当代翻译中异化的手法更加常见, 异化的实例不胜枚举, 如外国的人名地名等, 文化内涵词语 (cultural items:即含有特定的文化典故、来源的词语) , 包括一些西方实物的象征性内涵 (如玫瑰一词原在西方文化下具有特定含义, 后被中国读者普遍接受) 等。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 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 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 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 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 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三、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归化或异化策略其实都是一种翻译手段, 他们并不是绝对的, 而是对立统一, 相得益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 还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 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 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翻译的目的、译入语的包容度、文学作品、作家、译入语读者的接受效果、民族的思维习惯和不同文化的趋同程度的具体情况进行取舍。那么, 怎样决定翻译一篇文学作品时归化法和异化法的取舍呢?文学翻译不同与一般的翻译, 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与特殊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文化传真”与“艺术审美”的完美结合。这样, 读者既能从好的文学作品中获取一些知识, 又得到了审美的愉悦。在翻译过程中, 不管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是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 是形似还是神似, 是紧扣原文还是进行再创作, 都是可取的。但采用这两种翻译方法要把握好“度”。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 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 同时, 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 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 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 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 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我们认为, 归化和异化都各有道理, 各有各的用武之地, 不能绝对地摒弃任何一方。总地说来, 归化大都表现在语言的层面上, 是为了跨越语言理解的障碍, 而在文化传达上, 为了让读者充分理解西方文化, 译者大都采用异化策略。但是, 说到底在文化传达问题上的异化是为了最终使得读者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做到真正的归化, 也就是说, 使读者把原语经译者所传达的异域视野经自身的文化视野过滤、对比、沉淀而后引起视野的从新定位, 在对比中做到对自身文化和原语文化的再认识, 即在文化意义上的完成真正的归化。

摘要: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中西文化是有差异的, 对于这种文化差异的处理, 即是归化还是异化就成了理解译文的文化内涵的关键。为此, 将着力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这种同化与异化现象。

关键词:归化,异化,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 2002, (5) .

[2]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 2002, (1) .

礼貌现象与翻译 篇6

一、 理论介绍

库尔佩珀等人在扩展库尔佩珀的模式的同时确实想到了不同说话参与者对不同不礼貌语言的反应, 根据库尔佩珀提出的理论分别是:正面不礼貌、负责不礼貌、直接不礼貌、虚假不礼貌和礼貌缺失。

选择回应的种类是说话参与者必须进行的工作, 在交流过程中, 他们可以选择正面回应、负面回应、直接回应等来驳倒对方, 据理力争。当说话参与者接受面子攻击时, 有两种心理, 一种是接受者愿意为自己的不礼貌言语承担一定的责任, 还有一种是对威胁自己面子的行为中包含的不礼貌的评价持有赞同态度。而说到反驳, 则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类是冒犯策略, 也就是用攻击别人面子来反驳对自己面子的威胁;另一类就是维护策略, 就是首先要维系自己的面子。在此还要提及到Culpeper等人所提出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说, 冒犯策略是维护回应者面子的次要目标;维护策略也有冒犯说话不礼貌的人的面子这个次要目标。”

二、 对话分析

本文分析的是剧中的两个男主角金叹和崔英道之间的一段对话, 他们是同班同学, 两个人为了争夺心爱的女生车恩尚而进行了包含有不礼貌言语的对话:

金叹:“那又怎么样, 酒店家的儿子周末放假的时候不也一样在洗盘子吗?”

崔英道:“不要装做听不懂人话。”

金叹:“不干活吗?”

崔英道:“那你呢?为什么那么了解她的动向。”

金叹:“我一向都比你快一步的, 一直都是。”

崔英道:“所以你要小心背后有我在。”

金叹:“用车恩尚打击我吗?不要乱投入热情, 浪费时间好不好?”

崔英道:“怎么了?你们在谈恋爱吗?”

金叹:“我们般配吗?”

崔英道:“干嘛?问这么恐怖的事情。”

金叹:“我们很般配。不要招惹车恩尚, 我警告你了。”

(一) 回应/不回应

金叹和崔英道在一番激烈的谈话中, 分别用了正面不礼貌、负面不礼貌、直接不礼貌、礼貌缺失和虚假不礼貌等不礼貌现象, 对于对方的不礼貌现象, 双方都给予了回应。

(二) 接受/反驳

选择回应不礼貌行为的说话参与者有进一步的理论上的选择:他们可以反驳或者接受面子攻击。当接受面子的攻击时, 接受者很有可能是为自己一开始的不礼貌行为承担责任, 或者可能赞同自己威胁面子行为中包含的不礼貌评价。

金叹和崔英道为了让对方放弃自己心爱的人, 都在反驳对方所说的观点。从对话当中看, 两人均接受了来自对方的不礼貌言语。

(三) 反驳:冒犯策略/维护策略

在这段对话过程中, 两个主人公分别用到了库尔佩珀提出的几种不礼貌现象:“那又怎么样, 酒店家的儿子周末放假的时候不也一样在洗盘子吗”这句话运用了库尔佩珀的直接不礼貌理论, 说话者企图用直接的不礼貌言语来达到讽刺听话者的目的。“不要装做听不懂人话”运用了库尔佩珀理论当中的反驳策略, 说话者用他的反驳策略来击倒对方的不礼貌言语行为。

三、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对话表明了库尔佩珀在军事话语的语境中建立起来的不礼貌理论, 在对日常生活平缓交流的对话者中不礼貌言语的分析同样适用, 说明其理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该理论并没有清晰地解释局部的不礼貌回应这一回合之后, 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 也没有研究不礼貌交流是如何开始与结束的, 这些问题是留待我们继续思考研究的。

摘要:20世纪80年代, 西方出现了对不礼貌言语现象的研究, 研究较为突出的是库尔佩珀所提出的不礼貌模式理论。尽管库尔佩珀所提出的不礼貌理论是在军事对话中建立起来的, 说话参与者的级别存在着不平等, 但是该理论是否也适用于同等级说话参与者之间, 本文将在库尔佩珀的不礼貌框架下分析电视剧《继承者们》两位男主人公的一段对话, 来验证该理论是否具有普通适用性。

关键词:不礼貌言语,现象研究

参考文献

[1]Culpeper, Jonathan.Towards an Anatomy of Im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6:25:349-367.

礼貌现象与翻译 篇7

英汉语的基本词汇是构成一词多义的基础。虽然两种语言里的实词由于所指的客观事物相同, 大多可以对译, 但仍有一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词义内涵或外延不一样, 对译比较困难。如从基础语义层来看, 英语的“uncle”一词译成汉语相当于伯父、叔父、舅父、姨父等;“wear”一词可以指“穿戴”、“搽”、“带”, 如wear a dress, wear a hat, wear a lipstick, wear a smile等。汉语的“高”可以用英语的high和tall来表示。从修辞层来看, 有相同字面意义的词在英汉语中可能有不同的比喻意义, 如magpie对应汉语的“喜鹊”, 在汉语中常指带来喜讯的人, 而在英语中指说个没完的人, 或爱收藏杂物的人。从语用角度来看, 汉语里常说的“慢走”不能译成英语“walk slowly”。因此, 多义词里的义项, 在不同的语言里不能据一而类推其他。一个词的准确意义需要通过分析它所处的语言环境才能明确, 对词义的理解必须借助其所在具体语境的限定。在翻译过程中, 一个词表达是否得当, 也取决于它在译文语境中与相关语言成分的搭配是否合适。译者需要从该词的一组义项中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而这一选择过程离不开对语境的分析。关于翻译的语境问题, Peter Newmark (1982) 说:“语境是决定词义的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

狭义语境一般指前言后语, 一个词、一个短语乃至更长的话语、语篇前后的内容, 即“上下文”, 统称为语言环境 (linguistic context) 。它可分为词汇语境、句法语境等。

词汇语境是指该单位周围具体的词汇单位、词和固定词组的总和。如例句1:Every effort is made to address customer need.

根据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句中“address”一词作为动词有三个常用义项:

1.Write the name and address of the intended recipient on (an envelope, letter, or parcel) ;

2.Speak to (a person or an assembly) ;

3.Think about and begin to deal with (an issue or problem) 。在以上例句中, “address”的宾语是“customer need”, 因此我们只能理解为第三个义项, 即“应对”、“处理”的意思。那么该句可译为:尽一切努力满足客户需求。不能取第二个义项, 译为“尽一切努力讲述客户需求”。

词汇语境关系到词的搭配 (collocation) 问题。搭配是指语言系统内各个语言成分的同现 (co-occurrence) 和组合 (syntagmatic) 关系。词语搭配规则决定一个词可以出现在什么样的语境中。例如下面两组词的搭配:

man and wife夫妻

officers and men官兵

his man Friday佣人, 仆人

man-of-war战舰

Be a man!像个男子汉!

下棋play chess

下结论draw a conclusion

下令order

下海enter the sea

下货unload

下蛋lay eggs

再看下面的例句:

例句2:Inside the front gate, past the uniformed guards with their uniform smiles, ……

译文:在大门内, 走过身着同样制服、面带同样微笑的保安人员, ……

句中第一个uniform用作动词, 其过去分词修饰“guards”, 是“身着制服”的意思;第二个“uniform”用作形容词, 修饰“smiles”, 是“统一”、“一致”的意思。

句法语境是指该词或词组所属句子的句法结构。如make一词, make加宾语时是制造、创造的意思:

例句3:God made the country.

译文:上帝创造了这个国家。

make加宾语加补语时表示使动:

例句4:That would make things easier.

译文:这样事情就好办多了。

make加表语是“成为”的意思:

例句5:Dr.Meade did not make a very convincing drunk.

译文:米德大夫装醉装得一点都不像。

make加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是“做”:

例句6:He’s going to make us a report.

译文:他将给我们作报告。

除了词汇语境、句法语境外, 我们在确定词义时还需要考虑整个语篇的宏观语言语境。如例句7:

真真恨的我只保佑明儿你得一个厉害婆婆, 再得几个千刁万恶的大姑子小姑子, 试试你那会子还这么刁不刁了。

译文:Well, I just hope, when you marry, you’ll get a fierce mother-in-law and several really vicious sisters-in-law.We’ll see if you can go on keeping so cheeky then.

原文是《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李纨与黛玉打趣开玩笑时的对话。句中第一个“刁”用来形容“千刁万恶的大姑子小姑子”, 强调“凶恶”, 为贬义;而第二个“刁”则形容贫嘴的黛玉, 流露出怜爱之情。因此译文分别使用了“vicious”和“cheeky”两个词, 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以上探讨的是语言语境 (linguistic context) , 一般理解为狭义的语境。广义的语境称作语言外环境 (extra-linguistic context) , 它是指:

1.与特定的交际情景有关的知识, 包括参与者 (角色、地位) 、场合 (时间、地点) 、正式程度、媒介 (书面、口头) 、主题、领域等等。比如soft money在金融词汇中指“纸币”, 而它还可以指竞选中政客接受的政治捐款。

2.特定的交际情景之外的一般的背景知识, 包括属于某一特定文化的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惯, 与特定的文化相关的特定的会话规则和方式, 以及有关客观世界的一般知识。如例句8:

已走到潇湘馆的门口。里面却又寂静无声, 李纨倒着起忙来, 想来必是已死, 都哭过了。连忙三步两步走进屋子来。

译文:Now, reaching the gate of Bamboo Lodge, she was unnerved not to hear a sound inside.“Perhaps she’s already dead and they’ve finished lamenting her, ”she thought as she hurried inside.

汉语中“哭”的基本词义是“因痛苦或悲哀而流泪发声”, 比如“哭喊”、“哭诉”。在上句的语境中, 李纨听到屋内寂静无声, 便猜想黛玉“必是已死”, 下人们“都哭过了”。在深厚的中华文化中, 遇有丧事, 吊祭的人和守灵的人会大声号哭, 以示哀悼和怀念。因此, 在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中, 将“哭”译为“lamenting”, 而不是“cry”、“weep”等, 很好地表达了这一情景中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 在翻译过程中, 要确定多义词的义项和选择等值词语, 取决于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和语言外环境。只有根据原文提供的语境, 理解和把握语言本身及其所处的交际、社会、文化环境, 准确地选择词义和译词, 才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再现原文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2.

[2]曹雪芹, 高鹗.杨宪益, 戴乃迭译.红楼梦[M].外文出版社, 2012.

[3]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礼貌现象与翻译 篇8

本文从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在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的运用, 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礼貌原则, 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 以提高公示语英译的交际效率。

一、合作原则与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英译

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 合作原则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一是数量准则, 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二是质量准则, 不要说自己认为不真实的话, 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三是关联准则, 说话要贴切;四是方式准则, 避免晦涩的词语, 说话要简要、有条理。 数量准则规定了我们说话时所应该提供的适度的信息量, 质量准则规定了说话的真实性, 关联准则规定了说话要切题,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人简明扼要。 遵守合作原则中的四条准则, 人们就能更加直接、高效地进行交际。

(一) 数量准则与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英译

数量准则要求话语正好符合交际对信息的要求, 不要增加多余的信息。 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应在短时间内给消费者传达必要的、起特定作用的信息。

例1:小心地滑!

英译:Wet Floor!

上述译文用了两个单词, 相信顾客看到这样的公示语英译, 会立刻领会其警示含义, 多加小心。 该英译很好地遵守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

(二) 质量准则与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英译

质量原则要求语言真实, 不要说自己认为不真实的话, 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这就要求译者对原文进行准确、统一、规范的传达, 但是在这方面, 商业经营场所的公示语英译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小心碰头!

关于这个标识语, 有着很多五花八门的翻译。 根据国际惯例, “小心……”这类公示语一般用祈使句或短语表示, 例如:“当心触电! (Danger! High Voltage! ) ”

(三) 关联准则与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英译

关联准则要求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的英译要根据消费情景, 在目的语中寻找信息的关联性并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以达到相应的语用效果。 在这里, 前文谈论数量准则时提到的例子能给予关联准则很好的例证作用。

例如:“小心地滑! ”有时也译成“Don’t Fall Down! ”。 这属于警示性公示语, 是为了提示消费者注意潜在的危险, 为了使英译产生与此语境最强的关联性, 所以采用“Wet Floor! ”。

在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的英译中, 通常采用图配文的方式, 因为图片更直接, 且不易引起消费者误解, 相得益彰, 同样体现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 在商业经营场所的公示语英译过程中, 合作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 翻译过程中, 应该做到用词数目适当、译文准确统一、与汉语原文公示语密切关联及表达简洁等, 采用图配文的方法有时会起到更好的提示作用。

二、礼貌原则与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英译

礼貌原则对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的英译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商业经营场所的公示语英译过程中, 礼貌原则可以从遵守与违背两方面加以应用。

(一) 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英译中遵守礼貌原则的应用

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在英译的过程中, 应尽量体现对消费者的尊重。

例如:请讲普通话。

英译:Speaking Mandarin Only!

“请讲普通话”传达的是一种提倡而非强迫, 而译文会让外国朋友觉得如若不会讲普通话, 便失去了开口说话的权利。建议改译成“Let’s Speak Mandarin! ”, 这样就能考虑到受众的感受, 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 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英译中违背礼貌原则的应用

由于商业经营场所的特殊性质, 商家需要提出一些限制性, 有时甚至是强制性的公示语。 这些公示语表面上违背了礼貌原则, 实质上是商业活动的客观需要, 或者是从消费者自身考虑而提出的, 如:限制性公示语和强制性公示语等。

1.限制性公示语的英译

限制性公示语对消费者的行为提出某些限制或约束要求, 语言直截了当, 但不会使人感到强硬、粗暴、无理, 如:“谢绝更换 (No Exchange) ”、“现金支付 (Pay in Cash! ) ”等。

2.强制性公示语的英译

强制性公示语要求相关消费者必须采取或不得不采取何种行动, 语言应用直白、明确, 没有商量的余地, 如:“严禁吸烟 (No Smoking) ”、“请勿触摸 (Don’t Touch) ”等。

在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英译的过程中, 礼貌原则可以从遵守与违背原则两方面加以应用: 需要体现对消费者人文关怀与尊重的时候, 采用遵守礼貌原则的翻译方法;为了经营的客观需要, 应该采用适时违背礼貌原则的翻译方法。

三、结语

商业经营场所的公示语既具有一般公示语的特征, 又有特定的存在背景。 在翻译过程中, 应该使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重视公示语英译的实际应用功能。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107-112.

[2]李玉良, 于巧峰.汉语标识语的英译原则[J].上海翻译, 2008 (1) :42.

上一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下一篇:科技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