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精选6篇)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 篇1
摘要:文化缺省是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与其意向读者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译者既要考量作者和译者双方的交际效率,增加文本的美学效果,又不能忽视文化差异,需要把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本文就这一文化现象对翻译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分析并且归纳处理翻译中文化缺省现象的补偿策略。
关键词:文化缺省,翻译,补偿策略
英汉两种语言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同,例如:历史背景、 文化观念、风俗、宗教,这就给翻译带来困难,其中,最突出的是文化缺省现象给翻译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困扰的存在就决定一篇成功的译文需要进行文化缺省的补偿。
一、翻译中的文化缺省
文化缺省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是通过作者所面向的读者激活其记忆图式中的相关文化信息,以此来补充缺省的信息空位,最终建立起语义和情景连贯的过程。
翻译和文化二者密切关联,这是由翻译的本质决定的。 文化交流产生的同时,必然会带动翻译的出现,而就其目的而言,翻译是把一种民族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民族文化中,促使两种文化糅合,贯通的过程。在这个的过程中,译者运用自身的理解对原语的文化进行重写和再现。毋庸置疑,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必然会面临处理各种不同的文化,而对于原文读者显而易见的文化背景知识相对于译文读者来说就构成了文化缺省的成份。翻译得当,可以有效的促进文化间的交流,还可以保持原文文化缺省所产生的含蓄美和简洁美,反之,会造成读者错误的理解作品。
二、翻译中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
尽管文化缺省在翻译中势必会给译者造成一定的困难, 甚至引起误读误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它毫无办法。在翻译的过程中,作为译者,肯定存在很多顾虑:比如说,他们需要在文化的纯洁性和交融性之间做出权衡。我认为,译者并不需要刻意去强调民族文化的纯洁性,也不必将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和外来的文化看做是格格不入的对立体。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通常也是“扬弃”的过程,这就注定能将两种语言文化杂合在一起。正如孙会军先生所说的:“‘杂合’是对纯正语言文化的干扰与破坏、处于‘杂合’状态的语言文化汇合了两种语言文化的特征,经过吸收与融合过程后,常会获得一些本不曾具有的优点,实现对原来文化的优化与超越( 孙,郑:2003)。”翻译要追求的是求同,所以通顺、忠实和对等是它的最本质的目的。另一方面,翻译实际上又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包容、相互补偿的过程;是引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影响、重叠与转换的永恒运动( 秦文华:2002)。常用的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如下:
( 一) 归化。当一个民族中的某些文化现象在另一文化中不存在,或者在目的语中没有重叠的相关性时,应采用归化的策略。如:as timid as a hare( 胆小如鼠),在西方文化中,兔子是胆小的象征,而在我国,兔子却象征着机警敏捷。而鼠却是胆小的象征,所以翻译时直接加以归化。
( 二) 替代。替代指的是用译语文化中的词语或者成语来代替原文中的词语或者成语。如: 掌上明珠:the apple of one’s eye ;爱屋及乌:love me, love m y dog。事实证明,换成这种表述更易于西方读者接受,也可以说两种文化具有了包容性。
( 三) 加注。直译加注是为了把源语文化的知识更好的介绍给译语读者,进而使其更加深入的理解。如:American Dream“美国梦”,一个若是对美国文化背景没有深刻了解的人,是不会真正明白“美国梦”的。
所以,无论是采用归化、异化还是其他翻译方法,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当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但是总体的趋势是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对异质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积极态度。
三、结语
文化缺省现象,必然带着某些特定的意义,它们不仅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魅力,更给翻译带来不小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个挑战,首先,我们应该从语义的角度对文化负载词加以描述,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语义的差异反映了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次,必须要深刻把握文化缺省的表层意义以及隐含意义,与此同时,要参照其所在原文的上下文,我们所掌握的文化知识知识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想真正透彻的理解一个文化概念,了解对其所处的文化背景是必不可少的。翻译人员,作为一种文化纽带,是不能凭自己想象进行翻译的,而应该站在更高的文化视点、 更深的文化层次之上,这样才能使读者不仅能够理解,而且知道其文化渊源。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 篇2
【摘要】企业对外宣传资料成为海外企业和消费者获取商品经济信息的重要来源,本文研究保定企业对外宣传资料汉英翻译文化缺省问题,探讨英文企业宣传资料的语篇构建特点以及针对译文读者文化缺省补偿策略,顺应目的语受众的表达习惯,最大程度地实现交流,有效发挥保定企业对外宣传的作用。
【关键词】保定企业外宣 文化缺省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研究文化缺省问题符合中国对外文化宣传的总体要求,如何做到既保持译文符合目的语宣传特点和目的语受众的心理需求,又使保定企业对外宣传中保持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提高译者对保定企业外宣文化输出的意识,以文化输出为着眼点,吸引外国对保定企业的关注,为保定企业招商引资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一、企业外宣研究现状
刘法公(2004)在《商贸汉英翻译评论》中,以企业宣传资料为例进行了评论。评论指出了译文在文体、用词和语法等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之严重,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和作者的改译。许建忠(2002)在《工商企业翻译实务》一书中,指出了好的翻译会给企业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并将企业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分为录像资料的翻译和单位简介翻译。贾文波在《应用翻译功能论》一书中,以时政翻译、企事业广告翻译和科技翻译等为例,作者认为,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功能,并且不同的功能要求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
综合而论,研究者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对外宣翻译和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的成果各有侧重且各具特色,既有从宏观层面着手的研究,又有个案研究,对企业外宣汉英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对企业外宣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总体上看,这一领域仍存在广阔的研究空间,并且以地方文化特色输出为主的研究甚少。
二、文化缺省
针对保定地区企业外宣资料翻译的现状,基于企业对外宣传资料英译的重要性和英汉企业单位宣传资料在语篇构建上各自的特点,从文化缺省角度审视保定企业对外宣传资料英译,运用描写分析的研究方法系统阐述文化输出视野下保定企业单位宣传资料中的表达,提出文化缺省补偿策略,改进保定企业外宣翻译质量,提升保定企业文化形象,有效发挥保定企业对外宣传的作用。
中英文企业外宣文本的特点各异。中文企业单位的宣传资料注重信息功能,主要通过提供更可能多的详细信息,如获得过什么奖励的特点,篇幅也较长。而英文企业单位的宣传资料既注重信息功能又注重劝诱功能,文体平实,用词简洁具体,旨在通过信息去劝诱读者做出积极地反应。
例:2004年以来,长城汽车先后入选“民营上市公司十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机械500强”、“中国制造500强”、“中国工业企业500强”、“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收入三十强”、“中国企业效益200佳”等;并被评为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的“推荐出口品牌”,也是商务部、发改委授予的“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
Since 2004,GWM has been listed among“Top 10 Listed Private Companies”and among“China's 500 Most Valuable Brands”; been honored as a“recommended export brand” by the China Chamber of Commerce for Import and Export of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and a“national vehicle export base enterprise”by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长城汽车的各种奖励和荣誉在中文宣传中都一一列举了出来,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将这些荣誉都进行了翻译,但是译者没有考虑到文化缺省问题,导致译文并不符合目的语的宣传特点,造成译文篇幅冗长,给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影响了企业外宣资料对外宣传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不妨改为:
Translation:
Since 2004,GWM has been entitled to many honorable titles granted by both local and state governments. Recently,the development of GWM has been also widely recognized by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uthoritative organizations such as “Top 10 Listed Private Companies”,“China's 500 Most Valuable Brands” and “Forbes Asia Fabulous Listed Company in 2014”.
保定企業外宣资料翻译中,文化缺省既体现在对保定地区特色文化的处理不当,又体现在部分翻译没有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没有采取适当的策略来补偿目的语读者对保定特色文化的文化缺省,这些问题影响了保定企业外宣资料翻译的质量和外宣资料翻译在企业对外宣传中的积极影响。
三、结语
文化缺省问题可以通过一系列文化缺省补偿策略得到解决,包括增补、删减、释义、改写、套用、重构等处理方法。保定企业外宣资料中有很多富有保定文化特色的宣传用语,如何把握这些文化因素的传递,从多大程度上做到合理翻译这些文化因素,既要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一些保定文化特色,让目的语读者对保定地区特色有一定的了解并产生一定的兴趣,又要符合英文企业宣传资料的行文特点,让目的语读者顺利接受保定企业外宣资料翻译。
参考文献: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评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王大来.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 篇3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更是文化(包括文学)之间的交流,这是翻译的基本性质。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符号,其使用方式与表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二、文化缺省
“文化缺省”意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如果不懂得如何恰当地处理这种文化缺省,译作就会出现欠额翻译、超额翻译等问题。
1976年彼得·纽马克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The Theoryand Craft of Translation)一文中分析“意义走失”现象时,认为翻译中的意义走失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主要是由于“超额翻译”(“过于细化”)和“欠额翻译”(“过于泛化”)造成的。
原文: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译文:Ning-guo House sacrifices to the ancestors on New Year’s Eve And Rong-guo House entertains the whole family on Fifteenth Night.(霍克斯译)
元宵节是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元宵节的起源与灯火祭神有关。而Hawkes只用Fifteenteh Night来翻译这个盛大的元宵节,明显是认为西方读者不知道这个节日,所以他完全放弃了“元宵”这两个字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只是告诉译语读者一个时间概念,属于欠额翻译。
原文: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译文:Tables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hall for men and boys, tables on the west side for girls and women. There was herb-flavored New Year’s Eve wine and love-feast soup, there were lucky-cakes and wish-puddings.(霍克斯译)
“合欢汤”用合欢花煮制成,在除夕合家团圆时饮用。而霍克斯用了“love-feast”来翻译“合欢汤”。“love-feast”以前用于早期基督教的具有宗教性的圣餐,现在用于基督教的仪式餐。在《红楼梦》中,“合欢”即合家欢乐,团圆幸福。但霍克斯却给“合欢汤”增添了一种宗教色彩,这在原作中是没有的,所以译作属于超额翻译。
三、节日风俗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
分析了文化缺省对节日翻译带来的障碍,就必须对传统节日风俗的文化缺省做出补偿。
1、直译加文外注
Eg1: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红楼梦》第五回)
Through tears she watches the stream, On the Clear and Bright Day;A thousand lithe east wind blows, But her home in her dreams is far away.(杨宪益译)
Footnote: “ The festival, usually on the 5th of April, when the Chinese visit the family graves.”
此例采用了直译加文外注的方法。译者将“清明”直译为“Clear and Bright Day”,又怕对译语读者在理解上构成困难,所以给“Clear and Bright Day”在文外加了脚注。
2、文内注
Eg1:这时,母亲忽然想起一件什么事,说:“哎呀,包个大钱饺子吧,谁吃了谁就有福!”
Just then an idea dawned on my mother, and she suggested, “I say,let’s put in a coin and make a good-luck dumpling. Whoever eats it will be blessed.”(夏乙琥译)
例1中的“大钱饺子”是中国的特色文化。译者巧妙地运用了文内注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解释说明,使译语读者很好地了解这些特色文化。
3、替代
Eg1: 林黛玉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What’s all this crying during the festival? ”asked Daiyu mockingly. “Are you fighting for sticky rice dumplings?”(杨宪益译)
Dai-yu beamed at the weeping pair:“Crying on a holiday?What’s all this about?Have you been quarrelling over the rice-cakes?” (霍克斯译)
众所周之,端午节要吃粽子。粽子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杨宪益用含有中国特色文化的“dumplings”将其译为“sticky rice dumplings”,而霍克斯用西方对应的词“cake”将其译为“ricecakes”。这也是一种用西方人熟悉的对应词替代含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词,拉近译作与读者的距离。
这五种方法都可以用来补偿节日风俗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直译、文内注和文外注属于异化补偿策略,而替代属于归化补偿策略。
四、总结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译者常常会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补偿文化缺省。翻译是一个抉择的过程,译者在抉择时必然会因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而影响翻译的抉择。而每个译者翻译时都有不同的翻译目的。那么,由于翻译目的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不同的译者会选择不同的翻译补偿策略。如上所说,好的译本一定是将归化和异化策略辩证的对待,综合使用,这样才能有效的补偿文化缺省。
摘要:翻译节日风俗时,不同的译者针对文化缺省会采用不同的补偿策略:“异化”和“归化”。
文化缺省和同化异化翻译策略 篇4
比喻性的词语都深深地烙着民族文化的印记, 隐含着民族文化的内涵, 所以文化缺省现象在所难免。由于译文读者缺乏原文读者头脑中的文化图式原型而会造成语义真空。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 就要特别注意克服文化缺省造成的理解障碍, 以传达出原文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文化因素的处理策略一般分为两种:以译语文化为归宿, 即同化;以原语文化为归宿, 即异化。
1 同化策略
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 同化强调的是译语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一般在以下情况下采用同化的策略:
首先, 词汇形象所承载的喻义在译语里习惯上由另外一种形象来承载, 如果这个形象与原语文化之间又没有抵触的话, 可以采用同化方法, 用译语形象替换原语形象。例如:“to drink like a fish” (牛饮) 、“goose bumps” (鸡皮疙瘩) 、“a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t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 。
这些比喻性短语虽然舍弃了原语中的文学形象, 但却比较准确地传达了原语的喻义, 同时使译文自然流畅, 也更能满足译语读者的审美观。
此外, 有些词语在译语中只有指称意义, 并无相应的联想意义, 或联想意义相差甚远时, 可以采用同化方法。其缺点是原文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译文中有变形, 甚至会丧失原文比喻形象给读者提供的想象空间。
“鸳鸯”在汉语文化中是爱情鸟, 通常用来比喻爱情的忠贞和美满。“蝙蝠”也因与“福”字谐音而被中国人赋予了幸福、康宁的文化内涵。而对英美读者来说, 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 这两种在汉语文化中表示爱情、福寿的动物, 在他们的头脑中是不会产生与此相关的联想的。在西方文化中, 蝙蝠的形象与邪恶和黑暗联系在一起。比如英语有“as blind as a bat”的用法, 这与蝙蝠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毫无关系。
2 异化策略
异化指用移植手段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即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原语言文化。如果两个文化系统中没有相同或相近的对等物, 就只能将概念移植。异化可以帮助译语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译语文化不是通过翻译去消除原语文化的特色, 而是在译语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吸收原语文化, 给译文读者打开一扇通向异国文化的窗户。
成语、典故、民族节日所负载的文化信息通常反应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 采用异化手段保留其原有的形象特征, 有利于保留原语的民族特色, 也有利于英汉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在翻译这一类词语时, 可以采取恰当的注释加以解释, 如“Juda’s kiss” (犹大之吻, 指表面友好实际上坑害人的行为) 、“sour grapes” (酸葡萄, 比喻因得不到而被故意贬低的事物) 、“forbidden fruit" (禁果, 喻指非份的欢乐或因禁止而更想得到的东西) 。
译文读者对文化缺省的部分总要经过从不了解到逐渐了解的过程, 译者在这样的过程中就起到了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 许多中国读者已经能在不同程度上克服文化缺省造成的理解上的障碍。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橄榄枝和鸽子代表和平和希望, 这一喻义已经被中国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已无需加以注释了。
中华文化同样也对西方文化产生着影响, 西方人已知道中国有“孔子” (Confucius) 、“长城” (Great Wall) 、“中国功夫” (kung fu) 等等, 在西方人眼里这些词语都代表着中国文化。
从目前中西方文化影响的力量对比来看, 西方文化明显地处于较强的地位, 这与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紧密相关。随着中国嫦娥探月计划的顺利实施, 我们深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西方读者去了解中国的神话传说。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对于传播民族文化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 异化移植原语文化将丰富译语文化及其语言表达方式。
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 大量反映西方文化的词语已逐渐融人中华文化之中。如“鳄鱼的眼泪” (crocodile tears) 、“替罪羊” (scapegoat) 、“黑市” (black market) 、“跳蚤市场” (flea market) 、“黑马” (dark horse) 等都在汉语言文化中得到了认同。
语言的融合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从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过程中, 翻译家们在采用同化译法的同时, 就大量采用异化移植的方法, 引入了许多反映印度佛教文化的词语, 如“浮屠”、“菩萨”、“观世音”、“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等。这些外来佛教词语历经千载、家喻户晓, 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语, 丰富了汉语言的表达方式。
同时, 中华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对西方文化产生影响, 反映中华文化的词语也收集在英语词汇中, 如“丢脸” (lose face) 、“纸老虎” (paper tiger) 、“儒教” (Confucianism) , “阴” (yin) 、“阳“ (yang) 等已作为正式词汇而成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3 结束语
译者必须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读者对象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必须避免过度地同化或过度地异化。同化和异化这两种策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一, 共同承担着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和文化移植的重要职责, 也是翻译喻体、喻义文化缺省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l.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 篇5
翻译不仅是双语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作为中医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翻译质量的优劣至关重要。中医文化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工具,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核心,以医古文为古典医籍知识结构,语言的模糊性、描述的抽象化很大程度造成概念的歧义性,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医语言语义深奥转译不易,尤其是源语中的文化缺省给中医翻译增添许多困难。所谓文化缺省是指交际双方在交流时共有的相关背景知识的省略,不属于该文化的接受者面对文化缺省时会出现意义真空,无法将语内信息与语外知识相联系,从而造成理解时的语义不连贯[1]。如何既能易于西方受众接受和理解又能实现文化缺省补偿已成为中医文化翻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运用文化图式理论探讨中医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选择,以期为中医文化文化缺省翻译难题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2 文化图式理论与中医文化缺省
图式是人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组织形式,是人们赖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它既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和文化的[2]。文化图式就是指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人脑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可以调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3]。同一文化环境中的社会成员长期形成共同的背景知识,因为这些背景知识的存在,双方交流时为常为提高交际效率而省略一些彼此不言自明的内容。但对于不同文化环境的交际双方而言,本族语交际双方认为是不言而明的文化背景知识,来自其他文化的读者读来则往往会觉得不知所云。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输入信号却激活不了应激活的空位,因而激活不了比较完整的表示,或者根本没有激活图示,甚至记忆里根本就没有相关的图示备用[1]。
语言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医语言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而发展壮大,汲其养分而根深叶茂,已成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经历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语言修辞、价值观念,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图式[4]。然而中西方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目的语读者对于中医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图式存在认知空白,无法在自身文化中寻找到相应的图式并将其激活,于是出现文化缺省现象,造成了读者理解障碍。
3 文化图式理论下中医文化缺省翻译策略选择
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包括三层意思,即源语文化图式可理解、译者可表达、目的语读者可接受[3]。也就是说译者要实现文化图式的补偿翻译,首先要激活头脑中与源语信息相对应的文化图式,其次对目的语进行恰当的编码,最后转换为目的语读者可以接受的文化图式。任何背景知识的缺失或文化认知的偏差都会导致图示激活的失灵,造成文化信息传递的失真。译者不仅要以读者的身份与源语作者进行交际,尽最大可能将自己关于目标文化的世界知识和经验达到原作者的理想读者的水平; 同时译者又要充当作者,与译文读者进行交际,准确预测到译文读者的先有知识和经验,这一预测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译者在实际翻译交际中的策略选择[1]。
3. 1 书名、篇名、方剂名翻译
例1中医历史上有两版名为《红炉点雪》的医籍,其一为明代江西金溪医家龚居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痨瘵( 结核病) 治疗专书。另一本为明代浙江湖州医家陆岳所著,是一本治疗天花的专著。如译者仅仅将书名译作A Little Snow on Stove Fire,对于文化氛围迥异的国外读者则会一头雾水,难以通过语篇外知识获得充分理解和认同。为避免引起读者误解,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添加注释分别译成: A Little Snow on Stove Fire( Key to Treatment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 A Little Snow on Stove Fire( Key to Treatmentof Smallpox)[5]。该译者敏锐的意识到源语中存在的文化缺省,通过意译加注的方法很好的弥补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了最佳语境信息,减少了读者推理的努力。
例2《银海精微》书中的“银海”一词来源于道家术。明代方回《派奎律髓》引北宋王安石之说,谓道家以肩为玉楼,目为银海。“银海”一词提示该书为眼科专著[6]。如若将书名直译为Essence of Silvery Sea,不仅没有传递将该书作为眼科学著作的信息,反而给国外读者带来理解难题。出于对读者可接受性的考虑,译者采用文内加注Essence of Sil-very Sea: On Ophthalmology,读者既领悟到该书的医学信息,也较好的传递中医语言中的文化精髓。
例3《灵兰秘典论篇》中“灵兰”为灵台兰室的简称,相传乃帝王藏书之所,“秘典”即秘藏的典籍,旨在凸显内容的重要性,本篇专题探讨十二脏腑的各自功能及相互关系。由于缺乏背景知识的作用,此处的文化图式缺省会给目的语读者带来理解困扰,译者适时的音译加注Linglan Midian Lunpi-an: Discussion on the Secret Canons Stored in Royal Library,有效地言明其中文化背景知识,读者借此建立了语义连贯,填补了意义空缺。
例4更衣丸为中医用于治疗肠解便秘之证的常用方剂,“更衣”一词源于“古人入厕必更衣”,故此方有泻火通便,安神宁心之功效,对于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读者,此处蕴含的文化缺省是一目了然的,然而不同文化的国外读者却是很难清楚地理解。为了帮助目的语读者建立语义连贯,传递原文中蕴含的文化信息,需要对此处文化缺省的内容加以注释译为Change Clothes Pill for Promoting Bowel Move-ment。类似译法还有百合固金汤( Lily Decoction for Strength-ening Lung) 、五味消毒散( Five Ingredient for Eliminating Tox-in) 、人参养营汤( Ginseng Decoction for Nourishing) 等。
3. 2 名词术语翻译
西医语言是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西医语言中有潜在的中医对应语,是中医名词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基础[7]。当中医术语与西医术语出现自然贴切对等时,译者可以参照西医为我所用,寻找到与目的语读者头脑中相对应的文化图式,促进中医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带下医虽然是中医术语,但却与西医的妇科医生概念对应,译者完全可以将其译作gynecologist。雀目与西医的夜盲症 ( night blindness) 自然对应。常见疾病如消渴、咳嗽、水肿、痫病、瘿病均可译为dia-betes、cough、edema、epilepsy、thyroid enlargement。类似的还有女子胞( uterus) 、水府( bladder) 、精明之府( brain) 、水谷之海( stomach) 、真牙( wisdom teeth) 、喉核( tonsils) 、小舌( uvu-la) 等。
兰凤利[8]认为中医学术语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词汇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发热、头痛、咳嗽、心悸等; 第二类由中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 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 第三类由中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说文解字·疒部》中的某些形声字,如疝、疸、痈、疡、痔等。借鉴西医术语可以减少中医传播文化隔膜,但此种译法主要集中在解剖部位、具体病症及治疗方法方面,源语与译语存在语义的自然贴切对应,其他中医名词术语尤其是特定术语仍需认真分析区别切忌滥用。中医理论源自古代哲学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辨使得中医文化中出现大量的相关联的哲学名词术语,而这些特色术语在英语中是完全缺失的,无论直译或是意译都难以传递源语丰富内涵。比如中医文化中的阴、阳、气、三焦等核心概念在西医文化图式中是完全不存在的,目的语读者无法寻找找到相对应的文化图式,因此译者一般将其音译为yin、yang、qi、sanjiao,目前看来已经获得越来越多国外读者的认可,此种中国英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中医文化的民族性特质,最大限度的展现了源语信息。
3. 3 语句篇章翻译
例5咸知溯原《灵》、《素》,问道长沙。( 《〈温病条辨〉叙》)
译文: ( famous doctors) all know to seek for the origin ofmedicine through Lingshu ( Spiritual Pivote ) and Suwen ( PlainConversation) ,and to study medical theory from the books writ-ten by Zhang zhongjing.[7]
分析: 本例证包含众多文化图式,涉及到文化缺省翻译中常用策略。《灵》和《素》是《灵枢》和《素问》的简称,通过音译加注的方式便于读者理解书名内涵。长沙则是长沙太守的省略,因张仲景曾任辞职,常以此借指张仲景,通过意译解决了意义空白,构建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图式,沟通了上下文间关联,从而建立起语篇连贯。文中“道”一词是中医典籍中屡屡出现的文化图式,此处涵义为“医道”,但其常常具有多种引申之义,如方法、规律、医学理论和学说主张等,因此“道”的文化图式翻译需要结合上下文联系才能准确译出其真正涵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Yin-yang is the principle of the universe) ,《素问·金匮真言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The teachingmethod is to teach the right people the right thing) 。前后两文中“道”的图式涵义就有所不同,前者为“规律法则”,后者则是指“方法”。
例6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灵枢·本神》)
译文: chronic fear affects the renal essence,which givesrise to bone atrophy and cold limbs,causing frequent seminal e-mission.[7]
“精”一词同样也是中医文化特有的图式,在不同语境中涵义也不同。文中的“精”就具有两种文化图式涵义,前两个“精”的图式涵义指的是“肾精”,后一个“精”的图式涵义则是指“精液”,这需要译者正确理解源语中的文化图式为前提灵活处理,才能避免新图式构建中的语义失真。除上述两种语义外,“精”一词还有其他文化图式涵义,比如“肾藏精”( the kidney stores vital essence) 中“精”是指“精气”,“脉理精微”( the theory of pulse is quite abstruse) 中的“精”是指“精深”,“壮者之气血盛……故昼精而夜暝”( strong peo-ple are usually vigorous in the day time and fall into a soundsleep during the night) 中的“精”是指“精力”,而“水谷精微”( cereal nutrients) 中的“精”则是指“精华”。
4 结语
通过上述例证分析不难发现,实现中医文化缺省补偿,适当的注释在所难免,也是解决文化缺省问题最常见、最有效的策略,但是任何翻译方法的使用在实践操作都并非一成不变,因为任何文化补偿策略的选择都应是解决翻译实务的需要。因此译者从跨文化传播的全局出发,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工,填补语义真空,为目的语读者构建相对应的新的文化图式,使读者充分了解源语语言中蕴含的文化信息,量体裁衣灵活多变的处理各种文化缺省翻译问题。译者要寻找到源语作者与目的语读者间的最佳契合点,考虑到译文在读者中的可接受性,读者对于中医文化现象理解的越深入,认知中的文化图示构建就越完整,其真空点填充能力也就越强,中医文化对外传播进程也就越顺畅。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 篇6
关键词:文化缺省,翻译补偿,浮生六记,林语堂
1. 引言
近20年来, 众多翻译家认为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 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1]Juri Lotmen同样指出:“没有一种语言不根植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 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2]。”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中一套特定符号与另一种文化中的一套特定符号之间的意义转换, 并非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或单纯的文学意义的转换, 它还涉及到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 是对语言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的传达。为了强调文化的作用, 许多翻译家更新了“翻译”这一术语, 如Christiane Nord (1991) 用“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来替代“翻译”这一术语[3]。人们之所以突出“文化”一词, 归结于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的缘故。一种文化里的一些众人皆知的事物, 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无人能懂。本族语者间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 即为文化缺省。本文拟以《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片段为例, 分析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
2.《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的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
《浮生六记》原为清朝“文学爱好者”沈复的一篇题材较为广泛的自转, 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包括他的婚姻爱情生活、家庭变故、闲情逸趣、山水游记等,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趣味。林语堂 (1895—1976) , 原名和乐, 笔名语堂, 作为30年代非左翼的文学家, 对翻译理论作出了极显著的贡献。在众多译作中, 《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的最见功力的译作, 他自称前后易稿不下十余次, 在英国的杂志发表后颇受推许[4]。
《浮生六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 反映了许多中国古代的习俗与文化, 这表现在作品的文字和内容的方方面面。对于译文读者而言, 他们在阅读《浮生六记》的英译本时, 在某中程度上会出现“缺省”, 因为在译文读者的记忆里没有贮存作品中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因此不属于该文化的接受者常会在碰到这样的缺省时出现意义真空 (vacuum of sense) , 无法将语篇内信息与语篇外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 从而难以建立起理解话语所必须的语义连贯 (semantic coherence) 和情境连贯 (situation coherence) [5]。
2.1《浮生六记》中的文化缺省
在交际过程中, 为了语言使用的省力和经济原则, 双方会省去那些共同的背景知识或御用前提, 以提高交际的效率。这种存在于双方记忆中, 而在交际过程中被双方作为共享而省略的内容叫做缺省 (default) , 加以省略的部分称为“情景缺省” (situational default) , “情景缺省”包括“语境缺省”和“文化缺省”。如果被缺省的部分与语篇内信息相关, 就称为“语境缺省” (contextual default) [6]。以《浮生六记》中对话为例:芸见地下小乱石有苔纹, 斑驳可观, 指示余日:“以此叠盆山, 较宣州白石为古致。”余日:“若此者恐难多得。”王日:“嫂果爱此, 我为拾之。”句中余和王的言语中省略了“白石”, 而是用“此者, 之”来替代。但只要读者通过领会上下文, 便可了解句中两个代词所指的事物为“小乱石”。“文化缺省” (cultural default) 与语篇外的文化背景相关, 包括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伦理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信息。例如《浮生六记》中, 余日:“李太白是知己, 白乐天是启蒙师。”译文读者若不知道李太白和白乐天是何人, 生于中国哪个朝代, 可能无法真正或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句中所说的李白, 字太白, 白居易, 字乐天, 两人为唐代大诗人, 说此话人长于清代, 他说这句话是想用幽默的方式表达对前人的欣赏与敬意。语境缺省的内容可通过上下文的关联得以填补, 而文化缺省在语篇内是找不到答案的。但无论是语境缺省还是文化缺省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得以补偿。
2.2《浮生六记》中翻译补偿
凯斯·哈维认为补偿 (compensation) 是指一种对源语文本意义缺失时进行补充阐释的翻译技巧, 它主要通过在目的语文本中重建类似的效果来实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compensation”、“compensatory”和“compensate for”等表示“补偿”的概念在文学中使用。奈达和泰博尔宣称将习语引入目的语文本是针对翻译缺失而采取的变通办法。在脚注中他们称译者不得不放弃有效交流的内容, 但可以, 至少部分地通过引入恰当的习语来补偿解决。威尔斯用这一术语来指代处理“语内和语外层次的结构分歧”的各种策略或技巧[7]。《浮生六记》的译者林语堂, 虽未提出“补偿”这一概念, 但他的翻译理论中无不流露出“补偿”这一词的内涵。他继承前人译论的精华, 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美;其中忠实可分为四等, 即直译、死译、意译、胡译。林认为直译与意译在成功的翻译实践中是融为一体的。在通顺标准中, 林强调翻译以句为本位[8]。即译者必将原文全句意义详细准确地体会出来, 吸收中心, 然后将此全句意义依中文语法译出。针对文本中的文化缺省, 将林的翻译理论精华与译本《浮生六记》参照分析, 林在《浮生六记》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四种, 下文在列出相应的实例的同时, 就各种策略的特点及优劣进行分析。
(1) 文外补偿 (注释) , 即文化缺省部分在文内直译, 同时以注释的方式对其进行说明。 (下文中涉及文化缺省的内容及其文内直译以斜体表示, 注释部分以下滑线标明。)
1) 芸谓华夫人日:“今日真如渔父入桃源矣。”
“Now I really feel like the fishman who went up to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said Yün to Mrs.Hua.
Reference to an idyllic retreat mentioned in an essay by T’ao Yüanming.
2) 清明日, 先生春祭扫墓, 挈余同游。墓在东岳。
On the Ch’ingming festival, my tutor was going to visit his ancestral grave and brought me along.
A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any unfixed date somewhere round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pring months.On this day people are accustomed to pay their visit to their ancestral tombs in the country.
上述两个例子涉及了中国文学知识和传统习俗等方面的文化缺省。这些部分对于正确理解小说内容非常重要, 单纯的直译必会造成信息真空, 让译文读者备感困惑。而在译文中作出解释只会导致译文变得冗长、复杂、晦涩难懂, 影响译文读者正确有效地理解文章内容。
文外补偿的优点在于能较好地体现原文作者的艺术动机和原著中的文学价值, 同时可以利用注释相对不受空间限制的特点, 比较详细地介绍有关的文化的知识, 解决了意义真空点, 沟通了与上下文的关联, 从而建立起语篇连贯。其缺点在于读者阅读的连贯性与兴奋惯性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 尤其是当原文中的文化缺省比较密集时。
(2) 文内补偿:即文内意译, 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不借助注释。
3) 腐不敢强, 瓜可掩鼻略尝, 入咽知其美;此犹无盐貌丑而德美也。
I won’t compel you to eat stinking bean-curd, but cucumber is really very nice, if you hold your breath while eating.You will see when you have tasted it yourself.It is like Wu Yien, an ugly but virtuous woman of old.
4) 是时风和日丽, 遍地黄金, 青衫红袖越迁度陌, 蝶蜂乱飞, 令人不饮自醉。
The sun was beautiful and the breeze was gentle.While the yellow rape flowers in the field looked like a stretch of gold, with gaily dressed young men and women passing by the ricefields and bees and butterflies flitting to and fro-a sight which could make one drunk without any liquor.
例3) 中出现了“无盐”, 无盐为中国古代相传的贤良淑德的女子, 虽其容貌丑陋。译文中将“无盐”一名词后加了一句简短的解释性的话语。使句意完整明了, 又忠实于原文。例4) 中出现“遍地黄金”, 原文读者根据已有的文化阅历及文章的上下文情境, 不难猜出“黄金”指的是微风吹落的花瓣。倘若译文采用直译的方法, 译文读者必会误认为是遍地的金子。因此, 此句也采用了直译与意译结合的方法。例4) 中的“青衫”和“红袖”是一种转喻。若直译, 译文读者会觉得很茫然。所以在翻译时, 林将这两个名词也做了解释性的翻译。
文内补偿的优点在于能使读者迅速建立连贯连贯, 阅读的兴奋惯性不会受到影响, 缺点是原文的艺术表现方式在译文中有所变形:隐性的含蓄变成了显性的直白, 甚至拖沓、冗长。
(3) 直译:即完全接照原文的字面意思来翻译。
5) 芸曰:“世传月下老人专司人间婚姻事, ……”
“It is said that 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 is in charge of matrimony, ...”said yün.
6) 有四取:慷慨豪爽, 风流蕴籍, 落拓不羁, 澄静缄默。
Ontheotherhand, therewerefourthingswhichweallapproved:generosity, romanticcharm, freeandeasyways, andquietness.
上述例5) 中出现的“月老”一词, 由于上下文提供了足够的线索, 译文读者不难推断出“月老”一词的内在含义, 因此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例6) 中出现了四组成语, 由于中国的成语文化是中国特有的, 要想让译文读者明白其中的含义只有采取直译, 译文在形式上虽失去了原文的风韵, 却在内容上更忠实于原文。
直译的运用要视情况而定, 若原文中句子里的文化内涵表现在字面上, (如例5) 所示) 即译者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这样, 译文读者既能有效地阅读译文作品, 也能正确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4) 异化:即主张译文以源语或源语作者为归宿, 放弃寻找异语中的对等文化。
7) 岂知命薄者, 佛亦不能发慈悲也!
His illness then became very much aggravated after embroidering the buddhist sutra.
8) 余生乾隆葵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 正值太平盛世, 且在衣冠之家, 居苏州沧浪亭畔, 天之厚我, 可谓至矣。
I was born in 1763, under the reign of Ch’ienlung, on the twenty-second day of the eleventh moon.The country was then in the heyday of peace and, moreover, I was born in a scholars’family, living by the side of the Ts’angling Pavilion in Soochow.
例7) 中, 林没有采取功能对等的方法翻译, 而是将“佛”译为buddhist。以此引起译文读者的注意, 让译文读者间接也了解清代中国的宗教、政治文化。
译文作品中很多地方采取了异化手段, 如多次出现的“佛”及很多地方名, 如荆州、江陵、沧州等, 还有年代及一些古代日常用品, 如项锁、锅灶、佛手。其中有些名词, 现代的原文读者可能都不太熟悉, 在译语国家更是找不到对等物;因此林采用了异化的手段。
异化的优点在于让译语读者了解异国文化, 同时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 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
3. 小结
鉴于对《浮生六记》译文的分析, 纵观全书, 笔者认为林针对作品中文化缺省所采用的翻译补偿主要以文内补偿与直译为主, 注释次之, 归化最少。换言之, 林在译《浮生六记》时, 遵循的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林在后记中说道:“素好《浮生六记》, 发愿译成英文, 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之恬淡可爱生活。”由于原文是用古文言文写成的, 译成中文白话文, 倘会使古文的韵味及文化流失掉, 译成英语现代文更无法使译文读者领略到中国古文言文的文化底蕴, 因此林在做翻译时, 有意采用异化、注释、直译等手段, 意在尽量保留源语文化的特征, 使译文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斑。同时达到翻译的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4]沈复, 林语堂.浮生六记[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 1997.
[6]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7]Mona Baker,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45-47.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推荐阅读: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障碍10-02
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07-11
从多元系统理论中的文化因素看文学翻译10-23
民族文化特征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体现06-06
翻译文化06-01
生活中的文化现象08-26
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06-29
网络文化中的语言现象08-14
茶文化翻译10-21
中国文化翻译能力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