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因素及翻译

2024-09-23

语言文化因素及翻译(精选9篇)

语言文化因素及翻译 篇1

1.归化原则

关于归化这个词,人们在文章中时有提及。早如鲁迅先生 ,在其《“题未 定”草》一文 中提到翻 译时说 :“……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后又说:“……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南京大学姜秋霞、张柏然在《是等值还是再创造? 》一文中两次提到这个词“……为了使读者易于接受,译文一定程度上的变通是必然的,但完全意义上的归化会丧失原作的风格与情调……”“译者与读者均倾向于等值的文学翻译 ,宁可语言表达生硬一些,也勿完全归化……”(姜秋霞,张柏然,1996)。多数人并未给“归化”这个词任何解释或下定义,大家只是心照不宣地使用。但是仅从上述提到该词的文章中就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人们在“归化”这个词前自觉或不自觉地多加了一个修饰词:完全。可以认为,他们所指的“归化”,其实是他们意识中的“完全归化”。可见,归化至少有“完全”与“不完全”之分。

也有人给归化下了定义或进行了解释,杨莉藜在讲到“文化特征的浅化与归化”时指出:“归化就是将原文中有一定的文化色彩的词语纳入到译入语相应的文化范畴里,用对应(但不一定对等)的词语去翻译。”(杨莉藜,1993)注意它的定义范围主要是指“文化特征”和“词语”。

南京大学的柯平也给归化下了一个定义:“归化(Adaptation)是用与原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语词语。 归化的长处在于能使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柯平,1993)它主要指“带有某些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

刘英凯发表文章认为:“所谓‘归化’,按《辞海》的解释‘即‘入籍’的旧称’。 翻译的‘归化’则喻指翻译过程中 ,把客‘籍’的出发语言极力纳入归宿语言之‘籍’:英译汉就不遗余力地汉化; 汉译英则千方百计地英化……余则类推。”(刘英凯,1987)它的定义包括整个“语言”。

对归化,有人反对,有人赞成。反对者主要认为归化后的译文无法反映“异国情调”,是会“失去输入新的表现法的译法”。赞成者认为可以使译文生动形象,易于为读者所接受。

翻译的目的是沟通交流信息,促进文化传播和繁荣。翻译首先有责任保证所传播信息的“真实”(包括词汇、语法、语义语用、修辞、文体及文化色彩等方面),其次有责任保证所传播信息被读者顺利接收。两者都必须权衡考虑,缺一不可,否则翻译很难成功。因此,上述有关归化的解释,都不是很全面。因为个别词汇的归化,难以掩盖句法结构的佶屈聱牙,并不能保证译文生动;适度归化的译文,也可以反映出异国风情,吸收到新鲜表现法。所以,赞成归化的,只看到了归化优点的一个方面,认识到了归化不足的问题;反对归化的,其实反对的是过度归化,认识到了归化过程中两种语言和文化冲突的现象归纳起来,如果比较客观地给归化下个定义(或者说是释义)那么应该是:“归化,是在不损害原语(source language)所表达的全方位信息的前提下,用译语(target language)中标准的和习惯的、读者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再现信息。”关键是原文信息传真,译语符合标准和习惯。“全方位”信息包括意义、思想内容、感情、修辞、文体、风格、文化及形式,等等。

当然,翻译过程是极为复杂的。从译者收到原语信息,进行(信息)解码,分析理解,然后经过换码,重新加工组织,重新编码,再到输出,快的只要数秒,如同声传译;慢的则“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严复语)。然而,不能认为快的就简单,慢的就复杂,无论快慢,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间信息的损失或与译语标准、习惯的不符,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所谓“信息传真”和“符合标准、习惯”,都只能也必然是相对的概念,是所有翻译工作者努力的目标。这个归化也是一个相对概念,可以说是原语与译语之间的一个最佳平衡点, 实际操作中总是会有所偏移,结果就是归化不足或归化过度,因人而异的是程度不同。我们所要做的, 是在实际操作中尽量向这个平衡点靠拢,尽量减少信息失真,尽量减少阻碍信息接收者接收信息的不利因素。

顺便提一下归化与同化、汉化的区别。在一些文章中,有时表达归化的意思,往往会使用“汉化”或“同化”代替,其实这是误用了这几个词。首先,“同化”一词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中的解释是:“(1)使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相近或相同。 (2)语音上两个不相同或不相似的音连在一起说,而变为相同或相似的音。”《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的解释是:“(1)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相近或相同:民族~(2)语言学上指一个音变得和邻近的音相同或相似。”两者基本相同。 从中可以看出同化是指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外历史上不同民族的同化融合都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行, 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人们所谓的汉化是同化的一种表现,即外族的东西被汉族同化,或主动与汉族融合,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佛教是从印度引进的,它经过多年的翻译介绍和官方、民间的推广宣传,才渐渐被汉化。而归化则一个具体动作,原是“入籍”的旧称(《辞海》,同上),“入籍”只是身份的变化,办个手续即可翻译中的归化也是指具体行为,把一句冗长繁复、结构复杂的外语句子译成通顺清楚的汉语,这就是归化。

2.语 言因素

语言因素主要是指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是影响译文质量、归化程度的直接表层因素。说它是直接因素,是因为翻译活动的客体就是语言,而不可能是别的;说它是表层因素,是与文化背景、时空环境、主体(作者、译者及读者)因素等深层超语言因素相对而言的。实际上,语言与文化等因素本来是不可分的,因为语言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本文这样划分主要是为了论述的方便。

语言翻译的前提是不同语言之间的某种异质性(heterology)。我们认为 ,提高翻译质量 ,做到归化 ,关键是进行语言之间的比较,弄清语言差异之所在。刘宓庆先生在《汉英句子扩展机制对比研究》一文中指出:“语言的异质性,存在于三个层次中:语言表层,异质性表现为语音系统、文学系统和句法系统形形色色的结构形式和分布形式;语言中层,异质性表现为特定语言的表现法, 比如以词汇手段表意还是以词的屈折形态表意、以正说式(肯定)还是以反说式(否定)表达,等等;语言的深层异质性表现为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

本文拟从词法、句子与语法两个方面论述这些因素与归化的关系。

2.1词 法

词法对归化的影响体现在译者炼词程度的深浅上。译者必须对两种语言词语使用的标准和习惯都了如指掌, 才能译出高质量的归化语言,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词语选择的标准就是归化原则在词语层次的具体化,可概括为准确、鲜明、生动、自然八个字。准确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译文词句必须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 二是译文词语对事物的描写必须恰如其分,这两个方面是同等重要的。鲜明指词句表达的内容必须是清晰的,而不是晦涩的、费解的。生动就是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地表达原意, 包括在可能的范围内绝对或相对地再现原文的音韵之美。自然就是译文词句要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避免生硬牵强和矫揉造作。这几点是相辅相成的,不应当割裂开来,孤立地死搬硬套,要视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如现代汉语在白话文运动之后, 逐渐由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汉语中喜用四字格词语,体现出一种声音和节奏美感;汉语爱用修饰词,而英语则不太习惯用过多的修饰词,等等。

下面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例(1)中文:确立哪些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革命的和科学的观点呢?

英译文 :And what truly revolutionary and scientific Marxistconcepts should we establish in the light of them?

这是程镇球先生在《读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报告英译文》一文中举的一个例子。他指出,“真正”在报告原文里出现多次,英译文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动摇,有时删去,有时保留。从英文的角度看,一般均以删去为好,并不影响原意。这是因为英语不太习惯用过多的修饰词,特别是反复使用,会完全失去强调的意思,走向反面,好像担心别人不把它当成“真正的”看待,显得defensive,不够理直气壮。Fowler在Modern EnglishUsage中说过 , 如果一个形容词每次都加上副词 , 那么去掉副词, 单单形容词本身就站不起来了。如果译文里每次都加上truly, 那么不加truly, 单单用revolutionary and scientific就显得不那么革命和科学。

程先生的分析十分中肯, 这里面其实体现了英语和汉语语言习惯上的差别。我们认为,许多语言中都有类似现象。有些词的使用并不传达任何实际信息,没有实际意义,它们要么是一种表达习惯,要么是出于语法的需要,为了行文的方便而已,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冗余信息”,在翻译时完全可以依据译入语的标准和习惯决定取舍。又如汉语中“问题”、“事业”、“情况”、“现象”、“事情 ”等词 ,可以在许多地方出现 ,随意性很大,很多时候没有明确的意思,不但日常口语中如此,正式文件里更是如此,绝不可一概照字面死译,很多时候都可以置之不理。如:

他是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拿走的。

He took it away without my knowledge.

在工作中,大家都必须杜绝浪费现象。

We must put an end to waste in our work.

关于利润分配问题,我就说这些。

On profit distribution,that’s all I have got to say.

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九五”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

It will be an arduous task in the Ninth Five-Year Plan periodto improve the lives of poverty -stricken people,and in particularto provide adequate food and clothing for the rural poor.

这些译文都未按原文字面死译, 反而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例(2)英文 :...who is a good Christian,a good parent,child,wife or husband.(Thackeray)

中文译文:……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1。

杨必不愧为翻译大家,原文一个简单的good,被分别译成五个不同的形容词,而且个个与所搭配的名词贴切自然、生动准确,可谓归化译文。如果全部译成一个词“好”,那么未尝不可,但若后面每个词前都加个“好”,则中文显得重复啰唆;如果像原文那样只用一两个,则不像中文。

例(3)英文:There were a few middle-aged and even elderlwomen in the train,their silver -wiry hair and wrinkled facesscourged by time and trouble,having almost a grotesque,certainla pathetic,appearance in such a jaunty situation. (Thomas 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中文译文:游行队伍里的妇女,有几位中年的,甚至还几位快要老了的;她们都饱经风霜,受尽磨难,一头银丝,满脸皱纹,却也夹杂在这种轻快活泼的队伍里,让人觉得,几乎不伦不类,毫无疑问,十分可怜可叹2。

原文使用了一系列形容词和分词短语作后置修饰语,错落有致,优美典雅,译笔同样文采斐然,四字词组的运用信手拈来,流畅自然,既生动形象,又准确贴切,毫无堆砌之感,这就是归化。

2.2句 子与语法

中西语(主要是汉语与英语)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最显而易见。关于英汉语句法差异的对比研究,许多人已有相当精辟的论述。有人从文化角度和哲学高度对此进行了说明,如申小龙先生在《汉语的人文性与中国文化语言学》(1988)一文中提出:“如果说西方语言的句子脉络是一种以动词为中心的空间结构体, 那么汉语句子的脉络是一种具有逻辑天籁的心理时间流。”他认为,西方语言具有“静中求真的科学文化精神”和非此即彼的“冷静的客观意识”,是一种“法治语言”;中国语言具有“动中写意的人文文化精神”和亦此亦彼的“灵活的主体意识”,是一种“人治语言”。这话有点抽象,稍微具体些说,即西方语言形态丰富,结构严谨,表达规范,规律性强,是外向型、精密型语言;汉语形式活泼,结构灵活,内涵丰富,逻辑性强,是内向型、精炼型语言。两种语言,两种风貌,各具民族特性与思维方式,体现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哲学观念。可以说把握好有关语言的外在结构与内部规律, 以及它所反映的文化色彩与哲学精神,对做好双语转换,提高翻译质量,既保存原味,又归化语言,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英语句子重形合连接,汉语句子重意合铺排。形合就是靠关联词语建立句内和句际关系的衔接手段, 如英语句子中常常 有and,that,which,where,then,when,who等连接词语,缺少了它们,长句子就站不起来,句子的意思就不明确。意合则不靠关联词语, 仅靠语义的逻辑联系建立句内和句际的衔接手段,因此,汉语句子较少使用连接词语。英语注重严谨而自然的形式组织结构, 表现法基本上依据逻辑-语法规范主动被动、过去现在等毫不含糊,环扣盘结,错综复杂,反映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风格。汉语是非拼音、非形态语言,不具备形态发生的物质手段,因此,汉语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很流散、很疏放的语言,形式机制很弱。汉语重流散,名子短短长长,疏而不乱,主谓宾没有形式标定,主谓之间关系松散宾语无定格,等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掌握这些区别,有利于我们不为原文外在结构所束缚,译出归化的语言。英译汉时,英语中许多为了语法上的需要必不可少的部分,如主语物主代词、连词等,译成汉语时就以汉语的习惯和标准为主加以删减;相反,汉译英时,就应按英语的习惯和规范增加必要的用词。

如:(1)下雨了。It is raining.

(2)不行。It won’t do.

(3)是谁呀 ? 是我。Who is there?It is me.

(4)Her father objected to our romance.I was a foreigner.I hadno prospects,and was dependent on my father.

她父亲反对我们相爱。我是外国人,又没有好前途,还要依靠父亲。

(5)They pride themselves on their independence,their righto make up their own minds.

他们为能独立行事,为有权作出自己的决定而感到自豪(试比较 :他们为他们的独立 ,为他们的自己的决定权而感到自豪。 )

(6)The average American changes his or her job nine or tetimes during his or her working life.

普通美国人一生中换九到十次工作。 (试比较:普通美国人在他或她的一生中,要换九到十次他或她的工作。 )

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1985)中讲到汉语语法欧化的情况时,从《红楼梦》中举例说明汉语中主语之不必要,又从现代的文章中引例说明欧化句法中主语之滥。下面例句(A)是《红楼梦》中的句子 ,【】中的主语是后加的 ;例句 (B)是冯友兰《新世训》中的句子 ,【】中的主语是可省而未省的 :

(A)【你】咳嗽的才好些 ,【你】又不吃药了。如今虽是五月里,天气热,【你】到底也该小心些。大清早起,【你】在这个潮地上站了半日,也该回去歇歇了。

(B)小孩子作事 ,完全由于他的兴趣。【他】可以写字 ,但【他】并非欲成一书家。【他 】可以画画 ,但【他】并非欲成一画家。【他】更非欲以写字画画,得到所谓“世间名利恭敬”。

读一读就 能感到汉 语中主语 少的好处 和主语过 多的累赘。

英汉语另一个显著的差别是英语修饰语位置比较灵活,汉语修饰语位置比较固定;汉语倾向于前置,英语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更倾向于后置。汉语的前置倾向大大限制了汉语句子的长度,英语的后置可能性则大大便利了英语句子的扩展。当句子扩展为句群(sentence group)时,汉语不能形成环扣套接必须断句另起,这是汉语句群以流散铺排为显著特征的结构上的原因。而英语在扩展为句群时,则可以形成环扣式套接,不必断句另起,这是英语句群结构以组织严谨为显著特征的结构上的原因。在这种结构下,英语习惯于把最着重的事物放在句首先说出,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然后把各种标志一条条补述、一步步交代,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形成一条头短尾长的线性链与此相反,汉语线性序列的展开好比“画龙点睛”,先把外围的环境与衬托一一交代周到,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水到渠成,给人们以“豁然开朗”之感。因此,对一个现实画面的认识与叙述,可能动用数个行为要素;对这些行为要素的先后排序,显示出英语与汉语思维走向的又一个不同。英语是由近及远,先拉开序幕而后按时间逆推,回忆式地一一补叙;汉语是按时间先后排序,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有条不紊顺序交代,这些情况对翻译的指导作用十分巨大。下面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1)中文 :划然长啸 ,草木震动。山鸣谷应 ,风起水涌。子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苏轼,《后赤壁赋》)

英文:Suddenly a sharp cry was heard which seemed to makthe plants tremble.The mountains and valleys echoed it,the winarose and the water rushed up.I was so saddened and frightenedthat I could no longer remain ashore.So I went back to the boatwhich was sent drifting to the middle of the stream.I let it drift tilit stopped of its own accord. (Shih Shun Liu,Chinese ClassicaProse,1979)

(2)英文:I saw Mr.Smith at the gate of the college at 2 o’clocyesterday afternoon,whom I haven’t met for three years.

中文:昨天下午两点钟,在学院大门口,我看见了三年未会面的史密斯先生。

(3 ) 英文 :He had flown in just the day before from Georgiwhere he had spent his vacation basking in the Caucasian sun aftethe comple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job he had been engaged in thSouth.

中文:他在南方完成了一项工程建设后,到格鲁吉亚休假享受高加索的阳光。昨天才从那里坐飞机回来。

但在句子结构的转换中,也会出现归化过度的情况,通常是由忽视原文句子特殊语序造成的。

所谓语序, 即指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无论在什么语言中,句子的各种成分都是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的。句子的成分一般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 通常情况下是不能任意改变的。若加改变,或者句子不通,或者意义大不一样,或者基本意思不变,但表达的重点、效果不同。我们称句子成分或从(分)句的一般次序为常位,特殊次序为殊位。无论是从修辞学上看还是从语义学上看, 语序本身也能传达意义, 同一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的若干句子会因为各自语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具有不同的交际价值。翻译既然要做到全方位信息“传真”,就不能置这种意义及这种意义的语序于不顾。这种情况在语言形式比较重要的文学作品中较多,或者是修辞手段,或者是为了强调等。下面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例4.立刻,湖水又满了起来。

从此以后,湖中的金牛不再出现了,湖水再也没有干过。(《西湖民间故事》)

比较:湖水立刻又满了起来。 / 湖中的金牛从此以后不再出现了,湖水再也没有干过。

两个状语的提前,一个突出了动作之快,一个强调了动作和状态持续时间之长,语气较正常语序更强。

原译:The lake quickly filled with water.The golden ox neveappeared and the lake was never dry.

改译 :Quickly,the lake filled with water.From that day on,the golden ox no longer appeared and the lake was no longer dry3.

改译后的译文既照顾了原文的意义, 又不十分违背译入语的习惯。

例5.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J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

原译: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要娶位太太,这已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4。

改译:有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那就是,凡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

原作从句法上看,实际主语在后,谓语在前,也可说是一种主谓殊位形式;从语义上看,次要意义在前,主要意义在后,前半部分冠冕堂皇,煞有介事,从而读者处于某种严肃的期待之中,而后半部分则无聊浅薄,俗不可耐,结果使读者从期待的高峰跌入谷底,这就是修辞上先扬后抑的突降手法(anticlimax),从而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汉译原译按汉语正常语序 ,语气显得较为平淡无奇,原文的味道已难觅其踪;改译后的译文,能较好地全面体现原文的信息,且不违背译入语的行文规范,堪称归化译文。

语言内部的一些因素, 本文就上述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个分析只能是很浅的,因为语言学的每一个分支都可以写专论论述。本文只以说明问题为目的,难免挂一漏万。

3.结 语

翻译活动本身复杂,连带它的“副产品”—错误也很复杂,受到多方面影响。

前文论述了影响归化的语言方面, 目的是为了说明如何把握好翻译中归化的度。

第一,归化不是仅指个别词语,而是对词、句、篇、文体等全面的要求,即在全方位信息传真的基础上,译文应符合译入语标准和习惯。

第二,译者在归化过程中,要避免选用带有浓厚译入语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 否则可能使读者对原文信息或原语文化产生不正确的理解或错误的联想。

要保证做到归化,译者选材时必须谨慎,翻译专业材料应当具有充分的专业知识。

第三,译者必须掌握好两种语言,对两种语言各方面的差异心中有数。

第四,在一般性语言的使用上,注意保留洋味,去除洋腔。

简单说,就是一句话:从心所欲,不逾矩。

语言文化因素及翻译 篇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翻译的历史文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中西翻译的语言和文化思维的差异表现得极为突出,基于对语境、语气、含蓄等的敏感度及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关注。翻译的文化因素被更多地加以考虑。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然而语言的个性与共性是共存和并重的,洪堡特曾经说过:“比较语言研究是对语言差异的准确探索。”可以说,寻找差异的目的是达到统一,其中必须特别关注的,则是语言的音形、词句、文体等形式中所内涵的精神文化实质。

翻译的实质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其目的在于把原语的全部信息输入译语,同时取得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不同的语系特点,决定了各自的构词法和词义表达差异很大,要想确切地表达原作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应用各种技巧,有时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律。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必须选词、增词、省略、把词类适当地加以转换,才能使译文通顺自然。当然翻译并不是纯语言本体的转换,它与社会文化等有着各种关系,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特色,文化使人们凝聚为一个共同整体的一系列共享的意义、信仰和价值,有其特定的时空范围。因此,一些话语的正说与反说、句型和习语等在翻译时也要考虑到他们各自的特点。

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有许多辉煌成就令外国学者向往,他们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其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形成了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上的重视意合和悟性,区别于西方思维差异上的重形合和理性。汉语的意合无须借助词汇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词语与句子内涵意义的逻辑关系或借助语境、语义、语用的因素。便能构成连贯的语篇,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在古汉语文学作品中:英语在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结合成语篇整体时则少不了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

德国思想领袖哈贝马斯倡导的“交往行动理论”以理解与沟通为现代社会最高目标,认为翻译研究应该成为人类交往实践的一项基本训练,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主客体间的有效联系,这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往甚至是相同背景下的交往都是必要的,这样可以改变现实生活中单向的思维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主客体认识模式。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讲究天人合一、人法自然、万物皆备于我,所以主体参与意识很强,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多以“人”作主语,西方人由于理性的分析而偏重于主客分离和区别,所以有时以“人”这个主体为主语,有时以客体为主语,视情况需要而定。但更多的是抱着客观审视的态度,以事物为主语并进行客观、冷静的剖析和描述,这就导致了英汉语篇主语、主位或是重心上的差异。从根本上讲,这是中西方各自重综合与重分析思维习惯的表现,中国人喜欢螺旋式的展开方式,先宣称主题之重要,继而进行反复的论述和强调,最后回归到主题:西方人喜欢直线形逻辑思维,就是先表达出中心意思,由此展开,或层层推演或逐项分列,后面的语由前面的语句自然引出。在一句含有时间、地点、事件的通知性的话语中,中国人的习惯表达是:我们将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西方人的表达是:要进行的事件+地点+时间。例如,中国人习惯上说:我们明天早上去看姑妈,7:00在院子门口集合:西方人的表达是:Wewillmeetatthecourtyardgateat7O'clocktomorrowmorninginordertovisitouraunt。

翻译是传译两种相异的语言与文字,总需要将译者与被译者两方面的语言文字做一番深刻的研究,看中文与外文究竟有哪些相异之处,这些相异之处有文法上的、修辞上的.、习惯上的和表现手法上的,如:由于英语重句子的建构,英语句型多,尤其长句多。西方人习惯于使用“叠床架屋”式结构的长句子,在进行翻译时,都要关照到。

在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活动中准确和流利的表达就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冲破原文词义或句法结构的强制范畴,把原文精髓用规范、通顺的译文语言全息再现出来的过程。由于这样的译文不是原文的机械复制品,它往往需要创造性劳动,亦即语言艺术。而表达的艺术主要体现在理解翻译法以及对于原文用词、句法结构、叙述顺序等问题的恰到好处的处理上。由“直译”与“意译”引发出“异化”和“归化”,在翻译实践中都不能不采用。没有哪一种译文是完全异化或完全归化的。在翻译过程中若能使二者相得益彰,那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西方美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优良的学术传统,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它的飞跃发展,对译学影响越来越大,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不能忽略作品的比较美学价值,不拘泥于表层结构和形态,不注重译作语言质量的高下,现代翻译需要我们对译品所蕴含的代表不同文化系统的审美特征,乃至于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所持有的不同审美理论和思维方式做出美学价值上的判断,以探索其审美本质和规律。

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不能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而是把翻译文学作品作为既成事实加以接受,不仅要对其进行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判断,还要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与分析。

研究文学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可以拓展新的角度、新的方法,不再单纯评价译品的优劣高下,而是将各类译品作为审美对象,从美学角度进行鉴赏、品味、对比、分析,使文学作品及其译品所蕴含的美学因素及其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揭示,使读者在研读文学翻译作品的同时,充分领略原作与译作的审美价值。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问,需要长期下苦功夫才能真正学到手。译者的翻译能力的形成不能单靠学习理论知识、强化技巧训练,而是需要扎扎实实的双语功底及大量的翻译实践。

语言文化因素及翻译 篇3

【关键词】广告翻译 语言 文化 影响

1 引言 

广告语作为一种应用语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点。根据美国广告大师E S鲁易斯(E S Lewis)的AIDA原则,一个成功的广告应当具备以下四点:Attention(引人注意)、Interest(使人感兴趣)、Desire(引发欲望)、Action(促进行动)。广告的目的在于打动人心,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一字一句都要能充分发挥它的“魅力”和产品想要达到的商业目的。随着媒体信息快速发展,商品的推销和一个品牌声誉的建立越来越离不开一则好的广告的影响。一则好的广告翻译也直接影响到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销售量及其市场占有率。因此,在广告翻译中,译者既要注意到语言翻译的准确性,突出广告的吸引力、说服力的特征;也要在了解并尊重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使之符合该国消费者的文化背景,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同样的广告信息,收到同样的宣传效果,以达到营销的目的。本文将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中西语言及文化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2 语言对广告翻译的影响语言是广告的基础,只有当广告语言运用恰当时,读者才能准确无误地接收到广告所要表达的信息,从而发挥广告的作用,达到宣传的效果。

2.1 汉英语言结构的差异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

汉语广告相对于英文广告来说,主要特点是更显典雅简洁,文质气重。汉语广告习惯上偏重使用“四字格“词组来精练语言。“四字格”词组(包括成语与非成语)是汉语特有的表达法,这些“四字格”词组具有构型短小,涵义深刻和高度概括性等特点。首先看一则宣传昆明的汉语广告:昆明是美丽的地方,四季如春,万花争艳。英译:Kunming is a charming lace where sring hovers all year round and flowers of all sorts bloom in a riot of colour.译者使用词序法把春天提到前头,使用动词“hover”和动词“bloom”呼应,再加上“riot ”的辅助,译语就变得十分贴切,针对性加强,紧紧抓住了汉语广告语中“四季如春、万花争艳”这两个“四字格”词组的昆明独特风景,大大增强其對游客的新鲜感,让他们产生诗情画意的联想。汉语是以意思为中心的语言,在翻译“四字格“词组的广告时,译者需要要在了解商品信息的基础上,努力寻求原文的感染力,让译文读者也能获得同样的感受。

2.2 汉英语言中词汇选择的差异对广告效果的影响在描述事物时,汉语趋于华美,而英语趋于精确。

中国人擅长用生动华美的词语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欣赏,抒发自己的感情,广告语更不例外。现代汉语广告具备一套几乎是自己专属的顶级语汇系统。这个系统除了包括直接表示“第一”、“极至”意义的“最”、“更”、“大”、“新”、“独”、“全”、“王”、“超”、“霸”等词语外,还大量收编了隐含“第一” “极致”意义的其他词语,如品质超凡、领袖风范、护理专家、搬运权威、销售冠军、精心杰作、唯我独尊、超值享受等等。汉语广告运用这样“极至”的词语来描述产品,以求突出产品优良的品质,说服消费者购买。当然,有时不免有些夸大其词。然而,在英文告中,简单用一个“good(好)”就能表达以上所有意思,或者运用简单客观的词汇具体地说出产品质量优良在那些方面。英语语言比较注意事物的真实性,在对事物进行描述时,所选词汇一般都比较客观与理智并且尽量保持简练的风格。

2.3 汉英语言中发音的差异对广告效果的影响发音差异对广告效果的影响一般表现在商标翻译方面。

商标是一件商品的名字,音美、形美、意美的商标名称能够给潜在顾客(potential custmers)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期待。一个成功的商标应做到发音平仄相同,顺畅自然,形式新颖而便于记忆。例如Reebok运动鞋,“Reebok”这个单词的本义,是指南部非洲一种羚羊,它体态轻盈,擅长奔跑。Reebok公司希望消费者在穿上Reebok运动鞋后,能像Reebok羚羊一样,在广阔的天地间,纵横驰奔,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作为商标名称,“Reebok”只有两个音节,发音干脆利落,象征着运动员快捷的步伐,其中文翻译“锐步”同样简单易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运动健儿潇洒轻盈奔跑的画面。商标名称以“短小精悍”为主要特征,因此其翻译也并非语言符号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要在译文中找到与之发音相似的字或词,做到音形义兼顾,即在再现原文发音的同时,努力寻求既符合商品本身特性,又能引起美好遐想的文字。

3 中西文化对广告翻译效果的影响 

从古至今,广告活动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一支广告语可能蕴涵着该国广大的文化底蕴,当它被传送到另一个地域范围另一个人类群体时,往往并不为当地人类群体所理解和接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差异。国际市场中,商品广告语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在从事商品广告语的翻译时,译者面对是两种文化,译文除了能够反应商品属性之外,还应尽量兼顾外国消费者的文化观和审美观,挖掘出其与外国文化的共同特征,尽可能地贴近外国文化,以求得当地消费者的共识。

3.1 中西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对广告效果的影响广告语翻译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防止用语失效。用语失效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指翻译或表达不符合当地文化习惯而导致交流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由于中西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对动植物所赋予的联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译者在翻译动植物类商标广告语时,一定要搞清它在西方文化中有无不良的联想,否则会影响产品的销售,达不到原语的广告效果。比如,熊猫是中国的国宝,许多企业都爱用Panda作为出口产品的商标。这些产品在东西方许多国家都受到欢迎,但在穆斯林国家却卖不出去。这是因为熊猫长得像猪,传统上禁吃猪肉穆斯林国家肯定不会喜欢这个品牌的产品。荷花在中国是纯洁、高雅的象征,但在日本,荷花是死亡的象征,一般只在举行葬礼时才使用。“荷花(Lotus)”这个商标在日本便不能使用,亦不能采用荷花之类的图案。

3.2 中西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心理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在从事广告语翻译时,如果忽略了中西文化冲突的存在,会致使商品广告语在国外不受欢迎从而影响到产品的销售。有的汉语商标词在汉语里有美好的形象与象征意义,但直译成英语后,其文化联想意义却截然相反。要想让广告译文在受众国流传开来,必须要尊重影响汉英广告语翻译的文化因素,使广告译文符合受众国国民的文化心理。

结束语

总之,广告语是一种呼唤性文本,其文本特点主要表现为它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超语言效果。耐人寻味广告是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意义,语言的魅力在广告中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广告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切换,而是一个吸收、改造和创新的过程。因此,为达到同样的效果,在进行广告语翻译时,译者应尊重汉英两种语言的特点和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努力完成有文化有艺术高度的跨文化语言交际,凭借自己丰富的语言及文化知识储备,赋予原语广告语第二次生命,使其在译语文化中再现其盎然生机。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李淑琴,英语商标词的选择及翻译[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葛秋颖,高忻,浅析英汉广告语中双关语的应用和翻译[J].中州大学学报,2004.(1):65-66。

[4]周红。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运用技巧及其语用功能[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21(1):68。

语言文化因素及翻译 篇4

空缺现象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random holes in patterns)” (Hockett, 1954)。到了七十年代,对于空缺现象的讨论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兴趣,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学胡达罗夫(1975)在对比不同语言的词汇时,采用了“无等值物词汇”的术语;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尔在研究澳大利亚土族居民的语言颜色场时,发现该民族缺少其他民族所具有的基本颜色的名称,从而启用了“空白,间隙”的术语(Hale, 1975)。到了八十年代末,梭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及其名族文化特点时提出了“空缺(vacancy)”理论,至此,空缺理论应运而生。

世界各国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不同的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因而也就使得自己的语言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风貌和民族特征,由于各民族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在一种语言中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就形成了语言文化的空缺。世界上各个民族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生产方式、思维习惯必定具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一定的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却往往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生活状况、独特的世情风俗。例如在传统结婚仪式上,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 (1) 。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 (Something New) 、借 (Something Borrowed) 、蓝 (Something Blue) 等习俗 (2) 。由于我国与绝大部分英语国家相隔万里, 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等千差万别, 人们对于颜色、数字等客观世界存在物体的感受和表达不尽相同。这样, 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自然又会产生很大的差异。下面举一个实例: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grown study.I hope he will soon be in his pink again.从上面这段话来看, 一定让人看后觉得莫名其妙。只有了解这些单词所具有的情感含义, 才可知其意:布朗先生是一位非常可靠的男人。那天他脸上有病色, 进来一直闷闷不乐。我见到他时, 他正在极度沉思。我希望他早日康复。

文化空缺词又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它留给不同语言民族的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扇窗口。人们通过对其内涵的发掘、研究和阐述,可以增进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从而使跨文化言语交际得以实现。

2. 翻译的可译性

语言和文化决定了翻译的可译性。文化与可译性成反比。如果词语的可译性越小,文化内涵就越大。如果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就采取音译、意译、加注法。

有些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功能相似,但各自的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例如:有些中国人介绍自己的爱人时用lover一词,外国人对此颇为惊讶(因为lover表示情夫或情妇的意思)。应该记住,与汉语中“爱人”一词意思对等的英语词应是:husband(丈夫)或wife(妻子)。

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文化中则没有。如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有许多对应的亲属用词。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表示亲属的词语常常在理解上造成很大困难,因为不是所有的称呼都可以找到令人满意的对应词。有许多称呼指具体的关系,如婆婆、公公、岳父、岳母、姐夫、姨公(婆)、堂(表)兄弟(姐妹)、弟妹、小舅子、表侄等用细致的方式来区分的亲属关系,在交际中易造成困难。还有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3) ,很难用英语传达相应的意思。汉语中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三伏”和“三九”在英语里是什么呢?有一个年轻翻译对几个加拿大人说three fu和three nine。听的人当然莫名其妙。其实他只要说“In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可以了。

3. 文化空缺的翻译策略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某些独特之处,其术语的名称常为其他民族文化所空缺。面对可译性障碍,并不是束手无策,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弥补这种空缺,让跨文化交际得以实现。翻译的方法一般可归纳为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和加注法。

3.1 直译法

直译法既能使译文简洁明快,又能保留文化词语的原汁原味。例如:葱油饼(crisp shot cake with chive and lark)、八宝饭(eight-treasure rice-pudding)、油条(deep-fried twisted dough sticks)、涮羊肉(instant boiled mutton)、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最为传神的范例:可口可乐(Coca-Cola);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有一些英汉习语所用设喻相似而意义相近,翻译起来也很容易。如: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know something like the palm or back of one’s hand(了如指掌);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滴水穿石);pour oil on the flame(火上加油);Give somebody an inch and he’ll take an mile.(得寸进尺);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at one’s wit’s end(才穷智尽);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心有余而力不足)。

3.2 音译法

具有中国独特内涵的文化词汇,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英语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词汇也是如此。这时可以采用音译法将这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语“移植”到另一方的文化中去。来自生活娱乐的音译词有:马拉松(marathon)、高尔夫(golf)、沙龙(salon)、芭蕾(ballet)、迪斯科(disco)、探戈(tango)、伦巴(rumba)、吉他(guitar)、扑克(poker);bonsai(盆栽),sampan(舢板),silk(丝绸)、mahjong(麻将),Confucius(孔子),Tao(道教),fengshui(风水)。来自饮食类的有:色拉(salad)、布丁(pudding)、三明治(sandwich)、汉堡包(hamburger)、比萨(pizza)、巧克力(chocolate)、龙眼(longan)、白兰地(brandy)、威士忌(whisky)、雪茄(cigar)、豆腐(tofu)、台风(typhoon)、武术(wushu)、人参(ginseng)、炒面(chow mein)。表示地点的有:汉口(hankow)、北京(peking)、哈尔滨(harbin)、西藏(tibet)。其他的有:旗袍(cheongsam)、高岭土(kaolin)、比基尼(bikini)、摩登(modern)、坦克(tank)、法西斯(Fascist)、雷达(radar)、尼龙(nylon)、拷贝(copy)、蒙太奇(montage)、荷尔蒙(hormone)、尼古丁(nicotine)、淋巴(lymph)、休克(shock)、木乃伊(mummy)、歇斯底里(hysteria)、阿司匹林(aspirin)、艾滋病(AIDS)、酷(cool)、声纳(sonar)、克隆(clone)。

3.3 意译法

意译法常用来翻译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它舍弃了词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意义,注重传达词语的文化气息。比如中国科举选拔产生的状元、榜眼、探花、举人、进士、秀才。

意译词:快餐(fast food)、自助餐(self-service)、鸡尾酒(cocktail)、绿色食物(green food)、超市(supermarket)、连锁店(chain store)、交谊舞(social dance)、狐步舞(foxtrot)、移动电话(mobile phone)、传真(fax)、软件(software)、万维网(World Wild Web)、数字通讯(digital communication)、机器人(robot)、飞碟(flying saucer)、多媒体(multimedia)、试管婴儿(test-tube baby)、热线(hot line)、白领阶层(white collar)、冷战(cold war)、第三产业(third industry)、传销(multi-level marketing)、代沟(generation gap)、黑色幽默(black humor)、绿卡(green card)、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冲浪运动(surfing)、软着陆(soft landing)、贸易战(trade war)。

习语的意译法。例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Homer sometimes nod.);一败涂地(meet one’s Waterloo);华而不实(Barmecide’s feast)。英汉语言中所用设喻形象各异,意义却相近的习语,如:Don’t cry over spilt milk.(生米已成熟饭);The longest day must have an end.(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birds of a fea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五十步笑一百步);place all one’s cards on the table(打开天窗说亮话)。

3.4 加注法

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带有民族色彩、地方色彩、典故的英汉语言,翻译中常用加注法来补充诸如背景材料、词语起源等相关信息,让读者了解词语文化内涵,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成语、历史典故、寓言、神话和民间传说的翻译常用加注法。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实例:

毛遂自荐:recommend oneself for a position as Mao Sui did (now, it is used to refer to those who volunteer to offer one’s services for a task or a job) .

三顾茅庐:Three personal calls at the thatched cottage (referring to Liu Bei’s three calls at Zhuge Liang’s cottage to solicit his help) ———repeated and sincere invitations.

塞翁失马, 安知非福:When the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 h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misfortune may be an actual blessing.

另有:

叶公好龙:Lord Ye’s love of dragons———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fears.

东施效颦:Dong 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 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all the uglier.Now is its used to satirize the 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

画蛇添足:to 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to ruin the effect by superfluous work.Now it refers to spoiling the effect by doing something entirely unnecessary.

南辕北辙:to go south by driving the chariot northward-to act in a way that defeats one’s purpose.Now it is used to meand being poles apart or acting in a way that defeats one’s purpose.

守株待兔:To stand by a tree trunk wainting for more hares to dash themselves against it———wait for a windfall.Now it is used to satirize those who rigidly adhere to limited experience and refuse to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changing situations or those who trust foolishly to chance and luck.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Siam Zhao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Siam Zhao 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 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

正如《史记》、《左传》等对汉语的影响一样,《圣经》和莎翁剧作及《伊索寓言》对英语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这些词语非中国人常见常用,翻译时必须注明出处,便于读者查阅资料加深理解。莎翁作品的习语如“paint the lily”,源自《约翰王》第四幕第二场“To gild refined gold, to paint the lily, is wasteful land ridiculous excess.”这个成语相当于汉语成语“画蛇添足”。成语“eat one’s leek”出自《亨利五世》中“If you can mock a leek, you can eat a leek.”形容忍受侮辱。还有成语“To swift arrives as tardy as too slow.”源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Therefore love moderately;long love doth so;Too swift arrives as tardy as too slow.”此成语相当于“欲速则不达”。又如:screw one’s courage(鼓起勇气,壮起胆子),源自《麦克白》;to the manner born(与生俱来的),源自《哈姆雷特》;more sinned against than sinning(受罪过),源自《李尔王》;pond of flesh(合情但悖于情理的要求),源自《威尼斯商人》。

圣经故事上帝造人的传说是西方人固有的观念,就如同中国女娲补天的传说一样,在英美国家人们的心目中上帝是万能的、神圣的。圣经故事中关于上帝、耶稣、魔鬼、亚当,以及一些带有教诲意义的故事中的某个片段,因人们的喜好甚至某些历史、政治原因而作为习语的形式流传了下来。源自圣经故事的英语习语:after someone’s heart(称某人的心), (4) raise Cain(闹事;发脾气), (5) Daniel in the Lion’s Den(狮子坑中的但以理), (6)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作无米之炊;搭架空中楼阁) (7) 。

4. 翻译的有效性

合理性、可接受性到有效性,这是一条逻辑发展链。翻译的合理性基础形成了翻译的有效性。那么怎么才算得合理呢?开头所列的四种方法分别就有其合理之处,所以得以流传至今。这四种方法适用于汉译英,也同样可适用于英译汉来翻译民族文化中一些独特的词语。

5. 结语

每个民族都有其发展的历史,形成其特色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独具的,反映了国家的特色。翻译时,虽然完全展现出原语言的原汁原味,不能完全体会异国的文化内涵,但我们要从欣赏的角度出发,品味其文化韵味。

注释:

(1) 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

(2) 旧是指母亲传下来的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3) 有些“节气”的名称在英语中确实有对应词:春分=Spring Equinox;夏至=Summer Solstice;秋分=Autumnal Equinox;冬至=Winter Solstice。

(4) 据《旧约圣经·撒母耳记上》记载,撒母耳(Samuel)是以色列的先知,他遵照上帝的旨意立扫罗(Saul)为以色列王。扫罗为王以后,一再违背神的戒命,撒母耳于是指责扫罗说:上帝要另立一位服从他的王,而他也找到了适当的人选(the LORD hath sought him a man after his own heart,...)。最终,撒母耳遵照神谕,废了扫罗,立大卫(David)为王。后来,after one’s heart常用来指“称心如意”。

(5) 据《圣经·创世记》里说,亚当和夏娃生有两个儿子,哥哥叫该隐(Cain),弟弟叫亚伯(Abel);该隐性情暴戾,竟然杀了弟弟。照字面意义,raise Cain就是“唤起该隐”;可以想象,把这样的人吵醒该会惹出多少麻烦事;故有此义。

(6) 源自《旧约圣经·但以理书》。先知但以理遭人陷害而被扔进狮子坑中。大利乌王(Darius)于心不忍,次日清晨来到坑边哀声呼叫但以理,没想到但以理竟安然无恙。国王赦免了他,并将那些陷害者扔进坑中让狮子撕食。指“绝处逢生”、“真金不怕火炼”。

(7) 来自《旧约圣经·出埃及记》。据说埃及法老不允许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故意刁难他们,下令叫他们造砖,而又不给他们稻草。据说当时没有稻草是造不出砖的,故有此义。

参考文献

[1]陈宏薇, 李亚丹主编.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国语学院出版社, 2004.

[2]范振辉.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与翻译[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2) .

[3]高莉莉.由文化缺省现象看可译性限度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 2006.

[4]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4.

[5]魏万德, 杨卿.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像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 2005, (06) :114-116

[6]王峥.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归化和异化[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7]魏红, 卜毅.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23) :163-164.

[8]杨敏, 王克奇, 王恒展.中国文化通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9]章放维.文化图式视角下的文化空缺及其在翻译中的应对[D].湘潭大学, 2006.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传译 篇5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传译

翻译是两种语言跨文化的交际,翻译的内容是语言文字所承栽的文化,恰当的`翻译能有效地促进文化交流.由于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以及历史、宗教、民俗等因素对文化理解所产生的影响,在文化传译中应把握四条基本原则.

作 者:刘敏 LIU Min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公共外语部,湖南,吉首,416000刊 名: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年,卷(期):29(1)分类号:H315.9关键词:文化因素 传译 语言 影响

语言文化因素及翻译 篇6

语言理解是畅通交流的基础,文化与语言关系密切,世界各国的语言符号系统都是建立在其民族文化根基之上,翻译工作是语言转换的通道,更是文化沟通的桥梁。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间的商贸活动日益频繁,承载着交流沟通重任的商务英语成了国际商贸活动的基础,商务英语翻译俨然已成为国际贸易活动的重要环节。我国翻译家严复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要达到这样的标准,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如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所言:“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二、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1.思维方式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思维活动最有效的工具是语言,思维成果表达出来也是语言。中国文化看问题习惯整体直观上进行,追求“天人合一”,侧重集体主义,英美文化习惯于从逻辑分析入手,积极实验论证,偏向个人主义。这种差别导致了中西方在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就运用语言而言,汉语思维是螺旋上升的,从整体到局部,表达式往往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后;英语思维一般是直线的,表达时直截了当,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2.地理环境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地理位置不同带来的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很大。例如,英国西临大西洋,东临欧洲大陆,温暖的西风从大西洋吹来,英国人自然西风是温暖和煦,因此英国有种汽车商标是Zephyr(西风),在英国也就当然有着特别的文化内涵。而在中国,西风伴随着秋天而生,多是寒冷凛冽的,在春天却有温暖的东风送来,所以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汽车便用了“东风”这个商标。

3.传统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宗教文化一直伴随着西方国家的历史进程的发展,它已成为西方世界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影响西方民族风俗和人们日常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深刻影响了英语的发展。宗教记录的民间故事传说形成了英语的很多典故和词汇都出自,《圣经》就派生了许多词汇、格言、习语。对照之下,汉语中也有很多表达是源自佛教的。比如饮料Sprite这个单词英语里是“妖精、精灵”的意思,但在中国人看了是邪恶的,直译不妥便转义为“雪碧”。译名含“清新凉爽、玲珑剔透”的之意,该给人冰清玉洁的感觉,成为被中国消费者普遍接受的饮料名称。

4.事物认知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事物认知的文化差异对商业英语翻译的影响很大,文化差异会造成不同语言对同一事物延伸出不一样的理解,表现在多个方面,下面选取常见的方面分别从动植物、数字和颜色举例说明。

在中国历史上,龙是一个图腾形象,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龙)不是吉祥动物,而是代表邪恶的怪物,并且还有“泼妇”的意思。因此,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我们就不能将其翻译成“Four Asian Dragons”,却译成了“Four Asian Tigers”。“紫罗兰”牌的男士衬衫被译成“pansy”,因为不知道在西方该植物还喻指娘娘腔和男同性恋,作为定位为男士购买的衬衫,这种翻译表达失误自然是严重影响商业贸易的。西方文化认为“13”是不吉利的数字,因为耶稣是被他的第13个门徒犹大出卖的,而在中国文化里,“13”没有这种文化含义。汉语中“4”和“死”、“8”和“发”读音接近,由此来对数字褒贬,而在英语里就没有。然而,“7”在欧美国家里却是个吉利的数字,于是饮料“7—Up”就翻译成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颜色的喜好也彰显了中西方文化的这种认知差别,英语国家认为蓝色代表忧郁,中国人就不会这么想。中国人喜欢红色,红红火火表示喜庆,但在西方国家,红色代表血腥和杀戮,是贬义词。绿色在西方文化中却有嫉妒的含义,在中国却是象征环保与和平。

三、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影响的改善对策

1.深入理解语义,善用表达方式。商务英语使用词汇精准而且量很大,一般都有商贸的专业含义,翻译时,我们不可仅停留于文字表面,应深人仔细琢磨词汇在商贸领域的专有含义,然后完整全面地表达出内容。

2.比较异同,了解跨文化差异与联系。一个国家的文化是经过千百年历史沉淀形成的,是稳定而多样的,影响该国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我们应在实践中了解中西方文化,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掌握在不同文化间的转换能力。

3.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商务英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无论是直译法、直译加注法、音译法、意译法还是音译意译结合法,都是为了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达到“信、达、雅”的翻译目标,善于比较和选择是很重要的。翻译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翻译方法技巧后,要善于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然后根据环境和要求的差异,按照标准多方面比较,选取最佳译文。

摘要: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造成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对事物理解认识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在各国的语言中表现突出。跨文化因素的差异无不时刻影响着中西方商贸活动的往来,作为跨国贸易交流沟通必不可少的商业英语翻译,应当重视语言理解背后的深层文化认知差异,缩小文化因素造成语言理解的偏差,善于运用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即使面对语言差异,也让跨国商贸活动可以高效进行。

语言文化因素及翻译 篇7

1 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因素

商务英语作为国际商务交流的重要载体, 是实现国际商务贸易业务开展的语言手段。但在不同文化场域差异的影响下, 对国际商务英语交流的信息对等、翻译的准确性存在不可避免的翻译影响。归结起来, 主要包括以下文化场域差异因素:

1.1 思维逻辑方式的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产物, 是思维的直接成果, 思维活动只有借助于语言表达出来方能实现其思维的力量。但在不同的文化场域差异维度下, 人与人之间的思维表达方式是存在差异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表现为螺旋型, 即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善于思维的螺旋层层递进, 重点内容一般会在最后表达出来;西方人则不然, 其思维模式是直线型, 表现为有一说一, 逻辑条理清晰, 在表达过程中一般将重点内容放在前面, 非重点内容则列在最后。假使不理解中西方思维逻辑方式, 极有可能在国际商务英语交流忽视重要信息。

1.2 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

民族是具有共同地域生活、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心理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共同体, 尤其是其民族文化心理的特殊性。正是在不同民族文化心理的推动下, 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于同一样事物表现出不一样的理解。[1]比如数字“13”, 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吉利的, 而中国人却没有这样的文化表现。对此, 在国际商务交流中, 必须认清各国的民族文化心理, 尽量规避其文化心理中的“梗阻”, 采用适合各自文化心理的表达方式。

1.3 地域生存环境的差异

“文明的冲突”与地域生存环境的异质性息息相关。如欧洲人生活在温带地域环境当中, 尤其是英国, 背后寒冷的欧洲大陆, 只有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西风才能给予其温暖, 意蕴着西方对于英国人的特别文化内涵, 促推了在英国诸多关于西风的文化品牌。在中国, 由于地域生存环境的区别, “西风”的文化境遇完全不同, “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西风”给人一种极为“凄凉”之感, 而东风却有“送暖”、“强大”之意, 如“东风雄狮”。

2 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在不同思维逻辑方式、民族文化心理和地域生存环境的影响下, 势必对国际商务英语交流产生诸多影响, 这些影响正通过数字、修辞和宗教等具象表现出来。

2.1 数字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中西方对于数字的文化表达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如数字“13”, 因其与西方人心中圣典——《圣经》中耶稣被其第十三个门徒出卖相关, 以至于在西方人文化概念中几乎将数字“13”屏蔽, 酒店甚至没有“13”层。对于中国人极为喜爱的“8”、“6”这些数字, 在西方人的文化中, 也是极为避免使用的, 当时对于“7”, 西方人的喜爱程度却类似于中国人对于“8”、“6”、“9”这些数字相当, 以至于在西方商品商标中, 经常看到“7”, 如“7—UP”、Mild Seven、Seven Eleven (连锁店) 等等, 但在中国人的文化理念中, “7”却很难达成如此高的推崇。数字“9”在中国被喻为“长久”之意, 一系列的商业品牌都与“9”相关联, 如“999”医药品牌、“九州集团”、“九天传奇”等等, 但是在英语中, nine却没有这种含义。

2.2 修辞格式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修辞格式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方式, 但由于文化场域的差异, 以至于中西方人在语言表达中的修辞格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在使用比喻修辞方法中, 西方人一般用donkey (驴) 来比喻人愚蠢, 而中国人则喜爱用猪, 由此可感知文化继承、自然联想、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等等对不同国度的人之修辞格式的影响。[2]此外, 中国人在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过程中, 存在着较多的隐喻成分, 以使比喻变得更加丰富, 如中国人一般将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 因为在中国人看来, “人中之龙”就是人中的高贵人种, “龙凤呈祥”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在西方文化境遇中, 龙却是一种极为邪恶的猛兽, 西方人在使用比喻的过程中较多使用“直喻”而非“隐喻”。对此, 在国际商务英语交流中, 必须考量中西文化差异下的修辞格式差异, 方能保证翻译信息的准确性。

2.3 宗教信仰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会有不一样的宗教信仰, 如西方人信仰基督教, 而中国人却倾向于信仰佛教, 并彰显其对于不同国度下人的精神生活的引领。因此, 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 随处可见基督教的宗教信仰, 如吃饭之前的祷告、周末的做礼拜以及浸礼、祷告、敬拜、见证等教规, 而在中国的宗教信仰中, 充斥着诸多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信仰和佛教之佛陀、禁欲、极乐世界等等概念。[3]对此, 不管是国际商务交流或者商务英语翻译活动中, 都必须将宗教信仰作为极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如美国著名烟草品牌——骆驼香烟在进军泰国市场时, 未考量泰国的佛教宗教信仰, 在其广告宣传中出现了烟民高跷二郎腿在寺庙前抽烟的场景, 遭到泰国民众的愤慨和抵制, 其销售效果可想而知。

3 文化场域差异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的影响

商务英语翻译涉及到诸如商标、广告用语、商品名称等一系列元素, 然在文化场域差异维度下, 这些元素的翻译准确性势必受到影响。

3.1 商标翻译的影响

商标作为对产品丰富内涵的高度概括, 对产品的推广、销售、营销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在文化场域差异的背景下, 要想将商标所涵盖的文化内涵正确地翻译出来是极为困难的, 对翻译的语言要求是极高的, 除要求翻译者对两国文化深刻理解之外, 还要求翻译者精通两国的语用原则, 具备厚实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知识。[4]如中国一商标为“雄鸡牌”闹钟品牌, 为打开海外市场, 必须对其商标进行翻译, 被翻译为“Golden Cock”, 作为一种直译的方式, 并无不妥, 但购买者却寥寥无几, 本来以为是产品质量的问题, 调查之后才发现, “Cock”一词在西方文化中是下流之语, 后来转译为“Golden Rooster”才打开了市场。由此可见, 文化因素在商标翻译中必须受到重视。

3.2 广告用语翻译的影响

广告作为当下产品营销的重要载体, 无论产品进入哪一国的市场都必须使用广告, 但是, 在使用广告语的过程中, 必须考虑本地人不同的文化背景、成长环境、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等因素, 这些因素极有可能影响到受众对广告语的正确影响。然而, 广告语要想做到“入乡随俗”, 也并非易事。对此, 在对广告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一般采用成语、地域化生活谚语来表达, 如百事流行鞋——“Ask for more”被翻译为“渴望无限”, 寓意无穷;斯沃奇手表——“Time is what you make of it”被翻译为“天长地久”, 极富感染力, 代表了时间的恒久性。

3.3 商品名称翻译的影响

商品名称是商务交流中不得不提及的别称, 但是由于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下, 同一商品的称呼是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相关联的, 并存在较大的差异。如“绿茶”可以硬译为“green tea”, 而红茶则不能硬译为“red tea”, 应该译为“black tea”, 这主要与红茶本身的色泽有关, 而非其在水中颜色。此外, 对于白菜、卷心菜、黄芽菜等等, 英语都统一用“cabbage”来称呼。对此, 在对商品名称进行翻译时, 必须综合考虑不同国度的文化因素, 做到细心运用, 避免给商务活动带来麻烦。[5]

4 文化场域差异维度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参与国际商务交流带来机遇, 但要实现贸易活动的成功, 商务英语交流的顺畅、翻译信息的对等是极为重要的变量。对此, 必须对文化场域差异维度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因素进行应对, 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4.1 综合运用文化语境进行翻译

翻译是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媒介, 社会风俗对翻译实践产生着翻译错位的影响, 导致不同国度下的文化知识传播出现误差, 然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在于翻译人员文化语境意识的不足, 不懂得综合运用文化语境进行翻译有关。如“Gold lion”这一衣装品牌, 其直译的意思是“金狮子”, 但从语境上来看, 当然比不上“金利来”贴切, 更能打动消费者,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翻译“正能量”的释放。

4.2 灵活掌握中西语言的表达特点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英语的表达特点势必存在差异, 如西方人喜欢直来直去的表达方式, 是什么就是什么, 而中国人则不同, 显浅的话语可能包含着无穷的寓意, 内在要求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必须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灵活掌握中西语言的表达特点, 根据翻译问题的不同采用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以实现翻译信息的对等, 并增强商务英语翻译的可操作性。对此, 商务英语翻译人员要熟悉与商务英语相关联的诸多知识, 并深度了解表达模式, 尤其是商务英语的文体、文风、句型、句式等, 并采用灵活的翻译技巧, 才能保证译文的无懈可击。[6]

4.3 深刻把握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

毋庸置疑, 商务英语交流的成功, 与翻译技巧的深刻把握是极为密切的, 要求翻译者必须掌握诸如四字结构、商务套语、增减词量、专业词汇翻译、巧妙运用缩略词等一系列翻译技巧, 如化妆品“Avon”为何在中国市场的占有量如此大?与其译为“雅芳”不无关联, “雅芳”体现了女性的典雅和留着青春芬芳, 获得了女性的高度认同。而“WTO” (世贸组织) 、“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等缩略词的运用, 简明扼要地表达了意思, 提高了商务交流的效率。

5 结束语

语言离不开文化, 文化对语言的翻译产生极大影响。不同的国度形成不同的文化场域,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 必须考虑文化差异因素, 恰当处理文化因子, 采取有效策略和灵活的翻译技巧, 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效度。

摘要:准确性和信息等值是商务英语翻译价值实现的重要衡量标准, 然在历史人文、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文化因素差异的维度下, 要做到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并非易事, 需要从事翻译的人员把控文化差异, 熟识跨文化因素, 并采取一定的翻译技巧, 方能实现文化差异的信息切合。该文正是基于此, 探讨文化场域差异维度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为商务英语翻译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场域差异,商务英语翻译,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柳悦.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怀化学院学报, 2011 (11) :73-75.

[2]张志华.跨文化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 (8) :146-147.

[3]王茜.试论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4) :84-86.

[4]黄笑菡.探析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5) :101-102.

[5]卢成东.文化差异角度的商贸英语翻译探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8) :125-127.

语言文化和翻译 篇8

乔姆斯基 (Chomeskey) 以前的语言学家把语言和文化割裂开来, 单纯地研究语言, 语言形式。但以后的语言学家们随着对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发现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无处不在。从Warf Sapir到Hallihay都充分肯定了文化的影响力。Rivers (1981:315) 说:“语言不能与文化完全分离开来, 因为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中。”美国人类学家鲍阿司认为:各个社会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文化, 文化无处不在, 它渗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语言都是民族文化的反映, 是反射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生存空间, 包括社会演变、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经济生活以及心理机制, 无处不打上鲜明的民族烙印。这种烙印深刻地印在语言系统上, 成为民族语言的典型表征。

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既然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 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 那么在语言转换中就必然要进行文化的转换。因此, 英汉翻译既是英汉语言的转换, 也是英汉双语文化的对接。文化因素在英汉翻译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重视语义信息的传递而忽视文化信息传递的翻译, 很难真实反映原文的思想。

1.在异质文化交流中, 翻译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关照、比较和领悟。人们在接触异质文化时, 往往很难摆脱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又加上文化空省、空缺等因素的制约, 便产生文化误读、误译。

例如:

(1) Man set flowers, love notes, offer future, still her dreams ran riot.The one hundred and fifty!The one hundred and fifty!What a door of an Aladdin’s cave it seems to be. (T.Dreiser, sister Carrie)

译文:男人送花、送情书、送时运给他。可是她还梦幻无边。这一百五十块钱!这一百五十块钱!真好似阿拉丁山洞的门。

此例中的“阿拉丁山洞的门”源于《一千零一夜》, 已在西方家喻户晓, 象征“好运的降临”。这里属于文化空省 (cultural default) 现象, 即语篇外有关文化知识的省略。例2也同样:

(2) Abroad and amole road, whose dust is gold and pavement stars, as stars to these appears seen in the galaxy---that Milky Way, nightly, as a circling Zone… (Milton:Paradise Lost)

译文:一条开阔富丽的路, 尘土黄金, 满地星星, 像所见的天河中的繁星, 就是你每夜所见的, 那腰带般的银河……

传统的翻译中将“Milky Way”译成“牛奶路”和汉语中的“银河”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有庭径之处。在希腊神话中的“Milky Way”是指Hera在给Heracles喂奶时滴下的奶汁凝成的一条路, 又可指人间通往宙斯宫殿的一条乳白色大道。而汉语中的“银河”常会使人联想起牛郎织女的神话爱情故事。银河在人们的想象中是一条闪亮、无法逾越的天堑。

(3) 英国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 (John.Masefield, 1878-1967) 在《西风颂》里写道:

It i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cries, I never hear the west wind but tears are in my eyes.

For it comes from the west lands, the old brown hills and April’s in the west wind, and daffodils.

译文:

那是一种温暖的风, 西风吹时, 百鸟争鸣。

一听西风起, 我眼眶中热泪盈盈,

因为它来自西土, 那褐色的故山那边。

春天就在西风中到来, 还有水仙花。

在上面的英译汉的例子中, “w e s t wind”的翻译也涉及文化问题。英国地处西半球, 北温带, 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 “西风”即是“春天的风”, 它是和春天、生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人曾想把“west wind”译为“东风”, 因为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东风”才是“春天的风”。这样的译法显然不妥, 因为它失去了原文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所以, 把文化而不是文本作为翻译的单位, 把文化研究切入翻译理论中来 (Gentaler, 1993:188) , 这才是抓住了翻译的实质。要达到此目的, 就必须根据世界上的种族的不同, 他整个世界大致化分成若干个文化分区。我们常说的宏观划分, 是指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世界观、思维方式、文化传统, 还有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等造就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

2.文化冲突则是指有些事物或行为是各国都有的, 而且皆有相当的词, 但涵义却不同。英语中“flower”常用来代表女人, 但中国成语中却以拈花惹草、花街柳巷里的“花”来形容不三不四的女人或娼妓。这个时候, “flower”就必须转译了。同样地, “吃醋”则不是吃醋而已, 还得加上妒忌、着急等等的意思。

又如:英美人可用uncle和aunt统指父母各系同辈的亲属, 既无长幼之分, 也无父系母系之别;而汉族受封建宗法文化的影响和权利、义务观念的制约, 严格地区分为伯父、伯母。叔父、婶母, 姑父、姑母, 舅父、舅母, 姨夫、姨母等, 甚至还有大姑、二舅、三叔等称谓。英语语言对父系、母系、同辈亲属称呼上不作区分, 是因为这种区分对英美人是不重要的。因为, 在英美文化中, 某社会成员与其同辈的人都保持相同关系, 没有远近、亲疏之分。而在汉语中, 同辈的不同亲属成员使用不同称谓, 以表明某社会成员与其同辈亲属的亲近程度不同, 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 汉语中同辈的不同亲属成员使用不同称谓是其社会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

再如:英文的“she is a cat.”就不能译成“她是只猫”。因为“猫”在中国人的眼里一般是用来比喻可爱、弱小的动物, 令人怜爱;而在英文里却指心地恶毒、爱说人坏话的女人, 因而直译就不能被中国文化所接受。如形容一个人很快乐, 汉语说快乐得像只百灵鸟;而英语却是“as happy as a cow”。比喻一个人狡猾, 汉语说像狐狸一样;而英语却是“as cunning as a dead pig”。说一个人生活得很惨, 汉语常说牛马不如的生活;而英语却说“to live a dog’s l i f e”等等。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这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翻译时我们可以采取转换和移植的方法来处理文化冲突问题, 从而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及其风格。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一大障碍, 任何译者都必然会遇到它。这是因为不论笔译还是口译都是借助语言来完成的, 而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与容器, 况且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已成为共识。从翻译的角度来看, 文化差异往往通过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字的比较与对照得到真实的体现。而译者必须考虑到文化空省和文化冲突问题。在尊重一种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 务必考虑另一民族的适应度与可接受度。

摘要:语言是人类共同时用的交际工具, 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语言体系所承载的文化特征表现文化空省和文化冲突等。因此, 应从文化的角度讨论语言与翻译, 以消除其中的障碍, 达到沟通的目的。

关键词:语言文化,翻译,文化空省,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论[A].语言与文化[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语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2000, 3

[4]赵爱国.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移入[J].西北大学学报.1995, (4)

[5]谭载喜.文化对比与翻译[J].中国翻译.1986, (5)

[6]程伟进.从“DesrJohn Letter”漫谈翻译中的理解[J].山东外语教学.1990, (3)

[7]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涉外商业文化与语言翻译 篇9

关键词:涉外商业文化,语言翻译,全球经济复苏

一、涉外商业文化

(一) 什么是涉外商业文化与其独特性

所谓涉外商业文化就是:以商品为载体, 以各国商人之间相互的经贸活动为纽带, 反映、传播、创造、弘扬各国本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涉外商业文化作为商业文化的一个分支, 隶属社会文化整体, 它既能积极的反映和传播世界各国文化, 又能创造出具有商业特色、商业概念、商业内容的新文化。满足人类对世界文化及人类文明的不断追求, 强化了文化在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涉外商业文化是在国与国之间的商贸活动中产生的, 随着世界经济体系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发展壮大,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度和作用力与日俱增。这种不断强化的力量再通过涉外经贸的市场价值表现出来。涉外商业文化在世界经济运行中具有独特性:

第一, 由于世界各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熏陶下, 语言、文化、政治与经济体制存在着巨大差异。体现在经济上必然会造成世界贸易中的诸多不便。那么, 涉外商业文化在世界经济运行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便是文化冲撞与文化融合的桥梁。了解、运用、掌握好涉外商业文化有助于增进世界各国贸易间合作、沟通与理解。

第二, 涉外商业文化还具有强化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作用。把世界各国独有的文化背景引入到单一的外贸体系中, 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迎合人们对文化魅力不断追求的心理, 从而提高本土产业的世界贸易影响力与竞争力。

(二) 涉外商业文化推进中国经济和谐与稳定的发展

1. 中国现阶段涉外经贸与经济发展现状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涉外经贸发展的核心词, 是根据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大局早已提出面向21世纪长远发展的战略方针, 是中国经济由发展中的大国融入世界, 成为当今的“金砖四国”, 并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据有关资料数据显示,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对涉外贸易的依存度占60%以上, 涉外经贸对外来技术的依存度占50%以上, 这两个依存度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涉外经贸。我国凭借技术许可、顾问咨询、技术服务、生产合作和成套设备或关键设备等方式进口技术, 并通过引进外资, 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 实现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为中国经济的跨越发展做出极为突出的贡献。

2. 涉外商业文化推进经济发展的意义与前景

商品贸易中的文化内容日益加强, 随着各国、各民族经济收入的增长,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商品服务的文化内涵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生产者、中间商都要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各方面需求。商品本身的文化内涵、商人经商的文明程度不仅作为附加价值体现在商业成果中、经济利益上, 也将成为贸易增长的决定因素。

论之涉外商业文化在经贸发展中的效用, 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北京奥运会前前后后给中国带来的巨大世界影响力及经济利润。2008年8月8日, 中国人百年梦想实现的那一天, 让世界动容的是开幕式中传递出的中华文化, 吸引世界人眼球的是那些神奇的中国古典乐器、四大发明, 再到中国文字、书画、国剧等, 奥运会开幕式收视率国内为八亿四千万, 美国收看中国奥运开幕式的观众比观看美国亚特兰大那次收视率高8.4%。这就是人们对文化魅力的追求。利用人们对历史悠久、古老文化的热切向往与追求, 将其融入进单一的商业体系中, 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各国本土商业文化。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文化模式推敲与市场优化, 使其最大化适应商业全球化的运行理念, 促进各国之间进一步跨文化商业往来, 加快全球经济复苏的脚步, 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研究并做好涉外商业文化对推进全球经济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

二、语言翻译与文化

(一) 语言与文化

只有人类才有文化, 其他动物之所以没有文化, 主要是因为动物之间缺少语言。语言是文化载体的一种, 而文化是孕育语言的土壤。在语言的活动中处处都有文化的烙印, 时时可见文化的踪迹。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就应是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的。文化的极其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语言。语言和文字又起到了记录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 传播和延续文化发展的作用。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 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二) 文化导入是语言翻译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国著名汉学家李达三 (John Deeney) 教授曾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

在一次观看世界散打比赛时注意到, 中国的一名选手人送绰号为“傲世苍龙”。中华文化认为龙是权威、腾飞的象征,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图腾;“傲世”在汉语中表达出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两者合二为一, 体现了该名中国籍选手的气概非凡、本领超强。然而如不考虑文化导入将其绰号直译为“le dragon orgueilleux” (法语, 骄傲的龙) , 就其法国文化, 这名选手将被视为“傲慢邪恶的家伙”。因为在法国文化中, “龙”被视为一种邪恶的生物, 如同在英美文化中, 龙同鳄鱼等被视为凶残的怪物, 邪恶的象征一样。从所译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考虑, 雄鸡被视为法国民族文化———高昂、神圣与美丽的象征。所以笔者认为不如将其绰号译为“le coq majestueux” (法语, 威严的雄鸡) 。

脱离文化, 语言翻译就像花儿失去了颜色, 显得暗淡无光, 毫无美感。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三、涉外商业文化与语言翻译的关系

(一) 涉外商业文化需要语言翻译。

涉外商业活动中跨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 包括先进科学技术交流, 经营管理方法、产品服务交流、知识交流。连带出大量人才、信息的流动, 不同语言国家的人们交流必须依赖语言翻译。涉外商业文化需要更为优化的语言翻译。语言翻译能够减弱涉外商业文化融合的阻力, 加快涉外商业文化融合的速度。

(二) 语言翻译如何从涉外商业文化中获得新生

语言翻译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 语言翻译将从涉外商业文化实践中吸取经验、增长见识, 不断改进与创新。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确实为其语言注入不少活力, 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语言不断发展和广泛传播。在现代英语中, 与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词语层出不穷, 无论是人们日常会话, 还是新闻、报纸杂志与文献中有关经济领域的大量词语俯拾即是。涉外商业文化将带给语言翻译所需吸收的养分, 增加其文化知识的内涵, 从而提升语言翻译质量。

1. 新生词汇丰富语言翻译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感觉, 新词、陌生词、外来语和新生科技、商业术语比比皆是。且不谈众所周知的诸如BBS (电子布告栏) 、Cybersalon (网络咖啡厅) 等电脑术语, 像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EO (首席执行官) 、和G-7 (七大工业国集团) 等词汇深深影响着当代人的语言。研究涉外商业文化, 首先必须认知这些人类社会各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生词汇。在涉外商业文化语言翻译过程中, 这些新生词汇无疑会让我们的翻译更加生动、贴切。

(2) 了解涉外商业文化, 增强翻译知识与技巧

通过了解涉外商业文化这一平台使我们尽可能多的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涉外商业文化是涉外商贸发展的土壤, 经济利益是果实, 语言翻译则是获取果实的一种工具。认真研究翻译好这些具有文化含量的语言。洞悉语言中所浸含的文化内容, 将语言艺术、商品信息、消费心理有机的融合在语言翻译过程中, 必将使我们的翻译更加自然流畅、含义隽永丰富。

总之, 把语言翻译同涉外商业文化放在一起思考, 将语言翻译看作涉外商业文化中的一分子来研究, 挖掘、掌握并运用语言翻译在人类跨文化系统交流的桥梁作用, 弥补涉外商业文化由于语言因素带来的内涵差异。在二者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前提下, 研究国际商业文化交流, 确保世界经济复苏稳步回升的脚步。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2]罗顺江, 马彦华.法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3]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上一篇:土地复垦下一篇:分型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