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教学模式

2024-06-08

语言文化教学模式(精选12篇)

语言文化教学模式 篇1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语言可以推进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又能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人类语言的表现形式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总是有着一定区别的, 学习他民族的语言还必须努力掌握其文化这是我们所必须追求的目标。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展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要发展这方面的能力, 就必须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应有的英语文化, 谁都知道这应当是基础所在。平时的教学我们又将怎样去为学生打好这方面的基础呢?窃以为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足够认识英语文化学习的意义是加强语言文化教学的前提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去说, 在我们众多教师中对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认识是存有一定问题的。首先对需要方面的认识比较模糊, 不少的教师误以为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无所谓去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 因为现在的学生其关键是要打好语言方面的基础,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或者是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后, 对英语文化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有学者还做过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中还有人这样认为:文化只不过是由语言传递的信息, 并不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因此, 对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显得无关紧要。其次是对英语文化学习的方式或者说是时段认识比较模糊, 不少教师总以为语言与文化是割裂的, 教学语言是无需再去进行所谓的文化渗透的, 一般意义上讲只要我们对语言教学踏实而又认真地抓好了, 那么也可以去促进英语语言文化的提高。应当说诸如此类的认识都是我们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上的绊脚石。如果我们不去搬掉这块绊脚石是根本也谈不上加强语言文化教学的, 所以我们必须去努力提高这方面的认识, 应当充分地意识到在我们国家学生中也已存在的严重问题是, 学生们英语语言知识水平是高的, 但其英语文化水平是远远不能适应未来发展之需求的, 就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文化水平也是比较低下。这就严重制约学生交际能力的发挥, 也就完全影响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应当说在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 学生英语文化水平和能力还是亟待提升的, 其提升的途径应当说还是要靠平时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 当然也就需求我们去充分而又循序渐进地渗透英语国家文化。

二、充分理清英语文化学习的关系是加强语言文化学习的基础

虽然说英语文化是由英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 不是英语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但是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思维, 文化不是与语言相脱离的。英语国家文化所包含的诸多传统, 比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 应当都蕴含在英语文本的字里行间, 不同阶段的教材有着不同英语文化的高度而又集中的体现。因此, 我们必须力求去做到的是首先要理清教师自身教学行为与英语文化渗透的关系, 窃以为教师应当是学生接受英语文化熏陶感染的引路人, 而要做到正确引路, 教师对英语文化一定要有比较强烈的敏感性, 这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讲, 当我们初中英语老师有了这方面的敏感性, 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的接受度肯定就能逐步提升。所以, 我们要做有心人和热心人, 把搜集英语文化资源或者说挖掘英语课程文化资源变成自己的第一需要和自觉行为。其次要理清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与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系, 应当说目前学生接受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是广泛的, 英语国家文化对我们学生精神成长的影响也是多元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英语国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也会存有精华和糟粕的差异, 可以武断地说就是所有的文化都利于我们学生去健康成长的。再加之英语文化作为一种民族之文化也可以说是浩如烟海的, 而我们的学生在这简短的学习时段内也是完全没有可能去接受众多文化的。所以, 作为我们教师必须去努力做到的是自己要有解读英语文化的硬功夫, 针对新的课程标准中所描述的初中学生必须形成的相关文化意识的具体级别目标去思考学生文化内容的选择甚至于统整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初中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基础才能奠基得牢牢实实的。

三、努力发展英语文化学习的能力是加强语言文化学习的提升

学者张红玲对跨文化外语教学曾这样说过:“不成体系、肤浅片面的文化教学活动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教育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为它很容易导致对文化狭隘、僵化的理解。”这样的论述可以引起我们不尽的思考, 学生英语文化学习我们必须去做些深层次的思考, 要力求使学生去活泼、广泛而又深刻地理解英语文化, 真正获取这样的效果还不是我们就这样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 窃以为我们要去以发展我们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能力为主要努力方向。实际上英语文化学习有着与语言学习的相同点, 需要学生去主动探究, 当然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能力肯定也是行不通的。学生探究英语文化能力理应通过英语学习的诸多活动去获取, 那么我们就必须紧密结合英语语言教育教学的实践去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学生探究英语文化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必须去力求做到的是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 应当说当今的学生其有利的条件还是充足的, 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譬如平时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通过英语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 帮助所有学生去拓展视野。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更多地了解到英语国家的诸多习俗, 饮食习俗、人际交往习俗等;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以及主要的节假日特别是一些庆祝的方式等;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去比较准确地掌握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历史等。这些方面的理解和掌握其获取的途径都是学生自主、独立或者说是合作的基础上去予以完成的, 也一定要是学生颇具英语文化学习能力的, 也一定能在这样的前提下使学生的英语文化学习能力得以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沈姗姗.谈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沉浸.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0 (3)

[3]肖成全.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语言文化教学模式 篇2

论文摘要: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主要指三个方面:是否有必要对目的语文化进行渗透,渗透什么及如何渗透。目的语文化渗透的最终目标应是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化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论文关键词:文化渗透;语言教学;跨文化意识;交际能力

我国英语教学的前期阶段,其相关的文化渗透因为受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影响,始终徘徊于语言教学的边缘而未得到应有的深入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开始并人到语言教学之中,特别是自上世纪末以来,许多英语教师开始意识到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及渗透,并且对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探究和认识。在我国英语专业课程目前已经把文化渗透视为语言教学任务之一。

一、文化渗透和英语教学

许多语言学家都在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nida认为,“语言和文化是两个象征性体系,我们用语言所说的一切都有意义,不论是指定意义,社会意义,外延意义,还是内涵意义。我们所使用的每一种语言形式都有其固定的含义,表达的是不同语境下的文化含义,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文化表达比语言表达更为宽泛”。由此看出语言和文化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意义随文化的不同相应变化,而促成语言和文化的结合,一旦脱离了文化,语言表达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会因无法理解而造成失误。另一方面,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促进了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文化在我们头脑中已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同时语言又是文化最显著的表现,所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即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英语语言教学主要有两大目的,一是帮助我们掌握一门语言,拓展知识面,将语言作为工具阅读原版报刊、杂志、学术著作,吸取西方国家之先进经验和技术以及写文章和学术报告等;另一个目的是:帮助我们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研究外语和母语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提高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实现上述目标,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在教授语言的同时把目的语文化渗透于教学之中。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要想掌握英语就要熟悉和掌握其文化,只有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获取文化知识,才能有效提高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由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delhymes率先提出来的,他就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了四个参数作为基本框架:可能性程度(degreeofpossibility)、可行性程度(degreoffeasi.bility)、合适性程度(degreofappropriateness)和表现程度(de.greeofperformance)。此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语言学的巨大进步。交际能力是交流双方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语言能力的再发展,但又比语言能力的内容更宽泛,更具体。尽管许多语言学家对文化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已达成共识,那就是:除了基本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之外,文化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渗透的内容

文化渗透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知识信息和文化交流信息。缺少任何一点,都有可能引起我们对语汇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误解,从而导致语义和语用失误。总体而言,文化知识信息可直接从“formalcommunicativeapproaches”中获得,这一方式是交流的自然产物,重在结果;而文化交流信息则主要通过“informalcommuniactiveapproaches”中逐渐获得,这一方式重在过程。出生在特定文化氛围并很自然地继承了本国传统文化的人会轻而易举地理解其相互间的语言内涵和行为方式,而不致产生误解。这就是一些英语本土人虽然受教育不多,也不甚了解他们自己的历史、文学、艺术典故以及他们语言中的文法,但并不妨碍他们的日常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因为他们始终生活在自己的语言环境中,他们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语境来恰当地表达自己。而尽管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英语国家的一些语言、历史、地理以及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有时还是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来自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正常交流,这是因为英语是其第二语言。他们在使用第二语言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其母语思维方式的限制,因为其母语的.思维方式及文化信息已经根深蒂固地植入大脑,并在潜意识里无时无刻地影响他们,即使是在他们对另一种语言已经相当了解的情况下,也常会出现语用失误。有时我们以为对方也用与自己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常使我们的跨文化交流难以顺利进行。

文化背景知识也是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例如,习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语言表达习惯等,以减少文化冲突,扩展我们的知识视野,唤醒我们对所存文化差异的意识。另一方面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语汇的外延,为理解语言实际内容铺平道路,对语言的主题做出准确的理解和反馈,帮助我们掌握语言并付以实践和运用,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文化知识;一是文化领悟力,而文化意识则将这两方面连接起来。文化知识与文化领悟力之间的差别在于前者的目的是获取目的语文化信息,后者在于理解和吸收目的语文化知识并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顺畅的交流。学习者需要认识到文化差异并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问题,直至最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化知识着重于已获得的知识,文化领悟力则侧重个人能力。从内容上看,前者传达文化知识信息,后者传达文化知识信息和文化交流信息。笔者在英国居住期间,曾与一位在英国攻读病理学博士的中国留学生为邻,她告诉我她学习英语近,早就能流畅地阅读英文原版的医学专业书籍和论著,但来英国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除了简单问候话语之外,很难与当地同事顺畅交流,主要是无法理解有些话语的内涵意义。当与英国同事交流的时候,她常要求他们将所说内容写在纸上加以解释方能明白。她还发现用英语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确切思想,往往不知道说什么或如何表达,而且她所说的常常并不是她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所以,当被问及她学习英语的年限时,她很不情愿告诉其真实情况,因为每到此刻她会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其实她的经历在于她在获取英语文化知识信息的同时,忽略了对文化交流信息的关注,加之交流机会的短缺而导致文化领悟力的欠缺,造成交流困难。这不能不说与我们国内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某些失误不无关系。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交流信息曾一度被忽略。问题归纳:(1)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语言学习的全部。此结果致使学生不但发出信息能力差,就连获取信息能力也差,以致综合交际能力低。(2)学习方法守旧,只见树木不见林。受传统学习法的影响,注意力只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较少考虑语篇整体,重视信息的接收,忽略信息的发出。(3)语言理解能力强。交流表达能力差。主要是跨文化理解能力较弱,缺乏社会实践,当语言能力提高到一定水平之后,文化障碍更显突出。事实上,文化交流信息在英语教学中和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同等重要。长远来看,文化交流信息和文化知识信息有利于文化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交流能力,我们应该注重文化交流信息,提高文化领悟程度.因为学习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交流。

三、文化渗透教学的思路

(一)文化渗透的原则

尽管我国英语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文化渗透的重要性,有时却因考虑到第二语言文化与中国文化可能产生的冲突而踌躇不前。另一方面,虽然学生对英语语言及英语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但依旧觉得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并非易事。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原则:

1.客观性和真实性  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注意语言在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中的真实性,同时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所以,有必要为学生理解、掌握目的语及文化设计提供真实、实用的教材和创造真实、客观的文化氛围,以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原则性与指导性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和文化知识的传播,学生将不可避免地遇到目的语文化的信仰、宗教、政治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他们首先要有原则地理解目的语的政治含义和社会含义,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全面准确的认识。

3.实用性与可行性  从文化内容的角度而言,学生首先应关注交际文化知识,目的在于提高交际能力。就文化渗透的思路而言,可供参考的思路很多,只要学生能够在实际运用中获益就行,因为这对提高文化渗透之效果有益。另一方面,还要适时提高及丰富文化交流素养,这需要教师的耐心和学生的恒心。

(二)语用失误的识别

语用失误主要指不当的语言运用,通常是由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的文化乃至不同的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等所引起。

1.文化冲突引发的失误

文化冲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和相应的表达技能而造成的。

笔者在英国时,一次圣诞聚会上曾听到一位英国友人夸奖一位中国留学生:

“yourdressisverybeautiful!”

留学生立刻回答说:

“no.mydressisverypoorindesign”

此刻,英国友人面有一种尴尬的表情。这是因为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而引起的留学生应答失误。实际上,据笔者了解,这位留学生口头所表达的意思与她内心的真实意图并不一致。她内心因其服装受到称赞而感到高兴,但为表示礼貌和谦逊口头上却予以否认,因为礼貌和谦逊一向被认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而英国人却可能因对方对其赞扬所做出的反应误解为其态度不够真诚而感到尴尬,他会认为留学生的答话暗示着他连服装鉴赏水平的能力都不具备。因此,有时语言的失误是因为不符合对方的社会、文化规则而不被理解所造成,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不了解对方文化差异的情况下造成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这种失误与交流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的程度都有关系。同样是接待顾客,不同国家的商店,营业员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中国:您买点儿什么?(中国营业员接待顾客纯粹从买卖的关系出发)日本:欢迎光临。(日本营业员把顾客当客人)美国:canihelpyou?(美国营业员把顾客当作要帮助的对象)这是不同传统文化的反映。通常我国视谦逊为礼貌,但西方人则认为谦虚没什么值得称道的,甚至认为谦虚是不诚实乃至虚伪的表现。当得到赞扬时英国人常常喜欢说“thankyou.”或“i’mappreciatedtohearso.”等话语来表达对赞扬者的欣赏与感谢。我们因受传统文化影响常在得到赞扬时给予口头上的否认。两者其实都是为了礼貌,并认为各自的言行是得体的。这种情况因文化之差异,本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目的是要说明要想学好目的语并达到运用自如之目的,必须要了解目的语文化。以备在交流时遵循对方的交流规则。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必须遵循各自文化的规则。

2.不同观念引发的失误

西方人通常很忌讳被问及一些个人隐私。他们尊重个人隐私(包括个人的身份、年龄、收入、独立性、自主选择),突出个人主义,推崇竞争意识,善于挑战和懂憬未来。中国人重视集体主义精神,提倡合作,追求平稳,继承传统。因此,“隐私”这一概念,我们与西方国家的理解存在差异。中国人初次见面喜欢询问对方的年龄、工资、职业、婚姻状况乃至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等,以示亲切友好。但西方人则视这些问题为个人隐私,所以他们常为在中国遇到此类问题的被询问而感到不悦。语言失误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甚至造成交际失败。语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有时比“说什么”更重要。

笔者在英国高校学习时注意到一种现象:上课时英国学生迟到后,为尊重老师而不打断老师的讲课,不敲门也不喊报告而是静静走进教室落座。但在我国教师通常要求迟到的学生先敲门喊报告,在得到允许后,方可入座以此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在了解到文化差异后我们会明白迟到的中国学生为什么会打断老师的讲课而西方学生则径直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否则就会引起理解上的差异,即中国学生认为西方学生不尊重老师,而中国学生打断老师讲课的举动又会被西方学生视为真正的不懂礼貌。实际上,两者都是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出发来表达他们对老师的尊重和礼貌,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上述现象可归纳为,要想实现成功的交际就必须顺应交流双方的文化差异,讲究交际策略。而交际策略就是处理和应对在交流中所遇难题的技巧。这既是交流过程中必需的心理措施,也是缩小两种文化差距的有效途径。英语学习者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失误多是由于缺乏对所学语言文化知识和交际策略的了解而产生的。所以英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时要考虑到加强文化意识和讲究交际策略。这些策略主要指归避,避开可能引起尴尬和误解的话题;宽容,理解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搁置,谈话无须“较真儿”和“刨根问底”;调整,及时根据交流内容调整自己的思路以便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及国际交流的需要。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跨文化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不仅能发扬和传播我国本土文化,还可以引荐和学习外国文化,进行国际交流。为了提高跨文化意识,有必要了解和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因此.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中变得必要且紧迫。

对跨文化意识的认识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对跨文化意识表面特征的认识;第二是对不同文化属性特征的认识;第三是对相同文化属性特征的认识;第四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从各自学习角度的认识。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增强跨文化意识不妨考虑以下思路:

首先,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包括各种英文报刊、杂志、原文版小说、科幻乃至儿童读物。这些读物较容易理解吸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形成对第二语言及文化更成熟更全面的理解。

其次,重视传统文化。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学习英语语言及相关文化并不意味着忽视本土文化。因此,学习和研究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有助于在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加深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并推动本土文化的发展。由此,注意区别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更清楚地了解和理解目的语文化,有利于提高对跨文化意识的整体认识。

第三,鼓励学生参加诸如英文诗歌朗读和背诵、英语口语比赛和辩论赛、英语节目表演,收看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节目及与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得到他们在课堂或书本中学不到的原汁原味的目的语文化知识。

教师与学生不仅要注意传统文化,更要注意不同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筑起的无形教学壁垒,学生要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发现、理解、并掌握跨文化交际所必备的知识。学生要想得到对第二语言及其文化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相同的感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样要在教学中完全避免语用失误也有难度。因此,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尽可能减少失误,在语言教学和文化渗透中加强我们对跨文化意识的认识。

外语教学与语言文化 篇3

关键词:外语教学;语言;文化

对外语教学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记忆宝库, 同时也意味着作为文化之网中的动物的人不得不生存在语言文化之网中, 受到语言文化之网的制约, 语言也因此而成为陷阱和桎梏。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外语是外国文化的载体,外语的传授过程含有丰富的文化教育的因素。因此只学习语言,而不了解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永远掌握不了语言。

一、语言与文化

每种语言都反映了它所归属的文化异同,民族色彩。不同文化背景,持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持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 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因此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外语的文化性

文化教学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语言教学以语用为目的,必然会涉及语言文化的教学。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的难易并不一定成正比,简單的语言形式也不意味着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语用与文化因素。外语的内在文化性是固有的,相对稳定的;而外语的外在文化性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它因外语教、学者的思想基础文化阅历、思维能力等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外语教、学者经过对文化信息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心理过程, 可以形成不同的文化观点。外语的内在文化性和外在文化性是一个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的辩证统一体,两者的辩证统一过程,构成了外语文化性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 第一,外语作品的混杂性。外语教材在选材上均贯彻了教学大纲的思想性要求,但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东西,用于泛读的外国原著中除优秀的东西外确有良莠混杂的成份。读外国原著须有正确的思想、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第二,中、外文化的对比性。外语的内在文化性一旦显现出来,外域文化与外语学习者所拥有的民族文化之间便产生了对比的过程。第三, 文化因素的育人性。文化是一个难以界定的名词,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深化。文化已不再被单纯地当作人类文明的附带品,而是维系社会形态、关系到社会历史命运的灵魂与支柱的东西。我们对科学文化素质的理解,不能老是停留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要重视外语的文化育人因素。

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手段与途径

1.加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每一种语言都能够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际功能。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如何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们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正是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外语教学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 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好,并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

2.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手段与途径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到目前为止, 文化背景知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知识。从教学角度看,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它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 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 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换而言之, 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 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如何是至关重要的。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文化背景知识,如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雅的外文歌曲等。其次,除专业知识要学习,还要学习其他文化科学知识。另外,注重外语教学当中的德育教育。在教育中方法得当,富于成效。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布置难度相当的外语原版读物任务,同时包括阅读心得,课堂讨论等方式来巩固阅读效果。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从中摄取不同的语言文化知识,深层挖掘语言背景信息。

四、结束语

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忽视语域的文化特征,也极易导致“文化冲突”。萨丕尔说:“言语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对于儿童来说,在习得母语系统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习得本国的文化系统;在内化语言系统内部组织规则的同时,也会内化文化系统中的规范。由此可见,明确语言和言语在外语教学中的辨证统一关系, 通过语言学习言语并从言语中学习语言, 进而掌握其中的文化意义就显得尤为必要。就是将语言与文化联系起来,从文化的视角来看语言,把语言看成主要的文化现象,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联系起来,将语言纳入文化的大范畴之中。用这种科学的理论指导语言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兼顾语言与文化的3 种关系:语用和语义中的文化;语言使用的宏观环境(即文化环境);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篇章的主题内容。在传授学生外国语言系统内部规则及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地理、宗教等表层文化的同时,注重对词汇的联想意义、句法以及语域层等深层文化的发掘,将语言教学从文化的外显性转移到文化的内在性,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学习成为一个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领域的“建构过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公槿,丁石庆. 文化语言学[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4.

[2]Brown G. &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文化教学:通往语言教学的桥梁 篇4

要开始学习一门语言, 学习者首先要注意到的是:语言的使用离不开它所属的文化。在同一个团体中, 人们使用同系列的符号, 运用相同的规则来进行互相交流。当人们需要使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时, 不仅要了解目标语言所使用的字词,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这种语言符号的使用规则。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我们用来与他人交流的符号和规则体系, 它更能体现人们进入真实的物质世界的一个过程。

语言和它所受的文化影响在“SapirWhorf假说”形成过程中已经得到充分的例证, 即语言结构有无限的多样性, 因此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为该语言系统所独有, 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不同。这就充分说明:语言是文化的反映, 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各自的含义。

1、1文化和语言含义

当还是小孩子, 大多数的人都会问自己的父母:“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很好地反映了我们看待语言的方式, 说明我们想要了解这个字本身所含有的意义。这是我们认识语言的一个误区, 以为字词本身含有意思。其实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当我们心中有了某种想法的时候, 我们把这些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个时候, 使用者决定了这个词的含义。更多时候, 同一个词会引发出许多种不同的含义。

让我们来举例说明。在中文里, “病毒”这个词在不同人群中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比如说医生们听见这个词, 会认为“病毒”是引起人体不良反应的诱因;而对计算机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讲, “病毒”是引起计算机运行故障的原因。我们再举个英文的例子:“grass”这个单词, 对有些人来讲就是屋子前那块需要每周修剪的“草坪”, 而对吸毒者来讲, 这个单词的意思却是毒品“大麻”。

1、2文化和语言使用

对同一个字词来讲, 运用环境不同, 它的含义也会不同。当我们和一个身处同一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 这种交流会比较顺畅, 因为在同一文化影响下, 我们经历的相似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语义。但是当这种交流发生在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之间, 相异的生活经历会干扰我们对对方语义的理解, 让交流变得困难。难怪有人说“语言是区别不同文化的最好的标记”。

以我们中国传统思维来讲, 我们更倾向于把握事物的整体, 这种全局观避免了在我们的话语中出现绝对的“是”或者“不是”这样的说法。在直接言语和间接言语的使用上, 东西方的差异是很明显的。举例来说, 大部分北美人民用“y e s”或者“n o”来表达他们个人的观点。而在我们国内, 集体文化思维方式占主导, 所以我们在使用“是”或“不是”这样的语句时, 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这种“似是而非”的语言特点经常使西方人感觉很困惑。我们用事例来说明这种差异。

在美国, 主人邀请朋友来共进晚餐。客人称赞女主人烧菜手艺好, 女主人通常会很大方地回答“Oh, I’m so glad that you liked it.I cooked especially for you.”相反, 如果相同场景发生在中国, 家庭主妇通常是这么回答:“您太客气了, 就几个家常小菜而已, 让您见笑了。”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在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 语言的选择是有相当大差别的。

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是, 中国人谦恭而中庸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在接受别人的赠与或者帮助的时候, 总是“礼让三先”, 这与西方的绝对性思维方式很不相同, 因此在中西方交流中时而出现矛盾。一位美国主妇在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习惯之后说了下面这段话:

Once you’ve learned the signals and how to respond, life becomes infinitely easier.When Chinese guests come, I know I should immediately ask if they would like a cup of tea.They will respond, “Please don’t bother, ”which is my signal to fetch tea.

2、文化在教育定位上的影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其中《三字经》的开头两句更是家喻户晓: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因此, 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学习, 我们能获得对这种文化比较深刻的认识。中国有句古语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教育方法的重视: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 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 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2、1文化差异引起教学重点的差异

大部分建立了完整教育体系的国家在课堂上教学的内容大致相似, 包括阅读, 计算, 写作等等内容。而区别就在于, 文化的差异引起了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的差异。在每个文化教育中, 历史文化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这部分教育中, 每个文化教育的重点肯定是本文化体系的历史知识。比如英国文化历史教育中就少不了工业革命的内容。同样, 语言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本国语言的教学肯定是重点。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历史文化和语言的教育, 一个社会将它的价值观, 信仰甚至有些偏见都灌输到了学生心中。不管有意或者无意, 不同的文化教育体系教育的重点肯定倾向于本族文化所取得的历史成就, 包括科学和艺术的各个领域, 而将其他文化所取得的成就最小化。

如此一来, 处于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学校教育无形中就带有了民族优越感。比如, 如果教师让美国学生例举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的巨著, 学生举的著作大部分就会是西方男性白人作家的作品。

2、2文化差异引起学习方法的差异

既然每个文化所强调的重点都不同, 因而我们不难发现, 在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下, 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形式或方法也不相同。课堂上, 有些是教师讲述的时间占大部分, 而有些相反, 是学生讲的时间比较多。有些课堂显得非常安静, 学生间言语交流很少;而有些则显得异常活跃, 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比较多。在有些文化教育中, 学生记录和背诵教师讲述的内容, 并不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情况在东方文化中比较多见。

而在欧美课堂上, 学习气氛显得格外活跃。特别是在美国这个众所周知的世界文化大熔炉中, 教师面对的是班级里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因此教学过程中就必然要注意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甚至冲突。由于成长在东方式的含蓄和内敛的文化教育理念下, 许多在西方国家留学的东方学生刚接触欧美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时, 通常会觉得同班的西方同学在课堂上太过活跃, 有时候甚至会显得“特别没有规矩”。在这种情况下, 文化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就显而易见了。

3、文化差异要求教师具备融合多文化的教学技能

教师的教学是课堂上文化和语言学习之间的桥梁。此时教师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清楚自己带到课堂上的是什么。教师对自己进行一次诚实坦率的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我的优势在哪里?我的弱点是哪些?我如何增加我的优势来弥补我的劣势?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带给学生哪些新知识和新经验?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教师很好地了解自己, 准确地给自己定位。

再者,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了解的内容应该包含对学生此前所受教育体系的熟悉, 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熟悉等等。虽然这种了解会给教师带来不少负担, 但是这些背景知识确实非常有利于增进课堂上师生间的理解与交流。

最后, 称职的教师对学生的感情、经历等应具有想象力和感受力。对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的学生来讲, 周围环境、语言、课堂都和以前接触的不同, 教师必须以自身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来决定该采取哪种恰当的教学方式。同样, 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情感移入, 他们也会更加积极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4、结论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 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语言的教育成为各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而文化的多样性对语言教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不可分割。只有掌握了足够多的文化背景知识, 我们才能熟练而准确地运用目标语言进行顺畅的交流。总言之, 语言的教学实际上是文化的教学。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 是和文化紧密相联系的。学习一门语言离不开学习它的文化知识。学习者需要学习语言背后足够多的文化背景才能正确使用目标语言与他人交流。教师对语言的教学实际上是文化的教学。

关键词:影响,语言,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Samovar, L.A, Porter, R.E.&Stefani, L.A.2000.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Yule, G.2000.The Study of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Stern, H.H.1996.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语言文化教学模式 篇5

基于元认知理论,阐释一种新的语言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认为高校英语语言教学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是其主要目标,文化因素在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 者:向群飞  作者单位: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英语教育教研室,广东河源,517000 刊 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H319.1 关键词:语言文化   元认知   教学模式  

语言文化教学模式 篇6

一、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解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任何社会的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交流,同时也是文化的交流。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语言和文化共存,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离开了文化的语言就失去意义,离开了语言的文化也就无法交流与发展。另外,它不是自成一体、孤立存在的,它扎根于其所属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一定的语言代表和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

(一)萨丕尔·沃夫假说

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沃夫的语言世界观阐释——“萨丕尔·沃夫假说”,很好地说明了这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萨丕尔·沃夫假说”认为语言的结构决定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即决定他们的文化特点。从历史角度看,语言对文化的发展起着极其巨大的作用,有了语言,人们才能够相互协作,完成单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正是通过语言,特别是语言的书面形式,人们才能够把知识经验积累起来,并在时间和空间上传播、交流和发展,也正是文化上的这种进步,才使人类社会、人类生存的方式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同样,作为文化的反映形式,语言也受到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二)不同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传统

它对语言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首先表现在它给词语涂上一层社会文化色彩,使词除具有字面意义外,还有它的内涵意义。一个词的字面意义可以借助词典来确定,但词的内涵意义只能靠挖掘词所依据的文化因素。

(三)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造成了不同语言表达结构上的差异

由于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认为通过道德修养,方能彻悟宇宙的“真机”,因此形成“心的文化”。中国的“心的文化”所形成的语言就是分合,重心理,少于形式变化。从汉字本身来看,就具有诱发联想,对人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功能。而英语由于文化的外倾性,形成了曲折型语言,构词方式以派生为主,句法是以动词为核心,通过扩充句子成分来实现句子的复杂化。

(四)文化差异造成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HC和LC文化模式理论对此做了很好的解释。HC文化模式,即强交际环境文化,其言语中所包含的信息很少,大量信息存在于交际环境之中。中国以及不少东方国家的文化便是这样,由于人们具有历史和传统的同源关系,都受到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人们在进行交际的时候,更多的是依靠含蓄、间接的相关信息,表达也趋于温和婉转。而LC文化模式,即弱交际环境文化,与HC文化相反,大量信息包含或内化于交际者的心中,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倾向于直截了当表明自己的观点。西方文化就属于LC文化模式。

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看出,第二语言教学是跨语言、跨文化的教学,全面的第二语言教学应包括外国语言教学和外国文化教学。因此,作为语言教师,就不能脱离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孤立地传授语言知识,而应把文化知识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离开了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所以外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进行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教育,即渗入语言文化观。

二、文化与第二语言教学

(一)文化教学对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意义

Claire Kramsch认为:掌握一种语言并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在语言学习中,目标语的文化知识不但是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其本身也是教育的要求之一。他指出如果人们把语言看作是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 ),那么文化就成为语言教学的核心。韩礼德把语法称作是“人类经历的理论( a theory of human experience )”,称语篇是“社会交往的语言形式( the linguistic formof social interaction )”,从而把文化固定在语法、词汇及隐喻中。海姆斯也认为: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怎样使用何种语体和语言形式,怎样用适当方式表示客气、友好等。由此可见,在交际过程中文化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不懂对方的文化,再恰当的词汇、再优美的语言、再规范的语法都不可能被对方接受。

美国著名语言学教授Finocchiaro认为:“外语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文化异同的敏感和识别能力。”她还提出:“应该把语音、语法、文化与词汇列为外语教学的四个基本内容;交际能力应包括五种要素,即四种语言能力加上社会文化能力。”因此,要使学生有效地获得外语交际能力,仅仅教会学生一套机械的语法规则和一定数量的词汇是徒劳无功的,在教外语的同时向学生传授该语言国家的文化,是培养外语人才的关键步骤。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制度等等。教学中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本着实用性的原则选取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与语言教学内容及日常交际主要方面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详细讲解。

2、阶段性原则。由于文化教学须渗透于语言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不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水平、文化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文化教学必须循序渐进,从简到繁,由浅入深,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从日常交际层面上的中西方差异及具体表现到有关词、习语、篇章所涉及的文化内涵,最终深入到以心理、观念的形式保存在风俗、艺术、宗教、哲学、伦理、道德规范、政治法律制度等之中的各种文化现象。

3、融合性原则。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决定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融合性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教学是对语言教学的补充和强化。把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并不排除必要的专门的文化讲授。在目的语的学习中,母语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影响对目的语的学习有阻碍作用,同时也会有促进作用。将母语文化融入到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中,通过比较研究,找出两种文化的异同,在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母语文化的理解,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三)文化教学的基本模式

1、地域文化兼并模式。这种传统和经典的教学模式是在外语教学的课程中增添明晰化的文化教学内容。此模式受人类学的影响,教学的范围由外国文学、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扩展到外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风俗。“地域学”的跨学科学习也是此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其教学基本上是将文化作为知识来处理。语言与文化的教学通过兼并的方式得到实施。

2、模拟交际实践融合模式。这是由交际教学盛行于世、进而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语言文化教学模式,是通过强调语言的实际使用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融合起来的做法。文化教学的内容范围集中在文化的社会层面,传统的文学和历史、地理的位置受到挑战。此模式就其本质而言,是将文化作为行为来处理。通过强调交际情景中的语言使用,语言和文化的教学以融合的方式得到实现。

3、多元文化互动综合模式。这种新兴的第三种模式启动于多元文化社会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进展。这种模式兼取了前两种模式的优点,从而创造了互动的局面。跨文化的交际与互动导致学习者向第三位置发展,突破了由积累支离破碎的知识或者由一种行为规范向另一种行为规范妥协的局限,将学习者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创造能力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教学的范围包括了本民族文化和目的文化,教学上则把文化当作意义来处理,具体的做法就是通过话语分析、文化对话来进行教和学。

(四)文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1、系统传授法。在课程设置上,开设目的语国家的概况、历史、文学等课程,系统传授知识文化,力求使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有一个系统的全景式的印象;也可请专家就某一主题做系列讲座,阐释某一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

2、文化渗透法。即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针对语言教学中涉及到的具体的文化风俗、习语、典故、史实等不失时机地添加文化注解,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使语言与文化教学相互促进。

3、差异比较法。由于文化现象多是隐含的,往往使学习者“习焉不察”,只有通过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方能显出其差异性,也可使学习者更加注意这些差异,从而在跨文化交际时主动适应目的语文化,减少交际障碍。

4、交际实践法。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量实践的结果,而绝不是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简单相加。教师应引导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外籍教师,多阅读目的语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多欣赏原版电影、电视、录像片,留心去积累相关文化信息。有意识地使学习者真实接触和直观感受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的氛围,对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学习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正如中国修辞学会会长、著名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所言:“在语言教学中,把语言体系本身蕴涵的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国俗语义教给学生至关重要,这样就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信息差,增进互相理解,才算真正掌握了一门外语。” 因此,在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语言是手段,文化是目的,通过语言讲授文化是开放社会和文化多元化条件下语言教师面对的挑战和责任。在由语言和文化构筑的对话平台上,语言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既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指挥者,更是促进学生文化能力的导演;既要讲授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差异,更要讲解不同文化的发展、变迁、适应和交融。这就要求语言教师树立科学的语言观,以语言文化观指导第二语言教学,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兼备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真正实现畅通无阻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Sapir,Edward.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Speech,New York:Harcourt,Brace & Co.1921.

[3]Hall,E.Beyond Culture[M].NY:Doubleday,1976.

[4]赵贤洲.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7]刘守华.文化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8]李强.文化多样性和英语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大学日语教学应重视语言文化知识 篇7

日语和日本文化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共鸣, 特别是二战后的世界文化和经济建设中, 日语和日本文化更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传统大学日语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估方式的影响, 日语教学过分强调日语语法结构的分析, 常常用替换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 这样的方法即使是学生掌握好了语音、语调, 词汇量也非常大, 语法都没有问题, 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优秀, 但是到了真和日本人进行沟通的时候, 以至于学生的日语句子说得很严谨, 挑不出半点语法错误, 但使用的语言却不符合当时的场合和情境, 不得体, 不能表达自己的感情, 有时弄得日本人不知所措, 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解。这不但直接造成大学日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下降, 更会影响到大学日语教学深远价值的发挥, 严重阻碍了大学日语教学教育功能的体现, 不能有效推进大学日语教学的发展和改革进程。

2 语言文化上中日两国存在的差异

2.1 中日两国语言表达方式差异

与日本文化相比, 中国文化更加直接和坦诚, 语言文化更加崇尚于对意图的直接传达和对看法的直接表述, 通常在方式上存在是非清晰的特点。而日本文化更加倾向于含蓄而委婉, 语言文化更加崇尚于暧昧和朦胧, 这使得日语语言往往采用留有余地和迂回暗示等方式加以表述。这样的差异使得大学生在日语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障碍, 形成文化上的距离, 进而造成日语学习的困难和各类问题。

2.2 中日两国语言逻辑方式差异

在中日两国的历史演进过程中, 受到文化、资源和自然的限制, 产生了中日两国巨大的语言文化和语言逻辑上的差异。一般来讲, 中国属于典型的东方大陆型文化类型, 日本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 文化的基础不同也造成中日两国语言逻辑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因此, 在汉语中更加强调对事物的定义和概念, 这使得语言逻辑的基础更加通畅, 而在日语文化中更愿意使用描述类的语言来定义事物, 这使得语言逻辑更加富于丰富性和生动性。这样的差异会给学生在大学日语学习中带来一定的困难, 多重语言和复杂的逻辑方式造成学生学习的功能性、结构性障碍。

3 大学日语教学存在的典型性问题

3.1 大学日语教学理念落后

在大学日语教学中, 传统的理念没有对语言文化知识的重视, 出现为了“成绩”而教学的实际问题, 这导致不能系统而有效地展现日语文化知识, 进而出现学生语言发展和文化成长上的缺憾, 难于呈现出大学日语教学的真正魅力。

3.2 大学日语教学方法不当

在大学日语教学中, 方法以单一、单方向的灌输为主, 学生在大学日语教学中只能被动接受教师说教, 教师难于将语言文化知识和大学日语教学通过恰当的方法进行整合, 出现教不得法、学不得法的问题。

3.3 大学日语教学内容不完整

日语和日本文化当前正在迅速发展, 而当前大学日语教学还仅仅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水平, 出现了大学日语教学内容对日本社会和日语文化知识难于全面覆盖, 教师讲授和学生实际体现相分离, 这降低了大学日语教学的吸引力, 同时也影响了大学日语教学的效果。

4 加强日本语言文化知识传授, 提高大学日语教学质量的建议和措施

4.1 更新大学日语教学的理念

大学日语教学中教学理念是灵魂, 教师要认清教学理念更新对大学日语教学的深远影响和现实价值, 要看到语言教学和文化交往的内在联系, 要将日语教学看作是日本语言文化的学习过程。日语教学不能与日本语言文化相割裂, 教师要以崭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性进行日语教学, 以日本语言文化的知识和背景为平台, 展开日语教学的创新和变革, 从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中日文化差异上探寻提升日语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使学生在掌握日语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更为准确地把握日本语言文化的实质, 更为恰当的使用日语, 做到对日本语言文化、社会风俗的全面了解, 为提升中日交流和沟通水平提供基础。

4.2 更新大学日语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大学日语教学的路径, 是培养跨中日两国文化交际人才的基本保障。由于日本语言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如果沿用传统日语教学方法, 将会失去对日本语言文化的讲授和理解, 难于使学生深层次理解日本语言文化, 不能产生对学生深层次和广范围的促进与发展作用。新时期, 日语教师应该立足于日本语言文化的特点, 以日语教学方法为平台, 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和观念, 针对日语教学内容展开教学方法的调整与更新, 以不同对象和不同阶段为基础, 做到对教学方法的创新, 进而更为准确而全面地呈现日本语言文化, 给学生日语教学中主动的地位, 提升他们独立思考和深度反思的能力, 在全面理解日本语言文化的同时, 建立起大学日语教学方法的新体系。

4.3 更新大学日语教学的内容

教学内容是大学日语教学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日本语言文化逐步发展和大学日语教学改革的影响, 当前大学日语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更新和改变。日语教师应该从网络和各类媒体上发现日本语言文化的新特点, 丰富日语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日语学习的兴趣。同时, 日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 及时调整日语教学的内容, 使教学内容更加体系化和科学化, 做到对日本语言文化的有效覆盖, 提高日语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5 结语

在大学日语的实际教学中, 应该积极将日本语言文化作为基础, 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加以呈现, 更好地推出日本语言文化的特点, 使学生能够在大学日语教学里全面地掌握日本语言文化知识和力量, 做到对日本语言文化更为准确地使用, 在确保大学日语教学效果的同时, 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日语交际和中日文化交流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日本语言文化是日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升日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当前大学日语教学在我国开展的实际现状, 描述了在语言文化上中日两国存在的差异, 在立足于大学日语教学具体情况的前提下, 提出了以日本语言文化知识传授提高大学日语教学质量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日语教学,语言文化,模式,方法,理念

参考文献

[1]李玉花.试论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2) :174-176.

[2]李义清.大学日语教学改革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07) :62-63.

[3]汪妍.大学日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J].鸭绿江 (下半月版) , 2015, (12) :241-244.

[4]洪梅.大学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 2015, (08) :66-67.

语言文化教学模式 篇8

(2)归纳———演绎并举,即教师引导学生从各种语言文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也可直接呈现一般规律,让学生加以证明。例如,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时,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播放一系列能体现典型中西文化的图片或短片,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反之,在了解了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化信息证明。在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对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灵活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并理解英美文化,从而对语言文化信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跨文化意识。

(3)观察———思考并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英美生活情景短剧,让学生观察剧情中人物的表情和语言行为等,找出剧中隐含的文化信息,做好详细记录,然后整理、分析并总结。教师也可选择播放带有文化色彩的图片、图表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其中的语言文化现象。由于我国大多数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汉语文化环境中,与英美人的接触很少,为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障碍。幸运的是,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工具,学习积累中西方的语言和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好这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勤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

以上教学策略是以教师引导为主,使学生从感性上对中西语言文化有一定了解,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打好语言基础。

3.2活动与文化的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把整个文化作为教学背景,为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文化,理解文化,最终激发学生探索文化,认识世界。以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活动为例,说明定期组织课堂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针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笔者安排了两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活动,即“文化联播”和“下一站”。“文化联播”是每次课前由两名学生进行oral presentation,主要介绍中西方的文化现象。“下一站”是笔者安排的“学期旅行计划”,即以教室为场景,教师和学生一起“走遍”10个国家。这个活动两周举行一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后时间收集相关力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认可,但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不是在大学能够一蹴而就的。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与学生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能力是紧密相连的,中学英语教学如果不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学生学到的往往就是语言的词汇、句型等结构性知识,一到实际应用就不知所措,往往说出来的只是语法上正确的句子,却不符合英语习惯或与语境格格不入。因此,从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开始,就要重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强化文化差异意识。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语言表征和反映文化,文化渗透在语言中。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国家的文化背景资料,如地理、历史、风土人情、自然风貌、文学艺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每到一个国家都由一个小组负责导游解说,其他“游客”则需要制作出文化海报作为“纪念”,并组织学生开展“文化交流会”,分享对“所见所闻”的感受等。这两种活动贯穿了整个学期,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想要了解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仅依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文化活动还可以多种形式在课外展开,如文化专题讲座、英语角、文化周、经典电影周、节日Party等。总之,教师要在课内课外充分营造语言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形成跨文化意识。

3.3交际与文化的碰撞

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文化的共性使交际成为可能,文化的个性形成文化差异的鸿沟。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景中不断地锻炼强化跨文化意识。学生因有身临其境之感,真正做到了自如、得体地跨文化交际。教师可以组织文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话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体验、感受跨文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成功顺利的跨文化交际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使他们更加注重发展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

4. 结语

教师要引领学生辩证地对待文化差异。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构成一个人的交际能力的三个重要因素。懂得了交际对象的语言,只可能为双方开展交流创造可能的条件。只有懂得了交际对象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所在的文化环境,才可能为更深层次的交流和更进一步的合作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这样意义上来说,大学英语教学要走出费时多、效果差的困境,还得在英美文化教学方面多下工夫。

参考文献:

[1]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词典组.汉英成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邢福义.文化语言学(修订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而各自的语言与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

因为文化的不同,不同的语言要表达同样的思想并非用同样的表达形式和形象。例如:在中文里,人们说一个人睡得很熟,往往是说:“某某睡得像头猪”;在英语中,同样的思想,人们却用:“Somebody is sleeping like a log.”(睡得像根木头)中国人恭维女性的时候总是说:“您总是这么漂亮,像个小姑娘一样。”然而同样的一句话要是对着英语国家的女性说一定会激怒对方。因为在英语文化中,说一个人像个小姑娘一样有贬低她人之意,意味着说话人认为对方不够成熟稳重。因此,语言的学习更是文化的学习,语言学习不是单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人和文化,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

许多人在国内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初到英语国家还会遭受cultural shock(文化冲击)。对于一些在学习中倒背如流的东西,到了国外却派不上用场。比如,当对方称赞时,猛然间不知道该如何作出回应,有些文化意识的也总是害羞地先笑一下,然后才挤出一句:“Thank you”,更糟糕的是说:“No,No”,导致对方很尴尬,因为这种谦虚在对方看来你可能认为对方不诚实,所以,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产生或避免产生冲突和故障,我们必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本族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通过各种策略,使学生充分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二、文化教学策略

加强文化教学,提高文化素养,促进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以课本为依托,充分挖掘文化因素,进行文化渗透。

现行的英语教材不再围绕语法进行编排,而是以话题为中心,使学生在充满文化元素和文化背景的语言材料中学习语言。比如,在一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对话:一个小孩问:“How old are you?”时,老奶奶用幽默的语调回答:“Ah,it’s a secret.”教师可借此将英美文化中的隐私和禁忌语的使用问题补充教给学生。如可将英语国家人士的谈话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引出与英语国家人士聊天的“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通过植根课本,拓展文化知识,学生能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和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增强学习兴趣及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的信心。

文化因素的挖掘需要教师本身有较好的文化素养。知晓文化背景,提高文化知识水平,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语言,更要教给学生有关这一语言的文化。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外国文化修养,通过看一些有关语言教学与文化方面的书籍,观看一些反映这一语言文化的视频材料,学习外文歌曲,涉猎各种文学作品等了解外国文化,增强文化敏感度,有效地对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

2. 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了解背景知识,提高文化意识。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纷繁复杂的文化知识光靠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自主的学习会比单纯教师的讲授更为有效。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查找相关的文化背景,并且由于每个人的视角不同,有时会得到比教师讲授更为全面的资料。通过自主了解背景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信心都会得到提高。鼓励学生自主了解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对于有些背景知识,教师只需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查找、阅读资料了解目的语文化。

3. 利用词汇教学,增进文化了解。

在学生掌握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教师要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源语与目的语完全等值的很少。许多表面对应的词,可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因此在讲解词汇时应注意挖掘词义中的文化内涵,词义的文化因素挖掘可视具体情况采取语境法、词源法、搭配法、比较法等。比如在教授news一词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知道词的来源。所谓news(休息),也就是从四面八方来的新鲜事,news这个单词的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四个方位:north(北)、east(东)、west(西)和south(南),也就是汇集四面八方来的事。

词汇是文化的结晶体。英语中很多词汇都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教授这些词汇时就可以适当地讲解一些宗教文化,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比如:serpent,Christmas,Easter,baptism,prayer等。不了解英语国家的宗教文化,就很难理解英语民族的思想。词汇的产生与语言所处的地理环境、时代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词汇反映着文化,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词汇教学增进对文化的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4. 设置语境,体验语言使用环境。

语境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是语言交际所依赖的环境,当然也是文化内涵所体现的环境。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设置语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置身于异国文化生活中理解文化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恰当地进行交际。例如,教师可以指派角色进行模拟表演,在实际活动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在学生表演过程中,可以让其他学生评价其语言是否符合英语习惯,是否会导致误解、冲突等,使学生在体验中真正地理解语言的正确适用,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同行,强化文化知识对促进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注重文化差异的对比,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在合适的场合用合体的语言表达正确的意思,避免文化冲击,冲突和误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知识的渗透与拓展。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是机械的、低效的、枯燥的。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阐述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文化教学策略,以期同行在语言教学中提高文化渗透意识,使学生真正理解语言,自如运用语言。

关键词:文化教学,语言学习,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李立昂.谈谈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方法[J].外语界,1998(1).

[4]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

[5]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国外外语教学,1998(4).

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的渗透研究 篇9

关键词:英语,语言文化,教材,影响

每一种语言都是特定环境和文化的产物。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基础性知识点,还要理解语言的使用方式和场合。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懂得自己学到的英语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逐渐引导学生寻找英语学习的感觉,体会单词、句子、段落等方面的风格,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文化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一、语言文化渗透的含义

所谓“语言文化渗透”指的是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介绍英美国家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历史变迁、节日风俗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立体化语言学习模式。语言文化渗透方面的教学不应占据课堂教学时间的20%以上,具体表现为每节课小于10分钟。教师可以将其安排在课程教学内容开讲前,也可以安排在教学过程中,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言文化教学的内容要具体、有实际意义,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有积极作用,避免将宝贵的课堂时间花费在没有必要了解的部分。例如,英美国家不会当面询问对方的身高、体重、婚姻、工资情况,尊重个人的隐私。教师只需要在用到的地方简单地说明一下,没有必要进行详细解释。英美国家的人见面总说:早上好或者好久不见,而不是直接问去干什么。这样的生活习惯和表达用法值得教师花费时间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区别以及英语知识的实际用法。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教学内容贴近校园生活,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只要按照一定的教学步骤和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就可以实现语言文化的渗透,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

二、在教学中进行语言渗透的具体策略

对于宗教节日、风俗习惯等占据教材较少篇幅的文化应当进行有效简化,点到为止;而对于文化要素、文化思维、文化内涵这些具有规律性和深远影响性的语言文化应投入足够的精力。本文介绍了以下三种具体教学策略。

1. 在知识点讲解中穿插文化要素

英语教材和教学大纲为具体的英语教学提供了教学范围和文化渗透的方式。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将每个单元的重要知识点的讲解与语言文化联系起来。人们谈论较多的英美生活和交流习惯,对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借鉴作用,教材中的比较和重复性使用的表达用法才是跨文化思考的重点内容。例如,在五年级上册Unit 2中,对on、in等词表示的具体方位关系进行了十分形象的回答。教师可以通过这几个方位词向学生讲解英语表达中的感性要素。无论是怎样的形式,只要被另一物品包在其中,就使用“in”;两个物品紧挨着,表达对象直接放在另一物品的上面,就使用“on”。在这样通俗讲解的基础上,再列举出几个现实例子让学生去体会。小学课堂应减少讲解介词、介词短语等抽象的知识,改用通俗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进行引导,并利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

2. 从各种句型讲解中理解文化思维

英语与汉语句子的不同表达表现在时态和语态上。汉语会用“正在”“曾经”“过”“了”等词表示时态,并且通过声调变化来表达语态;英语则采用不同的动词形式和不同的语序来表达时态与语态。语言方面的差别实质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别。因此,教师只有向学生解释清楚文化思维上的不同,才能使他们对语言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进行英语句子与汉语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从具体应用的角度理解英语句子的各个部分以及如何写出规范英语句子,避免出现“中国式”英文的现象。

3. 从英语用语讲解中学习文化内涵

英语教材中的基本生活用语体现着英美国家待人接物的礼貌,是与人友好、善待他人的基本素养。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与英文表达不谋而合,这说明友善、文明是各个民族都认同和需求的。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讲解英美国家的生活礼貌用语,全面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例如,在五年级下册U-nit 4中,教材向学生展现了购买水果的具体场景,其中“Can I help you”“The red ones please”“Here you are”等充分展现出了英语交流中包含的文化内涵。虽然英语教材中部分礼貌用语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合时宜,甚至会出现笑话,但是,生活基本用语是英美文化内涵的展现,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值得教师进行深入挖掘和明确。从目前看,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中会很少对服务员说谢谢或者打扰了这样的话。因此,教师更应该向学生讲解清楚英语语言中友好待人的文化元素,让他们进行模仿和学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应该侧重实例分析和汉英比较,利用汉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找到语言文化渗透的具体时机和内容。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根据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语言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然,王朝华.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的渗透[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09).

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分析 篇10

我们的生活处处体现文化,文化无处不在。文化包罗万象,千变万化,有历史文化,如历史建筑和历史人物等;有社会文化,如风俗习惯;还有学术文化,如各学科知识、音乐、美术等。文化可以概括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语言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语言承载着文化、反映着文化,文化体现着语言、影响着语言,两者相互作用。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了解文化的过程,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可以分为语用文化、语义文化、语构文化三个主要内容,要学好语言就要了解语言文化,语言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从中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内容,还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交际文化,显示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深远的社会文化意义。在英语语言中,语言文化主要体现在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法律道德等内容上,英语语言的学科文化构成了英语语言教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了解英语语言文化的必要性

英语语言学科从根本上来看属于语言类的学科,具有语言学科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英语在学科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我们漫长的学习之路中一直开设着英语的学习课程。随着英语重要性的提高,英语学习的成效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知识文化的教学而忽视交际文化教学,没有深入了解英语语言学科的文化内涵,缺乏英语语言文化环境的熏陶,影响了学生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为了学好英语,许多学生从小就不遗余力地学,五花八门的英语辅导班都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都用上,但尽管从小到大学习英语十几年,学习的效果却不尽人意。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学习起来费时较多,收效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下降,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在逐渐减退,只在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英语教育逐渐向应试教育发展,出现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状况,学了十几年英语却不能运用自如,失去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实际意义,以致在交流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导致交际失误,影响了交际的效果。如“Thank you”这句话是中、英文常用的话语,用来表示感谢。但是如何准确地使用这句话,中英之间是有差别的。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内敛深沉,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盛意难却,接受以后一般也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流露出喜欢或厌恶的情绪,就可能影响到个人的素质。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礼物,并且称赞一番,欣然地向对方道谢。因此在英语语言教学中要有意识融入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了解英语语言文化,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理解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也有利于人们相互之间表达思想和情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新生的词汇出现在英语语言中,面对新文化的融入,英语语言教学要突破原有的英语语言教学对于词语的束缚,从新生的英语词汇中透视出英语语言文化的内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学好英语,以英语语言为依托,能更好地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因此,英语语言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并且在交流的基础上了解相关国家的文化,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奠定文化基础,从而提高英语语言教学的效果。

三、发挥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应该发挥其实用价值,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母语文化与目标文化的差异,并了解和研究这种差异,无论是在英语教学上还是在英语学习上,都要运用多种方法去了解社会文化因素,掌握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英语学习。

1.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文化内涵。目前许多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都缺乏有关英语文化方面的系统知识,对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不高,受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教学方式的影响,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教学方式简单、陈旧、程式化,评价方式单一。学习新课时,先教单词,再学重点常用的句型,然后在课文中逐句逐段进行讲解翻译。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忽略了教授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没有结合文化知识来讲授语言的交际法则,也就不能通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的有机地结合,从而形成运用自如的语言交际能力。此外,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只重分数和做题,没有拓展相关的文化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加强英语文化因素的学习,首先在英语教学上就要做出转变,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文化渗透,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识。

(1)以教材为本,开展对话交际形式。英语课程的教材种类繁多,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也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内容的重要手段。教材中出现的对话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对话教学时不仅要注意语言知识点,还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教学。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教师可以事先讲述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图片、录音或者影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文化背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工作。教师也可以预先布置学生通过查找有关资料,自己去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背景资料呈现出来,教师再加以指导。在学习课文内容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设计中穿插讲述有关的文化知识,或者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各种情景对话,鼓励学生主动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各种练习活动。

(2)以阅读为途径,深入了解英语文化。阅读是了解英语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补充辅助性的阅读,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英语读物,给学生提供一些英语书刊的名称,或者直接把学生带到学校图书馆去,让学生自由选择喜爱的英语读物。阅读材料包括短篇小说、童话故事、戏剧等,都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以指导。如有些英语读物会以注解的形式介绍人物的背景,能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提醒学生注意阅读。通过阅读大量的英语读物,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人物、风俗习惯和政治文化等内容,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强化文化背景知识。教师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能仅依靠讲述,还应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尤其是现代科技手段来强化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具有学习意义的英文电影,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多留意一下电影画面中出现的细节,就好像在很多西方电影中为什么会有人戴着假发出席各种重要场合,假发对于西方人来讲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得出结论,认识到假发是英语国家中地位与权力的象征,继而加深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播放电视新闻和英文歌曲等形式反映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使到表达的内容也更为丰富深刻,加强学生的切身感受,使得如同置身于英语国家当中。

2.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文化意识。无论教师如何向学生灌输文化背景知识,关键还得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吸收、消化,因此除了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外,学生也要适当转变学习方式。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学习方式单调,学习任务重,只关注考点知识,而容易忽略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意识淡薄,课后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查找相关资料,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述,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从而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发挥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常常会采用较为灵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问题设置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自由讨论,充分发散自主思维。这时学生应尽量开动脑筋,避免机械应付式地回答老师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与其他同学的积极讨论、合作来寻找答案,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就各种英语文化现象发表意见,相互评价,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能切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只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主探究学习所带来的满足感。

(2)重视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因素,从根本上转变文化态度。很多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不够重视,常常忽略文化因素对英语学习的作用,或者因为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甚至抵触英语文化。在学习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生活环境的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对中外文化的认识,提高文化的敏感性,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由于文化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发掘英语文化的有趣之处,增强对英语文化学习的兴趣。在课后,主动利用书籍、互联网等方式扩展英语文化,把英语学习向更深更广处延伸,既能做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并重,又能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从根本上转变对英语文化的态度,实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四、结语

语言文化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语文课堂    教学氛围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通过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化氛围,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使每个学生的文化素养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教育专家与心理学家都提出,构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学生与老师平等。小学生有自己的权利、尊严、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感情和需要;包括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同时又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学生与老师平等。学生有自己的权利、尊严、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感情和需要;包括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同时关注且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在课堂上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最关键的是师生间有对等交流的机会。教学课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反思目前课堂教学,民主平等的调子唱得很高,公开课、观摩课演得很有水平,而在这些课的背后——平时课堂上,仍然存在师生是主宰与服从的关系,学生不敢发表看法,尤其是与老师不一致的观点,课堂气氛紧张,怕老师者大有人在。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课,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回答得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老师不是表扬他勇于说不,敢于否定的勇气,而是强忍自己内心的不快,马上补充说出一个自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请问这种做法怎么会自由宽松?怎么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二、构建教与学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正有力地挑战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分析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不难发现,在一部分课上,教师每节课都将学生几人分成一个小组,团团围坐在一块,不管上课过程中坐在课桌外侧的学生扭起脖子看黑板的字是否舒服,也不能有效关注智力发展较慢的学生此时此刻真实的心理需求与学习状态,只有轰轰烈烈的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只要让学生讨论起来,就能给领导与听课教师一个满意的交代。好像新课程目标就是为了让几位课程专家满意似的。我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再说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我在教学《赠汪伦》时,让学生初步自我解释诗句意思后,我对小朋友说:“我看小朋友们哪个能发现小的问题,哪个能发现大的问题,如果谁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回答不了,那我就拜他为师。”听了教师这一番充满激励的话语,小朋友个个小眼发光,纷纷埋头读书,思考问题。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踏歌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几个问题后,再也没人举手了。我看没有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便鼓励说:“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但我相信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只见小朋友眉头皱了起来,又埋头默读起来,窃窃议论起来。五分钟后,班上的小手又举得更高了。“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呢?”一个男孩好像发现了新大陆。“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一位女孩疑惑地问。这两个问题确实很有价值,他们发现书上写的与生活实际不同,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猜猜看,汪伦为什么等李白上船时再送?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同学们自发组成学习小组热烈地展开讨论、想象,发表“高见”。有的说:李白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白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会伤心难过,因此不辞而别。汪伦知道后赶来相送。有的说:老师,可能踏歌相送是当地的风俗。我心花怒放,拍案叫绝。显然,合作学习使他们产生了灵感。

三、有效利用艺术且科学的评价语言

文學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应该是令学生仰慕的,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批评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存在一些问题,要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以致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么不切实际、不负责任地随意表扬学生,把这当做对学生的鼓励,其实往往错误地引导了学生。尤其小学语文教师基本都是每一个学生成长的启蒙老师,教师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终身成长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当前存在的普遍情况是教师不作评价,直到学生答到教师所谓的标准答案为止。或者教师敷衍评价,虚情假意,言不由衷地表扬他,对学生成长不利。那么怎样提高教师评价语言的水准和品位呢?我认为一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品位;二要增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由衷赞美;三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评价语言,以便在课堂上灵活、恰当地运用。大量事实证明,教师对小学生做的评语,尤其课堂上当众做的评价语言会对小学生终身发展产生影响,教师一定要慎重对待。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不要以为面对的是小学生就随便批评,不注意话语的准确性,不讲求评价的科学性。

语言文化教学模式 篇12

《外报外刊选读》课程按照我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输入—情景—工程—输出”的语言文化教学模式传授知识、培养技能, 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具备基本的语言使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的重点及策略

1. 确定教学目的及实现路径

我这门课程教学目的是输入语言信息, 创造情景再现, 形成思维工程模式, 再通过语言输出思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思考能力。实现路径就是采取苏格拉底教学法、演讲式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设置外报外刊阅读, 讲解、讨论为综合训练项目;根据个人成绩、团队成绩、期末考试等环节形成复合式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2. 开拓思路做好教学准备

(1) 熟悉讲授课程的要求及内容, 包括教学目的及实现路径、教学大纲等。由于本课程的授课内容具有时效性较强的特点, 因此我在本学期采用了开放式的教材使用模式, 即由教师根据近期外报外刊资源上的热点事件和热点话题, 选取时效性较强的阅读材料, 供学生课上阅读, 并由教师对重点背景信息和语言特点进行介绍和分析。 (2) 研究教学对象。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以外, 要注意研究教学对象,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3) 专研授课技艺。我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教学方面论文、专著, 观摩国家精品视频课、哈佛耶鲁等国外高校的公开课、参加国内教学会议和培训, 开阔教学思路。 (4) 准备好教学材料。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对象的特点及教学内容, 主讲教师准备好科学的教学日历、个性化的教案、视频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综合训练指导书等教学材料。

3. 科学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目的实现的重要过程, 应该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我的做法如下:将教师课上语言输入和学生课下语言输入相结合, (1) 分组教学。第一次上课就将三个班级的同学分成两人为一组的外报外刊学习小组, 明确以组为单位开展阅读材料选取, 阅读材料整合, 阅读材料解析, 背景知识再现等具体教学要求, 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 (2) 设计好课堂流程。每堂课包括教师的阅读材料精讲和学生的阅读材料分享。教师精讲环节包括前期阅读材料内容回顾、本次阅读材料的相关背景, 重点难点介绍、课堂教学活动及课后作业安排等四个环节。课堂教学活动以刺激学生将输入的语言信息转换成语言能力输出, 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 (1) 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主讲教师课前布置相关阅读内容, 要求学生以下次课重点难点知识点选取拓展阅读材料, 并对材料进行初步的整合, 请学生们自主创建语言情境, 形成思维工程, 帮助其完成输出语言信息的任务, 最后教师解答学生的提问。 (2) 演讲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模拟课程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师在课前给所有同学一个课程提纲, 列明授课要求, 阅读量和考核方式, 每位同学在课前都要完成布置的阅读工作, 阅读量是每人每日五篇外报外刊文章阅读, 上课时教师不要求学生陈述阅读内容, 但是要求其中一组重点讲解阅读文章中最有分享价值的一篇。 (3) 头脑风暴教学法。该方法以学生大量阅读为基础, 上课时由讲演同学根据讲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设置与阅读材料主旨、背景、文化、语言相关的讨论题目, 设计头脑风暴题目,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讨论, 将此次演讲的重要知识和语言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串联起来, 增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影响, 激励学生课下进行更多相关阅读, 加深对该社会现象、社会背景、文化信息和语言使用的理解, 并形成课堂讨论心得, 阅读材料读后感, 进一步撰写相关题目的论文。

三、教改成果及效果分析

1. 课堂参与度大幅提高

课堂引入综合训练项目后, 第三周的课堂效果就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学生实施课堂演讲的过程中, 同学们之间的互动既轻松自如又频繁深入, 全班23位同学有18位参与到了演讲互动和头脑风暴的讨论中。

2. 课下阅读量增强

课堂引入综合训练项目之后, 为了选择更吸引人, 更具时效性, 更深刻的课堂讲演素材,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开始了课下的外报外刊阅读, 有些同学的课下阅读量能达到每天五篇左右, 根据老师的要求学生的课下阅读量会逐步增强。阅读量的增大直接反映在课上互动的质量上, 由于学生的阅读量增加, 对于课上演讲同学的选题就有了较深的理解, 头脑风暴的设计范围也更加宽广, 学生阅读兴趣更加强烈, 课下阅读与课上互动形成了良性的互助增长。

3. 学习主动性

在实施课堂综合训练项目之前, 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课堂的动力明显不足, 在教师进行课堂讲解之后, 很少有学生针对阅读材料及其语言使用的现象进行提问, 更没有撰写阅读笔记和心得体会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何玲梅.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2014.3.

上一篇:一年级写话训练心得下一篇:HPLC测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