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2024-06-06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精选12篇)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篇1

摘要:英汉文化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又造成了英汉语言的差异。本文探讨了英汉语言差异的存在所引起的常见英汉翻译问题, 并进行了举例说明。

关键词:英汉,语言,差异,翻译问题

引言

中英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毋庸置疑, 这种差异造成了中英语言的差异, 也可以说是在中英语言中得到了体现。在中英双语的转换中, 由于这种语言差异的存在, 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英汉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处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 受儒家文化影响, 关注政治伦理, 思维的中心是伦常治道。科学技术被统治者视为“奇技淫巧”, 受到歧视与打击。造成了重道轻器、重人文轻科学的结果。而英国, 或者更确切地说西方, 是开放性的海洋型地理环境, 受以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智者影响, 注重求知, 探索自然奥秘, 以认知自然为思维的中心, 追究宇宙起源, 探索万物本质, 分析自然构造。近现代西方人发扬古希腊崇尚自然、追求知识的传统, 造成了西方人思维重科学、重认知的结果。

中国文化重直觉和意向, 强调以直觉顿悟式的综合思维方式去亲近世界。而西方文化重理性和逻辑, 具有的是“玫瑰花也给拆散”的抽象思辨能力。

二、英汉语言差异

汉语句子特点是“以意统形”, 因而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合 (parataxis) , 强调逻辑关联与意义关联而不在意词语之间和句际之间的形式衔接。英语句子的特点是强调形式和功能, 因而英语的句法特点是形合 (hypotaxis) , 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形式标记表明。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 西洋语言是法治的, 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中国语法理论》, 1984)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 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 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 由于是“人治”, 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 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 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 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他从句连接, 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 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 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 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 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

在表达逻辑思维时, 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 事实或描写等在后, 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 即重心在后。

总结起来为, 英语重型合, 中文重意合;英语重结构, 汉语重语义;英语多长句, 汉语多短句;英语多从句, 汉语多分句;英语多被动, 汉语多主动;英语多前重心, 汉语多后重心。

三、遇到的翻译问题

由于以上语言差异, 使得在英汉翻译时, 会遇到一些困难, 总的来说分为英语理解和汉语表达两类。

英语理解的困难有:同一词汇在不同搭配时有不同意思;对英文句子结构不了解, 引发误译;英文句子中有些修饰语和中心词相隔很远;对英文句子中修辞手法的潜在含义的掌握;对短语、习语用法不了解, 引起误译;对英语思维方式、逻辑推理不了解。

E.g.1 It was all I could do not to laugh.

我差点笑出来。

E.g.2 News came through on the wireless of a rich oil field near the sea.

无线电传来在海岸附近发现油田的消息。

E.g.3 One can scarcely pay too high price for liberty.

人对自由付出的代价再高, 也不过分。

中文表达的常见困难有以下三种:

(一) 选词不准确, 表达不地道

e.g.The teenagers don't invite him to their parties 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

×青少年们不邀请他参加他们的聚会, 因为他是个令人扫兴的人。

√那些年轻人不让他参加他们的聚会, 因为他是个令人扫兴的家伙。

(二) 结果不合理, 句子不自然

e.g.The sun, which had hidden all day, now came out in all its splendour.

×那个整天躲在云层里的太阳, 现在又光芒四射地露面了。

√太阳一整天都躲在云里, 现在出来了, 光芒四射。

(三) 音节不匀称, 句子较生硬

e.g.This failure was the making of him.

×这次不成功是他成功的基础。

√这次失败促使了他的成功。

四、结语

研究中英双语的差异, 了解这两种语言在结构、衔接方式、词汇、修辞等方面的差异,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这两种语言, 有助于我们在翻译中更好地实现双语在功能和信息上的对等, 译出佳作。

参考文献

[1]宋天锡.翻译新概念英汉互译实用教程 (第6版) [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1.8.

[2]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篇2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的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申的动物词语在文化群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了解其文化内涵的差异对成功进行垮文化交际和准确翻译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动物词汇的.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在两种语言中的异同.以期能为读者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中提供一些帮助.

作 者:高鸿雁 作者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大外部,安徽淮北,235000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年,卷(期):5(5)分类号:H3关键词:动物词 概念意义 文化意义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篇3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英汉翻译

0.引言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交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字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文字中的某些含义,有时候很难通过译文用另一种语言文字传达给读者,而翻译中所失去的恰恰就是跨语言文化的内涵与微妙。正因为如此,翻译工作者就要从提高自身的素质方面出发,努力创造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英语特点,并能让英语国家人们读懂和理解的英语表达法。

1.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由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了汉民族汉语重意合和具象思维的特点。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这使得他们常把观察的视点放在动作的承受者上,所以,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被动语态。另外,汉民族的思维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经常会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同时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中国人以过去为取向,无论人们做什么都要考虑此事过去是否做过,而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则习惯未来取向,主张一切着眼于未来。从而决定了中国人偏重顺向的和螺旋式的思维,而西方人则偏重于逆向和直线式的思维。英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形式多样的语法形式。而汉语无词形变化,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手段。英语可通过动词的屈折变化来体现不同的时态,而汉语因无词形变化需借助于词汇手段即表示时间的副词来交代动作发生的时间。英语是形合语言,这源于西方人习惯于分析,逻辑和推理,思维模式呈线性。反映在语言上是注重形态变化和语法结构,多用关联词语体现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结构较明晰。而汉语是意合语言,中国人讲注重整体和谐,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汉语思维重综合和意会,反映在句子成分和结构上相对不明晰,这些差异在语篇衔接上有所体现,作为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译者,应该了解英汉语篇连接上的差异,需要使用一些翻译策略,使译文通顺连贯。

2.差异与英汉互译

翻译是一个理解原文和表达译文的过程,即在保持意义不变的情况下,用一种语言文本来替代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理解、表达和核校。在翻译的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两者互相作用,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理解正确才能使译文表达准确成为可能,而在斟词琢句的表达过程中又能进一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因此,理解和表达这两个阶段尤为关键。在英译汉过程中,可以把英语的从句拆分成汉语的小短句,使句子对仗,达到音韵美的效果。汉语是一种以分析性为主的语言,结构较弱,采取提取意义为指点的方法,各意群、成分等通过内在的联系贯穿在一起。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实在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中国是一个有着源远历史的烹饪大国,其复杂的菜系更是举不胜数,当然对于国人来说,一说菜名就知道是什么菜,主料、烹饪方法、形状及口感都了解一清二楚,而对于外国人来说,如果直译的话,就有可能让他们产生误解。例如,夫妻肺片,民间翻译:Husband and Wife’s Lungslice (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麻婆豆腐,民间翻译:Bean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长满雀斑的女人制做的豆腐);如果是这样翻译给外国游客的客的话,可以想象他们是如何的表情,这顿大餐还进行的下去么? 所以为了避免笑话百出,我们可以这样翻译:夫妻肺片—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泡在辣椒酱里的牛肉和黄牛肚);麻婆豆腐—Mapo Tofu(麻婆豆腐的汉语拼音。有些菜名翻译为避免直译产生误解,我们可以从主料、烹饪方法、形状或口感、人名或地名等方面来着手进行翻译。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根据汉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组合成英语句子,由于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译英的过程中注意词形的变化,时态语态的变化,添加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的连接词。因为汉语句子中主动语态非常常见,表现为较多的使用“有生命的主语+有生命的谓语”作为句子的基本结构。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形成的是一种客观思维,其特点是会从事物自身的角度开始表述,因此英语句子中被动语态非常常见,表现为较多的采用“无生命的主语+有生命的谓语”的作为句子结构,如英语中两个比较特别的词语“it”和“there”,这两个词在英语中广泛应用,但是更多的时候它们是无意义的,只是为了满足语法结构上的需要。

3.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汉互译时应考虑到诸多因素,尽可能使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情况下,达到通顺、自然,符合目标语的行文习惯。只有了解不同的语言文化对语言造成的影响,我们在处理翻译问题时才能更好地采用有效的翻译方法来处理由于语言文化不同导致的翻译问题,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 [科]

【参考文献】

[1]乔曾锐.翻译经验与翻译艺术的评论和探讨[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背景冲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焦飏.论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问题[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9).

[4]尹富林,阮玉慧.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浅析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篇4

1.交际时表达方式不同。中西文化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是东西方的宇宙观和认识观等多方面的差异。在语言方面表现语言的行为态度、日常行为习惯以及语言的习惯用法等差异。总体而言, 西方人较为健谈 ( ) , 他们习惯突出自我 ( ) , 愿意用语言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 而在以群体和他人为取向的中国人, 习惯把自我隐藏, 语言尽量婉转隐晦。这就形成了区别去西方的延伸自我的压抑慎言的语言习惯。这种本质性差异使中西方人在交际和交流过程中存在这障碍。

2.日常交际习惯不同

(1) 称呼、问候和道谢。汉语中人们习惯用辈分、职务或头衔+姓氏称呼, 如张叔、王处长、刘经理等。而英语中姓氏前“Mr, Mrs, Miss”也就是“Mr, Mrs, Miss+姓氏”而用于职务的称呼只用几个, professor, president等。在中国教师 (teacher) 是一个广泛的称呼, 可以表达不同的职称也可以多人的一种尊敬, 而在美国teacher只适用于幼儿园, 而普通的教师则称呼Mr.**、Miss.**这一词也不具有多重意义。

关于问候这一通常的习惯, 中国人熟人打招呼多为日常的衣食住行, 如“吃了吗?去哪?睡了一会?”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都很正常不过, 也不认为涉及到了个人的隐私问题, 但是在英美比较注重个人的隐私, 问候“where are yougoing?”或“have you bad your meal?”

同样, 在英美人接受夸赞或者对人表示赞誉时, 表现出来的是高兴和接受, 因此会对赞誉者便是感谢, 而中国人面对别人的称赞和夸奖时表现的比较谦虚, 常说“No not atall”。这样的差异在中西交流时, 容易中断或难以继续。

(2) 电话、用餐等。在电话用语上中国人和平时的语言没有什么差异, 但英美语系中却又很大的不同, 如“hello, thisis jack speking、hello, 5263785”等, 按照中国的“hello, whoare you please?”则是错误的;在西方人用餐时, 请你吃饭自己可以随便吃, 而中国需要请客的人礼让才能进餐;西方人接受礼物需要当面打开表示赞美和感谢, 而中国收到礼物先谦让一番, 之后收到礼物不能当面打开。这种差异在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容易引起误会。

3.交际词汇的不同。在外语中有一种现象是词汇的非对应性。也就是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相同或者相近的词汇来表达。所以在中英中有很多词汇的意义是不同的。在汉语里“龙”这个名词是一种动物更是一种图腾, 代表这权利和吉祥。而在英语中dragon则是一种恐怖的代表。另外在汉语中“红”也代表着喜庆、吉利, 好多的美好词汇都是用红来表达, 满堂红、开门红等, 而在西方国家红色代表的暴力、流血等。

二、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表现

由于表达方式、习惯和交际词汇的不同等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就容易产生了障碍:

1.称呼、问候和道谢等用语不当。问候和称呼等用语不当, 常常会导致困惑甚至反感。前面已经论述中国人问候语习惯是“吃了吗?”或者“你到哪儿去?”而在与初到中国的西方人相遇时问“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会使它们感到困惑:“为什么总问我吃没吃饭?我有钱吃饭。难道是要邀请我共餐吗?我去哪里是自己的事情, 为什么别人要打听?”合适的问候语应该是“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同样, 传统的中国告别用语“再坐一会儿吧”、“您慢走”在英语中也不适用, “Stay for more time.”和“Go slowly.”会使西方人感到迷惑。英语中道别时常常是“Goodbye.”、“Bye, drop inagain!”或者“Thank you for coming.”等等。

2.对恭维或赞美不恰当的应答。事实上, 西方人更愿意对别人赞美自己的亲人, 而中国人却极少这样做, 否则会被认为是在夸耀, 不够谦虚。中国人对于西方人频繁的使用赞美之辞也常会感到不习惯。无论对方是赞美自己或自己的亲朋, 中国人的应答通常是谦虚的否定:“哪里, 哪里, 过奖了。”而对于西方人来讲这样的否定会令他们觉得难堪, 似乎他们在说谎话或者他们没有辨别好坏的能力, 因而产生不快的情绪。西方人对别人的恭维和赞美通常会愉快地接受说“Thank you.”或“Really? I am glad that you think so.”

3.由于价值观念差异带来的社会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 会存在不同文化的非自由话题的差异, 如禁忌语等。在交际中要注意什么该说、该问, 什么不该说、不该问。中国人不忌讳甚至乐于同别人谈起自己的收入或家庭情况, 而西方人却非常注重个人隐私, 尤其是关于年龄, 宗教, 收入等都是敏感的话题。所以诸如“How old are you?”、“How about yourincome?”、“How much does that dress cost you?”或“Areyou married?”等问题都应该慎重提出, 以防冒犯。

4.不顾谈话对象的身份或社会地位而导致的社会语用失误。假如对出租车司机说出这样的句子就不够恰当:“Excuse me, would you please take me to the railway station?”只要简单地说“Railway station, please.”就很恰当。

总之, 在英汉语言中由于文化的差异, 使跨文化交流存在语言障碍等问题, 只有了解中西的文化差异, 结合语境, 才能有效减少和避免跨语言交际的障碍。

摘要: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不同的文化间语言的使用存在着差异, 跨文化交流在语言文化交际中存在诸多障碍, 不同文化的差异性, 使相同行为在语言表达上存在不同, 因此掌握语言交际能力, 提高跨文化交流减少交际障碍有意义重大。

关键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交际障碍

参考文献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篇5

英汉语言文化中礼貌原则的差异性研究

礼貌原则是人们顺利进行言语交际的基础,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现出各自的`特点.本文对英汉两种有代表性的礼貌原则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了两种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原因,从而有助于人们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

作 者:周树涛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文理学院英语系,163319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分类号:H3关键词:礼貌原则 跨文化交际 差异

基于符号学的英汉语言与文化 篇6

关键词:语言 文化 符号学 交流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就其本身的机制来说,语言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符号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是关于语言特别是形式化语言的符号研究的一种逻辑实证论哲学观点,即认为许多理论问题可以通过对表达问题时所使用的语言进行分析问题而得到解决或说明。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以符号化系统表现的语言,承担着文化载体和交流工具的作用,它记载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折射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文化是语言的土壤,是语言活动的环境,各种文化因素都必然体现在语言文字之中。

英汉两种民族在历史发展、地理环境、意识形态、风情习俗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它们的语言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在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英美人交流时不仅要涉及到语言的不同,而且还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化要素的不同,因此,学习英语时,不仅要学音标、单词和语法,还应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背景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

二 语言中的历史符号反映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

中国历史划分为古代史、现代史和近代史,以1919年白话文运动为界线,以前的文章为古文,以后的文章为现代文;而在英美人看来,Ancient times指的是古罗马、古希腊时代,Modern English指15世纪莎士比亚剧本为代表以来的英语,因此Modern所指的时间包括我国的古代、近代和现代。

英国的清教徒于1620年来到美洲后,接受了印第安人的许多文化,创立了许多与印第安人有关的新词语,如Indian paper(字典纸)、Indian weed(烟草)、Indian club(体操用的棒棍)、Indian hemp(麻醉剂)等,印第安人的主食是玉米,所以玉米粥就是Indian meal,他们也就是man of corn了。英国历史上战争不断,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不断对外扩大战事,因而出现许多与军事有关的词语,如mask one is batteries(掩盖敌意)、mark time(踌躇不前)、have been in the wars(在生活中经历过磨难)和stick to one is guns(立场坚定)等。英国历史上长期受教皇统治,因而反对教皇的词语也比比皆是,如The king and pope,the lion and wolf(国王教皇,狮子豺狼)、the pleasures of the mighty are the tears of the poor(豪富的纵欲建立在穷人的眼泪上)等。中国历史上战争不断,历代朝廷战乱纷争,与军事有关的术语遍布于于各行各业,如“围魏救赵”、“暗渡陈仓”、“步步为营”、“坚壁清野”、“运筹帷幄”、“破釜沉舟”、“临阵磨枪”等等。中国劳苦大众长期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因而有“苛政猛于虎”、“为富不仁”、 “官逼民反”、“种田的吃米糠,卖盐的喝淡汤”、“官官相护”、“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俗语。这些通俗易懂、惟妙惟肖的词语所勃发出的文化气息与文化魅力,体现了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历史特征。

三 语言中的社会化符号反映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

社会化符号反映的是民族风情、习俗及人际关系、惯用称号、行为特征、生活方式等语言符号。如汉语的“人是铁,饭是钢”、“良药苦口”、“民以食为天”、“洞房花烛”、“福禄寿喜”、“天伦之乐”、“多子多福”、“早生贵子”等等;而英语中的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面包为生命支柱)、feed a cold and starve a fever(伤风时宜吃,发烧时宜饿)、love is the touchstone of virtue(爱情是美德的试金石)等,反映了英美人对社会生活方式的观念。又如,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一些反映民族独特习俗及人际关系的套话,中国人常常关心朋友的家常及工作情况,见面时常说“吃了没有?”、“涨工资了没有?”,如果与英美人如此打招呼,那就是Nosy Parker(好事者)了。再如,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典故喻义相近,但所采用的喻体却天壤之别,如出自《战国策·齐策二》的“画蛇添足”与出自莎士比亚《约翰王》的“paint the lily”都有“多此一举”的意思,但“蛇”与“lily”(百合花)却没有任何相联之处,在英美人的心目中,“lily”是“贞洁”的象征,因而为百合花涂脂抹粉就成了弄巧成拙,这种惯用称号让我们领略到与汉文化不同的社会化特色。

四 语言中的物质化符号反映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

物质化符号指的是语言中涉及物质经济生活、动植物、颜色、日常用品及生产生活工具、科技设施等承载文化内涵的词语。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是吉祥和尊严的化身,在帝王统治的封建社会中,龙起到了神化帝王的作用;但是在英美人的心目中,龙象征着凶煞,因而《圣经》中把与上帝对抗的恶魔撒旦称作为the great dragon;在现代英语中,dragon指“凶狠的人”,因此汉英词典中把中国“龙”译为“Chinese dragon”。又如,汉语中的“驴”有“笨驴”、“傻驴”之说,但英语中的donkey常指小孩。蝙蝠在汉语里是吉利的象征,所以有“五福齐全”、“洪福齐天”、“全家福”、“福到财到”的说法;但在西方传说中,蝙蝠是代表邪恶的动物,有vampire bat(吸血魔)、have bats in the belfry(想入非非)等含有贬义的词语。再如,红色在汉语中有着浓烈的褒义的一个词,我们常说“红红火火”、“红榜”、“开门红”、“走红运”等;而英语则大相径庭,用它来表示危险、发怒、禁止,如red flag(禁止)、red alert(警报)、see red(发怒)等。“白色”在汉语中与丧事有关,而英语中的white则表示幸运吉利,如white day(吉日)、white Christmas(白色圣诞节)等。汉语中以黄色喻色情,而英语用blue films、blue vides喻色情影视等。在汉语中,用“豆蔻年华”比喻正值金色年华的妙龄少女,用“松鹤延年”来祝福长辈健康长寿,用“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蓬勃涌现,用“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艰难中保持贞洁的人;在英语中,用apple the rose eye比喻珍爱之物,用under the rose比喻偷偷摸摸的勾当,用banana oil比喻说大话、拍马屁的人,用orange sunshine指“麻醉药”,the clean potato指“正经的人”。这些词语,形象鲜明而喻义丰富,起到言简意赅、令人回味的效果,贴切地表述了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物质化特征所反映的不同文化。

五 语言中的地域化符号反映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

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亚洲内陆,内陆文化影响深远;英国是岛国,其地理环境对人文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内陆人用“进退维谷”表示处于困境之中,而海岛人说“be on the rocks”(撞到礁石了);内陆人用“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缘木求鱼”比喻白费力气;而海岛人说“to fish in the air”(空中钓鱼)。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气候差别很大,因而有“瑞雪兆丰年”、“二月二、龙抬头”、“二八乱穿衣”、“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冬南夏北,转眼雨落”等形形色色的气象谚语;而大不列颠岛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潮湿多雨,秋冬多雾,因而有rain before seven,fine before eleven(早雨不过午)、The thunders roars loudly,but little rains falls(雷声大,雨点小)的谚语。英美的四季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来划分的,而中国的四季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划分的,前后相差一个月,所以有莎士比亚的名作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仲夏夜之梦)和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的诗句,West wind在英国是和煦的春风,因而有Green Christmas的景象,而北半球则是white Christmas的景象。在中国,河流是自西向东流的,故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诗句;英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北山区流入大海,所以有Fame like a river is narrowest at its source and broadest afar off(名誉如河流,发源处最狭,愈远愈宽广)的名句。这两种语言的地域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内陆文化与海岛文化的不同。

六 语言中的意识形态符号反映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

英美人信奉基督教,其经典著作《圣经》对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至深至巨,基督教文化渗透到西方社会的政治、宗教、经济、科学、哲学、文化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成了西方精神文明的支柱,因而有不少来自《圣经》和基督教的术语,如to bow down in the house of Ramon(向异教徒屈膝投降)、the forbidden fruit(禁果)、the way to heaven is by the weeping cross(忏悔受难,升得天堂)、bear one’s cross(忍受苦难)、Jades’ kiss(死亡之吻)等;而佛教、道教和儒教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八仙过海”、“点石成金”、“阿弥陀佛”等与宗教有关的词语,除了这“三教”外,还有“九流”的影响,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有其师必有其徒”、“三纲五常”等,这些意识形态色彩浓郁的词汇,能让我们深刻地理解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

七 语言中的价值观符号反映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

中国人重人伦关系的和谐,读书人以“君子”为理想典范,形成了“敬老文化”,“老”意味着权威和智慧,“姜是老的辣”、“老将出马,一个顶俩”,所以“老村长”、“老教授”、“老中医”成了尊称;而英美人不愿向别人透露自己的年龄,认为是自己的隐私,碰到熟人常说“It’s a nice day,isn’t it?”。又如,“天地”在汉语中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历朝皇帝要“祭天地”,新婚夫妇要“拜天地”;而英语中的God是至高无上的神,他们相信上帝的创世之说,常有“My God!”、“Thank God!”之说。中国文化素以谦虚、礼让的优良传统而著称,强调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以这一传统的价值观来教育下一代,习惯于以此标准来衡量人们的道德行为及人生观,因而有“大义灭亲”、“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成语;而西方人则喜好辩论对抗,推崇个人奋斗精神,并以个人的成功来衡量人生价值,所以有Each bird love to hear himself sing(孤芳自赏)、Money is a good servant and a bad master(金钱是善仆,也是恶主)等习语。显然,这两种社会价值观主体是不一致的,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

八 结语

总之,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基于符号学的语言必然反映其文化的内涵和信息,语言的交流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英汉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在语言交流中,到处都有文化的烙印,语言是传承和交流文化的汇总。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深入地了解两国的语言和文化,还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探讨文化建立起来的语言交流,向世界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汉文化,为世界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2] 陈勇:《从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关系看语言符号学》,《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第8期。

[3] 袁春梅:《英语语言与文化教学:理论与实践》,《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7期。

[4]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版。

[5]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

英汉语言系统中的文化思维差异 篇7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思维, 中西方国家思维模式的不同, 造就了中西方国家不同的语言, 形成各自特色的文化。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学习,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离开该民族的文化而孤立地学习该民族的语言, 我们就会陷入学习外语的误区, 永远不会学通、学精。我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掌握该民族地道的语言, 并能结合目的语国家文化规约准确得体地使用该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直接并根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语言的语用原则和表达方式, 影响到学习者对该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因此, 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是英语学习中提高语言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笔者通过分析英汉语言思维模式的差异性、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点等, 倡导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 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模式。

二、英汉语言思维的形成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西方国家生活习惯的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产生了不同的语言。所以, 生活产生语言, 语言体现文化。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 语言的习惯和文化的领悟相互补充。东西方文化虽说相通相融, 但确也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历史演变、地域风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各民族间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等方式亦不相似, 文化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上便产生了语言表达方式的相异。[1]p236我们通过对英汉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了解, 有助于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养成自觉的英语思维习惯。

1. 话语文化思维

话语文化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 它是通过话语文化的得体性来体现的。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 英美人常常体现出尊重他人、不炫耀自己的价值观念。[2]p178英美人表达谦虚的方式和我们中国人是不同的。对别人给自己的赞扬, 英美人会说“Thank you”, 中国人则习惯用谦词“哪里、哪里, 还差得远呢”。如果你真的对英美人士这样说, 他们会感到不理解和不悦。当英美人士问你问题, 你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时, 你如果直接说“I don't know”, 这样回答会显得极不礼貌。英美人回答时会说“I'msorryIdon't know”。在国外问路时, 如果你直接说“Whereisthetrain station?”会显得很唐突和不礼貌, 应该说成“Excuseme, whereisthetrainstation?”在打招呼时, 英美人不说“Have youeaten? (你吃了吗?) ”而是说“How areyou? (你好吗?) ”。遇见熟人时, 不应说“Whereareyougoing? (你去哪儿?) ”。去医院探望病人时, 英美人士不说“Drinkmore water (多喝水) ”和“Take care (多休息) ”。因为这种说话方式明显带有家长式的口气, 是对听话者独立人格的不尊重。在日常交谈中, 应避免涉及有关个人情况的问题, 如“How oldare you? (你多大了?) ”、“Are youmarried? (你结婚了吗?) ”、“How many children doyouhave? (你有几个孩子?) ”、“How muchmoneydoyoumakepermonth? (你每月挣多少钱?) ”、“What's yourweight? (你体重多少?) ”。因此, 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时, 教师有责任介绍东西方不同的日常交流话题, 以免产生误解。

2、称谓文化思维

在中国如果子女对父母直呼其名被看作缺乏教养, 无视礼貌, 会遭到长辈的批评或旁人的讥笑, 而西方孩子年纪稍长一些就对自己家长不再称爸爸、妈妈或改称其名或用昵称, 父母非但不责怪, 反而会觉得与子女关系融洽, 人格平等, 家庭和谐。再如, 英美国家的称谓比较笼统模糊, 无论出自父系还是母系, 只要与父母平辈的男性一律称uncle, 女性称aunt, 他们的子女不论性别一概称cousin。而在中国称谓要复杂得多, 有时还非得把身份交待得一清二楚, 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称呼, 则能体现说话者运用语言的得体性和适宜性。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问候语、受褒奖时的反应及用餐劝吃时的应答等方面, 都反映出较大的不同。但是, 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性, 指导学生尽力避免以本族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和解释西方文化现象, 就能逐步提高学生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三、价值观念上的文化思维

“传统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3]p277每一个社会体系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 (value system) , 这套体系直接影响人们思维的方式, 交往的规则,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指令性作用, 社会成员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这套体系。对于隶属于某一文化的人来说, 行为受价值观的支配, 在语言上也打下了价值观的烙印, 价值观的表现范围很广, 这里仅取其中与文化差异有密切关系的方面介绍。

1. 宁宙观的差异

我国传统的宁宙观是“天人合一”, 即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 表现为人对自然的顺从及崇拜, 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是整体的一部分, 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维, 是一种整体优先 (global precedence) 的认知活动, 也称抽象思维, 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 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 然后再注重细节, 为先整体后局部。汉语承受细节上的模糊, 取得整体上的清晰。以此对应, 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 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 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 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构成, 思维时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 然后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整体, 即分异型思维, 也称解析式思维, 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型句式。[4]P326

对“桌子上有一个苹果”这样的句子 (先整体后局部) , 而英语则说“Thereisaapple onthe table。” (先局部而后整体) 体现了中国人整体思维优先而英语族人解析思维优先的倾向。受汉语思维影响, 英语要表达“我家有四口人”, 中国学生有时会说出这样的句子:

误:Myfamilyhasfive people。 (先整体后局部)

正:Therearefive people in my family. (先局部后整体)

2. 集体价值与个人价值

由于世界观的不同, 中西方的价值取向有天壤之别。中国人认为个人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 推崇社团和集体价值, 强调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 是一种社团价值至上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人价值至上, 它推崇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 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 崇拜个人奋斗。每个人体现个性化的自我, 自由抒发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因此, 在语言上呈现出“Ilanguage”和“we Language”特点。如, 一个老人行动不便, 你上前帮助, 在中国会被认为是尊老的表现、有礼貌, 但在西方, 他会认为你是轻视他的能力把他当作受帮助的“弱者”, 因此显得“very angry”。由此也可看出, 西方人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与这一价值取向有内在的联系。

四、英汉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

1. 分异型思维与整合型思维

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构建了不同的思维模式, 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语言的基础结构。即中国人的整体思维, 自然与人处于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中, 由大到小就是先整体后局部。而西方人则认为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了世界, 因此, 由小到大, 由点到线, 他们的思维是归纳式的, 线式的。即东方为整合型思维, 西方为分异型思维。比如在汉语中, 定语从句只是可以整合到主谓宾结构之内, 例:“上个月我们考察了那个有溶洞的城市”, 在英语中, “考察城市”这个核心结构是不能分开的, 修饰语或用介词短语, 或用定语从句, 应尾随在核心结构之后———主结构与次结构是分异的。对于讲汉语的人来说, 不听完全句就不能获得该句的主要信息, 相反, 英语可以先获得主要信息再获得次要信息。

2. 思维模式差异与编译码

不同的文化出现不同的语言结构, 而特定的语言结构形式会致使使用该语言的人形成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 因此, 不同的文化在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会引起编译码方式的不同。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与思维上的个性差异必然会给外语学习者带来障碍。在英语学习中, 可常见“中文思维+英文形式”的语言结构, 这是一种典型的“chinglish”。根据心理学家们的观察, 人们倾向于接受与自己的思维模式相吻合的东西, 与自己思维模式不一致的东西则被认为是不合逻辑的, 但人类在表达概念和思维方面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因此, 在英语学习中, 对于母语与目的语在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中的共性部分不必担心, 问题在于个性部分。[5]吕叔湘先生说:“英语在咱们是外国语, 汉语是咱们的本族语, 要是我们不帮着学习者去比较, 他们自己会无意之中在那儿比较, 而只见其同, 不见其异。”我们也可本着这一精神, 在学习中自觉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个性部分, 即差异部分, 了解思维模式对语言的表达的影响, 从而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 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 准确地传递所要传递的信息。

3. 整体式思维与解析式思维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严密, 层次井然有序, 句法功能一望而知。[6]比如, “If wintercomes, can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 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了然于胸。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 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 概念, 判断, 推理不严密, 句子间的逻辑联系不易从外表看出。比如, “打得赢就打, 打不赢就跑, 还怕没办法了”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 但句子的意思却把它们联系起来。思维模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更明显的反映在篇章结构上, 根据Kaplan的研究与调查, 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主要呈直线型, 也就是说, 英语段落通常是以一个主题句 (topicsentence) 开头, 然后再按照一条直线展开, 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 Kaplan还分析了母语为汉语的学生的英文写作, 他得出结论是, 尽管这些学生对英语句法已掌握得很熟练, 但由于受汉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 他们的作文过多的绕圈子, 主要呈螺线型。[7]中国人写文章以语义为中心, 只要语义相关, 篇章就会自然流动。句子之间没有那么多连词, 而是靠思维的连贯、语义的自然衔接、前后贯通、上下呼应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仍然体现了整体式思维。而且中国人做文章还讲究“不言而喻”这就更叫西方人摸不着头脑, 相比之下, 直线型语篇结构显得直观。这种结构在句子之间使用连接词衔接, 还是体现了解析式思维。英语中有and, but, or, if, when, where, whereupon, except, while, considering等大量连接词语, 而这种情况在汉语里是没有的。如果中国学生从整体抽象的角度按照语义的自然连接即内在逻辑来展开思维, 组织句子, 不会熟练使用这些连接词, 让英语族人读来就会有信息梗塞感, 觉得模糊不清不知所云。[8]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思维差异对语言学习有着重大的影响, 我们在英语学习中, 要把文化的主要层面 (价值观, 思维模式) 作宏观的理论认识, 另一方面结合理论对于体现差异的词语、句子、篇章的文化内涵作微观分析, 把文化的异同提升到理性的高度, 久而久之, 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有一个全景式的印象, 熟知各种具体差异, 便会从目的语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即把表层的文化现象引入到深层的文化结构中, 再来指导一般的文化行为。这在学习中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8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5]Eugene 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J].1998, 3:29-33

[6]盛萍.论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1) :81-83

[7]Krasner.I.The role of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J].Dialog on Language Instruction, 1999, (1-2) :79一88

思维差异折射下的英汉语言差异 篇8

思维, 是人的头脑反映外界事物的认识活动, 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而语言则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 思维和语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萨丕尔 (1964) 所说:“语言, 作为一种结构来看, 它的内面是思维的形式。”[1]而就语法特征、表现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关系而言, 刘宓庆 (1991) 认为“最深层的是思维方式, 语言方面的问题常常是思维方式派生衍化出来的”。[2]

研究不同民族的语言, 首先要研究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当语言表达思维时, 很大程度上是揭示思维特性, 从而也在表示着人类心灵的结构。但语言离开思维, 就会成为空洞的声音, 不再是音义结合的交际工具。[3]因此, 本文认为: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出发, 探讨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具体表现, 能够更好地向人们展示英汉语言在各个方面的不同, 进而促进英语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认识。

二、英汉思维差异

1、整体综合性思维与个体分析性思维

连淑能 (2010) 认为:整体性和辨证性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中国人不善于运用分析方法对事物的各个部分深入考察, 而是习惯从总体上把握整个研究对象, 忽视微观分解, 注重宏观判断。相比之下, 西方的思维方式特征是形而上学的机械分解观, 注重微观分解, 忽视宏观调控。”[4]

2、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是关于人和如何做人的学说, 也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意义是学说, 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哲学思维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思维。中国人的主客统一不把人作对客观对象去对待, 而是作为思维和实践者去认识。而西方哲学是在人和自然分离, 主客对立的意义上去认识自然的。西方哲学注重科学的思维, 排除主观因素, 强调客体性和对象性。

3、直觉性与逻辑性

连淑能 (2010) 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知识, 注重整体思考, 因而将借助直觉体悟, 即通过直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的把握认识对象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而西方思维传统重视科学、理性、重视分析, 在辩论论证和推演中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直觉思维方式使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之满足于描述现象和总结经验, 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本质的哲学思辨。[5]因此, 相比来说, 汉语语法不如英文语法体系完整、健全。

4、螺旋型思维与直线型思维

自古以来, 中国便有“天人合一”的道教信仰, 追求一种物我不分的境界, 相信万物有情。李信 (2003) 认为:“汉语的表达表现于文章之中, 较之西方, 往往显得含蓄深刻韵味深长,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古诗古文即使经过了精准的翻译, 都依然令西方人费解困惑的原因。”[6]而西方人的思维轨迹是直线的, 没有回旋, 也就没有对“合”的追求, 西方人主张天人相分, 认为事物之间彼此独立, 他们也重视和尊重这种独立性, 西方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向前发展向前变化的, 因此表现在说话、做事上, 往往显得直来直去、直截了当。[7] (张志雄殷焱, 2007)

三、思维差异折射下的英汉语言差异

英汉民族思维的差异直接导致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巨大差异。许钧 (1994) 明确指出:“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 许多语言现象的产生原因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去找。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 语言反映思维,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各自的文字, 语言各具特色。”[8]

(1) 汉语的“意合”与英语的“形合”

中国人的整体综合性思维使得汉民族偏向综合思维, 把事物的各个方面综合成统一的整体进行思维, 在语言上表现为重意合。而西方人的个体分析性思维使得英美人士偏向个体分析, 强调语言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 表现在语言上为形合。汉语重意合是指汉语句子主要通过字词的意义连结起来, 词语或语句的连接主要凭借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 因此从形式上看, 汉语的句子结构松散, 短句和简单句多。英语句子的形合则是组词造句的外在逻辑形式, 强调借助语言形式来实现词语或句子间的连接, 因而句子结构严谨, 长句和复杂句较多。

(2) 汉语的“主动”与英语的“被动”

中国人的主体性思维体现在语言上是多用以人为主语的主动句, 而客体性思维的英美人士为求客观, 则会较多使用以物为主语的被动句。英语民族偏好客体思维方式, 即以自然为本体。而汉民族习惯于主体性思维方式, 即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 推理和研究事物。因此, 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 当人称不言自明时, 就以“有人”、“人们”等泛指人称为主语的有灵主语。而英语中为了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却多用物称作主语, 也就是使用无灵主语。

(3) 汉语的“模糊”与英语的“精确”

汉语根据主观直觉, 从逻辑及上下文"悟"出关系来, 因此连句成章往往凭借作者的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句中各意群, 成分内在关系的联结与呼应, 只要可以“意会”的, 很多的联系词都可以不出现。因此, 相对于英语句子而言, 汉语句子简约而模糊。而西方人思维讲究秩序, 其思维具有系统化, 组织化, 形式化的特点。西方人习惯严密的逻辑推理, 表现在语言上, 求结构的严谨与准确。

4、汉语的“曲折”与英语的“直线”

中国人的螺旋型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则是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环境, 最后点出最重要信息, 句式呈曲线型。而英美人的直线型思维直接导致把要点放在开头, 然后再将其他信息补进, 句式呈直线性。

5、汉语“前饰”与英语“后饰”

英语民族重分析思维, 部分优先。汉民族重综合思维, 整体的优先。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逻辑上的这种逆向反差, 使得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时间, 地点等概念时, 修饰中心词的词序常常是完全相反的。汉语多把各种修饰语放在中心词前, 而英文则多有后置定语和后置状语。

四、结语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差异并非源于种中西方人在大脑生理机能的不同, 而是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发展、社会心理、民族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社会性因素不同造成的, 这其中文化因素是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重要根源。思维是共同的, 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方式都属于文化范畴 (其核心为价值观) , 但又受民族文化和哲学观念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并孕育着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9]因此, 认识到思维差异对于语言差异的巨大影响, 并从思维差异着手研究语言本身或相关学科, 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摘要:思维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而语言则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出发, 探讨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具体表现, 能够更好地向人们展示英汉语言在各个方面的不同, 进而促进英语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认识。

关键词:思维,语言,差异

参考文献

[1]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2]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

[3]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4][5]连淑能.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6]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7]张志雄、殷焱.中西哲学比较中的有效区域——从"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谈起,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7 (1)

[8]许钧.翻译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篇9

一、现状分析

《跨文化语言学》是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的著作, 其初衷是为全体语言教学者服务, 由最初文化比较升华到语言学的范畴, 为研究翻译文化提供了充实理论依据。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语言学模式就已然打破了传统束缚上升到文化反思的层次。纵观国内翻译研究中, 相关学者达成共识, 一致认为文化的载体是语言, 语言的土壤是文化, 而翻译恰恰是这两者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语言是构成文化的前提条件, 是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曾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 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立足全局, 翻译从表面看是两种语言形式的转换, 但是从深层次上来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转换, 同时也是这两种文化有效沟通的基础, 充当着桥梁的作用。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研究侧重于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两个方面, 忽略了语言翻译中所涉及文化的重要性。一直发展到八十年代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随着文化与翻译讨论的日趋激烈, 文化对于翻译的作用和重要性得到了社会认可和重视。社会整体文化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人们呼吁译文中要具有文化元素, 倘若缺乏文化元素其灵性没有充分展现出来。

二、分析英汉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和所存在的差异

1.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作用于社会政治和经济, 人们只能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才能够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 而其所使用的语种。如:汉语、英语、法语等, 可以反映出当时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反映出来的文化特质。文化和语言有着直接联系, 语言充当文化的载体, 因此体现出来的文化存在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在认知和学习本国甚至是本民族语言时, 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文化不仅仅表现在一些特定的习俗, 还囊括语言表达的视角, 语言对其分类后分为:文化内涵、篇章结构、逻辑思维、逻辑等值等诸多方面。翻译从表面看是两种语言形式的转换, 但是从深层次上来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转换, 同时也是这两者文化有效沟通的基础, 充当着桥梁的作用。站在文化的角度上来看:“翻译即结实, 具体地说, 翻译就是在跨文化的历史语境中, 具有历史性的译者使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本视域互相发生融合形成新视域, 并用滋润着目的语文化的语言符号将新视域重新固定下来形成新文本的过程。”翻译行为都要立足于文化视野整体, 假设译者在不遵循实际上进行翻译, 其翻译出来的内容过于死板, 甚至误解作者要表达的含义, 只有不断学习和更深层次了解文化背景才能够促使语言应用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2.方式与语言。思维需要依据进行表达, 而语言充当思维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外化的载体, 有效见证思维成果。“没有语言, 则思维无以定其形, 无以约其式, 无以证其实。”思维和语言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但两者之间作用的彰显是不对等的, 思维对语言有着决定性作用, 思维方式的不同体现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共同思维能力和思维规律是没有国界区分的, 它是人们共同的认识。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物质世界当中, 语言是人类共性的彰显。各民族之间虽然有语言差异, 但是可以充分利用其概念、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规律来表述自身意愿。原作者与翻译主体之间可以形成一个有效共识, 而其前提条件是具有相同的思维内容和思维规律。恰恰也是因为这种思维制约着东西方交流和沟通。书中《思维方式之矛盾》指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睦的关系之所以受到阻碍, 不仅是由于语言形式的复杂多样, 更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就是说, 是由人们确定知识来源和进行有条理思维方法上的差异所造成的。”上述讲到的思维模式特指思维方式, 是思维主体获得知识、在加工和信息输出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在汉语“一举两得”或者“一箭双雕”, 汉译英则成为“to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其意义是一石双鸟, 也就不难发现, 在不同的国家, 思维方式一直, 但是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制约, 在语言表达上表现尤为明显。

3.顺向型和逆向型。东西方民族, 在处理某件事物或者观察某见事物过程中, 其站在不同角度进行考虑, 例如:以语言为切入点, 对于同一事物、同一行为不同国家或者不同民族所采用表达方式是不相同的。如: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会表现出您先吃、您先走, 而在英语里面则相反, 其表现为“After you”。在汉语多用“先”, 英语多表现为“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对于同一件事情, 用汉语、英语表达出来的方式是不同的, 其所达到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4.综合型和分析型。人类特有的思维形式可以分为两种:其一, 分析型思维;其二, 综合型思维。分析顾名思义, 就是立足整体将事物分成多个阶段逐一进行论述, 采用此种形式能够观看事物本质, 而不是简单停留在表面, 但是其弊端是没有从长远出发, 只注重眼前。“综合”就是把事物分成各个阶段的基础之上, 再把其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注重事物间所存在的联系, 既立足整体, 又从长远出发。纵观东西方, 只具备分析型思维而无综合型思维是不可能的, 相反, 其也不可能都具备综合型思维而无分析型思维存在。因此, 综合型思维和分析型思维是东西方共同拥有两种思维方式, 也是社会文化的彰显。只是受诸多因素影响如:社会习俗、传统思维方式等, 形成“东方重综合, 西方重分析”也是顺应时代发展。

三、简析翻译策略与翻译原则

1.一般性翻译策略。同其它文体在比较后得知, 例如:科技英语,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在翻译政论英语时表现突出。政论英语其初衷和目的都是宣扬本国或者组织相关政策、经济成果、取得成就, 对某件事情表现出来的态度, 使得读者在阅读后引起感情共鸣。在政论英语中其多表现为抽象概念, 修饰成分过于繁杂, 语序结构形式各样。科技英语则不同, 它侧重于翻译的过程和结果, 致力于推广新发明、新创造, 在仔细查看后就会发现, 科技英语多表现为简单句或者复合句式。其被动态句式的体现需要依靠于客观实体来显现。著名学者朱星说过:“两种语言的翻译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而概念、判断、推理是思维重点表现单位, 语言单位则以词、句、语段的形式出现。思维和语言之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处于对立关系, 思维方式直接作用于语言表达形式。这也是导致东西方翻译存在差异的根本性原因。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在语义表现上大致相同, 例如:在句子中有条件、假设、原因等复合句式中, 语义重心都会在结果上显现出来。但是英语句子的重心。但是英语句子的重心则不相同, 英语句子的中心一般在开篇就体现出来。例如:“It’s hard to love someone who we see as anenemy, someone who kills children for profit。”中却有多重含义。其一;有一件难以做到的事情, 那就是我们要为那些背负血债, 为谋取自身利益杀死儿童的人付出我们的爱心。其二;要我们为严重那些背负血债, 为谋取自身利益杀死儿童的人付出我们的爱心, 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情。原句中不难看出“一件难以做到的事情”是语义中心, 在英语的表达过程中将其放在首要位置, 而在汉语表达过程中将其放到了最后, 从而强调前面所要表达的内容。从整体上来看, 译文内容都充分遵循原文, 但是从汉语的结构上来说, 后一种表达方式更符合当前汉语的表达习惯。

2.罗马西塞罗说过:“翻译不是字当句对, 而是保留语言的总风格和力量。”“按数量而不是按数量译词”。政论英语中不能够简单局限于数字本身的数值, 需要充分依托当时所处的情境, 在经过推敲和加工后修饰原文, 不仅应当体现文采还要对措辞、形象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 其语势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例如:以英汉数字翻译为例,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东西方对数字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别, 为了使得译文符合原文实际情况, 不曲解原文意思, 保持语句流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遵循以下原则为翻译的前提条件。

(1) 民族性原则。不同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 而通过数字就能够看出其鲜明的民族性。它是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 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不同民族的逻辑思维和语言习惯, 在对某些敏感数字翻译时进行适当的转换, 从而加深读者的理解。

(2) 通俗易懂性原则。纵观英汉数字的历史, 其数字概念的习语众多, 具有直观、通俗易懂等特点。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已成定格。翻译时应注意措辞, 政论英语翻译具有权威性和不可更改性, 因此具有通俗性又要彰显权威性, 语言精练的同时语义明确。在处理数字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或者地域特点进行分析, 不强烈要求翻译与原文高度一致。

(3) 充分遵循形象性原则。英语中数字与其它词组组成短语时, 一般都有其特指的含义, 从深层次上来说, 这种含义是民族文化的彰显。有的来源于本国的宗教文化、有的则来自于史书典籍、前人的毕生经验, 有的则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这些数字能够使得所要表达内容更为形象生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不局限于数字本身的语义, 而应该升华到与其它词组结合后的引申意义。充分依据本国或者本民族文化的传统或者思维形式, 倘若因为特殊原因, 只能够舍弃形象顾全大局, 才不会曲解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关于政论英语翻译的思考

在政论英语翻译过程中, 概念要准确无误。有的政论概念与国家利益、领土主权和尊严有直接联系, 倘若翻译过程中没有充分遵循事实依据, 其造成社会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再者政论英语关乎国家政策推行、经济成果、战略思想等诸多方面。翻译时更为严格精确, 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是不能够控制的;再有的是地理名词和领主问题等。例如:海湾地区在伊朗和阿拉伯国家叫法是不一样的, “波斯湾”对海湾地区的代称, 而“阿拉伯湾”则是阿拉伯国家对海湾地区的代称。因此在译文中就可以采用折中的办法, 将其简单的译为海湾地区, 这样就不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从上述简单的事例中不难看出, 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文化背景、社会因素等, 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结语:在政论英语翻译过程中, 应当全面认识和了解英汉语言文化差异。译者不仅仅要具有雄厚英汉民族语言和文化基础, 而且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不同的语言其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 有些东西在西方文化里面出现了, 在中国文化中却不存在, 因此这也就需要在译文过程中加以解释, 才不会让读者误解其本身内涵。不可否认, 有些东西从表面上看具有很多共同点, 但是经过深入研究之后结果却在意料之外。翻译过程中要以文化背景为理论依据, 以原文意旨为前提条件, 只有这样译文质量才会有质的飞跃, 为读者全面了解各方面知识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艾慧.英语教材中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篇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language is a problem which is studied by many experts in different studying fields.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men and women speak in different languages.The task that faces men and women is to learn to know and accept their differences,to avoid taking their differences as personal attempts to frustrate each other.And the first thing they should do is to learn the language of the other sex in order to get along well with each other.It is very necessary to know this gender difference which can help us master language more proficiently and to treat sexism which caused by gender difference objectively.

1 The Represent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 in Language

1.1 Gender difference in vocabulary

It is proved that female often like using some exaggerative adjective words in their speech,such as,"cute","divine",etc.Female also like to express with exaggeration,and degree adverbs are their favourite words to strengthen mood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such as"pretty","nice","quite","so","such",etc.

1.2 Gender difference in syntax structure

Generally speaking,male like to show their ideas on something directly,so they often use indicative sentences and imperative sentences to express their requests.Differently,female intended to use yes/no question or tag question.It proved that male and female are dominated in language choosing by a kind of invisible power which makes them be different category.And as members in society,they have no other choices but just obey.

1.3 Gender differenc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First,topic is the focus and content of communication.After investigations to many different people,linguists find that female's topic in conversation is often about personal life,such as family,health,children,self-feeling,foods,housework,and just experiences and problems.1 Men on the other hand,rarely talk about their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feelings but"things".This means they tend to talk about politics,economy,religion,sports,etc.

Second,people believe commonly that female is more talkative than male,which is considered as a kind of usual stereotype.But do women talk more than men?It depends on the context.In private interactions women tend to speak quite a lot,especially to other women.While in public settings,especially in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men are more talkative than women.

1.4 Causes of gender difference

There are two main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on:heredity and environment.Firstly,parts of the language differences are due to genetic makeup.Men rely easily and more heavily on their left brain to solve one problem one step at a time.Women,on the other hand,have more efficient access to both sides of their brain and therefore greater use of their right brain.

Secondly,Language differences are also due in part to social experiences.Generally speaking,in our society boys and men are seen as aggressive,independent and objective.Girls and women are seen as submissive,dependent and subjective.Gender difference of this kind makes men play a dominant and powerful role in society.

2 Sexism in language

2.1 sexism in word forms

The contempt of language to female can easily be found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words.Generally speaking,the culturally dominant part will be put in the front,for example,father and son,great and small,here and there,etc.But when male and female appear at the same time we usually obey the rule that makes male first,for example,father and mother,men and women,boys and girls.There is just one exception that is"ladies and gentlemen"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 custom of western to show the politeness to female.

2.2 How to eliminate the sexism in language

It is the author's position that men and women should be equal but different.Female is just a kind of spicy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male.It is hoped that the results of sex differences are the diversity and plenty of categories but not the superiority or inferiority,and male and female should be treated equall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language is changing and reflecting people's views of value and society continuously.Feminists in 1970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female's status both in language and society.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are reducing continuously.And the real elimination of sexism in language depends on the real equality of male and female in social reality.The reform of language depends on the reform of society.

摘要:性别差异研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研究课题,许多领域都予以重视。了解一些有关性别差异研究的知识对于促进男性和女性的和谐相处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此从词汇、句法、言语交际、会话含义等方面谈论了语言中体现的性别差异,并从词形和词义来两方面来阐述了由此而导致的性别歧视。由此看出,男女在语言使用上反映出的性别差异体现了男女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

关键词:性别,语言,性别差异,性别歧视

参考文献

[1]Destefano,J.Women's Language[J].Views on Language,1975.

[2]Lakeoff,R.Language and women'place[J].Language in Society,1973.

[3]陈闻.性别文学研究与两性和谐[J].中国教育报,2006.

[4]韦敏.谈英语语言与性别歧视[J].文教资料,2005(17).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篇11

关键词:英语;汉语;差异;迁移

语言是人类具有的表达思维和讲话的能力,是人类的交际手段。不同地区之间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千差万别,进行跨文化交流,首先必须掌握交流的载体,即语言。英语和汉语处于两种迥异的文化背景,语言差异性表现在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结构、语法和篇章结构上。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密切,英语成为各国沟通往来的首要语言选择。但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无法彻底摆脱母语的干扰。根深蒂固的汉语模式总是给英语学习者在掌握英语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结构、语法和篇章结构时带来迷惑,以至于产生问题或错误。

母语的正负迁移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语言学习环境和情感因素等都是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中也不乏母语的影响。母语交际能力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会发生正负迁移现象。美国语言学家Lado认为,语言迁移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在欧美国家,由于学习者所要学习的第二语言一般都是与他们母语有着同源关系的语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语言特征使得他们语言能力的正迁移远远超过负迁移。但中国学生由于所学外语一般与母语分属不同语系,文化传统、语言特征迥然相异,他们在外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远远超过欧美学生。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汉语也存在着部分有助于英语学习的语言现象或规律。但对于两个不同语系的语言来说,其差异性远大于共性。因此,汉语对英语学习者的负迁移大过正迁移,是提高学习者英语水平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

英汉语言差异及英语学习中的问题

(一)语音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首先,对比英汉元音、辅音音位表,两种语言包含不同的音。英语音位中,单元音几乎成对出现,并分为长、短音,如/i:/,/i/;/u:/,/u/。这种区别致使部分英语学习者在发音时容易出现部分到位或完全不到位,长、短元音有时混淆,长元音发的过短,不饱满,短元音口型不到位;双元音发音也往往不到位,不饱满,典型的就是I[ai]读成[e],kind读成[kend]。

英语中还有8对清浊成对的辅音(如/p/,/b/;/t/,/d/;/k/,/g/;/s/,/z/);但在汉语中,除了4个浊辅音声母(m,n,l,r),其余的都是清音。这使得学习者容易忽视清与浊的区别,出现清辅音浊化。而且汉语中没有[θ]和[?奁]的咬舌音,这使得学习者通常发音不标准。

其次,英汉音位组合方式不同。音标组合的辅音连缀读音问题是英语学习者最常犯的错误之一。所谓辅音连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同时集中在一起的情况,如scream/skri:m/,contexts/knteksts/等;而在汉语中,一般辅音后面紧跟着元音。因此,初学者对辅音群常感到困难。

在汉语中,音节末尾只出现/n/或/?耷/两个辅音,而英语除了/h/,/w/,/j/从不出现在词尾外,其他的辅音都可以出现在词尾,所以中国学习者往往会在词尾加上一个元音,如/kwik/读成/kwik?藜/,/luk/读成/luk?藜/。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的语调在表明说话者的态度或口气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靠语调辨义;而汉语的句调受字调的限制,所以语调不能自由地、大幅度地变动。因此,中国学生讲英语时往往对重音、次重音、声调、降调掌握不准,说起英语往往语调平平,升降起伏不大。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口语交际障碍。

(二)文字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人类所有的语种都是通过声音来传播的,而文字的产生克服了口语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汉字以形写意,直接去描物状景,而且形、声、义一体,是平面文字,并不是单纯为记录口语而设计,相反,它抛开口语。如果说重形象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习惯,那么重形象也是中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实际上,“寻象观意”是古代人造字的原理,也是汉字习得和认知的规律。

英语是由字母组成的音素文字,它直接赋予文字表音功能。音素文字其义直接与音相联,形只是用来表音。进一步分析,英语由26个字母构成,而这26个字母“不仅使形和声分离或抽象出来,而且使一切语义和字母的声音分割,除了毫无语义的字母和毫无语义的声音的联系之外,什么也没有了。”抽象作为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成就了西方文字的一大特点。

因此,在英语学习的初期阶段,在没有掌握英语本身内在规律的时候,英语学习者在记忆英语单词时会存在一定困难。教育部设在解放军306医院的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脑功能成像中心与香港大学合作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表明: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国人与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脑中,语言区不在同一个地方,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区。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科技类最具权威的刊物——英国《自然》杂志上。因此,要舍弃原有的语言区,建立一个全新的语言区,开发和完善这一区域必定需要一个过程。

(三)词语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首先,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的词。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同以及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都能引起词汇空缺现象。例如:在英语中at the eleventh hour表示“在最后时刻”、“在还来得及的时候”,源自《圣经·新约》的典故;Watergate指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制造的“水门事件”,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二者都不能以字面意义理解,生硬地翻译成相对应的汉语。

其次,词义联想和文化寓意的不同导致语义不同。中国奉为至尊的龙(dragon)在西方人眼里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这从英国撒克逊人的伟大史诗《贝奥武夫》中主人公Beowulf大战喷火巨龙的故事中可见一斑。又如,雪莱笔下的西风(west wind)是指温暖的春风,相当于我国从太平洋吹来的东风,这在英国谚语中有反映: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 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 . ”(风从西边来,气候最宜人。)此外,一些跟颜色相关的词,汉英翻译也不完全对等,例如汉语中商标名“白象”翻译成英文white elephant(表示“大而无用的东西”),结果导致了产品滞销而损失惨重。

再次,汉英的词语还存在意义不等值的现象。例如汉语中的“知识分子”和英语中的“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义也不相同。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范围要小得多。此外,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用于贬义。

汉英词汇由于以上种种因素存在不对应现象,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不知所云和没有字斟句酌的情况下就按字面意思随意选词,往往会出现搭配不当、词不达意、表达生涩等问题,在阅读或交流时也容易发生理解上的错误。

(四)句子结构与语法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首先,在句子结构上,英语的句子线形扩展性强,因此句子长度往往大于汉语的句子,而且英语的句子在扩展时除了并列式外,更多的是层级环扣式,一层包着另一层,呈现句尾开放,句首收缩的状态。汉语则与之相反,汉语的句子线性扩展可能性小,因此句子相对较短,但重视句子内在思维的连贯,有句首开放而句尾收缩的趋势。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喜欢用英语简单句来表达,虽然降低了犯错误的可能性,但却使文章显得松散,不紧凑;而且学生习惯套用中文的句子顺序来表达英文句子,无法正确地分析和运用英语的复杂长句。

其次,从句法上来说,汉语的语序比较固定,而英语的语序既有固定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比如,汉语状语的位置一般在谓语之前、主语之后;而英语的修饰性状语可以根据强调的部位或上下文的需求调整位置,既可放在句首,也可放在句中或句尾。汉语的定语无论多长一般都在中心词之前;而在英语中,单个的形容词、名词、分词或数词等作定语时可放在中心词之前,而有些单个的形容词或分词以及介词短语和定语从句则放在中心词后面。英语的定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最难掌握的部分,原因之一是定语的位置不固定,原因之二是定语的性质、成分复杂,原因之三是定语从句严格区分关系代词。

另外,汉语是一种文字系统形态稳定、自足的语言,不具备屈折形态,特别是动词,没有定式与不定式之分,不必恪守动词形式的各种规范,如数、时态、语态和语气等,运用起来灵活自如。而英语是有形态的语言,词法特征比较明显。英语在语法上明确区别出数、时态、体、语态和语气,并用屈折词缀在名词和动词上做标记。此外,英语中的派生词缀可以用来粘附在独立的单词前后,以改变单词意义或词性。这样的差异给英语初学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尤其数和时态的变化更是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

(五)篇章结构的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具体和圆式为特征,因而在写文章时往往会把思想发散出去后再收拢回来,落在原来的起点上。这就使其话题或语篇结构呈圆式,或呈聚集式。人们说话习惯绕弯子,常常避开主题,从宽泛的空间和时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往往会把自己的想法、对别人的意见等主要内容或关键问题保留到最后或含而不露,逐步达到高潮。

西方人倾向于把人类活动当作一个“主动发现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篇章段落中强调段落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每段只有一个中心思想,段落内容必须与主题句直接相关。同时,段落语句、语义必须按照一定的连接手段、固定的顺序和思想逻辑清晰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直线流动的实体。下面的表格可以大致表示出英汉篇章结构的差异。

中国学生在写文章时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模式是问题解决型,他们写故事时得心应手,但写英语说明文却常常带上隐伏型特点,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而是用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给以暗示或明示,因而写出的文章往往会表现出主题不明确、层次不分明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Coupland,Nikolas,Giles,Howard,& Wiemann,John M.“Mis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atic talk. 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1991.

[2]Samovar,Larry A.,Porter,Richard E. & Stefani,Lisa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search Press,2000.

[3]Yule,George. The Study of language.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search Press,2000.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篇12

一、词语的感情色彩的差异

语言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 而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词语, 其感情色彩也受其影响。词语语义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反映在语言上, 某些词义在一种民族文化中是褒义的, 在另一种民族文化中却是贬义或中性的。在一种文化环境中是可以接受或受欢迎的, 而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却难以使人接受或令人厌恶。下面就从几组有代表意义的词来说明。

当中国人谈到“狗” (dog) 时, 脑海中常出现“癞皮狗、走狗、狗娘养的、狗杂种、猪狗不如、狗仗人势”等贬义色彩的词, 而在英民族的眼里“dog”具有褒义词的特征, 他们把狗看成是自己的朋友, 像“a lucky dog” (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its day.” (人人都有得意之时)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再如, “龙”在汉语中是“威严、权威”的象征, 而按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 “龙”却成了“邪恶”、“魔鬼”的象征。“牛”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象征, 鲁迅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很好的体现, 而英民族的思维习惯是把buffalo与“恐吓、愚弄别人、令人讨厌的人”联系在一起。

二、民族文化心理的社会性对英汉语言感情色彩的影响

民族文化心理的社会性指的是一个民族的性格、气质、情感、价值取向等。一旦社会环境改变, 这种民族文化心理也会随之更新、调整, 从而导致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 使人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对同一词语的理解有所不同。

(一) 数字词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感情色彩

数字被广泛应用于成语或词组中, 作为夸张或比喻的手段, 达到渲染气氛的效果。英汉语言中大量有关于数词的词语, 由于民族文化的心理的差异, 也给这些数词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下面就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数词进行分析。

“四”, 由于谐音“死”, 被视为一个不吉利的数字。这恐怕与“四”的字形也有关系,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四”字的解释为“谓口像四方, 八像分也。”即“四”含有“分别”的意思, 人们对此加以引申, 将“四”与死亡又联系在了一起了。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尾数有四的就不受欢迎。人们尤其要避开“14” (谐音“要死”) , “54” (谐音“我死”) 。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基本没有关于四字的忌讳。有的民族反而对“四”极为崇拜, 认为“四”表完整 (东南西北四个基本点) , 1+2+3+4=10, 这是完美的组合, “四”还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如先秦时期六部儒家经典称为“六经”或“六艺”, 诸子中最著名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总称为“六家”, 周代兵书现存六卷称为“六韬”, 政区分为“六乡”, 汉代官职有“六曹”, 隋唐政制设“六部”, 朝廷军队统称“六军”, 皇后的寝宫称“六宫”民间也有“六六大顺”的吉语, 在使用电话号码或汽车牌号时, 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 666, 6666”这几组数字, 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被视为举行婚礼的吉日。但是英语中, “六”却没有如此神奇的喻意, 六不但没有吉利、好运等诸多美好的意义, 相反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 大多数与六有关的词语多数是贬义词如:“knock...at six” (彻底打败) , “six penny” (不值钱) 等。

“七”, 在汉语中是被人们忌讳的数字, 人们在挑选良辰吉日时不挑七, 十七, 或二十七。其原因之一是与人们崇尚偶数心理有关。在西方国家中, 人们看重数字“七”, 认为它吉祥有力。它对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字“七”又具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方信仰基督教, 他们认为上帝用七天时间完成了创造世间万物的壮举, 圣玛丽亚有七喜、七悲, 主祷文分为七个部分等等。西方宗教和文化常用数字“七”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或归纳人文景物、社会团体、宗教仪式等。

(二) 颜色词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感情色彩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颜色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以下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几组颜色词能更好的说明这一点。

“白”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平民之色, 古代老百姓的衣服不能施彩, 故称“白衣”, 因此白色往往带有贬义, 白色的派生词也往往含有徒然、轻视、无价值等贬义。如:“白搭”、“白费”、“白送”、“一穷二白”等等。而西方文化里的白色却常代表“好的”和“正面的”意义, 这是因为在圣经里, 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 头顶上悬浮着银白色的光环, 所以白色是上帝、天使、幸福、欢乐和美德的象征。

“黄”在汉语中总是与权力或者尊严等联系起来, 黄色代表着至高无上, 皇帝著黄袍衫, 因此有“黄袍”、“黄门”等词的出现, 这些词都同尊贵与荣耀联系在一起。但在西方却截然不同, 因为在英语中, yellow (黄色) 表示“卑鄙”、“怯懦”、“猜忌”等。

(三) 动物词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感情色彩

动物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寓意, 这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有其独特之处。通过对动物不同的寓意的分析, 可以窥见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一些差异。

“猫头鹰、蝙蝠”, 因为猫头鹰能闻到死人的味道, 并寻找吃死人的尸体, 因此中国人认为碰到猫头鹰的人就会倒霉, 所以汉语中有“夜猫子 (猫头鹰) 进宅, 无事不来”一说, 意味着这家人厄运将至。因为“蝠”与“福”同音, 中国人便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有钱有势的象征。而西方人认为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 如:as wise as an owl (像猫头鹰一样聪明) 。但是西方人对蝙蝠没有好感, 甚至认为蝙蝠是丑陋、凶恶、吸血的动物, 修饰它的词语也就与汉语词汇不同了, 如:as b lind as a bat (跟瞎子一样) 。

“蛇”在英语中被比喻为冷酷阴险的人、卑鄙的人, 是因为在《圣经》故事中, 夏娃受了蛇的引诱偷食禁果, 并且把果子给亚当吃, 因而激怒了上帝, 被逐出了伊甸园。因此蛇也就被赋予了上述的寓意。而在中国, 由于蛇象龙的形状, 也被称为小龙, 赋予了吉祥的意思。

以上表示数字, 颜色和动物的词汇, 体现了英语和汉语对同一事物的感情色彩的差异, 也折射出英美民族和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的社会特征。

三、结束语

任何民族的人们, 在语言运用上必然保留着民族的文化心理, 这种文化心理给语言赋上了各种感情色彩。感情色彩在语言中的体现因民族不同而异, 因社会不同而异。从英汉语言的感情色彩的差异反射出民族文化的社会性、忌讳性, 以便更好的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 正确使用英汉两种语言。因此在语言学习中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 积极探讨民族的文化心理, 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语言, 达到正确表达的目的。

摘要:从数字词、颜色词、动物词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感情色彩, 这三方面阐述民族文化心理的社会性, 从而达到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差异、民族文化心理的社会性来讨论英汉语言感情色彩的差异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心理,感情色彩,差异

参考文献

[1]李兰萍:《英汉词语及其文化功能》, 《山东外语教学》, 2002年第5期。

[2]邹芙林:《英汉语言符号和语义上的文化差异》, 《山东外语教学》, 2002年第4期。

上一篇:开放数据论文下一篇:遗产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