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

2024-09-06

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精选12篇)

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 篇1

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 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自是不同的, 而翻译则为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搭起了一座桥梁。因此, 翻译的好坏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围绕英汉两种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以及在这种差异下如何进行英汉翻译等问题展开。

1 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

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所存在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宗教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历史、地域和风俗习惯等几方面。

1.1 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西方, 基督教的历史可以说是十分悠久, 多数人都以基督教作为自身信仰, 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世上的一切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安排的。“上帝”这个词可以说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果译者不了解这些宗教背景, 在进行英汉翻译时, 一味追求文化等值, 便会造成文化的亏损。和西方宗教信仰不同的是, 中国社会在经历了一系列动荡之后, 逐渐形成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局面, 其中对我国文化塑造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了。许多成语的由来都和佛教有一定的渊源, 比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等, 译者如果不了解这些宗教背景, 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便会受到阻碍。

1.2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

由于东西方人所接受的教育不同, 东西方国家历经数百年甚至千年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传统不同, 这就使得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 译者在进行英汉翻译时, 还应考虑到东西方人不同的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儒家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儒家思想自古以来就倡导仁、义、礼、智、信, 因此, 东方人在做人、做事时常常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和东方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不同的是, 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 较为提倡人们的自我意识, 个人的价值可以说是至上的。比如, 在中国的语言里就有这样的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四海之内皆兄弟。透过这样的话语就可以看出, 东方人有着较为强烈的集体意识, 东方人更为注重和他人的团结协作。但在英语中却说:“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 “self is our centre” (自我是我们的核心) , “life is a battle” (生活就是战斗) 。由此可见, 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性。由于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极大的差异性, 因此, 东西方人所创造出的文化也具有极大的差异性, 而这种差异性又必定会通过一种被称作语言的载体将其表达出来, 这就需要译者在进行英汉翻译时, 对所要翻译语句进行仔细的分析和判断, 从而避免掉到翻译的陷阱中。例如:汉语中的“拖后腿”, 如直译成英语“pull one's leg”, 其意思就变成了“哄骗取笑某人, 愚弄某人”。

1.3 历史、地域和风俗习惯的差异

由于东西方国家所历经的发展历程不同, 因此, 东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上也具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在英语中, 歌颂“西风”的诗篇较多, 如英国诗人雪莱就曾写过一个诗篇, 取名为《西风颂》。但在汉语中描写东风的句子偏多, 如:朱自清在《春》中写到: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又如:英国诗人多抒写“夏日”之丽, 但东方人却更偏爱于春天, 这些都和文化的地域性不无关系。在风俗习惯上, 由于西方起源于游牧, 因此西方人与马儿有着较为浓厚的感情, 这就使得英语中带马字的习语较多, 比如“a will horse” (工作认真的人) 、“a dead horse” (徒劳无益的事) 、“ride on the high horse” (盛气凌人) 等。和西方不同的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民族, 牛儿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因此, 在汉语中带牛字的成语较多, 比如:牛气冲天、对牛弹琴等。这些差异看似微不足道, 实则不然, 这些差异归根结底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东西方人观察、认识问题的角度以及方式和方法的不同, 并最终影响到东西方国家人们日常的交流活动, 因此, 译者在进行英汉翻译时, 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东西方国家历史文化、地域以及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

2 在英汉文化差异下如何进行英汉翻译

针对上文提到的英汉两种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一些文化差异, 笔者认为在进行英汉翻译时, 应根据英汉翻译的实际需要, 视情况而定, 采取直译、意译、音译、阐释、信息的增删等不同的翻译策略。

2.1 直译

所谓直译, 简单地说就是在尊重原语词句原意和结构的前提下, 直接将原语词句译成译语词句的一种翻译方式。使用直译进行英汉翻译的好处在于能够最大程度上尊重原语词句的形式和意义。如:“条条大路通罗马”、“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等, 都是从英语直译过来并被大家所接受的习语。但要注意的是, 直译并非在翻译中机械地进行形式上的转换, 而是要根据所翻译原语语句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由于直译可以保持原文形象生动的比喻、巧妙的手法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因此, 直译这种翻译方式较为适合那些只为某民族所特有, 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

2.2 意译

和直译不同的是, 意译更加注重原语语句的意义, 讲求意合, 因此, 当遇到一些较为复杂的原语语句时, 如果直译无法将其语句本身形式进行保留, 便可采用意译这种翻译方式。所谓意译, 简单地说就是将其他民族语言中的无等值物词按照汉语的构词方法和构词成分进行仿照。如将“hold a wolf by ears”译成“骑虎难下”, 把“糟糠之妻”译成“the wife who shared her husband's hardships”等, 由于意译更加注重原语语句本身的意义, 因此, 使用意译对原语语句进行翻译, 更有利于读者阅读和保持译文自然流畅。

2.3 音译

透过字面便可以看出音译更为注重原语语句本身的发音, 在这种翻译方式之下, 汉字已经不表意, 只表音, 因此, 这种翻译方式较为适合那些专有名词, 像人名、地名又或是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如:“Beatles”是一支20世纪60———70年代在英国影响很大的吉他乐队, 将其音译成汉语为“披头士”, 这便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乐队中乐手的形象以及风格。又比如:“cool”音译成汉语“酷”。一个“酷”字把时下年轻人追求新潮、前卫、崇尚与众不同、寻求个性发展的言行与心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2.4 阐释

所谓阐释便是通过翻译更好地将英汉两种不同语言本身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文化内涵诠释出来。因此, 当译者遇到那些具有强烈民族色彩和文化色彩的语句时便可采用阐释这种翻译方式。如:His wife help the purse string, 这句话中的purse string是钱袋子的意思, 因此, 将其翻译成汉语后, 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它的妻子掌握着经济大权。

2.5 信息的增删

在进行英汉翻译时, 不仅要考虑到翻译后原语语句本身的意义是否得以较好的诠释, 原语语句本身的形式在何种程度上得以保留, 还要考虑到译文中语言的合理性以及规范性。因此, 在对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翻译时, 为了求得原语与翻译后的语言在表达概念上的一致, 译者常常需要在语言的形式上进行适当的变通, 这种变通便是信息的增补。比如:In the street below a peddler was crying his wares, 这句话翻译成汉语便是房子下面有个小贩在沿街叫卖, 译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他的货物”几个字, 但却并没有因此而影响到原文语义的表达, 反而使读者觉得更为生动和形象, 一个小贩沿街叫卖的情形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但要注意的是, 信息增补并非无目的、无意义的增减语言信息, 因此, 译者在进行信息增补时, 要根据所翻译语言的实际情况, 对这一翻译方式进行灵活运用。

英汉文化在某些方面有着天壤之别, 因此, 在翻译时应结合各类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方式进行翻译, 这样翻译出的文章才合理准确。

参考文献

[1]李源.英汉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2) :78-82.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1.

[3]孙德玉.语言文化比较与英汉翻译技巧[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09) :34-36.

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 篇2

翻译是连接两种文化的纽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进行语言翻译时,译者必须要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才能在翻译时不致错译,而有些语言因其特殊的表达,甚至是无法进行翻译的.

作 者:李晓茜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1) 分类号:H3 关键词:思维差异   文化差异   翻译   不可译性  

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 篇3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空缺词汇;翻译策略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即当文化的一方输入某些信息时,另一方对这些信息无法理解,也就是对方应激活的空位没有办法被激活,这样就会很容易致使交际失败。具体来说,其一般是由于双方不同的文化所造成的,那就是说,在双方的文化上存在一定的真空,即文化空缺,这种文化空缺在词汇这一领域的体现尤为明显。因此,为了让英汉的跨文化交流进行得更为便利,需要对翻译中的障碍进行克服,这就需要对英汉的文化空缺词汇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下面笔者将会对文化空缺词汇的概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翻译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文化空缺词汇的基本概况分析

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可以知道,文化意义和语言意义是词语意义的两个组成部分,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吴樱、王福祥等人就曾提出,词语意义是由文化内涵与指示意义这两个部分组成,而徐君则提出,所谓文化内涵,主要是指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交流的过程中,以民族文化为重要基点进行比较,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本族文化。因而,要想做好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工作,译者需要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并且能够对词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有较为准确的理解。著名的教授王佐良提出,文化的差异是翻译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这是说,要想将翻译做得合乎要求,对英汉词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都要有非常准确的理解。但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性较大,因而词汇中的文化内涵也很难做到完全对应,当文化内涵不对应时,文化空缺的现象也就随之产生,这样就会导致非常多文化空缺词的出现。而文化空缺词,通常是指某些词汇是某个民族特有的现象,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信息非常独特,其他民族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也很难进行理解。这种文化空缺词汇,既可以是某个民族独创的一种词汇,也可以是在历史发展中慢慢形成的词汇。文化空缺词主要是由于词汇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所导致的,这种词主要由两类组成,即完全空缺词与部分空缺词。其中,完全空缺词,是指就某一个词汇来说,无法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找到文化内涵或者是指示意义相同或者是相近的词汇;而部分空缺词,则是指能够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发现指示意义较为相近或者是相同的词汇,但是在文化内涵上却无法相对应。总之,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文化空缺词汇的存在给翻译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二、文化空缺词汇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

不管是宗教信仰,政治制度,还是人文历史背景,英汉两个民族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正是这些方面的差异性致使在文化上有一定的文化空缺现象的存在,或者说叫做词汇真空地带,下面笔者将对文化空缺词汇现象出现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

1.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欧美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基督教是他们非常重要的宗教信仰,围绕着这样一个宗教信仰,形成了一种较为强大的基督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整个世界的安排与上帝旨意关系密切,而且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历史上,基督教甚至一度处于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完全超越了世俗君主的权利;相对来说,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信仰的是佛教,佛教的一些观念在中国人中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老天爷和盘古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汉语中的老天爷和英语中的上帝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在具体含义上差别也较大,特别是”God”这样一个词汇,本身的基督色彩就非常浓厚,它所体现的是欧美文化的一些特性。除此之外,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dragon)”这样一个字,但是在不同的语言中,文化含义却截然不同,在英语中,drag-on象征着罪恶,它出现时,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残暴、凶狠”这样的词汇;而在汉语文化中,却是一种相反的含义,尤其是我国古代,封建皇权的重要象征就是龙,而发展到近代和现代,龙依然象征着高贵和珍奇。因而在汉语文化中有很多与龙相关的积极词汇,比如:“龍马精神”“龙飞凤舞”等,可以说,“龙”是中国文化个性的重要一种,也是一种“特产”。

2.政治制度的差异

在政治制度上,我国与欧美国家也是泾渭分明。欧美国家大多是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度是他们的主要政治制度。而我国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治制度形式。而在国体以及整体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导致了一些文化空缺词汇的产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对新闻言论自由极其标榜,因而,像电台、广播以及报纸这样的媒体已经俨然成为了言论自由的重要的代名词,因而在很多官方文件和阐述中,会将“政府”和“报纸”这样的媒体放在一起,这样,西方读者很容易进行理解。而对中国读者来说,对”newspaper”这词的认识较为简单,很难将其和自由联系起来。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这个词具有着西方国家的独特文化内涵,也是欧美国家文化个性的重要体现。同样,在汉语文化中,也有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比如:五讲四美、希望工程等等。如果欧美国家的人不对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基本国策进行了解,也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总之,当整体以及国体存在差异时,就会导致文化空缺词汇这一现象的出现。

3.人文历史背景的差异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形成的人文历史背景,汉语和英语都经历了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不管是中国还是英国,都有着自己国家和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典故,这也是导致文化空缺词汇出现的重要原因。比如,在中国文化中,把娶妻、做寿等事情叫做“红喜”,却又用“白喜”来形容老人过世,这对西方人来说,如果他们对中国文化没有深入接触,便会很难进行理解,对他们来说,可能只能接受“红喜”,但是将老人去世也当做一种喜事,这对他们来说确实无法接受。在西方文化中,白色通常与纯洁相关,而婚礼中新娘的婚纱就是白色的。可以说,与西方文化相比,“白喜”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中国文化。而在西方文化中,形容棘手问题时,通常会使用Gor-than knot这样一个词汇,这显然一种独特的西方文化。

三、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要想对文化空缺词汇进行通顺、真实地翻译非常困难,那么面对这些文化空缺词汇,我们怎样进行翻译呢?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1.音译法

当文化空缺词汇处于完全空缺现象时,即汉语中的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或者是英语单词在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汇,这时,音译法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通常这些词汇会成为彼此语言中的外来词汇,为对方的语言所接受。比如在汉语中,狗不理包子、饺子、气功、风水、炕、荔枝、功夫、磕头、琵琶、茅台、旗袍等词汇都采取了音译法翻译成了英语,对应为:goubali baozi,jiaozi,qikong,fengshui,kang,litchi,kongfu,kowtow,pipa,maotai,chipao等。而在英语中,也有很多词汇被音译成了汉语,并且在今天的汉语中普遍使用,例如sofa,logic,motor,engine等词汇,则被翻译成沙发、逻辑、摩托、引擎等。

2.改编法

当英汉翻译中遇到英汉文化词汇处于完全空缺时,改编法也是一种翻译手法。所谓改编法,其是指在直译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意义方面的补充。这种翻译手法,既能够让原文的特性得以最好地保持,又能够让读者对译文有较为明确的理解,有一目了然的效果。通常在进行汉语的成语或者是俗语翻译时,就经常会使用改编法。比如对“班门弄斧”“梁祝”“东施效颦”等词汇的英译。另外,将西方文化特性较突出的英文翻译成汉语时,一般也会对一些词进行注释,以方便读者更好地进行理解。总之,在翻译的过程中,改编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策略。

3.语义再生法

当文化空缺词汇是部分空缺时,即在目的语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这时语义再生法或译借法都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在汉语中,就有很多词汇或者句子需要使用语义再生法进行翻译,诸如:三纲五常、五十步笑百步等等。而英语在汉译的过程中,对这一翻译策略也会使用,例如:as bold as brass,rack ones brains等等。总之,语义再生法也是翻译中非常突出且重要的一种翻译策略。

总之,在翻译中,对文化空缺词汇现象的研究非常必要和重要,译者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当遇到哪些文化空缺词汇时,为了避免让读者产生理解上的误差,应当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对这些词汇进行适当的翻译,这样也是一种负责任的翻译行为。因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不同的文化有基本了解,进而为弥补文化空缺作出努力,还需要充分了解受众的需求,以最符合读者阅读为目标,最终让翻译最好地为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蒋冰清.英汉文化空缺词汇现象及翻译策略[J].鸡西大学学报,2003(01).

[2]欧阳国华.英汉词汇空缺成因及其等效翻译策略[J].网络财富,2008(10).

[3]安玲.英汉词汇空缺的文化根源及其翻译策略[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1).

[4]徐敏娜.英汉词汇的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J].双语学习,2007(08).

[5]吴悦.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的文化因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收稿日期:2015-12-22)

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 篇4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翻译,制约和影响

每个民族文化各具特点,尤其是语言方面。中文和英文作比较,我国有上下五千年历史,唐诗,宋词,元曲浩如烟海,成语俗语不计其数,这些文学语言的实际意义远远超过表面意象。外国许多作家的成名之作,例如《美丽新世界》、《双城记》、 《飘》等译文版在我国畅销,但是,一些译文作者和读者缺乏对英文以及其习俗的不了解,读者在阅读译文文章时极易产生复杂晦涩的感觉。

一、文化差异的概述

1、文化差异概念

国际上公认霍弗斯坦特对文化的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霍夫斯坦特对文化差异的定义为:文化差异也是因地区异同,各地区人们所特有的文化异同而产生的差异。

2、文化差异纬度

描述文化差异的维度是霍夫斯坦特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得出的,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度与女性度,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以下对这些指标作出明确解释:

(1)权力距离

霍夫斯坦特提出的权力距离指的是: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 例如:集体组织、企业集团、社会集体等,在这些范围内,处于不同位置的成员对待权力大小以及权力差异的看法,通过分析权力距离,可以判断在一个具体范围内,成员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在我国,权力距离相对较大,例如:在企业中,上级拥有绝对权力,下级需要绝对服从上级安排和调动,这样的工作状态严重削减了员工积极工作的热情,不利于形成团结和谐的工作团体。而在西欧许多国家权力距离较小,在企业内部上下级各司其职,下级有权力向上级反映汇报工作,提出建议,并获得解决方案。

(2)不确定性避免

在任何一个具体的范围内,其发展方向和目标随着成员利益要求不断改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避免不确定性影响集体发展,集体采用多种方式避免不确定性发生。通常而言,为了防止不确定性经常发生,企业、组织、集体等通过制定严格的条例加以制约,督促成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通过该种方式提高避免不确定性,给成员带来安全感,降低生活压力。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产生的前提是:在一个松散的社会结构上,社会每个成员认为个人价值高于集体价值,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和实践, 谋求自身利益。而集体主义产生的前提是:在一个紧密的社会结构上,社会成员希望通过努力,获得群体认可,成为群体中的一员,与此同时希望获得群体的照顾。例如:西欧国家倡导个人主义,鼓励社会结构内成员进行个人竞赛,通过业务比赛,刺激成员个人努力。而中国提倡集体主义,人民群众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

(4)男性度和女性度

男性度和女性度通俗来讲是在一个具体范围内占有统治地位的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占统治地位的是男性则为男性度,如果占统治地位的是女性则为女性度。在男性度社会中,强调大男子主义,例如:果断,理性办事,追求金钱,获得更大利益。而女性度社会与男性度社会相反,女性度社会强调道德办事,例如: 体察民情,酌情处理。在一个社会中,男性度比例高于女性度比例,这就意味着:这个社会男女价值观差异较大,由此可见,男性度比例与女性度比例均衡,这个社会男女价值观差异较小。

(5)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长期取向提倡节约环保,强调坚持不懈,而短期取向提倡尊重传统,推陈出新。这个维度注重集体成员的道德素养,先天具备和后天培养所具备素养。这些成员在面对文化差异有着不同的反应和接受程度,如果成员只具备短期取向,成员根据自身利益出发,选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来文化,成员具备长期和短期取向,不仅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来文化,而且引进先进外来文化科技改变当前生产方式。

二、英汉翻译存在的问题

1、缺乏翻译人才

从事英汉翻译工作的人员,首先,熟练掌握英文语法,以及句子包含的语气和思想感情。其次,对其他国家风俗习惯有着足够了解,明确其他国家的禁忌和文化特色。最后,具备一定文学功底,能更运用优美语句描述句子表达的艺术环境。句法成分可以通过专业培养,学习分析语句并运用书写,但是,口语以及其他国家的风俗习惯都需要人员深入了解,甚至实地居住生活,通过长期的生活,积累知识能力。那我国来说,国内缺乏专业培养英汉翻译的大学,仅有几所大学学费昂贵,出国留学名额较少, 面对就学压力以及就业压力,有较少人能够承担这些压力,这样选择从事专业英汉翻译这项工作的人才较少。

2、词义词意以及表达方式多样化

英文和中文句法结构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不同,词义词意以及表达情感有着明显差异,就词义方面,对于英文而言,一些单词既有名词性质,又有动词性质,甚至包括副词或者形容词性质。例如:blind,名词性质译为“盲点,百叶窗”;动词性质译为“使失明,蒙蔽”;形容词性质译为“瞎的,盲的”。对于中文而言,每个词的词义都是唯一的,不具备多个词义。就词意方面,例如:中文“红茶”,用英文翻译为“black tea”,而“black”名词性质译为“黑色,黑人,黑颜料,黑暗”;动词性质译为“使变黑,抵制,拒绝,事变黑暗”;形容词性质译为 “黑色的,有黑色人种的,黑暗的,不加牛奶的”,从这些词意看“black”并不具备“红色的”意思,而英文中的“红茶”用 “black tea”表示。就表达方法,中文有抒情、议论、散文、小说、诗歌等题材,尽管英文也有多种类型的表达题材,但是,翻译人员在翻译时拘泥于英文字面意思,将句子中的词语僵硬串联在一起,只追求文字表面语言,忽视语句表达的深层含义。一些翻译人员面对较为复杂的英文语句时,选择翻译熟悉词语,并推敲不认识词语的意思,进行自由发挥。这两种状况都没有将语句表达的含义和意境表述出来。例如:中文“会见”英文翻译为 “taking with”、“discussing with”、“speaking at”、“speaking on”、“meeting with”等,而选择哪个短语,需要根据语句以及全文分析判断,选择适合文章场景的词语,普通讨论选择 “ discussing with” 或 “ taking with” , 会议商榷选择 “ meeting with”。

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要充分考虑词语的词义词意以及表达方法,不仅描述句子表达的表面含义,而且挖掘句子表达的深层思想感情,往往翻译者缺乏综合考虑思维,采用片面的方法进行翻译。

三、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制约和影响

1、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制约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带来一定的制约,例如:中国有名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英文翻译中:“It would be tonight in the palace on high .” 对应“不知天上宫阙”,在中文“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宫殿,而英文用“the palace on high”代指“宫阙”,根据英文词意翻译为 “高处的地方”,与原文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体会不到词人对天宫生活的向往。“I rise and dance,with my shadow I play .”对应“起舞弄清影”,而通过英文可以翻译为 “我和我的影子,上升并且跳舞”相比原词,没有画面感,原词“清”能够为读者提供色彩感,而英文并没有提供读者色彩感。“Though miles apart, we wi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ys.”对应词的最后一句,通过英文表达,可翻译为“虽然几英里远,我们将分享她展示的美丽。” 与原词表述的意思完全不同,原词表示: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山万水,也可以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表达对远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而英文翻译虽好,但没有词人的美好祝福。总之,英文翻译过后的《水调歌头》仅仅是从字面意思上描述了词中表达的景象,没有深层描绘出词人对梦幻月宫的描述,缺乏词中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词人的乐观态度。

以上是对中国著名词的翻译。这里有一篇短小英文创作: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when you say tha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my I am afraid,when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我国文学体裁丰富,可将上面一段英文翻译为散文、诗经、 七言绝句,以下分别是对应体裁翻译版本:

你说你爱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你说你爱太阳,但当艳阳当空时你却往荫处躲;你说你爱风,但当它拂过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所以当你说你也爱我,我却会为此而烦忧。这是散文版,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子言慕雨,启雨伞避之。子言好阳,寻荫拒之。子言喜风, 阖户离之。子言偕老,吾所畏之。诗经题材对仗工整,情感跌宕起伏。

恋雨却怕绣衣湿,喜日偏向树下倚。欲风总把绮窗关,叫奴如何心付伊。七言绝句,诗词雅韵,情感饱满。

2、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就是:翻译过后的文本缺失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传递的正能量。 此外,翻译过后的文章用词和句法结构极易出现偏差,翻译者篡改作者文章,带来误解甚至产生民族歧视。而文化差异带来的积极影响就是:促使国家重视学习外国语言;翻译事业和翻译教育得到重视,实现国际化学习,了解彼此,构建和谐世界。

四、总结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篇5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是语言中的精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习语上表现为因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历史背景而产生的明显差异.英汉习语所反映的多种文化差异,为跨文化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中英各不相同的文化渊源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英汉习语的翻译.

作 者:刘铁成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河南,漯河,46刊 名:中州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年,卷(期):“”(6)分类号:H034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篇6

【关键词】文化 文化差异 语言

一、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1.什么是翻译。自从人们的翻译活动开始以来,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给翻译下过定义。关于翻译,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一种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翻译家们对翻译不断产生新的认识,不同的翻译家以及不同时期的翻译家对翻译概念的解释也有所不同,这些解释各有千秋,有的比较全面,有的则比较片面。如何给翻译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它受到人们对翻译实践过程的认识的约束。目前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定义有许多种。但比较公认的解释是: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载体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和载体。

2.什么是文化。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3.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翻译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使语言也具有了某些共性的成分,这使翻译活动成为可能“但由于各民族文化又存在着差别,在语言方面表现为词语理解与运用,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的差异,这些就是各民族在语言文化上的个性,它给不同民族间的交流设置了障碍,正如汉语和英语,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的不同,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就存在很大差异,而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翻译必然受原语文化和译入文化的制约,一些学者甚至提出翻译与其说是语言交流不如说是文化交流,翻译的内容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码,而且要反映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既然如此,翻译不可避免地与文化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影响英汉翻译的因素

1.宗教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英语和汉语里,大量的习语和宗教信仰有关联,人们认为上帝控制着世界上的一切,这里有很多和佛教有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特别在英美国家人们信基督教,相关的词语很多,如:天助自助者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 selves,下地狱吧go to hell,等不同的人们对数字也会有不同的态度,三,五,九,八在汉语词汇里经常出现,代表了大数量,例如,三令五申,五湖四海等,在广东和香港,数字八是最受欢迎的数字,因为在汉语中发财中的发字跟8是谐音的,并且以数字8结尾的日期,报纸上的广告特多,收费也比平常高。

2.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中国人与讲英语国家人的生活背景不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同。因而,在翻译时,要根据历史文化信息,了解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恰当的翻译,才能使语言真正达到传递信息的作用。例如,红娘是《西厢记》里崔莺莺的侍女,她促成了莺莺和张生的结合,后来民间便称热心促成别人姻缘的人为红娘。如果西方人对汉民族这一特殊的传统文化信息缺乏了解,想当然地认红娘只是一位红衣女郎,因而译为red girl,the girl with red dress之类,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不但起不到翻译的作用,还会引起歧异,让人费解。在翻译时应根据其含义意译为match-make比较贴切。中国还有句成语叫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智慧过人的古代军师,然而对外国人来说,诸葛亮是何人?为什么三个臭皮匠能凑成一个诸葛亮?这是无法理解的。因而,在翻译时,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 Liang,而应采取加注释的方法对诸葛亮稍作说明,即在其后再加上同位语them aster mind,以便让外国人明白其真正的含义,达到翻译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这样臭皮匠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也交代得比较清楚了,即三个臭皮匠的wits合起来等于一个诸葛亮。

三、结论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载体。它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蕴涵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独特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因此,翻译不仅是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奈达说过“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译者带来更多和更严重的复杂情况。”王佐良先生也曾经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可见,要想译作传意,甚至传神,首先心须克服两种语言所负载的不同文化差异,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03-177.

[2]刘永红.从汉英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J].英语学习,2000(1).

[3]尤金奈达.严久生译.语言文化与翻译[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4]张爱群.从思维方式差异看中西文化差异[N].中学政治报,2005.

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 篇7

从某种意义上讲, 国家间、地区间经济交往的实质是国家文化、地区文化的互动、交流与接触。在不同文化的交互过程中, 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弱化和消除文化障碍, 实现文化沟通和交流。英语作为国家间、地区间经济交往和商务往来的有效工具, 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进出口贸易, 引进技术设备, 商务参观, 各种国际商业活动, 中国正努力把自己的产品和文化介绍给世界。所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翻译活动, 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商务英语翻译这一行业中来, 并在实践过程中完善和发展了商务英语翻译的理论和技能, 实现了两种语言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商务英语翻译的标准

国际商务英语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 因此商务英语翻译的标准也拥有自己的特点, 不同的商务文体适用不同的标准, 如:商务合同的翻译用词非常严谨规范;而广告翻译用词就显得灵活生动。鉴于不同文体的特点, 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标准。

1、“动态对等”

“动态对等”包括“4E’s”。即:语义对等;文体对等;文化对等; (源语读者与目标语读者) 反应对等。

2、“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由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提出的, 其理论基础是“语言的三大功能”:表达功能, 信息功能, 呼唤功能。不同的源语文本侧重的功能不同, 文学作品侧重表达功能, 商务文本侧重信息功能“交际翻译法”注重翻译信息的结果, 而“语义翻译法”注重翻译信息的内容。这两种方法被广泛用于商务英语翻译领域。

商务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影响

文化差异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因此, 在商务翻译活动中一定要注意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 文化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品牌”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是当今经济社会的一个主要方面。“品牌”是识别商品的一种标记。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 品牌是其选购商品的无声向导。企业借助品牌推出产品, 消费者通过品牌而购入商品。品牌是由词语构成的为消费者认知特定商品的语言符号, 其语义是牌子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以及消费者对形象的态度。商家选择暗含商品效能并具有一定形象性的词语作品牌标名可以激起消费者心中的民族文化积淀, 从而产生丰富的语义联想并形成品牌意识, 最终达到赢得消费者好感、认可进而购买商品的目的。

1、语音

“Goldlion”这一世界著名品牌最初进入中国时被译成“金狮”, 音同“金失”, 这显然触了中国人的霉头。为了改善产品形象, 最后采用了“意译+音译”的方法, 这就是现在为我们所熟知的“金利来”。不同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含义不同, 势必会造成交流上的障碍, 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语言的文化内涵。

2、颜色

颜色在不同的文化里蕴含了不同的意义。由于地域不同, 历史背景不同, 文化习俗不同, 人们对于同一种颜色的感觉也不同。

对于红色, 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幸福和好运”, 因此中国人婚礼喜欢红色礼服;而在一些西方国家, “红色”代表的是“暴力和血腥”;“白色”在中国很容易同“丧礼”或“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 在西方, 它被认为是“圣洁”和“美丽”的象征, 因此, 西方人以白色作为婚纱的颜色。

3、动物

不同国家的人们对同种动物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 这是因为人们对该动物产生的想象不同, 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应该考虑同一种动物在不同文化里代表的不同的含义, 正确选词, 达到交流文化的目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龙”是代表权力的吉祥的动物。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 黄帝奠定了中华文明, 受到后人的尊重和崇拜。后来他乘龙上了天, 那龙是天帝遣来迎接他的。因此, 中国历代帝王都被称为“真龙天子”, 皇袍称为“龙袍”, 很多的成语典故都与龙相关。因此, 很多产品都以“龙”命名, 如“金龙”锁具。然而, 在西方文化里, “Dragon”的英文释义是:魔鬼, 凶猛的人, 罪恶势力, 可想而知, 如果把“金龙”锁具译成“golden dragon”的话, 恐怕是卖不出去的。

(二) 文化对广告策略的影响

广告一词源于拉丁语“advertere”, 意为“唤起大众对事物的注意并诱导于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一种手段。”不同的语言既受到文化的制约又反映各自特定的文化内容对每一个消费者而言, 都不可避免的要受他们所处的文化氛围的熏陶。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随着他的年龄增长而变的根深蒂固, 从而影响他的行为和决策, 这其中也包括购买决策。因为文化因素对消费者的购买决定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 所以广告翻译也应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需注意英语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注意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广告语在不同文字之间转换过渡引起的种种差异。

1、价值观念的差异

在在西方社会, 传统文化更强调个人价值而非集体价值, 推崇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个人利益满足了, 个性发展了, 社会才得以发展。这一文化特点在公司运营中得到充分体现。西方人崇尚个人魅力, 一些广告也强调了独立的个性, “Johnnie Warker”是世界最大的威士忌酒制造商, 他们为其产品“Johnnie Warker Premier”所做的广告词是:“For the man who makes his own rules, Premier From Johnnie warker, Rare old scotch whisky, aged to perfection.”在翻译成中文时, 我们必须考虑到其中所要传达的文化价值, 以便更好的理解威士忌酒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中文译文:

极品尊爵威士忌, 潇洒独立人士专有

尊贵的苏格兰威士忌, 年份久远, 品位卓越.

相反,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支配地位, 中国文化重视个体与周围群体的协调关系, 注重集体利益, 追求大同思想, 历来注重亲睦和谐, 讲究“和为贵”。因此中国的很多产品广告也反映了这一传统文化, 如一款洗发水的广告语就是“大家好, 才是真的好。”用以说服消费者去购买同一产品。因为这则广告契合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观念, 人们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一广告语, 进而起到了推广产品的作用。

文化对公司的广告决策具有深远的影响。由于中西方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进程不一致, 导致文化背景和传统习惯的不同, 必然也会影响到处于这个社会中的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面向不同国家的广告一定要迎合目的语国家顾客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日本丰田汽车的知名度在世界上是有目共睹的, 其广告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其对华广告也是出手不凡:”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丰田车”, 极其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2、文化认知的差异

在广告翻译过程中, 译者既要传达原文的主要信息和意图, 又要照顾读者的认知。鉴于译文读者间不同的文化背景, 译者应进行语用对比, 发现语用差异, 将译文进行适当调整, 灵活翻译。如英籍华人范彝先生翻译的“可口可乐”可谓经典之作。“Coca”“Cola”本来是两种植物的名字, 主要生长在南美洲, 在中国很难使人跟饮料联系起来, 因此, 范彝先生采取了音译的方法, “可口”对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可乐”又迎合了消费者趋吉避凶的消费心理。著名的运动品牌“Nike”本来是希腊胜利女神的名字, 而大部分中国人对古希腊神话知之甚少, 因而译为“耐克”更容易使人同体育精神联系在一起, 符合运动品牌的特点。

3、广告双关语的文化转译

双关语在广告中运用得也非常广泛, 对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必须正确传达其文化信息。

例1:“Money doesn’t grow on the trees。But it blossoms at our branches。”

这是Lioyd Bank (英国劳埃德银行) 所做的户外广告。广告字面意思是:树上是长不出钱来的, 但它会在我们的树枝上开花结果。这则广告里的branch这个词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字面意思, 即树枝;而更深一层含义是指该银行的各个支行。该广告蕴含的意思则是:如果你把钱存到劳埃德银行, 你的钱就会不断增值。就像枝头上的蓓蕾一样年年不断的绽放、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永不枯竭。

例2:“Spoil yourself and not your figure。”

译文:尽情大吃, 不增体重。

这是Weight-Watcher冰淇淋的广告标题, 这种冰淇淋是专为节食者生产的。双关不仅存在于商品商标名称中, 标题中的spoil也是双关所在。spoil oneself意为“尽兴”;而spoil one’s figure则意为“破坏了体形”。这则广告通过一语双关, 使减肥者在轻松幽默的语气中很自然地接受该广告, 并能使其产生购买欲望。

例3:“The pffspring of Spring.” (Perrier)

译文:掬自春泉。 (皮瑞尔矿泉水广告)

“Spring”是原文的关键词, 有“春天”与“泉水”双关语义, 意境优美;而“offspring”则有“后代, 来源于…”的意思。整句译为“掬于春泉”, 使人联想到矿泉水的清纯、洁净, 富于春天气息。

结束语

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商务英语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用语和社会文化, 其翻译过程就是一个跨文化再创造的过程。由于各个方面的差异, 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既要准确敏锐地理解、表达语言;又要具有高度的文化意识, 对于中西方博大精深、涵盖古今的文化要有深刻的了解;同时还要大胆创新, 具有非凡的联想力和想象力。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强同他国的交流合作。翻译,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工具, 正在被广泛的应用和探索。

摘要: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 对照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标准, 分析了商务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从商标翻译、广告翻译两个方面说明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指出要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 才能做好商务背景下的翻译。

关键词:商务,英汉,翻译,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赵雪涛、王明辉:《浅谈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关联》, 《商场现代化》, 2008年。

[2]刘洁:《谈商业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对接现象》, 《商业时代》, 2008年。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年。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对等 篇8

拉拉手shake hand;拉拉队cheering squad;拉肚子diarrhea;拉选票canvass;Pull a tooth拔牙;pull in进站;pull round恢复健康;pull together齐心协力pull off a plan努力实现计划。我们可以看出, 在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文化不可能完全对等, 成功的译者要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 就应综合考虑原文的三重含义, 不能只求字面意义和结构搭配, 而忽视了文字所隐含的社会文化现象。例:

错译正译

Daylight time日光时夏令时

Stand in the queue站在辫子中间排队

Standline死亡线截止期

Echo test回声试验超声波检查

Standing committee站立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把英汉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加以具体化。

准确掌握词义的方向性

英语很多动词具有方向性, 例如, decide就是一个表示“双向”的词, 既可指将来, 也可指过去。请看下面两句:

(1) We decided that everyone shall bring ten dollars.

(2) They decided she was really a good teacher.

在第一句中, decide指将来, 而在第二句中则指过去, 因此, 两句话应译为: (1) 我们决定, 每人带十美元来 (2) 他们认为她确实是个好老师。

正确理解词的喻义, 化抽象为具体

例如, he said he had a bone in his throat, 汉语中的“骨鲠在喉, 一吐为快”和have a bone in one’s throat很相似, 但汉语成语意为“某人心里有话没说出来, 必须说出来才痛快”而英语短语是不想表态的一种借口。真的喉咙哑而不适, 说“have a frog in one’s throat”;因伤心而喉咙哽住了, 则可说“have a lump in one’s throat”;因此, 这句话可译为“他说他的喉咙说不出话了”。英语还有一个类似的说法:have a bone in one’s lag/arm。意为腿/胳膊抬不起来了, 其实是不愿去某地或做某事时的一个借口而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不少“虚假对应”的词汇, 从表面上看似乎指的是同一事物, 而事实上风马牛不相及。在翻译时要准确把握喻义, 预防文化陷阱。

理解词义的引申意义, 找准英汉词语的对等意义

我们常用的熟词, 常常有多种意思, 而这些意思和其所对应的汉语有时很不一样, 也许基本意思和核心意思一样, 但延伸意义和用法就很不一样, short就是这样一个词, 其基本意思是“短”, 可指空间距离, 也可指时间, 如a short time ago就是“不久以前”的意义, 其引申意义可指“短缺/缺少”, 但short是一个多义词, 远不止表示“短”的意思, 特别是许多意思从汉语的“短”推断不出来, 要从上下文和搭配中才能了解。例:

(1) He has a short temper.或He is short tempered.他是个急性子。

(2) Betty felt sad that Tom was very short with her today.贝蒂很伤心, 因为汤姆今天对她很不耐心。

(3) This cake eats short.这种点心吃起来很松脆。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英语词的意思往往比其对等的汉语词广, 不要把一个个英语词和汉语词固定地对号入座, 而要根据上下文和搭配选择合适的译法。

正确理解句中的逻辑修饰关系, 选择适当译法

The roads are jammed with visitors in their recreational cars在这句话中, their recreational cars是一个名词加上定语修饰的短语, 但是从语文上说这里的定语recreational并不是修饰cars的, 这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称作“转移形容”, 即逻辑上修饰的不是其后的名词, 而是visitors, 因而确切的翻译应为“路上挤满了开车休闲娱乐的游客”。

从以上这些例子中, 我们看出, 学习和理解英汉两种语言词汇的字面意义、结构意义及社会意义, 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无疑是做好翻译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孙致礼.文化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0年第十一期 (41) .

[2]严敏芬.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选择[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四期 (70) .

[3]赵彦春.翻译类型问题的归结[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三期 (1) .

[4]庄恩忠.英汉文化词语与翻译处理[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第一期 (71) .

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篇9

1. 自然地理环境

我国西依高山、东临大海, 汉语中, 东风意味着春回大地、和煦温暖、草长莺飞、万物复苏, “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夜放花千树”。东风一般指春风。西风常指秋风, 让人想到凛冽、刺骨、萧条、颓败等。如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 李清照的“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还有一些词语如西风残照、西风萧瑟, 西风扫落叶之势, 等等。而西方文化里, 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 代表寒冷, 西风才是象征春天、温暖、生命、希望等等之类美好意象的。例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写过西风颂 (Ode to the West Wind) 其中有一句是“O, wind, 此句里的wind即是指西风。再比如, 中国人心中, 夏天和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 有“炎炎夏日, 骄阳似火”,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而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的可爱和煦) ,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 夏天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如此不同, 原因就是地理位置不同,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 属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 而英国位于北温带, 海洋性气候, 夏天明媚温和 (刘永红) 。所以, 翻译时要考虑到地理环境的差异带来的文化差异。

2. 宗教

西方人多信基督, 熟知圣经,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不理解圣经就不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化。比如, 西方人交叉手指 (cross one’s fingers) , 如Fingers crossed! (求神保佑!) Keep your fingers crossed! (祈求好运吧!) 这一习俗源于基督教, 据说已有说百年历史, 基督教里, 耶稣基督为世人赎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许多教徒在危难紧急时刻, 都在自己胸前划十字架, 祈求上帝保佑。另一个短语“in the seventh heaven”不能同“升天”、“死”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 七重天是指上帝和天使居住的天国最高层。言下之意, 人能身居天国最高层、与上帝同处, 自然是非常愉快的。因此, 这条成语汉译一定要从“愉快”、“高兴”的意义出发, 如:“欢天喜地”、“欣喜若狂”、“喜出望外”、“兴高采烈”、“乐不可支”、“其乐无穷”、“心花怒放”等 (冯庆华) 。其他还有很多, Noah's ark (诺亚方舟) ;a judas kiss (犹大之吻---比喻背叛行为) ;the Tower of Babel (巴别塔, 比喻空想的计划, 空中楼阁) ;Naboth's vineyard (拿伯的葡萄园, 喻指使人垂涎之物) 等等皆出自圣经。中国人主要信奉儒释道, 儒家学说对中国人影响深远, 其中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佛教是由古印度传入中国。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 (humanity, justice, propriety, wisdom and credit) 。儒家学说里广为人知的论语,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 (If three of us are walking together, at least one of the other two is good enough to be my teacher)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Learning without thought means labour lost;thought 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 。汉语里受佛教文化影响产生的一些熟语, 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A wrongdoer achieves salvation as soon as he gives up evil;The butcher who lays down his knife at once becomes a Buddha)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go on tolling the bell as long as one is a monk----do the least that is expected of one;take a passive attitude towards one’s work) ;临时抱佛脚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seek help at the last moment;make a frantic last minute effort) ;借花献佛 (present Buddha with borrowed flowers---to borrow something to make a gift of it;offer somebody favours at the expense of another) 。道教影响下产生的一些俗语: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like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 each showing his or her special prowess----people doing the same job, but each in his own special way, and each doing it well)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the truth grows a foot high, the evil grows to ten;as virtue rises one foot, vice rises ten----the more illumination, the more temptation;where God has his church, the devil will have his chapel) , 宗教信仰的不同, 使得中西方的文化不同, 这就要求翻译时要注意到, 并要事先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宗教渊源, 再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

3. 传统与习俗

各国由各国的风土人情, 中西方不同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也体现在各自的语言中。最常见的就是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 英国人见面打招呼, 最简单的, 如: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Hello!How are you!而中国人见面时的客套话一般是:“你吃过了吗?”“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去啊?”, 这些在中国文化里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都是一些礼节性的打招呼用语。然而, 这在西方人听来, 就不可理解了, 他们会当真, 认为这是私事, 他人不应过问, 除非是亲密的朋友之间。所以, 如果翻译时, 照直译成“Have you eaten the meal?”对方会认为, 你想请他去吃饭。翻译中遇到这样的情况, 应作相应的文化转换。再者, 从亲属称谓上看, 英语中的称谓名词比汉语少很多。比如aunt, uncle, cousin这些词就很笼统, aunt是指姑姑, 姨娘, 舅母, 婶母, 还是伯母?uncle是指叔叔, 舅舅, 姨夫, 姑父, 还是伯父?而cousin可以指堂兄弟姊妹和表兄弟姊妹, 连性别都没区分, 这些要翻译成中文就要联系上下文才清楚。而汉语就把这些称谓区分得很严格, 既区分出了性别, 又分出大小, 提倡长幼尊卑有序。英语中除了dad, mum, grandpa, grandma, uncle, aunt等几个简单的称谓常使用外, 其他的几乎不用。人们常常直呼对方的名字, 称谓本身体现了不平等, 直呼其名, 自然就符合追求人人平等的西方人的习惯了。

结束语:

英汉文化差异不仅仅体现在以上几方面, 细加探讨还有很多可供我们研究和学习。美国翻译家Eugene A.Nida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说过:“在动态对等翻译中, 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 而是一种动态关系, 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翻译不是机械的一一对等, 它不仅是语言的编码解码过程, 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翻译是文化的翻译。由于两种语言间存在着文化差异, 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种种问题, 所以翻译工作者除了要通晓了两种语言文字外, 还要精通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

摘要:本文从自然地理环境、宗教、习俗等方面, 举例探讨了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认识到其重要性, 得出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文字, 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3]靳梅琳.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学习.河北: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4]刘永红.从汉英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J].英语学习.2000, 1.

[5]奈达.翻译科学探索.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英汉句式差异及其翻译 篇10

英语的常规陈述句都有一个稳态结构核心, 那就是S (主语) 和V (谓语动词) 在“数”的一致的前提下构成的SV提挈机制。英语句子不论怎么变化, 这个SV结构核心总是大体位于句首, 可辨认性相当大。而汉语句结构则不然, 现代汉语句子可以不用动词, 也可以不用主语 (即非主谓句) ;现代汉语可以由许多词语组合成长长短短的句段, 使句的语义结构“成形”, 再由这些句段组成“形散神聚”的句子, 由句子“聚集”为流水语段。

二、英汉基本句结构比较

1.句子结构之繁简取决于主谓。英语表现为动词时态、语态及语气变化都有严谨的形态体系, 并显示在稳定的形态标定上, 其变化程式因此而易于把握。汉语表现为谓语词类范围很宽, 不限于动词, 可以扩及名词性、形容词性以及主谓结构等, 句型结构繁杂、多变。

2.就主语而言, 英语主语的句法功能是它的无可置疑的主导地位。而汉语主语则既不具备犹如英语主语那样的不可或缺性, 又不具有对谓语动词的形态制约性。汉语谓语的独立性与自足性很强, 其形式不受制于主语。在汉语的基本句句型中, 非主谓句即占了21种, 占二分之一以上。

3.汉语话语的句法生成以说话者的意念为主轴, 形成意念机制, 将意念表现为词组和较短的分句, 形成长短相间、单复交替的句段流。句段流中可以有也可以没有连接成分, 这与英语句子重接应手段 (cohesion) 有很大的区别。

三、句法翻译

(一) 换序译法

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有着许多差别。在翻译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需要更换原文词语的前后次序。对原文的词序照抄照搬, 丝毫不顾译文的习惯, 这样的机械性翻译, 定会显得滑稽可笑, 译文丝毫无通顺可言。翻译时根据译文的语言习惯, 对原文的词序进行调整, 使译文做到最大程度上的通顺, 这就是换序译法。例如 (为错误句子) :

1.在那场战争中, 这道城墙开始出现许多裂痕。

Many cracks began to appear on the city wall during that war. (*During that war, the city wall began to have many cracks.) (主语换序)

2.她, 一个瘦弱多病的女孩子, 以她坚强的毅力写出了部催人奋进的小说。

A thin and weak girl susceptible to diseases, she wrote one inspiring novel after another with her strong will. (*She, a thin and weak girl susceptible to diseases, wrote one inspiring novel after another with her strong will.) (同位语换序)

3.刘四爷没答碴儿, 想了想, 问道:“话匣子呢?唱唱!” (老舍《骆驼样子》)

Fourth Master Liu did not answer———he was thinking.“Where’s the gramophone?he asked presently.“Let’s have a song!” (谓语换序)

4.东西越小, 地心引力对它的吸力就越小, 重量也就越轻。

The smaller the thing, the less the pull of gravity on it and theless the weight. (*The thing the smaller, the pull of gravity on it the less and the weight the less.) (表语换序)

下面再看较为复杂的换序译法:

For this reason, our company (1) explained (2) solemnly (3) to your company (4) many times (5) in February (6) last year.

我公司 (1) 为此 (6) 于去年 (5) 二月 (2) 郑重地 (4) 多次 (3) 向贵公司表示。

英语原文状语的词序: (1) 目的状语、☆主语★谓语 (2) 方式状语 (3) 指涉状语 (4) 频度状语 (5) 时间状语中的月份 (6) 时间状语中的年份。

汉语译文状语的词序:☆主语 (1) 目的状语 (6) 时间状语中的月份 (5) 时间状语中的年份 (2) 方式状语 (4) 频度状语 (3) 指示状语★谓语。

英语中出现多项定语修饰同一中心词时, 一般采取下列词序:

1.冠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名词所有格、序量词等充当定语;2.表达主观判断的定语;3.描述客观表象的定语;4.国别定语;5.原料质料定语;6.用途定语;7.中心词。但是, 当过多的定语词组出现时, 可以通过用in或of等介词引导的定语词组或者用that或which等连词引导的定语从句对部分定语词组进行后置处理, 以此来保持结构上的平衡。

汉语中出现多项定语修饰同一中心词时, 常用的词序为:1.限定性定语;2.国别定语;3.时间、地点定语;4.数量、种类、次第等定语;5.判断性定语;6.陈述性定语;7.本质性定语;8.中心词。汉语里没有后置定语。

英语多项状语的词序一般为:1.条件状语;2.目的状语;3主语;4.程度状语;5.谓语;6.方式状语;7.频度状语8.时间状语;9.宾语。

汉语多项状语的词序一般为:1.主语;2.目的状语;3.时间状语4.条件状语5.方式状语;6.频度状语;7.程度状语8.谓语;9宾语。

(二) 断句译法

在英语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又长又复杂的句子。英语读者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了。在多数情况下, 原封不动地对原文中的长句进行翻译, 往往会使读者对译文感到费解。在汉译文时, 我们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长句。因此, 把一些长句断开来翻译也是翻译中经常要遇到的。这种翻译方法就叫断句译法。请看下面断句译法的实例。

1.It is certain that man will eventually solve the riddle UFO.

人类最后必将解开不明飞行物之谜, 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拆开名词从句)

2.At the White House, which had announced that President was staying up“until a late hour getting bulletins from the Bonus Army front, ”discrediting the BEF became the official line. (W.Manchester,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白宫宣布总统“深夜不眠, 批阅不断送来的征讨‘补偿金远征军’的前线军情报告”;诋毁“远征军”成了官方的拿手好戏。 (拆开定语从句)

3.这首歌并不曾继续多久, 就和笛声共同消失在黑暗里了。 (巴金《家》)

The singing did not last very long.Soon, together with the sound of the flute, it faded away in the darkness. (拆开状语从句)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关于断句的参照性规范:

1.汉语句段虽然较短, 但语段往往很长;语段中, 有句子, 也有具有句子功能的词组。因此, 在汉译英中, 有一个分切 (断句) 问题。我们不能将这类语段的句段译成松散的互不相联的英语句子。

2.由于汉语句子多意合, 语段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常处于隐含状态。因此, 首先, 就要析出各句子 (词组) 及句子 (词组) 之间隐含的逻辑关系, 并反映在英语连接成分上。

3.一般说来, 汉英转换时汉语长句可按源语标点进行分切。但更重要的是按汉语内在的叙述层次, 在并列、转折、递进之间及结语之间进行分切。

4.分切时, 既要照顾汉语原句的意义, 又要顾及英语的行文便利, 顾及英语的可读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避免不顾源语逻辑思维完整性的断章取义。

(三) 合句译法

汉语的语段以“形散而神聚”为特征, 而英语具有比较严谨的形式组织要求。因此, 显而易见, 汉英翻译中必须研究如何加强源语语句的组织程度, 化“流散”为“聚集”, 也就是并句问题。汉译英中并句的基本手段如下。

1.运用英语分词修饰语。

英语的分词短语可以用来翻译汉语的连动结构, 因为连动式动词结构中往往可以析出一个动词带有伴随、旁衬、辅助作用, 也可以表示动作发生的先后次序;这时就可以将这个 (或这些) 起辅助作用的动词译作分词结构, 例如:

他脱了鞋走进屋里。Taking off his shoes, he went in the room. (先后)

她指着他骂道……Pointing at him she shouted abuses that.. (伴随)

他晃晃酒杯一饮而尽。Shaking the glass he drained the wine. (辅助)

2.运用英语动词不定式。

在英语中动词不定式比现在分词用得更多, 因为它除了可以用作修饰语 (定语性及状语性) 外, 还可以用于表示意向、目的、意愿等, 来补充、限制、扩展定式动词的意义和功能。因此, 用以翻译汉语中的动词连用实现的并句很有用处, 例如:

每年藏历五、六月, 湖边到处都有佛教徒, 前来转经拜佛。

In the 5th and 6th month of the Tibetan calendar each year, many Buddhists come to the lakeside on pilgrimage to pay home age and pray.

英语不定式的功能不止于修饰语, 它还可以名词词组的形式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和补语在汉译英中实现并句, 例如:

普遍的看法是, 简化手续, 提高工效, 比给企业经济方面的优惠更为重要。

It is a general opinion that to simplify formalities and to enhance efficiency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o give preferential economical treatment to enterprises.

3.运用英语形容词及形容词短语。

除了分句与不定式外, 定语性修饰语还有形容词 (常有一个以上的并列式即“链式”形容词) 、介词短语、同位语短语等, 这些结构都可以用以在汉语中作并句手段, 例如:

医院里恬静、安适, 有一种家庭气氛, 使母亲很快解除了对大手术的焦虑。

Restful, agreeable and home-like, the atmosphere of the hospital immediately relieved Mother of the anxiety of the difficult operation.

相当于形容词的定语性过去分词也具有这种离析句子主干的灵活性。例如:

人真是可笑的动物, 一点极微末的小事情, 便会受到很深的影响。

Men are really laughable creatures, so easily upset by trifles.

4.运用英语介词短语。

英语介词短语是极活跃的修饰语结构, 既具有定语性, 也可以具有状语性, 因此使用介词词组是汉译英中并句的良好手段。利用英语介词词组并句应摆脱汉语表层结构的制约, 英语介词常常可以译为汉语动词。例如:

凭信用证开具汇票, 向押汇银行提示凭证, 于180天内付款, 利息为年息百分之八点五, 由买方负担。

Payment shall be available by draft drawn under L/C payable not later than 180 days after presentation of documents to the negotiating bank of the L/C, together with an interest of eight point half percent per (8.5%) annual for buyer’s account.

摘要: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英句式差异作了比较分析, 并从理论到实践论述了汉英句式比较与翻译对策。

关键词:英汉,句式差异,翻译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刘宓庆.汉英对比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

[3][5]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4]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6]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 篇11

关键词: 文化 词汇 英汉翻译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文化词汇,这些文化词汇在各自的文化中具有特定的含义,而且大多数文化词汇都含有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通常是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具有独特含义的形象,它们是其他文化中没有的,或者是虽有而不同的东西,因此非常难译。比如,汉语中的“龙”通常译为dragon,有人认为这是误译。因为“龙”在中国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形象上显得高贵而威风,后来成为九五之尊的帝王所专用,皇帝的宝座叫“龙椅”,皇帝的袍子叫“龙袍”,皇帝的音容笑貌叫“龙颜”,而老百姓则想“望子成龙”,或“鲤鱼跳龙门”。英语中的dragon一词源于《圣经》,在西方人眼中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形象上与中国的龙很不相同。西方漫画上的dragon身形短胖,无鳞片,长着箭头尾,相貌丑陋,还有一双并不漂亮的翅膀。二者相去十万八千里,它们唯一的共同点是二者均为想象之物,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应将“龙”译为loong或Chinese totem。但有的学者认为dragon的译法年代已久,对中国文化了解的人已经习以为常,中国“龙”的形象大多数人已经非常熟悉,所以没必要另觅别的译法。可见,文化意象对译者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

文化特征强烈的词汇应该如何译,并没有统一的公式。一般情况下,文化意象的处理可以运用异化、归化、折中翻译和音译四种译法。下面以crocodile tears词组为例,具体说明上述四种译法及运用。

一、异化译法

异化译法是译文中保留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按字面直译。如crocodile tears词组,用异化译法可以译成“鳄鱼的眼泪”,汉语保留了“鳄鱼”和“眼泪”的意象。

其实“鳄鱼的眼泪”并不是中国文化里的一个意象,读到这个词组的中国人并不会把它和“虚伪”的意思联系起来,因此最早用异化译法将crocodile tears译成“鳄鱼的眼泪”的译者其实是冒了一个险。实践证明,中国人接受了这个译法,“鳄鱼的眼泪”也变成了佳译。能否使用异化译法,译者需要具备以深厚的语言文化功底为基础的直觉和判断力,要能够判断得出原文的某个意象是否易于被译入语文化的人民接受。如果有人把a literary lion(著名文学家)直译成“文学狮子”,恐怕不会被中国文化接受,这种译法最后可能会被淘汰,因为中国人一般不会用凶猛的野兽来形容儒雅的文人。

二、归化译法

归化译法亦称对等译法,即用译入语里的文化意象来取代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用译入语中既有的词汇来翻译,如把shed crocodile tears译成汉语里现成的词组“猫哭老鼠”,原文的“鳄鱼”变成汉语的“猫”,此句还增加了一个意象,即哭的对象“老鼠”,shed crocodile tears译成“猫哭老鼠”,使译文完全中国化,没有半点翻译的痕迹,很多人赞同这种译法。但是“猫哭老鼠”非常口语化,在文学作品或者某些非正式的文体里才会使用,而crocodile tears在英语里的使用范围则比较广泛。既然“鳄鱼的眼泪”已经被广大中国读者接受,而且已经成为汉语的一部分,那么就crocodile tears而言,尽量采用异化译法,除非用“鳄鱼的眼泪”使上下文不自然,有牵强感。像lions mouth这个词组,则不宜使用异化译法译成“狮口”,而是归化译成“虎口”或“虎穴”,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狮子不具有老虎即成的意象,且汉语中已有“虎口”、“虎穴”等词,译成“狮口”就不像“鳄鱼的眼泪”那样具有新鲜感而易于被读者接受。

三、折中译法

折中译法是提炼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并舍弃文化意象,如将crocodile tears译成“假惺惺的眼泪”。上文所述的归化译法翻译带有意象的文化词汇,虽然改变了原文的意象,但可以用别的意象代替,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生动性,而折中译法则完全抛弃了生动形象的文化意象,这种办法是在异化和归化两种方法都不可能或不太恰当的情况下使用。如a literary lion直译成“文学狮子”很难被中国读者接受,而归化译法也很难运用,因为汉语中找不到其他可接受的意象来取代原文的意象。汉语里虽有两个意象“巨匠”和“泰斗”,但将a literary lion译成“文学巨匠”或“文学泰斗”言过其实,并不准确。A literary lion意为a celebrated author,所以译成“著名文学家”或者“著名作家”较为妥当。折中译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失去了原文的意象,是文化意象翻译中的下策。

四、音译法

有些文化词汇和意象在译入语里面是空缺的,而且很难用一两个字准确地译出其意义,这时需要把原文的发音直接转换成相同或相近的语音,这种翻译方法叫做音译法,如tank(坦克)、pizza(披萨)、功夫(konfu)等。翻译时应首先考虑前几种译法,尽量避免使用音译法。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扩大,汉语也有一些文化词汇通过音译进入英语,如yin(阴),yang(阳),没有翻译成“negative”和“positive”,“风水”没有译成“wind and water”,而是采用了音译fengshui,因为这些词汇具有特等的文化内涵,不是指具体的物质,直译难以表达它们的内在含义。这种具有强烈文化特征的词汇,其译文对原文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日趋融合,西方读者对它们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

除了上述四种主要译法之外,文化词汇的翻译有时候也会使用其他综合译法,“直译+解释”即是其中一种。比如“驴打滚”,属于北京风味小吃,就是年糕卷沾黄豆面,如同驴在黄土地上打滚,非常形象生动,如果直译成D rolling on dust ground,就可能会使外国人如坠云雾之中,若再加注Roll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coated with soybean flour,looks like d rolling on dust-ground,这样读者就一目了然了。

文化词汇翻译中经常会碰到文化意象的处理问题,没有统一的翻译方法和公式,译者应把握上述基本方法,具体分析每一个意象,并根据上下文和译入语读者的情况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英汉句法差异与翻译 篇12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 因而在其发音系统、句子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正是由于不同的语言之间句法现象的差异决定了在翻译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因此要做好翻译工作, 就必须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现象差异有充分地了解, 并运用于翻译实践中。

2. 句法差异的表现方面

2.1 句子结构

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英文的句子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习惯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而西方人的思维是分析型的, 这种思维方式的区别反映在句子结构上有显著差异。总的来说, 英语的每个句子必须有一个主语, 而且只能有一个主语, 即使在语义上找不到谓语的主语, 也得在形式上造出一个虚主语, 如英语中的“形式主语”、“it”和虚主语“there”。它的基本结构就是“一个句子=一个主语+一个谓语”, 而且在谓语位置上只能出现一个动词, 动词与作主语的名词之间存在一致关系。汉语句子并不是以动词为中心的, 汉语基本分为两部分:主位或述位。主位就是指一个话题, 述位即相关的描述与评论。

2.1.1 主位类型

2.1.1. 1 名词主位。如:生活是什么? (What is life?)

2.1.1. 2 动词主位。如:走那么远的路买这么点东西值得吗? (Whydid you take such a long way for such a thing?) 汉语的句子是话题型的, 它的主语可由表示时间、地点、方位、工具材料、方式等各种词类充当, 都是关于一个个的话题, 与后面的动词没有什么关系, 话题后面是对话题进行陈述或评论的。汉语的主谓结构复杂, 但并不像英语那样以谓语为中心, 主语可以省略, 以语序或语义为中心。

2.1.1. 3 形容词主位。深刻还是肤浅最终要显示出来的。 (It will show whether it is profound or surficial.)

2.1.1.4分句主位。你领悟了情的真谛不是很好吗? (Is it not good for you to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emotion?)

2.1.2 述位类型

2.1.2. 1 名词述位。如:他, 上海人。 (He is from Shanghai.)

2.1.2.2动词述位。如:这些仙女唱歌唱得好听哩。 (The fairy sings very well.)

2.1.2. 3 形容词述位。如:祖国真伟大。 (Our motherland is so great.)

2.1.2.4分句述位。如:这样的好事大家都应该做。 (Everybody should do such a good thing.)

上面的例句显示, 在翻译中, 英汉句子结构有时候可以不转换, 但有时是需要转换的, 我们只有充分把握句式上的区别才能够更好地做好翻译。英语的句式是“树干型”, 而汉语的句式是“竹节式”, 这种不同容易使学生在句式方面出错。首先, 母语干扰是中国学生在产生双宾构式时的主要错误原因, 在理解“spend”时, 常常发生“It spends me some days.”这样的双宾错误, 在“provide”“remind”等与汉语的词义对应却不同于汉语句法时容易混淆, 在英语中, 这些词不能用于双宾, 而在汉语中我们可以说“提供人们更多机会”、“赠送他礼物”。其次, 在使用存在句式时, 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The classroom has 50desks”, 而在英语里, 表示存在的“有”时, 要用“there be”结构。在使用这个结构时, 要根据后面最近的名字的单复数来决定谓语, 这往往使学生也出错, 如:“There are a book and some magazines.”

2.2 句序

汉语里, 常常把时间、地点等名词放在句子的前面, 而英语却放在句尾, 在写应用文体时, 日期也是放在前面的, 与汉语的相反。在写作中, 学生也习惯用“I and Jim went to the park.”而事实上, 英语的习惯是把别人的名字放在自己名字的前面。在否定句的使用上, 学生也容易出错。如:“I think he will not come.” (我认为他不会来。) 但在英语里“not”应该放在动词“think”之前, 应该说“I don’tthink he will come.”

2.2.1 时间顺序

在英语句子中, 时间从句可在前可在后, 汉语则通常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叙述。如:I went out for a walk after I had dinner. (我吃了晚饭后, 出去散步。)

从上面句子可以看出, 汉语译文是根据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翻译的, 是先“have dinner”, 再“for a walk”。

2.2.2 逻辑顺序

英语中, 一般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句中, 表示原因的从句的位置可以在主语之前, 也可以在主句之后。汉语中则多数是“因”在前, “果”在后。如:He had to stay at home yesterday because he was ill. (因为他病了, 昨天他不得不呆在家里。)

同样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从句中, 条件从句的位置可以在表示结果的从句之前, 也可以在主句之后, 汉语中则多数是条件在前, 结果在后。如:He who would eat the nut must first crack the shell. (要吃核果, 必先敲壳。)

由于英汉句子在句法结构上的本质区别, 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就要打破原文的句子结构, 重新安排译文的句子。

在把英语译成汉语时, 主要问题是把原句的空间结构转化为汉语的时间或事理顺序的句子, 按照汉语的习惯, 重新安排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请看下面的例句:

Poverty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been ascribed by the North to low productivity, inappropriate domestic policies and inadequate national effort.

这是一个简单句, 其中只出现了一个动词, 即“ascribe”。如果我们也套用“主语—谓语”的结构框架将本句译成汉语, 结果会是一个听起来非常别扭的句子:“发展中国家的贫困, 在北方看来, 是因为很低的生产率, 不当的国内政策和不够的自身努力。”根据汉语句子的特点, 我们可以将其转换成:“发展中国家的贫困, 在北方看来, 是因为生产率低下, 国内政策不当, 自身努力不够。”

同样, 在把汉语译成英语时, 要根据英语的习惯, 把汉语句子的动词译成英语中的非限定动词, 或者将汉语句子分译成几个英语句子。

2.3 英语的被动语态与汉语的被动句的差异

被动语态的广泛使用是英语有别于汉语的又一特点。在汉语中, 被动语态的使用远远低于英语, 英语被动语态的句子如果不强调动作的执行者, 译成汉语时, 很多情况下都译成主动句。请看下面的句子:Kissinger was sodevastated by Rockefeller’s defeat that, according to one ac-count, he wept. (基辛格为克菲勒的失败伤心透了, 有人说他哭了。)

在上面的句子中, 被动语态结构“was devastated”在翻译中进行了适当处理。但英语的被动语态译成汉语时, 根据情况也可以翻译成被动句。汉语中常用“给, 受, 为……受”形式表示被动。如:This book was translated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这本书是从英语译成汉语的。) 在英语中, 有“It is believed that……”这样的句子, 在汉语的句式中是没有的。因此在汉译时, 必须进行句式调整, 使译语符合各自的语言习惯。

3. 句式转换及对翻译的指导

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经常需要根据其目的语的句式进行必要的转换, 对句序进行适当的调整。

3.1 调整句子结构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在翻译时要遵循这一特点对句子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以符合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表达习惯。如:The astonished reader must be called upon to transport himself ten thousand miles to the military station of Bund League, in the Madras division of our Indian Empire. (读者准会觉得吃惊, 因为我现在要请他走一万里路, 到我们的营地, 印度的玛德拉。)

3.2 调整句子长度

在英语中, 我们经常看到又长又复杂的句子, 在多种情况下, 我们若原封不动地对原文中的长句进行翻译, 往往会使译文读者感到费解。因此, 把一些长句断开来翻译, 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如:Itiscertainthatmanwill eventually solve the miracle of UFO. (人类最后必将解开不明飞行物之谜。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而在汉译英时, 则有必要, 也有可能把两个以上的汉语句子合成一个英语句子。

3.3 调整句子的重心

英语句子一般采用前重心, 汉语中则大多是后重心。比如, 汉语中的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次要信息往往放在句子的前半部分, 而将重要信息放在句末。在翻译时, 要注意这种差异, 积极地进行调整, 以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如: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 in 1949。)

4. 结语

综上所述, 英汉句法现象在自己结构、语序、被动语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我们可从英汉句法现象对比中总结出规律与翻译技巧, 在翻译实践中注意他们的异同, 并加以利用, 这样才能正确地进行翻译转换。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在语音、词汇、句法、语法等多个层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仅从句型、语序等方面探讨英汉句法差异及翻译。

关键词:英语,汉语,句法差异,翻译

参考文献

[1]Xiao Liming.English-Chinese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3.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5]张培基, 喻云根, 李宗杰, 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上一篇:融合教学模式的优化下一篇: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