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延伸的视角看英汉词汇的内涵差异

2024-05-23

从文化延伸的视角看英汉词汇的内涵差异(精选3篇)

从文化延伸的视角看英汉词汇的内涵差异 篇1

关键词:英汉隐喻,跨文化审美,文化内涵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变得空前频繁,全球性文化正在形成,我们不能仅停留于本位文化和中西“二元对立”的立场,而应从跨国的、跨文化的视角去考量事物。这就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一、跨文化审美

全球化的出现使得跨文化活动日益增多,作为一种重要的美学现象,跨文化审美现象近来已成为学者关注的新热点。跨文化审美是指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所有在主体历史经验以外的事物所给予主体的美感。与其他审美活动一样,跨文化审美首先要涉及到对审美客体的认知、判断以及评价等问题,这是审美判断和美感最终获得的基础。在审美认知阶段中,处于不同文化的人会根据其自身的文化规则对信息进行一定的取舍、传递和转化。在跨文化的审美活动中,只有当主体的大脑中具备了构成某种形象的图式时,异质文化才易被主体纳入其感知的范畴,也才能使主体进行其形象的创造。反之,若异质文化相对主体是完全陌生的,不存在主体原有的心理图式中,就很难被主体所感知,也就谈不上对其进行审美了。

跨文化审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其特有的文化语境。但是,跨文化审美的最终实现却可能突破话语霸权,充分呈现出“异”在“差异”和“多元”中所包含的美,从而更利于促进人类文化自由、平等的交流、沟通。可见,在跨文化审美语境中,对话各方都应是“话语主体”,对话双方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而非“权力关系”。跨文化审美视角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多元文明的形成及发展,反映人们日趋丰富的审美情趣。

二、隐喻

隐喻(metaphor),这一生活中普遍现象,是国内外受到瞩目的热点话题。隐喻的研究原本仅局限于修辞学和语言学的领域,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目前隐喻研究已进入综合学科研究,并渐成为文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翻译学、哲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很多新的理论和新的视角纷纷涌现,其中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与约翰逊的“映射理论”是隐喻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隐喻被视为是从一个范畴域向另一个范畴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源域”(source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隐喻研究自此从修辞格和语义研究转向了认知研究。

发展至今,隐喻已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修辞方式,还渐渐演化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现象。隐喻映射文化,也反映一种认知模式,而文化反过来又成为理解和阐释隐喻的重要工具。陈家旭认为语言世界观是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的主要哲学基础。语言世界观认为思维影响并决定语言;语言影响思维和思维方式,不同语言认识世界的图像和方式不同。因此,不同文化环境对隐喻的使用既有共通性,又有差异性。因此,本文拟从跨文化审美视角来探讨中西方英汉隐喻的文化内涵及其美学价值。

三、英汉隐喻的文化内涵

1.隐喻与思维方式。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积淀了其民族文化中最为核心、最为稳定的因素。特定文化所具有的思维方式无疑是影响隐喻表达的众多文化因素中最直接和最明显的因素之一。Lakeoff和Johnson (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其本质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根据固有知识,设置两种表面上不同属性事物之间的联系。由于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情感体验,人们的在思维和行为本身的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这就使得中西方隐喻在思维模式和语言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共性,也就表现为不同民族在美的价值观上的趋同性。例如,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All the seas gang dry”和“rocks melt with the sun”,即通过时间上的共性形象地描述了一段海誓山盟的爱情。在汉语中也有基于共性来歌颂爱情永恒的词句,如“海枯石烂”。由于其本体、喻体、喻意的相似和联想的对等使得英汉民族共同进入了美的境界,产生美的愉悦,体现出了人类语言联系美的和谐统一。另外,因不同文化的审美主体主观意念的不同,文化差异会使话语的情感意义有差异。如,中国传统文学常把蝴蝶看看做自由之象征和对爱情的至美追求。汉语中有“化蝶”、“庄周梦蝶”的隐喻表达。但是,蝴蝶在英语中则无此喻意,却会让人联想到“轻浮“之意,如,“socialbutterfly”。可见,话语蕴含的意义和情感信息在某个民族或某些人身上产生美感愉悦、具有美学价值;而对另一个民族或另一些人来说,却会因文化差异影响到对美的表达意义和美的价值感受。

2.隐喻与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与隐喻是不可分割的。而在意识形态的诸形式中,宗教信仰对人们思维的影响是最大的。中国人长期信仰的是佛教、道教;西方人笃信的则是基督教,这必然会使英汉隐喻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汉语中有许多隐喻与佛教相关。如“借花献佛”“抱佛脚”“读圣贤书”“灵丹妙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英语中则有很多与基督教相关的隐喻。如,“the salt of the earth”,是来自《新约·马太福音》,比喻“社会中坚”。而汉语的“盐”却无此喻意。再如,英语习语“the apple of the eye”,出自圣经中的“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 (《圣经·旧约·诗篇》),“apple”一词这里喻指的是“瞳孔”(pupil),比喻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某个最心爱的人或最珍贵的东西。而汉语中类似表达则为“掌上明珠”。还有“Garden of Eden”(幸福的地方),“Juda’s kiss”(犹大之吻),“bear one’s cross”(受苦难)等等。以上例子表明不同的意识形态会造成英汉隐喻在其各自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但作为一种生动的语言形式,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中的隐喻均巧妙地再现出事物的本质特性,达到了形式与功能之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的联想,也正是这一点产生了语言之美。因此,在人类在审美的感受中,只要隐喻的运用在形式和内容上为受众接受,只要两种不同质的事物间的联系在整体上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时,这一隐喻即揭示出了事物的联系美,具有美学价值。

3.隐喻与生活环境。言语像一切文化因素一样,与地理因素或生活环境相关联。要深刻体会英汉隐喻的美学价值,必须要将其美和艺术的具体形态置于其不同民族生活环境下的情境之中。审美主体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会影响隐喻喻体的选择。例如,大家熟悉的汉语中的“东风”和英语中的“西风”虽喻体不同却表达了相同的喻义。英国是个岛国,在英语隐喻表达中有着丰富的海洋词汇。如,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drink like a fish(牛饮);give up the ship(放弃); fish in the air(缘木求鱼)等。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响深远的农耕文化使得汉语中许多隐喻与“牛”相关。例如,“孺子牛”“老黄牛”“九牛一毛”“钻牛角尖”等。

总之,隐喻现象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是以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通过隐喻得以继承和发展,诠释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并促进了现代文化的交流、发展和交融。为大家熟悉的牛年春节祝福语“Happy牛year”(Happy newyear)即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典型例子。这里因“牛”与“new”相似的发音而做的巧妙替换,不仅达到了诙谐幽默的效果,而且表达出人们对新春寄予的美好祝愿。上述隐喻表现的形式和内容的接受在整体上的和谐与统一,也满足了现代受众在多元共生的审美背景下对美感的需求,体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英汉颜色词汇内涵的跨文化现象 篇2

英汉颜色词汇内涵的跨文化现象

颜色词汇不仅反映着颜色的物理属性,也折射着社会属性和时代特征,在文学作品中也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中西方国家文化背景不同,颜色词汇在中英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有着很大差异.从英汉颜色词的不同涵义我们可以看到英汉民族不同或相同的`民族心理;由于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语言影响.因此,学习英语有必要了解并掌握颜色词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和不同意象.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跨文化现象.

作 者:马慈君 Ma Cijun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031刊 名:保山师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OSH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8(6)分类号:H31关键词:颜色词汇 文化内涵 跨文化现象

从文化延伸的视角看英汉词汇的内涵差异 篇3

一说到语言, 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文化。同样的, 一说到文化, 人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把它和语言联系起来。那么, 究竟什么是语言, 什么是文化, 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对于语言的定义, 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 现在中国语言学界普遍认同的是:语言是人们用于交流的一套可以任意组合的声音符号系统。多年来, 不断有学者对这些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 但是他们都毫无例外地认为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的, 尤其是几千年以来潜移默化宗教为等传统文化对各民族各国家丰富多彩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和对于言的不同理解有着深刻的影响。有鉴于此, 人们又会产生另一个疑问, 不同的文化内涵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内涵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在此之前, 已经有不少学者在这个领域做过一些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邓炎昌和刘润清在《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一书中从多角度探讨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本文将就这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通过追溯东西方不同的宗教文化和哲学基础来探究汉语和英语中一些词汇在字源意义上的根本差别。

二、英汉文化传统和语言内涵差异比较分析

由于不同的传统文化和哲学基础, 中国和西方各国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阐释。在中国, 根据年龄和亲疏关系, 对亲属有很多种不同的称谓, 而且要对亲属分出姻亲和血亲。而在英语国家当中, 亲属关系的称谓则要简单得多。比如说:K atherine’s brother m arried John’ssister.这句话看似简单, 但是要把它翻译成汉语却很让人头疼, 因为翻译者需要考虑K atherine’s brother究竟是比K atherine大呢还是小 (汉语里面大的叫哥哥, 小的叫弟弟, 概念和关系都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亲属之间的称谓非常复杂, 而且人们一听或一看就知道他们之间的亲属关系。比如中国人的表兄弟表姐妹实际上还要分姑表, 舅表和姨表, 内外侄女也同样要分姑侄, 舅侄和姨侄。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非常复杂而且很重要, 亲属关系和亲属称谓就更不用说了。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对人际关系看得并不是很重要,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称谓也不重视, 即使是年轻人称呼老年人都可以直呼其名, 家庭成员和亲属之间也是如此, 这在中国则被视为不礼貌。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了解分别影响中国和西方几千年的儒、释、道传统和基督教传统。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而且是开山祖师, 他生活在中国古代的东周时期, 当时的国王权力势弱, 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混战, 人民生活困苦, 传统的礼节不再被人们所遵守。孔子认为当时的混乱局面的根结就在于传统礼教的沦丧, 于是他提出了一套以君、臣、父、子为主要内容的“正名”理论。所谓“正名”就是国君要像国君, 臣子要像臣子, 父亲要像父亲, 儿子要像儿子, 各种人都明白自己的等级和身份, 什么样的人跟什么样的事情, 决不做名分以外的事情, 这样才能保证国泰民安。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家的观念或亲属关系被多次提到并运用于儒家理论当中。

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生活的年代是在罗马帝国。他当时用了两条戒律概括了《旧约全书》的所有戒律:一是“Love the Lord thy G od.”, 二是“Love yourneighboras yourself.”基督教认为, 在基督教这个大家庭里面, 出了家长耶稣以外, 其他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应该像兄弟姐妹那样互相帮助。

基督教很重视人们相互之间的距离或独立。为什么基督教的教义会有这样的内容呢?这是因为在当时罗马帝国的统治下人民生活艰苦但是又无法摆脱当时残酷的现实, 超自然的上帝耶稣则恰好能够是他们暂时摆脱现实的烦恼。于是乎, 时间所有的伦理关系、人际关系都不重要了。

三、结论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源于古代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文化传统对语言差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分别衍生出不同的人际关系观念和价值观念, 而这些不同的文化和观念又在不同的语言内涵当中得以体现。本文所列举的例子只不过是语言中所隐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里面的点滴而已, 还有其他很多方式和角度可以对其他一些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比较, 比如英汉习语当中的动物, 或者从其它层面比如句法结构, 语篇语体等进行比较分析研究。通过本人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分析, 希望能够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有一定的帮助, 同时也尽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摘要:本文以人际关系称谓传统观念为例, 探讨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 比较分析了英语和汉语不同的语言内涵差异, 以求帮助读者加强对英语的认识。

关键词:宗教,文化传统,差异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高旭东, 吴忠民.孔子精神与基督精神[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3]胡壮麟, 刘润清, 李延褔.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上一篇:以危机为题的700字初二作文下一篇:医学专业大一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