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看英汉文化的异同

2024-10-20

从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看英汉文化的异同(共13篇)

从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看英汉文化的异同 篇1

论英汉动物词汇文化意义的异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使世界上的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文化差异赋予同一动物词语不同的意义,相同的文化意义又由不同的英汉动物词语来表达.英汉动物词汇文化意义的.契合与冲突主要是由于语言和变化的差异造成的.

作 者:李霞 LI Xia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外语系,陕西,榆林,719000刊 名: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0(2)分类号:H313关键词:语言 文化 英汉动物词汇 异同

从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看英汉文化的异同 篇2

自古以来, 动物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动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它们被当作人类的朋友, 为人们服务, 或被当作宠物给人类带来欢乐;另一方面, 许多动物被人们赋予神性, 视为图腾, 顶礼膜拜。这些动物形象积淀着特定的民族心理, 负载着人们的感情。长期以来, 人们便用与动物有关的词来描写有关的人或物, 赋予动物词汇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 不同的人生观, 以及不同文化的审美观, 动物词汇的内涵意义会因为语言的不同而不同。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基石。人类居住在含有一定社会和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因此, 人类行为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形式的影响, 包括我们的语言方式。Guerra Stone曾经指出:“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 紧密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样它也是形成和塑造文化的重要的中介桥梁。

二、文化内涵差异性的原因

2.1 地域原因

文化的形成和当地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且深受其影响。人们居住在不同的环境将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在英语和汉语中, 许多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性均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

例如, 生活在高山的人们会更多地采用高山上的词汇来表达词语的意义, 而生活在热带的人们拥有更多热带水果的词汇和内涵。与此同时, 地域环境的不一样, 生活习惯、饮食条件等等都不一样, 所传达的意义也不一致。

2.2 历史原因

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历史文化, 这其中有被后人传颂的诗文、寓言、传奇、传记等等。其中, 最重要的是暗指这种形式, 它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征。这些所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文化遗迹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将很好地帮助后代了解和学习历史。对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学习将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英语和汉语之间文化内涵的差异性。

每个民族都经历了千秋万代的历史变迁, 每个时代所继承下来的某些事物的文化内涵意义均有所改变或者添加或者减少甚至完全消灭等等。这些所喻指的意义均对后来的文学现象和学习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三、英汉动物词汇的对比研究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重点分析英汉动物词汇的对比。具体分析说明如下:

3.1 动物词汇一样, 文化内涵相似

众所周知, 所有的人类均住在同一地球, 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他们对这个客观的世界所形成的感受和认知有着相似性。所以, 根据最基本的外貌、声音、习惯特征等等, 英汉动物词汇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涵, 两者之间有着一样或者是相似的联系。

例如, “狼”这个词在英语和汉语中是表示一样的意思。文化内涵也相似表示凶猛、贪婪、杀戮等等。在汉语中, 许多成语与“狼”这个动物词汇息息相关, 例如“狼心狗肺”, “狼狈为奸”, “引狼入室”等等。在英语中, 同样也有相关的俗语, 例如 “as cruel as a wolf”, “throw to the wolves”, “He is a sheep in wolf’s clothing”, “have a wolf by ears”, “wolf down”等等, 这些词汇均表达了和汉语相同的文化内涵意义。

3.2动物词汇不一样, 文化内涵相似

同样,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很多时候, 表达动物的词汇不一致, 却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涵。例如, 汉语中有一个成语“胆小如鼠”, 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像一只老鼠那样胆小害怕。英语中也有一些词汇如 “rabbit, chicken, pigeon”来形容一个人如兔子, 如鸡, 如鸽子一样胆小。又例如,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通常用牛来耕地而英国更多的是用马来耕地。所以, 很多时候表达的动物词汇不一样, 但所描述的文化内涵却是相似甚至是一样的。

3.3动物词汇一样, 文化内涵不一样

我们可以从很多英语书籍中了解到, 许多相同的动物, 表达的寓意、文化内涵却不一样。这是一种文化差异性最真实的体现。因为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文化所造成的, 所以出现动物词汇一样, 但是体现的文化内涵不一致也是理所当然、不可避免的。

四、总结

只有我们首先对英中两国历史文化有深厚的了解基础以后, 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词汇之间的文化内涵。对于加深对英中两国的文化了解十分有必要, 并且消除由于缺乏对历史文化的了解而产生的障碍显得更加至关重要。因此, 对于动物词汇之间的文化内涵差异性有更深远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黎汉才.英国文化习俗词典[M].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1. (1) :86-93.

[2]李悦.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2003 (5) :3-5.

[3]李茜.英汉动物词汇的意蕴异同探究[J].怀化学院学报, 2007, (7) :2-3.

从动物词汇看英汉文化异同 篇3

摘要:本文针对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特点,揭示两种语言中利用动物词汇表达语言意义的对等性和差异性,对英汉语言中最常用的动物词汇的运用进行探讨,以促进语言学习、翻译和跨文化交际,避免语言交际中的误解。

关键词:动物词汇;英汉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众所周知,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每个词除了具有字面意义(denotation)外,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cultural connotation),即该词所隐含的附带的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褒义和贬义等。因此,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一、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及产生基础

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是指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产生的意义。这种文化是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隐喻义、借代义、联想义、象征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和动物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通常动物词汇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是多方面的。廖光蓉认为,动物词汇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有三点:一是动物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等特征;二是民族的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包括神话、宗教、传说、历史、文学、艺术、语言、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三是联想,联想是指把动物和另一事物联系起来,而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文化心理对于联想的产生起着潜在然而也是重要的激发和引导作用。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有些是一致的,如fox(狐狸)都用来表达“狡猾”。但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制约,有些会有偏差,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如凤凰(phoenix),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是百鸟之王, 人们曾用凤凰比喻皇后。所以在汉语中凤凰象征“吉祥”。然而英语中phoenix寓意“纯洁”, 还有“再生、复活”的涵义。如 Religion, like a phoenix, has been resurrect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war.

二、动物词汇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表现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 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人们也常常借动物来寄托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许许多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 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

(一)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语义运用的文化内涵对等性

对等性是指英汉语言中在表达某一语义时,词汇中所涉及动物名称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名称所代表和体现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联想意义。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英汉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动物词汇,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完全对应的动物词汇在英汉互译中完全可以保留喻体,并采用直译的手法。例如,公鸡(cock),中英文中都表示“骄傲”。英语里说as arrogant as a cock,汉语是“骄傲得像只公鸡”。“I have been like the frog liv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well who thought? the world was a little round pool of water, imagining that our girls here were unmatched; but now, without searching for a field ,here on this very spot I see others who surpass them.”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价只说现在的这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谁知不必远寻,就是本地风光,一个赛似一个(《红楼梦》)。又如,汉语中“猪”象征“愚蠢、笨拙、脏乱、好吃懒做”。 人们对猪是轻蔑的,如:泥猪疥狗、一龙一猪。英语中pig的喻体也基本一样,可用pig比喻a dirty,greedy or bad-mannered person,还有eat like a pig (大吃大喝),make a pig of oneself (吃得过多),buy a pig in a poke (乱买东西,盲目跟从)等足以表明pig的形象不佳。骄傲的公鸡,浅薄的青蛙和蠢猪体现了英汉两个民族共同的爱憎褒贬与审美取向。

(二)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语义运用的文化内涵差异性

所谓动物词汇语义运用的文化内涵差异性,是指由于不同国家、民族生活的地域差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及人们经验阅历的不同,作为反映这些内容的语言载体,也会对同一动物名称在不同语言中产生不同的比喻、象征、联想意义。这样在表达同一语义时,不同语言在使用动物词汇时会不尽相同。

1. 同一动物词汇在英汉文化中具有不同文化内涵

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

龙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的“龙”是吉祥尊贵的,而英文中dragon是邪恶凶残的,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封建社会中“龙”是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龙在人们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中国人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龙可以看成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许多关于龙的成语,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生龙活虎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

2. 一些动物词汇在东西方文化中各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语蝙蝠的“蝠”字与“福”同音,“五蝠”与“五福”同音,象征幸福、吉利。再如汉语“鱼”会让人联想到“结余”、“年年有余”,这是因为汉字可以谐音而转承同音异形字的语义值,而英语词汇音节过多,谐音概率低,通过谐音获得文化内涵几乎是不可能的。汉语文化中,乌龟(turtle)是长寿的象征,中国人认为龟有千年的寿命。龟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历代关于龟的作品很多,且古代墓碑上常以龟为装饰物,龟背上常刻有帝皇的手稿。然而龟也有其贬义。日常生活中,“龟”字是对人的谩骂和污辱。而在西方文化中它不过是行动缓慢的动物而已,无此联想。因此,英语中相对应的bat、turtle、fish就无法使英美人产生诸如“吉利”、“长寿”、“结余”之类的联想。而Turkey(火鸡)在英语中人们赋予它丰富的内涵,talk turkey(打开天窗说亮话),cold turkey(突然停止,完全戒除);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它不过是一种普通的动物而已,火鸡这一动物词汇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联想。

3. 不同的动物词汇在英汉文化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动物词汇在英汉文化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即中英文中用不同的动物词汇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虽然两种语言中所用的动物词汇不同,但它们的比喻意却是相似的。比喻“胆小”,我们立刻会想到“胆小如鼠”,国人常用鼠来形容胆子小。而英语却用rabbit, chicken, pigeon来类比,如as timid as a rabbit, chicken-hearted or pigeon-hearted。我们汉语中的“拦路虎”在英语中就是a lion in the way(拦路狮),“置身虎穴”在英语中是put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把头放到狮子嘴里),“虎头蛇尾”可以译成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来时像狮子,走时像羊羔)。这些成语中的老虎在英译时都变成了狮子。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集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而帮助他们把握英国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以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语言学透视 篇4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语言学透视

从文化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异同有助于语言学习.通过对同一动物词在英汉语言中内涵相同、相反,不同的.动物词汇可能引起相类似的联想、零对应等诸方面的对比研究,可以透析出文化对词汇的影响,也生动地揭示出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这些联系和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传递信息.

作 者:刘英杰 LIU Ying-jie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年,卷(期):“”(6)分类号:G04关键词:文化语言学 动物词汇 文化内涵 比喻 联想

从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看英汉文化的异同 篇5

[论文摘 要] 英汉俗语的隐喻修辞对比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本文试图从无生物、有生物、爱情观和宇宙观的角度进行英汉隐喻修辞的对比,以求由一斑而窥全豹的修辞审美效果。

1.引言

隐喻(metaphor)一词源于希腊语(metaphorn),意为‘a transfer of a meaning’,在汉语修辞学中它又被称作暗喻。陈望道先生在他的《修辞学发凡》中说过:“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其实迄今为止所讨论的“隐喻”,“实际上是不同层面的语言现象”(徐鹏,)。传统修辞学主要将修辞看作是词汇的转用,故传统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主要指词汇层面上的语言使用现象。“相互作用理论”则是在句子层面上讨论本体与喻体之间在词义上的相互迁移和相互影响。“认知隐喻理论”则从认知的角度将隐喻放置在文化层面上予以探讨,试图说明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所独到的隐喻性的认知方式。“语法隐喻理论”似乎同样关注隐喻文化属性,但与认知隐喻理论不同的是,语法隐喻理论更多的是从语言的角度,探讨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何种语言形式表达的。因此本文主要是从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与metaphor的角度来对比英汉中的“隐喻”。

汉学中的修辞学渊源流长。《易.乾.文言》提出“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陈望道(2010)也提出“意与言会,言随意遣”的论述,他还引用了唐彪《读书作文谱》中的修辞观点:“说理之辞不可不修;若修之而理反以隐,则宁质毋华可也。达意之辞不可不修;若修之而意反以敝,则宁拙毋巧可也”。杨先生继而还提出了修辞的三个境界,即“记述的境界”、“表现的境界”和“糅合的境界”,同时指出了修辞学的功能最终所能达到的三个层面:确定意义、解决疑难、消灭歧视。

中英文隐喻中的美学都面对两种审美境界:一是人为的美化,正如古典美学中的“错彩镂金”(华丽或浓艳);二是发乎自然的创作的朴素修辞,即“初发芙蓉”(朴素或自然)(王一川,),这两种隐喻形式不乏出现在大量的日常习语中。

2.关于大自然无生物的隐喻

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逐步积累起来的。语言的产生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表达思想,语言的发展是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逐步认识而不断发展的。法国布留尔(1985)说过:“原始民族的语言永远是精确地按照事物和行动呈现在眼睛里和耳朵里的那种形式来表现关于它们的观念”。这种具象性的原始思维是人类各民族在历史早期共同的思维方式(徐鹏,2007)。人类对外部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从感性到理性的逐渐发展过程。在说明未知的或不熟悉的事物时,人们总喜欢根据事物的相似性或相近性,用已知的或熟悉的事物来进行类比,从而形象地感知新事物。在表达抽象的概念时,人们也往往借助形象的比喻以达到感性的认识。因此比喻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3.关于大自然有生物的隐喻

如同汉语中众多与动物有关的俗语、成语、谚语一样,英语中也有大量有关有生物构成的成语、谚语和俗语。这些自然界的有生物同样会给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带来相似或相近的联想。

4.隐喻修辞中的爱情审美观

隐喻在爱情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最多。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物质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宗教环境不同,不同民族语言的隐喻方式和喻体使用也不同(徐鹏,2007)。在表达爱情时,有的民族喜欢用“花”,如“莲花”、“芙蓉”、“月亮”等来比喻女子的容貌,而有的民族却喜欢用“水”、“玉石”、“小动物”或其他自然物体来隐喻。

汉语中表男女相思和爱情的: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此处的借“晴”比“情”);谢榛的《四溟诗话》:“黄蘗向春生,苦日随日长。”又曰:“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又如:“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此“丝”实为“思”)”;再如:“杀荷不断藕,莲心已复生。”有广东民谣云:“雨里蜘蛛还结网,想晴惟有暗中丝。”以“晴”喻“情”,以“丝”喻“思”;“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汉语中表亲情的:《子夜歌》:“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此“梧子”乃“吾子”也。)”;“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懊侬曲》:“我有一所欢,安在深閤里;梧桐不结花,河由得梧子。”《读曲歌》:“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奈许两无由。”“十期九部果,常抱怀恨生;然灯不下炷,有油那得明。”(此“油”乃“由”之意)。

汉语中表示友情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西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宋陆凯《赠范晔诗》)。

汉语中表女子容颜和身姿体态的:“浓妆呵,娇滴滴擎露山茶;淡妆呵,颤巍巍带雨梨花(乔孟符《扬州梦》)”;“桃脸儿通红,樱唇儿青紫,玉笋纤纤不住搓(《董西厢》)”;“面如满月尤白,眼似秋水还清”;“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污泥而不染,婷婷净植”。

英文中的情感隐喻观:‘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Robert Burns)’(我的爱人似已朵红红的玫瑰。);‘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Marry in haste, repent at leisure.’(匆匆结婚,慢慢后悔。);‘Where there is great love, there are always miracles.’(有爱,便会有奇迹。);‘At the touch of love everyone becomes a poet.’(每一个沐浴在爱河中的人都是诗人。);‘Life is the flower for which love is the honey.’(生命如花,爱情如蜜。);‘You make my heart smile.’(我的心因你而笑。);‘Love’s tongue is in the eyes.’(爱情的话语全在眼睛中。)。

5.隐喻修辞中的政治观与宇宙观

《易.乾.文言》中的“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就充分说明了汉学中的一种修辞观点。《论语》十四《宪问篇》云:“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左传》成公十年云:“《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礼记》三十二《表记篇》云:“情欲信,辞欲巧。”汉学中修辞强调“天人合一”,而西学往往天人二分,在基督教中上帝用语言创造了一切,上帝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可是亚当的子孙道德沦丧,违背了和上帝的契约,于是上帝引发洪水毁灭人类。英语里有很多反映这方面的习语,如‘Olive branch(橄榄枝)’象征和平,‘before the Flood’(指圣经诺亚Noah时代的大洪水,现在用来比喻“很久以前”、“远古时代”)。

6.结语

汉语的俗语修辞从形式上看大多比较工整,用词精妙,音韵对称,节律有序。而英语修辞特点在于手段形象,借代较多,利用隐喻和夸张来达到其语用目的。英汉俗语修辞中隐喻的共同特征都是建立在自身的深厚文化背景基础之上,因此在欣赏其文学美学价值时,同时也欣赏了他们背后的灿烂文化,正好起到了‘kill two birds with one tone(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效果,这正是我们研究英汉俗语修辞及其美学价值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pp: 62.

[2]列维.布留尔[法].(丁由译).原始思维.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pp:150.

[3]王一川.修辞论美学:文化语境中的20世纪中国文艺.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徐鹏.修辞和语用:英汉修辞手段语用对比研究.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pp. 154.

[5]杨树达.老清华讲义:中国修辞学.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pp:001.

[6]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7]阎文培.现代汉英俗俚语对比研究(第一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篇6

摘 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中国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①

《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古文从示。居伟切。、,古文鬼。”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以叠韵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从儿、?象鬼头。自儿而归於鬼也。从厶。二字今补。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故从厶。阴当作?。此说从厶之意也。神阳鬼阴。阳公阴私。居伟切。十五部。凡鬼之属皆从鬼。”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债。中国人常说,“孩子是父母前世欠的债”,父母骂不争气的小孩时,也会说“你这个讨债鬼”。

同时受到道教的影响,鬼亦可修道成仙,造成人、鬼、神混杂的局面。并且道士逐渐取代了巫师的位置,实行招魂、超度、驱鬼等活动。

发展到今天,除了原本的意义外,“鬼”也有了很多其他的意思。《新华字典》关于“鬼”字的词条有6个:(1)迷信的人以为人死之后有灵魂,叫鬼;(2)阴险,不光明:鬼话,心怀鬼胎;(3)机灵(多指小孩子):这孩子真鬼;(4)对小孩儿的爱称:小鬼;(5)对人蔑称或憎称:酒鬼,吸血鬼;(6)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可以看出,“鬼”字的使用多数是带有贬义色彩的,“鬼话连篇”“赌鬼”“人不人鬼不鬼”等。偶尔,会变成带有褒义色彩的词汇,比如有时候用于小孩子身上的“小鬼”“鬼灵精”就是带有宠溺口味的爱称;还有情人夫妻之间,女人称呼男人“死鬼”也是听着不好听,但带有爱意的称呼。

(二)西方的“ghost”

在西方的文学、影视作品中,我们所常见的“鬼”也基本是人死之后的灵魂。苍白的脸颊、飘忽的身影,在阴暗的古堡徘徊,夜晚出来作恶,神出鬼没。

(三)中西“鬼文化”相似的原因。

从鬼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华民族还是西方民族,古代先民将鬼看成非常可怕的东西。这是因为,在原始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科学知识匮乏,非常的蒙昧无知。当原始先民面对疾病和死亡的威胁时,他们没有办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便自然而然的认为这些是由一种非常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控制的。

从梦境中和昏迷时,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日常生活和人,甚至是一些死去的人,醒来之后又一切如常,仿若不曾见过。碍于低下思维能力和贫乏的科学知识,人们猜想,人是有肉体和灵魂之分的。并且,从可以见到死去的人这一点上,再推断出灵魂不死的观念。原始先民认为,死去的祖先和亲友可以来到梦中活动,便是灵魂之说最好的铁证。而古代常说的“托梦”也是此观念的表现。死去的人若有心愿未了,或者思念亲人,便会托梦,到在世之人的梦中告知和相见。对于原始先民的灵魂观念是从梦境中产生的问题,恩格斯曾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久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除此之外,影子也是原始先民相信灵魂观念的依据。影子是紧紧跟随人类的一种东西,并且是黑色,人类对于黑色有一种本能的未知恐惧。他们认为影子是人生命的终于组成部分,也就是灵魂的象征。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相信,如果踩着影子,或者伤害影子,那么就会真的伤害到人的躯体;如果没有了影子,那么人也就会死去。时至今日,有些地方小孩子依然会玩“踩影子”的游戏,虽然已经没有了禁忌,但是依然会通过这种方式来“伤害”对方。这也印证了人们认为影子是身体的一部分的观念。后来,古代人们就将这脱离了肉体的不死灵魂称之为“鬼”。

(四)中西“鬼文化”的风俗比较

由“鬼文化”直接引发的就是丧葬制度和鬼节。虽然对“鬼”的认识基本一致,但是在这两点上中西方则开始形成比较大的差异。因为对“鬼”的敬畏,人们都比较重视丧葬仪式,并且中西方都产生了鬼节。但是因为宗教和民族习惯等各方面的影响,在丧葬习俗和鬼节上,中西方明显不同。

4.1丧葬习俗

西方受基督教影响,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认为死亡是灵魂回到上帝的怀抱。葬礼比较肃穆,人们一般祈祷死者能够洗净罪孽,早日升上天堂。并且,基督教认为上帝面前“灵魂平等”,所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实行简丧薄葬。在葬礼上人们一般会穿黑色,或者带黑纱,为死者献上鲜花以示哀悼。

而中国因为孝道文化和祖先崇拜的影响,对丧葬仪式十分重视,讲究“厚葬”。并且在仪式上受到儒家和道教的影响。丧葬仪式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程序和讲究:棺材的选择,丧服“披麻戴孝”,烧纸扎、头七礼等等。最重要的就是陵墓,特别是皇宫贵族,陵墓拥有非常庞大的规模,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财物。最早的时候贵族流行以活人(通常是奴隶)、牲畜殉葬。后世文明发达一点之后,觉得此法太过残忍,改为以陶俑代替活人,著名的有秦始皇陵的兵马俑。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陪葬。除了陪葬品众多之外,墓葬还非常讲究风水,人们认为必须给祖先找一个好的风水宝地,祖先的灵魂才能福泽子孙,否则亡灵不得安息,会有祸患。

除此之外,与西方葬礼肃穆的氛围不同,中国的葬礼都很热闹。虽然很多地方有自己的习俗,但基本都很喧哗,如哭丧,敲锣打鼓的送葬队伍等。甚至会有有些地方娱乐节目,如四川地区有些丧礼上守灵的人们会在灵棚内打麻将。

但中西方在丧葬仪式上也有相同之处,比如基本都实行火葬和土葬。(中国少数民族有自己的风俗除外)特别是到了现代,为了环保等方面的考虑,中国和西方都开始从土葬改为火葬,将骨灰安置在公墓。

4.2鬼节

中国的鬼节其实并没有一个强制性的规定,但是在民间流传,并且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形成很多不统一的风俗。俗话说,“七月半,鬼门开”。虽然道教是过“中元节”,佛教叫做“盂兰节”,但是日期都是一致的,都是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除了有宗教信仰的人,一般的百姓在这一天主要就是祭祀祖先,放贡品,烧纸钱。并且,传说这一天“鬼门开”,所有鬼魂都会到人间来,所以除了在家祭祖以外,人们还会在路边或湖边烧纸钱,供奉给所有孤魂野鬼。

从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看英汉文化的异同 篇7

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动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当中有时是相对应的,但由于中英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地理环境、价值观、审美角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英汉两个民族动物词汇的用法有时也不尽相同,大多数时候不同的动物词汇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信息,甚至就是对同一动物词汇的理解和使用也有很大差异。

1、兔

兔子在中国也是12生肖之一。它温顺可爱,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因为中国有嫦娥奔月,带着玉兔捣药的传说,所以兔子又被赋予了一些神话色彩。在中国有赠送兔画的育儿风俗,画中通常是六个小孩围着一张桌子,桌上站着一个一手持兔子吉祥图的人,祝受赠的孩子生活安宁,步步高升。英语里“rabbit”和“hare”都可以表示兔子,兔子在英语世界中被看做花心、朝三暮四。美国著名品牌“花花公子”的商标就是一只兔子。兔子也常被当做是胆小的代名词,如“as timid as a rabbit”,在英语俚语中,hare也常用来指坐车不买票的人,make a hare of somebody(愚弄某人),start a hare (在讨论中提出枝节问题)。

2、牛

牛在汉英文化中都是比较正面的形象,只是双方有着不同的侧重,而牛在汉语的某些习语中则略带一点贬义。作为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的代表,牛身上承载了很多。几千年如一日,它作为主要劳动力,一直都很勤劳、踏实,如工作中踏实肯干的人就被称为“老黄牛”,有时候也可以指代倔强,如“犟得像头牛”。牛在英语中常用词有三个:ox,bull,cow.Bull(ox)常被当做是力量和财富的象征,《圣经·出埃及记》就记载过百姓铸造金牛并把它当成领导他们出埃及的神来祭拜,这就可以充分说明当时牛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著名运动功能性饮料红牛就是red bull”,其标志也是一头健硕的公牛。华尔街也有一头公牛的雕像,证券市场普遍看涨,持续时间较长的大升市也被称为“bull market”,意即“牛市”。Cow则更常指母牛,在俚语中有时被用作是对女性的歧视语,常常指子女多的女人,肥胖而不整洁的女人,经常怀孕的女人,妓女等等。

3、猴

中国人认为,猴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吉祥物。在古代,还因为“猴”与“侯”同音,猴还常常被当做升官发财的象征。如一只猴子爬在枫树上挂印,取“封侯挂印”之意;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取“马上封侯”u意;两只猴子坐在一棵松树上,或者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子的背上,取“辈辈封侯”之意。猴子在英语文化当中就不是那么受欢迎了,常用来指顽皮的淘气鬼,容易受欺负的人。如“Stop monkeying about with the TV set!(不要瞎弄电视机!)”,put sb’s monkey up(使某人生气,激怒某人),have a monkey on one's back(毒瘾很深),a monkey with a long tail(抵押)。

4、鸡

关于鸡,中国文化中有很多传说。古代神话认为鸡是重明鸟变形而成。尧帝时,远方的友邦供上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很受欢迎,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的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后来重明鸟有了灵性,就活起来,成为了今天所见到的鸡。古人特别重视鸡,还将鸡看做是“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而且大赦典礼上树金鸡也是中古时代的礼制,唐宋时“金鸡”已经成为了大赦的象征。东方朔《占书》上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七日占人。”正月初一更有“鸡日”之称。由此可见,鸡在中国文化当中的地位不容小视。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鸡也多了一层贬义,常被看做是“妓女”的代称。这点在英语文化中是没有的,他们是用cow来表达这一含义。但是,总体而言,鸡在英语文化中也绝非一个好词,cock,chick都可以表示鸡。Cock常指首领、头目、神气十足的人,如a cock of the loft(在小天地中称王称霸的人),cock story (荒诞的故事,无稽之谈)。It is a sad house where the hen crows louder than the cock.(牝鸡司晨,家之不详)。而chick常用来形容胆小,如chicken-hearted (胆小如鸡),这就和汉语中的“胆小如鼠”相对应。

动物作为意向进入人类语言,给我们的语言增添了不少活力。洪堡特认为,语言即是文化。动物词汇也是文化的负载体,在全球化日益扩大,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的国际大形势下,搞清楚两种语言在文化词汇上的差异,会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不少益处,而这种跨文化的交际、研究,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兴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英汉植物词文化联想意义分析 篇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英汉语中表示各种不同植物的词语都很丰富.由于英汉民族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的不同,导致植物词引起的联想意义不一致.探讨英汉植物词语方面存在的跨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作 者:潘乐 吴澜  作者单位:潘乐(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吴澜(台州学院,浙江・台州,317000)

刊 名:安徽文学(评论研究)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2008 “”(1) 分类号:H1 关键词:植物词   联想意义   文化差异  

从英汉委婉语对比看中西方文化 篇9

从英汉委婉语对比看中西方文化

委婉语作为人类交流语言的组成部分,是世界各种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同时委婉语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委婉语,它们既有同又有异.本文通过分析比较英汉委婉语的`差异,揭示出揭示了这一语言现象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对委婉语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铺平道路.

作 者:陈彦彦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刊 名:安徽文学(评论研究)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年,卷(期):“”(12)分类号:H3关键词:语言 委婉语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从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看英汉文化的异同 篇10

成人学习英语不仅是另一种语言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另一种文化体系的适应,对另一种思维方式的适应。研究表明,人类母语保护系统形成越完善,接受外语的内在阻力越大。成年学习者的对比分析能力虽然较强,但他们的逻辑思维已经较完善,语言和思维习惯都已经较为固定,学习语言时在可塑性方面已不如年幼的学习者。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人学习外语难的原因。

1.词义理解困难

英语中有大量的抽象名词,难以用完全对应的汉语来表达,英语还有丰富的虚化手段,比如前后缀;而汉民族见长于形象思维,喜欢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其词语也没有形态变化。成人英语学习者常常感到英语词义非常晦涩和费解,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汇帮助理解记忆。英语介词及介词短语多,可以用来表达虚泛的意义。汉语中介词多时由动词演变而来,数量远不及英语。因此,学习者常常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介词,不能灵活掌握运用英语介词。

2.各种从句掌握不牢

英语重形合,句式结构呈主从扣接式;汉语重意合,句式结构呈流散铺排式。成人学习者往往忽视了这种由思维差异造成的句式特点,学习从句时会顺着汉语的思维,按照汉语的句式结构特点来理解记忆英语各种从句,从而使得他们所输出的英语从句违背了英语的语言规则。

3.把握不住英语语篇结构特点

由于不同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其语篇组织结构也会因文化而异,因思维方式而异,尽管很多成人学习者掌握了英语语法规则,但因缺乏对英语语篇组织规律的认识和敏感性,阅读时便无法清楚地理解英语语篇结构,从而大大影响其理解的准确性;而在写作时,受隐伏型思维方式的影响,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而是用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给以暗示或明示。常常会无意识地把汉语的语篇组织规律迁移到英语中去。

4.翻译写作时中式英语较多

翻译从表面上看是将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但就其实质来说则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是两种思想倾向的转换。而成人英语学习者在翻译或写作时,在进行语言转换的时候,实际上受到了汉式思维的限制,因为思维是语言转换的基础,思维的差异势必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根深蒂固的母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时不在。不少人没有意识到或忽视了不同民族思维上的差异,没有作出相应调整,用汉式思维方式对英语语言进行操作,中式英语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四、结束语

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其思维模式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 这种差异是形成英汉两种语言形态特征差异的根源。语言体现思维方式, 了解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体现, 通过对比分析, 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的内在规律,从而习得更加地道的英语。其次,成年英语学习者的自身特点和成人英语教学的对象在整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层次不一、要求各异。在英语学习中,成人学习者若能根据其特定的社会环境需要,针对习得语言,效果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从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看英汉文化的异同 篇11

记者 张玉玲 易运文 邱 玥

 2013-05-21 10:51:00

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05月20日

实现中国梦,能做什么?

从第九届深圳的会场内外,记者既感受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也感受到文化产业不仅是个产业,而且具有提升幸福指数、传播正能量的社会效果。文化产业,正在为中国梦凝聚精神动力。

文博会会场。光明日报记者 邱玥摄

丰富文化生活 提升幸福指数

文博会会场内,那些与百姓现代生活相关的创意产品总能吸引参观者的眼球,会动的油画、新颖的瓷器„„古为今用的老玩意儿、融入现代设计的传统技艺,加上科技的注入,让参观者触摸到“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魅力。

会场外,由深圳华侨城国际传媒演艺有限公司制作的大型多媒体音舞诗画《国风》,给参加文博会的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观摩课”——精致唯美的舞台,炫彩变幻的灯光,婉转动人的音乐,风情万种的舞姿,恰到好处地贯穿着“琴棋书画”的主题,让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新颖的表现手法相结合。

凝心静气地欣赏80分钟的演出,接受了一场完美的视觉享受,更沉浸在一场“”的精神盛宴中。散场后,观众们赞不绝口,受到感染的孩子们更情不自禁地模仿演出中的舞蹈表演嬉戏起来„„一台演出,带给他们美的享受和熏陶,丰富了精神生活。

文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目前深圳市有图书馆近400座,基本覆盖所有社区,“图书馆之城”将让市民喜爱阅读,增加文化内涵;深圳市有钢琴的家庭不下10万,钢琴家李云迪、陈萨、左章等在国际扬名,“钢琴之城”使市民提高艺术素养;全国80%的设计人才云集深圳,他们几乎获得过世界上所有顶级设计赛事和国际展览的奖项,“设计之都”更能让市民参与到创意产业中,激发创造力和想像力。建成“两城一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比翼齐飞,既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幸福指数,又将实现“文化沙漠”变成“文化绿洲”的梦想,大大彰显深圳的城市个性。

做大做强产业 促进经济转型

湖南团1500多人、贵州团1000多人,在第九届深圳的参展团中,这两个团可谓“阵容庞大、热情最高”,也足以证明“文博会”品牌的影响力。

的确,“文博会”和“高交会”这两个全国展会,是深圳的两个“金字招牌”,更是深圳经济转型的两个“引擎”——文化和科技恰如两翼,将促进深圳新的腾飞。

融合文化和科技的“设计产业”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目前,从延伸设计产业链到提供“设计外包”服务,深圳工业设计占全国市场份额的六成,深圳工业设计企业还“跨界又跨国”,正向着全球设计版图进军,继续做大市场份额。

能耗少、使用资源少的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越来越重了,对经济转型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文博会主场馆北京团的展区内,首都博物馆的多款艺术衍生品、朝阳规划艺术馆制作的国内首个3D影片城市纪录片,拥有京城百工坊的北京金一文化公司的《传世名画手工彩雕系列之百骏图》等精彩文化产品纷纷亮相。以“金融创新助力文化贸易”为主题,北京团展区内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国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分别推出自己的文化金融产品,并在现场与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四达时代、星网讯通公司等签订贷款及授信协议,合同金额达26.5亿元。

随着社会力量的参与、产业实力的增强,这样数十亿元的大订单将越来越多,文化产业离“做大做强”的梦想也越来越近。今年“文化企业30强”总的主营收入首次超过2000亿元大关,达2047亿元,比上届增长28%,也表明文化企业总体实力更强。

传播中国文化 提升文化软实力

“会说我们的语言,情节也很吸引人”,斯瓦西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的坦桑尼亚播出时,非常受欢迎。

《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传播的成功,给中国的以新的启示:从当地百姓的需求出发,用他们能够听得懂的话、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制作内容,这样才能使中国的文化产品真正走进国外的家庭,进而传播中国文化,说明和介绍中国的价值观。

2005年以来,中国的文化贸易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文化产业的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文化服务的进出口从17.91亿美元,增长到87亿美元,年均增长了25.3%;文化领域的境外投资合作迈出重要步伐,一批广电、演艺、出版发行领域的企业到世界各地投资兴业,有效拓展了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境外营销渠道。

从军队文化看企业文化 篇12

--------曹辉

最近在做烟草工业企业文化项目中,跟企业中很多部门的中层领导都访谈过,这家企业比较有意思,在我所访谈的8个中层领导里,有6个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了军队文化,尤其是对毛泽东的军队文化思想推崇备至,并推荐我去多了解一下毛泽东的文化建设内涵,应该会对本企业的文化建设有很大帮助。其实在我看来,他们这些人距离军队文化建设较远,对毛泽东的文化内涵理解就更谈不上了,由于行业的特殊地位,他们都渐渐的远离了在商场中浴血厮杀,作为一个烟草工业企业,完成生产任务而已,怎么也会对军队文化这么有兴趣,后来才知道,原来该企业的领导去过党校学习,去过井冈山学习,难怪对毛泽东的军队文化建设如此推崇。

在其位谋其职,既然做了这个企业文化的项目,就一定要做好,我决定也详细的去了解一下毛的军队文化,于是我看完了电视剧《井冈山》,看完后的感觉就两个字,“佩服”,一个没有去过国外接受欧洲思想,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仅仅是对书本的研究,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就能总结出一整套适合当下中国国情的战略思想,就能知道自己需要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就能知道该运用什么样的制度和原则去武装这支队伍,我不能不说真的很佩服,纵观古今,无论是从看问题的深度还是广度上,毛都堪称第一人,尤其是在上井冈山、建立井冈山红色割据、站稳井冈山等一系列过程中,毛泽东真正的完成了把一支旧式军队改编成新式军队的过程,完全是从文化上形成了一股力量。文家市转兵是其战略上的尝试,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是其军队文化的创举,这些都充分的说明了毛泽东在军队文化上充分的利用政治工作和军事斗争相结合的这一核心思想,才使得红色割据日渐规模。

从文化交流的视角看儒学的命运 篇13

从文化交流的视角看儒学的命运

儒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与其他文化思想不断交流的历史.原始儒家由仁学到仁政、王霸道,思想文化的交流已经开始,从九流十家到独尊儒术,仍然离不开交流,三教合一与四教会通,开创了思想交流的新局面,而儒学的.世界化,则找到了与现代社会接轨之契合点.

作 者:蔡德贵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4 “”(6) 分类号:B222 关键词:文化交流   儒学   儒学世界化  

上一篇:科威特信用证样本下一篇:楼盘销售年度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