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植物词汇

2024-05-30

英汉植物词汇(精选11篇)

英汉植物词汇 篇1

摘要:英汉两种与语言中都有丰富的植物词汇,但是同一种植物的名称在两种语言中的内涵意义却又不尽相同。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植物词汇的对比以及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者的文化差异,从而减小文化隔膜,增进理解。

关键词:植物词汇,对比,翻译

一、植物词汇内涵意义的分类

1.语义重合。虽然中英文中某些植物词汇的内涵意义上,却存在着语义重合的现象。比如,“橄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代表着“和平”。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守护雅典的智慧女神雅典娜将一株橄榄树带到了人间,这橄榄树代表神赐予人类以和平幸福。巴勒斯坦前总统,阿拉法特先生于1974年在联合国发表了一篇著名的以“和平”为主题的演讲,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句便是:“Today,I have come bearing an olive branch and a freedom fighter’s gun.Do not let the live branch fall from my hand.I repeat:do not let the olive branch fall from my hand.”(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在我手中滑落。我再说一次,请不要让橄榄枝在我手中滑落。)与此同时,橄榄绿色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装也代表了中国一贯爱好和平,保卫和平。

桃不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桃花都可以用来指代妙龄少女,例如,“Anna was really a peach.”即表示“安娜当年真是美丽动人。”在英语中”peach“又可以用来指代美好的事物,如“a peach room”意为“整洁的房间”;中国唐代诗人罗隐在其《桃花》一诗中写道:“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诗中朵朵桃花的意象先与卓文君的形象交相辉映,后又倚在宋玉的墙头,全诗无一处直接描写桃花的娇艳美丽,却又处处暗含桃花的美丽。汉语中形容女孩子容颜娇美常用的“桃腮”一词,在英语中可以找到相应的“peachy cheek”与其对应。较英语相比,“桃”在汉语中的含义似乎更为广泛,“桃李满天下”可以用来表示学生很多。另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那些品德高尚、诚实且正直的人,无需自我吹捧也会为人景仰。由此可见,“桃”在汉语中,也有“高尚,正直,受人尊敬”的文化内涵。

2.语义错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植物词汇的内涵意义大相径庭。比如,“柳”在两种语言中虽然都代表了悲伤哀痛,但原因却完全不同。在英语中,“柳”象征着失落及死亡,“sing willow,wear the willow garland”或“wear the green willow”都可以表示“对逝去爱人的哀悼”及“服丧”,英国有带柳叶制成的花圈来表示自己哀悼的习俗。在汉语中,因为“柳”与“留”读音相似,带有浓厚的离情别绪之意。从“诗仙”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就透露出离别的丝丝伤感;同时,在汉语中,“柳”又可以用来描述女子的眉眼,如唐诗中的“芙蓉如面柳如眉”,还可以表示女子身材苗条,如”桃面柳腰”。另外,“柳”也可以表示韶华易逝,容颜衰老,如“蒲柳之姿,望秋而落”;除此之外,“柳”在汉语中也有贬义,如成语“寻花问柳”中“柳”指风尘女子。

在古希腊文化中,荷花代表忘忧树,吃掉就可以忘记一些烦恼忧愁的忘忧果。故而,在英语中,有关荷花的表达方式都深深为之所影响:“lotus-eater”意为“醉生梦死、贪图安乐的人”,“lotus land”意为“安乐乡”。但是,在汉语中,荷花的意义无一例外都是积极向上乐观的。曹植在《洛神赋》中,将它比作洛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李白赞荷花“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荷花同时还是清廉淡泊的象征,周敦颐赞颂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语义空缺。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一些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任何内涵意义的现象。例如,“梅兰竹菊”在汉语中代表“坚贞不屈、刚直不阿、不屈不挠的品格。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写下了“竹绿梅花红,转战西东,争取最后五分钟,百草千花休闲笑,且待三冬”(《岁寒三友》)的诗句;但是在英语中,这四种植物完全没有任何文化内涵;而“苹果”在汉语中没有任何内在寓意,但是在英语中,“the apple of disorder”表示“祸端、争端的起因”,这个典故来自古希腊神话,赫拉、雅典娜和阿芙洛狄忒三位女神为了争夺写着“送给最美的女神”的金苹果,引发了特洛伊战争;而“Adam’s apple”则表示“喉结”。黄水仙在英文中有着欢快的含义。英国著名的河畔诗人华兹华斯更是写过一首著名的《咏水仙》,他在其中写道: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s fills.And dances with daffodils.(我满心欢喜,与水仙共舞。)在诗中,诗人将朵朵黄色的水仙比作璀璨的星辰以及潋滟的波光。

二、产生原因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许多植物被文人墨客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而这些文化内涵又深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像是《论语》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传统的佛教文化中,观音菩萨就是脚踩莲花的形象。中国古代文人将自己诸如淡泊名利、坚贞不屈,谦让有理等美好的品质,寄托于自己喜爱的植物中,形成了汉语中特有的植物词汇内涵意义。而英语中植物词汇的内涵意义确是由古希腊及罗马神话所赋予的;同时,西方人很少托物言志,他们更倾向于描写植物的某些自然属性。

三、可采取的翻译方法

我们都知道,每个国家的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性质,都是产生于各自特定的历史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做的就是在两种语言中找到对等的表达方式。中文的表达方式中往往都存在一个抽象意象,这与英语具体的表达方式也就十分不同,自然也就给翻译造成了困难。在植物词汇翻译的过程里,要格外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只有在保持原文风味的前提下,才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一般是以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及感受为准绳,来确定译文采用何种方式。但由于原文中某些特定的植物词汇只有在原文的语言背景下,才有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特定文化内涵。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需要在目标语中寻找与源语具有相同或相似内涵意义的表达方式:例如,汉语中的“苦如黄连”可以翻译成“as bitter as wormwood”而“世外桃源”可以翻译为“Shangri-la”,“a hot potato”则可译为“烫手的山芋、棘手的问题”。又像“full of beans”意思是“精力旺盛”,“peach the cream”译为“完美无缺,白璧无瑕”,“polish the apple”译为“拍马屁”,“paint the lily”译为“画蛇添足”,“know one’s onion”译为“经验丰富”,“a white lily”译为“美丽纯洁的姑娘”,“be/live in clove”译为“生活优裕”等等。这些植物词汇仅仅通过直译其字面是绝无法表达其内涵意义的。

2.某些植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内涵意义相似或者基本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月桂树在两种语言中都代表着胜利,既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汉语中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说法,在英语中“sour grapes”也有嫉妒的含义。汉语中的“草根”一词,在英语中也可以直接翻译为“grass root”。

四、结语

植物词汇的内涵意义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必要产物,在不同的语言中会产生相离、相交或相同的意义。本文初步浅析分类了这些植物词汇,并指出了其各自的特点,简要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这种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个文明文化上的差异决定的。因此,只有将文化背景作为切入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从而做出更好地翻译。

参考文献

[1]廖光蓉.英汉文化植物词对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5-9.

[2]顾雪梁.花语浅涉[J].现代外语,1994,(3):61-64.

[3]杨元刚,张安德.英汉植物词文怀联想意义对比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74-80.

[4]费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英汉植物词汇 篇2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商务出差词汇英汉对照》的内容,具体内容:出差在商务工作中是经常需要的。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哦!1.Perks:额外津贴。根据在公司中职位高低而享有的不同额外津贴。在公司中职位越高津贴越多。额外津贴包...出差在商务工作中是经常需要的。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1.Perks:额外津贴。根据在公司中职位高低而享有的不同额外津贴。在公司中职位越高津贴越多。额外津贴包括乡间俱乐部会员费, 公司用车费, 住房补贴, 利润分红, 股票期权和更高的旅行津贴。

2.Reimbursement:公司所返还的差旅费。

3.Per diem rates:每日定额。per diem 是拉丁文,意思是逐天计算的津贴。公司对员工公务旅行每日花费的定额标准,包括酒店费用和餐饮费用等。

4.Cash advance:预支费用。公司在员工公务旅行前预支一定数额的旅行费用。

5.Itinerary:旅程表。旅程表通常显示雇员到达和离开目的地的时间,酒店停留时间,会谈和预约等详细情况。

6.Receipt:收据。对于开销的正式书面证明。通常是惟一被认可的花销凭据。员工必须要拿它报销。包括通行费用,餐饮费用,出租车费,停车费和酒店消费等。

7.Corporate card:公司信用卡。是一种仅用于员工商务开销时使用的信用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用来支付差旅费。但也有一些情况下,办公人员也用其支付既定限额内的办公费用。

8.OCS:On Company Service 的缩写,指由公司支付的其他业务活动。员工在公司之外代表公司所从事的所有活动, 不但包括实际费用,还包括其他项目,如保险费用。

9.Frequent flyer miles:航空积分里程。由于经常使用某一航空公司或航空联合集团的服务而获得的积分奖励。它通常是以总的飞行里程来计算的。这些里程可以折成免费机票和礼物。

10.Living out of a suitcase:旅行包生活。长时间在旅途中而不在家中,在旅行包中带上所有的日常必需品,而不能享受家的舒适。

11.Expense account:费用帐户/报销单。出差期间的路费、食宿费等,各种费用的收据要妥善保管,存档和归类,以备以后报销。

12.Company credit:公司信贷。规定信用贷款的最高限额,并延伸至满足公司员工所有公务旅行相关的费用。包括酒店、航空公司、汽车租赁公司、饭店和俱乐部会员资格等。

英汉词汇对比初探 篇3

【关键词】词汇对比 差异原因 特性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区别。而对于英语和汉语区别研究的对比分析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语言对比分微观对比和宏观对比两大范畴。微观对比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而宏观对比则关注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

一、英汉词汇差异存在原因

英汉词汇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自然环境不同。一个国家的词汇起源和传承有赖于地理和历史因素。英国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风大雾多,雨水丰沛,因此当地的习语多与雾、雨相关。如“for a rainy day”,“in a fog”等。由于多阴雨,天气无常,当地人交流的话题也就倾向于谈论天气。而在中国,人们见面的问候多为“吃饭了吗?”西方人每每对此无法理解。这是因为中国曾经经济落后,吃饭问题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时常挂在嘴边。后来,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这个话题的谈论成了习惯,也就保留传承了下来。

其次,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导致词汇的差异。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集体主义”的=原则,提倡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如范仲淹推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中国,推崇个人主义的人会受到大家的批评和谴责。而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则特别注重个人主义。他们认为,个人主义意味着对自由和差异的追求。如果一致的话,则丧失了个性。因此,英文中有许多有词缀“self-”组成的词语,如“self-confidence”、“self-dependence”等。

最后,民族心理的不同导致词汇差异。不同的心理因素、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所造成的词汇差异体现在中国便是对于“红白”、“龙”的理解。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欢乐等,人们结婚时贴红喜字,新人穿红色礼服,在房中挂满各种红色装饰品;过年时贴红对联等。而在西方,红色的寓意可不是很好。“to be in the red”表示赤字亏空;“to see the red light ”表示危险或灾害逼近。“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图腾形象,象征权利、吉祥、高贵的形象深入人心。中国古代的皇帝是真龙天子;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相关成语也多是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等褒义词。

二、英汉词汇的各自特点

1.英语词汇的特点。英汉语言各处于东西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独立的发展,所以都具有各自语言的特点。下面就从英语词汇特点的突出方面进行分析。

英语中同义词的词汇量非常丰富,同一个现象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所谓同义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彼此有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基本意义的词。在英语中,不同的表达方式所带来的结果不一样。例如,英语中表示“打破”的词有很多种,如:“break”是通用的词语,意思是经打击或施压而破碎;“crack”指出现了裂缝,但还没有变成碎片;“crack”指出现了裂缝,但还没有变成碎片;“demolish”指的是破坏或铲平(土堆、建筑物、城堡等);“shatter”指突然使一物体粉碎;“smash”指由于突如其来的一阵暴力带一声响而彻底粉碎。

英语中的词形变化比较简单,所以一词多用和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一词多义的词源是词义的演变。在《牛津大辞典》中,介词of 有63个义项;动词take有123个义项。结合上下文正确地辨析词义,对于理解原文、保证译文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good”原义为“好”,但在不同的情境下其翻译是不同的。“a good parent”应译为“慈爱的父母”;“a good child”应译为“孝顺的儿女”;“a good wife”应译为“贤良的妻子”。

2.汉语词汇的特点。汉语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构成。第一,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基本形式。单独使用时就是词,不单独使用时就是构词成分。例如:“大”和“方”是两个语素,单独使用时是两个词,而合在一起使用又是另一个词。第二,汉语的构词法与句法基本一致。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词根复合是新词产生的主要方法。汉语词组的主要结构类型为“偏正”、“动宾”、“并列”、“动补”、“主谓”,复合词的构词格式也是这五种。第三,语素构词以五种语法结构为基本形式。例如,通过并列的方式构成的词有“行走”、“根本”、“倒退”、“途径”等;通过动宾方式构成的词组有“知己”、“美容”、“贴心”、“留意”等。第四,常用词的音节数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基本形式。汉语词汇的发展倾向于把单音节扩充为双音节,把多音节压缩为双音节。把单音节扩充为双音节的方式是在单音节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成分,如:发/头发、唇/嘴唇、雀/麻雀、鼻/鼻子等。有的是把两个意义相近或有关的单音节合起来用,如:皮肤、牙齿、墙壁、月亮。

总之,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和。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作为语言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是语言的基石和延伸。词汇的最大特点是承载了所有的文化信息。对于英汉语言的词汇对比研究有助于更加有助于对对方语言文化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扩大交流领域,增加交流深度。

参考文献:

[1]李成明,杨红娟.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3.

英汉植物词汇文化对比与翻译 篇4

1.1 梅花与plum

1)中国文化中的梅花

梅花原产于中国,是我国的传统花卉。梅花由于开在寒冬时节,顶风冒雪而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古人认为,梅花有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花的五瓣分别代表平安、长寿、幸福、善德和善终。在中华民族以花咏情的诗词中,颂扬梅花的诗词数量远远超过了其他花的数量。例如: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的这首诗表现了梅花坚毅、高洁的品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毛泽东曾用“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来表达中国人民像梅花一样不畏严寒与风雪作斗争的英雄气概。

2)西方文化中的plum

在英语中,plum既可指梅树或李树,又可指梅花或者李子。在基督教文化中,梅树表示“忠诚”;在英国俚语、美过俚语中,plum表示“奖品”、“奖赏”、“美差”。现在,plum则成为美国国会常用的委婉语。例如:

His new job is a fine plum.

他的新工作是件美差。

A congressman or senator may give a loyal aide or campaigner a Plum.

国会议员会给重视的助手和竞选者这一个有好处、有声望的政治职位,作为对其所作贡献的回报。

1.2 桃花与peach

1)中国文化中的桃花

桃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大众之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以下文化内涵。

(1)桃花没有其他花卉的高洁品性或傲雪性格,因此,常被当作实景来描写。例如:

桃花

唐·周朴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

(2)由于桃花外观娇艳美丽,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于形容女子的美丽。例如: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3)桃花的外表过于艳丽,不符合儒家含蓄而不张扬的传统观念,人们常常把它与美色相联系,因此在汉语文化中被认为是一种招惹是非的花,如“桃花运”、“桃色新闻”、“桃色事件”等均指男女之事。

2)西方文化中的peach

西方文化中,peach blossom并无特别的文化内涵,而peach则通常喻指美好的事物。例如:

a peach of a room漂亮的房间

His wife is an absolute peach.

他太太真是位美人。

此外,桃花色还常常被用来形容女性白里透红的肤色,特别是双颊的颜色,例如:

peachy cheeks桃腮

1.3 柳树与willow

1)中国文化中的柳

柳树在中国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内涵。

(1)象征忧伤的离别之情。常言道:“迎客松,送客柳”,所以柳树在汉语中是“离别”的象征,常被用来表达忧伤离别之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之意;另一方面是因为柳条纤细柔韧,象征绵绵的情谊。因此,汉语中但凡有柳的句子,大都包含了浓浓的离情别绪。例如,《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细雨霏霏。”以及苏轼《水龙吟》中的“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都以柳为基调,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

(2)喻指女子的姿色。由于杨柳风姿绰约,撩人心怀,因而在中国文化中“柳姿”喻“姿色”,用来形容女子姿色。例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两句描写的是唐明皇回来以后,看到太液池的芙蓉就想起了杨贵妃美丽的面容,看到未央宫的柳条就想起了杨贵妃柔美的柳眉。

(3)指风尘女子。每年四五月间,柳絮从雌性柳树上纷纷扬扬地飘到水面上、粘到人身上,而不像别的花那样长驻枝头,这就使人们觉得柳树过于轻浮、妖娆,因此,柳树也就有了一层不好的含义。例如,“花街柳巷”指代妓院等色情场所,而“寻花问柳”则表示男子寻访风尘女子,嫖娼作乐。再如:

这贾蔷外相既美,内性又聪明,虽然应名来上学,亦不过虚掩眼目而已。仍是斗鸡走狗,赏花阅柳。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

Jia Qiang was as intelligent as he was handsome,but he attended the school only as a blind for his visits to cock-fights,dograces and brothels.

(杨宪益、戴乃迭译)

2)西方文化中的

西方文化中,willow主要具有以下几种文化内涵。

(1)象征失恋、哀伤、死亡。weeping willow既可以表示垂枝的柳,又可以表示“垂泪的柳”,这源于以前英国人带柳叶花圈以示哀悼的习俗。人们还使用sing willow,wear the willow garland或者wear the green willow来表示“服丧”、“悲叹爱人之死”。在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奥赛罗》(Othello)中,黛斯德蒙娜(Desdemona)就说道:

(2)用于驱邪。在西方,柳树还被用来祛病驱邪。在复活节前的星期日,西方人常用柳树来祈福,将之挂于家中驱赶所有的邪恶。

(3)象征女子的苗条与优雅。柳枝细长绵软,与女性优美的身段非常想象。例如:

Clothes always look good on her because she is so tall and willowy.

她又高又苗条,穿什么都好看。

经过对比我们发现,柳树(willow)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都有“忧伤”的联想意义,但汉语中的忧伤是由离愁引起的,在英语中所指的“忧伤”是由死亡所造成的,其文化内涵并不相同。

2 文化内涵空缺的植物词汇

所谓文化内涵空缺,是指某些植物词汇在一种语言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却没有相对应的联想。下面我们通过表1和表2来了解在英汉语言中存在文化内涵空缺的植物词汇。

3 英汉植物词汇翻译

以上我们介绍了英汉植物词汇存在的文化差异。在翻译植物词汇的过程中,为了传达植物的文化含义,在译文中正确体现植物在原文中的形象,我们应该尽量做到表意传神、形义兼顾。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必须灵活处理植物词汇的形象,或保留形象直译,或直译加注释,或转换形象套译,又或舍弃形象意译。

(1)保留形象直译

当某种植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相同或相似时,即可采取保留形象直译的翻译方法,这样不仅能够保留源语的文化特征,传递原文的风格,再现原文的神韵,而且能够使译文生动活泼,增进英汉文化的交流,丰富译文的语言。例如:

peachy cheeks桃腮

laurel wreath桂冠

Oak may bend but will not break.

橡树会弯不会断。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莺儿忙道:“那是我们编的,你老别指桑骂槐。”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九回)

“We made that,”cut in Yinger.“Don’t‘scold the locust while pointing at the mulberry’.”

(杨宪益、戴乃迭译)

(2)直译加注释法

保留植物形象直译能够再现原文神韵,但对不了解西方文化的读者而言,直译也经常为他们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此时我们不妨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来进行翻译,即在翻译原文的植物词汇时保留原文的植物形象,同时阐释其文化意义。例如:

as like as two peas in pot

锅里的两粒豆(一模一样)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滚石不生苔。(改行不聚财)

While it may seem to be painting the lily,I should like to add something to your beautiful drawing.

我想给你漂亮的画上稍加几笔,尽管这也许是为百合花上色,费力不讨好。

(3)转换形象套译

通过前面的对比我们知道,字面意义相同的植物词汇,其联想含义可能不一致;而字面意义不同的植物词汇,其联想含义可能一致。因此,当用一种植物在英汉语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不一样的时候,译者在翻译植物词汇时,就不得不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译入语的文化传统以及译入语读者的习惯,并据此调整植物词汇在译入语中的表达方式。例如:

as red as a rose艳若桃李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雨后春笋

potatoes and roses粗茶淡饭

come out smelling of roses出污泥而不染

My new jeep is a lemon.

我的新吉普真是个蹩脚货。

Oaks may fall when reeds stand the storm.

疾风知劲草。

(4)舍弃形象意译

当植物词汇直译过来很难被译入语读者所理解,而添加注释不方便,转换形象套译又行不通时,我们可以舍弃源语中的植物形象进行意译,即抛弃原文的表达形式,而只译出原文的联想意义。例如:

the apple of one's eyes掌上明珠

harass the cherries骚扰新兵

apple of discord不和的根源

He is practically off his onion about her.

他对她简直是神魂颠倒。

Every bean has its black.

凡人各有短处。

If you lie upon roses when young,you lie upon thorns whenyou old.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除了平儿,众丫头媳妇无不言三语四,指桑说槐,暗相讥讽。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九回)

All the maids and servants,with the exception of Pinger,kept gossiping,making sarcastic remarks,and casting aspersions at Second Sister.

(杨宪益、戴乃迭译)

参考文献

[1]唐美华.英汉植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J].文教资料,2007.

[2]曹雪芹,等.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曹雪芹,等.红楼梦[M].杨宪益,戴乃迭,译,2015.

[4]潘文国.汉英语言对比概论[M].商务印书馆,2010.

[5]张维友.英汉语词汇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6]刘海玲,张树彬.文化空白与《红楼梦》佛教用语翻译[J].社会科学论坛,2006(6).

浅谈英汉词汇语义差别 篇5

[关键词]词汇 语义 对比 对应 差别

英汉词汇语义对比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英汉词汇语义完全对应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知和人类的思维结构也大致相同,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之间也必然有相似之处,不同语言之间必然存在着语义相符关系,即它们的意义在上下文中都完全相符,所指意义也完全一样,不会引起歧义。这主要包括一些专有名词术语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名称。例:

Asia 亚洲:hydrogen 氢;table 桌子;moon 月亮;vegetable 蔬菜;hover craft气垫船;The U.S.State Department 美国国务院;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语言学

这类词汇在语义是完全对应的,一般不会给理解和翻译带来困难。

二、英汉词汇语义假对应

英汉语言中的一些词或词组从形式上看,它们相同或相象,但具体的涵义并不相同,即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个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这种情况被称为假对应。

1.如有些懂点英语的中国人在介绍自己的爱人时喜欢用lover一词,这使得英国人很吃惊,因为lover的涵义是情夫或情妇,而汉语中的爱人指的是丈夫(husband)或妻子(wife)。

2.如rest room并不是汉语中的休息室。在美国英语中,rest room是剧院、大商店或大建筑物中的一间房子,里面设有厕所、盥洗设备等,供顾客、雇员等使用,这是厕所的委婉说法。汉语中的休息室应译为英语中的lounge或lobby。

3.另如Labour Day 在我国指“五·一”国际劳动节,而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指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的劳动节。

4.Drug Store并不是汉语中的药店,而是小杂货店。

三、英汉词汇语义部分对应

英汉词汇语义大部分属于部分对应,这种对应仅谈以下二种情况:

1.汉语词汇语义>英语词汇语义

即汉语中的一个概念相当于英语中的两个或更多概念。例如:A、汉语中“风”指任何室内或室外的部分;而英语中wind指自然风、室外风;室内风有专词draught.;B、汉语中汽车可指小汽车、公共汽车、卡车、面包车、出租车等。但英语automobile(汽车)只指motorcar(小汽车),其余各类车辆需要分别由bus,truck,minibus及taxi等表示;C、汉语中“地毯”一词可指代英语中的carpet(覆盖整个室内地面)或rug(只覆盖部分地面);D、汉语中“国会”一词相当于英语中的Parliament(英国国会),Congress(美国国会)、Diet(日本国会)。又如:

速度speed 无方向性,普通用语;velocity 有方向性,多用于科技

主人master主仆关系;host 宾主关系;owner 所有者

借borrow 借入;lend 借出

穿衣wear 强调状态;put on 强调动作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时要格外注意,要明确原文词汇的语义,才能给出正确译文。

2.汉语词汇语义<英语词汇语义

与上述情况相反,有时英语中一个词的语义比汉语词汇的语义宽得多。

例:Linda’s brother married John’s sister.这句话就很难译成汉语,因为不知道brother 是Linda的哥哥还是弟弟,sister是John姐姐还是妹妹。

在英语中,称呼比较笼统,而汉语中,分类则详细具体,运用了许多称呼来指各种具体的关系。如:marriage:聚,嫁;gun:枪,炮;morning:早晨,上午。

四、英汉词汇语义的空缺对应

由于各国的历史、经济、文化、风俗等情况各不相同,每个民族都有一些特有的事物,而在語言中反映这些事物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就没有相应的对应。这类词汇都带有本民族的民族印迹。

如汉语中有个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三伏”和“三九”在英语中就没有对应语,这种情况一般需要填补这种空缺,即把意义表示出来: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

如Vitamin是英国传入中国的,开始在汉语中表示为“维他命”后又根据意义表示为“维生素”。

遇到这类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处理:

1.释义:例如英语中brunch就可解释为早餐和午餐并作一顿的一餐,晚早餐,早中饭。

2.译音:例:radar 雷达;coffee 咖啡;气功qigong;棕子:zongzi。

3.综合:一种注释法表达不清楚时,可以采用两种或两种以办法。例如:汉语中的磕头:kowtow, to kneel, touching the ground with the forehead as a token of homage or deep respect among the Chinese.

参考文献

[1]吕俊.英汉翻译的理论与方法[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英汉植物词汇 篇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受地理、社会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 语言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 只有与文化背景相联系, 才能获得语言单位的真正含义 ( 王德春, 1995) 。词汇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元素, 除其概念意义外, 还具有文化内涵。植物词汇因其与人类之间的紧密联系, 往往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 人们都通过植物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想法, 但由于居住环境、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植物的隐含意义有所不同。

二、英汉语言中植物词汇隐含意义的异同

1. 英汉植物词汇隐含意义相同或相似

月桂树一年四季长青, 其芳香深受人们喜爱。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 月桂树都象征吉祥、美丽、荣誉和自豪, 表示“出色”和“受人尊敬”。中国古代考中进士, 被称为“蟾宫折桂”; 英国优秀诗人被授予“桂冠诗人”荣誉称号。英文中“gain/win one's laurels”意指赢得荣誉; “look to one's laurels”指小心保持已得的荣誉。又如, 人们熟悉的水果桃子, 白里透红, 让人联想到漂亮的女孩。汉语言中常借桃花喻指漂亮女孩。同样在英语中, 人们用桃子形容少女的美丽。

2. 英汉植物词汇在隐含意义上的相异或缺失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文化内涵相同或相似的植物词汇, 但也有许多植物词汇的隐含意义不尽相同。许多植物词汇在一种语言中具有的隐含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柳树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都隐含悲哀的意思, 但在汉语中柳树指离别和怀念; 而在英语中指迷失和死亡。中国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源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矣, 雨雪霏霏”。又如, 唐代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英语中杨柳所隐含的意义与汉语有所不同, 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与《奥赛罗》中, 奥菲利亚 ( Ophelia) 与苔丝狄蒙娜 ( Desdemona) 的悲惨结局与柳树的形象紧密相连。《哈姆雷特》第四章奥菲利亚 ( Ophelia) 看到她的爱人哈姆雷特 ( Hamlet) 失去理智后极度伤心。一道小河旁边斜长着一棵柳树, 叶子倒影在水面上。她用毛莨、荨麻、雏菊编成美丽的花环, 爬到柳树上, 想把花环挂到柳树上, 柳枝断了, 这个美丽的姑娘就跟她编织的花环一起跌进河里去了。《奥赛罗》中, 苔丝狄蒙娜 ( Desdemona) 被伊阿古诬陷, 奥赛罗听信谗言, 怀疑自己的妻子。她在去世之前也在唱《杨柳歌》, 歌中多次用“柳枝”和“青青的柳枝”编成的花环来抒发自己的悲哀之情。

红豆在英汉双语中的指示意义相同, 但其隐含意义却截然不同。汉语中红豆表达爱人与夫妻之间的相思。唐代诗人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而英语中红豆让人联想到《圣经》中以扫 ( Essau) 为了红豆汤放弃了出生的权利。现在sell one's birth right for some red bean stew成为习语, 指利益面前放弃尊严。翻译中为了避免产生误解, 通常把汉语中的红豆译成“lovebean”或“redberries”。又如, 汉语中菊花象征忠诚或自由, 而在英语中代表孤独。松树生长在艰苦的环境下却四季常青, 汉语中因其坚毅的品质和无限的生命力, 用以比喻人的长寿; 比喻君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英语中却没有类似的隐含意义。中国人对于竹子有一种特别的情怀, 总是把竹子与高贵、坚毅、诚实等品质相联系。中国古代退隐官员、学者喜欢在屋前栽种竹子, 以示其正直、忠诚的品格。在英语国家,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 竹子很少, 从而缺乏文化含义。

三、英汉植物词汇在隐含意义上的差异与英汉思维模 式, 文化传统, 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

同一种植物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隐含意义, 这一现象已引起人们的注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不同, 语言表达方式自然也不同, 而语言最活跃的部分, 即词汇的隐含意义也不同。英汉植物词汇在隐含意义上的差异受许多因素影响。

1. 英汉思维模式不尽相同, 中国人倾向于形象思维, 表达时喜欢用比喻, 写作时用诗歌语言, 用自然界中有着相同品质的事物比喻人。例如, 把漂亮女孩比喻成鲜花; 用松柏比喻坚定、有毅力、不屈不挠的人。而英美国家人们偏重分析, 讲究逻辑顺序, 往往下定义以便表述清楚自己的意图。中国传统思维倾向于凭直觉, 比较抽象, 强调灵感和悟性的作用, 因此汉语表述模糊, 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 而英美国家人们偏重逻辑思维, 因而他们的语言也偏重逻辑, 具体, 最后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英语中隐喻的使用比汉语少得多。

2. 英汉审美心理学也存在差异。中国人信奉天人合一,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气”是人与自然共有的基本物质, 人与自然应当遵循的规则也是相同的。中国作为农业大国, 与植物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人往往从自然界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擅长借物抒情, 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愿望, 因此赋予植物丰富的隐含意义。有些植物与人的品质相似, 人们即借物喻人, 形成人的自然化和植物的拟人化。中国父母喜欢用松柏给自己的儿子命名, 希望孩子像松柏一样具有坚强、高贵的品质。如果是女孩, 父母就用花的名字命名, 希望她们像花儿一样漂亮。古人作诗歌颂植物, 看似歌颂植物, 实为借物抒情, 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英语中很少出现植物拟人化, 人们很少借植物比喻人的品质。他们用植物象征人的物理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例如, 他们用桃子、玫瑰和雏菊形容少女的美丽, 这些植物让人联想到少女美丽的面容, 但不具有道德评判的意味。

3. 英汉文学传统, 宗教信仰各不相同。汉语文化博大精深, 在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文化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论语中写道: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因此松柏成为文人、学者坚贞不屈的代表。从《诗经》中,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开始, 杨柳就象征着离别。历代文学诗人都借杨柳表达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如今, 中国人已习惯于在文学作品中用杨柳象征离别。汉语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 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 从此以后, 桃花就象征着忠厚的友谊和兄弟情节。中国神话故事中, 王母娘娘在蟠桃园用仙桃庆祝自己的寿辰, 从而桃子在汉语中具有长寿的隐含意义。英语国家信奉基督教, 《圣经》以及希腊文化对英语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 在植物词汇中的体现非常明显。无花果叶和橄榄树叶等植物词汇的隐含意义源自《圣经》。亚当与夏娃吃了禁果 ( 智慧之果) 后, 发现自己赤身裸体, 于是用无花果叶遮盖自己的身体。从此无花果叶成为遮羞布的代名词。橄榄枝象征和平也是源于《圣经》。上帝为了摧毁地上所有生灵连续下了四十天雨, 雨后, 诺亚派鸽子查看洪水是否已经退去, 当鸽子带着橄榄枝回来时, 诺亚知道洪水已退, 他们可以回家了, 橄榄枝从此具有了和平的象征意义。英语国家植物与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形象紧密相连。月桂树象征太阳神阿波罗, 阿波罗作为诗歌之神, 用月桂树编织而成的桂冠授予那些在诗歌方面表现出色的诗人, 他们也因此被成为“桂冠诗人”。香桃木象征爱神维纳斯, 百合花象征朱庇特的妻子———朱诺; 橡树象征最伟大的神朱庇特, 橄榄树象征智慧女神密涅瓦。在中国这些植物词汇并无类似的文化内涵。

4. 英语与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 谐音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现象。汉语中“梨”与“离”的发音相同, 为了避开“离”的含义, 朋友或亲人通常不会分吃同一个梨。因为“梨”会让病人联想到死亡, 中国人看望病人的时候不会带“梨”去。汉语中, 以“子”结尾的水果被看作是能给人们带来幸运的水果, 因为“子”与“籽”的发音相同。在中国, 新婚夫妇入洞房时, 亲人们会往他们身上撒“枣子”, “栗子”, “莲子”, “桔子”, “桃子”; 在新婚夫妇的床上放上“红枣”, “花生”, “桂圆”和“栗子”, 祝福他们早生贵子。英语中却没有类似的谐音用法, “pear” ( 梨) 与“pair” ( 一对) 在英语中的发音一样, 人们看到这两个词却不会有什么联系。

四、小结

同一种植物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隐含意义, 或者在一种语言中具有的文化内涵, 在另一语言中文化内涵缺失, 因为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为了更好地交流, 英语学习者应该掌握词汇的隐含意义, 如植物词汇的隐含意义, 这在我们日常交流, 文学阅读以及翻译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英汉植物词汇 篇7

关键词:文化语境,植物词汇,翻译

千百年来人们不仅利用植物作为自己生存的物质基础, 而且根据它们的颜色、形状或习性赋予一定的喻义, 以花草树木等为喻体诉事喻理, 抒情托志, 这在英汉语中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由于思维方式、民情风俗、心理以及文学积淀的差异, 赋予了英、汉语中植物词汇以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 在英汉翻译中了解与掌握植物词汇的文化意义差异是达到“真实”翻译所必备的。

一、汉语英语植物词汇的差异比较

1.笼统与具体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惯于采用综合法, 这是源于东方民族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孜孜追求的是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 把天, 地, 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对事物不甚讲究分析。“天地虽大, 其化均也;万物虽多, 其治一也” (《庄子。天地篇》) , 致使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惯于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 即将宇宙看作一个整体, 从全局观点进行综合研究。这一思维特点也表现在汉语植物词汇上。比如, 汉语中“桃”可表“长寿”, 吃桃可长生不老。另外, 汉语中“桃“、李”常连用, “桃李”喻指“人才、弟子”, 如“桃李满天下”, 以及义气 (桃园结义) 、春天 (桃花雪、桃花汛) 、理想的隐居地 (世外桃源) 。再比如, 中国人通常将红豆称作“相思豆、鸳鸯豆”, 是相思、爱情的象征。在汉语中, “柳”的隐喻意义通常也与“忧伤”、“离别”有关, 多用于象征离别, 所以人们看到柳, 就感到了离愁。

西方人惯于“由一到多”的思维方式, 因此, 这几种植物在西方文化中都是具体的事物。桃子 (peach) 一词, 因其外形优雅、色泽略带粉色而备受人们喜爱, 在英语中常用来喻指“美人, 极好的东西或人”。“She is really a peach.”常常用来形容漂亮有吸引力的女子。此外, “peach”还可以表示美好的事物, 如“What a peach of a room!” (多么漂亮的房间) 。在英文中, “Red bean”使人想起的是《圣经》中的Essau, 他为了一碗红豆汤 (red bean stew) 竟然出卖了自己的长子权。于是英语习语“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some red-bean stew”的含义是“为了眼前的微小利益出卖原则, 见利忘义”。这是整个习语的引申意义, 而红豆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食品。再有, 英语中“willow”的隐喻意义大多指“失恋”、“死亡”和“哀悼”, 是由死亡引起的。因为从前人们戴柳叶花圈表示哀悼, 所以, 英语中“wear the willow”指的就是“服丧”、“戴孝”, 比喻为“失去亲爱的人”。所以willow是在指某一个具体的人。许多的英语植物的文化含意源于《圣经》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习语“a fig leave”来自《圣经》的第三章第七节:“Then the eyes of both of them were opened, and they knew that they were naked;and they sewed fig leaves together and made themselves loin coverings”当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之后, 意识到自己赤身裸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遮羞。所以“fig leaf”常用于表示“隐藏, 伪装某种令人尴尬的事物”。“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 心爱之物”出自于旧约中的《诗篇》。

2.品质与外表

在汉语中人们常用松柏比喻坚贞高洁的情操信念。松树在贫瘠的地理环境中也能生存, 四季常青,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松树可用来指志行高洁的君子。唐代诗人于邺在《赠卖松人》中称松树为“寒涧树”, 象征那些“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君子, 因为松“瘦叶几经雪, 淡花应少春”, 表现了一种抗拒严霜, 不趋时附势的高贵品质。而在英文中“pine”有着“消瘦, 悲痛、惨痛, 痛念”的含意, 因为如果追溯到它的词源, 在古英语中“pine”意含“受苦”。再如:竹子——高耸挺拔, 质地坚硬, 中空有节, 它的特点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风亮节和谦逊好学的品质。梅有“不是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用“寸草春晖”比喻对父母的难以回报的深情, 用“豆蔻年华”比喻活泼纯真的青春少女, 用“披荆斩棘”赞美不畏艰险, 奋勇前进的开拓进取精神。所以在汉语中人们常常用植物词汇来形容人的品格。

在英美国家, 由于地理条件所限制, 这些植物的文化内涵极为贫乏, 它们不过是一种植物名称而已。在英文中“lily”百合花象征纯洁, 美好。“Lilies and roses”指的是“花容月貌”, 漂亮白皙的姑娘常常被比作a white lily。而由于外形的相似, banana常用来指大鼻子, 或者鹰钩鼻。“He's got a very big mouth, a banana and a pair of black eyes.” (他嘴巴大大的, 长着一个鹰钩鼻, 一双乌黑的眼睛) 。则bean用来指人的头或“脑袋瓜”例如, “Whistling at a crook is not effective as to crack him on the bean with a hickory stick.” (对恶棍鸣警笛还不如用木棒打裂他的脑袋瓜来得有效) 。cherry在英语中有“童男、童女”之义, 所以“Does he still have his cherry?”是“他还是个童男吗?”的意思。“The idea that such a luscious tomato might be mixed up in murder was terrible.”中的“tomato”是指“迷人, 漂亮的女子”。

二、翻译方法

1.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即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比喻, 形象和民族, 地方色彩的方法。在现代汉语中, “折桂”和“夺取桂冠”仍在使用, 表示在考试或比赛中夺得了第一名, 相当于英文中“gain/win one's laurels”。“After working twenty years for the company, Alex was discarded like a sucked orange.” (为公司干了二十年之后, 亚力克斯象只炸干了的橘子被抛弃了) , “a sucked orange”喻指“血汗被榨干了的人, 被充分利用而如今不再需要的人。”

2.意译法

如果不可能或没有必要用直译法保留源语的表达形式, 并且在译语中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可以套用, 就得用意译法。如:“potatoes and roses”可译为:粗茶淡饭;“separate the wheat from the chaff”可译为:区别良莠;“A bad apple spoils the barrel”可译为:一粒老鼠屎, 坏了一锅粥。再如下面三种“世外桃源”的译法:a.The land of Peach Blossoms;b.Earthly paradise;c.Shangri-la。第一种译法采用纯直译的方法, 成功地保留了原文的形象。第二种译文采用了译文读者比较喜欢的纯粹意译, 传达给了读者原文的内含意。第三种译法无疑是比较理想的。因为它用“Shangri-la”——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中的“人间乐土、伊甸园、乌托邦”的代名词来替代“桃源”的形象, 使译文无论在语义、美学、语体, 还是文化上都达到了同原文对等

3.释义法

由于译语读者缺乏和源语读者相同的生活环境、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等, 他们无法对植物形象产生固定的认知, 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又无法进行转换形象的译法。这时, 译者就需要对它们的隐喻意义作出解释, 以便于使译入语读者理解, 使译入语读者在理解原文信息的同时, 也欣赏了异域文化风格的魅力。比如:“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可译为:欲知布丁味, 请君来品味——空谈不如实践;“two peas in pot”可译为:锅里两粒豆——一模一样;“竹篮打水一场空”可译为:“To draw water with a bamboo basket——all in vain”。

参考文献

[1]黄建滨, 景敏言, 徐莹.英语植物比喻及其翻译[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6) .

[2]顾雪粱.花语涉絮[J].现代外语, 1994, (3) .

[3]廖光蓉.英汉文化植物词对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4) .

[4]任淑宁.试论植物词汇的隐喻[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6, (6) :66-68.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 篇8

随着我国的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的逐步增多,我国的汉语文化对英语的语言组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很多的英语词汇添加上了汉语词汇的元素。具体的来说,在众多的英语词汇组成之中,人们已经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英语单词和汉语词语之间的紧密关系,这就可以看出,两种语言之间是可以产生深度的交流和融合的。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随着中国和世界的交流逐步增多,汉语对于英语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这就证明,世界上的所有的语言不是裹足不前的,而是动态的向前发展的。

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的语言研究专家开始将目光转移到研究汉语对英语的影响之上,并从汉语的国家化发展为研究的突破口。但是,在进一步的英语汉语有机融合的研究过程之中,还需要对于汉语和英语背后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总结研究,寻找汉语词汇和英语词汇之间的差异,求同存异,促进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具体的分析出这一研究的具体意义,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研究基础。

二、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基本概念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之中,语言并不是裹足不前的,而是要根据社会历史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的变化的。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语言的发展过程是建立在一个开放的语言发展系统之上的。目前,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英语作为世界性的语言,势必会不断地吸取其他的语言文化和社会意识的精华,进行对英语的词汇组成和语言结构的更新,保证英语语言的时代性和动态性特点。综合起来说,就是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之中,不断地吸取其他的民族的语言,来完善自身语言的发展。

从上文之中的介绍来看,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基本概念也就显而易见了,指的就是英语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不断地吸取汉语之中的文化精髓,并将汉语之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语言吸引到英语语言之中,但是,由于西方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存在着一些较大的认知差异,为了有效的排除这些差异,从根本上促进英文和中文的有机融合,就需要对中文词汇和英语单词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促进中英语言文化之间融合程度的提升。

三、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类型和研究范围

1.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类型。对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集中在对于不同类型的英语词汇的汉语词汇,所代表的不同含义进行研究,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查询工作,可以看出,目前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主要包括三个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根据汉语的音译法产生的英语词汇研究,来实现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所从事的研究主要就是进行音译的中文词汇和英文之间差异。具体的来说,该部分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主要是根据汉语的拼音拼凑和英文之中的涵义进行分析而得来的。一般情况下,汉语的音译法主要包括二种来源:第一种来源是我国的普通话的直接音译衍生出来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第二种来源是中国各地方言所衍生而来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这种英语中的汉语的来源主要就可以归类成为语言之中直接转移。通过对该类型的中英词汇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出,由于所形成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形成的汉语词汇和英文词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第二种类型,是通过意译法衍生出来的汉语词汇和英语词汇之间的区别研究,这种英汉词汇对比是通过对汉语之中的词汇的意思的转移的研究而体现出来的,指的是通过语言之中的转移意思传达出来的。通过对该类型的词汇研究,可与看出,中文词语和英文词与有着较为明显的含义差异;

第三种类型,是通过音意结合法衍生出来的英语词汇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这种形成英语的汉语词汇是通过语言之中的混合形式所实现的,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各种的汉语语言混合而成的,都是要遵循英语之中的规则的。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该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有着最广泛的研究价值,也是目前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焦点之一

2 . 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范围。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范围,主要指的是进行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之间的差异研究的重点内容的剖析,一般情况下,所进行的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范围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指的是通过进行对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的含义差异研究,可以有效的分析英语之中的汉语词汇和英语词汇之间存在的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是通过分析汉语之中包含的风俗文化、地理位置等信息以及英语中相应的信息,对于中文词汇和英文词汇内容差异的具体影响;

(2)指的是通过透视英汉词汇对比之中的方言的内容,进行对于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之中的知识的起源和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之间的关系;

(3)是进行对中国以及西方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之中,英语和汉语的发展的历史渊源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提升英汉词汇对比的历史渊源感;第四,是集中的对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各种词汇关系之间的研究,并对具体的拼写特征和拼写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词汇的基本构成角度进行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

四、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内容

在对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内容的划分的过程之中,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对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类别进行具体的分类,并在进行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过程之中,进行英汉词汇对比分类探讨,进行多方面多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分析研究工作:

1 . 进行英汉语内词汇和语际词汇的对比研究工作。首先,要进行研究的是英汉词汇的语内词汇和语际词汇对比研究工作,对于相关文献的查询,可以看出,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的语内词汇和语际词汇分别主要指的是不同的地域之间的语言之间的互相借取,以及不同的民族之间的语言之中的相互借取。在进行这一部分的研究的过程之中,主要明确的就是:如果一种语言并不能够有效的描述一个民族内部的生活状况,这个民族就会在后续的研究过程对这种语言进行不断的完善,并针对这种语言之中不存在的部分进行创造,并在创造的过程之中,充分的结合本民族的实际语言的特点,进行对这一语言的不断的完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些民族之中的创造力就是保证语言的动态发展的最根本部分。与此同时,也正是这种方式,有效的帮助世界上的语言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语言结构。截至目前为止,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基本上大部分的英语的语内词汇和语际词汇就是通过这种创作方式所产生的。从这一角度来看,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就要充分的考虑到英语在形成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民族文化变化和汉语在形成的过程汇总,所经历的民族文化变化,从追根溯源的角度,来进行英汉词汇对比分析研究工作。

2.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类型汇编。通过对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类型的文献查询研究,可以看出,截至目前为止,进行的英汉词汇对比的类型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政治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例如,在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中的以下几个词汇就是政治类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Maoism(毛泽东主义)采用的音意译的翻译方法、Kuomintang(KMT,国民党)采用的音意译的翻译方法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进行该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中文政治类型的独特性,结合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来进行设计研究;

第二个方面,是经济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例如,在英语之中常见的以下几个词汇就是经济类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family-contractresponsibility system(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的意意译的翻译方法、laisee(利是,又称利市,吉利的意思)采用的音意译的翻译方法等。而在英文中,一些关于insurance and freight类型的词语,都和汉语词汇存在这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经济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商业经济背景,进行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

第三个方面,是宗教信仰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例如,在英语之中常见的以下几个词汇就是宗教信仰类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Confucianism(儒教,儒家思想)采用的音意译的翻译方法、Taoism(道家思想)采用的音意译的翻译方法。而在英文词汇中,Christ则没有采用音译的方式,可以看出,在进行宗教信仰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背景下,进行相应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

第四个方面,是生活用品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例如,在英语之中常见的以下几个词汇就是生活用品类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Nankin(白底青花瓷器)采用的音译的翻译方法、pekin(北京宽条子绸)采用的音译的翻译方法。而在英文中,一些诸如圣杯之类的词汇,也是和英语当地的生活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可以看出,在进行该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中国的生活方式和西方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生活方面的差异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英汉词汇产生的影响,进而完成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

第五个方面,是动植物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例如,在英语之中常见的以下几个词汇就是动植物类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kaoliang(高粱)采用的音译的翻译方法、lychee(荔枝)采用的音译的翻译方法。而在英文中,也有着很多具有着英国特色的英文词汇,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活的生态环境的差异,势必会存在着动植物类型的差异,随着年代的推移,也自然的形成了词汇组成上的差异,这也是进行该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六个方面,是地理常识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例如,在英语之中常见的以下几个词汇就是地理常识类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the Lunar New Year(春节)采用的意译的翻译方法、the Summer Palace(颐和园)采用的意译的翻译方法等。而在英语范围内,也存在着很多的西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景点的表达和翻译形式。产生这种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主要就是集中在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差异上,这也是该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基本依据;

小议英汉词汇的渗透 篇9

现今世界上大约有四五千种语言, 但有书写系统的不过200种左右。而在当今世界上的主要语系中, 一直占着统治地位的是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 各自占主导地位的代表语言分别是英语和汉语。也就是说, 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被人们讲得最多的语言, 因而部分词汇的巧合和渗透现象也就比较明显, 当然相互渗透的部分远大于巧合。从本质上讲, 不同语言间词汇的巧合体现了语言的共性, 而词汇间的相互渗透则体现了语言在交流过程中的发展变化。

词汇间的巧合, 指的是不同语言中发音相似且意思相同的词。英汉两种语言中属于巧合的部分词汇简列如下:

以上单词发音与汉语的发音如此巧合地相似, 部分单词我们可以这样猜想:远古时代, 人们为了生存, 必须同自然界做斗争, 因此导致了如spear、stone、cut、fell等部分单词的产生。而当人们的力量逐渐变大以后, 当地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条件, 居住在一处的人们只好分枝, 到处迁徙, 因而带走了相同的语言。由于当时的人类还没有书写系统, 只是靠口头流传。一旦人类语言的书写系统逐步形成, 同一意思的词就必然会巧合, 只是由于地域限制而在发音上稍有差异。

与巧合不同, 渗透指的是甲地的语言被乙地吸收或者乙地的语言被甲地收录。现就英汉之间的相互渗透分述如下。

鸦片战争以来, 特别是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 外国人便开始高人一等地在香港、上海等地进行贸易, 但由于语言隔阂, 他们必须借助当地人做中介。于是最早洋买办们夹生的醋熘英语就开始流行, 这种本质上不伦不类的混杂语言, 即大名鼎鼎的所谓“洋泾滨” (pidgin) 汉语 (包括粤语) 。久而久之, 其中的部分词汇就开始渗透到英语里面, 被收录在词典里当做英语被广泛应用开来。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 那就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渐强大, 一些特定的汉语词汇因为一时无法找到适当的对应外文词汇, 而直接被外国人拿来使用, 最典型的就是胡锦涛主席在2008年12月正式使用的“不折腾”一词, 英国人直接翻译为“nozheteng”。这类词汇现举数例如下:

相反, 英语渗透到汉语的就更多, 而这些词语几乎都被中国人接受。从近代史开始,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 英语就开始渗透。由于清政府闭关自守, 国人不能学外语, 渗透到汉语中的词只能用汉语译音来代替, 这些词多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中, 特别以鲁迅等人的小说中居多。现举数例如下:

除了渗透到汉语中的一些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公式定理外, 改革开放以来, 越来越多的相互渗透的词汇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交流, 其中包括一些外国公司使用的人们耳熟能详的商标名称, 还有一部分相互渗透产生的新词汇。如:

总之, 无论是汉语渗透英语, 还是英语渗透汉语, 还是它们之间发音的巧合, 有很多我们尚未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语言的相互巧合与渗透会越来越多。人们说, 史前的远古时代是“地球村” (globalvillage) , 那是原始和狭隘的。今天的高科技, 把人们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现在我们居住的才是一个真正的globalvillage。

摘要:不同语言间词汇的巧合体现了语言的共性, 而词汇间的相互渗透则体现了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作为当今世界的两种最具代表性语言, 汉语词汇和英语词汇之间既有巧合又有相互渗透。随着时代的发展, 两种语言间的相互渗透会进一步加强。

浅析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 篇10

一、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含义

词汇指一种语言中所有词语以及词语等价物(如,固定词组、熟语、谚语等等)的总词汇。词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词的构成、词的意义、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词的语法功能以及词的搭配等等。通常英汉词汇意义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称意义,这是词汇的原本含义。一般来说,这一部分意思是词语的字面意思,或者说是表层意思,在字典里能找到的解释;二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这是词义的隐含意义,这部分能显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字典里找不到这方面的解释。

二、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表现形式

(一)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文化意义部分相同

在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不会。如:英语中的monkey和汉语中的“猴子”,The monkey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英语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文化意义却是“秘密”、“沉默”;又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将“猫头鹰”与“倒霉、厄运、不吉利”等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不吉利之鸟,在这点上,英汉两种语言也有相同的文化内涵,但除此,在英语中owl还有“精明”、“神情严肃的人”等文化意义。汉语中“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在英语文化里面,sister, uncle, aunt, brother,grandpa等词所指的关系是一种有某种血源的亲戚关系,可在汉语文化里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可能会用到这些词,如这样的句子: “孩子不哭,警察叔叔给你讲故事。” ,某个英雄牺牲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一路走好,叔叔阿姨来送你。” 在这些句子里的 “叔叔” “阿姨”的文化内涵就不能等同于英语的 “uncle”, “aunt”。

2.文化意义的完全不同

同一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有共同的概念意义,文化意义却完全不同。例如,在英语中Where is head?意思是厕所在哪儿?而在汉语中没有知识背景的关系下我们可能会翻译成你的头在哪儿?这可能会在一个隆重的场合之下造成笑话,“家丑不可外扬”在英语中是"It an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英汉词汇里表示颜色的词汇,虽然字面意义相同,然而其联想意义却很不同。如黄色、黑色。在汉文化中,因为黄音同皇,在中国古代黄色被视为尊贵的颜色,“黄榜”(im-perial edict),“黄袍”(imperial yellow robes),“黄袍加身”(take thethrone; seize political power after a coup),黄道吉日(a propitiousdate)都无一不与尊贵荣耀联系在一起。而英语中的黄色表示“胆小,卑鄙,猜忌”的意思,例如He i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and fight中的yellow不是指他尊贵,而是指软弱。如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而在汉文化里天鹅一般代表稀有、高贵、优雅,一般用来形容容貌出众的女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便是形容一个男人对一个远胜过自己的女子的不切实际的追求。所以学一门语言重要的是要先涉足这个国家与本国的文化差异及这个国家的语言交际方式等。

3.文化意义的空缺

由于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宗教、审美、文化传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社会生活的不同,各民族都产生了一些本民族所特有的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只表达该民族语言所具有的事物和现象,在一种语言里的词很难在另一种语言里找到对应的词或意义。

主要有两种空缺情况:一为词汇的空缺,如汉文化所特有的词汇:干妈、干爹、吃醋(表示嫉妒)、洋气、狐狸精、爬灰(……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红楼梦》第7回)、三八红旗手、戴绿帽、走光、母夜叉、七仙女下凡等,这些汉文化所独有的词汇是没有办法在英语里找到对应词汇的,这是一种词汇的空缺。此外还有一种情形是:英汉有对应词,但一种语言的词汇有文化意义,另一种语言的词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例如:英语white elephant与汉语“白象”, white elephant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招致亏损的财产”,而汉语“白象”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 oyster(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而汉语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文化意义。

4.文化意义基本相同

雖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两种语言的文化意义不同,但英汉两语群体在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认识上大同小异。例如: donkey(驴)在英语中象征“愚蠢”、“固执”、“倔强”; 汉语中也有“蠢驴”、“犟驴”等说法。 parrot(鹦鹉)一词,在英语中表示“机械地重复别人的话的人”;汉语中也有“鹦鹉学舌”之说。

三、结论

英汉植物词汇 篇11

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结晶, 世界上各民族由于生活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条件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不同的文化背景, 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离不开文化, 没有语言, 就没有文化, 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 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 每个词除了具有概念意义外, 还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因此, 学习词汇必须掌握其中的文化内涵, 只有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二、英语词汇教学现状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 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长期以来, 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仅仅局限于背单词、背词组的意义以及掌握大量的语言规则。而教师在词汇教学方面, 教学方法单一, 只是单纯地讲解单词的发音、汉语翻译, 机械性地造几个句子让学生了解其用法, 片面强调机械记忆, 没有把单词放到语境中去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没有把词汇教学与文化知识介绍结合起来, 造成学生知道其汉语意思, 却不会应用, 或者在应用时频频出现“汉语式英语”;或者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应试成绩很高, 但文化知识面不广泛, 不能很好地利用英语进行交际, 学到的基本是“哑巴英语”。由此可见, 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三、英汉语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一) 词的概念意义及内涵意义。

词的概念意义就是字面意义, 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词的内涵意义是词的隐含或基本意义之外的含义。所以, 要完全掌握词语, 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 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 而且要知道词的内涵意义, 否则就会出现语言错误。

如现在一般把“landlord”等同于“地主”, “peasant”等同于“农民”。其实两者不是完全等同的, 在《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 “landlord”是“A person who owns and rents land, buildings, or dwelling units.” (地主, 房东) , 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地主”是“占有土地, 自己不劳动, 依靠出租土地剥削农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所以在英语中没有贬义, 而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政治贬义的词。“peasant”在英语中含有“a country person, a rustic;a person with rough unrefined manners” (小农, 乡下人;举止粗鲁的人) , 有点贬义色彩, 在汉语中, “农民”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是一个褒义词, 而外国人眼里的“农民”更多地等同于“farmer”。所以, 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有不同的涵义。再如“liberalism”, 汉语中是“自由主义———革命队伍中的一种错误的思想作风, 主要表现是缺乏原则, 无组织、无纪律、强调个人利益等”, 在英语中是“A political theory on the natural goodnes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autonomy of the individual and favoring civil and politicalliberties” (一种政治理论, 它以人性本善为基础, 提倡个人自治, 强调公民和政治的自由) 。同样“individualism”不等同于“个人主义”, 英语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人独立 (independence) 及自由 (freedom) , 强调“个性”, 而汉语文化中“个人主义”则侧重于“自私”, 是贬义词。又如, 对“politician”与“statesman”, 我们都译为“政治家”, 那么这两个词是一样的吗?前者是“person who is skilled at handling people or situations, or at getting people to do what he wants (政客, 玩弄权术者) ”, 而后者是“person who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affairs, esp.one who is skilled and fair;wise political leader (政治家, 尤指贤明公正的) ”, 由此可见, 在英语文化中这两个词的内涵色彩是不同的, 所以汉语中的“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再如, “ambitious”一词, 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 中国人往往用其贬义, 表示“野心勃勃”, 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 表示“有雄心壮志的”;“aggressive”一词, 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 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 有开拓精神”。

(二)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如欧美人崇尚独立, 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感到别人像对待孩子那样对他们“关怀备至”, 也会非常反感。因此, 中国人之间常说的“天气太冷, 多穿点衣服, 别感冒了。”“路很滑, 要小心。”之类的话一般是不应对欧美人说的。因此, 即使是对西方人表示关心和同情, 也要注意分寸。

又如中国一贯以尊老为美德, 然而在西方, “老年”总是和“无用”与“孤寂”相联系。曾经有一位外企秘书, 在比他年长的加拿大上司过生日时为表祝贺之意, 送一尊“老寿星”的泥人。当这位上司打开礼物, 原来的笑脸反而消失了。他严肃地说:“Did you wish me to be as old as that clay-figurine?I’d prefer to be always young.”

中国早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因此, 人们见面时常爱说“吃过了吗?”, 但这只是一种称呼罢了。中国人听到这些话也只是回答说“吃了”“还没有”之类的话, 表示谢谢问话人的关怀和热情。此类话在欧美国家相当于问候语。如果把问话翻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且被问话的是英语民族的人, 他心理上的首要反应是:“Yes, I have.”或“No, I haven’t.”或“Do you mind to invite me to dinner?”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 汉语中诸多的与“吃饭”有关的词语, 在翻译时要做好适当的转换。如, 饭桶 (good-for-nothing) 、吃不消 (be unable to stand) 、吃不开 (be unpopular) 、吃老本 (live off one’spast gains) 。

(三) 俗语、习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同一客观事物, 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 引起不同的联想, 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少语言都有许多以动物为内容或作比喻的习语, 但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是互不相同的。中国人崇尚龙。中国是龙的大地、龙的故乡,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因此, 汉语中有诸多与龙相关的成语、典故。如龙腾虎跃、龙盘虎踞、龙争虎斗、龙飞凤舞、龙潭虎穴、生龙活虎等。“望子成龙”可译为“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 (i.e.win suc-cess in the world) ”, 第二种解释是直译, 但在直译后加注了解释, 这一解释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龙”给英美人的印象是可怕的, 根据他们所熟悉的《圣经》, “龙”是罪恶的象征, 或是对年轻女子严格凶狠的监护人, 尤其是老太婆。又如在英语和汉语中, “蝙蝠”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但从文化的角度, 特别是褒贬态度上看, 是不同的。汉语中的“蝙蝠”与英语中的“bat”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产生不同的联想, 在欧洲的民间传说里, 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 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英语中有些成语,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都说明对于蝙蝠的坏的联想。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由于“蝠”同“福”同音, 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英语white elephant与汉语“白象”, white elephant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招致亏损的财产”, 而汉语“白象”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又如:propaganda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 而汉语中的“宣传”则无此意;英语spiritual civilization有强烈的宗教意味, 而汉语中的“精神文明”则不含此意。同样, “松”和“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骨气”、“气节”、“长寿”, 而pine和crane在英语中却没有什么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 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呢的成分, 而在西方文化中, “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四、结语

英汉语中词汇的概念意义及内涵意义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障碍。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 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但词汇教学不能为教词汇而教词汇, 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 教师应加强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渗透文化教育,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英汉语语言蕴涵的文化结构构成要素的认识, 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英语词汇教学的内容, 增强了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使词汇教学更加鲜活, 使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到词在原文化中的涵义, 正确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交际, 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摘要:英语词汇教学必须重视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对比, 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 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次上的文化差异, 探讨了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融入文化知识。

关键词:英语词汇,文化差异,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许国璋.Cultural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J].现代外语, 1988, (4) .

[5]邓万学.英汉互译中语言内涵色彩的比较[J].曲靖师专学报, 1994, (4) .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上一篇:中重度高血压下一篇:汉字与古代农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