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异同

2024-10-28

英汉异同(共12篇)

英汉异同 篇1

0前言

一种语言中, 最主要的, 也是最能反映该种语言特点的成分便是词语的搭配, 作为一种形象而生动的表达, 它们的搭配并不是随意的, 而是依据语言及其文化环境的不同, 而存在着不同的搭配习惯, 并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 因此, 无论是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学习中, 还是仅仅的翻译中, 对于二者词语搭配的习惯我们都需要注意, 本文通过对比英汉词语搭配并举例, 研究一些英汉词语搭配中的现象, 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

1 英汉词语搭配的异同对比

不论是在英语中, 还是在汉语中, 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 一些词语的搭配范围极其广泛, 而一些词语的搭配范围又特别有限, 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可联想的意义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其词义越丰富, 搭配的范围就越广。词语的搭配意义是由一个词的各种联想的构成, 这些联想又是由和这个词经常同时出现的一些词义产生的。

(1) 英汉词语的形容词搭配对比

在汉语中, 对气体和液体的稠密与颜色的深度以及程度的浅重等都可以用"浓"来形容, 比如浓茶、浓烟、浓妆的搭配, 然而在英语中, 与之相应的"thickstrong"都不能完全表达这些含义, 想要表达汉语中的"浓", 就要用到不同的英词形容词, 比如strong tea, thick smoke, heavy make-up;在汉语中, 由于"红"字象征着昌盛和财富, 因此可以搭配为红人、红榜与红运等, 而在英语中, "red"经常会让人联想到极病与危险, 因此, 要想表达上述词义, 则要说a favorite with somebody in power, honor roll, good luck;在汉语中, 形容人或物都可以用"漂亮的", 而在英语中, 则需要依据不同的情况对pretty与handsome进行不同的搭配使用, 隐含女性柔美或是清秀之美的可以用pretty, 比如pretty girlptetty woman等, 而强调一种好象阳刚之美的则用handsome, 比如handsome boyhandsome man等。以上几种, 均是汉语词语的搭配范围比英语广泛的情况。

(2) 英汉词语的动词搭配对比

在汉语中, 一些动词同样可以搭配很多种, 例如"上"字, 可以作上车、上街、上班、上场以及上电视等, 而在英语中, 想要表达同样的意思, 则要用到许多不同的词语搭配, 例如get on thebus, go shopping, go to workon duty, enter on the stage, be onTV;再例如汉语中的"打"字, 同样可以作很多搭配, 像打架、打电话、打官司、打开箱子等, 然而对应到英语中的"open"则不能作如此广泛的搭配, 只能采取不同动词来表达, 例如fight with, give somebody a rig, engage in a lawsuit, open the box。同样, 在英语中, 也有不少搭配能力很强的动词, 比如"kill"可以作kill time (汉语中则为消磨时间) , He was killed in a car crash (汉语中则为死于车祸) , The newspaper editor killed the story (汉语中说成删减) ;再比如, 英语中的"wear", 可以用于加任何东西在身体上, 像wear a new coat (穿衣服) , wear the sealt belts (系安全带) , He wore dark glasses to protect his eyes (戴眼镜) , wear a cheerful smile (面带微笑) 等, 这些都是英语词语搭配较汉语广泛的情况。

2 英汉词语搭配受到各种限制

(1) 语法规则的限制

我们都知道在汉语中有"速度快慢"的搭配, 然而英语中, 与speed相搭配的是high与low, 只有直接谈到交通工具的时候才能使用fast或者slow, 因此, 如果直接根据汉语说成The speed of a plane is much faster than that lf a car便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在汉语中, "学习、学到"常与各种知识相搭配, 对应到的英语单词就是"learn, study", 然而这两个词却都不同和knowledge相搭配, 这种情况就像是汉语中的"教"是一样的, 在汉语中我们常说的是教某一门课程, 而英语中却要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2) 构词方法的限制

在英语中, 除去基本词语外, 其他的都是由截短法或合成法或首尾字母缩略法等得来的, 然而在汉语中, 大多是双音节词语和四字词语, 还有许多词语是由相加的语素而成的, 因此在词语的搭配上会受到构词方法的影响, 使词语间的搭配更为宽松, 范围更为广泛, 在这一点上, 英语的词语搭配范围则没有汉语广泛。

总而言之, 不论是在汉语中, 还是在英语中, 不同的词语在二者语法规则、构词方法以及文化社会背景等条件下, 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搭配方式与搭配范围, 对英汉词语搭配异同方面的掌握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两种语言。

参考文献

[1]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杜百顺.英汉词汇搭配对比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 (3) .

英汉异同 篇2

(1)英汉词语的形容词搭配对比

在汉语中,对气体和液体的`稠密与颜色的深度以及程度的浅重等都可以用“浓”来形容,比如浓茶、浓烟、浓妆的搭配,然而在英语中,与之相应的“thickstrong”都不能完全表达这些含义,想要表达汉语中的“浓”,就要用到不同的英词形容词,比如strong tea,thick smoke,heavy make-up;在汉语中,由于“红”字象征着昌盛和财富,因此可以搭配为红人、红榜与红运等,而在英语中,“red”经常会让人联想到极病与危险,因此,要想表达上述词义,则要说a favorite with somebody in power,honor roll,good luck;在汉语中,形容人或物都可以用“漂亮的”,而在英语中,则需要依据不同的情况对pretty与handsome进行不同的搭配使用,隐含女性柔美或是清秀之美的可以用pretty,比如pretty girlptetty woman等,而强调一种好象阳刚之美的则用handsome,比如handsome boyhandsome man等。以上几种,均是汉语词语的搭配范围比英语广泛的情况。

(2)英汉词语的动词搭配对比

英汉隐喻认知异同的文化根源分析 篇3

【关键词】英汉隐喻 认知异同 文化根源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应用方法,也是一种奇妙的语言艺术。根据环境背景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隐喻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共通性。随着认知语义研究的不断发展,英汉隐喻认知异同分析成为语言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

一、隐喻认知理论分析

隐喻认知理论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得出的一种重要的语言应用理论。在隐喻认知理论研究中总结出:隐喻既是一种具有丰富功能的语言修辞手段,能够提高语言艺术境界,丰富语言表达形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对语言的灵活掌握,并熟练运用,培養开阔性思维。隐喻,是以思维联想为基础,通过某种事物去了解另一种事物,即通过一种形式表现促进对另一种形式表现的理解。隐喻具有一定文化特征,即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运用隐喻所表达的语言意思具有差异性。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隐喻是对文化的语言体现,通过隐喻的运用能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即包括民族文化的重要影响,也包括民族文化对喻义的制约性。英汉隐喻的认知存在各方面,相同性和差异性。造成英汉隐喻认知异同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可以追溯到文化根源的影响。

二、英汉隐喻认知对比分析及文化根源分析

英汉隐喻认知存在相同性和差异性,下面主要结合这两个方面进行英汉隐喻认知的对比分析,并探究出其文化根源,促进英汉隐喻的更好应用。

1.英汉隐喻认知相同性及文化根源分析。隐喻的应用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运用,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来看,东西方的思维存在较大的共性。隐喻是由主体和喻体共同组成的一种语言应用形式,构成隐喻的要素主要包括一个具体的空间环境,和明确主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形式特点在东西方的思想理念上具有相同的理解效果。例如,在空间结构或方位结构上,东方人们认为较好的一方为“上”或“高”,较差的一方则为“下”或“低”,西方人们认为较好的一方为“up”或“high”,交差的一方则为“low”或“down”。如中国人常说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指不断的进行努力,外国人说的“No matter how many difficulties ahead,keep up the fight ”。还有这样依据俗语“Lifted a rock at his own feet”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隐喻在东西方语言认知上存在一致性。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总结出英汉隐喻的认知一致性的文化根源主要是由于东西方人们思维方式是相同的,即“high”就是向上的、好的事物象征,“down”就是低沉的、不好的事物象征,这种思维模式和观念是一种较为固定的形式,因此隐喻认知存在跨区域一致性。

2.英汉隐喻认知差异性及文化根源分析。英汉隐喻认知上的差异性要大于一致性,主要是受东西方生活环境不同、社会风俗文化不同、思想观念和联想等方面的影响。例如:

(1)汉语中习惯用“揠苗助长”、“对牛弹琴”等成语来表达语言情感,即农业色彩较重;英语中“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While water can carry a boat, it can also overturn”,即海洋元素较重。这种隐喻认知主要是由于国家地理文明造成的,中国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因此容易形成相应的语言习惯;而欧美国家多是“海洋文明”,水上事业发达,形成相应习惯。

(2)在汉语的隐喻应用中,“红”是吉祥的象征,是喜庆的颜色。红色是在婚嫁或节日时最常用的颜色,是美好的象征。“红光满面”、“红装素裹”,都是美好的意思。而在西方,红色是流血、残忍的象征,是一个贬义词,例如“red revenge”、“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都是指残杀和暴力。这种隐喻认知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风俗文化影响造成的,因此全面了解英汉隐喻的认知差异性十分重要,避免由于民族文化上的差异造成误会。

(3)在东西方文化差异分析上,由于地理环境、文化教育以及社会流行趋势多方面的不同,东西方人的审美观念和想象能力存在不同。例如,从中国人的眼光去看“牛”这种动物,是踏实、勤奋的代表,而在西方人眼中,“牛”则是笨拙的象征,“to bull in a china shop”。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标准,使英汉隐喻的认知存在差异性。英汉隐喻认知上的差异性,还受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多方面的影响。

总之,隐喻是一种奇妙的语言艺术,通过隐喻形式能够大大丰富语言的应用功能,促进语言的多彩和神奇,使语言更加具有内涵和趣味。英汉隐喻认知存在一定的相同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隐含隐喻差异性主要是受背景环境、社会风俗、审美联想等多方面文化根源的影响,造成东西方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认识。为更好的应用隐喻,要加大英汉隐喻认知探索,促进东西方文化上的交流,实现跨区域语言研究,促进语言形式的丰富。

参考文献:

[1]李新,刘晓霜.英汉惯用语中的隐喻现象与文化认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8).

[2]李沿围,朱丽颖.基于隐喻认知的英日汉谚语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1).

[3]杨自俭.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序[J].外语教学,2011(11).

英汉数字模糊语义异同之比较 篇4

语言的应用应该力求准确,尽量避免含混,但准确的语言有时并不能准确表达人们的意图。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模糊性在语言的各个方面,例如,语音、语意、语法等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于模糊性究竟指什么,仍存在着分歧。模糊性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正如赵元任所说:事实上,模糊性它本身就相当模糊。而对于现在尚无统一的模糊性的根源,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第一类观点认为客观事物其本身是模糊的;第二类观点认为模糊性是由于语言的有限性和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模糊反映所引起的;第三类观点认为模糊性不仅仅是由主观事物(人类)、客观事物以及语言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三者共同决定的。对比这几种观点,观点三更全面地考虑了三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言的模糊性其实也是一种精确性。正如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琼斯所说:“我们大家 (包括那些追求精确无误的人) ,在说话和写作时常常使用不精确的、含糊的、难以下定义的术语和原则。这并不妨碍我们所用的词是非常有用的……通常人们尽管使用不精确的表达和难以下定义的术语,但仍能相互理解。”罗素在认为:“模糊失之准确是大错特错的。模糊的观念因其有更多的事实能够加以佐证,较之精确的观点,就更有可能正确无误。”作为语言学中的一对矛盾,模糊和精确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正是在利用模糊语词打制精确无误之地。由此可见,模糊语言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有着和精确语言一样甚至更好的表达效果。数字通常是用来表示精确数量和顺序的符号,但作为自然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模糊性,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尤其在习语和文学作品中,精确的数字其语言也可表达模糊的概念。

二、英汉数字模糊语义的比较

正是因为模糊语言的特别的表达效果,在日常生产生活,或是日常交际,或是文学用语中,模糊语言的使用都非常广泛且重要。凡事都离不开语言的交流,而言语交际的实践也表明,人们的交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语用过程,受不同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环境、交际情感等因素制约。在某些不愿、不必或不能使用精确语言的交际环境中,若一味追求用定量或定性的语言来表达,往往达不到理想的交际目的,有时甚至使语言枯燥、生硬,影响交际的进行。

1.“三”在英汉语义中异同比较

汉语数字中的“三”在成语、典故、俗语、谚语中常具有模糊语义,数字的意义几乎都是虚义,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要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去整体把握。比如“三生有幸”“三令五申”“三思而后行”“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白居易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里的三都是指次数或人数的多,而不是指具体的“三”这个数。“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虚指大概的时间段,而实指世事多变。“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中的“三”也是指要多看多读多背唐诗。又比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a short separation seems like a very long one。这里的“三”不是指具体的三年,而是指时间的长度,从汉译英的翻译中,也能清晰的反映这一点,并没有把“三秋”译为“Three years”,而是译为了“a very long one”。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e wisdom of the masses exceeds that of the wisest individual。这里的“三”指代人数的多,所以翻译的时候也把“三”译为了the masses(大众)。而英语中有这样的表达:三人知,天下晓—Where three know it, all know it,这与汉语“三”的模糊语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七”在英汉语义中异同比较

在汉语和英语中,“七”都可以指多数。比如汉语中的“七年之痒”是指很多年,并不是指具体的“七”这个数字。“堂堂七尺男儿”中的“七”是指人高,并不是指具体“七尺”。而英文“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ll find a use of it”中的“seven years”不能译为“东西放七年,总会有用的”,而应该译为“东西放着,总会有用的”。

3.“九”在英汉语义中异同比较

汉语中的“九”常用来形容“多”。比如“九死一生”中的“九”是形容多次,而“十拿九稳”中的“九”也是指几率高。《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九天”表示的是一段非常遥远的距离,因为古人认为天有九层,而“九天”就是天的最高层,指距离相当的远。这样的表达,展示了瀑布的汹涌澎湃,气势惊人魂魄。而英语中,“九”用来形容“多”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句子。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这里的“九”不是指具体的数字,而是说明猫的生命力很顽强。

4. 相邻数字传递模糊含义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这样的句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Seven or eight stars at the horizon.Two or three drops of rain before the hill. (杨宪益、戴乃迭译) 本身是表示精确含义的数字,在相邻并列使用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模糊含义。而直译的英文翻译,也能很好地体现英文,亦具体现了相邻数字传递模糊含义这样特点。再如:“一望两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无名诗,巧妙地运用了相邻数字传递的模糊含义,描绘了一幅美妙的乡村风景图。

5. 汉语中的“十”“百”“千”“万”与英语中的“hundred”“thousand”“million”比较

在汉语中, “十”“百”“千”“万”常指很多, 如“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千篇一律”“万无一失”“千军万马”“万水千山”“万紫千红”“千变万化”都指次数的多。而英文中则很少用“万”, 这是因为英文的“万”要用“ten thousand”来表示, “万”不是英语的基本计数单位。比如:“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的英文翻译就应该尊重西方的文化传统译为“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英语中整数同样具有夸张、比喻等修辞功效,可以表达模糊概念。但由于风俗习惯、心理特征、文化差异,这些与中文的数字用法不尽相同。在一部著名的电影Forrest Gump的前几分钟的播放中,你能听到这样一段话:Forrest:Hello.My name's Forrest.Forrest Gump.You wanna chocolate.I could eat about a million and a half of these.My mama always said“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这里“a million and a half”是指很多,这是美国人夸张的一种表达方式,使用相当广泛。中文中我们也会夸张,但用的数字通常会小些。比如我们说:“都告诉你几百遍了你还记不住。翻成英文就是"I have told you a million times”也就是说我们通常使用的“百”在美国人嘴里就变成了million。所以百里挑一就变成了one in a million。在电影放映到一半的时候,我们还能听到另外的一段话中的“a million years”是指很多年,而不可能是真正的一百万年。Forrest:…I was so good that some years later, the army decide that I should be on the All-American Ping Pong Team.I was the first American to visit the land of China in like a million years or something like that.Somebody said would peace is in our hands.But all I did was play ping pong.When I got home, I was a nationalcelebrity.Famous even than Captain kangaroo.

三、结束语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数字的模糊语义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抒发感情,表达观点,但由于文化差异、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英汉语数字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尽相同,虽有共通处,亦存在着一定差异,鉴于文化因素造成的中西方的数字观,以及汉语和英语中数字习语的特点及差异,这就要求在学习,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数字时,不能局限于数字本身的数值。

摘要:数字通常是用来表示精确数量和顺序的符号, 但作为自然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模糊性,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 尤其在习语和文学作品中, 精确的数字也可表达模糊的概念。本文旨在通过比较英汉语中的数字模糊语义, 探讨数字模糊语义在两种语言中的异同。

关键词:英汉,数字,模糊语义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002.

[2]汪榕培.数字式略语的汉英对比研究[C].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李瑞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英汉基本色彩词赋义之异同 篇5

由于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语中表示颜色的方法和用词既有共通性,也有差异性对同一颜色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别.本文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中色彩词的差异了解并掌握这些色彩词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以及翻译实践都有裨益.

作 者:叶玲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7 “”(11) 分类号:H3 关键词:基本色彩词   文化差异  

★ 义教范文

★ 义教工作总结

★ 义教策划书

★ 义狼作文

★ 色彩课程工作总结

对英汉两种语序异同的比较分析 篇6

一、定语位置的不同

(一)汉语的定语,无论是单用或是几个连用,通常都放在所修饰词的名词之前;短语或从句作定语时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汉语的定语用英语表达时,有的可能是单词,有的可能是短语或是从句,如何安排它们呢?它们是前置还是后置呢?这要依照英语语序的习惯。如:(1)一个星期六下午,一个名叫约翰的青年刚从学校毕业。It was a Saturday afternoon.a young man named John had just left school for the last time.(2)英国是第一个承认人民中国的大国。Britain was the first Western power to recognize people’ China.

(二)英语的单词定语并不是无例外地全部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前,在下面一些特殊情况下,单词作定语可以甚至必须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1.单词定语所修饰的名词是由some/every/no等构成的复合代词时,定语可后置。如:(1)他想找一个可靠的人帮助工作。He wanted to get someone liable to help in the work.(2)今天报上有什么重要消息吗?Is there anything important in today’paper?(3)咱们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去。Let’s go somewhere quiet.(4)医生为救病人,尽到了一切的努力。The doctor did everything necessary to save the patient.2.通常作表语用的形容词,用作定语用时必须后置。如:(1)他是当今最伟大的诗人。He is the greatest poet alive.(2)到场的外宾有一些外国记者。The guests present included a few foreign newsmen.3.在某些固定词组中,单个形容词作定语时,习惯上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如:军事法庭:Court Martial.(联合国)秘书长:Secretary General(of the U.N.).4.某些分词用作定语时,必须后置。如:(1)他们收下了赠送的礼物十分高兴。They were very glad to have accepted the presents of fered.(2)他要求有关人员都积极参加这项工作。He urged those concerned to take an active part in the work.

(三)英语有时把一系列的单词定语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前,但其顺序与汉语不尽相同,往往需要作适当的调整。在汉语中,几个定语连用时,习惯上是把最能表明事物本质放在最前面,而把表示规模大小,越是能表示事物基本性质的定语越要靠近它所修饰的名词。如:他所有的朋友。All his friends.勤劳勇敢的人民。a brave hard working people.

(四)同位语的位置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有同有异,英语中的同位语一般都跟在中心名词之后。汉语则比较复杂,有的加在中心名词之前,有的加在中心名词之后。如:(1)我们热烈欢迎你们,各条战线上的工作者们,来参加这次大会。We warmly welcome you,advanced workers from various fronts,to the conference.(2)这是我们医院的院长周先生。This is Mr zhou,director of our hospital.

二、状语位置的不同

本来汉语的状语位置就不那么固定,而英语里面的状语位置就更复杂。出于强调的程度、句子的平衡和上下文的关联等方面的考虑,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汉语里,状语通常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但有时为了强调,可放在主语之前,英语的状语位置则比较复杂,须依照英语语法和惯用法安排。如:(1)他整天都在工作。He works all day long.(2)他上班从来没有迟到过。He was never late for work..

(二)汉语句子里如有一系列状语,在英语里的排列顺序不一样。1.汉语句子中同时含有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时,时间状语一般放在地点状语之前,而英语则相反,通常要把时间状语放在地点状语之后。如:(1)我们得早点到达那儿。We have to be there early.(2)会议将于明天下午在教室举行。The meeting will be held in the classroom tomorrow afternoon.2.除了地点状语和时间状语外,如果还有方式状语,在汉语里的顺序通常是:时间——地点——方式。而英语则是:方式——地点——时间。如:(1)她每天早晨在室外高声朗读。She reads aloud in the open every morning.(2)我们上星期天在她家饱餐了一顿。We ate to our hearts’content at her home last Sunsay.3.同一个句子里出现两个以上时间状语或地点状语,汉语的顺序是从大到小,而英语则是从小到大。如:(a)我们明早七点动身。We shall start at seven tomorrow morning.(b)她出生在绍兴附近一个小村子里。She was born in a small village near Shao Xing.

三、并列的人称代词当主语时位置的不同

我们的汉语第一人称和其他人称的并列位置,第一人称的位置可以放在其他人称的后面,也可以放在其他人称的前面;而英语的语序第一人称的位置一定要放在其他人称后面。如“我和她的姐姐是好朋友”,也可以说成“她的姐姐和我是好朋友”。而英语语序只能是这样:Her sister and I are good friends.不能说成:I and her sister are good friends.

当然,除上面几个比较主要的方面外,还有其他的状语,如一个句中有几个并列的词,其含义有轻重、强弱之分,它们在两种语言里的位置也不同;还有英语表达比较注重逻辑关系。再者,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一些并列结构的词语,已经形成各自固定的语序,互不相同。通过以上的例子分析与比较,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英汉语序常见的异同之处,为将来英语的教与学提供依据。但是无论是汉语或是英语语序,都是为传达信息服务的,有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表达特定的意图,可能会采用特定的语序。只有有效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英汉语序的特点和异同,才能使他们在写作和翻译的过程中克服英汉语序上的困难,以求达到准确传达原意的目的。

四、英汉疑问句语序的差异

英语分为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和反义疑问句;而汉语分为选择问句、反复问句、是非问句、反问句和特指问句。

(一)英语的一般疑问句必须把助动词、系动词和情态动词放在主语之前。而汉语是非疑问句的语序和陈述句相同。汉语是非疑问句与英语的一般疑问句相当,但语序不同。例如:

(1)你喜欢流行音乐吗?Do you like pop music?(2)你擅长游泳吗?Are you good at swimming?(3)我必须现在完成作业吗?Must I finish my homework now?(4)你完成所有作业了吗?Have you finished all the homework?(5)上星期天他们玩得开心吗?Did they have a good time last Sunday?

(二)英语特殊疑问句除问主语和修饰主语的定语时语序和陈述句相同外,其他语序都与陈述句相反。汉语的特指疑问句与英语的特殊疑问句相当,但语序有别。汉语的特指疑问句语序与陈述句语序相同。例如;(1)你来自哪里?Where are you from?(2)你的自行车是什么颜色?What color is your bike?(3)你最喜欢哪门科目?Which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4)你是谁?Who are you?

五、无主语时英汉语序的差异

英语的句型除祈使句外,一般都有主语,而汉语却有大量的无主语句子,因此,把汉语的无主语句子翻译成英语时,往往要改变句型,使句子结构符合英语语法的规范,比如可以转换为被动语态。例如:(1)教室每天都有打扫。The classroom is cleaned every day.(2)这栋大楼是1960年建的。The building was built in 1960.(3)必须采取措施来保护环境了。Something must be done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浅谈英汉拟声词的异同 篇7

1 拟声词的效果比较

无论是英语中的拟声词还是汉语中的拟声词, 都具有形象生动、直观逼真的效果, 但是英汉语言中的拟声词所营造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与英语的拟声词相比较, 汉语的拟声词的逼真度比较高。英语拟声词只是大体上甚至是约略表现出声音的简单轮廓或者部分轮廓;而汉语的拟声词不仅比较接近所模拟的声音, 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也显得比较灵活、直接。

2 拟声词的来源比较

英汉拟声词的来源是完全相同的, 都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2.1 人的声音

人的声音是英汉拟声词的共同来源, 包括人的笑声、哭声、说话声以及人的一些动作发出的声音。例如, 汉语中的拟声词“嘤嘤”“嗷嗷”“哇哇”“格格”“呼哧”模拟的分别是低泣声、哀号声、大哭声、笑声、喘气声等。同样, 英语中也有很多模拟人的声音的拟声词。例如, giggle模拟咯咯的笑声, snigger模拟窃笑声, mumble模拟含糊不清的咕哝声, murmur模拟耳语声, groan模拟痛苦的呻吟声, boom模拟雷鸣般的说话声, 等。

2.2 动物的声音

拟声词不仅包括了模拟人类自身的声音, 也包括了模拟动物的声音。世界上的动物千万种, 包括了各种飞禽走兽, 因此来源于动物声音的拟声词也比较多。比如, coo (咕咕) 模仿鸽子的叫声, mew, meow (喵) 模拟猫叫声, “汪汪” (bark) 模拟狗叫声, “咩咩” (bleat) 模拟羊叫声, 嗡嗡” (buzz) 模拟蜜蜂的声音。

2.3 自然界的声音

自然界的声音丰富多彩, 也为拟声词提供了丰富的来源。例如, babble, murmur与“淙淙”模拟的是流水声;whisper与“沙沙”模拟的是微风声;crack, rumble与“隆隆”模拟的是雷声;spatter与“滴答”模拟的是雨雪声。

2.4 其他物体的声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还有各种不同的物体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大到火车、飞机, 小到自行车、钟表, 它们的声音都是拟声词的来源。例如, zoom模拟飞机掠过的声音, crash模拟东西倾倒的声音, clank模拟金属器物的碰撞声;“隆隆”模拟车辆行使的声音, “嗖嗖”模拟机器转动的声音;“铮铮”模拟自行车的铃声、电铃声, “滴答”模拟钟表的声音, “嘟嘟”模拟喇叭声。

3 拟声词的词形结构对比

3.1 英汉拟声词共有的词形结构

(1) A式结构。英语和汉语的拟声词中都具有这一种结构的拟声词。例如, 英语中的pop, thud, splash, clank (叮当) 都属于A式结构的拟声词;汉语中的“叭” (枪声等) 、“嚓” (摩擦声) 、“当” (金属撞击声) 、“刺” (气体喷出声) 等都属于A式结构的拟声词。

(2) AA式结构。AA式结构也是英汉拟声词中所共有的结构形式。例如, 汉语中的“霍霍” (磨刀声) 、“飒飒” (风声) 、“潺潺” (流水声) 都属于这一结构的拟声词;英语中的zi p-zi p, pu f f-p uf f, crac k-cr ack, tick-tic k, jingle-jangle等都属于这类结构的拟声词。

3.2 英语拟声词独有的词形结构

与汉语拟声词一样, 英语拟声此也具有其独特的结构, 即ABC结构。英语中ABC这种结构的拟声词有pit-a-pat (滴滴答答的脚步声) 、rat-a-tat (砰砰的敲门声) 、ruba-dub (形容咚咚的敲门声或鼓声) 等, 而汉语中则没有这种结构。

3.3 汉语拟声词独有的词形结构

汉语中还有一些拟声词结构是英语所没有的, 包括以下几种。

(1) ABB式与AAB式。ABB式的有“轰隆隆”“哗啦啦”等;AAB式的则有“叮叮当”“滴滴答”等。

(2) AABB式。汉语中AABB结构的拟声词有“乒乒乓乓”“滴滴答答”“淅淅沥沥”“叮叮当当”“叽叽喳喳”等。

(3) ABAB式。汉语中常见的ABAB型的拟声词有“滴答滴答”“咯噔咯噔”“叮当叮当”“咕嘟咕嘟”“哗啦哗啦”“呼噜呼噜”“扑哧扑哧”等。

4 拟声词的句法功能对比

4.1 句法功能的相同之处

英汉拟声词在句法功能方面存在相同点, 即都可以充当句子的独立成分、谓语、定语以及状语。例如:

Crash!The door was broken. (独立成分)

叭!噗哧!壶碎了。 (独立成分)

Their swords clashed. (谓语)

这只画眉见了人直噗楞。 (谓语)

T h e h o w l i n g w i n d s t o p p e d a t midnight. (定语)

他听见了嗒嗒嗒的马蹄声。 (定语)

The stream flows babbling on. (状语)

大家呼噜噜一齐往前挤。 (状语)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英汉拟声词都可以用作谓语、定语、状语, 但是它们作为这三种成分的使用频率是不相同的。英语拟声词用作谓语的情况比汉语拟声词多很多, 而汉语拟声词用作定语、状语的情况则大大超过了英语。

4.2 句法功能的不同之处

英语拟声词还可以用作主语、宾语, 而汉语拟声词则不能。例如:

The crack of rifles broke the silence. (主语)

We heard the whirr of the spinning wheel. (宾语)

尽管英汉拟声词存在区别。但是, 不管是英语拟声词还是汉语拟声词, 都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恰当地运用拟声词, 不仅可以渲染气氛, 给人以听觉的刺激, 唤起人们对真实事物的联想, 从而收到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煦.使用英语修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杜丽华.英汉拟声词比较[J].陕西教育:理论版, 2006 (Z2) .

[3]徐明.汉语、英语拟声词异同探微[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 .

了解英汉习语异同学好英语 篇8

关键词:习语,英汉文化,异同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扮演着传递信息的承载体这一角色, 而习语就是在这个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的习惯用语, 蕴涵着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 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不相同。因此考察习语可以看到英汉文化的特定社会背景及发展的文化轨迹。从而比较准确地把握英汉语言中文化同异现象。

英汉习语中文化的相似与差异比较

人类共有一个客观的大自然, 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感受, 有语言的“共性”特征。一个民族的习语往往又都能在其它民族的习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例如, 英汉语言中都用羊比喻温顺, 用钢铁比喻坚硬, 用象比喻高大, 用狐狸比喻狡猾等。若把英汉习语的喻体作一对比, 就会发现形象相同、意义相似的习语俯拾即是。例如: (1) No man can serve two masters一仆不能侍二主。 (2) Bitter pills may have blessed effects良药苦口利于病。

但是, 可以看到有些习语尽管意义相似, 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却有微妙甚至是明显的差异。例: (1) The fox preys farther from home兔子不吃窝边草。 (2) He lives with cripples learns to limp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这些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在不同语言中表达上的区别突出反映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也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和信仰之中。

物质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物质文化上的差异主要是指生产、生活、实物的差异等方面。

1.由于中国与西方生产生活习性的不同, 中国人吃饭用的餐具是“筷子”, 西方人则用“刀子和叉子”, 且中西方饮食中的主食构成不同, 中国喜米饭、面食, 而西方人喜欢吃面包bread、牛奶milk、黄油butter等等。再如big cheese大人物, whole cheese自以为是说话算数, no use crying over split milk牛奶翻了, 哭有何用等习语。

2.习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其中很多不乏本国人们生活环境或本土人都熟知的事情, 而外国人就不知所云。例如:英国四面环海, 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航海的习语, 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而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 农业人口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成语与习语很大一部分与农业有关。例如:“瑞雪兆丰年”、 (Snow estuary) ;“枯木逢春”、 (Being vitality) , “拔苗助长” (Destructive Enthusiasm) 等。

精神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精神方面上的差异主要是指民族思想、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文化背景等, 如西方现代的自由平等观念、民主制度和科学精神都源自于古希腊文化, 而中国受儒释道影响较深刻。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有些习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

Judas Kiss可译为”伪善、不安好心;笑里藏刀”这是源自《圣经.新约》 (Bible马太福音) 中的一个典故, ‘Whomsoever I shall kiss that same is he, told him fast’。Judas指犹大, 讲述的是犹大以十三块银元把主出卖给了祭司与长老们, 他对他们说:“我跟谁亲吻, 谁就是他, 你们可以逮住他。”在叛徒犹大和耶稣接吻的暗号之下, 耶稣被捕, 他的门徒只得四散而逃了。不久之后,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

习俗制度文化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a top dog (优胜者, 左右全局的人) ;a gay dog (快活人) ;a water dog (水性好的人) ;更有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宁为鸡头, 勿为牛后) 的警示格言。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等等。形容人“厉害”用sick as a dog.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样,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 创造了光辉的文化。中西方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一起, 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时, 也要客观正确地评价中西方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相互关系, 树立起不同文化之间互相补益, 互相促进的历史主义观念,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汇通, 学习各民族先进文化, 发扬民族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英汉异同 篇9

一、英汉禁忌语的趋同性

1.宗教禁忌。宗教对于每一个信徒来说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特别是一些宗教禁忌用语更是如此。在英语中, 因为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 因此上帝的名字Jehovah就是基督教中最大的禁忌语, 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说也不能用。在中国, 虽然宗教并不盛行, 但是人们对神明却比较重视, 在言行上不敢有所怠慢, 例如中国人过年贴神像时, 不说“买”, 而是说“请”, 这体现对神明的尊重。

2 . 死亡禁忌。“死亡” 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所避讳的, 所以在谈及“死亡”的时候, 人们通常会用另外一些用语来代替它。如在西方国家, 当人们谈及“死亡”时, 不会直接用“die”, 而是用“to be at peace”“to go to one’slonghome”或“to fall asleep”等来代替。而在汉语中, 人们通常会用“病故”“逝世”“去世”“过世”等词语来代替“死亡”。不同场合的用词差别, 充分体现了禁忌语的多样性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3.生理禁忌。“排泄”禁忌语在英汉用语中是一致的, 人们大多觉得排泄是一种很不雅的行为, 所以常用一些比较文明的词来代替。如在英语中, 表达“排尿”时, 常用“topee”“to piss”来代替“to urinate”;而在汉语中, 人们则常用“方便一下”“去一下洗手间”等来表达排泄的意思。

二、英汉禁忌语的差异性

1.姓名称谓禁忌。在中国, 名讳制度是古代一种尊祖敬宗的表现, 至今仍对我们的称谓制度有所影响。在古代, 老百姓不可以用皇帝的姓氏, 儿孙也不可以和祖宗同名, 即便在今天, 晚辈也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姓名, 要用尊称在公司, 员工也不可以直呼领导的姓名, 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而在西方, 这种现象几乎是不存在的, 英国皇室的名字普通市民也可以使用, 员工也可以直呼上司的姓名, 这种行为并不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2.私事禁忌。在西方国家, 人们非常重视自己的隐私保护, 对于他们来说, 金钱、年龄、家庭等都是个人隐私, 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西方国家, 如果询问对方年龄或家庭, 会被视为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通常可以以天气情况作为交流的开端。而在中国, 年龄、家庭、工作等话题在日常交际中却常会被提及, 如遇到年纪稍大的人时, 常会问“你贵庚”, 在与别人聊天时也常会提到“你家孩子几岁啦”, “你家几口人啊”等话题, 并不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除了与陌生人交流。

3.老龄禁忌。中西方对“老”的看法有所不同。在西方国家, 人们不喜欢用“old”这个词来形容自己, 因为在他们看来, “老”代表着“不中用了、接近死亡、过时了”等意思, 所以他们通常会说“seasonedman” (经验丰富的人) , “aseniorcitizen” (资深公民) 等。而在中国, “老”代表的是一种生活阅历, 是智慧的象征, 老者通常受到人们的尊敬, “老当益壮”也是对老人的一种赞誉。

4 . 数字禁忌。在西方, 受基督教的影响, 人们常常对“13”“Friday (星期五) ”比较忌讳, 因为13号星期五是耶稣的遇难日, 所以人们也常把这两个数字与不好的事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国, 人们偏爱偶数, 寓意好事成双, 但除了“4”以外, 因为“4”与“死”是谐音, 而且中国人不怎么喜欢奇数, 尤其是7, 通常认为“7”是不详的数字, 而在西方, 人们通常把奇数认为是幸运的象征, 但除了13以外。

三、跨文化交际时的注意事项

1.外语交流能力不等同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交流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条件,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目的语的文化情境中如何恰当且有效地使用目的语的能力, 因此它有被称为“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 要注重语言使用的合理性, 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要将对方国家的文化与语言的使用特点充分融合在一起, 从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求同存异, 入乡随俗。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应该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 在交际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双方文化的共通性, 同时也要包容双方文化中存在的差异, 不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来约束他人。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中, 当处于别的国家的文化环境下, 要主动入乡随俗, 以对方的行为和语言习惯与其进行交流, 以便更快地融入对方的生活环境中。

3.知己知彼, 与时俱进。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 我们不仅要熟悉对方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 同时也应该不断提升自我文化的修养, 推陈出新, 发扬传统语言文化的精髓, 摒弃那些落后的语言文化习俗, 吸收其他国家优秀的语言文化, 做到与时俱进。

综上所述, 英汉禁忌语受各自国家文化的影响, 既有相同之处, 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我们在进行跨文交际时, 要灵活运用英汉禁忌语的差异, 使语言使用得当, 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禁忌语在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受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各国的禁忌语也有所差别。本文通过分析英汉禁忌语的异同, 并探究其中深藏的文化差异, 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汉禁忌语,异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晓梅.浅谈英汉语言禁忌的一致性与差异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06) .

英汉异同 篇10

1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to reduplication words

Language is like a mirror which reflects all kinds of changes in society.In the whole language system, any change is obviously reflected from word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things, new word-formations are also springing up.Words that are formed by the way of overlapping are called reduplications.Li Qing explains in his research paper that reduplications are new words formed by two or more than two components whose meanings and forms are similar[1].A more specific definition is that reduplication is a pattern where the double or multiple occurrence of a sound string, syllable, morpheme, or word exists within a larger syntagmatic unit[2].As for English reduplication, Wang Xiaotao and Guo Jinghong hold that English reduplications are compound words in which all the parts are same or similar in meaning and form[3].

Here are some basic types of Chinese reduplication words:exact reduplications, partial reduplications, rhyming reduplications.Fundamental types of English reduplications are exact reduplications, partial reduplications, lliterative reduplications, rhyming reduplications, female rime reduplications.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categories result from different vocabulary featur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2 Contras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Vocabulary

2.1 Word-formation

Chen Fang illustrates that English words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sound-changing, conversion, affixation, composition, shortening, blending, back-formation, and reduplication;while Chinese wordformation includes sound-changing, conversion, affixation, compounding, abbreviation, and reduplication[4].

2.1.1 Common word-formation

It is easy to find that English and Chinese have five common word-formations which are sounding-changing, conversion, affixation, compounding, abbreviation and reduplication.

Sound-changing is a way to form new words by changing words’pronunciation.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can make new words by changing consonant and vowel.For example, “长”in the phrase“长短”is an adjective which means long, whereas“长”in“长大”is a verb which means to grow.In English, when the word“perfect”is pronounced as['pə:fikt], it is an adjective meaning excellent[5].When it is pronounced as[pə'fekt], it is a verb meaning to make something as good as you can.

Yang Xinzhang states, “A word can be converted from one word class into another without any morphological change[6].This method of word-formation is called conversion or zero derivation.”In English, taking the word“elbow”as an example:

He elbowed his way through the crowd.In this sentence, “elbow”is a verb whose meaning is to push someone with your elbow[7].

She jabbed him with her elbow.In this sentence, “elbow”is a noun that implies the joint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parts of the arm where it bends in the middle.

Chinese word class being not as strictly restricted as that of English, Chinese conversion is more flexible.For instance, Chen Fang use four sentences to illustrate Chinese conversion.

不准违章驾驶。 (Here, “准”is a verb signifying“allow”.)

他枪打得很准。 (Here, “准”is an adjective signifying“accurate”.)

他准能完成任务。 (Here, “准”is an adverb signifying“definitely”.)

准此办理。 (Here, “准”is a preposition signifying“according to”.)

Affixation is a way in which new words are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roots and affixes.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have prefixes and suffixes.For example, “mis-”in“misunderstand”and“第”in“第二”are both prefixes;“-tive”in“creative”and“子”in“儿子”are both suffixes.

Compounding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conjoining two or more free morphemes to form a new word.Compounding is one of the oldest ways of word-formation.For example, “fifteen”, “Sunday”, and“Monday”are respectively the compounds of“five”+“teen”and“moon”+“day”.As for Chinese, compounding is the major way to form new words.For instance, “目睹”and“拼命”are respectively the compounds of“目”+“睹”, “拼”+“命”.

Another common way of making a word is to abbreviate, or shorten, a longer word without changing its meaning.For example, UN is short for the United Nations and“流感”is short for“流行性感冒”.

The last common way of making a word is reduplication.As is introduced in part two, English and Chinese both have reduplication words, but English reduplication words are more diversified in terms of rhyme, while Chinese reduplication words are more various in terms of form and quantity.For example, Chinese words can be reduplicated like this:“楚楚动人”, “考虑考虑”, “写一写”and so on, yet English words cannot be reduplicated as the same as Chinese words.

2.1.2 Unique English word-formation

There are two ways of word-formation that are owned merely by English.They are blending and back-formation.These two ways are opposite to each other.A blend is a combination of parts of two words to form a third word which contains some of the meaning of each part.For example, “smog”is the blend of“smoke”and“fog”.On the contrary, back-formation refers to the removal of an affix from an existing word to form a new word.

2.2 Morpheme

2.2.1 Boundaries between words and morphemes

The conceptions of words and morphemes are very clear, at least in English.Because, to a large extent, the structures of words and morphemes are distinguishing.As Yang Xinzhang explains, a morpheme is the smallest linguistic unit that carries grammatical andor semantic meaning.And morphemes include free morpheme, bound morpheme, inflectional morpheme and derivative morpheme.Though there are prefixes like over-, super-, and suffixes likeship, -able, we know clearly whether they are words or morphemes once they appear in sentences.

Diversely, in Chinese, morphemes are Chinese characters.In ancient Chinese, “Almost every Chinese character can be used independently and freely.That is to say, every character amounts to nowadays word”[8].It is not until the appearance of bisyllablization of modern Chinese vocabulary that the boundary between word and morpheme becomes obvious.As a matter of fact, all common Chinese words can be treated as morphemes to make a word.Functional morphemes can be used independently, let alone notional morphemes.It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whether it is a morpheme or a wo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lling.For example, who can tell if“家, 者, 子”are morphemes or words.Only when they are put into particular context or background, can people differentiate them.For instance, in the reduplication phrase“家家户户”, “家”in this phrase is a morpheme.However, in the sentence“我家在漳浦”, “家”is a word.

2.2.2 Location of morphemes

There is a huge disparit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ords in terms of the location of morphemes.“By comparison, the locations of English morphemes are fixed, whereas those of Chinese morphemes are flexible.English prefixes and suffixes, just as their name implies, can only be placed before or after the stems.Even if a word is composed of roots, position of morphemes should not be exchanged”.As for exact reduplication words, there is no such a problem, because compositions are exactly the same.For example, the exchange of morphemes will not affect anything of“so-so”and“cha-cha-cha”.Nonetheless, as for partial reduplication words like“walkie-talkie”and“sooner-or-later”, the positions of“walkie”and“talkie”cannot be exchanged, so it is with“sooner-or-later”.The reason is that it is not quite idiomatic if they are“talkiewalkie”and“later-or-sooner”.

Dissimilarly, the positions of many Chinese morphemes can be changed without changing the meaning of the word.For example, as to the partial reduplication word“互惠互利”, it can be used as“互利互惠”.But for some words, changing the positions of morphemes will create a new word.For instance, “牛奶”and“奶牛”.

2.3 Affix

Zhang Jisheng elaborates that according to Western linguistic theories, affix is a kind of bound morpheme, including prefix, infix, suffix.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reduplication words, difference exist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have already been realized[9].Below is an expatiation about Chinese and English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ffix.

2.3.1 The category

“There are two categories of English affix:derivational affix, inflectional affix.Derivational affix is a kind of bound morpheme which will change the characteristic or the meaning of a word when combined with a root”.For example, “-ly”chang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word and“dis-”changes the meaning of a word.Inflectional affix is a kind of bound morpheme that will change neither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word nor the meaning of a word.It only has grammatical function.So it is also called functional affix.For example, “-ing”behind the present progressive form of verbs and“-s”behind plural nouns are both inflectional affixes.

Apart from this, it is well-known that English chiefly comprises prefix and suffix.Up to know, whether there are infixes in English is still controversial.Some scholars insist that English indeed has infix.But most scholars negate that infix exists in English.

In contrast to English, as Chinese is unconstrained to the grammar rules such as subject and verb agreement or dominance relationship, there are no inflectional affixes in Chinese and generally speaking, Chinese affixes are derivational.

2.3.2 The nature

“The major function of English affix is to make a word.Many affixes, especially prefixes, have not only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symbol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rds but also have certain lexical meanings”[10].For example, “un-”means negative.When it is put before a wor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changes completely.The meanings of“happy”and“unhappy”are opposite.Bu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w word“unhappy”does not change.It is still an adjective.

As the meaning of suffix is not as clear as that of prefix, it only plays the role of symbolizing characteristic of a word.Generally speaking, suffix changes not only the meaning of a word but also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word.For example, “-ment”transforms the verb“move”into the noun“movement”and meanwhile the meaning is also transformed from“to change position”to“an act of moving something”.

By contrast, Zhang Yu says that Chinese affix has only grammatical meaning which is to symbolize a word and to indicate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word.Here is a typical example:some reduplicated suffixes such as“乎乎, 溜溜”just play the role of expressing emotions.“圆乎乎, 灰溜溜”all have such kind of suffixes.In addition to suffix, it is the same case with prefix and infix.For example, the prefix“老”in“老鹰”, “老师”, and“老公”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meaning“old”.It only signifies that these words are nouns.

All in all, in terms of nature, English affix possesses the feature of showing meaning because English is a language that strongly reflects logic thinking;whereas Chinese affix possesses the feature of modifying a word because Chinese is a language that strongly reflects imaginal thinking.

3 Conclusion

Different languages, especially those belong to different language families have various word-formations.English and Chinese words are different in word-formations, morphemes and affixes.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vocabulary helps people recognize and find a variety of features of these two languages, which is beneficial to English teaching, student learning and other bilingual activities.

参考文献

[1]李清.英汉重叠词对比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 2004 (1) :46-48.

[2]连江.汉英叠词对比及翻译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4 (11) :13-17.

[3]王晓涛, 郭京红.英语重叠词与汉语联绵词修辞对比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 2009 (6) :107-109.

[4]陈芳.英汉构词法比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4) :129-131.

[5]Hornby A 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6]Yang Xinzhang.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5.

[7]Pyles T, Algeo J.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2.

[8]张维友.英汉语重叠词对比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1) :57.

[9]张吉生.英汉词缀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 2001 (2) :53-56.

英汉异同 篇11

关键词:英语;汉语;暮声;Onomatopoeia;对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251-01

一、引言

英汉修辞格分属不同的语言模式下, 英语属印欧语系, 汉语属汉藏语系, 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诸多显而易见的差异。有些英语中存在修辞手法,在汉语中没有,而在汉语中的一些常用的音韵修辞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能与之相对应的。较之于汉语,英语音韵辞格有Onomatopoeia, Pun, Alliteration,Assonance, Rhyme等。同时较之于英语,汉语的音韵修辞方法较为丰富,有谐音双关、双声、叠韵、平仄、叠音、儿化、轻声等都是汉语语音修辞的方法。但是两者同时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有相通的修辞手法,本文着重分析摹声与Onomatopoeia这两种英汉音韵修辞的异同。

二、摹声与Onomatopoeia

所谓摹声就是把耳朵所听到的如实描述下来,以语音形式对声音进行直接模拟,这种修辞手法就是通过模拟自然声音来传达感情。在汉语中,这叫做摹声,在英语中叫做Onomatopoeia。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很多的专门用来模拟声音的象声词,以增强语言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色,如见其形。

1、摹声

在汉语中有不少模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例子。汉语拟声词:嗷 呼 啪 嘭 唧 呼啦 喀嚓 啪嗒 扑通 噗咚 丁冬 咕咚 轰隆 呼呼 喃喃 嗷嗷 哗哗 咚咚 嗡嗡 噗噗 哗啦啦 叽叽喳 轰隆隆 咯噔咯噔 嘀嗒嘀嗒 叮铃叮铃等。在句子中例如:

(1)呜,呜,呜……汽笛叫声突然从那边远远的河身的弯曲地方传了来。(茅盾《春蚕》)。

(2)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杜甫《兵车行》 )

“呜呜呜”以及辚辚,萧萧的使用把场景描绘的惟妙惟肖,唤起读者对彼情彼景的联想。再例如在《木兰辞》 中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用 “唧唧” 来模拟织布的声音,“溅溅”和“啾啾”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与战况, 使人如临其境。

2、Onomatopoeia

英语拟声词:Howl (狼嗥) buzz (蜜蜂嗡嗡) barks(汪汪) hiss(蛇,嘶嘶声)quack(鸭子嘎嘎)roar (狮吼声) squeak (老鼠的吱吱叫声) jingle- jangle(叮叮当当)在句子中例如:

(1)The creek is gurgling over rocks.泉水在岩石间汩汩流淌

(2)The rain fell pitter - patter to the plain.雨噼啪噼啪地打在草原上。

在(1) 中, 用“gurgling” 描摹泉水的声音比用“flowing” 具体形象得多; 在(2) 中, 用“pitter - patter” 来增强语言的动感, 在意境上比“The rain fell to the plain”要美得多。再例如英国诗人Thomas Nash的代表作Spring一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拟声词,如:“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Cold doth not st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 jug-jug, pu-we, wo-witta-woo!”这些拟声词的使用令整首诗的意境变得活泼生动,把春天都描写的活灵活现,令读者如身临其境。

3、摹声与Onomatopoeia对比

汉语摹声的修辞手法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在语音结构方面,有单音节的“啪、嚓、叭”等;有双音节的“叭哒、咕咚”等;也有三音节的“咕嘟嘟、咚咚嚓”等;有四音节的“稀里哗啦、劈梯啪踏”等。第二,迭音词的效果,汉语摹声修辞常使用用迭音词,例如“咚咚”、“咯咯”(AA);“哗啦啦 ”、 “轰隆隆”(ABB)、“叮叮当当”(AABB);“啪哒啪哒”、“咔嚓咔嚓”(ABAB)。

而在英语 Onomatopoeia 却没有这种叠音形式,与汉语相反,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利用语音系统进行“拼音拟声”,通常借助辅音字母发声的效果来达到拟声的目的。所以英语的拟声词绝大部分是单音节词,而且英语 Onomatopoeia 有一个特色就是某些字母的发音可以使人联想到某种概念或意义,例如[m]音反复迭用,可使人联想到咕咕哝哝、嗡嗡喳喳之声。有murmur,mumble,hum,moan,rumble 等;[r]使人联想到哼哼、吟吟、喋喋 等声。有rattle,roar groan,crack,row 等。

三、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语音系统并且形态、结构也完全不同,暮声与 Onomatopoeia,它们虽然不能完全对应但也存在许多共性。这两种修辞手法为语言增添了音乐美和文质美,提升了语言的审美价值。在对比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了英汉语言的语言异同、文化特质,英语和汉语在追求音韵美方面的修辞特征的差异和共性, 有利于英语学习者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传播本国的文化精髓和学习他国的优秀文化,更好的推动文化全球化。

参考文献

[1] 李 允.英汉诗歌常用音韵修辞手段对比探析.节毕学院学报,2011,29(11):19-23

英汉异同 篇12

了解英语新闻标题与汉语新闻标题的相同点, 有助于我们的汉译与原标题保持一致

无论是汉语新闻标题还是英语新闻标题, 都具有言简意赅, 让人一目了然的共性。这就要求译者选择简明的汉语词汇对英语新闻的标题进行表达。例如:《Chi-

na to witness 9.8%GDP growth》 (《中国

日报》) 。此则标题直接简练地指出中国的GDP增速有望达到9.8%, “to witness”, 动词不定式的用法在英语新闻中表示“将来”之意, 用一个“to”就可以表示即将发生的事情, 简单直观。一则内容相同的汉语新闻标题也很简练。例如《2010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将达10%左右》 (和讯新闻) 。

二者都突出核心词汇, 最大程度上节省空间, 且避免生僻词汇。这就要求译者对于新闻标题的重点词汇进行把握, 以免舍本逐末。例如《Toyota“deeply sorry”for safety flaws》 (《中国日报》) 。这是关于丰田公司总裁就丰田汽车安全隐患问题道歉的新闻标题, 标题省略了系动词“is”, 而是直接在Toyota本人后接“deeply sorry (深感歉意) ”, 尽管不合语法规则, 但却达到了突出“道歉”这一事实的效果, 且节省空间。同样, 汉语新闻的标题有《丰田道歉不认错》 (《新京报》) , 突出丰田道歉却否认丰田汽车的设计问题。

好的标题匠心独运, 能够吸引读者。这是对翻译人员更高的要求, 需要译者有很强的中文表达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例如《“Liu Xiang has 1.3 billion reasons to win.》 (《今日美国》) 。这是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一则新闻标题, 《刘翔有13亿个夺冠的理由》, 它通过引用中国的人口数量与夸张手法的结合, 不仅巧妙地体现出了中国人对于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冠的强烈期望, 更表现了刘翔在这次比赛中所面临的压力之大。尽管标题的每个字都很平凡, 但“13亿个理由”的组合, 无疑使读者眼前一亮, 有了阅读的渴望。同样, 汉语新闻标题也有此特征。例如《煤老板挺“年关”》 (《南方周末》) 。“挺”字在这里用得恰到好处, 体现出了煤老板们临近年末面临的种种困难的感受。把阔绰的煤老板与“挺年关”放在一起, 使读者对新闻有了好奇之心和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

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英语新闻标题与汉语新闻标题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特征和修辞偏好两个方面

词汇特征。英语新闻多用小词, 何为小词?尽管至今尚未有人给其一个完整的定义, 但是通常说来, 小词与大词相对, 与大词相比长度较短, 表意更为细化和贴切, 如大词“damage”的下属小词有“hit”、“beat”、“wreck”、“harm”、“min”“iniury”等。这些简洁的小词不仅有很强的可读性, 而且也可以节省版面。

与英语相比, 汉语不需要去选取和斟酌小词就可达到简练的效果。这是因为汉语善于抓住事物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从而组合或拆分出新词新意。而英语虽然有派生词汇, 但是为了表达新意总是要造出新词, 尤其是以上小词的产生。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两种语言的最小单位不同, 汉语的最小单位是汉字而英语的是单词, 所以汉语较英语而言更利于简化。总之, 英语新闻标题多用小词, 而汉语新闻标题多简化词语。例如《“疆独”头目被炸死, 真实身份曝光》 (《香港文汇报》) ;《大陆“两会”带来利多, 台低碳经济涨势看旺》 (中国新闻网) 。

“疆独”是“新疆独立”的简称, 《纽约时报》则用“Chinese rebels”指“台独”与“藏独”分子。“两会”则是抓住了人大会议与政协会议的相同点概括出的新词, “台”指“台湾”。英语新闻标题很少使用首字母缩写, 除非首字母缩写已成为惯例, 如

NATO、UN等。

语法特征主要表现为时态的选择和语法结构上的差异。首先, 由于新闻对于时效性的重视与英语语言具有时态明显的特征, 所以英语新闻标题在时态的选择上会尽可能避免过去式时态。其过去时一般多用现在时代替, 且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发生的事件都尽可能地贴近现在时。最典型的是对于体育比赛结果的报道,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 但不用过去时态。例如:《Finns Rally to Beat Slovaks 5-3 for Bronze Medal》用“rally (齐心协力, 重整旗鼓) ”而不用其过去式“rallied”。再如将来时也常用现在时表示, 或是动词不定式形式表将来, 如:“Pacific nations brace for tsunami”《卫报》 (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将有海啸) 《Convicted drunken drivers to pay higher insurance rates》 (《中国日报》, 《醉酒驾驶者将支付更高交强险费率》) , 这里用“to pay”而不用“will”或是“is going to”的形式, 从语义上讲, 三者都可以表将来, 但是动词不定式还有一种不得不做某事或是十拿九稳既成事实的意思。从三者确定性大小排序看, “will”<“is going to”<动词不定式, 新闻标题对动词不定式情有独钟也是出于对其所报道事件的真实性和确定性重视。与英语新闻标题相比, 汉语新闻标题时态则更加灵活多变。尽管同样是现在时居多, 但也不排斥使用过去时, 将来时也很常用。例如《广州丰田曾考虑引入混合动力车》 (《新京报》) ;《温总理下午3时将与网友交流》 (新华网) ;《进了妖精洞》 (《新民晚报》) 。

其次, 从语法结构上看, 中文新闻标题的结构较为松散, 而英语新闻标题则较为紧凑。这是由于连词在英语中的地位较其在汉语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原因在于英语语言具有综合性而汉语则更具分析性。例如《Hawaii exhales as tsunami warning is cancelled》 (纽约时报网) 、《躲过一劫, 夏威夷解除海啸预警》 (新华网) 。以上是中外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 由于有“as”连接, 英文标题结构更显紧凑, 让英文读者明了“tsunami warning is cancelled”与“Hawaii exhales”是有时间或因果关系的。而汉语新闻的标题中“躲过一劫”和“夏威夷解除海啸预警”则不用任何词连接, 尽管如此, 中国读者还是能理解它们两者间的关系。汉语的分析性使得读者不用借助明确的关系词就可以推测出语句之间的关系, 而英语新闻标题则不能缺少关系词, 否则语言的逻辑性则会缺失。

英汉修辞不等值。在翻译过程中至今无法实现两种语言的等值转换, 即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总是会失去某些效果, 无法做到绝对的“形似”和“神似”。汉语新闻标题与英语新闻标题在修辞手法上有很多相同点。但与汉语新闻标题的修辞相比, 英语新闻标题突出的修辞主要是声韵, 如头韵 (Alliteration) 。头韵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 同样也是一种通过声音强调和建立各个单词之间关系的途径。尽管汉语的修辞中有“双声”与其相似, 但此种修辞手法在汉语标题中却很罕见, 英语新闻的汉译也很难做到将“头韵”的效果体现出来。例如《Curling stone start sliding Monday》 (美国有线新闻网) , 《冰上掷石赛将于周一开始》。我们无法将“stone start sliding”这种突出强调的意味直译出来。

理解英语新闻汉译的原则使我们避免因中西方差异造成的翻译偏差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讲究“信”、“达”、“雅”。西方翻译理论强调针对不同的翻译内容应当有不同的标准。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不但要内容忠实于原文, 文辞畅达且有文采, 而且汉译还应在“信”、“达”、“雅”的基础上符合汉语新闻标题的要求和汉语语言的习惯。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有利于我们做出高质量的新闻标题翻译。

真实准确而不带翻译的痕迹。翻译不但讲究“按本”, 而且应“既信又顺”。翻译英语新闻标题, 不但要忠实原文, 也要注重使用符合汉语新闻标题的习惯, 尽量做到是翻译而不似翻译。单纯地对英语新闻标题的直译而忽视其对应的汉语新闻标题特征会使汉译带有明显的中式英语的特征。例如《Quake Jolts Chile;Waves Spare Hawaii》 (《纽约时报》) , 直译为《地震震撼智利, 海啸赦免夏威夷》。这是典型的不顾中、英语主动与被动差异的直译, 英语新闻标题多用主动而汉语新闻多用被动。可以译成《智利遭受地震, 夏威夷免于海啸》 (主动化被动) 。

英语新闻标题汉译要保留和转换“匠心”。英语新闻标题倾注了作者和编辑为达到某种效果的巧妙心思, 他们往往借助艺术手法尤其是修辞手法来突出强调, 吸引读者或是寻求美感等目的。对于大多数英语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而言, 直译可以基本保留其特色。例如《Children Under Parents Wings》 (《中国日报》) 可直译为《父母“翅膀”下的孩子们》, 其比喻的效果不会丧失。对于英语中特有的声韵修辞, 如“头韵”, 虽然很难在汉译中保留, 但毕竟“双声”不能等同于“头韵”, 而是要通过修辞转换求“神似”。例如《Death doesn’stop donors》 (《华盛顿邮报》) 。从英语角度看, 标题形式美观, 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译为《死神阻止不了捐助者》倒也无妨, 但是译为《死者已矣, 捐者犹存》, 舍“形似”而取“神似”, 用对偶的手法, 可以使“匠心”从英语转换到汉语。

注意媒体传播对象的转换。不同国家的媒体面对的传播对象不同。美国媒体面对的是美国大众, 中国媒体面对的则是中国大众。媒体应当站在本国大众的立场讲话, 对于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也应如此。

例如《US Dream Team Beat China 101-

71》 (新华网英文版) , 将其译为《美国梦之队101比71击败中国队》, 单纯从翻译角度讲既准确又通顺。然而将其译为《中国队71比101不敌美国梦之队》则会让中国读者读起来舒服一些。再比如《US-Sino Relation enter new phase》 (《纽约时报》) 将“US-Sino Relation”译为“中美关系”而不译为“美中关系”也是考虑了传播对象的不同。

结语

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不仅需要对英语新闻标题的特征进行充分的把握, 更需要考虑汉语新闻标题的特征以便使汉译更加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当前英语新闻汉译存在的问题就是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 虽然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不会受影响, 但是汉译标题却带有很强的英语语言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 新闻标题的翻译应该是语言转换基础上的改造从而使之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尽管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归根到底是对翻译功底的考验, 但是笔者希望通过对比两种语言新闻标题的异同以及明确一些英语新闻标题汉译的标准, 使新闻翻译工作者能够强化对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能力, 擦亮这扇沟通中外的窗户, 从而使国民更好地放眼全球, 了解世界。

摘要: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应当充分考虑两种语言和两种语言标题的特征。英语新闻标题与汉语新闻标题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匠心独运。它们的不同点体现在词汇选择、语法结构和修辞偏好上。英语新闻的汉译应当遵循三个标准:真实准确而不带翻译痕迹;保留和转换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注意传播对象的转换。通过了解中英新闻标题的异同和掌握翻译标准, 可以使英语新闻的汉译水平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新闻标题,英汉异同,翻译标准

参考文献

[1].许明武:《英语新闻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年版。

[2].许建平:《汉英互译——实践与技巧》,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3].刘其中:《新闻翻译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孙发友:《新闻报道写作通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5].钱媛:《实用语言问题学》,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版。

上一篇:审美评价标准下一篇:可重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