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美术的异同论文

2024-06-17

音乐与美术的异同论文(通用9篇)

音乐与美术的异同论文 篇1

在音乐的发展历程之中,人类将从巴洛克时代一直到20世纪早期的音乐称为古典音乐。而20世纪初到现在,以非传统手法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被称为现代音乐。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对古板、严肃的古典音乐渐渐被追求个性的现代人所抛弃,现代音乐则成为主流。而在现代音乐的发展中,古典音乐也是渐渐地被融合进现代音乐之中。所以现阶段,音乐艺术呈现出了一种古典与现代相交织的发展现象。

一、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异同

(一)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区别

古典音乐严肃、庄重,起源于古代欧洲的皇室音乐,更加注重强调乐曲本身,在创作时任何一个细节都要经过严密的思考甚至是计算,而这也很有可能是现代大多数人听不懂古典音乐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古典音乐相比,现代音乐更注重人声,以演唱者为着重点,相较于严密的古典音乐缺乏旋律的严密和思维的严谨。但也正是因为其通俗、随意,现代音乐在现代更为人们所接受。

古典音乐带给听众的感受是和谐、深刻、优美,让人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很好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的感情。《月光曲》的轻柔、《天鹅湖》的凄婉、《英雄交响曲》的庄严等等,都是古典音乐严密的乐理逻辑和严谨的曲序给我们带来的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受。不论是哪一个时期的哪一个流派,古典音乐带给我们的都是灵魂的深化,让我们的心情在作者精心营造的音乐环境之中得到沉淀。总之,古典音乐以其或恢宏大气、或轻柔婉约的曲调,给听众不寻常的感受。

与早期为皇室所独享、规格严整的古典音乐相比,20世纪初期开始流行的现代音乐以其不受拘束的旋律和个性洒脱的曲调,被更多的人们所喜爱。现代音乐的类别比古典音乐更为多样,但是无论是狂暴的重金属电子音乐,或者是婉转的蓝调,亦或是令人费解的印象主义音乐,现代音乐给听众带来的,是无与伦比的冲击与震撼。古典音乐因为严密的乐理逻辑,使听众的感觉大同小异,但是现代音乐给听众带来的冲击,却是因人而异的。

从创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古典音乐家是将自己的感情糅合进了自己的音乐,而现代音乐的作曲人更加注重的是从自己的生活之中取材,让音乐更加贴近生活,这也是现代音乐给人带来巨大冲击的原因之一。

(二)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共同点

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音乐的目的都是宣泄人类内心的情感,所以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在于情感的宣泄。古典音乐的创作将自己的感情糅合进乐曲之中,通过不同的乐器与旋律的起伏来渲染感情的表达。而现代音乐则是将现实生活和音乐艺术进行糅合,通过简单易懂的旋律和曲调的风格将现实生活巧妙地展现在了乐曲之中,让乐曲活了起来。而更多的现代乐器在现代音乐之中的应用,也让本就冲击力十足的现代音乐更富冲击力。

古典音乐虽为古典,但是在古典音乐创作的年代,古典音乐也是那个时代的现代音乐。所以浓厚的时代色彩,是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另一个相同点。

二、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单一的古典音乐或者现代音乐的渲染力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听众对于音乐的需求。而现代音乐的创作者在不断地音乐实践之中,也发现了现代音乐因为太追求个性,而带来的乐理与曲调之上的不足。古典音乐严密的曲调和严谨的乐理逻辑开始渐渐地被现代音乐创作者所接受,很多作者都开始注重将古典音乐加入流行音乐之中,让音乐在给人以冲击的基础上,带来古典音乐厚重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现代音乐也在古典音乐的影响之下开始追求内在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努力营造一种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音乐环境。

古典音乐因为其浓厚的时代色彩,给现代听众所带来的感情冲击并没有现代音乐那么强烈,甚至很少能够引起听众内心的共鸣,更多的是带给听众一种听觉之上的共鸣。所以现如今的古典音乐演奏,开始向现代音乐学习。在保证古典音乐所特有的内在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基础上,从乐器等角度下手,增强古典音乐对现代人的感染力。

三、结语

风格迥异的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是不一样的风格感受,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聆听,我们所听到的美都是不同的。而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因为其具有宣泄人类情绪的统一目标,所以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影响之下,二者必然会逐渐走向融合,将音乐带向新的发展道路。

摘要: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既有区别,又有着一定的联系,并且呈现出一种相互融合的趋势。本文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两者相互融合的趋势,希望能够对音乐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异同,融合

音乐与美术的异同论文 篇2

一、课程设计理念:

我们课程的设计是以体、音、美的实验课题《提高学生主体参与兴趣的研究》为基础,确立了本节的音乐与美术的整合课,同时根据《大纲》要求,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美术教育应当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核心。在本节课的设计中,这不仅要体现在音美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更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

本课通过学生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形象化、美术化,使学生在欣赏音符的节奏美感的同时欣赏其所传达出来的视觉美感。提高学生对艺术学科的兴趣,采用音、美互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艺术学科的多元性和统一性。

二、课程目标:

1、显性目标:(1)“唱音符”:能准确的拍击出音符的时值节奏(2)“看音符”:将音符的各个部分替换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并有机组合。

2、隐性目标:

(1)通过节奏练习,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联想记忆能力。

(2)创设音乐与美术相融合的教学情境,用音乐与美术互动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对音乐音符的美化和再创造的能力。

3、教学思路:

本课跳出普通艺术课跳跳唱唱说说画画的老圈子,运用最先进的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艺术殿堂,音美两位教师联手打造网络环境下的艺术课,让音乐艺术和抽象绘画环环相扣密切穿插共进共行,将音乐和绘画给人带来的艺术享受毫无保留一一展现,在四十分钟内师生共同煨煲一锅色香味俱全的艺术靓汤。

4、教学重点:

学科的融合,使学生本课的学习中形成新的对艺术学科的理解。

5、教学难点:

音乐难点:节奏的正确掌握,灵活运用。

美术难点:对音符的美化能做到性格鲜明,特点突出。

6、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彩笔、剪刀、胶带、打击乐器

三、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通过听音乐感知节奏的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联想创造法:在音符形态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运用各种图形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个由图形组合成的音符,并且每组图形有相同主题,互相关联,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3、对比欣赏法:在辨别不同音符的形变绘画中,把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欣赏,并请他们从中找出同类的作品。主要是从色彩、创意、构图等方面进行对比,在学生对音乐的形成认识过程中,加深对音符的印象,音、美两科相辅相成,互为辅助。

4、讲授法:在为绘画作品分类时,要使学生明确音符的时值长短,以便于节奏类型的归类。

在教学中我们还运用了学科交融法、兴趣引入法、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等方法。

四、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本课的设计和学生年龄特点,我们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音乐的旋律、理解音乐的节奏等要素,通过联想、组合等美术手段来再创造音符,从而认识到音乐与美术的内在联系。

五、教学流程

1、新颖的题材赋予更深刻的人文性。在课程设计上,《美丽的音符》摆脱了旧的教学模式,不再以单纯的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把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渗透到“美丽的音符”这个人文主题中,让学生始终围绕“美丽的音符” 这个人文主题展开轻松愉快的学习。小学生特别喜欢音乐,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因而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我首先播放歌曲《清晨》,通过歌曲中的描述,让学生一下子就沉浸在曼妙无比的艺术氛围中,仿佛亲临其境,随着天籁般的歌声和优美的旋律融化在艺术的殿堂中。接着教师用拍击节奏的方法引导学生渐渐说出音符的种类、写法、节奏等,从而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美丽的音符”。让这段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艺术课程中的人文性目的,即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

2、美术学科的融合体现学科的多元性(1)、打破以往常规的一课一师的模式,采用双学科教学接龙的形式,将学生由音乐课堂自然的带入到美术课堂中,首先由崔玲老师提出音符形象过于类似,不便于记忆的问题,引入下一个环节,教师出示几张摄影作品,被命名为“美妙的音符”的摄影作品,直观的将美术中的音符带入学生的眼帘,学生在被摄影作品的魅力所征服的同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几张摄影作品也被命名为音符?”学生会回答因为摄影家们将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物也看成了音符,这样,自然的引出美术中的音乐的概念,教师随后指导“摄影家”们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这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创意的结果,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我们的智慧来将普通的音符变得漂亮起来呢?(2)、新课讲授

1、认识音符的结构,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认识到音符是由符头、符杆、符尾三部分组成。这个环节中要使用对比学习法,将各个音符作为比较,让学生明确,虽然每个音符都有符头,但是二分音符的符头比较特别,是一个空心圆。而符尾只有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才具有,并且各不相同。这样明确之后为接下来的创意联想打下铺垫。小

2、结构联想,课件出示多种物体,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物体来分别替换几个音符的符头、符杆、符尾,在这个环节中,有两个需要学生注意的地方,一、即结构替换的合理性,如课件中展示的面包圈来替换二分音符的符头,因为面包圈和二分音符的符头同样为环形,更适合表现二分音符中的空心圆。

二、即图形组合的合理性,这是训练学生有主题性想象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在符头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由学生们说出可以用什么物体既能形成符杆和符尾所需的形态,又能与符头相匹配,而为了引导学生们发散思维的扩散,教师用课件展示了配合面包圈用香肠来搭配。花朵用树枝来搭配等几种搭配方案,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更多的点子来。

3、创意中的适当变形,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即创意十分新颖,形象绘制的也很好看,但由于固有思维的影响绘制出的作品丢掉了音符本身的形状特征,通过课件演示猫尾的“拉长”,向学生们展示了如何用变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创作能力。(3),课堂实践

此环节中教师巡视指导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指明让学生画出“大号”的作品来,这样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因画面太小而导致的细节无法表现的问题,也为下一环节的作业展评做好准备。(4)作业展评 将学生作品按照黑板上早已出示的节奏条上的音符对应粘贴,教师带领学生们从创意、构图、色彩等方面,对作品进行点评,学生们以自己的观点,来指出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们能够以博取众家之长的态度去完善自己的创意。(5)学科过度

教师用过度性的语言:“同学们,今天我们画出了漂亮的创意音符,相信大家对于各个音符的外形特征已经有很深刻的印象了,可对于音符们所代表的不同节奏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呢?”将美术课堂再次转换为音乐课堂,教学接龙再次进行。

3、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成为审美表现的主人 在学生对音符时值准确掌握的基础上,进行音乐接龙游戏。通过递进的方式把各个音符融合在一起,并利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使学生尽情尽兴的参与到游戏中,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真正使这节课达到了课程设计标准中的趣味性目的

4、艺术升华情感再现

教师利用课件为大家展示了一幅艺术宣传画,通过画面上所展示的将残疾人的形象变身为音符的艺术构思,展现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她们的情感得到再次升华。同时,这幅宣传画很好的将音乐和美术学科有机的组合到一起,展现出了一种超越艺术美的人性美。

中外美术之异同 篇3

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外美术作品在情感表达技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异同。在共同借助美术作品传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中,中国美术作品创作者通常选择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来抒情达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是群体出现,情感表达相对含蓄。而在外国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更加明显的感觉到作者对个体人物形象刻画的突出,从而给欣赏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强调想象力作用的发挥,情感表达相对直接。

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人们总习惯于用“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的语句来突出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这说明生活范畴的不同对艺术创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而生活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又与文化息息相关。同样,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中,人们在关注美术作品本身特质的同时,更多的希望可以感受到作品背后所传递的信息。由此分析,在中外不同文化基础上所创造的中外美术作品在情感表达技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及差异性。

从共性来看:中西方美术作品的产生大都与其作者所处时代的典型事件,典型思潮有较大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通常借助作品的构图,色彩,人物等方面来呈现,人们可以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相对了解到作品所绘时代的特征。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这幅写实性很强的风俗画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欣赏者在关注作品时可以直观想象画面中人物的生活情境;而《1080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则描绘了反抗拿破仑侵略的起义者罹难场面,展示了一场极其残酷的暴行。透过作品本身,欣赏者一定程度上也会被带到暴行之中。这些作品都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或是现实生活场景的记录,或是现实生活中某些事件的再现。

从差异性来看:中外美术作品在情感表达技法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中外文化开放度的不同对美术作品的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对中国美术作品的欣赏中,能够较多的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偏重,作者大都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意志与景物所具有的特质相结合,借景抒情,借景达意。如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画面气势恢弘,山峦绵亘,江河交错,烟波浩淼,壮丽雄伟,以此来表达其情怀;王蒙《青卞隐居图》气势宏伟,表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江南气象,并从中寄托画家隐遁山林的理想和志趣;虚谷通过《松鹤菊延年图》借以松、鹤、菊的形象喻义自己的淡泊、高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在美术作品创作的同时,含蓄的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同时,在有人物形象出现的中国美术作品中,作者多会在特定的事件环境中突出群体人物形象,个体形象的特征对欣赏者的冲击力相对较小。而在外国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更加明显的感觉到作者对于个体人物刻画的重视,从人物的表情、衣着、姿态等方面强化个体人物形象带给欣赏者的冲击力,并且强调想象力作用的发挥,在描绘对象本身的基础上,借以广阔的想象来充实画面的内涵。如大卫的《马拉之死》成功的将人物肖像、历史事件和悲剧气氛结合起来;格罗在《拿破仑在阿尔柯桥上》作品描绘了拿破仑手执军旗,冒着敌人的炮火种到阿尔河桥上一瞬间的情景,展现了拿破仑在举旗回眸时刹那间的英姿;德拉克洛瓦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自由领导人民》以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动势的构图,形成了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作品具有生命活跃、激动人心的力量。从这些作品中,都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外国美术作在情感表达上的相对开放性。

结论

中国美术作品注重写意,在情感表达上相对含蓄,注重群体人物形象的描绘;外国美术作品注重想象,在情感表达上相对直接,相对突出个体人物形象的特質。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晁方方等:《中国美术欣赏》,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年

论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异同 篇4

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是艺术领域里完全不同的两个艺术门类, 虽然有许多的不同点, 但艺术却又是相通的, 所以, 这两个艺术门类又会有它们的相近与相似之处。本文就是针对音乐与电影这两个艺术门类, 论述其间的相同与不同。

一、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创作基础

1. 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是不同的物质媒介

音乐艺术是以声音为其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 音乐意象的塑造, 是以有组织的音为材料来完成的,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1]电影艺术是指心灵与视听感官按照一定的理念逻辑, 凭借摄影镜头有序组接而构制运动意象的艺术。[2]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而电影是视听艺术、感官艺术与想象的结合。音乐艺术离不开声音, 声音是音乐艺术的物质基础, 也是音乐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电影艺术离不开画面, 画面是电影艺术的物质基础, 也是电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

2. 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创作抒发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主要形式, 是最能显现和拨动心弦的艺术。[3]音乐艺术不可以将作者的思想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 因为它没有视觉的空间, 但音乐艺术可以通过音乐特有的语言来进行描述, 同样可以使人体会到身临其境的艺术感觉。音乐艺术家是以独特的音乐语言进行描述, 来表达其思想感情。

电影艺术则不然, 它可以通过镜头的剪辑具有再现现实的巨大可能性。电影在最大限度地再现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又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内心生活。最客观的在线生活形式, 总渗透并流露着最主观的理解与体验。艺术家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将思想感情融入到作品中, 既有视觉的冲击力, 同时又让人们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内在情感。

二、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艺术形式

1. 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存在形式

音乐艺术是听觉、时间的艺术;电影艺术则是现实的直观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展现要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完成, 是抽象的, 不会有具体的物质存在, 只有在记忆中体现;电影艺术中的电影作品则是一个具体的事物, 通过镜头的运用达到一种具体形式的存在。电影是借助演员的表演对情节进行动态的表现, 让人们有一种面对面的交流的感觉。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相比, 音乐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间接性, 只能让人们在聆听音乐时通过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和感受;而电影艺术则是直接性的, 人们只需观看一部片子就可以明白它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2. 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构成形式

音乐艺术用音符在纸上表现出音乐中的旋律, 在纸上的每一个符号都不能被孤立出去, 每一个符号都有它自己对整曲乐章的贡献, 只有在一起才能表象出这个乐章中旋律的灵魂, 才能称之为一首完整的乐曲。

电影艺术中通过创造者用一个个不同拍摄手法的镜头来表现艺术作品。而这些镜头远非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每一个镜头中都寄存着创作者的情感, 不是给人表面上的视觉效果, 而是使作品中的艺术感染力更浓厚。

3. 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创作形式

每个能发声的物体都有自己的形式, 通过它们各自不同的声音形式来表现各自的特征。不同的声音形式, 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内在感情。音乐艺术中声音不仅有形式的不同, 而且还有民族、地方风格的不同。不同民族、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 形成不同的风格、音调、特色。这些声音状貌又可以表现不同的事物、不同人的感情。这样一些外部现实被音乐艺术塑造出来, 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创作性。

电影艺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划分。按内容题材, 可以分为故事片、动画片、美术片、舞台艺术纪录片等等;按媒介形式, 可以分为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黑白电影和彩色电影、标准电影和宽银幕电影, 还有立体电影、全景电影、香味电影。[4]这些不同题材不同媒介形式的作品, 体现了电影艺术的创作性。

三、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作用

1. 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对人能力培养的作用

音乐艺术通过的旋律来传达给人们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 在这个过程中使人们的心灵得到陶冶, 情感得到升华。在陶冶情操的同时, 提高了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电影艺术运用镜头剪辑和画面创造美, 展现美。人们在观影时, 可以忘却生活中的琐事, 使人们的感情得到陶冶和升华。在欣赏电影艺术作品的同时, 我们也可以在影片中寻找到生活中的点滴, 是我们情感得到释放。

2. 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都具有提高爱国情操的作用

音乐艺术可以提高我们的爱国情操。通过爱过歌曲的欣赏和演唱, 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增强了我们的群体认同感, 提高民族的凝聚力, 充分发挥了音乐艺术的功能, 无形中起到了培养爱国情操的作用。

电影艺术学习都强调艺术作品的内容和题材。由于电影艺术涉及的技巧比较多, 所以涉及多方面的知识, 因此电影艺术要不断学习, 来增强作品中思想与情感的表达。目前我国的爱国主义电影发展势头很好, 让我们观看到了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 通过对这些电影作品的赏析, 使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加, 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爱国情感。

通过总结, 我们了解了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不同点和相似之处, 掌握音乐艺术和电影艺术的不同特点, 可以更好地提高欣赏音乐艺术和电影艺术的能力, 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促进音乐艺术和电影艺术的发展, 只有这样, 我们的艺术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摘要: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从艺术创作的基础、形式、功效上看, 两种艺术形式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着相同之处。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 电影艺术是视听艺术。但它们都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使欣赏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既陶冶了情操, 又提高了艺术鉴赏水平。

关键词:音乐艺术,电影艺术,创作基础,艺术形式,艺术作用

参考文献

[1]、齐易, 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音乐与美术的异同论文 篇5

关键词:音乐艺术,绘画艺术,审美特征

一、形式材料上的区别

(一)形式材料的视觉性与听觉性

在物质材料的运用上,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绘画艺术在物质材料上利用线条、色彩、形状等可视材料塑造出具有鲜明形式的可视形象。这种视觉形象直接地作用于审美主体的视觉器官,所以绘画艺术在材料上的基本特性就是可视的,从而具有形象性。音乐艺术,它的物质材料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音响,所以它是直接作用于听觉器官。而正是因为音乐艺术材料不能像绘画艺术或雕塑艺术等视觉性艺术可塑造可视的形象,所以音乐艺术的表现内容(排除非音乐因素)依赖于音响,音响也是音乐内容表现的承载物。在创造可视形象上,这的确是音乐艺术的局限,但这并不妨碍音乐的表现,反而为人们在审美方式上提供了另一种视觉所不能提供的角度。

(二)形式材料直观性与非具象性

古人说“存形莫善于画”,这说明绘画艺术是用直观形象记录和反应现实,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绘画艺术的最大特点——建立形象。这一形象是直观和一目了然的。如众所周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额头微垄,鼻梁挺拔,眼神妩媚,笑容可掬的西方女性的形象。而音乐艺术材料的特殊不仅是它作用于听觉器官,而且它不能像绘画一样创造具体的形象,所以也就不能创造出类似蒙娜丽莎的画中之美。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音乐不能创造具体的形象,但在音乐表现的内容中音乐却可以表现形象。音乐通过模仿、象征、暗示等手段表现形象,只不过这一形象特征并不具备直观性和具象性,而是需要借助审美主体的联想或想象,从而存在于人们的表象之中的。

二、艺术呈现上的区别

(一)呈现的第一性与呈现的第二性

艺术呈现是指艺术作品展现、传达艺术中所要表现内容的过程。绘画艺术的呈现是艺术家在完成绘画作品后,艺术作品不受任何因素的干预,直接地呈现于观众眼前,犹如第一人称叙述,可以较直接、较完整地反映艺术家的审美理想。而音乐艺术则不同,它是在第二人称——音乐表演的“转述”中被呈现。众所周知,音乐作品是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但乐谱毕竟不是音乐本身,它只是一种符号,只有被演奏出来,成为音响,才具有音乐上的意义。由此,音乐在传达创作者审美理想显然不如绘画更具“本真”性,甚至出现表现上的歧义,然而,正因为音乐呈现上的第二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表演者在忠实原作品的同时,或多或少地融入自身的审美理想,从而一同传达给听众,所以这也是音乐表演至今依然散发着魅力和乐趣的原因之一。

三、存在方式的区别

(一)视觉空间性与听觉空间性

绘画艺术的空间性与音乐艺术相比表现的更明显也更易理解。绘画作品不但本身存在于空间,具有物质实体,而且在其呈现的内容上也具有表现空间的能力,即视觉空间。它通过构图、光线和颜色的设计等创作手段,以及欣赏者所处位置和角度,构建出一种虚拟空间,它是存在于欣赏者视线中的空间,如三维立体画。所以绘画是具有实体空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双重属性。然而,音乐具备空间性是存在一定争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音乐艺术的材料是音响,人们在现实当中并不能找到其物质实体,所以在此意义上音乐是不具备空间性的。然而,音乐可以通过模仿、象征、暗示等的表现手段以表现想象中的空间。如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之“牛车”,此作品鲜明地表现出“牛车”由远及近,由近至远的空间感。所以,在此意义上,音乐又是能表现空间的艺术,但此空间存在于审美主体的想象之中。

(二)时间上的静止性与延展性。

这一点犹如二者在物质材料上,区别是具有本质性的。绘画作品中的形象存在于二维平面上,不同于电影艺术和动画艺术中创造可视活动的图像,其展现的形象是固定的、静止的。与绘画艺术相比,音乐是的时间艺术,不仅由于音乐的存在需要建立在时间的基础之上,而且,更进一步,音乐内容的呈现需要在一定时间当中展开,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音乐与美术的异同论文 篇6

中国音乐的体系浩然博大, 沟壑万千。尤其是中国的传统音乐, 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传统音乐, 一般按照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文人音乐来进行区分。而其中“文人音乐”这一题目, 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音乐形态, 最能代表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风格。中国的所谓“文人音乐”, 实际上就是士大夫阶层之修养观念, 道德情操于音乐上的反映, 其中渗透着演奏者对于人生的反思, 带有文人自身的自尊自清的人格要求和道德理念。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 儒道两家的思想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力。儒家创始人孔子将“礼”、“乐”都视为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他认为尽善尽美的音乐应当是在“礼”的控制下, 有节制地表现出来。倡导无不过、无不及、不偏不倚之音乐, 赞扬推崇“纯正典雅”的雅乐, 强调规范。因而儒家赞同的是“文质彬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之乐。“大音希声”被看作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音乐思想的集中反映。它符合了道家以“无”字为哲学依据的思想根源。庄子与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 推崇“无情”。“大音希声”在道家看来, 最美好的音乐无形无声, 却是一切有形声响的源头。他们排斥“繁手淫秽声”的世俗音乐, 否定人为的音乐。因而道家赞同的是“道法自然”、“无所不在, 无所不容”的“自然”之乐。无论是儒家的“中庸”或是道家的“自然”, 他们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实际上都是中国传统文人音乐所推崇的表现形式。作为文人音乐的代表, 古琴艺术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 享有崇高的地位, 它几乎是中国文人音乐的代名词。它与传统的书法、绘画、诗词、棋艺并行, 成为“琴、棋、书、画”这四项个人高洁修养的象征。它具有深刻的内涵以及潇洒的表现手法。经过长期的演变后, 在我国古代, 精通古琴的演奏与创作甚至成为每个士大夫身上鲜明的文化烙印。古琴中正平和, 清微淡雅, 恰巧符合文人对音乐追求意趣的审美诉求, 符合文人淡泊超逸的文化风范。由此古琴艺术成为文人抒发情感、表达气节的媒介, 并且成为最能反映文人音乐的代表性艺术。明万历年间古琴重要学派虞山派代表人物徐上瀛曾指出“指与音和, 音与意和, 意与人和, 人与天和”。中国文人音乐讲究的是写意,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之处, 正是徐上瀛所说的“天人合一, 天马行空”式的超脱自然所挥发开来的。从古人“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淡泊宁心, 知者自得”的处世态度中, 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他们音乐审美心态的原由。

同中国艺术重写意相反, 西方艺术领域似乎一直是重视写实性。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音乐领域, 西方艺术追求还原自然, 真实表现事物的本来面貌。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受到以马奈、雷诺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派以及以马拉美为代表的印象主义 (也称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 法国音乐家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了。作为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 德彪西及其独特的音乐语言的出现, 对西方整个音乐系统是一个颠覆性时代的来临。在他的音乐作品中, 不再拘泥于大小调体系之中, 作品的调性不再清晰可辨, 甚至不再使用固定乐思。他的音乐追求的是气氛、是色彩。这样崭新的音乐语言, 几乎使西方占统治地位的大小调体系趋于瓦解。他的作品打开了所有他之后音乐家的思想大门, 提供给他们新鲜的颠覆性的思想血液, 解放了他们的创作束缚。德彪西深受东方音乐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 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 也对各国文化的交融起到了促进作用。法国在战争中开拓的亚洲殖民地所带回的东方文化, 也感染和影响了德彪西的创作, 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的东方色彩。如娴熟地运用五声音阶《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全音阶 (钢琴作品中尤为多见等手法。在他后来的创作中, 开始追求音乐中色彩的变化, 音乐的功能性和弦减弱, 变得轮廓模糊, 特征流离, 带有柔和的闪烁性的音响效果。他在配器上与众不同, 力求精致纤巧, 不拘泥于节拍和小节的节奏处理, 对于乐器音区的使用也有着独到之处。在他的著名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中, 被其他音乐家用来主宰乐队的弦乐器只是演奏震音来形成背景。丰富多变的和弦细节变化, 为整首乐曲添加了美妙动人的莫测气氛。

中国的文人音乐与德彪西的印象主义表现手法, 分属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文明之中, 但是它们都是人类艺术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 它们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宝贵价值。二者之间的比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探讨它们。单独的都是容易消亡的, 而联合的才是强大的。

首先, 中国文人音乐与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都深受其他艺术形态的影响。因为无论任何一种艺术形态都需要在吸收、交融中不断完善和壮大自己。中国文人音乐追求“气韵生动”, 要求余韵绵长。它同中国国画艺术相同, 讲求“空白”艺术, 空白与音符相对, 两者相互衬托, 相得益彰, 听者在袅袅的余音中去天马行空地想象。这种“空白”并非是视觉上的, 而是一种心理上的留存空间, 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印象主义绘画强调对光影的印象, 不注重画面细部描写, 忽略淡化传统的主题、结构、透视等绘画基本元素;印象主义诗歌则强调局部的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 忽略淡化其本身的意义, 诗的功能不在于本身的含义, 而是为了唤起某种情绪的记忆。印象派绘画与诗歌都强调对景色事物的瞬间感受, 以独特的情感、抽象的意象为主旋律进行创作。这一观点极大地启发了德彪西的音乐理念, 他尝试着像绘画者捕捉光影一样去捕捉事物的情绪感觉, 尝试反映微妙而难以琢磨的东西。德彪西的音乐与文人音乐同样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心理上的体验, 听者对于他通过音乐描绘出的模糊轮廓, 也会产生空白的、朦胧的感觉。当《牧神午后前奏曲》的竖琴声响起, 一种慵懒的感觉弥漫听众全身, 仿佛有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在空气中流动, 有点类似于听到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惬意悠闲。当《大海》充满生命力的、激情的旋律响起, 又让人联想到慷慨昂扬的琴曲《广临散》。在表现手法上, 作为我国传统民族调式的五声音阶, 在广泛出现于文人音乐作品的同时, 也为德彪西所娴熟地运用着。

此外, 德彪西的音乐还有一点相同于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它们都不是刻意去表达什么场面或事物本身, 更多的是通过音乐去抒发一种感觉, 或者是当时当刻的情形;它们都避免鲜明的轮廓, 更注重情绪情感的表达。重要的不是演奏后带来的进一步启迪, 而是在听的过程中所享受的氛围。与之前古典主义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相比, 德彪西的音乐语言更感性、更自我。正如东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醉酒中抒发胸臆, 能够即兴弹出传世名曲《酒狂》一样, 中国文人音乐的即兴性也恰巧映射出相同的感性与自我。同时, 中国音乐特殊的散板板式, 也有利于演奏演唱者自由地抒发情感。这一点又有点类似于德彪西音乐中节奏节拍的模糊分界。文人音乐中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的境界似乎在德彪西的音乐中也存在, 那和声的明暗浓淡和多变的音乐色彩也许是德彪西想要追求的———一种与几千年前中国古老的文人音乐所不谋而合的东西。中国文人音乐与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 二者所表达的乐思都是以感性的感受为出发点:一方面自由没有框架束缚地表达了自身对所再现事物的真实感受, 另一方面通过对情绪的渲染令听众对所描绘的事物产生丰富的联想。

相对于二者的相同点, 中国文人音乐与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之间的差异则明显得多。首先, 东西方两种文化底蕴和上千年的时光差异, 都是明显的客观存在。其次, 文人音乐基本是单声部的横向延续, 而在德彪西的时代音乐已经拥有丰富织体为载体进而发展的丰满结构。另外, 中国的文人音乐归根到底更加重视旋律的线条, 而德彪西的创作中旋律与和声的地位是并重的。并且, 德彪西是一位经过系统学习的专业音乐创作家, 而几千年前的中国文人则没有如此的经历。

从广义上说, 音乐以及其他所有的艺术门类, 是没有国界、没有时代条框束缚的伟大非物质形式。它们是人类追求真善美, 继而完成自我精神追求的最好途径。

音乐与美术的异同论文 篇7

根据不同音色各自不同特点和效果,我们可以将音色分为几类,第一类:根据音乐创作的需要,我们在录制音乐的时候可能需要用到真实乐器的音色效果以增加音色的质量,我们可以通过真实乐器采样音色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制作和调节,通过这样方式制作出来的音色效果逼真,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再现真实乐器音色,这种音色称其为采样音色。第二类:这种音色从听觉上与传统声学乐器的音色有很强的对比性和辨析度,它集电子感和各种丰富效果的变化于一体,而且还常常将各种其它音色进行音叠加,形成新的复合音色,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音色被称为模拟音色。第三类:在音乐作品中用来衬托和烘托主要声音素材的背景性音色,具有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一般用于描绘温暖地、想象地、梦幻地、恐怖地场景,能够很大程度上地丰富人们的听觉需要和审美需求,我们称其为铺底音色。第四类:这类音色是没有具体的音高的声音素材,大到自然界中的刮风声、下雨声、打雷声、水滴声,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咳嗽声、说话声,电铃声等等,都是我们在计算机作曲中经常用到的素材,我们称其为音响音色。

相较传统作曲而言,计算机作曲中的音色有着无限延伸的可能性,这也是计算机作曲区别与传统作曲的一大特色。我们可以通过预置设定和实时控制两种手段对音色的进行调制。预置设定:在音源模块中将需要的音色制作好并存储,以被调用。实时控制:利用控制器信息据调节发送量可以使音色满足不同的音乐作品及在作品中产生各种变化。当然,传统声学乐器的音色在计算机作曲的过程之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计算机作曲中,如果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音频录音功能加上计算机作曲的编辑手段,将实时录制的音色和电子合成的音色进行合理的搭配,音响效果将会比单纯使用电子合成音色更好。

在计算机作曲过程非常强调将音色按照其不同的特点及属性来做叠加和组织,所以音色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属性及其层次感的凸显在计算机作曲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计算机作曲的过程中,音色个性化的特点决定了音色的组合方式。这点与传统作曲中乐队音色的组合方式有所不同。在创作传统管弦乐队作品的时候,主要是考虑到乐队音色的融合问题并以此为一个基本原则进行写作,这点不仅不体现在乐队的分组上同样体现在音色的搭配上。传统管弦乐队根据其音色不同、构造不同和演奏方式的不同等特征被划分为:木管组、弦乐组、铜管组、打击组。四组乐器的音色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比如弦乐组的音色和质感相较其它乐器组而言更具有歌唱性和流动性,在演奏音乐作品时能很好的体现渐强、渐弱、突强、突弱等细微、强烈的力度变化,弦乐组音色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其粘合度非常好,而铜管组中乐器的音色都具有很强个性,但是它们非常适合演奏宏伟大气的音乐,在不同音区会具有不同的个性,多个不同铜管组中的乐器组合发声时会体现出更强烈的色彩性,这些是铜管组乐器自身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组中的不同乐器之具有融合性和相同音质的特征。

笔者认为不论是传统作曲还是计算机作曲其风格和技法都离不开音乐作品所运用的音乐素材,不同的音乐素材从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有其技法和风格。优秀的音乐作品定是兼具古典与现代的美的,因此,在素材的选取上要大胆的尝试不同的声音素材,把音乐作品往音响作品方向延伸,扩大其表现的广度与深度。在音乐创作中,不用完全照搬传统作曲的路子,而应该广纳优点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服务,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个性,追求不断创新使自己的作品体现出现代的气息。尽管传统作曲与计算机作曲在创作方式、素材来源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二者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是相似的,都是为音乐创作服务,以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为目标。

摘要:不论是传统作曲还是计算机作曲,音色作为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这一点是不会更改的。早在18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创作者们就已经开始尝试对音色的不同运用进行过各种探索,音乐历史的不断演进伴随着各种现代化、科技化的技术出现,音色的拓展性和延伸性以及作为音乐创作的新途径等各种对于音色的研究开始全面的展开,音色重要性的凸显日趋明显。

音乐与美术的异同论文 篇8

一、研究队伍之比较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 研究队伍是由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构成。

古代没有专门的音乐研究机构, 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主要由音乐管理机构协调。

周代“春官”;秦、汉及其之后的“奉常” (“太常”) 、“乐府”;曹魏的“清商署”, 唐、宋、

元、明的“教坊”;唐代及之后的“梨园”;宋代的“大晟署”;清代的“南府”等。近现代民间逐渐出现一些行会性、学术性的组织, 也兼职研究相关音乐。如清末的“光裕社”;本世纪2 0年代的“大同乐会”、“国乐改进社”等。

2 0世纪前, 基本没有专职的研究人员, 传统音乐的研究主要由乐人、乐官、或一般文人兼职。他们都有丰富的音乐实践阅历。如:远古的夔;先秦的孔子、公孙尼子、荀子、墨子、老子、两汉的京房、李延年、刘德、杜夔、桓谭、董仲舒;魏晋南北朝的钱乐之、何承天、嵇康、阮籍;隋唐的郑译、万宝常、祖孝孙、杜佑、白居易;宋代的周敦颐、沈括、张知白、房庶、陈旸、王灼、郑樵、朱熹、蔡元定、朱长文、张炎;元代的燕南之庵;明代的朱载堉、魏良辅、汤显祖;清代的李光地、凌延堪;近现代的王国维、杨宗稷等等。

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中, 最早指的是非西方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比较研究。究其源, 可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而真正发展成独立学科, 则是在1 9世纪8 0年代之后。1 9世纪末至2 0世纪初, 比较音乐学在德国、美国和日本逐步占据了重要地位, 形成了所谓比较音乐学的中心。

在德国, 比较音乐学的主要学者有:奠基人施通普夫、亚伯拉罕、霍恩波斯特尔、赫尔左格、C萨克斯等等。德国学者专注于声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 力图揭示不同调律体制、音阶的乐器学原理, 根据“文化圈”理论去推到出许多思辩性的理论。

美国的学者在2 0世纪初, 当德国的比较音乐学研究已进入纯理性思考的阶段时, 美国的研究还处在实践和描述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有学者有:菲克斯、吉尔曼、弗朗西斯·登斯莫尔、海伦·罗伯茨、劳拉·波尔顿等。美国比较音乐学者, 以研究本国和美洲音乐为主。

同期, 日本在东西音乐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形成了学术群体。主要代表人物有:田边尚雄、岸边成雄、小泉文夫等。日本学者把比较音乐学及其后来的民族音乐学译为“音乐人类学”, 强调对人类文化的研究。上述三方面学者的共同之点是:都强调对人类文化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之差异

中国音乐传统研究方法中的资料来源, 往往是音乐实践经验的积累;历朝历代音乐机构的采风所获;前人论著资料和考古文物几个部分构成。案头工作主要分为梳理资料;分流归类;设定课题;专题研究 (拟定调查提纲、写作论文) 这几个部分。

而早期的比较研究音乐学主要是非欧洲音乐与欧洲音乐的比较研究, 其研究方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实地考察阶段

非欧洲音乐大多存活于民间、口头、用以比较研究的资料的收集只能实地考察。其考察不仅是录音, 还必须对文化体现者所具有的音乐意识、音乐用语、分类概念、分析概念进行采集, 弄清音乐跟其他各种艺术的联系及社会文化的背景。

2实验室工作

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记谱, 即音乐本身的记录, 要反复审听, 尽可能使用“音乐描写器”或“记谱仪”, 务必求其准确无误;

二是对音乐本体的逐项分析, 这种分析应包括织体、曲式、分句、旋律轮廓、终止式、旋律型、调式、调性、音阶、核心音、框子结构、节奏型、速度、力度和乐器的形制、定律、音区、音域、音色、音质、运律轨迹、演奏技法等等方面。

三是田野工作所收集的有关音乐资料 (含背景材料) 的整理与分析, 这种整理与分析应包括概念行为 (音乐史什么、音乐的意义、社会作用、与各种艺术的联系) 、学习行为 (承传方式、传统继承、唱音口诀、记谱或记忆办法、流派及传习制度) 、社会行为 (音乐家和乐器制造者的社会地位和作用、音乐的社会化、文化组织) 、身体行为 (演奏演唱时的口、手、脚等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3案头工作

实验室工作中对音乐的内部构造 (音) 和外部构造 (背景) 进行逐项分析后, 即可以人类共同体 (村庄) 、地方、民族、国家为单位, 按实验室工作的第二、第三方面的分析逐项进行比较研究, 从而结论。

三、研究对象、范围、内容及目的之比较

中国音乐传统的研究对象包括有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及新音乐。研究范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 (二)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三) 中国传统音乐史学、 (四) 中国传统音乐乐种学、 (五) 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 (六) 中国传统音乐乐器学、 (七) 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等。

而比较音乐学的名称是进入2 0世纪后首先在德国开始使用的, 英文为“Comparative Musicology”, 其实比较研究的方法用于非欧洲音乐研究最早在1 7世纪就开始了, 但是这一学科的建立是以1 8 8 5年阿德勒的《音乐学的范畴、方法和目的》和亚历山大约翰·艾利斯的《各民族的音阶》为标志的。其研究对象是欧洲以外的种族、民族的音乐文化, 正如萨克斯所定义的异国文化的音乐。至1 9世纪6 0—7 0年代, 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兴起, Enthnology一词1830年首先由法国人让·雅克·昂佩勒提出, 3 0-7 0年代民族学、人类学学会先后在法、美、英、德和意大利建立起来。比较音乐学则是在民族音乐学进入8 0—9 0年代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应运而生的。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异国音乐文化是相对于当时殖民者的主体文化而言的, 也是相对于起初参与比较音乐学研究的这些欧洲学者自身的文化体系而言的。相对于其原本欧洲音乐文化知识体系的未知领域就成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 异国音乐文化=非欧洲音乐文化, 即形成了欧洲文化特别是欧洲城市艺术音乐文化相对于非欧洲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实质上是一种以欧洲整体作为一个中心以欧洲大民族为立场而进行的研究。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 整个人类文化研究的进步和不同种族的非欧洲国家的学者对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参与, 比较音乐学的研究环境和立场出现了变化和拓展, 其研究方向和对象也出现了扩大和性质的变化, 最初的比较音乐学的名称被民族音乐学所代替。

综上所述,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法的传统模式, 简言之是指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以乐官、文人、乐人为主的研究模式。他们虽然也注意了采风、也有不少是音乐实践经验的总结, 但更多的是从文献到文献, 加之实际音响的缺乏、记谱法的特殊, 因而其成果 (除乐律学外) , 多是对音乐外部结构和风格特征的描述, 仍然还是文献。而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上就更注重实地考察及第一手音乐材料的获取, 有助于人们从音乐本体、音乐内部形态更好的进行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更加系统, 详细, 此研究方法的引入从而也开启了中西方音乐比较研究的大门。▲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 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与美术的异同论文 篇9

一、魅力的听觉艺术——音乐艺术

“凡音者, 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 声成文, 谓之音。”音乐, 是最心灵化的艺术。音乐通过由乐音组织而成的旋律, 可以最丰富最细腻的表达人们的情感世界的复杂变化。

提起音乐, 我们不得不从音乐最本初的性质谈起, 即音乐是什么?它的本质和作用又是什么?对此几千年来有着众说纷纭的见解与论说。“如果仅仅从物理学角度来说, 音乐不过是以音响为基本素材构成的艺术。但从生理心理学角度, 音乐则是通过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 从而影响人的直觉、感觉, 甚至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情感和思想。所以音乐足以成为人类情感自我抒发相互交流的一种形式, 也是人类自我娱乐的一种手段。”以上定义仅仅是从音乐的物理学角度来解释, 而艺术作为人类艺术和情感表达的一种门类, 不能仅仅只从物理学角度来表达和定义, 我们还要从音乐本体论的角度探寻, 音乐从其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来归纳, 音乐是人类本性的表现, 是人类最本真精神的表达, 也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结晶。

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不同是当它不与歌词或者文本、标题等音乐以外的因素结合而完全独立时, 此时音乐不再具有歌词或文本赋予的强烈的昭示感, 转而它变成了最抽象和不可捉摸的。此时摆脱歌词和文本束缚的音乐是在表达着什么, 听者只能凭借自己的感觉去理解和感悟。这就是音乐物理本性的一种特点, 音响本身不具备如文字、图像等其他艺术的确定性和具体性。音乐的感受可以以激情冲撞每个人的胸怀, 但是无法用定义来描述。音乐所涤荡的情感是多方面的, 带给我们的感受是整体的全面的甚至神秘的不可莫测的。故音乐作为最丰富最细腻的表达人们情感世界的艺术形式, 是最奇妙和充满魅力的听觉艺术。

二、视觉的召唤——绘画艺术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 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 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绘画艺术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 凭借线条和画面来表达一个瞬间, 一个层面, 一个具体或瞬间的场景。主要从视觉艺术上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并通过视觉关照对绘画艺术进行欣赏。它的审美特征首先体现出了造型性和直观性。绘画艺术是艺术家用线条、色彩在平面里塑造形象, 以直观的视觉感官来感受的艺术形式, 并用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体验和艺术理念。绘画艺术具有直观性和确定性, 是视觉艺术门类的艺术代表。

三、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异同

1、音乐与绘画艺术的同功之妙

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作为视听艺术的主要表达形式, 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归结于艺术门类的范畴之内, 两种不同艺术形式却有着相同艺术特点和艺术功效。

首先, 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都是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方式。音乐艺术家通过音符、音乐的表达来传达自我情感, 绘画艺术家则通过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自我感受。艺术家通过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对生活的理解感受。欣赏者对艺术品进行关照和欣赏, 从而产生了审美感知和艺术理解, 欣赏者和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进行情感交流和传达。所以, 作为不同的艺术门类, 无论是视觉艺术的绘画还是听觉艺术的音乐, 都是艺术家自我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并借助其作品达到和欣赏者传达和交流感情的目的。

其次, 艺术作品通过其自身的特点在表达情感的同时达到鼓舞人心和宣泄情绪的艺术功效。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 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激昂的音乐符号给人激荡的情感体验, 最后达到鼓舞人心的作用。而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 许多表现现实社会和真实情感的作品, 在静态中表达了动态生活的永恒。虽然表达形式不同, 但作为艺术启迪心灵, 激发感情的作用是相同的。

艺术家凭借不同类型的艺术媒介来表达和宣泄内心的情绪和情感, 使最终创作的作品具有了感召的力量。在艺术品长存的过程中, 艺术品被不同的欣赏者欣赏, 从而产生新的涤荡情感的力量, 这些力量或鼓舞人心, 或交流情感, 此时艺术品成为了一把有力的武器, 起着宣泄情感和涤荡人心的艺术功效。

2、音乐与绘画艺术的相异之处

音乐艺术作为听觉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和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 在艺术门类的分化之中, 虽然具有相似的艺术作用, 但艺术表达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 艺术表达媒介不同。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 通过其物理的音响载体、音乐符号传达情感, 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听觉艺术。绘画艺术是借助线条、色彩等组成确定性的视觉画面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其次, 欣赏方式不同。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主要通过具有音乐的耳朵来对音乐进行欣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讲,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 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 则是通过对线条和色彩的辨析与理解对绘画进行体验和感悟艺术家所传达的思想和境界。

第三, 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带给受众的情感冲击不同。视觉艺术具有确定性的视觉冲击, 给人以直观的艺术感受。如果不借助歌词等文本, 单纯地从音乐声响来欣赏, 音乐艺术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强大的冲击力。那流淌的音乐带给欣赏者瞬间的艺术冲击力, 有时候会超越静默的视觉欣赏。这种不确定的冲击力, 涤荡起的审美感受具有更强大的力量。

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作为艺术门类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虽具有鲜明的不同但在艺术欣赏中常常被联觉运用, 在审美艺术范畴之内, 往往具有不可分割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效应。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 艺术的门类纷繁林立, 在我们探索艺术的世界时, 时刻把握艺术门类的特点, 进行有的放矢的艺术欣赏, 对于我们遨游艺术海洋有着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的艺术效果。

摘要: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和作为视觉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绘画, 两种艺术门类形式不同、表现不同, 在保存着各自艺术特点的同时, 又有着相辅相成的艺术魅力。本文试图从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特点入手, 分析两种艺术门类的分有, 从中窥探视听艺术的相同和相异, 并在艺术欣赏和艺术体验中感悟其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艺术门类,音乐艺术,绘画艺术,艺术欣赏

参考文献

[1]、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制度构建:依法治国下一篇:高校档案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