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2024-09-09

音乐与美术的结合(共8篇)

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篇1

美术课堂中音乐的运用

美术课的教学活动就是对儿童进行感知美、认识美、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美育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提高审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我认为各学科互相渗透是有利于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尤其是音乐学科,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与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就象一对孪生姊妹,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互相依存。

其实画画和音乐是可以结合起来的,他们都是感性的两种事物 都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和满足,要说他们不同的达芬奇曾说 音乐和绘画的不同就在于绘画是可以通过物质保留的而音乐却不行......但在我看来,两者都是需要专注的东西,绘画会更显宁静。

音乐通过音响诉诸人们的听觉的感官,而美术则通过线条和色彩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我们常形容音乐是流动色彩而美术是凝固的旋律,音乐中的画面和绘画中的音乐感,在现实的艺术活动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我们在欣赏、谈论艺术作品时,也常常会形容:这首乐曲简直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或者说,这幅画简直像乐曲一样优美。这种艺术感受表明了音乐与美术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美术色彩中红、橙、黄、绿、青、蓝、紫恰好对应音乐中的do、re、mi、fa、so、la、xi,尽管这不足以证明音乐与美术的必然联系,但我们的感觉依然在它们之间设想如:欢快与凝重、明亮与暗淡等等对应的关系。

将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实践、归纳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积极的了解、探索某事物的认识倾向和积极的活动倾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是认知活动的动力来源。兴趣能使学习任务变得积极、主动,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然而然集中精力,积极思考,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儿童都是天生的音乐家和美术家,每个儿童都喜欢在音乐中游戏、活动和学习。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当他们听到生动的乐曲或是看到绚丽的色彩和画面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他们对音乐和美术都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因此我认为把音乐融入到美术课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视听结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清晰明确,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配以合适的音乐,可以创设出具体、真实的环境氛围,显现和谐、鲜明的形象,促使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并通过直观感受诱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

孩子都喜欢音乐,在画画的时候他们常会很不自觉地哼起歌曲,舒缓的音乐容易使人平静下来,并且产生幻想空间。如在上四年级《树叶贴画》一课中,我在导入部分播放了一段轻音乐,让学生在乐曲声中表演秋天里树叶飘落的姿态,学生兴奋得有的旋转,有的舞动着手臂,翩翩起舞,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接下来再请学生说说你收集到的树叶的形状美在哪里,象想什么,学生想象夸张、情绪高涨,回答就自然十分踊跃。又如在学习中国画和民间艺术欣赏教学中,选用古典的音乐,如民乐或轻音乐等,这些古老幽远的曲子容易把学生带到传统美的意境中去,通过想象,对传统艺术的意境赋予新的理解。另外,课堂上播放适宜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能使学生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而且课堂气氛热烈而生动,学生的想象,创作的灵感在音乐的律动中不断流露出来,调动起他们的兴奋性,避免了课堂气氛枯燥乏味。

二、培养情感、丰富创作 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心理学实践证明,当人出现愉快乐观情绪时,整个智力水平也大大提高。教学中,应重视情感的组织功能,唤起学生丰富的遐想和无限的创造想象,以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色彩是凝固的声音,声音是流动的色彩。我们都有过快乐时情不自禁大声歌唱的冲动,也有过面对奇美自然时想把一腔的兴奋挥洒在纸上的欲望,启发学生“画歌意、唱画境”,即用画笔把歌曲的意境描画出来,用歌曲把图画的意境抒唱出来。当律动的音符从耳边拂过,优美的画面在眼中流淌,心中溢满的将是无限的感悟和遐想。

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富有感情色彩的音乐,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感受,引导他们在乐曲流动中、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如在上《为国争光》一课时,我通过播放运动健儿们在奥运比赛中勇于拼搏夺得冠军的录像资料,在万众瞩目下奏响国歌,升起五星红旗的画面时,学生齐唱国歌,陶醉在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氛围中,伴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这里面蕴含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精神得到充实,视野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从而产生丰富的创作冲动和灵感。

三、认真观察、深切感受

观察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果没有深入细致地观察,就难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就难以创造理想的作品,只有让学生具有观察美的能力,才能促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我在教学中运用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认真观察,深切感受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我之前在教授五年级《人物动态》画法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人体比例知识感到抽象,难以把握,光靠老师讲,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学生作品效果也不理想。后来再上这课,我通过在音乐中和学生一起跳集体舞,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舞曲声中,跟着老师一边唱,一边跳,一边去观察。当学生置身于美妙的舞蹈旋律的同时组织他们进行分析观察人物体比例和动态结构,再进行创作练习,我们就会在孩子丰富多彩的画中看到各种线条,这些线条组成的人物姿态丰富,稚拙然而生动,充满了童趣。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轻松、愉悦,又达到理解人物不同动态时身体各部位变化的目的,而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耳濡目染、声形并用,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力,使学生融入美术创作中。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感受能力。比如二年级《爸爸妈妈真忙》一课中,我在导入环节中播放《妈妈辛苦了》、《我有一个好爸爸》两首儿童歌曲,让学生在歌声中跟唱表演并表达对父母的爱。学生的兴趣来了,注意力也集中了,听了音乐后,我请学生来夸夸自己的父母,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讲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辛勤的工作和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并用肢体语言来模仿父母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动作和神态,感受父母的辛劳,这使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再进行绘画创作,就有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样既解决教学上的难点,又使课堂生动有趣。

又如我在教学四年级《曲曲直直》一课的时候,选用了不同节奏旋律的音乐让学生欣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乐感,并用线条表现出来。播放节奏强烈的《命运》,适合画跳动起伏的折线,播放轻柔舒缓的《高山流水》可以感悟到平滑婉转的曲线。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画出线条,通过学生自身的感觉来提高对艺术的感受能力。

四、激发灵感、想象创造 兴趣只是人才的契机,想象力和创造性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目标。孩子们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鲁迅先生曾在文章中热情地赞美儿童的幻想,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可见,幻想是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是他们纯真心灵的一种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表露,也是一种智慧聪颖的反映。所以美术需要学生的幻想,绘画课中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手工课上让他们把手中收集到各式材料变废为宝。而音乐正是激发这种想象力的源泉。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从音乐中联想到画面,由于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不同,因此联想到事物的也各不相同。同样的乐曲声,有的仿佛看到了夕阳下宽广而宁静的大海;有的仿佛置身群山之中以星光为伴。当学生有了美的联象作为基础,再加以创造,就能创作出丰富多彩、意想不到的作品。

未来竞争最激烈的是人的创造力,培养儿童拥有丰富的创造力是我们艺术教育的方向,创造是在观察、回忆、联想、幻想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和取舍,发展创造形成有价值的思维结晶。而美术活动的价值就在于它引发儿童的创造力。音乐能直接迅速地通过听觉作用于儿童的大脑,引起情绪共鸣,发展审美情感,培养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乘上列车去画画》一课时,我选择了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歌曲《开火车》,让学生模仿火车的开动的“咔嚓咔嚓”声和汽笛“呜呜”声边唱边跳进入教室,用音乐的和谐美和韵律美去感染学生。音乐的曲调诙谐、幽默又欢快,让学生根据旋律来想象出画面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作情绪一下子提高了,随着节奏、节拍的变化,想象乘着火车看到的美丽景色,学生这儿一笔,那里一划,作画时创意大胆、自然,稚拙而简练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各种各样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童趣盎然、气韵生动。

美术课堂中恰当运用音乐,可以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效果。把音乐融入到美术课堂中,可以更好地拓展艺术空间,增强艺术趣味,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音乐灵动美术课堂,旋律与节奏,是幻想世界的载体,通过幻想和想象亲临其境。那些极富想象力的儿童音乐作品,更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而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也能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因此让音乐融入美术课堂,可以使美术课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声„„”两者和谐统一,既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

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根据小学生好动、爱唱、爱画的特点,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把美术、音乐的因素和谐地融为一体,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美的种子,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他说,音乐和文字都是没有颜色的东西,他们给予人们的是一种直观的感觉,是一种不具体的感觉,或者说是一种稳定性很差的感觉,而绘画却不是这样,绘画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色彩和线条的勾勒让人感觉到这幅画的意义,这幅画作者的一切,而我个人觉得,绘画比音乐缺少的是一种感情色彩,或者说音乐应该抛弃其中的文字,而为一幅画服务。去帮助人们理解一幅画的含义。音乐与美术同属美学范畴的情感艺术,能激起人们对美的期盼,对美的追求,对美的遐想,是人们乐于接受的通俗而又高雅的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美的享受。音乐是听觉艺术,通过乐器或人声演奏的乐(悦)音向人们展示的音响作品,它是流动的艺术作品。美术是视觉艺术,通过画笔在画布或纸等可以绘画的物品上向人们展示的色彩线条作品,它是凝固的艺术作品。

新的小学音乐与美术教育的新的课程标准,都将音乐与美术教育的定位“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普及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培养音乐家与画家;其性质是音乐与美术艺术的普及,而非专业的音乐与美术教育;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其新的教学理念,都是通过其情感艺术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的教育。学生在听听、唱唱、看看、画画、想想、乐乐的审美体验中,感悟音乐与美术,净化心灵,培养学生对音乐、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审美的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所谓有机整合,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内在联系,自然的合乎情理的融合在一起。在艺术方面,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几千年以前就为我们做出了尝试——中国的戏剧艺术,它集音乐、舞蹈、美术、武打、语言等于一身,是多种艺术的综合集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达,电影艺术,尤其是特受儿童欢迎的动画片电影,它更是音乐与美术的互相交融与渗透,好似一对孪生姐妹。

教育部新制定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搞)》中明确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新理念,阐述了“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这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挑战,是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新的教学理论。音乐与美术这一对姐妹艺术在学科教学上的有机整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更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年轻的家长们则更关注对学生的教育投资,其中不乏对艺术教育的投资。学龄前的儿童已在家长的带领下,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器乐演奏、学习书画、学习声乐、观看画展、戏剧、舞剧、听赏音乐等等,臆在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操。

艺术教学综合化,是当前国际艺术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明确提出:“在各门艺术之间寻求合理的联系。”的要求,同时在各项内容标准中还规定了具体联系的学科内容。又如加拿大、日本等一些国家,在艺术学科的教学中,不同程度的融入了跨学科的教学内容。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而该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需要教学实践的大胆尝试与探究,需要教师去寻求一种方法与途径完成美育的表现与探索等过程。在未来的E时代中,音乐与美术学科的有机整合,是形势所趋,是必然的时代的呼唤,是人类进步的体现,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需求。

艺术总是相通的,喜欢音乐的同学,同样也会喜欢美术,这样的例子颇多。音乐的世界代表着内心丰富的情感与智慧,而这同时可以分别通过音乐和美术得以淋漓尽致地再现,从而引发周围人地共鸣。在学生喜爱的国产动画片《我为歌狂》中学生为之痴迷的不仅是吉他手、鼓手的演奏,更多地留恋于这部动画片中音乐与美术的完美结合。当叶枫弹着吉他轻轻吟唱:“满天的繁星隐藏我心中的秘密,夏日的蝉鸣引起我无限的眷恋„„”时,画面一片静寂,只有无人的教室里那一张张无言的课桌,引你遐想,诉说着校园里的精彩故事。谁能说这不是孩子们的心声,当音乐与美术地组合所达到的效果,更甚于音乐或美术本身所赋予我们的美。

审美、懂美、鉴美,试想每个学生都能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那么我们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会有很大的提高。在这个倡导EQ值的现代社会中,审美能提高、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美术学科中,我们经常运用“留白”这一方法,让观者去遐想,留下无色的空间以表现更多未能画出的东西;在音乐学科中,我们也经常应用“休止”这一方法,表达“尽在不言中”的乐感及旋律动态。在美术的绘画中,我们经常要用对比色表现强烈的色彩明暗变化,而在音乐中这一现象则更为广泛,节奏、旋律、情绪、速度„„几乎所有的音乐元素都可以运用“对比”这方法加以体现。小学三、四年级的欣赏教材里,有对唱形式演唱的歌剧《白毛女》,有京味十足的《京调》,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以上所述,只是音乐与美术学科整合地其中几点小小地浪花,如果学生能在教师地指导下,倘佯在更广阔地艺术海洋中,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整体审美素质较高的泳者。

我们经常说“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教师有意识地经常在教学中灌输美的理念及思考方法,学生自然而然会领会一些教师的想法,逐渐也能这样去看待音乐与美术的交会点,从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在音乐欣赏教学时,孩子们很喜欢将听到的作品,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以此宣泄自己的情感;在美术课上,学生绘画时,教师会播放一些与绘画内容相关的音量较轻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意境美;在吟唱歌曲时,老师常会请学生在五线谱的歌谱上,根据旋律的走向画旋律式的旋律线表现舒展、宽松的节奏及较慢的速度与优美的情绪特点,旋律线则表现了紧密、活跃的节奏及较快的速度与快乐的情绪特点。这种以本学科为主的,根据音乐与美术在艺术上的异同,有机的整合,巧妙地设计于课堂教学,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在学习音乐或美术的同时将两者的迁移与转化,有利于学生视觉与听觉审美能力的同步提高,从而达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显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它很难对客观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是却极善于抒发感情和情绪;而美术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和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人类直观地反映现实和掌握世界的唯一艺术手段,具有造型性与静止性。表面看来,音乐与美术好象并无多大关系,而实际上,由于音乐很难对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极善于抒发感情和情绪,而美术又恰好充当了音乐从单纯的音响到情感抒发这一飞跃的纽带和桥梁。我们通过对音乐、音响的听觉、想象而获得各种视觉形象及画面,进而引发出相应的情感与情绪,这时候,几乎人的所有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使音乐真正成为“音乐”,而不再是仅仅由旋律、节奏等机械组合出来的音响。所以,我们也把音乐的音响本身不能包容的,但又能通过音乐提供给听众,亦即听众由音响想象和联想出来的内容称为音乐中的非音乐性内容。那么为什么人能从音响的听觉联想到各种视觉形象与画面呢?

于是,把握音乐与美术的关系,根据音乐来想象和联想,置身于音乐所描绘的画面中来抒发情感不失为一个好手段。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欣赏绘画作品来教授一些与绘画作品直接相关的音乐,如《朴茨茅斯的一角》等,这样不仅在有限的时间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学习积极性。而如果遇到一些并非与绘画作品直接相关的音乐作品,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联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激发了他们新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把音乐和美术融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众所周知,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整体性的艺术教育,其直接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那么学科综合便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了。而音乐与美术这两种中小学生最容易接受,最为熟悉的两种艺术形式的融通教学便可以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音乐课上运用美术来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要走入两门学科生硬拼凑的误区,不要用一种艺术形式来翻译另一种艺术形式,这些误区都会使我们音乐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总之,音乐与美术是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的,他们有着相同的基因,我们要正确把握它们的关系,这对我们学习、表演、教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一、复习指导思想

这一册教材内容涉及的面比较广,很多内容都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另外通过总复习,查缺补漏,使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能弥补当初没学会的知识,打好基础。

二、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在课堂上积极性较高。大部分学生学习较为主动,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也比较扎实。但有部分学生较为浮躁,特别是在计算方面,粗心现象普遍存在,经常出现抄错数,写错符号,忘记进退位等情况。少数学生对于独立解决问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导致。另外还有要老师和家长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每个班里都有一小部分是智力水平低下,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几乎是只有十几分的。针对这些情况,特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尽量争取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复习阶段

1、分块复习。对整块知识进行复习之后,结合习题进行巩固。

2、综合练习。以测验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练习,在课堂上教师精讲。

3、查缺补漏。对于在复习中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加以补充练习。

四、复习内容

(一)数与代数 1、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混合运算,内容包括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解决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以及估算。

2、表内乘法与除法,内容包括运用口诀计算,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量的计量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内容包括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认识线段,会画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具有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空间与图形

观察物体,内容包括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平移与旋转。

(四)数学好玩

应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简单推理。“数学好玩”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不需要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

(五)综合练习和测试

复习各单元的同时,通过综合练习试卷,再进一步发现薄弱环节,加强练习,争取期末考试得到理想的成绩。

五、复习主要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3、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复习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4、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六、复习措施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

3、复习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与除法,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好。“长度单位”、、“观察物体”等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复习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4、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要加强关注程度,多进行思想交流,并和家长进行沟通,最大限度地转化他们的学习态度,争取借助期末考试的压力,让这部分学生有所进步。

5、注意针对学生复习过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复习计划。

七、复习课时安排 1、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2课时

2、表内乘法与除法 2课时

3、米和厘米 1课时

4、观察物体 1 课时

5、专项复习1:口算练习2课时

6、专项复习2:解决问题 2课时

7、综合复习测试与讲评 10课时

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篇2

如果说一堂音乐课或美术课也能将音乐本身的乐感美与美术所描绘的意境美融合在一起, 使得乐中有画, 画中有乐, 那么这样的一堂课, 一定深受学生喜爱。目前我们的音乐课、美术课并没有像我们期待得那样受到学生的喜爱,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与我们老师上课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过于单调、乏味是密切相关的。有些老师在音乐课中只注重掌握“唱”的技巧, 以为学生会唱能唱, 教学目的就达到了。美术呢?“画”的技巧掌握也就大功告成了,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青少年发展的心理特点。所以, 如果试着把音乐和美术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那么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又使学生能感受到艺术所带来的美感。

一、美音互通

美术和音乐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 却都是借助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德育的教育。通过优美的乐曲, 迷人的画面去净化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让学生在艺术氛围感染下, 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音乐是听觉艺术, 美术是视觉艺术。一个人能从好的音乐作品中听出“弦外之音”, 从好的美术作品中看到“画外之景”, 从画中“听到”音乐, 从曲中“看到”画面。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过:“所有感觉表达媒介都发生相互渗透, 尽管每一种媒介在依靠自身最独特的性质时倾向于发挥得最好, 它们又都可以通过与自己的邻者偶然连结为自己灌注新的活力。”也就是说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可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全面、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难怪有人说, 美术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 相互交融, 相互渗透, 共同陶冶人们的情操, 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芳姿倩影, 他们之间有着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发现这一点, 确立他们相通的教学观念。

二、美音互融

特定的教学情境是音美交融的前题。音乐课应当做到让“学生心中有画”。如在欣赏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有一个红点的绘画》, 当这幅画面进入我们的眼帘, 它首先带给我的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有一种强烈的色彩感和节奏感, 又好像是一种要从束缚中挣脱出来的力量, 于是我们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样一首作品———贝多芬和他的《命运》。通过讲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境, 然后告诉学生画上的这些景物都是通过钢琴的演奏表现出来的。于是学生就产生强烈的欣赏欲望, 想听听钢琴的音色有多奇妙, 能够表现这么多活生生的事物。学生会用心去倾听, 受到美的熏陶。康定斯基认为:绘画如同音乐一样, 不是通过事物的表象, 而是以各种基本的色彩, 通过形式的规定, 来反映和表现人们的内在情感的。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尤其是学生作画过程中, 都会放一段动人心弦的乐曲。由于音乐本身就蕴涵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一曲流动的音乐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调动他们的情感, 让学生“心中有乐”, 才能提起精神, 展开丰富的想象, 表现出心中美的事物, 描绘出富有情感、灵气的画面。

美术和音乐的有机结合, 就会表现出神奇的意境美、绘画美、音乐美。正如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一书中写道:“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 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 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 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三、美音互动

处于视听世界与现代媒体接触日益频繁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黑板、粉笔、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多媒体技术具有形声性、再现性、灵活性、高效性, 它把声音、动画、文字、图表、图像、影像有机结合在一起, 给美术、音乐注入了活力。利用多媒体教学使美音互动, 给学生全新的视听享受,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 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审美对象的清晰景象, 提高感知速度, 提高审美能力, 提高教育效率。

在教学中, 我请学生在手中的音乐菜单里选择一首合适的音乐来配上画面……要求仔细体会画面的色彩、线条, 结合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基本要素来进行选择, 并给出选择的理由。 (学生交流答案)

学生大多都选择了一些抒情的、优美的、很有意境的作品, 而且是同学们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曾经学习过的作品:门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蓝色是高贵的象征, 我们借以悠扬的旋律, 梦幻般的意境来烘托画面中升腾、纯洁、浪漫的感觉。学生对交响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边看作品边欣赏产生了预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用眼、用耳、用心灵去体验音乐的魅力。把美术运用到音乐中, 把音乐运用到美术中, 互相借鉴,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篇3

【关键词】美术教学  本土美术  结合  途径

近几年,社会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也广泛普及,与此同时,学生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孩子艺术方面的培养。美术是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每个地区都有自己别具一格且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美术文化。当今社会,美术教育被日益重视,很多教育专家提出应该将美术教学与本土美术结合,给学生传播知识时,将结合本地独具的民族艺术特色,形象生动的将原汁原味的美术知识传递给学生。下面就美术教学与本土美术的结合做了几点探索分析。

一、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讲、学生听是永久不变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美术这一具有艺术独特性的学科来讲,这一方法是行不通的。很多教师在讲解美术课程时,就一步一步按照课本上来讲,和其他科目的上课方式完全相同,学生听到一半的时候就听不下去了,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了,只有老师自顾自的在那里讲课。想要把美术独特的艺术精神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单一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它无法使学生学到真正把握美术的内涵,削弱了对美术学习感兴趣同学的热情。

例如:某老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拿着课本在讲台上念,当讲到某一幅作品时,用口头语言表达不出来怎么办呢,这位教师就用粉笔在黑板上把这幅作品的作者写在黑板上,然后对这位作者进行一系列的展开讲述,讲了一大堆,学生知道作者是谁,但对这幅作品的内容以及想要表达的感情特点,还是一无所知,教师只是讲解作者就显得太空洞了,重点应该是作品本身。

2.教师专业知识不够丰富

很多教师都有一些比较突出的作品,但大多只是画的比较有特色,在专业知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美术的教学不仅要交给学生怎样画出好的作品,还要对其进行创新、审美、构图等专业知识的培养,加深学生对美术精髓的认知。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也只对作品的创造有些研究,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不够、专业水平素养不高。学校招聘美术专业教师时,也缺乏重视和考评,觉得只要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就可以,往往忽略了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没有从一位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导致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欠缺。

二、美术教学与本土美术结合的有效途径

1.发挥本地特色,重视美术教学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了拓展当地学生的知识面,形象生动的将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应当合理适当的结合本地独特的民族美术风格特点,平时收集一些当地有名的特色景点美术作品,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当地民族传统的东西,学生更易接受,学的更快一些。发挥当地独特的优势,让学生在上课时,既能学到专业的美术知识,又能了解自己家门口的传统艺术文化,加深对家乡的认识,提高其对家乡的热爱及学习美术的兴趣。

例如:在上中国画这节课前,老师可以先去当地著名的景点考察一下,带着相机去录下其具有中国画的地方,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录一段视频,回去备课时加到课堂内容中去。上课时播放ppt呈现图片和视频给学生看,一方面加深对美术中国画这一课程的了解,另一方面感受家乡艺术奇妙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2.开展与本土美术相关的课外活动

学习美术就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户外更能体会到艺术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也要这样,平时上课时多引导学生去当地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去感受,加深对美术深刻内涵的理解,打破单一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领略家乡独具的艺术魅力,使美术文化更加贴近生活,有利于美术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美术技能和知识。

例如:美术课可以课外和课内交替进行,每一次上课时,讲解本地一个地方的美术特色,鼓励学生亲自去实地参观,体会一下该地的风土人情、美术特点,触碰具体实物来加深对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在大自然的环境下,学生通过贴近生活,体会围绕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美术文化。把生活与美术融合在一起,让抽象的艺术变得具体化,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事物,加深对美术的理解。

总结

在越来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美术文化也成为社会各界重视的对象,并不是作为一项辅助课程的形式存在。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创新审美能力,提出了美术教学与本地美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接近生活,贴近自然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培养了其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美术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傅幼康. 理解美术课程基本性质落实美术课程基本理念——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J]. 画刊,2012.

[3] 云海科技.《中文版Flash绘画宝典(第二版)》,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13年.

[4] 孙立.《动画视听语言》,京华出版社,2010.

音乐、美术欣赏与体育欣赏的不同 篇4

音乐与美术作为艺术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它们作为艺术是相通的;他们是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但作为体育,欣赏的角度就有区别于音乐与美术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在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乐记》的《乐象篇》中告诉我们“乐者,德之华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亦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他又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这些都说明音乐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逐步充实、不断丰富,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最终促进个性和谐而良好的发展。

而美术欣赏往往是通过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这种视觉艺术对学生进行一种德育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包括对艺术特点的评判。

甚至有时候,美术作品经常会与音乐融为一体,通过感官和视觉的双重介入来达到一种艺术欣赏的更高的境界。

而:体育欣赏是人们通过对体育的了解,什么是体育来欣赏及包含哪些内容以及如何进行体育欣赏等,树立人们的体育欣赏意识和观念、提高人们的体育欣赏水平,从而推动人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体育欣赏,首先是通过人们的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逐渐过渡到整个感官系统,尔后引起大脑的思维活动,最终使欣赏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使心情愉悦,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对体育的欣赏可以从以下三个阶段来分析:

1.感性认识阶段; 2.理性认识阶段; 3.参与体育活动阶段。

体育运动比赛不但有令人振奋的场面,又有让人陶醉的表演。这就使人们在欣赏之余会去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亲身感受体育活动带来的兴奋和快感。欣赏体育能够激发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

体育欣赏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的欣赏竞技运动比赛的激烈场面,有的欣赏竞技运动比赛中的裁判执法水平,也有的欣赏体育运动场馆的建筑艺术风格,还有的欣赏体育运动的器材、服装和其他用品。

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篇5

摘 要: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探索模式来改善美术课堂教学,而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利用成为当今普遍认同的最优方式。

关键词:教师 科研 修养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在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涂鸦和歌舞。”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探索模式来改善美术课堂教学,而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利用成为当今普遍认同的最优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给人们留下错误的印象,认为美术课就是让学生

画图画。俗话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由于学生的年龄、生理、环境等因素,使学生的视野受到一定的制约,所表达的画面缺乏表现力。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一直困扰着我。我尝试着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课堂中,将听,看,说,画,贯穿于美术课中;也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片,说说问题,画画图画,在轻柔的音乐伴随下,观赏图片,相互讨论,发现解决问题并锻炼自己的画笔。我惊喜地发现多媒体与课堂紧密结合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作激情顷刻间变为形象画面。还可把教师的板书、板画、作品更加清晰的展示出来。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使美术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一 多媒体教学为美术课堂创造“情景”

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景教育”课程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美、情、思、学生活动及周围世界,作为构成的要素,因此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整合、熏陶、启智、激励的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好的情景,好氛围能很快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对课的内容感兴趣,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海底总动员》这课,教学目的是通过卡纸拼贴制作海洋动物,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

将最热播的动画片的片名作为课题,并用其中的片段做为导入,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同样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利用精彩片段和大量的图片营造了优良的气氛,使学生在好奇和惊喜中浏览了海洋动物的夸张表现方法。这样达到的效果远比教师灌输演示要好得多。

二多媒体教学为思维减压

美术在创造过程是个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例如黑白装饰画,这是图象的抽象概括,光讲解是很难激起学生兴趣,也很难让学生真正明白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能为思维减压,让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记忆。如《小黑的盛会》,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卡通人物拉进与学生的距离,在卡通人物的带领下导入课题。展示图片并穿插文字和解说、彩色和黑白对比,然后对同一幅黑白画提出种种假说的可能性,用多种点线面的手法表现主体。结果,学生很快从常画的彩色画和具象画的概念中跳出来,领略到深和浅、亮和暗的强烈对比关系和表现手法,讨论出过渡颜色的力度和个人风格的装饰方法,并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完成的本堂的黑白画,其中好的作品不计其数。课中,老师没有死灌黑白画诸如明快、简练等抽象的概念,学生在课件的帮助和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发现、讨论、总结而学习到知识。

三多媒体教学为课堂注入活力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给课堂带来了新鲜空气,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丰富信息。

(1)powerpoint ,flash,等制作软件的运用使得课件更具可观性和使用性。尤其是powerpoint软件,既方便使用,又简单易上手,已成为现在普遍使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软件。我在《我心中的虹》,《色彩联想》,《化妆舞会》,《画心情》,《灵感在椅子上起舞》等课堂教学中予以采用,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的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绘图版,PHOTOSHOP等简单的绘图工具,让学生在电脑上完成作业。在电脑上制作不但可以随意修改,在学会审美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电脑的运用能力。我在《标志设计》,《招贴画设计》,《卡片设计》,《海报设计》等课中予以运用,通过对素材的理解和运用,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3)利用互联网,通过网络寻找材料丰富学习内容。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很多不为人所知的信息凝聚到一起,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合力。并在交流、讨论、筛选、提炼的过程中发现“美”。但是网络中也存在很多诱惑,一些学生就知道通过网络聊天,打游戏。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尝试,让他们发觉原来网络上还有这么多有趣的知识,从而从侧面引导他们正确的使用网络学得更多知识,让美术与网络密切结合。例〈地球上的家〉,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

知识,让美术与其他学科紧密的结合起来。例如高中欣赏课《中国古民居建筑》一课,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网上寻找关于民居的特点和介绍,以小组的形式总结概括,教师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做成课件,每一组选一位同学做导游介绍一组民居。这样在多媒体的配合下,学生很自觉的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多媒体就象调味品一样,少其不可。首先,多媒体在教学中运用得当可以改善课堂气氛现在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各种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尝试了几种方法后,感觉多媒体辅助教学,最明显和最容易达到这个效果。

学生对于多媒体教学的形式通常感到非常的新鲜,课件精彩的画面展示方式和独特的音响效果,可以马上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让其精神高度集中起来。例如《古希腊雕塑》,先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的片段引出课题,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态图片欣赏,讲解讨论古希腊雕塑的特点并穿插影片片段欣赏;拼图游戏加深对雕塑形象的理解;课件显示抢答题巩固知识。在扩充了本课知识面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影片图片 音乐等结合在一起在美术教学中,使平常见惯的范画、情景、实物,与声音、文字、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内容由平面到立体,形式由静止到运动,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讲授过程由此变得亲切可爱,学生们觉得新奇好玩,学习气氛就变得轻松,学习的积极性就在这种氛围下浓烈起来,学习动机自然形成。

其次,加深理解记忆

如《校园多美好》。课前播放《校园多美好》歌曲营造气氛,亮丽时装秀导入课题,动画的形式欣赏图片,互动的形式讨论题材,课件与教师同步示范制作过程,伴着音乐动手制作,多媒体展示评比学生作品。渲染了气氛,学生很快投入到课堂中,多样的图片欣赏生动到位,全方位展示清晰具体,伴随音乐和滚动出现的成品图例给学生制作增添了点灵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音乐背景作品展示将课堂的气氛推到了顶点。

再次,增强自主学习

使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少了,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有利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既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又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高中欣赏课《中国古民居建筑》一课,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网上寻找关于民居的特点和介绍,以小组的形式总结概括,教师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做成课件,每一组选一位同学做导游介绍一组民居。这样在多媒体的配合下,学生很自觉的进行学习。

爱恩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就抓住了课堂的质量。而多媒体综合教学

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篇6

温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曾晓鸣

[内容摘要]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的教师不单单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我们活动中心没有教科书,因此要开发好“教科书”。做为活动中心书画项目负责人,更要学会挖掘与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课堂。一方面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一切可利用的素材,特别是有特色的素材,添加到教学中更好的为美术课堂教学服务。另一方面要挖掘有特色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成有地域色彩的课程资源,更好的服务于美术教育。我是具体通过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方面具有乡土特色的地方非物质文化资源遗产的素材进行搜寻,选择,提炼,寻找适合我们美术教学内容的题材进行开发与利用,使美术课堂中处处绽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之花,达到更快、更好地提高活动中心的美术教育。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

教师角色

环境

民俗风情

民间艺术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由课程的实施者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校外教师只有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才能够在开发过程中承担起积极的角色。一方面不少教师没有很好地去开发利用方方面面课程资源。教师应当改变这种落后的思想,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意识和开发能力的缺乏,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教学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挖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的社会与现实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素材进课堂,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活动中心美术教学目前没有教材,老师都是各自为政,教学中的内容几乎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素材,教学过程中没有反映出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的题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美术失去兴趣,不利于美育教育的发展。这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作风当然要不得。那么,如何教好每个学生,教好每一节美术课呢?我结合本地实际,针对现行没有教材的课堂教学,收集学生们熟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素材来进行补充。(这既有效地充实了课程资源,又可以弥补没有教材的不足,同时也是美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另外独立增设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特色课程。让中心美术课堂处处绽放出特色之花,我是进行如下探索:

一、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来充实校外美术教学活动

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楠溪江山清水秀,淳朴自然,溪流两边是村庄,溪流两岸有七八十公里的滩林,似绿色屏障,形成了以溪流、鹅卵石滩、草地、滩林、农田、村庄,以及远山、蓝天、白云等层次丰富的景观。不管是农民在田间劳作,不管是牧童在滩林放牧,不管是游人坐着竹排在飘流,不管牛群在碧波中嬉戏,也不管是夜幕下鸬鹚捕鱼的场景,还是那梯田,村庄,无不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迷倒了一批批国内外游客。

美来自于生活,美术作品表现内容更多的是描绘现实生活。大千世界为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心的学生虽然是城里长大的,随着近几年农家乐的兴起,也使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多的走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就这一点来说,楠溪江为我们的孩子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那么,作为他们的美术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开“源”建“库”?又该如何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触摸乡土,挖掘原生素材服务校外美术教学。

现在活动中心的美术教学往往远离学生生活,显得不够亲切。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尽量增加永嘉楠溪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或自然资源的教学材料,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运用生活,赞美生活。比如可在美术课中增加《我们爱劳动》的教学内容中添加一些农村劳作的场景,特别是农村孩子参与劳动的场景,再添加一些做饺子、包粽子、做寿桃等乡土文化素材的教学,课堂内容就更丰富了,教学过程也就更富有感染力,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再如在美术课中增加《绿化家园》的教学中,可用视频带领学生畅游楠溪江,欣赏淳朴的田园风光,环境优美的农家小院。除此之外,还可以了解各村的“风水树”,从认识身边熟悉的树,并发现树与环境的关系,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 2 了。在增加《四季歌》中,引导学生看看楠溪江一年四季的乡村风光:春天滩林中草树发芽,梯田间油菜花黄;夏天苍波水池中荷花争奇斗艳,岩头瓜田间瓜果飘香;秋天东皋柿子挂红,枫林橙香四溢;冬天四海山上白雪皑皑,龙湾潭冰笋倒挂。《山外有山》的教学来讲,漂亮奇特的山很多,在课上展开“比一比谁去过哪些山?谈一谈怎么样的山?”的教学。树立了2个自豪感:农村孩子为生在大山中而自豪;城里孩子为游览名山而自豪。一堂美术课的成功与否,教师对上课素材的吸收与处理很重要,也迫使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2、利用写生,把教学活动搬进大自然。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罗丹论艺术》)。永嘉楠溪江自然资源丰富,关于美术的绘画资源更是随处可得,田野风光、自然景观等等,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因此,就自然资源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使用的探索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写生极好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把课堂搬进大自然。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更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让学生兴趣盎然。

3、以家乡之变,激发学生思维漫游。

昨天、今天、明天,忆(寻找)昨天,看今天,想明天。改革开放以后,家乡富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这些都是现代楠溪江亮丽的风景线。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孩子们浓浓的爱家乡之情。通过观察、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到家乡今天的飞速发展,再引导学生畅想未来,为家乡设计宏伟蓝图。如:《我为家乡造大桥》、《未来的好帮手》、《我心中的游乐园》等等课程。

《我为家乡造大桥》以温州到瓯北造过江隧道或者桥让学生进行辩论,利用国内外已有的隧道或者桥让学生思维产生碰撞,针对现实生活中交通的堵塞,能 3 源的危机,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未来,开启学生想象的空间。陈博文同学2006年科学幻想绘画作品,《温州未来交通图》获温州市科幻画一等奖。

自然资源是校外美术教学和创作教学的好题材,作品《农家院》、《鸭子戏水》、《柿子熟了》、《村庄》„„就是以田园风光创作出来的作品。另一方面,学生认识和了解楠溪江田园风光后,同样会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非物质文化资源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我们要用这个资源库服务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片质朴的、可爱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让学生尽情去描绘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

二、利用人文环境资源来充实校外美术教学活动

楠溪江两岸不但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有闻名遐尔的人文景观,除了住宅之外,宗祠、庙宇、书院、亭阁、戏台、牌坊、寨墙、堤岸、水渠之类,凡古代农耕社会所应该有的各类建筑,都已经完备,甚至还有规模不小的园林。其中古村落最为有名,它是乡土文化的博物馆,它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人文环境资源的宝库。如此丰富的人文环境资源,却也比较繁杂,需要我们去搜寻,选择,提炼,寻找适合我们美术教学内容的题材。通过比较,我认为下面一些人文景观值得我们利用。

1.古民居

欣赏各种典型的古民居来了解古民居的美,以及对古民居相关文化的剖析,并让学生参与对古民居的看看、思思、忆忆、画画,使他们深刻的了解耕读文化的内涵及价值。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原先居住的老房子、破房子是如何的珍贵,懂得了古民居一旦遭到破坏,将是无法估量的损失。正迎合着新课标中的课程整合(美育与德育的有机 整合)。学生在接受美的熏陶同时,思想境界得到质 的提高。楠溪江古建筑保持完整,丰富的古建筑是我 们最宝贵的财富,学生也是从了解这些“老房子、破 房子”开始,懂得了先祖们留给我们的是不可再生的 人文环境资源后,使他们了解古建筑的美,而且让学

生们知道,保护古建筑是多么的重要,培养他们从小就自发地投身于古民居的保护工作。

可设计为欣赏课《楠溪江古民居欣赏》,把楠溪江古民居所独有的特点与美展示给学生,并且把一些现在新建在古民居中的新房子与古民居进行比较,让学生们知道这是多么的不和谐,这是对古民居群的破坏。这样的一节课,它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将改变他们不珍惜古民居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保持古民居群和谐存在的重要性,使我们的下一代真正认识到人文环境资源的珍贵。记忆画《我的家》、《我心中的楠溪江》等等,有条件的话可安排进行现场写生课。

2.古亭

楠溪江古村落有很多种小品建筑,如牌坊,溪门,亭子等等。其中古亭为最多,据有关材料统计,过去大约有一千座亭子,到现在还剩有274座。亭子不大,但功能种类却不少,有供路人歇脚的路亭,有寨门口作守卫之用的谯亭(可以瞭望),有给渠头洗衣妇女避雨的,有给村民休息闲谈的,还有岩头村独一无二的作为调解纠纷的花亭和水云村作为戏台的赤水亭。它们绝大多数为普通平常的乡民服务,是公益性的建筑,最富有浓郁的乡情。比如作调解纠纷场所的花亭上有幅对联:“情理三巡酒,理情酒三巡。”告诉了乡邻乡亲,要息事宁人,和睦相处;“且息亭”的楹联 “日之夕矣归与归;力不足也坐则坐”,均流露出对父老乡亲的关切之情;岩头村南门口的乘风亭,是过去乐清到缙云挑盐人的必经之地,柱子上一副对联是“茶待多情客,饭留有义人”,以多情、有义称为过客。小小路亭,交流着人互相的关怀,也就培养着一代一代人们仁厚的品格。这些古亭可以设计成欣赏课《楠溪江古亭欣赏》将是很好的地方课程,也可以设计成《古亭写生》课,将古亭文化中的人文思想融入其中,便有它独特的教育价值。

3、宗祠、戏台。

4、从细处看,我们还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挖掘利用。

(1)、一物多用。楠溪江鹅卵石,就可以设计很多类型的课。有绘画课、手工课、综合实践课、欣赏课、设计课等等课程。

比如①绘画课《在石头上画画》

5(2)、手工课《神奇的石头》

(3)、综合实践课《遍地是宝——楠溪江鹅卵石》

(4)、欣赏课与设计课相结合《楠溪江鹅卵石的妙用》。寨墙的欣赏,乡民们砌寨墙的目的,主要是防御、防洪。过去经常有兵灾匪患,也有村与村之间的械斗,还有洪水泛滥成灾等,所以寨墙非常坚固,廊下临溪的寨墙有8米多高,厚达6米以上,都是为了防御与防洪。岩头,苍坡东南部兼作蓄水坝的一段寨墙厚度在14米左右。不论高低长短,这些寨墙的砌法很有特点,如图我们可以利用寨墙砌法,设计成一节融欣赏与寨墙设计为一体的地方美术课,让学生了解体验寨墙文化。

比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可增加图案如:《适合纹样》,我们可以利用瓦当等乡土特色的资料充实课程。我们也可以在这堂课后独立增设具有地方色彩的、乡土特色的课程《瓦当》,可以是设计课,也可以利用萝卜、番薯雕刻的形式制作瓦当的手工课。楠溪江瓦当造型、图案很有特色,主要让学生了解楠溪江瓦当图案中的吉祥文化的应用,比如图案中的“福”、“寿”、“禄”、“狮子”、“ 脸形”等文字图案如何在特定的形状(圆形、方形、多角形等)范围之内的应用。同时让学生了解瓦当图案文化的内涵,表露的是乡民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有条件可通过学生课前到楠溪江古村子里寻找瓦当,给瓦当拍照,让学生自主参与,使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了楠溪江瓦当的特色、作用,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让学生知道了瓦当图案的寓意,楠溪江吉祥文化的深厚内涵,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珍惜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的思想感情,收到很好的效果。

楠溪江校园周边环境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是这几年破坏得很厉害,这一点我们很担忧。我们把乡土特色的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也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目的。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但要了解楠溪江的乡土文化,乡土建筑,而且要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两者的和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最佳选择。

三、运用民俗风情来充实校外美术教学活动

延续了千百年来的楠溪乡土文化(永嘉耕读文化),为永嘉人形成了自己的特定的民俗风情。固有的生活习性养成的是他们特有的自娱其乐,表现出永嘉人祖祖辈辈淳朴善良的“和文化”。如农家庆贺活动,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方式:以宗族为主线,以亲戚乡邻延伸外线。杀猪宰羊、走邻访友、逛庙会、看大戏、做寿桃、做米饼„„真正体现了农家人“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永嘉县志民俗篇记载,岁时节令习俗有:立春、春节、元宵、清明、立夏、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二十四夜祭灶、除夕。而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美好的传说,都有它独有的魅力。在永嘉楠溪江比较隆重的节日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春节等。不同的时节,农民有不同的庆贺方法:如清明节家家户户捣糍粑、做“米饼”;端午节做粽子、赛龙舟;中秋节的月饼、合家欢聚;冬至磨汤圆粉;元宵节放焰火、挂灯笼、闹龙灯;春节吃饺子、走邻访友合家欢庆,喜洋洋的节日气氛„„学生生活在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环境中,陶冶了个性和情操,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为美术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近几年国外节日对国内节日的冲击,乡土文化正在淡化。可喜的是农家游的兴起,让城里孩子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真正的认识和了解浓郁的本土节日,永嘉楠溪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们老师在美术课中要多编排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让学生了解节至习俗,这不仅是为儿童画的创作挖掘好题材,同时也发扬了民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风情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任何民族的民俗风情,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永嘉楠溪江敷衍出的是富有乡土特色的“耕读文化”,人民在生活上也仍保留着传存下来的婚嫁习俗、家庭习俗、生活习作等,一个个劳作的场面,一件件生活的趣事,无不组成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同时为富有特色的乡土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特色美术教育带来系列资源,下面就我以永嘉楠溪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习俗进行美术教学《柿子 7 熟了》、《酿酒》、《农家院》、《我为爷爷祝寿——寿桃的制作》等等课程。

案例

1、《我为爷爷祝寿——寿桃的制作》手工课

师:课件视频农村祝寿的场景,特别是分寿桃喜庆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围绕传统的祝寿活动,打开学生的思维,回忆自己身边的各种祝寿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以围绕传统的祝寿活动。

在永嘉,特别是楠溪江,不论男女,凡三十岁起,每每岁数逢十,便要“做十”。老年人,则称“做寿”。有的地方,老年人过生日也叫“做寿”,我们的家乡只兴过新年时逢十“做寿”。“做十”或者“做寿”,四六亲眷便要来“送十”。送什么东西呢?寿桃。

师:我们班级小王的爷爷六十岁,即将退休,我们能为王爷爷做些什么,你会以什么形式祝王爷爷?(学生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对,我们可以写对联给王爷爷,可以自制卡片送给王爷爷,可以画画送给王爷爷,也可以送其他礼物。你们开始忙碌了,小王的爸爸妈妈这时候会更忙,他们要做寿桃送给王爷爷,因为这是祝寿必不可少的吉祥物。你们知道寿桃是怎么做的吗 ?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

之后,老师播放有寿桃制作过程的课件,让他们直观了解这几个步骤——磨糯米粉,蒸米粉,捣烂米粉,最后制作。碾好做寿桃的白米粉做好准备,做寿桃先是用水把米粉掺好,我们那里叫“绣粉”,然后把“绣”好的粉放在一个木桶式的饭甑里炊蒸。炊透后,再放到石头捣臼里捣成柔柔糍糍地,大家你一团我一团摘了来,在面床板上热气腾腾地做成一个个寿桃。

师:现在同学们对制作寿桃过程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再请同学们一起欣赏各种不同形态的寿桃。

师:你喜欢什么样的寿桃?为什么?你心中最美的寿桃是怎么样的? 生:(学生各抒己见)以树立学生的自信为主,打开学生的拓散思维。师:你想不想亲自来做呢?想做什么样的寿桃给王爷爷呢?(引导基础差的学生制作传统型的、最好能够启发学生制作创新型的寿桃)

生:„„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用橡皮泥来做做寿桃,看谁做得最快最好而且最有创意。在你们做之前,老师先做一个给同学们看看。老师演示完之后,请同学们展 8 开想象用心去做,之后,请同学各自展示并讲述自己的作品。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祝寿这一习俗,了解制作寿桃相比的过程和方法,达到利用民俗风情进行乡土教学的要求。

四、运用民间艺术来充实校外美术教学活动

永嘉楠溪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勤劳智慧的永嘉人民,在创造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创造了璀灿的精神文明,积累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永嘉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总体上划分为静态艺术,如根雕、笋壳雕、米塑、木雕、剪纸、竹编等,动态艺术如昆剧、永嘉道情、楠溪花鼓、鼓词,木偶戏等民间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还有民间文学。这些民间艺术为这一现代社会填充了朴素的色彩,也为我们美术教学带来了取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可设计手工课、欣赏课、绘画课。

乡土美术课《民间工艺——鞋垫图案设计》 用一首歌《中国娃》导入。师:歌中妈妈为儿子做了什么呢 ? 生:鞋垫。

师:鞋垫,一针一线,包含着母亲多少的爱;鞋垫,一花一字,包含了母亲多少的深意。母亲把爱织成在里面,陪同儿子走四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学鞋垫图案的设计。

首先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们欣赏各种不同图案的鞋垫。师:这些鞋垫上绣了哪些图案的形式?表达了什么意思? 通过学生的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师:鞋垫的图案有这么三种:一种文字字样,如“喜”字,“寿”字,“一路平安”等;另一种是纯图案,如梅花,菱形,红心等;还有一种是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不管文字还是图案,都包含着美好的祝愿。那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图案和文字来表达我们美好愿望和祝福呢?

指名学生回答。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你们想不想亲自来设计一双美丽的鞋垫呢? 生:想。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设计鞋垫。在设计之前老师演示一下设计的过程:

1、画出鞋垫的基本图形。

2、在鞋垫上用直尺画出一排排正方形小格。

3、在鞋垫上 9 画上图案或写上文字。再打出设计要求:

(1)图案或文字一定要有包含美好心愿或祝福意。(2)色彩搭配要明快、协调。

在这堂课中,使每位学生通过鞋垫图案的设计以及对作品的理解,来感受人间的亲情,达到利用民间艺术进行乡土教学的要求。

总之,让美术课堂中绽放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之花,是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一种体现,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优势,为中心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服务。参考文献:

1、《楠溪江古村落文化》 作者:胡念望

2、《楠溪江上游古村落》 作者:陈志华

3、《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尹少淳

4、《走进新课程》

5、《楠溪江人文自然景观在初中美术地方课程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永嘉县教育局 金少敏

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篇7

一、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个开放的、系统的教育体系,对本社区的所有成员实施终身教育,它包含终身教育的所有内容。社区教育的兴起,可以说是继续教育的一种深入,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合,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如果说社区教育是一个大系统的话,那学校教育应成为其中的一个支系统,支系统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和特殊任务,但支系统的主要特征则应能体现大系统的一切特点。学校美术教育与社区资源积极合作发展,能拓展学校美术教育的学习空间,建立学习者、学校美育、社区资源三者之间“人”与“环境”的合作互动理念。社区的美术教育学习,有助于学习者打破学校教室一时一地的资源缺失的局限,能拥有更丰富、多元的艺文学习环境。所以,在强调尊重不同的族群、文化等多元价值观的当今社会,新世纪美术教育要积极向多元化发展。社区教育能促使美术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验,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突破了过往只限于教室与黑板的学习模式,使美术教育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学习空间,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果。

二、社区教育的资源运用及发展特质

课程目标与内容要满足学校与学生的特殊需求,重视教育情境以及师生互动的过程与结果。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习的潜能。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达成适性化、个别化教学。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诠释者、发展者、实施者、评鉴者。参与人员主要以学校为主体,并结合校内外人力资源,整合运用多元的各类资源,建立适合特定社区文化的学习活动。课程主题应以学校为主兼顾校外,发展由下而上的课程发展模式,并把握观察、计划、行动、反思的动态教学过程。此外,由于学校课程发展是强调学校有发展课程的主导权,因此学校应根据各自的教育哲学观、生态条件、资源投入、社区背景,发展各具特色的课程,建构不同的发展类型或模式。学校课程将走入自主发展学校特色的课程教学阶段,因此当课程是由学校设计规划时,学校课程的品质优劣、教育成效,将是学校课程规划者应重视的课题。社区美术教育必须突破传统分科的限制,突显社区文化特色,符合地方需求,与学校教育相互结合。社区美术教育的课程要重视资源的使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或学生需要使用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图书馆资源、博物馆的收藏、社区文化中心等资源。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封闭教学形态,而采用团队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团队成员可包括各科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学生、家长及社区人事等,视实际情形进行弹性调整。统一整体的艺术教育注重学习的多元化、非单一知识的获得,因此,在评量上应采用如开放式评量、小组互评、成员的互评与自评,并应用观察、访谈、讨论、逸事纪录、评定量表等多元方式评量。

三、社区美术课程设计原则

将美术融入生活之中,透过生活取材,以社区的自然及人文特色为美术元素,设计主题教学。教学内容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艺文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文化及美感经验,并融合于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制定统一整体课程主题,是将社区生活中或各学科相同的概念,统一整合为一个主题单元,并订出欲达成之目标。课程设置必须有中心主题。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主题教学,主题教育既可与其他领域相联结,又有助于延伸认知与深入的了解,而非仅限于欣赏的层次。对教师与学生来说,主题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它将美术与其他人文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很高。课程所采用的教材必须多样化,兼顾社区需求与学生兴趣,并符合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取材可来自学生周遭环境、社区文化、学校重要事件或社会议题,亦可来自学生感兴趣或共同关心的材料。不论取材的来源为何,最重要的在于教材必须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符合社区的需求,以利于统一整体的进行。

四、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久的工程。文明程度高,就能为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德育大环境,这无疑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四有”人才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摘要:作为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的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也变得日益紧密,学校与社区的文化共建已成为学校与社区建设的重点之一。从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资源运用及发展特质、社区美术课程设计原则三方面,研究美术课堂教学与社区文明结合,以培养学生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学校教育,社区文明

参考文献

[1]王莉.学校教育与社区关系研究评析[J].菏泽学院学报,2008(06).

[2]黄秋生,杨广晖.论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

[3]魏芳.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与发展研究[J].教育探索,2014(02).

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篇8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 传统元素 流行元素 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58

我国传统艺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得到不断的传播和推动。美术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之一,而美术的教育则是美术事业发展的关键,中外文化的融合,让美术教育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传统元素中增加了许多流行元素,而同一件美术作品也因为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结合显得更加新颖、更富有创造力。

一、传统与流行结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能够充分展现文化内涵。对美术的学习应从纯技巧、技能方面上升到美术文化上来,通过特定文化情境的创设,增加美术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对文化和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发挥美术教学的功用。美术教学中将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能够实现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第二,开拓学生创作视野,激发创作热情。中学生处于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学生的特点、个性与喜好,在美术教学中将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开拓学生的创作视野,激发创作的热情。

第三,使美术创作的模式得到创新。初中美术教学中可将精选剪纸作为教学内容,剪纸材料简单,学生能够通过已有的剪纸技能进行创作,而且剪纸能够呈现传统的色彩与图案造型,这些元素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学生通过对传统美术纹样、色彩、图案和造型的学习,并将其与流行元素相融合,能够创作出新颖、富有创造力的美术作品。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与流行结合的方式

第一,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针对现在初中美术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辩论会或者讨论会,从而实现对学生创作的指导。如开展“谈谈美术中如何实现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结合”讨论会,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与创作欲望,并将各自的想法表达出来进行分享和讨论,通过这种积极的思考,有利于对美术的学习。

第二,创新美术的创作方式。美术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结合也可称之为“1+1”的创作形式。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奥苏贝尔就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受已学内容的影响。“1+1”创作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将这种创作形式设置在系统的单元课程学习中,能够让学生对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学生通过不同素材的选择,不同创作思维的集合,能够创作出各式各样的作品,这种创作形式能以单人创作、双人组合以及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第三,对中学生美术学习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西方知名教育家艾斯纳认为,教育成果资源主要来源于学生特质、教师特质和内容特质。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面对形式多样、新颖的美术作品我们应该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一方面要看到作品的新颖性,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在美术学习以及创作中的创新意识、想象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学生参与美术活动过程的表现;根据学生的特点,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等。同时,为了促进美术教师的不断进步,还需要构建起评价系统。

第四,增加评价主体。增加学生美术学习效果评价的主体,如自己、家长、教师等不同年龄或不同身份的人,进而实现多角度、多方面的全面公正的评价。当学生自评与互评时,主要表达的是个人对作品的见解;教师则是通过各种评价意见收集,从美术专业和美术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评价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与审美等,然后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通过评价主体的增加,能够获得各种意见,得到鼓励,从而使美术创作得到进步与发展。

全文从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结合出发,探讨了二者结合的意义,并提出可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创新美术的创作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美术创作等方式来实现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结合。本文希望对初中美术教学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李冬青.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初中美术教学研究[J].美育学刊,2012(1).

[2]吴婷婷.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初中美术教学传统与流行元素的融合[J].科技视界,2014(14).

[3]徐义敬.中学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融合[J].魅力中国,2014(19).

[4]李宁.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初中美术教学传统与流行元素的融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27).

上一篇:以付出与收获为题目的作文下一篇:八年级语文《桥之美》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