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离不开音乐(精选10篇)
美术教学离不开音乐 篇1
音乐和美术学科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线条, 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 我觉得美术是流动的音乐, 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 两者应紧密相连。尤其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美术的创作, 会让学生把音乐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聆听《飞来的花瓣》, 让学生感受美好的师生情谊, 学生对老师的真挚谢意及无比崇敬的心情, 用花瓣一样的信件表达对老师的无比热爱, 我的学生们边听边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自己的感想画了出来, 边听边用自己的动作把旋律表现了出来, 有几个同学还为自己的作品作了首小诗, 歌颂自己的老师平淡而伟大, 无私的奉献。一时间, 我的音乐课成了欣赏课, 成了文学课, 美术课, 诗歌朗诵课等。我非常感谢我的学生们和我一起陶醉在美妙的情景中。我们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刻, 最后全班轻轻的哼唱起这首旋律, 他们说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音乐离不开听, 更离不开思考和投入, 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一定的意境。这就注重了音乐与更多艺术的联系, 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带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在美术课上, 教师完全可以用动人的音乐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 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 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 给整个教育过程增色添彩。在音乐的陶冶下, 无论是感受意境还是幻想画面, 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创作, 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使美术课堂活泼而有趣。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 我们把音乐引入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来, 充分体现音乐和美术在审美教育中的不同, 把音乐的美与美术的美融合一体, 使新课程的内容更充实。那么将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对美术课堂有着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呢?
一、音美结合, 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才可以得益。”在美术课堂上, 为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老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创设情景。引进音乐, 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从而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教学的导入部分, 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 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 视听结合,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清晰明确,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另外, 在课堂上配以合适的音乐, 可以创设出具体、真实的环境氛围, 显现和谐、鲜明的形象, 促使学生的感、知觉发展, 并通过直观感受诱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 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 享受美感, 很快地进入学习的角色。同时, 课上播放适宜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 在学生作业时配合以合适的背景音乐, 能使学生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如上《迷彩服》这一课。刚上课我先请学生欣赏关于动物的flash歌曲, 随着歌声的播放。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在学生作业时播放了《高山流水》, 那是一首琵琶独奏曲。优美抒情的音乐, 创设了理想的气氛, 为学生的发展性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从而同学们在悠扬的乐声中专心地、快乐地完成了作业。
二、音美结合, 引发想象, 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 在想象中引起心灵的振动, 产生艺术的共鸣。
而孩子们喜欢幻想, 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所以美术需要学生的幻想, 绘画课中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手工课上让他们把手中奇形怪状的瓜果变成调皮的小老鼠、羞涩的小女孩……学生的想象力的飞翔是无止境、无穷尽的。音乐正是激发这种想象力的源泉。例如在教学《感受声音》的时候, 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音乐, 用音乐的和谐美和韵律美去感染学生。音乐的曲调诙谐, 幽默又欢快, 让学生根据旋律来想象出画面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的创作情绪一下子提高了, 随着节奏的变化, 学生这儿一笔, 那里一划, 作画时创意大胆、自然、简练, 各种各样的形象造型一下子展现在眼前, 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能力发展了, 兴趣也提高了。
三、音美结合, 鼓励参与, 培养观察力与感受力
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让他们有观察美的能力, 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 促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学生绘画教学中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认真观察, 深切感受。如《我的同学》在讲人物动态的画法时, 学生对人体比例就很难把握, 这时光靠老师讲, 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室里, 老师可通过音乐中舞蹈的表演, 或播放录音带,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舞曲声中, 跟着老师一边唱, 一边跳, 一边去观察。当学生置身于美妙的舞蹈旋律之中时, 便可组织他们进行写生, 创作。你就会在学生的画中看到各种线条, 形体组成的人物舞姿优美, 充满了儿童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学生将感到轻松、愉悦, 又达到理解人物不同动态时身体各部位变化的目的, 容易使学生接受, 方便了教学。
音乐, 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比如画《千变万化的帽子》, 我先播放《小黄帽》, 古人云:“缘耳而知声, 缘目而知形。”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帽子并说出生活中有的一些帽子, 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来了, 注意力也集中了, 听了音乐后纷纷举手发言, 讲述了自己感受和了解的帽子气氛非常热烈。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再进行绘画练习, 学生就不会感到没东西画了。这样既解决教学上的难点, 又使课堂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 当音乐走进美术, 在美术教学中适当的播放音乐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这种做法对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发展学生智力是大有好处的。音乐与美术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体现。我们应当让美术课堂回荡着“歌声”“掌声”“笑声”, 诱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为美术课的探索性教育所受益终生, 使新课程的内容更为充实。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学 篇2
关键词:情感;催化剂;内容;调控;主体
中图分类号:G6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16-01
进行语文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内驱力,学习就没有效果,语文素质又怎么提高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情感教育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学是一门独特艺术,它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的传递,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从语言角度看,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这一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
魏书生老师在上课时就善于用各种方法融合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古人云:“尊其师,信其道”,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创造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如春风”一般愉悦的教学情境,才能更好地催化语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语文教学的内容离不开情感
有人认为语文课很容易上,认为只要有教参、教材大家都能上,大不了讲得细致一点。殊不知不同的教师在等同的教学时间内创造的质量却大相径庭,于漪老师说过:教课最怕大而化之,笼而统之,都点到了,又似乎都没到位,学生如在云里雾里,发展大受影响。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能引发学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感悟到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如教学《白杨礼赞》、《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类课文,应使学生意识到社会的美,教学生学习《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核舟记》等课文应使学生领略艺术的美,教学《周总理,你在那里》应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美好
这也说明语文教学内容的本身是有情感的,如果在教学中只是进行干巴巴的说教,如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字词解释,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写作方法这一套,千篇一律,教者乏味,学者更乏味。张志公先生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真是一语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打破常规,分析课文不能以声传情,语文知识缺乏情趣,这些无疑会导致大面积的学生不喜欢语文。
三、教师是情感教育的调控者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能用高尚的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语言使课堂气氛活跃,情境生动,耐人寻味。经验证明,情感是美感体验中必备的因素,没有情感基础,再高明的教学艺术都将苍白无力。老师的情感越浓越真挚,其感人的力量就越深,其教育作用、美育价值就越高,这集中说明了情感教育中教师的作用。
细分一下,教师对情感的调控作用无非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形式上,教师在运用口头语言讲述内容时往往伴随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及眼色等体态语言,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向学生传递信息,调控情感,教师的目光和眼神应当是自然亲切的,饱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教师的脸孔是放大的晴雨表,是情感变化的标记,教师也可利用手势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内容上,教师的情感必须与教学内容的情感一致,现行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教师注重课堂情绪氛围的调控,尽力使学生在积极愉快中形成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应的兴奋、和谐的情感氛围。而这种调控能力如何正是教师驾驭学生水平高下的尺度。
四、学生是情感教育活动的主体
学生不是录音机,照相机,他们接受老师情感的影响是有选择的,有条件的,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目的和态度来感知、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锻炼能力,为此,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任何一厢情愿的教都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根据巴甫咯夫条件反射原理的基本思想,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同某种能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的活动反复结合,学生就会对学习文化知识产生兴趣,而且这种情绪性反射条件一经形成,就会产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
因此我们应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上掌握学生最喜欢哪些事情,然后把学习文化知识同引起学生愉快情绪的活动结合起来,每当学生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时,就放手让他们自己选择去做喜欢干的事,长此以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建立起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总之,情感教育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小学生离不开音乐教育 篇3
一、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应试教育下的小学生, 绝大多数以追求考分为主要目的, 是“死读书”的典型, 这样的小学生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这样一个创新意识陡增的环境里, 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和疲于应付考试是不行的。中国的学生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是次次拥桂冠而归, 可是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又有多少呢?我国人口众多, 仅小学生就有1.78亿多。小学生是我国的未来, 我们必须对小学生负责, 对国家的未来负责。音乐教育对发展小学教育也发挥着功效。音乐教育以音乐艺术的形式, 直接向小学生进行教育, 无形中培养了小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意识, 使小学生具有各方面的能力。
二、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小奠定音乐教育基础
放眼世界, 很多中外科学家都有深厚的音乐功底, 对他们而言, 音乐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基石, 是音乐给他们灵感, 是音乐给他们启发, 是音乐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也是音乐给他们创造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音乐家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伟大的诗人。”纵观历史, 古往今来有不少科学家都十分爱好音乐, 并且富有很好的音乐修养, 甚至在科学和音乐两方面才能都十分出众, 他们都是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音乐基础。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也是音乐爱好者, 他一生获得1093项专例, 在他实验室里就摆放一样与发明活动无关的东西———一架大管风琴。由此可见, 要培养创造型人才, 从小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是必不可少的。
三、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等, 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五育并举、互相渗透、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 而音乐教育在这方面是功不可没的。音乐教育能丰富小学生的音乐知识, 同时让小学生接触各种题材、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 (包括历史歌曲、革命歌曲、民歌、少儿优秀歌曲) , 这些作品多半是各个时期、不同地方优秀思想的精华, 通过这些能够使小学生扩大视野, 从中获得知识, 也使小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 认识客观世界, 从中得到精神的升华, 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音乐教育使智育更加趋于完善。从不同类的歌曲中, 我们能够获得更多广泛的知识 (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古今中外各民族的文化与生活风貌等) 。在音乐教育中, 小学生的听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都会得到提高, 音乐教育在许多非智力因素 (如:意志、毅力、耐力、自制力、自信心、专注力、协调感等) 的培养中还有着其独特的功能。音乐教育不仅具有辅助、强化德育、智育的功能, 还具有德育、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各种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功能。当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 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必须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加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音乐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中, 要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 首要的是学会理解音乐, 从音乐作品中发掘出优秀的思想。例如:在众多的学科中都要求我们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但真正要让小学生深刻体会, 只有让小学生多领会作品, 多理解作品以及作品产生的背景等, 音乐教育就有这种功能。一首《歌唱祖国》唱出了人们的心声, 也让小学生在多次传唱中沉浸在爱国的情感当中,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就深深烙在小学生的心中了。
五、音乐教育在实施美育方面有重要作用
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点组成部分。对美的正确感受和创造, 是他们思想意识、情感、文化修养的表现。小学音乐教育包括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 它是通过音乐艺术的形式对小学生开展形象生动活泼的审美教育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教学, 引导小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 感受音乐展现出来的崇高理想, 形成高尚的、美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音乐审美活动能够使小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教育的确在实施美育中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数学教学离不开“阅读” 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阅读;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3-120-1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发现了阅读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其不仅仅能够提升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数学文化知识修养,从而促进整个数学教学课堂的全面与积极发展。
一、精心制定阅读提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制定个人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也是我们整个教学任务的基础工作。所以,在数学阅读教学时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提纲,根据一个一个小目标的突破逐渐走向大目标的实现,并且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规范学生平时不合理的学习习惯。
譬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准备,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问题提纲,从而促进学生进行阶段性的阅读,具体问题如下:
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这一问题主要是要求学生对这一环节的内容进行仔细的阅读与思考,并且在学生回答时我强调让其用自己总结的语言进行回答,提升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一元一次方程中哪一部分叫做“元”,哪一部分叫做“次”?请举例说明。这一问题主要是考验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寻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并且在回答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例子,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所有学生在我所提出的问题下进行的学习非常有秩序,并且在不同的阶段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提升。
由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提出问题,以此来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阅读的重视。因此,在教学前我们应做好引导学生的阅读提纲,从而力争实现在课堂上每一秒都能被学生充分利用的教学效率。这样,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而是在根本上纠正每一名学生平时较差的阅读习惯。
二、重视指导阅读方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尤其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教给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从而建立学生最基础的数学阅读框架,对今后数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保证一切实验探究都是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利用最短的时间保证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效率。
譬如,在某节教学课堂上我采用了进行课堂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我首先将所有学生划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发放10道难易程度相同的习题,并且向所有学生提出要求:在相同的时间内勾画出题中重要的信息,整理出来,最后根据每组整理的情况进行评比,发放小红花。
在学生整个解题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地加入了自己小组的讨论,并且大家都非常认真地阅读着每一道题目。而我进行这一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
从以上教学实例我们可以发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向学生所传授的阅读方法将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它是掌握我们整个阅读教学发展走向的核心部分。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利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数学知识文化修养,创建更加完美的数学教学课堂。
三、设计巩固阅读认知,培养学生阅读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仔细地观察我们发现,学生虽然能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但是在真正的实战演习过程中依旧会不自觉地坚持以前的阅读与解题习惯,从而导致整個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学生的学习氛围差,影响了我们整个教学任务的正常进行。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注意向学生强调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对其加强阅读技巧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自身的数学阅读意识,巩固其对数学阅读的认知。
譬如,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比方说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进行习题练习时,我经常采用“大家注意要仔细审题,认真看清题目”等语言来提醒学生进行仔细的阅读,加强其阅读意识。
2.在讲基础知识的概念部分时我经常让学生先自己对这部分的知识进行阅读,然后再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总结,最后要求学生拿自己总结的结论与书本上总结的概念进行对比,寻找自己的不足以及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这一要求主要是考研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并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使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拥有对学习执着的精神,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升华。
由以上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设计巩固学生的阅读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项教学任务。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们要将阅读的技巧巧妙地渗入我们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并不断地加以巩固,从而推进我们整个数学教学的进步,提升每一名学生自身的数学文化知识修养。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阅读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确的阅读意识以及巧妙的阅读方法都将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认知,从而推动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重视阅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将提升我们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深入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创建更加完美的、绚丽多彩的数学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数学阅读和解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04).
[2]黄新生.谈阅读教学教科书的重要性[J].数学通报,2002(03).
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生活 篇5
一、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悟
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生活, 教师就要恰当、适时地运用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感悟。在教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部分内容时, 我正好结合今年的“3·15”晚会上曝光的杭州广琪贸易公司涉嫌使用过期面粉的案例。当画面显示那些长出霉斑, 甚至爬着虫子的过期面粉时, 学生们露出惊讶和不可思议的表情;当看到工人直接剪开包装袋, 用手将结块的面粉捏碎后, 直接过筛再装到新的包装袋里时, 学生们已经是怒不可遏、愤怒声讨了。案例中还曝光了该公司专门租用了一个冷库存放大量的过期食品原料, 里面存放的过期食品不仅数量多, 而且过期时间更长, 其中一批黄油为2009年生产的, 保质期到2011年, 居然已经过期两年多……为了给这些被改过日期的原料披上合法的外衣, 广琪公司还不忘将这些过期产品的检验报告通过电脑软件进行篡改, 让检验报告上的日期与产品上的日期保持一致。看完这则案例, 我向学生提问, 你怎么看待杭州广琪公司的行为, 学生们热烈地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杭州广琪公司的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属于违法行为。我趁热打铁, 因势利导, 让学生结合课本《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布置学生拿来生活中的商品, 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些假的东西侵犯了我们的什么利益?我们应该怎样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到生活, 在生活中学到知识, 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二、选取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
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生活, 教师就要选取生活中的实例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可以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素材, 因为这些实例都是学生们亲身经历过的, 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使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教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 从生活中选取、挖掘、运用教材以外的生活资源, 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有一次九 (二) 班的两个男生因发生口角并动手打架, 结果, 甲生把乙生的一颗门牙打掉了。我让学生运用法律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果学生们纷纷举手提出了以下问题:甲生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甲生父母是否要承担责任?乙生是否要承担责任?他们应该各负什么样的责任?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这个身边的案例, 学生们对于这一课时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 而且在学习、分析、讨论中非常投入, 课堂效率非常高。
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案例, 带着最真实的情感去分析问题, 去“继续”发展案例的可能性或可能性的各种结局,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兴趣非常高涨。在提出了很多问题之后, 更有学生也提到了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去应对, 是情感战胜理智, 还是理智战胜情感。借此问题我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在这样的情境下, 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掌握更为丰富的法律知识, 在理智战胜情感的情况下, 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在这样一个现实的实例中, 学生们学会了思考问题, 也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
三、以课外实践引领学生体验
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生活, 教师要以课外实践引领学生加深体验。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当前不可忽视、亟须解决的严重问题, 初中学生对环境污染和恶化已深有体会。因此在学习“环境状况”一课时, 我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搜集材料, 沿着我们学校门前的疏港大道向东1000米路南就是钢厂, 由于治污问题处理不当, 白天灰白的浓烟遮住了半边天空, 刺鼻的气味呛得人咳嗽不止, 晚上吹管的声音更是让附近的居民无法安静入睡。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 导致周围的学校师生和村庄村民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学生们通过课外的实践, 体验到了环境污染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从而充分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他们纷纷提出了改善环境状况的方法, 如向当地环保部门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拨打市长热线电话, 在校园网上设计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 等等。正是通过这样的课外实践, 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使学生在生活中对课堂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体验, 从而对于课本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阅读教学离不开“陌生化” 篇6
一、用还原过程实现“陌生化”
布莱希特的戏剧实践中,为了引导观众对戏剧作品作理性的思考,经常采取挂半截幕的办法,让观众看到台上的换景、换人等过程,也就是适当地把戏剧的形成过程展示给观众,以提醒观众,这是在演戏。阅读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作者的创作成果,而不是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再现作者的某些创作过程,特别是其中一些重要的细节,对调动学生阅读的敏感性无疑会有很大帮助。
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是作者在特定的情境中的思维活动、言语活动,作者的创作,必有具体的、个性的言语冲动、言语目标、言语环境、言语对象,也必定有语言技巧上的斟酌、推敲、取舍。这些都是开启学生阅读智慧的钥匙。恰到好处地再现某些创作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如果不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来历作以交待,学生如何能感受到“绿”字的妙用呢?
二、借文章评论实现“陌生化”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了一篇作品,觉得淡而无味……于是去听听别人的话。听了别人的话,再去看作品,觉得意味深长了……这是读者常有的经验。”他人的评论、也可以形成阅读的“陌生化”,这是因为他人的评论、特别是经典的评论可以为学生打开一个崭新的阅读视角,提供一份可资鉴借的审美体验。如教学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引出王安石对它的评价:“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引领学生感受诗中的奇崛之处究竟在哪里,就会越发地觉得诗中的“又开封”简直是点睛之笔,同时也最为灵动,不愧为“最奇崛”。
三、用多媒体实现“陌生化”
布莱希特的戏剧实践中,经常让独立于剧情之外的歌手通过演唱诠释话剧的审美内涵。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我们实现阅读的“陌生化”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传统阅读教学的一条宝贵经验是重“涵咏”,而现代急剧加速的生活节奏也对“涵咏”之法提出了挑战,多媒体手段所承载的丰富的信息可以为制造“陌生化”的阅读氛围、提高阅读效率助一臂之力。比如王崧舟老师讲授的《慈母情深》一课,情至浓时,《我的父亲母亲》音乐响起,将学生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带着这样一种体验去感受文本,文本的情意便自然地流淌。
四、以联想画面实现“陌生化”
由文字联想到画面,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它可以实现学生阅读的“陌生化”。现代语文教学从生本出发,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充分读文的基础上,拥有了课堂的主动权,这为形成联想能力进行了充分铺垫。而适当地引导学生将自己联想到的画面与文本对照,加强感受,又为品味与感悟奠定了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袒露真言,把自己联想到的画面真实地表述出来。
五、借助补白实现“陌生化”
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处理,找寻到文本中潜在的“空白点”,可以为学生呈现另一片天空。此间,真有种“峰回路转”的感觉。空白点的寻找很关键,它要求教者在充分亲近文本的基础上,找到情景间的空隙,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如《山中访友》一文,作者来到山中,透过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看到的却是整个大自然。正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透过“嗅到了”,“看到了”,“听到了”,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学生以文本整体为依托,能动地发散思维,有层次地、准确地迁移运用了语言,把课堂教学活动了推向高潮,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水乳交融”得以充分体现。
小学英语教学离不开多媒体 篇7
一、利用多媒体打造更生动、更有趣、更形象的英语课堂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教师在讲台带头教, 学生在下面跟读, 教师不断地灌输英语知识让孩子们接受, 其方法枯燥, 教学效率低下。有了多媒体的出现, 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课堂。课堂不再枯燥、乏味, 而是变得生动、形象、有趣!孩子们由被动变成主动, 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英语Unit 5 How much is it?这部分内容, 利用多媒体教学, 画面上出现了在商店买东西的情境。这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场所了。画面上一个小男孩问售货员:“How much is the pen?”售货员回答:“Ten yuan.”相信就算学生不知道英语的本意, 通过看画面也能猜出大概的汉语意思。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着学生, 看完画面我相信孩子们急于学习购物的情境。这时候教师可分组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进入到快乐的英语对话当中。课堂气氛不仅活跃, 重点是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再如:教学“let’s do”部分,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 愉悦的节奏, 使学生会不约而同地跟着画面做动作, 不用教师一一讲解, 那样很费劲也没有快乐的感觉。连续做几遍后, 相信学生不仅能做动作, 还会英语表达。这时教师可以任意说其中一种指令, 让学生做动作, 看是否理解。在紧张而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指令任务, 学生乐此不疲, 利用多媒体教学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可为英语教学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
英语是一门语言, 作为中国人学习英语其实最缺少的就是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小学教材中虽创设了很多练习英语的语境, 但局限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 它是另外一种语言, 所以真实的语言环境是很难创设的。多年后, 多媒体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创设全方位的模拟语境, 刺激学生的感官, 闻其声, 观其行, 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沉浸在英语氛围中, 更好地进行语言实践。这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四年级英语Unit 1 Our school这一课时, 先让学生观看教材部分的对话, 学生根据画面看出是一群孩子在介绍自己的学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学校, 教师把学校的各地点环境拍下来。图书馆、教室、办公室、操场等地点, 然后利用多媒体把不同地点一一放出来, 这是学生学习的地方, 学生再熟悉不过了, 学生一看就明白是什么地方, 再接着出示英语单词, 学生很容易就学会了。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指名学生指出学校的各地点。学习起来兴趣高涨, 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另外, 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从网络上搜索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文化背景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说话方式等,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使学生学习更地道的英语。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在多媒体教学中, 一般教师在操作课件, 学生看着画面在认真听讲。小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画面, 这样避免了部分学生听课效果差的弊端, 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在讲台上讲, 画面都是教师用语言刻画出来的, 需要学生动脑去想象。对于一些重点知识教师出题让学生在本子上做, 看学生掌握情况, 这样很费时间, 学习气氛又不愉悦。利用多媒体教学, 直观的画面直入眼帘, 学生直接就明白了画意。对于重难点, 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 简单易懂, 学生容易掌握。对于个别学习较差的学生, 教师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基础练习, 避免了这些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同样, 对于成绩较好的、做题较快的学生, 教师也可给予适当的加题练习, 避免这些学生做完后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多媒体教学体现了个别化教学, 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小学英语教材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 还要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英语写作不同于语文作文, 语文作文是我们的母语, 我们可以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来写。英语写作不仅要想好写什么内容, 还要考虑句子语序。很多学生在英语写作这方面无从下手。有的学生想好了汉语写什么却不会用英语表达。更多学生句子顺序全部错误。这也让教师很头疼。有了多媒体, 教师可以把写作内容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学生看着画面就有了思路, 知道自己要表达的内容。例如:五年级英语第一单元是描述不同学科老师的外貌特征。教师可以把自己包括其他学科的教师的照片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 让学生观察。有的说数学老师又高又壮, 有的说语文老师又高又瘦, 英语老师又矮又瘦等等, 教师可以出示“tall, short, strong, thin”这些有关外貌特征的单词。学生根据刚才的观察很快就写出了一篇“My English teacher”的写作。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 篇8
初中语文教材, 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篇目中, 无不蕴含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友的诚挚深厚的情感, 字里行间给予读者的是优美典雅、清丽委婉、崇高悲壮的美的精神享受。教师在这些作品教学中, 传授的不应仅仅是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品情感的碰撞与交融。教语文就是让学生“披文以入情”, 在这种“情”的冲击中, 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应该说, 教学过程是情感信息相互交流碰撞的过程, 即使是在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 也应伴随种种情感活动, 感之愈深, 知之愈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肥田沃土上, 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由此可见, 激发情感, 是语文教学的成功之路。
那么, 语文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情感, 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了解人物及写作背景, 把握课文的情感
在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时候, 课前我先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让学生回家向老一辈了解那个时期的一些情况, 自己动手到网上查阅有关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以利于学习本词。上课时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通过预习和阅读等渠道获得的对毛泽东的印象, 互相交流, 从而对毛泽东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我再对毛泽东进行较全面的声情并茂的介绍, 用他的革命生涯、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伟大的人格魅力, 给学生巨大感染, 使毛泽东的光辉形象清晰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然后提问“毛泽东主席, 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 是中华民族大救星, 是一代伟人。这首词画面雄伟壮丽而又妖娆美好, 意境壮美雄浑, 气势磅礴, 感情奔放, 豪情满怀, 它代表着毛泽东博大胸襟和豪迈人格。对这样一首优秀词作, 我们应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读呢?”学生们讨论得出, 应用抒情的语调, 豪迈的语气, 读出激昂、敬仰与赞美之情来。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在学生与作品的情感发生强烈的碰撞中产生共鸣, 从而收到理想教学效果。
二、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 健全学生人格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 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阅读、写作、听说方面达到合格的程度;同时, 通过语文教学, 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提升其文化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之一。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的耿耿忠情, 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爱子深情, 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中海外游子的爱国思乡情怀等等, 文中无不奔涌着浓浓深情。古代文学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解读文本, 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教者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好情感交流的桥梁, 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引起感情的共鸣。语文老师就是应该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诵读、品味、理解、咀嚼回味, 就像一场春雨滋润着干渴的禾苗, 从而愉悦身心, 陶冶情操, 塑造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 点燃起学生情感的火花。
三、创设意境, 加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意境, 营造情感氛围, 以调动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演示、朗读、音乐渲染、表情体会及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通过对资源的整合运用, 学生多种感官被调动参与到情境中来。比如, 教学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时, 首先让学生了解时值国难当头, 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作为诗人的艾青, 坚定的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这一时代背景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 那入情的音乐在教室里回荡, 朗读中抒情的语调、舒缓的语气让人体会到了作者对土地的挚爱和对敌人的仇恨之情。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每一篇课文调动学生的情感的方法都不尽相同, 如读《背影》这一课可以通过多面体显示让学生体会, 课文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 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 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 朗读声情并茂, 音乐舒缓、低沉, 使人仿佛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艺术都是相通的, 音乐、画面、声音等辅助手段, 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 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 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 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 让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融为一体。
教学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情感教育就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只要老师能够积极的引导, 精心的组织, 把握情感教育这把钥匙,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会提高,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一定会得到真正彰显。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材众多的名家名篇中, 无不蕴含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友的诚挚深厚的情感, 字里行间给予读者的是优美典雅、清丽委婉、崇高悲壮的美的精神享受。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 让他们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碰撞的火花,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最佳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实际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13-00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
一、结合生活实际,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可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为学生走向社会创造美好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课堂。比如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年都有“十·一”黄金周假期,有些家庭会通过外出旅游的方式排遣工作中的压力和疲劳,那么,围绕着旅游,有这样一道题:利国中学九(4)班学生刘冰和他的爸爸、妈妈准备在国庆节外出旅游,春光旅行社的收费标准为:大人全价,小孩半价;而华夏旅行社不管大人小孩,一律八折,这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一样,你认为应该去哪家旅行社比较合算?这就要求学生用数学思想来解决,以每人基本价100元计算,春光旅行社总收费为:
100×2+100×50%=250(元);
而华夏旅行社的总收费为:
100×3×80%=240(元)。
看来去华夏旅行社为好,如果一家四人,结果是否一样呢?通过这类活生生的内容,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习兴趣特别浓厚,于是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比如,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课时,因为本课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所以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且使学习数学不至于太枯燥,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改变一下本节课的提问方式,我不提姓名,只提几排几列,学生就能明白提的是哪位同学,那位同学即可站起来回答问题。如果学生理解了这种一反常态的提问方式,本课内容学生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并且这种提问方式也使学生感到很新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有序实数的应用。
二、注重实践活动,感受数学知识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接触和掌握数学思想,增强数学意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有这样一个练习,到银行了解定期储蓄半年期,1年期,2年期,3年期和5年期的年利率,如果以100元为本金分别参加这五种储蓄,那么到期的利息各为多少?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把这几种利率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利用中午放学或吃过午饭来上学经过银行门口时,顺便进入银行去参观,把墙上挂的利率表全部记录下来,并仔细观察周围人是如何储蓄、取钱,然后来到学校与同学们讨论,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到银行,过一段时间再取出本息,看看与计算的结果是否相符,这样,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又如某天,李老师从市百货大楼到铜山中学去探望自己的孩子,他想知道这段路有多远,于是就坐出租车前往,出租车计价规则如下:行程不超过3千米,收起步价8元,超过部分每千米1.6元,到达铜山中学后,李老师付了16元,于是他很快算出了这段路程,然后请学生也算出这段路程。学生非常感兴趣,并能提出许多其他测量这段路程的方法,老师都应给予鼓励。其实,老师应多寻找些学生熟悉的,能用数学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创设生活情景,解决数学问题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数学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情景人手,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数学知识,并设置一些让学生思考和实践的小栏目,以便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更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从最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可以看出,生活情景题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比如在填空题中,以前经常出现求某个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现在已改编成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先通过分析,设出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组),最后解出答案并完成填空。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经常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亲自实践,切身体会,这样就很容易解决问题,并且记忆深刻,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小王每天去体育场晨练,都见到一位田径队的叔叔也在锻炼,两人沿400米跑道跑步,每次总是小王跑2圈的时间,叔叔跑3圈。一天,两人在同地反向而跑,小明看了一下记时表,发现隔了32秒两人第一次相遇,求两人的速度,第二天打算和叔叔在同地同向而跑,看叔叔隔多少时间再次与他相遇?学生很难找到此题的等量关系,于是,我就摆脱课堂的禁锢,领着孩子们来到操场,让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模拟跑步,很快就找出了相等关系,从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了解题的技巧,培养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教学离不开音乐 篇10
要全面地进行新课程改革, 教师就必须将头脑中的一些传统的、陈旧的、落后的教育观念加以更新。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的职能一直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摒弃传统的、陈旧的、落后的教育观念。首先, 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语文素质和业务素质——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熟稔的业务 (教育学、心理学) 知识形成的多层次的新型的知识结构;其次, 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一正确之定位。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离开了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所以, 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起一种新的观念——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决不能被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取而代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快乐, 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要甘当“配角”, 甘当“铺路者”, 甘当“点拨者”, 甘当“引导者”, 即课堂的每一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学生而展开, 让学生真正地参与教学的每一过程。
二、要领会新课程标准实质, 重新认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可是, 有部分语文教师摆不正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他们在注重于语文是最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 忽视了其人文性。他们在教学中过分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把对学生进行字词、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教学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 这样的做法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还有部分教师过于注重人文性特点, 在教学中偏重于熏陶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偏重于陶冶学生的性情、触动学生的心灵、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却忽视了学生对字词的积累, 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以上任何一种偏激的教学方法都是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性质的严重撕裂。所以,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做到二者兼顾, 做到二者和谐统一。
三、要“读”“写”并重, 重新定位语文教学中的“教读”与“教写”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有两个方面的关系是必须要处理妥当的, 即“教读”与“教写”。其中“教读”是手段, “教写”是目的。
其一是“教读”, 即教学生读好课本。因为课本是基础, 学生要学好基础。也许有人说, 近些年的高考试题大多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 只要我们翻一翻高考语文试题, 就会发现其命题虽然不是取材于课本, 但是, 所考查的知识点都直接或间接涉及课本内容。比如, 文言文考查的关于名句的默写就是最典型的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课本, 尤其是默写题, 学生只要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该背诵的篇目背诵下来, 就一定能拿到满分。再说, 课本是基础, 如果学生的课本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如字、词都不能记住, 语法知识、修辞方法、表达方法缺乏, 那么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写”将难以进行。
其二是“教写”, 即教会学生正确地运用语法知识, 正确地运用修辞方法, 正确地运用表达方式, 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学生如果不能正确运用语法知识, 写出的句子就会词不达意, 写出的文章就会语病连篇。学生如果不懂得正确运用修辞方法, 文章语言就会枯燥、干瘪、乏味, 更谈不上生动、形象。学生如果不会正确运用表达方式, 将该记叙的写成说明、该说明的写成议论、该议论的却用抒情, 这样, 文章就会一塌糊涂。所以, 学生只有语文基础知识厚实了, 写作的基本功扎实了, 写作能力才能提高, 写出的文章的质量才能上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对教师来说, “教读”是手段, 而“教写”才是目的。对学生来说, “读”就是学, “写”就是实际运用, “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 即让学生通过写作技能的反复训练, 最终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明自己的主张见解。
四、弄清传承与发展, 重新认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传统教学方法指的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过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等, 充分运用“讲授法、演讲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布置作业法、课外辅导法、角色扮演”等, 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之所以说传统, 是因为它是历史沿革中流传下来的、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最为基本的、不可或缺的、被人们逐渐认识和利用的教学手段。而这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相对而言的, 它可以分为电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视频手段。因为它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辅助教学, 所以大家统称之为“电化教学”, 又叫作现代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记笔记、掌握重点难点, 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十分有利。在教学中, 教师的讲解能深入浅出, 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与沟通, 这十分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使传统教学活动中没有办法办到事情变成现实,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千万不能以一方取代另一方;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辅之于现代的教学手段, 使其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 教师要养成对每堂课进行反思的习惯。
摘要: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对教师教坛足迹的回望与揣摩, 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元素。在教学中, 教师多一分反思, 就多一分提高, 就与优秀教师多一分接近。教师如果能将其及时总结并随笔记下, 就会有一笔宝贵的财富。本文总结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点滴反思, 与大家共勉。
【美术教学离不开音乐】推荐阅读:
阳河小学音乐美术教学工作06-03
中小学音乐美术学科教学常规检查通报06-02
保定市音乐、体育、美术教学设计评比活动08-18
英语教学离不开反思07-14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10-26
《离不开的空气》教学反思07-08
教师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10-22
《生活离不开电话》语文教学反思08-13
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教学方案设计10-19
《好课堂离不开老师的精巧设计》教学设计06-28